楞严今释011-三种融入无限的方式.有相定无相定.焦点产生力量

三种融入无限的方式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进入三摩地的境界,心经常地散乱、经常地漏。世尊教我。及拘罗。观鼻端白。世尊就教他跟拘絺罗两个人开始观鼻端的呼吸。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21天以后,他发现他开始能够看到这个呼吸进出了,就好像一缕白烟一样。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当你能够看到呼吸像一缕白烟一样在进进出出的时候,你的心就变得更加敏锐了,你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细腻了。所以,它就变成一个虚净的感觉,很细腻很安静,而且很纯净,犹如琉璃就好像琉璃球一样透明。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渐渐的,那个出入息的如烟如缕的感觉也变得更淡了。它变得就好像一个白光一样,只是一个微妙的白光。心开漏尽。此时他就心开漏尽了,他完全专注了,没有任何的思想渗漏,他的思想再也不向外伸了。诸出入息化为光明。这个出入息就好像光明、就像那个光一样。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世尊问我:什么是真正的圆通?我觉得从观呼吸,一直观到这个呼吸消失,呼吸消失、觉知明亮、息久发明,呼吸渐渐的消失了,久而久之意识变得明亮了。明圆灭漏意识变得明亮、圆满,思想的渗漏就消失了。斯为第一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方法。这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基本上就是佛陀在南传经典里提到的那个最重要的法门——味伯沙那(观呼吸)。当然近代南传还把它演变成观丹田的运动啊,观其他地方,如观头发、观手脚的行走啊等等。其实最经典的还是观呼吸。因为所有其他的所缘,它们不会自动的消失,只有呼吸会。你的呼吸在你的观照变得深入的时候,会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淡,淡到几乎找不着。这是一个自然的会消失的所缘。所以,观呼吸这个法门它有一个优势存在,就是渐渐、渐渐的,它将会消失掉。近代通过观呼吸证到四果的著名的孙伦禅师,他就是纯粹观呼吸,由此入门的。

对于这个观呼吸——味伯沙那法门,我想讲一些更加深入的话题。也就是说其实这个世界上,基本有三种方式,可以让你切入意识的无漏境界。哪三种方式呢?

第一种,就是高度的聚焦。类似于观呼吸这样的法门,它实际上是一个聚焦的法门,高度的聚焦。如果你安下心来,看着你鼻子的吸气和呼气,你仔细的体验它,毫不厌倦,非常专注,没有任何困倦,也没有任何厌烦,你只是一次一次的体验那个呼吸的进和出。那么渐渐的,你专注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强,这也许需要经过几个月。当然,在这里孙陀罗难陀说他只经过了三七日——21天。他经过一个月就觉得呼吸已经不再是呼吸了,它变得如烟如缕,就好像一个淡淡的烟雾一样,你会在鼻端看到一个如云如雾的状态。

这个米晶子也提到过:你的专注如果够强,渐渐会发现你的呼吸不再是呼吸,它如一阵烟雾。但是你的专注达到一个强度,那缕烟雾实际上意味着,你对物理世界的觉知已经开始浓缩了。它是一个觉知浓缩的现象,一个焦点浓缩的现象。

没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让你扩大焦点。味伯沙那这个方法实际上的重点,就是让你的焦点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因为只有当你达到越来越集中的时候,力量才会产生。佛陀曾经讲过你的觉知要遍一切处,你的觉知是一个敞开的状态,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状态。这个话有没有错?这话没有错。但这话是指已经达到无限意识的人,他产生的一个自然状态。

然而人们总是走错路,人们开始模仿这个全观的状态。当你是模仿这个全观的状态,而不是自然就有的话,你将会产生一个错误。什么错误?你的模仿并不会让你产生真的全观,你的模仿只会让你产生一个意识的扩展、意识的扩张。

也就是你在觉知鼻子呼吸的同时,你忍不住的觉得你应该觉知所有的一切——也就是你要觉知皮肤的感觉,如搔痒;你要觉知腹部的温度、腹部的起伏;你要觉知身体各种各样的痛痒等,你几乎要觉知一切。这还不够,你还要把你的觉知继续扩张,你要觉知你身边走过的人,你要觉知对面树上鸟叫的声音等等,你逐渐的把觉知扩大。

而你在这个扩大当中又有一个中心点——也就是呼吸,你把呼吸作为你的中心。如果你真的这样做,这就好比你本来要往北走,可又拼命的往南跑,它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向内集中,一个是向外扩张,这是两件矛盾的事。但是,人们不知道佛陀讲的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佛陀既讲了味伯沙那,又讲了你的觉知是遍山河大地的,它们似乎是不能够相容的两个境界。所以我今天想要强调的是,你如果试图达到意识的海洋、意识的浩瀚,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只能走两条路,当然有第三条路,第三条路我们暂且不论,先讲两条路。

哪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焦点的绝对集中。当你强烈的集中于一个焦点的时候,这个焦点在达到极限的时候,它就会崩溃掉!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自然法则。任何一个焦点如果达到极小,它就会崩溃。而当它崩溃掉的时候,那个焦点就消失了——也就是你的客体,你觉知的客体突然间就没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聚焦在呼吸上的时候,呼吸会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淡……淡到后来呼吸消失了,对象没了。当对象没有了,而你的觉知还存在的时候,你的觉知自动的生成了一个没有焦点的觉知——它没有中心点,也没有外围,这就是全观。

所以你可以从凝聚你的焦点开始,渐渐的走向它的极端,没有焦点的极端。这是第一个方法——也就是这里讲的味伯沙那,关注呼吸。一直关注到呼吸变得如烟如缕,像烟雾;接着连烟雾都渐消,烟相渐消,变成白色的一片东西,连烟都没有,只是白白的,像一团白光;然后这个白光彻底变成了一种光;最后连这个光都没有了。有光还是有对象的,最后连这个无形的光都没有了,只剩下圆明的觉知。这就是从焦点达到彻底超越焦点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禅宗使用的。如果你不习惯于专注一个焦点,因为有的人不适应专注于一个焦点,这对他来说非常枯燥,很难受,时间长不了。他顶多维持五分钟、十分钟就受不了了,那么有第二种禅宗的方法——

你如果不能够聚焦,那么你就干脆扩大,不要聚焦,而是彻底的扩大。所以禅宗使用了初关(一心关)的方法,它让一个行者彻底打开他的觉知半径,使他的觉知半径变得越来越广阔:他不仅觉知到个人,甚至觉知到环境;他不仅觉知环境,而且觉知到一个相当广阔的环境!禅宗讲,你的觉知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要达到如地平线一般宽广。也就是地平线以内,整个天地,都要在你的觉知范围之内!

你不能是半吊子,不能像近代有些书里讲的,你要觉知呼吸,然后要觉知周围的环境,这就是半吊子。

你仅仅觉知周围的环境那是不够的,你要觉知整个地平线、整个宇宙,你所有能觉知的宽广度都必须囊括在内,尽可能的大,这是禅宗的方式。

禅宗初关的方式,尽可能的大,这叫“一心关”,大到无边无际。但即使无边无际,仍然有一个虚拟的边界、虚拟的范围,一个看不见的地平线依然存在。然而就好像你聚焦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迟早会崩溃一样,你把你的觉知无限膨胀、无限扩张,这个无限扩张在达到顶点的时候,也会崩溃,这个崩溃就是禅宗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因为你达到了天边,但是天边依然是个边界,天边依然没有粉碎。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这个边界都会粉碎掉,天边都会粉碎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整个虚空都碎了,整个大地突然间沉下去了,大地也没了,天空也没了。也就是你的边界、你的外围没了。

当你的外围没有的时候,你的对象就没了,你就没有客体存在了。而这个时候意识就回到它本身!突然你的意识在一秒钟之内就收回来了——从扩张的状态,完全收回到意识本来的无限状态当中、圆融状态当中。

这个圆融不是物理扩张式的,它丝毫不扩张。但又是完全敞开的。你不能描述它,你也无法告诉别人那个状态是怎么样的,它不能够表达出来,表达不出。因为它是客体完全破碎以后的这么一个纯主观的现象,所以它不能表达。这个“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在禅宗里被认为是真正的顿悟——破三关。

刚才第一关只是扩张而已,这个扩张其实不能算是真的开悟,只是个小小的领悟,只有当虚空粉碎掉、地平线被打破,你才真正的回到了意识的源头!

而这个源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无限扩张、也不在无限缩小的一点;都不在。在哪儿?你自己会知道!无法表达给你。

这就是走进那个无法表达的全观状态的两条路。要么你就无限缩小,要么你就无限扩张,你千万不要做半吊子,千万不要看一些书上给你讲的——既要注意呼吸,又要注意周围,这就是半吊子。半吊子永远不会成功,因为它是矛盾的,它意味着既要让你聚焦,又要让你扩展,这是相互拉扯的矛盾的力量,既让你往东同时又让你向西。

所以当有人说,你既要注意一个焦点,又要注意周边,那一定是错的,这个方法本质上是错的。只有两个极端:无限的扩张或者无限的收缩,才可以让你超越物理的疆界。

除了这两个极端,还有第三个,第三个只属于少数人。

因为集中一个焦点,跟一个无限扩张的状态,它们其实都是水平的,在一个平面上,它们不是立体的。焦点是在这个平面上;无限扩大、扩大到外围,依然是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但是有那么千分之一的人,他们可以在一瞬间,在垂直的高度产生跳跃!他也许不需要经过聚焦,聚焦成一个点;他也不需要经过扩张,扩张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都不需要。他只需要轻轻的向上一跳,就来到了那个没有疆界的意识状态当中!

这也就是禅宗讲的,有些人天生悟得很轻松,他没有收缩、也没有扩张,他不经过任何方法,“一镞破三关”,一下子就悟了,就悟入这个无法表达的空性当中,悟入这个无法表达的、没有对立面的意识状态当中。有人有这个能力,但这个能力只属于极少数人,非常另类,非常少;大多数人必须通过聚焦的方法,或者扩张的方法来超越物理世界。

一个人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无论聚焦、扩张,还是突然间的领悟、突然间的顿悟达到了那个意识源头,那个浩瀚的源头。但这并不是一个终点,这是一个起点。他就从这里开始,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彻底的对世界的体验者。他的体验不再是聚焦的,也不再是扩张的,他的体验是自然的全观,是一个意识本来的最自然的状态。意识是无限的,但这个无限并不是扩张的无限,一点不扩张,这个无限没有任何扩张的倾向,但它又是无限的。

所以你的意识状态既是无限的又不是扩张的,也不是有焦点的。只有达到这个状态的人才会知道你的意识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一个天然的內无限的经验。所以孙陀罗难陀讲明圆灭漏,我达到了这个状态以后思想不再能够牵引我,不再能够产生渗漏,斯为第一,但这仍然是一个开始而已。你的修行从此刻开始,它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起点。

这就是孙陀罗难陀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重要。我刚才讲到的走进意识无限的三扇门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相定、无相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他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他可以替佛宣说,开示众人。得无所谓,都无所畏惧,一点紧张都没有。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他因为演讲而成为了罗汉,这个是很奇怪的。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他是通过说法成为罗汉的,这个常人几乎无法企及。这个公案依然提醒了一件事——它跟前面通过味伯沙那来证到阿罗汉果有一个非常重要对比的关系,什么对比关系呢?我请大家要仔细听,这里面非常重要——

也就是,你的净化、你意识的上升是不是绝对需要禅定?如果绝对需要禅定,那么味伯沙那就变成是绝对必要的。一个止的训练,一个禅定的训练就变成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你会发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并没有强烈的训练自己进入止,进入禅定,他一直在说话,一直在演讲,也就是说你达到最终的超越,“定”并不是绝对的必须,但“定”也不是绝对的不必须。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在《六祖坛经》里,从来也没有看到过六祖慧能入定一个礼拜、一个月,从来没有这样的事。你也很少看到密宗的莲花生大师入定几十天、半年、一个月,也没有。越是一个达到大手印境界的人,越是一个达到意识浩瀚的人,他的定就变成是一种睁眼的禅定了。也就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提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龙王,龙王二十四小时都在定中,虽然它一直在天上飞,它到处飞,它在喷水、喷火,但它却一直在定中。

所以当你达到了这个意识浩瀚,你就不需要闭上眼睛进入禅定。你即使在演讲、即使在说话、即使在走路、即使在吃饭,你即使行住坐卧,即使于每一件事情上,你的意识都在那个浩瀚中!

这本身就是一种定,这是一种无相定。所以你会发现越是达到无相定的人,他并不那么渴望进入一个有相的禅定境界。他并不会特别欲求进入定个十天半月的这种体验,这种体验仅仅是类似于睡眠一样的体验,只是比睡眠多了一层有意识的觉知。

这就是为什么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通过演讲也可以成为阿罗汉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在演讲当中也处在无相定里面,他在演讲当中也处在那个大手印提到的安住状态当中。演讲并不能破坏他的安住,行住坐卧并不能破坏他的安住。他的身体在说话、在走路、在吃饭,他的意识却一直在无限当中深深的觉知,深深的安住!所以说话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而是身体,吃饭走路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而是身体,他现在不是身体、不是头脑,他是纯粹的觉知!

这也是为什么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安排在孙陀罗难陀后面的一个原因。他给你看那个对立面:一个是纯粹通过禅定走进去的,一个是通过无相定走进去的;一个是有相定,一个是无相定。

你通过观呼吸是一个有相定的切入,一个聚焦的训练,它是非常典型的有相定的训练,彻底聚焦、修禅定,你可以专注呼吸两个钟头、三个钟头,你非常有那种入定的感觉、止的感觉。但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却是无相定,他完全可以摆脱有相的形式,他可以一直演讲。

所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属于第三类人。他不是通过聚焦,不是通过扩张达到那个终极,他是通过突然的领悟,他的领悟已经使他达到意识无限了。所以他只需要安住在大手印的境界里,然后没有任何妨碍,生活对他不再有妨碍,他可以继续演讲,继续做任何其他事,也不会妨碍他的安住,他安住的空性随时随地都存在。这是两种对立面的修法。

以戒律达到圆通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第一。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城出家。越过城墙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戒律非常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中纲纪。他是以戒律为主的。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第一。《楞严经》安排得很好,第三个人既不是通过无相定,也不是通过有相定,他纯粹通过戒律来达到圆通。

这又是一个方法。他不通过有相定,不通过无相定,他只通过戒律,以使你的身体纯粹的干净,达到“不逾矩”(这是孔子讲的)。你的身体在戒律当中,不会再逾越这个界线,身得自在身体完全纯净了。

接着你开始净化你的心,你的心有各种各样的杂念,各种各样的污染,各种各样的糟糕的想法、负面的想法。它们都得以一一地净化,纯粹以戒的方式来净化,然后心也变得纯粹,变得像一个婴儿一样干净。身心如此的干净,这点几乎常人很难达到。一个人很难通过戒律达到如此的身心纯粹,但是如果真的达到的话,你的身心会在某一个片刻,变得透明、通透。

当身心透明的时候,它就被放下了。这也就是庄子讲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你的身心不再吸引你,它如此纯净,以至于干净到你几乎把它给忘了。一旦把它给忘了,你的意识就回到了源头,就回到了那个无限当中、浩瀚当中。优波离以持戒身心,而得圆通。

有一类人是适合这样的,不多。如果你真的能够超越“身”,让“身”永远遵守戒律,这还不难,最难的是心的超越。有很多人持戒,持到后来就变得顽固不化。他走向了极端,走向了纯粹的形式主义,他不知道那个戒律在他的心里其实也是一个概念、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本身也要被超越,也要被戒掉。但他无法戒掉这个最终的念头,这个戒律的念头。

戒律的最高境界是无戒,没有戒,连持戒的这个心都被超越掉。这点很难做到。人们总是被有形的戒律框住,最后变得越来越执着,最后变得越来越多地谴责。他非但谴责自己,也谴责他人。一个善于持戒的人,你会发现他非常容易谴责。因为他在吃素,他不吃肉,他说这是戒律,他绝对不吃肉,绝对不杀生,然后他看见别人吃肉,他的眼神里都透露着某种蔑视、轻蔑的感觉。好像别人突然间比他低了一等,他是高贵的,他是纯洁的,而别人是肮脏的。

这样的持戒属于持身戒而没有持心戒,他的心充满了暴力,他的心对他人充满了暴力。当你吃素的时候,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也吃素,对不对?当你吃素的时候,你从心里都没有权利来蔑视别人的行为。但他产生了一个对比,以你的行为来对比他的行为,这种对比就是暴力,就是分裂。

优波离说,我非但身持戒,而且心持戒。那个心持戒是指,心里面不能有任何贪嗔痴。不能有贪,不能有嗔,不能有痴。来自心的这种暴力都必须被戒掉,否则你不是真的持戒,只是表面持戒。你必须消除你内心的这种暴力感,这很重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是身持戒,而没有心持戒,他们的心对别人充满了谴责。他觉得自己坐在了莲花上,你们都站在淤泥里,他打从心眼里瞧不起你。你是一个身上有烂泥的人,你是一个不干净的人,而我这么干净,你不要靠近我,你是负面能量。

当有这样的心,意味着你已经身有臭气了,你是一个心里面有臭气的人,你的身虽然看上去干净,但那个干净是假的,你心里面已经臭气熏天了,你的心甚至还没有一个吃肉的人来得善良。一个吃肉的人可能没有这么多判断、这么多谴责在里面,但一个吃素的人心里却充满了谴责,充满了对世界、对他人的谴责,甚至他的谴责会达到一个极端。我以前听说过吃素的人,甚至烧过荤菜的锅他都不能用,那个锅叫荤锅,烧过荤菜了,你用洗洁精洗都不行,他坚决不用,拒绝用,他认为只要烧过荤菜,那个炒菜锅就是荤锅。他的执着达到了这种程度,一个用荤锅烧出来的素菜也是荤的。他不但对人有谴责,对一个锅都有谴责,他的眼里几乎没有什么是正当的,即使一个锅他都对它充满了谴责。

所以,你的心是否能持戒,你的心能否活在这个红尘世界里而对它没有谴责,没有任何谴责,对任何人和事都没有谴责?这样你的心才真正地超越了暴力,超越了贪嗔痴,它才会变得真正的光明、美好、纯净。用这样一颗纯真的心,才能够获得圆通。所以这不是一个戒律的问题,是纯真的问题。你的心是否纯真?一个心纯真的人,即使身犯戒,他也没有犯戒。

佛陀有一个女弟子,有次出门行脚的时候,让强盗虏了去,强盗强奸了她。这个女弟子后来到佛陀面前问:“我是不是已经算破戒了?”佛陀说:“当强盗强奸你的时候,你心中有没有欲念,有没有淫念?”她勇敢的说:“我一点都没有。”佛陀告诉她:“那你就没有破戒!”即使身破戒了,你的心不破戒,你也没有破戒。

身算什么?身体是会死的,身体只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物理的现象。真正的戒律是要用在心上,而不是用在身体上。所以佛陀亲口安慰她,只要你心中没有一丝杂念,你就没有破戒。这位比丘尼后来很快就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因为她的心如此纯真,这就是一个心真实的人。这个修法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非常非常困难,它意味着你必须要回到童真,变得纯真。

焦点产生力量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大目犍连是在乞食路上遇到了迦叶三兄弟,迦叶三兄弟跟他宣说了如来十二因缘奥义。他当时就证悟了,他到佛陀那儿,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他的头发就自动掉下来,僧衣就披在了身上,所以很神奇,他当下就变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比丘。并且很快获得了神通力,遍游十方而无障碍。所以目犍连是佛陀弟子里面的神通第一。他提到神通,说,“我已发现这个诚然不动的心体,而使心光发宣,得大神通”。他的神通从哪儿来呢?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好,这段话比较厉害了。这段话我们可以用一句禅宗的非常经典名言来描绘它,“体深而用自至,外此以求,皆为小道”。这句话是马一浮讲的。大目犍连在迦叶三兄弟那儿已经开悟了,他开悟以后安住在空性当中够深的时候,体深而用自至。

什么叫用自至?也就是禅宗讲的,一个人破牢关以后将会大用现前。什么叫大用现前?也就是说,你的空性不仅仅是空性,你的空性有巨大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是什么?这个巨大的能量就是目犍连说的心光发宣,无限的光明,有光明感,无限的光明好像散发开来一样,如澄浊流,久成清莹。也就是你的心变得越来越清澈明亮,充满了光明。你的心只要越来越清澈明亮,充满了光明,它的作用将不得不展现!

你知道你的心为什么至今为止没有大的作用吗?因为你的心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而你的镜子里面有成千上万的相互矛盾的思想。你的镜子里面有左派有右派,有三百六十个派,各种各样的派别,各种各样相互矛盾对立的思想,所以它不统一。每一种思想都想自我实现,但是其他思想又在反对它、怀疑它、谴责它,所以没有一种思想是能够得逞的,都成功不了。

但是一个领悟空性的人,他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纯净,也就是心纯了,叫久成清莹,心变得越来越清澈了。当你的心变得没有那么多杂念,变得完全清澈的时候,你将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个时候你统一的思想无论指向哪里,它都会实现。

你的心本来拥有强大的实现愿望的能力,只不过你有思想,它们分崩离析,所以力量会分散,力量被消耗了,以相互矛盾的方式抵消掉了。但是一个人一旦心变得纯净、清莹,这时候他的直觉里面有任何一个思想产生出来,他整个心的力量将百分之百指向那个方向。当你的心百分之百指向一个方向的时候它不得不实现,它必须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在道家里面说,如果你把右手打开,全心全意的认为右手里面有一只苹果,而这种相信,相信到无丝毫怀疑的程度时,一个真的苹果将不得不显现在你的手掌里!这叫隔空移物。他不需要知道那个苹果从哪儿来,但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手掌里有一个苹果,你的心百分之一百的专注,全然的在这个念头上,那么那个苹果将不得不显现在你的手上!神通好像来得很简单,神通其实不是别的,神通只是思想的专一。

所以你会发现大目犍连并没有修任何神通法,佛陀也没有教他什么怎么样飞啊,怎么样变啊,佛陀并没有教他任何具体的神通的修法。他只是听了大迦叶的宣讲,了悟空性以后,他的心变得干净了,思想专一了。一旦思想专一,他想的什么都会实现。

你知道罗摩克里希那吗?近代印度的罗摩克里希那非常相信卡利女神,他每天在卡利女神的像面前祈祷。而且他认为那个卡利女神绝对是活的,他不认为她是死的,他认为她一定是活的,虽然那是个铜像,但他认为铜像是活的,他每天给卡利女神供牛奶,在铜像面前供牛奶。而且他把牛奶放到卡利女神的嘴旁边,喂她牛奶,据说卡利女神不得不吸那个牛奶。他把牛奶放到卡利女神嘴边,那个牛奶就会被吸掉——因为他认为卡利女神是活的。所以这就是思想的创造力,你认为什么是真的,什么就必须是真的。如果你的认为没有丝毫怀疑的话,它就必然会成真。他的思想变得专一,这就是神通的由来。

因此禅宗讲“体深而用自至,外此以求,皆为小道”,你在空性里面越来越纯净,越来越专注,久成清莹,水变得澄澈透明了,思想变得澄澈透明了。这时候任何一个思想都能成为主流,没有相互矛盾的思想了,你的思想现在是完全统一的,那么只要你想什么,它就一定能实现。所以目犍连说这就是我的方法,佛陀问圆通,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只有这一个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美赫巴巴曾经说,那些在神醉当中的玛司特你不能去惹他们,你如果去惹了,他们对你发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将成为预言,都将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诅咒,你的一生将被摧毁。像我们如果说“你去死吧”,这仅仅是一句骂人的话,这句话好像听上去没有多大的力量,然而它其实有力量,只不过力量不够强,因为你有很多思想在背后是跟这句话相反的、矛盾的。但是一个玛司特如果对你说:“你去死吧!”你一定会死,而且不用多久。他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背后没有任何矛盾的思想,他背后的思想完全统一。为什么印度人非常崇拜那些玛司特?虽然那些玛司特往往看上去很痴呆,呆呆傻傻的,因为他的思想很简单。他们没有过多的思想,他们都是一根筋的人,看上去很傻。但是如果你把玛司特伺候好,玛司特一高兴,他祝福了你一句:“你这一生都会很好。”他如果说出了这句话,祝福了你,你的这一生就会真的很好,不会有任何问题。他的祝福一定会实现,他的这句祝福会变成真正的祝福,这就是玛司特。

据说孙伦禅师在修习味伯沙那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成真,因为他的心变得越来越专注了,他强烈的聚焦于他的呼吸上。

大家可以尝试,你如果强烈的聚焦于你的呼吸,练习一个月以后,你会发现,你聚焦于呼吸的时候心里的愿望很容易成真,因为你的思想在往一个方向聚焦。你在利用呼吸的焦点使思想在往一个方向聚焦,所以你如果携带着某个愿望,这个愿望将会很容易实现。

这也是《四十二章经》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神通其实就是这样来的。你全部的心力都指向一个方向的时候,它将注定会实现。大目犍连的这个方法,其实跟味伯沙那聚焦于一点的方式,在某个角度上是相同的——只要思想统一,你就会拥有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人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是愿力。你如果能够坚持你的愿力二十年不改变,你的这个愿望就注定会实现。一般人很难坚持一个愿望几年,但如果你能够坚持,哪怕这个愿望看上去丝毫都不靠谱,与现实距离十万八千里,但假如你毫不怀疑地坚持——我就要成为一个有名的工程师、有名的律师、有名的画家……那么你就会如愿。

克里希纳穆提曾经讲过,如果你找到了你的所爱、找到了你真正喜欢做的事,如果你坚持,生命就会如愿。如果你坚持到底,这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使外在没有任何客观条件能够支持你的愿望,但是如果你依然坚持、纯粹地坚持、坚持到底的话,它就会实现。你的心有这样的力量。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超越心力。你总失败,是因为你不坚持,你怀疑你的心力,怀疑你的心力。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禅定力很深厚的话,他的愿望变得很容易实现。其实很简单,你的能量如果能够统一方向,命运将无法阻挡你。你如果能够使你的思想能量统一方向,只朝一个方向走,命运将根本无法阻挡你,它一定会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没有像禅宗那样鼓励扩张的修炼方法,佛陀更鼓励聚焦的方法。你有没有发现,佛陀一辈子几乎没有怎么讲过特别扩张的方法,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以聚焦为主,因为焦点的产生意味着力量的产生。一个人如果扩大他的意识的话,力量被分散了。虽然这个扩张的方法最后依然能够突破,能够开悟,但是它无法使你在焦点上产生力量。所以相对来说,焦点的方式更易于把握,而且更易于产生力量。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推崇聚焦的方法,因为它有这些优点存在。

所以我建议大家,你可以从聚焦的方式开始,而你的焦点应该尽可能的越来越细微。千万不要被其他的一些人或书本误导,说聚焦在呼吸上的时候,你还要观察别的东西。不要观察别的东西,要像孙伦一样只观察呼吸,使你的呼吸渐渐的淡如烟雾、淡如光线。当你的呼吸能淡如光线的时候,你会发现物理世界就完全消失了,没了。肉身都没了,肉身的世界都没了。也就是身体都没了,你无法感知到身体存在,你也无法感知到物理环境的存在,你只感知到鼻孔前面的幽微的光,连呼吸都没了。这需要强大的专注力量,而专注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得住的,比扩张要容易把握得多。扩张因为没有焦点你很难把握,但专注容易把握。不过专注需要付出努力,很大的努力,要下真功夫的。

所以今天的课最终实际上依然围绕着“焦点产生力量”这样一个中心。虽然我们讲了好几个大弟子的方法,但是这些大弟子的方法最后都透露出来一个关键点——中心的焦点产生了力量。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回去以后可以下点功夫。

垂直跳跃的人一般都是前世就开悟了,所以他这一世稍微跳一跳也就开悟了。一般前世如果没有开悟经验的人,很难垂直跳跃,他必须水平的要么聚焦、要么扩大。但是我依然建议大家这两个都尝试一下。扩张的方式不太好尝试,扩张的方式除非有人引导,否则危险性比较大。因为扩张会产生克,你扩张很大的话,会克得很厉害,因为扩张意味着自我的膨胀。所以并不建议大家尝试扩张。聚焦其实也会有一定克,但克得不那么厉害,相对来说比扩张克得要少得多。

为什么扩张克得厉害?扩张意味着你的自我变得膨胀,你好像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所以生命会自动的打压你,会非常克。但是聚焦不会,聚焦意味着你在浓缩,你在变成一个结晶。虽然这个结晶没有丧失掉,但你变得更坚硬了,也会有点克。为什么孙伦在聚焦的时候他同乡会嘲笑他、会谩骂他?这也是克。但是由于这个结晶变得越来越缩小,因此克的强烈程度不会那么高,虽然它变得很坚硬。因为他的焦点越来越小,所以他自我变得无限小无限小无限小,虽然变得无限坚硬无限坚硬,但却同时变得无限小,所以它克得不会很厉害,它不像扩张自我变得很大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陀选择聚焦方式的另一个原因,它不太被克,它克的负面效应相对比扩张要轻很多。所以佛陀非常聪明,他选择了一个相对负作用小、而且容易把握的方式教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