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波巴:大手印禅修十二阶段(直贡澈赞法王讲解)

[转载]冈波巴:大手印禅修十二阶段

转载自网络。

 

直贡澈赞法王讲解

 


弟子则应坚守对死与无常的觉知,以出离心故,入于修道。应能认识具德上师就是薄伽梵在世间的亲身化现。故修行想要成功,或真正的修行之始,必须具德上师与具器弟子相遇。


寻访完全具德的上师时,不必以像过去已成等正觉的祖师——如法王冈波巴等等究竟了悟与成就者而论。只要是对大手印有所体会、有所了悟的上师即可,就算他离伟大上师们的殊胜成就尚远亦然。只要真的修过大手印、或了悟大手印,那样的上师就堪能传授口诀,引导弟子的修行。另一方面,弟子也必须具器,不仅了解死与无常,在此之上,还要对因果业力真正有所鉴识。对戒律因果应谨记于心,不可轻忽。同时,弟子在过去多生多世应已忏罪集资,以值遇具德上师。


一旦如此的弟子与上师相遇,必能正确地穿越其道。此时,应直行于道上,而不落于一边。从大手印的正道上偏堕旁道,主要有四种过失:


一、摹拟真正实相的过失。实相意指究竟、大手印或空性。


此处行者堕入仅仅依凭对实相的知解之道。不管理解得多好,只要不是真正亲身体会的就是过失。


以某人要去菩提迦耶,而问人菩提迦耶情况如何为例。曾经去过那里的人,能对通往菩提迦耶的路况,像是什么地方要转弯、什么地方有树、哪里有寺院、大佛塔在那等等一一详述。但不论他描述得多仔细,那个没去过但想要去的人,最多也只能在心中绘出其大要,而非实际样貌。如果不实际走一趟,仅以自心想像、杜撰的内容为足,他可能会走错路。所以不能只是听人家说说就满足了。


如是,欲意了悟大手印,藉之解脱一切局限与染污,具足一切善德者,必须亲身越过此道、体会自心,而非依赖他人所述。如果只是学着说自性不生、不住、不灭,不假外求等,那样是拿不出真材实料的。但如果正确地禅修,依循一位具德上师的忠告,行者将能直观法性,并直接了解上述文句的字与义。至尊觉巴吉天颂恭说:“于修道之初、中、后,欲求道业增上、进趋佛果,必得正确地依止一位具德上师,此是不可或缺的。”


二、误信圆满了悟大手印的成就、究竟佛果,意指舍离诸物,将之转变为他物,或其他完全不同的事,停止现存人生方得成佛。


试着去转变自己,使成为不是自己的样子,是第二种道上偏堕的重大过失。以生为国王之子为喻。王子可能会心想,当有一天他终于长大而继承王位时,他将会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但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王子是人,所以国王也是人。不可能突然转变成不一样的。同理,不是将凡夫有情的心丢掉。证得佛果时不是采用一个新的心,或变成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人。这种想法会失去修道的准头而堕于过失。


故偈中说:成佛即是成为现在完全的自己。自心本性的完全显露就是圆满成等正觉,而不是去获得某些现在所没有的东西。即使圆满佛果的最高境界,也不外乎当下此心的本性。


三、误信必须完全排拒念头,而种下与念头完全不同的清净心。


这是误解概念、念头与自心本性关系的微细过失。误以为心外有法,并执着于将心和那心外之物分开,全然不知万法与心同一体性。


以种药树为例。药性是从树根,通过树干到其枝、叶而遍在的。以为药性只在某一部份,将不可避免地砍掉该树的最佳部位。同样地,心的概念与念头不外于心,其体性即心自身。试图排拒、断除它们,而不识其本源与体性,将永远无法了解什么是心。


四、如心与念不应分开,或认为其自性不同,明与空亦不应被分别开来。


这是行者易犯的第四种错误。在所显明相之外,寻求究竟实相——空性。误以为明相以其方式自存,空则是要到别处寻找的,因此在所显明相之外遍寻空性,这真是大错特错。


明即是空,空不能自外于明相。在《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同样地,真谛遍在于色以外的一切存在,如感觉、概念、因缘和合物,乃至于心自身。这一切皆是空性的。空显现出万法,我们却到他处寻找空性,这便是误入歧途。


当正确地修持大手印,顺道而行时,行者会生起不同层次的了悟。但是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误以为此即究竟十分重要。如此执着,必定会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之中。因此,如果禅修增上,行者达到不管开眼、闭眼时,只有广大虚空与寂止概念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可能被误以为就是大手印,行者若真以此为足,将成为投生色界之因。


同样地,当修持大手印的障碍被遣除时,行者达到大安乐的境界,具有极高、极纯的乐受。行者可能会执着于此,而投生于欲界。


持续修持而超越乐的阶段后,将达到空的境界。如果不执着于此,行者将达到一种绝对纯净、空无一物的感觉。此后,将超越一切显相,进入完全空无,一切万事万物可以说存在,又可以说不存在的境界。此境界似乎极纯净且绝对自在。行者在死亡时若执着于此,将投生到无色界之中。因此,禅修的过程中不要对一切显现、感觉、概念产生任何执着,极为重要。


若能避免四种离道过失,与三种投生天道的执着,而于道上正确行进,那么依照于行者修持的精进程度,将能得到三种不同的成果。


一、上等成就于此生、于一座间,证得圆满境界、等同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无匹敌之正觉境界,离此无有更大、更圆满之正觉可言。这圆满正觉的最高境界,像是太阳在虚空升起,扫除云朵障蔽,如水晶般地清明,放光遍照。这就是上根者如何证悟大手印之道。


二、中等成就如日生起,但却在云朵中。有时大日光辉全现,有时为云所障、蒙上阴影,此后仅一再现,便又失去。这是中等根器者的了悟,虽已悟胜谛但不持久,因仍有犹疑而失其悟。若再进一步修持,便会再度出现一下子,随后又退失。修持已达此程度,最重要的是依止具德上师的引导,以超越这些最后的障碍。


三、下等成就如浓雾中日,需以正确修持大手印道而了悟。此时,行者堕入黑暗的浓雾之中,突然日光一闪,但稍纵即逝、永不复返。行者微光一瞥,却未能再见。此处过失在于行者虽悟,但是因定力不足而未能久习于此。若是这样,行者就必须依止具德上师,使自己久习于此悟境,而非电光火石之一瞥。令此悟光稳定、内化、安住、不动,不因疑云而消失,也不为幻墙所障蔽。这需要大精进地禅修,以延长悟境、令其坚固。


这三种成就亦依行者根器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上、中、下三种缘份与精进度的行者,将得到上述三种不同的果。仅仅理解是不够的,要紧的是亲身体验,在「止」和其他「观」慧的支持下,修持自心本性。当我们进步时,不同的觉受将会生起于此瑜珈或体验之道。


瑜珈士的修道体验,分为专一、离戏、一味、无修等四种层次之修持。


一、「专一」。藉由专一瑜珈,行者达到某种洞见自心本性,或心之净光的程度。但是由于悟境狭小,继而生起这悟境是亲身体验或是概念的疑惑。怀疑自己真正洞见,或只是自以为见到自心本性?自己问自己这是真的吗?因此不论是直接体会或是概念理解,其中都有疑惑存在。


二、「离戏」。离戏意指行者已达到相信自心无生、无住、无灭的悟境,了悟自心本性离此三边。


三、「一味」。此阶段行者能将外、内、主、客现象视为一体,恰如糖与其甜味般。不管糖混入何物,糖总是甜的。万法因具同一本质,故为一味。如是,外内、主客万法,不论是心或其客体皆是一味。


四、「无修」。无修的禅境,不再有座上定中与座下相续意识境界的差别。也就是座上悟境与座下识境无别。此时修持圆满,入无学道之正觉佛果。


以世间为例,此禅修之道就像学习开车一样。刚开始需要一点努力,有些障碍与犹豫。不断地想着要做不同的事,同时都要做到,需要很大的努力与专注,而且有种种的危险与犯错的可能。逐渐地,愈来愈熟悉后,就不需要太多努力,且更加自然了。最后,完全精擅开车的过程后,上车开到目的地,几乎完全不用思考。开车变成很自然的事,甚至可以边开边想事情。禅修亦像如此。达到最高境界的禅修时,就像毫无禅修般,因此称为无修。「无修」是圆满的境界,没有入、出禅定之别,行者之心相续一直安住于圆满的智慧中。


这四种层次又可各分为上、中、下品等阶段。


如此,我们能将大手印之道的进程,分为许多层次与类别。此处系至尊帕摩竹巴,依其上师冈波巴的教法而划分。他将上师冈波巴的四种瑜珈成就教法,配合三种修行人,而做成十二种同的修持阶段。


一、专一瑜珈。


此时,心稳住于其客体上,而能不被打扰、不失专注一段时间。专一瑜珈依照能够专注多久与其稳定度,分为下列不同程度。


下品:达此行者,能清晰专注一段时间,但时而失其专注。


中品:达此行者,只要用心即可维持稳定之专注。也就是说,只要他心想专注某物,就不会受到纷扰。即使在座与座之间,就算他没有刻意,有时候专注的对象也会自动出现,并且能够一心持守一段时间,而且只要他想,就能专注一心。


上品:达此行者能于一切时中一心专注,座上、座下皆然。即使在睡眠时,也能毫不费力地专注于客体上。


此时,行者心中可能出现以为已达第四瑜珈最高境界的错误想法。但这不是真的。上品专一瑜珈行者所证的,只是能够不作意地一心专注,这与无修瑜珈的境界大有不同。还有其他定义此初阶之最高层次的因素。已达上品专一的行者,完全自世间法中出离,对世间逸乐毫无兴趣,就算是世上最吸引人的东西,他也不为所动。所以他无需刻意生起出离之想,自然会搬到与世隔绝之处长养定力。他能在静僻处受用自然的禅悦境界,并对上师完全虔敬,一心依止上师、教法而实修。除此之外,全无意乐。


二、离戏瑜珈。


此时,行者已当面识得自心本性,离一切概念。概念、观念只能用于世俗谛的解释上,已洞见实相者,再也不需要这些。


下品:虽然初次直接认识自本心、诸法实相,但下品离戏行者对实相所见仍然有限,仍未能圆满体验。此行者的心中仍有犹豫与疑惑。心性的根本实相已被体悟,但尚未扩大到足以遣除一切妄惑。此时,需要在具德上师的指导下,全力精进修行。以令初始的实相体验延展,进而除尽一切妄惑。


中品:行者于此阶段不仅亲见实相,且透悉其根,而断除迷妄。此时,对心性的直接了悟已经圆满,行者完全离于希冀与恐惧,完全调伏自心。无论走到何处,就算到了最深的地狱,或最高的天道,都自在无碍。此处仍有行者误以为所做皆办的危险,其实后面的修道仍然很长。此时的证悟如晨曦从地平线跃出,普照大地、除去黑暗般。虽然感到太阳光芒驱除黑暗,但尚未温暖草木大地。诸多事物仍处在夜半的寒气中。


同样地,中品离戏瑜珈的行者,其了悟尚未遍及全心,仍对某些事物有所疑惑与不确定。对实相的体性仍有余惑未解,特别是在如何运用所证之体悟上,仍有不明之处。开始好像已完全了悟,但此后种种疑惑生起。这些问题从何而来?于此初步通达了悟阶段,行者应依从经典之佛语,根本上师之圣言,与完全具德上师的指导。为扩大悟境,并了知其用,应该供养曼达、深入经藏,对苦痛的众生长养慈悲心等,以进一步积聚资粮。


在此阶段,有一谜题留予行人:“当心性是无始、无终、不住、纯净、自在、无碍时,有情众生何以受到这般的苦楚?又当如何解脱?”到此,正是重新审视自己慈悲心的长养,并关切众生福祉的时候。


上品:上品离戏瑜珈行者于此阶段,得到完全离于外内迷妄诸法的成就。换句话说,完全了悟离于主客对立、观念的万法究竟体性。此无二之悟境极为有力,令行者离于世间幻法与分别觉知。但行者若执着于此,以为证得法身即是谬误。是以应依上师言教,藉之了解究竟悟境之圆满与微细本质,了知尚有诸事待办,以全此证悟并内化之。


初达此成就之行者,会有丧失其道或有所过失的感觉倾向。这是因为过去初得瑜珈成就时,有圆满、不费勤勇、一心专注等特质。但是到了离戏瑜珈时,一反先前狭碍地专注于一个对象,悟境更加开阔。可能会产生打失了一心专注的错误,这种错误必须被超越。


行者须知,一心专注是造作的有功用行,为的是使心超越直接洞见自心的障碍。而达到上品离戏瑜珈的行者,已完全离于心的妄动,令心稳定地住于实相。于此仍有其他功德有待开展。特别是关于慈心、悲心与菩提心。为助益一切有情众生离轮回痛苦,而求证圆满正觉的真正菩提心于此时生起。此时的菩提心不需作意生起,能直接从实相的纯净见地中油然而生。悟一切有情众生之苦,无尽的大悲心便自然涌出。如是,行者趋入更深、更圆满的修持,以获得实际上利益众生所需的一切能力。于此第二了悟阶段之最高修持——上品离戏瑜珈,会感到超越禅修或学习的需要。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行者应已实现究竟的了悟,但此时尚未达到完全独立自主的阶段。如果行者感到专注—心的工作已经圆满,离诸妄想已经圆满,利他悲心已经开展,无事待办,那是不正确的,因为还有诸事有待开展。


此法为法王冈波 巴所教授,由其弟子囊波巴(
Nampopa)所写下。法王冈波巴说:“此阶段若生骄慢,以为佛道圆满,无需再学、再修,则大错矣!此处所证,乃完全离于与一般无明相关的幻妄,但与因果有关的幻妄尚未除尽。”


一般无明是指那些能被直接感知的感官世界凡俗迷妄,而那些与业力有关之事,不能被直接感知。因此,其差别是在从如所有智展延到尽所有智的障碍。换句话说,上品离戏瑜珈的行者对究竟实相完全了悟,但对世间缘起则尚未完全了解。他所了解的是究竟实相,而非其显相。剩下要做的,是去直接了解万法显相的方式,并将之与对万法实相的了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世俗与胜义必须合一、无有分别。


三、一味瑜珈。


下品:心与心所、内与外皆合一而悟。先前的境界中,仍然缺乏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相互了解。到此阶段,行者已克服此问题,诸法皆成一味,轮涅无二。众生怙主龙树菩萨说:“了悟轮回之本质即是涅槃。”将轮回与涅槃视为二元对立,是究竟的错误,其实二者体性无别。下品一味瑜珈行者,了悟轮回中无众生,亦无可证佛果者,了悟那些都是错误的二元想法。其实,轮涅诸法一味、同一实相。以此大悟之力用,行者可能又误以为自己已悟究竟无学道,不需再致力于禅修。


中品:中品一味瑜珈行者断除一切主客对立想法,完全了悟无二,证得非二元境界。洞见一切内外、主客如一之实相,感到圆满正觉中没有主客之别。此诸法一味的觉受之强,可能导致产生这就是圆满成佛的错觉,并无视众生的苦痛。认为不管是在恶道受苦、或在善道享乐的有情众生,都是一味、完全互依的。此时,行者可能会把他们当做这奇妙无二境界的一部份,因而丧失对众生痛苦的悲心,丧失对他人苦痛的了解与关联感,而离于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根本事业。这是此阶段必须修正的大错。


导正的方法,一样来自于对具德上师的完全虔信与依止。此时,具德上师能指出应感激有情众生苦痛的方法。在此之前,行者被鼓励要远离俗世圆满其禅修,现在则应回到城镇闹市,去直接看看众生的一切行为、困难与无明。如此,行者将会再度感激轮回的本质,并因应众生的需求而从事解脱众生的事业。


上品:此一味瑜珈阶段中,也是完全了悟诸法一味,但其方式更加稳定。了悟轮回诸法实相虽一,仍以其各自面向而认知之。此时,仍可能因为受到完全一如无二觉受的影响,而轻忽众生的需要。但因此时悟境更加巩固,所以对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品一味瑜珈行者需要回入娑婆,见众生之悲苦,而生起生缘悲。但上品阶段的行者,应生起无有对象之法缘悲,也就是无尽大悲。破人、我、众生相,而遍照十方,怜悯众生不知法空,随顺众生所需与意向而拔其苦、赋予安乐。


四、无修瑜珈。


此阶段一切所学皆已圆满,因为行者不会再生任何过失,所以称为无修。此时,座上与座下的修持丝毫没有分别。心于一切时中,安住于此境界,没有修不修之别。


下品:行者证得离于了悟之境界。其禅修如河水无间,没有任何达到悟境的感受。只有圆满、无二的觉知流相绩无间。所以说离修、离悟,唯有纯净正觉之相续流。


中品:行者能不费勤勇地显化三身。三身中,法身是圆满的自受用身,报、化两种色身是为利他所显。三身皆从无功用行之禅修,于离于间断悟境之无间正等觉流续中自然生起。


上品:最后是最高阶段了悟的最高修持境界。此时,一切功德皆已证得矣,因此圆满之无缘大悲自然生起了,无间地行使利生事业,心不缘众生之有为法,而无间地自然满足一切众生之需求。此阶段之悟境无穷无尽、无能所滞碍。圆满证悟,不赖因而生,无比正觉所需之一切因缘咸皆圆满,诸事已办,圆证究竟果位。


至此,我们已依至尊冈波巴大师的传规,简要地解释大手印修法的开展中,从初修到了悟大手印究竟圆满目标的十二种阶段。


——摘录自《直指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