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读书会017-吕祖修命百字碑和修性百字碑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吕祖的《百字碑》,大家打开网页可以看到吕洞宾的两段《百字碑》。这两段《百字碑》现都在山西永乐宫,网页里有永乐宫中字碑的照片。

吕洞宾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个人,他并不是传说当中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传说当中吕洞宾在跟汉钟离学法的时侯,曾经历十次比较严重的考验,我给大家贴一个网址,里面是汉钟离考验吕洞宾的一些传说,传说不一定真的,但是它是富有意义的。

虽然吕洞宾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十次考验跟汉钟离这些事情也许是后人杜撰的,但是即使是杜撰的也有其一定的意义。因为汉钟离考验吕洞宾并没有考验你打坐好不好,会不会入定,修得好不好,他不是考验这个,他的十次考验几乎完全针对一个方向,就是人品。

他没有考验别的,考验的是吕洞宾的为人,人品,人品问题。考验他是否贪财,忽然让他捡到很多金银财宝,看他是不是动心。然后又化身作为一个容光绝世的美人,借宿在他们家看他是不是心动,会被色相所诱。然后又化做强盗,把他所有的家财全部洗劫一空,看他是不是被重大变故所动摇信心。一般人来说如果你所有家财都丧尽了,你一定会感到强烈的恐惧:未来的生活要怎么样过下去?但吕洞宾竟然没有丝毫的动容。然后再让他看,在种地时侯突然间在锄头底下挖到十几根金条,然后吕洞宾赶快把土掩埋起来,一点也没有去取用它,一无所取,没有起任何的贪念,即使当时他已经是身无分文了。然后再让他生重病,看他在病魔的打击下会不会丧失信心,但他也无怨无悔。最后让他,在吕洞宾静坐的时候突然间房间里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鬼魅,要杀要打,结果吕洞宾也见怪不怪,完全没有动任何的心思。

仅仅是这十次的考验,虽然他可能只是传说,可能只是一个神话并不是真的,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吕洞宾在真正求仙修仙的前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什么准备?如如不动的心性,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对于最终追求的渴望,即使家财丧尽,即使福如东海,突然一下又变得很富有,或者突然一下被病魔打倒,被各种鬼魅包围,等等,各种人世间,可以说跌宕起伏的那些最具强烈色彩的经验都被他体验到了,但是吕洞宾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幻灭,因为他知道这些都并不是持久的,无论一个人贫穷或者一个人富贵,一个人遭受病痛,一个人遭受鬼魅的打扰,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暂时的,这些并不是他真正追求的东西。这些在他真正追求的那个目标面前无足轻重,无论他生再重的病,无论他如何贫穷或者富有,他都要再一次的放开手去追求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也就是说他对他的追求,他对他人生的这个终极的愿望是极其明确跟坚定的,无论他人生中发生如何的变故,他爬也要往那个方向爬,他的坚定的信念强烈的信心使汉钟离终于认定这个人可以做自己的弟子,这里面并不是说吕洞宾已经达到如此深的定力,可以在这些荣辱富贵、鬼魅病痛的面前能够如如不动,并不是这个意思,重点还并不是在这儿,因为他有可能仍然害怕这些情景,他有可能当时心里仍然起着一点颤抖,但是这个颤抖是没有关系的。你毕竟是一个人,你有可能起颤抖,并不是在追求真理以前你已经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你还是一个凡夫,你起颤抖是可以理解的,你毕竟还是一个凡夫、还是一个人。这十个考验并不是要考验他是否如如不动,而是考验他有没有背后坚强的信心。即使你颤抖,你颤抖完了还是知道你要往哪里走,即使你打不败你的敌人,即使你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痛苦万分,面临死亡,但这个时候你仍然知道你往哪个方向走。

他对他的方向是极其坚定的,这个才是汉钟离真正要寻找的那一个人。他并不是要找一个胆子特别大的人,不怕鬼魅,不怕贫富,这样的人有的是,但他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而吕洞宾并不是一个身强力壮,五大三粗的人,他在打击面前也病倒了,也摔倒,也会有内心的颤抖,但他对背后的那个背景,最源头的那个背景,他要的是什么,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是汉钟离看中的。他看中一个人对自己要的是什么东西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明确,无论他面临怎样的人生,他都知道他要走的那个方向在哪儿,他要的是什么东西。所以他就跟汉钟离后来就学道了,由于他内心的坚定,他在汉钟离那儿很快就到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我们古代道家里有八仙的传说,吕洞宾是其中一个,汉钟离也是其中一个。我们今天要讲的吕祖的《百字碑》,据说他是出自占符,因为吕洞宾后来成道以后不知所踪,虽然历史上有这个人,偶尔有人提到见过他,但他后来几乎是不知所踪的,没有人知道他最后去了哪儿,在哪里圆寂都不知道,所以他是否写过这些东西,是否跟汉钟离的《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等等是不是他本人亲自传下来的都未可知,他仅仅是个传说而已,但这个《百字碑》还是很可靠的,因为他里面写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极其精华的。

《百字碑》分为《性碑》和《命碑》,我们今天先要从修命《百字碑》开始。修命《百字碑》是更加出名的,《性碑》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命碑》知道的人相当的多,几乎所有对道家有了解的人都看过这个《百字碑》

第一句话: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整个道家的传统,用两个字就可以形容,就是养气。孟子曾经讲过:吾善养浩然之气,他非常善于养内在的这个浩然的气,浩然的能量。整个道家的起步或者道家的终点都是这两个字:养气,也就是协调和运作你内在的能量。印度教讲的普拉纳。 养气忘言守 ,忘言的安守住这个气, 忘言 ,忘言意味着超越你的思想,超越你的言,言语的言,安守在这个能量在体内的运动,也就是你首先对能量在体内的运动要有一个觉察,一旦你觉察到了能量的体内运动,你就开始跟着他、无言的觉知他,叫 忘言守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以太冥想,你在中空的身体内部感知到能量的运动,他不一定一开始是在丹田,他一开始往往是在整个上体腔,有的人甚至会感觉到是在手和脚,这都有可能。无论你感知到手和脚内在的能量在流动,你很容易感知到手的手心内部有热量在向手指运动,这个是几乎你足够敏感的话立刻会感觉得到,手心有热量向手指,尤其是四个手指向前再运动,这个非常容易感知到。你会渐渐能感知到手上臂内在能量,然后渐渐的感知到上体腔的内在能量,这个是渐进的。一开始你总是感知到手掌的能量,渐渐的你的敏感度使你能够感知到手臂内在的能量,以至于中空体腔的能量。当你能够感知到中空体腔的能量的时候,你就可以基本上达到前面这五个字了,叫 忘言守 了。你开始仔细的感知到这个中空体腔能量在内在的奇妙运动,他不一定是完全规律的,但似乎又有一定的规律,他不一定是完全旋转的,他似乎又有一定的运动方向,每个人可能有所差异,你只是跟随着他,而不是推动他,你只是觉知他,这叫 养气忘言守 。你对你上体腔能量渐渐的觉知以后,你会感知到那个能量似乎在往丹田的中心下降,如果你对他的感知足够敏锐,这种能量向下运动的感觉会渐渐的明显起来,当你能够感受到这种下降能量下降的运动。

第二句话: 降心为不为 。他是一个让你的心渐渐沉静下来的一个现象,你变得不那么浮躁,不那么骚动。当你的能量向丹田下降的时候,你的人也情不自禁的变得沉静起来, 为不为 的意思就是:为,无为,他是一个无为的现象。你什么也没有做你是无为的,但是你似乎又在观察,又在安守,他又是一个无为当中的有为,一个微妙的有为,你只是看着,注意着,敏感着,守着他跟随着这个能量,他来到丹田的中心,当他完整的来到丹田中心的时候,就是第三句话: 动静知宗祖

第三句话: 动静知宗祖,这个时候动和静完全都汇拢到这个宗祖上,宗祖也就是中心,汇拢归宗了,归祖了,归到他的这个能量的一个熔炉里去了。道家把下丹田称做熔炉,就是你的宗祖,你身体最重要的一个能量仓库,动静都开始知道他的宗祖。

无事更寻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你安守在丹田上的时候你会自然产生一种无事安闲的体验,非常祥和,非常放松,非常自然,你仅仅是守着看着,完全是没有事的,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清静自然,所以道家讲清静无为,更寻谁?你这个时候还要在寻别的东西吗?用不着了,你只要自然的安守在这个丹田,就足够了,就已经万事毕了。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外界的打扰,来打扰你,来刺激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回应呢?你不可能只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坐在那儿守着丹田,你毕竟还是一个正常的人,你需要运动,你需要吃饭,你需要跟人打交道,你需要做事,需要上班、走路、工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好,这个就是下面的两句话:真常须应物。也就是你还需要回应外界的事物,那怎么办?应物要不迷。跟外界事物互动的时候,当你没有养神的安坐,而是眼睛在回应外界的事物的时候,要怎么办?要不迷,什么叫不迷,也就是你在听演讲,而在你听的时候,你能否做到你同时安住在这个以太冥想当中吗?你即使在听演讲,你即使在看电脑,你即使在做事,你即使在说话,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仍然能够随时随地的同时有一分注意力仍然留在这个丹田的熔炉上吗?所以吕洞宾曾经讲:真正的意守丹田是二十四小时的,而不是半个小时,他需要随时随地的安守在那儿,只有当你随时随地安守在那儿,那个效果才能展现出来。你如果一天只有半个小时,显然他的效果会小的多;所以真正的冥想,真正的以太冥想,绝对不可能只是半个钟头,半个钟头只是告诉你那个冥想的方法,让你适应那个冥想。我们每天半个钟头的以太冥想仅仅是告诉你要怎么样做,然后让你体验一下,在半个钟头内适应这个冥想。

真正的冥想在什么时候?在你回去以后、在你平时的生活当中、在你对人应物的时候,所以一个人的冥想功夫的深浅在什么时候能看的出来?不是在他闭起眼睛以后,打坐冥想以后看的出来。他闭起眼睛以后,你推他你叫他不反应,然后别人就认为这个人功夫很高很深,如如不动,这个还不是真的;真正的冥想是在面对纷扰的外界,他仍然保持安住在丹田,仍然没有被外界的纷扰所牵走,这个才是真正看出一个人有没有真功夫的地方。所以真功夫,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真正的功夫永远是在人际交往当中展现出来,这句话真的是很实用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听说他功夫很好,修为很好,但是你发现他跟人交往的时候很容易激动,他遇到事情以后很容易慌张,那么你就要质疑:他内在的功夫到底达到多少的深度?这只能说明他内在的功夫还没有真正的深下去,一个真正深下去的人,注定会把他归于中心,融入到平时的生活当中,融入到待人接物当中而不仅仅是闭目冥想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能在待人接物当中不迷,那么他的安住,他的安住中心的能力才是稳定的,才是坚固的。

所以接下来的话就讲的非常透彻了: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你只有在待人接物平常生活当中,不迷的时候你的本性才能够真正的安住下来,这种安住才是真正的、扎实的、稳定的。一个闭起眼睛来安住的人只是才只是初级的,不能说他不好,但是他一定是初级的,只有在像耶稣这样讲,一个人打你左边耳光的时候,你能够把右边脸转过去让他再打,这样的人他才是真正镇定的,并不是说他是懦弱,他是害怕了,他不是,不是这个意思。耶稣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让你变得懦弱,变得毫无抗争,耶稣并没有这个含义,耶稣只是举这个例子告诉你,在最强烈的刺激下,你仍然保持镇定,并保持一份对对方的宽容,对对方的爱,你知道他仅仅是个孩子,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一个来自内在深处的爱,一定首先来自他的归于中心,如果一个人无法归于中心的话,他的爱是无法展现出来的,他首先就慌张了,他根本想不到爱了,所以爱的内在的基础仍然是归于中心,所以吕洞宾讲: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你安住于你的中心,你的能量自然也是向内走的。也就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能量就会跟随,你的注意力在对面的茶杯上,意味着你也在投射你的能量到这个茶杯上。所以为什么如果一个人拼命一直在看着他养的花,他的花会养的比较好,因为如果他一直在看着他养的花,意味着他投射他能量到这个花上面,这个花获得了更多的能量,它就会长的更好。而对于一个安住中心的人来说,他不应该把他的能量投注于任何外界的事物,那个都是一种渗漏,有漏的行为。所以对一个安住中心的人来说,他应该安住在他内在的中心,不要使他的能量散发出去,如果他能够安住在内在的中心,他内在的能量就会自动的:气自回,也会向内走,那么向内走的一个结果是什么?这点就更加神秘、更加神奇了。

吕洞宾给了后面的两句话: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当你的气,也就是能量,当你的气开始向内在凝结的时候,他就凝结在了以太身中的丹田,因为丹田是一个能量最终融汇的终点、中心,一个熔炉。丹自结,道家的丹是指什么?我们道家的内丹传统经过这么年的演化,可以说几乎99%都被填充了各种各样的垃圾和迷信,如果说佛教的经典被夹杂了大量的后人的注解跟迷信的话,那么道家的经典被夹杂的更多,尤其是内丹的修炼。

内丹的修炼,如果你去看道藏关于内丹的一些东西,如果你真的是内行你就知道,几乎99%都是没有必要的复杂化,而且那个复杂化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他错的成分远远大过对的成分,这个是很令人遗憾的一件事,因为一个如此精深奥妙的东西,却被后人扭曲到面目全非的程度,几乎完全面目全非了。如果你真的要研究道家的内丹,只有两个人是可以看的,一个是吕洞宾的东西,但是吕洞宾的东西由于后代也有很多伪造,冒名吕洞宾写的东西,所以也要具有慧眼,要分辨一下。一个是紫阳真人,紫阳真人是一个真正的开悟者,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紫阳真人的东西是可以看的,文字是可以看的,紫阳真人东西并不多。另外道家西派有一个,名字叫做李涵虚,这个人是西派里面,传承时间非常短的一个人,这个派别很早就灭了。西派的这个李涵虚曾经亲见过吕洞宾,这个人的东西也是可以看的。

在八卦里面意味着水,意味着火,是什么?就是你的丹田,里面水火济济,就是水跟火相互融合了,就像阴阳八卦那张图一样,有一个阴有一个阳在相互融合,相互旋转,那什么是水什么是火呢?昨天我们曾经讲过,呼吸分四步走,呼吸进入丹田,从丹田再往外呼,到第三步注意到呼吸在丹田的起伏,没有用起伏这两个字,他用的是丹田无力跟饱满的体验,当丹田完全收缩,他是一个完全中空的体验的时候,这个是能量的阴性的一面,也就是水的一面,完全阴性的, 柔的一面。当丹田能量鼓起来,他就是能量的另一面,阳性的一面,也就是火的一面,所以我们在以太冥想里面会要求大家,注意到丹田的起伏运动,这个热量的一起一伏,实际上意味着注意到能量阴阳的两面。他阴柔的一面,水性的一面,跟他阳刚的,火性的一面,文火和武火,道家的两个面。

当你注意到这个能量的两极现象:阴性现象跟阳性现象,不断地旋转循环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件事就会自然的发生了,叫:阴阳生反复,就反反复复的循环,反反复复的运动,当他反复到能够产生达到饱和的状态,能量在阴阳相互间激励,为什么他是反复的,他反复有个什么原因?有一个原因,一条河,有左岸和右岸,他左岸和右岸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向河中间挤压的作用,只有当左岸和右岸在向河中心挤压的时候,这个河流,河水在受到张力的情况下产生了向前的推动力,那么当这个能量在阴性和阳性间相互的循环挤压的时候,意味着他在创造出新的动能,新的能量,如果只是单向的能量,他无法产生更多的能,他必须是一个两极的能量。当两极相互的激励,相互的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新的能量一样,他的能量会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而他强到一个饱和的点,他迟早会来到一个饱和的点。

当他来到一个饱和的点,就是另外一句话叫:普化一声雷。如果你是安守在以太冥想三个月以上,你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个饱和点以后的突然爆发。吕洞宾形容这个爆发甚至像一声内在的惊雷,他不是缓慢的,他是强烈的,你甚至身体都会产生某种在某个瞬间突然有一种震动,相当明显的震动,这个我们有人可能曾经经验过。当能量达到饱和,他必须找到出口,他必须寻找到向上–脊椎的出口,他会自然的沿脊椎骨上冲。这个时候你会经验到强烈的震动,如果是在饱和的情况下,所以吕洞宾形容为:普化一声雷。像一声霹雳一样,因为上升的能量,我们昨天也提到他是闪电般的,把他形容成闪电的运动,而不是一个缓慢的挪移,他是闪电般的。

所以吕洞宾讲:白云朝顶上,他就像一个白云一样立刻就升到头顶上方,立刻就升到你的头部了,你最终的第七个中心,头顶是他的向往,是你人身体上的一个巨大的魅力点,你的能量都渴望上升到这个迷人的中心,这个神醉的中心。一旦上升到这儿就会产生一个现象叫做:甘露洒须弥。也就是你内在能量到了第七个中心,就会自动的,用道家的说法说叫:月窍生阴。阳性,表面上的阳性能量转化,突然自动转化成阴性能量。他是一个能量的阴阳法则的循环。甘露洒须弥,转化为清凉的能量洒下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甘露是可以让人永生的,让人回春的,这个在道家里面,在密宗里面都有提到过,这个甘露是有回春能力的。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能量现象,我们刚才提到的全是能量现象,上升下降闪电甘露是能量现象,那么最后的四句话他甚至不仅仅是个能量现象,他是一个意识现象,你的能量来到了顶峰注定会产生意识经验。什么经验,你开始融入那个无为的源头,那个创造的源头,就好像你坐着在听一个没有弦的曲子,那个曲子是没有声音的,你有能力欣赏一个无声的音乐吗?当你有能力欣赏一个无声的音乐,意味着你已经融入了那个空。

昨天我们提到两个呼吸间的空,无念,无为,彻底的空,这个时候你自然会明通造化机,你开始知道宇宙的中心是什么,创造的源头是什么,你灵魂的源头,灵魂的中心,他产生了一个意识上的觉悟,一个开悟!所以最终的目标实际上并不是闪电并不是甘露,并不是长生不老,都不是,所以最终的目标是你要去融入那个造化机,融入造化的源头,这才是最终的目标。融入那个神,上帝或者你称他为道,称他为涅槃,佛性都可以,你称它做什么名字都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名字全部来自于人为,来自于人类,那个源头没有名字,所以吕洞宾将他叫造化机,造化的源头,造化的心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刚刚是二十句,仅仅这么简练的二十句话,是真正能够让你登上天梯的途径,所以为什么《百字碑》被道家,被所有学习内在灵性的人看重的原因,因为他如此的简练又如此的精确,太精确了,他描述的如此的清晰。

我们接下来提到的是更深的东西,《性碑》,《百字性碑》,为什么我们说《百字性碑》的深度要深于《百字命碑》呢,我们来看这个《百字性碑》。这个《百字性碑》看上去都是讲人格方面。

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实际上只有一个人在彻底完成《百字命碑》以后,他的内在境界才能够达到《百字性碑》所讲的高度,这个时候他真正安住于本性当中,所以《百字性碑》实际上是个结果,《百字命碑》才是一个在旅途当中的事,而《百字性碑》是一个已开悟以后的用功方法。当你通过《百字命碑》闪电甘露等等达到了这个源头,你才刚刚开始进入《百字性碑》的门槛,什么门槛,本性好清静。这个时候你真的能够让意识安住在这个清静的源头上。保养心猿定,你这个时候能够超越你的心猿,心猿就是你的思想,他像一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而现在你能够超越他了,如如不动的超越他。

酒又何曾饮,这个时候所有会使你下降的东西,你都会避免,比如酒精。我记得上礼拜曾经提到过第四道的葛杰夫他,出了车祸以后,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做手术,拒绝使用任何麻醉药,因为他认为麻醉药是灵魂的毒药,为什么?因为麻醉药会使你的意识下降,让你从有意识变为无意识。酒精的作用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任何会使你变得无意识的东西,你都会避免,酒精啊,麻醉药啊,等等外在的东西。那么也有内在的东西你将会避免,比如说性,性也是一个很大的会让你拉下来的一个方式。

色欲己罢尽。他甚至避免了性,当内、外在会使他无意识的东西他都避免了。那么这个时候还有些东西也是会让你迷惑的,他的强度虽然不是那么高但是也有迷惑性,什么呢?

财诱我不贪,财富,气诱我不竞。愤怒,一个外在吸引你的东西,财富美色都会把你往外拉,吸过去,你开始从你那个高度上掉下来,被他吸引过去,或者一个愤怒一个刺激,有人打你一耳光,你突然间从那个高度上掉下来,开始对他怒吼、开始对他还击愤怒,这些都是使你掉下来的方式。所以他避免了酒色财气四样东西,他们都是会让你掉下来的东西。

见者如不见,这个时候你就会见像不见一样,完全超然。

听者如不听,听像没有听一样,完全超然,无论你看见好坏善恶,无论你听见的是美丑,听见的是悦耳的东西、噪音,你都好像完全没有听到,超然的超越的。

莫论他人非,只寻自己病,你这个时候你的超然已经达到了对外界没有任何评判的地步,并不是,并非是你不知道美丑善恶,你知道,但是你这种主动的评判没有了,即使有人打击你伤害你,你也会像六祖讲的那样:“人非我不非,我非自有处”。是他错了,他在打你耳光,他错了,但是我没有必要对他生气,我没责怪他,因为他是一个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没有必要生他的气,如果我生气了,那么还是我的问题,所以只寻自己病,当你生气了,问题还是在你自己身上。

官中不系名,私下凭信行。这个时候的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自己定义为某一个社会地位当中的名号,是官是商,是这个人是那个人,这些名位实际上都在定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当你超然了,你甚至超越了这些社会的框架,社会定义你的那些框架都没有了,你既不是一个智者也不是一个愚者,既非官也非商,他这里面的官并不仅仅是指各种官商,而是指各种名相,你现在没有办法定义,你甚至无法定义你是男人或者女人,虽然表面上你是有性别的,但是内在你甚至超越了所有的这一切。私下凭信行,你在私下里面完全按照你内在的信心内在的善来行动。

遇有不轻狂,遇到有,比如说你富有了,你现在有智慧了,你现在有这个有那个了,也不轻狂,有就是有,没有关系,我并不是说有是错,有也可以也很好,并不轻狂,你并没有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当回事。

如无守本分,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贫穷,你现在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又能怎么样呢?像六祖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甚至不识字,但一个达到源头的人即使他的外在是如此的贫寒如此的无,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系,他内在达到了最终的宝藏,外在的有无对他来说都是演戏而已,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你可以表演成为一个智者,你也可以演一个愚者,你可以演一个很有财富的人,你也可以演一个乞丐,都没有问题。

不在人彀中,免却心头闷。因为什么,因为你甚至超越了人的范围,人彀是指人的范围,彀是指拉,拉弓的意思,你超越了人的范围,你甚至超越了这个世界,你在源头里,所以免却心头闷。一旦在人的范围里,你肯定会受到人类名相框架的限制局限,但是你超越了这个局限,所以心头的这种闷,有限的现象全部消失了。即使你超越了人类,超越了人的局限,但是你的肉身还活着,你的身体还在,所以这个时候,你会自然的:

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你完全回到这个世界里,像个普通人一样,没有人在能够看得出你。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讲过,一个真正的圣人真人,走在人群里将没有人能够认得出他,如果他是一个真正达到顶峰的圣人,他反而看上去是如此的平凡无奇。所以我们在曹洞宗的君臣五位以前讲过,最后一位叫:兼中至,大家还有印象吗?是什么话?叫“还归碳里坐”,到最后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头上有一个圆光,脚下有一朵云,穿着圣人袍,不是的,到最高境界反而是:还归碳里坐,灰头土脸,坐在碳灰里。

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但把俗情混,还归碳里坐”呢?为什么现在一点都不想争求名份、争求地位、变得非凡?我们因为所有的人从小到大在心里面每一个人的愿望都是要变得非凡、高人一等,变得比别人更聪明,无论怎么样从经济方面,从头脑方面,从各种方面,甚至从财富,从住的房子开的车都要比别人更好,每个人的心理都似乎潜藏着这种攀比的心。一个智者,一个圣者他为什么一点这种争名的心都没有?因为曾共高人论

吕洞宾的《百字碑》,大家现在看到他是多么的精炼多么的精粹,他几乎是钻石当中的钻石,很难有人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把如此深奥的真理从修行的方式到心性的方式,到最后开悟以后的道路都讲的如此清晰。一个人要达到如此清晰的水平显然他内证境界必须非常高。你会发现一个境界低的人他可以讲出一本书,讲出全套复杂的哲学逻辑,而一个境界越高的人他讲的话会越来越少。老子只讲了五千言,而且是被逼的,如果在嘉峪关关尹子没有逼他根本连五千言都没有,一个人达到内在的深度如此的深,以至于他能够用最短的总结出来。吕洞宾的《百字碑》,《性碑》跟《命碑》,几乎可以说是人类的精华,大家可以很好的去看一看。

今天本来还要讲另一个东西的,今天没有时间了,我们下礼拜讲吧!刚才我们有人问一个问题,希望讲一下佛教的师承关系,比如说顶果仁波切是宗萨仁波切的师傅,大家有没有看过宗萨仁波切的文章?宗萨是一个非常年轻有活力的人,而且是一个相当超出常规的人,他丝毫也不受佛教戒律的影响,他是有女朋友的,而且在顶果仁波切还活着的时候,他带着太阳眼镜,穿着嬉皮士的衣服去见顶果仁波切,在顶果仁波切面前说:“上师啊,我刚刚带女朋友去看电影了。”他想试试顶果仁波切有什么回答,大家猜顶果仁波切有什么回答?顶果仁波切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成道者、开悟者,他立刻摸着宗萨仁波切的头说了一句话:“哦,是这样的!”大家听的懂吗?他的回答是:“嗯,嗯,是这样的”,他丝毫也没有任何的谴责,或者任何的说:“你不应该这样做,你是一个仁波切,你是一个出家人,你不应该这样做”。他没有,对于任何来到他面前的事,他的回答都是:“嗯,是这样的”,他没有判断,就好像我们刚才吕洞宾那个《性碑》里面讲的,现在没有判断,他没有说:你是对的你是错的,没有。这是一个真正成道者给人的一个如甘露般的一个公案,一个回应。顶果仁波切在不丹被奉为国师,他的照片大家也可以看一看,仅仅是他的照片几乎就可以启发你,他的微笑他的慈爱他的眼神他的脸的形状,几乎都能够触动到你。密宗里面像仁波切这样伟大的圣者还有几个,但是也不多。虽然密宗里面活佛很多,但真正的像达到顶果仁波切这样高成就的,还是相当的罕见。密宗有很多的活佛,有些活佛是世袭的,转世的,比如这个活佛死了以后寻找下一世的活佛。仁波切的意思是指上人、珍贵的人、尊者,汉地就把他翻译成活佛。因为我们有济公活佛的传统,所以把这些尊贵的,有成就的人就尊称为活佛,活佛跟仁波切是同一个含义。顶果仁波切是男的,一个人如果修持特别好,他几乎内在的男性跟女性面都会展现出来,你看顶果仁波切很像一个老妈妈一样,有女性的一面体现出来,因为他内在男性面跟女性面都已经融合圆满,这是一个人修持高深的一个表现,并不是每一个仁波切或者活佛都有转世,有些仁波切在临终的时候会留下预言,比如说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留下神秘的预言才寻找到第十七世。这个敦珠法王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很早就达到了内在的空性,在年轻的时候。仁波切都是活佛,这个顶果仁波切跟敦珠仁波切的上师就叫蒋扬钦哲仁波切,我可以发一张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照片,这个蒋扬钦哲极其伟大,他的伟大甚至超过了顶果。蒋扬钦哲仁波切是相当伟大的一个圣者,这些圣者有些转世有些并不转世,象蒋扬钦哲到现在没有一个单独的转世,有其他的化身,有身语意的分开的化身,也就是说他转世成了三个人,没有转世成单独的一个人。他的身转世成一个人,语转世成一个人,意转世成另一个人,转世成三个人,但三个人意味着他们的份量就没有一个融合的单一的一个人来的浓重。

好今天就到这里,吕洞宾的性碑里详细讲的能量运动,可以给大家更好的一个做参照,如果你以太身冥想时能量达到一个饱和那么意味着你内在的能量就会自动的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