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于《宣隆大师传》
36. 宣隆大师所传授的禅修方法
宣隆大师问:各位善信!在生死中飘流,你们觉得沮丧、凄凉吗?
弟子们回答:的确是啊!大师!
宣隆大师问:既然如是沮丧、烦恼,你们想不想拥有快乐?
弟子们回答:是的,大师!我们极之想拥有快乐。
宣隆大师跟着开示:若想拥有快乐,一定要杀死你们的父母,杀死两位国王,还要杀死外六贼与内六贼(1)。请留意!因父母对你们有莫大的好处,只杀父母一次是不够的,要杀足四次才行。在此必须要知:
我所说的父母是指「渴爱」与「我慢」;
两位国王是指「有见」与「无见」两种邪恶见解;
外六贼指「六尘(六境)」而内六贼则指「六根」。
(有关上段的开示,请参考《南传法句经》第294 句(2)的内容。)
现在,请依下述方法进行:
首先向佛陀致敬,然后受持戒律,并要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盘,愿意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佛陀。〔此外,亦可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盘,
首先向佛陀致敬,然后受持戒律,并要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盘,愿意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佛陀。〔此外,亦可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盘,
愿意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已故的宣隆大师。〕接着,向三界众生散发你的慈心,
以及你所累积到及即将获得的功德。
不要规定你的禅修时间,能坐多久就坐多久。采用的坐姿,要能久坐亦无需移动。
控制心意安住于禅修对象,不令散乱。你的禅修对象是出息与入息,用鼻孔呼吸,
紧闭双目有助心不散乱;呼吸时要强劲些,这样做有助稳定心意,除了作刻意呼吸
的心念外,不可让任何别的念头闯入。当气息接触到鼻孔的末端时,你将会觉察到
那个接触,要专注于那个对接触的觉察;「接触(contact)」、「觉察(awareness)」、与「专注(mindfulness)」三者要同时发生。
这样地做着禅修时,你的眼不会看任何东西,你的耳不会听任何东西,你的鼻不会嗅任何东西,你的口不想吃任何东西,你的身体也不想去其它地方;于是,你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就得到很好的守护了。换言之,防护五根的戒律 ── 根律仪(Indriya Saṁvara Sīla)便可成就了。这个成就可不小啊!根律仪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与克制五根,防止贪瞋痴在心内生起。要防护得妥,非练习禅修不可。
74
在连串不放逸的修习后,心得到很好的教养,不再任意跟随念想(fancies),只安住于鼻孔末端。接着,一堆堆像珍珠、星星、月亮、太阳、……等五彩缤纷、色彩斑驳、熟悉的与不熟悉的大小东西,会在你周围相继出现;它们有很大的误导性,令你以为是禅修的进境,实际上,它们会成为禅修的障碍,甚至被人指为是开悟的敌人。你要训练自心,令它安住于原先的禅修对象(3)上。这奇特的经验,大多数禅修者都会遇到的。
成就此能力时,即能防护自心,不令散乱,安住于鼻孔末端,专注着接触和触觉时,就相当于杀死了那外六贼(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或六境)。若能持续练习,你会觉察到冷、热、僵硬和各式各样的疼痛感觉。当某个特别感觉出现时,禅修者即要觉察到它。如果是冷的感觉,就要觉察到冷,并要专注着对冷的那个觉察;那么,当心能完全集中时,冷感觉与对那冷感觉的觉察就会一起同时消失;如果它是一个热的感觉,那热的感觉与对那热感觉的觉察也会一起同时消失的;(若出现的是其它僵硬或疼痛感觉,也
应作如是的修习。)但热的感觉不会在冷的感觉后面逗留,同样,冷的感觉也不会在热的感觉后面逗留;每次发生的事件(指每个感觉的出现)都是一个相当独立和独特的事件,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色。这些感觉会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出现,你不该注意它出现在身体上的那个特别地方,各种感觉都是会随其本性出现的,你只需持续地在感觉出现时即如实地觉察到它即可。这种与专注紧密结合之觉察就是所称的「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ṇa)」。当觉察身体感觉的修习已成为习惯(你的第二天性)时,你的集中力(定力)已发展至一高水平,足可令你把捉到身内生起的心理过程,换言之,你将领悟到名色(身心)现象,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迁流不息的转变过程。你若能奋发推进五力 ── 信、精进、念、定、慧,你的集中力(定力)将会更为大大增强。
结果,将有光辉在体内生起,让你看到自己身体的翻版,全身会在你面前展现,你会看到内脏的活动,时而有生肉分开、瘀肿、水泡爆发,时而有珠状物体流出或像雨点般洒下来。到时,你的集中力(定力)会变得坚强,由于熟悉身体感觉的生灭现象,「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Ñāṇa)」将会生起,感觉不再是一种想法(4)之知(概念上的知识),而是一种内观智慧之知(非概念性的如实知识)。到此阶段,你将看到毛孔有细小的火花喷出,像打火机擦出的火花一样,你将可以「分别智(discriminate knowledge)」亲身体验到心、心所与色(肉体)等法的生灭真相。
接着,你了解到,实际上只有名色(身心)的综合体,并无所谓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而且,你会明白到,旧概念如人、天神、梵天等皆是盲目的世俗人境界,体验真相后,一切皆是名称而已。当一个人能如是地了悟时,他对三宝将会深信不疑。到此地步,禅修者已杀死那内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并开始消除有见与无见(5)的工作,但此时还未能完全把它们根除。
在这里,对感觉维持着觉察之坚定专注力(念住力)是「戒(Sīla)」,提供光芒(light)之稳固集中力是「定(Samādhi)」,辨识到名色(由心、心所与色所构成)的实相之能力是「慧(Paññā)」。于是,戒定慧三学便得以成就。不过,此阶段的智慧仍只是世俗谛的层次。
宣隆大师所述的七清净(6)
当禅修者用心留意观察着感觉时,他正全面地防护着六根,所以他有「戒清净(Sīla Visuddhi)」。
75
当时他的心正安住(固定)于感觉上,这就相当于「心清净(Cittā Visuddhi)」。当有戒清净与心清净时,禅修者便能如实地看到真相,那即是说,他能看到毛孔有细小的火花喷射出来,像打火机(lighter)擦出的火花一样,跟着他了解到自己没有手、脚或身体,只有名色(身心)的综合现象而已,那意味着他具有「见清净(Diṭṭhi
Visuddhi)」。
Visuddhi)」。
获得见清净后,他再无疑惑,对佛法僧三宝亦会坚信不疑。无疑惑即是「除疑清净
(Kaṅkhā-vitaraṇa Visuddhi)」。
当禅修者能对感觉由概念上的知识转为如实的知识(7)时,他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光辉从身上散发出来,极之清纯,且伴随着深度的满足与安宁。不要贪恋此经验,若迷执此奇妙经验,
那表示你已陷入那「十种内观智(8)的危害(9)」之中了,事实上,此经历亦只有在长期的禅修奋进后始得。此迷执称为「欲贪(Nikanti)」,是较为隐晦、微细的那种欲贪。
当你能舍弃它们时,心将会更为稳定;接着,在意根出现的觉知,令你能毫不动摇地觉知到强烈的感觉,也能敏锐地觉察到非常微弱的感觉;你自知内心不浮不沉、对缘生缘灭的现象能平等看待,不迎不拒。那就是「行舍智(Saṇkhārupekkhā Ñāṇa)」。
包括「遍作或预作(Parikamma)」,「近行(Upacāra)」和「随顺(Anuloma)」等三个剎那心的「行舍智」把隐蔽的烦恼消除。随即「(更改)种姓(Gotrabhū)」剎那心指向涅盘,那时,禅修者一定要依「(更改)种姓」剎那心的讯息令自己倾向涅盘;就在那刻,道智(Magga ñāṇa)即会生起,把所有潜伏的烦恼消灭。此消灭就是消灭上述的那两位国王,即是有见(SassataDiṭṭthi)与无见(Uccheda
Diṭṭhi)。至于喻为父母的渴爱(Taṇhā)与我慢(Māna),由于他们与每个人的生命有着如此深厚和密切的关联,必须被杀四次始得。做与不做,悉随尊便。
Diṭṭhi)。至于喻为父母的渴爱(Taṇhā)与我慢(Māna),由于他们与每个人的生命有着如此深厚和密切的关联,必须被杀四次始得。做与不做,悉随尊便。
46. 宣隆大师有关内观禅的重要教导
(1) 要奋力、严密地专注着触觉。 (严密地:指严格、密切且精确地)
(Be rigorously mindful of the awareness of touch.)
(2) 要是困倦了,不要松懈休息;有痕痒时,不可搔抓;即使抽筋,也不要动。
(Do not rest when tired, scratch when itched, nor shift when
cramped.)
cramped.)
(3) 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我们飘浮于生死之流。(1)
(The uncomfortable truly is the norm; the comfortable will set
us all adrift on the current of
us all adrift on the curren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