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耳语》夕阳讲解018-顺势利导的智慧.无用是大用.只要笨人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蚉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顺势利导的智慧

顔阖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碰到了一个精明而蛮横的人,他不仅仅是蛮横,而且非常的精明,他能够看透你的思想,了解你心中的那些算计,因为他就是一个算计的人,所以他很了解你是怎么想的,而他的德行如此凶残嗜杀,顔阖碰到这样一个人。

《庄子》里面的这些对话,实际上跟我们日常生活真的是息息相关的,你真的会碰到这样一个人。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人,他是聪明人,甚至能够猜透你心里在想些什么,但他非常危险,非常凶悍,该怎么办?

颜阖就问蘧伯玉:“如果我碰到这样一个人,我该怎么办?”蘧伯玉说:“问的好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不如顺从他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非但表面上顺从他,而且内心里你也要顺着他的秉性来说话。你不要说那些令他反感的话,要暗自疏导。即使这样做,依然有隐患。什么隐患呢?当你表面上亲近他的时候,不要过于关系亲密,不要靠得太近。靠的太近,会出问题的。当你内心在暗暗疏导他的时候,也不要心意太露。如果表面上你太过于关系亲密,就会招致颠仆毁灭、招致崩溃失败。”

他没有讲为什么?为什么你跟一个人关系过于亲密会变成颠仆毁灭、会变成崩溃失败?如果你回忆一下,你曾经的朋友关系,你曾经的恋爱关系,你曾经非常非常亲密的同事关系,就会发现,你跟一个人越来越靠近,越来越亲密,你对他情感上的爱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忽然就会出现一个点,忽然,你们就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事闹翻脸了,而且翻的很彻底,吵架了。也许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跟一个人过于亲密,过于情感化,我避免用爱这个词,因为爱这个词已经被太多的错误的含义所覆盖了,我宁愿用“情感化”这个词。如果你跟一个人特别的情感化,那个“情感化”倾向于“亲密的情感”,迟早有一天,那个情感会来到它的对立面。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他说:“一个人如果特别容易动情的话,他是不可靠的。”他非常动情地爱上了你,有一天,他也会非常动情地恨你,因为这是物理法则,这是能量现象。情感化的爱,迟早带来对立面,这是第四道的葛杰夫讲过的。情感化的爱,结果就是对立面,没有别的结果,这是唯一的结果,情感化的爱会带来对立面。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他面对一件事情或者面对一个人,非常容易动容,非常容易激动,好像他找到你以后就找到了家,找到了你以后他就找到了归宿,找到你他就怎样怎样……你就要非常当心,他迟早有一天会突然跟你说:“你是我生命当中遇到的最坏的人。”他来到了极端,来到了另一个极端。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成就者,他们无爱亦无恨,爱恨双泯,他们的表情总是非常的平淡、平静。他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特别特别的靠近他,就对他特别的好;他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特别的憎恨他、特别的反感他,就也对这个人非常反感,他不会。因为爱带来恨,恨带来爱。当你走过三十年、五十年以后,能留在你记忆当中的人,要么就是那个你爱的人,要么就是那个你恨的人。你会发现,你很难忘记一个你恨的人,因为在那个恨的深处,实际上你对这个人牵肠挂肚,你老是忘不了他,因为你恨他,所以这个恨里面隐藏着潜在的爱,所以你老是要想起他。虽然你想起他的方式是以恨的方式来想的,但其实意味着你老是牵挂他,所以这种恨的情绪与爱的情绪都不可靠。

这里蘧伯玉警告他:如果你要跟这样一个危险人物亲近的时候,请你不要靠的太过亲密。你靠的太过亲密,也许你不会那么快的走到对立面,但是他会,因为他是一个情感化的人,一个情绪化的人。当你跟他靠近的时候,他觉得你是自己人,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人。他的这种情感会立刻把他的信任无限扩大,他开始觉得百分之百信任你,百分之百的爱你、相信你。而这种信任、相信其实不是真正的信任和相信,这种信任跟相信只是情绪化的。所以当你激发了一个人百分之百的正向情绪,那么意味着,他那个负向的情绪已经离的不太远了。他迟早有一天会在你身上莫名其妙地发现一个漏洞,这个漏洞忽然让他厌恶至极,他仅仅因为看到你一个小小的缺点,就开始否定你其他的一切。仅仅因为你一个小小的缺点,他开始认为你是个大骗子,你骗了他这么久,你骗了他这么多的感情、这么多的付出,而且他百分之百的认为他的这种理解是对的。他在你身上付出了这么多,他如此的信任你,他突然看到你的一个小毛病,他觉得你其它地方也是在欺骗他,然后他理所当然的得出了一个逻辑的推论——这么多年以来你一直在骗我。这是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逻辑推论,在他看来,这个逻辑推论非常合理:这么多年以来你一直在骗我!因为你骗了他这么多年,所以他有理由用最大的恨来恨你,你是一个大骗子。那个百分之百的爱跟信任现在成为了百分之百的厌恶跟憎恨。所以当他百分之百爱你的时候,他有百分之百的理由,非常合情合理;而当他百分之百恨你的时候,他也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也非常逻辑,非常合理,这就是一个情感化的人。

当你在生活当中碰到这样一个情感化的人,请你不要和他的关系靠的太亲密,不要靠的太亲密了,因为你迟早会激发他的恨,最后你会把自己送到他的面前,成为他的敌人。所以蘧伯玉说,当你靠近这样一个情感化的人,请你注意不要太亲密,适可而止,否则迟早有一天会崩溃!他用了一个词非常恰当——崩溃般的失败。你会崩溃般的一夜间成为他的敌人,他会百分之百的否定你这个人。

有很多的人是这样的。他是情感化的,他是一个情绪化的性格,你要很当心这样的人。而当你在内心顺应着潜移默化地试图疏导他的时候,请你不要太显露,因为他是聪明的,他是敏感的,一个情感化的人会非常敏感,否则他不会那么情感化,所以他的内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如果你一旦表露出你的疏导,太过于暴露,他立刻会怀疑你,他立刻发现,你是别有用心的,他立刻会在心里面打鼓,认为你是在背地里想要忽悠他,想要骗他,然后他开始找各种各样的证据。他一开始可能并没有表露于声色,但他会慢慢的找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个想法是对的,他证明你忽悠他是为了你的某种利益,为了你的名声,为了你的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他迟早会找到证据,证明:“喏,你看,我猜的没错。你就是要把我引到那条路上去,为了你自己的便利而不是为了我。”他迟早会找到你的“马脚”,并且证明你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来欺骗他的。所以当你太显露的想要疏导他,也会招致祸害,给你自己落下把柄。

当你面对这样一个情绪化的人,你不要靠的太近;当你在心中想要慢慢的帮助他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显露,那怎么办呢?他如果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一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也就是说,他像一个孩子的时候,你也像一个孩子,你不要有什么目的性,你不要在心里说:“我要跟他玩的时候,慢慢的开导他”,你千万不要这样,他会知道的,他很敏感,他会发现的,所以不要,NO!你只是跟他玩,你也跟他天真的玩。

他如果跟你不分界限,那么你也不要跟他分界限,因为他很敏感,他觉得他对你付出了,而你居然让他感觉到你对他还有一点点芥蒂,他就会恨你。因为他是个情绪化的人,他如果觉得他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你居然只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你这个百分之一就让他感觉不舒服,就让他感觉你有目的——你的背后有目的,他就会防备你,他就会开始猜忌你,所以当他跟你不分界限的时候,你也要跟他不分界线,当他跟你无拘无束的时候,你姑且也跟他无拘无束吧,也就是让他对你没有芥蒂。他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啊,他一旦对你有芥蒂,他就像曹操一样。

你知道曹操吗?曹操到他的朋友家里去,他落难了。他在打仗的时候,兵败如山倒,最后,他逃到他交往多年的好朋友家里。这个朋友叫吕伯奢,是曹操从小到大的朋友,穿开档裤的朋友。这个朋友也是个穷人,曹操到了他家里,老朋友多年不见,很高兴很高兴,说:“好啊,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终于来了,我给你准备酒菜。”曹操说:“好啊,那你就去忙吧。”结果这个老朋友就到了厨房里面,开始磨刀,为什么?他要杀鸡啊、杀猪啊,老朋友来了,怎么可以连个荤菜都没有呢?所以他要杀鸡啊,他要杀猪啊,刀钝了嘛,他开始磨刀啊,曹操就听到磨刀声音了。而曹操如此多疑,他甚至连穿开裆裤的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都怀疑,他觉得不对,他是不是磨刀准备杀我啊?然后,曹操居然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杀了他们全家,就把这个穿开裆裤的朋友全家都杀了。这个非常夸张,非常夸张,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你如果了解有这样性格的人,你就要当心一点,不要靠他太近,也不要靠他太远。靠他太远,他也觉得你是不是在算计他,要保持一个游刃有余的度,便可以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但是真的很难!真的很难!

你不了解那螳螂吗?它奋起臂膀去阻挡车轮,不明白自己的力量不能胜任,还以为才高志盛有力量,结果就让车轮压过去了。当你在这样一个人的面前,你夸耀自己的才智你就会触犯他。所以在一个小人面前,你千万不要显露你很能干,因为他觉得你在同事面前表露出你很能干,实际上意味着触犯到了他的利益,无形当中他就变得比你矮一截了,你就触犯了他,那就危险了,他迟早会在心里想办法把你整下去。

你不了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怒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所以,注意啊!圣人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实际上是模仿这个养虎人的。

我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事。大概二十年前,四川昭觉寺的清定上师,他身边有个常随的侍者。这个常随的侍者年纪非常大了,服侍清定上师已经好多年了,资格非常老,所以脾气有点不好。有很多人都说:“清定上师,你为什么要留这个侍者在身边呢?你干脆换一个新的嘛,换一个年轻点的。”但是清定上师说:“不不不,不行,我不能换人,只能是他。我顺便可以修忍辱。”这是清定上师讲的“只能是他,我顺便可以修忍辱。”他不能去触犯他。他知道如果他在那一刻听了众人的意见,把这个人换掉,那这个老侍者一定会心怀怨恨,所以他宁愿自己忍辱,也别去换掉这个老的,虽然他脾气不好。

所以,这些圣人在面对人类的时候,他们依然是懂行情的,他们是看得懂的。他们一看到那个情况,一看到那个人,他们就知道你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非常谨慎的面对这种性格的人。

你在生活里一旦发现有这样性格的人,你要学得跟美赫巴巴那样聪明一点,你不要当面招惹他。因为他们的爱和他们的恨,他们自己都不能把握,他们非常的无常。一旦他们的业力现前了,他们就会绝尘而去。你知道吗?当你跟这样一个情绪化的人在一起,你要特别小心,他对你特别好的时候,你不要太高兴,你要知道他的情绪有一天会来到他的对立面,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而他们对你特别不好的时候,你也不要太沮丧,那也是他们一时的情绪化,那意味着他们的业障来了,他们的业力来了,所以他们暴跳如雷,他们的业力来了,所以他们绝尘而去了。当圣者面对这样情绪化的人,会顺着他们的性子,不会触犯他们残暴的性格。

据说有一个爱马的人,他用最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最珍贵的蛤蜊壳接马尿。这时恰巧有一只牛虻叮在马屁股上,这个爱马的人出于爱心,就“啪”的一下拍到马屁股上,没想到马受惊了,咬断了嘴里的绳子,挣断了辔头,弄坏了胸口的胸络。他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不谨慎吗?所以圣人这样做,并不是圣人狡猾,而是他知道你的秉性,他出于爱,他不想伤害你,也不想被你伤害。当你不了解他的秉性,一巴掌拍下去,非但这个“马”受到惊吓,他愤怒,他冲你发火,你也受到伤害,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圣人在这点上很聪明,他使双方都不受到伤害。

我记得孔子最后一次见李耳的时候,孔子说,我要走了,你有什么最后的话要送给我吗?老子讲了一句非常非常深刻相当经典的话,作为送给孔子的临别赠言。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是二十年前我一个忘年交他抄在笔记本里的,翻开他的笔记本,我看到了,突然眼前一亮。老子对孔子说,他说:“你记住,圣人智者,几近于死。为什么?好发人之私也。”他说,那些所谓的圣人跟智者,他们离死是非常非常近的,他们离倒霉是非常近的。为什么?好发人之私也。他们自作聪明,喜欢指出别人的缺点;他们自作聪明,喜欢看穿别人。就算你看穿,你也不要说,这个是老子教孔子的。

有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黑厚学,近代曾经有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最厉害的黑厚学。老子就跟孔子说,你就算看穿,你也不要说。因为你说了,你就在拍那个马的屁股,马会用它的后蹄来踢你的。所以,圣人智者,几近于死,你离死是不远的,好发人之私也。你太喜欢看穿别人,太喜欢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你就糟糕了,所以难得糊涂。你在这个世界上,你要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你必须做到,难得糊涂。

古印度有一个寓言,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圣人,在一个村庄里教导这个村庄所有的人。这个村庄所有的人都非常爱戴他,非常敬爱他。有一天,圣人突然间在禅定中,发现了一些事。他说你们所有人都不许喝村庄外右侧那口井的井水,因为有人在那口井里投了药,你们如果谁喝了,就会中毒而发疯。但是,不巧的是,居然还是有人喝了那口井的水。渐渐的,喝了疯井里面疯水的人就疯了。而这个疯狂,会传染,慢慢的村庄里所有人都疯了,只剩下这个圣人是清醒的,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是清醒的,没有疯。有一天,圣人自己走到那口井边,打起了水,喝了三大碗。他说如果所有的人疯了,那我清醒,就意味着我将不长久了。因为所有的疯子都会认为你是疯子,他们并不会认为自己是疯子,他们会认为那个清醒的人是疯子。他们迟早会把那个圣人给杀了。圣人说,如果这些发疯的人联合起来把我给杀了,我是没什么,但他们会造下巨大的业。所以干脆我也喝那个水,让我自己变疯,让我跟他们一起成为疯子,我就可以跟他们完全融合了。也许当我疯了以后,我能够理解他们了,而他们也能够理解我,然后渐渐渐渐的可以潜移默化的带领他们,脱离那个疯狂。圣人都是这样的。

据说旧约《圣经》也是上帝通过古代的圣人传导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它并不是人们自己编的,它也是来自神圣的源头。你如果看过旧约《圣经》,你会发现,旧约《圣经》里有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它说“你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个居然是《圣经》里的话,你很难想象这是来自古老的神圣源头。但是,这一定是一个降低高度的神圣源头,一定是古代的蛮荒社会,你必须要那样做,你必须降低你的高度,你不能说,像耶稣那样“你打我的左脸,我就把右脸再转过去让你打”。

如果在一个野蛮的社会,你必须降低你的高度,你也必须像那些野蛮人那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太清醒,如果你清醒的像耶稣那样,他告诉那些犹太教的拉比“你们这样是错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已经过时了。”耶稣跟他们说:这一句话已经过时了。我有新的话“当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要把右脸转过去让他打”。当耶稣以最清醒的方式告诉那些犹太人的时候,那个结果就是那些犹太人说他是疯子,说他妖言惑众,然后把他送上了十字架。

耶稣,太清醒了,以至于他在一群疯狂的人当中保持清醒,那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有疯狂的人都会觉得,你算老几啊!你竟然教我们?我们要把你送上十字架,你一定是个坏人。耶稣就这样被那些犹太人送上了十字架。所以古人是聪明的。没有人把老子送上十字架。因为他太聪明了,他知道你想些什么,他也知道如何与你相处,他一定不会触犯你。像老子这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当面触怒你,他一定会顺着你说,他一定会像古老的那个上帝的源头一样,你说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以可以,没有问题,他不会像耶稣那样耿直。耶稣充满了爱,但他智能的方面似乎在这一点上还不太像老子这样成熟,老子充满了智能,他的爱是携带着翅膀的,耶稣的爱还没有携带翅膀,而老子的爱就已经携带了翅膀——一个智慧的翅膀,使他的爱不会被抓住,使他的爱不会被踩在脚底。像老子那样的人,他会潜移默化的引导你。

据说,老子出了函谷关以后,到云南。现在云南丽江的走婚,据说是来自老子的传承(当然这是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云南当地的那些人喜欢穿黑衣服,也是来自老子的传承,因为老子认为黑为正,所有颜色里面最好的颜色是黑色,黑为正。走婚的方式,如果真的是来自老子的传承,那真的是一个相当聪明的方式。因为老子主张母系社会,他认为那样的方式更加的健康,那样的方式没有打破家族的团结的力量。因为女方生出了孩子以后,这个孩子属于母系家族的体系,而男方依然属于男方的家族体系。老子肯定是看到了一些当地少数民族依然野蛮的传统或者依然动物性、野蛮凶残的一些倾向,所以他并没有说你们要做一个像孔子这样的人,仁、义、礼、智、信,各种各样循规蹈矩。他肯定是以顺势利导的方式,让他们做现在能够做的事,这就是老子的聪明。

整个故事,它告诉你,当你要下降到一个层面,你必须顺应于那个层面,你不要做鹤立鸡群的人,我比你们高尚,我比你们聪明,我比你们懂,当你这样说的时候,迟早有人会来砍断你的脚,让你跟他们一样高。所以老庄的态度是,你走到人群里,最好被人认不出来。

曾经有一个非常非常残暴的人,他在当地是一个地头蛇,当地一霸,他到酒馆里喝酒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给他让座,赊账。有一天有人跟他说:“你最好拜老子为师。”结果他就去了,老子说:“你没有准备好,你差的太远。”然后这个人说:“那我要准备些什么呢?”老子说:“当我把你放到人群里,所有的人都认不出你的时候,你可以再回来。”他就开始训练。半年以后,无论他走到那儿,再也没有人恭敬他了,再也没有人给他让座了,再也没有人给他赊账了,他变得如此的普通,不再显眼了,他的人格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个时候他再到老子那里去,老子说:“嗯,这一次可以了。”所以老子的态度是:你千万不要成为一个显眼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一直讲的,你要低调一点,你千万不要成为一个显眼的人。

一旦你成为显眼的人,意味着你无形当中在贬低其他所有的人,你在贬低别人。虽然你认为你很冤枉,你认为你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但其实你在显露你自己的时候,就在贬低别人。所以庄子在这里说:“你千万不要在任何人面前显露你的才智,别人会记恨你。”别人会觉得你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你无非是富二代、官二代而已,你有些资本而已等等。老子情愿让一个人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做一个笨一点的人,不要做聪明人。所以他对孔子最后的教诫是:“你千万不要变聪明,你如果在人前显得聪明,你就离死不远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

无用是大用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这个匠人醒来以后就告诉他的门徒,“正是因为这个社树是毫无用处的,所以才会成为众人仰慕的神树,它如果没有成为社树的话它早就被砍了,这是它保全自己的方法。”最后这个匠人还称赞了这个树,说“这颗树很聪明啊,它想了一个办法使自己保全”。

这就是老庄的态度。你要保全自己,必须低调,你必须随众,你不要做突出于他人的事,你不要显得特别的聪明伶俐,你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如果这样,迟早要倒霉。你最好显得比别人笨。这个社树的比喻是更进一步的,第一个比喻只是说你不要让你自己变得比别人聪明,你要跟别人合群,他天真,你就天真,他浪漫,你就浪漫,要跟别人合群。但是第二个比喻要更进一步,你非但要合群,而且你还要显得比他笨。别人都有用,橘树啊、梨树啊、柚子树啊都有用,你还要变得没有用,你甚至要变成一个没有用的树,你就保全了。这是老庄的态度,你甚至要变得更加的低。

耶稣说:“你要低于众人,不要高于众人,你跟众人平起平坐也不行,你甚至要低于众人。”只有低于众人,河流才会向你流过来。

只要笨人

印度教里面提到,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傻瓜:第一种是真正的傻瓜,第二种是圣人。一个圣人是一个真正的傻瓜,圣人看上去有的时候像白痴一样,你发现这一点吗?有一种表情只有白痴跟圣人才有,白痴的眼睛是空茫的,里面什么也没有,他真的什么也没有,他的思想里面是空白;而一个圣人他的眼睛也是空茫的,他不是刻意的,他的眼睛也是空茫的,他显得非常的愚钝的样子。

据说有一次,有一个人到老子那里去参拜他,拜完以后,他呵呵一声就走了,原话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网络用语 “呵呵”,他呵呵一声就走了,一拍屁股就走了。出门以后,他就跟身边的人说:“这个老家伙什么也没有,干什么要去看他呢?他的这些名声大概是虚名吧?”所以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个人水平大概比较低,他跑到老子房间里去,看到老子头发披散,盖住了脸,在晾头发(古人洗了头以后在晾头发)。他坐在老子旁边,等着老子开口说话,等了大概一个钟头,老子一个字也没有说,呆呆傻傻的坐在那儿,很沉默,非常沉默。这个人最后忍不住还问了一两个问题,一两个问题以后老子也没有说什么,哼哈的应付了一下,什么也没说。然后这个人一拍屁股就走了,出去以后就开始大放厥词:“这个人徒有虚名,这个老家伙什么也不懂,像白痴一样”。

后来有人把这个人的话传到老子耳朵里了,你知道老子说什么吗?很令人佩服啊!老子回答:“他进来的时候,他走路的样子我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他是一个有情绪而且骄傲,胸中无墨但却非常傲慢的人,他里面根本就没有水平,但又非常傲慢,很骄傲,很爱面子,是这么一个人。当他坐下来的时候,我必须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让他觉得我傻。他真的觉得我傻,他问我问题,我也只是支吾了事,不把我的智慧跟真正的意见表达出来,让他觉得我不懂。只有这样,才会支走这么一个人。”

老子实际上是要把这个人支走,让他不要再来了。因为这样一个人靠近你,他迟早会造你的反,他迟早会反对你,因为他是一个心绪不稳定的人。所以老子干脆在他面前就显得呆呆傻傻,头发在脸的面前把脸遮住,晾头发,支支吾吾好像是一个痴呆的人一样。所以你最好成为一个低于众人的人,当你低于众人的时候,那些不应该来的人会自动的离开,而那些应该来的人会顺势而来。据说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曾经跟函谷关的守门人讲:“你以后看到聪明人就立刻遣散,看到笨的人你留下他们一两个。”他的这个门徒后来也成为一个成道的人,但他身边的仆童都是很憨厚很呆的人,聪明人他不要的,聪明人统统遣散,只留下笨的人,笨的人要的,憨厚一点、傻乎乎一点的要的。

我以前在新闻频道看到一位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名字我忘了,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家,有一个新闻记者问他:“数学很难吧?这些数字看都看不懂,一大片。”而且他研究的问题都是国际上顶尖的一些数学的理论,极其高深。这个数学家说:“数学不难不难,很简单的。”然后那个采访的人问他:“那你要收什么样的学生呢?是不是要很聪明的学生才能做你的研究室的人呢?”他说:“正好相反,你问对了,正好相反。”这个数学家说:“只有笨的人才适合走进我的研究室,聪明的人不适合。”这句话是二十年前我当时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印象很深。这个数学家说:“只有那些笨的人才能到我的研究室来,聪明人我不要的,聪明人我绝对不要。越笨越好。”真的是这样,结果这个采访的人就觉得很怪,“为什么只有笨的人才能够研究数学,聪明人不行?”这个数学家讲了一句话我到现在有印象,他说:“聪明人一拍脑袋就懂了,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研究数学。一拍脑袋就懂的人搞研究是不行的,只有那些笨的人,会慢慢慢慢的、啃骨头一样慢慢慢慢的啄,他不那么聪明,他比较笨,他用的方法也是笨办法,他会慢慢慢慢的啄穿那道墙,聪明人啊是啄不穿的、学不会的。”所以他说:“聪明人我不要,我要的学生都要笨的,越笨越好。”这句话我到现在很有印象。所以这也是老庄的态度。老庄说聪明人我不要,笨的人留下来。所以你要成为低的人,你要低于人下,只有一个低于人下的人才能真正的成就伟业,要甘于人下。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公开课,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