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珠仁波切《前中后皆善之话》——原颂两种译文及顶果仁波切讲解

顶果钦哲法王明示:密续四瑜伽的教授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来自:巴珠仁波切《前中后皆善之话》



     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讲述五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广泛地分为因乘和因果乘两大系统来加以阐述。因乘包道:果乘即密咒乘,则谈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和无修。四瑜伽的教授着重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融合。


专一瑜伽


37


【觉海堪布译原颂】


用安住来断掉动念的继续,


于动念中观看安住的本性,


安住与动念无二,


养育远离心识的本性,


一心不乱的证悟而持诵六字真言吧!



【刘婉俐居士译原颂】


依于静相相续动念断;


于动相中静相自性倚。


动静不二住于平常心;


证悟专一境中诵嘛咒。



【顶果仁波切讲解】


巴珠仁波切《前中后皆善之话》 19



     一般而言,心有动、静两面。有时候,心是宁静无念的,像一潭静水,就是静相。最后,念头必从中生起,就是动相。然而在实相上,虽然静中多少有些念头的活动,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无分别——静的本性是空,动的本性也是空,动、静只是心的两个名相罢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曾留意心的状态,也不会注意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当你禅修时,一个念头可能从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头,如果你觉察到这个念头,让它自行消融。就是念头的结束。但如果你还停留在不知念头生起的状态中,任由它发展下去,就会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头,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起来并准备去市场了。很快地,许多念头和想法随之而起——要买这个、要买那个等。这时你已和持诵嘛呢咒相隔遥远了。



     念头不断生起是很自然的,重点在于不要试着阻止,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要让它们解脱。做法就是住于离戏状态中,让念头自生自灭,不与任何他念串联。当你不再持续念头的变迁时,它们就会不留痕迹地自行消融。当你不再用造作来扰乱静止之心时,你就能不费力地住于心的本然寂静中。有时,你让念头流动,注视着它们后面那不变的自性;有时,突然切断念头之流,注视着赤裸的觉性。



     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这就是“迷妄之链”。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我相信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现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现在如果我们依照中观的逻辑来探查念头的过程,很明显地,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就像尸体一样。未来的念头尚未出生。至于现在的念头,也不能说它们有任何属性,如位置、颜色或形状等;它们不留痕迹无处可觅,事实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念头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接点。如果过去念和现在念之间有任何真实的连续性存在于其间的话,就表示过去念是现在,或现在念是过去;如果过去真的能以这种方式伸延到现在,那未来也必定已经是现在了。但无论如何,由于对念头真实本性的无知,我们保持这种习性,将念头视为不断的连结、一个接一个,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这个习性,使我们愈来愈被念头和情绪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乱为止。



     觉知念头的生起,并平息那些攻击你的念头波浪是极为重要的。例如,瞋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习气,能毁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拥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没有人喜欢和发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并没有天生骇人之处,但因为蛇通常具有攻击性,只要一看到牠们,就今人心生恐惧、厌恶。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强烈的瞋恨,只是未曾检视恶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在瞋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瞋念是什么,并明白它有多么负面,你的忿怒就会自动平静下来,可以与任何人好好相处。相反地,如果你让第一瞋念引生第二瞋念,马上就无法控制怒气,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惜要毁掉你的敌人。



     但请千万牢记,念头只是诸多因素与短暂机缘和合的历程。无论念头好坏,都没有具体的存在。只要一个念头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无力产生第二念,迷妄之链将在当下停住。如前所述,这并不表示你要试着压抑心的原创力,或应尝试用特殊的对治法去止住每个念头;单单只要了知念头的空性,让它们安住在宽坦的心境中,心的纯净本性,质朴不变,就会住于明明不动中。



     至于禅定的两种方式:“止”和“观”(注释:止观,有时英译为“广念”或“宽见”),“止”提供“观”的基础,使“观”能够打开心的本性,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止”的基础不稳固,“观”也不会稳固,你将很难控制妄念。因此修行专一瑜伽,住于不动的明觉中是很重要的。

 



离戏瑜伽


38


【觉海堪布译原颂】


以观察俗谛来抉择真谛,


以真谛来观看俗谛的显相,


二谛双运远离心识的本性之中,


以远离戏论的见地而持诵六字真言吧!



【刘婉俐居士译原颂】


择分俗谛确立胜义谛;


于胜义中俗谛互倚现。


二谛无别本然离戏境;


于不造作见中诵嘛呢。



【顶果仁波切讲解】



     就一般的世俗谛而言,我们可能会接受这个现象界可被分割成许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但中观的逻辑则证明,这样的粒子从未单独或永久存在。若是这样,我们怎能说物体是真实地存在呢?同样的,虽然我们试着将心分解为不可再分割的瞬间意识,我们也发现它们在究竟上是毫无任何实体存在的。



     了悟这个空性——无任何真实存在——的相续和遍布,就是了悟胜义谛。这是心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障碍。在这处状态下所看到一切现象,就如诸佛所见般如梦似幻。在这种状态下,念头不会引发烦恼或造业;在顺境时不会产生骄慢或贪执,遇逆境时则快速转化为逆境上缘。举例来说,遇到令你讨厌的人,不但不会发怒,反而会帮你生起慈悲,成为一个了知胜义谛与菩提心不可分的机缘。如果你不能放弃对事物的执着,那只是因为你无法了悟其空性。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为如梦的成功骄慢或因如梦的失败而沮丧。



     有些人发现他们身处在美丽舒适、富裕安全的环境下,而有些人却活在危险恶劣、贫瘠匮乏的环境里;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设计的结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乐于助人及行善的结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环境,是因为过去生中攻击、监禁……等伤害他人的结果。现象并非造物主的杰作,只是许多因缘和合所显现的产物,就如同雨年阳光照耀,天空现出的彩虹一样。因此,这辈子你所得到的快乐、健康、富贵、人见人爱,或不快乐、贫穷、疾病缠身、被人轻视,也是你过去累世诸多行为的后果。的确,情器世间的种种只是许多短暂缘起和合的结果,这就是一切现象的如此无常、不断历经变化的原因。



     所以当你深入检视任何事,总会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身为一个在资粮道或加行道(注释:五道:于资粮道及加行道时,只对究竟自性有个概念。唯有证得初地,进入了见道,才能见道究竟的、万法本然的空性。透过修道的时展,此见会加深,变得愈来愈广大,直至十一地无学道,完全证悟时,即是佛的境界)上的初学者,我们对空性还没有真正的体悟。我们知道有烟代表有火,但烟不是火,不过循着烟我们可以发现火。同样地,空性见和对空性的真正体悟是不同的,了解这点非常重要;但追随这个见,并逐渐熟悉它,我们将离于任何概念或理论,而达到对空性的真实了悟,这就是对中观的究竟体解:不可分的二谛、显空合一。



     一切现象的空性就是胜义谛,而它们显现的方式就是世俗谛。借着对世俗谛的分析,你将了悟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陆地、山脉和森林——都被破坏殆尽而彻底消失,只有遍一切的虚空存留下来,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当你真正了悟世俗现象并不是以有形的实体存在时;除了遍一切处的空性外,不留一物。但只不过你仍然相信世俗谛是坚固的、有形的存在,就永远无法了悟胜义谛。一旦你了悟胜义谛,你就会明白个中奥妙——整个世俗现象无穷的展现——无异于一个妄想或迷梦,于是你将无任何的贪执。了悟显空为一,即是所谓的离戏,或离于一切概念的限制,离于一切造作。



      二谛并非两个分离的个体,像牛的两只角般,它们只是本性的“显”相和“空”相而已。先对这个见有了知识上的了解后,再开展对显空不二的直接体悟和信心。了悟二谛的不可分,是一种甚深的体悟,完全超越任何的知识概念,这就是离戏瑜伽。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39


【觉海堪布译原颂】


色相之中断掉心里的执着,


心性之中倒塌色相的虚幻假象,


相与心无二无别时大解脱境界,


证悟一味而持诵六字真言吧!



【刘婉俐居士译原颂】


于外相上断除心贪执;


于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无尽不开展;


证悟一味境中诵嘛呢。



【顶果仁波切讲解】


巴珠仁波切《前中后皆善之话》 20



     客观事物向我们主观显现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事物对我们来说,不管是清净或染污、好或坏、吸引人或讨人厌,端赖己心对它们的感知方式,就像寂天菩萨在提及地狱道时所说的:


     烙铁地基谁人造?


     烈火圈围何由来?


     皆因恶念所从生。


     事实上,当你的感官接触到某物时,这个物体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发你意识的认知作用。从那时起,由于受到宿习和过去经验的影响,当你的心对此物体有所反应时,整个过程则是完全主观的。因此,当你的心充满了忿怒,整个世界似乎成了地狱;当你的心是平和的,离于任何的执着或成见,且无论你做什么都如法时,你体验到的每件事是本然清净的。佛视地狱如同净土;染污的众生看净土则像地狱。



     我们被妄所染的认知也是如此,就像一个黄疸病人的视觉受到胆汁的影响,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由于执着使心将妄念投身于外相上,当心一感知到某物时,就马上执取那个认知,然后评估它是喜欢的、讨厌的或中立的,最后以这个扭曲的认知为基础,做出贪爱、厌恶或漠不关心的行为而造业。



     为了要切断心的执着,应了知万法皆空,就像你所见海市蜃楼的水一样。美丽的形相对心没有任何利益,丑陋的外表也无从伤害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好与厌憎的系缚,在了知一切现象无非心的投射中,安住于平等舍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实本性,这整个虚构的世俗外相和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塌陷,好和坏、净和垢便丧失其强制特性而融成一味,你将达到如密勒日巴尊者的证悟境界:对铁与金没有丝毫分别。当冈波巴供养他黄金和茶时,密勒日巴说:“我是一个老人,不需要黄金,也没炉子可煮茶。”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无修瑜伽


40


【觉海堪布译原颂】


心性明空在本来面目中解脱,


明智的本能使分别心自然清净,


心识与明智无二无别的一点之中,


以无修法身而持诵六字真言吧!



【刘婉俐居士译原颂】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脱;


明觉任运心念自清净。


心觉不二于一明点中,


无修法身境中诵嘛呢。



【顶果仁波切讲解】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觉,念头从中散发,就像光从太阳辐照出一般。一旦了悟这个心的本性时,妄念会消失,如同云在虚空消散。心的本性离于染污,无生、住、灭;以密咒乘的词汇来说,就称为本然相续之心,或住地当下的离戏。在佛经中也提到,如《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所说:


     心,


     心不存在,


     其相为明。


    
 当你检视静相的心、动相的心和这个能了知动静二相的心,无论你花多久时间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东西: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够知道事情、感知现象界的无穷变化,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就是本然相续之心。



     现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当此障碍清除时,你会开始揭显觉性的光辉,直至念头一生起就立刻解脱的境界,好似水上之画,才画下就消失了无踪。以这种方式去体悟心,就会探触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顶的修行。当心的本性被了知时就称做涅槃,当你被妄念障蔽时就称做轮回;然而不管轮回或涅槃,从未与这个究竟的相续分离过。当对明觉的证悟过到炉火纯青时,妄念的堡垒将被攻破,可一劳永逸地进驻超越禅修的法身殿。此时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别,证量将不费力地得以稳固,这就是无修瑜伽。住在法身的无尽空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归结之,专一瑜伽着理在调伏自心,离戏瑜伽建立“观”,这两者在一味瑜伽的证量中合而为一,当此证量不可动摇时,就是无修瑜伽。



     密咒乘的四瑜伽和经乘的五道相对应,因此把经乘和密续的见、修、行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所有不同层次的法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因此它们彼此是完全一致的。许多不同的法教支派反映了不同弟子的需求和不同上师的智慧,实际是同一条河流。



     举世无双的达波医师——尊贵的冈波巴大师,先承事一位噶当派上师,并修习大乘道,后来在密勒日巴尊者足下修行密乘的大手印、拙火和其他那诺六法,成为噶当派的传承祖师之一。伟大的噶当派上师以经乘的修持而闻名,也教导弟子大手印的完整次第和那诺六法等,他们善巧地将这些修行融合在一起。不要忘了,重点不在于我们的修行属于经乘或密乘、在这个或那个层级,而在于它是用来做为有效对治执着和烦恼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