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
弥勒若巴喇嘛 著
1 那罗六法导读
恭喜,您与“那罗巴六瑜伽 ”结缘。
那罗巴六瑜伽略称“那罗六法 ”,通称“那罗巴六成就法”,因为,修行那罗巴六瑜伽,
可以获得六大无上成就。
一九九八年五月,藏传佛教大师瑜伽士、敏令赤钦法王来台弘法,当时,报章杂志很少
称呼他为敏令赤钦法王,反而多以 “睡觉法王”为尊名相称。
法王此次来台,有女儿唐卓仁波切,及笔者的启蒙上师阔千图库(或称朱古)随行,护
法弟子史帝芬席格,亦专程由美国来台共襄盛举。法会期间,笔者最常听见,以及被问到的问题是:
‘为什么称为睡觉法王?’
制式的答案为:因为他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修法。
‘他整天都在睡觉吗?’
接下来,不但答案无其不有,闻法者的反应,更是千奇百怪。还有人答腔说:整天睡觉
就可以当法王,那我也会!听起来是有点不礼貌,不过,对佛法的认知,如纯净白纸的有情众生,心中存著如此疑问,不是很正常吗?
敏令赤钦法王的主要修行,其中有那罗巴六瑜伽的 “梦观瑜伽
”,又称为“梦观成就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睡觉时修法,真正的意义,是利用“形式上的睡眠”,来做实质上的修行,于是出现“醒时修行梦观瑜伽 ”的术语。在白天,利用形式上的睡眠来修行梦观成就法,免不了会让常人认为:大白天竟然在睡觉。于是,敏令赤钦法王就此被昵称为“睡觉法王”。
敏令赤钦法王听到这个讹称的别名,不但没有表白,还呵呵大笑说:很贴切!
笔者的上师,香巴噶举巴喇嘛卡卢仁波切,也是那罗巴六瑜伽的大成就者。认真说的话,香巴噶举巴的无上瑜伽说成就法,偏重于“宁古玛六成就法”,甚至可以说,宁古法与那罗六法,是同源不同支的“姐妹成就法”。
同时,卡卢仁波切被公认为:除了法王达赖喇嘛之外,唯一有资格传授父母双入、时轮
金刚檀陀罗的主要上师。时轮金刚檀陀罗教法里,有昼瑜伽与夜瑜伽的修行法,这些和那罗巴六瑜伽修行法,二者互通有无。
更深研究的话,可以了解:那罗六法、大手印、大圆满、时轮金刚檀陀罗等教法,其实,此之间都有脉络网路沟通。(笔者因为无缘向萨迦巴诸上师请益,以致未曾研习萨迦教义,于此,不敢放言萨迦巴道果法等,与诸法之间的关系,谨此诚挚致歉。)
修习无上瑜伽檀陀罗诸法,包括那罗巴六成就法在内,最容易碰上的名相是“三脉·四
轮”。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法的 “脉”,分为中脉阿缚都底、左脉喇娑拏、右脉罗罗拏等三条,它和汉医的经脉之说,全然不同。汉医的经脉,虽然看不见,但是,在针灸等医术运用下,可以感觉出:体内确实有这些所谓经脉的东西存在。
那罗六法的三脉则不然,它是纯粹想像出来的脉络,换句话说,因为观想,三脉才存在,
若不观想,则三脉根本不存在。这一点,请您务必明辨:轮宝的情形也是如此。本书里面,一再提起四轮,偶而还出现秘轮、海底轮等名词。主要轮宝是四轮,即顶轮、喉轮、心轮和脐轮。次要轮宝的眉间轮,位在双眉之间。海底轮,位在会阴处。秘轮位在阴部,秘杵轮位在龟头或阴蒂处。此外,肚脐与阴部之间,有生法宫,脐轮与心轮之间,有太阳轮。这些名相繁杂,动辄让人张冠李戴。
“四空”与“四喜”,在本书里面一再出现,因此,请您多加体会。
还有经常被混淆的名相是:气、脉、明点,及自明点延伸而出的红明点、白明点。后者
又称为红菩提、白菩提。在某些教法里,红菩提引喻为红血,白菩提是精子,本教法则不是如此;红菩提代表拙火,白菩提代表明点,因此,“红明点、白明点”之说,有时候会成为误用的名词。
四空与四喜、三脉与四轮、气脉明点与三秘之间的关系如下:
笔者不敏,虽曾断续修习那罗六法,却未曾与单一上师,从头到尾,修习那罗巴六成就
法全境,或许正因为如此,而能够在监修本书时,适时发现理有未明处,立刻随著名相之后,加上“编注”,让读者容易了解,当然,容或有画蛇添足之虞,尚请原宥。
本书原作者弥勒若巴喇嘛的注释,以仿宋字体冠上“原著”二字。笔者的注释,以瘦金
字体冠上“编注”二字,以示区别。
那罗六法与时轮金刚檀陀罗,有进阶关系,笔者涉猎时轮金刚檀陀罗一段时间之后,才
发现弥勒若巴喇嘛,早已浸淫时轮金刚檀陀罗多年,而且是如实修行者。日本的印度哲学博士田中公明,赞许弥勒若巴喇嘛写的“时轮金刚修行法”,是少数杰作之一,唵阿吽出版公司已获得授权,进行翻译成中文版。对那罗六法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修行 “作料”,请不要失之交臂。
还有,以下这几本参考书,即使洛阳纸贵,请您最好还是设法购买到手来过目,非关物
超所值与否,而是配合本书阅读,可以让您的“那罗六法
”知识,日进千里。
大乐光明◎格桑嘉措格西著·崔忠镇译◎时轮译经院
藏密六成就法诠释◎邱陵编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那洛六法◎诺修穆启堪布口传·卢以照笔录◎晨曦文化事业公司
密宗六成就法◎徐芹庭著◎圣环图书有限公司
中阴教授◎罗德喇嘛著·林慧卿译◎圆明出版社
密宗大解脱法◎嘉初二波切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大圆满龙钦心髓修行法◎给尊桑波仁切著◎唵阿吽出版公司
喜乐与空无◎达剌喇嘛十四世著◎唵阿吽出版公司
顶礼最胜福田善慧名称宗喀巴大师。谨以监修本书之芥子荧荧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
众生,速得佛法究竟悉地。
2 序言
敬礼本尊上师莲花足
师与佛陀金刚持如一
原注:“佛陀金刚持”是指发扬佛教密宗的释迦牟尼佛,为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以释迦牟尼佛象徵列上瑜伽檀陀罗本尊时,西藏佛教新派,认为象徵的是本初佛,有“最根
本的佛尊”之意。佛陀金刚持又称为“金刚持佛”。
敬礼伟大上师莲华足
师之法相金刚持佛陀
示现神奇八相身语意
神奇能力与无所不在
如愿与超凡及妙法力
上师帝洛巴与那罗巴
成就深奥檀陀罗教法
凝聚那罗六法真传承
实至名归宏扬达四海
受邀释论那罗六瑜伽
邀请者为传承首座主
嘉惠全心如实修行者
为此详述深奥传承法
原注:邀请者,是指弥旺日阿巴贾千,为世袭的帕木竹巴的统治者,他要求伟大的
行者宗喀巴大师写一篇释论,来厘清那罗巴六瑜伽的传承。(日阿,须含并发音。)
这口耳传承教法的释论,已经像“那罗巴六瑜伽妙义深道修行法
”一样,名满天下。在
这里,以两大主题来传授:根据加行观想,建立修行基础,以及根据加持基础,进行根本观想禅修。
3第一章·加行观想为六瑜伽修行基础
加行观想可以分为两大类:从大众化的大乘佛教,分出来的一般加行观想;以及属于独特无上瑜伽的加行观想。
原注:在这里,宗喀巴大师的短篇法本,没有提到大乘佛教的前行法,而直接跳到
“六瑜伽传承独特金刚乘加行”,直接诠释金刚萨埵观想与上师瑜伽观想。因此,
密宗灌顶与金刚乘三昧耶的讨论,都被省略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然会在他作
品接下来的部分,看到很大篇幅,说明前行的重要性。
加行观想源于大乘禅修教法
从大众化大乘佛教,分出来的加行观想,可以分为两大主题来传授:讨论为什么加行观
想在那罗巴六瑜伽檀陀罗传承的修行,是不可欠缺的?为何必须在大众化大乘佛教相等行中,修加行观想?以及在该修行中,禅修真正的道次第,自大乘佛教传承分支出来的禅修是什么?
壹·为何此传承要比大乘佛教更勤行
我们当然想要在完成初级加持禅修之修行以后,接续修行炼(意指如环环相扣的炼子一
般,永续不断修行),而且通用于通俗易懂的波罗蜜乘(即大乘显宗),以及深奥难懂的秘咒乘(即大乘密宗)。
从玛尔巴喇嘛以降,此传承所有主要阐释者,包括翱敦喇嘛,都引述“二次第喜金刚檀
陀罗”所说的,“首先要传授净化概念”,接下来教的是“中观概念”。翱敦秋吉多杰喇嘛指
出,这正是清楚地教导修行者,应该先进入两种佛教大乘,例如一般佛教大乘显宗,以及深奥难懂的佛教大乘密宗修行上。他说,这是在所有原始密宗经籍里,都可以找到的建言。
再者,据说令人景仰的密勒日巴,口传中阴身解脱道传承时说:
首先要建立好基础,就像在三宝中的避难所,“思”与“修”两者,都要获得证
悟,否则上师与弟子两者的精神,会像被牛轭连在一起的两条牛,从大灾难的崖边
摔落。
就像那样,我们要确知檀陀罗灌顶训诫,却又不可以过度拘泥于训诫,否则,精神朋友
(上师)与弟子,会像两只被牛轭绑在一起,必须越过断崖的牦牛。同理,要进入甚深道秘咒乘修行的修行者,只不过听人家说“秘咒乘的力量很强、功效很好”,就冒然去修行。这样作为的修行者,不啻接到大灾难的请帖。
基于此因,令人景仰的密勒日巴,都是称为瑜伽修行者灌顶,再传授口述指导。
上述“中阴救度口耳传承”的说法,与那罗巴六瑜伽是同义词。以上,引领弟子先建立
基础修行,对师弟都有益处。
特别是,秘法上师冈波巴,在他著作的“四法释论”里,很明显地,大力建议密宗修行
的初级修行,要先在三个精神领域的修行道次第上,进行修心。此修心法,意思就是一般的大乘佛教修行法。
原注:“冈波巴四法”是指冈波巴所写的一篇短文,以及该篇文章所要传达的禅修
传承。沽丘达摩巴卓在他著作的“三信念书礼赞”中解释:
‘传承中含有四大要素,称为“冈波巴四法”,分别是:心意转成法、法转成修行、
修行消除迷悟、迷悟变为原始智慧。’
一些有关那罗巴瑜伽系统的法本,就像著名的上师帕木竹巴所写的法本,并没有一章专
门解释初级修行法。并不是这些喇嘛不提倡初级修行,而是因为在他们的传承里,要向弟子传授那罗巴六瑜伽,只能在弟子们完成基本修行之后,才可以传授。这些被称为“公开修行”及“修行道次第”,字面上的意思,相当于一般大乘佛教修行名相,由十一世纪甘丹巴上师先使用。
原注:宗喀巴大师分别写了三篇论述来谈菩提道次第,有精辟的、中等篇幅的与简
单扼要的文章。简单扼要的文章,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翻译为“菩提道次第经验之歌”。
达赖喇嘛三世写的“证悟修行之道次第:纯金精华”,就说到这篇文章。我曾经研究
达赖喇嘛三世的生平与教法,翻译“达赖喇嘛三世作品选辑:纯金精华”,于一九八
二年,由雪狮出版社出版。
这一篇文章,出现在当代达赖喇嘛写的“证悟之道”书中,于一九九五年,由雪狮
出版社出版。我在此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本书,可以对密宗修行
“加行”有更深入了解。
是当代达赖喇嘛,以教研室赖喇嘛三世的古典论述,所做的释论阐释,将古今西藏世
界做好结合。
止贡噶举上师扬贡巴(出版于一二一三年)的六瑜伽法本,在这方面的观点很一致,他
告诫想从事那罗巴传承修的人,要把佛教大乘禅修之修心部分先做好。因为六瑜伽是两方面都兼顾的修行法,引导修行者,拥有显宗及密宗两方面修行的精华。这是它伟大特性之一,我们应该好好欣赏。
贰·修行中真正修心的道次第
我们如何在一般初级修行(加行)中锻炼心志?以及哪些修行道次第,是两种大乘佛教
所共有的呢?
这里,我们应该跟随伟大的阿底峡上师,在口耳传承教法中所给的建议,阿底峡是印度
大成就者,出生于一九八二年,为甘丹巴创始人。他说道:我们应该与如实的精神上师,建立有效关系为开始,然后在思想与行为,全心全意地跟著上师,不论男性或是女性,使成就发展到最高点。我们要培养一种认知:人类正确的转生,是很珍贵、很有价值的。并要坚定希望从中得到传承精华,同时,藉锻炼心志的方法来完成。
原注:阿底峡是印度大成就者,西元一0四二年来到西藏,不但被视为甘丹巴派创
始人,而且也对所有新派,像是噶举巴、萨迦巴与格鲁巴产生重要影响。冈波巴的“解
脱庄严宝”,英文版由赫伯特·甘瑟一九五九年翻译,内容是西藏人普遍都知道的“两
系结合”。两系,是指密勒日巴传承与阿底峡传承。
宗喀巴大师在这儿提到阿底峡,其目的有二:第一,“三信念书
”前面就提到菩提道次第遗珍,根源为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而由宗喀巴大师费心地加入观想传承,菩提道次第文化宝库,大部分是由此发展出来的。
第二,同样来自阿底峡的菩提道次第传承,是由冈波巴添加而成,并且跟从玛尔巴
那儿接受的传承,包括那罗巴六瑜伽,都融合在一起。因此,阿底峡传承,就变成格
鲁派与噶举学派重要的修行基础。
摘取传承精华,可以使我们我们进入修行成就的大门,赐予我们菩提心,达到无上证悟
境地,使自己与他人皆受惠。我们觉知菩提心萌生之时,表示确实进入修行正道。
修行层次,不应该停留在法本或语言,要进一步运用智慧,以行动消除阻碍菩提心产生
的障碍,并培养真正的菩提心。
起先,我们必须改变心意,不要只专注于今生眼前的短暂事物。否则,只会增加精神修
行的障碍;不论修显宗或密宗修行。我们应该具备如此心态:今生不会活太久,死亡近在咫尺,死后如果内心没有昨到净化、智慧没有连接修行炼(像炼子一样,一环接著一环的修行),
我们就必须在轮回的下界游荡。所以,我们要改变心态,眼光要放远,不要只知紧抓住短暂生命中的琐碎事物。
接著,我们要好好思考轮回本质。即使视轮回为最大乐趣,这乐趣也有个限度。轮回观
会改变贪恋世俗的心性,转向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想改正贪图迷恋的心,就得透过精神修行,以获取平静与喜悦。我们要随时养成禅修慈悲、爱心、怜悯以及普度众生的精神,以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我们用菩萨道的知识,想想这些,并持续修行炼。
接下来,我们产生自信之后,就能够担负菩萨道的大任,立下菩萨行的誓愿,采用六项
完美的前行(编注:意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等六度)。特别是,必须培养“止”的能力,使心性更有力量,这是全神贯注禅修的表现。还要培养特别内省的“观”,觉知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的,这是观想经验,可以觉知智慧的自性。
原注:宗喀巴大师想要将这些加持,与噶举派流行的教法联系在一起,而提出“改
变心性四法”,表示先培养大众化的大乘佛教禅修,心理上才能够调适好密宗修行。
宗喀巴大师使用噶举派术语,因为他做释论的那罗巴六瑜伽,是噶举派的主要传承。
在这之后,若我们觉得可以担负遵守密宗戒律的责任,就研读“事师五十颂”,了解如
何与密宗上师,培养正确无误的师弟关系,并善用与相关法本,进入密宗道修行。
原注:“事师五十颂”是一篇有五十首颂歌的短文,为印度上师兼诗人马鸣菩萨所
撰写,西藏人对它有很高评价,可以做为师弟(上师与弟子)间的基本指导方针,说
明弟子在密宗上师身旁,应该怎么看待上师、怎么侍奉上师。此颂文有英文译本,由
夏巴图库与艾力克斯,柏辛共同翻译,在印度达兰萨拉有关西藏作品与文献的图书馆,
都可以找到。
达赖喇嘛十三世的短文“佛教檀陀罗引导文”,述及事师五十颂的重要性。我在雪
狮出版社,于九八八年出版的“菩萨勇士之道”也译到此颂。(编注:勇士又称为猛
士、并非勇猛战士,而是指空行母、荼积尼。)
“果金刚乘”远重要于
“因佛经乘”。修行最重要的事,是接受合格密宗上师的指
导,并避免对上师有错误的观念。要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且信守密宗修行者的戒
律和承诺。为了要落实,必须了解良好态度的好处、错误态度的坏处、如何看待上师
的侍从与财产、如何了知正确与不正确的修行法等,这些对正确事师很有帮助。在“秘
集金刚根本檀陀罗”、“二次第喜金刚檀陀罗”,以及其他法本,都详细讨论过这些主
题。
如果在进入密宗修行之前,没有接受过佛教大乘(显宗)的初级修行法,便不能切断此
生短暂的过眼云烟、不能有稳定不变的念头,去专心致力于精神修行。结果,我们奉献于修行的心识,便不能超越文字,来自三宝的心识,无法深深影响我们的自心。我们将不能确实认识业力因果定律,因此,无法维持任何我们采用过的精神修行法。
最后,修行成就将会停留在表面阶段。我们变得不能够从轮回中解脱,因此只好追求精
神上的解脱,若是我们不能产生真正的发菩提心经验,不具备爱心与怜悯的菩提心,到头来,大乘佛教徒的身分,只是徒有虚名。不真正发愿修菩萨道的话,当然得不到坚定的菩提心。
由于禅定与内在自省的修行不完整,使我们无法全神贯注于禅修,结果是我们无法藉自省来洞察无自性。
凡是想要避免这些危险的人,都应该从事那罗马六瑜伽的基本修行,于显宗基本戒律好
好锻炼心志,如此一来,对佛教大乘之显宗与密宗的修行,都有很大帮助。
伟大的阿底峡,结合三个传承:从弥勒到无著(生于西元第四世纪),是“无量菩萨道
传承”。从文殊师利到龙树菩萨(生于西元第二世纪),是“智慧观传承
”。从寂天(生于第世纪)以降,是“自识转众识传承”)——这些是任何一位想要穿过波罗蜜乘或金刚乘之门,进入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所要培养的加行。
尊者密勒日巴这么说:
懵懵无知业力定律法
善有善报恶得恶报应
时候若到生起微细力
无人能拒转世因果业
勤奋修行成就善业报
沉沦色欲不识谬误行
乐不思蜀流连忘转意
无法解脱轮回禁锢牢
培养心性洞彻虚假象
阻绝痛苦有如万灵丹
面对六道众生无仁心
不思前世或为我父母
受限狭隘翳雾视界识
自是勤修泛爱菩提心
无尽慈悲关怀诸有情
此外,密勒日巴又说:
如履深渊勤修八斋戒
静虑禅修无常轮回苦
心识悉置无垢清净处
以此深思业力及因果
依止本尊行愿菩提心
远离黑业断除诸障碍
自是了知万物虚假象
面对哀痛惊悲无畏惧
就如同以上所说的,我们应该禅修初级的共加行,直到完成坚定的内在禅定为止。
证悟圆满世俗身、了解自性,然后才按部就班进阶修行。这样的修行前提,必须培养出
一种理解力,了解圆满修行的过程是什么?如此,成就自然不同凡响。
我已经写了许多关于一般的初级修行法(共加行),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原注:宗喀巴大师说“写了许多关于共加行的论述”,可能是指他三篇有关菩提道
次第的著作。
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独特加行
此加行有两种类型:一般的金刚乘加行,以及那罗巴六瑜伽传承强调的加行。
壹·一般的金刚乘加行
一般的金刚乘修行,有两项主题: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完整加持灌顶?以及,为什么一定
要遵守密宗戒律?
●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完整加持灌顶
在来自玛尔巴的檀陀罗传承,包括梅敦村波索南坚赞、翱敦秋古多杰等主要传承,都说
我们应该领受四种檀陀罗灌顶,做为禅修两种道次第的密宗加行。
令人景仰的密勒日巴,第一次遇到弟子冈波巴时,他问冈波巴:
‘你曾领受过檀陀罗灌顶吗?’
冈波巴回答说:
‘我已经接受马玉罗登(西藏西部的圣者)给予灌顶,他是桑喀(北印度拉达克地方的
地名)一位上师的弟子。’
密勒日巴因此接受冈波巴为入门弟子,并给予教导。
另一种情形是,密勒日巴授予冈波巴口耳传承修行法时,他送冈波巴里罗札瓦大译师那
儿,领受加持(灌顶)。
再者,著名的帕木竹巴(帕木噶举的创始者),坚持他的弟子在进入密宗修行之前,要
先领受四个完整的灌顶。
玛尔巴传承的伟大上师们,也都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所有口传与檀陀罗经典传承的修行
者,毫无疑问地,必须领受四种完整的檀陀罗灌顶。
编注:四种完整檀陀罗灌顶,即宝瓶灌顶以得法身、秘密灌顶以得报身、智慧灌顶
以得法界体性身(即本性身)、誓句灌顶以得应化身。
同样观点,在原始密宗檀陀罗里,也曾被大力强调,在“羯磨印标记”第二章,我们可
以看到这样的记载:
云何时机指导修行者
领受灌顶之后始传法
斯时如同纳物巧脉道
适可领受密宗诸开示
若未灌顶实难修正果
彷佛干沙之中榨无油
上师成就知识应宝爱
密法传予未曾灌顶者
师弟往生必堕地狱中(上师与弟子称为师弟)
大成就者上师亦如是
若遇发心修行秘法者
加行之前必须先灌顶
此外,“金刚念珠檀陀罗”第二章说道:
至要大事无如灌顶急
瑜伽修行灌顶始持续
灌顶意义行者应了知
于此且听我道灌顶义
发心修行起始加行前
至诚祈请加持诸灌顶
如是心性化为巧脉道
圆满修成瑜伽道次第
加行之前若未受灌顶
如是精进授受诸秘法
无论修行是否得成就
上师弟子终究堕地狱
以上经籍明白提到,要领会合适的脉道,必须领受相对的加持(灌顶),再聆听或禅修
密宗秘法,因此,灌顶称为“悉地(意为成就)之本”。未接受灌顶,就无法达到任何特别
的悉地,不论证悟多少教法,或是经历多少修行,都是枉然。
没有先领受过灌顶,除了不可能修行深奥秘法这项缺憾之外,还有就是,即使已经修得
一些小小悉地,无论是上师或是弟子,去世之后,都将会落入地狱。关于灌顶这个主题,“胜
乐轮金刚根本檀陀罗”提到:
未曾先入真言曼荼罗
试图修行密宗诸瑜伽
彷佛跳入深渊无底洞
或像饮喝一杯虚幻水
因此,做为密宗修行的加行,我们应该先被引介到曼荼罗之中,仔细观察曼荼罗,以及
领受应该要有的灌顶,例如水灌、顶灌等加持。
原注:水灌、顶灌是“宝瓶”加持六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宝瓶灌顶是四种灌顶的
第一种灌顶,赐给想要进入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的人。称为“宝瓶灌顶”的原因,是
灌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从灌顶宝瓶里,倒出具有法力的瓶水。
这六个阶段的前五阶段,介绍弟子给五智如来,将五种情感转变成五种智慧,五种
身心蕴物,转变成五方如来,因此,修行者可以修生起道次第瑜伽,也可以种下应身
的业因。第六个宝瓶灌顶是金刚上师的加持,修行者完成修行之后,可以将加持力量
赐予他人。
另外三种灌顶,分别称为秘密灌顶、智慧灌顶与誓句灌顶。
如果我们以其他不是特别修行的曼荼罗,当做领受灌顶的基础,那么,就只允许选择相
同性质的灌顶,或是领受一般的祈福灌顶。
原注:祈福灌顶是简单形式的灌顶。只给予已经接受过其他修行灌顶,或接受过曼
荼罗的人。祈福灌顶与宝瓶灌顶等四灌不同,没有标准的灌顶道次第,实质则含有曼
荼罗本尊“身、语、意”的祈福。
现在,对于灌顶的内涵似乎很模糊,喇嘛很随性地给予公开祈福灌顶,事先却没有
确定修行者是否已领受过合格的加持。据说,未先确认的灌顶,会降低密宗传承的价
值,而且,对灌顶上师与领受灌顶者双方都有害。
法王达赖喇嘛曾经指正这一点,然后笑笑地说:
‘我甚至怀疑,受过高等教育的喇嘛,在他们的西方之旅(意指在欧美国家传法)
中,(轻率灌顶)会让自己获益。’
然而,如果你先前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圆满灌顶,那么,便会连简单的祈福灌顶,都体会
不到满足感。这在原始的密宗经典提到过,这样的仪轨,由印度许多的博学之士与上师所传授,事实上,这原本是西藏喇嘛向印度上师做的建言。
再者,最好把灌顶放在喜金刚或胜乐轮金刚曼荼罗上。因为此二者,与六瑜伽传承有特
别密切关系。
原注:这里,纳吉尔楚达摩巴卓在他的“三信念书礼赞”中写到,宗喀巴大师的著
作里,提到“四种完整灌顶”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
接受四种完整的灌顶,像是鲁易巴、克利修那(行为黑色师)、甘达巴达等之三种胜
乐轮金刚传承灌顶。
或是口耳传承、埵帝巴传承、莲华传承,或克利修那阿阇黎传承等,四种喜金刚传
承的任何一种灌顶。
●为什么一定要遵守密宗戒律
接受密宗灌顶的时候,我们要立誓培养修行密宗的觉知。这是灌顶上师在场,(假想一
起出现的)上师、佛陀与菩萨也都在场的时候才进行。我们应该观察这些指导方针,并照著指示一一练习。“胜乐轮金刚根本檀陀罗”提到:
密宗行者不断勤遵守
密宗戒律恒久严遵守
若此觉知日益变薄弱
诸曼荼罗灌顶难成就
此外,“交融檀陀罗”提到:
未曾引介进入曼荼罗
心中无视密宗严戒律
甚或未证密宗真本质
如是修行难以得正果
如以上所说,如果我们没有先接受合适的灌顶,那么,无论我们修行密宗多久,或是多
么密集,想要的成就,永远都不会获得,如果我们放弃坚持密宗戒律,又或我们没有透彻证悟密宗修行两个道次第的重点,都不会得到想要的成就。
身为无上瑜伽檀陀罗的修行者,若不清楚有多少大戒小戒,将不会得到成就。所以,清
楚了解密宗大小戒律,好好严守戒律,是很重要的。
贰·那罗巴传承强调的加行
崇高的预备基础修行(前行·共加行),包括在基础修行中,之前已经解释过的锻炼心
志、领受纯净密宗灌顶,然后,正确严守密宗大小戒律。以上这些要求,我们都应该确实了解。
一般而言,大部分传承中的独特密宗加行(不共加行),是包括上师瑜伽修行法,金刚
萨埵秘咒念诵法与禅修法、曼荼罗供养法等在内。
然而,在六瑜伽传承上师的传法里,上述两种修行法,是分开来解释的。金刚萨埵修行
法与秘咒念诵法,是为了要净化不好的业因与业障心性。上师瑜伽修行法,则是为了要在心
性上,建立积阴德的力量。
原注:我把宗喀巴大师有关金刚萨埵的部分放在附录一,而上师瑜伽修行法放在附
录二,读者若要照宗喀巴大师原文的顺序,则可以从这里跳到附录二去。我建议,第
一次接触宗喀巴大师六瑜伽的非精练者,一定要读此二附录。
杰先饶嘉措在他的“三信念书释论”提到,金刚萨埵修行法显现的颜色,以白色居
多。而佛教基本观点的四劫——成住坏空,各有代表性颜色,分别是白色、黄色、红
色和深蓝色。金刚萨埵修行法,强调的是第一种颜色,或者说是强调代表镇定的颜色。
要镇定的对象,是业障与物碍,依靠静虑禅修与秘咒念诵法,来加以净化,因此金刚
萨埵在颜色上是白色的。
五方佛陀来到禅修者头顶上方,倒出可资净化的琼浆,这琼浆也是白色的。如果用
到更复杂的金刚萨埵曼荼罗与四位明妃,他们的身色也全都是白色的。
杰先饶嘉措谈到上师瑜伽修行法,说我们要观想自身语意,与上师的身语意,是一
体不可分割的,观想上师是佛陀金刚持,身语意是曼荼罗本尊的本质。
同样地,把我们自性看成与上师自性为一体不可分割,而且,这样的自性,以曼荼
罗本尊形象生起。杰先饶嘉措评论说:
‘如此,可以立即获得瑜伽悉地。’
4 第二章·完成加行后的密宗观想法
a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
本单元的观想法,包括两大主题:生起道次第瑜伽的观想法,以及圆满道次第瑜伽的观想法。
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
首先是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有些西藏传承,对此法的观点谬误,认为生起道次第瑜
伽,只有在完成世俗成就,如全神贯注观想、超能力与神力等时才需要,而完成出世间的崇高成就,如已证悟智慧时,就不需要。
但是,那罗巴六瑜伽之四种主要传承,有三种来自玛尔巴喇嘛,分别是:梅敦村波索南
坚赞传承、楚敦邦俄传承、翱敦秋古多杰传承,总是在教授圆满道次第瑜伽之前,先教导生起道次第瑜伽。
原注:玛尔巴译师四大弟子的前三位,在宗喀巴大师的法本里面,有各种不同称呼,
梅敦村波索南坚赞有时称为梅喇嘛,或是梅敦。楚敦邦俄是楚喇嘛,或称为楚敦。翱
敦秋古多杰称为翱喇嘛、翱巴或称翱敦。这里,敦字都放在尊名的后面,为“老师”
或“精神上师”的意思。桂罗札瓦在“青史”中,约略提到这四位上师的传记。
第四个来自玛尔巴的主要传承,是尊者密勒日巴延续下去的传承。密勒日巴说:
锻炼心志巧妙觉知法
死亡转世中阴诸现象
一心投入生起道次第
一意注入圆满道次第
过去许多伟大上师,同样传授观想生起与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必要性,并指出,进入圆满
道次第瑜伽之前,要先精通生起道第次瑜伽。这一点,与佛陀所传的原始密宗经典,以及后来有些权威的印度论师之思想相左。可是,我们还是应确定,在进入圆满道次第修行之前,要先修好生起道次第瑜伽。“喜金刚檀陀罗”提到:
均衡修行两种道次第
是为佛陀金刚持之道
此外又说:
行者禅修观想建构物(指生起道次第瑜伽)
静虑思维禅修虚幻境
建构物中更见建构物
伟大的印度上师龙树菩萨也说过:
首要修成生起道次第
尔后修持圆满道次第
皆是佛陀所传巧妙法
此二瑜伽构成进阶梯
具有权威性的密宗经典,都教导我们,应该在修圆满道次第瑜伽之前,静虑观想生起道次
第瑜伽。真正生起道次第瑜伽的主要目的,是要准备好思绪,成熟到可以证悟、事先体验圆满道次第瑜伽所引发的经验。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说“生起道次第瑜伽
”的语意来源,我们可以在“三启示书礼
赞”里看到。
‘称为“生起道次第瑜伽
”,是因为我们以生起曼荼罗与其本尊法相的方法来观想,
做为主、死和中阴身过程的象徵。’
他继续写道:
‘玛尔巴带领四大主要弟子,先做生起道次第修行,之后才是圆满道次第。原因是,
生起道次第过程,可以使修行者心性成熟,先行准备好圆满道次第瑜伽修行,将要带
来的证悟。再者,修本尊瑜伽观想,在生起道次第,会了知一般生、死与中阴身,并
且,指出这三种情况的心性,如何转变成证悟之道,直到这三者被带到有结果的法报
应三身,臻至证悟状态为止。’
在生起道次第,透过禅修圆满完整的曼荼罗,我们以观想的力量,完成坚定的三摩地之
时,才可以使用画面单纯的曼荼罗本尊。接著于圆满道次第,使用画面复杂的乐空双运本尊时,比较不会发生危险。然而,若未修过画面圆满完整的曼荼罗,一开始,就使用简单的曼荼罗,并不是密宗传法的主要意图。
我们应该如何禅修生起道次第瑜伽呢?
许多权威上师与传承上师,都肯定那罗巴六瑜伽的修行基础,是灵热瑜伽修行,此教法
源于自于喜金刚檀陀罗。因此,生起道次第,可以根据四派喜金刚中,任何一派曼荼罗去修行。
然而,之前有许多珍藏口传六瑜伽传承的上师,不是根据喜金刚曼荼罗,而是仰赖胜乐
论金刚曼荼罗,来静虑禅修生起道次第瑜伽。例如,冈波巴得自桑喀的弟子,马玉罗登之传承,就是“桑喀胜乐轮金刚传承”。
此外,伟大的帕木竹巴,得自罗琼纳举巴(字面的意思是“来自资深译师的传承
”)之胜乐轮金刚传承,也就是玛尔巴传承。再者,法上师丘杰止贡巴,得自丘洛喇嘛的胜乐轮金刚传承,称为玛多传承。
原注:宗喀巴大师提到,印度上师鲁易巴有三种不同的胜乐轮金刚传承。第一个就
是桑喀传承。我们之前讨论到什么样的灌顶,适合做为那罗巴六瑜伽修行基础时,曾
提到桑喀传承。冈波巴从马玉罗登那儿领受此传承,他是桑喀的弟子。
宗喀巴大师说:
‘冈波巴依赖马玉罗登的传承,是桑喀(罗札瓦)的弟子,也是桑喀的胜乐轮金刚
传承。’
宗喀巴大师又说:
‘此外,伟大的帕木竹巴,依赖琼的胜乐轮金刚传承,就是玛尔传承。法上师丘杰
止贡巴,仰赖丘洛喇嘛的胜乐轮金刚传承,是来自玛多的传承。’
关于上述三支传承的第二传承,罗琼是十一世纪出现在西藏西部,两位特别伟大译
师之一,在西藏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是罗千与罗琼,或称是“资深译师”与“年轻
译师”,也可以翻译成“年长者”以及“年轻者”,或是“伟大者”与“次伟大者”,
所有的意思,都在表示两者成就乡随。
罗千的全名为罗千仁钦桑波,他激起十一世纪的西藏文艺复兴。据说,阿底峡在一
0四二到年达西藏时,他已是八十岁高龄,竟成为阿底峡的弟子。在与阿底峡相遇之
后,馀生就隐闭关。他大方支持阿底峡。使阿底峡因此在西藏享有盛名,因为那时候,
罗千仁钦桑波被认为是西藏最伟大的精神上师。他的
“朱古”或说是正式的转世者,
今天还活在印度。罗琼,又称为“年轻译师”,是罗千仁钦桑波的弟子,也成为阿底
峡的弟子。“青史”说他全名是翱雷白先饶。
以上三个胜乐轮金刚传承,都是根据印度大成就者鲁易巴传承,著名的喜金刚六十二本
尊曼荼罗。
因此,出现两种曼荼罗:喜金刚与胜乐轮金刚;过去许多伟大上师都曾使用过。灵热瑜
伽的传法,运用喜金刚与胜乐轮金刚的情形很普遍。因此,使用任何道次第,也都很适合利用生起道次第瑜伽,当做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基础。禅修单一父系或母系的本尊曼荼罗,将不会有同样的成就。心志坚定的人,可以观想完整曼荼罗之生起道次第瑜伽。这曼荼罗的画面,至少要不如甘达巴达传承的五遏罗迦胜乐轮金刚曼荼罗,一样完整圆满的诸尊法相。
采用上述曼荼罗的一种为基础,我们以每天四阶段的进度做修行。
从生起道次第瑜伽,引起想要体验的方法,得先培养全面性的禅修观想,自各种心理桎
梏中,解放出来为开始。主要的曼荼罗本尊,若有很多脸与手臂的话,在开始时,我们不要太在乎多馀的脸与手臂等细节,而专心致力于主要的脸、主要的两只手臂上(编注:即主面与主臂。主面为一面,主臂为左右二臂),全心投入这方面的观想。
于此,有两方面的修行:认识“放光”,以及认识“本尊”的修行。
我们要修行上述第一项时,必须学习认知:如何将灵热之灵力,从身体最顶端(意指头
顶梵穴)向下移,然后,如何再从双脚往上移。藉著观想法,使灵力在身体脉络中游移,可以酝酿出曼荼罗本尊的大概形象。最后,我们就能够确实感觉到,本尊整个完整形体的法相。
我们坚定却温和地掌握住形体,并专注于灵力脉络的流通。刚开始时,主尊法相不会出
现太清楚,甚至其他非主要观想的其他法相,人迫使观想中的主尊形象消失。当我们发现这个情形发生时,要把观想力凝聚在心智上。若形象变得不清楚,就回复到最初的观想,并继续不断静虑禅修,自修行起跑点再度出发,那么,形体“放光”的样子,就会渐渐加强。
我们要培养观想放光形体。思绪慢慢停止生起,观想境变得更明亮,比任何肉眼所能见
到的形体还要鲜活。禅修期间,我们必须把心放在观想曼荼罗放光的样子,不受迟滞与焦躁,
两种阻碍中的任何一种影响到。
照这样子做,我们可以成功地,去观想简单的罗二臂本尊之形体,然后,继续培养观想
二臂之外的其他手臂、饰物等,直到能够观想起整个曼荼罗本尊的完整形体(法相)为止。
这些,都是使用全面与专注的观想法。
就像那样子,我们继续修行,直到最后完成一项道次第。这道次第中,所有供养与被供
养、粗糙与微细曼荼罗,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本尊在心中生起,而且,我们还能够维持一段长时间,继续观想。
培养本尊自性的修行法,重点在于产生强烈思想,把自身当做曼荼罗本尊,而且,把心
放在那样的信念中。无论何时,要像之前那样,从头开始,观想曼荼罗本尊之自性,并把重心放在那里。
刚开始,这禅修是属于心理玄想的性质。最后它会趋向稳定,而且,我们会达到拥有禅
性的感受,“我与本尊不二”的意识,自然而然充斥在心智里。
两次正式禅修之间的空档,也应该从事轻度修行。
从生起道次第瑜伽最开始的时候,应该将这两方面的修行——神性本尊,以及曼荼罗放
光的样子——培养成辅助修行成就的助力。我们对被供养的曼荼罗本尊,以及放乐显现曼荼罗的心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这是在一般现象里,不能够产生的。这个方法,可以净化心中庸俗的无明。同样地,如果我们可以产生强烈感觉,毫不做作的神性本尊,就像先前所解释的,将有力量净化,以及改变内心一如往常的思考习惯。
我们从正式禅修中,著手改善日常生活思维,把世界持成曼荼罗,把芸芸众生看成是曼
荼罗本尊。这就是三摩地,将世界与众生,转换成最不平凡的景象。这也就是“生起道次第瑜伽净化日常现象与感觉”,要表达的意思。如“胜乐尊檀陀罗之生起”提到:
混沌时空原本具三界
非曼荼罗难入观想境
于此寰宇宿居诸众生
本性悉为曼荼罗本尊
此外,印度上师提婆说过:
‘如果你证悟到:这个世界与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曼荼罗与本尊的话,哦,你的心识哪
有可能受到迷惑呢?’
这原则同样适用于密宗修行的生起与圆满两种道次第。金刚乘修行的两种道次第里,所
有出现的一切,都被带到曼荼罗轮回中。所有经验,都像大喜乐感受一样。所有凡夫思想,都像未开化与未出现般被封住了。
这是生起道次第过程的现象。生起道次第,并不是真正大喜乐的道次第,而是在圆满道
次第中,藉由把生命能量带往中脉,才生起的大喜乐。要懂得这一点,当禅修者达到禅定时,才能够把性结合中的父性与母性,观想成他自己或她自己,就好像它是真的一样,在那一点上,方便与智慧,进入平衡的结合状态。接著,就出现种子字“呸”。每日禅定,一方面防止佛心从体内散逸离去,另一方面,引导各层次大喜乐产生;这是生起道次第的大喜乐。
此为藉由生起道次第,使心性成熟到足够修行圆满道次第瑜伽的主要方法。
圆满道次第瑜伽观想
这里,要分为三大主题来解释:基础自性的解释、修行道各次第过程的解释,以及实现
结果的方法。(编注:或称为加行法、根本修行法及获证法。)
壹·基础自性(即加行法)
这包括两项主题:心性的本质,以及身体的本质。
要传达此禅修主题更深入的本质感觉,就要教导心性本质这一主题。为传达世俗身能量
中心的感觉,就要教导第一个主题。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在“三信念书礼赞”中写道:
‘如果我们体会到本质的基础(身体与心性深层的本质),将能了解修行的本质到
底是什么?透过了解修行的本质,我们从事精神修行,进而实现修行成果,就是证悟。’
●心性的本质
首先要开示的,心性的最终本质。“二次喜金刚檀陀罗”说:
心性原无形体无觉知
无有声音亦无闻声者
无有香味亦无受香者
无有味道亦无品味者
无有身体亦无感知者
无有心性亦无生性者
同一篇文章,别的地方又提到:
感官力量源自感知物
遍及感官意识亦如是
了知曼怛即为瑜伽士(编注:曼怛即曼荼罗)
如是悉解甚深十八界
原初之起未有形影现
既不是假同时亦非真
诸有现象宛若水中月
瑜伽行者倚应如是观
这里五种感官(五境)——(引起五识的)色、声、香、味、触——体验这五种感官的
能力——从形体觉知者,到五感的体验者——从眼睛的能力,到身体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被归类为感官能力。从五种身心蕴物(梵语塞犍度,简称蕴、聚)观点来看,属于蕴的形体,它们有十个出入口。所有这些,虽非本有(天生),却事实存在。
编注:出入口,梵语阿耶怛那,义译为“处”、生门、养育、是气与中脉相通之管
道,位于各轮的中央单位。
此处所言十个出入口,自上而下,依序是顶轮、额间轮(气轮)、眉间轮、喉轮、
火轮(喉轮正下方)、心轮、脐轮、珠宝轮(性器官前端)、大乐轮(生殖器所在)、
海底轮(会阴的部位)。
心识包括知觉的蕴,与意识的处。“心识”有“蕴”的感觉,可以区分为外力知觉与内
在心理的知觉。
用这样举例,现象的出入口(处)是心识经验所感觉出来的,而非真正存在。上述诗文,我们看到“无感知、无觉知”的字眼,这是把指对形体、声音的听闻者,当做感知与觉知的人,也就主词里的“人”,感觉上的“我”,都是真实存在的“空”。换句话来说,所有的存在,无论是人或是现象,都表现出“不是原本就存在”的无我观。
至于他们缺乏自我本质的情况,上述的诗文里,提到“无有……亦无……”的现象,包
括人、形体等,都不是原来就有的本质。
这一段译文,由印度上师贝玛,在他对这方面主题所做的释论中提出。作品里的数段谈
及“原来不存在的”与“没有自我本质”,都表达了同样感受。其他类似说法,则是“没有
自我的本性”,以及“没有真实的存在”。
“无有……亦无……”意指某种现象,而不是在说过去的某些事情。现象是没有真正存
在的空性,透过理由与经典论说,他们才产生空性。从太初开始,诸事万物都缺少真正的存在。玛尔巴的诗文提到:
东行游历足履恒河岸
幸遇仁慈上师梅纪巴
证悟现象并无真本性
赤裸双手掌握空性心
聚精会神凝视原始义
始识如母三身法报应
自此断除我心迷惑网
玛尔巴喇嘛提到,他证悟到的大手印教义,主要是因为得到印度大成就者,梅纪巴的修
行教义。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三信念书礼赞”中评论道:
‘那罗巴六瑜伽传承,有关空性禅修的方法,不太像其他瑜伽檀陀罗传承中,圆满
道次第修行所用的方法。他强调的是,藉著禅修过程的结果,来确定生命的最终本质。’
他的意思是,其他圆满道次第传承,强调替代性的原始智慧,与证悟结果的心性休
息技巧,因此在六瑜伽传承内,强调禅修空性,是生起原始智慧的原因。
上师梅纪巴,有篇标题为“略本十性论”的著作,其中提到:
‘如果你想要体会,物的精华本性虚无,那么,就要清楚认知:它既非有自性,亦非无
自性。’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物的最佳自性,那么,我们便不应该采用印度佛教学
派,所教导的空性方法,因为这些学派,都是在谈“有自性”与“无自性(此处意为空性)”。
梅纪巴直传弟子,博学者俱生金刚(编注:俱生金刚曾造十真性广释)解释说,我们在
声闻乘经典里,看到关于“有自性之空”的思想,盛行于印度佛教经量部。而“无自性之空”,则盛行于分说者部(毘波沙师部)。接著他又提到,在大乘,像言唯识者部里,可以看到“真假自性”的空性讨论。瑜伽轮宝中观派,则有“传承上真的真自性,与传承上的假自性”之教义。
同样一篇文章,又写道:
我们应该仰赖伟大的中观派龙树菩萨、提婆、月称等上师,释论的空性教义,他们
教导说:物的现象,是共生共存的本质。我们应该采用这三位上师传授的指导原则。
这里,龙树菩萨与提婆(圣天)都是早期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后,有许多印
度上师紧紧追随他们,数世纪以来,他们有许多不同的跟随者,这些人以不同方式,去解释中观思想。梅纪巴上师便是其中一位,据说,他是月称的追随者。梅纪巴的“略本十性论”中提到:
若是道出内心真实语
现前所见云云诸上师
多数犹如难以琢磨石
平凡根器中观之上师
他的意思是,大部分的上师,都没有经过月称口耳传承教授的琢磨。他们只不过是普通
的中观思想提倡者,依赖普通传承的空性教义而已。在此传承中,月称代表来自龙树菩萨与提婆,最精华的空性教义说法。我们应该依循他所提的空性方法去思考。
“六十空性论”解释“非真亦非假”的意义是:
情器世间体验诸事物
有如倒影所见水中月
水中映月非真亦非假
透彻真谛未失真道理
我们应该证悟文中明喻的空性教义,也应觉知所有的事情,包括人与现象。空性依靠自
身的造因情况而生起,并非根据过程,在心理上对事物贴上印记。现象本身,并没有真的或
原来就存在的,无论如何,它们都没有自性。
人物或现象要自我存在的话,不需要凭藉造因。我们可以确定,即使再怎么微乎其微的
事物、原本就存在的东西,都非真实。
所有的事情,都缺乏真实存在,甚至最低限度的真实存在都没有。尽管如此,按照惯例,因果定律仍然操纵它们,而且,所有轮回与涅盘现象,似乎都存在,如幻、如梦及似反射的海市蜃楼,以相同的方法生起。
感觉上,现象是没有假的,有句话说“兔子头上长角”,这是错误的。它并不是表面上、
传承上的扭曲,而是像在黑暗中,把一条绳子,看成是一条蛇那样的错误。
证悟空的观点,就是了知所有事物都不是真的,即使是最小微粒,原本也都不存在。如
果我们尚未到达禅修证悟阶段,那么,这修行方法,不会使人从轮回中解脱,更别提到达圆满证悟的境界了。“喜金刚檀陀罗”提到:
只为扭转我执坚定见
佛陀传授空性真教义
意思就是,为了要扭转人与现象中,对空性的曲解,释迦牟尼佛已经谆谆告诫我们,必
须确知空性的意义。
过去伟大的成就者指出,所有现象,最后都只是个名称与心理上的认定,尽管如此,在
传承的功能上,还算妥当。在本质上,这是种扭曲不实、一个幻觉与一场梦。若不去肯定事事物物在传承上的有效自性,将铸成大错特错,而且是不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过于采用空性理论,很容易掉入无虚无主义的危险中。因此,要懂得如何在传承层面上,按照如幻的、相互独立的原则来运作。
我们应该了解最终的与持续的,两种层次真实自性。密勒日巴,此项修行的伟大瑜伽修
行者与上师,在下面的诗歌中加以解释:
全知佛陀传授智障者(指对佛法不开窍者,而非残障者。)
因材施教传法之所本
了知造物如实现前见
鸟瞰真理悉皆若无物
怨灵佛陀竟然并存在
无禅修者亦无禅修物
无有精进本尊无修行
无终究之三身无智慧
是以了知此境无涅盘
因依尊名心性诸印记
欲色无色三界始成形
太初之始雏形未曾有
既无根基亦无临此世
无有业力亦无诸果报
生死轮回之见未曾有
此为最后义理之真谛
从如实真谛这一个层次观点来看,据说,在轮回或涅盘里,没有任何最小的粒子有蛛丝
马迹可循。密勒日巴又说:
噫嘻若无芸芸诸众生
佛陀何能三化世俗身
若无因来自是无有果
因循传承方向如实见
悉有轮回涅盘诸事物
佛陀是认传承有效力
存在事物现象非存在
如是功德所视皆真实
尽尝空观精华自性义
无有自觉亦无他觉知
智者了解如是甚深见
不观心识独重视智慧
不观芸芸众生观佛陀
不观表象精华观自性
从最后的真性来看,在轮回中,连现象的名相都不存在。在传承上,芸芸众生能够游历
佛性的修行,承受真实观、因与果等,就会持续存在,不过,这只是依靠名相与标志而存在。
这些互相独立显现的现象都是空,没有任何一点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这两种层次的真实,产生功能的真实,与最终空性的真实,二者不可分、一体两面。最
后的空性,指向支持产生功效层次,而所产生的结果,则支持最后的空性。
任何现象都同时拥有作用,及最后真实空性存在,过程中的方法,都是那罗巴六瑜伽的
传承上师,传法和修行的重点:确认中观思想的过程,并建议修行者,要遵循伟大的中观见
解。
我们不应该以为,六瑜伽传承,对这两种层次的真实性,避而不谈。这样做,有时不但
与佛陀本身的开示,以及早期上师的论述相互矛盾,也与六瑜伽传承相互矛盾。
为正确证悟“喜乐与空无的结合”,我们应该全心投入在证悟空性,遵循龙树菩萨、提
婆与月称提出的空性观为导向。
●身体的自性
现在谈“能量脉道之轮”,简称轮宝的主题,比如说,“在脐上放射出的轮宝”、上界和
下界的中心能量脉道(梵语阿缚底)、运用深奥技巧激发出来等。
根据玛弥巴口耳传承拥有者的说法,这些密宗瑜伽,要在睡眠与觉醒状态期间修行。
修睡眠状瑜伽时,我们应该了解激发心轮与喉轮的重点,然后在觉醒时,运用脐上与顶
髻上的轮宝,前者与灵热瑜伽有关,后者与羯磨印的性结合瑜伽有关。这是因为,在那些情
况中,微细明点支持停留在这四处的意识里;六瑜伽传承是这么说的。
这主题也在时轮金刚檀陀罗传承里被讨论到,据说,头顶和脐上的轮宝,与觉醒状态有
关。喉头和秘处的轮宝,与睡眠状态有关。而心间和会阴的轮宝,则与熟睡有关。脐上与秘处顶端的轮宝,与第四种状态的“性大喜乐”有关。
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微细身聚集于心轮与海底轮,只要它们停在那儿不动,我们就睡
得很熟、不会做梦。当它们从这两个轮宝向外散开时,并在喉轮与生殖轮聚集,我们会开始做梦。若微细身续停在这两个地方不动,我们就会继续做梦下去。当能量离开这些地方,并移到顶轮与脐轮的位置时,我们就会从梦中清醒过来。
菩提智从顶轮往下降,来到脐上与会阴上的轮宝,它经过每一个轮宝,会引发转换成为
大喜乐的体验,成为第四状态之性的大喜乐体验。这可以藉密宗瑜伽的修行方法,产生带来控制世俗微细身的能量。控制能量,就可以是明点从顶髻轮宝,被往下带到脐轮,产生“由上而下”的内在大喜乐,以及为了更深奥圆满的经验,明点将被带到会阴的轮宝。
四大轮宝,在睡眠与做梦状态下被激发,但是,并不表示在清醒的状态下,就不会被激
发。在六瑜伽传承的这些轮宝,我们以“放射轮”做为修行的开始,于此是指位脐上的轮宝。
禅修各个轮宝,会产生各自的效果,这些,必须在我们自己的经验思绪中,逐一消化了解。
贰·修行道诸道次第过程(即根本修行法)
于此,有两大主题来传授:身体力行的静虑禅修,及将世俗身视为“空贝壳”的静虑禅
修。之后,进入真正的修行道次第。
●锻炼禅修及以世俗身为空的禅修
根据玛尔巴传承,一些后代上师之口耳传承,在这一项修行上提出:我们应该在禅修种
子字“吽”的过程中,建立好一个保护膜,并将入、住、融生命能量,三种修行一起做。有些后代上师,依赖小小的忿怒本尊,建立保护膜,透过上师瑜伽修行法,积聚正面能量来达成。在他们的传承之中,并没有运用到锻炼的禅修,或是将世俗身视为空贝壳的禅修。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在“三信念书礼赞”中评论道:
‘身体的锻炼与禅修世俗身为空的贝壳身,在任何一本真正的印度密宗经籍之中,
都没有描述过,似乎他们都只是根据上师们的口耳传承而来。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于
脉道中,或许是透过密宗梦观瑜伽而来的能量,很少有副作用的问题;即使有一些困
难产生,问题也并不大。’
在他一九九一年的论述中说,法王达赖喇嘛认为,这两个修行方法,或许是出自西
藏早期上师之手。
然而,从密勒日巴到冈波巴的传承,并没有包括前三项修行法,反而提倡伸展与禅修世
俗身为空的贝壳。因此,似乎有两种传承,可以解释那罗巴六瑜伽:一是早期上师的传承、一是许多后期上师的传承。本论述是按照前者的方法。
锻炼身体的禅修
我们开始每一单元的锻炼活动,藉著赞诵祈请护佑加持的诗句,产生普遍的成就菩萨道
之愿望,然后,观想上师出现在我们头顶上方的莲花座,为了祈福,我们赞诵上师。我们不断赞诵,直到心意与上师相融合为止。接著,观想自己是曼荼罗本尊,是性结合中的乐空双运尊。每一段修行,都应该如此做。
不同的传承,推荐不同的锻炼法,以及要如何进行这些锻炼的不同教法。这里,我们按
照伟大的帕木竹巴之指示,来做说明。
帕木竹巴的六瑜伽法本,标题名称是“修行道师:补遗”,内容描写道:
有六种锻炼净化身体的方法:像要把宝瓶装满、像轮子般打转、像钩子一样勾起来。
结金刚索印,双手朝天空往上举,再向下压。身体像弓箭一样直立站著。用狗的喘息
法,用力的吐气。为了把能量送到体内脉道,及世俗身血液中,摇动头与全身,伸缩
肌肉。就是这六个方法。
编注:这六个锻炼方法,一般泛称为翱敦喇嘛六法,分别是如宝瓶盈满法、如轮旋
转法、如弯钩法、如金刚钩拳紧抱法、如母狗欠伸法(或称为如箭直法)、如摇身洗
手清净法。
这些就是“那罗巴六锻炼”的技巧。
如上所述,第一阶段,好像要让宝瓶里面充气一样,用气将身体填满(编注:称为宝瓶
气法)。我们在舒适的垫子上,盘腿而坐,背部挺直,两手放在膝上。
从右鼻孔吸入空气(编注:初学者,可以先用左手无名指,压住左鼻翼,以方便右鼻孔
呼吸。反方向亦然),凝聚到左鼻孔,然后从左鼻释出空气,慢慢地、温和地将气呼出,一直到肺部没有多馀的空气为止。接著,从左鼻孔引入空气,凝聚到右鼻孔,然后慢慢地从右鼻孔释出。接下来,两鼻孔同时吸入空气,直直的向前凝聚,然后缓慢地从两鼻孔释出。
我们重复这三个吸气动作三次,因此,一共要做九次吸气动作(编注:这称为九节佛风,或称九接佛风)。这样做,可以净化体内的气。此过程中,吸气或呼气,外在空气都不经过嘴巴。
我们现在挺直身体坐好,大拇指放在掌心内,双手成握拳状(编注:此手印称为金刚拳),慢慢地深呼吸,引气下降至脐下,不出声地吞口水,使腹中唾液下压至脐轮下方的一点。然后,引气息从骨盆下方会阴处往上,依此泰然自若,止气于脐轮,尽可能屏息,使身体像宝瓶装满空气。
接下来的锻炼,都配合此吸气法来做。分段做,只是为了方便的缘故。
我们不再屏息于体内,而是将气慢慢从鼻孔释出,不让一点气从口腔逸出;一直用这种
方式将气呼尽,没有例外。
第二项锻炼,是要像轮子一样转动(即如轮旋转法)。先结跏趺坐,然后,用右手握住
右脚的大脚趾,左手握著左脚的大脚趾,背打直,转动上腰和胃的部位,顺时钟的方向转三圈,然后逆时钟的方向转三圈。接著,挺直的身体,上半身由左倾向右侧,再由右侧向左侧挺直。最后,尽可能把身体向后弯曲,使全身的血管、神经网折屈,再从后面向前方弯曲。
第三项锻炼,是让双手在胸前做钩状(即如弯钩法)。双手分别在左右膝上,结金刚拳
手印,紧绷肌肉,再放松张开。金刚拳上移到心房部位,再向前方伸直。然后,我们把两手臂同时向左伸直,肌肉要拉紧,再慢慢移到右侧。左拳沿著右肩,缩回胸口处,此时,左右手肘像弯钩一样,要紧贴住肋骨,这要重复做三次。
然后,照上述方法,以相反顺序做三遍。我们结金刚拳印,开始时,两手先置于心房上,然后向外伸展,动作虽慢,肌肉却要保持紧绷。我们现在要向左伸直,像前面做的一样,右手自左肩回到胸前,左右手肘成钩形,夹住肋骨。
第四项锻炼,是身体直立,双手结“金刚钩拳印”,朝天空向上举,然后向下压,膝盖
和身体都打直,双手的手指,均向外、向上张开,像金属制钩子,向上翘著,然后慢慢和上举起,尽量举高,高过于顶髻。我们接著把手反过来,弯曲钩状的手指向下指,慢慢地向下,越低越好(此法即金刚钩拳紧抱法)。
编注:金刚拳的结印法,是首先左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无名指,然后,两手背相
贴靠紧,左手食指在前,回勾右手食指。同样地,左手小指在前,回勾右手小指。如
此印相,称为金刚钩拳印。
第五项锻炼,是要把身体打直,像一把弓箭,然后模仿狗在呼气时的动作,排出体内空
气(即如母狗欠伸法或如箭直法)。首先,跪在地上,身体打直有如挺立的弓箭,双手向前
方伸直,手掌压在地面,把头放在双手臂之间,身体保持不动,慢慢地,尽可能抬高头部,身体照旧保持俯姿伸直。再来,把头放回两手之间,手臂要保持伸直状态。用力地把空气从肺部排出,发出“哈”的声音,就像狗在喘息一样。然后站起来,抖动双脚三次。
第六项锻炼,是摇动头部与身体,以及弯曲关节(即摇身洗手清净法)。我们拉动双手
的每一只手指,把手指关节弄出声音,然后,全身上下,摇动身体与头部,最后,就像在洗手一样,摩擦双手。
进行这些锻炼时,我们要调息,并控制好生命能量。这些运动,都应该慢慢进行。在吃
饭之前,空腹的时候去做,或者吃过饭,让食物在胃部消化之后才做。通常,要做到身体呈柔软现象为止。
禅修世俗身为空贝壳
使世俗身为空贝壳的禅修法,是在观想自身为曼荼罗本尊之前,就要开始。这嗅修行法,为凝神于世俗身,观想从头顶到脚底,身体内部全然是空的,若有东西的话,顶多是透明的空气泡,每个泡泡里面,充满净光。让体内成为净空状态,唯有如此的身躯,才可称为“空贝壳”。修行者要坚定心识,将自身的样子,锁定在空贝壳的意象上。
禅修世俗身为空,或无物质,及锻炼修行法,要相辅相成运用。
在此,世俗身被看成是全然不含物质之物,像空中彩虹,出现在心中。虽然这个练习不
能将世俗身转化为彩虹的性质,但是,以如此方式看待世俗身,并在心中保有那样的意象,却非常有益。我们会马上从这当中得到好处,可以有力地禅修,控制生命能量与打开微细脉道。生命能量流通,或是打开脉道时,不会引起任何苦痛。即使有点痛苦,空贝壳身的禅身,照样可以减轻疼痛。这些是此禅修的特别作用。
对于空贝壳身的禅修过程,有许多不同见解,也有许多不正确看法。以上的解释,是根
据伟大的帕木竹巴之指导方针,并被认为是非常翔实的教法。
以上这两种技巧:锻炼身体以及修空贝壳身,在梵文译成藏文的主要檀陀罗作品中,并
没有被提到,而是在古老的上师口耳传承者作中,才被发现。我们禅修轮宝,只靠著温和的准备方法,就想产生控制生命能量,与打开能量脉道的能力,引发三摩地境界,实在不太容易做到。若依以上修行法,做更有力加行,则发生副作用之机会,就相对变得比较少了。
●禅修真正修行的道次第
这也是以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建构修行的方法,一是在修行上被引导的道次第。
建构修行方法
有许多方式,可以建构此檀陀罗瑜伽传承,最普通的方法,是将修行法分成两个、三个、四个、六个与十个阶段不同支派。
编注:沽丘达摩巴卓对这些不同的安排方式,在“六瑜伽遗珍”导读章节中讨论过。
纳藏图库,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喇嘛,写了一本很棒的六瑜伽传承修行法本,书名
为“大喜乐证悟之源:那罗巴六瑜伽甚深道”。书中使用了一种相当不同于宗喀巴大
师的修行法。他把六瑜伽传承的圆满道次第修行法,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禅修灵热瑜
伽,以产生四喜。二是在证悟基础上,静虑禅修“九融合”。
在灵热瑜伽方面,他跳过宗喀巴大师提的精密传承,改成为八个简单的修行步骤:
一、排出死的“能量·气体”之呼吸练习法,及做体操。二、观想整体能量脉道。三、
净化脉道。四、观想位在轮宝上的种子字。五、燃起灵热瑜伽之火。六、使灵热瑜伽
之火燃烧起来。七、修行者,如何造成秘咒明点燃烧与“融合及降落”。八、燃烧与
“融合·降落”的特别应用。
我们看到这里,并不像宗喀巴大师的解释,他提出身体的运动,与禅修世俗身为空
的贝壳身,是灵热瑜伽修行的第一步,而不是一种加行。
冈波巴根据修行者资质来分类,共计有三种不同资持的人:一、在今生今世就完成证悟
境界的人。二、在中阴身完成证悟,意即在死亡那一刹那证悟的人。三、花了好几生几世,才修成正果的人。
冈波巴又根据禅修的特性来分类,把禅修分成两方面:一般的圆满道次第瑜伽,这个力
量,可以引领我们通过修行,及增加修行技巧与活动力。至于第二个,并未在那罗巴传承的记录中出现。因为那些传承,主要是靠口述指导,然而,却可以在玛尔巴传承的注释中看到。
原注:玛尔巴向不同弟子,传授不同六瑜伽。密勒日巴领受到的,只是“口耳指导
传承”。翱敦喇嘛与楚喇嘛接受的教法,有完整檀陀罗来源,以及檀陀罗释论内容,
因此,他们的传承属于“阐释传承”。
玛尔巴本人说过:
顶礼护持莲足那罗巴
闻喜金刚深奥檀陀罗
觉知融合转换与结合
领受灵热瑜伽微妙义
瑜伽修行传授羯磨印
并及口耳相传精华语
因此,那罗巴是以“秘密口耳相传”方式,向玛尔巴介绍融合、转换与结合三方面修行。
特别是依赖喜金刚檀陀罗开示,使马尔巴学习到透过灵热瑜伽修行法,与外在羯磨印瑜伽修行法,来引发四喜。他精通灵热瑜伽与羯磨印瑜伽教义,特别是根据喜金刚的主要檀陀罗。
原注:“秘密口耳相传之传承”,是以口述方式,来传授“法”的传承。玛尔巴用这
个词不达意汇,做为他的檀陀罗教导之同义词。
玛尔巴喇嘛在别处也说过:
西方塔拉卡夏卓城中
我杰那纳噶尔巴顶礼(编注:杰那纳噶尔巴为马尔巴的梵文名字。)
聆听秘集父系檀陀罗
领受幻身明光瑜伽义
依五次第精华勤修行
玛尔巴曾经说过,他是依赖那罗巴传承的
“四无上教法”传承。
原注:那罗巴四无上教法传承,于那兰陀翻译协会在“玛尔巴译师生平”注释中,
指出有许多种方式,可以用来描写这四个传承。最常看见的,就是“帝洛巴四大教法”,
由帝洛巴传给那罗巴,之后,又由那罗巴传给玛尔巴,那罗巴六瑜伽传承就是源自于
此。“玛尔巴译师生平”提供这四个传承之三种不同版本。
沽丘达摩巴卓把它们叫做灵热瑜伽、羯磨印、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请参见导言职
的“六瑜保遗珍”。
他也依赖“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即秘集金铡檀陀罗)”的“五道
次第论”传承的教导。那罗巴所接受的教导,与杰那纳噶巴(即马乐巴)的传承,并非完全相同。他的传承中。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传承,主要是源自秘集金刚檀陀罗“五道次第论 ”的方法。
原注:宗喀巴大师对传承最好的注解,在由达兰萨拉西藏作品与文件资料图书馆,
于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达札那闼的“七大指导传承
”书中,可以找到很详细的资料。
西藏历史学家达札那闼(生于一五七五年)提供七大密宗传承上师尊名,以及他们
的传记摘要。他的文章中,大部分的印度上师尊名,都引用自宗喀巴大师的
“三信念
书”。七大传承对那罗巴六瑜伽而言,都有重大贡献,因此,寺院方面高度地推崇著
作。任何一位,想要更一步了解那罗巴传承历史背景的人,都应该要看。
至于认为迁识瑜伽是“梦观瑜伽
”的瑜伽修行法,如此观点,似乎是从“释吉祥四座大
王檀陀罗”中整理出来的。大体上,六瑜伽的顺序,分别是灵热瑜伽、幻身瑜伽、明光瑜伽、迁识瑜伽、梦观瑜伽以及中阴瑜伽。
梦观瑜伽与中阴瑜伽,会场被归属于幻身瑜伽的一支。再者,“明光瑜伽·睡眠瑜伽”
是放在幻身瑜伽指导底下。迁识瑜伽与梦观瑜伽的传授,为了方便起见,通常是被放在一起解释。
密勒日巴曾提到,他如何从玛尔巴那儿领受口耳传承:
南麓的玛尔巴传承,有六项传授重点:生起道次第瑜伽、灵热瑜伽、羯磨印、指导
自性观点、指示明光瑜伽修行,以及指示虚幻自性与梦观瑜伽。这是玛尔巴教法的精
华所在。无更高的觉知,来向修行者介绍广为流布的教义精华。这是瑜伽修行者思想
之心,没有比这个更珍贵的指导,也没有更实用的教法。
这六项,除了第一项以外,都属于圆满道次第瑜伽修行。
与传自玛尔巴上师阐述之传承比起来,密勒日巴所传的传承,是处于较和谐状态。因此,凡是宣称拥有来自玛尔巴的传承,比那罗巴六瑜伽更为深奥的人,都是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一般而言,所有无上瑜伽檀陀罗的圆满道次第传承,都有控制生命能量流经两边脉道的
前行,并引导能量进入中脉,这是不可或缺的预备过程。
原注:西藏人通常以梵文音译阿缚都底来称呼中脉,略称都底。左右脉道,分别称
为罗罗拏与喇娑拏。
编注:译名敬请参见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完成预备过程。综合各家传承而来的印度上师传承,在那罗巴六瑜
伽传承,主要方法是唤起脐轮,即“放射轮”的灵热瑜伽,然后藉种子字“短阿”来控制生
命能量,牵动维系生命的微细身到中脉。这些能量进入中脉,四喜就被引发。在这根基上,培养静虑禅修,产生内在的大印智慧。
如果没有凭藉这种深奥修行(禅修基础,不是与智慧认知相结合的内在大喜乐),反而
利用三摩地(编注:意为正定,远离昏沉掉举、心意专注一境之意),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保持非概念专注的状态,则过程中不会产生明显徵兆。凝神专注在愉快的、清楚的非概念状态,对小乘与大乘而言,都是普通的修行道,对波罗蜜乘与秘咒乘而言,也很普通,不会对这两种三摩地感到混淆不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密勒日巴与冈波巴第一次相遇,冈波巴表示,他能够凝神专注,禅修数日,不会受到干
扰,密勒日巴则回答说:
‘你不可能把沙压碎,就榨取出油来。修三摩地是不够的,你应该学习我的灵热瑜伽传
承,把维系生命的微细身,导入短阿种子字。’
我们应该非常了解这点。此传承中,“灵热瑜伽·基础之道”的说法,是大家都知道的。
这是因为圆满道次第瑜伽,从一开始就已经使用灵热瑜伽修行法,来收集维系生命微细身到中脉,唤起内在大喜乐。这是所有修行者依赖的真正基础,此基础正是由灵热瑜伽教义所建立。
灵热瑜伽教义的修行,将维系生命的能量,引导到中脉,使能量进入、停留与消融。我
们的修行技巧很好,这股力量可以控制失落的菩提心(明点)。根据这个力量,我们仰赖羯磨印,做为唤起四喜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内在大喜乐会被唤起。
唤起内在大喜乐,是修行灵热瑜伽、羯磨印瑜伽的目的。
在清醒状态,我们结合内在大喜乐与禅修空性,投注在幻身瑜伽教义。根据幻身瑜伽的
修行经验,我们可以致力于明光瑜伽修行。晚上入睡,可培养梦的虚幻自性。
要有效做到如此,必须先精通滞留睡眠明光瑜伽的修行法,在睡着的一刹那,就生起明
光,然后再进入做梦状态。得到控制生命能量的力量之后,就可以驻留睡眠明光。我们要在清醒时刻修行,精通这种控制力量,培养能够引导能量进入中脉的能力。这两种修行睡眠与梦观瑜伽的基础,都源自灵热瑜伽教义。
我们修行梦观瑜伽,日渐精进,才能够有效运用中阴瑜伽。中阴瑜伽基础,是透过灵热
瑜伽得来的力量。
以上述所说三种瑜伽:睡眠、梦观与中阴身,都归属于幻身瑜伽。至于特别的迁识瑜伽
与梦观瑜伽,加行之时,我们必须培养牵动维系生命的能量,到达中脉的能力。这两项基础修行,都来自发热瑜伽修行法。
如果我们对这传承的原则了解透彻,那么,建构六瑜伽的方法,就不是很重要,我们可
以选择自己感到最舒适的方法,直接去修行就好了。
修行上被引导的道次第
这将以两大主题来解释:修行指导方针中,基本原则的本质,以及,增加修行的方法与
活动力。
一·修行指导方针之基本原则本质
这以两大方面来解释说明:真正的修行本质,以及该修行的分支,包括迁识瑜伽与梦观
瑜伽修行。
b 真正的修行本质
这也有两大项目:藉著引导生命能量到中脉,而唤起四喜,以及,在完成此项功能之后,禅修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牵引生命能量到中脉唤起四喜
同样地,这也是在两种条件下,才能够完成:禅修灵热瑜伽教义的内在条件,以及,仰
赖羯磨印的外在条件。
禅修灵热瑜伽教义内在条件
这里有两种修行次第:禅修灵热瑜伽,引导生命能量到中脉,以及带进能量后,唤起四
喜之法。
⊙禅修灵热瑜伽引导生命能量到中脉
第一项道次第,以两大主题来传授:如何禅修灵热瑜伽,以及照著禅修之后,如何使生
命能量进入中脉、停留与消融。
甲·如何禅修灵热瑜伽
这里,修行法有三大步骤:用观想脉道的方法禅修、用观想种子字的方法禅修、用宝瓶
吸气法禅作。
■观想脉道禅修法
首先,我们在前方的空中,观想主要上师、传承上师,以及被一群空行父(编注:又名
胜乐空行海)与空行母(即荼积尼天)环绕的上师。我们象徵性地献上所有供品,跟著献上祈福与证悟的祈请文,恳求我们的能量是喜悦的,能量脉道是微细的,如此才能轻易引发特别的大喜乐、证悟与空性智慧。我们回应:
‘为了使众生利益,像天一般难斗良,我将完成佛陀金刚持的成就。为了此目的,我现
在将采用灵热瑜伽修行法。’
就这样禅修,直到你的生命源流注满菩提心,吸满菩提萨埵之气。
观想自己是曼荼罗本尊,坐在合适的禅修位置,穿上禅修带,交叉盘腿趺坐,后背挺直,颈项略微向前弯曲,双眼注视鼻端,舌头顶在上颚,牙齿与双唇保持最自然状态。身体与心性,采取警觉姿势,胸腔有点鼓起,手是以禅修的姿势,放在脐下。
我们观想三条能量脉道,首先看到的是中脉(阿缚都底),位在脊椎骨前面,身体中心、脐下四个指头的那一点。它的右边是喇娑拏脉道,左边是罗罗拏脉道。这些脉道往上行经身体,到达头部,像柱子支持住四个轮宝。
编注:脐下四指那一点,称为“生法官”,因为一切法皆自此生起,拙火亦由此处
生起。生法宫象徵空性、智慧。
我们观想左右脉最底部的一端,向上弯成中脉的底部,这样做,才能够引导生命能量到
中脉。有些上师不了解这个原因,便说三条脉道,最后汇集在脐下四个手指的地方。或有人说:两边的脉道,就停在脐上。
我们为了禅修目的,照此方式观想脉道。事实上,脉道会继续向下,最后来到生殖轮之
顶。往上,中脉会升到眉间,两边脉道,则来到两鼻里面的通道。
在四个轮宝的位置,两边左右脉道,喇娑拏与罗罗拏,包围住中脉,形成“脉结”,使
三条脉道固定于一处,不会在体内随意移动。脉道的大小,在禅修时,或是不禅修时,或是不禅修的时候,都不一样,没有固定的大小。
至于脉道的颜色,“口耳传承教法利益成就法”引述“恰杜荼枳尼加行大檀陀罗”所言,
在唤起灵热瑜伽禅修期间,中脉应该是有燃烧之麻子油所产生火焰的颜色。而在这修行之前,看到的右脉,应该是红色的,左脉是白色、中脉是浅蓝色。
现在,连续观想四个轮宝。第一个是脐上轮宝,称为“放射轮(编注:或称变化轮、化
身轮)”,形状有点像三角形,又如梵文的种子字“耶”,有六十四片脉瓣(或称为脉网)、红色,似向上的钵盂。照这个方式观想的脉瓣,只是大略形状,细节虽然不清楚,不过,这样观想就已经可以了。
心间部位的轮宝,是为“真理轮(或称万象轮、法身轮)”,形状有点像圆形,如梵文种
子字“邦”,有八片脉瓣、白色,类似覆盖的钵盂。
喉头的轮宝是“享乐轮(或称受用轮、报身轮)”,形状有点像圆形,如梵文种子字帮(同心轮),有十六片脉瓣、红色,类似向上的钵盂。
顶髻是“大喜乐轮(或称大乐轮)”,有点像三角形,如梵文种子字耶(同脐轮),有三
十二片脉瓣、七彩颜色,类似覆盖的钵盂。
禅修之时,要掌握住两组脉瓣,运用相称的方法与智慧。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的“三信念书礼赞”,解释能量脉道的“莲花瓣”如下:在脐轮上,
能量脉道的花瓣向四方伸展。这四片一分为二,就成了八片。这八片再一人为二,变成了十六片,再变成三十二片。最后,这些花瓣每,一片又分成两片,就变成了六十四片。
他继续解释说,心轮的八片、喉轮的十六片、顶髻轮宝的三十二片,以及脐轮的六十四
片,是如何用同样的方法形成,从四片开始,就成八片等。他指出脐上的中脉花瓣向上流动,像打翻的雨伞。心轮的向下流动,像一把直立的雨伞。喉轮与顶髻轮的“花瓣”,也是同样情形。这句“用相称的方法与智慧”,是宗喀巴大师说的意思。
开始修行观想三种能量脉道,我们应该从事两方面修行,分别称为放光的意象,以及禅
修位置。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同时产生两件事实:看见脉道放光的外表,以及坚定持续不断禅修。
修行刚开始,在认知中,最重要的位置,是三脉道结合的地方,也是中脉区域的那一点
脉结。基于此,我们进行观想四轮宝,用相称的脉瓣来调整心态。因为持续禅修,所以,轮宝脉瓣会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使我们更有信心。
若相当尽力之后,轮宝仍然无法清晰呈现,那么,只要把心放在三脉道上,特别凝神专
注心轮以上的位置。如果仍然没有任何进展,继续延长时间修行的话,会产生危险以及障碍,因此,应该放松心情,把思绪放在三脉道交结的脉结。
此传承中,有两种修行方法:第一个是,使脉道与轮宝的放光现象,稳稳地、清楚地出
现一段时间。另一个则不是如此。前者是最有效的方法。印度的大成就者拉瓦巴建议我们,应该培养脉道放光的现象。
原注:拉瓦巴,在这教义传承当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论述里,
曾提过好几次。他是迦蓝达日巴的上师,而迦蓝达日巴又是下面会提到的阿阇黎克利
修那的上师。达蓝那闼的“七大指导传承”里,提到他的故事。
编注:拉瓦巴,本名甘波罗,汉译名字赤衣。生年不详,为中观思想家。
我们希望结合止息的修行法,照著之前解释过的吸气法去做。锻炼身体,与禅修世俗身
为空贝壳,可以反覆不断练习。进行任何下一个修炼之前,也应该进行此锻炼。
■观想种子字禅修法
灵热瑜伽修行里,我们静虑禅修四个轮宝。更进一步说,我们要静虑禅修三个能量脉道、四个轮宝,以及每一个轮宝的种子字。
这是“喜金刚根本檀陀罗”,与“吉祥相应窍门苞广释大王檀陀罗”,以及其他檀陀罗中
所给予的传授指导。它也是由许多早期的印度大成就者,包括克利修那阿阇黎本人在内,所流传下来给我们的。
原注:宗喀巴大师在
“三信念书”提到阿阇梨好几次,因为此印度上师,在喜金刚
与胜乐轮金刚檀陀罗轮回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这些是灵热瑜伽教义的两大檀陀罗
来源,为帝洛巴领受,并传给那罗巴。要了解阿阇梨的生平与作品,西藏历史学有达
蓝那闼的作品,是最好根据。参见大卫坦波门译作“阿阇梨克利修那生平”,于一九
八九年,由达兰萨拉·西藏作品与文件资料图书馆出版。
通常,观想轮宝种子字的修行法,可以用复杂精巧方法,也可以用简单方法。
前一种方法,是要我们观想每一个轮宝的中心,以及每一片花瓣,有一个种子字。然而,此传承的口耳传承,并没有对此多做解释,反而提倡简单观想每一个轮宝中心的秘咒种子字。
这记载出现在“吉祥相应窍门苞广释大王檀陀罗”中,以及许多印度上师的著作,所教导的禅修过程里。
因此,像现今一些上师所推荐的,单独禅修脐轮上的短阿种子字,或短阿种子字再加上
在顶轮上的种子字憾,二者都不够的。我们应该还要在禅修之中,带入心轮以及喉轮上的种
子字。这一点很重要!
此禅修的方法,如下所述。以我们之前提过的结跏趺坐,便可以观想中脉的中心,也就
是在脊椎骨前面的短阿种子字,在这个地方,脉道会经过脐轮。我们应该观想那一点上面的种子字。
过程如下。我们观想脐轮,即“放射轮”,在它的中心,观想短阿种子字,以梵文字形
出现,立在很小的月轮上面,它与西藏古典籍所写的西藏文字“侠”相似:垂直的一划,来分开藏文的句子。颜色是红色,直立地站著。
在心轮,即“真理轮”的种子字,有八片花瓣。这个轮宝的位置,是在脊椎前面的中脉
上,于两乳头间正中央的一点。我们只要观想中脉心上的一点即可。观想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轮宝中心,有个很小的月轮,而在月轮上面,有个蓝色的种子字吽,它倒过来指向下方。我们静虑观想,便有股力量引起菩提心,像下雪一样往下降。
接著,我们凝神专注于“享乐轮”的轮宝上,它有十六片花瓣。这个轮宝的位置,在喉
头的喉结,中脉同样会经过这个地方,也是在脊椎骨前面。我们专注观想这个地方,察看到它的中心有个月轮,上面竖立红色种子字“唵”,并且,种子字是倒过来,指向下方。
最后,我们专注观想顶髻的轮宝,即为“大喜乐轮”,它有三十二片瓣,中脉会经过它
的中心,我们将察看到它的中心,有个月轮,而白色的种子字憾,就在月轮上,同样地,种子字憾,也是倒过来指向下方。参见附图二二八页。
要记得,这四个轮宝很重要。中脉会经过这些轮宝的中心,轮宝的所在,左右脉紧紧地
束著,包围住中脉。对三脉集合的“脉结”静虑禅修,观想中脉的中心处,每个种子字都很重要。“吉祥相应窍门苞广释大王檀陀罗“说:
心间中心显现莲花蕊
八片莲瓣精华蕴自性
中脉左右脉道过此处
形如灯盏油芯起火焰
又如水中树丛尽开花
盛开时分花瓣向下展
中心安住状若伟英雄
形体微细仅及芥子末
永生不减吽形种子字
再造种子散落似雪花
“心间中心、精华蕴自性”,是指中脉的意思。“中心安住、吽形种子字”,表示我们应
该练习在中脉的中心点禅修。同样地,要运用其他三个轮宝的种子字。
虽然大部分六瑜伽口耳传承教导我们,应该禅修轮宝中心的种子字,但是,有些并没有
明白地教导我们,要从中脉中心静虑禅修。如果没有强调这一点,生命能量将不会被引导到中脉,使我们错失此修法的成就,若是这样,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么费心禅修。
种子字的大小,都像上段已经说过的种子字吽那样大小。一般情形而言,可以把它们看
成是芥子那样。然而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比芥子大一点点,如此会看得更清楚些,更容易把生命能量引到种子里面。
“吉祥相应窍门苞广释大王檀陀罗”并没有提到:脐轮的短阿种子字,应该被看成很小
光环;“口耳传承教法利益成就”则清楚地提到这点。与胜乐轮金铡有关的“三跋罗檀陀罗之生起”说,四个种子字,应该有三个新月形的东西:半月、明点与那怛,看到他们是融合的菩提心,像露珠般的往下流。要产生大喜乐,这一点很重要。
编注:那恒原意为河流,引伸为脉道。不过,当它和半月、明点在一起谈的时候、
是指种子字最上面那一竖。参见附图。
“三跋罗檀陀罗之生起”的三跋罗、是胜乐金刚的梵名。“三跋罗檀陀罗之生起”,
为佛经“吉祥出生胜乐金铡大王檀陀罗”之英译名称。
如果意象可以发光,便可以帮忙防止禅修期间,不灵活情形的发生,而增加三摩地的清
晰程度。
想要在心中保有观想方法,就得好像我们全部的意识,已经浸沉在很微小的意象中,感
觉上,不应该是我们身处已熟知的地方,而应该在另一个陌生地方,注视自身内心的意象,而且可以真正进入心中的意象,并完全与之融合。
用这种方式禅修,无论引起什么样的证悟境界,心性与明点(菩提心)的融合,都是相
同程度,使生命能量更容易收集。
从事静虑禅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意象时,不要做太多或太少心理上的投入。投
入太多,心理上优心忡忡,投入太少,心里会钝钝的。我们应该避免这两项容易犯的错误,宜适度加以掌握。再者,我们不应花太长时间,凝神贯注在上层三个轮宝种子字,而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禅修脐轮的短阿种子字。
如果观看尺寸太小的种子字,会感到困难。甚至已经投入很多注意力,还是很难看清楚,那么,我们可以先观想大的种子字,之后在心中,把它们的尺寸缩小即可。
禅修灵热瑜伽,是为了要引发四喜。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脉道上的菩提(编注:此
处指白菩提。至于红菩提。则是引发“四乐”的原素)必须被融化,生命能量被带到顶髻轮宝。这样就产生第一大喜乐,称为“大喜乐(即初喜)”。
脉道上的菩提往下流动,于喉轮聚集,第二大喜乐便会生起,称为“崇高大喜乐(即胜
喜)”。
白菩提再次往下流动,在心轮上聚集,于是第三大喜乐生起,称为“特殊大喜乐(即殊
喜)”。
迨能量又往下,聚集在脐轮时,第四个大喜乐,也就是“内在大喜乐(即俱生喜)”,就
会被引发出来。
禅修四个轮宝的每一个轮宝,心中都要掌握各轮宝中心的种子字,这点很重要,轮宝中
心是在中心位置。中脉,梵语称为阿缚都底,在禅修特别的轮宝时,中脉可以使生命能量的聚集,显得比较轻易。
四个轮宝的每个位置,都有特别的大喜乐经验被唤起。我们必须培养能力,在我们的体
验中,以意识去认识这四喜。
如上所述,在上层轮宝的白菩提会先被融合,并往下被带到其他三轮宝,同时,必须在
各轮宝暂停。若不能在轮宝上,停留一段时间,我们就不能体验到四喜的特别感受。尤其是,若没有感受到独一无二的第四喜,当然不能体验到真正的内在大喜乐(即俱生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稳定地让心识掌握注四轮宝一段时间,则我们将能够运用同那段时间,来控制白菩提的移动,这是进步的大关键。
再者,如果我们能把心识,固定在顶髻轮宝的种子字憾上面,则在这个白色菩提的位置,会增强白色父性菩提的力量。同样的,如果把心识固定在喉轮的种子字,由于这个位置是血的力量,因此,红色母性菩提会在喇娑拏脉道(即右脉)停驻与释放,增强灵热瑜伽产生的力量。
编注:喇娑拏脉道是三脉的右脉。其馀二脉是:左脉,罗罗拏脉道。中脉,阿缚都
底脉道。
灵热在脐轮上生起,利用这股力量,来引领明点。此外,这个经验,能够增加我们修行
梦观瑜伽的能力(梦与喉轮有关系)。第三,把心识固定在心轮的种子字吽,它是个崇高的位置,明光意识在此产生,透过睡眠与清醒状态,会增加明光意识的强度。
第四,我们把心识停放在脐轮的短阿种子字,这个字位在罗罗拏脉道(左脉)上,可以
增加父性白菩提的滞留与释放能力。白菩提本体,从脐轮流出,扩散全身,这是进展的一大关键。再者,脐轮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灵热之火在那里的话,便可以用来融合白菩提本体的
力量。
我们对这些轮宝、对与轮宝有关的种子字、对禅修过程,都要有正确了解。深入了解这
些,很重要。印度大成就者拉瓦巴(甘波罗·赤衣)建议我们:应该持续不断观想,一直到种子字以最清楚、最明亮的样子出现为止。
■宝瓶吸气法禅修
我们以一般观想能量脉道的方式开始,就像先前解释过的,把心放在该意象上,凝神专
注在中脉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三条脉道在一起的脉结。然后察看中脉中心(四轮宝位置)的四个种子字,再一次凝神专注短阿种子字,位于中脉中心,脐轮下方四指宽之处(即生法宫)。这个地方,就是运用心理把生命能量引到中脉的地方,专注在这里,必定可以鼓舞收集生命能量的过程。
“吉祥出生胜乐金刚大王檀陀罗”以及“吉祥相应窍门苞广释大王檀陀罗”,分别与胜
乐轮金刚及喜金刚檀陀罗有关,都强调在唤起灵热瑜伽的修行法,我们应该静虑禅修第四个轮宝的种子字。他们并没有提到,要用到宝瓶吸气法,来结合生命能量。印度大成就者克利修那阿阇梨、拉瓦巴与贝玛(即莲华)的传承,都持相同看法。
同样的,大部分圆满道次第檀陀罗瑜伽修行之重要口耳传承,也没有提到禅修宝瓶吸气
法。只简单提到,禅修之前解释过的心性凝神,达到全部证悟基础时,心性本身,会引导维系生命的能量到达中脉,引燃内在之火。紧接著,这会融合菩提心本体,使四喜经验产生。
许多拥有口耳传承的西藏喇嘛们,建议我们要认真修行,才可能使用宝瓶吸气法观想脉
道、轮宝与种子字的过程圆满。这可以加速灵热生起,因此,在这里加以解释。
宝瓶吸气法本身有四大项:引息、像个宝瓶一样地填满、压缩空气,以及像枝弓箭般的
释放出去。这是过去喇嘛(上师)们传授宝瓶吸气法,所具备的四个特性。
有些口耳传承的拥有者,在他们的著作里说,这个方法的来源是“释吉祥四座大王檀陀
罗”。未仔细审视檀陀罗,就这样宣布,具有危险性。
宝瓶吸气法开始时,是以先前所解释过的姿势坐著禅修,至于修行的时间,伟大的跋摩
路巴,于法本中说道,有些喇嘛主张,在“气”流经鼻子时,开始修行,其实,在白天、晚
上或任何时候,都是适合修行的时间。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呼吸与“金刚诵”发生关系,彼此的沟通原理、理想的时间、适当生命能量,就是著名的“莲华护网”最容易生起的时候。
“吉祥出生胜乐金刚大王檀陀罗”的释论里,提到如此的见解,标题的名称是“莲池”。
原注:莲池,有时称为莲花容器,既是二十世纪著名印度母檀陀罗的尊名,也是胜
乐轮金刚婆娑轮回檀陀罗释论的标题。
至于如何呼吸,则指出我们不可以透过嘴巴来呼吸,而是透过鼻子。我们不需要用力呼
吸,而是温和地做长而深的呼吸。
在称为“填满宝瓶”的过程中,我们把气存放在里面,不要让气跑出去,并且把气往下
压。我们观想吸气进入左右脉道——喇娑拏与罗罗拏——填满两脉,就像空的肠子充满空气。左右脉道,都是以这种方式观想而被填满。
压缩空气的过程如下。在左右脉填满气之后,我们观想,左右脉的气体,会向下流到中
脉。下压到胃部的时候,没有制造出任何声音,就膨胀起来,并且滞留住。从下面,我们轻轻地自最低的肛门与阴道缝隙,引息以短阿种子字的位置。照这方式观想,尽可能把气留久一点。
伟大的帕木竹巴说,空气流经左右脉,进入中脉之时,我们进行观想修行,发挥“填满
宝瓶”的作用。尽可能滞留住空气,如果不行的话,弹指作响一回合后,慢慢释出气体,无论剩下什么,都在消融过程中用掉。
虽然帕木竹巴说了两种不同的指导,但是,真正不同之处在第四项:引息、止气、排气
的过程都是一样,不一样的,是“填满”的过程:吸入空气,填满左脉与右脉。对于压缩空气,是观想两种脉道上的气体,流到中脉,左右脉的气体被压缩,迫使气体流到中脉,并填满中脉。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在“三信念书礼赞”提到,宝瓶吸气法对健康很有帮助,密宗
瑜伽里,常做为自我治疗之用。我个人曾看过这篇文章教导宝瓶吸气法。达赖喇嘛一
世的作品里,谈到阿弥陀佛,马头金刚檀陀罗回八生起道次第,以及八圆满道次第时,
说阿弥陀佛·马头金刚檀陀罗轮回起源,是尼泊尔神秘女性神祇“罗尼空行母”。
脐轮宝瓶吸气法的静虑禅修,有些上师提到,我们不应该把气从下往上引,而应该从上
往下压。另外有些上师说,应该先从上向下压一些时候,然后,再从下往上引三次。
这些理论,都没有欣赏到脐轮宝瓶法含有的动力,禅修中,有一个要点就是,我们想再
次引导维系生命的能量,流到脐上,而且从脐下放射出能量。“吉祥出生胜乐金刚大王檀陀罗”有如下解释:
能量流动或上或往下
流经心识感受轻碰触
由此可见,这个檀陀罗提到,来自上下的生命能量,是透过轻触,被带到一起的。我们
应该把空气从上向下压,并且从下往上引。我们不应该同时做这两个动作。先做第一个动作,然后再做第二个动作。除非有特别原因,否则,基于健康考量,我们应该先把气从上往下,压至脐轮,然后再从同样的位置底下,把低的气往上引,因此是连续动作。我们简单地做这两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只需要做一次就可以,没有必要每个动作重复做到三次:虽然有些人强调应该做三次。
第四项,像弓箭一样的释放,教导在释放呼吸时,我们应该要静静地、轻轻地做,观想
它将会来到中脉,然而,在离开顶髻缝隙(梵穴)时,有些上师会建议我们,不需要再观想它。
因此,气体从上往下,被引导到脐轮。然而,有些上师建议:气在脐轮,并不适合观想
全身充满纯净的生命能量,也不适合单纯的观想。另外有些上师说:上半部的心轮与喉轮,在此时,会充满生命能量。
反之,我们要全神贯注脐轮上的短阿种子字,在那点上面禅修,把上层和下层的气,带
到一起;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认真说起来,我们需要两大关键,一起带来维持生命的能量。该生命能量已经引到中脉,与放射的或者是向下移动的能量,在中脉中心、脐轮种子字的位置,互相接触。接下来,需要观想小小的种子字放光现象,如先前静虑观想的情形一样。据说,当左右脉较低的缝隙被打开时,中脉会关起来,相反的,当中脉被打开,左右脉就会闭起来。
透过宝瓶吸气法禅修,我们观想左右脉生命能量的流动,可以防止能量流失,并将之再
次引入中脉。这禅修有两方面,当运用技巧成熟时,我们获得的力量,可以真实地、轻易地把能量引导到中脉。
至于如何滞留住空气,以及禅修期间的长短,伟大的帕木竹巴提到:
首先,要全神专注于清理能量脉道,试著不要去强迫能量脉道的运作。只要没有强
迫的感觉发生,则运用适当的力量,于屏住气时,压缩气即可。
一直到有了一些时展之后,我们应该温和地使用屏息,与连贯的禅修,把上下能量一起
带到脐轮。不要强迫身体的上半部,也不要过于激烈地从下往上引。
观想时,不应该让经验被不舒服的感觉所控制,被控制、被强迫的感受,会妨碍能量进
入中脉的顺畅度。即使能量还是可能进入脐轮一会儿,不过,却无法停滞在脐轮,很快会离开。再者,虽然滞留能量在轮宝之外,也许会产生一些热,以及大喜乐,或者像是提高身体的温度,或是有喜乐的感觉,但是,这对把生命能量带到中脉的作用,不会有任何帮助。
举例而言,刚开始进行禅修时,我们可以把心识放在脐轮上面一会儿,只是,它很快就
溜走了。它并没有以自己的属性停留,只有当我们修行到特别阶段层次时,才会以它本身的力量滞留。同样地,虽然能量有时候可以透过有力修行进入脐轮,但是,能量的属性是流动
的,而非滞留不动,何况,我们也滞留不住它们。能量原本就不滞留,纵使企图强迫,照样不能够在想要滞留的地方留住它们:这将会招致危险的障碍,使想要的效果,连一丁点都无法产生。
能量自然地开始停留时,我们便可以延长修炼时间,小心而有技巧地观察整个过程,如
此,就有能力知道:能量是不是自然滞留?以及是否滞留在想要它停留的地方?
修宝瓶吸气的时机,是在空腹的时候,或是餐后食物已经消化完毕的时候。禅修时间不
要太长,偶尔要休息一下。千万不要一口气禅修很久,都没有休息。宝瓶吸气法技巧成熟时,我们就观想脐轮、心轮、喉轮与顶髻轮宝的种子字,这些种子字,这些种子字,位于中脉的中心,左右脉道(在这些轮宝上)围住种子字。我们就用这个方式,清楚地观想种子字:阿木、吽、唵与憾。
编注:敬请将大字阿,与随后之小字木,合并发音,以下同此。
然后,存在秘处轮宝(称为生殖轮或护轮)的能量,将产生脐轮上的种子字短阿。短阿
本质上是内在之火,发光燃烧著。光上升至中脉,并纳入其他三个种子字:憾、唵、吽(分
别位于顶髻轮宝、喉轮和心轮上),这些种子字,纳入并落到种子字阿木中(在脐轮上),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注:宗喀巴大师的文章里,脐轮上的秘咒短阿,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在它上面的
是新月、太阳与那怛,此时以阿木或是短阿木来表示。西藏文献中,也有使用新月表
的太阳,以表示缀词字母“木”的发音,因此,新月形的种子字阿,也可以用阿木的
音来表示。观想阿与观想阿木的方法,都是相同,如垂直的一划,再加上它的新月形。
然后,我们专心在因此融合而形成的明点上,它的性质是内在大喜乐。如果我们能这么
做,明点就可以成为舌头上,小小火光的灵热,使我们全心全意静虑观想。
火光上升到中脉,并纳入中脉,停留在顶髻轮宝的白色菩提心液中。像琼浆一样,向下
滴落,填满脐轮的整个种子字短阿。我们全心观想种子字短阿,直到禅定的景象生起为止。达到禅定境界时,光会从内在拙火放射出来,照亮我们的体内和体外,以及我们居住的地方,使种子字变成手中一粒透明的水果。
定心在做小火焰的禅修非常重要。这样做,我们的禅定可以更稳定,而且可以又快、又
容易成就我们的禅修力量。
乙·如何使生命能量入住融于中脉
用前面三种禅修方法,我们每进入禅修起点,就可以在那一点上,增进应用引导生命能
量到中脉的技巧。
如何肯定显现景象上正确的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各种传承提到各种不同景象,当中
有许多似乎中介表面上的。可以相信的景象,大致如下所示:
完成禅修之后,我们检查看看:气,主要流经那一边鼻孔?之后,我们才从事身体的姿
势,与心理的检查。
在修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观察鼻孔呼吸几次?看看是否平均流经两边的鼻孔?在没有
使用任何外力,让气体从哪一流动时,原本应该平均流经两边的鼻孔。表示已经转换瑜伽力量,进入引导能量入中脉的修行阶段,然而,如果这个迹象只出现一次或两次,它就不是非常确定了。
如果没有别的障碍,最好的迹象是,气,流经两边鼻孔,而且流动的力量都一样,没有
一边强,另一边弱的情形。这可以视为一种迹象,就是我们已经到达能量开始进入中脉阶段。
然而,它并不是说一旦能量进入了,气的流动便不会在两鼻之间变换。至于使能量停留的过程,我们要用强的力量,以及呼吸减弱法来禅修。结束时,我们仔细观察:呼吸会慢慢变得微细,最后将完全停止。关于这个经验,密勒日巴描述如下:
左脉右脉能量入中脉
大喜之乐即时能体验
密勒日巴又说:
呼吸不再来去则大喜乐
切断能量流动则大喜乐
停止流动之后,会有两种可能情形发生:第一种情形,是能量消融的过程很容易。第二
种情形,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它是困难的,那么一会儿之后,我们会觉得胃中充满气体。这种感觉,很快就会停止。此时,从脐上与秘处,这个内在之火的起源处,产生灵热的感觉,引起菩提心本体消融,以及一致的大喜乐经验。
微细呼吸停止时,可能造成无法真正消弭微细禅修的蛰伏状态。一有这种障碍,便难以
完成暂停呼吸的修行。
做宝瓶吸气法,无法专心致力于脐轮中心,也无法使能量自如停留,它们会散开到别的
地方。这样的情形很可能会发生,没有呼吸流动,也没有能量留在轮宝。没有进入,也没有消融。我们在修行中,必须了解这些差别。
至于藉著宝瓶修行法,空气·能量应该停留多长时间才恰当呢?“吉祥出生胜乐金刚大
王檀陀罗”说:
依止宝瓶吸气修行法
结跏趺坐摩掌须三次
弹指六次以致能止息
如是三十六次勤修行
坚持修成宝瓶吸气法
若修三次三十六次者
即能止息越一0八次
为了配合上面推荐的方法,我们将双手掌心对击三次,然后弹指三次。最虔敬的修行者,可以重复这个动作一0八遍。中等的修行者,可重复七十二遍。最差的修行者,则能够屏气重复做三十六次。这三等修行者,修行成就石,就能战胜死亡。
原注:法王达赖喇嘛阁下,笑著解释这计算的传承方法,并指出,许多瑜伽修行者,
在自我测验的时候,都忘了计算数目。结果,只好使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取代:
以右手的手指拍右膝、左膝和顶心,然后在胸部前面,慢慢弯折手指三次,计算重复
这些步骤几次。重复的次数,是以一0八次、七十二次或三十六次来划分,把我们的
修行,归类为最好的、中等的或最不好的。
⊙引入能量唤起四喜之法
这以三方面来做说明:生起景象的性质,燃起内在拙火的方法。融合菩提心本体,产生
四喜的方法。禅修内在智慧的方法。
甲·如何生起景象燃起内在拙火
我们把心识放在脐轮中心,带著维持生命的能量到中脉上,这将会产生一些景象。生起
景象的方法,印度上师拉瓦巴曾提过:
第一景象是海市蜃楼(编注:又称为乾闼婆城。)
第二景象是一缕轻烟
第三景象是萤火之光
第四景象是炽燃油灯
第五景象是无形景象
形若无有云朵之天空
第一个景象如海市蜃楼,或像幻影,或是虚幻现象。拉下来的四个景象,会渐渐清晰可
见。它们分别像轻烟、如萤光。对这些景象,有三个受欢迎的解读。有些人说,它们并不像字面上所写的样子。另有一些人则说,这种经验,只是在觉知时,内心出现固定或不定的反应。另外又有人提到,这些景象像轻烟等,真的就像轻烟出现。在此,后者是最好的解读法。
事实上,在不同时候收集能量,其力量会有不同变化,并且体验的程度、稳定或不稳定
度等,都会有变化。因此,并没有单一的方式,可用来描述这些景象。举例而言,我们必须对像轻烟等的景象经验做区分,有些人应用特别的方法,把能量带到中脉,并把认知留在那儿,而产生种种景象。另外一些人,是用大费周章的方式,留住没有思想的认知,而产生这些景象。
在这两种情形中,前者是得要的修行法,可以留住地元素的能量。据说,当牵动地元素
能量时,会显示三种景象。同样地,能量会透过感官,流到外面去,所以,必须抓回来再一次引导。这个过程开始,能量稍微被建立时,以及当这些能量有点再被引导至中脉时,都会有不同景象出现。能量流动停止与否,与能否继续完成下个阶段有关。只有能量停止,才会有特别景象发生。
由于消融与能量带到中脉的过程,会生起景象,因此,所有五个景象,从海市蜃楼到无
云的天空,会一个接一个发生。地能量(地元素)消融成水,看见海市蜃楼景象。水能量消融成火,有烟的景象。火能量消融成风,有如萤火的闪光景象出现。然后,概念思想的能量,会消融成“意”,就有如被风打断的没灯之景象出现。
这些经验的强弱,是由景象所表示,最后,会把我们带到完成羯磨的证悟阶段。
灵热瑜伽可以用各种方式唤起,比如说,中脉的灵热,第一,在脐轮与秘处轮宝上面唤
起灵热,并在中脉外面燃起,以增加灵热。第二,是从身体的深处唤起灵热,也有在表面,以及在皮肤与肌肉之间唤起灵热。灵热于修行初期阶段被唤起,似乎先遍布在身体狭小区域,
然后遍布到大区域。有的灵热是慢慢地生起,有些灵热是急速生起。在这几组生起经验中,第一项比第二个要来得好,第二项属于比较次级的经验。
由于这些差异性,便有不同程度的大喜乐被唤起。结果,往往是既特别的灵热感觉,亦
是一种暖和的感觉。只要控制能量,就能引发大喜乐,而且,也可以藉著融合的菩提心本体,来引发大喜乐。我们应该要了解这些区别。
特别灵热被燃起,菩提心本体就跟著被融化。若是不小心,弄乱这些元素平衡状态的话,幸好不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不过,会稍微提高热量,同时,胆汁与性渴望,可能会在体内增加,而造成不平衡。如此的性渴望,并不能引发大喜乐,而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灵热感觉。
如果正确地引燃发热,白菩提本体,将会融化与增加。此明点融合与滴落时,会造成红
菩提本体的灵热力量增强。
乙·如何使菩提心融合引发大喜乐
菩提心融合,并从它在顶髻轮宝的位置下降,当它来到四轮宝之一时,会个别产生四个
下降的大喜乐。
“金刚念珠檀陀罗”解释这个过程如下:
升起喜乐经验如是说
来自顶髻轮宝大喜乐
升起如是经验为初喜
来自喉轮享乐大喜乐
升起如是经验为胜喜
来自心轮真理大喜乐
生起如是经验为殊喜
来自脐轮放射大喜乐
升起如是经验俱生喜
四喜之乐如是皆体验
如这里所言,菩提心要体在顶髻轮宝。离开顶髻轮,到达喉轮的过程,会体验到“初喜”。离开喉轮,来到心轮的过程,会体验到“胜喜”。离开心轮,来到脐轮的过程之中,会体验到“殊乐”。最后,离开脐轮,来到位于秘处护轮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俱生喜”。
至于明点被带回到中脉,并流经轮宝,如何体认四喜,同一篇檀陀罗解释:
于放射轮之上是初喜
于真理轮之上是胜喜
于享乐轮之上是殊喜
于大喜乐轮上俱生喜(大喜乐轮即顶髻轮)
如是反程流经四轮宝
四喜之乐逆向新体验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接一个的下降大喜乐,除了顺序相反之外,其他的模式都一样。在“吉
祥大印度契明点大瑜祇母大王檀陀罗主”做了同样的解释。
四个下降与上升的大喜乐,每一个可以再区分为四,即为“十六面月”。再按照太阳的
样子加以发门别类,每四个又可细分为三,就形成了“十二面日”。“金刚念珠檀陀罗”又说:
如月十六大喜乐明点
以十六梵音声识明点
依四轮宝经验道次第
自是生起十二面太阳
就此所述如实相传授
白色菩提心本体向下移动,再向上流经中脉与四轮宝,它会引导红色菩提心本体跟著走。
因此,每一个轮宝中,有四种元素的经验,而每一种经骊,又会产生独一无二的大喜乐,这些就是“月亮的十六面”。同样地,四轮宝的每一个轮宝,按照强弱程度,也可以细分为小的、中等的与大的等三种。构成“太阳的十二面”。
我们在禅修过程中,必须屏清楚“月的十六面”及“日的十二面”之经验。
一般而言,下降的大喜乐,比起那些把明点往回带,穿过轮宝而来到脉道的上升大喜乐,要来得弱一些。
当从下引导菩提心本体往上时,大喜乐经验并不会变得微细,反而要到对顶髻轮宝的控
制自如为止。对顶髻轮宝的控制,变得运用自如时,大喜乐的体验才会变得稳定。同一篇文
章说:
心性立基生命流能量
菩提心本体回称脉道
明点来到莲花中心处
若使稳定长久停驻留
大喜乐主自是不离开
就如底部无孔栽花盆
不使承受之水随流逝
此大喜乐经验呈稳定
如是坚定唤起大喜乐
永无休止菩提心境界
瑜伽行者终究圆满法
就“口耳传承教法利益成就”所指,“心性”是指白色明点,“流逝”是指相反的逆生过
程,而“变得稳定”则指顶髻轮宝。
各种的口耳传承都提到,灵热瑜伽观想会造成暖和的感觉。生起暖和,菩提心本体会在
脉道之内融化,从融化中得到大喜乐,再从大喜乐中生起超越概念意识的境界。而只有这点程度的了解,无法说明四个下降的大喜光,与四个从下往上升大喜乐的重要性,更别说要特别指出存留内在大喜乐的重要性。
以上的说明,主要是处理两组四喜,根据原始密宗经典所传授的知识,及印度上师们所
写的论述而来。
一般而言,能够体验到大喜乐的情形,一是禅修者之前所进行的瑜伽修行,使菩提心本
体融化而被体验。一是不经由这种方式禅修而体验到。这两种情形,都将在脐轮与秘处轮宝,引燃内在之火,并从此灵热中,移动菩提心本体。但是,这并不一定表示将会在中脉之内流动。
有些修行者,即使他们并没有能力引导能量到中脉,照样可以体验到本体的融合与大喜
乐。我们运用明确的禅修方法,可以集中专注身体特别的几个部位时,就会经常发生这种情形。
一旦菩提心本体开始移动,我们应该在它到达护轮之前,就能够对菩提心本体控制自如,否则,它很难滞留。从一开始,我们使用外在与内在的方法,造成菩提心本体向下移动。当它通过上层轮宝,以及到达护轮之前,我们必须发挥强烈意志去控制它。到达护轮的瞬间,我们必须发挥更有力的控制,才能停止它的移动。
我们必须格外小心,如果过于激烈运用这些方法,明点可能会不正确地扩散到身体其他
脉道,引起各种疾病。许多喇嘛都已讨论过,如何正确扩散明点的各种方法。在此,我们所想要的,是弄清楚消融生命能量到中脉的过程,以及因此融合菩提心本体,以防止它用其他方式消融。有关重要区别的讨论,像容易或困难控制明点的方法,在西藏法本中找不到。
我们应该了解控制的过程,必须用多少力量,说清楚一点,便是在这样的过程,是需要
用到,还是不需要用到能量,以及如何避免因为不正确扩散到身体脉道,而引起身体疾病。
这些,在密宗传承的修行中,大部分没有做过翔实讨论。
藏在禅修背后的主要目的,是要引燃灵热,以及融化菩提心本体、唤起内在大喜乐。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融合菩提心本体,并使它们下降。一般而言,当它们到达脐下轮宝时,特别是,当到达护轮时,必须防止被射出去,而且必须驻留在那个位置一些时候。否则,我们将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内在大喜乐。为唤起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内在大喜乐,我们必须先消融,并把生命能量留在中脉内。
如果是由于消融能量而进入中脉,与菩提心本体融化,产生经验,那么,当明点到达护
轮(生殖轮)之顶时,只要它难引起内在大喜乐圆满的经验,我们就能够阻止它被射出去。
菩提心本体慢慢从顶髻轮宝下降,它具有可以升华能量的力量,在到达护轮的时候,就已经扣留住会造成射精的微细身能量之流动。
对一些人而言,要撤离能量,的确有困难,产生融合却很容易。对另一些人而言,融合
本体是件困难的事,但是,要撤离能量却很容易。
灵热瑜伽修行,有时候很快就产生融化现象。除非融合是微细的,不然的话,对我们而
言,要控制明点,确实很困难。明点经过上层轮宝时,如果没有办法控制自如,等它到达下层轮宝时,要发挥控制能力,就难上加难了。即使稍稍可以控制住,到了后面阶段,能够运作自如,但是,要正确扩展它,还是会有困难,因为,它将使身体增加生病等副作用的机率。若果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去做,在修行过程中,正确消融能量,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或副作用发生。
有时候,带著控制下的生命能量,在能量消融之前,本体会意外地先融化,而大喜乐同
时就生起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停止让它消融与扩散到别的地方呢?
只要试著去减消融过程,在禅修过程中,不要太用力把明点往上带到顶髻轮宝。然后,
透过脉道的扩散以及消融,依此方式练习,我们最后就能够控制明点,甚至在最强的融合体验,都能够加以控制住。
此外,如果突然发生很强的融合经验,我们无法做到上面所说的那样,就得转而观想自
己是曼荼罗本尊。结跏趺坐,双手在胸前交叉,双眼怒目而视,紧缩脚趾与手指,并把心识放在顶髻轮宝上的种子字憾。此时看到的种子字,是直直地站立。兴行者以忿怒语气,慢慢念诵种子字“吽”二十一次。禅修的明点,此时跑到脊椎前面的中脉,并回到它开始下降的顶髻轮宝上。接著做宝瓶吸气法,轻轻地摇摆身体。禅修菩提心本体,透过合适的脉道扩散出去,并重复此过程几次。
丙·如何进行内在智慧禅修法
就像之前提过的下降过程,菩提心本体被融化,并且到达护轮上方。如果我们可以留住
它、没有射出去,内在大喜乐就可以被唤起。在这时候,我们必须确定投入空性的观想,而且必须把心思坚定地放在那上面,于不可分隔的大喜乐与空性智慧中休息。如果对空性教义没有深切体会,至少要避免走入歧路,在单一大喜乐经验中休息,直到禅修变得稳定,与形而上的意识融合为止。
这么做时,要把菩提心本体滞留在护轮一些时候,然后再使它往回走,往上回到顶髻轮
宝。这将产生“由下而上”的逆生内在智慧。要先在认知上弄清楚这点,然后再把心识固定在与空性智慧相结合的大喜乐里。如果这样仍行不通的话,那么,只要试著让心识在大喜乐中得到安宁,与形而上的意识相融合,并且尽可能保持那样状态就行了。这就是我们正式禅修培养经验的方法。
至于在后禅修期间,如何培养修行?一般而言,我们应该注意,禅修时出现内在大喜乐,并不表示在往后禅修期间,会自动产生证悟的情形。同理,此次经历的大喜乐,并不一定会表现在每天的修行活动上,甚至修行本身,并不足保有大喜乐经验。在“后禅修”期间,我们必须养成体认大喜乐,以及空性的心识,并且对所有出现的现象,以及发生的事件,都贴上大喜乐与空性的标记。这样,将引燃特别的大喜乐;一种我们应该发展的大喜乐。
虽然这个方法,在一些口耳传承中,并没有被清楚地加以阐释,但是,玛尔巴传承传到
翱敦喇嘛时,却做过详尽解释。此外,还传授数个原始檀陀罗,包括“喜金刚根本檀陀罗”都提到过,可见它是重要的,不能够随意忽视。
我们在禅修时,以及后禅修时期,都要持续练习,按照这方式,结合内在之火的观想法,于修行时,结合生命能量,并引发四喜。
依赖羯磨印之外在条件
“身”与“印”,都应该具有无比资质,领受过纯净加持,并且,两者都接受密宗修行
的指导,并有能力持续良好。两者都应该在曼荼罗轮回三摩地,拥有一流技巧,熟悉每天四段的瑜伽修行。
编注:“身”指修行者自身,“印”指修行者的双运对象。
修行者应该熟练“大喜乐释论”描写的六十四种双修法。对空性教义的禅修,也应该知
晓。对引起一般的四喜、特别的内在智慧,有所体会,以及能够控制融合的明点,以防止它们跑到外面去。
诸如此类的特性,在原始檀陀罗,以及在印度上师们的论述里,就已经提到过,被认为
是修行者必备的特质。
原注:有相当可观的英文书籍,是探讨性瑜伽的。印度系统的密宗修行,以及中国
道教系统的修道,都有瑜伽因素在内。数世纪以来,佛教强调以秘密方式来从事这方
面的修行,在一定范围内,限制禅修
“性技巧”的知识。
至于那些宣称此特性为不必要的人,引用各家的口耳传承,做为他们坚持的佐证,结果,修行对他们而言,依然是深奥难懂的事。我只能说,用那样观点来修行,是极度不明智的,而且很容易打开堕落之门。
关于这一点,“吉祥现生遏罗迦檀陀罗”翔实提及:
以非瑜伽引入瑜伽法
依靠手印试图度难关
取假智慧误为真智慧
结果只会导致下地狱
诚如这里所说的,希望身体力行于性瑜伽的人,应该先修行完成正确基础条件。用任何
其他不正确的基础来修行,会招致危险;我们要非常清楚这一点才行。
不够资格做羯磨印修行的人,应该改为修行智慧印(编注:羯磨印修行,运用实体明妃。
智慧印修行,运用观想的明妃),以无畏荼枳尼、金刚瑜伽女为观想对象。修行达到禅定,全部景象与放光都在生起,才可以与观想的明妃进入双运,唤起四喜。内在大喜乐出现时,我们以此与空性智慧结合,孕育空性观点与大喜乐融合的心性,这就是双运中,大喜乐与空性的经验。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个地步,只要仰赖大喜乐,与培养可以全面在大喜乐中休息的三摩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