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多罗随心陀罗尼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唎随心陀罗尼经
唐大总持寺沙门智通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极乐世界。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有随心自在心王陀罗尼。能为未来一切众生作大利益。世尊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塞迦邬波斯迦。受持此陀罗尼者。

1.速能成就三摩地门

2.速能成就诸陀罗尼门

3.无量无边世界业障。悉令清净

4.无量无边福德资粮积集 善根增长

5.能生无量无边智慧神通境界

6.能超过入方便善增六波罗蜜满足。增长一切菩萨力无所畏十八不共。罗汉圣谛神足根力觉道。得定缘解脱三昧三摩钵底

7.能令见者声闻缘觉证于佛地

8.所修智慧威德力。成就聪明福德吉祥

9.勤精进经行。乃至辩才具足 腾空隐形 自在持咒仙位

10.世乐具足 多财富贵贤瓶如意 安善那成就

11.疗一切病痛鬼魅悉能除遣 灾疫消灭

12.能成一切善事。能灭一切罪障

13.善能成就无量无边陀罗尼三昧。获最胜广大法要

即说陀罗尼曰。

曩(上声)谟啰怛那(二合)哆啰(二合)野(引)耶(一)曩(上声)谟阿(引)唎耶()嚩嚧枳帝湿嚩(二合引)啰耶(三)冒地萨怛嚩(二合引)耶(四)摩诃萨怛嚩(二合引)耶(五)摩诃迦嚧尼迦(引)耶(六)怛你也他(二合七)唵多唎 多唎 咄多唎(八)咄咄哆唎 咄唎(九)娑嚩(二合)诃(十)

namo ratna trayāya
南摩   ra那 达ra牙牙
敬礼        三宝。

namo ārya a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 sattvāya mahā kāruṇikāya
南摩 阿ri雅 阿瓦洛gi帝索ra雅 菩地萨多雅    马哈    萨多雅   马哈  嘎ru尼嘎雅
敬礼     圣       观      自在    菩萨(大觉有情)   大    士(有情)    大       悲者。

tadyathā
达地雅他
即說咒曰。

oṃ  tāre  tāre    tuttāre  tututtāre    ture      svāhā
om  达列  达列   度达列   度度达列    度列        梭哈
om 度母   度母  唯一度母 唯一度母 迅速成就  圆满

世尊此陀罗尼法。常为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苏啰迦楼罗紧那罗部多那毕舍多俱槃荼罗刹娑七耀诸苾达那毗那夜迦等之所供养吉祥赞叹礼拜。常为梵护世诸仙众。成就陀罗尼仙。供养随喜信受加持。获得梵行清净。称赞恭敬尊重供养。一切承事之具悉令满足。

尔时观世音菩萨。复说受持之法。若有受持此陀罗尼者。应当洗浴清净著新净衣。并受律仪住于慈心。以大悲意乐真实语除于贪吝。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胜意 舍嗔欲心。常当念诵勿令断绝。作广大供养。观自在菩萨像前散华末香华鬘涂香幢幡宝盖庄严。于菩萨像前一心坚固至意信向。观自在多唎随心陀罗尼每日诵一千八遍。不令断绝满三十万遍已。一切所为之事皆得成就。功德积集不被水火焚漂。一切恶毒不能侵害。若为四众说法。皆须烧香诵此真言七遍。能令所说通利无有障碍辩才无畏。又令一切天魔外道一切厌魅咒诅等事不能为害。寿命延长所有愿求随心所获。

修真言者应当如是一一依前。每入道场当于像前。结跏趺坐以作加持。结莲华根本印诵前真言。随情梵音而以供养。音声调和。如从本尊口中流出。入行人身中。于其座前当观有大莲华。华上想有睹龙(二合)字。其字变成青莲华。乃至变成多利菩萨。种种庄严。宝冠上有观自在王如来。左持青莲华当于心上。右施诸愿无畏。念诵之时应当如是观。其本尊真言字。于净月中右旋如髻。犹水精珠列在明镜。光彻表里分明。声等摇铃勿今断绝。不缓不急才令自。气息安详审记。如是满三十万遍已。即得成就诸愿如意尔时观自在菩萨。即于梦中。示现以比丘身或婆罗门身或童男童女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大臣身。或现长者居士等身。赞言善哉善哉大士。汝已能摄护于教法。汝所愿成就更何所求。是时行者所须之愿。应当具说。即得成就一切吉祥果报。

(下为 各种印法 可自行搜索经文 故略… )

 

……诵咒而慈愍一切受苦饥饿者。作心印鬼神欢喜。一切皆得饮食饱满充足。大有验。令一切众生无诸疾病。若常持此法印者。便超十地过诸佛刹。甚深微妙不可具论。是法真言能灭一切罪根。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真言者。现世得五种果报。

一者 值世常宿命。辩才无碍恒得清净

二者 令得佛眼。

三者 所生常得三十二相与我无异

四者 常对佛前

五者 世间行处皆得震动

尔时世尊赞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为一切众生令得安乐。尔时观世音菩萨说此真言法竟。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夜叉健闼婆阿素罗伽噜茶紧那罗一切众生等。闻说此随心法竟。皆大欢喜发无法忍作礼奉行。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唎随心陀罗尼经(完)

绿度母心咒 功德总集

感应故事

1.清辩论师亲见观音

大唐西域记卷十:

……城南不远有大山岩。婆毗吠伽(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之处。

论师亚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摩揭陀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至波咤厘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菩萨宣扬遗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

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

人信往复竟不会见。

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岁。

观自在菩萨乃现妙色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

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

观自在菩萨曰: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兜率天)。于斯礼觐,尚速待见。

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贰。

菩萨曰:若然者,宜往驮那羯砾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

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岁之后,神乃谓曰:伊何所愿?若此勤励。

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

神乃授秘方。而谓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常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

论师曰:幽居无睹,讵知佛兴?

执金刚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

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岁,初无异想。咒芥子以击石岩,壁豁而洞开。

是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佑,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

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唯有六人从入。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怨嗟恨前言之过也。

2.大唐智通法师译《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唎随心陀罗尼经》经尾注释:

此经印坛法齐全,咒语繁多,息增怀诛详备,经中观世音菩萨宣说持咒利益:是咒威力不可思议,安乐世间多所饶益。若有天人受持之者,所有怨对恶障怖畏,皆悉止息。一切外学禁咒,碎散不能为害。随心所愿一切善业皆得成办。四足二足诸众生等,无不恭敬悉皆归伏。

此咒随心用摄鬼。此一印通于师三藏玄奘法师边亲受。三藏知此印阙,故授与智通。师、中天竺国长年跋咤那罗延、与罽宾国沙门喝啰那僧伽,同三曼茶罗会受持此法。后因敕召入京,遂有大总持寺僧智通,闻解翻译,与数十大德求及此印法,遂流传翻译。

通依作坛,经七七日,如法受持,愿皆满足。威力既异于常,亦不敢流传于世。亦有数百诵咒师僧,于通边求及此法,毕竟不行。纵得者,印法不过三。

通作此法,观世音菩萨亲自现身,自外不能具述。谨依梵本翻出,总有四十七件。后同行者,请依法遵崇。咒文虽少,功德弥多,广说穷劫不尽。

南怀瑾讲述: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周谚有言”,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国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传下来的话“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一句话我们注意啊!经常在书里看到,它是出在这个地方,这是两句名言,尤其是一个做领导的人,当然非要精明不可,但是精明要有个限度,而且精明更不能外露,这是中国做人做事的名言。

“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眼睛太好了,河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这个人会犯凶事,再不然将来眼睛会瞎。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譬如我们在儒家的书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带颜回一班同学到鲁国的东门去看泰山,好像开同乐会一样。孔子看鲁国的东门时,就问这一班同学,东门有一条白练,像白布一样在走动,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等于孔子测验大家,你们看不看得见啊?结果大家都带近视眼镜了,看不见。孔子说你们视力太差了,连我老头子都看见鲁国东门有一条白练在走。颜回在旁边说,老师啊!不是一条白练,是一个穿白衣服的人骑在白马上,跑得很快。孔子一听很惊讶,看颜回一眼,愣了半天不说话,摇摇头。拿我们现在医学来讲,颜回读书用心太过,把精神外露了,所以四十岁就走了。这是以道家的观点,从生理学上来讲保养精神的道理。

这也是讲做人的道理,觉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里头聪明难,糊涂亦难啊!由聪明转到糊涂是更难!所以精明得太过分了,什么小事都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就是不吉利。这一句话,我们为人处事千万记住,随时可以用到。有时候在处理一件麻烦事时,你只要想到这个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业,自己人生也减少了很多麻烦。

“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智慧很高,很聪明,别人家的隐私虽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断就知道。这并不是好事,会有祸害的,这一种祸害的原因就很多很多了。

这两句是名言,我们现在只是照文字的讲法,而真正运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过注意!也有用反了的,为了这两句话,守住原则不知变通,你绝对变成一个大糊涂蛋,那必然注定失败。所以,运用之妙,还是在于智慧。

《列子臆说》

——————-

在做人方面也是如此,不必“察察”,也就是不要太精明了,如果聪明过分,太精明了,就会缺乏德性。我国的历史上《列子-说符》有两句话,“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眼睛如果能够看见深水下小鱼的游动,那就不吉利;智慧太高、太聪明,可以判断别人的隐私,对于眼睛所不能见的另一方面的事都会知道,有这样能力的人,本身就会遭殃。

引申出来,就是说,一个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对人世的事情,如果看得太清楚了,则不吉利。为什么会不吉利?因为看得太清楚了,则烦恼增多;知识越多,烦恼越大。或说学问越多越好,但一个人吃饱了饭,除了做自己的事外,还要去忧国忧民;学佛的人,还要去度众生,为众生担忧;结果可能忧虑得连自己也度不了,又如何去度众生呢?再引申下去,事例很多,理由也很多,这里只是略举一些,告诉大家一个研究方向。

《老子他说》

——————–

我们看晋代的历史,郭璞是当时的知名之士,学问当然很好。他研究这一套学问,对当时的政治影响也很大,可是他却不幸遇到了一个君弱臣强的时代。有位宰相叫王郭,很跋扈,想造反篡位作皇帝。但他怕这些有学问的读书人反对他,有一天就请郭璞吃饭,想威胁屈服他。

吃完了饭,王敦就问郭璞:郭先生你的阴阳五行是很灵的,请你算算我的命好吗?意思是说我能当皇帝吗?郭璞就劝他不要篡位当皇帝,不然会有不测之祸。王敦很不高兴,就问郭璞那么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郭璞笑着说: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啦!因为你要杀我。王敦说,我正是这个意思,就把他杀了。

所以有人说,善易的人不卜。历史上能够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终。大家千万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数都得不到好结局,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几条鱼,而且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很不吉利的。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阴私,便认为自己消息灵通,那对自己实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个人要装糊涂一点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个名士叫郑板桥,他就常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内心要绝对的聪明,外边要假装糊涂。尤其是家庭夫妇之间,彼此有点不到的事,要装作没有看见。这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这也是最高的修养。

郑板桥接着又说:“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个福报并不是指信宗教、作点好事或求来生享福的福报,而是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报。我们刚才说到玩神通、玩聪明的人,结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由聪明转入糊涂之故。

—————-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们有道也不会表示出来,一切能够前知,但他不用前知,所以古人说“先知者不祥”。一个人有神通、有先知,是最不吉祥的。我们中国文化还有一句话“察见渊鱼者不祥”,眼睛清明到水里头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这个人就糟糕啦!先知者不祥,所以万事先知的人多数都是不得善终的。有神通的人,佛家的戒律是“戒不用”。假使要用,那他就差不多啦,大概准备死啦,因为他已变得不是人了。

一个真得道的人最平凡、最普通,就是“吉凶与民同患”。但是他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他全知道,这就可以叫圣人。等于我们一个人有钱有地位,肯到贫民窟里头过贫民一样的生活,去帮助他们,同他们完全一样,这才是有道之士。可不是因为你穷惯了,觉得跟穷人住在一起很舒服。那是你命苦,没有命来享受富贵。一个人在绝对的富贵中做到“与民同患”,便等于地藏王菩萨所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道理。实际上他早成了佛了!因此,他有资格坐在地狱里头,所以地藏王菩萨是很伟大的。不过伟大得小了一点点,如果他还不是地藏王菩萨,他还没有菩萨的境界,而能够真正坐在地狱里头:“好啦,你一定要下地狱,我来跟你一起受苦。”那就更伟大,那虽不是菩萨而更菩萨了。

所以说,这个道理要搞通,才知道《易经》“神以知来”的道理。换句话说,未来的虽然都已经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从内心到脑子里却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么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后到了一张白纸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一切都归于没有,一切都藏了起来,跟一般人一样,那才是最高的智慧。

但是一般世俗的聪明人没有不喜欢表现的,尤其是喜欢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却不知道“察见渊鱼者不祥”的老话。假设我们全世界到处都是特务,工作的世界处处都隐藏着机密,像做生意一样,调查、搜集、输入电脑……在这种情形下,大家更是想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知道未来是很危险的,历史上因前知而丧命毁家的大有人在。真正能够一切都前知了,却要能够“知以藏往”,变成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稳妥的。

所以他说《易经》这样一种学问,“孰能与于此哉?”谁能洞彻这种学问?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谁能知过去未来,而又等于完全不知不用?谁能做到该倒霉的时候就去倒霉,自己决不逃避呢?如果因为自己有前知便躲开了,那不行!那不是圣人。

所以什么叫圣人?大家都问:我们中国为什么标榜孔子?因为他绝不逃避困难。尽管也有很多人骂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像楚狂接舆等,大家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厉害。有一次小学生跟孔老师失散了,学生找老师找不到,碰到一个叫蓬萌的——就是现在公寓大厦的管理员,问他见到老师没有,他说:“什么老师呀?”“就是我老师孔子。”他说:“啊!那个家伙!”学生说:“就是那个鼻子大大的,头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他说:“啊!那个就是孔丘啊!”学生说:“是呀,就是他。”蓬萌说:“我看到他啦。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那个“丧家之犬”骂人骂得很苦呀,变成野狗啦,没得人家收留的狗。有收留的狗虽然没有牛肉吃,但也还有点冷饭吃。没有人收留、在外边到处乱跑的狗,就是丧家之犬。道家就拿“如丧家之犬”来骂孔子。因为那时天下大乱,大家都劝孔子算了吧,一个人是救不了的。但是孔子不变初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只尽其在我,尽他的心力去做。这就是《易经》的道理,圣人之道,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救不了,也一样要救所以《易经》这个精神,孔子说谁能做到呢?

《易经系传别讲》

——————-

曾经讲的卜卦作用,因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后,我素来不玩的。这些东西玩尽管玩,不过要有一个原则,不可迷信。所谓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托在这上面,如果都寄托在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来参考参考是不碍事的,但不要影响自己的心理,有时候很灵,宗教的观念也是如此。

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于易者不卜。”一个人真懂得《易经》以后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动,就知道它的法则,就没有什么可算的了,得失成败,自己心里就应该有数了。

另一观念,即使能够“未卜先知”,也并不好,“察见渊鱼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个领导人,有时候对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马虎一点,开只眼闭只眼,自己受受气就算了,他骂我一顿就骂我一顿。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连深渊水底的鱼,河中浑水里的鱼有多少条、在怎么动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为很精明,实际上很不吉利,说不定会早死,因为精神用得过度了。上面这些原则千万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易经杂说》

——————–

“《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论语别裁》

————————–

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学《易经》,不要求未卜先知。你们也不要学这些,一个人真有先知之明,活着岂不是很没有意思!最好是糊里糊涂地活着。先知之明的人今天晓得明天的事,又晓得明年的事,这个人还干什么事呢?不要干了。我们晓得明天上街会撞车,就担心起来,不敢出门了。所以先知并不好!古人说“善于易者不卜”,真把《易经》学通了的人不卜卦、不算命、不看风水。

同时古人也讲过“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能够精明到把水渊中的鱼都看得很清楚,那是不吉利的。头脑这样用是会坏的,所以还是糊涂一点比较好。换一句话说,得先知的人,能知过去未来是不吉祥的人,是不吉利的人。你看那些所谓呼风唤雨能知过去未来的大师,你査他一生,他又成就了什么呢?他虽能知过去未来,那他自己呢?他的过去未来也不过给人家算命而已,所以用不着的啦!这些道理我们要懂。

《我说参同契》 

Anita Moorjani濒死体验及痊愈

(图文均来自网络)

注:这是Anita Moorjani 2006年8月送交“濒死经验研究基金会”的濒死经验叙述原文。网站站主Dr. Jeffrey Long是肿瘤科医生,他收到Anita的报告后数小时便与她联络,进一步询问了些后续问题后,便把她濒死经验的叙述原文登载到网站上。没多久,Anita的故事便透过电邮广为流传。

我罹患末期癌症(霍奇金氏淋巴癌)后,在家中接受护理。我要戴着氧气,由一位护士全职照料。2006 年 2 月 2 日早上,我陷入昏迷醒不过来,丈夫打电话给我的医生,他指示要尽快将我送院。一位资深肿瘤科医生看过我后,告知我丈夫我已处于弥留状态。我所有的器官已停止运作,极大可能活不过 36 个小时。尽管医生说他会尽力而为,但他也嘱我丈夫做好心理准备。我的器官已失去功能,身体开始水肿,皮肤亦呈现病变,因此他们判断我很可能过不了这一关。医护人员为我用点滴注射混合药物,并在我身上插满各样的管子,以供应营养、药物和氧气。

我想在这段期间,我的意识是处于游离状态。虽然陷入昏迷,却感知身边发生的一切。家人和医生们事后向我证实,整段时间我都在昏迷状态,但我却看得见和听得到丈夫跟医生们在离我 40 呎外的走廊对话。之后,我跟丈夫确认这一段对话,这让他感到十分震惊。我真的「超越」到了另一次元的空间,在那里,我被爱的感觉完全包围。此外,我十分清晰知道为什么我会得癌病?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一世?在这伟大的生命计划之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我生命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大致上生命是如何运作?在那状态中,我的理解和感受到的清明实在是难以形容,所经验到的非文字所能描写–在那地方,我认识到的东西是超乎我们这三次元世界所能想像。我觉知到生命是何等美好,满载着爱的灵体们即使在我不察觉的时候,也还是在我的周围。

我感受到巨大的爱,这让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大,作为人类,我们生命中可以成就许多令人惊叹的事情。我现在的目标是要凭借这新的认知,让自己在人间活出天堂,并将这经验跟人分享。事实上,我是有选择的,我可以选择回来面对生命,抑或步向死亡。我被告知我的大限还未到,而我随时可作出选择;如果我选择死亡,我将不能体会此生仍留给我的很多礼物。起初,我不想回来的,因为我身体有着重病,我不想回到这器官已经停止运作、皮肤满是伤口的一副躯体,但几乎是同时,我意识到如果我选择生命,身体将会很快复原,不需要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而是在数天内,我将看到这分别!

接着,我开始了解疾病在身体形成之前,能量其实已出现毛病。如果我选择回到生命,癌病便会从我的能量里离开,身体很快回复健康。我亦明白到药物治疗,只是把病痛从病人身上而不是从能量中解除,所以病会复发。我意识到假如我回到生命,我会是带着健康的能量回去。身体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能量,并永远保持下去。我似乎亦觉知到这情况是放诸任何事都适宜,不光只是针对疾病﹣包括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等等。我开始觉知生命中的一切都关乎我们身边的能量和我们创造的能量。没什么是真实的,我们根据“能量”状态,去创造我们的环境、状况等等。我领悟到我们做什么就得什么的那份透彻是非常强烈。一切都关乎我们的能量如何。我仿佛知道,如果回来的话,我将会亲睹这第一手的「证明」。

我感觉好像在两个世界之间游离,这人间世和另外一个世界,然而,每一次移到那「另一端」,我仿佛越走越深,经验到更多的「场景」。在其中一个场景,我看见自己的生命是如何和其他人连在一起﹣就好像织锦那般,我看见自己如何影响身边每一个生命。在另一个场景,我看到哥哥在飞机上,他接到我弥留的消息,正赶来看我(事实上,当我清醒过来时,哥哥就在我身旁,他刚下飞机。)在那场景我瞥见哥哥和我,莫名的意会到那以乎是过去世,我看来比他年长,好像是他的妈妈(在这一世,他比我年长)。我看到的那一世,我对他异常爱护。当我突然察觉他正在飞机上赶来看我,我感到「不能这样对他﹣不何以让他来到看着我已死去」。之后我亦看到我丈夫今生的所旨如何跟我相连,我们早已决定一起来经验这次生命,如果我走了,他可能很快也会随我离去。

此外,我好像知道,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器官功能检查(结果尚未出来),如果我选择生命,出来的结果就会显示我的器官是运作正常;选择死亡的话,结果就会显示我是因癌病引发器官衰竭而致死。我可以透过选择去改变检查结果!

我作出了选择,当我渐醒过来的时候(在一个很混乱的状态,因为当时不能确定身在帷幕的那一方),医生们满脸笑容冲进病房,告诉我的家人:「好消息﹣报告出来了,她的器官一切运作正常﹣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早前她的身体状况看来明明像器官已停止运作 ! 」

之后,我开始迅速复原。医生待我情况稳定后帮我做了一次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确定癌细胞属何种类,但他们却无法找出一个大小足以怀疑有癌细胞的淋巴结来做检查(入院时,我的身体由头到下腹,都满布肿胀的淋巴结和大小如柠檬般的肿瘤)。他们又为我进行了一次骨髓活组织检查,以确定癌细胞的活动状况,调整化疗疗程,但却没发现任何。医生们十分困惑,只好推断是我对化疗突然产生反应。由于他们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于是要我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检查,而我就全部轻易过关,而每一次通过测试,就更加强我的力量!接受全身扫描时,由于找不到任何东西,医生甚至要放射治疗师为我重做一次 !!!

这次的经验,让我现在可以跟每个我认识的人分享, 生命每一日都可能出现奇迹。目睹过这一切之后,我领悟到任何事情都绝对有可能出现、我们到人世间来不是要受苦。生命原是奇妙,我们是深深的被爱包围。我对生命的看法有着极大转变,
我为这得到的再生机会深感喜悦,体会到「天堂在人间」。

这次经验是否难以用言语表达?

是的。体验到的要比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更多。无论是讲出来或写出来都缩减和局限了这经验。我看到、意识到和感受到的,以及对生命体验的那份透彻,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像,实在找不到任何语言文字可以描述这经验。

出现这次经验的那段期间, 是否有发生任何生死攸关的的事件?

我因 癌病而面临死亡,医生说我只能存活36 小时,就在这时候我开始在这空间和另一个空间游离。

在这次经验当中什么时候,你的意识和觉知是处于最高层次?

大概是我可以选择是否回来的时候。

在这次经验中,你的意识和警觉达到最高层次,这和平日你的意识和警觉有何不同?

较平日有更多的意识和警觉。

如果在这次经验里面,你的意识和警觉层次跟平日的不同,请说明一下:

虽然我一直昏迷,但是我似乎在意识之中进进出出,所以我察觉到两「边」发生的事。我亦觉知到在病房外、超乎我听力范围的对话。

你看到的景象是否跟平日所见的不同(任何方面,例如清晰度、视野范围、颜色、光亮度、对物件的厚度、质感度/透明度等等)?

是的。我觉知到自己仍然在病房里﹣虽然他人看我是双眼闭着,没醒过来,但我仍能「看见」房间里每一个人,同时又经验着另一次元的空间,二者像是并存。

你的听觉是否跟平日有分别(任何方面,例如清晰度、分辨声音来源的能力、音质、响亮度等等)?

是的。我可以听到医生们跟家人在房外面的对话,这是超乎我的听力范围。

你有没有体会到意识跟你的身体分离?

不确定。

在这次经验当中,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到巨大的爱,这是超越我在世间曾体会过的。我感受到自己深深的被爱着,好像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爱着。我不用做任何事去证明自己就得到这爱。

你有碰到或看见其他生命体吗?

有。我被很多生命体包围,包括我已过世的爸爸和挚友。我虽不认识其他生命体,但我知道他们都非常爱我、保护我。我亦觉知到,就算我以往没为意他们的存在,他们还总是一直在我的周围。

在这次经验当中,有没有观察到或听到一些关乎其他人或事的事情,而事后又得到证实?

有。我看见并听到丈夫跟医生们在我病房外的通道上对话。我看见哥哥在飞机上,正赶来看我。这两件事后来都得到证实,包括医生跟我丈夫的谈话,我可以逐字重复。

你有没有感到时间或空间的改变?

有。我感觉身处另一次元空间的时间要比真实的来得更长。我所看见和学习到的,如果是在这空间的话,将需要加倍多的时间。此外,关于那些我做过的医疗检查,虽然已经完成,但结果却是取决于我是否选择回来。这一改我对时间的概念!

你有没有感到获得了特别的知识、宇宙秩序和/或人生意义?

有。觉知到的那份清明很奇妙!我明白到自己为什么有癌病,明白到人们做什么就得什么,也明白到生命是一份礼物,只是我们不知道。我明白到无论如何,我们都是深深的被爱着。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去向神明证明自己,而且没有「天堂」或「地狱」之分。我领悟到我们在人世间开创自己的天堂或地狱,亦学习到要在人间创造自己天堂的关键要素。

你是否到达有形世界的边界?

是的。我到了一个临界点,感到我必须选择回到生命抑或继续步向死亡。在那里,我最好的朋友(两年前她因癌病去世)告诉我,那是我可以到的最远地方,否则我便回不了去。「你已到了边界。这是你能到的最远地方。」她说。「回去,圆满地、无惧地活出你的生命来。」

你觉知将来的事情吗?

是的。我觉知到我的身体会迅速康复,事实也确是这样。我觉知到所有检查会出现惊人的结果,亦正如是。他们为我做的扫描和活组织检查等,都找不到什么病的迹象。我的器官功能正常,胃口回复,这些都是我觉知到会发生的事情。现在距离我濒死经验只不过六个月,我还在期待其它曾向我显示的礼物。然而,我看到自己的生命改变了方向,这一切都极有可能发生。其中,我看见未来我还有很长的生命!

这次经验之后,你是否得到一些以前没有的通灵、超常或其它特别天赋的能力?

是的。这次经验之后,我的直觉力更强。当我独处时,我常常觉知生命体就在我周围(我越界到那一边时感受过同样的生命体),此外我深深的被爱着﹣在经历濒死经验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你有没有跟其他人分享这次经验?

有。事情发生后数天,当我可以说话后便急不及待开始跟我的至亲成员- 丈夫、哥哥(我看见在飞机上那个)和妈妈,分享这次经验。我们都激动落泪。我叙述的事情令他们十分震惊,这包括我知道检查结果会因我选择回来而变得正常和我「听到」的对话。。之后,他们亲眼看到我很快痊愈,医生们因找不到癌病迹象而面面相觑﹣家人都因此而出现转变。我亦跟一直守在我身旁的一位挚友分享,从而令她的生命改变。出院后,我四出跟人接触,改变了很多人,因为对上一次他们见我或听到我的消息,都是我在垂死边缘!那时我看来病得很严重,不能正常行动或呼吸。现在我看起来却十分健康和正常。出院后我第一次出席聚会,令在场的每个人都大吃一惊。他们看着我,以为见鬼似的,完全不敢相信我可以康复得这么快﹣每一个人都以为我快将死去!我跟在场的人分享我的经验,没有人怀疑我说的话,因为他们都见过「之前」和「之后」的我。有些人告诉我,我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在这次体会之前,你对濒死经验有没有认识?

有。我看过有关濒死经验的资料,但从没想过自己会亲历其中。我的濒死经验跟我看过的资料完全不同– 没有光、没隧道,没出现宗教人物,看不到我的一生在眼前倒现。濒死时,我毫无头绪究竟我正经历濒死经验或出窍。当时我感觉很正常,事后才知道我进入了另一次元的空间。

事发不久(数天到数星期内),你怎样看你这次经验的真实性?

经验肯定是真的。我知道这是真的,因为除此之外不能解释我的癌病为什么会奇迹地从我的身体消失!!! (我有扫描和医疗检查结果为证!)还有,我因获得的力量而感到改变,以及那一份理解﹣没什么可以解释我所感受到的思想改变!

这经验的哪部分或哪几部分对你来说特别有意义或重要?

整件事都很有力量﹣我想像不到还有更具力量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然而,有两件大事对我影响至深﹣其一是检查结果出现变化。这事让我察觉到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的(或真实的)。我们是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第二件事带来的冲击更大,就是我的身体怎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由患癌病面对死亡,到完全康复不留任何病的痕迹!这不只让我感到所有事物(包括癌病)都不是真实的(意识的转变可以令它消失!),亦让我感到自己具有很大力量,现在我对生命的理解和过去完全不同。

现在你怎样看你这次经验的真实性?

经验肯定是真的。首先,我正惊叹地享受着我健康的身体。好一段时间我都没有这种感觉了!其次,我感到很强的「连系」,那是以前我从没感受过的;就像「被引领」的感觉。我不再对任何事物感到恐惧。我知道直至我完成来这世上要办的所有事情前,我不会死。即使大限来临,我也不惧怕死亡。那次经验之后,很多很多「巧合」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即是那种「被引领」的感觉)。事情如我所想般出现,适当的人来电、踫到合适的人、收到的电邮正好就我需要回答的问题提供答案,诸如此类。我康复只不过几个月,生命已变得轻松许多。此一刻,我仍然十分兴奋,还感受到整件事情的真实。

你跟其他人的关系有否特别因这次经验而改变?

有。我跟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但我的社交圈子却有所改变。很多旧朋友渐渐疏远了我,因为我已不是他们一向认识的那个人。然而,这次经验之后,我也认识了一些明白并接受我的新朋友。

你的宗教信仰/修行有否特别因为这次经验而改变?

不肯定。我从来就不是那种很信教的人,到现在也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宗教信仰,但这次的经验将我对死后的「信念」,转化成一种十分真实的「知识」(真知)。

这次经验之后,你有没有在一些事情、药物、或物件而再产生类似的经验?

有。我可以回到那被爱「连系」的感觉,感到其他生命体在我周围,特别是当我安坐在一个宁静的环境里。

所问的问题和你提供的答案是否准确而全面地描述了你的经验?

是的。

 

补充:

由于这份叙述是如此精采,我用电邮再向Anita 查询了一些附加问题。她的回覆和问题如后: ﹣ Dr. Jeffrey Long, 濒死经验研究基金会(NDERF)

我的问题:

1 你写得真好 !!! 你曾否在英语地方生活过一段时间?

2 你患有霍奇金氏淋巴癌,是否用活组织检查作出诊断?如何确诊患上这病?

3 你接受化疗后多久,淋巴结才完全消除?

4 你的医疗检查结果因为你的选择而出现改变,这个事实真是特别。如果你选择不回来,你有没为意到检查结果会在什么时候改变﹣在你现世时间作出选择后,抑或在抽血时你的选择已经影响结果,就我理解抽血检查是在你选择回到人间之前已进行的。十分感谢你就此给予进一步的说明。

5 你说:「这不只让我感到所有事物(包括癌病)都不是真实的(意识的转变可以令它消失!),亦让我感到自己具有很大力量,现在我对生命的理解和过去完全不同。」作为一位癌病医生,这方面若你能提供更多的启发,我将感激不尽。

6 你的医生有兴趣跟我交流吗?我们会先得到你的同意,才会把你的医疗资料公开。如果你的医生有兴趣把你的经验写成「个案报告」登在医学文献,我十分乐意提供协助。这肯定有助你的国家提高对濒死经验的关注。

Anita 的回覆:

十分感谢你的回覆,及赞赏我的英语 ! 我在香港一所私立学校接受教育。由于香港在 1997 年前是英国殖民地,这里有特别为英国外派官员的孩子而设的学校,大部份大企业也是由英资经营。毕业后,我曾到英国曼彻斯特继续学业,之后返回香港。在这里我跟一位背景与我十分相近的人结婚﹣他也是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印度裔人,对父母的家乡同样没有归属感。我在香港工作。

在我继续之前,我想告诉你,你的电邮让我起了鸡皮。这次濒死经验,让我看到并意识到自己将来的某些方面;我意识到我回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要去感动和启发其他人。在那状态里,我隐约知道我要启发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人。我并不清楚该怎样做﹣我只是知道我应该去做些激励他人的事情。我特别感到,就此我其实并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事,只要做自己和享受生命就行。最近,我还在思考这件事,我现在康复了,想为自己的生命做些积极的事,我想弄清楚我该做什么去激励他人。今早,我就收到你的电邮提到:「未来一段日子,数以万计的人将读到你的经验,而且肯定他们会受到启发。」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我感到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我要做的便是经历濒死经验 !!!

很抱歉,我的回覆似乎有点过长,不过我尽量清楚回答:

大约三年半前,我颈部近左肩位置一个肿胀的淋巴腺体,进行了一次针剌活组织检查,结果显示我患有霍奇金氏淋巴癌。当时扫描断定它属于初起的 1A 期,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虽然有关我患病初期的情况和濒死经验无关,但我希望可以说明一些细节:我一位挚友当时刚刚因癌病去世﹣她的胸部有一个肉瘤,手术切除后,她还要接受化疗。化疗令她身体变差,不断恶化直至死亡。她家人深信化疗令她死亡,而不是癌病。她生病时我一直待在她身边,目睹她接受化疗时所受的痛苦,这是很可怖的经验,之后,我还看着她离世。她是我小学时代的朋友,我们一起成长。

在她去世的同一年,我也证实患病,因此我感到愕然,我们圈子的许多朋友亦同样震惊。我非常非常恐惧化疗,所以拒绝接受治疗,转去看一位专治癌病的自然疗法医生。初时,肿起的淋巴结好像缩小了,我们都觉得治疗似乎有效,而我亦因为不用接受化疗而感到高兴。可是淋巴结虽然变小了,却没有完全消失。当时,我有很多恐惧﹣恐惧癌病,又恐惧化疗。我吃得清淡,接受大肠疗法,吃自然疗法医生开给我的药物。然而,大约两年前,我的淋巴结又再变大,医生于是改变治疗的方法,并嘱我去看草药专家。病况似乎再次受控一段短时间后,到大约一年前,我胸部开始积水,左手手臂亦变得肿胀。医生要为我清除胸膜积水,不过积水很快又再出现,他只好不断帮我做了去除积水的手术。期间,淋巴腺体越来越肿胀,一直到 2006 年 1 月,我的健康状况在短短两、三星期里面急速恶化。呼吸越来越吃力,常常喘不过气,经常要带着手提氧气机。我的体重不断下降,吃不下东西,因为总是觉得饱胀,肌肉变差到没法步行而要用轮椅代步,皮肤的伤口不断流脓。到 2 月 2 日,我变得不能活动,眼睛张不开,下不了床,更不要说走路。我只好接受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一切,我将要死去,要完全放下。我并没有感到痛楚或不适。当时,我已没有接受任何药物治疗﹣处于一个完全放开的状态。

我丈夫赶忙把我送入医院,派来看我的肿瘤科医生检查过后说:「太迟了,我无能为力。」我丈夫向她恳求,她才变得较怜悯地指派另一位医生来接手,因为她觉得我只会「浪费她的时间」,又或者她不愿意见到我的死亡记录会写进她的档案内。她极之责怪我的自然疗法医生,认为他有责任早点把我送入医院,她清楚认为我病得快将死去,这完全是「他的错」。

扫描结果显示淋巴瘤已经扩散我全身,器官亦受到损害。我的手脚像汽球般开始胀大,整张脸都肿了起来。肿瘤科医生说:「她的器官已经停止运作﹣器官衰竭将令她死亡。」听到我丈夫的恳求后,她找来另一位肿瘤专家,他跟我丈夫说:「我不能作任何承诺,我只能尽力而为。但未来 24 小时将是关键时刻。她的状况太不稳定,连做一个活组织检查都做不了,所以无法确定该为她注射什么药物。我们会立即为她做各种器官的功能测试,因为所有症状都显示她的器官已开始衰竭。」医生在我房间外约 40 呎的地方说这一番话,但我却听得见并看得到,显然当时我是离开了自己的身体。

无论如何,之后我开始感觉到针戳入来,化疗药流进身体,但我不知那是何种混合物。当时,我被接上氧气机、供应食物的管子、监测心脏、脉搏和血压等等的仪器。翌日早上(之前整个晚上我在两个世界之间游离,并作了回到生命的决定),我开始清醒过来,开始感到自己在这世界比在那世界实在一点,那时候,医生们走进来说我的器官功能运作正常。我仍然有点模糊,说了类似的话:「喔,我以为我们一早已知道。」坐了整晚飞机的哥哥刚抵埗,当天傍晚,我真的清醒了,并可以坐起来。我全家开始为我庆祝。四天之内,我病情的进展真是不可思议,竟然可以由深切治疗病房转到普通私家病房,而且在这四天内,我的淋巴结明显缩小了。

由于看来我有机会战胜病魔,医生于是请来一位创伤专家来看我皮肤的伤口。他看过伤口后对我说,皮肤已经被「侵蚀」,需要做外科手术,不过他会等我身体较好时才做。然而,几个星期后,我的伤口却神奇地好起来,不用再做什么手术了(伤口一个在颈上,一个在手臂下)。离开深切治疗病房后约一星期,医生们帮我做了一次骨髓活组织检查,但没发现什么毛病,十日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我接受这次检查时,放射治疗师在我身上找不到一个足以怀疑有癌细胞的淋巴结做测试,不过肿瘤科医生还是要他在一个淋巴结上划记号,做活组织检查,结果还是验不出什么来。每一次做检查我都知道结果都会是阴性。肿瘤科医生仍然想做这些检查,因为这样他才能决定该用那种化疗药,后来当他实在找不出任何东西,他只好说是我对正在所用的药反应非常好,所以他会继续给我用这些药。我说我的癌病似乎消除了,为什么仍然要接受化疗?他坚持他的做法,尽管我康复得很快,但根据我入院时的状况判断,他认为我起码也要接受最低限度的疗程。他说他原本认为我需要更多的疗程,但现在已大幅减少至他所曾处方的六次最低限度。不知道什么原因,化疗主要的副作用并没有令我受苦。濒死经验令我像叉了电,好像没有什么能把我击倒,现在我已不再恐惧化疗,而且还知道我将活得很好–不只是一般的好。

回答第三个问题,在接受化疗后大约四天,我的淋巴结明显缩小约80% 。然而,两星期后他们才为我进行活组织检查,当时 连一个疑似有癌细胞的淋巴结都找不到。他们想待我身体状况好一点的时候才做活检,所以未能早一点做检查。骨髓活组织检查则较早就做了,但也没发现什么毛病。

第四个问题:这是很难用我们有限的三次元语言去表达的其中一点。在那一边时间以乎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我的感觉是所有可能性都同时存在 – 只视乎你的选择。有点像置身升降机内,建筑物所有楼层都在,而你有权选择在那层离开。所以假如属于将来的所有可能性都放在供我选择的话,那么我推想所有属于过去的场景亦都同时存在。于是,我为将来作出何种选择,亦将影响与这个选择相关的过去(我选择生命,所以它影响了过去,决定了相关的器官功能检查结果)。希望我能说得明白。我对这想法非常清楚,但是却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当我要作出选择时,我确实看到一个我化验报告的画面,报告的标题写着:诊断结果:器官衰竭;而内容就写着:因霍奇金氏淋巴癌引致器官衰竭而死亡。回来之后我真的看到报告,用纸和我之前看到的几乎一样,标题的用字亦都逐个字相同:诊断结果:器官衰竭;不过这份的内容却写上:没有发现器官衰竭的症状。看着这份报告时我全身都起了鸡皮,因为我知道我有可能读到什么内容。

第五个问题:我现在知道实际存在的,远比我们可以意识和了解的多。濒死经验之后,每一天我都了解得更多更多。现在我会更留意那些我感到我「知道」或「了解」,而以前却没理会的事物。我想到的最好一个例子是:想像在一间很大的仓库,很黑,而你就住在这仓库,手上只有一支电筒。仓库里所有的东西,你都只能透过这小手电筒发出的光而看到。当你要找什么东西,你可能找到或找不到,但不代表那东西不存在。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你没把光闪到它上面,你只能看到光可到的地方。然后有一天,有人打开电灯的开关,你第一次看到整个仓库。它面积大到令人几乎窒息,你看不到尽头,而且知道它远比你能看到的更多。然而你可以看到所有货品是如何怎样排列在货架上,亦注意到仓库内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是你以前从没留意过的,甚或想也没想过它们是存在的,但它们确实存在,和你知道的东西同时存在(那些你用手电筒能找到的东西)。此后,就算灯再关上,但已没什么能抹掉你因这经验而得到的理解和清明。就算你又回到只得一支手电筒的日子,你现在也知道怎样去寻找东西。你知道什么是可能的,更知道要找些什么。你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透过这跳板开展你的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里,我现在会参照过去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经验,开始以不同的眼光去了解事情,认识我不知道过去已曾认识的一些事物。

我把所有人看成是「能量」,而我们是根据我们的能量高低去创造自己的世界。由此我理解到,假使癌症并不存在我们的「能量」之中,那么它亦不会存在我们的现实。又假如我们的能量有着自我感觉良好,那么我们的现实世界将会是正面积极。我们的能量如果有癌病,即使现代医学把它除去,它还是很快就再出现。但如果我们把它从能量中清除,身体很快就会跟上。我们并非想像中那么「真实」和客观存在。从我所看到的,我们似乎先是能量,身体只是能量表达出来的结果。我们改变能量(有些人建议我用「震动」这字眼)便能改变我们的有形世界。在我来说,我要让自己保持在高能量/震动的状态,只要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刻,运用每一刻去提升下一刻(即是提升我的将来)。就在提升能量的那一刻,你便能改变你的将来(一如我的检查结果)。听来好像十分简单,但我体会这份理解时,却是感受至深。

第六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告诉医生们有关我的濒死经验,因为他们看来较老派,我不知道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然而,我愿意一试。星期四早上我将要做身体检查,到时我会向他们提出这话题。早前我曾想过向他们提及这事,但总觉时间不对。不过他们在我留院期间,曾表示过我的康复确是不可思议。至于他们如果反应,容后告知,另外,只要他们同意,你跟他们沟通我完全没有问题。

希望我回答了你的问题。文章能在你网站登载,我感到非常兴奋,特别是想到它将存放在独特经验的资料库里。我哥哥约在十天前转寄你的网站连结给我,他在我经历濒死经验后,开始阅读有关的资料,而我即时把问卷填好。

(这文章刊登后,美国一位肿瘤专家柯耀冰医生(Dr. Peter Ko)对这个案感到兴趣,并飞到香港跟Anita会面。他复印了所有和Anita医疗记录相关的资料,详加研究。他对她的评语是:「从任何角度看,你该已是死去!」。细阅这些资料后,他把研究结果送交全世界的癌病中心,所有回复都表示从没有过类似的个案记录。就Anita这个案研究,柯医生和她曾一起出席论坛及接受电台访问,相关录音可在这网站收听。)

葛吉夫印象

图文来自网络

葛吉夫印象

一千四百年前,來歷如謎的天竺異僧達摩,由海路抵達中國,帶來佛法新革命的種子,但是中國佛教並未給予達摩熱情的回應,這顆禪的種子默默醞釀兩百年,才在不識字的樵夫慧能手上開花結果,發展成光彩璨然、天機勃發的中國禪宗,千百年後,流傳日本,再廣傳歐美,成為全體人類共享的靈性珍寶。

二十世紀初,曾經遊學許多古老密意知識流傳的地域,包括印度、西藏、埃及、麥加、蘇丹、伊拉克,前半生如同一闋隱諱的神諭,沒有人知曉他的真實來歷、修學背景,葛吉夫(G.I. Gurdjieff 1866 ~1949)像一顆閃亮耀眼的巨星翩翩然降臨俄國首都莫斯科,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嶄新的修行體系、天馬行空的行事風格,強烈吸引了一群慕道之士。

時至今日,奇人已遠逝,除了一則又一則或精彩或神秘的事蹟,他就像達摩一樣,帶給世人嶄新的前所未見的洞見,通往解脫的第四條道路,一個淵源古老卻又清晰有力的法門。

多年來,在個人修學的過程裏,筆者讀過許多歷代大師的傳記、故事,原本以為各種大師風格都在我的知識領域裏了,當然,這是一種不實的虛榮心態,直到接觸了第四道體系,研讀葛吉夫的生平事蹟之後,我不得不再度承認,茫茫人海中,處處臥虎藏龍,人的發展可能性何其浩瀚!葛吉夫善於敘述他的領悟、體驗與淵博的秘密知識,但我早從過去的教訓裏學到,看人的行為遠比聽人的話來得真切,所以我會想知道他的行為作略,而他也確確實實令我眼界大開!

從一九一二年開始,葛吉夫最先在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成立修行團體,大時代的動亂開始現身於一九一七年,俄國大革命像風暴席捲每一個地方,葛吉夫率領他的弟子,不斷遠離戰區,期間經歷數不清的艱苦、考驗、磨練,一九二○年,葛吉夫率眾逃出俄國,暫時落腳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儘管在這麼動盪不定的情勢下,每一次局勢稍為平穩,葛吉夫馬上展開教學,成立修行機構。一直到一九二二年,葛吉夫終於定居在法國巴黎的郊區楓丹白露,他的「人類和諧發展機構」終於在此得到正常運作的天時、地利。

命運將葛吉夫驅離俄國來到西方,也使他逐漸揚名歐美,冥冥之中他就像從東方來的使者,將東方的智慧注入西方的知識裏。一直到近幾年前,第四道這個修行體系反而流傳於西方,不見於俄國。

葛吉夫宣稱「第四道」並非他自己發明的,而是淵源久遠的古老智慧。我們可以在第四道體系中看到有些理念脫胎於佛教、蘇菲密教、基督教,有些理念則是原創性的,未見諸現存的修行體系。葛吉夫博雜廣大的密意知識經由大弟子鄔斯賓斯基以卓越的理性整理後,「第四道」體系更加條理分明。

葛吉夫是個千變萬化的人,流暢展現不同的風貌,當他嚴厲時,光是眼神就能令人動彈不得,當他溫和時,就像春天的暖陽照得人人眉開眼笑。

但是身為靈性導師,他展現嚴厲、無情的一面遠多於溫和、輕鬆的一面,他從不諂媚弟子,從不讚美弟子,相反的,他不斷找弟子麻煩,不斷設計情境讓弟子不舒服,以殘忍無情的說話方式鞭策弟子,所以有人甚至稱他「冷血聖人」。

追隨他多年的弟子哈特曼曾經有感而發說,「真正的」葛吉夫使人想與他永遠在一起,可是「日常生活」裏的葛吉夫總是使人想逃得遠遠的,如果不是為了修行的話誰願意待在他身邊?

的確,葛吉夫的作略就像濾網一樣淘汰道心不堅的人,或者與他無緣的人,他一點都不想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在無望的人身上。他的動機是,如果你不能清醒過來,那還不如去死!

雖然他常常「故意」對弟子發脾氣,創造大地震般的「震撼」,但是眼光銳利的人可以察覺這些颱風似的憤怒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可以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裏從咆哮的獅子轉變成滿面春風的慈善家,菩薩低眉與金剛怒目就像是他把玩自如的兩張面具,隨時因應不同情境而決定戴上哪一張。

有人傳說葛吉夫渾身散發某種寧靜的力量,動物可以感覺到,當他在路上散步時,貓狗都會跟隨他。雖然沒有文獻證實這一點,但是許多像狼一樣倨傲不馴的人物在他面前柔若羔羊,卻是眾多弟子有目共睹的。

他要求弟子對對服從,可是又要求弟子必須帶著清晰的頭腦。

不要相信,要質疑一切,要親身驗證,這是第四道的首要原則。

有一次,哈特曼問他:「我現在是否應該完全信任你,毫不質疑地遵照你的建議?」

葛吉夫輕輕點頭,停頓一會兒才說:「確實,大至說來是如此。但如果我開始教你手淫,你也照做嗎?」然後轉身離去,沒有留下隻字片語。

這說明了葛吉夫無意要弟子盲目追隨他,弟子應該永遠記得自己是為了「清醒」的目標才會追隨老師。

所以當弟子成長到某個地步後,葛吉夫甚至不斷挑釁弟子,以各種難堪的手段趕走弟子,逼迫他們走出一條自己的獨立道路。

由於葛吉夫是這麼善於折磨他的弟子,所以有一次當他對一名學生說:「你的母親?上次來,是客人;下次來,是學生。」

這位學生心裏卻想:老天,我對母親的愛還沒大到想把她丟入火爐裏!

在葛吉夫的眼中,道德是荒誕可笑的事,有人問他,你的教學裏根本沒有道德存在。他回答:「當然沒有!人們總是開口仁義,閉口道德。但是道德只是一種自我暗示,我們需要的是良心。我們不教道德,我們教的是如何找到良心,人們對我們所說的感到不高興,他們說我們沒有愛,其實只是因為我們不鼓勵軟弱和偽善,反而扯下這些面具。」

事實上,對葛吉夫來說,善的定義很簡單,凡是有助於靈性進化的就是善,妨礙靈性進化的就是惡。所以,世俗所謂的善往往不是善,世俗所謂的惡也往往不是惡。

有一次,他對十二歲的孩子彼得說:「想想看,善與惡就像人的右手與左手,善與惡可以互相毀滅,除非你有一個目標,使兩隻手合作。純善或全惡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

這個目標,就是靈性的進化。

葛吉夫還作了示範給這小孩看。

在濕冷的冬天,小孩彼得在葛吉夫的房裏生火,努力了老半天,只燃起一把小火。

他忽然要小孩躲到一旁,然後拿起一瓶上好的白蘭地往小火苗一倒,火勢霍然熊熊大作,整個房裏映滿火光,一會兒後火勢轉穩,成為正常的火焰。

葛吉夫說:「如果要立即的成果,必須使用任何手段。」

這個現身說法使少年彼得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事件也說明為了解脫葛吉夫可以不擇手段,同樣的,為了鑄造高等人,葛吉夫也會不擇手段來雕琢弟子。

不過,他附帶對小孩補充了一句幽默的話:「當我不在的時候,你有的是時間,不要糟蹋上好的老白蘭地。」

葛吉夫說第四道是「狡猾的道路」,第四道的修行者是狡猾者,因為第四道注重四個中心平衡發展,巧妙避開前三道的障礙。

葛吉夫本人正是「狡猾者」的箇中高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法國,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但是葛吉夫自有非凡手段,他跑去見銀行經理,說:「我要告訴你一封從紐約來的信,帶來多麼好的消息。」他宣稱,一名富有的美國弟子,送給他一口德克薩斯的油井。所以希望銀行給他更大的信用額度,等到戰爭結束後,從油井噴出來的大筆鈔票將會飛到法國還清所有帳單。

葛吉夫的長袖善舞以及出色演技在此獲得最佳證明,他贏得銀行、許多當地商店的資助,安然度過戰亂時期。

到目前為止,葛吉夫是我所知道的聖者之中最長袖善舞、最有賺錢本事的人。

外界迷惑於葛吉夫千變萬化的面目,時常無法明確給他貼上標籤,他的形象波動劇烈,從聖人到惡魔,都有人這麼看待他。

葛吉夫的人格魅力龐大動人,往往令人一見傾心,當然,如果他刻意要使人錯認他是個脾氣暴躁的怪人,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術士,這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一九二九年,葛吉夫前往紐約,當時他的美國弟子奧瑞基領導了一個第四道團體,成員們聽到很多傳說,說這位來自楓丹白露的大師「神秘又邪惡」,許多繪聲繪影的小道消息描繪「大師與女人們的邪惡勾當」以及對於金錢無止境的渴求。然而,當葛吉夫與奧瑞基的學員第一次面對面接觸之後,所有謠言當下煙消霧散,就像「黑板上的粉筆字擦得乾乾淨淨」,這些學員立刻以敬畏的態度面對葛吉夫。一位女學員感慨說,葛吉夫把自己藏起來了!難怪一般人看不見「真正的葛吉夫」。

一九二四年六月,葛吉夫出了車禍,一次離奇難解的車禍。他開車撞上道路之外的樹,整個人飛出車外,車子的方向盤碎裂,他昏迷不醒,腦部嚴重內傷,最奇異的是,葛吉夫躺在草地上,一塊舒適的座墊枕在頭下,沒有人知道在受傷這麼嚴重的情況下,葛吉夫如何能辦到這一點。

醫生對他的生命能否存續不敢抱持樂觀態度,但是不久,他奇蹟般甦醒過來,由於傷勢太嚴重,復原緩慢,儘管如此,他在復原期間依然能表演常人難及的繁複舞蹈動作。

他之所以能從這麼嚴重的傷害復原,除了超凡的意志力,一部份原因是他擁有淵博的知識,包括醫學知識以及獲得能量的奇特方法。他明白表示過,為了實現「人的進化」這個困難無比的任務,「一個人有必要知道一切的事情」。

他最重要的弟子鄔斯賓斯基也說過:「真正的下功夫是對素質下功夫,但是知識幫助下功夫。」

葛吉夫復原後,改變弘法路線,他停頓了「人類和諧發展機構」的教學活動,開始致力寫作,作品有《與非凡人物相遇》《魔鬼說給孫子的故事》等。

他的寫作方式也與一般作家不一樣,他讓許多人一起參與,變成集體共修的一種形式,在其中磨練弟子的素質。

舉例來說,他先以俄語口述,秘書記錄,然後交給其他弟子翻譯成英文,然後弟子當眾朗讀。有時候,明明英文翻譯無懈可擊,葛吉夫仍然堅持重譯。他的目的,也許在於要求弟子學習非常精確非常精確地使用語言,因為在第四道的修行裏,「精確的語言」是極其基本的前提。沒有精確的語言就沒有精確的研究,沒有精確的研究就沒有精確的修行。

在葛吉夫的晚年,一九四八年,他八十二歲時,又出了一次嚴重的車禍。

當他晚年的入室弟子貝尼特見到他時,十分驚訝!

葛吉夫的衣服都是血,滿臉都是紫黑的淤傷,在我眼前幾乎是個死人。即使如此也不足以形容,他是一具從車子裏走出來的屍體……他走進房間,坐下來,對我說:「現在,我所有的器官都毀了,我必須創造新的。」……一陣痙攣與劇痛流過他的身體,我看見鮮血從他的耳朵流下來。

葛吉夫被送去醫院,他拒絕X光,拒絕盤尼西林,嘲笑盤尼西林是「靈魂的毒藥」,他也拒絕止痛劑,不准醫師注射嗎啡,宣稱「我早已知道如何與痛苦共存」,「雖然非常痛,我的身體劇烈疼痛」,於是在他的堅持下,醫生只好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替這個八十二歲的怪老人動手術。

七天之後,貝尼特再看到他時,又是一次驚愕!

他的復原如此完全,看起來甚至比車禍之前更加健康,彷彿這次的車禍不但沒有耗弱他的身體反而強化了所有的器官。

葛吉夫是個多能的人,他是靈性導師、催眠師、舞蹈家、魔術師、大廚師、泥水匠、地毯商、古董商、古物鑑定家、機械維修師。

有一回,一位仰慕者求見葛吉夫,正好看到他在數一疊鈔票,他的手法如此純熟精湛,猶如專業的銀行出納員,眨眼就把鈔票俐落數完,使這人驚駭不已!他忍不住自問:「這是我的靈性導師嗎?」

葛吉夫不受道德束縛,不受慣性的行為模式束縛,在他著名的教學晚餐裏,為了打破社會常軌,他安排上流社會人士坐在清道夫旁,讓淑女與妓女同桌。

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活在狼群中,你就要學狼嚎叫。」

有一次,有人來找葛吉夫,他就要秘書哈特曼夫人先到隔壁等他。

哈特曼夫人透過門縫看見葛吉夫搖身一變,成為一名非常精明也非常市儈的地毯商。

等到交易結束後,葛吉夫發現哈特曼夫人滿臉錯愕,他笑問她:「妳怎麼回事?」

她說:「我沒有辦法正眼看你。」

「為什麼?」

「剛剛我幾乎認不出來那是您。」

葛吉夫笑說:「妳期望什麼呢?妳希望我跟這個來買地毯的人談解脫之道嗎?這樣的話,有助於讓他買地毯嗎?如果我對弟子談剛剛說的話,弟子還會追隨我嗎?所以妳要明白,別人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麼我就扮演什麼。就像現在,有人來向我買地毯,我就要扮演地毯商,而不是靈性導師。」

這就是「活在狼群中與狼一起嚎叫」的現身說法,說明了第四道的修行打從一開始就堅定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

從葛吉夫的親身示範,可以明確了解第四道的教學目標:不是培養無所不知的學者,不是訓練出無能的聖者,而是有能力去「做」、有真正自由意志與豐富正確知識的「完整的真人」。

而如何達到他的境界?

葛吉夫淡漠說:「除非你們願意付出我付出的代價,承受我所承受的痛苦。」

坦陀罗-摘自《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

附录 B ——坦陀罗

坦陀罗是一个重要的印度教哲学体系,它秘密地声称吠陀仅是外表。坦陀罗经文包括提到了吠陀的起源。然而,像瑜伽和宇宙古史(往世书)一样,坦陀罗在随后一系列的发展上,对奥义书有显著的影响力。现代印度教的崇拜仪式已经染上了很大的坦陀罗色彩,尤其在孟加拉,克什米尔,古杰拉特和马拉巴尔更为显著。
根据坦陀罗所述,实相——或者称为“纯洁意识”是一种萌芽状态(胎藏),被认为与萨特(Sat),或者是“纯洁的生命”,而阿南达(Ananda)则被称为“纯洁的祝福”。吠檀多和坦陀罗都对真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然而,将会在此陈述重要的差别。通过对语言和思想的转化,这种“存在——意识——祝福”,或称为萨特旦安达(Satchidananda)会受到摩耶(幻像之意)的束缚,而它出类拔萃的本性会通过形式和类别的术语表达出来。
根据吠陀经,萨特旦安达(Satchidannanda),或称为梵天,在纯洁精神的真实本性里面;摩耶随之而来,仅是在宇宙的创造,维系,毁灭的时间平面上起到作用;无论是受造物还是创造本身都不是最终的真实,因为真正的知识只会在一种无分别的状态下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根据坦陀罗所述,萨特旦安达也被称为“湿婆——萨缇”,这个连字符号连接的单词及其意义就是:没有另一人的存在,不可能引发一个人去思想。依照坦陀罗,拒绝萨缇(或者是变成的力量)的纯洁意识或纯洁存在,只能是一半的真理。萨特旦安达主要地被授予了自我进化和自我回旋的力量。因此,完美的体验是完整的体验——那就是说,存在的意识和变成的意识。只有在相对的世界里面,湿婆和萨缇才会被认为是分割的。此外,坦陀罗认定世界的进展和吉瓦(Jiva,个别的灵魂)都是真实,并不仅仅是叠加在梵天之上的幻觉。坦陀罗一般的非二元论和纯洁二元论不同,它声称吉瓦最后会与实相成为一体。
根据坦陀罗所述,摩耶把真实掩盖了,把有意识与无意识,存在与非存在,喜乐与不喜乐两极分化。通过这种极性,无限变成了有限,无分别变成了分别,不可估量变成了可估量。同样地,非二元实相变成了进化——这正在成为真实,并不仅仅是吠檀多的外表——进入了与“中心”连接的多样化上,或者与本性分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与反作用。一些中心,例如人类,发展出感觉,认识和意志的力量,而其他的就缺乏这种力量,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力量,或者不同程度的缺乏。此外,有些中心,是认知者,而另一些是认知对象;一些是享受者,另一些是享受对象。各种不同的确定条件都组成或者维系着一个中心,例如一个吉瓦(个体灵魂),由于它的行为(业力)作用与反作用的影响,也受到限制和束缚。这些确定是“束缚”,编织着吉瓦现象生命的网络。它受到了束缚,行为也像“动物”。(pasu,帕苏)。
通过实相的进化,通过它难以了解的力量,进入了多种中心里面,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它的真实本性通过仍然是纯洁意识。尽管坦陀罗否认作用与进化的真实性,实相并不会停止去成为它自己。
通过无限自身的敞开,通过它能够到达的境界,一个有限的中心无论在进化过程中的任何位置上,都不会停止成为纯洁实相的一个“点”。当个体灵魂面对这一个“点”,无疑就是实相;个体灵魂面对摩耶的面纱,它就会受限制和束缚。因此,在每个个体灵魂的中心(吉瓦中心)里面,既有个体,也有无限;既有现象,也有真实的要素。摩耶起作用的方向就称为“向外能量”,用它的束缚力创造了吉瓦中心;逆转的方向就称为“回归能量”,揭示出实相。;坦陀罗(尤其是“左手”途径的训练,稍后会介绍),指示出“向外能量”转变成“回归能量”的方向,是受束缚的个体灵魂转化成“释放者”或“解放者”的过程。正如坦陀罗所说:“有下沉就必有提升”,“剧毒的杀人毒药在智者手中会变成生命的炼金术”。
各种激情与欲望连同着向外在能量而形成,个体灵魂如同陷入现象世界的罗网。一些激情会表现为这张网上的主要网结。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物质享受的主要刺激转化成灵性体验(瑜伽);如何使欲望得到升华。如果可以做到,那么就不会受到逆转本性而行的束缚,无限的个体灵魂会意识到它与无限实相不二。
个体灵魂,被“外在的能量”捕获,感知到二元性,抱着喜爱与痛苦,接受与拒绝,身体与灵魂,精神与物质等观念。但是,如果非二元性质的湿婆—萨缇单独地存在,正如坦陀罗所主张,所有的分别一定是相对性的。这样,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分别,相互之间的欲望是其中的主要欲望,他们之间的肉体结合都是属于相对层面,设想那里有一场肉体与精神之间的持久冲突,个体灵魂就像被普遍习性束缚着的动物。只要个体灵魂还是处于相对层面,分别是恰当的,甚至是有价值。然而,遵守道德或者社会习俗对于那个层面来说是赏心悦目的,使个体灵魂不致于沦落为动物。为了让个体灵魂明白到这是真正的湿婆(绝对者),它必须要消解每一种二元性,明白到事实上无论是身体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发生了什么事,都是湿婆—萨缇,曾经是分离的实相及其能量。人没有看到宇宙的总体,当一个人明白到创造、维系、毁灭的整个过程都只不过是里拉(Lila)的表现,或者是湿婆—萨提的欢愉;对于这样的人,万物都会被视为湿婆—萨缇的一种表达方式。坦陀罗训练技巧的特殊性在于把变化多样的“外在能量”逐步综合到“回归能量”,分离、两极分化,甚至对立都会视为同一,变成融洽与平和。
然而,两股能量并不会单独运作,一股会排斥另一股;它们是同时存在,尽管强调振荡一股猛攻另一股。因此,它们都是被认定为二元和不同的,非二元论则认定它们是内在的,透过内在可以看到联合,平等和相似性,不仅仅是一团混沌的抵触微粒,甚至“外在能量”在宇宙的创造与维系起作用的时候也是联合。我们的普通经历也会表现成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向我们揭示了限制性和条件性的认同。简单地说,尽管外在能量表现出其分别性,认同要么是隐藏于内在,要么是受到可见的条件性限制。
让我们以男人与女人做例子。忽略某些条件和限制,两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同等的;两者之间分别显著,但可以消除。然而,强调两者之间的分别会形成男女之间的束缚,这在日常体验可以看见。当他们真正地认同,而不是实际的相等,这些束缚会消失。因此,问题就是如何定位,或者重新定位被掩盖的同一性。
吠檀多的非二元方式是否认所有的受限附带条件,这被称之为不真实,直到一个人在男女之间除了看见梵天,或者纯洁和无分别的意识之外,对其他一无所见为止。为了达到唯一的肯定,每一个二元的残迹都必须丢弃;换言之,吠檀多要求求道者弃绝这个世界的名相(名字和形式),但说比做容易,因为仅有少数人可以实践这种弃绝。
坦陀罗的方法不同,指示出提升的训练。肉体的男性与女性,毫无疑问是不同的,他们沿着宇宙进程的外在能量漂流,通过回归的能量,他们 可以提升到宇宙法则里面,意识到了整体,那就是“湿婆—萨缇”。在相反的外在能量里面,求道者需要把完整或者极性“带在一起”,这样就会意识到他们的同一性;从而男性与女性的肉体结合是次极限于“湿婆—萨缇”的创造性结合。坦陀罗的“左手途径”相当严厉,规定求道者(或称为“撒哈卡”)的条件必须是“英雄”级别(后面会有介绍),精神训练的仪式上需要女性的调整,表现出如何次极限于所谓的“肉欲”行为,直到最终体验到至上的非二元性!湿婆—萨缇的完美祝福来到了。这种技巧制造出非常相似的主要欲望,为如同“受到强烈束缚的动物”一样的人敞开了“空间”,或者是体验萨特旦安达的通道。如果跟随正确的途径,所有条件都准备妥当,求道者会在他的努力中取得成功。
坦陀罗的次极限形式包括三个阶段:净化、提升,以及在纯洁意识层面上获得同一性。首先,求道者必须通过把“外在能量”转化为“提升能量”来去除无用的渣滓。根据坦陀罗,纯洁的宇宙法则在某个阶段会反对直线,进入非纯洁法则,后者组成了自然领域(自然王国),就像“盘绕的”曲线,个体灵魂在里面徘徊,会被囚禁在里面,被抓进自然决定论的罗网里面,无处可逃,直到盘绕的曲线不再盘绕,敞开了释放的通道,提升到纯洁的宇宙法则里面。这个过程完成之前,个体灵魂仍然漂浮在“外在能量”之上,随之移动,喜爱主要的欲望。不管产生喜悦还是痛苦,这些欲望都集中于一连串的附加链条之上。它在设置了解开“盘绕的曲线”的谎言,使之封闭。
这种坦陀罗技术用语就称为“唤醒的”昆达里尼,或者称为向上的拙火能量,人可以借此从不纯洁层面的法则进入纯洁法则。盘绕的拙火的头部原本向下,现在要转为向上。拙火能量方向的转变就称为净化,进化之后的个体灵魂仍然停留在里面。下一步就称为提升:沿着“外在能量”而行的宇宙法则秩序必须转变方向,开始回归的旅程。提升是与下沉相反的秩序,有下沉就必有提升。求道者必须把自己从沉重和较为不纯洁的要素中提升到微妙和较为纯洁的合一上,直到获得湿婆—萨缇意识。这是次极限模式的总体框架,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提升模式,紧跟随着的是二元和非二元,还有其他思想体系。
求道者的灵性唤醒在坦陀罗里面是用“唤醒和提升的昆达里尼能量”的标记来描述。这种昆达里尼是什么呢?有意识地理解并不是坦陀罗神秘和深奥之处,坦陀罗的奥义是建立在由所有宗教信仰所描绘的灵性体验之上。每个真实的灵性体验,例如看见光或者幻像,或者与神合一,都仅仅是上升的昆达里尼的表现。让我们尝试用一个物理科学的幻像去帮助了解昆达里尼。物质的粒子有两种能量:潜在的(potential)和运动的(kinetic),总共加起来保持不变。运动的能量仅是所有能量的一小部分,负责粒子的移动或者运动。运动的能量与总能量之间存在着特别的比率;当这个比率由于内在的分子运动而发生改变的时候,粒子的本性就改变了:一种元素变成了另一种。根据坦陀罗,昆达里尼以宇宙能量的形式,呈现在每件事物里面,甚至在一个物质分子里面。像运动的能量一样,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在运转,而剩下无可估量的能量却残留着,就像潜在的能量,“沉睡”或封闭在“根基”里。这是一个巨大的贮存能量,上面是运作的能量,就像粒子的运动能量一样,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同时,在个体灵魂的中心还有潜在的昆达里尼能量,是主体能量(包括身体的,精细的和因果关系的能量)的贮存库,也有运动的昆达里尼能量,负责个体灵魂的运动和移动。上升的昆达里尼是整个身体和思想运动的复杂机制的中心枢轴。昆达里尼的运动能量与所有能量特殊比率取决于身体机制的当前条件与行为。转变是必须的,通过对身体主要元素的转化,使当前的身体运作变得更好和更有效。身体、精神和至关重要的机制只有通过“上升的昆达里尼”,通过拙火从“向下”重新定位为“向上”,转化,鼓动与提升才变得可能。通过前者,物质身体制造出“盘绕的曲线”,受限于特征,受到功能和可能性的束缚。通过后者的力量,它打破了束缚,限制得到了转化。这是普遍的法则。但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灵性纪律训练,潜在的贮存能量可以被激活。与王瑜伽和智瑜伽一样,信心和爱如同最强而有力的杠杆,提升向上的昆达里尼。重复神的名字或者一个神圣的曼陀罗,甚至是音乐,都会在这个过程里面有所帮助。坦陀罗并不排斥这些手法。坦陀罗的学生思想上应当忍受昆达里尼上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更多是意识的敞开,伸展和提升,而不是机械性地进入更加高的能量。唤醒昆达里尼的主旨并不是获得更高的能量去表现奇迹,或者享受物质欢乐;而是意识到萨特旦安达(Satchidananda)。
昆达里尼的唤醒是通过中脉作为途径,被描绘成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这是一种空敞的渠道,中脉通过脊柱,通过脊椎底部的基本中心(脉轮)与大脑连结。坦陀罗提到了中脉通过的六个中心,这些中心是很多球体和平面,在坦陀罗则描绘成不同颜色的千瓣莲花。对于世上普通来说,这些中心是封闭的,莲花就像未开放的花蕾。随着昆达里尼通过中脉而提升,接触到这些中心,这些花蕾就会完全地向上绽放,成为花朵,求道者获得了灵性体验。灵性练习的目标就是让昆达里尼从较低和较毛重的中心提升到较高和较有意识的中心。在昆达里尼的向上旅程期间,个体灵魂并没有完全地从相对状态中释放出来,直到进入第六个中心为止,是真实体验的“窗口”。在第六中心(位于两眉中央的两块花瓣的白色莲花),个体灵魂散发出它的自我,燃烧了二元性的种子,较高的本觉从较低处的灰烬中提升起来。为了能够活在纯洁意识里,现在肉身如同死去一般。第六中心是关键,千瓣莲花的力量通过这里进入大脑,如同无限的海洋,转化着小小的贮水池,也就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填满了贮水池,使它溢出了水,不再是小小的贮水池了。昆达里尼最后会在大脑中提升到莲花之上,变成与湿婆(绝对者)合为一体;求道者会意识到,在意识转化中,他与“湿婆—萨缇”合为一体。
坦陀罗讲究老师和学生的资格,也需要曼陀罗或者神圣语言、图表、神像、仪式,精神部署在坦陀罗实践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有资格的老师,或者古鲁,必须是出身良好,有高尚的品格。他必须有同情心,内心平静,应当熟悉坦陀罗和其他经文的诗句,有规律地重复神的圣名,在火祭中提供祭品。此外,他应该拥有一个愉快的部署,有满足弟子愿望的力量。对于坦陀罗的学生来说,古鲁的帮助必不可少。昆达里尼上升,净化了他的身体元素,思想变得纯洁,重大的变化会在他身上发生。在灵性修持的实践上,求道者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需要外在的帮助。神圣母亲不是别人,正是昆达里尼本身,只要真正的危机来到,都会以优雅的形式给予缓助,但是,一个人类媒介是必要的。古鲁擅长于坦陀罗修持,对弟子富有经验,为弟子校验修持结果。弟子不会仅仅是把古鲁看成一个人,而是看作神的化身。正如灵魂的肉体化表现一样,古鲁拥有一个特别的位置,在弟子修持出现困难的时候负责指导弟子,在每一方面照看他的幸福。
像老师一样,弟子也应当出身良好,拥有无可责备的品格,正直的本性。经文上的诗句说到,他应当拥有敏锐的头脑和仁慈的心,对死后生命持有信心,履行对双亲的责任,从血统、学者身份和财富的傲慢中释放出来。此外,他应当避开不信者群体,准备以所有的谦逊去服务师父。随后将会描述三种类型的求道者。
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应草率地接受弟子,求道者也不要接受一个不吸引他的人为老师。启迪模式和指引的不同,是取决于老师的能力和学生的资质。一个普通的启迪是借助详细的仪式来进行。但在更高级的启迪里面,这些仪式将会变得次要,弟子也借此很快地得到深层灵性体验的加持。
曼陀罗在坦陀罗修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吠陀和宇宙古史(往世书)的祭礼和赞美诗一样。“曼陀罗”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只需观照,便得解脱。(不知这是否符合原意)”曼陀罗是声音——等同于神,也就是胎藏或原初意识;外在的肖像是曼陀罗的物质形态。声音的振动是胎藏的首要表现,与原初意识最为接近。它是纯洁意识和物质对象之间的真正中间媒介,既不像前者那样绝对非物质化,也不像后者那样密集。曼陀罗认为振动和启迪是同一种宇宙能量(或者说是萨缇)的两种表现,两者都会引向对原初意识的认识,否则甚至会错过对一位智者的领会。曼陀罗并不仅仅是语言,而且还是超越力量的思想的集中形式;它们在自己的幻象中揭示出种子。求道者发现曼陀罗和神二合为一,有等同性,神性化身在曼陀罗内。对于无知者,曼陀罗产生的振动仅仅是物理现象,曼陀罗只不过是一种声音,而不是用作创造与想象。幻觉隐藏在曼陀罗内,就像橡子里面的橡树。幻觉很快地暴露了,变得被赋予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揭示出内在的宇宙能量。坦陀罗认为曼陀罗并不是人脑的杰作,而是永恒的存在,求道者通过反复念诵它们而达到完美。
神秘图表就称为“具(印度教和佛教坐禅时所用的线形图案)”也在坦陀罗仪式中使用。一种“具”是一种图形,就像曼陀罗的声音一样,等同于神。这并不像化学领域中使用的分子结构示意性草图,而是一种真理的陈述,它对擅长者提示出基本力量,发展和维系一种崇拜对象。当“具”被赋予了真正力量,神性就在那里。在坦陀罗仪式上,“具”是一种崇拜物件,上面的图像是更加切实的陈述。曼陀罗和“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神的肖像通过一个宗教团体与最终实相结合,也称为意识的化身(意识的具体表现),并不仅仅是一块刻着图案的木头或石头。如果崇拜是有目的地进行,那么图像,曼陀罗和“具”,还有各种其他的附件也变成了意识的表述形式,就像在基督教团体,基督把酒和面包变成血和肉一样。
对于非启迪者,植根于坦陀罗仪式的曼陀罗和“具”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行话和魔术般的图表。同样地,只要未被告知者(无知者)关注,所有的物理和化学公式、方程式和概念都会变成一种累赘。例如,E=MC^2就像OM(“嗡”咒,代表宇宙至上力量),对于无知者来说没有多大意义。爱因斯坦的公式有释放能量的意义,是释放锁在原子里面的不可思议力量。公式的奥秘也同样适用于曼陀罗;它们是真正地缩短某些基本实验的距离。同样地,曼陀罗的学生要有信心, 这样会对曼陀罗和“具”的力量有同样程度的了解,就像物理科学的学生一样。一旦给予了昆达里尼和其他坦陀罗原理的通俗解释,就像给予了相对论理论和大型机械一样;但事实证明是谎言,在精密的实验上,一种情形比作另一种,不幸会远远超过每个人所能理解的。坦陀罗声称曼陀罗是灵验的,崇拜中使用的图表是力量,是神或者提婆(化身),是意识的实体,可以获得超自然力量,最早期的求道者通过不同的脊椎中心体验了昆达里尼的提升,最终意识到他与梵天为一体。
让我们简单地设想一下崇拜中采用的坦陀罗仪式。坦陀罗的主旨是让求道者意识到最终的解脱,根据他们的内在进化和欲望,财富、感官的享乐和正义是其次。因此,放下没完没了的各种仪式对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个人都适合。通常一个坦陀罗仪式包括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赋予不同的神性,对身体元素进行净化,控制呼吸,静心,对生命给予想象,还有就是精神与肉体的崇拜。这些加起来会转化崇拜者,被崇拜对象,附件和崇拜行为的意识,它们都是精华要素。在仪式的高潮,求道者会意识到他与整体合一。身体与精神层面的融洽对于成功的崇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会通过规定的姿势,呼吸控制,大脑对曼陀罗有准确的见解而在粗糙的身体元素中产生,清洗和净化物质身体,而这种净化会通过内在的满足而来。通过静心,身体的粗,浊,精层面会从各自的污染中释放出来。静心(冥想)的目的是能够让实践者感觉到自己与神合一。这种对合一的冥想,坦陀罗的这种中心特征,与二元论的宗教相当不同,二元论宗教仍然维系着神与奉献者之间的差别。“只有变得神性才会敬神”。仪式的最后部分是一种祭礼,奉献者完全地把自己围绕在神性中,与神连接,与神合一。这个阶段,崇拜者和被崇拜对象,有限与无限,个体与整体之间再也没有分别。
坦陀罗据称是一种实验性的科学,允许用实验去查证真相。理论和思索仅是假设;坦陀罗的座右铭是:以你实际能够证明和查证的方式生活。没有必要去接受像“主这样说”的声称作为基础。但是,像所有的科学一样,前提是需要求道者跟随老师的指导,在老师面前做试验和看结果。
坦陀罗指示了唤醒昆达里尼的几个途径:其中一个称为Vamachara,或者是“左手”道路,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不知其中的原理,另一方面是由于被不负责任的人滥用,使得整个坦陀罗科学变得令人怀疑。这种途径的仪式是,就像其他诚恳的灵性实践一样,以“回归能量”为基础,寻找相反的过程去创造出“动物性人类”所受的束缚。这条道路的追随者需要五种成份:谷类,鱼,肉,酒和性结合。然而,不同级别的求道者却有不同的涵。Vamachara原则是强调明白事实上是人在灵性生命中制造了过程,而不是懦弱和错误的避免使他堕落,而是要抓住它和限制它,这样就会产生出某种意义的释放。对于某些类型的求道者,称为“英雄”,建议去喝酒和实践性结合,老师会小心地指出利用这种欢乐与刺激会把灵魂从肉体层面上提升起来。例如,求道者首先会被要求去用酒来祭神,然后参加一种献祭仪式。谷类,鱼和肉的情形也是一样。他们享受的欢乐会逐渐得到限制。弟子在一些献祭中被教导去进行性结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生命,因此并不采用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坦陀罗从不支持纵欲,或者没有规律地满足主要欲望。据说失去贞操会失去性命,或者使寿命缩短。此外,性结合有一种更深厚的灵性意义,那就是在所有现象世界的体验里面,揭示出二元性里面的合一。即使在肉体层面,一对夫妇也会在欢乐中合一,但是只有灵魂的解放,才参体验到“湿婆—萨缇”的合一和祝福。女性,在坦陀罗的实践上,是帮助弃绝道路上的男性。女性在所有坦陀罗派别都是受尊敬的对象。她被认为是萨缇的化身,是凸出和遍及宇宙的力量。凌辱妇女是令人忧伤的罪过。求道者从老师那里学习如何运用前面提到的五种成份去唤醒自己的灵性。通过曼陀罗,仪式,冥想,祷告,真诚的力量,通过古鲁和神圣母亲的优雅,弟子最终获得了一种本性,使他把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变作一种敬神的行为,他也发展出一种理解力,明白到商羯罗一首萨缇赞美诗的意义;“至上的女神,让我头脑的所有运作成为回忆,让我的所有言语都赞美你,让我的所有行动都服从你!”
坦陀罗根据求道者的灵性状态,划分成三种类型:动物,英雄和神。动物类型的人会沿着“外在能量”而移动,从世上行为中得到益处和缺点。他并没有从普遍习俗中提升,也没有切断三个结:“憎恨,害怕和羞耻。”他会受自己的热情控制,成为六种敌对冲动的奴隶:性欲,贪婪,骄傲,愤怒,幻觉和嫉妒。他甚至不允许去接触“左手”道路的五种成份。
胜任五种成份的冒险仪式的学生就称为“英雄”。他有内在的强大力量去“玩火”,用它来燃烧世上的束缚。完全建立在自制之上,他甚至在最受考验的环境也并没有忘记自己。他是一个无惧之人,鼓舞着那些处于动物状态的人。他拥有纯洁的动机,温和的言谈,强壮的身体,足智多谋,有勇气与智慧,敢作敢为,还有谦逊。他珍爱所有的良好品质。
(怎么和奎师那这么相似,简直是神!)
神性级别的求道者已经从所有欲望的束缚中提升起来,没有欲望需要升华。其中一段坦陀罗经文描述了这样的求道者:言行谨慎,热爱众生,自省,平静,有洞察力,还会热切期望其他人得到幸福。他不会从真理的道路上倒转过来,去做邪恶的事。他在每一方面都变得良好,被称为湿婆的化身。他在崇拜里并不需要肉体援助去提升灵性,静心变得自发而来。他经常处于入迷状态,享受着“内在的女人和酒”。他会用觉知,祝福和提升去取代英雄级别求道者使用的“五种成份”。
据称坦陀罗的精神戒律具有宇宙通用性;它承认吠陀祭礼的正确性,承认奥义书的辨别和弃绝,承认王瑜伽的净化戒律,还有宇宙古史描绘的对神热切的爱。它训诫求道者练习意志力和自我努力,实践自我臣服,还有对神的渴望。坦陀罗对它的奉献者承诺不仅享受世间的欢乐,而且还要解脱,承认昆达里尼的力量可以在真诚的灵性追求中被唤醒,这也是世界各大宗教推崇的灵性戒律。

回向偈

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回向偈
生生世世遍遇清净师,
不离殊胜妙法恒受用,
十地五道功德皆圆满,
祈愿金刚持位速证得。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众生。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迦叶传(马哈咖沙巴)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

第一章 马哈咖沙巴早年
佛陀在般涅槃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法」与「律」为师,因为实践解脱道所需的教法都包含在他四十五年的说法里,他们可从中寻找。
似佛的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
佛陀入灭之后不久,比库们虽然未推举继承者,但是对一位独居长老的敬意却与日俱增,他浑身自然地散发出力量以及威严的光辉。巴利文注释书描述这个人为「似佛的弟子」(buddhapatibhaga-sabaka),他就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古译: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
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能在刚失去领导者的僧团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因素。他拥有佛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中的七种,禅定的成就与智慧也受到佛陀的赞叹。u他是唯一曾和佛陀交换僧袍的比库,那是一种殊荣;他拥有最高程度的「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v他也是持戒与苦行的典范。
因此,由他来召集其极力主张的第一次僧团(sangha)大会,便不会令人感到惊讶。显然地,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很晚之后的中国与日本,这位令人敬畏的长老被认定为禅宗初祖。
父母逼婚
如同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两位上首弟子,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也是婆罗门阶级。在菩萨(佛陀)出生前几年,马哈咖沙巴生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大岸村(Mahatittha),是迦毗罗(Kapila)梵志与其妻须摩那代毘(Sumanadebi)之子,w名为毕钵离(Pipphali)。他的父亲拥有十六座村庄,俨然像个小国王一样统治它们,因此毕钵离是在富裕与奢华的环境下长大。
然而,他从小既渴望过出家的生活,因此不想结婚。当父母一再怂恿他娶妻时,他告诉父母会一辈子照顾他们,而在他们死后,就会出家成为沙门。不过他们一再坚持他必须娶妻,为了安慰母亲,他终于同意结婚——条件是必须找到一位符合他完美标准的女孩。
为此,他雇请金匠打造一个纯金的美女雕像,并为她配上华服与美饰,然后显示给他的父母看,说:「如果你们能为我找到像这样的美女,我就同意过在家的生活。」不过,他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心想:「我的儿子过去一定累积许多善德,而他一定是和这个金像一样的美女共同完成的。」于是,她找到八个婆罗门,赐予他们丰厚的礼物,请他们带着美女像四处去找寻类似的人。这些婆罗门心想:「我们且先去摩达国(Madda),那是个出产美女的宝地。」他们在沙竭罗城(Sagala)找到一个足可和金像媲美的女孩。她是一个富有婆罗门的十六岁女儿——拔陀迦比罗(Bhadda Kapilani),比毕钵离(马哈咖沙巴)年轻四岁。她的父母同意对方的提亲,于是婆罗门们便赶回去报佳音。
然而,拔陀迦比罗和毕钵离一样也是不想结婚,她想过梵行的生活,出家当女沙门。她和毕钵离这种一致的心愿并非巧合,而是源于过去所造业力的紧密连结。这个连结在此世成熟,他们在年轻时以婚姻结合,然后再果断地分开——又一次更高层次结合的决定。最后两人都圆满了修行,在世尊座下证得最高圣果。
听到自己的计画被破坏,父母亲真的找到一个和金像相符的女孩,毕钵离很难过。他想毁约,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女孩:「拔陀!请另寻门当户对的佳婿,和他一同过快乐的生活。因为我想出家成为沙门,请勿有遗憾。」拔陀迦比罗的心思和他一样,也悄悄写了一封相同的信给他。但他们的父母,早就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便中途将信拦下来,换成为欢迎的信函。
与妻同发愿成为沙门
所以拔陀被带往马嘎塔(Magadha),这对年轻的佳偶还是结婚了。然而,由于两人都渴望出家修行,因此彼此同意保持独身生活。为了显示他们的决心,每晚上床前,他们会在两人之间摆一个花环,并决议:「如果那边的花枯萎,就知道谁已生起欲念。」到了晚上,他们都彻夜保持清醒,以避免身体接触:白天,甚至不需要照顾庄园农场。
毕钵离的父母死后,两人得负责经营庞大的产业。这时,他们开始感觉到出家的诱因。有一天,当毕钵离巡视农地时,他似乎是带着新的眼睛去看从前就看过的东西。他观察到,农场工人在恳地时,会有许多鸟聚集,大啖犁沟里的虫。对农夫来说这个景象十分平常,却令他惊吓。那带来财富的事业令他感到震撼,,他的田产竟是其他众生痛苦的回馈,他的生活是用许多土壤里的虫,以及其他小生命的死亡换来的。想到这里,他问其中一个工人:「谁必须承担这些恶业的果报?」
「你自己,先生。」他回答。
被业报的洞见所震撼,毕钵离返家并思维:「如果我必须为了这个杀生而承担罪果,那财富于我有何益处?我最好将它们全都交给拔陀,出家过沙门的生活。」
但在家里,拔陀同时也有类似的经验,对于从前经常看见的事物,有了耳目一新的深刻了解。仆人铺开芝麻种子,曝晒在太阳下,于是乌鸦与其他鸟儿竞食被种子吸引来的昆虫。
当拔陀问仆人,谁应该为这许多生命的惨死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时,仆人回答业报的责任是她的。于是她心想:「单单这些恶业,就足以令我在一千世的轮回大海中,无法冒出头来。等毕钵离一回来,我就立即将一切都交给他,然后离家过沙门的生活。」
当两人发现彼此想法一致时,他们从市集买来橘色衣袍与土钵,然后互相剃头。如此看起来就像沙门游行者,他们并发愿:「我们一定要找到世上的阿拉汉(arahant)!」虽然他们尚未遇见佛陀或他的教法,但他们直觉地知道应以大智圣者「准弟子」的身份,遵行沙门的生活。
与妻各自追寻究竟解脱
然后,他们将钵挂在肩上,悄悄地离开庄园宅第。然而,当抵达属于他们资产的隔壁村时,被工人与其家人看见。他们痛哭失声,匍匐在两位沙门脚下,叫道:「啊,亲爱与尊贵的主人!那么怎么忍心让我们成为无助的孤儿呢?」
「那是因我们已看见三界犹如火宅,因此想追求出家的生活。」毕钵离允许奴隶者恢复自由,然后和拔陀继续上路,留下村人仍在后面哭泣。
他们行路时,马哈咖沙巴在前,拔陀紧随其后。这时马哈咖沙巴心想:「啊,拔陀迦比罗紧跟我身后,而她是个大美人。有些人可能会想:『虽然他们是沙门,但仍无法离开彼此独自生活!』如果他们竟因此心生邪念,或甚至散播恶毒的谣言那就会严重伤害自己。因此,我们最好分开。」
当到达一处路口时,马哈咖沙巴便将想法告诉她,并说:「拔陀,你走这条路,我走另一条路。」她回答:「对沙门而言,女人确实是个障碍。人们可能会怀疑我们行为不检而来毁谤,因此让我们分手,各走各路。」
然后恭敬地对他右绕三匝,礼拜他的双足,并合掌说:「我们无数世以来亲密的伴侣关系与友谊,今天就此结束。您请走右边这条路,我会走另一条路。」他们就这样分手,各自上路,追寻崇高的目标——究竟解脱痛苦的阿拉汉果(arahant)。
据经上说,大地有感于他们的戒德威力而剧烈震动,天上雷声大作,连世界边缘的山岳都传出回声。

原注
u他精通九次第定于六神通,包含阿拉汉果在内。参见本书第一部.第五章〈马哈咖沙巴于佛陀的关系〉。
v根据《瞿默摩嘎喇那经》(Gopaka-Moggallana Sutta),比库有十种德行能启发净信(pasadanlya-dhammana):
(一)正道:(二)多闻:(三)知足:(四)轻易达到四禅:他拥有(五)神足:(六)天耳:(七)他心智:(八)宿命通:(九)天眼:(十)漏尽,即阿拉汉果(arahant)。
w马哈咖沙巴早年这些事是取材自《相应部》的注释(SN 16:11),类似的版本在《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
x在此要注意,工人的回答并不符合佛教的业报思想。根据佛光的说法,业是意所造,如果没有杀生的意图,就没有杀业与道德责任。

第二章 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
让我们先跟着拔陀迦比罗走。她沿路走到沙瓦提城(Savatthi),在揭达林园精舍聆听佛陀开示。那时比库尼僧团尚未成立,她就住在揭达林园精舍附近的非佛教女沙门修道院。她在那里住了五年,直到受戒成为比库尼为止。
证得阿拉汉圣果
不久之后,拔陀证得阿拉汉圣果。佛陀赞叹她为比库尼中忆念前世第一者(AN 1,chap.14)巴利注释书与本生故事,留给我们一些有关她前世成为马哈咖沙巴妻子的记载。
有一天,她说出下列偈,其中她赞叹马哈咖沙巴并宣示自己的成就:
佛陀之子法与嗣,
马哈咖沙巴尊者善入定,
觉知前世之住处,
洞见天界与恶趣。

彼亦已达成无生
圆满圣者之正智
具足三种智证明,
为具三明之梵志。

拔陀迦比罗亦然,
无死三明之女尼。
战胜魔罗与眷属,
此身已是最后身。

见过世间大危险,
吾等出家成沙门。
如今已灭除诸漏:
清凉寂灭证涅槃。(Thig.63-66)
慈悲地看待偷罗难达的滋扰
身为阿拉汉比库尼,拔陀主要致力于教育年轻尼众,并指导她们持戒。在(比库尼分别)(Bikkhuni Vibbanga)中,记载了几件她指导学生持戒的事。u其中有两件,是拔陀迦比罗忍受另一位比库尼对她的嫉妒,而那一位比库尼对马哈咖沙巴也怀有敌意。
偷罗难达(Thullananda)比库尼博学多闻,并且善说佛法,但她显然锐利有余而柔软不足。她非常顽固,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好几部律典都有提到这点。当拔陀也成为着名的说法者,甚至受到一些偷罗难达学生的喜爱时,偷罗难达便心生嫉妒。
为了滋扰拔陀,有次她和学生在拔陀的房前来回走动,大声念诵。她为此而受到佛陀的责备。v
另一次,拔陀请求偷罗难达在她拜访沙瓦提城时,为她安排临时住处。但偷罗难达的嫉妒再次作祟,她将拔陀从那些住处排除。w然而,拔陀已经是阿拉汉,不会在受到这种事影响,她只是轻描淡写与慈悲地看待它们。

原注
u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10,12,13,Vin.4:227,267,269,270.
v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3.Vin.4:290.
w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5.Vin,4:292.

注释
① 三种智证明是指阿拉汉通达无碍的三种智明,即:
(一)宿命智证明:明了自己与众生一切宿世之事的智慧:
(二)生死智证明:以天眼通预见自己与众生在死后归趣的智慧;
(三)漏尽智证明:如实了知四谛之理,断尽一切烦恼的智慧。

第三章 轮回背景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原是发愿要成为过去第十五佛莲华上佛(Padunmutara)的大弟子,莲华上佛出现在过去十万劫前,而他的主寺座落在有鹅城(Hamsabati)附近的安隐鹿野苑。u
富有的地主夫妇
那时,未来的马哈咖沙巴是个富有的地主,名为韦提诃(Vedeha),而拔陀是他的妻子。有天韦提诃去寺里,坐在大众中,佛在那时宣布摩诃尼萨巴(Mahanisabha)长老,是他的第三顺位弟子,苦行第一。韦提诃听了很喜欢,就邀请佛陀与全部僧团隔天到他家里用餐。
韦提诃发愿成就苦行第一
当佛陀与比库们在他家用餐时,韦提诃看到摩诃尼萨巴长老在街上托钵,他出去邀请长老加入聚会,但长老婉谢。于是他拿起长老的钵,装满食物再还给他。
当韦提诃回到屋里时,他问佛陀长老谢绝的理由。佛陀解释;「善男子!我们受邀到家里用餐,但那位比库只靠托钵乞食;我们住在城里的寺院,但他只住在森林里;我们住在有屋顶的地方,但他只住在空旷处。」
韦提诃听到这个说法,心中异常欢喜,于是他思维:「就如油灯也会洒油,我为什么只满足于阿拉汉果?我将发愿成为未来佛诸沙门行者中,苦行第一的弟子。」
然后,他邀请佛陀与僧众到他家里用餐一周,并供养所有僧团三衣,顶礼佛陀,并说出他的愿望。莲华上佛观察未来,看见他的愿望会实现。于是为他授记:「从现在起十万劫后,有佛名苟答马(Gotama)出现于世。你会成为他第三位上首弟子,名为『马哈咖沙巴』。」
拔陀发愿成就忆念宿命第一
至于拔陀,则受到忆念宿命第一的比库尼所激励,发愿在未来佛座下获得这种成就。她也受到莲华上佛印可,说她将可如愿。
于是两人余生都持戒行善,死后都转生天界。
贫穷的婆罗门夫妇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下一个前世记载发生在很晚之后,在苟答马(Gotama)佛之前第六佛——维巴西佛(Vipassi)的教化时期。
好乐求法的(一衣者)
这次他们是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两人穷到只有一件上衣,因此每次只有一个人能外出。在这个故事中,该婆罗门因此被称为「一衣者」(ekasataka)。
虽然我们很难想像这种赤贫,但更难想像的是,在如此赤贫之下,他们的心并不穷。马哈咖沙巴与拔陀两人从前就是如此,虽然身为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但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和谐,快乐并不因贫穷而减少。
有一天,毘婆尸佛将举行一个特别开示,两人都很想去参加,但只有一件上衣的他们,无法同时出席,于是妻子在白天去,丈夫则在晚上去。当婆罗门听到布施功德的开示时,内心深深受到感动,于是他想将仅有的一件衣服献给佛陀。但在他下定决心后,又感到很不安:「这是我们仅有的上衣,也许我最好先和妻子商量。没有上衣我们如何过活?如何替换呢?」
无我的布施
最后他还是排除一切疑虑,将衣服放在佛陀脚下。做完之后,他不禁鼓掌欢呼:「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国王此时在帘幕后聆听开示,听到欢呼并问明原因后,便送了好几套衣服给婆罗门,之后并请他担任宫廷教士,这对夫妻的困境也从此结束。
由于无我布施的结果,这婆罗门死后转生天界。离开天界之后,他又成为人间的国王,仁慈地对待子民,并布施供养当时的沙门。拔陀当时是他的皇后。
婆罗门夫妇
至于拔陀,她曾是一个婆罗门少年的母亲,这个少年是菩萨(未来佛)的学生,他想出家成为沙门。马哈咖沙巴就是她那时的丈夫,阿难达(ananda)则是她的儿子。
拔陀希望她的儿子在出家之前,多认识世俗生活,但对年轻婆罗门来说,这种认识却是以一种钻心刺骨的方式降临。老师的老母疯狂地爱上他,甚至准备为了他杀死自己的儿子。这次绝望的激情相遇,让他彻底厌离世俗生活,他的父母也同意他出家修行(Jat.61)。
另一次,马哈咖沙巴与拔陀是一对婆罗门夫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未来的菩萨、阿奴卢塔(Anuruddha)、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四个人都想出家,起初这对父母不答应,但之后了解到出家生活的果报与利益,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出家(Jac.509)
梵天所转生的夫妇
在另一世中,有两个村长,他们是好朋友,决定如果他们的小孩是异性,长大后就结婚,结果真的如他们所愿。
但这两个小孩在前世中是梵天界的天神,因此他们毫无性欲,最后在父母同意下,选择出家的生活(Jat.504).
破镜重圆的地主夫妇
在诸多故事里,拔陀在过去世唯一错误的行为是:在介于两佛出现的某个时间,拔陀是地主的妻子。有一天,她和小姑吵架,这时一位独觉佛(pacceka)正好前往她们家托钵。v当小姑供养独觉佛食物时,拔陀想让她难堪,便拿起独觉佛的钵,将食物倒掉,并装满泥巴。然而,她立刻就后悔了,拿回钵以香水洗净,并盛满香甜可口的饭食,然后将钵还给独觉佛,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无礼。
由于这行为的业报混杂着黑暗与光明,拔陀在下一世便拥有财富与美貌,但身体却发出可怕的恶臭。她的丈夫——未来的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因无法忍受臭味而离开她。但由于她很美丽,仍有人前赴后继地前来求婚,不过后来的结局都一样。
她非常失望,感觉人生无趣,为了处置财产,她融化所有饰品做成一块金砖,带到寺院,供养为了纪念刚入灭的咖沙巴佛(Kassapa)而建造的塔。她以至诚心献上金砖,结果身体又再度变香,首任丈夫——马哈咖沙巴也来带她回家。
从梵天转生人间
在该世的前两世,拔陀是波罗奈国(Benares)的皇后,时常赞助好几位独觉佛。有感于他们的突然死亡,她舍弃世俗皇后的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禅修。藉由出离与禅定的力量,她转生到梵天,马哈咖沙巴也是如此。在梵天那世之后,他们就转生人间为毕钵离马哈咖沙巴于拔陀迦比罗。
从这些事我们发现,两人的前世都曾在梵天过清净的生活,也都曾一再出家。因此,在最后一世保持独身生活。放弃一切财产,并追随佛陀教法,成就阿拉汉果,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

原注
u此事是根据SN16:11的注释,其中并未提到拔陀,她是出现在Ap.ii,3:7,v.245,她说在韦提诃说他的本愿是成为莲华上佛的伟大弟子时,她是他的妻子。她自己的本愿事迹则记录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
v独觉佛(pacceka):见【导论】注8,页54.关于这件事与接下来的生平,请参考SN 16:11的注释

译注
①依《清净道论》所说,共有十三头陀支,是佛陀所允许超过戒律标准的苦行,包括粪扫衣、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钵食、时后不食、林野住(aranna,古译:阿兰若、阿练若)、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随处住以及常坐不卧。这些苦行有助于开发知足、出离与精进心。
②独觉佛(pacceka):意译为「缘觉」、「独觉」,是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或是指不从他闻,自觉悟十二因缘真理的圣者。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
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u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功德威力所震动。
佛陀放光等待马哈咖沙巴
佛陀察觉到大地的这次震动,知道那意味着有杰出的弟子正要来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库的情况下,他独自上路,走了五里路去见未来的学生——这个慈悲的举动,后来一直受到赞颂(Jat.469,序)。
在王舍城与那爤陀之间的路上,佛陀坐在多子塔(Bahuputtakacetiya)旁的榕树下,等待未来的弟子到达。他并未像普通沙门一样坐在那里,而是展现一切庄严的佛光。
他放光照亮八十公尺方圆,整片树林变成一片光明,他并示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当马哈咖沙巴到达时,看见佛陀坐在那里,充满觉者之光,他心想:「这一定就是我要寻找的老师!」
他走向佛陀,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声说道:「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

完成出家与受戒
佛陀说:「马哈咖沙巴!若有人不知、不见,却物件你一样诚心的弟子说:『我知、我见』,他的头将会裂开。但马哈咖沙巴,我已知而说:『我知』:我已见而说:『我见』。」然后,他给马哈咖沙巴下述三个告诫,作为他的首次正式佛法开示:
马哈咖沙巴!你应如此训练自己:(对于僧团中的年长,年幼与年纪中等者,我都要存有惭愧心。(无论我听到什么教法是导向善的,我都应专心聆听,检视它、思维它,并全心吸收它。「于身念处正念乐住,我不敢有所遗忘!」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
根据注释,这三个教戒便同时完成马哈咖沙巴的出家与受戒。
佛陀以换衣激励修持苦行
然后,大师便与弟子一起走向王舍城。途中,佛陀想要休息而走到路旁的树下,于是马哈咖沙巴将桑喀帝(sanghati,重复衣,古译:僧伽梨)摺四折,请佛陀坐在上面,「这将对我有长远的利益」。佛陀坐在马哈咖沙巴的衣上,并说:「你的衣拼布好柔软,马哈咖沙巴。」听到这个,马哈咖沙巴回答:「惟愿世尊慈悲地接受这件桑喀帝(sanghati)!」
「但是,马哈咖沙巴你愿意穿我这件破旧的粪扫衣(pamukula)吗?」马哈咖沙巴欣然地回答说:「当然,世尊,我愿穿世尊的粪扫衣。」
这次交换衣服,对马哈咖沙巴尊者来说极不寻常,那是其他弟子所无的殊荣。注释书解释佛陀和马哈咖沙巴换衣,是想激励他从加入僧团开始,就遵循头陀(dhutanga)苦行。
虽然佛陀在觉悟之后,谴责极端苦行为盲目之道,是「痛苦,无知与无益的」,但他并不反对符合中道架构的苦行。真正的中道不是一条轻松舒适的高速公路,而是孤单与陡峭的,需要舍离渴爱,且要忍受艰辛与不适。
因此,佛陀鼓励那些真心致力于根除最微细渴爱者,受持头陀行——誓愿过简单、知足、出离与精进是生活,他经常赞叹那些遵守这些誓愿的比库。
古老的经典一再赞叹几种苦行:只持三衣(并拒绝多余的衣服);只穿粪扫衣(拒绝在家人提供的衣服);坚持只靠托钵乞食维生(拒绝用餐邀请);只住在森林里(拒绝住在城里的寺院)。在注释里,这些苦行被延伸为十三项,在《清净道论》讨论禅定生活的部分,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佛陀给马哈咖沙巴的衣服是从坟场捡来的裹尸布所做成,当他问马哈咖沙巴是否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是含蓄地问他是否愿意贯彻包含(粪扫衣)在内的头陀苦行。
终身坚持严厉的苦行
当马哈咖沙巴确认自己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的意思是:「是的,世尊,我愿意贯彻你希望我采用的苦行。」从那时起,马哈咖沙巴终身都坚持严厉的苦行,甚至一直到老年,仍持守年轻时许下的誓愿。
之后,有次佛陀宣布马哈咖沙巴是诸比库中「苦行第一者」(AN1,Chap.14),这圆满了马哈咖沙巴在过去百千劫前所发下的本愿。在马哈咖沙巴出家与换衣之后,仅仅七天,他就证得所追求究竟的阿拉汉果,内心解脱一切烦恼。过了很久之后,当他对阿难达谈起这件事时,他说:
朋友!我犹如欠债者在乡间乞食七天,然后在第八天,阿拉汉的无漏智便在我心中生起。(SN 16:11)
原注
u这个故事是接续SN 16:11的注释
v见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编,《佛教词典》(Buddhist Dictionary),dhutanga-词解释。尤其《清净道论》第二章都是在谈论这个主题。

译注
①桑喀帝(sanghati):三衣之一,即大衣,为正装衣,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僧团准许比库拥有三种衣,除桑喀帝(sanghati)之外,还有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为礼拜,听讲,伍波萨他(uposatha)时所穿用。第三种衣是下衣(antaravasaka),是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的贴身衣。
②粪扫衣(pamsukala):即「坟堆衣」。「粪扫」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尘土之上的,或指被视如尘土可厌的状态。「粪扫衣支」是十三头陀支其中一支,比库受持此一头陀支,可舍弃对多余之衣的贪着,而能少欲知足。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
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沙巴在他是十九世中和菩萨有连结,经常是密切的家庭关系。
马哈咖沙巴当菩萨的父亲不下六次(Jat.155,432,509,513,524, 540),当他的兄弟两次(Jat.488,522),并经常是他的朋友或老师。由于这并非他们首次相遇,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马哈咖沙巴初次看到世尊,会有那么立即而强烈的信心,以及全心的奉献。
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众
从马哈咖沙巴的晚年来看,佛陀和这位大弟子之间有许多对话记录。有三次,世尊对他说:
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为他们开示佛法。马哈咖沙巴,我或你两者之一,应告诫比库们;我或你,应为他们开示佛法。(SN16:6)
这些话意味着对马哈咖沙巴能力的高度肯定,因为并非每个阿拉汉都能妥善与有效地说法。
注释书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得到佛陀如此高度尊敬的是马哈咖沙巴,而非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注释书说,佛陀如此做,是因他知道马哈咖沙巴能活得比较久,但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不然,此外他想巩固马哈咖沙巴在其他比库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他们才会重视他的忠告。
当佛陀三次要求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时,都遭到拒绝。在第一次,马哈咖沙巴说如今要对比库说话变得很困难:他们不遵从劝诫,难以追踪,接受规劝时态度倨傲。他也听到两个比库吹嘘他们说法的技巧:「来,让我们看看谁说得比较丰富,比较好听,又比较长。」
当佛陀听到马哈咖沙巴如此说时,便找来这些比库,为他们上了严格的一课,使其放弃自己幼稚的慢心(SN16:6)。因此我们可以看见,马哈咖沙巴的负面谈话结果,却对那些比库有正面的利益,他如此做并非为了要批评别人。
第二次,俱也不想指导比库们,因他们不遵从劝诫,无有惭愧,又缺少智慧。马哈咖沙巴将这些比库堕落的状态,比喻为月缺,日渐失去美丽(信)、圆满(惭)、光明(愧)、高度(精进)与广度(智慧)(SN16:7)。
第三次,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们,马哈咖沙巴再次以相同理由婉拒。这次佛陀似乎也位力劝马哈咖沙巴改变心意,反倒是自己说出他们行为的原因:
马哈咖沙巴!先前僧团中有长老是林住者,托钵维生,着粪扫衣,只持三衣,少欲知足,离群独居,精进不懈,并且他们称赞与鼓励这种生活方式。当这些长老拜访寺院,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被尊为一心修行佛法的人。于是年轻比库会努力效法其生活方式,这对于他们有长远的大利益。
马哈咖沙巴!但如今去寺院拜访受到尊敬的,并非认真苦行的比库,而是那些着名的、受欢迎的与资具众多的比库。由于这些人受到欢迎与尊敬,于是年轻比库们就想仿效他们,那将会带给他们长远的伤害。因此,说这些比库所受到的伤害与打击,是源自于对比库生活的伤害,者并不为过。(意译自SN16:8)
马哈咖沙巴向佛陀请法
还有一次,马哈咖沙巴问佛陀:「为什么从前只有很少的规定,却有很多比库证得阿拉汉果智,而现在规定多了,但证得阿拉汉果智的比库却少了呢?」佛陀回答:
马哈咖沙巴!当众生堕落与正法消失时,就是如此:规定变多,而阿拉汉却变少了。然而,正法并不会消失,除非伪法在此世间出现:当伪法在此世间出现时,正法就会消失。但是马哈咖沙巴,不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巨变,造成正法消失。犹如造成船只沉没的原因不是超载,那并非它消灭的理由。造成正法败坏与消失的,是五种有害的态度。这五者即是:有比库、比库尼、近事男(upasaka)与近事女(upasika),不尊重与随顺佛、法、僧、戒与定。只要尊重于随顺这五事,正法就不会败坏与消失。(SN16:13)
我们应该注意,根据此经,近事男与近事女也是佛法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即使佛法在比库众中式微,但只要在家众仍尊敬与修行,就能继续存在。
佛陀肯定马哈咖沙巴的苦行
其他和马哈咖沙巴有关的经典,大都和他的苦行有关,也都受到佛陀高度的赞颂。但有一次,佛陀在传法晚期曾提醒马哈咖沙巴现在他已衰老,一定会发现粗糙与破旧的粪扫衣不堪使用。佛陀因而建议马哈咖沙巴应穿在家众提供的衣服,接受用餐的邀请,并住在僧团中。
但马哈咖沙巴回答:「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林住者,乞食维生,穿粪扫衣,并且我也赞叹别人过这种生活。我少欲、知足、独居且精进不懈,对于别人如此做我也加以赞叹。」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如此生活?)马哈咖沙巴回答:「有两个原因:为了我自己乐住于当下,也为了后世比库们,当他们听到这种生活时,可能会想效法他。」于是佛陀说:
说得好,马哈咖沙巴,说得好!你是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为了许多人的快乐,以及为了人天的利益与福祉而如此生活。之后你继续穿粪扫衣,托钵乞食,住在森林里吧!(SN16:1)
佛陀赞扬马哈咖沙巴的离欲
佛陀也提到,马哈咖沙巴与在家人的关系是一种典范。当他去俗人之家托钵或受邀时,他不会充满渴望地想:「希望人们给我丰富与大量的东西!希望他们迅速与恭敬地给与!」他并没有这些想法,而是保持离欲,就如月亮远远地放出柔和的光芒:
当马哈咖沙巴去俗人之家时,他的心是无染、无贪与无着的。他宁可想:「让那些想得利者得利!让那些想得福者培福!」他对于别人得利感到高兴与喜悦,就如自己得利一样高兴与喜悦。这样的比库适合去俗人之家。
当他说法时,不会为了个人受认可与赞叹而做,而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世尊的教法,好让那些闻法者愿意接受它,并如法修行。他是因为教法殊胜与出于慈悲而说法。(意译自SN16:33)
佛陀赞叹马哈咖沙巴的禅定成就
马哈咖沙巴的成就受到最大的认可,以及得到佛陀最高的赞叹,是来自于世尊说,只要马哈咖沙巴愿意就能随其意愿,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与灭受定,也能达到六神通,包括神变力与最高的涅槃果在内(SN16:9)。
他强大的禅定成就,媲美佛陀,是马哈咖沙巴之心的显着特征。就因为如此的深定,使他能自我调适,不受一切外在情况的影响,少欲、少事。少务。
在马哈咖沙巴保存于《长老偈》的偈中,他一再称赞禅定的平静。他是个从富足到丰盛的人,在未出家前,他是个财富与和谐都很富足的人;身为比库,他则安住在丰盈的禅定经验中,比在前世的梵天中更为进步。
在一些经文中,他表现得非常严肃,我们不应以此而认为他是生性刻薄的人。他有时会以严厉的话指责别人,如此做是为了教育的缘故,为了帮助他们。当我们看他和阿难达之间的关系时,尤其应该了解这点。

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
我们的资料记载了两次马哈咖沙巴与天神的相遇。之所以在此提出,是因为它们说明了他的独立精神,以及保持苦行方式的决心,连来自更高层次众生的恩惠也不接受。

天女拉雅来报恩

第一次是和年轻的天女拉雅(Laja)。她记得自己能获得天界的快乐,是因为前世在人间身为贫女时,抱着信心供养烘干的米给马哈咖沙巴长老,并发愿:「愿我能分享你所见到的实相!」在她回家的路上,正回想自己的供养时,却遭蛇咬死。她在一片大光明中,立即转生三十三天。
这位天女记得此事,由于感恩而想回报大长老。她来到人间,帮大长老打扫房间与取水。在她连续三天如此做之后,长老在他的房间看见闪闪发光的她,询问过后,便请她离开,他不希望未来的比库批评他接受天神的服侍。
他的恳求并未有所帮助,天女非常悲伤地升到空中。佛陀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出现在天女前向她说明善行的价值,以此安慰她。但他也说,修持禁戒是马哈咖沙巴的本分。u
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来供养
另一个故事谈到马哈咖沙巴在毕钵离洞时,他进入一段七日未受干扰的禅定。七日后出定,他前往王舍城托钵乞食。
那时,五百位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的随从天女,很想供养他食物。他们拿着准备好的食物接近长老,请求他眷顾她们而接受供养。然而,马哈咖沙巴婉拒了,因为他想眷顾穷人,好让他们能得到福报。她们数度恳求,但是,在他一再拒绝之后,终于失望地离去。
当沙咖天帝听到他们无功而返时,也很想亲自去试试。为了避免遭拒,他化身为老织布工,当马哈咖沙巴接近时,便献上米饭。当米饭被接受时,显得异常芳香。
因此,马哈咖沙巴知道老织布工并非凡人,而是沙咖天帝,他便指责这位天王:「你犯了大错,憍尸迦(Kosiya),你如此做将会剥夺穷人获得福报的机会。别再做这种事了!」
「我们也需要福报,尊贵的马哈咖沙巴!」沙咖天帝回答:「我们也很需要福报啊!但我经由欺瞒而布施你食物是否有福报呢?」「你已得到福报,朋友。」于是沙咖天帝在离开时,口诵庄严的优陀那(udana,即兴语):

啊,布施,最高的布施!
善赠予马哈咖沙巴!

原注
uDhp,Comy.(tov.118);BL,2:265-67.
vDhp.Comy.(tov.56);BL,2:86-89.见Ud.3:7。

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
一个如马哈咖沙巴尊者这样致力于禅修者,很难期待他能积极接受并训练许多学生;事实上,藏经中提到他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而已。
与比库众说法
在少数记载马哈咖沙巴对比库们说法的经典之一,主题是关于高估个人的成就:
可能有比库宣称他已达最高的阿拉汉果智,于是佛陀或他心通的弟子,便来检视与质问他。当他们质问他时,那比库变得尴尬与惶惑。于是,质问者便知这比库是出于我慢,高估了自己才会这么说。
然后,在考虑原因之后,他了解到这位比库已多闻、受持许多教法,而使得他宣称被高估的成就为实相。洞见了这比库的心之后,他了解到,这比库仍受到五盖所障蔽,并半途而废,其实他还有许多事该做。(AN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关系
除了少数几例是马哈咖沙巴对不知名比库或一群比库谈话之外经典只有记录他和沙利子与阿难达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根据《本生经》,在前世中,沙利子曾两度是马哈咖沙巴的儿子(Jat.509,515),两度是他的兄弟(Jat.326,488),还有一次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孙子(Jat.450),一次是朋友(Jat.525)。
在他的偈中,马哈咖沙巴说曾看见上万名梵天降临人间,向沙利子礼敬,并赞叹他(Thag.1082-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两次对话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之间的两次对话被记录在<咖沙巴相应>(Kassapa Samyutta)中。两次都是在晚上,在禅定之后,沙利子去看马哈咖沙巴。
在第一部经中,沙利子问:
「马哈咖沙巴吾友!据说无惭无愧者,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者,则可能达到这些成就。那么差多远,人不可能达到这些成就;又差多远,人可能达到它们?」
沙利子吾友!当比库心想:「如果至今尚未生起的恶与不善法正在生起,这会为我带来伤害」,然后如果他并未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无愧。当他心想:「如果现在未断除已生起的恶与不善法,这会为我带来伤害」,或「如果已生起的善法正在消失,这会为我带来伤害」——如果在这些情况下他都没有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与无愧。如果无惭、无愧,他就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的比库(在那四种情况中,正精进者),则可能达到觉悟,可能证得涅槃,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SN 16 :2;节译)

另一次,沙利子问马哈咖沙巴,如来死后,是存在或不存在,或(在某种意义上)既存在,或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针对各种情况,马哈咖沙巴回答:
「世尊不说这些,为什么?因为那既无利益,也不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不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与涅槃。」
「那么,朋友,世尊说什么呢?」
「这是苦——朋友!世尊如是说。这是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朋友!世尊如是说。为什么?因为它会带来利益,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于涅槃。」(SN16:12)
我们不明白沙利子为何会提出这些问题,对于阿拉汉(arahant)来说,那应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这次对话不无可能是发生在马哈咖沙巴刚出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时,而沙利子是想要测试他了解的程度;或这些问题是为了其他有此疑惑的比库而问。
马哈咖沙巴和其他比库的讨论
《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32)中,记载了由沙利子尊者带领的以此团体讨论,其中有马哈咖沙巴和其他几位着名的比库一起参与。
当时,这些长老和佛陀一起住在牛角婆罗树林,在某个明朗的月夜下 ,去找沙利子讨论佛法。沙利子说:「这个牛角沙罗树林如此清新可人,圆月当空,沙罗树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
然后,他一一询问在座杰出的长老——阿难达、勒瓦答(Revata)、阿奴卢塔、马哈咖沙巴与马哈摩嘎喇那,哪种比库会为了这座牛角沙罗树林增添光彩。和别人一样,马哈咖沙巴根据自己的性格回答:
沙利子吾友!若有比库他自己是个林住者,并赞颂林住;他自己是个托钵乞食者,并赞颂托钵乞食;他自己是个穿粪扫衣者,并赞颂穿粪扫衣;他自己是个持三衣者,并赞颂持三衣;他自己少欲、知足、离群、独居,并赞叹这些特质;他自己以经达到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并赞叹这些成就。这种比库才能成为这座牛角萨婆树林增添光彩。
马哈咖沙巴和阿难达的关系
根据传统的说法,马哈咖沙巴在前世与阿难达尊者有很深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阿难达曾两度是他的兄弟(Jat.488,535),一次是他儿子(Jat.450),甚至由此是杀他儿子的凶手(Jat.540),而在此世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学生(Vin,1:92)。

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开示
在《马哈咖沙巴相应》中,他们之间也有两次对话。他们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实际的问题,而和沙利子的谈话,则多指向教理的论点。
有一次(在SN16:10中提到),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众道场。但遭到马哈咖沙巴拒绝,他请阿难达自己去。可是阿难达似乎很想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们开示佛法,于是再度提出请求,最后马哈咖沙巴终于同意前往。不过,结果似乎出乎阿难达的预料之外。
在开示结束之后,偷罗低舍(Thullatissa)比库尼高声批评:「马哈咖沙巴大师怎么能冒昧地在多闻圣者的阿难达大师面前说法?者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要卖针给制针者一样。」显然这位比库尼比较喜欢阿难达温和的教导,而非马哈咖沙巴严厉甚至有些挑剔的方式,那些方式可能会碰触到她自己的弱点。
当马哈咖沙巴听到偷罗低舍的批评时,他问阿难达:(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我是卖针的小贩,而你是制针者,或我是制针者,而你是卖针的小贩呢?)
阿难达回答:「尊者!请谅解,她是个愚蠢的女人。」
「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是你受世尊当着僧众面前赞许,说:『比库们!我能随意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灭受想定与六神通,而阿难达也同样可以达成』吗?」
「不,尊者!」
「或他曾说:『马哈咖沙巴也同样可以达成』?」
从上面这件事情可看出,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认为阿难达调和的回答,足以应对当时的情况或完全公平的。偷罗低舍的批评显露了她个人对阿难达的贪着,他一直都受到女性的喜爱,而他也曾强力支持建立比库尼僧团。
偷罗低舍对阿难达情感的连繋,无法被阿难达一语带过,因此马哈咖沙巴以一种乍听之下有点刺耳的方式回应:「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他希望以此警告阿难达,避免过度涉入照顾尼众,因为她们可能会变得他喜欢他,而引起别人的怀疑。因此,马哈咖沙巴的回答,应视为一位离欲阿拉汉对尚未达到究竟解脱者的诚挚建议。然后,马哈咖沙巴立即强调,佛陀称赞的是他自己的禅定成就,而非阿难达的,这指出了两位元长老的心灵层次还差很远,以此激励阿难达努力到达那些成就。后来,偷罗低舍比库尼便舍戒还俗了。①
马哈咖沙巴指责阿难达
马哈咖沙巴尊者与阿难达之间的另一次对话,发生在下述场合(在SN16:11)提到)。有一次,阿难达尊者和一群比库一起去南山游行。这次,有三十位阿难达学生的最年轻僧侣,脱下僧袍还俗了,阿难达结束这次游行后,回到王舍城并去见马哈咖沙巴尊者,当礼敬他并坐下后,马哈咖沙巴说:
「阿难达吾友!是什么原因,世尊会说不可有超过三位比库,在施主家托钵乞食?」
「尊者!有三个原因:为了约束行为不端者;为了好比库们的福祉;以及为施主家考虑。」
「阿难达吾友!那么,你为何那些饮食不知节制,有无正念正知的放逸年轻新戒比库们去游行呢?你的表现就好像在践踏谷粮;你似乎破坏了施主们的信心。v你的徒众分崩离析,你的新人正在疏远,你这年轻人真不知道自己的分寸!」
「尊者我的头发都灰白了,却还不能免于被马哈咖沙巴尊者唤作『年轻人』。」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仍然重复他说过的话。
这件事本应就此结束,因为阿难达并未否认这项指责,他反对的只是马哈咖沙巴指责时伤人的方式。为了回应这项劝戒,阿难达也曾试图让学生更严谨地持戒。但是,这件事后来还是坏在偷罗难达比库尼手里,她和偷罗低舍都是比库尼僧团里的害群之马。
当偷罗难达听到阿难达被马哈咖沙巴尊者称作「年轻人」之时,义愤填膺地大声抗议,说马哈咖沙巴无权批评如阿难达一样睿智的比库,因为马哈咖沙巴过去曾是别派的沙门、偷罗难达就这样将僧团事物,转变成涉及诽谤的人身攻击。因为从我们先前的陈述可以看出,马哈咖沙巴原本是以独立沙门的身分出家,而非别派的信徒。偷罗难达就像任性的偷罗低舍一样,很快地就舍戒还俗了。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听到偷罗低舍的言论时,他对阿难达说:「偷罗难达比库尼所说的话鲁莽而轻率,因为我出家以后,除了我出家以后,除了世尊。阿拉汉。正觉者以为,没有追随过其他老师。」然后他提到他初次和相遇的故事。(SN16:11)

原注
u当沙利子进入阿拉汉果定时,马哈咖沙巴尊者曾见到上万梵天众礼敬沙利子,他并说:「强力显赫诸天神,如此上万梵天众,合掌恭敬礼敬彼睿智法将沙利子,安住禅定大禅师:『礼敬彼,最优秀者,礼敬彼,无上尊者。汝之禅定深莫名,吾等感叹未能知。』」
v他因缺乏正知行道,为毁了僧团的(新粮)。他允许不持戒的年轻比库们接触施主,而让后者不服。

译注
①偷罗低舍比库尼是偷罗难达比库尼的妹妹,两个人后来都因犯了巴拉基嘎(parajika)罪,而舍戒还俗。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
佛陀入灭
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场。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都已在那年提前入灭,而马哈咖沙巴和一群比库们,正在从波婆城(Pava)前往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路上。
途中他走到路旁,坐在一棵树下休息,那时正好有位裸形外道经过,手上拿着一坙据说只生长在天界的曼陀罗花。当马哈咖沙巴看到那朵花时,就知道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所以它才会在人间被发现。他问沙门是否听到任何关于他的老师——佛陀的消息,沙门告诉他:「苟答马(Gotama)沙门已在七天前入涅槃,这朵曼陀罗花就是我从他去世的地方捡来的。」
马哈咖沙巴召开第一次结集的因缘
在马哈咖沙巴那群比库当中,只有阿拉汉们保持平静与镇定,其他还未解脱烦恼者都匍匐在地,哭泣与悲叹:「世尊太早般涅槃了!『世间之眼』太早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然而,僧团中有位老年时才出家的须跋陀(Snbhadda)比库,对他的伙伴们说:「够了,朋友!勿悲伤。勿叹息,我们终于摆脱大沙门了。我们一直被他的话困扰,他告诉我们:『这对你的适当的,那是不适当的。』现在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再做不喜欢的事了。」
马哈咖沙巴尊者当时并未回应那些冷酷无情的话,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指责须拔陀比库,或如他应得的令他还俗,而引发争端。但我们稍后会看到,在佛陀荼毗后不久,马哈咖沙巴就针对此事,主张召集长老会议,以为后世子孙保存法与律。
然而现在,他只是劝比库们不要哭泣,要记得诸行无常。然后就和同伙们一起继续向古西那拉城(Kusinara)前进。
八分佛陀舍利
直到那时,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首长始终无法点燃佛陀葬礼的柴堆。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解释,存在于当地的无形天人们想延迟葬礼,直到马哈咖沙巴尊者赶来向大师遗体做最后礼敬为止。
当马哈咖沙巴尊者抵达时,他右绕三匝,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如来双足。在他那群比库们也随之顶礼之后,柴堆竟然自行燃烧起来。
如来遗体火化是很难得的大事,对于如何分配舍利,在家众与后来派遣使者来的人之间起了争执。但受教育尊者避免卷入争执,其他比库如阿奴卢塔与阿难达也是如此。最后,有位受人尊敬的头那(Dona)婆罗门决定将舍利分成八份,平分给八个要求者。他自己则拿走装舍利的容器。

召开第一次结集
马哈咖沙巴尊者将所分得的舍利拿给马嘎塔国的阿迦答沙都王(Ajatasattu),然后,就想到要保存佛陀的精神遗产——法与律。他会想到如此做,全是因为须拔陀挑战僧团戒律与主张废驰戒律。马哈咖沙巴以此为警惕,除非现在就订下严谨的标准,否则未来将无从保存。
如果须拔陀的态度散布开来——早在佛陀还在世时,就已有数群比库抱持这种态度——僧团与教法都会迅速地衰败与覆灭。为了防范于未然,马哈咖沙巴提议召集诵出法与律的长老大会,为后代子孙保存它们。
伍巴离诵出律藏,阿难达诵出经藏
他将这建议转达该聚集在王舍城的比库们。比库们都同意,并在他们的要求下,选择了五百位长老,他们全都是阿拉汉,唯一的例外者是阿难达。
阿难达的处境非常尴尬。由于他尚未达到究竟目标,因此不被允许参加集会;但由于他最擅长背诵佛陀的所有经典,所以又定得出席。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他最后通牒,一定得在结集开始前证得阿拉汉果。所幸他赶在会议开始前那晚完成,因此获得成为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人之一。当时其他比库都已离开王舍城,前往参加集会。
会议进行的第一个专案——律,由律藏的第一专家伍巴离(Upali)尊者诵出。第二个项目,编撰经典中的教法,是在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质问下,由阿难达诵出所有经文,后来被结集成「经藏」(Sutta PITAKA)的五部。②

主张不可舍弃微细戒
最后讨论的是,关于僧团的特别事务。其中,阿难达提到,在佛陀入灭前不久,曾同意舍弃微细戒。当阿难达被问到是否曾问佛陀,这些微细戒是指什么时,他承认忽略了这点。
如今在集会中,比库们对于这件事表达各种意见。由于并未获共识,马哈咖沙巴请与会大众三思,如果断然舍弃戒律。在家众与公众会指责他们,佛陀一去世就急着放松戒律。因此,马哈咖沙巴建议应保存戒律,无有例外,最后就做成这样的决定。
在主持一次结集后,原本就受到高度尊敬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地位更形提升,而被视为僧团的实质领袖。最主要是因为他相当资深,是当时存活最久的弟子之一。v
之后,马哈咖沙巴将佛陀的钵传给阿难达,作为忠实保存佛法的象征。因此,一般认为马哈咖沙巴是僧团中最有价值的接班人,而他则选择阿难达为继他之后最有价值的人。
遗体禅坐鸡足山中
在巴利文中,没有关于马哈咖沙巴去世时间与环境的记载,但在梵文史书里的「法之大师」中,根据北传佛教,提供了一个大长老奇特的结局。w根据这个记载,在第一次结集之后,马哈咖沙巴了解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并决定般涅槃。他传法给阿难达,对圣地做最后礼拜后,就进入王舍城。
他想要通知阿迦答沙都王自己即将入灭,但国王正在睡觉,马哈咖沙巴不希望吵醒他。于是单独爬上鸡足山(Kukkatapada)顶,盘腿坐在岩洞中,并决定要保持身体的完整,等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古译:弥勒佛)出世。马哈咖沙巴要将苟答马佛(Gotama,古译:乔达摩佛陀)的袈裟——世尊在他们首次见面时亲手赠予的那件粪扫衣,亲手交给美德亚(Metteyya)。然后,马哈咖沙巴进入究竟的涅槃,或根据另一种说法——入灭尽定③。此时大地震动,天人散花在他身上,山则阖起将他包在里面。
不久之后,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去鸡足山要看马哈咖沙巴。山开启一部分,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呈现在他们面前。国王想要将它火化,但阿难达告诉他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必须保持完整,直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出世。然后山又再度阖起,将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隔离在外。
中国佛教传统标示鸡足山的位置是在中国西南,中国有许多传说都记载,有虔诚的信徒前往朝山,历经艰难,就是要一睹在等待未来佛出世的马哈咖沙巴禅坐遗体。

原注
u第一次结集记载于Vin.2;284ff
v虽然注释说,马哈咖沙巴在第一次结集时是一百二十岁,但是,这说法很难取信于人,因为这意味着他比佛陀要大上四十岁,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
w这段历史完整重现在《阿首咖传》(Asoka vadana,古译:阿育王传)中,并在《天业譬喻》(Dkvyavakana)与其他作品中,包括对应于《相应部》(SN)的北传梵文本的《杂阿含经》(Samyudagama)均有节录。此处摘要是根据拉莫特(Etienne 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Histlry of lndian Buddhism),pp.206-207。虽然来源使用梵文,但为了本传记其余部分取得一致,我们使用巴利语的对照语。

译注
①根据《善见律》、《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所说,这位比库是老年出家的须拔陀。在《五分律》、《四分律》、《长阿含,游行经》中,说他是六群比库之一的释种跋难达。此外,《十诵律》等,只是说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摩诃罗比库。
②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③灭尽定:或译为(灭受想定)。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定,无色定的不还者与阿拉汉,才能获得的定。

第九章 马哈咖沙巴的偈
在《长老偈》中,有四十颂(Thag.1051_1090)归于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这些偈反映了大长老的一些特质与德性:他的苦行习性与少欲知足:他对自己与同修比库的严格;他的独立精神与自主;他对独居与远离人群的喜爱;他对禅修与定境的投入。这些偈也显示出长行文章中未呈现的事:他对周遭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这里只选录部分偈,我们读到的几乎全都是莱丝.大为斯(C.A.F.Rhys Davids)与诺曼(K.D.Norman)的翻译。
少欲知足,乐于苦行
首先,是劝诫比库对比库生活的四种基本资具,要练习少欲知足:
我从山居走下来,
进入城市行乞食。
行礼如仪见一人,
麻风患者正进食。
满手鳞癣与病状,
将一勺食布施我。
于彼置食入钵时,
一指掉落于其中。
我于墙角坐下来,
享用他布施之食,
吃时以及结束后,
我无丝毫厌恶感。

残羹剩饭以为食,
难闻尿液为医药,
露天树下为住所,
以粪扫衣为衣服:
专精于此诸事者,
山河大地皆其家。w(Thag.1054-1057)
攀爬山岩,离欲修禅定
当马哈咖沙巴被问到,为什么在年迈时,仍每天上下攀爬岩石,他回答:
高山巨岩陡峭坡,
有人攀爬极费力,
以神通力马哈咖沙巴升。
正念正知佛之子。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恐惧战栗皆舍弃。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熄灭炽燃之贪欲。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所作皆办已漏尽。(Thag.1058-1061)
树化云彩,于山岩心喜悦
人们又问马哈咖沙巴尊者,为什么以他的年纪,还想要住在森林与山上。难道不喜欢竹林精舍或其他城里的寺院吗?

迦利树花星罗布,
我于此区心喜悦;
象声回响实可爱,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蓝云彩之色光,
流泉淙淙清且凉,
赤色甲虫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蓝云峰如实塔,
如有尖顶之高楼,
象声回响实可爱,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于我足矣欲修禅,
于我足矣坚且觉,
于我足矣比库身,
坚定欲求究竟果。

于我足矣欲安乐,
具坚定心之比库。
于我足矣欲精进,
坚定心之安稳者。

彼如亚麻之蓝花,
如覆云彩之秋空,
且有鸟群许多种,
此山岩令我欣喜。

无俗人群访此山,
唯有在地之鹿群,
且有鸟群许多种:
此山岩令我欣喜。

清水流过宽峡谷,
鹿与猴群常出没,
苔藓湿毯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五部合奏之音乐,
无法给我这般喜,
如从一心之所得
我获佛法之正智。(Thag.1026-1071)

超越三界,苦行第一
在接下来的偈中,马哈咖沙巴尊者发出他自己的「狮子吼」:

尽此佛土之范围,
除了大圣本人外,
我是苦行第一者:
无人堪舆我相比。

大师已受我服侍,
佛陀教法已完成。
沉重负担已放下,
后有之根已拔除。

苟答马不执无数
于衣于住或于食。
彼无染如净莲华,
超越三界向出离。

四念处为彼劲项,
大圣具信为彼手,
其上彼眉圆满智,
熄灭诸欲明行足①。(Thag.1087-1090)

原注
u《长老偈》的英译本:(1)Psalns of the Brethren.Trans.C.S.F.Rhys Davids.PTS,1913.(2)Elders’Verses,vol.1.Trans.by K.R.Noman.PTS,1969.
v这些偈的引介语是援引自《长老偈注》
w直译为「真正是四方之人」,即无论他找到什么地方可住,都可以从中得到满足。
x本句巴利文为Alam me atthakamassa.由于马哈咖沙巴已达到究竟果,亦即阿拉汉果,因此他的偈必须被诠释为大力劝进他人,或指他想进入涅槃的直接禅定经验。
y我们在此发现巴利藏经文献里,少数提到「佛土」概念的一例。
z这首偈是通用的,在马哈摩嘎喇那的偈中也曾出现过。

译注
①明行足: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意指具足明与行。「明」是指等天眼明、宿命明、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色界四种禅、共有十五种圣弟子趋向涅槃的法行。由于明具足,一切智圆满:由于行具足,大悲圆满。

揉耳朵:补肾 健脑 预防疾病

文章来自互联网

坚持揉搓耳朵好处多

中医上面有记载,在小小的耳朵上,分布着93个穴位,全身器官组织在这里都有特定的反射区。当身体有病变的时候,往往会在耳朵相应部位出现疼痛敏感,其皮肤的感应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通过刺激耳朵的相应部位,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耳与全身的生理、疾病有密切关系,传统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因此,平时如能坚持搓耳、捏耳,就可强健身体,疏通经络,活血补气。 常搓耳朵还能增益容颜。治疗高血压、低血压,清脑明目,增强抵抗力,和抗衰老的效果。

肾主耳,所以 搓热耳垂 ,有补肾的效果。

动作要领:双手搓耳朵,自上而下,从耳尖到耳垂 ,上下搓50-100次。

将这些套动作做完后,你如果觉得耳朵发烫,浑身充满暖意,手上也微微出汗,说明效果达到了,全身的气血、经络和五脏六腑都得到了一次锻炼和清洗。

甩腿功 治愈膝关节

https://v.qq.com/x/page/k06586rm6on.html

摘自日野原重明《活好》一书

原来这个方法还真是大有来头,源于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导引典籍《引书》,是 1984 年 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引膝痛”是《引书》专门针对膝关节疼痛给出的指导方案。方法是:单手扶住一个支撑点,一条腿支撑身体,另一条腿前后摆动千次,两侧倒换着做,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分几次完成,方法简单,一看就会,再看原理,可谓大道至精至简。

治疗膝关节痛,摆动的却是髋关节,这是什么道理呢?

膝关节痛,直接练膝关节,不仅痛苦效果也不好,甩动髋关节,就牵扯了膝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整个系统就联动起来了,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动作后面有这么缜密的心思。视频中的罗从风医生用西医解剖学解释了其中的原理。膝关节周围有很多肌腱和韧带附着点,附着点的另一头就在髋关节骨盆的上面,甩动髋关节就拉动了膝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增加膝关节滑液的流动,使软骨的再生得到增强,从而整体改善膝关节的功能,缓解疼痛。

真是不能不佩服我们古代的医家,他们不知道什么解剖学,却懂得利用相互关系整体辨治,治本以治标。古老的智慧惠及后世,功德无量。

视频中的顾女士介绍了自己用这个方法的过程和效果。她用这个方法两年了,她说,甩到半年的时候,站着的时候腿不麻了,走平地不疼了;到一年以后,上下楼也不疼了;意外的收获是腰上的赘肉少了,体重减了二十斤。以前腿疼,哪里也不敢去,现在到处去旅游。

看完视频,我着手准备,买了瑜伽砖垫脚,还做了个循序渐进的小计划。11月4日开始练起。

甩腿一个月以来也有些心得。一是,要放松自己,心静体松,不能拿着劲儿,比如扶着支撑点的手只是松松的扶着即可,不用着力。二是,腿尽量甩得高一点儿,脚尖往上往后翘,腿下来的时候,脚尖尽量向后伸,这样可以活动踝关节,抻拉腿后的筋道。

 

 

动态站桩:平甩功

https://haokan.baidu.com/v?vid=3689669304167054850&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文/李凤山

平甩功主要在“平”的意境上多下功夫。平甩功能让气血到达四肢末梢,排出不洁之气,而且基于十指连心的道理,气血会回流循环到五脏六腑,使全身气脉畅通,筋骨松开,使全身灵活,有弹性。这个功法学起来很简单,而且经过持恒锻炼,可以改善各种身心病症。这个看似平凡的功法,却可以练出不平凡的效果。

许多的甩手功有练习的禁忌,而且不是什么人都适合练习,但是梅门的平甩功不同,它用是经过梅门多年的体证,属细水长流型。在动作上讲究宁可慢不要快,练的时候全身放松,手自然摆动,但虽说是放松,但松中有动,而非完全的静止;动中又有松,也非用力的动态,所以是一种很细致的运动,而且阴阳调和,刚柔并济。此外,练习时只要呼吸自然就好,所以非常适合普传。因此,所有爱好修行、养生、气功、导引术的人,都应首先学习平甩功。

平甩功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只需要方圆场地即可练习。

简单易学,调和阴阳,不会走火岔气。

简易进入身心平衡的状态,可提高锻炼者的学习兴趣。

练后立即见效,可达循环,排毒,补充与平衡的效果,让人倍觉可贵。

因为简单,所以容易养成每日练功的习惯,此为学习任何功夫的基本条件。

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平心静气,轻松平衡的甩,平甩功可助一臂之力,突破障碍。

想要达到身心合一,万法归一的境界,也可靠平甩功来导引。

若想永远保持健康的身心,试试天天平甩不间断。

平甩功锻炼的动作说明

1、双脚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呼吸自然。双手举至胸前,与地面平行,掌心朝下。

2、两手前后自然甩动,保持放松,不要刻意用力往后抬。气功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甩到舒服的位置,利用惯性,把手甩回至胸前。双手轻松打直,保持平行,五指微微舒展。

3、甩到第五下时,手往后甩的同时双膝微微下蹲,轻松的上下弹动两次(注意是弹动,不是弯两下)

练功注意事项:

1、一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心境:不取巧,不求快,不贪功。

2、脚踏实地,呼吸自然。

3、双手在前面保持摆平,微微舒指,高度不过肩。

4、身形中正,左右平衡。

5、蹲的时候,保持膝盖弹性,视个人放松状况,可高蹲亦可低蹲。

6、速度和缓,保持规律。

7、每回至少甩10分钟(约500下),一日甩三回,若能一次持续甩20-30分钟,效果更好。

8、练毕,慢慢喝杯温开水,更有助气血循环,气机稳定。

平甩功的反应:

刚开始练习平甩功,可能会出现「酸、痛、麻、痒、胀」这五种排毒效应的感受,又称之为“五感”,但是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因个人身体状况不同,会产生更深入的反应现象。

「酸」:平甩时,在关节,腰部,颈部,背部,手或胳臂产生酸的现象,多是因为平时累积劳累的缘故。一个人若是长期过劳或紧张,会造成元气受损,抗体也会相对减弱。透过平甩,可以很快的把这种累积甩掉。

「痛」:出现痛感,是因为累积太久,以至于某些部位已经全然不通或几乎已经不通了。没有锻炼的人,在一般循环下,每次气血循环到那些不通的地方,就会自动躲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阻碍,于是碍久了成“癌”。“碍”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身体的堵塞,一种是心理的挂碍。身体和心理的阻碍,必须相提并论来调整,才能更见其功,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功法加上持恒的练习就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现象。

「麻」:麻的现象有两种,一种在是打通的过程中,遇到原本有阻碍的地方,因为气不断的去通它,所以产生的酸麻的感觉,这是可喜的现象,因为如果没有去疏通这些阻碍的地方,它就会堵住,堵到最后就会变痛了。另一种则是“麻木不仁”,意思就是每次气经过某个地方,感觉好象那里空了一块,似乎没有东西可以经过,这种现象相当危险,因为气血若是不能通过,就会变成淤血,淤血久了,就会腐坏,腐坏久了,若碰到细菌的感染,易变成“癌”。

「痒」:甩手时感觉到痒,是因为气到了,这种痒,不是外面有虫子在爬的痒,而是完全从里面发展出来的痒,搔也搔不到痒处的痒,这是可喜的现象,表示功有练进去了。

「胀」:胀的感觉通常出现在身体的末梢,这表示回流不够好,身体若是不畅通,心就不畅通,身畅而后心畅,心畅而后身更畅,身心是相互辉映的。一般人身体出了毛病,很少能继续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低落,会造成生命力降低,抗体衰弱,免疫功能变弱,但是只要持恒的平甩,就可以改善回流欠佳的现象,使得身心舒畅。

平甩功的调整:

任何功法都不能练老。在练平甩功的过程中,要时时反观自省,藉由一些角度来自我检查,自我调整:

1、注意两脚是否平行,身体是否平衡。

2、注意呼吸是否始终保持内外平衡,逐渐去领会生生不息的韵律感。

3、注意是否练出气达末梢的感觉,如此才能跟五脏六腑相互辉映。

4、注意练功所产生的“五感”,去仔细体会身体的健康程度。

5、注意速度,避免越甩越快,才能形成一定的惯性,不使气机浮躁,使精神系统和神经系统达到最完美的协调。

平甩功的功效:

甩500下约10分钟 ,第一个10分钟可以达到浑身的循环,第二个10分钟开始进入我们身体过劳之处,第三个10分钟开始调整病灶,达到以柔克刚的境界。

平甩时,因为放轻松,保持四平八稳,全身上下不用力,自然而然可练出韧性和弹性,体会“在有力中无力”“在无力中有力”的意境。

平甩的屈膝动作,非可以负重与用力,要保持轻松,因此长期锻炼之后,膝盖会更灵活有劲,不老化,甚至退化的关节也会活化开来。每甩第五下蹲一蹲,松中带沉,一沉到底,让人不会心浮气躁,也不会因为不断地动而变得身体紧张。这个规律性,使人动静合一,自然集中,日久渐能进入高妙的神定状态。

整体来讲,十指充满而后感传,由感传而循环,因此,五脏六腑很容易得到滋养,甚至受损的脏腑也会得到修复。即使是年纪大的人,只要用心锻炼,就可以消除许多老毛病和老人病,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Page 11 of 22
1 9 10 11 12 1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