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南宋 严蕊的故事

(图文均来自网络)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南宋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南宋词人严蕊创作的一首词。词人在上篇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下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渴望。全词笔墨轻灵、浑成,才气不凡。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朱熹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他与二程兄弟开辟的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朱熹在世的时候,他的学说只是宋代诸多学派中的其中一派,推崇的人很多,骂的人也不少。当时由朱熹代表的理学派和唐仲友所属的永康学派,这两派之间存在着学术争论。而在这个激烈的背景下,理学大师朱熹与台州太守唐仲友之间的恩怨就结下了。

一次,朱熹奉命去浙东赈灾,一路上,浙东灾情让朱熹触目惊心,地方官员的失职更是让他忍无可忍,他将炮火对准了台州知州唐仲友。

次年,朱熹趁唐仲友外任期间,联络地方官员,向孝宗连上六道奏折,弹劾唐仲友一系列不法行为,称唐仲友”交游放逸,颇有迂阔”,其中包括他与台州官妓严蕊的不正当关系。称唐仲友”交结歌妓”,意指严蕊。

严蕊本是官宦人家之女,其父在理宗时期曾任尚书右丞,理宗驾崩后,其父被后继者诬陷入狱,不久遭到杀害,严蕊本人也受牵连,被迫沦为妓女,她虽出身低微,仍坚持自身品格,通过自己的才华得以在妓院成为头牌歌妓。她精通音律,能吟咏唱和,常受官员文人的赏识,唐仲友即为其中一位,二人关系密切,然皆以雅士交友自居。然而朱熹却因学术之见不同而与唐仲友互生芥蒂。

1182年,朱熹带人到严蕊的住所,将她带走投入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唐仲友有染,但严蕊却表示,”身为贱妓,我死不足惜,岂能平白诬陷良人呢?”。这更激起朱熹的愤怒,并施以更为残酷的刑罚,试图打垮她的意志。

两个月后,严蕊已是重伤,然其态度从未有丝毫松动,朱熹自此更是痛恨其”悖逆”,对她实施火刑,企图用火烧折磨她,然而严蕊语带哀伤而坚定地重复:”吾与公(唐仲友)清白无罪……”朱熹见无法动摇她,愈发恼羞成怒,几欲置其于死地。

此时朝野已因朱熹的所作所为哗然,许多大臣连续上书弹劾,严词痛斥他滥用酷刑、妄自诬陷,宰相王淮不得不出面调停,迫使朱熹让出此案,王淮亦深知朱熹的性格,此案并无太大罪证,实系朱熹与唐仲友就理论问题之争端所致,最终宋孝宗下旨,由岳霖接手审理严蕊案。

岳霖(岳飞第三子)为官清正,重新调查此案,岳霖见到严蕊时,严蕊已被拷打得不成人样,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严蕊作了一首《卜算子》的词。

拿到《卜算子》后,岳霖也不禁为严蕊的才气所折服,严蕊的卜算子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冤屈。还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如果能够安然离开,愿意成为山野间的普通人,不再过问凡尘世间的愿望。

好在岳霖是个正直之人,不受任何派系斗争的影响,最后以证据不足为由释放了严蕊。岳霖还帮助她摘除妓女籍贯,恢复自由之身。

严蕊本想回家,但忧虑朱熹再次陷害,且自己已名声扫地,所以,离开故土,嫁给了一位赵氏皇族的后裔为妾,虽是小妾,但她的丈夫却十分宠爱她,终得以过上安稳的生活。

朝廷那边,后来为了避免朱熹与唐仲友的矛盾加深,朝廷对唐仲友从宽处理,也将朱熹调离,让他换个地方当官。

真是应了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啊。

風靡全球的长寿运动「超慢跑」,高效燃脂、降三高、降血糖。

(图文均来自网络)

什麼是超慢跑?

顧名思義,超慢跑比慢跑的速度來得更慢。

「超慢跑」的跑步速度以「輕鬆」為原則,當你可以輕鬆地與旁邊的人聊天、保持微笑就是正確的速度,約時速4~6公里左右,相当于每分钟180步的频率,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運動。手机可以下载节拍器app来控制步速。

超慢跑由來

超慢跑源自於日本的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他擁有多年的醫藥背景,也對跑步這塊領域有獨特的研究,他發現超慢跑「跟走路一樣輕鬆、但運動效果卻是走路的2.5 倍」!

這種慢速的跑步方式也被稱作「龜速跑」,因其低門檻、是款幾乎人人都適合的國民運動而迅速爆紅!後來,也有人與節拍器、節奏音樂搭配,來輔助維持跑步速度、增加運動樂趣。

超慢跑的好處

「超慢跑」不僅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還以高效低強度聞名,非常適合膝蓋不舒服、年長的人。

超慢跑也經常被醫師推薦,可以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強化心肺功能、輕鬆減重,以下是「超慢跑」的几大優點:

穩定血糖,減緩糖尿病前期,降低胰岛素阻抗。
加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鍛鍊各部位肌肉,預防肌少症。
增進身體血液循環。
簡化跑步動作,更不傷膝蓋。
時間空間不受限,年龄不受限。
能迅速燃燒卡路里,有助於體重控制。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5

林语堂: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

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

这真是荒谬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

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4

林语堂: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

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了读,读了叫,弄得仆人疑惑不解。

所以,人们才会说,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艾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

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

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3

林语堂:

所以,永远记得,这世间上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一定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2

林语堂: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如果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这才能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罢,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山谷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此人吃来是蜜糖,他人吃来是砒霜”。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1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时之中,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两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在我看来,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百年孤獨》金句摘录

(图文均来自网络)

作者馬爾克斯憑借《百年孤獨》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后,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很多我們熟悉的作家,余華、莫言等等,也都非常崇拜這本書。

很多人都說:《百年孤獨》是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

1、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3·一個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4·我們笑著說再見,卻深知再見遙遙無期。

5·重新合好的一分鐘,比一生的友好還寶貴。

6·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7·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8·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檬存在于生命一隅。

9·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10·别錯過機會,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

《百年孤獨》里有太多精彩發亮的句子和篇章。據說,馬爾克斯寫作時進入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状態,以至于寫出來的所有句子都閃著光芒。

書中說,生命中所有燦爛終將需要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后是成長。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格言联璧·存养类》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老人言:

性子越急,智慧越低,

性子越稳,智慧越深。

脾气越大,身体越差,

脾气越温,福报越深。

声音越大,修行越差,

声音越柔,德行越厚。

子女越孝,父母越安,

父母越慈,子孙越贤。

泰戈尔:用生命影响生命

用生命影响生命

泰戈尔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冯唐:珍惜每一个不舒服和很难受。

摘自《成事心法》冯唐

……

第二个我不去这些“身心灵”课的原因,就是我还认为,在现实中修行还是管用的,所以我还没有一定要到大海边、小树林去修行身心灵。

如何在现实中修行身心灵?

简单地说,珍惜每一个不舒服和很难受。

在每一个不舒服、很难受的时候,跳出自我,把你自己的肉身和灵魂,当成人类的一个,当成另一个他人。你看一看,想一想,观察一下,这货到底怎么了?这个称为“我”的这个东西,他感受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舒服,他为什么很难受?

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的基因和后天至今为止的原生家庭、境遇、教育、遭遇,但是我们可以从任何一刻开始觉察,觉察什么?觉察“我”这个货到底怎么了。

不要把我舒服当成天经地义,不要把难受当成一个你马上要甩掉的东西。珍惜这些不舒服、难受,不要把自己都当成对的,静静地看看它,说,哎,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觉能生慧,察觉,才能产生智慧,让我们更好的和自己的肉身和灵魂相处,更好的运用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道理只有一个,没有三点,今天只是这一个道理。

墨梅

墨梅
王冕〔元代〕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话译文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
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是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天地之间。

「默擯」:成熟人格的大智慧!

(图文均来自网络)

默擯

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陀:

「佛陀住世的時候,兇惡的人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以後,兇惡的人如何去調伏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

「你問我涅槃以後,惡人如何調伏,應『默擯』置之。」

默是「沉默」。
擯是「排除」。

羅翔:

“ 當你厭惡你身邊的人,

你表達厭惡最好的方式不是和他們爭吵,

而是自己勤快點兒,

加把勁,離開他們,

那樣,他們就永遠從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和死了差不多。”

「默擯」是一种大智慧!

默擯的意思是碰到浑身负能量的人,就不要理睬他。无论是親戚、朋友、鄰居,或其他跟我們交往的人,如果跟他纠缠,他更是沒完沒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理睬他,远离他。

每个人最终要成就的是人格的真正独立。这种独立意味着尊重他人,同时也尊重自己。你不会侵犯他人的空间,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侵犯到你的空间。所以,「默擯」是一个成熟人格在必要时做出的最好选择。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不干涉你,你也不要来干涉我,万物各自生长,才是生命的常态。

你因为野蛮暴力,最后自食其果,也是你的选择,并不需要救你。因为“后果”本身就是来自生活的启示,你接受了启示,就可以重新开始。你不接受启示,就会有更多的“后果”等着你,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管好你自己,不要急着去度别人。「默擯」有时不失为一种大智慧。因为,生活会慢慢教育他的,要相信整体的巧妙和智慧远远超越个人。正如有句谚语说的:“做好你自己的事,不要插手上帝的事,上帝的事让上帝来做。”

杨绛:钱买不到的东西

「文化再高,高不過善良;

容貌再美,美不過良心;

才華再好,好不過品德。」

人這一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用真誠和善良賺到了陌生人的信任,

久而久之成為朋友。

並且一直信任你、支持你、選擇你,

這是用錢都買不到的人格魅力。

你對我好,我會對你更好,人心換人心,你重我就沉!

別嫌棄一直陪你的人,別陪一直嫌棄你的人。

朝著太陽生長,做一個溫暖的人"。

尼古拉·特斯拉金句摘录

(图文均来自网络)

摘自《尼古拉特斯拉自传》

尼古拉·特斯拉:

*我只不过是一个被赋予了运动、情感和思想的“宇宙力机器”。

*当天生的爱好发展成为一个强烈的愿望时,一个人会以惊人的速度向着他的目标大跨步地奔去。

*多少人嘲讽我是个空想家,他们都是头脑最愚笨,目光最短浅的蠢才,还是让时间来说话吧!

*我不在乎他们偷了我的想法,我关心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

*当下是他们的,而我致力于研究的未来,是我的。

*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宇宙中的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宇宙的所有信息,在其中藏着的某个神秘数据库保存着宇宙的总体信息,我只是很幸运地可以进入这个数据库去获取信息而已。

*思想在孤身一人、不被搅扰的独处时变的更加敏锐、更加活跃。外界对我们的干扰会使创造性思维变的残缺不全。孤独,就是发明的秘技,心生孤独的时候,就是想法萌芽的时候。

*人类是被一种力量驱赶着的物质,因此,在力学领域里主宰运动的一般法则,也适用于人类。

*人类最重要的进步,依赖于科技发明,而发明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完成对物质世界的掌控,驾驭自然的力量,使之符合人类的需求。

*为人类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

*如果仇恨可以被转化成电,世界早已轻如鸿毛。

*自科学界开始研究非物质现象的那一天起,在十年内所取得的进展,将会超越人类此前几个世纪所取得的所有成果。

*如果科学界开始研究非物质领域的现象,这一个世纪的进步绝对会更超越过去所有的记录。

*如果你想要通达宇宙本源真理,就要开始思维一切和能量,频率,共振有关。

*电给我疲乏的身躯注入了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活力、精神的活力。

*有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非常擅长处理自己专业领域方面的问题,但是思想太过迂腐,目光也过于短浅。他们断定,我给世界留下的只有感应电动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严重的错误。一个新理念的价值,绝对不能以当时的直接效果作为判断依据。

*我的交流发电与传输系统出现的时机非常合时宜,为长久以来亟待解决的工业发展问题提供了便利。虽然还需要克服相当多的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但是就像很多发明一样,商业推广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种情况与我发明涡轮机之后的经历十分相似。

成年人应有的清醒

(图文均来自网络)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不渡他人,克制自己纠正他人的欲望。

很多事情就算你是对的,也无需证明别人是错的。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

认知不等,不争不辩。

三观不合,浪费口舌。

面对他人时,管住嘴,不随意评价,才是最高级的修养。

不轻易评价,不随意指点,不过度干涉。

莫渡他人,给他人留空间,也是在给自己留体面。

冯唐:少数人可以看到未来,但多数人不会相信。

冯唐:

少数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我想跟大家强调的就是有些少数的人,他能在事情还没完全发生之前,非常笃定地判断有些事儿会发生。所谓“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什么意思?就是这些少数人能看到一些未来的可能性,未来的可能性在现在似乎很小,但是这些细微的征兆往往预示了未来的大机会或者大灾难。见微知著,从现在细小的征兆可以看到并判断未来重大的变化,这种能力是不是有人有?是有人有。这种能力是不是有很多人有?不是,这种能力只有很少数人有,并且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周围人往往不信。

大多数人有路径依赖

绝大多数人类是有路径依赖的,是有侥幸心理的,认为即使有征兆,但未来还没来,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未来一定是这样。哪怕有人百分之百确定未来是这样,听他的人也不见得百分之百信他。未来还没发生,我还是不想改变,我还是心存侥幸心理。你看很多大灾难发生之前,好多所谓的普通人、所谓的俗人都不认为大灾难一定会发生,都心存侥幸心理,都有路径依赖。我不逃,我不跑,我就在这儿等,谁说大灾难一定来?他说一定来就真的来吗?结果大灾难真的来了。大好事也是一样,有些极少数人判断一件大好事马上会出现,告诉别人,别人也不会信。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虽然少数人可以看到未来,但是多数人不会相信他们。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小人。

(图文均来自网络)

在生活中,遇到小人,
見面還是要打招呼,
但少說不重要的話,
不需主動來往,也不拒絕來往。

不進入,小人的圈子,
也不讓小人,進入你的圈子,
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多行不義,
終究,是會被人看穿的,

不用在意他人背後怎麼看你、說你,
別人的話,是改變不了事實的,
只會攪亂你的心,讓你心神不寧。

能理解你的人,你不需解釋,
不能理解你的人,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日久一定見人心。

真正懂你的人,
不會因為空穴來風的話,而否定你,
太在意別人的話,會很累。

所以,做人處事,
要心安理得、無愧於心,
就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评价了。

人,要對得起良心!
因為「人在做,天在看」,

人要照天理而行,天才會照应你,
多做別人的貴人,不做别人的小人。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清·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某个残雪之夜,纳兰容若独自徘徊,感慨人生孤独惆怅不已,写下此词。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冯唐:真知灼见

冯唐:

你要保持学和思之间、人与我之间、外部的信息输入和内部的信息消化之间的平衡。

学和思两手都要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要一直在书本中、环境中、老师身上、做事中学,

边学、边想、边做,然后继续学,

这样才是真知灼见。

Page 10 of 28
1 8 9 10 11 1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