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文章来自网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浊(zhuó):不清澈。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古今:古代和现今。
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作者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他参与编修了《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他的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叔本华: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就会十分不合群。

实际上,一个人,最高级、最长久和最精彩的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当你不再依赖于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你就越是自由。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即使处于荒芜的世界之中,也会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活出精彩。

叔本华:伟大的心灵总是更喜欢独处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叔本华人生哲学》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叔本华人生哲学》

天才几乎都不善于交际,因为还有什么对话,能像自己的独白,如此充满智慧而令人愉悦呢?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几乎就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人生哲学》

在高朋满座的隆重场面,表面上看,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贵的愉快气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尴尬和无聊才是到场的真正客人。众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无赖集会之处。真理通常都拒绝在这些地方出现,而另投别处。《叔本华人生哲学》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泰戈爾 : 用生命影響生命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善良,
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因為相信你,
開始相信了自己。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綻放著所有的美好!

文殊的慈悲

魔王摩羅問佛陀:

如果一個人重複念誦我的名號,不會為他們帶來利益或傷害,

但如果他們念誦文殊師利的名號,

即使只念誦一次,就能夠紓解他們的痛苦。為什麼?」

佛陀回答:

「那種力量來自文殊師利等偉大菩薩所生起的慈悲。」

杨绛: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

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

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

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

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百岁感言》

杨绛: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

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

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

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

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 《将饮茶》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郭德纲:

为人做事不能亏心,

你亏心,你关着门在屋里,你觉得没事,

天地有眼,老天爷不饶你。

没有一个坏人没有得到报应,

没有一个好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

善恶到头终有报应,

其实就是那几句话:

善恶终有报

人间有轮回

不信抬头看

老天放过谁!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摘自《100岁感言》杨绛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稻盛和夫:享受獨處

稻盛和夫:享受獨處.傾聽內心

當你的社交,已經不能帶給你快樂和能量,反而,是在消耗你的精力時,你就應該知道,你該捨棄了。

否則往後的日子,只會越活越累。

那些毫無意義的飯局聚會和活動等,能不去就別去了。

人活到一定年紀就應該明白,不是你認識的人越多日子就過得越是順遂。

相反,你把太多人請進你的生命裡,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生顯得擁擠。

把心和時間空出來吧。靜靜地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當你獨處時,你離自己很近,更容易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稻盛和夫:不要期望人人都理解你

稻盛和夫:

不要期望人人都理解你,

你做的再好也不一定人人都喜欢,

你做的再多也不一定人人都说好,

一样的嘴,不一样的说法,

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

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

永远不要跟别人解释自己,

懂得你的人不必解释,

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更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

做人不需人人解释,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无惧他人,沉默是金。

稻盛和夫:修心

文章来自网络

稻盛和夫:修心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修心,只有心修好了一切才會好。

真正的修心,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坦然的面對人生的一切苦難。全然的接受所遇到的一切好與壞,不抱怨,不埋怨,不悔恨。

只有當你嚐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你才能真正的領悟到一些道理,才能做到真正的修心“心如止水”。

修心,是一種歷練,是一種成長,是一種自我完善,是心的歷練!

稻盛和夫:吃苦的真正意义

文字来自网络

稻盛和夫先生说: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可能理解的太肤浅。

穷,并不是吃苦。

穷就是穷,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

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它本质是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靠自己成功的富人,往往能比穷人更能吃苦耐劳,否则他不可能白手起家。你会看到他富有之后,还是比普通人勤奋,比普通人能忍受孤独,还更有理想。 这才是“吃苦”。

杨绛经典语录30句

文字来自网络

她是最贤的妻,她是最才的女,她是最好的朋友,她是最慈的母亲……她不仅扮演好了生活给她的所有角色,而且,还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她是当之无愧的“女神”,是最值得当代女性学习的典范。因为她的存在,我们对“女神”的认知才不至于那么的浅薄。

她就是杨绛,一位有着旷世才情的传奇女性。

作家黎戈评论说:“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看她的书,能让我们对生活生出信心来,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希望我们也可以像她一样选择淡然、坚韧地去面对。

01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02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03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04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05

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06

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07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08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09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10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11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2

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13

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

14

世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唯恐穿在身上。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15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16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17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8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19

西方人说,任由七大罪恶: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了佛家所谓贪,嗔,痴。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20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属于肉;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属于灵;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21

人情好逸恶劳,斗来斗去,疲倦了,就想歇歇了。

22

人有两部分,看得见的身体和看不见的灵魂。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3

我热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不与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炙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24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还要进一步说,患不自知也。

25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26

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27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28

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29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30

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鲁米:看见

文字来自网络

鲁米|看见

我看见你的冷漠,
却想去温暖这个冷漠。
我看到
其实我还没接纳你的冷漠。

我看见你的痛苦,
却想去结束这个痛苦。
我看到
其实我并没有陪伴你的痛苦。

我看见你的自私,
却去评判你的自私。
我看到
其实真正涌动的是我的自私。

我看见你的愤怒,
却想躲开你的愤怒。
我看到
其实我没有允许你可以愤怒。

我看见你的焦虑,
却去担心你的焦虑。
我看到
其实我已开始陷入焦虑。

我看见你的无力,
却不知道要伸哪只手来抱你。
我看到
其实当下我也无力。

(鲁米:全名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是伊斯兰苏菲派诗人,来自东罗马帝国。)

Page 7 of 9
1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