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天涯神贴~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原作:九哥

洞察力是高敏人群独有的强大天赋,但在未建立本自具足的内在系统和正确认之前,只会导致讨好型人格或过度感知危险,而特别缺乏安全感。但如果通过修炼开发了此天赋,高敏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高度觉知他人情绪,且不受影响并引导他人情绪。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将敏感视为一个缺点。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太敏感了,甚至会把敏感和玻璃心混为一谈。其实那些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是敏感和极端的。平和与随和,其实是一种凡人的情绪共识,而我们的传统校园教育,就是要把大多数人都培养成平凡人,易管理的人。

因为很多看似与共识价值观相反的事物,反而是正确的。比如很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因为他们看到很多人即便读完了硕士和博士,依然找不到好的工作,依然赚的不多。而那些达官显贵,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不读书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只有他们自己家族认可,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东西。

不知发现了没,很多官员和企业家,骨子里都是高敏之人。他们会比常人更容易发现一些细节,更容易听懂一些弦外之声。跟他们相处是非常心累的,你能说他们小心眼玻璃心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肚鸡肠之人,往往是不可能做到非富即贵的。

讲到这里,相信你就明白了,高敏感和小心眼是两码事。高敏感之人不一定会因敏感之事而生气,但他们拥有这样一份天赋,可以比常人,更迅速地察觉到一些常人不懂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先人一步,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发现危机,避开危机。

这个世界上只有20%左右的人,带有与生俱来的高敏感。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更广的频率,他们的味蕾可以尝出更丰富的味道,他们的鼻子可以更细致的辨别香水的成分。他们也有更强的共情力,在一个大电影院里,情节动人处,有些人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面无表情,而有些人哭得稀里哗啦,一包纸巾都不够用。见你流泪,我一悲伤,这真不是矫情,这是高敏感。

但自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就是教我们压抑这种天赋,扔掉这种天赋,然后变成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流行了一个新词叫钝感力,很多人会将其视为正面褒义的性格词汇。经常有人说,不要太敏感,不要想太多,不要玻璃心,要控制,要宽容,要忍耐。然后敏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你看过漫画《龙珠》吗?你看过电影《触不可及》吗?里面的主角都是钝感力十足的人。这类人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主流审美里受人欢迎的性格。高敏感不是一种病,更不是一种性格缺陷。高敏和身弱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外形是否强壮,而是内在力,要么气血弱,要么精神弱,敏感而已疲劳。

所以觉醒的高敏人往往都是气血管理的高手。敏感不代表冲动,能瞬间接收到一些信息,不一定瞬间就会反映出来。他们似乎更懂得“智者耻,与善者不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嘛。但其实大多数人或者信奉钝感力的人,通常没有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听过一种声音,长辈们,他们告诉你,“太敏感,太注重细节,成不了大事”。你听到过类似的话吗?如果听到过,你可以回想一下,说这话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吗?是一个成了大事的人吗?大概率不是。真正成了大事的人,往往是不喜欢说教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成功秘籍,你拿钱都买不走,他们本身也不缺钱,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交给你。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本性,但高明之人通常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个人。他们善于观察,但不愿意表达。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表达能力,相反它们通常具有超人的表达能力,因为他们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要多于钝感力强的人。

因此看到这里你要明白以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就坚信“没心没肺”不是褒义词。能够破局的高明者,就是从修罗炼狱杀出来的神灵。不同于身强者天生的性格与身体催生的意志,高敏人由于会在前期大量感受不同的痛苦,被动进行脱敏训练,这将赐予高明者一种纯粹的意志力。这种强大的心理是不需要他物支撑而存在的,又称“黑色生命力”。

“黑色生命力”这个词,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艾美维尔纳的研究。他在数10年的走访中,见过数以千计的问题家庭。他专门寻找那些处在糟糕的处境中,看起来有很大概率成为问题少年,但实际却成长的异常优秀的孩子。他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孩子走出原生环境的束缚,变得光芒四射。

艾美维尔纳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夏威夷某小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追踪研究。那个贫穷的小岛上面,许多参与调查的孩子们的身后,或因此染上精神疾病的父母。按照大众的认知,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人生基本算完了。然而出乎维尔纳意料,有2/3的孩子确实重蹈覆辙了,附带的悲剧。可还有1/3的孩子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在学业、家庭和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维尔纳认为,这1/3的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修复力,后来也被称之为“黑色生命力”。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每个人的人生寒暑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真正强大的人都曾独自穿越过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独自扎根。在这段至暗时光,需要忍受各种委屈、辛苦不被认可、隐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纳、付出没有结果。

凡是最终穿过这片黑暗沼泽地的人,才能真正看穿人形,看透人间冷暖,才能百炼成钢。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低谷期。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的更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但如果熬过去了,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黑色生命力就像是从地狱回来的人。因此各位至暗时刻低谷期不要焦虑,不要绝望,甚至不要祈祷他快点结束。好好利用他们反思人生,马上就会迎来命运的转机。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站在机会前面,没看见或者没准备好。而大多数人推崇的钝感力,大概率会让你错过机会的。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歌颂平庸,排斥不凡的。因为优秀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与众不同的。高明之人,因为从幼年开始就比同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有耐心,更有专注力。

你真的以为人与人的差别不大?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差别巨大。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有耐心看完一本书、一篇超长的文章,并且乐此不疲,而有的人超过100字看着就头晕?他们只喜欢看类似于微博那样的一句话,概括一个新闻、一个话题、一个故事。短期内,这两种习惯,只因天赋的相差所产生的差距并不大。但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人与人的智商差距确实不大,但这里少了一个时间状语,那就是刚出生或小时候成年后的人生。天赋的惯性会促使你走向不同的人生,且越走越远。你有耐心看长的内容吗?高敏感人群通常具有三个层面的能力:第一是情绪管理能力;第二是对复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第三是一种应对世事变迁的人生哲学,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智慧。他们对风险的忍受能力会变得很高,人往往经历过逆境和重大遭遇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破三观树新生,创立新的认知系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会正式接纳,用不一样的方法得到不同解。

也正因为如此,相较而言,在这些拥有高敏感性格的人生中,也有更多机会可能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守住自己的高敏感天赋,或者培养出一种高敏感的性格?

一、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深刻地了解和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过度在意自己的过错,提高对内心真实想法的在意程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明确和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目标。

二、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负面情绪。越抗拒越浓烈,正如海灵格在诗中所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有我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三、不害怕孤独,学会做减法,看淡一切的别离和变迁,学会在逆境中自我救赎和提升,关注自己有限的精力,不急于可以胡乱所为的事和人,注意力不在无意义的事上过度消耗自己。

四、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界限,区分什么让你舒适,什么让你不适,然后勇敢做出选择。呜呜呜,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那就适当降低自我要求,不要害怕别人的否定。

五、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没必要让自己绷得太紧,有意识地给生活留白,放松注意力,阻断信息输入,整理一天的情绪,帮助自己恢复能量。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点,低敏感度的人往往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人生更有广度;而高敏感的人,因为内心世界更丰富,人生往往更有深度。最后一定要记住,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请好好珍惜他。

阿企佛母心咒

阿企佛母心咒&祈請文(藏传念誦版)
ཨོཾ་མ་མ་ཙཀྲ་སྭཱཧཱ།ཡར་འདུས་སརྦ་འདུས་ར་ཛ་ར་ཛ་འདུས།མ་མ་འདུས་ཧཱུྃ་ཕཊ་སྭཱ་ཧཱ།

攝服三界救護諸眾生,守護賢劫千佛之教法;
༄༅ ། །སྲིད་གསུམ་དབང་བསྡུད་འགྲོ་བ་མ་ལུས་སྐྱོང་། ། །སངས་རྒྱས་སྟོང་གི་བསྟན་པ་བསྲུང་བར་མཛད།
眾生意樂如法得成就,如意成就阿企恭敬禮。
༄༅ །།འགྲོ་བའི་བསམ་པ་ཇི་བཞིན་བསྒྲུབ་མཛད་མ། ། ཡིད་བཞིན་བསམ་འགྲུབ་ཨ་ཕྱིར་ཕྱག་འཚལ་བསྟོད། །

阿企佛母心咒

Om Mama Chakra Svaha
om   妈妈   查克ra    梭哈
om   我的      轮        圆满

阿企佛母心咒

ཨོཾ་མ་མ་ཙཀྲ་སྭཱཧཱ།ཡར་འདུས་སརྦ་འདུས་ར་ཛ་ར་ཛ་འདུས།མ་མ་འདུས་ཧཱུྃ་ཕཊ་སྭཱ་ཧཱ།

Om Mama Chakra Svaha Yar Duu Sarva Du raja raja Du Mama Du Hum Phat Svaha
om   妈妈   查克ra    梭哈    雅儿 度  萨儿瓦 度  ra加 ra加 度  妈妈   度     吽     啪  梭哈
om   我的      轮        圆满  和平 行动 一切 行动  王   王 行动  于我 行动  消除障碍  圆满

阿企佛母心咒

om dharma tare svaha
om  达尔马  达rei  梭哈
om     法      度母   圆满

阿企佛母心咒

om sarva buddha dakini hri mama chakra svaha  
om 萨儿瓦   布达    达ki尼 赫ri  妈妈   查克ra   梭哈
om   一切      佛      空行母        我的      轮       圆满

直貢噶舉不共護法——阿企佛母傳

阿企秋吉卓瑪是佛陀教法的大護法。她是金剛瑜珈女,亦即諸佛智慧和事業的化現。她是諸佛之聖母,五方佛部空行們的慈悲身顯現。為利益一切輪迴中的眾生,她在不同時間和不同次元的空間無量地示現。

阿企佛母也是藥神女,如有健康的問題也非常適合修持。阿企佛母也是出世間的本尊護法,過往直貢派的攝政法王第6世赤札仁波切曾親見阿企佛母,取出以阿企為本尊的伏藏法,阿企佛母占卜法,也包含圓光鏡卜之事業法。

在金刚乘的源出圣地乌金剎土,金刚瑜珈女以金刚空行的形相示现,并誓言保护佛陀的教法。她也让五部智慧空行们同持此誓。

后来,当第八世纪上师莲花生大士应邀到西藏去传扬佛法时,莲师加持了西藏的许多地方,并且在许多洞穴中禅修过,其中一处名叫“提卓”(Ti-Dor)。这个位于止贡地区的洞穴,莲师曾在那禅修七年。是他在西藏任何一个地方中,所待最久的。

在这段期间,金刚瑜珈女以事业空行之首的身形化现,并且誓言保护金刚乘教法。

藉这些智慧身(Jnanakaya)的化现,她利益了珍贵的教法和一切有情众生。

依据《上乐金刚本续》的预言中所说,事业空行母之首将会来到止贡的提卓洞穴地区。并以金刚瑜珈女的化身来示现。

大约十一世纪的索托(Shotoe)——中部西藏的止贡地区,有个无法得子的家庭。为了求子,他们到尼泊尔的苏威普(Swayambhu)做了一次朝圣之旅。他们热切地祈求得子,并在某一晚上,妈妈得瑞莎·德任(Driza Darzam)得了一梦,梦见一个明亮闪耀的太阳在东方现出,放光照射十方,然后太阳融入她的子宫中,放光充满整个宇宙,特别是照耀着她的出生地。同一个晚上,她的先生——那南秋巴(Nanam Chowopal),则梦见从东方佛土化现出一条有着清晰白光的念珠,并且进入了他太太的子宫。早上他俩讨论着梦境,丈夫说:“我们将生出一个特别的儿子,所以应该多加小心直到这个小孩出生为止。”他们举行了一个荟供,强烈地祈求满愿后,便返回了在止贡的故土。

出生的时间终于来到,一个不凡的女儿生在一处称为“奇渣塘”(Kyetrag Thang)的地方。当时有许多殊胜的征兆,而小女婴的身体则是纯白而且放射出光芒。当她还是小女婴时,她便总是持着度母咒,三岁时便会把咒语教给别人。她很快长大并且难以形容的美。她的双亲在她相当年青时就过世了,因此她和叔叔住在一起。有许多人都想娶她,但都被她一概拒绝,她说:“我将到东部西藏的康地去,那儿住有一位库拉(Kyura)种姓的贵族后裔之伟大瑜珈士。我将嫁给这位瑜珈士,而我们的儿孙和后代都将是极为杰出的人,他们将藉由传扬佛陀教法之精髓,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后来她果与一位商人结伴而旅行到西藏。她们到了一个叫做电托措诺(Dentod Tso-ngur)的地方时,她告诉同伴说:“这是我必须待下的地方。”和同伴分手后,她去面见了伟大的圣者——安楚群嘉索(Ame Tsultrim Gyatso),并告诉他:“虽然我对世俗的生活毫无执着,但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后代将有许多人证悟,他们将对佛陀的教法做出大的利益。”

在他们结婚的当天,安楚群嘉索没有任何财产可以为婚礼安排什么。卓玛说:“不要担心,我会处理。”说的同时,她奇迹似地从右边的皮包中得到一个手鼓,并从她的左边得到了一个颅器。然后敲打着手鼓并将噶巴拉拿在手上,跳了一支神奇的舞蹈,凝视天空。剎那间房子便充斥着上好的食物和饮料,并以最豪华的衣服穿在他们身上,如此地给予所有的宾客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他们住在一起,不久她便生了四个儿子:南可旺秋(Narmkhe Wangchuk)、北卡旺就(Pekar Wangyul)、索南巴(Sonam Pal)和噶当楚西(Kathung Trushi)。这几个儿子都聪明绝顶,并成为世出世法双全的大学者。后来,卓玛说:“我已知道,在轮回中转世是为了要圆满我护持佛陀教法的愿望,以及造福一切有情众生。因此,我将赐予我的追随者共与不共的成就。”于是她带着她的追随者到一个叫做“听仁”(Ting-ring)的巨大洞窟去。那个洞窟十分神圣,在洞窟内部的岩石上,内含许多珍贵的岩藏,以及众多自生的佛、菩萨、本尊、空行和护法像。有一个人的尸首被带去,并由她转化那个尸体成为大荟供品。凡是能够吃到那荟供品的人,都获得了共与不共诸成就。接着她作了一个有她自己的成就法的仪轨,并且誓言看护一般的佛陀教法,及保护将来未来出现的伟大精髓佛陀教法。

她在誓言后说道:“我藉此人身的事业已尽”,随即骑上她的蓝马,與她的馬和小狗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不舍肉身前往空行淨土,並沒留下肉身。

阿企佛母已證得虹光身,她、馬及小狗在岩石上留下腳印,就在西藏康區的「久惹札」,至今仍然可見。許多年老的上師皆知道虹光身洞,那是阿企佛母最終離開的洞穴。

她的四个儿子里,北卡旺就亦有四子,分别是:堪布达玛(Khenpo Darma),恭秋仁钦(Konchok Rinchen),春帕巴(Tsunpa Bar)以及那就多杰(Naljor Dorje),在这四子中,那就多杰是龙树菩萨的转世再来人——伟大的止页巴——拉那师利吉天颂恭之父。

有一次当吉天颂恭待在止贡德(Drikung-thel),强秋林正觉寺(Chang chu bling)一地时,听到了一阵伴随着美好天乐的手鼓声。而竹托康巴格嘎瓦(格嘎瓦一地之瑜珈士康巴,Khambagyagarwa——一位伟大瑜珈士的弟子亦正在那里,故请示吉天颂恭有关那美好音乐之事。吉天颂恭答说:“这无与伦比的声音是来自阿企秋吉卓玛——我的曾祖母,她是一位智慧空行母。”

接着,卓梭康巴立刻请求他,给予一个如何修持阿企秋吉卓玛的方法,吉天颂恭亦因此而写作了一部内容十页的成就法,该法被含于《阿企佩邦》(Achi Pe-bum)之中。

在《密千巴瓦密续》中佛陀说:“在无量劫后的一个名为贝玛千(Pema-chan)的世界中,她将成为圆满的正觉如来。”

这是伟大阿企秋吉卓玛的生平,她是无匹的慈悲护法,她自己誓愿为佛陀教法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努力。她向伟大的止贡巴——吉天颂恭拉那师利保证,必护卫由他所光大并且由止贡噶举传承所承传之佛陀精髓教法。因止誓愿,只要能以十足的虔信心修持阿企秋吉卓玛的成就法,必将自一切此生不理想的环境与障碍,以及修法上的障碍中解脱。凡是能以完全的信心和虔敬持续地修持此法者,必终将能成就圆满地觉悟境界佛果。

统领三界护众尽无余,
守护贤劫千佛之法教,
随众生愿悉赐予丰足,
藉汝大力圆满诸愿求,
阿企秋吉卓玛我祈请,
赐降汝之加持之荣耀。

願我迅速以此善,成就阿企法度母;
盡諸眾生一無餘,悉皆安置彼之地。

註:藏文“阿企”即曾祖母之意。

顶果仁波切闭关教言

顶果仁波切闭关教言

南无格热字达玛呢耶!

顶礼上师长寿佛!

这次修贝玛长寿心要的同修们,我向你们开示:

初、从地狱到轮回之顶,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没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修长寿佛就能在轮回最大的痛苦里保护众生得到解脱,初始的动机是发愿菩提心,这样来修长寿佛是最殊胜的。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玛莫扎、不生不死莲花生大士一样即身成佛。

二、全知无畏芽如来说: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饱、住得好、施主多,为了名气来闭关,获得众生的顶礼、恭敬和供养,这样的欲望千万不要有。

密勒日巴说:吃穿是修行的一个条件,如果闭关修行是为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要多想多念这句话,否则多少年的大闭关人会变成象老虎一样。仅仅住在和外人不接触的地方,门封上封条,在这样的屋子里躲着一个身体,没有什么作用。

大译师仁千松波闭关时是这样做的:

外闭:不与外人接触;
内闭:写字、画图、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闭:普通的妄想(东想西想)都舍去。

这样发誓后闭关了12年,以无余虹光身飞往空行刹土。我们应当象他这样做。

三、在幽静山修法,每一座的时间越长、越精进,今生的贪爱就减少的越快,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增长,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这样,接受世间众多人的供养、顶礼,喜欢为人打卦、赶经忏等等,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连一分钱也想捞,守财奴的习气越来越重,越来越喜欢求财,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魔来诱惑障碍你了。障碍并不是妖魔给你一些恶梦,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自己和佛法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障碍。

殊胜的修长寿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与上师无量寿的金刚三处本来无别;自身观神,语念咒,意不离三摩地;重复的念、祈祷上师无量的功德;重复来契入三门神、咒、法身。

你们已经蒙上师的摄受,也得到了深奥殊胜的窍诀,有了一个修行人的名字。通过这样严格的闭关得到修证的把握,看到轮回的生活令人作呕,没有对世间八风的欲望,彻底消除八风的影响,需要自己的发誓。闭关的结果是观出离心、寿命无常的催促。平时要觉察自己的念头,破除自心以外没有一个在外面的神,破除神以外也没有一个心,神的境界和心无二无别中见到本性的面目,言语道断,这是无法指给你们看的。轻松、自由的认识到无言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门。

继续得到定解的话,今生的贪爱慢慢消除了,对上师的恭敬、对众生的悲心、对修行的欢喜逐渐增加,是修神的验相。

在这个时代,于幽静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数量达到之后,就说:我修好了,自以为是老修行。不要这样想!

闭关几年后,身体壮一点,肚子大了一点,四座瑜伽没有真正的发誓,说自己是弟子们的福田,建大经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为此时需要找一个明妃,自己还俗了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大瑜伽士,产生比沙门、比丘好的贡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嘘展现自己建造了多少经堂、白塔、佛像。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真得到四句窍诀就要用心来修,这一年里,主要修生起次第长寿法,外、内、密总集的生起长寿法,很方便也很殊胜!

总的来说,证入修行时,前行皈依、发心、出离心、信心和精进种种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发心、供曼扎、百字明、莲师心咒数量很多相比,前行窍诀里所说的–呕吐轮回的出离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愿利他的发心、认识寿命无常而对未来的计划越来越短,这就是真正的前行,应该放在心中,这就是窍诀的精华!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融入自相续。

顶果仁波切关于阿底瑜伽的教授

关于阿底瑜伽的教授

直指本面无碍当下无造作,自心不离原始法身始自知,
如水凝冰内执外着即轮回,直然放下超越意度即自性。
深广海水映现日月无损益,内外显现游舞其中自无碍,
明性不灭自然观察中安住,妄念云雾消融无执晴空里。
光明大圆满即智慧上师心,见溶解处直观显现即解脱,
无始佛陀稳坐希奇轮回里,不离觉性解系均无在汝心!

阿底瑜伽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阿底瑜伽认为凡夫心就好象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的堆沙子,但不断的被大海冲垮。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的在抓取,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是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娱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象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旋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旋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旋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旋涡,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旋涡,忘记自己是整条小溪流。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旋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象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总之它离开了当下,它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的放松在问题,或是非问题上,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的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的,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的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旋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旋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阿底瑜伽的“见”是认识“本觉”。我们制造了轮回,因为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象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象,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
“见”。

最高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的显露,这是最直接的车却修持,属于最高的部。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先从加行中试图发现心的根源,也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生、灭、住,但是,你将一无斩获,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明晰于空无。通过这个加行,你和念头的本质越来越熟识,你发现念头如幻,认识到他们空明的根源,同时经常安住在空明的当下,这是修止,很多人在这里开悟,但大多数人用它来熟悉自心,然后修空明之止,却不一定是大圆满的境界。

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用思维来改变和扭曲自己,在放松之中,一切会自然的发生,一切“见”都会消失,你的“自性”会现量的体会到这一切——先是粗的,然后是细微的分别,它们都消失了,这不是意味着你在心里嘀咕,哦,他们消失了——不是这样,而是逐渐你放松了那个“冻结”的心,它不在抓取任何事物来作参考,它的本性就是“空”,然后却不失明晰,但只有你作,你就会日益的体验到这一切,由粗到细,有一段故事进入每个闪念,你将发现其背后无与伦比的巨大光明空间。从开始,你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修持,直到某次你留泪或是微笑,你见到如此美丽的心灵本质,它光辉的超越了任何轮回和生死的局限。

心是一个玩耍的孩子,而本觉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关闭眼睛和耳朵,不需要进入深深的禅定,一切都在你广大的空间中出现,却不流下冻结的痕迹,这就是本觉,永远不改变,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就是无明,当本觉自己体验自己,这就是明觉,明觉是无明的敌人,两者不会同时存在。

本觉超越了任何参考,它绝对的空无,所以超越了“常”,但它又自发的明晰,它也不是“断灭”。它的空,就是法身,它的明,就是报身,这二者结合自然的流动,就是化身,假如执着流动凝结成自我的一个个小结,那就是凡夫心,这是一根、二道。

“修”是“无修也无散”,假如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是唯一的明点和本尊,就好象阿底峡大师说的那样:你一生修一个本尊,成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在本觉之“见”中,持续在其中,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被冻结,自然的流淌,那么你就是修佛陀功德无二的禅修——在见中就是禅修,此外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观想和持咒,修生圆次第。

顶果仁波切:佛法的核心

佛法的核心

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就算我们身体的行为和我们所说出来的话语多么完美,我们都已经远离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随时意识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为,不断反覆地检查自己的心,负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治。当正面的意念生起,则以回向来加强所带来的利益,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究竟证悟。如果我们能够在平静和内省的修行中,保持恒常的觉察,渐渐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动和干扰之中,我们也能保持对智慧的认识。所以说觉察心是脱离轮回中一切烦恼的基础和解药。

佛法修行应该可以引领我们,不论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样保持恒常的觉性。这是所有心灵开示的精要;没有这个,不论我们念诵多少咒语和祈请文,不论我们做多少的大礼拜和绕塔,只要我们的心是散乱的,那一切对去除难解的情绪丝毫没有帮助。永远不要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顶果仁波切:修行的真谛

修行的真谛

(法王顶果钦哲)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自己的念头,执着它所创造的轮回,实际上,就是在梦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觉。

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

即使在今生,你无法彻底转化你的心,你无法在证悟上取得多大的进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护自己的三业,照顾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虽然你无法达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还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个念头,努力而虔诚的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样子,那么,就好象曲吉旺波在《大圆满三要释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样:”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内心安详真愉快。”为什么呢?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成就分为外在的,内在的,秘密的,极其秘密的。

就外在的成就层面,先是心智的成就,但是你虽然掌握了伟大的知识,了解了高深的见地,但是很不幸,它们就好象是在衣服上的补丁,终究会要脱落。例如,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会感到很自在,而且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这一切以一种良好的自我感来暗示:似乎我们是不凡的圣哲,但是,当你遇到重病的时候,你浑身火烧而陷入昏迷,仔细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种种接近死亡的业相在梦中显示,即使你厌恶他们而不敢堕入昏睡,但昏迷会迅速将你击垮,哪个时候,你的任何才智,学问,都帮助不了你,于是,修行人应该知道,在重病中出现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续梦境,这是修行的耻辱,甚至,这是闻思的耻辱,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

其次是验修的成就,当喜悦和光明产生,巨大的宁静伴随深沉的陶醉,甚至可以看到各色奇异的景象,并且能预先知道事情的发生,这些体验就好象对山谷大声叫喊一样,你努力的叫喊,它给你很大的回音,但是随即就消失了。假如你努力的修持,各种奇特的经验发生了,但是记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免无常,假如你想拥有这些体验,永恒的占有它们,那么,你就会经受好似捕捉水中的月亮一样的痛苦,它们根本就是无常,所以从验修的种种幻想中解脱吧,不企图占有它们,平等的看待它们,而不扰乱内在的心相续,哪怕是在广大的平等定见中,一切显现为不实际的五色烟雾或虹光,而能自在的穿越墙壁或是在岩石上按下手印,但将这些视为开悟的标志并产生我慢,这是着魔的开始,并因为我执而流浪轮回。

最后是广大的明智成就,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超越喜悦和悲哀,安然的任运于当下。

经由心的修持,我们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最终,我们的心成为空与光明的一味,任何恐惧或是希冀,都无法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佛陀之道。

顶果仁波切:证悟的步骤

证悟的步骤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证悟。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它们。

禅定的体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秘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会误入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霎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着。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们生病了,也比较容易面对。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我们想到佛法。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途中。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也感觉快乐时,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接受那个状况。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执着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它会变成我们意念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执着于有利的状况,我们几乎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名、我们的财富。这是非常难去除的。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无法被任何风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即使来几千个,都不会形成执着或排斥,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经文这样形容,如果在他一边站着一个人,拿着檀香扇子帮他煽风,另一边站着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煽扇子,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这样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贻尽。不管任何情况,不论有利或有害,都会让他在道途上有所进步。

顶果仁波切:觉性

觉性

如果我们能够分辨心及觉性,
因而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

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
就只要不让心散乱于外,即可行;
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

他们说,那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样,
后者是固体,抓的住。
但是溶化的水和冰无别,
所以在实相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样的,心,因迷惑而非觉性,
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心即与觉性无别。
心与觉性虽相异,
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
心,就像无智的小孩,
而觉性,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
觉性不会追逐心,而会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中。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可以知,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这是它的明相。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续的本性。

现在,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当障碍物渐渐被清除,我们会渐渐揭露出觉性的灿然,直到一个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画下去的那一霎那,线便在水上消失,同样的,你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霎那,同时即解脱。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源泉本身。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就叫做涅槃;当它被迷惑所遮蔽,就叫做轮回。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迷惑的堡垒就会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

顶果仁波切:心灵之歌

一、善友与上师

水晶放在哪一块布上,就会透出哪一块布的颜色,可能是白色、是黄色、是红色,或者是黑色。同样地,跟你在一起花时间相处的人,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是坏,对于你的生命和修行的方向,会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同时也会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和憎恨。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为,自然让我们浸淫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证悟的全知,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他的一切思考、言语和行为全然依据佛法。他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在道途上进步,怎么做才能避免障碍。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就像是一面帆,能够让一艘船飞快的渡海。

如果我们相信他的话语,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是那么珍贵。证悟,并不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修行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依据经教或密续,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

话说过去的佛,现在的佛,以及未来的佛,都必须跟随一位老师才能够成佛。

佛陀的开示广大,密法传承众多,涉及的主题无尽。缺少老师的精要指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把这么多的法教浓缩到精要的点上实修。

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平凡的人形,事实上,他的心与佛无二无别。上师和佛陀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慈悲,而这个慈悲事实上已经超越所有过去的诸佛――因为虽然过去的诸佛都已达到完美的证悟,但是我们既无法亲自见到他,也无法听到他的开示。而我们的心灵老师,是在我们此生中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见到他,从他那里得到指示,引导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泥泞,走向证悟。

二 、拨开迷雾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我们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的迷途。对心真实的本性盲目,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至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验愈来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冻使得湖川结冰;水变成固态,能够承受人、动物、和车。春天到来,大地和水温暖起来,开始解冻。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水是柔软的、流动的,冰是硬的、尖的,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它们不同,因为冰不过是固化的水,而水不过是溶化的冰。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执着于现象的真实性,因吸引和排斥、享受与疼痛、得与失、有名与无名、称赞与责怪而感到痛苦,会在心中起了固化作用。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水。

六道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的现起,而跟彩虹一样,他们并无具体实存。一旦我们认识到实相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想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融,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这种单纯的状态。如果遇见快乐、成功、繁荣,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把他们视为梦和幻象,不要执着于它们。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毁谤、权益被剥夺,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发愿因着自己的痛苦,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不管什么状况生起,勿喜勿悲,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安适。

三、慈悲与菩提心

无始以来,每一个无尽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的在轮回中流荡,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深陷于执着的束缚,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然后我们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偏见,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而且应该在心中持续保持这种慈悲,以作出正面的举动。即使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伟大的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智慧与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由这四无量心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毫不费力的自然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的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是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我们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能够快乐。不然的话,空谈慈悲有什么用?

顶果亲哲仁波切:直指心性

顶果亲哲仁波切:

我们的禅修正确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步?我是不是永远无法达到我上师的水平?–挣扎在希望和恐惧之间,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安宁。

由着我们的性子,我们的修持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我们执着静修时出现的好觉受,在散乱时又放弃禅修,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无论我们思想怎么变化,我们必须塌实的去次第修行,日复一日;直观我们的动念并回归到它们的本原。我们不应该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禅的能力。

我们开始禅修于心性,开始最好先短点时间修行,但每天多作几次;坚持下去,我们渐渐的会认识到自己的心性,证悟越来越坚固,到此,念头会丧失制宰我们的能力。

“空”是法身的实性,是绝对身,但不是简单的虚无。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这就是“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觉”。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认识到本然自性,正如无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诸暗顿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样盈亏,而如同太阳中心散发的不变之光。

无论乌云聚合,自性之天空却无污染,无论乌云消散,自性之天空却无改善。这天空无亏损和增益,它无改变。这正如心性:念自来而无损害,念消融而无改善。心性乃空,显现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体之二相。将自己系缚于空、明的概念–就好象它们是实体一样,那是没有益处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义,分割的。

“我能在云端行走”,孩子说,但是假如他到达云端,他会发现无立足之地,假如一个人没有审查心念,那时便有坚固的心念显现;但是假如他检查心念,结果会一无所有。这就叫做现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无物”,不是在无记的愚钝里,它本来自发拥有本然知觉之明性力用,这就是所谓的“明觉”。空明二者,无可分离,本质一如,犹如镜面与其内的映像。

心念自显于空,又收摄于空,犹如面孔在镜子中出现又消失,面孔并非存于镜内,当它不再于镜中显现时,它也没有真正消失,镜子本身也无任何改变。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们呆在所谓轮回的浊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为无明所统治。当我们趋入修道,此处无明与智慧混杂参半。然后最终,我们证得正觉之刹那,惟有纯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尽管有转化的表面现象,但心性却从来无改:它不因入道而亏损,不因证道而改善。

纯净涅盘,本初智慧不可思议广大的性质,是吾心之本质,无须造作创生,非新成者,仅仅经由净化之证悟而得以显露,这就是修道。最后,若以最了义之观点,此等均为性空。

故此轮回是空,涅盘是空,故而,无一物是恶,无一物是善,认识心性之人解脱于对轮回和涅盘之欣与厌,卓如稚子,净观世间,无美丑好恶之概念,不再掠食于二元执取–此亦欲望与厌恶之根。其无目的担惊受怕,害怕“生活被终结”,好象另一种孩子,他们喜欢建造沙碉,然后在沙碉坍塌时哭喊。看那些冲进困境的人多么的幼稚啊,好象飞蛾扑火,一如觊觎其贪求者,铲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担–一切虚幻执取之重负。

佛果自具五身,显现身、大乐身、绝对身、本质身、不变金刚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觅得,与我们自心无可分离,一旦我们证悟之,无明即结束。我们无须外觅菩提,商主在整个纯金之岛登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找到单独的一块石子,我们必须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驻吾内!

顶果钦哲仁波切:具有加持慈悲海

摘自《顶果钦哲仁波切大圆满教示集》

1、具有加持慈悲海

啊拉拉火!

虚幻心声犹如空谷音,似是实有寻觅无所得,
自然安住无云晴空里,显现赤裸智慧光明日。
得失未能动摇此一心,无改空明超越思议中,
一切解脱轮涅成一味,展现大悲姿彩哎吗火!
有缘尽归依大怙主您,转心向法吉祥啊拉拉!
舍弃今生来世并私利,为利有情转识成菩提,
安住广大无执智慧中,大悲悠然恳请普加持。
吉祥胜主于我顶乐轮,恳请加持再三涌欢泪!
钦哲多杰

2、觉相三身金刚道歌

南无格热! 顶礼上师!
耶因多尼么节坡美节龙纳 无始基位法界不变无转中
喔我曲格喇嘛西若德么许 本性法身上师不住于外境
嘎到融喔西比索瓦西点纳 清净自现面目明了中祈请
达瓦龙德节瓦新吉融落西 正见圆满究竟而赐予加持

耶农我萨千波恰达就昂德 基位显现广大光明普照中
融想龙格喇嘛西若德么许 自性报身上师不住于外境
论知玛句昂要索瓦西爹纳 任运无造作中安住而祈请
刚巴融要恰瓦新吉融落西 修习自住显现而赐予加持

松句因日(以)尼思美巴姨西思 法界自觉双运无二无别中
土节知格喇嘛西若德么许
大悲化身上师不住于外境
松句耶西若母索瓦新爹纳
双运般若智慧游戏而祈请
修巴融卓爹千新吉融落西
行位自解大乐而赐予加持

千诺喇嘛千诺融尼节耶西
知道根本上师知自处妙智
融日(以)德扎美比西若德么许 自觉具足无离不住于外境
日(以)匝母古爹比索瓦西爹纳 觉性力之恭敬信心而祈请
直布格西耶美融卓德座吉    果位四身无别自解愿赐予

宁炯尼解色就日(以)康拉雷比
出离悲心种子凉处种姓触
先盘帕新住格美读冬直布
利他般若六度花朵与果实
曰(阿)贼囊千根给多日(以)强恰比 殊胜美丽花园全知周遍满
特蒙浪就样点足巴热座吉
共同道位一切功德愿圆满

翁西赛雄格巴达来色尖比 四灌如设计美观之纯金线
仁尼仁千诺布晨瓦耶多霞 二次第摩尼宝串成长璎珞
求腾我直贼比千琼给间毕 共不共成就美丽得体装饰
仁增西耶融措达巴巴作吉 愿得四种持明具足容貌时

曲捏恰达囊科阔与得恰比 法性普遍照耀虚空一切处
我萨捏滴增赛他里巴农威 光明如日月辉光普遍显现
直扎耶西悲母囊龙给贼比 离二障智慧莲花森林美满
当尼楞吉直比嘎当拉觉作 二利任运欢喜节日愿成就

此文依心中所想如实而说,恭敬祈祷上师之悲歌,出自多康东面出生之老人(顶果仁波切)口中,写于自然大供塔前。

此觉相道歌共分七段,一至四段的内容是无上金刚乘的见、修、行、果,第五段的内容是共同三藏十二部的精华–出离心、利他菩提心,第六段是不共密乘四灌生圆二次第,第七段是佛果地的境界–法性光明。

阿姜敦: 法语微言11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101.比较

“求知、止疑的欲望,你在所有心智发达的人当中都能够找到。每一门科学、每一门学问的确立,都是为了让人们发问、求解。那时他们就会认真地学习、修练,达到那门学问的目标。

“不过在佛陀教导的领域,你必须以平衡的方式学习和修练。你的努力必须精进,才能亲自进入法的最高层次。那时,你就能亲自解除你的一切疑问。

“这就好比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曼谷的村夫。别人告诉他,曼谷不仅在其它方面十分发达,而且还有一面‘宝石墙'(大王宫宫墙的名称),和一座巨大的‘金山'(斯罗凯寺佛塔名),他决定去曼谷,以为可以从那座墙上得到一些宝石,从那座山上得到一些金子。等他终于来到曼谷时,有人指给他看:‘那是宝石墙; 那是金山,’当即就止息了他的一切疑问和预想。

“道、果、涅槃正是如此。”

102.最安稳的住处

我记得1976年,从东北地区北部的两位禅修导师来拜见龙普。他们与他讨论修行的方式十分愉悦、感人。他们描述了自己长期跟随修学的那些阿姜的德性与成就,他们说,那位龙普的心一直住于定中,这位阿姜心住于梵住,因此有那么多的人崇敬他;
那位龙普住于无量梵住,因此他的弟子不计其数,而且他总是安稳避险。

龙普说:

“一位比丘无论达到什么层次,尽可以住在其中。至于我,我住于觉知。”

103.续前

当那两位比丘听说他住于觉知时,他们静了一静。接着请他解说住于觉知是什么情形。

龙普解释说:

“觉知是空性、明亮、清净,已经终止造作、终止求索,止息一切心理动作的心的正常状态——什么也没有遗下,不粘着任何东西。”

104.苦的终结

龙普的言语清净,因为他喜欢讲真实的真相。他只讲述佛陀的教导的最高目标,他只讲佛陀的教言当中引向苦的终结的教言。你可以从他最常引用的佛陀教言中看出来。

佛陀说:

“比丘们,有那么一个维度,其中既无地、亦无水、无火、无风; 既无空无边处、亦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
既无此世、也无来世、无日、无月。我说有,有不来、不去、不住; 不生、不灭;
无立足点、无基地、无维持。这,正是苦的终结。”

105.他的最后一场疾病

1983年早些时候,龙普从医院回来,这不是说他已经痊愈,只是他必须用极度的忍耐,再活八个月,活到人们已经为他开始准备的96岁生日的福德活动。随着庆典的那一日的临近,他的症状开始不规则起来:时而疲倦、不适、发烧。我问他,是否该把他送回朱拉隆功医院,但他说: “没有必要。接着他又说:“不许把我送去。因为去了也无益。”

我回答:“上次您的病比这更严重,也恢复了。这一次一点也不严重。你一定能康复。”

龙普说:“那是上一次。这不是上一次。”

106.接近死亡

1983年10月29日,龙普的状况在下午1点后勉强稳定,但他的肤色特别明亮。弟子们——居士、镇居比丘、林居比丘——大批大批地前来祝贺。

下午3点,一大群林居僧来拜见龙普,他坐了起来,与他们论法。他以清晰的声音,对整个修行道作了讲解,就好似他在排解他们的一切疑问,总结他所传授的全部禅修指南。

晚上将近10点时,龙普要我们把他放在轮椅上,推到他的小屋外。他温和地环视着整个寺院,没有人意识到,那是他最后一次观看屋外的事物。

107.临终忆法

夜里十点后,龙普让我们把他抬回屋里。他躺着,身后垫着一个大枕头。他要屋里的八九位比丘诵吉祥七诵给他听。接着要他们诵《觉支经》三遍、《十二因缘》三遍。接着他要我们诵《大念处经》,不过我们当中没有谁会背诵。于是他说:
“打开课诵本,照着念。”周围却找不着课诵本。幸好一直在照料龙普的阿姜普萨随身带有一本皇家课诵本,于是拿出来翻前翻后地找那一页。最后龙普说:“拿来,”看也不看,把书一翻说:“就从这里念。”全屋的比丘们个个惊讶,因为龙普打开的正是172页《大念处经》。那篇经文极其长,两个多小时才诵完。他一直静静地听着。

108.临终之语

我们诵完《大念处经》后,过了片刻,龙普开始从头到尾讲述佛陀的般涅槃。我在此只引用他的结束语:

“佛陀没有在他证得的禅那中涅槃。当他离开第四禅时,他的名蕴即刻全部止息,无余。换句话说,他允许自己的受蕴在心的觉醒状态下,在正常的人类心序流中止息,带着全副念住与警觉,绝无其它心态的显现而遮蔽、迷惑心。这就是完全自处的心。你可以称它为大空、原初宇宙、涅槃,等等。那就是我一直修练求达的境界。”

那就是龙普的遗言。

109.都市中的瞬间野外

让我们回想一下近百年前发生的若干事件。龙普一行四位头陀与沙弥,离开了阿姜曼带领的一群人,游方于加拉信府的塔-康妥地区。在穿越密林时遭遇了种种危险与磨难:
不仅是野兽,还有疟疾。最后,一位可怜的比丘抵挡不住疟疾,死在了其他比丘的跟前。更糟的是,当龙普带着一位小沙弥与其他人分开,进入库卡文村附近的另一座森林时,又遭遇了疟疾,它就在龙普的眼前夺走了沙弥的生命。没有药品,龙普无措地在一边看着。

现在我们回到1983年10月30日凌晨4点发生的事件。野外的情景瞬间闪现在龙普的房间里,虽然他病情沉重,却没有一个护士、没有一滴输液,只有龙普的僧伽弟子围绕着他,像是护卫着他彻底解脱,在无余死亡中放下色身——清净、寂止、和平。

110.适时离去

佛陀追求真谛凡六年,证得觉醒的时刻,是在清晨,也就是四点之后。觉醒后传法45年,每日清晨四点,扩展他的觉知,观视下一日当传法于谁。般涅槃来临时,他选择了同一时辰。

一束造作于1888年10月4日在素輦府帕萨村升起,逐阶成长、发育,操行可敬、端正。着僧衣直至命终,行持足堪表率,真为“世间无上福田。”为了自己的真正福利与他人的真正福利,他具足而作,直至1983年10月30日。就在那天的清晨4时13分,龙普倏然放下了他的色身。

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弟子们——居士、出家人、镇居者、林居者——早已聚集在一起,为龙普96岁度完第八个年轮做贺岁福德,好似为他的圆寂作了充足的准备。

111.没有恶身业

只有那时,我懂得了龙普说他没有恶身业的意思。

他年届96,依然身体健全、精神矍铄、清洁、平和。念住、警觉随时具足,不受耄昏健忘之苦。

死亡来临时,他无痛、无苦,静静离去。没有给照料他的人带来身心上的不适,没有多费医护、多费药品、多费他人的时间。

黎明将近,周围无人声物态的嘈杂,连树叶也悄然静谧。空气中透着清凉,细雨如雪,飘然而落。在这寂止之中,龙普——清净的圣僧——放下了色身。惟有他的遗德,令我们感铭。

阿姜敦: 法语微言10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91.奇事

阿姜曼纪念馆开幕式之后,龙普继续旅行,去康洞看望阿姜范。那个时候,汽车开到山洞所在的山脚下就不能再往前了,龙普必须走很长一段山路才能登上山顶。这样一来他极其疲劳,沿路多次停下来喘气。我看见他如此受罪,心里十分难过。最后,我们到达位于山顶的大厅,阿姜范顶礼之后,碰巧阿姜帖也到了。

看见这三位伟大的阿姜因缘际会,聚在一起,听他们在宁静,微笑的气氛下友好地对话,我心里的痛感消失了,代之以大乐。

阿姜范表达了自己对龙普的钦佩,他说: “您的身体十分强健。在这个年纪,还能一直爬到山顶。”

龙普答:

“我实在不那么强健。我已经看过了,知道自己没有恶身业。等到不能再用这个身体时,我会把它放下。就这样。”

92.续奇事

我想你一定可以想象,在场的一大群居家人看见这三位伟大的阿姜聚在一起是何等地兴奋。这种机会是难得的。因此,来自素辇的两位摄影师开始尽其找机会拍起照来。

乘车返回时,两位摄影师看见人人想要那些照片,便宣布,他们会把照片放大到十二寸出售,所得的金钱,将用来帮助江帕森林寺。我心想,在一位阿姜的照片上贴上售价,实在不是件好看的事。但车上几乎所有人都订购了。

等到摄影师们把胶卷冲洗出来时,却发现,他们花了那么大工夫照出来的二十多张照片,全部是空白,就像是无云的天空。于是,人人想得照片的希望破灭了。那三位大阿姜的聚会,也是最后一次。

93.他亲见的真相

当人们问龙普是否读过阿姜曼的生平故事时,他会答: “一些”。下一个问题就会是: “他们讲述的那些神通和奇事,您有什么意见?”龙普会答:
“我跟阿姜曼住的日子里,从来没听他提过那些事。”

平常龙普谈到阿姜曼时,只讲他的头陀苦行。他说:

“下一代的比丘当中,我从来没见过一个能够像阿姜曼一样严格修头陀行的。他只穿破布做成的僧袍,自己缝、自己染。他从来不用任何人送给他的缝好的僧袍。他一生住在森林里。他只吃自己托钵得来的食物,只从自己的钵里取食。即使他病重时,他仍然坐起来,让别人把供养的食物放进他的钵里。他从来不因为戒律对雨安居和迦提那期间供养的必需品有宽额而多用。他从来不参与建筑工作。也从来不劝别人参加。”

94.以问答问

因为我熟悉龙普很久了,当我问他一个问题时,他往往反问作答——那是他要我自己思考答案的方式。

例如,我问:“阿罗汉的心洁净、明亮。他们能否准确预测下一次彩票的中奖号码?”他回答: “阿罗汉会对了解那种事感兴趣吗?”

我问:“阿罗汉睡眠时会像普通人一样做梦吗?” 他回答: “梦难道不是行蕴造作吗?”

我问:“有没有凡人,虽然自己杂染重重,却能够教别人成为阿罗汉?” 他回答:“有没有许多医生,虽然自己有病 ,却能够治好别人的病?”[1]

[1]中译注:
意为有的学者比丘知道某些经文,虽自己不能全悟,但把它传给他人,另一人听了之后在修证中洞穿其意。

95.龙普的习惯

身:
他身体强健、灵活、匀称、气味干净、少病。喜欢一日一次洗温水浴。

语:
他的音色低沉,但语调温和。他是一位寡言的人,说真语、说直语、言无算计。换句话说,他从来不暗示、不哄诱、不讥讽、不闲言、不乞求、不请原宥、不谈自己的梦。从来不讲佛本生故事,也不讲神话传奇。

心:
有关他的一件事是真的——一旦下决心做某件事,他就会连续做下去,直到成功。他一贯仁慈、悲愍、安静、平和、忍耐。从来不发火,也不显示挫折或不耐。对遗失的东西,从不烦恼。从不失慎。念住、警觉具足,心境始终良好。他似乎从来不苦。处变不惊。从不为不良心态所制。

他一直这样教导我们:

“试把事件,理解为事件: 它们升起、变化、接着消逝。不要为此悲苦。”

96.痛,但不介入

龙普病重时住在朱拉隆功医院。第十七日,他十分疲劳,以至于医生给他插上了氧气管。午夜后,一位著名的比丘,带着一大群弟子前来拜见。我见情况特别,便让他们进入龙普的病房。龙普右卧着,一直闭着眼。当那位比丘和他的弟子们对他顶礼时,那位比丘倾身对着他的耳说:
“龙普,您还有痛受吗?”

龙普答:

“受与身依就按照其自性存在,但我不参与那个受。”

97.安全的捷径

1973年1月20日,龙普正要离开朱拉隆功医院,弟子们决定作一次供僧,把福德回向给过去建造这所医院,现已去世的前辈。

仪式结束后,有几位医生护士前来拜见龙普,表达他们对他康复的喜悦。他们友好地评论说:“您的身体仍然健康、强壮。您的脸色光亮,好象没有生病一样。这可能是您的定力果报吧。我们没有多少剩余时间修定。有什么简单的捷径呢?”

龙普答:

“一有时间,就把它用于禅修。训练心、审视心,是一切法门中最快、最直接的。”

98.一切来自行为

龙普一辈子从来不接受幸运时辰、幸运日子的说法。即使当人们直接问他: “哪天是出家的好日子?”或者 “哪天是还俗的好日子?”或者
“哪天是吉日、凶日?”他从来不跟那种想法走。他通常说: “哪天都好。”如果人们请他定一个吉日,他会要他们自己找,不然就说:
“什么时候方便就好。”

他常会如此总结:

“一切来自我们的行动。好时、坏时、 吉时、凶时、福德、罪过: 这一切都来自人的行为[业]。”

99.不作秀

龙普从来不作秀、出风头。人们要想给他照相,时间必须恰当。譬如他已经穿上了整套僧袍,预备听波罗提木叉戒经、或者准备传戒、或者参加什么仪式时,那时你请他照相,就很容易。不过,如果他只是随意坐着,你要他起身穿好整套三件僧袍,摆好姿势照相,那就很难说服他。

有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女士,带来一条精致的毯子送给龙普,供他在冷季使用。几个月后,在热季当中,她碰巧又来拜见。她请龙普把那条毯子拿出来,放在他的身边一起照相,因为上次她供养时忘记照相了。龙普不肯,温和地说:
“没有必要。”即使她请了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说 “没有必要。”

她离去时,我感到不安,于是问龙普: “您有没有注意到她有多么不满吗?”

龙普微笑了,然后说:

“我知道。她不满,是因为她有一颗不让她满意的心。”

100.重生的终止

有一次,一位高年资的禅修导师来与龙普讨论一些极其高深的佛法问题,最后问:
“有的高年资禅僧行止良好,激发起人们高度的崇敬心。连其他比丘也同意,他们在佛陀的教导中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可后来出了什么事,他们或者还俗、或者行为不轨起来,与法与律背道而驰。那么,一个人必须达到什么层次的法,才不再有有和生?”

龙普答:

“严格持戒约束自己、修头陀行,是极其崇高可敬的行为。然而,如果你还没有发展你的心,达到提升的心与提升的明辨[1]的层次,它总是有可能衰退,因为它还没有达到超世。实际上,阿罗汉不需要知道多少。他们只需要发展他们的心、明见五蕴、穿透十二因缘。那时,他们就能够终止造作、停止求索、停止一切心的动作。就在那里,一切止息了。剩下的是清净、清洁、明亮——大空、巨空。”

[中译注:]提升的心和提升的明辨:又译增上心和增上慧。

阿姜敦: 法语微言09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81.放开一事,粘上另一事

龙普的一位居家弟子来拜见他,自豪地报告他的修行果报,他说:
“我今天很高兴来看您,因为我按照您的建议修,一步一步在得到果报。我开始禅定时,放开一切外缘,心就停止了骚动。它汇聚起来,静止、入定。其它一切所缘消失了,只剩下喜乐,一种清凉、清新的极乐。我可以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龙普微笑了,他说:

“你得到果报,很好。说起定中的乐,那的确是乐。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比。不过,如果你给卡在那个层次,就只能得到这么多。它不升起能够斩断缘起、重生、渴求、执取的圣道明辨。因此,下一步是放开那个乐,观五蕴,直到把它们看明白。”

82.譬喻

“达到超世的圣者之心,尽管也许活在世间,被周围无论什么环境所包围,但它是不可能被世间牵扯、受其扰动、与那些东西混杂起来的。换句话说,世间的事(得失、贵贱、誉毁、乐痛)不能压倒它,不能把它拉回到凡夫之心的层次。它再也不能受制于杂染与渴求的力量。

“就好比椰奶。一旦你把它挤出椰肉,高温加热,熬到把油分离出来,就不能再把它变回椰奶了。无论你把椰油和分出的椰奶放在一起怎么搅拌,也不能再把椰油变成回椰奶。”

83.另一个譬喻

“道、果、涅槃,是个人的:
你只能亲自直见。修到那个层次的人将会自己看见、自己明白,彻底终止对佛陀教导的疑问。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你能做的只是猜测。不管别人怎么为你深入解释,你对它们的知识仍将是猜测。不管是什么猜测,它必然是不确定的。

“这就好比乌龟和鱼。乌龟生活在两栖世界:
地面的世界和水中的世界。至于鱼,它只生活在一个世界,也就是水中。上岸就会死去。

“有一天,乌龟下到水里时,告诉一群鱼,陆地如何好玩。灯光、色彩如何好看,没有水中的一切麻烦。

“那些鱼对此十分惊奇,想知道陆地是什么样子,于是它们问乌龟:‘陆地深吗?’

“乌龟答:‘有什么深?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有许多波浪吗?’

“乌龟答:‘有什么波浪?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浑浊吗?’

“乌龟答:‘有什么浑浊? 它是陆地。’

“注意鱼提出的问题。它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水中体验来问乌龟,乌龟只好说,不对。

“凡夫的心对道、果、涅槃的猜测,与那些鱼没什么两样。”

84.外在内在的事物

1981年4月2日晚上,龙普出席某个宫廷仪式回来,住在皇室寺院波瓦寺。一位高阶比丘来访,与他谈法。他也是一位禅修者。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听说前生是夜叉的人,重生为人时,能够学习神通咒语,无论以何种方式使用,都有大法力。此说有多真?”

龙普立刻坐起来回答:

“我对那种事从来不感兴趣。不过,你有没有修到过这个状态: hasituppapada,笑生,心无笑意而自笑的动作?
它只对圣者的心发生。凡人不能,因为它超越了造作因缘——自由自在。”

85.五戒未守

高年资的大比丘常常有许多弟子,居家的、出家的。这些弟子当中,有优有劣。特别是比丘当中:
有许多好的,其中又夹杂着几个差的。有一位龙普身边的比丘,在未予而取方面,往往太随便了一点。人们常把此事告诉龙普,但他倾向于什么也不说。

有一次,他要一样被这位比丘拿走的东西,于是派另一位比丘去要回来,可那位比丘不承认拿了。后一位比丘回来把他的抵赖禀告了龙普。龙普没有埋怨,只说了这句:

“有的比丘如此用心持227戒,以至于忘了持五戒。”

86.不受扰动

晚上十点,我看见龙普正坐着休息,于是过去告诉他: “龙普,阿姜考去世了。”

龙普不问何时、何事,而是说:

“啊,是的。阿姜考受诸蕴拖累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四年前我去拜访他,看见了他的身蕴给他的种种困难。时刻需要依靠他人的照料。至于我,我没有恶身业。不过,关于恶身业,即便是圣者,无论他们达到的层次如何,仍然得应付它们,直到最终从中解脱,不再纠缠。凡夫的心不得不与这种事物住在一起。然而,善修的心,当这些事物升起时,它能够立即放开,维持它的平静、无忧、无执,不与它们牵扯在一起,就不必背负重担。如此而已。”

87.法的护佑方式

素辇的一场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大量财产的损失,深重的失落感。有的人甚至精神失常。人们川流不息地来见龙普,感叹自己过去做的善事,说:“我们从祖辈起就一直在寺院里修福、修法。为什么那个福德没有帮助我们? 为什么法不护佑我们?大火把我们的家全毁了。”这些人有许多便不再来寺院行福德,因为佛法没有保佑他们的房子免于被烧毁。

龙普说:

“法根本不是以那种方式护佑人们的。那场火只是在行使它的功能。这说明破坏、损失、解散、分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跟随着我们。至于那些修法的人,心中有法的人,当他们遭遇这些事情时,懂得如何安置心,不让它受苦。那就是法的护佑。并不是它能够帮助你防止老、死、饥饿、火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88.惟有修才能祛疑

当人们来问龙普有关死亡、重生、前世、来世的问题时,他从来没有兴趣回答。或者,如果有人争辩说,自己不相信天堂地狱真的存在,他也从来不试图讲道理,举例反驳。反之,他会给人们这样一段建议:

“修法的人没有必要想前世、来世、天堂、地狱。他们要做的,只是坚定、用心地循照戒德、定力、明辨的原则正确修持。如果真照课本上所说的,存在十六层天界,修得好的人必然会上升到那些层次。或者,天界、涅槃不存在,修得好的人也不缺即刻当下的利益。作为高层次的人类,他们一定是喜乐的。

“听别人的话,到文本里查,是不能消除疑问的。你必须下工夫修练,升起明确的洞见智识。那时候,疑问自然会瓦解。”

89.只想要这些吗?

尽管人们成群结队地来看龙普,声称这人那人记得许多前世,看见他们过去是什么,前世的母亲或亲戚是谁,等等,接着想听龙普关于轮回重生的意见,龙普总是说:

“我对这类知识从来不感兴趣。只要有近行定就可以升起它。一切来自心。无论你想知见什么,心会赋予你那个知见——快得很。如果你只对这个层次的知识满意,它的好处是,你会害怕转生低等域界。那样,你会下决心做善事、布施、持戒、不相互伤害。你能够微笑,你对福德的果报有信心。

“至于灭除杂染、摧毁无明、渴求、执取、达到彻底灭苦,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90.不讲传奇

我跟龙普一起住的多少年里,他从来不曾讲过传奇和娱乐性掌故——不讲佛本生传说,也不讲当代的故事。他的一切教导,讲的都是圣谛,纯净、简洁,讲述时位于与个人无关的终极层次。再不然,他会讲几句经过仔细思量的评论,似乎十分地吝言惜语。哪怕在宗教仪式上作开示,或者讲述如何布施、如何持戒时,他也是以一种极其超然的方式执教。多数情形下,他会说:

“仪式与福德活动可以看成是善巧的手段,但从禅修者的角度看,它们引生的技能只是一小部分,如此而已。”

阿姜敦: 法语微言08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71.只在一处找

龙普的弟子当中,摩诃陶维萨比丘是第一位通过巴利文最高级第九级考试的。因此,以龙普的名义,布拉帕寺主持了一次庆祝他这项成就的活动。

摩诃陶维萨比丘顶礼龙普后,龙普给了他以下一段短小的训诫:

“能考过九级考试,说明你很用功、足够聪明、是一位圣典的专家,因为这相当于是学业的终点了。不过,只对学习有兴趣,是不能带来苦的解脱的。你必须同样对心的修练也有兴趣。

“法的所有八万四千部,都来自佛陀的心。一切来自那个心。无论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在心里找。”

72.世与法

1979年3月12日,龙普去了色军府普旁山的圣久洞寺,隐居休养了十多天。离开前的最后一天晚上,寺院的阿姜苏瓦特和其他比丘沙弥前来拜见。

龙普评论说:

“在此地休息很舒适。空气好。禅修轻松。它使我想到早年游方的日子。”

接着,他作了一场法义开示,其中包括以下一段话:

“能知道的都属于世间。至于没有知者的,那是法。世间事总是成对而来,法却是一件事通到底。”

73.当问与否?

许多人,居士也好,比丘也好,对修行有兴趣,他们不仅用心修,而且也喜欢寻找善巧导师的指点。

有一次,一群来自中部的禅僧前来长住,聆听龙普说法,听从他的禅修指导。其中一位比丘把自己的感受告诉龙普:
“我找过许多导师,尽管他们教得都很好,他们一般或者只教戒律,或者只教游方苦行,或者只教修定的乐与止。至于您,您教的是直达顶峰的途径:
非我、空性、涅槃。请原谅我那么直率地问,既然您教导涅槃,您是否已经证得?”

龙普答:

“没有什么证得,没有什么未证得。”

74.修行的目的

阿姜贝是龙普的近亲,住在克芒寺。尽管他老年出家,但是禅修和苦行极其严格。龙普有一次称赞他的修行已经获得善果。阿姜贝病重将死时,想见龙普最后一面,向他告别。我把这事告诉了龙普。他到那里时,阿姜贝起身,向他顶礼,接着又躺回到席子上,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脸上的微笑和喜悦是显而易见的。

龙普以清楚而温和的声音对他说:

“你一直精进修习的那一切,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处了。死亡那一刻来临时,使心合一,然后停止专注,放开一切。”

75.渺茫的果报

当居士们来看龙普时,他一般不问什么遥远的问题。通常他会问: “你修过禅定吗?”有些人答有,有些答没有。

有位女士,属于后一类,比其他人更大胆直言。她说:
“我看呀,我们就不用费劲修那个禅定了。每年我都听《大本生词》(讲述佛陀前身毗桑塔罗王子的长篇诗歌)[1],在不同的寺院里起码听过十三遍。那里的比丘们说,听《大本生词》可以保证我重生在圣弥勒佛住世的时候,我在那里一定过得快乐、轻松。因此,为什么要禅修,让自己过得不舒服呢?”

龙普说:

“殊胜的东西就在面前,你没有兴趣。反而把希望寄托在传说中的遥远事情上。这是没有希望的人的标志。当乔达摩佛所传的道、果、涅槃仍然完整在世时,你却徘徊不定,对它们提不起一点兴趣,那么等到圣弥勒佛的教法来到时,你会更加地徘徊不定。”

[1]中译注:
《大本生词》是根据这段佛本生故事编成的泰文长诗,共十二章。每年在寺院由十二名比丘吟诵,长达一天。该仪式在北部和东北部十分流行。

76.不过如此

有时,当龙普注意到来跟他修法的人依然犹疑不决,渴求纯粹是世间的快乐和享受,以至于还不愿放开它们,去修习佛法时,会给他们讲一段教言,让他们去思考,对事物达到如实知见。

“我要你们大家仔细审查喜乐,看一看究竟什么时候是你一生当中最喜乐的。你真正对着它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不过如此,跟你经历过的其它东西相比,没多大差别。为什么没多大差别呢?

因为世间本身不过如此。它能给的就是那么多——一次次重复,就是这些东西。生、老、病、死,一次又一次。怎么也得有一种喜乐,比它更超越、比它更殊胜、比它更安稳。这就是为什么圣弟子放弃了有限的喜乐,寻找一种来自身寂止、心寂止、杂染寂止的喜乐。那是安稳的喜乐,无可相比。”

77.不执取,就容易

龙普每年雨安居在布拉帕寺执教,五十多年从无例外。这所寺院位于素辇府城的市中心,正对政府大楼,旁邻法院。因此,汽车卡车不停地扰乱着寺院的宁静。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大象节,或是任何一个节日,一连七天、十五天,嘈杂声响不绝,通宵灯火不灭。那些心依然缺乏韧力的比丘沙弥们特别感其骚扰。

每次他们对龙普提出这件事时,总是得到同样的回答:

“为什么浪费时间对那些东西感兴趣呢?

灯光本来就是亮的。杂音本来就是响的。它们的功能就是这样。你不专注听,就完了。行事不要抗拒周遭,因为它们本然如此。要以深度明辨,达到真正的理解,就是这样。”

78.偶而语出惊人

我有一个缺点,喜欢跟龙普半开玩笑地说话。这是因为他从来不恼。身边的比丘沙弥们也总是很容易接近他。有一次我问他:“经上说,天神成百亿地来听佛陀说法。有那么大的空间容纳他们吗? 佛陀的声音足够大,他们能都听见吗?”

龙普的回答令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在经文中读到过,也从来没有听任何人这么讲过。而且只在他病重临终时我才听他说过这件事。

他说:

“哪怕天神成百万亿地聚集起来也没问题。因为一个原子的空间足可以容纳八个天神。”

79.即使这种问题

有一个不可追解的问题,无论成人孩童、无论聪明愚笨,一直在无谓地争论,从未达成共识。这个问题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多数情形下,人们只是玩笑式地抬杠,从来不求什么结论。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龙普提出这个问题,心里也估计他不会作答。不过后来,我终于听见他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答复。有一天奔比丘来给龙普按摩脚,他问:
“龙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龙普答:

“它们一起来。”

80.一顿责备

有些人,自己根本没怎么禅修,却来问如何精进,才能立马见到果报。有时对这种人,龙普似乎有些不满。

他会责备他们:

“我们修行是为了自御、为了离弃、为了离欲、为了终结苦,而不是为了看见天宫。我们甚至不把看见涅槃作为目标。你就安安静静继续修,不要想看见什么东西。毕竟,涅槃是空的、无形的。它没有立足点,没有什么可以作比。只有继续修,你才能自己知道。”

阿姜敦: 法语微言07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61.关于吃

有一群比丘在雨安居之前来拜见龙普。其中一个说:
“我禅修很久了,也得到了一些宁静。不过我对吃肉一直很介意。甚至于看见肉,我就为那个动物难过,我吃肉而必须牺牲它,让我很难过。似乎我没有慈悲心。这样忧虑时,我的心难以平静。”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他应当首先观想。如果观想时,他看见吃肉是一种形式的压迫,它显示出对动物缺少慈悲心,那么他应当戒肉食素。”

62.关于吃(II)

三四个月之后,同一群比丘在雨安居结束时又来拜见龙普。告诉他说:
“我们整个雨安居都吃素。在我们所在的帕萨区空克廊村,居民不懂得素食。我们很难得到素食,而且对供养我们的人也是很大的麻烦。有些比丘到后来身体虚弱,有的几乎坚持不到雨安居结束。我们没有能够如期在禅修中精进。”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应当首先观想。如果在观想时,他看见,面前的食物——无论如何是蔬菜、还是肉、鱼、米饭——是三净肉,也就是,自己没有看见、听见、或者疑心动物是专门为供养自己而被杀死,而且这食物是他以正当方式获得的,是居家人出于信仰而供养的,那么他应当把它吃了。我们的导师们的修行模式也是如此。”

63.关于吃(III)

1979年3月下弦月的第二天,龙普住在帕空查森林寺里。晚上八点后,一群喜欢到处游方,在靠近人多的地方驻营休息的比丘也来本寺过夜。在拜见龙普之后,他们讲述了自己修行中的突出特点。他们说:
“食肉的人,是在支持屠杀动物。素食者体现了高度的慈悲。改吃素时,心变得更加平静、清凉,这就是明证。”

龙普答:

“很好。你们能成为素食者很好。我表示钦佩。至于仍然食肉的人,如果那种肉是三净肉——也就是说,没有亲见、亲闻、或者疑心动物之被杀是专门为了给自己提供食物——而且,该食物是以纯净的方式得到,那么食这种肉并不违法违律。不过,你说你的心变得平静、清凉,那是你决意如法如律修行的力量所致。与胃里的新旧食物无关。”

64.经商与修法

一群商人说:
“我们做商人的有我们的职责,也就是说,有时侯得夸大事物、或者赚取高利,但我们极其想修定,而且已经开始修了。不过有人告诉我们,凭我们的生计,是不能禅修的。龙普,您说如何?
因为他们说,贩物牟利,是罪过的。”

龙普说:

“为了活命,人人需要一个职业。每一种职业当中,什么是正确、合适的做法,有它自己的标准。当你正确服从那些标准时,就算是中性的——不算福德、也不算罪过。至于修法,那是你应当做的,因为只有修法的人才适合在任何情形下工作。”

65.隐藏的回忆

有一次,龙普住在姚塔帕时森林寺,一大群比丘、沙弥前来拜见。听了他的开示后,龙榻普罗——他老年出家,但修持严格——对龙普说:
“我出家也有相当年头了。但还是不能够斩断对过去的执取。无论我如何把心定在当下,我发现念还是会中断,又回到过去。您能否再告诉我一个停止它的办法?”

龙普答:

“不要让心追逐外在的所缘。如果你的念出了空档,那么你一觉察到,立刻把它拉回来。不要让它去看那些所缘是好是坏、是乐是痛。不要陷进去。但是也不要用强力去斩断。”

66.以自己的方式

1977年左右,龙普应邀去位于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参加一项庆典。在典礼上,有一个仪式是对佛像,佛牌的加持,他被请去
“坐护”。仪式完毕后,他来到外面一个小棚里休息。在那里,他对一大群当时在曼谷学习的亲弟子们谈话。其中一位比丘评论说,他过去从来没有见过龙普参加这样的仪式,不知否是这是第一次。接着他又问,怎样
“坐护”?

龙普答:

“我不知道别的阿姜在‘坐护’或‘坐佑’时都在做什么。 至于我,我只是照老样子入三摩地。”

67.“想把功课学好…”

一位年轻的女孩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索萨-孔素阿公说,凡是想变聪明、学习好的人,应当首先练习坐禅,令心静止。我想变聪明、学习好,因此一直试图禅修,使心静止。可是它从来不肯静下来。有时我比以前更加躁动不安。当我的心不能这样子静下来时,怎么才能够把功课学好呢?”

龙普答:

“把注意力放在心上,知道你正在学的究竟是什么,那样会帮助你把功课学好。心不静时,让它知道,它不静。因为你太想要它静了,它就不静。只要继续平静地禅修,总有一天它会听你的话,静下来。”

68.游方的目的

有些比丘、沙弥,在雨安居后,喜欢成群结队地去各处游方。个个大肆张扬,准备他的必需品和全套的头陀装备。不过许多人的行止却偏离了游方隐修的目的。例如,有些人穿着苦行头陀的行头,却去坐空调车。有些人去访问在公司办公室的老朋友。

因此,有一次,龙普在一大群禅僧的集会中说:

“把自己打扮成好看的游方僧,根本是不合适的。它背离了外出游方的本意。你们每个人应当多想想这件事。游方禅修的目的只有一个:
训练心、精修心、使它无染。只让身体出去游荡修练,却不把心也带着,根本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69.为了止,必须知

一位禅修者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从您的教导,一直在试图终止思考。可是从来没有成功。更糟的是,我感到十分挫折,脑子昏昏沉沉的。不过,我坚信您教的没有错,因此我想请教下一步怎么做。”

龙普答道:

“那说明你没听懂。我告诉你停止思考,但你一直只是在思考停止思考,因此,怎么会有真正的停止呢?
扔掉你对停止思考的无明。放弃你对停止思考的想法。如此而已。”

70.都有果报,但不同

龙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结束后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学问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欢在那天赶来顶礼他,或者请教禅修上的问题,或者报告自己在上个雨安居里的修行成果。这个传统,在他还活着时,一直持续着。

一次,在详细指点修行之后,龙普讲了以下几句结束语:

“通过读与听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识与概念的果报。通过修练研究法,得到的是实际层次的法在心里的果报。”

阿姜敦: 法语微言06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51.只是动作

有时候我心里不安,怕自己错误地伙同众人,说服龙普做了一些他无意做的事。第一次,是他参加色军府帕-素塔瓦寺阿姜曼纪念馆开幕式的时候。当时,有不少禅修导师在场,许多居家人便去拜见、求福。不少人求龙普对他们的头吹气加持。我见他坐在那里默不回应时,便求他:
“请做一下吧,完了就没事了。”于是他便对他们吹气。过了一阵,他还不能脱身,便在车上画了吉祥符。人们向他要佛牌,到后来不胜其扰,他便允许以他的名义造佛牌。人们为佛牌举行诵经加持时,他同情他们,于是参加了加持仪式,点燃
“胜利”蜡烛,参与他们的念诵。

不过后来,龙普说了一段话,让我松了一大口气。

“我做这些事,只是随顺社会规范的一种外在的身体动作。它不是趋向缘起、生存层次、或者趋向道、果、涅磐等的心的动作。”

52.抓紧机会

“法的八万四千部经,都只是为了让人们转过来观心的策略。佛陀的教导多,是因为人们的杂染多。尽管如此,灭苦之道只有一条:
涅槃。我们现在这个正确修法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如果让它失去,此生就没有机会证得解脱了,我们就得迷失在妄见里,长久长久,才能再次得遇同样的法。因此,如今我们已经得到佛陀的教言,应当赶快修练,证得解脱。否则,我们将错失这个好机会。当圣谛被遗忘时,黑暗将会在漫长的岁月里笼罩众生。”

53.科学的局限

龙普不止一次地类比说法。有一次他说:

“外在的明辨是假想的明辨。它不能使心领悟涅槃。如果你想入涅槃,必须依靠圣道的明辨。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是十分博大、有力的。可以把最小的原子分裂开,进入第四维度。不过,爱因斯坦不懂得涅槃,因此他不能入涅槃。

“只有在圣道中证得明智,才能够趋向真正的觉醒、彻底的觉醒、完全的觉醒。只有那才能趋向灭苦、趋向涅槃。”

54.如何止息苦

1977年内政部发生了不少麻烦事件,令高官们焦头烂额——失财、丢官、责难、受苦。当然,忧苦传播开来,也影响了官员的妻儿。因此有一天,一些高官太太来拜见龙普,跟他诉苦,希望指点排解之道。

他告诉她们:

“人对已经过去了的身外事,不应当伤感、牵挂,因为那些事已经具足正确地完成了它们的功能。”

55.真谛不二

不少读过许多书的人评论说,龙普的教导与禅宗或者壇经十分相似。我问过他多次,最后他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方式答道:

“法的一切真谛早已存在于世上。佛陀觉悟到这些真谛时,把它们指出来,传给世间的众生。因为众生各各不同,有粗有细,他必须用许多言辞,总共八万四千部。智者面对求道者,在选择最适合的解说词语时,必须用最完全合乎真谛的方式,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56.深入细修

克芒森林寺的阿姜贝来与龙普讨论修定,他说:
“我修定已经很长时间了。已经可以长久住于安止定。出定时,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喜乐自在感,持久不衰。有时有一种光亮感,我可以全面觉知身体。接下来我应当再做什么?”

龙普答:

“用那个安止定的力量观心。然后放开一切攀缘,什么也不剩。”

57.空无

后来,阿姜贝与两位比丘,还有一大群居士前来拜见龙普。龙普对新来者讲授如何修行之后,阿姜贝再次向龙普请教上次的问题。他说:“放开一切所缘,我只能短时为之,我做不到久住。”

龙普说:

“即使你只能暂时放开一切所缘,如果你不真正仔细地观察心,或者你的念还没有达到全方位,你可能只是放开了一个粗显的所缘,挪到一个更精细的所缘上而已。因此,你必须停止一切思考,让心定在空无上。”

58.善解合造

有人说:
“我读过有关您的生平介绍,里面有一段说,您在游方修行期间,对心如何合造杂染、杂染如何合造心,有了善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龙普答:

“‘心合造杂染,’是指心逼迫意、语、行,从而使外在事物变成‘有’,
令它们是好、是坏,升起业的果报,接着攀附那些东西,想:‘那是我,那是我自己。那是我的。那是他们的。’

“‘杂染合造心,’是指外在事物进来迫使心服从它们的力量,作一些不停地偏离真相的断定,把心绑在它有一个自我的想法上。”

59.闻所成智与修所成智

有人说:
“我从书本上背下来的有关戒德、定力、明辨、解脱的教导,还有各位阿姜的教导,与龙普对它们的精髓的理解,是否一致?”

龙普答:

“戒,意思是一颗无咎之心的正态,那颗心把自己装备起来,抵制各种恶。定,来自持守那个戒的果报,也就是一颗坚实、寂止的心,那股力量会把它送到下一步,明辨——也就是‘觉知’——是一颗空性、轻安、如实透彻地明察事物的心。解脱,则是一颗从那种[明辨的]空性契入[解脱的]空性的心。换句话说,它放开了轻安,所剩的状态里,它是无,它什么也没有,丝毫没有余下的思想。”

60.放松执取的策略

有人说:
“当我入定静止时,我试着令心牢固定住在那个静止中。可是当心遭遇某个所缘或客体时,它就一直去看,结果我试图维持的那个基础就失去了。

龙普答:

“如果是那种情形,就说明你的定力的韧性不足。如果这些所缘尤其猛烈——特别是,它们涉及你的弱点时——你必须用观想的方法对治。开始时,观想最粗糙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身体[色]——把它一直分析到精细的成分。当你观察它,达到彻底清楚的地步时,接下来是观想心理现象[名]——你过去分析过的一切法,譬如黑与白、暗与明之法[素质],成对地辨析。”[1]

[1]中译注:指辨别区分善巧与不善巧的心态或心理素质。

阿姜敦: 法语微言05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41.不错,不过…

当前有许多禅修者热心找新的导师,新的禅修中心。正如好彩票的人热心找预告中奖号码的比丘,好护身符的人热心找制造法力护身符的比丘,同样地,毗婆奢那的热心者喜欢找毗婆奢那导师。有许多这样的人,在对某一位导师满意时,就对别人盛赞那位导师,试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对那位导师的尊敬。[1]特别是如今,有一些著名的演说者们,把自己的法录了音,在全国贩卖。有一次,一位妇女买了一位著名演说者的许多磁带送给龙普,他却没有听。一是他生来未曾拥有一台收音机或录音机。二是即使有,他也不会用。后来有人买来录音机,把这些磁带放给龙普听。之后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

“不错。他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十分优雅,讲了很多,不过我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每一次你听什么,应当能从中得到学法、修法、证法的法味。那就是有实质了。”

[1]中译注:
毗婆奢那禅法,是近代流行的一种修法的名称。当时泰国有一些比丘和居士,本身没有定的根柢,才学了短期的毗婆奢那修法,就开班传授,四处推广,时而对上座部传统的修定法门加以贬低。造成一些混淆。这就是本篇与后篇的背景。

42.犹疑的禅修者

目前,许多有志禅修的人对什么是正确的修法极其混淆、犹疑。那些刚刚起步的人,尤其如此,因为禅修导师们对如何禅修,建议常常不一。更糟的是,有些导师不但不以公允、客观的方式加以解说,甚至不愿承认其他导师或修法也可以是正确的。不止一两位还表现出对其它法门的鄙视。

由于许多有这类疑问的人常常来向龙普请教,我时常听见他对人们如此解释:

“开始禅修时,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因为它们都把你引向同样的果报。有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倾向。因此得有不同的意像用来专注,有‘佛陀’、‘阿罗汉’等不同的词用来默念—以它们作为工具,让心初步在其周围汇集起来、安定下来。当心凝聚起来、静止下来时,禅定用词自己会离去。那时,所有的方法都归入同一辙道。换句话说,它的超越状态是明辨,它的精髓是解脱。”

43.住于高处

来拜见他的人,个个都说尽管他年近百岁,依然肤色明亮、身体健全。连我们这些一直在他身边的人,也很少看见他面容暗淡、疲倦、或者因为生气或疼痛而紧皱。他的平常状态一贯是安静、怡然。他很少生病,一直情绪良好,从不因事激动,对毁誉泰然处之。

有一次禅僧长老们聚会,在讨论如何描述超越忧苦者的平常心态时,龙普说:

“不忧虑、不执取:
那就是行者的常住心。”

44.寻觅新导师

如今修法的人有两类:
第一类人,学了修行原则,或者从一位导师处受教,走上修行道之后,便决意沿着那条道竭尽全力地修。另一类人,即使已经从导师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指点,已经了解了修行的正确原则,却不真正用心。自己修行松懈,却又喜好外出寻觅其它[体系的]禅修中心,其它[体系的]禅修导师。听说哪里有好的禅修中心,又赶去那里。这样的禅修者不在少数。

龙普有一次这样教导弟子:

“你去许多禅修中心,跟许多导师学习时,你的修行不会有结果,因为你去很多中心,就等于你一次又一次从头学起。你的修行不会证得确定的原则。有时反而使你迟疑不决。心不坚实。你的修行不但不进步,反而退失。”

45.抓紧与放下

学法与修法者有两类。第一类人,学法与修法,真正是为了从苦中解脱。第二类人,学法与修法,是为了吹嘘自己的本事,成天争论,以为能背诵多少经文、广引诸家导师言教,就说明自己如何了不起。许多时候,这第二类人来看龙普时,不但不向他请教如何修法,反而对他大肆宣扬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尽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坐听他们的宏论。甚至等他们讲完后,他还会加一句:

“执着经文与导师的人,是不能从苦中解脱的。不过希望从苦中解脱的人,的确需要依靠经典与导师。”

46.心难静止时

修定时,不可能人人以同样的速度得果报。有的人得快果报,有的人得慢果报。甚至还有的人,似乎根本尝不到一点静止的法味。尽管如此,他们仍不可灰心。在心的领域精进努力,比起布施与持戒,是一种更高的福德形式。龙普的弟子当中,常常有不少人问他:
“我一直在尝试禅修,已经很久了。可是我的心从来不能静止。它总出去游荡。有什么别的修法?”

龙普有时会建议以下的另类法门:

“心不静止,你起码可以保证不让它游荡得太远。用你的念,使心完全只停住在身内。看见它的无常、苦、非我。发展身体不净、无实质的辨识。当心以这种方式明察时,它将会升起厌离、不热中、离欲。这样做,也可以斩断诸执蕴。”

47.法的真正基础

有一事,是禅修者津津乐道的,那就是:
“你在坐禅时,看见了什么?”不然,他们就抱怨自己坐禅许久,什么也没看见。再不然,就一直谈论自己看见了这事那事。这给一些人造成误解,以为禅修时,想要看见什么,就能看见。

龙普常常提醒这些人,这种期望完全是错误的。因为禅修的目的是进入法的真正基础。

“法的真正基础是心,因此专注于观心。对你自己的心,达到锐利觉察的程度。当你敏觉自心时,就有了法的基础。”

48.不可失慎的警告

为了警诫比丘沙弥们远离无慎、失慎的行为,龙普常常选择一针见血的方式责备他们:

“居士们为了赚取养活家庭、儿孙需要的吃用和金钱,艰难地谋生。不管多么疲劳,还得继续撑下去。同时,他们想要修福,于是牺牲一部分财物来做福德。他们早早起身做好可口的饭菜,放在我们的钵里。在把饭菜放进钵之前,把食物高举过头,发一个愿。供养完毕,退后下蹲,合掌再次礼敬。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想从支持我们修行当中得到福德。

“我们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福德可以给他们? 你们的行为方式是否能够问心无愧地受他们的供养、吃他们的食物?”

49.有时亦严责

阿姜桑热自幼出家,直到年近六十。他是一位禅修导师,自己行持严格,风评甚好,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可是他却没有一直继续走下去。他爱上了一位护持者的女儿,心退堕了。于是他向龙普请辞,预备还俗、结婚。

大家对这个消息十分吃惊,不可置信,因为看他的修行程度,人们以为他会做一辈子的沙门。如果消息属实,这对禅修团体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为此,同辈长老和他的弟子多方使他改变主意,放弃还俗。龙普特别把他召去,劝他放弃那些计划,然而未果。最后,阿姜桑热对他说:
“我呆不下去了。每次我坐禅时,看见她的脸就在我跟前飘动。”

龙普大声回答:
“那是因为你没有观想你自己的心。你在观想她的臀。你当然只会看见她的臀。走吧。随便你去哪里。”

50.不走偏

我在龙普身边住了三十多年,随侍他一直到圆寂。据我的观察,他的修行始终如法如律,合乎以灭苦为唯一目标的正道。他从不走偏道,跟咒语、镇邪物等不当活动从无任何牵扯。当人们请他对自己的头吹气祝福时,他会问:
“为什么要我朝你的头吹气?”当人们请他在自己的车上画吉祥符时,他会说:
“为什么画吉祥符?”当人们请他为自己的活动选一个吉祥的日子或月份时,他会说: “哪一日都是好日。”

或者,当他嚼槟榔时,人们要他的槟榔渣,他会说:

“要它干什么?它不干净。”

阿姜敦: 法语微言04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31.难题与责任

在僧伽事务上,除了必须处理大事小事之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缺少肯做住持的比丘。我们间或听说比丘们争当某个寺院的住持,不过龙普的弟子们必须被劝说或者命令,才去担任其它寺院的住持。毫无例外,每年都有几群居士来见龙普,请他派一位弟子去担任他们寺院的住持。如果龙普认为某个比丘适合去,就会请他任职。不过多数情形下,那位比丘不愿去。常见的借口是:
“我不会做建筑工程。我不会训练其他比丘。我不会开示。我不擅长公关接访。因此我不想去。”

龙普会回答说:

“那些事并不是真正必要的。你的唯一职责是遵守日常规矩:
托钵、吃饭、坐禅、行禅、打扫寺院、严守戒律。那就足够了。至于建筑工程,那有赖于居士护持者。做不做,由他们。”[1]

[1]中译注:
据笔者所知的泰系寺院,寺产不是僧团拥有,而是由居士组成的寺院委员会所拥有。一所寺院最初的兴起,也主要是居士捐地,邀有德僧伽住锡,让自己获得修福听法修法的机会。因此有上文的居士请僧侣去他们的寺院做住持一说。

32.越穷越乐

每晚五点,龙普在一位比丘或沙弥的助侍下洗温水浴,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命终。浴毕,擦干,感觉清新时,常常会即兴讲几句法语。譬如,有一次他说:

“我们比丘,如果确立起身为比丘的满足感,就会多有喜乐与安宁。不过,如果我们身为比丘,却去追逐本份之外的其它角色,就会一直卷入在苦中。停止渴求、停止追逐时,那就是真正的比丘身份。当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时,越穷越乐。”

33.越少越好

“即使你读了整部巴利经典,记得大量的法,即使你可以精辟地解说它们,得到许多人的尊敬,即使你造了许多寺院建筑,能够详尽解说无常、苦、非我——如果你仍然失慎,那么你还没有尝得一丝法味,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它们的目的也是外在的:
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后代、或是作为佛教的象征。唯一对你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是苦的解脱。

“只有你了解了那一颗心时,才能从苦中证得解脱。”

34.没有想到

龙普管辖的一所下院里,住着一群五六位比丘。他们希望进一步严格修行,于是发愿在雨安居期间禁语。除了每日课诵和两周一次的波罗提木叉诵戒之外,一语不发。雨安居结束后,他们来顶礼龙普,报告自己的精严修持:
不仅完成了其它职责,还做到了在整个雨安居期间禁语。

龙普微笑了一下说:

“不错。不讲话,就不犯妄语戒。不过你说自己止语,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证得止息的精微境界的圣弟子,受与想终止了,才能够止语。除此之外,人人都在不停地说,连日连夜。特别是那些发誓止语的人。说得比谁都多,只是他们不发出别人听得见的声音罢了。”

35.莫要瞄错方向

龙普除了讲说发自内心的智慧,也会引用自己读过的经文。他觉得哪一段可以作为简短直接,对修行重要,就会对我们重复。比如,他喜欢引用的佛陀教言之一是这一段:
“比丘们,这梵行生活的修练,不是为了欺骗公众,不是为了赢得尊敬,不是为了利益、供养、名声;
不是为了挫败其它教派。这梵行生活是为了自律、断弃、无欲、止苦。”

龙普接着会说:

“出家人和修法者,必须瞄准这个方向修。除此以外的方向都错。”

36.佛陀之言

龙普有一次说:
“人们,只要是凡夫,都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意见。只要他们自骄,就难以同他人的看法一致。当他们的意见相左时,就导致继续的争论。至于已证法的圣者,他没有什么可以跟谁争论的。无论别人怎么看事物,他当作别人的事,把它放开。正如佛陀说:
“比丘们,世间的智者凡是说什么存在,我也说存在。世间的智者凡是说什么不存在,我也说不存在。我不与世间争。世间与我争。”

37.言语无咎者

1983年2月21日,龙普病重,住在曼谷朱拉隆功医院。龙普桑-阿近查诺来病房探望。当时龙普正在休息。龙普桑在旁边坐下,合掌礼敬。龙普也合掌回敬。接着两人坐在那里,良久静止。最后,过了长长的一段时间,龙普桑再次合掌,道:
“我去了。”

“好,”龙普答。

整整两个小时,我听见他们只说了这些 。龙普桑离开后,我忍不住问龙普:
“龙普桑来坐了好久。为什么您跟他什么也没说?”

龙普答:
“所做已办。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38.忍耐波罗密

我在龙普身边生活多年,从来没有看见他表现出被什么事困扰得不堪忍受的状态。我也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任何事。譬如,他作什么仪式的首座长老时,从来不挑剔,也不要求主办者改变什么来应合自己。无论被请去哪里,哪怕必须坐很久,哪怕天气闷热潮湿,他从不抱怨。生病疼痛时、僧食来迟时、无论多饿,从无怨言。食物淡而无味时,也从不要添什么调料。另一方面,看见别的高年资比丘出言挑剔,要求特殊待遇时,他会评一句:

“这点小事也不能忍?
不能忍它,怎么能战胜杂染与渴求?”

39.言语无失

龙普言语清净,因为他说话有的放矢。从来不因为言辞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麻烦。即使有人试图引诱他批评别人,他也不上当。

许多次,人们来对他说: “龙普,为什么我们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导师喜欢攻击他人、诋毁社会、非议其他长老比丘呢?
即使付钱给我,我也不会去尊敬那样的比丘。”

龙普会这样回答:

“他们的知识与理解层次是那样的。他们所讲的,自然是符合他们的知识层次。没有人在付钱要你去尊敬他们。不想尊敬他们,就不尊敬。他们也许不介意。”

40.欺负亡灵的比丘

一般来说,龙普喜欢鼓励比丘与沙弥专意在林间游方禅修,行头陀行。有一次,一大群资历不等的弟子来参加一次聚会,他鼓励他们在野外寻找僻静处,住在山上或岩洞中,加速修行。那样做,他们将可以使心脱离低等状态。

一位比丘不加思索地说: “我不敢去那些地方。我怕被亡灵欺负。”

龙普当即反对:

“哪有亡灵欺负比丘?
只有比丘欺负亡灵——而且还大张旗鼓。想一想。居家者拿来布施的财物,几乎都是为了把福德回向给祖先和眷属的亡灵——给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我们比丘们行止得当吗?
我们把福德送给亡灵时的心理素质如何? 要小心,不要做欺负亡灵的比丘。”

一个积累灌顶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我们今天讲一下关于灌顶的一些事,发现有很多人实际上非常着迷于灌顶,他们几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跑灌顶,参加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灌顶,无论是网络的、现实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灌顶。普巴金刚的、观音的、时轮金刚的、大威德的等等等等。

密宗有千百个本尊,而密宗又是一个特别善于营销的宗教,每一个本尊都被说的有各种各样的功能,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们开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参加灌顶,这非常荒唐,这在我看来非常的荒唐,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向外追求的方式,很多华人,甚至很多西方人,他们都有类似这种向外追求的心态。

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希望获得一个外在力量的祝福跟加持,他觉得他平时的修行没有获得感应,所以他希望参加灌顶,参加各种各样的法会,消灾法会、祈福法会、超度法会等等,无论是藏传的、汉传的,各种各样法会的形式,来获得祝福跟加持,这基本上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可以理解。人总是希望消灾祈福的,宗教也的确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态。

因为命运是未知的,命运是无法掌控的,所以他希望获得一些神秘力量的加被,神秘力量的灌顶,来使他获得祝福。

当然这种加持和灌顶到底有没有祝福,我们待会儿讲。

对于一个平时从不冥想,从不修行,从不念诵,从不打坐,从不行禅,从不阅读,从不思考的人来说,甚至他从不在家里待,他在家里待久了,待一整天他就觉得受不了,他一定要出去,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积累灌顶,积累各种各样的法会,积累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各种各样的灵修班,也许是一个帮助,起码聊胜于无,起码你在法会里一整天跟这个宗教,跟这个本尊,跟这个任波切,起码是结了一个缘。

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在平日里冥想、修持、阅读和思考的人来说,这些场所基本上就是一个干扰,完全没有必要,几乎类同于浪费生命。

我记得克里希纳穆提曾经出于实验,他尝试去参加一个静坐的一个团体,好像也是藏传佛教的团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团体很简单,只是大家在一起,一起静坐。按理来说应该很好、很安静,但是他去了一天就逃回来了,他说这简直是荒唐,简直是一种干扰,空气里有大量的杂念,来自别人的、他人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在家里静坐呢?为什么要跑去跟一群人静坐呢?所以他一天就逃回来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老修行跟一个初学者的区别,一个初学者会渴望参加各种各样的法会、佛事、灵修班、读书会。当然,这无可厚非,这可以理解,他处于学习阶段,他需要多接触一些资讯,这完全可以。我并不反对一个初学者去参加这样的法会,或者各种各样的课程。

但是作为一个…你已经入门很多年了,五年了,超过五年以上,你居然还热衷于积累各种各样的法会,积累各种各样的灌顶,那就是你的问题!

说明你平时根本没有在修持,说明你的心还是在渴望获得外在力量的加持,何况这个加持是不确定的。

你在向外追求,你可以累积三十年,而且确实有人连续三四十年,据我所知…连续三四十年的佛教徒,一直在累积各种各样的灌顶,他已经灌过几百个几千个顶,他累积了三十年,但他依然是老样子,他的性格、他的习气、不会有任何变化,他的命运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人们总以为,我要是多参加这种灌顶啊、法会啊,得到的祝福多,我就会有好运,我就会…命运会有变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除非你改变你的频率,除非你提升你的频率,你的生活才会有真正本质的变化,你的命运才会有本质的改变。否则你不会有任何变化,你参加了三十年的灌顶,你如果还是老样子,你不会有任何提升,你不会。你的命运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人非常容易活在迷信跟幻想当中,而且人非常容易依赖外在的力量。如果你是成年人,你其实应该知道,即使亲爹亲妈都没法帮你。如果你是成年人,你应该有来自生活的经验告诉你,一切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才行,这个是真理,这个是人生经验,而且是非常朴实的人生经验。

即使在灵修的领域,在玄学的领域,这条经验依然适用,没有任何神佛的力量能够救渡你。

阿难在佛陀身边听了佛陀亲口讲法,每天下午佛陀会开始演讲,听了佛陀三十多年的讲法,他依然没有开悟,他依然会被摩登且女的美貌诱惑,差点跳到床上去。

所以有哪个法会,有哪个灌顶,是能够超过佛陀本人三十年的讲法的?没有。

可见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才行,你不可能靠任何外在力量来拯救你。如果有任何外在力量可以来拯救你的话,现在世界上应该没有人,上帝或者佛陀早就把每一个人都超度了,早就让每一个人都开悟了。但这不可能。

如果有神秘力量可以救渡你的话,这个神秘力量为什么没有加持你,让你脱离苦海?因为这不可能。它没有这个能力来让你脱离苦海。

你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学习,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提升,你才会脱离“你的苦海”。

这基本上…我觉得这是一个成年人的常识,你不可能靠任何人。你不努力的话老天拿你是无能为力的。

你积累再多的灌顶,你把灌顶当成修行,那你真的是非常可悲。

如果你诚实的、理性的思考,你就会发现你积极的参加各种法会跟灌顶,但你从来没有积极的坚持每天在固定时间念诵跟冥想,你有吗?我相信你没有。

你有坚持每天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的念诵,或者禅定,或者行禅,或者打太极拳也可以,你有吗?我估计你没有。

你有每天哪怕半小时的阅读的习惯吗?我估计你也没有。

所以,你到底在干什么?这真的非常荒唐,他们无法自律,他们无法保持一个人在家安静的做功课,每天在固定时间安静的做功课,他们这点自律都没有。

他们却能够不辞辛劳的到处参加灌顶,参加法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我觉得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求祝福的活动,一个成年人的party。

无论是灌顶、法会、等等等等,这基本上是一个求外在力量祝福的活动,这跟他们到庙里去烧香拜拜没有区别,他只是想获得一个外在力量的祝福,这是一个初学者的行为。

也许这不能算错,也许这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了,他们就一点修行的气氛都没有了,他们在平日里没有任何阅读、冥想和修行的习惯,这是他们唯一所剩的跟修行能沾边的一点点的入门的行为。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已经信仰了,你已经修行了,你已经自称是某个宗教徒、佛教徒、密宗教徒、天主教徒等等,已经五年十年了,你还是这样,你应该感到惭愧,没有哪个老修行会一直去参加灌顶,没有哪个老修行会一直参加集体活动,这是不可能的,这几乎是一个打扰。

何况,我认为这些法会,这些灌顶在大概率上,它只是结缘而已,你跟这个本尊,跟这个佛,跟这个宗教,跟这个上师或者仁波切结了一个缘,仅此而已。

在那个主法者没有了悟的前提下,他谈不上跟神圣力量的连接,那个主法者本人跟神圣都没有连接,他连空性都没有融入,谈何连接?

或者退而求其次,他传的这个本尊,他这个法,他自己连三年或者几百万的心咒的修持都没有完成,所以他根本谈不上连结。他只是在用一整天的时间,用你听不懂的语言,藏文或者什么文,念了一整天的经,一个出家人念了一整天经,你听着一个出家人念了一整天的经,你跟这个本尊结了一些缘,至于有多大的加持力不好说。

即使有再大的加持力,也无法改变你这个人,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的提升,你自己的修为。

你可以观察一下,在客观生活,在客观现实当中,那些灌了无数顶的人,他们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他们依然是老样子,他们这三十年干了什么?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所有没用的东西都会被我抛开,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太大的效用,我不会在它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跟精力,我一定去做那个真正产生效用的事情。这基本上是一个理性的人应有的态度。

所以请你保持头脑的清醒,以理性的态度来观察这些事,它到底有没有用,或者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或者你经过五年十年的观察,它对你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或者你觉得,你是自己冥想、修行、阅读、思考产生的转变更显著,还是你一天到晚参加各种法会产生的转变更显著。

我不否认有人会产生一些转变,也许初学者确实得到了一些启发跟感应。如果主法者他是一个真正了悟空性的人,如果他是一个修持了十几年同一个本尊,同一个心咒的人,也许他真的有一些咒力或者真的有一些跟神圣力量的感应连接,也许你真的可以向他学习。

但是有一点你要明白,你依然不能依靠这个力量来转变你,所有外在的力量都无法使你产生本质的转变,这个是一个事实,除非你自己转变,除非你通过你自己的修持改变你的习气,改变了你的情绪的控制,你才有可能转变,否则你怎么可能转变?

你的禅定的深浅,你禅定的力量是能够通过外在力量、神秘力量的加持而产生的吗?根本不可能。除非你修禅定,而且连续五年十年的修禅定,你的禅定才会有所增长。

除非你自己念诵圣号,观音圣号,弥陀圣号,或者任何的心咒,你念诵百万遍,也许你会变得有所深入,而有人甚至念了百万遍都没有任何深入,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你要指望一个外在力量,指望天天参加法会,参加灌顶,你会被提升,这完全是一种妄想。这完全是一种…用禅宗的话说,这是一种偷心、懒惰,你不想自己思考,你不想自己每天自律的修行,然后你只剩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是不停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法会。

你不会安静下来的,你永远也不会达到像克里希那穆提那样,有一个清晰明确而镇定的头脑。

所以我觉得那些积攒灌顶的人,即使他积攒三十年,他也不会有任何成就。那些寻求在法会中获得祝福的人,他们只是结缘而已,跟这个本尊结了缘,跟这个宗教结了缘,跟这个仁波切结了缘,仅此而已。

那个结缘也无法转变他的命运,没有什么是能够通过外在力量使你提升的。如果有,人类…所有的人类早就被提升了。

所以我觉得最好保持清醒,认真的,安静的开始冥想跟修行,不要再试图走捷径,不要再试图靠外在力量,某一个本尊,某一个大师,某一个仁波切来拯救你了。没有任何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最普通的常识。

阿姜敦: 法语微言03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21.斩断疑惑

在朱拉隆功医院夜间照料龙普的不少比丘与沙弥,注意到有些夜晚凌晨一点之后,仍然听见龙普在说法,这使他们疑惑不已。他大约解说十分钟,接着诵一段吉祥经偈,似乎面前有一大批听众。起先,没人敢问此事,不过发生多次后,他们实在忍不住疑惑,于是就问了。

龙普告诉他们:

“这些疑惑和问题,不是修法之道。”

22.惜言

武里喃府来了一大批修法者,由府城检察官奔查-苏孔塔警长带领,前来礼拜龙普,听闻佛法,请教如何使禅修更进一步。多数人已经跟许多著名的阿姜修习过,导师们对修行已作了种种解说,相互间不完全一致。这就使他们疑窦增生。于是他们请龙普推荐一条正确、易达的修行道。自谓修行时间难觅,若是能找到一条便捷之道,就再好不过了。

龙普答:

“直接对心观心。”

23.简单,却难行

邦西空军01电台的端坡-塔里察小组,由阿孔-坦尼帖率领,来到泰东北作集体供养,并且拜见诸寺院的阿姜。他们也来此停留,顶礼龙普、呈送供养、接受回赠的小纪念品。之后其中一些人便出去购物,另一些人找地安歇。不过,其中有四五个人留了下来,向龙普讨教一个简单的法门,帮助自己舒解内心时常感受的压力和抑郁。他们问,有什么法子效果最快?

龙普答:

“不把心送到外面去。”

24.扔了它

一位女教授,在听了龙普的一场有关佛法修行的开示之后,向他请教的“服丧”的正确做法。她继续说:
“尽管拉玛六世先王在位时颁布了一套良好的制度,如今人们不再遵守,正确地服丧了。近亲或者远亲长辈过世时,照规矩应该服丧七日、五十日、百日。不过如今的人根本不守礼制。因此我想问您:
什么是正确的服丧?”

龙普答:

“丧事之苦是需要全知的。全知后,你就把它放开。为什么要穿着它?”

25.世间真理

一位华人女士,在顶礼龙普之后问他:
“我必须搬到武里喃府帕空查区我的亲戚那里开店。问题是,亲戚们对于什么货品畅销,各各有一套主意,都在建议我卖这种、那种不同的货品。我决定不了到底卖什么。因此我来向您请教,我卖什么货品比较好。”

龙普答:

“什么货品有人买,就好卖。”

27.两个世界

来自远方府会的三四位年轻人来看望龙普,当时他正坐在佛堂的露台上。从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坐相、谈相之随便,可以看出他们可能熟悉某类行为不端的比丘。更糟的是,他们显然以为龙普对护身符有兴趣,跟他大讲送给自己法力护身符的密教大阿姜们。接着,他们一个个拉出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给龙普看。其中一个是用野猪的獠牙做的,一个是虎牙做的,还有一个是犀牛角。每个人都吹嘘自己的护身符有了不得的法力,于是其中一个问龙普:
“哎,龙普。这几个当中,哪一个最好、最特别?”

龙普似乎被逗乐了,他笑了笑说:

“没有一个是好的。没有一个特别了不起。它们都来自畜生。”

28.只有一段

龙普有一次说:
“1952年雨安居,我发愿通读全套巴利三藏,看一看佛陀言教的终点在哪里,看一看圣谛的终点,苦灭的终点在哪里——看佛陀是如何总结它的。我一直把经典读完,边读边思考,但是没有哪一段触及内心之深,令我可以确定地说:
这说的是苦的终点。这说的是道、果、涅槃的终点,

“只除了一段。舍利弗初证止息,出定后佛陀问他,‘舍利弗,你的肤色特别明亮,你的脸色特别光亮,你的心住于何处?’

“舍利弗答:
‘我的心住于空性。’

“只这一段,触及了我的心。”

29.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

阿姜苏亲-苏近诺多年前从法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高度崇尚修法。多年来他是龙普雷的弟子,后来听说了龙普的名声,便来跟他修习,最后剃度出家。跟随龙普修习一段时间后,他想外出游方,觅地隐修,于是前来告辞。

龙普建议他:

“在戒律方面,要研究经典,直到你正确懂得每条戒律,能够无误奉行为止。至于法,读得多了,就会有许多猜想,因此不要研究。只要专意修,就够了。”

30.观察什么

龙榻南中年后出家。他是个文盲,中部官话一句不会,但他的优点是好心、受教、勤恳负责、无可责咎。他看见其他比丘外出游方,或者去跟别的阿姜修学时,起意效仿。于是请辞,龙普准许了。可他又担心起来:
“我不识字。也听不懂他们的话。怎么跟他们一起修呢?”

龙普建议他:

“修行不是一个写字、说话的问题。知道自己不懂,是个好的起点。修行之道是这样的:
在戒律方面,要观察他们的榜样,观察阿姜的榜样。丝毫也不要偏离他的模式。在法的方面,连续观察你自己的心。直接修练心。当你懂得自己的心时,它能够使你懂得其它的一切。”

阿姜敦: 法语微言01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引言

有不少人想听读龙普的佛法开示,因此来索取资料。我必须坦白地说,龙普的开示少而又少。这是因为他从来不作正式的讲演和长篇谈话。他只传授禅定、训诫弟子、解答疑问、或者与其他长老谈论佛法。他的话简短、谨慎、中肯。此外,他从来没有在正式仪式上作过演说。

因应众人对龙普之法的期求,我把他的简短教言编辑成本书——他解说的至高清净真谛、给弟子的教诲与训诫、答问、以及他素爱引用的经典佛语。我在他身边生活多年,直到他圆寂,这些段落或者来自我的回忆,或者来自我的笔记。我在此还记录了事件、地点、有关的人名,使内容易懂、可读。

尽管龙普平时不愿说,尽可能少说,他的表达方式敏捷、锐利、从不失准头。他的言辞简短,富有内涵,每句话讯息完整。好似他对听者施了催眠术,迫得他们用自己最深的明辨久久思索他的微言。

本书诸段落所包含的教导,有的平凡、有的幽默、有的寓涵至高的清净真谛——注意到这点的读者也许想问,何以这些片段没有按照内容的深浅、高低渐次编排。我的理由是,这里的每一节文字自成一篇。我希望藉着不同主题的穿插,调节阅读的氛围。如果这样做有任何不适、不当、错误之处,我请求有识之士慈心原宥作者的寡智。
帕-库-难陀般若拔罗那(现名帕-菩提难陀牟尼)
1985年7月1日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因此他会如此答复:“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题给予一番指教之后,对四圣谛总结如下:

“朝外送出的心是苦的集因。

朝外送出的心的果报是苦。

看见了心的心是道。

心看见了心的果报是苦的止息。”

4.超越言语

一位博学的居士与龙普交谈,他说:
“我坚信当今时代,修得道、果、涅槃境界的比丘不止寥寥几位。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的智识公诸于世,令有志修行者了解自己的程度,给自己鼓励和希望,全力加速修行?”

龙普答:“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5.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会照着教本数他的戒,骄傲于他有227戒,

“至于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几条?”

6.真,又不真

修定的人开始有果报时,对自己的体验有疑问,是正常的——例如,体验到相互不一致的视相,看见自己的身体部位等等。许多人来见龙普,请他为自己解疑,指点如何继续修练。不少人说,自己在禅定中看见了天界、天宫,不然就是在自己体内看见了一座佛像。“我看见的东西是真的吗?”他们会问。

龙普会如此回答:

“你看见视相这件事是真的,不过你从视相中看见的内容,却不是真的。”

7.放开视相

发问者也许又问:
“您说这一切视相都是外在的,我还不能利用它们做任何事。您说如果我只是粘在那个视像上,就不能继续进步。这是不是因为我在这些视相中滞留过久,已经避不开了?
每一次我坐禅,心一收摄入定,它就直接往那个层次去。您能否指点我一个有效的方法,放开那个视像?”

龙普会如此回答:

“啊,的确,这些视相中有些可以是十分有趣、迷人的。不过如果你卡在那里,就浪费时间了。要想把它们放开,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是,不看视像的内容,看是什么正在看。那样,你不想看的东西自己会消失。”

8.外在事物

1981年12月10日,龙普参加了坐落在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的年度庆典。附近一所师范学院一大群短期出家的女士,前来讨论她们的毗婆奢那修行成果。她们告诉他,心静下来时,她们看见心里有一座佛像。有的人说,自己看见了等待她们的天界大厦。有的人看见了库拉摩尼塔(天界一座保存佛舍利的纪念塔)。她们对自己成功地修完了毗婆沙那似乎都十分自豪。

龙普说:“所有这些显现出来让你们看见的东西仍然是外在的。你们根本不能把它们当成真正的归依。”

9.止而后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学问僧和禅僧——他们是第一批“赴外传法僧”——前来拜见龙普,请求开示与教诫,以便应用于传播佛法。龙普为他们讲授了甚深佛法,既可用于教导他人,也用于个人修行,亲证该真谛的层次。结束时,他讲了一段智慧之语,留给他们观想: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10.佛教的兴衰

那一次,龙普对那批传法僧作了一番训诫。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你们出去宏扬佛陀的教导,既可以使佛教繁荣,也可以导致它的衰败。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一位传法僧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如果你去的时候,行为端正,心里牢记自己是一名出家修行者,行为举止与之相称,那么见到你的人,还未有信心者,将升起信心。有信心者,你的行为会增进他们的信心。不过,逆此道而行的传法僧,将会破坏有信心者的信心,把尚未确立信心者推得更远。因此,我要求你们,知行具足。不要失慎、自满。不管你教他人做什么,应当亲自作出榜样。”

舍利弗涅槃的故事

摘自《佛陀圣弟子传》

一、沙利子(舍利弗)

回到出生房间入灭

沙利子在比库们的陪伴下踏进家门,并进入他的出生房间。

坐定之后,他请比库们各自回房间去。他们才刚离开,长老便患了严重的下痢,他感到剧烈疼痛。当一个桶子提进房去,另一个就被提出来。身为母亲的婆罗门女心想:“我儿子的情况似乎不是很好。”而斜倚地站在自己的房门边。

诸天的探望

然后事情就发生了,经文告诉我们,此时四大天王自忖:“‘佛法大将’现在住在哪里呢?”

他们以天眼照见他在那罗卡村,在他出生的房间里,躺在病床上等着入灭。他们说:“让我们去见他最后一面吧!”

当他们抵达这出生的房间时,他们礼敬长老,并恭立一旁。

“你们是谁?”长老问。

“尊者,我们是大天王。”

“你们为何前来?”

“我们想在你生病期间照顾你。”

“随它去!”沙利子说。“这里有侍者,你们可以走了。”

他们离开之后,诸天之王的沙咖天帝(Sakka)也来到,在他之后,是大梵天王(Mahabrahma),但长老都同样请他们回去。

波罗门女看见这些天神来来去去,心中自忖:“那些来礼敬我儿子然后离开的人是谁?”然后她走到长老房门口,向准达尊者探询长老的情况。准达将她的疑惑转达给长老,并告诉他:“大近事女(upasika)来了。”

沙利子问她:“你怎么在这个时候来呢?”

“我来看你,亲爱的,”他回答:“请告诉我,最早来的那些人是谁?”

“四大天王,近事女(upasika)。”

“那么你比他们更伟大吗?”她问。

“他们就象寺院的护法,”长老说:“从世尊一出世,他们就手持宝剑守护着他。”

“亲爱的!他们离开之后,接着来的人是谁?”

“是诸天之王的沙咖天帝。”

“那么你比诸天之王更伟大吗,亲爱的?”

“他就像帮比库携带东西的沙马内拉(samanera),”沙利子回答:“当我们的大师从三十三天(Tavatimsa)回来时,帝释拿着佛陀的衣与钵,和他一起回到人间。”

“帝释离开后,接着来的那个光明遍满房间的人是谁?”

“近事女,那是你的上主与导师——大梵天。”

“那么,我儿,你比我的上主——大梵天,更伟大吗?”

“是的,近事女!在我们大师出生那天,据说四大梵天手持金网迎接这位伟人。”

回报母亲养育之恩

听闻此言,婆罗门女心想:“如果连我儿子的力量都如此之大,那么他的导师与上主的威力岂不更大?”当她想到这里时,内心顿时生出喜悦,遍满全身。

长老心想:“我的母校心中已生起喜悦,现在是对她说法的时候了。”于是他说:“近事女,你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她回答,“如果我的儿子有如此的功德,那么他老师的功德岂不更大?”

沙利子回答:“在我老师出生、出家、觉悟与初转法轮时,八万四千个世界都发生大震动。他在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上是无与伦比的。”

然后,他向她详细解释皈敬文:“如此即世尊……(Iti pi so Bhagava…)。”他就这样在佛陀功德的基础上,为她解说佛法。

当她的爱子结束说法时,这婆罗门女已证得入流果。她说:“啊,我亲爱的优波提舍!你为何如此?为什么这些年来,都不赐予我这个不死的甘露智呢?”

长老心想:“现在我已经回报母亲——鲁芭舍利(Rūpa-Sari)婆罗门女的养育之恩,这样应该足够了。“于是他请她离开,说:“近事女(upasika),现在你可以走了。”

当她离开以后,他问“准达,现在是什么时候?”

“尊者,是清晨了。”

长老说:“请集合比库们。”

当比库们聚集时,他对准达说:“准达,请扶我坐起来。”

准达照做了。

然后长老对比库们说:“我的朋友,我和你们共住、同行四十四年。若我有任何言行曾令你们不悦,请原谅我,朋友。”

他们回答:“尊者,虽然我们形影不离地跟着您,但您从未曾触恼我们,反倒是希望尊者能原谅我们。”

之后,长老以大衣包裹着身体,覆盖在脸上,右胁而卧。然后,就如世尊般涅槃所做的一样,他依序地进出九次第定,然后再从初禅进入第四禅。在他进入第四禅的霎那,就如旭日初升,他完全地进入了无余涅槃界。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5)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23日

宽阔的河面,一直都静如明镜。没有一点波纹,早晨的微风还没有吹起,此时时间尚早。星光荡漾在清澈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那颗启明星是最明亮的。河道边上的树林黝黑黑的,林中的村庄还在沉睡中。没有一片叶子在舞动,仓鸮在那棵老罗望子树上叫着飞过,这树是它们的家,当太阳升起后,它们会飞到树梢上取暖。叽叽喳喳的绿鹦鹉此刻也很安静。万物,甚至昆虫和蝉都怀着深情的敬意在静静地等待着黎明。河流默默无声,平时河面上的那些小舟和挂着昏暗的灯光此时都不知去向了。渐渐地,那黑魆魆神秘的树林,晨曦初现。万物生灵此刻仍在这神秘的树林中沉思。你那刻的心灵是空无的,无法测量,没有那把尺可以去测量这一虚空的时刻停留有多长。只是当鹦鹉,仓鸮,乌鸦和八哥都唱起歌来,狗吠声和河面传来什么的声音时,你感觉生命都在苏醒,都在跳动起来。突然间,太阳已到了树的上方,洒下金色的光芒,叶子将太阳遮挡。现在大河苏醒了,它在流动,时间,长度,宽度,流量等都在流动,万物皆醒,一派生机勃勃而无法停止。

这是多美的早晨啊,清澄的阳光,和太阳洒在欢腾的河面上所呈现金色的水道。你就是世界,你就是宇宙,你就是那不朽的美和那慈悲的喜乐。除非你不是,如果你是的话这一切就不存在了。你带来开始和结束,在生命无尽的变迁中周而复始。

在转变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空无中,有绝对的稳定,所以说是透彻。那种全然的透彻是永不消失的,腐败是在转变的过程里。世界致力于转变,达到,获取,所以会有失落和死亡的恐惧。心灵必须经过由“自我”组成的那个狭小的洞,来到达这个无边无际的空无,空无的稳定性思想是无法测量的。思想急切地想要获得它,使用它,培养它,并将它投放到市场上。所以它必须被做成可以接受的,受人敬重的,好被用来被崇拜。思想无法将它归类于任何种类,所以它一定是个错觉和一个陷阱;或着它一定是为着少数的人,为经选定的人。所以思想就按它自己有害的方式运作,所以它会惊恐,残忍,空虚,永远不得安宁,虽然它自称在行动中,在探求中,在已积累的知识中它是稳定的。梦想成正,这个梦是培养出来的。思想带来的本体不是真理。“空”不是本体,但空是真理。那个“自我”的小洞,是思想的本体,那个构架是由思想所经验的一切建立起来的,那个本体是片面的,是痛苦,是悲愁,是它的爱。它的多元神祇或是一元神的本体,它的祈祷,它的宗教仪式,它的浪漫崇拜都是思想很精细的结构。在本体里,是没有稳定性或纯粹的透彻。

“自我”的知识是时间,长度,宽度和总量,这些都是可以累积的,象梯子那样的被用来转变,提高以及达到。这种知识它背负着它自己本体的重负,它无法获得解脱。你就是肩挑着那重负的人,它的真理在于它的观察,那种解脱不是思想的本体。观察就是行动。就是那种稳定,那种透彻,那种空无之后的行动。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4)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17日

空间是秩序。空间是时间,长度,宽度和容量。这天早晨,海天浩瀚,满山遍野的黄花在地平线那头和远处的大海相映,这是天和地的秩序,也是宇宙的秩序。柏树,挺拔,黝黑,独处的,具有美的秩序,远处山坡树林中的那所房子,跟随着山坡旁高耸的群山在运动,绿色的田野上有一只母牛,那气象是超越时空的。而来到山上的人则被他的问题他那狭小的空间所支配。

有一种空无的空间,它的容量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思想的衡量。这个空间,心灵无法进入,心灵只能观察它。在观察中,没有经验者。这个观察者没有历史,没有联想,没有神话,所以这个观察者就是本然。知识是广泛的,但是它没有空间,因为它的重量和容量会扭曲和窒息空间。不存在自我的知识,不论是博深的或浅陋的;只有自我的词语结构,自我的轮廓,由思想所涵盖。思想无法穿透自己的结构,不论这结构是如何组成,思想无法去拒绝,如果思想要拒绝的话,就是对它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拒绝。当自我不存在时,空无的空间就存在了。

这个衡量是褒奖和处罚的活动,是获得和失去的活动,是比较和顺从的活动,是尊敬的和对尊敬的否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时间,是未来及对未来的期盼,是依从,依从就是过去。这个完整的网络就是自我的结构,它和上帝的联合,或它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在自我的领域内。所有这些都是思想的活动。思想无法穿透没能时间的空间,无法随心所愿。思想发明的所谓方法,课程,练习,都不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因为本来就不存在什么门或是钥匙。思想只会意识到它自己没完没了的活动,它自己堕落的程度,它的自欺欺人和它的幻想。思想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它的神祇是它自己的投射,它崇拜它们就是在崇拜你自己。思想和已知以外的什么,也许不好去想象,或是被当作一个神话,或是当作少数人的秘密。但它就在你看得到的地方。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3)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14日

一条大蛇在你前面正要穿越一条宽敞的车行道,它体态肥壮,懒散地在挪动身子,它来自离此不远的一个大水塘。这条蛇几乎是黑色,晚霞映照在它的身上,使其皮肤看上去象是涂上了一层光。看它从容不迫地行进姿态,你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尊严和力量。它没有意识到你的出现,你安静地站着在看它,离它很近。它想必有5英尺长,从它鼓凸的肚子来看,它是刚吃下了什么东西。它越过一处土堆,你走近它,在靠它几英吋地方细细地打量着它,它呈叉子形状的黑黑的舌头快速的伸进吐出,它来到了一个大洞。你几乎想去触摸它一下,因为它身上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人的美。一村民路过,叫你快快离快,因为这是一条眼睛蛇。第二天,村民们在土堆的洞口处放上一杯牛奶,一些木槿花。从这条路一直往下,有一处灌木,长得很高,叶子几乎秃光了,那树枝上的刺几乎有二英寸长,锋利,灰色的,没有动物敢去靠近它多汁的叶子。这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触碰它的人会带来灾祸。那边林子有鹿活动,非常胆小却又好奇,它们会容许人靠近它们,但不能太过于近,要是你想走得很近,它们便会飞快地跑开,消失在灌木丛中。有一只鹿会让你很靠近它,要是你单独一人的时候,它的眼睛炯炯有神,二个大耳朵前向顷的。它们赤褐色的皮肤都有白色的斑点,胆小,性情温和,又保持警惕,和它们相处是很愉快的。其中有一只鹿是浑身白色的,它一定是畸形的。

善不是恶的反面。善虽然身处于恶中,却从不为恶所染污。恶无法伤害于善,但是善可能会表现出受到伤害,于是恶就变得更加狡猾,更加危害。恶可以培养,可以很尖锐,可演变为暴力。恶是产生于时间之内的活动,是经培养的,很技术地被使用。但是善无关乎时间,它不是经由思想的教化或是培养,善的行动是不可见的,它没有因所以也没有果。恶无法转变成善,因为善不是思想的产物,善超越了思想,就像美超越思想一样。思想产生的东西,思想可以清除它,但这个不是善。善不是时间,善没有固定的所在。善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秩序,不是权威、惩罚、奖赏下的秩序。善带来的秩序是最基本的,要不然社会就会自我摧毁,人就会变得邪恶,凶残,腐败和堕落。因为人就是社会,二者不可拆分。善的法则是持久,不变的,永恒的。稳定性是它的本质,所以它是完全安全的。除了善,不存在其它的安全。

Page 4 of 33
1 2 3 4 5 6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