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囊派的「智慧尊降臨」徵兆

仁珍千寶仁波切:

覺囊派中,上師要灌時輪金剛的一定要閉過三年關,其他教派,只要兩三個月基本咒數圓滿就可以。

多羅那他大師曾提到一個最嚴格的標準,時輪金剛圓滿次第的六支加行第一個要得到成就,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話,灌頂時沒有「智慧遷移」到弟子心續的能力,沒有達到這境界是做不到量的。

覺囊祖師,女尼瑪姬久本,在灌頂時,每個弟子都會出現「智慧尊降臨」的徵兆,這樣的故事非常多。

之前有一次…其實好幾次發生這樣的事,整屋的人都出現「智慧尊降臨」的徵兆,也是覺囊派寺廟好幾次發生這樣的事。只有時輪金剛六支加行閉關圓滿的人比較容易。這是個人的能力…就算上師沒有能力也可以降臨智慧(仁波切笑),他們弟子有能力。

智慧降臨的故事很多,我們認識的覺囊喇嘛們自己說這個經驗就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識,進入了不同的狀態」,這種的,很多飛起來、飛升的也有。之前在金剛大塔旁邊,一個小喇嘛飛升,我們的老喇嘛羅珠在旁邊有看到,當時都搞不清楚發生什麼,旁邊的人一直說「飛上去了、飛上去了」。這小喇嘛五分鐘、三分鐘的時間停留在空中,這個叫「智慧尊降臨」。很多都是金剛跏趺坐姿然後騰空飛升。

印光大師:念佛宜小聲念,默念。

文鈔原文:

念佛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否則必致受病。當靜心淨念,勿著急念。慾火消眼明,即是消火明眼之妙法。汝皈依佛法僧三寶,欲為父母求壽,當志誠念佛,或念佛經。何得求灶王,念灶王經。

灶王乃神,去玉皇尚遠得很。玉皇去羅漢尚遠得很。羅漢去佛尚遠得很。汝真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念灶王經,施灶王經。灶王經,乃俗流之人所偽造之經。以佛弟子念此種偽造經,即是邪見。然汝以誠心,亦不能說無功德,乃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則如大江大海。汝不知念佛,亦可憐可憫也。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以後永不許來信,來決不復,祈慧察。一函遍復,當詳觀依行,則功德大矣。

——《印光法師文鈔》• 復玉長居士書

白話譯文:

念佛,適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的大聲用力念。否則必然導致受病。應當靜心清淨地念,不要著急地念。慾火消除,眼睛明亮,就是消火明眼的妙法。你皈依佛法僧三寶,想為父母求長壽,應當志誠念佛,或者念佛經。怎麼能夠去求灶王,念《灶王經》呢。

灶王是神,距離玉皇大帝還遠得很。玉皇大帝距離羅漢,還遠得很。羅漢距離佛陀,還遠得很。你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而念《灶王經》,佈施《灶王經》。《灶王經》,是流俗之人所偽造的經。身為佛弟子念這種偽造的經,就是邪見。然而你因為是誠心,也不能說沒有功德,不過就像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就如同大江大海。你不知道念佛,也真是可憐可憫。我老了,視力精神都不濟,以後永遠不許來信,來了決定不回復,請慧察。《一函遍復》,應當詳看,依照而行,那麼功德就很大了。

——如誠法師譯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所以,一旦对人或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

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修的就是这颗心!

宗萨钦哲仁波切:

顶果法王曾经对我说:

“你必须记得,无论何时,有人不喜欢你,或认为你很疯狂,也会有一百个人将会喜欢你。

相似的,无论何时,当你知道有人喜欢你,也不用对此太过兴奋,因为也会有一百个人不支持你。”

所以,被喜欢与被厌恶,完全不重要。修的就是这颗心!

頂果仁波切:我出生之時就見到人身化現的文殊菩薩(麥彭仁波切)

以下摘自《明月》頂果欽哲仁波切自述:

當我母親懷我時,我的家人去見麥彭[Mipham]仁波切。 他劈頭就問我母親是否懷孕了,我父親回說是的。 父母接著問是男是女。 麥彭仁波切說:“是個男孩。重要的是,在他出生那一刻,要讓我知道”。 他給了我母親一條金剛繩和一些文殊甘露丸。

1910年金狗年三月,我誕生在山腳下的頂果祖屋。 那是個非常吉祥的星期一,當月的初三,麥彭仁波切捎來一個訊息,告訴我父母要將我命名為扎西帕久[Tashi Paljor],並要將一顆文殊甘露丸化在液體 裡,只要我一出生,甚至還未喝母奶前,就得馬上沾在我的舌頭上。 在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麥彭仁波切的甘露丸,在我舌頭上寫下文殊種子字帝[DHI]。

我出生後不久,雙親帶我去見麥彭仁波切。 因為我出生時頭髮很長,父親說長發或許會影響我的眼睛,問可否剪去。 麥彭仁波切說:不要剪他的頭髮,要綁成像文殊菩薩一樣的五絡。 他給我一個文殊灌頂,並說:你的所有來世,我都會照顧你。 就在他圓寂前,特地用他修持所依物的佛像,給了我智慧本尊文殊的身、語、意加持。 每當我傳法或修學時,總覺得之所以能獲得些許了解,全歸功於麥彭仁波切的仁慈,他是文殊的化身,我絕對肯定這點。

“至心頂禮文殊尊,仁慈引生吾善念;亦向善知識頂禮,仁慈使吾漸增上”。 就像寂天菩薩的這些話,我一出生,就馬上見到人身的文殊菩薩,他未經請求即仁慈地攝受我,這應當就是我生平故事的核心所在。

以下摘自《明月》宗薩欽哲仁波切所作前言:

我必須坦誠,直到如今,我還不太清楚對頂果欽哲仁波切的情感,是真正的虔誠心還是某種執著心,因為真正的虔誠心,如密續上所說,是超越世俗概念 的。 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祈願能具有真正的虔誠心,即便是我祈願的這種能力,也是完全受到仁波切的影響所致,他對他上師的崇敬與虔誠心,是 如斯令人感懷。

有一回更是特別,是頂果欽哲仁波切和我們一群人在東藏旅行時。 歷經一段艱辛旅程後,我們抵達了德格更慶寺,有數千人聚集,只為一睹仁波切。 某一刻,有位看似無賴的年輕人靠近他,手裡拿著一堆看似臟破布的東西。 當時有太多事情了,讓我沒留意到這位年輕人笨拙地揭開破布、露出一尊文殊菩薩像來,還邊咕嚕著一些我沒聽清楚的話。 但祖古貝瑪旺賈聽到了,彎下腰來對仁波切耳語了幾句。

幾乎在當下我盯著仁波切看,他大出我意料地像個嬰孩般失控地啜泣起來,彷彿心碎了一般。 我們全都嚇了一跳,之前我們甚少見到他哭泣,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時光彷彿停止了般。

後來,我才知道是什麼事讓仁波切如此感動:那位年輕人所獻上的佛像倖存物,曾屬於他最敬愛的上師之一麥彭仁波切個人的修法所依物。

敦珠傳承 ·供水儀軌


དག་སྣང་ལས༔ ཡོན་ཆབ་འབུལ་བའི་ཚིག་རྐང་དངོས་གྲུབ་རྒྱ་མཚོ་བཞུགས་སོ༔
【敦珠傳承 · 供水儀軌 · 悉地大海】
ཧཱུྂ༔

ཡན་ལག་བརྒྱད་ལྡན་བདུད་རྩིའི་རྫིང་བུ་འདི༔
以此具足八支甘露池
བཅོམ་ལྡན་འཁོར་དང་བཅས་ལ་འབུལ་བར་བགྱི༔
奉獻薄伽梵及眷屬眾
བཞེས་ནས་བདག་དང་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ཀྱི༔
受已吾與一切有情等
ཚོགས་རྫོགས་སྒྲིབ་དག་འཁོར་བ་དོང་སྤྲུགས་ཤོག༔
摧毀輪回足資障永淨
ཨོཾ་སརྦ་ཏ་ཐཱ་ག་ཏ་ས་པ་རི་ཝཱ་ར་ཨརྒྷཾ་པྲ་ཏིཙྪ་པུ་ཛ་མེ་གྷ་ས་མུ་དྲ་སྥ་ར་ཎ་ས་མ་ཡ་ཨ་ཧཱུྂ༔
嗡 薩瓦達塔嘎達 薩巴熱哇ra 阿港 扎帝剎布雜麥嘎薩蒙匝 薩帕ra那 薩瑪雅 阿 吽

ནུབ་གཅིག་གི་རྨི་ལམ་ན་མཁའ་འགྲོ་མ་སུ་ཁ་སིདྡྷི་ཡིན་ཟེར་བའི་བུད་མེད་དཀར་མོ་ཞིག་གིས་ཡོན་ཆབ་འབུལ་ཚིག་འགྲོ་དོན་སྨོན་ལམ་དང་བཅས་ཚང་ཟེར་བའི་འཁྲུལ་སྣང་ཤར་བ་སྤྲང་བདུད་འཇོམས་རྡོ་རྗེས་བླ་མ་ཚུལ་ཁྲིམས་རྡོ་རྗེའི་ངོར་བྲིས་པས་ཡི་གེའི་མཐུན་རྐྱེན་ཕུན་ཚོགས་བཀྲ་ཤིས་སོ།། དགེའོ།།
一夜,有空行母前來,自謂是色卡悉地,說此供水詞句具足利生之願詞云云。現此迷亂景象時,因喇嘛慈誠多吉勸請,由乞人敦炯多吉(第一敦珠法王)說之,彭措札西為作筆錄之順緣也,善哉!

《法王晉美彭措傳》:黑山羊的故事

索達吉堪布 著

法王不僅以正法饒益了無數的人類,而且經常在身邊的小狗、旱獺、鴿子、山兔耳畔宣說法要,使牠們獲得解脫。

有一隻黑色的羊羔降生後,就形影不離跟著法王,對主人俯首貼耳,十分溫順,晚上一直臥在枕邊過夜。暑往寒來,牠長成一隻大山羊,始終忠心耿耿,無論法王去哪裡,都心甘情願地馱運物資。

法王對牠十分慈愛,經常為牠傳一些顯密法要,哪怕是密法中最深奧的《四心滴》、《七寶藏》,也給牠完整地念了傳承。山羊跟隨他十六年之久後,安詳離世了。之後,法王多次念及,不知牠轉生到了哪裡。

1989 年(土蛇年)1 月24 日凌晨5 點左右,法王起床靜坐,眼前突然出現五彩繽紛的光芒,光中一位頭挽髮髻、身著白衣、伶俐可愛的童子輕捷地來到面前,恭敬禮拜,隨即口中誦道:
無畏講辯著之語自在,圓滿一切三學勝智慧,
無邊利樂之源如意寶,無等具德師前吾頂禮。

念完三遍之後說:“您認識我嗎?我就是您以前的那隻黑山羊啊!昔日您時常在我耳邊傳講顯密甚深法要,加上您大慈大悲的加持力,我死後就轉生到了香巴拉剎土,變成了十分聰明、通曉兩種語言的鸚鵡,並且能夠聽懂法王瑪嘎巴傳講的所有教言。在一個月之前,我已往生到了東方現喜剎土,在救畏菩薩座下,他就是麥彭仁波切。我這次前來拜見您,願您長久住世,事業遍滿十方。”說罷化作一團光消失了。

法王生起了極大的信心與歡喜心,唯恐日久會淡忘,於是立即執筆寫下頌文:
今聞東方現喜剎,無等大恩麥彭尊,
已成怙主救畏身,無量淨眷菩薩中,
開示深廣之教法。然吾沉於輪迴城,
業劣異生所化中,恆受病魔禍違緣,
一心思維此理時,心生悲喜交加情,
內心深處常向往。唯有利眾弘佛法,
務必成辦利眾生,尊豈不知我無力?
如今雪山此處境,雖有眾多講修法,
實則唯行世八法,修正法者如晨星,
一思此事發心疾。地上所住諸有情,
難忍苦擔所壓伏,尚恆行於痛苦因,
具悲怙主豈堪忍?與吾結緣諸有情,
祈求引導淨剎土,五濁極盛此顯現,
願轉昔時圓滿劫。今起生生世世中,
父汝歡喜攝受吾,適合有情之意樂,
願設深法之喜宴。

為使眾弟子對聽聞佛法產生強烈興趣和信心,法王在大眾中敘說了此事經過。

南懷瑾先生: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回憶我的父親

南怀瑾:

你看我們那個時候的人格教育,家裡書房裡貼了一張紙,畫了線條,有一百個框框,有些是三十個框框,一張一張放在上面,叫什麼?“功過格”。每天自己讀完書了,爸爸坐在後面說:想一想,有沒有錯?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筆來在框框裡點個黑點。有什麼好事嗎?有,某某人沒有橘子吃,我送一個橘子給他,在框裡點個紅點,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為,好的點紅的,壞的點黑的,給自己看,這個叫功過格,我們是這樣來的。
——《漫談中國文化》

記得小的時候十一二歲,像我們家庭的教育,把《朱子治家格言》擺在桌上,而且要會背。早晚要向父親背,背完了照著做,“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我在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雖不算大富大貴人家,也是很不錯的家庭,家裡很多傭人,可是大雪天,一大早,父親把我叫起來掃院子,我母親當然心疼,何必呢?家裡有傭人啊!不行,非要他自己出來掃不可,不然長大了沒得出息,不知道人事的艱苦;傭人固然有,為什麼他該享受啊?!

我那個手凍得啊都腫起來了,像螃蟹一樣,還不准我帶手套,拿個掃把在掃雪。夜裡關了門以後,點個燈到處看看門閂好沒有。我說我們當年是受的這種教育。
——《孟子與離婁》

師之尊人(編按:南師的父親),少有大志,中年趨於淡泊,讀書一生,不求榮顯。師以獨子,而課讀之嚴,從不姑息。故師自雲:十二歲時,即圈點通鑒史書等一遍。太老師常于天未明時,即喚其起讀,且在旁常誦:“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之古句以勉之。寒冬晨起,亦命先事掃雪,然後誦書。常告太師母雲: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十三四歲時,雖逢寒假,亦不稍假,即命其獨赴山寺攻讀,不必回家過年。其家教之嚴,有如此者。師雲:今時薄知學問,亦皆得力于太老師昔年教導之力焉。
——《金粟軒詩話八講》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繫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

記得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係。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佛教的孝道思想》

索達吉堪布:猶如美麗的海島,不需要發出喧囂來邀請,海鷗就會自然聚集

《藏密佛教史》中的秋吉旺修,是位了不起的伏藏大師,他的兒子也是個伏藏大師。

但他的兒子為了提高名聲、鞏固事業,著力希求一些猛咒。

後來,秋吉旺修告訴他:“只要你有利益他眾之心,不用念一些咒語,護法天尊也會自然降臨。因為他們都曾承諾過:哪裡有利益眾生的人,必定會去幫助他。”

上師如意寶也曾講過:“一個人的行為若非常圓滿,縱然沒有天天求護法,他們也會恒時賜予保護。”

猶如美麗的海島,不需要發出喧囂來邀請,海鷗就會自然聚集;

或如芬芳的鮮花,無論盛開於何處,蜜蜂都會紛然而至。

同樣,只要我們身心清淨如法,護法一定會鼎力相助!

奔達堪仁波切傳

🌈《大圓滿傳承源流-藍寶石》保列堪仁波切傳記:他在前往晁木多科里寺時,有一個誰都不知道其來歷,只知道其名字叫做阿旺其美的瘋子,向保列堪仁波切磕了三個頭,這使得保列原來只如清晨破曉般的體驗,進步為如日中天般的證悟。

🌈祖古烏金仁波切:「我接下來一次到不丹旅行,主要是為了去見一位名叫邦塔堪布(Bomta Khenpo,保列堪)的不可思議大師,並領受他的教授。 我深切渴望與他結緣已有好一長一段時間,也擔憂這個渴望永遠無法實現。 我曾經在距離首都兩天行程的隱修處紮西岡(Tashi Gang)遇見他一次,雖然我們只相處了一個小時,但他的言談卻讓我深受震撼。 我有個強烈的感覺,如果我能與他再多相處一會兒,我就能得到些微的領悟,主要就是因為那一小時的相處,讓我執意要去不丹拜訪他,最後也真的成行了。」

奔達堪仁波切傳(邦塔堪布)

朗欽杰布仁波切述
弟子劉國威敬譯

原文出處:台北市岡波巴金剛乘佛學會

  
  譯者前言:
  
  朗欽仁波切對其上師奔達堪仁波切的生平事蹟並不是非常清楚,因為他們是到印度之後才認識的。奔達堪仁波切圓寂後,不丹於一九七0年十二月廿五日的報紙上刊載了一篇記述其生平大要及圓寂經過的報導。朗欽仁波切囑我先譯此文,他再補述報導中未提及的事蹟。
  
  一九七0年十二月廿五日週五
  
  
  博學精進,具足諸聖功德之大士乃德格波力寺(spo.Li.dGon.)之堪布,名為圖登貢噶嘉參(Thug.bsTan.Kun.dGa.rGyal.mDshan.)一般人稱堪喇仁波切多傑(mKhan.Bla.Ma.Rin.Po.Che.rDo.rJe.多傑乃其法名)。年輕時乃米龐仁波切(註1)近侍弟子德格大堪布蔣揚欽意(Jam.dByang.mKhyen.Rab.)之頂尖弟子,學習共通之風水堪輿學問及不共之經論教授,於學思甚為增長,眾人皆稱尊者學問頂尖。後又從白玉寺竹汪貝瑪諾布(註2).宗薩欽哲秋吉羅卓(註3)等頂尖智者行者學習甚多金剛乘之續、論、口訣。眾人皆稱其為真正之金剛阿闍梨。隨後,特別又從貝瑪拉密札(Vimalamitra)化身(註4)噶陀寺堪布阿吉汪波(註5)處如瓶瓶交灌般,習得大圓滿傳承及深義口訣,獲得此甚深法深義之傳承。年歲稍長,至衛藏桑耶等,慶普、洛札、大共等聖地朝禮及修行,獲得許多現量秘密成就。
  
  中共進入西藏後,仁波切逃至印度成為難民。在此期間毫無厭倦的教導許多學生學習論,疏,風水等學問。
  
  不久前,仁波切於火馬年(1966)至不丹之普塘地方朝聖,不丹國之皇太后迎請仁波切暫住彼處教導許多甚深教法及口訣,特別教導許多「龍欽七藏」(註6)的其深教授。
  
  仁波切七十四歲時,心中略生「有為無常」之念,不丹皇太后等近侍弟子均特別祈請其常住於世也。頂果欽哲仁波切(註7)亦鄭重請求其常住世,但仁波切並未明確答應。
  
  鐵狗年(1970)九月十八日仁波切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突然氣喘。九月二十三日上午不丹皇太后至仁波切尊前詢問病況。仁波切交代近侍弟子:「準備些穀物。」並吩咐皇太后用穀物向上師做曼達供養手印。當維那師領眾誦完供養文後,仁波切向皇大后說:「今天我將大圓滿的所有教授做最後半小時的總集講解,至今我仍非常感激您對我的供養,我雖不能常住於世,但我對您的恩德不會忘記,我會為您迴向祈願。」
  
  下午兩點,仁波切向近侍弟子不塘比丘謝若佳參(Shes.Rab.rGyal.mTshan.)說:「心性無有,唯入光明。現在,死,死,如是,阿、、、。」禪定姿勢進入涅槃,眼視虛空,心入法界。
  
  那時附近地區均感到些微地震,以及天空有震耳聲音。七日間仁波切的尊容一直維持禪定之姿,並且更顯光彩。眾人均可聞到香味,顯出仁波切平常不為人所知之戒體。九月三十日其聖意離開遺體,於是為其沐浴更衣,全身塗以純金。種種供養不可思議,成百僧眾為仁波切日以繼夜的誦念供養。
  
  仁波切生前遺言交代他過世後要請敦珠仁波切(註8)為其主持後事。敦珠仁波切遂於其駐鍚寺院噴措林(Phun.Tshogs.Gling.)舉行荼毘大典。藏曆十月五日,敦珠仁波切及宗薩欽哲仁波切主持「金剛薩埵」及「文武百尊」等兩座修法。在荼毘前,天空出現清澈白色的圓形虹幕,許多人都親眼見到。茶毘之後,其舍利有五歲孩童一握的數量,各色均具、、、,亦有如白玉般之舍利。荼毘時,其頭骨(嘎巴拉)由荼毘塔東門迸出,絲毫未損。仁波切之紀念舍利塔分三座,由敦珠仁波切,不丹皇太后,及仁波切之近侍侄子貢噶慶列(Kun.dGa.Phrin.Las.)建造。
  
  具信不肖弟子比丘南卓桑波(rNam.Grol.bZang.Po.)等敬獻。
  
  以上為不丹報紙之記載。
  
  奔達堪仁波切的生平事蹟我知道的並不多,但是我從他那裏習得許多不共的大圓滿口訣教法。那時候因為我沒有護照,所以不能常常親近。
  
  奔達堪仁波切年輕時是德格地方薩迦派波力寺的堪布,對佛法上的薩迦十三論及世法的流日、命相、風水、醫術都甚精通。
  
  關於流日、命相,仁波切曾和我說:「以前中共入侵西藏時,我事先都能算知他從哪裏來,但沒有用,我只能知道從哪裏逃。」關於他的醫術,他也說過,「這些道理以前我非常清楚,但太多人來問這些事,太累,修行的時間都浪費了。」所以在德格的時候,他將其醫術傳給四位弟子,向他們說:「我將所有法門傳給你們,以後我再也不替人看病了。」
  
  奔達堪仁波切說;「現在學大圓滿的人不多,所以我要精修此一法門。」所以後來向阿嘎堪布學習大圓滿。後來他的大圓滿成就連敦珠仁波切都向他頂禮,稱許他是寧瑪遍智堪布。
  
  以後仁波切去拉薩,桑耶寺等地。那時有─奔達(sPom.mDa)家族的商人在拉薩做生意,他對仁波切很尊敬,供養房子讓他修行,所以以後很多人都叫他奔達堪仁波切。奔達堪仁波切的佛法教授非常精妙,口才妙絕,慢慢引導學生瞭解教法。他的辯才也是頂尖,近代有他這樣一般智慧的人是很少的。
  
  他平常一向都是正襟危坐,連椅背都絲毫不靠一下,別人勸他靠一下無妨,他說:「不行,今天靠一下,明天靠一下,久了就會懶散,我還是這樣比較好。」
  
  
  他滿喜歡喝酒,但他說:「我是出家人,別人看到不好。」有時我私下買酒請他喝,他說:「我們現在修大圓滿,酒和水是一樣的。」尤其他喝完以後,講的話全是佛法,而且是甚深不共口訣,一點廢話都不說。我從奔達堪仁波切那習得許多大圓滿法門,他並且將自已的一部「普賢無上心要」註疏筆記(註9)及另部他從紐虛仁波切那裡學大圓滿的筆記送給我,我一直保存在身邊。奔達堪仁波切的侄子管家貢噶慶列和我說:「仁波切很重視你,他圓寂前,囑咐我說,「我的舍利子不要給太多人。他給了我一些名單,上面特別提到你。」所以我一直保有仁波切有的舍利。貢噶慶列還曾說過:「荼毘大典時,不丹皇太后因為悲傷仁波切圓寂,就將銀飾投入荼毘塔中,開塔後,從塔中找出銀質的奔達堪仁波切像。」我從小到大有四位主要的上師,幼時是甘瓊仁波切,長大後是雍吉瑞津仁波切,奔達堪仁波切,以及根本上師昆努仁波切。我一直感激他們對我教導的恩德。
  
附录: 
  
  註1米龐仁波切(Mi.Pham.Rin.Po.Che.)人稱局米龐,全名米龐,蔣楊南杰佳措(1846-1912),生於四川石渠縣,乃十九世紀寧瑪派學問修持兼具之成就者。著有關於聲明,因明,醫藥,曆算,顯密佛教,詩歌,議論,儀軌等著述三十二卷。
  
  註2竹汪貝瑪諾布(Grub.dBang.Pad.Ma.Nor.Bu.)。指寧瑪派白玉寺,第九任寺主第二世貝瑪諾布仁波切(1887-1932),法名貝瑪棍桑天津諾布(Pad.Ma.Kun.bZang.bsTan.Tzin.Nor.Bu)。
  
  註3宗薩蔣揚欽哲秋吉羅卓(rTsong.gSar.Jam.dByang.mKyen.brDze.Chos.Kyi.Blo.Gros.1896-1956)乃蔣揚欽哲汪波(Jam.dByang.mKyen.brDze.dBang.Po.1820-1892)之第二世轉世,乃本世紀最著名西藏成就者之一,持有一切傳承教5法,乃「利美」(Rig.Med.意指無派別)運動之中心領導人物。其弟子索佳仁波切曾補述其懿行,「他是位領導人物,在他所做的一切事業中,他總是推動和平及統一,在寺院有困難時幫助他們;發掘不為人知的偉大行者;鼓勵勢微之傳承持有者,幫助他們以便為眾人所認識。他就像塊大磁鐵般,本身就是個活生生的修行中心。無論有任何計劃要推動,他都能請到最好的專家及工匠來執行。從國王到貧民,他都給予最無私的人格陶冶。任何人在見過他之後都不會沒有一段有關仁波切的故事的。」
  
  註4貝瑪拉密扎為大圓滿早期傳承之祖師。曾預言自己每隔百年將化身於西藏,以振興大圓滿教法。
  
  註5阿吉汪波(Ngag.Gi.dBang.Po.)。普稱珂嘎堪布,亦為本世紀初期寧瑪派成就者,為米龐仁波切及紐虛龍多(十八世紀成就者巴初仁波切密行第一之弟子)之弟子,遵師命一生居於噶陀寺教導弟子,近代許多成就者均出自其門下。
  
  註6龍欽七藏。十四世紀寧瑪派成就者龍欽饒將所著七論-宗義藏、妙乘藏、如意藏、口訣藏、法界藏、理路藏、詞義藏。
  
  註7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mKhyen.brDzre.l910-1991)是蔣揚欽哲汪波之意化身,今世寧瑪派大圓滿傳承之重要行者,亦是寧瑪派之領袖,並且是包括達賴喇嘛在內等著名行者之上師。一九九一年九月廿七日圓寂於不丹聽普(Thimphu)。
  
  註8敦珠仁波切(bDud.Joms.Rin.Po.Chel904-1987),為十八世紀寧瑪派取伏藏者(gTer.sTon)敦珠林巴(bDud.Joms.Gling.Pa.)之轉世。除其修行成就外,並為今世著名之西藏史學家,詩人、書法家。前一任寧瑪派領袖。
  
  註9普賢無上心要(Kun.bZang.Bla.Med.Shal.Lung)。為十九世紀寧瑪派成就者巴初仁波切(dPal.sPrul.Rin.Po.Che.)所著之佛法論著,為近代重要之西藏史籍。民初劉立干漢譯為「大圓滿廣大無上心要」,郭元興譯為「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台北密乘出版社均有翻印版本

曾國藩: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紅樓夢》裡有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為人處事過猶不及。

凡事太過,反而容易得不償失。

好的人生,都是“三七”開。

三分精明,七分厚道

鄭板橋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與人相處,精明不如厚道。

寬厚之人或許會吃點虧,但恰恰是這肯吃虧的態度,讓別人樂於與之交往。

看似傻,其實是聰明之舉。

曾國藩是晚清有名的重臣,也是為人厚道的典範。

曾國藩為官,從不巧取豪奪屬下的利益,而是主動讓利給他人。

1860年,曾國藩聯合湘軍統帥胡林翼,打敗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攻下安慶城。

這本是一個加功進爵的大好機會,然而曾國藩不曾向朝廷為自己邀功,反而把功勞讓給了胡林翼。

胡林翼因此被任命為湖北巡撫。

沈葆楨曾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官,因曾國藩的舉薦成為江西巡撫。

然而沈葆楨因剋扣軍餉,又為難曾國藩,將士們都不滿,要求彈劾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曾國藩卻顯得很淡定,他勸告湘軍將領,誰也不要為難沈葆楨。

曾國藩的大度令沈葆楨十分感動,因此他更加勤政為民,才成為後來的晚清重臣。

曾國藩不居功和善待他人的做法,為他贏得了眾多尊重和榮譽。

追隨他的能人異士也越來越多。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帶著聰明去計較,不如在聰明里留點厚道,為他人著想,才是人生大智慧。”

精明算計可以讓人獲利一時,厚道卻可以讓人安享一世。

俗話說:“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丹津·葩默:「它是給你的。」

摘自《雪洞》

比丘尼丹津·葩默是近代最早到印度參學的西方人之一,2008年由竹巴法王陞座,在《雪洞》一書,有她回憶16世大寶法王的片段,略摘:

她說:「那段時光非常美好。當時,如果你是一位對佛法有興趣的西方人,每個人都覺得很驚訝與愉快,所有的門都為你打開了。」

她回憶著說:「我記得第一次見到噶瑪巴,我覺得非常害怕,因為他看來非常威嚴,有點像是拿破崙。我一走進去,就不停地對他做大禮拜,接著我聽見一陣音調很高的咯咯笑聲。我抬起頭來,看見噶瑪巴坐在那裡,兩頰笑出大酒窩,他用一隻手指著我:「這是什麼人?這是什麼人?」當時,我們真是十分受到禮遇的,與今天的情況不一樣。(應是那時求見的人少)」

(中略,黑寶冠法會),大寶法王將黑寶冠舉在空中,放置在自己的頭頂上面。同時,他念誦著觀音菩薩真言咒語「嗡瑪尼貝美吽」,並在自己的意念中塑造出真正的黑寶冠。丹津.葩默坐在大寶法王的足下,忽然間,她被徹底地征服了。

她說:「我的情緒部分已經完全得到了平息,此時,衷心奉獻的眼淚從我的臉上開始流下來。當儀式結束時,所有人都起身到前面接受加持,而我卻無法移動自己的身體。我整個人都空掉了。人們離開了,我仍然坐在那裡。大寶法王將他的手伸給我,我起身走向他。他把兩手放在我的頭頂上,為我加持。」

第二天,她探訪老倫圖克寺院,這所寺院曾經屬於大寶法王,如今已經廢棄了。其中一個房間的磚塊上有一個洞,她產生一股衝動,將自己的手伸入洞裡。她拉出一個骨製物品,由片片美麗的雕刻組成,串連如網,很像是金剛瑜伽母的衣裝。由於她發誓「不可拿非他人贈予的東西」(不予取),她將它放回洞裡。

後來,她將這事告訴了康祖法王,他說她應保存這個東西,他說:「它是給你的。」

敦珠仁波切的了悟過程

摘錄自二世敦珠傳記《無畏金剛智光》:

偉大的康巴伏藏師司能南開多吉授予怙主(即第二世敦珠仁波切)自己的長壽伏藏《無死命力壽修》,以及他所有的其他伏藏。他為怙主指出心性。怙主21歲,一直住在中藏的鄔金敏珠林寺。他親口說(這段往事):

…我出於一時的衝動前去見司能南開多吉,他面容愉悅的接見我。一段時間後,他說:“我已老了,不知道自己還要活多久。但是一見到你,我就知道我能把所持的法藏傳給適合的繼承人。”

他對未來之事做了預言,並且給我詳盡的建議。他說:“我的伏藏教法有關於你的預示,也預示到你將大大利益寧瑪教派。”

然後我請示說:“可否請您從所發掘的黃紙捲中繕寫下金剛橛教法的事業部分?”

他回答說:“我們再看看。不過,請明白,現在我已經將我的伏藏教法轉移給你,請你來決定要如何使用它們。”

然後他授予我蔣貢康楚的多傑卓洛忿怒蓮師的秘密灌頂。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大喊“帕德”的那一瞬間,我的身體、覺知、心意都變得無有障礙,一切對於堅實的概念盡皆消失。
“那是究竟的智慧灌頂。娑婆惹諦噓嗒耶娑哈(此處為梵語,漢意為:願此了悟與你穩固同在)!”

說完後,他朝天拋擲青稞穀粒(代表灑花、吉祥祝願)。從那時起,我的心就一直保持在鬆坦開闊的境界。我覺得無需以經年累月的長期閉關來自誇,或是在禪修中強行維持專注,也不必執著於修行的進度表。我知道傳承對究竟實相的了悟已被轉移給我。這位具緣的偉大上師與蓮師無有差別。

🌈二世敦珠仁波切傳記《無畏金剛智光》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2221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幽默風趣中透出禪機

廣欽老和尚幼年未曾讀書,所以不識字;終其一生,不曾高樹法幢,登壇講經。但他一生的行持就是經典,就是說法。有一次,佛學家藍吉富教授,帶著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學生去參拜他,其中一位依嚴法師,首先問老和尚曰:

「請問老法師,修苦行是指做甚麼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答:「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師接著問:「請問老法師,對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答:「沒有甚麼看法,我覺得很自然,你們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樣弘法。」

不錯,老和尚是以修行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在講經說法,為世人樹立修行的榜樣,所以他對參訪者說:「我覺得一個新出家的人,應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飯,勤勞作務,不管是揀柴火、挑水、種菜、煮飯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開。一個初入門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辦法是一心念阿彌陀佛。」老和尚承擔宗門家業,卻一生念佛,也一生勸人念佛。藍吉富教授嘗請問他:「您是否走禪宗路子?」

老和尚答:「不是,我偏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

慧根師問他:「弘揚佛法,在現代這個時代,以何種方式較為中肯?」

老和尚答:「唉!我剛剛講過了,你們是以讀書弘法,我是以念佛弘法,都需要。」

老和尚也有其幽默風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風趣皆含禪機。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認禪定功高,一大早撞進老和尚禪堂,一語不發,自個兒坐將起來,老和尚亦默默無言以對。過了很久,那位教授說話了:「老和尚,您看我這是第幾禪?」

老和尚說:「我看不出來。」

教授說:「聽說您的禪定工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您怎麼看不出來?」

老和尚說:「我三餐吃飽沒事乾?」

隨手拿一張衛生紙,嘴巴動幾下,轉頭問教授:

「衛生紙跟我講話,你聽到沒有?」

那教授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師來訪,對老和尚說:

「我修某某三昧數十年,今來台覓地修行,請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您修某某三昧數十年,應該由您與我開示。我沒修過甚麼三昧,無法與您言說。」

某法師又說:「我想閉關,大約要幾十坪地,外面弄個小花園,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說:「我們閉關,到底是心要閉關,還是身要閉關?若是心要閉關,我們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已經夠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夠。閉關是關六根,修心是不入地獄。」

虚云老和尚和戒尘法师的故事

我們也借著機緣問了虚云老和尚在終南山住茅蓬的事跡。

當年,他老人家六十七歲,在終南山住茅蓬。戒塵法師,是一位講大部經的法師,聽說老和尚在高旻寺開了悟,便到終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辯論禪宗的機鋒語。

老和尚聽他把話說得很大,便對他說:

「你的機鋒辯論雖然很好,但這個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閻王老子不會放過你的。不要再多辯了,咱們倆坐坐看吧。」

於是他們兩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動。而戒塵法師只坐了半天,雙腿已痛得不得了,心裡的妄想更是煩躁不安。

戒塵法師每天都繞著老和尚走幾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終於出定了。他問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覺知,還是沒有覺知呢?若是有覺知的話,就不名為入定;如果沒有覺知的話,那豈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謂的死水不藏龍嗎?」

老和尚說:「要知道禪宗這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心見性。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然清淨。由於疑情不斷,所以不是無知;也因沒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雖然沒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繞著我走幾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別而已。雖然不起分別,因為有疑情在,功用不斷,所以不是枯定。雖然不是枯定,這亦只不過是功用路途中事,並非就是究竟的。所以過去這七天,我只是覺得好像一彈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別心,便會出定了。參禪辦道的人,必須將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旦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摩著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無生啊!」

自此以後,戒塵法師就一直跟隨著老和尚,對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後來,有一次,老和尚入定十八天;山上其它人知道了,都來參拜他。他感到厭煩,於是他們倆便背著背架子朝峨嵋山去了。

一天晚上,他們倆在一個沒有人住的小破廟過夜。老和尚說睡到半夜時,戒塵法師有跳蚤在他身上咬,他就把跳蚤放在地下,跳蚤摔倒地上,把腿摔掉了,老和尚在定中聽到那跳蚤叫得很慘。

翌日,老和尚就將此事查問戒塵法師,他聽後感到很驚訝,心想:「竟然連我放一隻跳蚤在地上他都知道,而且還聽到跳蚤的喊叫聲,定中的功夫真是了不起啊!」可知身心清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後來他們倆一起到雲南去開辦道場。當時五七年,雲居山有一些八十多歲的老師父都知道這些事情的。他們說那位戒塵老法師也很了不起,後來是預知時至,先行向大眾告過假後,坐著往生的。

▲戒塵法師(圖:中)生於一八七八年,又號滌吾,自署「念佛僧」,俗家姓邱,湖北孝感人。光緒二十三年十九歲時在武漢歸元寺出家為僧。光緒二十八年隨虛雲法師於終南山結廬修持。

光緒三十年,戒塵隨虛雲法師到雲南雞足山掩關靜修三年。民國二年赴杭州,入月霞法師創辦之華嚴大學功研華嚴宗。後又在江蘇常熟佛垣寺掩關三年靜修淨土宗。民國十年回到昆明參加虛雲法師在華亭寺主壇的傳戒法會,並擔任「授經阿闍黎」。

民國十八年,戒塵法師到昆明弘揚淨土宗,雲南四眾佛教總會設立淨業社,推其為社長。次年一月,四眾佛教總會改組為雲南省佛教會,戒塵法師當選為監察委員,同時在佛教會講習所講授佛學。民國二十年五月,雲南佛教居士林成立,特聘戒塵法師為名譽指導。民國二十四年參加定安和尚主持的華亭寺傳戒法會,任「羯摩阿闍黎」。民國二十九年,戒塵法師接任筇竹寺方丈。將淨業社改為「戒塵蓮社」,移駐位於今天翠湖西路的筇竹寺下院大生庵內。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戒塵法師圓寂,享年七十一歲,僧臘五十三歲。雲南僧俗信眾隆重哀悼。虛雲法師聞訊親撰祭文祭奠。

戒塵法師一生性行篤實,修行戒律精嚴,潛心研修佛學、諳熟經典,致力振興雲南佛教,皈依信徒數萬,尤其在弘揚淨土宗方面更是功績卓著。平生著有《關中寐語》、《華嚴一滴》、《蓮社明訓》、《淨宗要語》、《華嚴五週四分七處九會圖》等佛學書籍。為雲南近代著名高僧大德之一。

頂果欽哲仁波切: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

頂果欽哲仁波切:

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等於碰上一個珍貴稀有的寶藏。

尊敬那個人,善用這個機會來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進展。

如果無法對那些惡劣對待你的人生起慈悲,

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轉化的徵兆,

需要更加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一切財神眷屬配尊 “ 吐寶鼠 ”

图文均来自网络

《 吐寶鼠 》,是財神的誓言物,財神本尊左手托著或捉持吐寶鼠。

祂並不是一般的老鼠,而是類似於 “ 鼠鼬 ” 的動物,因此更為準確的稱謂應是 “ 吐寶鼠鼬 ”。

據說,吐寶鼠原生活於海中,是八大龍王的眷屬,天、人、龍三界所有摩尼珠寶全部是吐寶鼠吐出來的。 它不會排泄,不管吃什麼都會化為摩尼寶珠從口中吐出來。

龍王在《 觀音發願經 》中有感觀音菩薩的悲心,在觀音菩薩化現的白財神前發願供其驅策。 隨之吐寶鼠也發願,願供那些發願消除眾生貧苦的佛菩薩及其化身驅策,所以變成了各大財神手上的標誌物。 吐寶鼠為消除眾生貧苦,化解經濟窘困,由其口中吐出各種珍寶,來賜予人們富貴與吉祥。

吐寶鼠亦代表財神之隱藏佛母,口中吐出摩尼珠寶的明光,照亮造成眾生貧苦原因的愚癡黑暗。 誠心供養吐寶鼠、祈請各路財神、勤修財神法門、持誦財神心咒,財神都會賜予信眾如意摩尼珠寶,並化作世間的糧食、器物、財富、善緣等,更能增長善業、福德、壽命、智慧。

吐寶鼠是財神身、語、意的化現,更是財神庫的管理者。 只要是心地純正、行善積德之人,無不時時刻刻得到祂的庇護與保佑。 安置吐寶鼠能得財寶天王及八大財神心生歡喜,將需求的信息傳達給相應的財神,令供養者財富豐厚、事業興盛、所求遂願。

吐寶鼠作為一種仁獸,除了為大眾消除窮苦之外,還具消災祛病、護佑平安、保家安康之神效。 供奉吐寶鼠能消除病患、避免災禍,令供養者有閒暇修行正道。

滿眾生願吐寶鼠~消解窮困、增廣財源

འབད་དང་རྩོལ་བ་མི་དགོས་པའི།།
陪棠 作為 瑪貴巴
不染辛勤與劬勞

ཡིད་བཞིན་ནོར་བུ་དཔག་བསམ་ཤིང་།།
移新 諾布 巴杉新
如意寶珠如意樹

སེམས་ཅན་རེ་བ་སྐོངས་མཛད་པས།།
森間 雷瓦 工澤巴
成滿一切眾生願

བསམ་པ་འགྲུབ་པའི་བཀྲ་ཤིས་ཤོག།
杉巴 竹貝 劄西秀
心想事成願吉祥

震撼三界度母的故事

༄༅།།ཕྱག་འཚལ་ཏུ་རེའི་ཞབས་ནི་བརྡབས་པས།།
Dewa Drupay Drolma Arya-sukha-sadhani-Tārā
震 撼 三 界 母
Tārā Accomplishing Bliss
༈ ཕྱག་འཚལ་ཏུ་རེའི་ཞབས་ནི་བརྡབས་པས།།
恰擦睹雷暇尼搭貝
禮敬都咧足躡母
ཧཱུྃ་གི་རྣམ་པའི་ས་བོན་ཉིད་མ།།
吽gi南貝薩奔擬瑪
吽字行相為種字
རི་རབ་མནྡྷར་དང་འབིགས་བྱེད།།
哩拉悶達ra堂比且
須彌曼陀及賓陀
འཇིག་རྟེན་གསུམ་རྣམས་གཡོ་བ་ཉིད་མ།།
即滇孫南幽哇擬瑪
悉能震撼三世間
ཨོཾ་ཏཱ་རེ་ཏུ་ཏྟཱ་རེ་ཏུ་རེ་ཧཱུྂ་ཧཱུྂ་བྃ་ཧོཿ སྭཱ་ཧཱ།
嗡 噠咧 嘟噠咧 嘟咧 吽吽 邦吙 梭哈

震撼三界度母的故事
阿旺嘉措 開示

以前有位師父叫巴拉師父,他的本尊是度母。有一次他在外出的路上遇到了強盜,那些強盜把他抓到了墳墓里。巴拉師父問:你們把我抓到這裡幹什麼?強盜們說我們要殺你,用你的血來供養得嘞天女。巴拉師父很害怕,就念震撼三界度母的心咒。得嘞天女的像就像被炸藥炸了一樣,一下子全部碎掉了,強盜們都嚇跑了,巴拉師父也因此得以脫身。

震撼三界度母在對治強盜上很殊勝。

以前藏區的那些大師遇到強盜時拿一把沙子,在觀想這些全部都清楚的情況下,念七遍震撼三界度母的心咒再吹一下,將沙子往強盜身上一撒,強盜就僵掉了。僵到什麼程度呢,有些是三天,有些是一天,咒語念得越厲害,僵的時間越長。

以前藏區每隔一公里才有一戶人家,都靠藏獒來保護自己的平安,一家養十幾只的也有,到處都能看到藏獒。藏獒十分凶猛,以前師父們外出化緣的時候遇到藏獒,就念震撼三界度母的心咒。也有些師父將震撼三界度母的心咒加持過的沙子裝在小袋子里,帶在身上,如果在外面遇到了跑出來的藏獒,就撒一撒這個沙子,這些藏獒全部都會乖乖的,不會咬你。

陀樂寺的有些老師父們說,他們以前去化緣的時候也是這樣,藏獒跑過來就撒一下,不但不咬你,反而像你養的狗一樣,向你搖尾巴,很友好。

虚云老和尚:常有密行功夫,方得真實受用

摘自懷西法師《回憶師尊二三事——為紀念虛公老人上生兜率二週年而作》

民國初年,虛雲長老在雲南省重興雞足山時,從緬甸請了一尊該地出品的玉石臥佛。當時滇緬交通很不方便,臥佛運到滇境,必要經過野人山,路程大約一兩個星期,單是野人山便要五日。

不得已,長老便在山下,由地保介紹,雇了十六位壯漢運送佛像。沒想到,行至野人山半途,這十六人起了歹心,他們緊握木叉,面露凶相,將長老圍在了中間。
當此情景,老人心中早已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在此當兒,總算他們先禮後兵,其中一個惡漢,代表同伴發言,粗聲惡氣地說:「老師公呀,我們扛不起臥佛了,因為過重,又給你騙了我們,使我們很無合算。除非再加工資,否則,我們不扛,另請別人吧。」

老人一見情勢不對,敵眾我寡,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早知他們有此一著,故此面上不露一點驚惶之色,反之,微帶笑容地和他們理論,心中卻非常志誠懇切地默念觀世音菩薩洪名,眼觀四方,想盡速設法解救眼前殺身之禍。

長老忽然看到身旁有一塊大石,心想:若能把此大石舉起,定能解救當前生死關頭的厄運。

說也奇怪,就在這千鈞一髮、性命危在剎那的時光,長老竟然毫不費力地將這比千斤臥佛還要重上三、四倍的巨石,全塊離地的捧起。

睹此情景,那十六人哪還敢有謀財害命之心?他們紛紛告饒,並保證悔過自新。

老人見把這場生死繫於彈指的危難度過,自然不像俗人,以圖報復,只好一笑置之。
同時,將捧在手上的大石放下,然後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他們說:「既然你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那麼,現在時間亦不早了,快快起程,再趕一程。」

十六大漢,經過此次教訓後,一路上再無歹念,只好乖乖地把佛像送上祝聖寺,領了原先合約所欠的另一半工資,下山而去。

虛雲老和尚,時年109歲,於雲門寺新起大殿

老人在回述這段驚險事時,最後補充地說:

「菩薩們!那時如不是觀世音菩薩靈感加被,我早已改頭換面去做人了,哪會今天還在這裡同眾一堂哩!由於我一路心中不間斷地默念觀世音菩薩,所以在急難降臨之時,自然得蒙菩薩加被,有驚無險,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普門品》中說:‘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

「諸位菩薩,我們中國一句俗諺說:‘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足。’這是沒有用的。修行人應當念茲在茲,心中常有密行功夫,才是我們真實得到受用的。試想,我當時若不是佛菩薩威神加被,我哪裡有此功力,能把三、四千斤的巨石捧起!這冥冥中,全仗佛菩薩慈光加被,是以才能舉重若輕,脫離這次險難。講的都是空話,大家還是一心念佛吧!」

杨绛: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图文均来自网络)

文:苏墨

《中國文化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崇敬楊絳先生?

有個網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豁達的處世大智。

她,歷經一個世紀的沉浮滄桑,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以不爭的品格從容自處。

人生之慧,在於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於舉重若輕、淡看浮華。

看淡身外之物,無欲則心輕。

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因為偶然得到一件華貴的睡袍,而發覺家裡的舊家具與之不配。

於是,他決定把舊物一件件換新。

然而,隨著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華家裡的他,卻驀然發現:他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此荒廢了主業。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綁架”了。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

故事中的狄德羅,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擁有了更多更好的,卻仍然感到不幸福。

無止境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楊絳,就是一個物質極簡的人。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感嘆:

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對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牆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個客廳幾乎沒有任何家具,牆角里供人做的椅子只不過是兩隻豎擺著的木箱子。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一人一頭,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最昂貴的裝飾吧。

即使後來,面對上級的屢次提出改善條件,她總是笑言:在這樣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

就這樣,一位學術泰斗,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卻怡然自得,不改其樂,寫出了一部部震驚文壇的文學巨著。

不僅對物質淡泊,對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譯《堂吉訶德》而榮獲西班牙政府的嘉賞,被盛邀出訪。

然而淡看名利的她數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後,實在“賴不掉了”才答應。

楊絳常說: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為她對物質的淡泊,對慾望的節制,讓她能夠在浮躁的當下,不僅活得恬靜自在,而且能夠潛心治學,屢攀文學高峰。

正所謂,少欲則心靜,心簡則事明。

唯有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幸福才會做加法。

看淡逆境,挫折變存摺。

巴爾扎克說:

“苦難對於智者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則是萬丈深淵。”

楊絳的一生坎坷崎嶇,她前半生歷經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後半生又經歷了女兒、丈夫先後逝去的錐心之痛。

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她始終坦然以對,用智慧的心態化解一切。

上海淪為“孤島”的時候,生活日益艱難,為了生計,楊絳一人兼了好幾分工,代課、家教,寫話劇……每天早出晚歸,多個地方奔波,勞累至極。

然而,她卻欣慰地說:

“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並且,她把所見所聞都糅進了作品,讓那些困苦變成了素材,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

文革運動中,她被學生誣陷,在師生面前出糗、被眾人當瘟疫一般躲開的時候,她泰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煉。”

結果,下學期選她課的學生更多,因為被她的從容氣度所折服。

尤其,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她淡然的品質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胸掛大字牌的時候,她跟丈夫戲稱“愛麗絲夢遊奇境”,相互大笑。

當被罰去清掃廁所時,她幽默地說:正好可以享受到自由,不必看見不喜歡的人。

當在田間辛苦勞作的時候,她感嘆道:意外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增強了勞動之美的認知。

……

就這樣,面對一次次困境,她一次次抱著樂觀的心態,結果所有的磨難都變成了禮物。

正如她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困境淬煉心境,磨難啟迪心智。

當你換個角度看待逆境,所有的絆腳石都變成了墊腳石。

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2005年,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大的、由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引起爭議。

在此起彼伏的非議中,譯者董燕生直接在媒體前稱:楊絳翻譯的版本簡直就是反面教材!

他還批評道,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去查字典,很多譯法都是錯誤的。

尤其指責楊絳的譯本比他的少了11萬字,肯定刪減了章節。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隨著質疑的持續發酵,楊絳卻置若罔聞,“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最終連資深出版人李景端也忍受不了,致電楊絳替她鳴不平的時候,楊絳卻開心地打趣道:

“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子愛管閒事!對於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他,隨他怎麼說吧。”

突然想起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別人怎麼說與你無關,儘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真正生活的高手,不去評價他人,更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影響。

現實中,我們的行為舉止不可避免會遭到他人的關注,甚至不被理解,如果你總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那麼你將如生活在煉獄,患得患失。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正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故事的結尾便是,直到很久之後,大家才得知,原來楊絳運用了《文史通義》中著名的“點煩”翻譯法,語意更突出,情節更緊湊。

大家對楊絳淡定氣度的欽佩更上一層樓。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懂你的不必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人生短暫,無需在意他人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楊絳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當你擁有一顆淡泊之心,即便行到水窮處,依能坐看雲起時。

最後,願你我修得一份豁達與超脫,淡定處世,淡然為人,從容一生。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被冤枉偷香火錢

廣欽老和尚在大陸的承天禪寺,住山十餘年潛修,後來又下山回到寺廟里做事,曾經在大殿裡看管。每日每夜都是坐而不臥,二六時中不倒單,禪定功夫非常高。

有一天,寺廟的執事召集大家開會,說是大殿功德箱里的香火錢被人偷了,大家一定要找出來誰偷去了,因為這些香火錢可是整個寺廟的日常生活費用哪!丟了香火錢,師父們可能吃飯都成問題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猜測,認為大殿里只有廣欽老和尚在那裡守著,別人都不會偷,肯定是廣欽老和尚監守自盜。

從此,大家都不再搭理廣欽老和尚,以為他在山上修行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改掉貪心的毛病。

大家每天都對他翻白眼,不與他為伍,每天都冷落他。有的人甚至要把廣欽老和尚趕出寺院。而廣欽老和尚毫不在意,淡定自如,從從容容,如沐春風,如聞馨香。每天早起同大眾一起做早課,一起用齋,一起做事。

過了好幾天,寺廟的執事和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宣佈:香火錢並沒有被人偷去,這是我和方丈一起做的一個考試題,目的就是想考驗一下廣欽和尚這些年的修行境界。廣欽禪師被冤枉這麼久,沒有任何情緒,沒有任何怨言,仍然為大家服務。可見,他的忍辱行真的很好啊!

從此,大家對廣欽老和尚刮目相看。可是,廣欽老和尚仍然那麼淡定自若,彷彿了無一事,仍舊每日為大眾服務。

廣欽老和尚的忍辱境界之高,實在令人欽佩。被人冤枉,仍然如此心如止水,淡定自如,面對誣陷,不爭論,不辯解,如如不動,這就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入定四月,險遭火化。

廣欽和尚在洞中潛修,經常入定,傳說往往一定經旬。

有一陣子,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久不見這位「伏虎師」的蹤跡,就找到洞中探視,見他跏跌而坐,狀甚安然,不敢打擾,悄悄地離開了。

過些時日,又不見師父行蹤,再拐進去瞧瞧,見依然故我,摸摸看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和心跳。這樣幾次後,心中不免懷疑;於是跑去承天禪寺,稟告轉塵老和尚。轉塵老和尚告訴他們這是‘入定’,柴夫似知不知,也就不以為奇。

可是日子一久,這群柴夫也就甚覺納悶,雖說他們是鄉野無識,可是,誰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動,坐這麼久?於是再入山洞中,試著去叫廣欽和尚,見無言以對,摸摸鼻孔,也沒呼吸進出,他們料定廣欽和尚是必死無疑。又有人往承天禪寺通報,以人死入土為安,應早料理,不可任棄荒郊。

轉塵老和尚是廣欽和尚的師公,就是師父的師父。轉塵老和尚心想,死了就要拿去埋,或火燒也好,就跟這些樵夫說:「你們去準備柴火,我們準備把他火化好了。」但是又覺得不能太莽撞,於是速與佛門大師——弘一大師捎信去,請他老來鑒定生死。當時,弘一大師正在福建永春弘法,獲函,即托人來訊阻止,千萬不可魯莽從事,候其來視再作決定。

弘一大師前來承天禪寺後,遂與轉塵老和尚,還有一些樵夫走到清源山——廣欽和尚入定的地方,果然見他坐在那裡,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心臟也停止跳動。

弘一大師知道是入定的現象,輕輕地在廣欽和尚的耳邊三彈指,廣欽和尚就從定中出來。當他出定的時候,弘一大師贊嘆說:「像這樣甚深的禪定,在古來大德也是非常難得稀有。」這一次的入定,長達四個月之久。

杨绛: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杨绛:

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

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

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前半生,一捺寫後半生,

前半生寫執著,後半生寫釋懷!

莲师:何时烦恼才能转为道用?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第四章 甘露金鬘

蓮師:在轉煩惱為道用之前,無論如何,只要你的見地與修行尚未達到穩定,你就應該像只受傷的鹿一般逃到隱居靜僻處。要像碰到毒蛇一樣,逃離煩惱。

措嘉又再問道:密咒行者不是應該將一切煩惱都以為道用嗎?

蓮師答復說:當然要將煩惱以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夠以毒為食。能夠將煩惱以為道用而無須捨棄煩惱的人,比優曇鉢羅花還要稀罕。對於最高根器的行者來說,煩惱會展現為幫手;然而,對於較低根器的人來說,煩惱卻會變成毒藥。對於較低根器的人而言,斷捨煩惱是比較好的!

要斷捨多少或多久之後,行者才會變成熟練的能手呢?明妃措嘉問道。

當你不執著煩惱與感官歡愉,並且能將之視為幻相,如此,即使煩惱真的生起時,你也不需要厭抑煩惱,因為他們不會再有所危害了。而當煩惱未生起的時候,你也不會有造作煩惱或歡愉的慾望,因為你已遠離了期待。當你可以這麼做時,煩惱便是被以為道用了。試圖以煩惱為道用,然而卻仍執著於實有,就像蒼蠅困陷蜂蜜中一樣。

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南懷瑾:

人要笑,一笑呼吸就出來了,很開心,整個松了。一般人都很緊張,我說那是討債的面孔,一笑就放鬆了,就好了。中國人有一句很好的修道經驗的話,「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修道想成神仙,沒有另外一個法子,只要一切煩惱痛苦都丟掉放開,永遠高興,這樣才會修成神仙。會不會成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眾笑)。對啊!這一笑就好了。

「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

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想長生不老,「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幾次,比你打維他命吃補藥都好,一笑,腦神經就松了。你看每一個人走在街上,那個苦瓜相像銀行討債的面孔,一天到晚心裡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繃緊了。你這樣修能夠成道?我第一個不相信!

離越尊者的故事-神通抵不過業力

摘自《雜寶藏經》卷四

從前,罽賓國有一位阿羅漢,離越尊者。

一日,城中有人遺失一頭牛,他循著蹤跡找著、找著,就來到山裡尊者的住處。此時,尊者正在煮草染衣,突然間,衣變成了牛皮,染汁變成了血,所煮的草變成了牛肉,而他所持的缽竟也變成了牛頭。牛的主人一來,正好看見,以為鍋中煮的就是自己的牛,二話不說捉了尊者,送交國王審判。結果,尊者被關進了牢獄,這一關,竟是十二年。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們即使運用神通也遍尋不著自己的師父。直到尊者業報將盡時,一名弟子終於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於是,這位弟子便將尊者入獄之事稟告國王,國王隨即派人到獄中視察。果然,找到一位很有威德,但相貌憔悴、鬚髮極長的比丘,在監獄中養馬、除糞。尊者的弟子請求國王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仁慈的國王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

這時,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袈裟自然著身,並且,一躍而起,至空中做了十八種神通變化。國王見狀,大歎稀有難得,立即恭敬地俯身頂禮,向尊者致誠懺悔。

但是,大家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這麼多年的苦呢?尊者娓娓說道:「過去有一世,我遺失了一頭牛,便依著蹤跡找到山裡去,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而我不明就裡的誣謗謾罵他一番。由於造了這個惡業,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但餘報未盡,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還是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見解脫旃檀佛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約41歲時,為報母恩,至三十三天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及諸天聖眾說法,三月未歸。

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由於敬仰佛陀,思慕成疾,乃請目犍連尊者主持,以牛頭旃檀木造作了五尺高(約1.67m)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著通肩袈裟,身體正面衣紋呈波谷狀分佈的第一尊佛像,是佛教造像的“眾像之始”。

待佛陀從三十三天講法完畢回歸人間時,大眾歡喜踴躍,王率臣民迎接天降佛陀。

旃檀佛像升空接佛,佛為之摩頂授記說:“我滅度千年後,汝往震旦,廣利人天。”

釋尊加持的首尊佛像,塑於兩千七百多年前。在印度供奉了千年,三世紀旃檀佛像從天竺傳入龜茲,四世紀時鳩摩羅什攜宋涼州,次後輾轉流傳長安、江南、汴京、上京、北京等各處享受奉祀。

清康熙年間供於弘仁寺,在弘仁寺供奉了235年後,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旃檀佛後藏於俄國家博物館。

於斯大林時期又避過浩劫,後佛像自動轉身,現供奉於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旃檀寺。

Page 16 of 101
1 14 15 16 17 18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