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尊者: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阿姜曼尊者的舍利

阿姜曼尊者:

寻找奇珍异宝要比寻找心里有法的人容易得多。

一个贤善的人,比世上所有的金钱更有价值。

再多的钱也无法带给世界和平与幸福,但善良的人可以。

这样的人能给世界带来长且持久的和平与幸福。 佛陀和阿羅漢便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善良的人所累積的善業,其价值远過于金钱。

只要行善的人保持其道德的高尚,周围的人都会感到满足,而不會关注他是貧是福。

虛雲老和尚侍者澄淨歿後,猶耿耿為公。

另一位侍者叫澄淨,四川桐川人。清宣統二年,來祝聖寺求戒,根性慧利,參學兼進。民國三年春的戒期中,請他當引贊。

當時的沙彌頭叫真淨,請上堂設齋,借常住銀四十八元,受戒後回去,竟然置之度外,向他索要也沒有回應。忽然一天來函說:「祝聖寺某師來取款,已償付。」並附寄來收據,而且蓋有常住的章。澄淨見了之後,心生懷疑,細察圖章,果然是偽造的,誑騙常住。

澄淨非常憤怒,想要追究此事,我勸阻了他。

第二年,病疫大作,山下的村裡人,死者過了一半,全寺僧眾都傳染了此病,並死了幾個人。澄淨也染病而亡,遍身染污,我取來新的藍布褂褲一套,派人為其沐浴更衣,荼毗後安放海會塔。

民國五年,祝聖寺春天戒期,真淨忽然回來,我也沒有追究過往的事,而且請他當第八引禮。

是日,淨比丘壇之後我回丈室不久,照客來彙報說:「八引禮師忽然暴死了。」
我前去看望,見他臥地,口吐白沫,大眾在為他念佛。

沒過多久,忽然大呼曰:「快拿錢來還常住!」

我說:「真淨,什麼事?」

真淨說:「 澄淨引贊師向我要錢。」

我問:「幾個人。」

真淨說:「一個老師父,穿著破衲衣。」(據詳敘其狀是上客堂某師)

我問:「何以為憑。」

真淨說: 「引贊師身穿新藍布衣褲。」

我於是勸澄淨說: 「你放下來,各人因果各人當。」

真淨慢慢稍加清醒,只是瘋癲失常,病沒能醫好。

一日,為其表堂曰:「某病因果不明,澄淨好心討帳,反累常住不安,今當眾發露,了結一重公案。」

當時真淨忽病癒,起單而去。澄淨歿後,猶耿耿為公,因果分明,亦可嘉嘆矣!

南怀瑾:身心分開

摘自《現代學佛者脩證對話》(下)

第四章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

南懷瑾:

使眼睛去看的這個注意力是意識,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會把眼識和意識配合起來去看。

如果是開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識拿掉,眼珠子開著,但沒有看,這種方法與閉眼的感受不同。

你們平時閉眼打坐習慣了,讓你開眼你還受不了呢。

如果你訓練自己把眼識拿掉,那你對於身心分開,思想與身體分開的體會就會比較清楚了。

李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李白 (唐)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释义:

活的人是世间过客,死去者为归家的人。

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旅店,可悲呵,人都将化为万古的尘埃。

月中白兔徒然捣药,扶桑神木已变成了薪柴。

地下白骨寂寞无言,青松岂知冬去春来?

思前想后更加叹息不己,功名富贵不值得珍爱。

赏析:

李白在《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中写道活着的人像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此同声悲叹。

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是有丰富内容的。

《拟古·生者为过客》这首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比鬼斧神工,匠心独具。比如“月兔空捣药”句中,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图文均来自网络)

冯唐:爱情和婚姻

冯唐:

◆ 能有个幸福的婚姻,纯属偶然。

◆ 婚姻是生活的日常,爱情不是。

◆ 爱情并不是必需品。婚姻是生活的日常、是安排,但是爱情不是。

◆ 爱情是很奇怪的一种东西,是每个人心里有,但是多数人拿不到的一种东西。

宁静祷文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宁静祷文

”主啊,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

赐于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每一天,

享受您所赐于的每一刻,

把困苦当作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受这罪恶世界的现状,而非如我所愿的样子,

顺服他的旨意,相信他会使一切重归美好,

我可以在此生过的幸福,

并在永生里,与他永享至福。

阿门。”

宁静祷文是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他的人类学被认为是20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写于 1934年。

原文

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修不倒單

廣欽老和尚默默地修苦行,做了十多年的外坡及雜役,後來改委為香燈,早起晚睡。香燈就是寺廟中管理燒香、添油、香花、水果、上供、清理佛殿、敲鐘、打板等等工作的人。在一個冬夜,他睡過了頭,晚了五分鐘起來打鐘,結果全寺的和尚都跟著他一起多睡了五分鐘。他醒來以後大吃一驚,趕快去敲鐘,寺廟里的師父才起來做早課。

廣欽和尚心中慚愧,覺得這所有的罪過都是他的。在佛教裡面常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是不可以讓這些修道人誤了修行的時間的。於是他就跪在大雄寶殿前面向這幾百個同修謝罪,向他們一個一個頂禮謝罪,並且發誓從此不上床睡覺。所以廣欽老和尚從三十五歲開始夜「不倒單」,就是晚上不睡覺,坐在椅子上,不倒下來。整整六十年,他都沒有躺下來睡覺,真的非常了不起。

有很多人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很嚮往這樣的境界,希望也來「不倒單」。有一次廣欽老和尚跟他的弟子說:「你們不一定要‘不倒單’,因為‘不倒單’很不簡單。」一個修行人要有非常大的願力,然後要有非常好的修行才可能做得到。

印度不老瑜伽士 特瓦莱巴巴(Tat whale baba)

图文均来自网络

Tat whale baba中文译为塔特瓦勒巴巴或特瓦莱巴巴,这位相貌俊美的修行者是印度最伟大的瑜伽士之一,被人称为不老瑜伽士和山中智者。他拥有神一般的眼睛,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视频中的他已经有90岁了,但看起来就像是30岁的容颜,人们说他从30岁开始就停止了衰老(特瓦莱巴巴从未透露过自己的年龄和出生日期,90岁的说法,只是信徒们的美好说辞,不必当真,没人知道特瓦莱巴巴的真实年龄)。他常年住在森林深处的一个洞穴中,在洞穴里他养了一条蛇,据说他可以和动物友好沟通。无论什么样的野兽都不会去伤害他,但讽刺的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受人敬仰的修行者,最终却命丧于人类之手,他就是被誉为美男子的印度瑜伽士–特瓦莱爸爸。特瓦莱巴巴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拜,直到今天,他仍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崇敬。

特瓦莱巴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没人知道他出生的确切日期,人们估计他出生于1884年左右。他从小没有读过书,大 部分时间都是帮助父母干农活,在八岁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冥想,只要一有空,他就非常热情的来到僻静的地方打坐冥想,随着他长大时,身体变得十分强壮,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去参军了,但他不喜欢军旅生活,仅仅服了两个月的兵役,他就离开了军队,去追求隐居的瑜伽士生活方式。后来,他在印度的一个地方遇到一位上师,在上师的指导下进行瑜伽修行。在那里修炼了大约三个月后,特瓦莱巴巴觉得上师的弟子太多了,奶牛更是遍地都是,每天发出的嘈杂声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于是他离开了上师,独自去寻找一个更为隐蔽的隐居处。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他到达了凯诗瑞诗,他认为这可能是他冥想的理想场所,不过和之前一样,他发现这里来客众多,干扰太多。短暂的停留后,他再次踏上寻找理想隐居处的旅程。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在那里他找到了他需要的平和环境。然而没多久,他就发现在这个地方很不方便,食物和水很难获得,这就令他很难获得长时间的冥想。为此,特瓦莱巴巴在恒河边坐了好几天, 每天都在想去哪里可以找到最理想的静修场所。几天后,他被直觉引导到一座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住在山洞里、头发很长的瘦弱老人。那位老人把山洞留给了特瓦莱巴巴。而这个洞穴对特瓦来巴巴来说简直太完美了,它非常隐蔽,只有一个很小的开口,如果开口被一块岩石从内部密封起来,那么这个洞穴就完全与世隔绝了。

特瓦莱巴巴只是偶尔去周围的森林觅食。因为每天都处于长时间的冥想,因此他吃的很少,每次收集到的食物就足够他吃几天。除了吃饭和休息,他基本上每天都处于冥想状态,有时他还会抽两个小时出来锻炼身体。通常,他会进行大约十公里的长途步行,捡柴火,并努力将洞穴扩大。就这样,特瓦莱巴巴每天都在冥想、做家务、锻炼身体中度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森林采集的人们偶尔会发现特瓦莱巴巴从洞穴中现身,消息很快传开来,人们都议论纷纷,在山里,有一位瑜伽行者,每天都坐在山洞里冥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结果,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开始前来拜访。由于来访者太多,特瓦莱巴巴不得不张贴一个告示,严格限制与访客交谈的时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特瓦莱巴巴唯一留存下来的演讲视频。视频里,特瓦莱巴巴盘膝而坐,项戴花圈,黑色的辫子垂在背后,长长的拖到了地上,一群人正围着他专心的聆听特瓦莱巴巴自然而有力的演讲。演讲完之后,来访者争相向特瓦莱巴巴提问,特瓦莱巴巴都给予一一回复。

关于特瓦莱巴巴,人们流传着他的一些奇迹。据说曾经有两个德国人拜访特瓦莱巴巴,向特瓦来巴巴请教一些宇宙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特瓦莱巴巴双手合十,然后将它们分开,在他伸出的双手之间出现了一个天体等级的幻象,两个德国人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尖叫着跑下了山。还有一次,特瓦莱巴巴的一个门徒生病了,头痛欲裂,就当他以为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他发现特瓦莱巴巴出现在他的床边,用一个杯子放在他的额头。没多久,一种白色的液体从他的脑袋里流出来,充满了杯子,然后那个门徒就痊愈了,特瓦莱巴巴随即就离开。但接下来发生了令人惊奇的一幕,特瓦莱巴巴很容易就穿过了墙壁。

从那以后,特瓦莱巴巴可以随意穿过墙壁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实际上,在印度,很多人深信有所成就的瑜伽式都可以做到随意穿过墙壁。还有人说,特瓦莱巴巴可以和动物交流,他养了两条蛇,蛇和其他动物都不会去伤害的。虽然以上这些能力没有得到证实,但人们都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

不幸的是,1974年12月2日凌晨四点,特瓦莱巴巴被一名疯狂的人杀害了,而凶手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嫉妒。当时特瓦莱巴巴的名气很大,凶手心生嫉妒,他想象一旦取走了特瓦莱巴巴的性命,人们就会来找他写关于他的文章,而不是特瓦莱巴巴。据说,特瓦莱巴巴对凶手很了解,他很清楚凶手的嫉妒心。1971年,也就是他被子弹打死的三年前,特瓦莱巴巴曾告诉他的门徒,他将会死在那个人的手上。更神奇的是,在事发的前两天。特瓦莱巴巴曾提醒弟子们他三年前的预感,果然,两天后,他所预言的凶手果真用一颗子弹取走了他的性命,最后,人们把特瓦莱巴巴埋葬在他的洞穴里。现在,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在每年的12月2日来到特瓦莱巴巴的洞穴,缅怀这位山中智者。

紹雲老和尚:你要真正有修行,這些護法韋陀和護法伽藍,確實護持你

五六年,我從江西回來辦戶口,辦好了以後,回歸九華山,那時候九華山全山加起來還不知道有沒有幾十人。

現在的百歲宮後面有個老虎洞,那裡面住著一個宏開老和尚。宏開老和尚會塑像,他塑的像和一般的像不一樣,有騎馬的、各式各樣的。我和一個戒兄起早一起跑去,他看到我們兩個年輕和尚,高興不得了。

「呀,你們今天來好,昨天還有人送幾個粽子來,我拿出來,燒燒給你們倆吃。」
看燒得滾熱的,還有粽子吃,我拿了一個吃,但是一吃發現粽子餿了,味道不能聞,但是勉強還是要吃掉。

同去的那個人講:「我不餓,吃不下去。」結果宏開老和尚來吃,下子吃了三四個。
宏開老和尚平時拜《華嚴經》,他站在那個閣子樓上面拜《華嚴經》,一個字一拜,用個大銅錢蓋在字上做記號,拜一拜,往底下拖一下,「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一拜拜下去;

他拜了十七年,他站在一塊板上面,那塊板有一寸多厚,他赤腳站在上面,兩個腳印深陷進去有半寸深。

我講:「你在這裡,吃啥?」他講:「別講了,我就在前一個月,餓了頭十天,這村上搞不到野菜,這餓得不行。想去終南山,包袱都打好了,早上想燒一點水喝,燒開水後,想喝水時,有聲音講:
「你別跑了,好好住下來。」
「你是哪個?我問。」
「我是韋陀。」
「韋陀菩薩啊,我要是不跑,我得餓死啊,我十天都沒吃飯了,野菜也挑不到。」百歲宮那四周都是石頭。
菩薩講:「今天上午就有人來送米,送菜,送油,你等著吧。」

等到上午燒鍋時候,一個人,背著20斤米一斤香油,還有青菜和鹹菜,他說他那個高興啊!

宏開老和尚一直到六幾年前他還在。我們見他的時候,他60歲還不到。還有一件事,我看他那裡又沒有被子,沒有床,就問他晚上睡在哪兒?
「我就到老虎洞里去睡。」他說。
「老虎洞怎睡啊?」洞裡面有稻草,往稻草里一歪,我就喊:「老虎你來阿,我晚上這冷啊」老虎就來了。
「老虎來了幹啥?」我問。
「老虎在這兒睡啊,我往老虎身上一歪,老虎身上很熱,再下雪它都不冷。」
我跑那洞裡面一看,洞口朝東邊,裡面有兩捆稻草。這要不是真人真事,我們真看見這個人,還不相信。
「老虎有時候到深夜裡才能回來,我一叫,它聽到就來了,老虎眼晴遠遠看去,就像電光一樣。」
我在雲居山晚上也見過,老虎眼睛是像電光。
「老虎多大?」我問。
「大!尾巴一伸丈把丈長。」

一丈多長的老虎你說那還小嗎?他和老虎睡,老虎有時候吃東西拖到這裡來,他對老虎講:「你不能把東西拖到這裡來,我不吃葷,把東西拖走,我看著害怕。」老虎就把東西拖走。

這個人又矮,長得又醜,又不識字,屋也漏,鍋底也漏,燒鍋還要帶個鬥,不然水往底下淋。那鍋看著怕人,很髒,他也過著,也沒病,要生病他哪有錢看?沒有被,沒有床,就睡老虎洞。

晚上拜《華嚴經》,早上一早起來就拜。他也不會上殿。

那年我和慈導師回來辦戶口,慈導師有文化,嘴巴又會講,他去鄉政府,那鄉長被他三兩下一講,把我和海音師兩個的戶口一起辦了,糧油關係,一起遷來了。

之後我們去九華山朝山,看老虎洞有老虎沒有。當家的宏開老和尚叫我倆幫他在他身上燃香,我們心想:「不疼啊?燒到肉上不疼啊?」「供佛嘍!這是大功德。」

老和尚說那香又粗又大,把肉燒揪起來了,嗞嗞響。他也給我們兩人一人燃十二支香(紹老胳膊上現在還留有當年燃香的印記。)要是現在人燒成這樣,肯定受不了,那時候人的道心堅定啊!

宏開老和尚講他是蕪湖人,不識字,他是家裡窮,父母早死,從小討飯,跑到廟裡面出家,出家後,別的都不能幹,就拜一部《華嚴經》。

拜的時候用一根長線拴著一個銅錢,銅錢蓋在字上,拜一個字銅錢往下拉一個字,那個是大字《華嚴經》。

他就那種修行,搞了十七年,不變不動,我們現在有沒有他的意志和功夫啊?

沒得吃就在山上挑野菜吃,鹽油都沒有,過了季節,挑不到菜了,就要往外跑了,韋陀菩薩和他講話。

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這些護法,韋陀和護法伽藍,確實護持你。

文殊一字陀罗尼(文殊护身咒)

文殊一字陀罗尼(文殊根本咒、护身咒)

om srhyim
om   舍rim

功德利益

1、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无过者。

2、此陀罗尼,于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

3、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能令此人生大欢喜。

4、此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一切五逆四重十恶罪业、一切恶邪不祥咒法,亦能成办一切善事,具大精进。

5、当知是咒,于世出世种种咒中为最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

6、若以五色綖,结咒索系其项上,拥护其身,亦令诸愿皆得圆满,无超过者。

7、诵此咒者,能令众生起大慈心,能令众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碍皆得消灭,所有诸愿皆得满足,未作法时即能成办如意之事。

8、若发无上大菩提心,诵之一遍力能守护自身;若诵两遍,力能守护同伴;若诵三遍,力能守护一宅中人;若诵四遍,力能守护一城中人

9、若诵五遍,力能守护一国中人;若诵六遍,力能守护一天下人;若诵七遍,力能守护四天下人。

10、若以清旦诵一遍,咒水洗面,能令见者欢喜;咒香熏衣,亦令见者欢喜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净居天宝庄严道场中,与大菩萨及净居诸天众俱。

尔时,世尊大慈大悲,于此会中普告一切诸天众言:“汝等善听文殊师利童子行轮咒法,为欲守护诸众生故。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我今当为汝等开示显说。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无过者。汝等应知此陀罗尼,于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能令此人生大欢喜。诸善男子,此之咒王尚能摄得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况余菩萨及世出世贤圣等众!

“复次,善男子,此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一切五逆四重十恶罪业、一切恶邪不祥咒法,亦能成办一切善事具大精进。当知是咒,于世出世种种咒中为最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若以五色綖,结咒索系其项上,拥护其身,亦令诸愿皆得圆满无超过者。”即说咒曰:

“唵 齿臨“

“诸佛子等,此咒能灭一切恶邪魍魉诸鬼,是一切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咒。诵此咒者,能令众生起大慈心,能令众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碍皆得消灭,所有诸愿皆得满足,未作法时即能成办如意之事。

“若发无上大菩提心,诵之一遍力能守护自身;若诵两遍,力能守护同伴;若诵三遍,力能守护一宅中人;若诵四遍,力能守护一城中人;若诵五遍,力能守护一国中人;若诵六遍,力能守护一天下人;若诵七遍,力能守护四天下人。

“若以清旦诵一遍,咒水洗面,能令见者欢喜;咒香熏衣,亦令见者欢喜。

“若患齿痛,咒揩齿木嚼之,揩齿所痛即差。

“若有女人产难之时,取阿吒卢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咒之七遍,以无虫水和磨之,塗于产女脐中,儿即易生。

“或诸男子为箭所中,镞入筋骨拔之不出,以十年酥三两,咒一百八遍,安疮中及食之,箭镞即出。

“若妇人五年乃至二十、三十年不生男女者,或自有病,或男子有病,鬼魅所著种种病等,或为毒药所中,当以十年已上酥五两、孔雀羽一两,内于酥中,咒之二十一遍,煎之捣为末。以石蜜一两,大呵梨勒三颗,去核取皮相和,咒之一百八遍,常以清旦空腹尽服之,于七日中即有男女。

“若患头痛,以乌翅羽咒之七遍,拂痛人头,患即除愈。

“若患疟病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或常患者,以纯乳煮粥,著好酥一两,咒之一百八遍,与病人服之即得除愈。

“诸善男子,以要言之,若欲合和一切汤药及欲服者,先须至心诵之二十一遍,速得如愿。

“复次,善男子,若有一切众生,为飞头鬼所执,以手自摩其面,诵咒一百八遍作可畏相貌,便以左手作本生印,以大母指屈在掌中,用后四指押大母指上,急把拳,即自努目阴诵此咒,而看病者所患即除。

“若人患一切鬼病,以咒咒右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左手作本生印,右手磨病人头,患即除愈。

“若有怨敌及诸恶梦,种种怖畏身心不安,以七色綖结咒索作莲花形,或作轮形,或作金刚杵形,咒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于七日中系自身项上,一切厄难悉皆消散。或以牛黄研之为墨,于净纸上或帛练上,画作所怖者形,于其四边作齿臨字围之。或作莲花,或作轮字,或作万字,螺、鱼、金刚钩、宝瓶等围之,咒之七遍所怖即除。

“诸善男子,若欲经过师子、虎、狼、毒蛇、怨贼一切险难之处,当须净其身心,不得近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芸薹胡荽,于诸众生起大悲想,至心诵咒咒之四十九遍,而诸怨恶自然退散,纵令遇之无不欢喜。

“诸善男子,此咒纵令一切众生,或于一劫或无量劫,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专心念诵,假令七宝象马满阎浮提,犹是世间灭坏之法;此陀罗尼咒,能令众生现世当来常获安隐,与诸如来大菩萨众常为眷属。若为自身,若为他身,所愿皆得。是故殷勤生难遇想,勿得轻慢起疑惑心!”

虛雲老和尚侍者崇法,死後暗中护师。

我(虛雲老和尚)住雞足山祝聖寺的時候,有一個侍者叫崇法,為人極其誠實。民國元年(1911年),李協統根源率兵闖入雞足山,毀壞寺院,驅逐僧人,全山僧眾,命在旦夕。

唯獨見崇法聰明可喜,他被下命引導官兵各處巡看,官兵絮絮詢問山上事務。崇法極力申訴大眾冤枉,李根源便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全山遂獲安穩,大眾都很感恩崇敬崇法。

崇法披剃於鎮南州南山寺,有田數十畝,卻被官家沒收。李根源詢問得知此事後,下令縣官歸還其田,而且命崇法為南山寺住持,崇法不願意,堅持留在我身邊做侍者。

那時我為佛教會的事,到省裡奔走,崇法負病隨行,在途中病情加重,竟不能再起(往生)。過了三日,面容如生前一樣。我非常痛心懷念他,荼毗後將骨灰送往筇竹寺普同塔。

忽忽數年過去了,幾乎忘了他。民國六年,由緬甸運玉佛回雞足山,途經金牛台的時候,有悍匪盤踞於此,四出擄掠。匪首叫張結巴,殺人無厭,人們都不敢經過這邊。我們此行,騾馬數十匹,馱銀票數十萬多,到了這邊真是進退兩難。無奈之下,冒險趕往鎮裡,借宿在旅店中,行李騾馬都放在門外。

我於是靜坐在床上守候著,忽見崇法進門,儼然如生前的時候,他搭衣,展大具禮拜,對我說曰:「和尚不要擔憂,弟子一路隨侍左右,今晚匪徒不會來了。」

我知道他是鬼,迅速給了他一巴掌,說:「你死了,現在是鬼,還來騙我。」 隨後霍然而醒,鬼也隨即消失。

當天晚上,果然安謐無事,免於劫難,唯獨痛憐崇法,冥冥中猶依戀不捨,一掌之下,或頓醒乎?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水果師的由來

廣欽老和尚證得念佛三昧後,他到福建省莆田縣慈壽禪寺,從妙義老和尚受具足戒。這時他的剃度師瑞芳已經圓寂,他受戒歸來,決意入山潛修,得到轉塵老和尚的應允,攜帶幾套簡單的衣服,外加十多斤米,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覓得一個岩壁上的山洞為安身之所,開始了十餘年的潛修生活。

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一座茅草叢生的荒山,山如堆木,一層比一層高,而後山則叢林密布,時常有鄉人入山打柴。廣欽禪師進山後,往高處攀登,找到一個寬五六尺、高一人許的山洞,恰可供他一人安住。於是他就在洞中坐禪念佛。十多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以後就以樹薯野果充飢。

日久成為習慣,他就斷了人間煙火,成為一個專吃蔬果的自然人。後來他到了台灣,也一直以水果為食,因此信眾就稱他為「水果師」。到八十歲以後,因為牙齒全脫,始漸用流質的果汁牛乳為食。

其實,他能靠野果飽腹,離不開一群靈性十足的猴子!廣欽老和尚遠離凡塵,經常沒有東西吃,他只能靠山中野果飽腹,一天,他看到遠處樹上有一堆猴子玩耍,它們時不時摘下樹上的果子,吃的熱火朝天!他心想:「當下的我,這副德性,與樹上的猴子,又有什麼差別呢?它能吃,為什麼我不能吃呢?」於是,他走到猴子們身邊,撿起地上的果子吃了起來,猴子們驚呆了!居然有人類加入它們的盛宴,它們交頭接耳,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一會,廣欽老和尚吃完了地上掉落的果子,猴子們看到以後,竟然從樹上又拋下幾顆新鮮果子,廣欽老和尚心頭一喜,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自此,猴子們經常摘下樹上果實,送到廣欽老和尚修行的洞口,供養他!真是一群充滿靈性的猴護法!

二十一度母讚-疾速加持度母祈請文

​​​སྒྲོལ་མའི་གསོལ་འདེབས་བྱིན་རླབས་མྱུར་མགྱོགས་མ།
疾速加持度母祈請文
“””””””””””””””””””””””””””””””””””
རྒྱལ་བ་ཀུན་གྱི་སྤྱན་སྔར་ཐུགས་བསྐྱེད་རྒྱལ་བའི་ཡུམ་གྱུར་མ་ལུས་རྒྱལ་
བའི་འཕྲིན་ལས་ཀུན་སྒྲུབ་མ།།
諸佛座前 發心成為 諸佛佛母 諸佛事業成辦母
མྱུར་མ་དཔའ་མོ་དབྱངས་ཅན་མ་དང་བསོད་ནམས་མཆོག་སྟེར་རྣམ་རྒྱལ་
རིག་བྱེད་མ་དང་འཇིགས་བྱེད་མ།།
迅勇度母 妙音度母 賜勝福母 尊勝作明威德母
གཞན་གྱིས་མི་ཐུབ་བཞན་ལས་རྒྱལ་དང་སེང་ལྡེང་ནགས་ཀྱི་སྒྲོལ་མ་
འཇིག་རྟེན་གསུམ་རྒྱལ་ནོར་སྟེར་མ།།
無能勝者 超勝他母 擔木度母 三界勝利賜財母
བཀྲ་ཤིས་དོན་བྱེད་དགྲ་དཔུང་འཇོམས་མཛད་ཁྲོ་བཉེར་ཅན་མཛད་
རབ་ཞི་མ་དང་འབར་བའི་འོད་ཅན་མ།།
行吉祥業 降伏眾敵 獰蹙眉母 極寂母及烈焰母
དཔག་མེད་གནོན་མ་རྨ་བྱ་ཆེན་མོ་མི་ཕམ་རྒྱལ་མོ་རི་ཁྲོད་མ་དང་
འོད་ཟེར་ཅན་མར་འདུད།།
無量覆母 大孔雀母 不敗王母 山居具光母頂禮
འགྲོ་ཀུན་སྲིད་པའི་མཚོ་ལས་སྒྲོལ་ཕྱིར་བྱང་ཆུབ་ཐོབ་འདོད་བདག་ཀྱང་
ཁྱེད་ལ་རེའོ་རྗེ་བཙུན་མ།།
為諸眾生 有海救度 欲獲菩提 吾亦祈您至尊母
ཨོཾ་ཏཱ་རེ་ཏུཏྟ་རེ་ཏུ་རེ་སྭཱ་ཧཱ།
嗡 達咧都達咧都咧所哈
སྒྲོལ་མ་ཉེར་གཅིག་བསྡུས་པ་འདི་རྒྱ་གར་པཎ་གྲུབ་རྣམས་ཀྱི་ཞལ་འདོན་
ཡིན་པས་བྱིན་རླབས་ཧ་ཅང་ཆེ། སྒྲོམ་མ་མང་པོ་འདོན་བསམ་ན་
འདི་ཧ་ཅང་བཟང་།
這個二十一度母讚是印度成就者與班知達都在用的。
此儀軌加持力很大。

頂果欽哲法王:四句偈

དིལ་མཁྱེན་རྡོ་རྗེ་འཆང་།
頂果欽哲法王

བླ་མ་མ་བརྗེད་རྟག་ཏུ་གསོལ་བ་ཐོབ། །
勿忘上師 ,時時祈請 。

རང་སེམས་མ་ཡེངས་རང་ངོ་རང་གིས་ལྟོས། །
勿隨妄想 ,善觀自心 。

འཆི་བ་མ་བརྗེད་ཆོས་ལ་བསྐུལ་མ་ཐོབ། །
勿忘死亡 ,堅持佛法 。

སེམས་ཅན་མ་བརྗེད་སྙིང་རྗེ་བསྔོ་སྨོན་གྱིས། ། ཅེས་མངྒ་ལས་སོ།།
勿忘眾生 ,慈心回向 。

木心小记

(图文均来自网络)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和蔼,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

➊木心

1

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

木心,本名孙璞。

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

孙家乃望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

小时候家里的佣人清洁厅堂,

换下了条案上的宋瓷,临时摆上明代的官窑。

女主人看见了,呵斥说:

“明代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快给收回去。”

1937年末,乌镇沦陷。当时木心10岁,

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

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

所以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

➊ 自左至右: 父亲、木心、小姐姐、母亲、大姐姐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少年木心口出狂言,

“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

惹得长辈们哄堂大笑。有的只当是童言无忌,

有的说他是“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后来书读多了,便尝试着创作。

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

“神闲气定,俨然居高不下”,

家人看了他的诗商讨:“弟弟年纪这样轻,

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

木心后来道:“我知道他们的忧虑。

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会出家做和尚的。”

➊木心

2

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

锦衣玉食的生活,

并不能让这个少年满足,

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

19岁时,他借口养病,

独自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

其中有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

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矿烛一支。

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读书写文章。

➊木心(后左二)

那时候有个乡下姑娘定时给木心送饭。

一开始顿顿有米粉蒸肉,颇得少年欢心。

“此物与炒青菜、萝卜汤之类同食,堪爱吃一辈子。”

到了后来,肉块变肉片,肉片变薄,至于不见,

木心调侃,由散文成了五言绝句。

某夜山上老虎来挠门,临行时扑杀羊一只,

未及叼走便被乡人的锣鼓声吓退。

第二天一早,木心嘱咐送饭的姑娘买回一只羊腿。

切块,放姜蒜红烧,佐以葱花和青椒炒毛豆,

“筷头像雨点,眼睛像豁闪(闪电)”,与姑娘家人大快朵颐了一顿。

➊木心画作

3

年轻人,从不缺一腔热血

1947年,年轻的木心一腔热血,

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

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卡车上跳上跳下。

“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第二年,木心投奔新四军,绘制马恩列毛的画像。

后因此事被当时的上海市长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

木心避走台湾,直到1949年才返回大陆。

➊浦东月色➋清筠凉川

小时候他被关在家里,天天祷告,

他不知该向上帝还是释迦,放我出去吧,

流浪,打工,打仗,都可以。

冰心到过美国,高尔基嘛到处流浪,

鲁迅去过日本,可是我在家里……

“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地中海、太平洋,

我只见过平静的湖。

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

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

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一路经历到“文革”,他对上帝说:够了!

➊木心

4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

文革时期,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

木心看不过,就嚷嚷:他也配对海涅乱叫。

就这一句话“犯了罪”,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

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被抄走。

全家人被日夜监视,姐姐被批斗身亡,

姐夫被关在学校的“牛棚”里,一个侄子被五花大绑在学校里批斗。

➊刚出狱的木心

劳动期间,

木心需要扫地、刷厕所。

他曾绝望投海,被追兵捞起后投进监狱。

他自杀过一次,想通了。“平常日子我会想自杀,

‘文革’以来,决不死,回家把自己养得好好的”

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平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

浩劫临头,才知道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

➊狱中笔记

有人让他写检查,

他却将写检查的纸张偷偷省下来,

写满了他的小说和散文。

他前后写下65万字,

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

夜晚的时候还在纸上画出黑色的琴键,

用这无声的键盘来弹奏莫扎特和肖邦。

连他自己也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文学是他的信仰,“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

晚年他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想了想又加上一句,“但不知去原谅谁”。

➊木心

坚强的木心靠着文学挺过了“文革”,

他说:“‘文革’后,我不仅没有呻吟,我还笑着。”

他在国内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申请出国去了纽约,

往后的日子里,“文革”成了他的禁忌。

对在大陆过往的经验,永远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

不是不顾,而是不肯流于轻率的诉苦和责难”。

固然说着原谅,但实在难以原谅。

木心临终前陷入了昏迷状态,

他抓着陈丹青的手不住地说:

“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

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他用了半个世纪的光阴,也未能走出当年的那场噩梦。

➊木心

5

怎样骄傲的灵魂!这老头儿真坏。

木心自己评价自己说:“我是一个诗人。”

他带着他的《诗经演》,谦虚地说:“我最擅长写诗。”

他的诗自然写得极好,

一首《从前慢》已使无数路人转粉。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➊木心手稿➋木心与陈丹青

木心爱诗,

他说中国缺的不是国学大师,而是诗人。

他看了陈丹青的画后,

叹息说:“丹青啊,你缺乏诗意。”

陈丹青不解,连忙请教他什么叫“缺乏诗意”?

他严肃地摇摇头说:“不可以问的!这就是没诗意呀。”

他的诗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➊旅美艺术家➋木心(右)在纽约给陈丹青等晚辈讲解世界文学史

木心孤傲了一辈子,

飘零海外时,偶尔念及的温暖记忆。

自然有人非议,有人冷嘲。

他笑嘻嘻地要学生替他作证:

木心不是妖怪,是个普通健康的老头子。

他对旅美的艺术家圈子保持距离,冷眼旁观,

“来美国11年半,我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

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

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

高雅、低俗两不误,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

陈丹青还记下了他一句粗话:

“古代,群山重重,你怎么超越,

有人对我说,洞庭湖出一书家,超过王羲之。

我说:“操他妈。”

➊木心在纽约

6

你死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2006年9月,

在外飘零20多年后,

陈丹青把木心从美国悄然接回乌镇。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

木心自称不如乔伊斯阔气,

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那个乌镇的翩翩少年,向世界出发,流亡,

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

➊木心➋木心山水画

2010年,美国纪录片导演

Tim Sternberg和Francisco Bello,

赴乌镇为木心拍摄他生前唯一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由文革的背景开始,

在木心的“塔中之塔”系列山水画中结束。

其实对于能感受到木心最后的模样和谈吐,

在被问到之前的际遇时,片中的木心时而沉默,

时而些许无奈地回答“能不能换一个话题啊”,

然后垂下眼,表情像个孩子。

➊木心➋木心遗物

而讨论艺术时,木心眼中发光,

希望他的作品能被严肃看待。

他不是流亡的人,更不是受害者。

他是散步者,散久了,一不小心就到了纽约。

片中的那次雪中散步,是木心最后一次散步。

周围皑皑一片,木心拄着拐杖缓缓而行,

细雨般的雪落下,真是幅动人的画面。

而之后,木心再没能起身散步了。

➊书桌➋木心

2011年12月21日,

纪录片拍摄后的一年零十天,木心去世。

淡淡雾霭笼罩着桐乡,乌镇还未醒来,

当有人问起“木心在最后时光有没有外出”时,

周围的邻居们一脸茫然:“木心是谁?”

他们不知道,就在这个凌晨,

一位传奇的老人孑然离开,为中国文化界留下了永远的哀伤。

➊木心与陈丹青➋木心在乌镇

少年时的富家子弟,青年时的热血男儿,

壮年时的饱经磨难,中年时的颠沛流离。

像木心说的“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

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

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

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就这样归去了。

一辈子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干净清醒。

彼逝我临,并不迟。对于爱木心的人,

他会一直在看得见的远方,和我们看不见的身旁。

 

頂果欽哲仁波切:我一生看過這麼多的滄海桑田

在一次講經即將結束時,
大家抬頭看着他,
頂果欽哲仁波切停了下來,凝視着遠方:
我現在七十八歲了,
一生看過這麼多的滄海桑田,
這麼多年輕人去世了,
這麼多與我同年紀的人去世了;
這麼多老人也去世了;
這麼多高高在上的人垮下來了;
這麼多卑微的人爬起來了;
這麼多的國家變動,
這麼多的紛擾悲劇,
這麼多的戰爭與瘟疫,
這麼多恐怖事件遍佈着整個世界。

然而,
這些改變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
當你深深觀照的時候,
就可以發現沒有哪樣東西是常的,
一切都是無常的,
即使是最微細的毛髮也在改變。
這不是理論,而是可以切身知道,
甚至親眼看到的事。
除了死亡,
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結局,
如同海洋是河流唯一的歸處;

在死亡的時刻,
修行是我們唯一的依賴,
一生所行之善業
是我們唯一的朋友。
與其去追求難以捉摸的夢,
你應該讓自己的心
安住於寧靜無擾的禪思,
離於煩亂散漫,
直到對空性的了悟成爲你的覺受,
不可或缺的一份。

(图文均来自网络)

太乙金光神咒

(图文均来自网络)

太乙金光神咒

金光烁屋,瑞气盈庭。太乙道炁,周流古今。

甘露灌顶,光明浴身。三业清净,五脏玄明。

内外明彻,显我元神。连天通地,祥光佑众。

宇宙万有,皆是吾真。三清圣祖,感诚而应。

诵之万遍,光明临身。一炁演化,杳杳冥冥。

太乙金光神咒,又称太乙金光咒,是仙界传下的神咒,具有护居、净身、显灵、感通、得道等作用,亦是丹道真言,直通宇宙本源之炁和至道化身三清圣祖,是上乘之咒,虽仅80字,修持合道则无事不应,是仙真得果的心法结晶。

一般在家持修,不限于何人、何地、何时等事宜,慢快口念、诵念、默念、心念等,或配合其他功法皆可,是最普传神咒之一。与金光神咒、大金光神咒合称为道家三大金光咒。

其中,太乙,“无上之谓”。吕祖《太乙金华宗旨》里讲:或作太一,其是炁之意,即祖炁、先天炁,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化生万物,即宇宙本源之炁。虽与太乙救苦天尊、东皇太乙或太乙真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可看作真仙的体用。

金光,祖炁之光或道之光,即天光,具有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持修有成者可感光明。金者,取其金刚不坏之意。

神咒或咒,是真言密语,也称秘咒、口诀,或通神之密语,神通之真言,佛家称做陀罗尼,是声音、能量和念力契于大道而传递的动态符号,通神显能,具有特殊的信息和妙用,可分为招请、祝祷、修炼、镇伏、饮食、洗漱、驱灵等,又可分为:息灾灭祸、祈福保安、增益开慧、净身治病、驱灵避邪、制人通神、招感风雷电毒瘟等,按大类又可分为祝咒、驱咒、镇咒、步罡咒、禁咒等。

例如《太上三洞神咒》所载的咒语:“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咒”、“开旗咒”、“巡坛咒”、“卓剑咒”、“助威咒”、“用剑咒”、“行净咒”、“变神咒”、“会兵咒”、“步罡咒”、“致雷咒”、“五雷治病咒”、“勘合符咒”等等,这些咒语各有诅咒对象,无奇不有。一般还会配合符箓、手诀等施法。

太乙金光神咒主要是祝咒的一种,太乙,可看作是体,金光是用,神咒是法,体用法具备,若单独持修此法,则不仅仅是祝咒了,亦可成就圣果。

修持准则:咒与口合,口与身合,身与心合,心与道合,咒、口、身、心、道合一。契合法则,则持修力则强。若念力有成,画符箓、施雷法就有了法力基础,一法通,则万法可通。

离欲上人轶事二三则

一、打坐七天七夜

1930年,在师父的指引下,离欲法师外出参访。

一身破衲衣,一个烂蒲团,他一路行脚到了四川乐至县郊外的报国寺。一看此处环境,法师认为是极好的修行道场,于是打算长留。

当时报国寺正举办观音法会,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离欲法师对寺院的知客僧说,自己只是个穷比丘,别无供养,愿意在大殿上打坐七天七夜,以此供佛菩萨。

知客僧将信将疑,在场大众也多认为这个破衣烂衫的和尚疯疯癫癫,一派胡言乱语。当时,法会的会首谢某便说:“你如果真在这里不吃不喝,打坐七天七夜,我就拜你为师,留你在这里住持。否则,赶出山门!”

于是,离欲法师在大殿旁打坐,谢某派人轮流监视,没有一刻间断。法师果真入定了七天,出定后见法会尚未结束,又入定三天。僧俗大众都万分惊讶,方知来的是一位真正高僧。

此后,离欲法师便留在报国寺长居。他一生之中度化很多民众,让他们都能听闻正法,改恶从善。

二、拯救范绍增

七八十年代生的四川娃娃,大多看过一部本土电视剧《傻儿师长》。这个“范哈儿”(哈儿就是四川话傻儿)的原型就是军阀范绍增。

鲜有人知的是,离欲上人曾救过范绍增一命。

书中写得很是克制,说当时川军师长范绍增病痛缠身,多方求医都不见效,且病情更加加剧。是离欲上人治好了他,范绍增感激不已,供养了上人十万银圆。

民间赋予了这段往事更加有血有肉的鲜活细节:1935年(民国24年),离欲禅师来到成都。川军师长范绍增因子弹深入肩胛骨,发炎剧痛。医院主张截肢,范绍增不愿意,请来一位法国医生治疗,每次诊费需银币四百元,连治40天,疼痛更加剧烈。

当时的离欲上人不仅禅修功夫了得,医术也很是精湛,甚至远在成都、重庆的病人专程来找他医治的。

一次,范绍增在别人家中偶遇上人,听说了上人的医术了得,立即恳求医治。上人随手给了两枚蜜枣,范绍增吃了没多久,就觉得疼痛缓解。一天夜里睡醒,忽然觉得患处完全不肿不痛了,再一想,怎么背后有一个硬邦邦的小东西抵着?他顺手一摸,竟然是那枚深入肩胛骨的子弹头!

范绍增又是感激又是信服,回头便供养上人十万银圆。

而这笔巨款,上人仿照新都宝光寺的规模,在射洪县建了一座“古佛寺”。当时川北正大旱,饥民遍野。离欲上人让这些饥民们来建寺,“以工代赈”,这样一举两得,又救济了灾民,又兴建了寺院。剩余款项,则建了一座盐厂,植树三万多株,以供寺院日常开支。

三、庇护空难

1940年夏季,离欲上人在成都弘法。

一天,日军上百架飞机轰炸成都。空袭前,上人正在吃饭,突然说:“我有急事,要到铁脚巷叶青成家去一趟。”

刚一进门,紧急警报便震耳欲聋地响了起来。离欲禅师面无惧色,结跏趺坐,从容地嘱咐:“家中人勿惊乱,即将有人到此。”

话音刚落,一位中年妇女便慌慌张张的跑进来,倒头便拜,要求皈依,离欲禅师收为弟子,赐法名昌逃,笑谓:“昌逃、逃命的逃。”

警报解除后,人们上街,见整条街房屋倒塌,遍地瓦砾,独存离欲禅师所在两间铺房完好无损。室内室外顿时拜倒一片。

此事轰动成都,求皈依的人接踵而至。川军将领邓锡侯等人,也先后皈依在离欲禅师的座下。

四、华侨感激供养缅甸玉佛

在乐至报国寺,有十几尊非常精美的缅甸玉佛像。这些佛像的来历,是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

1985年十月,离欲上人接到缅甸林风寺一位华侨的来信,请求治疗他的晚期肝癌。

上人正准备给他邮寄处方,一位弟子质疑说:“路途那么遥远,您老人家一没见人,二不了解病情,光凭一封信怎么施治呢?”上人说:“治病不在乎路途的远近,也不一定要见到病者本人,关键是看有没有缘分,药医有缘人嘛。”

说完便回到寮房,半小时后拿着一纸处方,让一位县城的弟子赶紧给华侨寄去。弟子一看处方,原来是几味普通的中药,心里嘀咕:“这么严重的病,能解决问题吗?”但他不敢怠慢,马上寄出了。

一个月后,华侨回信说,吃药后大为好转,还请上人再开一剂处方。上人开的第二张方子仍是很普通的中药,剂量也不大。

1986年春天,华侨来信说,自己已经好了。为感激救命之恩,他托人送给报国寺三尊玉佛,又帮助报国寺以优惠价请回了十二尊缅玉的佛像、菩萨像和祖师像。

1992年4月17日,离欲上人预知时至,在乐至县报国寺安详示寂,世寿105岁(根据门人实际调查结果,上人生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因此应当是124岁)。临终前,向大众公布接班人为退休老教师张妙首。张妙首临时受命,于上人遗体前披剃,法号昌臻——他,便是后来的著名净宗大德,昌臻法师。

圭峰宗密禅师:悟理息妄之人,寿终之后,灵性何依?

圭峰宗密(780-841)唐代名僧,佛教华严五祖。俗姓何,法名宗密。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法师。俗名何炯。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曾第进士,元和二年(807年)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受具足戒,出家为僧。去世后谥号“定慧禅师”。

圭峰宗密禅师,主张“佛儒一源”,认为“顿悟资于渐修”“师说符于佛意”。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唐武宗会昌初(841)年,坐灭于兴福寺塔院。

生平

何炯少通儒书,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道圆授予《华严法界观门》,令往各处参学。

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据宋《高僧传》卷六说宗密从四川东下游襄汉(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在恢觉寺遇到澄规的辩灵峰,峰送他澄观著《严经疏》和《随疏演义钞》。

宗密获得此二书后,日夜学习,认为是好书,遂写信在长安的澄观,自称弟子,并陈述自己读了二书的心得体会。澄观回信,表示希望能和他见面。

宗密在襄汉,遇到了荆南张,张称赞他是“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后来他到洛阳见到照禅师,照亦说他是“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最后他到上都(长安)拜见了澄观,观叹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此后常随澄观受学。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春(公元816年),入终南山智炬寺自誓不下山,于此遍览藏经三年,撰有《圆觉经科文》二卷。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宗密游清凉山后,回鄠县(今陕西户县),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旋迁丰德寺。其间专事传法、著述。后入草堂寺南圭峰兰若,从事禅诵。

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宗密经常被召入内,文宗李昂诏入内殿,问他佛法大意,赐紫方袍,敕号大德。朝臣士庶归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从受法要,成为他深入堂奥的弟子之一,未久请归山。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正月六日坐化于兴福塔院,世寿六十二,法腊三十四,荼毗后得舍利数十粒。唐宣宗追溢定慧惮师。

入狱免死

唐文宗时代,富中的太监专权,宗密曾被卷入“甘露之变”的政治斗争中,几乎被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文宗不满太监专权,宰辅李训、郑注等人了解文宗的意旨,伪造“甘露瑞祥”,号召文武百官观看,拟借观看甘露的机会,由埋伏的刀斧手杀死擅权的太监仇士良等人。但是事情败露了,伪遗“甘露瑞祥”之一的李训逃到终南山宗密的寺院中躲避。宗密与李训是朋友,拟为他削发,把他藏起来。但被他的徒弟制止(《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此事被太监仇士良得知后,宗密被逮捕下狱。审讯中,审问人“面数其不告之罪”。要处死他。但是宗密面对死亡的威胁,怡然自得地说:“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吾本师(指佛)教法,遇苦即救。不爱生命,死固甘心”。不料宗密的这番话,却打动了审讯人的心,免除了他的死罪。

宗密生前,常住陕西鄂县圭峰山,故被称为“圭峰大师”。裴休赞叹他是“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

坐化

宗密于正月六日示寂于兴福塔院。临终时告诫门人,令舁尸施鸟兽,骨焚散之,言讫坐化。

二十二日,道俗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荼毘,得舍利,明白润大。后门人泣而求之,皆得于煨烬,乃藏之于石室,塔曰青莲。寿六十有二,腊三十四。

开示

山南温造尚书问:“悟理息妄之人,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

师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

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瑕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谨对。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苦行僧

就在宣統三年辛亥,他二十歲時,回到福建,投入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轉塵老和尚請求出家。轉塵命修苦行的瑞芳師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轉瑞,廣傳道法」八字傳承法脈,所以他派名廣欽,法名照敬,後來以廣欽行世。初出家,做外坡職事,每日種菜除草,簡直和做伐木工人差不多。並且由於叢林人多,供眾不易,飲食粗糲,湯湯水水的沒有營養。

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聞得午齋雲板響時,眾人紛紛趕往齋堂,廣欽也隨眾走向齋堂,轉塵老和尚卻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歸原位。廣欽這時餓得頭昏眼花的,收拾著工具,忽然間一念嗔心生起,心想做這麼重的活,吃這麼差的飯,何苦來哉?一怒之下,丟下工具,走出寺門,心想和尚不乾了。

沒有走多遠,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這一點苦,就灰心轉意,這不是有違初衷嗎?」想到這裡,立刻返回寺內,收拾好工具,向轉塵老和尚覆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裡,說:「吃人所不吃,做人所不做,以後你就知道。」

經此一番教誨,更刻苦自勵,不敢再有退轉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讀書,不認識字,既不能講經說法,又不會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報恩。於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為大眾盛飯,等大眾吃飽,他吃殘飯,甚至於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飯粒收拾起來吃。寺院中砍柴煮飯、搬磚運瓦的粗活賤役,都搶在別人前面做,從無怨言。

Page 15 of 31
1 13 14 15 16 1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