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杨绛:

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

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

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前半生,一捺寫後半生,

前半生寫執著,後半生寫釋懷!

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南懷瑾:

人要笑,一笑呼吸就出來了,很開心,整個松了。一般人都很緊張,我說那是討債的面孔,一笑就放鬆了,就好了。中國人有一句很好的修道經驗的話,「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修道想成神仙,沒有另外一個法子,只要一切煩惱痛苦都丟掉放開,永遠高興,這樣才會修成神仙。會不會成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眾笑)。對啊!這一笑就好了。

「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

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想長生不老,「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幾次,比你打維他命吃補藥都好,一笑,腦神經就松了。你看每一個人走在街上,那個苦瓜相像銀行討債的面孔,一天到晚心裡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繃緊了。你這樣修能夠成道?我第一個不相信!

離越尊者的故事-神通抵不過業力

摘自《雜寶藏經》卷四

從前,罽賓國有一位阿羅漢,離越尊者。

一日,城中有人遺失一頭牛,他循著蹤跡找著、找著,就來到山裡尊者的住處。此時,尊者正在煮草染衣,突然間,衣變成了牛皮,染汁變成了血,所煮的草變成了牛肉,而他所持的缽竟也變成了牛頭。牛的主人一來,正好看見,以為鍋中煮的就是自己的牛,二話不說捉了尊者,送交國王審判。結果,尊者被關進了牢獄,這一關,竟是十二年。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們即使運用神通也遍尋不著自己的師父。直到尊者業報將盡時,一名弟子終於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於是,這位弟子便將尊者入獄之事稟告國王,國王隨即派人到獄中視察。果然,找到一位很有威德,但相貌憔悴、鬚髮極長的比丘,在監獄中養馬、除糞。尊者的弟子請求國王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仁慈的國王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

這時,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袈裟自然著身,並且,一躍而起,至空中做了十八種神通變化。國王見狀,大歎稀有難得,立即恭敬地俯身頂禮,向尊者致誠懺悔。

但是,大家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這麼多年的苦呢?尊者娓娓說道:「過去有一世,我遺失了一頭牛,便依著蹤跡找到山裡去,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而我不明就裡的誣謗謾罵他一番。由於造了這個惡業,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但餘報未盡,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還是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見解脫旃檀佛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約41歲時,為報母恩,至三十三天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及諸天聖眾說法,三月未歸。

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由於敬仰佛陀,思慕成疾,乃請目犍連尊者主持,以牛頭旃檀木造作了五尺高(約1.67m)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著通肩袈裟,身體正面衣紋呈波谷狀分佈的第一尊佛像,是佛教造像的“眾像之始”。

待佛陀從三十三天講法完畢回歸人間時,大眾歡喜踴躍,王率臣民迎接天降佛陀。

旃檀佛像升空接佛,佛為之摩頂授記說:“我滅度千年後,汝往震旦,廣利人天。”

釋尊加持的首尊佛像,塑於兩千七百多年前。在印度供奉了千年,三世紀旃檀佛像從天竺傳入龜茲,四世紀時鳩摩羅什攜宋涼州,次後輾轉流傳長安、江南、汴京、上京、北京等各處享受奉祀。

清康熙年間供於弘仁寺,在弘仁寺供奉了235年後,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旃檀佛後藏於俄國家博物館。

於斯大林時期又避過浩劫,後佛像自動轉身,現供奉於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旃檀寺。

木心: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

摘自《文学回忆录》 ​​​木心

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

光是游历,没有用的。

少年人大多心猿意马,华而不实,忽而兴奋,忽而消沉。

我从十四岁到廿岁出头,稀里糊涂,干的件件都是傻事。

现在回忆,好机会错过了,

没错过的也被自己浪费了。

主啊,别动那山。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歌词:

“主啊,

别动那座山,给我力量攀登;

别动那些绊脚石,请带领我绕过它们。

我的负担的确很重,看起来有点难以忍受,

但我不会放弃,不会,

因为你答应过我,我们会在圣坛相见…”

 

(图文均来自网络)

情緒不好,是因為讀書太少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宋代翁森《四時讀書樂》裡有句詩: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書讀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改變了。

閱讀,喚醒靈魂的一道光

《小窗幽記》裡有句話: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集畫家、詩人、文學家於一身的木心,一生幾度入獄,歷經戰火紛飛,他聲稱“我的自救,全靠讀書”。

木心從小迷上閱讀,他家與著名文學家茅盾的老宅僅隔著一條街道,茅盾家裡有許多的藏書。

那個年代,年少的木心每天不懼隆隆的砲聲,走去茅盾書屋借書。

他日日夜夜“啃書”,如飢似渴,他把書本當做了自己的精神食糧。

晚年木心依然記得:“老家靜如深山古剎,書本告訴我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大多都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而木心卻靠著讀書來“自救”。

莫泊桑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林清玄曾說: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閱讀就是對生命的化妝。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氣質會昇華。

有這麼一個人,她少年喪母,晚年喪女,婚姻不幸福,歷經生死離別,一生荊棘坎坷。

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她的打擊非常之大,她連寫了八首《哭母詩》。

但人生所有的不幸,在她的臉上卻未見半點風霜。

她就是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女先生”。

在《朗讀者》的舞台上,九十多歲高齡的她氣質優雅,文采斐然。

這一切都和她自小飽讀詩書是分不開的。

葉嘉瑩在詩詞的世界裡,汲取古人的智慧,修身養性,研讀詩詞是她的自渡之道,後來她又藉此渡人。

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打擊,她都能從詩詞中自我開解,以倔強、自信優雅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紛紛擾擾。

後來,葉嘉瑩回憶從前的日子說:“詩詞研讀並不是我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命無常,對於未來,誰也無法預料。唯一能做的是多讀書,沉澱智慧與美好,讓歲月不敗美人。

正如詩人赫爾曼·黑塞所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南懷瑾:真正的拙火是頭頂清涼,身上得暖,骨節軟化。

南懷瑾:

修行到後來就發生輕靈。越來越輕靈,身體的障礙沒有,心理上煩惱越來越輕了。由薄到輕,安祥。這個安祥是身心都安祥,就叫輕安,輕安是有現象的。

氣脈通了才能達到輕安,輕安以後才能夠超出欲界的禪定,這還是在初禪境界裡頭,還沒有到達二禪呢。

所以輕安了以後,有時候頭頂發生清涼,像我們有些同學,真正用功修行,常常都有哦,頭頂永遠是清涼的,身心一個清涼下來,身體慢慢慢輕靈,不過從頭頂上開始清涼,下面所謂開始溫暖,那才是真拙火了,並不是丹田發燙,發燙是發燒,不是拙火,那要吃一點消炎片,真的哦。

所謂真的拙火來的暖,就是身上得暖了,暖得了,骨節都軟化了。本來你這個腿盤著是那麼翹起來,那個時候自然就下去了。很安祥下去,本來你的腿這樣都盤不起來,到那個時候,骨節軟了,自己愛怎麼拿,拿到肩膀上都可以,自然的。

那麼,上面是清涼的,腦筋是清涼的。當然,有時候腦筋雖重重的、悶悶的,那是發輕安前面的前面,還早呢。快要到達輕安,有時候嚇死了,以為血壓高了,那又完了。

所以修行很難弄。得到了輕安的境界,差不多可以離欲了。男女飲食這個慾望,世界上覺得沒有意思了,因為男女飲食那個舒服快感,不及這個快感,這個快感都是在舒服的,而且永遠、隨時隨地、白天夜裡、走路、做事都在舒服,輕靈安祥。

所以他說,「悔眠但與十善容俱。此唯在欲。無輕安故」,因為欲界中一切眾生不能得輕安,需要睡眠。睡眠,假輕安,只有睡著了那一下最舒服,什麼都不管了。

換一句話,睡眠也是個假空啊,萬念皆空,你哪裡空得了?真正睡著了那一下嘛。但是不算空啊,所以睡眠同後悔是四種不定法,在善法里用得好,並不壞,那不是罪過,是不定法。

當然你在修行人,睡眠有時候貪懶,愛睡覺,那變成罪過了,不精進。所以它是不定法,不定法的意思要搞清楚。

印光大师:开悟和未悟之人的区别

印光大师:

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

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

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

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

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

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

白话译文:

要知道,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

未悟无生的人,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惦念。(攀附、控制的意思,包括喜好和厌恶,不要以为喜爱就是攀附、控制,憎恶就不是攀附和控制。)

而已经悟无生的人,境界虽然有生灭,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镜子对它毫无粘留,物体映现过之后,镜子中也毫无痕迹。已悟无生的人,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绝没有一丝毫执著留恋的想法。

然而,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来慈悲地救度众生;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规约,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然丧失生命,也不会有所逾越。

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全部都废除了,如果这样就是深着拔除没有因果、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而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从此拔除因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这就是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破坏佛法,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了。

这里边道理、关系,相当深,印光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的。

木心: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

木心:老子

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哲学,太老了。在他之前,他的文化继承不长。李耳的老师是谁,李耳的参考书是什么?有多少?都不可考。可以想象他是自学的。无师自通,没有参考书,是全凭自己的血肉之躯,观照冥想——耶稣和释迦牟尼还有前人的经典可读呢。

我的意思是:李耳的个人寿年很长,他的文化继承,历史很短,而我们的文化继承,超过两千年。

思想家的阅历和知识,分直接和间接。凭生活体验,沉思冥想,是直接的;博览群书,参看别人的阅历、记载、知识等等,是间接的。合在一起,便是现代思想家的历史寿命。

对照之下,老子据说两百多岁,我们呢,两千多岁。环顾四周,没有伟大的思想家。所以上次讲课回家,心中闷闷不乐。

老子的哲学老了,小子的哲学,零零碎碎,像夹心饼干,夹在散文中、诗中:巧则巧矣,避重就轻。我总得正面写一部哲学著作,才算坦白交代、重新做人——重新做艺术家。

孔子曰“三十而立”。我没有这样早熟。三十岁时,我关在牢里。当时我笑,笑人生三十而坐,坐班房。但我有我的而立之年,叫做“六十而立”,比孔子迟三十年。

木心: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

今天讲孔子。

你们小时候练毛笔字,有谁经过“描红”的?就是毛边纸的方格习字簿,每格印有红字,小学生用毛笔蘸了墨,一笔一笔把红字填成黑字:

上大人 孔乙己 化三千 贤七十

孔子,一说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曾做过鲁国的司空、司寇(司空,唐虞时有之,平水土,六卿之一,清时俗称工部尚书,类工业部长。司寇,亦六卿之一,掌刑狱,清时俗称刑部尚书,类公安部长),后来罢了官,只好收学生讲学,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回鲁地,专心著述,编订《尚书》、《诗经》、《周易》、《春秋》,还订定了《礼记》与《乐经》。

孔丘的思想与李耳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他根据周公的原则,周详地建立了一个生活模式。

他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做了鲁国的大夫,才归为鲁国人。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乐师)。说这些,并非笑话他,而是说明他头脑很实际。那年代和希腊雅典一样,一个城市等于一个国,鲁国的大夫如孟孙、季孙,都自己建筑都城。孔丘反对,暗中唆使学生子路,设计破坏这种城。可见孔二先生很有一套阴谋诡计。

我最有意见的是,孔丘杀少正卯,是一桩冤案。他担任鲁国司寇,实际是宰相。他曾说,“子为政,焉用杀”(政治干得好,用不着杀人),自己一上台,不到七天,处死少正卯。少正卯是个学者,也收徒讲学。思想新、口才好,把孔丘的门徒吸引不少过去。孔丘记恨,扣他大帽子 :一,聚众结社。二,鼓吹邪说。三,淆乱是非。

孔丘自己对少正卯的判断: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纯粹是思想作风问题,明明是孔丘硬加罪名,本来的少正卯,可能是:“心达、行坚、言辩、记博、顺泽。”

孔丘很像“文革”理论家,安上“险”、“辟”、“伪”、“丑”、“非”五个恶毒的字眼,概念全变了。即使如此,也不犯死罪。可是孔丘铁腕,把少正卯灭了。

后来儒家掩盖这件丑事。朱熹就否认,说《论语》不载,子思、孟子不言,没这回事,造谣。但荀况揭露出来。

这件事我认为很重要,迫害知识分子,是孔丘理论的破产。我从孔丘的虚伪,从他理论的不近人情,从他的心理阴暗面,推测杀少正卯是真。我很惋惜少正卯没有著作留下来。可能有点尼采味道的。假如我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也开讲。会不会被孔丘杀掉呢?他上台,我就逃。

我们讲文学史。按理说,孔丘自称“述而不作”,不是作家,至少不是专业作家,流亡作家。但古代的思想家,如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李耳,自己不动笔的。孔丘的代表作是《论语》,是对话录,由他的学生记录整理的。

《论语》的文学性,极高妙,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丰富,记述客观全面。

我小时候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经、史、子、集),《易》、《书》、《诗》、《礼》、《春秋》(原来是六经,《乐经》亡于秦,汉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夏天乘凉,母亲讲解《易经》,背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附带说一说,《周易》的文学性也很高妙。可惜来不及专讲《周易》,像这样的一个月两堂课,得花半年才讲得完一部《易经》。

回到《论语》——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以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就不肯表示意见了。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你又将怎样去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假思索答道:“如果有个一百平方里土地和一千乘战车的侯国,受到大国的威胁,军事入侵,继之又发生灾荒(饥,谷不熟;馑,菜不熟),我可以出而治理,用不到三年,便能使人民奋起作战,而且懂得礼法。”

夫子哂之。

孔子对他微笑。

“求!尔何如?”(求,冉有)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有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我来治理,不用三年,可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只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我不敢说能做什么大事,愿意学习罢了。在诸侯的祖庙里行祭祀,或者诸侯间集会,我也穿礼服,戴礼帽(章甫是殷制礼冠),愿意参与作傧相的。

“点!尔何如?”(曾皙,名点,字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瑟声渐轻,铿然而止,他放开瑟而直起腰来,跪着说:我的意思和三子是不同的。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有什么要紧呢,各人说各人的志向啊。”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音于),咏而归。”

暮春季节,已穿夹衣了,二十岁以上的五六个,二十岁以下的六七个,在沂水的温泉里洗澡、薰香,在舞雩的求雨台上乘凉,然后唱着歌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感慨道:“我同意点的想法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国家应该礼让,子路不知谦逊,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哪有六七十、五六十平方里的不是国家的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有宗庙、有盛会,不是国家的事?公西赤只要做个小司仪,还有谁能做大司仪呢?

整本《论语》,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练的散文诗。

文学的伟大,在于某种思想过时了,某种观点荒谬错误,如果文学性强,就不会消失。我常常读与我见解截然相反的书,只为了看取文学技巧。孔丘的言行体系,我几乎都反对——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为帝王利用——但我重视孔丘的文学修养。

刚才例举的片断,真好。

上次我讲老子,主要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当然,重点还是老子的文学价值。这次讲孔子,只谈《论语》的文学性。

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他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奇在内心复杂固执,智商很高,精通文学、音乐,讲究吃穿。他欲望强盛,种种苛求,世界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东西统统告人。

所以虚伪,十分精致地虚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远庖厨,秋穿什么皮衣,冬穿什么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亲做坏事,儿子要隐瞒,骂人,赌咒,等等——如果仔细分析他的心理,再广泛地印证中国人的性格结构,将是一篇极有意思的宏文。

“五四”打倒孔家店,表不及里。孔子没死,他的幽灵就是无数中国的伪君子。

木心:急转直下,谈墨子。

墨子,名翟,有说是鲁人,有说是宋人。一说他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大约八九十岁。他出生治工艺的阶层,是有技术的奴隶,非常好学。因生于鲁国,当然受业于儒者。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上来就认为孔子的理论偏极端。

一,礼制太烦琐。二,厚葬耗费财力。三,守丧三年太长,又伤身体,又误生产。

他舍弃儒学,效法禹酋长,疏通河道,参与水利工程,不怕艰难困苦,与上层下层人物广泛接触。

值得注意:儒家的重礼、厚葬、守制,目的是尽人事,以愚孝治国,是宗族主义的大传统。这些陈陈相因的传统,全民族信为天经地义。墨翟为何一下子就看出不对?我认为,根本在于“真诚”。

真诚,先要自己无私念,不虚伪,再要用知识去分析判断,事物就清楚了——这一点安身立命的道理,我推荐给各位,以后研究任何问题,第一要脱开个人的利害得失,就会聪明。我推崇墨子,他不自私、不做作,他不能算思想家、哲学家,但我喜欢他的“人”。

早年我在北京设计展览会,喜欢一个人逛天桥,去东安市场听曲艺相声,在东直门外西直门外的小酒店,和下层人物喝酒抽烟聊天。他们身上有墨子的味道,零零碎碎的墨子。

墨子提出“巨子”的学说,甚至成立制度,有点像黑社会的教父,青红帮的龙头。黑社会专干坏事,青红帮占地为王,墨子却为的是正义、和平、博爱。和黑社会相似的一点,是巨子制度中的成员都能赴火蹈刃,视死如饴。北京、上海等等民间社会还有这种潜质。说来你们不信,我文质彬彬,书卷气,其实善于和流氓交朋友。一定要是大流氓,或将成为大流氓的苗。可惜中国没有墨子派的大流氓了,眼下只有小瘪三。

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明儒家与墨家的基本态度。

墨子问儒者:“何故为乐?”儒者答:“乐以为乐。”

墨子比喻道:如果我问何故为室,作答“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这样才算告诉我为室之故。我问何以为乐,你答乐以为乐,等于我问何故为室,你答室以为室,那你根本就没有回答。

又例,楚王的臣子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政:主政要主得好,应当怎样?孔子答:“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听起来很高尚,大有深意。墨子拆穿道:叶公未得其问,孔子亦未得所以对。难道叶公不知善为政者能使远者近之,旧者新之么?明明是问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地步呀。

叶公是糊涂人,孔子是偷换概念的老手,墨子诚实、聪明。

“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墨子说:古服,在古代是新服。古言,在古代是新言。所以古之君子都是新服新言,这岂不是在说古人不仁,不是君子么?

这又十分机智、爽利。

墨家不重文采,但通顺朴实,明白痛快,条理严谨,逻辑性很强。当春秋末年,各国兼并愈烈,战争频繁。墨家代表庶民的生活要求,反对不义的战争,墨子写了《非攻》。我们来读《非攻》的上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驰)鸡豚(屯)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即拖,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这种文体非常适宜于做演说,与罗马雄辩家的风格很像。

孔、墨,处处对立,现在看看,还是很有劲。孔说“仁”,墨子以“兼爱”来动摇“仁”,因为“仁”只偏爱“王公大人”的血族。

儒家以“孝”为“仁”之本。墨子说:“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孝”与“忠”是一体的,“孝”被墨子松掉,“忠”也谈不上了,就无法“克己复礼”,无法恢复宗族的奴隶制轨范。

陈丹青:

“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很难得有一个人,能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木心就是薄情人世上的一束光,在“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的时代,总会在黑暗处将你点亮。

木心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自在自由地娓娓道出文学的回忆。他的一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一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已觉深不可测。”

梁文道:

“他的作品,好读难懂,难懂易记,因为风格印记太过强烈了,每一句说,自有一股木心的标识,引人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铭入脑海,有时立即记住了某一句,回头细想,其实还没懂得确切的意思:于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

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常州天寧寺冶開禅师

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
常州天寧寺的一代高僧–冶開清鎔

冶開禪師(1852-1922),法名清熔,俗姓許,江蘇揚州江都人,生於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他的父親名長華,母親徐氏,都是虔誠的佛門信徒,兩世長齋,所以冶開出世後就沒有沾染過葷腥酒肉。

他十一歲的時候,奉親命出家。十二歲依鎮江九華山明真和尚剃度。十七歲的時候,到江蘇泰縣祇樹寺,依隱聞老和尚受具足戒。此後他行腳參訪,歷經杭州、普陀、天台等處的名剎,向大德長老請教。

同治十年(1871)至常州天寧寺,參謁方丈定念和尚。定念門風峻肅、法席巍然,獨對冶開另眼看待。冶開隨侍定念和尚左右,讀經參禪。在天寧寺參訪的第二年,一次打七放香,冶開在浴室澡浴,聽聞兩位老僧互相交談七日間打坐的體會,冶開聞後愧憤交加,未及洗完澡,就上堂入座,發誓若不開悟即不下座。下座後隨眾經行,不知身在何處。維拿見冶開行不循規,便用香板打他。這一打,冶開突然感到身心自在,如在雲霧中忽聞霹靂,眼前黑暗頓化為大光明臧。定念和尚得知此事後,明白他佛眼已開,遂授紀莂。

定念和尚圓寂之後,冶開禪師亦離開天寧寺,到鎮江金山寺潛修多年,後又至終南山結茅潛修。冶開初到終南山時,他的茅蓬正當山隘。一日晚間,一頭老虎逡巡於茅蓬之外,他結跏趺坐,一念不起,良久之後,老虎屏息貼耳而去。以後老虎常由茅蓬前經過,來去均輕嘯三聲,好像和他打招呼似的。

後來他遷到一處名叫「喇嘛洞」的山洞中居住。洞中以往鬧過怪異,居者每為所崇,雖持咒禁制亦無效。山中道侶勸阻他,他說:「以前住在洞中被祟的,正是因為他持咒作法與之為敵。我心如太虛,無迎無拒,彼縱拒我,我不拒彼,作崇與否,聽其自然。」就這樣他遷到山洞中,一住三年,了無怪異。最後在他決定離開終南山,住在洞中最後的一個夜間,後洞中砰然如千鈞重物墜地。他持菜油燈往洞深處察看,只見一頭黑狐,毛色光可鑒物,一閃而逝。冶開以心如虛空,久離恐怖。他不以異類視黑狐,故在他離開之前,黑狐現形為他送行。

光緒二十二年(1896),冶開禪師回到了常州天寧寺。天寧寺在咸豐、同治年間洪楊之亂的時候,一部分建築物毀於兵燹,迄未修復。至此,冶開發願重修,以期恢復舊觀。於是他四出募化,並遠至關外,前後歷時十餘年,將募化所得的資財,先後重建了天王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及羅漢堂等,更廣造僧舍,修繕全寺,使修復後的天寧寺,殿宇嵯峨,僧舍連雲,較以前更為壯觀。由於他苦心經營,天寧寺的房舍達到六百餘間,寺田由原來的一千五百餘畝,增加到八千餘畝。由此天寧寺名聲大噪,號稱為江南四大叢林之一。

冶開任天寧方丈期間,「造殿修塔,應念而成,勤劬九秋,因病告退,而皈依日眾。」 復興後的天寧寺,自然也在廟產興學風潮衝擊之下,面臨危機。僧傳云,天寧能「卒保無事,神之佑也,鎔之誠也。」冶開之誠,之努力,之聲望,顯然是天寧立於不廢之地的佑護。

冶開日常隨意宣示一切平等之法,凡遇學者入學,必深錐痛刮,故獲其益者甚眾。冶開常言:「具大慈悲者方能以毒棒接人。」嘗有日本僧人自東瀛聞風而來,叩訪冶開,賦詩說偈,談經論典,下筆千萬言,不盡其意。冶開初似不聞,終因其喋喋不休,纏繞無盡,而突然發問,「離卻古人,何處是爾自己?試道一句。」日僧辭窮,悔悟流涕禮謝而去。

民國二年(1913)三月底,中華佛教總會開會,推舉冶開為會長,領導全國緇素。冶開一生熱心於佛教文化事業和社會救濟事業。他主持天寧寺期間,在弟子應慈、惟寬、行實等的贊助下,創設了「毗陵刻經處」-俗稱天寧寺刻經處。數十年中,刻印了大小乘經論七百七十餘部,二千四百六十多卷。這對近代佛教文化的振興,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社會慈善事業方面,他曾捐資興建橫跨運河的大石橋——政和橋。他與常州著名的慈善人士錢振煌等,合辦「平價售米」,貼錢賠本售米給窮苦民眾,以減輕窮人的負擔。他在常州天寧寺外面種植大面積的樹林,所謂「前人植樹後人乘涼」,這樹林後來成為常州市紅梅公園的一部分。此外,他還興辦了天寧寺義務小學,收容常州東郊的貧困兒童入學讀書。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年)示寂,世壽七十一,僧臘六十。冶開清熔為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以威儀第一著稱。冶開門下人才輩出,嗣法弟子明鏡、月霞、惟寬、應慈(顯親),都是對教理造詣較深的佛門龍象。惟寬撰有《冶開清鎔禪師語錄》3卷行世。

(图文均来自网络)

阿姜曼尊者: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阿姜曼尊者的舍利

阿姜曼尊者:

寻找奇珍异宝要比寻找心里有法的人容易得多。

一个贤善的人,比世上所有的金钱更有价值。

再多的钱也无法带给世界和平与幸福,但善良的人可以。

这样的人能给世界带来长且持久的和平与幸福。 佛陀和阿羅漢便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善良的人所累積的善業,其价值远過于金钱。

只要行善的人保持其道德的高尚,周围的人都会感到满足,而不會关注他是貧是福。

虛雲老和尚侍者澄淨歿後,猶耿耿為公。

另一位侍者叫澄淨,四川桐川人。清宣統二年,來祝聖寺求戒,根性慧利,參學兼進。民國三年春的戒期中,請他當引贊。

當時的沙彌頭叫真淨,請上堂設齋,借常住銀四十八元,受戒後回去,竟然置之度外,向他索要也沒有回應。忽然一天來函說:「祝聖寺某師來取款,已償付。」並附寄來收據,而且蓋有常住的章。澄淨見了之後,心生懷疑,細察圖章,果然是偽造的,誑騙常住。

澄淨非常憤怒,想要追究此事,我勸阻了他。

第二年,病疫大作,山下的村裡人,死者過了一半,全寺僧眾都傳染了此病,並死了幾個人。澄淨也染病而亡,遍身染污,我取來新的藍布褂褲一套,派人為其沐浴更衣,荼毗後安放海會塔。

民國五年,祝聖寺春天戒期,真淨忽然回來,我也沒有追究過往的事,而且請他當第八引禮。

是日,淨比丘壇之後我回丈室不久,照客來彙報說:「八引禮師忽然暴死了。」
我前去看望,見他臥地,口吐白沫,大眾在為他念佛。

沒過多久,忽然大呼曰:「快拿錢來還常住!」

我說:「真淨,什麼事?」

真淨說:「 澄淨引贊師向我要錢。」

我問:「幾個人。」

真淨說:「一個老師父,穿著破衲衣。」(據詳敘其狀是上客堂某師)

我問:「何以為憑。」

真淨說: 「引贊師身穿新藍布衣褲。」

我於是勸澄淨說: 「你放下來,各人因果各人當。」

真淨慢慢稍加清醒,只是瘋癲失常,病沒能醫好。

一日,為其表堂曰:「某病因果不明,澄淨好心討帳,反累常住不安,今當眾發露,了結一重公案。」

當時真淨忽病癒,起單而去。澄淨歿後,猶耿耿為公,因果分明,亦可嘉嘆矣!

南怀瑾:身心分開

摘自《現代學佛者脩證對話》(下)

第四章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

南懷瑾:

使眼睛去看的這個注意力是意識,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會把眼識和意識配合起來去看。

如果是開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識拿掉,眼珠子開著,但沒有看,這種方法與閉眼的感受不同。

你們平時閉眼打坐習慣了,讓你開眼你還受不了呢。

如果你訓練自己把眼識拿掉,那你對於身心分開,思想與身體分開的體會就會比較清楚了。

李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李白 (唐)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释义:

活的人是世间过客,死去者为归家的人。

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旅店,可悲呵,人都将化为万古的尘埃。

月中白兔徒然捣药,扶桑神木已变成了薪柴。

地下白骨寂寞无言,青松岂知冬去春来?

思前想后更加叹息不己,功名富贵不值得珍爱。

赏析:

李白在《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中写道活着的人像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此同声悲叹。

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是有丰富内容的。

《拟古·生者为过客》这首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比鬼斧神工,匠心独具。比如“月兔空捣药”句中,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图文均来自网络)

冯唐:爱情和婚姻

冯唐:

◆ 能有个幸福的婚姻,纯属偶然。

◆ 婚姻是生活的日常,爱情不是。

◆ 爱情并不是必需品。婚姻是生活的日常、是安排,但是爱情不是。

◆ 爱情是很奇怪的一种东西,是每个人心里有,但是多数人拿不到的一种东西。

宁静祷文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宁静祷文

”主啊,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

赐于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每一天,

享受您所赐于的每一刻,

把困苦当作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受这罪恶世界的现状,而非如我所愿的样子,

顺服他的旨意,相信他会使一切重归美好,

我可以在此生过的幸福,

并在永生里,与他永享至福。

阿门。”

宁静祷文是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他的人类学被认为是20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写于 1934年。

原文

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修不倒單

廣欽老和尚默默地修苦行,做了十多年的外坡及雜役,後來改委為香燈,早起晚睡。香燈就是寺廟中管理燒香、添油、香花、水果、上供、清理佛殿、敲鐘、打板等等工作的人。在一個冬夜,他睡過了頭,晚了五分鐘起來打鐘,結果全寺的和尚都跟著他一起多睡了五分鐘。他醒來以後大吃一驚,趕快去敲鐘,寺廟里的師父才起來做早課。

廣欽和尚心中慚愧,覺得這所有的罪過都是他的。在佛教裡面常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是不可以讓這些修道人誤了修行的時間的。於是他就跪在大雄寶殿前面向這幾百個同修謝罪,向他們一個一個頂禮謝罪,並且發誓從此不上床睡覺。所以廣欽老和尚從三十五歲開始夜「不倒單」,就是晚上不睡覺,坐在椅子上,不倒下來。整整六十年,他都沒有躺下來睡覺,真的非常了不起。

有很多人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很嚮往這樣的境界,希望也來「不倒單」。有一次廣欽老和尚跟他的弟子說:「你們不一定要‘不倒單’,因為‘不倒單’很不簡單。」一個修行人要有非常大的願力,然後要有非常好的修行才可能做得到。

印度不老瑜伽士 特瓦莱巴巴(Tat whale baba)

图文均来自网络

Tat whale baba中文译为塔特瓦勒巴巴或特瓦莱巴巴,这位相貌俊美的修行者是印度最伟大的瑜伽士之一,被人称为不老瑜伽士和山中智者。他拥有神一般的眼睛,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视频中的他已经有90岁了,但看起来就像是30岁的容颜,人们说他从30岁开始就停止了衰老(特瓦莱巴巴从未透露过自己的年龄和出生日期,90岁的说法,只是信徒们的美好说辞,不必当真,没人知道特瓦莱巴巴的真实年龄)。他常年住在森林深处的一个洞穴中,在洞穴里他养了一条蛇,据说他可以和动物友好沟通。无论什么样的野兽都不会去伤害他,但讽刺的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受人敬仰的修行者,最终却命丧于人类之手,他就是被誉为美男子的印度瑜伽士–特瓦莱爸爸。特瓦莱巴巴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拜,直到今天,他仍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崇敬。

特瓦莱巴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没人知道他出生的确切日期,人们估计他出生于1884年左右。他从小没有读过书,大 部分时间都是帮助父母干农活,在八岁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冥想,只要一有空,他就非常热情的来到僻静的地方打坐冥想,随着他长大时,身体变得十分强壮,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去参军了,但他不喜欢军旅生活,仅仅服了两个月的兵役,他就离开了军队,去追求隐居的瑜伽士生活方式。后来,他在印度的一个地方遇到一位上师,在上师的指导下进行瑜伽修行。在那里修炼了大约三个月后,特瓦莱巴巴觉得上师的弟子太多了,奶牛更是遍地都是,每天发出的嘈杂声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于是他离开了上师,独自去寻找一个更为隐蔽的隐居处。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他到达了凯诗瑞诗,他认为这可能是他冥想的理想场所,不过和之前一样,他发现这里来客众多,干扰太多。短暂的停留后,他再次踏上寻找理想隐居处的旅程。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在那里他找到了他需要的平和环境。然而没多久,他就发现在这个地方很不方便,食物和水很难获得,这就令他很难获得长时间的冥想。为此,特瓦莱巴巴在恒河边坐了好几天, 每天都在想去哪里可以找到最理想的静修场所。几天后,他被直觉引导到一座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住在山洞里、头发很长的瘦弱老人。那位老人把山洞留给了特瓦莱巴巴。而这个洞穴对特瓦来巴巴来说简直太完美了,它非常隐蔽,只有一个很小的开口,如果开口被一块岩石从内部密封起来,那么这个洞穴就完全与世隔绝了。

特瓦莱巴巴只是偶尔去周围的森林觅食。因为每天都处于长时间的冥想,因此他吃的很少,每次收集到的食物就足够他吃几天。除了吃饭和休息,他基本上每天都处于冥想状态,有时他还会抽两个小时出来锻炼身体。通常,他会进行大约十公里的长途步行,捡柴火,并努力将洞穴扩大。就这样,特瓦莱巴巴每天都在冥想、做家务、锻炼身体中度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森林采集的人们偶尔会发现特瓦莱巴巴从洞穴中现身,消息很快传开来,人们都议论纷纷,在山里,有一位瑜伽行者,每天都坐在山洞里冥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结果,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开始前来拜访。由于来访者太多,特瓦莱巴巴不得不张贴一个告示,严格限制与访客交谈的时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特瓦莱巴巴唯一留存下来的演讲视频。视频里,特瓦莱巴巴盘膝而坐,项戴花圈,黑色的辫子垂在背后,长长的拖到了地上,一群人正围着他专心的聆听特瓦莱巴巴自然而有力的演讲。演讲完之后,来访者争相向特瓦莱巴巴提问,特瓦莱巴巴都给予一一回复。

关于特瓦莱巴巴,人们流传着他的一些奇迹。据说曾经有两个德国人拜访特瓦莱巴巴,向特瓦来巴巴请教一些宇宙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特瓦莱巴巴双手合十,然后将它们分开,在他伸出的双手之间出现了一个天体等级的幻象,两个德国人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尖叫着跑下了山。还有一次,特瓦莱巴巴的一个门徒生病了,头痛欲裂,就当他以为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他发现特瓦莱巴巴出现在他的床边,用一个杯子放在他的额头。没多久,一种白色的液体从他的脑袋里流出来,充满了杯子,然后那个门徒就痊愈了,特瓦莱巴巴随即就离开。但接下来发生了令人惊奇的一幕,特瓦莱巴巴很容易就穿过了墙壁。

从那以后,特瓦莱巴巴可以随意穿过墙壁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实际上,在印度,很多人深信有所成就的瑜伽式都可以做到随意穿过墙壁。还有人说,特瓦莱巴巴可以和动物交流,他养了两条蛇,蛇和其他动物都不会去伤害的。虽然以上这些能力没有得到证实,但人们都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

不幸的是,1974年12月2日凌晨四点,特瓦莱巴巴被一名疯狂的人杀害了,而凶手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嫉妒。当时特瓦莱巴巴的名气很大,凶手心生嫉妒,他想象一旦取走了特瓦莱巴巴的性命,人们就会来找他写关于他的文章,而不是特瓦莱巴巴。据说,特瓦莱巴巴对凶手很了解,他很清楚凶手的嫉妒心。1971年,也就是他被子弹打死的三年前,特瓦莱巴巴曾告诉他的门徒,他将会死在那个人的手上。更神奇的是,在事发的前两天。特瓦莱巴巴曾提醒弟子们他三年前的预感,果然,两天后,他所预言的凶手果真用一颗子弹取走了他的性命,最后,人们把特瓦莱巴巴埋葬在他的洞穴里。现在,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在每年的12月2日来到特瓦莱巴巴的洞穴,缅怀这位山中智者。

紹雲老和尚:你要真正有修行,這些護法韋陀和護法伽藍,確實護持你

五六年,我從江西回來辦戶口,辦好了以後,回歸九華山,那時候九華山全山加起來還不知道有沒有幾十人。

現在的百歲宮後面有個老虎洞,那裡面住著一個宏開老和尚。宏開老和尚會塑像,他塑的像和一般的像不一樣,有騎馬的、各式各樣的。我和一個戒兄起早一起跑去,他看到我們兩個年輕和尚,高興不得了。

「呀,你們今天來好,昨天還有人送幾個粽子來,我拿出來,燒燒給你們倆吃。」
看燒得滾熱的,還有粽子吃,我拿了一個吃,但是一吃發現粽子餿了,味道不能聞,但是勉強還是要吃掉。

同去的那個人講:「我不餓,吃不下去。」結果宏開老和尚來吃,下子吃了三四個。
宏開老和尚平時拜《華嚴經》,他站在那個閣子樓上面拜《華嚴經》,一個字一拜,用個大銅錢蓋在字上做記號,拜一拜,往底下拖一下,「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一拜拜下去;

他拜了十七年,他站在一塊板上面,那塊板有一寸多厚,他赤腳站在上面,兩個腳印深陷進去有半寸深。

我講:「你在這裡,吃啥?」他講:「別講了,我就在前一個月,餓了頭十天,這村上搞不到野菜,這餓得不行。想去終南山,包袱都打好了,早上想燒一點水喝,燒開水後,想喝水時,有聲音講:
「你別跑了,好好住下來。」
「你是哪個?我問。」
「我是韋陀。」
「韋陀菩薩啊,我要是不跑,我得餓死啊,我十天都沒吃飯了,野菜也挑不到。」百歲宮那四周都是石頭。
菩薩講:「今天上午就有人來送米,送菜,送油,你等著吧。」

等到上午燒鍋時候,一個人,背著20斤米一斤香油,還有青菜和鹹菜,他說他那個高興啊!

宏開老和尚一直到六幾年前他還在。我們見他的時候,他60歲還不到。還有一件事,我看他那裡又沒有被子,沒有床,就問他晚上睡在哪兒?
「我就到老虎洞里去睡。」他說。
「老虎洞怎睡啊?」洞裡面有稻草,往稻草里一歪,我就喊:「老虎你來阿,我晚上這冷啊」老虎就來了。
「老虎來了幹啥?」我問。
「老虎在這兒睡啊,我往老虎身上一歪,老虎身上很熱,再下雪它都不冷。」
我跑那洞裡面一看,洞口朝東邊,裡面有兩捆稻草。這要不是真人真事,我們真看見這個人,還不相信。
「老虎有時候到深夜裡才能回來,我一叫,它聽到就來了,老虎眼晴遠遠看去,就像電光一樣。」
我在雲居山晚上也見過,老虎眼睛是像電光。
「老虎多大?」我問。
「大!尾巴一伸丈把丈長。」

一丈多長的老虎你說那還小嗎?他和老虎睡,老虎有時候吃東西拖到這裡來,他對老虎講:「你不能把東西拖到這裡來,我不吃葷,把東西拖走,我看著害怕。」老虎就把東西拖走。

這個人又矮,長得又醜,又不識字,屋也漏,鍋底也漏,燒鍋還要帶個鬥,不然水往底下淋。那鍋看著怕人,很髒,他也過著,也沒病,要生病他哪有錢看?沒有被,沒有床,就睡老虎洞。

晚上拜《華嚴經》,早上一早起來就拜。他也不會上殿。

那年我和慈導師回來辦戶口,慈導師有文化,嘴巴又會講,他去鄉政府,那鄉長被他三兩下一講,把我和海音師兩個的戶口一起辦了,糧油關係,一起遷來了。

之後我們去九華山朝山,看老虎洞有老虎沒有。當家的宏開老和尚叫我倆幫他在他身上燃香,我們心想:「不疼啊?燒到肉上不疼啊?」「供佛嘍!這是大功德。」

老和尚說那香又粗又大,把肉燒揪起來了,嗞嗞響。他也給我們兩人一人燃十二支香(紹老胳膊上現在還留有當年燃香的印記。)要是現在人燒成這樣,肯定受不了,那時候人的道心堅定啊!

宏開老和尚講他是蕪湖人,不識字,他是家裡窮,父母早死,從小討飯,跑到廟裡面出家,出家後,別的都不能幹,就拜一部《華嚴經》。

拜的時候用一根長線拴著一個銅錢,銅錢蓋在字上,拜一個字銅錢往下拉一個字,那個是大字《華嚴經》。

他就那種修行,搞了十七年,不變不動,我們現在有沒有他的意志和功夫啊?

沒得吃就在山上挑野菜吃,鹽油都沒有,過了季節,挑不到菜了,就要往外跑了,韋陀菩薩和他講話。

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這些護法,韋陀和護法伽藍,確實護持你。

文殊一字陀罗尼(文殊护身咒)

文殊一字陀罗尼(文殊根本咒、护身咒)

om srhyim
om   舍rim

功德利益

1、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无过者。

2、此陀罗尼,于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

3、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能令此人生大欢喜。

4、此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一切五逆四重十恶罪业、一切恶邪不祥咒法,亦能成办一切善事,具大精进。

5、当知是咒,于世出世种种咒中为最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

6、若以五色綖,结咒索系其项上,拥护其身,亦令诸愿皆得圆满,无超过者。

7、诵此咒者,能令众生起大慈心,能令众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碍皆得消灭,所有诸愿皆得满足,未作法时即能成办如意之事。

8、若发无上大菩提心,诵之一遍力能守护自身;若诵两遍,力能守护同伴;若诵三遍,力能守护一宅中人;若诵四遍,力能守护一城中人

9、若诵五遍,力能守护一国中人;若诵六遍,力能守护一天下人;若诵七遍,力能守护四天下人。

10、若以清旦诵一遍,咒水洗面,能令见者欢喜;咒香熏衣,亦令见者欢喜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净居天宝庄严道场中,与大菩萨及净居诸天众俱。

尔时,世尊大慈大悲,于此会中普告一切诸天众言:“汝等善听文殊师利童子行轮咒法,为欲守护诸众生故。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我今当为汝等开示显说。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无过者。汝等应知此陀罗尼,于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能令此人生大欢喜。诸善男子,此之咒王尚能摄得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况余菩萨及世出世贤圣等众!

“复次,善男子,此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一切五逆四重十恶罪业、一切恶邪不祥咒法,亦能成办一切善事具大精进。当知是咒,于世出世种种咒中为最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若以五色綖,结咒索系其项上,拥护其身,亦令诸愿皆得圆满无超过者。”即说咒曰:

“唵 齿臨“

“诸佛子等,此咒能灭一切恶邪魍魉诸鬼,是一切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咒。诵此咒者,能令众生起大慈心,能令众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碍皆得消灭,所有诸愿皆得满足,未作法时即能成办如意之事。

“若发无上大菩提心,诵之一遍力能守护自身;若诵两遍,力能守护同伴;若诵三遍,力能守护一宅中人;若诵四遍,力能守护一城中人;若诵五遍,力能守护一国中人;若诵六遍,力能守护一天下人;若诵七遍,力能守护四天下人。

“若以清旦诵一遍,咒水洗面,能令见者欢喜;咒香熏衣,亦令见者欢喜。

“若患齿痛,咒揩齿木嚼之,揩齿所痛即差。

“若有女人产难之时,取阿吒卢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咒之七遍,以无虫水和磨之,塗于产女脐中,儿即易生。

“或诸男子为箭所中,镞入筋骨拔之不出,以十年酥三两,咒一百八遍,安疮中及食之,箭镞即出。

“若妇人五年乃至二十、三十年不生男女者,或自有病,或男子有病,鬼魅所著种种病等,或为毒药所中,当以十年已上酥五两、孔雀羽一两,内于酥中,咒之二十一遍,煎之捣为末。以石蜜一两,大呵梨勒三颗,去核取皮相和,咒之一百八遍,常以清旦空腹尽服之,于七日中即有男女。

“若患头痛,以乌翅羽咒之七遍,拂痛人头,患即除愈。

“若患疟病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或常患者,以纯乳煮粥,著好酥一两,咒之一百八遍,与病人服之即得除愈。

“诸善男子,以要言之,若欲合和一切汤药及欲服者,先须至心诵之二十一遍,速得如愿。

“复次,善男子,若有一切众生,为飞头鬼所执,以手自摩其面,诵咒一百八遍作可畏相貌,便以左手作本生印,以大母指屈在掌中,用后四指押大母指上,急把拳,即自努目阴诵此咒,而看病者所患即除。

“若人患一切鬼病,以咒咒右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左手作本生印,右手磨病人头,患即除愈。

“若有怨敌及诸恶梦,种种怖畏身心不安,以七色綖结咒索作莲花形,或作轮形,或作金刚杵形,咒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于七日中系自身项上,一切厄难悉皆消散。或以牛黄研之为墨,于净纸上或帛练上,画作所怖者形,于其四边作齿臨字围之。或作莲花,或作轮字,或作万字,螺、鱼、金刚钩、宝瓶等围之,咒之七遍所怖即除。

“诸善男子,若欲经过师子、虎、狼、毒蛇、怨贼一切险难之处,当须净其身心,不得近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芸薹胡荽,于诸众生起大悲想,至心诵咒咒之四十九遍,而诸怨恶自然退散,纵令遇之无不欢喜。

“诸善男子,此咒纵令一切众生,或于一劫或无量劫,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专心念诵,假令七宝象马满阎浮提,犹是世间灭坏之法;此陀罗尼咒,能令众生现世当来常获安隐,与诸如来大菩萨众常为眷属。若为自身,若为他身,所愿皆得。是故殷勤生难遇想,勿得轻慢起疑惑心!”

虛雲老和尚侍者崇法,死後暗中护师。

我(虛雲老和尚)住雞足山祝聖寺的時候,有一個侍者叫崇法,為人極其誠實。民國元年(1911年),李協統根源率兵闖入雞足山,毀壞寺院,驅逐僧人,全山僧眾,命在旦夕。

唯獨見崇法聰明可喜,他被下命引導官兵各處巡看,官兵絮絮詢問山上事務。崇法極力申訴大眾冤枉,李根源便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全山遂獲安穩,大眾都很感恩崇敬崇法。

崇法披剃於鎮南州南山寺,有田數十畝,卻被官家沒收。李根源詢問得知此事後,下令縣官歸還其田,而且命崇法為南山寺住持,崇法不願意,堅持留在我身邊做侍者。

那時我為佛教會的事,到省裡奔走,崇法負病隨行,在途中病情加重,竟不能再起(往生)。過了三日,面容如生前一樣。我非常痛心懷念他,荼毗後將骨灰送往筇竹寺普同塔。

忽忽數年過去了,幾乎忘了他。民國六年,由緬甸運玉佛回雞足山,途經金牛台的時候,有悍匪盤踞於此,四出擄掠。匪首叫張結巴,殺人無厭,人們都不敢經過這邊。我們此行,騾馬數十匹,馱銀票數十萬多,到了這邊真是進退兩難。無奈之下,冒險趕往鎮裡,借宿在旅店中,行李騾馬都放在門外。

我於是靜坐在床上守候著,忽見崇法進門,儼然如生前的時候,他搭衣,展大具禮拜,對我說曰:「和尚不要擔憂,弟子一路隨侍左右,今晚匪徒不會來了。」

我知道他是鬼,迅速給了他一巴掌,說:「你死了,現在是鬼,還來騙我。」 隨後霍然而醒,鬼也隨即消失。

當天晚上,果然安謐無事,免於劫難,唯獨痛憐崇法,冥冥中猶依戀不捨,一掌之下,或頓醒乎?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水果師的由來

廣欽老和尚證得念佛三昧後,他到福建省莆田縣慈壽禪寺,從妙義老和尚受具足戒。這時他的剃度師瑞芳已經圓寂,他受戒歸來,決意入山潛修,得到轉塵老和尚的應允,攜帶幾套簡單的衣服,外加十多斤米,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覓得一個岩壁上的山洞為安身之所,開始了十餘年的潛修生活。

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一座茅草叢生的荒山,山如堆木,一層比一層高,而後山則叢林密布,時常有鄉人入山打柴。廣欽禪師進山後,往高處攀登,找到一個寬五六尺、高一人許的山洞,恰可供他一人安住。於是他就在洞中坐禪念佛。十多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以後就以樹薯野果充飢。

日久成為習慣,他就斷了人間煙火,成為一個專吃蔬果的自然人。後來他到了台灣,也一直以水果為食,因此信眾就稱他為「水果師」。到八十歲以後,因為牙齒全脫,始漸用流質的果汁牛乳為食。

其實,他能靠野果飽腹,離不開一群靈性十足的猴子!廣欽老和尚遠離凡塵,經常沒有東西吃,他只能靠山中野果飽腹,一天,他看到遠處樹上有一堆猴子玩耍,它們時不時摘下樹上的果子,吃的熱火朝天!他心想:「當下的我,這副德性,與樹上的猴子,又有什麼差別呢?它能吃,為什麼我不能吃呢?」於是,他走到猴子們身邊,撿起地上的果子吃了起來,猴子們驚呆了!居然有人類加入它們的盛宴,它們交頭接耳,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一會,廣欽老和尚吃完了地上掉落的果子,猴子們看到以後,竟然從樹上又拋下幾顆新鮮果子,廣欽老和尚心頭一喜,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自此,猴子們經常摘下樹上果實,送到廣欽老和尚修行的洞口,供養他!真是一群充滿靈性的猴護法!

Page 16 of 26
1 14 15 16 17 18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