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钦哲仁波切:迷妄之链

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这就是“迷妄之链”。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我相信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现念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现在如果我们依照中观的逻辑来探查念头的过程,很明显地,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就像尸体一样。未来的念头尚未出生。至于现在的念头,也不能说它们有任何属性,如位置、颜色或形状等;它们不留痕迹无处可觅,事实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念头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接点。如果过去念和现在念之间有任何真实的连续性存在于其半的话,就表示过去念是现在,或现在念是过去;如果过去真的能以这种方式伸延到现在,那未来也必定已经是现在了。但无论如何,由于对念头真实本性的无知,我们保持这种习性,将念头视为不断的连结、一个接一个,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这个习性,使我们愈来愈被念头和情绪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乱为止。

觉知念头的生起,并平息那些攻击你的念头波浪是极为重要的。例如,瞋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习气,能毁掉你在其它方面可能拥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没有人喜欢和发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并没有天生骇人之处,但因为蛇通常具有攻击性,只要一看到牠们,就今人心生恐惧、厌恶。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强烈的瞋恨,只是未曾检视恶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在瞋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瞋念是什幺,并明白它有多幺负面,你的忿怒就会自动平静下来,可以与任何人好好相处。相反地,如果你让第一瞋念引生第二瞋念,马上就无法控制怒气,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惜要毁掉你的敌人。

但请千万牢记,念头只是诸多因素与短暂机缘和合的历程。无论念头好坏,都没有具体的存在。只要一个念头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无力产生第二念,迷妄之链将在当下停住。

頂果欽哲法王:如果有人誹謗你、貶損你

即使有人用各種難聽的話貶損我,並且在千萬個世界到處張揚,出於慈悲,我讚美這個人的功德,乃是菩薩的修行。

如果有人誹謗你、貶損你,那僅僅是你在過去批評、侮辱其他人,尤其是批評侮辱菩薩的結果。

與其對這種人感到憤怒;相反的,你應該感謝他們給予你機會來清淨過去的錯誤行為。

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情況下,你都要如實地依照教法來行止,尤其是在這種情況之下。

如果你不應用教法,那麼領受教法有什麼意義?遭遇逆緣是你把教法付諸實修的最佳機會。

有一次在拉倫寺,一個清白的僧侶被指責是偷盜一隻金碟子的竊賊。他去見寺院的住持,並問住持:「我沒有犯錯,我應該怎麼做?」

住持建議他:「接受指責,供茶給所有的僧侶,你終將被證明清白無辜。」僧侶照著住持的建議做。那天晚上,他擁有許多吉祥的夢兆,表示他整個人被清淨了。

之後不久,遺失的金碟子也被找到,那名僧侶洗刷了冤屈,住持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做出了一個結論:「這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

因此,你要記得,不論你擁有美譽或聲名狼藉,它完全不具有任何客觀的真實性,不值得你去在意。

過去偉大的上師從不為了這種事情而煩惱,他們總是用仁慈、忍辱來回應誹謗。朗日塘巴正是如此的上師,在他禪修的洞穴一帶,曾有一對夫妻所生的孩子總是在嬰兒時期夭折。

有一次他們又懷上另一個孩子,在孩子尚未出生前,他們前去請教一個傳神諭的人。那個神使說,只有他們聲稱孩子是一個上師的子嗣,孩子才能活下來。

因此,妻子帶著男嬰前往洞穴,把男嬰放在朗日塘巴的面前,她說:「這是你的兒子。」之後就離開了。

朗日塘巴對此未置一詞,只要求他認識的一名虔誠婦女來哺餵、照料孩子。可以肯定的是,朗日塘巴身為僧侶,卻生養了一個孩子的閒話滿天飛。

幾年之後,男孩的父母帶著大量的供養前來,充滿恭敬地對朗日塘巴說:「請原諒我們。雖然你一點過失也沒有,但我們卻讓不利於你的謠言四處傳播。這個孩子能夠活下來,全是因為你的仁慈。」如往常般寧靜地,朗日塘巴把孩子交還給他的雙親,沒有說只言片語。

一些人投入所有的精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來追求名望聲譽。

名望聲譽和惡名昭彰都不過是空虛的回音,你的名譽如同誘人的海市蜃樓,能夠輕易地讓你走入歧途。

毫不猶豫地拋棄名聲,如同你把鼻涕從鼻子擤走一般。

拉薩色拉寺能言度母

文章来自网络

這尊自生度母位於一間極窄小石屋中。距離各殿有一點距離,卻在進寺朝拜者必經之路上。

當年著名大德隆睹喇嘛在此摔倒,下意識叫了一聲「媽啊」。

這尊度母竟回答:「媽在這裡」。

這尊度母最近的一次說話,是在上世紀80年代。

當時寺院打算將這塊有度母的石板移到措欽大殿。

她說:「我就在這裡,哪也不去」。

持藥師咒除病觀想法

創古仁波切:

一般來說,利益分為利益自己與利益他人兩部分,利益自己的觀想是希望消除自己的病痛與障礙等。首先觀想自己是藥師佛,心間有一藍色「吽」字,周圍圍繞藥師佛的咒語。對生觀想的對境藥師佛的心間也有一藍色「吽」字,周圍圍繞藥師佛的咒語。

消除自己身心的病痛與障礙的方法 :

接著觀想從自心間的咒字放光,從眉間放射出去射到對境藥師佛的眉間,並融入對境藥師佛心間的咒語﹔這段觀想的用意是請求藥師佛陀的慈悲加持。

特別當我們有病的時候,可以觀想從自己心間放射光芒,射入對境藥師佛的心間,再從對境藥師佛的心間放射出光芒,在光芒的最前端有一尊如拳頭般大的藥師佛,自己身體哪個部位不舒服,就觀想這尊充滿力量的藥師佛降臨到不舒服的部位,並流出甘露,消除清靜了我們身體的病痛與障礙。以上是消除自己身心的病痛與障礙的方法。

消除他人病痛與障礙的觀想方法 :

利益他人的方法,為了消除對方的病痛,障礙與逆緣等,先從自心心間咒語放射出光芒,射到對境藥師佛的心間,再從對境藥師佛的心間放射出光芒,這股光芒特別照射到有病痛的所緣眾生身上,消除他的病痛,得到藥師佛的加持,保護他今後不再受苦痛,障礙與逆緣的干擾。

特別為了消除眾生的某部位的病痛,可以觀想對境藥師佛心間放射的光芒的前端,有一拳頭般大的藥師佛,降臨到病痛的部位,流出加持的甘露水,消除與清靜所有的病痛。

消除整個地方,境域或城鎮病痛與障礙的方法 :

另外,也可以更廣大的觀想利益一個地方、村鎮或城市,而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或眾生。觀想方法和之前一樣,從自身心間咒語放光,射入對境藥師佛心間,從其心間放射出無量光芒,遍照天地,涵蓋整個地方、村鎮或城市,消除所有病痛障礙與逆緣。

玛吉拉准的最后开示

文章来自网络

“ 这九十九年来,我为利益众生而服务,现在这件工作几乎完成了。

我将不会再度以肉身形体投生人道,也不会留下任何遗骸或舍利。

我在这世间将会有无尽的化现,许多人会认出,却会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到,就取决于清淨或不淨的业力。

同样的,心性本身没有助缘、没有对境。让心性安住在自然无造作的宽广中,当束缚或负面念头被释放,你将会得解脱,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你凝视虚空,所有外显境像消失,这就是心性本身。当心看著心时,漫无边际的念头止息,就获得了证悟。

如同天空中的云消融在天空裡;云朵到处去,也哪裡都没去,在任何处,也不在任何处。

在心性中的念头也是如此,当心看著心时,概念性的念头波动会消失。

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犹如在高山关隘上的一根羽毛般。我们的心性是空的,清澈如幽深的虚空。

休息在自然状态中,不造作,此时当心无所缘时,那就是大手印。逐渐熟悉这状态,融会你的心在其中,那就是佛性。

最究竟的见地是超越所有主客体的二元特性
最殊胜的禅修是不散乱
最上乘的事业是不费力的作为
最圆满的果报是无希求和恐惧

这就是老妇人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导可以给你的。

頂果欽哲法王:為什麼持咒這麼重要?

頂果欽哲法王:

為什麼持咒這麼重要,咒語又是什麼?

我們觀想自己是本尊,

所處的環境是淨土,

這是為了淨化我們對形色的不淨覺受;

持頌咒語

則是淨化我們對聲音的不淨覺受。

「咒」這個字,在梵文中代表「心的護持」,

因為當我們持咒時,我們就保護心令它不落入凡夫妄念中。

頂果欽哲仁波切:它就像孩子呼喊母親時,母親無法拒絕回應一般。

頂果欽哲仁波切:

據說,它就像是一個孩子呼喊母親時,他的母親無法拒絕回應一般。

凡是任何持誦此七支祈請文者,蓮師亦必將自光耀的銅色山來到此人的面前。

莲师金刚七句祈祷文  (点击收听在线音频

吽                           
乌坚尤吉努将赞      邬金刹土西北隅  Orgyen yülgyi nubjang tsam

贝玛给萨东波拉      莲茎花胚之座上  Pema gesar dongpo la

雅赞秋给呢浊涅      无上胜妙成就者  Yamtsen chog gi ngödrub nye

贝玛凶涅谐速札      世称名号莲花生  Pema jungney shesu drag

扩多康卓芒贝郭      空行眷属众围绕  Khordu khandro mangpö kor

千杰节梭达浊吉      我随汝尊而修持  Khye kyi jeysu dagdrub kyi

钦杰拉切谢速梭      祈请降临赐加持  Jingyi labchir shegsu sol

古鲁贝玛悉地吽      古鲁贝玛悉地吽  Guru Padma Siddhi hum

佛陀示寂前,曾授记在他涅槃后不久,将有莲花生大士出世弘扬佛法,尤其是密法。莲师实际与本初普贤王如来无有二致,由法身界中任运自成具五决定的受用圆满身,其自相呈现不可思议的化身游舞。在浩瀚无垠的一切刹土中被共称为“莲花生”。贤劫千佛的每一尊佛出世的时代,都会有一位莲师出兴于世,以无量无边的应机幻化弘扬佛法,饶益有情。

莲师说:“共称自然莲花我,无量光佛意幻化,圣者观音语光芒,空行兄长勇士王,三世如来事业主,无等普贤金刚持,现化身具悲大力,随机调化事业广,如意满足众生愿。”莲师是无量光佛意的幻化,观世音菩萨语的光明,一切空行的兄长,一切勇士之王,三世诸佛事业之主,无与伦比的普贤大金刚持。他有无量化身,具足大悲大力,尤其是威猛力的代表。

末法时期,众生烦恼炽盛,福乐耗尽,世出世间,诸事难成。而莲师的教法就在此时愈发显现出无比的威力。如皓月当空,夜愈暗,月愈明。正是“浊世衰败虽如暗迷乱,佛王莲师事业如月明”。

在《莲师七品》中,莲师说道:“吾以诸佛法身加持力,诸佛受用报身之灌顶,诸佛菩萨化身释难而降临南瞻部洲,尤其是藏土黑暗之地而广弘佛陀教法,以密乘果法引导众生。……具缘虔诚敬信之士夫,于我渴望之心诚祈祷,因果缘起发愿极殊胜,较他佛陀吾之大悲速,措嘉信受恒常作祈祷。”由于莲师的愿力,在至心祈祷者面前,莲师的显现会更迅速。

那么,如何能最为迅速有力地祈请到莲师的加持呢?答案就是一切祈祷文之王——《金刚七句祈祷文》。

莲师说:“只要你念此金刚妙音,我必然降临而做加持,做大智慧的灌顶,如云聚如海阔的三根本圣众也一同降临,无碍地赐予共同和殊胜的悉地。行者能够现量见到我,或者在证境、觉受、梦境当中见到我。出现虹光旋绕、妙香普熏的妙相,听到空行母授记的声音,或见到空行表示的文字。念诵金刚七句时,大加持就会在身语意上降临,以此强力,顿悟的证量会当即生起。行者念诵金刚七句,能够驱遣八部鬼神,具有号令的威权。凡与修念者结缘之人都获得利益,自身也具足威力,能够很快到达持明之地,最终与莲师成为无二。”

祈祷文功德

当天界空行唱诵《七金刚偈祈请文》时,从阿弥陀佛心轮处化现出种子字“啥”,降落在邬金(邬迪亚那)国土西部隅乳汁海(达那郭夏海)上一朵盛开的红莲花上,并变成一个八岁大的孩童──莲花生大士咕噜仁波切。后来当莲师在八大尸林禅修时,诸勇士和空行唱诵了这首七句祈请文来迎请莲师并请转法论。

此七句祈请文包含了莲师所有的加持精要。如莲师自己所说:“你可以投入自己全部身心以深信心念诵此祈请文。”莲师又开示说:“当弟子以热切的信心呼唤我,并以悦耳的音律念诵七句祈请文,我会立刻从桑东巴瑞(铜色吉祥山)赶来,犹如慈母无法拒绝独子的呼唤。”

莲花生大士有不计其数的祈祷文,但一切祈祷文之王,就是这七句祈祷文。它并不是莲师自己所造,而是十方诸佛祈祷莲师的祈祷文。犹如虚空中出现《一子续》一样,它是三世诸佛的加持与智慧积聚一体时,自然发出的声音,故为一切加持、一切功德、一切悉地的来源或大宝藏。

其功德都不可思议。正因为如此,在一百零八位大掘藏师和一千位小大掘藏师所开启的莲师法门中,都包含了此七句祈请文。因此这首祈请文最极殊胜,而且易于修持,具足广大无边的加持。而且,以宁玛巴为主的所有寺院,在共同大修任何法之前,都会先念诵三遍莲师七句祈祷文。

莲师将教诲作了甚深伏藏,并授记:“未来浊世出现此法的所化众生时,依靠贝若扎那的发愿力,会显现出这些光明文字或空行文字。”

莲师前往罗刹国之后,传说,空行母益西措嘉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把莲师所有甚深教法全部伏藏;此外,酿·加纳革玛燃扎、贝若扎那、囊·益西多杰、布玛莫扎等,也都伏藏了殊胜密法。在后来的时代中,这些密法均会由具缘的伏藏大师进行开取。

噶托度达:“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

格玛旺波也说过:“诚心祈祷莲花生大士,则不被违缘所转。”

麦彭仁波切在《世出世融合法》中也说:“末法时代,外道、非人、鬼神等特别猖狂,此时要祈祷上师三宝和本尊、护法、空行,而更重要的是,必须祈祷莲花生大士。”

殊胜的祈祷日

《上师密集》云:“猴年猴月之初十,一切时王初十日,示现化身遍赡洲,我赐共同胜悉地,何人终生修上师,彼人则于命终时,融入邬金我心间。”藏地很多寺院,每月初十都有会供,都要修莲师法门。

每月初十,莲师会于南赡部洲示现千万化身度化众生,这是他的承诺。

莲师离开藏地前往罗刹国时,曾对藏地的王臣承诺::“藏地王臣众弟子,上弦月之初十日,我必降临立此誓,莲花生我不欺他。”“每月初十你们若祈祷我,我一定会降临。莲师我在此立誓,绝不欺骗任何人!”

又云:“以七句祈祷,得如流加持,觉受感应时,是我降临相。”以七句祈祷文来祈祷时,定会得到如河流般不断的加持,假如你觉得相应、说明莲师已经降临了。

又云:“我实无来去,自业障碍净,尔时面见我,世俗所化前,真住罗刹境,然悲不间断,我住信士前。”就实相而言,莲师的本体无来无去,在业力清净者前,随时可以显现,对可怜众生的悲悯也从未间断,无论是谁祈祷,莲师都会住于其前,赐予加持。

又云:“如是于初十,精进祈祷我,以畏堕轮回,诚心依附我。”莲师说:“如是你们应于初十,精进地祈祷我;以畏惧堕入轮回之心,一心一意地依附我。”

麥彭仁波切:歡喜心和无差别的爱

麥彭仁波切在講解《入行論·智慧品》的時候有過這樣的開示。

他說 :“歡喜心對人類來講非常重要。

當別人在世間和出世間方面有任何福報的時候,

我們如果能夠生起歡喜心,就能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幸福。”

有了欢喜心之後,我們再去看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親人和仇人看上去都是平等的,我们有无差别的爱、理解,以及宽容,不再會有厌恶和嫌弃心。可見,欢喜心和无差别的爱是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16)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3年9月30日

一条土黄色的长蛇在穿越一棵棵菩提树下的路。他看到蛇时,是在回去的路上,他散步有一会了。他跟着它,近距离地上了一个土坡;蛇仔细地查看每一个洞口,完全没有察觉到他,虽然他几乎跑到了蛇的上方。这是一条肥壮的蛇;蛇的中间凸起很大的一块。回村的村民们停下了说话,注视着它;其中的一位告诉他,这是一条眼睛蛇,要他最好防着点。眼睛蛇消失在一个洞穴,他继续散步。他执意要在次日,再回到现场看看这条眼睛蛇。回到那里时,已没有蛇的影子,但村民已在洞口放了一浅壶牛奶,一些金盏草和一块上面有灰烬的大石头,还有一些花。那个地方变得神圣起来,每天都放有鲜花;全村的人都知道,那块地方开始神圣起来。几个月后他重回那里,仍可见新鲜的牛奶,鲜花,而那块石头已被重新装饰过了。而那棵菩提树又老了一些。

神庙俯视蓝色的地中海,已是废墟,只有那些大理石柱还残存着。神庙毁于一场战火,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圣地。有个傍晚,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大理石上,你感受到了神圣的气氛;你独自一人,没有其他游客,也没有他们没完没了的说话声。石柱呈纯金色,脚下边的大海显得格外的蓝。那儿的女神像,放起来了,还上了锁,你仅可以在某个时间里看到她,她正在失去她神圣的美。而蓝色的大海依然如故。

这是村里一间漂亮的宅子,草地已被平整,剪修过,一年要这样的刈草好几次。看得出整个地方受到精心地照料,欣欣向荣,心情舒畅;宅子的后面有一小块菜园;这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菜园旁有一条平静的小溪,几乎没有一点响声。门是开着的,用一个佛像撑抵着,佛像是被踢到这边的。主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在做什么;对他而言佛像就是一个门掣。你怀疑他是否还会同样地将他收藏的雕像用于门掣,因为他是个基督徒。你排斥其它神圣的东西,但却保留你自己神圣的东西;你把别人的信仰看成是迷信,但是你自己的信仰却看成理性的,真实的。什么是神圣的呢?

他拾起来的,他说,是在一个海滩上;这是一块被海水冲洗了的木头,是硬木做成的,形状酷似一个人头,历经海水冲涮成型,经历了好多季节的洗礼。他把它带回家中,放置在壁炉架上;他时时注视它,很满意自己做的这件事。一天,他在木头旁边摆放一些鲜花,从此再不曾间断;如果鲜花一天不换,他就会感到不舒服,逐渐地那块有形体的木头在他的生命中变得非常的重要。除他之外,他不容许别人去触摸它;他们会亵渎它的;他触摸它之前都要洗净手。它变得很神圣,很庄严,他独自一人成了它最高的司祭;他象征着它;它说给他一些他自己永远不明白的事情。他的生命因它而充实,他说,露出无法言喻的快乐。

什么是神圣?神圣不是什么东西可用心或手或海制造的。象征的东西永远不是真实的;文字的草并不是田里草;文字的神并不是神。文字永远无法包含完整,无论文字如何巧妙的描述。 神圣这个字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在它与什么事情产生关系,不论是幻觉或是实在,它才变得神圣。实在不是心里的文字;实在是思想无法触及的客观存在,是真理。只要感知者在,就不会有真理。思想者和他的思想必须完结,真理才会到来。只有这样,那洒着金色光芒的古代大理石柱子,那条蛇和那里的村民,才称得上是神圣的。没有爱的地方,便不会有神圣。爱是整体性的,有了爱,便不会有分裂。

莲花生大士: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

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

覺醒心既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

最初,它並沒有起源而是空性的;
中間,它沒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
最終,它沒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

這空性並不是由任何事物所製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覺知。當你看見了這點並認出空性的時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於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會對實相的根本狀態生起定見,也會徹斷對智慧的困惑。

有著明覺的這個覺醒心,並非由任何物質所造;覺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這是很容易了悟的萬物本性,因為這本性不必在他處尋得。這即是自心本性,而這本性並非由某種可攀執的實質感知者和所感知對境所組成。

自心本性使常見與斷見的界限邊見消失了,在這樣的本性中,沒有什麼需要覺醒;證悟的覺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覺。

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會下墮到地獄,明覺本來便是清淨的。
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需要實踐的修持,其本質即是自然覺知的。

這個本然境界的殊勝見地就在你自身內,這是無法從他處尋得的,你必須如此生起確信。

頂果欽哲法王:慈悲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在西藏拉薩,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純金製成的美麗器皿,供養水食子給惡鬼。

有一天,他行供養的時間晚了,一些惡鬼出現在他的面前,催促他趕緊供養。喇嘛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著急。那些惡鬼回答,他們想要去領受卡拉.貢秋的水食子供養。

因為他的供養更令他們感到滿足。他們擔心,如果錯過了卡拉.貢秋的供養,他們將會挨餓。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卡拉.貢秋而加以查問。他發現卡拉.貢秋是居住在蒼卡拉(位於西藏中部)一處洞穴的謙卑隱士。

當卡拉.貢秋供養水食子的時候,他使用半個核桃殼做為容器,放幾粒穀子在其中。而供的水則來自他的慈悲之淚。因為他悲心無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餓鬼都前來領受他的供養。

「一切取決於自己的發心」。

因此,要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態度”和“發心”。

正如巴楚仁波切(華智仁波切) 所說 :「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快樂,但是為他人帶來快樂,乃是獲得“圓滿安樂”的真實之道。」

克里希那穆提:你能眼睛一动不动的观察吗?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英文集》

And in enquiring can you observe without any movement of the eye? Because the eye has an effect on the brain. You can observe it for yourself. When you keep your eyeballs completely still observation becomes very clear because the brain is quietened. You can experiment with this. This is not a trick for something further. It is like going to a guru and learning a few tricks.—BROCKWOOD PARK 4TH PUBLIC TALK 4TH SEPTEMBER 1977

在探索时,你能眼睛一动不动的观察吗?因为眼睛对头脑有影响。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当你保持眼球完全静止不动,观察就变得非常清晰,因为头脑安静下来了。你可以试验一下这个。这不是为了进一步得到什么东西的一个伎俩。那伎俩就像找一个上师学几手花招一样。

When you go to bed at night, and when you walk, watch your thought. Just watch thought, do not correct it, and then you will learn the beginning of meditation. Now sit very quietly. Shut your eyes and see that the eyeballs do not move at all. Then watch your thoughts so that you learn. Once you begin to learn 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KRISHNAMURTI ON EDUCATION TALK TO STUDENTS CHAPTER 1 ‘ON EDUCATION’

你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你走路的时候,观察你的思想。只是看着念头,别纠正它,然后你就开始学习冥想了。现在非常安静地坐着。闭上你的眼睛,保持眼球完全不动。然后看着你的念头,这样你就开始学习了。一旦你开始了学习,学习就是没有止境的。

You have finished looking at the things outside, and now with your eyes closed you can look at what is happening inside. Watch what is happening inside you, do not think, but just watch, do not move your eyeballs, just keep them very, very quiet,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to see now, you have seen all the things around you, now you are seeing what is happening inside your mind, and to see what is happening inside your mind, you have to be very quiet inside. And when you do this, do you know what happens to you? You become very sensitive, you become very alert to things outside and inside. Then you find out that the outside is the inside, then you find out that the observer is the observed.—KRISHNAMURTI ON EDUCATION TALK TO STUDENTS CHAPTER 3 ‘ON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你已经看完了外面的东西,现在你闭上眼睛来看看自己内在发生着什么。观察你的内在发生着什么,不要想,只是看,不要移动眼球,只是保持眼球非常,非常安静,因为现在没什么东西要看了,周围的东西你都看过了,现在你看着你的头脑里发生着什么,要看到你的头脑里发生着什么,你的内在得非常安静。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吗?对内在外在的事情,你都变得非常敏感,变得非常警觉。然后你会发现外在就是内在,然后你会发现观者即所观。

In enquiring, can one observe without any movement of the eye? Because the eye has an effect on the brain. When one keeps the eyeballs completely still observation becomes very clear because the brain is quietened. So, can one observe without any movement of thought interfering with one’s observation? It is only possible when the observer realizes that he and that which he is observing are one – the observer is the observed. Anger is not different from me – I am anger, I am jealousy.—THE WHOLENESS OF LIFE PART II CHAPTER 14 4TH PUBLIC TALK BROCKWOOD PARK 4TH SEPTEMBER 1977 ‘THAT EMPTINESS IS THE SUMMATION OF ALL ENERGY’

在探索时,你能眼睛一动不动的观察吗?因为眼睛对头脑有影响。当你保持眼球完全静止不动,观察就变得非常清晰,因为头脑安静下来了。所以,你能观察时没有任何思想运动干涉你的观察吗?只有当观察者意识到他和他所观察的是一体的——观者即所观时,这才可能发生。愤怒与我并无不同——我就是愤怒,我就是嫉妒。

敦珠法王关于普巴金剛的開示

文章来自网络

蓮花生大士及諸多大成就者,因時機因緣未宜宣示,特將密宗秘訣埋藏於山岩、水邊、森林等處,而此諸多密法,稱之為伏藏,敦珠法王為寧瑪派伏藏師大師,其伏藏包含三種:
第一:法性,虛空藏。
第二:淨相,智慧網伏藏。
第三 : 心間伏藏。

敦珠法王之伏藏有二十七個法本,其中包含上師、大圓滿、意的珍藏及本尊、空行母、護法等等,普巴金剛法本為其一。依據敦珠法王、聽列諾布法王、噶拉多傑仁波切等所言,修持普巴金剛會得到很大的加持。

普巴有四種:
一、佛性的普巴。
二、慈悲的普巴。
三、手印的普巴。
四、物質的普巴。
於此普巴法會中,包含了以上四種的普巴之功德。

此法會之功德包含有共與不共二類,共通之成就:八悉地、
妙丹、眼藥、土行、寶劍、
空行、隱形、不死、除病等等,

簡要言之,息、增、懷、誅屬於生起次第。
不共之成就:圓滿次第證得四種持明,業熟持明、壽命自在持明、大印持明、任遠持明。

於蓮師時,在印度與尼泊爾邊境,有一個岩洞名賴舒,蓮師與尼泊爾公主釋迦德華在此修殊勝道,時有三具力魔鬼來作障礙,以間斷之。使三年不雨,疫症流行,重以饑饉。蓮師乃派二使者前往印度,取降伏間斷法名普巴續教傳者回來。使者剛返抵達時,此三具力魔鬼,均已自動遠遁,雨下而疫症消滅矣。

本尊身黑藍色,具有三頭,每頭各有三目。右頭白色表文殊菩薩之忿怒相一大威德金剛,為諸佛身的代表。左頭紅色代表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之忿怒相一馬頭明王,為諸佛語的代表。中間藍色表大勢至菩薩之忿怒相一金剛手,為諸佛意的代表。

具有六手,第一手執天鐵製九股金剛杵 ( 鐵表忿怒,九股表盡三界九乘一切眾生 )。右第二手執金制五股金剛杵 ( 金表喜樂,五股表轉五毒成五智 )。左第一手持般若智焰 ( 表燃燒一切苦惱 )。第二手持三叉戟 ( 藏名卡章嘎,表盡攝三界空行母 )。原本二手合掌捧單面金剛橛 ( 表淨除一切煩惱,魔障 )。

背後生出翅膀,像非常銳利的劍,右二腳踩二男魔之背,左二腳踩二女魔之胸,安立於般若智焰中。懷中所抱佛母名柯洛潔蝶,身淺藍色,右手持烏巴拉花( 另有傳承持天杖著 ),左手托顱器,腰圍豹皮裙。

本尊身著三種皮衣:
一、象皮—表降服愚癡。
二、人皮—表降服貪愛。
三、虎皮—表降服嗔恨。

頭戴五骨冠—表五佛五智。頸上掛有三串人頭項煉、骨飾、蛇飾莊嚴,代表本尊具足降服龍族,能統治一切之威力。

古代藏密,以普巴金剛為主要本尊,而弘揚普巴法統,寧瑪巴與薩加巴特重視之。修持普巴法,在於斷除一切自我的貪執,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此,才能了解法界性,亦即不在於降伏外在的東西,而是在於對自己內心本性的了解。

「 普 」字就是空性的意思,
「 巴 」字就是智慧的意思,
普巴就是空性與智慧結合成不二的體性。

普巴金剛是寧瑪巴修部八大法行中的一尊。八大法行中有文殊身,而諸佛身之壇城皆集於文殊身 ( 現忿怒相 ),忿怒文殊就是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能滅除死主,將一切障礙清除。一切諸佛之身都集於大威德金剛身。一切諸佛之語都聚集於馬頭明王的壇城中。一切諸佛之意都聚集於揚大本尊上。一切諸佛之功德都聚集在甘露漩明王的壇城中。而一切諸佛的事業完全聚集在普巴金剛的壇城中。

只要對普巴金剛深具信心,觀修普巴金剛,向普巴金剛祈請,現前這一世能獲得八勝德,即吉祥、長壽、無病、有權、有勢、富有、聞名等。如能具信心、如法精進修持普巴金剛,就能獲得究竟普巴金剛的成就。普巴金剛的壇城是諸佛的總相,三寶的總集。顯教佛、法、僧三寶,密教上師、本尊、空行內三寶,大乘法身、報身、化身密三寶,普巴金剛壇城無一不具足,要是能成就普巴金剛,就等於成就一切三寶。

密法有三身,法身是空性,法身的代表是報身,報身的代表是化身。金剛舞是代表報身及化身,報身及化身所有的動作皆為舞及手印,普巴金剛也是報身佛在世的金剛舞。
敦珠法王二世時,於西藏、印度興建許多寺廟及舉辦法會之時,教導了金剛舞。

法舞表現的題材,是直接取自宗教,由於法舞具有弘揚佛法的明確目的,因而它對於扮演者的要求便十分嚴格。

這些金剛舞的舞者,都是從喇嘛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都是修行很高的喇嘛。這世界是相對的世間,因此善惡的力量也會同時顯現在同一件事上,當善良的力量被彰顯時,邪惡的力量必定恐慌,必定反抗,如釋迦牟尼佛將要成道時,魔王便帶著十萬魔軍前來企圖擾亂世尊的成道,中國也有一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的的心有了邪惡的成份在,便和魔相應相合了,內心邪惡的成份愈多,相應的力量也就愈強,因此若非修行很好的人,也就是幾乎不受魔干擾的人才能來跳金剛舞,也才能驅魔除邪,宣揚正法,否則自身即是魔,又如何宣揚正法呢?

聖者的境界絕非粗糙的世間語言文字所能描述,但密法殊勝之處是具足了方便善巧,珍惜每一個緣起,從緣中去現觀實相即一切的本質—般若,也正因為從緣起著手,而使密法種類繁多,密教藝術於焉誕生,因此我們在探討密教藝術的同時,絕對不能忘記要回歸本質面,才不致扭曲了密教的真義。

在密教藝術的殿堂裡,如果我們肯捨棄顯密的分別,放下佛教,非佛教的對立,只是認真地對生命負責,只是堅持不要下墮,只是一心一意崇尚光明,那麼我們將學到很多。喇嘛們穿著彩衣,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又在翩翩起舞了,為了佛法,他們將不斷的跳下去,西藏人民也很有福報地看下去,不禁想起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一願之禮敬諸佛者,“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聖者的心充滿了所有眾生,容不下一點自私,因此也無有恐懼,建立起一顆光明的心。

佛陀往世诽谤无胜罗汉的果报

摘自《经律异相》(原文来自《兴起行经》卷下)

佛告诉舍利弗:从前有一佛,号名尽胜。

有两位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无胜比丘具足六通;常欢比丘未除结使。有一个长者名叫太爱,妻子叫善幻,容貌十分美丽。这两位比丘都以他家为施主。善幻供养无胜很丰厚,供养常欢很微薄。常欢忌恨,便造谣说:「无胜比丘和善幻私通,以恩爱的关系,享受厚供。」

佛告诉舍利弗,你知道常欢是谁?便是我的前身。妇女善幻,便是婆罗门女梅沙。那时,因为诽谤无胜罗汉,经过无数千年都在地狱里。今天我虽然成佛,仍受余留的灾殃。

这造谎言的童女,身带盆子,腹部隆起,来到我面前说:「沙门,你为什么不说家务事,只讲别的事呢?你今天很快乐,哪知道我的痛苦。你以前和我私通,怀了孕,快要临产。需要酥油,喂养婴儿,应该全都给我!」

那时,会上的大众都埋头不语。释提桓因站在背后为佛打扇,变成一只老鼠,钻进她的衣服里面,咬断绳索,盆子落地。

一时四部弟子以及六师等,高声称快,大笑起来,都责骂道:「你罪该万死,公然诽谤无上世尊!这大地无知,竟载着这种坏东西。」

地面当即裂开,涌出烈火,这女人便堕入大地狱中,众人尽都看见。国王阿阇世吓得毛发竖起,站起来问:「这女人现在哪里?」

佛说:「大王,这女人所堕入的叫阿鼻地狱。」

国王又问:「这女人不杀不盗,只犯妄语,便堕阿鼻吗?」

佛告诉国王:「我所说的法,有上、中、下三种不同的身、口、意业。」

国王又问佛:「哪种较重,哪种中等,哪种较轻呢?」

佛告诉国王阿阁世说:「意业最重,口业中等,身业较轻。」

頂果欽哲法王:美與醜

頂果欽哲法王:

美的事物本身,並不具備利益心的特質,

醜的事物,也沒有任何傷害心的天生力量。

美與醜,只是心的投射,

外在物體本身,並沒有能力使我們產生快樂或痛苦。

心流

摘自维基百科

心流(英语:Flow),或译神驰或沉浸等,描述了一种完全沉浸(专注)和完全投入于活动本身的心智状态和令人振奋的感觉。

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被认为是心流理论的创造者,他透过观察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得出该理论。

在不知所措(恐惧)和缺乏挑战(无聊)之间控制复杂、快节奏的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心流。心流的出现和经验是各自不同的。

米哈里教授在 1970 年代时发现:多数人工作一天之后筋疲力尽,但是,有些人会工作一整天之后,竟然还精神抖擞。你应该会疑惑:这些人不是在工作吗?应该会消耗能量才对啊?精神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于是他开始研究特别有「创造力」的人,例如顶尖运动员、音乐家、学者⋯⋯每个人都会提到自己有时候会有那些精神抖擞的状态,当时,米哈里教授访问了一位著名的钢琴作曲家,作曲家描述了他在创作时候的心情:

我会进入到狂喜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我感觉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 ,我的手好像跟我的意志无关,我坐在那里,带着崇敬和平静的心情,音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我手中流泻而出。It “flows” from my hand.

在适当的条件下,心流状态可以变成催眠或欣喜若狂的恍惚状态。一些科学家已将心流本身理解为一种神醉。

心流的发生

1975 年,米哈里教授首次发表了他对于这个神秘现象的研究,并给它一个很传神的名字 「心流」( flow ) 。

什么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状态,当你在极度专注时,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创造力提高,让你忘记时间、忘记饥饿、甚至忘记所有不相干的身体讯号。

一旦你从这个状态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口渴、肚子饿,但精神依旧很好,心情也很愉快;换句话说,虽然肉体消耗了能量,心灵反而补充了能量, 不只是在创作、运动领域,甚至在职场上,「心流」也有可能发生。

研究发现,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复且规律地进入「心流」状态,也能够提升你整体的幸福感(well-being)、生活质量,令你更快乐,生活更积极;如今,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要如何进入心流状态,目前研究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注意力投入在当前活动。
动作与意识的合并。
反省自我意识的丧失。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我们对环境与动作有主控感–挑战与技能之间达成平衡。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契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点包括了:

创意的空间排列。
游戏场的设计。
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
目标群组聚焦。
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以视觉化增进效能。
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心流状态的特征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可能会出现四个特征:

自动运转:事情做起来顺手不需多加思考,身体自动发挥。
时间流逝:处于心流状态中,不会在意时间的流逝,直到回到正常状态后,才会注意到已经过了多长时间。
不觉他物:专注投入事物之中,导致不易察觉像是饥饿、手机震动等感觉与刺激。
感到愉悦:在事情完成后,感受到愉悦、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

机制

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讯息是有限的。米哈里·契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会上分享的讯息大约是110比特/秒。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大约是60比特/秒。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到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够决定是否关注大部分知觉(除了天生的体内感觉如饥饿、痛觉等)。但在心流状态,人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不会有意识决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

米哈里·契克森称心流状态为“最佳体验”,因为人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

其它相关领域

米哈里·契克森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如道家和佛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比如:深度禅定时的禅悦法喜状态。日本禅宗使用心流状态时的自发创造力来展现和表达,比如,自发的绘画、插花、茶道、忍术等等。在佛教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状态。在灵性领域,印度精神导师克里希纳穆体的全观、全神贯注,狂喜的意识,也正是一种心流的状态。同时,许多现代运动员也在运动中经历心流,他们称此经验为“在心流区”中。

心流的概念已广为东西科学家、精神大师及运动员所共同认识,米哈里·契克森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设计)的领域中。而东方精神实践家则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技法来促成精神力及内在发展与自我提升。

阿底峽尊者隨身攜帶的會說話的度母

這是當年阿底峽尊者不離身的度母像。

據說此像曾開口與尊者進行交流。

現供奉於西藏拉薩度母寺(卓瑪拉康)。

尊者終生修持度母法門,隨身攜帶的度母佛像更常常開口話,指導尊者弘法。

曾有人向阿底峽尊者说:“某某人心中是有佛法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别人都不指责他,他的行为非常好,他是一个真正依着佛法在修行的人。”

阿底夹尊者回答说:“一般而言,是不是一个修行者,是要自己来验证的,他人并不是最主要的见证者。”

度母祈请文(阿底峽尊者所造)


顶礼解脱八难护佑母 顶礼吉祥圆满灿耀母
顶礼三恶道门断除母 顶礼善趣道路导引母
以尊恒常饶益行 复次大悲祈庇佑

嗡 达咧 都达咧 都咧 梭哈

(108遍或尽力持诵)

以上这段礼敬及启请文的前六句是阿底夹祖师亲撰的。

阿底峽尊者曾不顾危险,远赴印度尼西亚求法。在海途中,祖师遇上了大风暴,一时之间眼见船快要沉没了,尊者便随口诵出这六句祈请文。

在诵了此祈请文后,不动明王突然显现了,他在船桅上把船压稳;二十一位度母亦化现了,他们团团围绕着把船身固定了,令尊者安然渡过了一劫。

礼敬及祈请文的第一句是求度母救我于火灾、水灾、风灾及各种灾难中。

第二句求他赐予功德及智慧等。

第三句求度母令我不堕地狱、饿鬼及畜牲道中。

第四句求他引领我们生于善道中。

第五及第六句是说:“您一向都救助众生,请现在就马上救度我!”

頂果欽哲法王:證悟的步驟

證悟的步驟有三:瞭解、體驗和真實的證悟。

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丁,終究會脫落。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困境。

禪定的經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密的地方專注禪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禪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人歧途。”專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刹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些成就的徵兆,但是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話說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為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為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產,而不要對它產生一種慣性的執著。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者威脅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禪定;如果我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會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意念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執著于有利的狀況,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搧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準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搧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這樣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貽盡。不管任何狀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路上有所進步。

顶果仁波切:观想蓮師在我們的頭頂上

頂果欽哲法王:

觀想在我們頭頂上有一朵十萬花瓣的蓮花,蓮花上面有著日輪、月輪;日輪象徵著慈悲的善巧方法,月輪象徵著了悟空性的智慧。日、月輪都是平扁、完整的,月輪稍稍漂浮在日輪之上,日輪稍稍漂浮在蓮花之上。在蓮花及日月輪之上端坐著我們的上師,以蓮花生大士的身形顯現,而蓮師則是集一切皈依於一身。從外在來說,蓮師是三寶(佛、法、僧)的融合。從內在來看,他是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的融合。而在秘密上來說,他是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的融合。在本性上,他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在此一生中賜予我們所有的法教。

他的身形就是湖中誕生的蓮花生大士,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融合精華,以化身的身形顯現於此。他的身體有金剛不壞的本質,為了示現他的無死境界,他的面貌是八歲兒童,充滿年輕氣息;他的膚色白裡透紅,散發著健康氣息。

他身穿九層袍衣,象徵對九乘的了悟,這其中包含三層僧袍及藍色袍子之下的一件白衣,這些之上是一件錦緞斗篷。三層僧袍象徵他對小乘法教的嫺熟成就;藍袍象徵他對大乘法教的嫺熟成就;錦緞斗篷象徵他對密乘法教的嫺熟成就。

蓮師有一面、雙臂、雙腿。他雙眼張大,直視虛空,象徵他隨時覺知到究竟本性。雖然嘴角帶著微笑,但額上雙眉微蹙,這代表在他身上融合了祥和及忿怒面。他以右腿微伸而左腿微曲的坐著,這是“王者遊戲”的坐姿。就如同沒有人會違背國王的命令,三界輪回之中也沒有人敢違背究竟智慧之王——蓮花生大士——的命令。

蓮師右手持五股金剛杵,象徵他成就了四灌頂中第一項瓶灌頂的一切功德特質。在其他許多法相中,蓮師手持金色金剛杵的位置是在胸前,手指頭向外指;但在此,因末法時代勝利的旗幟是由黑暗的負面能量所高舉,所以蓮師將降伏一切的金剛杵高舉向空中——這樣的手印也出現在龍欽寧體持明總集的儀軌中,名叫“威懾現象”。

蓮師的左手結平等印,其中有一盛滿甘露的顱器,此顱器具足一切功德。顱器象徵第二灌,也就是秘密灌頂的成就。顱器之上是無死寶瓶,象徵蓮師已達到無死持明者的境界,也就是“了知無死智慧者”。寶瓶之上有如意樹的樹枝。

在不同的法相中,蓮師會配戴各種不同的項冠或法帽,在此,他戴的是五瓣蓮花冠。五瓣代表著五方佛,因為蓮花生大士屬於“蓮花”家族,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的頂冠是蓮花的形式。蓮花冠同時也象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蓮師奇跡般的化現,超越凡夫出生過程的所有垢染。蓮花冠之上有日月,象徵方法與智慧,之上有一個禿鷹的羽毛,象徵成就大圓滿之究竟見解。

蓮師左手的臂彎之間,有一三叉戟“卡杖嘎”靠在肩上,象徵第三種灌頂,也就是智慧灌頂的成就。三叉戟同時象徵空行母耶喜措嘉和曼達拉瓦的秘密身形,他們是蓮師的主要佛母,本身代表大樂與空性。三叉象徵一切現象的空性,空性的顯現是純淨的光明,以及周遍一切的慈悲。三叉的每一叉上各垂下三個環,加起來象徵九乘。在三叉之下,從上到下排列著一干的頭顱、一腐化中的頭顱,以及一個剛斬斷的新頭顱,象徵三世及三身。這些之下有一長壽瓶,一對交叉的金剛杵,以及一個掛上絲巾的顱鼓;絲巾的五色代表五種智慧。

蓮師坐在虛空中,空中充滿著彩虹光,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五色光點與光圈。他的身體放光,無量的光束射向十方,透過這些光束,蓮師能依自己意願化現為十方的佛土及諸佛菩薩,三根本中的所有本尊,這都是蓮師智慧心之化現。同樣地,他能將這些化現攝受入自己的身體,以此示現他們與他是合而為一的。

我們有三種方式來觀想蓮師:
1.第一種就是觀想他獨自一人稱為“總攝一切的珍寶”。
2.第二種方式是觀想蓮師,以及所有尊貴的上師排列成行,在他上方,從原始佛一路下來到蓮師本人。
3.在此,我們用第三種觀想方式,叫做“大會集”:蓮師在正中央,周圍如雲般會集諸上師與本尊,週邊會集的都是蓮師的心傳弟子。

這些弟子其實都是蓮師身、語、意、功德與事業的化身,這每一個面向再化成同樣五種化身,總共是二十五位心傳弟子,包括毘盧遮那、南卡寧波、吉松德真王、耶喜措嘉、多傑敦珠等等。在此偉大會集中,還有印度八大持明者,他們是八種傳承的持有者,包括執持忿怒文殊本尊身傳承的文殊友,持有密集金剛語之傳承的龍樹菩薩,以及持有真實嘿嚕嘎本尊心傳承的吽千伽納。

這龐大的會集,還包含印度八十四位偉大成就者,以及西藏各個傳承有成就的智者和瑜伽士,這些傳承包括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香巴噶舉、時輪、三金剛修行、施身法、噶當派,以及格魯派。這個極為龐大的會集環繞著蓮師,包含所有我們具足虔誠心的物件。觀想這所有偉大的上師都在我們頭頂上,想到在過去世,我們曾經從他們每一位身上得到開示,我們應當生起強烈的感恩與虔誠心,想像自己像善財童子一樣,這位“聰明的年輕人”曾經事奉一百五十位上師,終於達成證悟。

環繞在這一切之外,觀想密續四部46所有的本尊、父續及母續傳承之空行和護法,諸佛、菩薩、阿羅漢,以及獨覺佛;如同高山山頂被偉大的雲層環繞著,蓮師被這些偉大聖眾環繞。

為了修正我們對於現象的不純淨覺知,在做以上觀想時,不應當觀想他們是由血肉、骨頭等一般粗糙物質所構成,而是光體——非常清晰而透明,如彩虹般生動的顯現,但沒有實質的存在,像是水中月影一樣。同時,我們不應當認為他們是沒有生命的彩虹光展現,而應感覺到他們充滿智慧、慈悲,以及利益眾生的能力。

雖然我們觀想蓮師為主尊,周圍環繞著無量的隨從眷屬,但事實上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分別;在這個觀想中,所有的本尊和上師都是蓮師本人的化身。他們是蓮師心意的化現,於是與蓮師的本性相同,他們的智慧及慈悲與蓮師相同。

透過強烈的願望和信心,任何事都能成就;同樣地,如果我們毫無懷疑,認為蓮師確實就在我們頭頂上,他的加持力能夠持續不間斷向下流入我們自身。我們不應當想,他可能在那裡,他或許未來會來,也不應當想頭頂上觀想的蓮師只不過是我們心中造作的,或者是一個替身,不如真正的蓮師,因為真正的蓮師居住在銅色山淨土。我們要有絕對的信心,具足一切智慧與慈悲的蓮師就在面前,因為自己的障礙才無法隨時看到他。

再說,我們也不應當認為蓮師居住的地方非常遙遠,遠到他無法感受到我們對他的請求,也不應當認為他要管的眾生那麼多,他不可能注意我們,也不可能記得我們。蓮師具足全然的智慧、慈悲,與能力,要瞭解,只要向蓮師祈請一次,或者念頌一次金剛上師咒語呼喚他,甚至於把手放在心上,以示對蓮師的虔誠,或者單純地用清晰的信心憶起他,他都會知道,因為他對我們的虔誠心是全然了知的。“只要有信心的人,佛陀就站在他面前!”

就算在這一秒鐘,無數眾生正在向蓮師祈請,他也會清楚地知道每一位是任何祈請,確實了知誰受苦,誰快樂。他會知道每一位眾生的程度在哪裡,也會知道每一位眾生所祈請的是什麼,這祈請是否來自心底深處。他會非常清楚地知道這一切,就像是看到鏡中景象一樣清晰;蓮師自己曾說:“哪一位有虔誠心,我就站在他門口”,他永遠陪伴著我們,像是我們的影子一般。只要我們有虔誠心,三世諸佛會隨時與我們同在——這是一個承諾,這是蓮師的承諾!

蓮師是諸佛身語意的化身,特別為了末法時代的眾生顯現,為圓滿眾生的需求而化現。他的祈請與慈悲,對這樣一個時代所面臨的疾病、饑荒,和戰爭特別有效。在這個時代裡,眾生皆受三毒之苦,過去時代的良好特質只剩下殘渣。在這個時代,不重視法教、破戒的眾生比比皆是,負而影響甚大,我們必須向蓮師祈請,請求他降伏所有負面力量,安撫一切痛苦。

在此生,我們能夠親見自己的上師,直接從上師處聆聽心要指示,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的上師與蓮師相同。向自己的上師祈請,能夠更快帶來加持。雨下在屋頂上,集中在排水槽;同理,向自己的上師祈請,視上師與蓮師無二無別,更容易讓加持力集中。

蓮花生大士是三世諸佛的化身,他呈現許多不同面向,不論我們向哪一個面向祈請,我們的願望皆會達成。“心願頓成”祈請文中說明,如果我們生病,或者生命有危險,我們要向蓮師長壽佛,也就是無量壽佛祈請。如果我們窮困潦倒,一切都沒有了,我們向蓮師財神祈請。如果我們受到自然界威脅,我們向蓮師蓮華金剛祈請。如果受野獸或其他攻擊,要向蓮師不敗英雄面向祈請。如果病重,要像蓮師烏金藥師佛祈請。如果死亡突然來臨,要向蓮師無量光阿彌陀佛祈請。如果害怕中陰生,要向蓮師了知三世祈請。因為蓮師是諸佛的總集,所以能夠呈現如此廣大不同的面向。

終究來說,把蓮師視為諸佛的精華而祈請,我們將能達成了悟自己內在智慧本性的至高成就。如此祈請,一心專注,充滿信心,毫無疑問,我們的祈請會有回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祈請文中,蓮師曾多至十三次重複說:“祈請時,不分心,不懷疑”。

顶果仁波切:不要期待回报

如果你善待他人而期待有所回報,

或希望人們仰慕你是一個菩薩,

這就是一個錯誤。

這種態度與菩薩的真正發心之間有天壤之別。

你不但不應該期待任何回報,

當人們忘恩負義時,

你也不應該感到絲毫的困擾。

莲师长寿佛心咒

莲师长寿佛心咒

om guru ayur siddhi hum  hrih   amarani   jivantiye  svaha
om  古如  阿尤  悉地     吽     赫ri   阿马ra尼   吉万帝也     梭哈
om  上师  寿命  悉地     吽   种子字  无死   希望拥有生命  圆满

莲华生大士曾于沙国、调伏具有空行种姓的公主「曼达拉娃」后,偕其至「玛拉地嘎岩洞」修行,得获长寿佛显现,为其灌顶加持,及传授一百亿长寿密续,得长寿自在持明成就,并圆满无死金刚身。

本法即为莲师与长寿佛之长寿加持精华,现生可消除疾病、令寿命延长,福德善缘增上,受用增广,避免寿命之衰损,以及避免非时死、夭折和意外身亡,消除即将果报现前之业障和痛苦,临终住生西方极乐净土,证无死成就。

莲师长寿佛金刚鬘 

贝玛林巴之不共伏藏

光明无量寿佛旃陀离,莲华颅鬘大堡措嘉母。
莲华明灯大藏莲华洲,请赐寿命自在之成就。

殊胜源起

莲华明公主乃藏王赤松德赞之独生爱女,藏王视如掌上明珠,自小宠爱万分,然而,公主十二岁那年不幸夭折,赤松德赞悲痛万分,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带着公主尸首,直奔桑耶钦普,泪求莲师救护。

莲师不忍藏王悲痛,因此勾招公主神识,令公主起死回生。但莲师知道公主虽已复活,但寿命不会长久。因此,将莲华明公主交由耶谢措嘉佛母养育。并为使公主迅速成就,莲师交付公主的教法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极密中的极密。

并且莲师、赤松德赞、耶谢措嘉佛母皆一同为公主植愿,并以秘印封印,授记将来公主能迅速成就、广宏佛法、利生事业广大、成为伏藏王、并开启甚深伏藏,利益众生。

因此公主最后的五世,清净投生,次第转生为空行宁体之首位掘藏师–莲华业缘力、全知法王–隆钦巴尊者、以及最后的贝玛林巴伏藏王。

此法即当时莲师授予公主之众多精髓法要中,最究竟之长寿口诀。

功德利益

最初,外修:化身无量寿如来,勾召一切大种,连同金银珠宝、五谷之精粹,而成就金刚身。

内修:报身五方无量寿如来,勾摄一切诸佛之加持及威力、世间自在之财富,止息内在病障、魔障,净治五毒为五智,而成就光明报身。

密修:自生本智之五方无量寿如来,和合五方佛母,勾摄一切诸佛菩萨之证悟,如:观音之大悲、金刚手之大力、文殊之大智,成就法、报、化三身,一切诸佛菩萨之证悟。

极密修:自现无量寿如来之三脉及五轮,观想与五方佛母和合故,安住无所缘取法界之状态,以此了悟体性即无基离根,证悟即实相见地;自显即无滞显现,因此五蕴即是五方佛、五大种即是五方佛母、五毒即是五智,成就无死寿自在持明。

无上修:五色光蕴中自现之无量寿如来,由彼簇放三身光明,现前增长无尽,转成五彩之明点,及金刚连环,令执着寻思灭尽,法界与觉性相合,成就觉性之力道。

此中俱足大圆满之立断及断超之修持故,名为金刚鬘,且行者透过此法门,毫无疑问,可成就无死之寿自在,因此,成为究竟之长寿成就法。萨哇芒嘎朗。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15)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3年9月29日

雨几乎停了,地平线上流动着厚密的云层,有白色的也有金色的;它们在蓝绿色的天空上漂浮。每棵灌木的叶子被冲洗的干干净净,在清晨的阳光里,光彩熠熠。这是一个愉快的早晨,大地吐露出喜悦,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祈祷的气氛。从那个房间的高处,你可看到蓝色的大海,有条河通向大海,还有那棕榈树和芒果树。你屏住呼吸,惊愕这大地的气象和天空那巨大云块的形体。时间还早,显得非常安静,白天的吵闹声还没有开始;穿过大桥,几乎不见什么车辆,只有装满干草的牛车排成一线。几年后,公交车会进来,带来污染和喧闹。这个可爱的早晨,充满了歌声和祝福。

兄弟俩坐上车去附近的村子看望父亲,他们差不多有十五年或更长时间多没看望了。他们需步行一段坑坑洼洼路。他们来到一个储水池,四周都有石阶通往干净的水池。水池的一头有一小庙,庙内建有一座小型的方塔,顶端十分尖突;周围绕着许多石像。寺庙的的游廊上,一些人伫立着眺望那个大水池,他们非常的安静,就像塔上的那些石像,陷入了沉思。水池那边,就在那几间屋子的背后,是他们父亲居住的房子。兄弟俩接近时,父亲已在门外迎候,然后兄弟俩向父亲行全跪礼,触摸父亲的脚。他们有点害羞,等待着父亲开口,这是当地的习惯。在他开始说话之前,先要回到屋子洗脚,因为脚已被孩子们刚才触摸过。他是个非常正统的婆罗门,除非是相同的婆罗门,没有人可以触摸他。他的二个儿子与非婆罗门的人来往,吃他们的食物,因而已被污染了。所以他要把脚洗净,坐在地上,和已污染的儿子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说着有一会了,开饭的时候要到了。他送他们出门,因为他不可以和他们同桌吃饭;他们已不在是婆罗门了。他一定对他们很慈爱,毕竟他们是他的儿子,有许多年没见面了。要是他们的母亲还在人世,她或许会给予他们食物,但她一定也不会和他们同桌用餐。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一定怀有深情,但是正统的婆罗门和传统禁止和他们有任何的身体上的接触。传统势力非常强盛,远胜过爱。战争的传统远强胜于爱;为了食物而宰杀及杀戮所谓敌人,这种传统否定了人类之间亲和和感情;超负荷工作的传统带来高消耗的折磨;传统婚姻不久就成为一种枷锁;传统的富人和穷人仍然水火不容;各行各业各具传统,其精英引起相互的嫉妒和敌意。全世界各处膜拜场所的传统典礼和仪式,已经将人和人之间互相分离,文字和手势毫无任何意义。一千个昨日,无论多么丰富和美丽,都否定爱。

你穿过一座摇摇晃晃的桥走到一条狭窄又泥泞的河的另一端,这条河流向那条宽广的大江;你来到一个泥泞的,用太阳晒干的土砖建起的小山塞,一大群孩子,在玩耍着,戏闹着;大人们有的在田地干活,有的在捕鱼,也有的在附近镇上干活。在一个阴暗的小屋,墙上开了一个口就是窗户,没有苍蝇会飞进这样漆黑的房间。里面很凉快。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还有一个织布工在操作着一台大大的纺布机;他不识字,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接受教育,很有教养,全神贯注在他手中的工作。他织的是有金银图案的精美的布。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布,或是丝绸,他都可以织出最精细的,最好看的传统图案。他生于那种传统里;身材矮小,性情温和,渴望展示其高超无比的才能。你看着他,用柔软光滑的线生产出最好的布来,你心里感受到惊讶和爱意。这是块极美的编织物,它来自于传统。

《无门直指》:晴空无云

摘自《无门直指》程叔彪(解脱长者)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真精。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於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后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於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解脱长者:藏密根桑泽程呼图克图曰:『上根利智,无修无证,如如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且却」。汉译为「真性」。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後,勤修猛进,随修随现法报化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名为「妥噶」。汉译为「顶上顶」。』)

根师《大圆胜慧内》又曰:『自心光明,而无光明之相。心量普徧,亦非妄想驰散之普徧。本来自在,本来清净。

《金翅鸟飞空经》云:『真心无边中,无表裏,无方所。若以执着妄念而觅自性之真面,无异雁群之飞寻天际,终不可得。不可得者,自性仍无变无增,如是而已。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一刹那间,认知此理,即如是住。勿动着,勿外驰,亦勿分别,自然而住。

《普成经》云:『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自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无垢光尊者云:『是法深妙,若能明了进修,刹那彻悟。自然见性成佛。无上捷径,舍此无他道也。』或谓:成佛必须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今不经次第,亦得成佛麽?则答曰:此等功德,自性中本来圆满具足。无待苦行,(苦行等,原是有为缘之所现。而本性恰始终是清净。所以为苦行而苦行,则非第一义谛,但本性亦非离无缘之缘以现。)而後成就。此乃佛说。

《特别经》(《特别经》是菩萨特别问释迦佛所说的经。)云:『自性无贪,即行布施。自性无犯,即行持戒。自性无嗔,即行忍辱。自性无间,即行精进。自心不动,即行禅定。自心明彻,即行智慧。』由此可知,六度万行自心本具。无须苦行。有此大圆胜慧,上根利智,一见即知,一行即成,下根得之,亦得开悟。

……定於极清净之空中,有极清净之蓝色光明显现。本法云:『德』有内外二种。外为清净天空。内为光明。以莲花生大士口诀明之云:『外清净天,有认为肉眼所见色尘之天空者,非也。天无心,今说内外,是就自性而言。乃由内德而现为外面之清空。谓为蓝色天空,非指俗眼所见之天空也。由内而外,现於空中,故名天空。原未显明,今乃明现清楚。因此分别,故名内外。谓:内为我之内。外为外面之外,则非也。』(意谓:内在身内,外在身外。)

这里所引根师的话,正与禅宗『彻见自心,即是佛。』『六度万行体中圆。』的说法一模一样。

(西藏密典不许公开,现在病叟把最高密法搬到此地。为的是『觉明虚静,犹如晴空。』这一点极为重要。而大家无论宗门教下,都没有注意。至於所说:破五蕴渐成光明之身,亦正可为经文“十方世界,及於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的注解。唯望大家,不要得少为足。尤其是宗门下人,若连本参亦未破掉,或竟仅仅明得扬眉瞬目,就认为已经见性者,倘能藉此而知菩提尚速,努力上进,则不虚我担此罪过了也。万一对此疑惑不信,则请置之可也。万勿毁谤,至恳至祷。)

大慧曰:『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

元朝志彻大师曰:『有时得力,如青天白日,无一点云翳相似。』

研究证明适度的高强度运动对身体更有益

《英国医学杂志》(BMJ)一项研究表明,高强度运动对身体更有益。

挪威研究团队邀请了1567位70-77岁老人参与研究, 并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每周进行两次高强度4×4间歇法运动,即4分钟高强度运动,短暂休息一会儿,再做4分钟高强度运动,共做四组,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90%。

第二组每周进行两次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70%。

第三组按照常规建议自行锻炼,没有强制要求,只需定期检查身体。

研究持续了5年,结果表明高强度运动的人,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明显优于另外两组。

另外,高强度运动组5年后的死亡人数是3%左右,而中等强度组则是6%左右。

JAMA期刊也发表了一篇关于运动和死亡风险的研究。研究人员对403681成年人进行了10年的随访,研究表明,高强度运动占比越高,死亡风险反而越低。

其中,高强度运动占运动总量的50%-75%以上,死亡率降低17%。

每周进行150-299分钟中强度运动和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高强度运动,死亡率下降36%。

高强度运动对心肺功能有明显的锻炼效果。随着心肺功能的增强,组织器官的含氧量也增强,人会更有精神和活力。

但要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过量的运动也会加速老化。

过度的运动,体内会产生过量的自由基,攻击自身细胞,导致组织器官的氧化、退化和功能下降。

过度疲劳也会让心肌压力增大,器官和皮肤都会出现缺氧的状态,加速身体老化。

所以,适量的高强度运动才是对身体健康真正有益的,不要不运动,也不要过度运动。

見即解脫-蓮師亲用天铁普巴杵、法衣、法帽等圣物

文章来自网络

莲花生大士亲用百年“莲师普巴杵”舍利大宝是宁玛巴法主胜者、噶陀总寺收藏,千年传承历史,是西藏雪域庄严法宝之王。

雪域西藏顯密教法升起之因緣、第二佛陀化身、蓮花生大師(百塢嘎冉),在一千三百年前,于尼泊爾事業州,普巴金剛聖地 (勇勒雪)之阿素冉山洞旁,修持杨達黑如嘎。

當時尼泊爾當地發生傅染病、戰亂、天災等災難,蓮師即開始修持普巴金剛大法,於壇城中,以天鐵普巴杵,於手中搓三次後高舉,普巴杵即飛起至虛空中,此时,普巴杵真實化現為普巴金剛,九頭十八臂之智慧尊,平息一切障礙,得到共與不共加持。

此後,蓮師一直隨身帶著這个殊勝的普巴杵。

公元762(虎年)年,藏王赤松德贊與堪布菩堤薩垜,遠請蓮花生大士到雪域西藏。蓮师持此普巴杵,度化雪域无数人、非人、神鬼、魔障等,使雪域眾生,得到不可思議加持。

一時,蓮師與二十五大王臣,修持如來總集大法,益西措嘉空行母當時因緣俱足,蓮師即口傳其事業普巴金剛之灌頂,成熟其証量,蓮師还将天鐵普巴杵,賜予益西措嘉空行母。

後來,益西措嘉空行母又賜予二十五大王臣努欽桑吉益西大師。空行母說:“末來聖地形如戚勐山,獅子盤踞,將會在此處,化現蓮師與我自已之化身,為噹當巴的尊者,請將聖杵傳賜至噶當巴尊者手上。”

桑傑益西大師之后賜予蘇欽夏嘉岡涅大師,蘇欽夏嘉岡涅大師賜予桑達卓普巴大師,桑達卓普巴大師賜予藏敦巴大師,藏敦巴大師賜予了寧瑪巴法主勝者-如來噶當巴德協西熱森格大師 (寧瑪巴噶陀開山租師),至今噶陀總寺己保存此普巴杵八百四十八年之久。

蓮師在西藏雪域,曾親自使用此天鐵普巴杵一百一十一年,今有此殊勝因緣,得見此法寶,如親見蓮師一般,即得不可思議殊勝加持。

形狀材質︰三面憤怒尊與五股金剛普巴杵,非人製作,材質上半部金銅製、下半部天鐵製。重量︰三斤一兩。

尺吋︰三面憤怒尊寬度八公分,天鐵普巴杵寬度八公分,整體高度四十八公分。

大伏藏师秋吉林巴取出的莲师法帽

莲师亲用过的金刚杵(康藏多吉扎寺内)

莲花生大士亲用过的金刚杵

莲花生大士亲用过的天铁降魔杵

莲师天铁金刚杵-敏珠林寺圣物

桑耶寺落成开光仪式上莲师曾使用过的铃杵

莲师法衣

莲师鞋子碎片

克里希那穆提:如何停止被同事激怒

摘自 《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经典对话录 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Of Humanity》

E前来问我如何克服愤怒,因为他特别容易受到同事的激怒,对同事的行为举止感到恼火。

经过进一步的交谈之后,我点出了一件事:

愤怒情绪之所以生起,是因为E想要让他的同事遵守一种E所拥有的行为模式,这滋长了他的不宽容态度,而不宽容就是欠缺思考(thoughtlessness)的表现。

如果他离开目前的岗位,另觅新工作,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为他才是问题的根源,而非他的同事。

E必须了解整个情况,而非只想改变它们。

如果他想依赖环境让自己摆脱愤怒,他就成为环境的奴隶。

如果他依赖环境,那么他会变成欠缺思考。

这种情况就像是那些不断在自己的关系当中寻求改变的人──因为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幻灭或感到厌倦,转而从另一个人或团体寻求友谊或爱。

由于他们并未充分理解关系是什么,单单是改变环境只会再度制造出同样的冲突与幻灭,以及不同形式却同样的厌倦感。

因此,E必须觉察到自己的欠缺思考及其根源。

頂果仁波切:禪修智慧的本性

摘自《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法王

六字大明咒的咒音。它的聲響遍滿虛空……….
沒有一個咒語比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更殊勝。

流轉的念頭在實相上是無生的,既不住也不滅,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要控制狂野的心是很困難的。以這種了知,當念頭產生時,不去追逐它,安住在心的本然相續狀態中,即所謂的究竟菩提心。

一旦你以此方式瞥見了心的本性,你對究竟菩提心的了悟會因兩種相對菩提心的修持而加深:即為了一切眾生之故而成就佛果的願菩提,以及真正將此願付諸實行的行菩提。

如前所述,只許願幫助他人是不夠的,你必須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真正力行利益一切眾生。為了達成此目標,你觀想觀世音,持誦其六字大明咒心咒:唵 嘛呢 唄美 吽Om Mani Padme Hum咒語,禪修其智慧本性。

當你以此方式持續修行,妄念會愈來愈少。當智慧在你身上盛開時,就能使你圓滿自他、此刻、與究竟的需求。

當人們聚在一起談話時,內容大多言不及義,他們的對話主要起於貪愛和反感,如此只會增強煩惱。這些毫無意義的談話會擾亂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念頭如風中的紙旗飄蕩不已。

諺語說:嘴是罪惡之門。綺語、謊言、惡口、繞舌都會導致無盡的干擾和內在的不平,即使是伶牙俐齒與滔滔辯才也往往只會使我們浪費時間,引起麻煩。這就是為什麼在密咒乘中說:用一個月持咒並且禁語,比花上一整年時間持咒但仍摻雜日常談話更有助益。

Page 25 of 32
1 23 24 25 26 2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