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的故事:業力因緣再生

文章来自网络

龍樹菩薩云:這些人會墮各種昆蟲畜類

許多人的邪淫慾望太重,也太過無知,才會生成鵝、鳥、鴨、孔雀、鴛鴦、鴿子、雞、海鷗和伯勞等各種身體形狀。這些鳥類有千百種之多,由於邪淫的罪過,身上才會生長羽毛,不能平滑;嘴與毛爪,不能辨別微妙的感觸。

許多人經常憤怒,嗔恚心重,才會變成毒蛇、昆蟲、蝮蠍、蜈蚣等含有巨毒的蟲類形狀。

許多笨人屬於蚯蚓、蛾、糞蟲、蟻、螻、小梟鳥等種類,成為一群愚蠢昆蟲或鳥類的形狀。

貪婪、高傲和憤怒等心態嚴重的人,會變成獅子、虎或豹等猛獸的身形。

凡是邪見傲慢的人,也會變成驢、駱駝、豬等身形。

那些生性吝嗇、貪婪、嫉妒、輕薄、喧鬧、急躁之徒,將來會變成猿猴、大猿、熊、赤熊等身形。

那些種下邪貪、憎恨、嫉妒等業因的人,都會變成貓、狸、土虎等野獸身形。

無恥與貪食之輩,他們的業因會使自己將來變成鳥、鵲、鳶、鷲等鳥類身形。

輕蔑善人的傢伙,會成為雞、狗和狐等身形。

即使有些人大行布施,奈因憤怒,心裡不快,也會為此業因而成為各種龍身。

有些人修持布施,但心生傲慢,以至動手毆打、欺侮或折磨生靈的話,也會變成金翅鳥的身形。

由此可見,各種煩惱的業因,會形成許多畜生與鳥獸的苦惱。

廣欽老和尚:一切的力量都是從「定」中產生出來的

一切的力量都是從「定」中產生出來的,但只有在「靜」中才能「定」。一個人在安定的地方,能夠定下來,還不算是「定」,要在煩惱的時候,能夠定下來才算是定。

娑婆世界是我們暫時借住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來總是空,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要萬緣放下,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用齋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謂的願斷一切惡,當我們拿起筷子,與人爭著夾好菜的當下,便是一種惡念。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佈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和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道再以福佈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到福消壽盡時,便會墮落,這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佈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沈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我們這個人身,實在是很寶貴的,也是不容易得的。我們說人生人、狗生狗,各有其類,但是,不論是生人或生狗,都是我們這個靈靈覺覺、不生不滅的靈性在轉變的。我們這個心所行的,如果是佛菩薩的行徑,那將來就在佛菩薩的境地;如果心行所作的是貪婪、是愚痴、是瞋恚,那以後就是三惡道的一份子,甚至昆蟲類、空中飄浮的微細眾生類,都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不同的心行作為而轉化的。十法界中的一切眾生,無一不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而轉化,我們這個人身並不是那麼輕易過的,事實上,我們是在過這個人身劫。

我們生是由業感而生,卻往往帶著更多的業而去,如果不知道入佛門修淨業,在茫茫紅塵中,為聲色所役,為物質等欲樂所縛,貪瞋痴業造得越多,命終後,墮得越深。
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應當多念佛、拜佛、佈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找出一條超越生死輪回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要成佛道並非只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可增加佛根種子,善根利的人,將來還會有因緣入佛門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還須受種種的病難與劫厄,以消除宿世來的業報,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種種的劫報,才能成就佛道。釋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他也是經過多少的阿僧祇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廣欽老和尚:修行有功夫的人什麼樣?

傳某師對一些人眾是非,頗為在意,一大早,大眾還在灑掃,便在大殿穿梭於人眾之間,東講西聽的,老和尚坐在客堂,靜靜地看在眼裡,便對傳某師開示說: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灑掃畢,老和尚喚傳某師過去,對傳某師開示說:

「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鍊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

「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老和尚又說:

「戒行清淨,六根不染,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要如龜縮頭,住於清淨無染。六根不淨,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瓊利佩多傑的几件轶事

文章来自网络

噶瑪巴返回楚布寺後,在十一世錫度祖古和竹千米龐卻吉旺波的主持下,舉行了第二次的升座大典。他跟隨貢噶仁波切學習達四年之久,噶瑪巴精進於經論的研修,這段期間內噶瑪巴常告訴他的老師許多有關他自己前世的事蹟。

木豬年十二月三日,十二歲的噶瑪巴啟程前往康地。途中經過一處叫做洛壟的地方時,噶瑪巴告訴德昌依喜帕氏打開轎子上所有的窗子。噶瑪巴他可以看到許多身著華服,騎乘駿馬的人和他同行。事後根據研判這些人可能是當地的護法神前來向噶瑪巴致意,因為除了噶瑪外,沒有人能看見這些護法神。

隨後整個隊伍抵達塔吉楚稱溫泉,停留在當地略事休息,並在溫泉中沐浴。那時已是嚴冬,不料突然有許多蛇類自岩縫中鑽出。噶瑪巴見狀便跑入蛇群之中,,很快的就被蛇群所圍繞,噶瑪巴開始跳舞並說著:“我就是蛇群之王!”所有人都嚇壞了,並央求他停止,然而噶瑪巴只是笑著揮舞,看來絲毫不以為意,也沒有停止的意思。

等噶瑪巴命令群蛇:「統統回到你們的地方去吧!」刹那間,群蛇各自返回於岩隙之中。溫泉區原本不應有蛇;何況冬天,蛇已經冬眠。然而由於噶瑪巴到來,當地地神為迎接大寶法王,紛紛現身,這些蛇就是地神的示現。

十二月十日,噶瑪巴在奇德發現了一條小溪,命名為“五甘露”河。同月二十九日,噶瑪巴再度經過護法神念青唐古拉領地附近時,一匹白色的犛牛朝向噶瑪巴前來,在噶瑪巴面前向他敬禮後便消失不見。每個人見到這幅景象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噶瑪巴卻說:“這是很自然的事!”

廣欽老和尚:平常心就是道

廣欽老和尚:

平常心就是道,

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貪著心,

多念佛,拜佛。

對人不好也不壞,

隨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

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三毒雖除,習氣未盡。

《阿婆檀那經》:

一天佛與舍利弗外出,見到一隻鴿子。

佛的影子覆蓋在牠身上時,鴿子顯得安詳自在。

但舍利弗尊者的影子覆在牠身上的時候,鴿子就顯得驚恐不安。

舍利弗問佛為何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心中無有三毒煩惱,仍然會嚇到鴿子?

佛回答,阿羅漢三毒雖除,習氣未盡,所以才會這樣。

廣欽老和尚: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文章来自网络

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心要怎麼修。我們說出家修心,心要怎麼修?就是沒有分別心,心淨則是佛。我們輪當執事人,與十方眾人接觸,就不能去分別對方,不論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對待,不起分別心,我們度眾生,就是以這無分別的心在度眾。俗家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出家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表面但唯唯諾諾,應付應付,不管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

衝破魔境。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之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歷練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衝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方能得到解脫;也唯有捨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廣欽老和尚: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

文章来自网络

上午,慈航堂某法師等師徒六,七人,上山參拜老和尚,在參觀三聖殿工地後,便離去。

傳某師對老和尚說:「現在交通發達,參學的人可真方便,古時的人要參學,就得萬里行腳跋涉,沿途還要忍凍受飢,有時還遭盜寇的侵犯,到了寺庵,還要受到諸多的挑難,可是,他們卻不以為苦,道心反而更堅固,像《一夢漫言》中見月老人參學的過程就是這樣。」

老和尚說:「以前的人求法,雖然受盡辛苦,但卻能藉此增加身心的能力,做為他們日後擔負弘法度眾的資本。師父年少時,參學行腳四方,也是歷盡飢疲,加上病魔纏身,也是這樣磨練過來的。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否則,師父整天在這裡閒坐,又憑什麼每天那麼多的信眾上山禮拜?」
傳某師道:「見月老人後來能得三昧老和尚的重委,扶樹戒幢,廣傳律法,任勞任怨,實在得力於當初參學時的磨礪。」

老和尚說:「不錯,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厚待好處,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不吃其虧,參不到東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只有能忍辱,才能啓開大智慧。」

敦珠法王关于普巴金剛的開示

文章来自网络

蓮花生大士及諸多大成就者,因時機因緣未宜宣示,特將密宗秘訣埋藏於山岩、水邊、森林等處,而此諸多密法,稱之為伏藏,敦珠法王為寧瑪派伏藏師大師,其伏藏包含三種:
第一:法性,虛空藏。
第二:淨相,智慧網伏藏。
第三 : 心間伏藏。

敦珠法王之伏藏有二十七個法本,其中包含上師、大圓滿、意的珍藏及本尊、空行母、護法等等,普巴金剛法本為其一。依據敦珠法王、聽列諾布法王、噶拉多傑仁波切等所言,修持普巴金剛會得到很大的加持。

普巴有四種:
一、佛性的普巴。
二、慈悲的普巴。
三、手印的普巴。
四、物質的普巴。
於此普巴法會中,包含了以上四種的普巴之功德。

此法會之功德包含有共與不共二類,共通之成就:八悉地、
妙丹、眼藥、土行、寶劍、
空行、隱形、不死、除病等等,

簡要言之,息、增、懷、誅屬於生起次第。
不共之成就:圓滿次第證得四種持明,業熟持明、壽命自在持明、大印持明、任遠持明。

於蓮師時,在印度與尼泊爾邊境,有一個岩洞名賴舒,蓮師與尼泊爾公主釋迦德華在此修殊勝道,時有三具力魔鬼來作障礙,以間斷之。使三年不雨,疫症流行,重以饑饉。蓮師乃派二使者前往印度,取降伏間斷法名普巴續教傳者回來。使者剛返抵達時,此三具力魔鬼,均已自動遠遁,雨下而疫症消滅矣。

本尊身黑藍色,具有三頭,每頭各有三目。右頭白色表文殊菩薩之忿怒相一大威德金剛,為諸佛身的代表。左頭紅色代表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之忿怒相一馬頭明王,為諸佛語的代表。中間藍色表大勢至菩薩之忿怒相一金剛手,為諸佛意的代表。

具有六手,第一手執天鐵製九股金剛杵 ( 鐵表忿怒,九股表盡三界九乘一切眾生 )。右第二手執金制五股金剛杵 ( 金表喜樂,五股表轉五毒成五智 )。左第一手持般若智焰 ( 表燃燒一切苦惱 )。第二手持三叉戟 ( 藏名卡章嘎,表盡攝三界空行母 )。原本二手合掌捧單面金剛橛 ( 表淨除一切煩惱,魔障 )。

背後生出翅膀,像非常銳利的劍,右二腳踩二男魔之背,左二腳踩二女魔之胸,安立於般若智焰中。懷中所抱佛母名柯洛潔蝶,身淺藍色,右手持烏巴拉花( 另有傳承持天杖著 ),左手托顱器,腰圍豹皮裙。

本尊身著三種皮衣:
一、象皮—表降服愚癡。
二、人皮—表降服貪愛。
三、虎皮—表降服嗔恨。

頭戴五骨冠—表五佛五智。頸上掛有三串人頭項煉、骨飾、蛇飾莊嚴,代表本尊具足降服龍族,能統治一切之威力。

古代藏密,以普巴金剛為主要本尊,而弘揚普巴法統,寧瑪巴與薩加巴特重視之。修持普巴法,在於斷除一切自我的貪執,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此,才能了解法界性,亦即不在於降伏外在的東西,而是在於對自己內心本性的了解。

「 普 」字就是空性的意思,
「 巴 」字就是智慧的意思,
普巴就是空性與智慧結合成不二的體性。

普巴金剛是寧瑪巴修部八大法行中的一尊。八大法行中有文殊身,而諸佛身之壇城皆集於文殊身 ( 現忿怒相 ),忿怒文殊就是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能滅除死主,將一切障礙清除。一切諸佛之身都集於大威德金剛身。一切諸佛之語都聚集於馬頭明王的壇城中。一切諸佛之意都聚集於揚大本尊上。一切諸佛之功德都聚集在甘露漩明王的壇城中。而一切諸佛的事業完全聚集在普巴金剛的壇城中。

只要對普巴金剛深具信心,觀修普巴金剛,向普巴金剛祈請,現前這一世能獲得八勝德,即吉祥、長壽、無病、有權、有勢、富有、聞名等。如能具信心、如法精進修持普巴金剛,就能獲得究竟普巴金剛的成就。普巴金剛的壇城是諸佛的總相,三寶的總集。顯教佛、法、僧三寶,密教上師、本尊、空行內三寶,大乘法身、報身、化身密三寶,普巴金剛壇城無一不具足,要是能成就普巴金剛,就等於成就一切三寶。

密法有三身,法身是空性,法身的代表是報身,報身的代表是化身。金剛舞是代表報身及化身,報身及化身所有的動作皆為舞及手印,普巴金剛也是報身佛在世的金剛舞。
敦珠法王二世時,於西藏、印度興建許多寺廟及舉辦法會之時,教導了金剛舞。

法舞表現的題材,是直接取自宗教,由於法舞具有弘揚佛法的明確目的,因而它對於扮演者的要求便十分嚴格。

這些金剛舞的舞者,都是從喇嘛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都是修行很高的喇嘛。這世界是相對的世間,因此善惡的力量也會同時顯現在同一件事上,當善良的力量被彰顯時,邪惡的力量必定恐慌,必定反抗,如釋迦牟尼佛將要成道時,魔王便帶著十萬魔軍前來企圖擾亂世尊的成道,中國也有一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的的心有了邪惡的成份在,便和魔相應相合了,內心邪惡的成份愈多,相應的力量也就愈強,因此若非修行很好的人,也就是幾乎不受魔干擾的人才能來跳金剛舞,也才能驅魔除邪,宣揚正法,否則自身即是魔,又如何宣揚正法呢?

聖者的境界絕非粗糙的世間語言文字所能描述,但密法殊勝之處是具足了方便善巧,珍惜每一個緣起,從緣中去現觀實相即一切的本質—般若,也正因為從緣起著手,而使密法種類繁多,密教藝術於焉誕生,因此我們在探討密教藝術的同時,絕對不能忘記要回歸本質面,才不致扭曲了密教的真義。

在密教藝術的殿堂裡,如果我們肯捨棄顯密的分別,放下佛教,非佛教的對立,只是認真地對生命負責,只是堅持不要下墮,只是一心一意崇尚光明,那麼我們將學到很多。喇嘛們穿著彩衣,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又在翩翩起舞了,為了佛法,他們將不斷的跳下去,西藏人民也很有福報地看下去,不禁想起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一願之禮敬諸佛者,“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聖者的心充滿了所有眾生,容不下一點自私,因此也無有恐懼,建立起一顆光明的心。

廣欽老和尚:別人的習氣不要拿過來起煩惱!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裏不要亂說,肚子裏明白就好。

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

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最會惹事。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裏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爲不好,也不起憎惡心。

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

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

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

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究給崔欽仁波切:見地—一如,一味

摘自《究給崔欽仁波切文集》

見地:一如,一味

密咒乘所有教派中所謂正覺的究竟果,我們或稱之為輪涅不二,或大手印,或大圓滿,其實都是相同的,因為都是萬法一如。

如果不同,我們則必須說明薩迦派的證悟,噶舉派的證悟等等;也就是說,假使我們接受薩迦的灌頂,便不得噶舉的果,事實上並非如此。

見地的名相或許不同,背後的意義卻無不同。因為密咒乘的究竟果就是體悟自己的心性。已證悟者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如大手印或大圓滿等等。

唯一真正的不同處在於不同教派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傳示心性的方法及修持正道的方法等等。一旦懂得見地真正的意涵,便知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也因如此,我可以根據寧瑪派、薩迦派、或噶舉派的解說來傳授教法。從上師修持的經驗中可知,一但了知真意,這些教法其實沒什麼大不同。

我的確覺得薩迦班智達的話最是絕妙,當他說:「我的大手印就是,在灌頂時體驗到本初智的降臨。」薩迦班智達的意思是大手印並非是屬於薩迦派或噶舉派或格魯派的教條或教義。大手印指的是體悟真正心性者。此一大手印則是透過體認證悟的傳承力量以及勝義加持傳承的力量來傳示的。

不論我們是說輪涅不二、赤裸本覺,或是說大手印、體悟覺性,意義都是一樣的,也就是一味,一如。有些傳承可能只用幾個字概略解說,有些傳承則明白地多加解釋,其用意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教法都是談同樣的要點─體悟真正的心性。用詞遣字或有不同,如果你真的了解意涵,其實是相同的。

例如,丹巴仁波切有時會在輪涅不二的正見上禪修觀想,有時則根據大圓滿的覺受來禪修打坐。對他而言,這些禪修的結果都是同樣的體悟正覺。

我從欽哲秋吉洛卓仁波切獲得根據大圓滿教法的心性傳示和安住正覺見地,本質上和丹巴仁波切根據薩迦傳承教法的解釋是相同的。兩者之間並無真正的差異。

不同的傳承或許會著重不同禪修的次第,根據不同根器有些強調較早的次第,有些則著重隨後的次第。教授和解釋的方法或許有所不同,然而都是傳示相同的根本佛性。

佛教哲學各門派經常辯論不同傳承的見地。學哲學的學生嘗試區分不同門派的觀點。實修傳承的各門派則都同歸於一味,一如,而且用非常相近的方法來顯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因為他們通常只學自己的傳承教法而已。再者,詳盡的精髓教授通常是極機密,只有傳授予本身真正需要這種修持的人。在許多傳承中,都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這些教法,頂多僅在簡略的指導手冊發現一些。

薩迦班智達曾說他有一個特殊的方法來了解根、道、果。薩迦傳承解說見地,認為根、道、果無二無別,也就是說三者一如。

然而,薩迦班智達所說的並非基於學理上的知識或文字的論述,其真諦只能經由己身的禪修經驗來了悟,這是因為根、道、果只有對於已經體悟空性─及真正的心性─的人來說才都是相同的。

因此,通常我們說「道果」,意味著「道有果隨」。但是對於已經體悟真正的心性者而言,我們也可以把它說成「果道,果即是道」。換句話說,果─真正的心性─被當成道來修持。我們在道上一再不斷地禪修以體悟真正的心性,這就是以果為道。

金剛乘的教法稱為果乘,就是因為行者把果─真正的心性─視為道來禪修。

輪涅不二的意思就是一切可以體驗到的宇宙萬象─輪迴及涅槃─都是相同一味。輪迴痛苦及涅槃寂靜的各種經驗在體悟覺性的究竟見地上是等味的。對證悟者而言輪迴與涅槃無二無別,因為兩者同樣都是空性,也就是清淨明光一味。

究給崔欽仁波切:我的上师

摘自《究給崔欽仁波切文集》

我的上師

我的根本上師丹巴仁波切是蔣揚欽哲旺波、蔣貢空楚永騰嘉措、和蔣貢洛碟旺波的弟子以及傳承的持有者。這三位上師傳給他究竟的加持傳承,也就是體悟且安住正見的教法。而我從丹巴仁波切領受到這些加持與教法,因此我說我們都極其幸運。

丹巴仁波切真是不可思議。人稱他為丹巴,因為他是崇高無上的人物。他只要一獲得教法,立刻誦念五十遍。不論那方面都很難拿任何人跟他比。這就是他被稱為「丹巴」─即「崇高無上」,或者簡單地說「最上」─的緣故。我覺得他和他的上師一樣,與欽哲旺波、蔣貢空楚及洛碟旺波無二無別。從欽哲旺波到我們現在的上師丹巴仁波切,是一個非常貼近的傳承。如同前面所說,如果我們問道:「什麼是近世金剛瑜珈母傳承的根源?」,答案當然是蔣揚欽哲旺波。

我的另外一位根本上師是基莫仁波切,他給予很多不同的人們許多的加持,而且通常在加持時,會簡明地傳示心性。然而他比較是一位潛藏不露的上師,而且不會公開地對許多人極清楚地解說正見。不過,私底下我從基莫仁波切領受很多的啟蒙及教導。從丹巴仁波切,我則領受許多鉅細靡遺的教法,教導我如何體悟覺性與安住正見。丹巴仁波切精通密語傳承,也深入地教導我這些教法。

基莫仁波切通常不會給予詳細的解說,而是賜與弟子加持,並且以祝福的語詞加上眼神及手勢來傳示心性,在這同時他始終都安住於究竟正見。基莫仁波切特別喜歡引用薩迦班智達兩句簡短的開示─我也常在傳示心性時引用─即:

念滅念起之間,
明光持續展現。

基莫仁波切通常先賜與弟子加持,然後再解釋說:「當前一念已經止歇,而下一個念頭尚未生起之際,清淨明光會持續不斷地展現。在此無念之際,這個明光就是你的本覺智慧。這就是輪涅不二,這就是現在你必須自己來體悟驗證的。」他的話語通常十分簡短而明確,然而卻非常完整,就像這樣。這些話對弟子的傳示心性非常有效。

我從基莫仁波切獲得修法儀軌總集完整的傳承。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傳承,是他從一位女上師大成就者傑尊貝瑪那裡獲得的此法教。傑尊貝瑪則是從蔣貢洛碟旺波領受此成就法儀軌總集,這一套教法是蔣貢洛碟旺波的上師蔣揚欽哲旺波集結,而由他編纂而成。
蔣揚欽哲旺波是一位特別的大師,一位最不可思議的大師,也是西藏佛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他是近代欽哲這一脈的第一位,其後皆為欽哲旺波之化身。第一位直接轉世的就是蔣揚欽哲秋吉洛卓。早期的幾位欽哲的成就都不可思議。欽哲秋吉洛卓之後則有五位不同的欽哲仁波切的化身。

我也從蔣揚欽哲秋吉洛卓領受過究竟傳承的教法,這個傳承著重在真正心性的傳示。我很幸運地兩次從欽哲秋吉洛卓上師領受大圓滿的教法;當時我還在西藏,欽哲秋吉洛卓來中藏傳法,我兩次都躬逢其盛,獲得教法。

為了回應我的祈請,欽哲秋吉洛卓私下賜與我灌頂以及傳授一個與我家族十分接近的傳承,也就是伽尊森傑旺秋的教法─伽尊心髓。欽哲秋吉洛卓說,因為我是伽尊森傑旺秋血脈傳承的持有者,他將給我特別的伽尊心髓教授。伽尊心髓是蔣揚欽哲旺波的心寶之一。欽哲秋吉洛卓來拉薩傳法時,我也領受了蔣揚欽哲旺波的心寶以及雅希心髓(Nyingthig Yazhi)。此外,私底下我也領受了非常珍貴的金剛瑜珈母以及喜金剛教法的密語傳承。

我也特別祈請偉大的女上師殊協傑尊瑪傳授心性教法。如同丹巴仁波切一樣,她也是欽哲旺波、蔣貢空楚以及蔣貢洛碟旺波的弟子。從這些上師傳到殊協傑尊瑪,傳到我,時程上都很短。這是一個直上溯蔣揚欽哲旺波及其同時代大成就者的傳承,是非常晚近的傳承。

當我向殊協傑尊瑪祈請教法時,我覺得我已經從丹巴仁波切完全領受了究竟傳承。不過我卻發現從她的教法中,使我對正見的修持增益良多。殊協傑尊瑪一定活了超過一百三十歲,其中二、三十年以上都在黑暗中閉關。雖然她在漆黑中閉關,她仍能看得很清楚,照樣閱讀,行住坐臥樣樣難不倒,同時更能親見那清淨明光。

上一世的楚西仁波切─楚西築德仁波切,是殊協傑尊瑪的老師,也是我的上師─那瀾陀寺的喇嘛那羅仁波切─的老師。殊協傑尊瑪和喇嘛那羅都是黑髓大圓滿傳承了不起的修行者,他們從楚西築德仁波切領受此法教。黑髓是修持文武百尊的一種靈修法門,必須在閉黑關之中修持。

我年輕時,我的上師喇嘛那羅曾在那瀾陀寺以這些密法訓練我,把我安置於黑暗中閉關。有些老僧侶到那瀾陀寺附近抱怨說:「噢!喇嘛那羅做錯了,他把我們的上師關在暗室中,他怎麼可以做這種事?」特別是一位管小寺院的老和尚,小寺院中放置大轉經輪。他一直抱怨喇嘛那羅不該如此對待上師。然而,經過這種修持,我獲益良多。

簡而言之,黑髓傳承側重於在徹底黑暗之中作長期的閉關。在閉黑關之時,修持到較高的次第時,行者會開始對輪迴與涅槃生起靈明的覺受,對三界輪迴以及諸本尊的淨土獲得諸多如實覺知。最後行者會完全觀到文武百尊壇城,就像死後在法性中陰的遭遇。

我確實在喇嘛那羅的指導下閉過幾週的黑關。當時我對輪迴與涅槃獲致如實覺知,看到六道輪迴,甚至直下下三道並至地獄道。即使是地獄道也全然為文武百尊壇城的淨土所瀰漫。你是否對這個修持證得真正經驗,有個徵兆可以驗證:你只要把視線調整得宜,文武百尊的壇城自然會呈現在眼前。我也從那瀾陀寺的喇嘛那羅仁波切獲得許多傳示本覺的教法。喇嘛那羅的父親是塔隆噶舉教派的轉世活佛,他的母親則是我家族─伽尊族─的尼師。從我很小的時候開始,喇嘛那羅教我所有的佛法,包括顯教和密教。

喇嘛那羅教導我如何修持薩迦傳承的法門,他也授我其它修持傳承的口傳教法。喇嘛那羅非常精進地接受許多佛教傳承的教法,同時他也將所有的教法供養給薩迦崔津法王。
我從丹巴仁波切獲得同樣的教導和訓練,在幾年內他賜予我完整的密續總集,容涵了全部的八大分支的實修傳承。密續總集包含了在西藏開花結果的佛教八教派完整的灌頂,八教派即寧瑪、卡當、薩迦、瑪巴噶舉、香巴噶舉、時輪究竹、年竹、希傑及酬德。

我從丹巴仁波切處領受這些灌頂,加上口傳教授和密語傳承,這些口傳及密語解釋八大分支實修傳承的修持要領,即正念、禪修和行止。我也將這些教法供養給薩迦崔津法王以及其它許多位傳承持有者。

從丹巴仁波切獲得的這些傳承,我也在不同的法會上,完整地傳授時輪金剛六支瑜珈的口傳教授以及詳盡的圓滿次第。同時我這一生中,也持續不斷地給予密續總集和修行儀軌總集的灌頂以及傳授教法,這些密法總集包括八大分支實修傳授的灌頂、儀軌、以及口傳教授。

察巴傳承遵行薩迦的喜金剛、金剛瑜珈母、大黑天等教法,修持生起與圓滿兩次第以及相關的口傳教授。同時,透過八大分支實修傳承的口傳,察巴的瑜珈行者總能更了解並提升修持的層次。

這就是察巴傳承的真諦,就是富含八大分支實修傳承的口傳教授。從最早的察巴傳承祖師,一直到薩迦昆族的達千洛卓嘉晨及其主要弟子蔣楊欽哲旺秋,都是實修傳承的例證。如果有人心持懷疑,不妨讀讀這些祖師的傳記。

廣欽老和尚讲述住山的故事

文章来自网络

廣欽老和尚:跟我們說他在大陸住山的故事。

他說:當時我只帶了幾件衣服、針線、一、二十斤米、火柴,在清源山找了一個石洞,這個洞有兩個洞口,我將一個洞口塞住。

洞內很清幽,又有一塊石頭,在石頭上打坐,感到很舒服。

日落時,忽然有一隻老虎以屁股先進洞來,我嚇了一跳,大呼一聲:「阿彌陀佛!」

老虎竟也被我嚇到了,馬上跑出去,

隔了一會兒後,牠又再度進來,

我就對牠說:「山軍啊!你能不能把這個洞讓我修行呢?還是你要吃我呢?」

我看老虎並沒有惡意,就為牠皈依。

這就叫做「心動心」,我無惡意,牠也無惡意。

第二天牠帶來許多小老虎,在洞口遊玩,走來走去、跳來跳去,顯得很高興的樣子。

究給崔欽仁波切:具加持的傳承

摘自《究給崔欽仁波切文集》

具加持的傳承

佛教的傳統,傳承非常重要。沒有傳承,就無法得到加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開始就要檢視這個傳統是否有真正的傳承。真正的傳承透過經驗來證明。許多人都是透過修持教法而獲得開悟的。

察巴傳承源自薩迦昆族的達千洛卓嘉晨。達千洛卓嘉晨是位偉大的三種戒律的持有者,他激勵了多鈴巴的信心,多鈴巴從達千洛卓嘉晨處領受這三種戒律並成為其主要的弟子。多鈴巴的主要弟子為察千洛沙嘉措。察千傳承的金剛瑜珈母誦本,描繪禪修道上次第的言詞都是來自察千所說,也就是他自己描述其修持道上的圓滿經歷。他親身證得修行上的每個次第,其傳承祈請文中即描繪自己見到了真正的金剛瑜珈母的情境。

欽拉秋傑則是我的家族─傑尊族─第一位究給企謙法座的持有者。從欽拉秋傑時代開始,我已是傑尊家族血脈傳承的第十八世那瀾陀寺的究給企謙。

欽拉秋傑曾在不同的場合親見金剛瑜珈母的顯現:有一次,他親眼見到一紅一白的金剛瑜珈母現於拉薩附近扎葉瓦的懸崖上,這一紅一白的兩尊金剛瑜珈母,賜予他時輪金剛灌頂。欽拉秋傑帶回透明且上面滿佈閃閃虹光的庫夏草,以證明金剛瑜珈母曾親自給他灌頂。

究給企謙欽拉秋傑曾獲知預言,如果他前往神聖的察歷山區閉關修行,將成就虹光身。當時他因身負那瀾陀及扎魯兩寺院的重任,無法前往。不過後來在金剛瑜珈母親授時輪金剛灌頂、加持及教法後,欽拉秋傑的確成就了虹光身。

當欽拉秋傑告知侍者他的成就時,侍者問他什麼是光明身,欽拉秋傑便說:「來,摸摸我的頭。」侍者用手碰觸上師的頭頂,只覺他的手直入上師整個身體,看起來是上師的身,卻是透明的光體。這就是欽拉秋傑透露成就虹光身的徵兆。欽拉秋傑是察巴教派金剛瑜珈母傳承最重要的上師之一。

這些教法的傳承一直持續到我們現在的上師。金剛瑜珈母虹光身成就修持教法、以及體悟明覺時所有經驗的一味教法(也是虹光身修持法的一部分),事實上都非常類似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教法。兩個傳承修持的解說可以互補,這是察巴教派金剛瑜珈母傳承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這個傳承─以親見金剛瑜珈母並領受其教法的幾位大師為代表─一直持續至今日。

在近代,接續這個傳統的上師是蔣揚欽哲旺波。他不但真正見到金剛瑜珈母並獲得短軌傳承,也就是金剛瑜珈母直接口授的淨見。

蔣揚欽哲旺波是極特別、極例外的上師,也是西藏最偉大的上師之一。蔣揚欽哲旺波地位崇高,西藏人稱他為第二佛。

近代,薩迦傳承金剛瑜珈母教法的根源來自蔣揚欽哲旺波,他與弟子洛碟旺波一起教授金剛瑜珈母修持法最長的開示。本開示的文字經洛碟旺波仔細督導,並由這兩位上師的弟子東康赤巴撰寫。我本人則是從丹巴仁波切上師鉅細靡遺得獲這些教法。由蔣揚欽哲旺波欽定的短軌傳承教本一直傳至我們現在的上師。

我們以上約略談了金剛瑜珈母教法深具加持的傳承,它是一個實修經驗的傳承,因為這是個透過經驗證實未曾中斷的傳承。它是一個實證開悟的傳承,因為達千洛卓嘉晨等上師由此教法開悟。它也是一個密語口授的如實覺知傳承,因為札巴嘉晨以及之後的許多上師都親見了金剛瑜珈母的尊勝容顏。

它是一個無上正見的傳承,因為它同時具足加持力、修持指南、及口傳教授,能為修行弟子直指法性,也因此是究竟正見的教法。

當虔誠弟子出現時,如果他能與上師的關係如同父子,並能持守三昧耶誓,這時上師即可傳授究竟的法教,如直指法性的口傳教授等。

阿底峽尊者隨身攜帶的會說話的度母

這是當年阿底峽尊者不離身的度母像。

據說此像曾開口與尊者進行交流。

現供奉於西藏拉薩度母寺(卓瑪拉康)。

尊者終生修持度母法門,隨身攜帶的度母佛像更常常開口話,指導尊者弘法。

曾有人向阿底峽尊者说:“某某人心中是有佛法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别人都不指责他,他的行为非常好,他是一个真正依着佛法在修行的人。”

阿底夹尊者回答说:“一般而言,是不是一个修行者,是要自己来验证的,他人并不是最主要的见证者。”

度母祈请文(阿底峽尊者所造)


顶礼解脱八难护佑母 顶礼吉祥圆满灿耀母
顶礼三恶道门断除母 顶礼善趣道路导引母
以尊恒常饶益行 复次大悲祈庇佑

嗡 达咧 都达咧 都咧 梭哈

(108遍或尽力持诵)

以上这段礼敬及启请文的前六句是阿底夹祖师亲撰的。

阿底峽尊者曾不顾危险,远赴印度尼西亚求法。在海途中,祖师遇上了大风暴,一时之间眼见船快要沉没了,尊者便随口诵出这六句祈请文。

在诵了此祈请文后,不动明王突然显现了,他在船桅上把船压稳;二十一位度母亦化现了,他们团团围绕着把船身固定了,令尊者安然渡过了一劫。

礼敬及祈请文的第一句是求度母救我于火灾、水灾、风灾及各种灾难中。

第二句求他赐予功德及智慧等。

第三句求度母令我不堕地狱、饿鬼及畜牲道中。

第四句求他引领我们生于善道中。

第五及第六句是说:“您一向都救助众生,请现在就马上救度我!”

究給崔欽仁波切:大手印清淨明光

文章来自网络

薩迦茶派25任究給企千法王略述師承與“輪涅不二”:

「明光就是你的本覺智慧。這就是“輪涅不二”,這就是現在你必須自己來體悟驗証的。」

「念滅念起之間,明光持續展現。」

「不論我們是說 “輪涅不二”、赤裸本覺(大圓滿),或是說大手印、體悟覺性,意義都是一樣的。」,

「當我向殊協傑尊瑪祈請教法時,我覺得我已經從丹巴仁波切完全領受了究竟傳承。不過我卻發現從她的教法中,使我對正見的修持增益良多。殊協傑尊瑪一定活了超過一百三十歲,其中二、三十年以上都在黑暗中閉關。雖然她在漆黑中閉關,她仍能看得很清楚,照樣閱讀,行住坐臥樣樣難不倒,同時更能親見那清淨明光。」

「…我的另外一位根本上師是基莫仁波切,他給予很多不同的人們許多的加持,而且通常在加持時,會簡明地傳示心性。然而他比較是一位潛藏不露的上師,而且不會公開地對許多人極清楚地解說正見。不過,私底下我從基莫仁波切領受很多的啟蒙及教導。

從丹巴仁波切,我則領受許多巨細靡遺的教法,教導我如何體悟覺性與安住正見。丹巴仁波切精通密語傳承,也深入地教導我這些教法。

基莫仁波切通常不會給予詳細的解說,而是賜與弟子加持,並且以祝福的語詞加上眼神及手勢來傳示心性,在這同時他始終都安住於究竟正見(悟境)。基莫仁波切特別喜歡引用薩迦班智達兩句簡短的開示─我也常在傳示心性時引用─即:

念滅念起之間,
明光持續展現。

基莫仁波切通常先賜與弟子加持,然後再解釋說:

「當前一念已經止歇,而下一個念頭尚未生起之際,清淨明光會持續不斷地展現。在此無念之際,這個明光就是你的本覺智慧。這就是“輪涅不二”,這就是現在你必須自己來體悟驗証的。」

他的話語通常十分簡短而明確,然而卻非常完整,就像這樣。這些話對弟子的傳示心性非常有效。」

泰戈爾 : 用生命影響生命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善良,
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因為相信你,
開始相信了自己。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綻放著所有的美好!

頂果欽哲法王:證悟的步驟

證悟的步驟有三:瞭解、體驗和真實的證悟。

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丁,終究會脫落。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困境。

禪定的經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密的地方專注禪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禪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人歧途。”專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刹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些成就的徵兆,但是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話說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為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為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產,而不要對它產生一種慣性的執著。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者威脅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禪定;如果我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會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意念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執著于有利的狀況,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搧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準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搧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這樣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貽盡。不管任何狀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路上有所進步。

龍樹菩薩傳

文章来自网络

龍樹菩薩傳
鳩摩羅什譯本譯白

龍樹菩薩大乘佛教論師,佛在大雲經中授記云:「有『龍』比丘能弘我正教法;後於淨光世界中,成佛名『智慧生處光明如來』。」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龍樹是大乘佛學的創始人,生於約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傳說其父姓龍,母生他於樹下,故名龍樹。

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孩提的時候,聽到婆羅門誦讀經典,數遍之後,他即能背誦。到二十歲以後,對天文、地理、數學,以及婆羅門和各道的經文,幾乎都讀遍了,而且理解力相當強,因此在青年時名氣就很大。

他有幾個同齡好友,都是學識超群。一天,大家議論道:我們把天下的經論都理解了,現在就是沒有學到法術,不能縱情逸樂。不久打聽到一個術士,會隱身術,他們就去登門求教。那術士看到他們年輕,又動機不良,不願傳授。他們苦苦請求,術士纏不過他們,只得給每人一粒藥丸,囑告道:「你們在僻靜的地方,用水將藥丸磨化,塗在眼睛週圍,人們就見不到你們了。」龍樹便當場試磨,細辨藥丸的氣味,對術士道:「你共用了七十樣藥物合成,對嗎?」術士不勝驚訝,問他怎麼知道。龍樹說:「我是從氣味中辨別出來的。」術士甚為嘆服,只得叮嚀要慎用此術。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從此常出入宮中,恣情取樂。百餘日後,宮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懷孕了。國王大為忿怒,嚴加責問。妃子們哀泣說:「非是我們不貞,是睡夢中有妖人作弄。」國王召大臣商議。一老臣說:「凡這等事有兩種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術士搗亂。陛下可派幾個精明的人,暗暗分守在宮門背後,若是術人,總有跡象可露,可用兵器除之﹔若是妖魅,雖無跡象,亦可用符咒消滅。」國王立即照辦。

不久有人來報,是術士所為。國王當即派武士數百人,禁閉宮門,手揮刀劍望空亂砍。三個婆羅門術士被殺死了,惟有龍樹藥性未過,沒有現形,又屏氣凝神躲在國王背後,終於逃脫了性命。

受此嚴重教訓後,龍樹方纔覺醒,想到了佛陀所說:「貪欲是眾苦與禍患的根本,一切敗德喪命之事,皆由此引起。」於是下了歸依佛門的決心。他尋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門虔誠請求,出家受戒。他在佛塔待了九十多天,讀遍了所有經論,心不滿足,但已無其它經文可得。他辭師下山,又訪尋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懇求,得到了《摩訶衍》大乘經典,他用心研究求教。三個月後,他又統統理解並背熟了,仍感不滿足,於是就周游列國,蒐集沙門的各種經論。一路上,他還和諸外道及部派佛學者辯論,都辯不過他。他逐漸產生了驕傲,認為佛經較諸外道,其理雖然高明深奧,但亦不難窮盡,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份之想,別出心裁,欲另自立一派,廣收徒弟,宣揚他的學說。

正在這時,有一位叫大龍的比丘,長髯突眼,目光炯炯,特來找他。對他說:「年輕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見,你的學識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且跟我到一個地方,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這位大龍比丘就把他領到一個深山的石洞,入洞數步,竟是另外一個世界,殿宇金碧輝煌,清靜雅致。老比丘把他領入龍宮,打開一個個玉石寶庫,裡面藏著數不盡的稀世經典,寶庫裡發出陣陣幽香。大龍比丘說:「年輕人,這下夠你讀了吧?」龍樹忙不迭地貪婪翻閱,口裡說道:「長老,我太感謝你了!」

這下龍樹真的滿足了,比過去讀到的多十倍,玄理更加精妙深奧,他如飢似渴地晝夜閱讀,不明之處隨時就向龍師請教,視野頓時開闊,心量也開始謙虛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學浩如煙海,其理博大精深,沒有任何外道超得過它,夠我一生用心鑽研了。同時也就打消了自立門戶的陋見。

他在龍宮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經典反覆細閱,幾乎能背誦了。大龍長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術,他才別師出來,仍回到南印度。從此大力宣揚佛法,說服外道,推廣大乘佛教。被他感化的婆羅門等外道,不計其數。

當時有位婆羅門上師,會一點咒術,心生嫉妒,欲與龍樹比個高下。他奏明國王,請王以觀究竟。國王規勸他:「我看你虛心一點吧,龍樹已是一位得道高僧,和多年前大不同了,他明與日月爭光,智與聖心並照,你為什麼不能容他呢?」婆羅門說:「陛下被他巧言迷惑了,我諒他沒有什麼真本事,如若不信,看我們比試吧。」國王見他固執,只得准奏。

比賽的那天,國王與龍樹先坐在聽政殿上。婆羅門後到,他見國王如此尊重龍樹,心中更是不悅,便於殿前立即作法,只見現出一個廣大潔淨的黃金池子,水波粼粼,中央昇起一株千葉蓮花,那婆羅門高坐其上傲慢地說:「龍樹,你看我坐在蓮花之上,宛如天神,而你屈居地下,卑微可笑,你敢與我蓮上的大德智人辯論嗎?」

龍樹也不答言,從容地離開座位,用咒言化作一頭龐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繞黃金池子一周﹔然後舉步池中用象鼻把那婆羅門高高舉起,摔於地下,蓮池與白象瞬間隱去,惟見那婆羅門腿折腰傷,一副可憐之相。他自知非龍樹對手,匍匐於地,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伏請多諒!從此願意歸依佛門,開我愚蒙,求大師收我為弟子。」

印度又有一個鄰國,國王篤信外道,並強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對沙門釋子,則非平等對待。龍樹聞之,特前往宣揚佛法。其時該國正在招募國王衛士,龍樹應募,很快升為校衛。他在短時期內,幫助整頓隊伍,嚴明紀律,使國王的衛隊面貌一新。一日國王出巡,龍樹率領衛隊荷戟前行,綵旗招展,步伐整齊,威風凜凜。國王見了甚是滿意,便問侍者帶隊的是什麼人,侍者答:「此人奇怪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飯,也不要王家一文餉銀,說是來保護國王,整飭軍紀。」國王亦覺奇怪,就召他晉見。問道:「你是什麼人?」龍樹答:「我是一切智人。」國王驚愕,半晌說:「一切智人曠古少有,你敢大言不慚嗎?」龍樹說:「國王如果不信,可以當場試驗。」國王心裡想道:我是精研婆羅門教理的,可謂智人之主,他竟當我面自稱一切智人,而且說得如此著實,不能小看。我若提出的問題,被他解答,證明他勝了﹔我若不提出問題,也說明我負了。遲疑良久,就索性提個大難題,看他如何回答。於是啟口問道:「你可知今上天在做什麼?」龍樹不慌不忙地施禮作答:「啟稟國王,當今上天正在與阿修羅作戰,戰鬥方酣。」國王聽了,喉嚨裡像塞了棉團一樣,心裡想:「這個人真是瘋子嗎?」半天說不出話來。龍樹說:「國王,你不要以為我是虛談怪論,片刻就能見驗。」說罷,不一會,就聞空中干戈喊殺之聲,阿修羅的手和斷足從空掉下。龍樹又施法術,讓國王、臣民與婆羅門等,統統見到天上鏖戰的情況,良久才漸漸隱去。

這時從國王起,所有的臣民和婆羅門等,個個驚訝信服。國王再問龍樹:「你究竟是什麼人?」龍樹忽現比丘身,稽首答道:「貧僧乃是沙門龍樹。」國王早聞龍樹是鄰國的大師,舉國被其佛化,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心悅誠服,於是也歸依了佛門。國內所有婆羅門、外道,亦甘願剃髮受戒,至心歸命,自此便恭請大師天天宣講佛法,舉國受到了正法的教化。

當時宮殿裏有一萬名臣子、婆羅門等,見到此等功德,皆要求菩薩剃度出家。外道聽聞此事,全都聚集而來向尊者挑戰比賽。龍樹菩薩就以大智慧和方便言詞與諸外道辯論。對智慧不足者,尊者一言對方就屈服了;聰慧者,頂多二天對方也就窮詞莫辯了。這些被摧伏的外道,全都剃除鬚髮出家求道。總之,龍樹菩薩度化的人,經常讓國王送出十車、十車的白衣、缽,但馬上全被徒眾分光,如此地度了無量眾生。國王有一兒名叫具能童子,當他母后送給他一件無縫天衣時,他說:「等我執掌國政的時候,再穿上這件妙衣。」母后聞言說:「你不可能執掌國政,因為你父親向阿闍黎學長壽辟谷法已得成就,他的壽命將與龍樹菩薩壽命共存亡。」於是王子去到吉祥山龍樹菩薩住處,請求菩薩滿足他的願望,布施頭顱。說完後即以利劍砍龍樹菩薩的頭,但不管怎麼砍就是不能傷一寒毛。於是阿闍黎龍樹菩薩對他說:「我過去生中曾以吉祥草殺害昆蟲命,今天才得此異熟果的報應,你當初是那隻昆蟲,今天可用吉祥草斷我頭首也。」龍樹菩薩要入吉祥山涅槃之前告訴他的大弟子提婆阿闍黎說:「佛因為大悲心憐愍眾生,所以演說甘露妙法來利益未來的眾生,正法一代代相傳,以至傳到我。我將去世,把法付給你,你要流布廣化,要以最恭敬的心來受持正法。」

龍樹的著作十分豐富,有《中論頌》、《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薩資糧論頌》、《莊嚴佛道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享有「千部論主」之稱。

顶果仁波切:观想蓮師在我們的頭頂上

頂果欽哲法王:

觀想在我們頭頂上有一朵十萬花瓣的蓮花,蓮花上面有著日輪、月輪;日輪象徵著慈悲的善巧方法,月輪象徵著了悟空性的智慧。日、月輪都是平扁、完整的,月輪稍稍漂浮在日輪之上,日輪稍稍漂浮在蓮花之上。在蓮花及日月輪之上端坐著我們的上師,以蓮花生大士的身形顯現,而蓮師則是集一切皈依於一身。從外在來說,蓮師是三寶(佛、法、僧)的融合。從內在來看,他是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的融合。而在秘密上來說,他是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的融合。在本性上,他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在此一生中賜予我們所有的法教。

他的身形就是湖中誕生的蓮花生大士,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融合精華,以化身的身形顯現於此。他的身體有金剛不壞的本質,為了示現他的無死境界,他的面貌是八歲兒童,充滿年輕氣息;他的膚色白裡透紅,散發著健康氣息。

他身穿九層袍衣,象徵對九乘的了悟,這其中包含三層僧袍及藍色袍子之下的一件白衣,這些之上是一件錦緞斗篷。三層僧袍象徵他對小乘法教的嫺熟成就;藍袍象徵他對大乘法教的嫺熟成就;錦緞斗篷象徵他對密乘法教的嫺熟成就。

蓮師有一面、雙臂、雙腿。他雙眼張大,直視虛空,象徵他隨時覺知到究竟本性。雖然嘴角帶著微笑,但額上雙眉微蹙,這代表在他身上融合了祥和及忿怒面。他以右腿微伸而左腿微曲的坐著,這是“王者遊戲”的坐姿。就如同沒有人會違背國王的命令,三界輪回之中也沒有人敢違背究竟智慧之王——蓮花生大士——的命令。

蓮師右手持五股金剛杵,象徵他成就了四灌頂中第一項瓶灌頂的一切功德特質。在其他許多法相中,蓮師手持金色金剛杵的位置是在胸前,手指頭向外指;但在此,因末法時代勝利的旗幟是由黑暗的負面能量所高舉,所以蓮師將降伏一切的金剛杵高舉向空中——這樣的手印也出現在龍欽寧體持明總集的儀軌中,名叫“威懾現象”。

蓮師的左手結平等印,其中有一盛滿甘露的顱器,此顱器具足一切功德。顱器象徵第二灌,也就是秘密灌頂的成就。顱器之上是無死寶瓶,象徵蓮師已達到無死持明者的境界,也就是“了知無死智慧者”。寶瓶之上有如意樹的樹枝。

在不同的法相中,蓮師會配戴各種不同的項冠或法帽,在此,他戴的是五瓣蓮花冠。五瓣代表著五方佛,因為蓮花生大士屬於“蓮花”家族,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的頂冠是蓮花的形式。蓮花冠同時也象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蓮師奇跡般的化現,超越凡夫出生過程的所有垢染。蓮花冠之上有日月,象徵方法與智慧,之上有一個禿鷹的羽毛,象徵成就大圓滿之究竟見解。

蓮師左手的臂彎之間,有一三叉戟“卡杖嘎”靠在肩上,象徵第三種灌頂,也就是智慧灌頂的成就。三叉戟同時象徵空行母耶喜措嘉和曼達拉瓦的秘密身形,他們是蓮師的主要佛母,本身代表大樂與空性。三叉象徵一切現象的空性,空性的顯現是純淨的光明,以及周遍一切的慈悲。三叉的每一叉上各垂下三個環,加起來象徵九乘。在三叉之下,從上到下排列著一干的頭顱、一腐化中的頭顱,以及一個剛斬斷的新頭顱,象徵三世及三身。這些之下有一長壽瓶,一對交叉的金剛杵,以及一個掛上絲巾的顱鼓;絲巾的五色代表五種智慧。

蓮師坐在虛空中,空中充滿著彩虹光,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五色光點與光圈。他的身體放光,無量的光束射向十方,透過這些光束,蓮師能依自己意願化現為十方的佛土及諸佛菩薩,三根本中的所有本尊,這都是蓮師智慧心之化現。同樣地,他能將這些化現攝受入自己的身體,以此示現他們與他是合而為一的。

我們有三種方式來觀想蓮師:
1.第一種就是觀想他獨自一人稱為“總攝一切的珍寶”。
2.第二種方式是觀想蓮師,以及所有尊貴的上師排列成行,在他上方,從原始佛一路下來到蓮師本人。
3.在此,我們用第三種觀想方式,叫做“大會集”:蓮師在正中央,周圍如雲般會集諸上師與本尊,週邊會集的都是蓮師的心傳弟子。

這些弟子其實都是蓮師身、語、意、功德與事業的化身,這每一個面向再化成同樣五種化身,總共是二十五位心傳弟子,包括毘盧遮那、南卡寧波、吉松德真王、耶喜措嘉、多傑敦珠等等。在此偉大會集中,還有印度八大持明者,他們是八種傳承的持有者,包括執持忿怒文殊本尊身傳承的文殊友,持有密集金剛語之傳承的龍樹菩薩,以及持有真實嘿嚕嘎本尊心傳承的吽千伽納。

這龐大的會集,還包含印度八十四位偉大成就者,以及西藏各個傳承有成就的智者和瑜伽士,這些傳承包括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香巴噶舉、時輪、三金剛修行、施身法、噶當派,以及格魯派。這個極為龐大的會集環繞著蓮師,包含所有我們具足虔誠心的物件。觀想這所有偉大的上師都在我們頭頂上,想到在過去世,我們曾經從他們每一位身上得到開示,我們應當生起強烈的感恩與虔誠心,想像自己像善財童子一樣,這位“聰明的年輕人”曾經事奉一百五十位上師,終於達成證悟。

環繞在這一切之外,觀想密續四部46所有的本尊、父續及母續傳承之空行和護法,諸佛、菩薩、阿羅漢,以及獨覺佛;如同高山山頂被偉大的雲層環繞著,蓮師被這些偉大聖眾環繞。

為了修正我們對於現象的不純淨覺知,在做以上觀想時,不應當觀想他們是由血肉、骨頭等一般粗糙物質所構成,而是光體——非常清晰而透明,如彩虹般生動的顯現,但沒有實質的存在,像是水中月影一樣。同時,我們不應當認為他們是沒有生命的彩虹光展現,而應感覺到他們充滿智慧、慈悲,以及利益眾生的能力。

雖然我們觀想蓮師為主尊,周圍環繞著無量的隨從眷屬,但事實上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分別;在這個觀想中,所有的本尊和上師都是蓮師本人的化身。他們是蓮師心意的化現,於是與蓮師的本性相同,他們的智慧及慈悲與蓮師相同。

透過強烈的願望和信心,任何事都能成就;同樣地,如果我們毫無懷疑,認為蓮師確實就在我們頭頂上,他的加持力能夠持續不間斷向下流入我們自身。我們不應當想,他可能在那裡,他或許未來會來,也不應當想頭頂上觀想的蓮師只不過是我們心中造作的,或者是一個替身,不如真正的蓮師,因為真正的蓮師居住在銅色山淨土。我們要有絕對的信心,具足一切智慧與慈悲的蓮師就在面前,因為自己的障礙才無法隨時看到他。

再說,我們也不應當認為蓮師居住的地方非常遙遠,遠到他無法感受到我們對他的請求,也不應當認為他要管的眾生那麼多,他不可能注意我們,也不可能記得我們。蓮師具足全然的智慧、慈悲,與能力,要瞭解,只要向蓮師祈請一次,或者念頌一次金剛上師咒語呼喚他,甚至於把手放在心上,以示對蓮師的虔誠,或者單純地用清晰的信心憶起他,他都會知道,因為他對我們的虔誠心是全然了知的。“只要有信心的人,佛陀就站在他面前!”

就算在這一秒鐘,無數眾生正在向蓮師祈請,他也會清楚地知道每一位是任何祈請,確實了知誰受苦,誰快樂。他會知道每一位眾生的程度在哪裡,也會知道每一位眾生所祈請的是什麼,這祈請是否來自心底深處。他會非常清楚地知道這一切,就像是看到鏡中景象一樣清晰;蓮師自己曾說:“哪一位有虔誠心,我就站在他門口”,他永遠陪伴著我們,像是我們的影子一般。只要我們有虔誠心,三世諸佛會隨時與我們同在——這是一個承諾,這是蓮師的承諾!

蓮師是諸佛身語意的化身,特別為了末法時代的眾生顯現,為圓滿眾生的需求而化現。他的祈請與慈悲,對這樣一個時代所面臨的疾病、饑荒,和戰爭特別有效。在這個時代裡,眾生皆受三毒之苦,過去時代的良好特質只剩下殘渣。在這個時代,不重視法教、破戒的眾生比比皆是,負而影響甚大,我們必須向蓮師祈請,請求他降伏所有負面力量,安撫一切痛苦。

在此生,我們能夠親見自己的上師,直接從上師處聆聽心要指示,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的上師與蓮師相同。向自己的上師祈請,能夠更快帶來加持。雨下在屋頂上,集中在排水槽;同理,向自己的上師祈請,視上師與蓮師無二無別,更容易讓加持力集中。

蓮花生大士是三世諸佛的化身,他呈現許多不同面向,不論我們向哪一個面向祈請,我們的願望皆會達成。“心願頓成”祈請文中說明,如果我們生病,或者生命有危險,我們要向蓮師長壽佛,也就是無量壽佛祈請。如果我們窮困潦倒,一切都沒有了,我們向蓮師財神祈請。如果我們受到自然界威脅,我們向蓮師蓮華金剛祈請。如果受野獸或其他攻擊,要向蓮師不敗英雄面向祈請。如果病重,要像蓮師烏金藥師佛祈請。如果死亡突然來臨,要向蓮師無量光阿彌陀佛祈請。如果害怕中陰生,要向蓮師了知三世祈請。因為蓮師是諸佛的總集,所以能夠呈現如此廣大不同的面向。

終究來說,把蓮師視為諸佛的精華而祈請,我們將能達成了悟自己內在智慧本性的至高成就。如此祈請,一心專注,充滿信心,毫無疑問,我們的祈請會有回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祈請文中,蓮師曾多至十三次重複說:“祈請時,不分心,不懷疑”。

发愿的力量

摘自:《雜譬喻經.卷第二(三一)》

往昔,有三個貧窮的人,皆以賣柴維生。在四月八日浴佛節當日,眾比丘在寺中灌沐佛像,釋迦牟尼佛當時亦在其中,擔任維那。

這三個窮人經過寺院時,聽說今天是浴佛節,便進入寺院觀看。這三人皆各發心,手持一文錢,站在佛像前,誠心祈願。

其中一個人說:「願我後世財寶富饒,不要再像今生這樣貧窮,此生命終後,可以投生在大富人家,並得生養一個孩子,待他長大後,讓他出家作佛弟子;並願常投生於天上、人間。」

另一個人祈願:「願我有能力療治一切人的疾病,命終之後,得以投生在良醫世家,通曉醫方,所治之人,皆能痊癒;並能常生於天上、人間,受大富樂。」

最後一人發願:「願我生生世世長壽、不短命,得以投生天界,壽命六十劫。」

佛說道:「這三個人都各有一願,虔誠發願,此後世世獲福無量,現在這三個人皆成為我的弟子,並得證阿羅漢果。」

Page 26 of 33
1 24 25 26 27 28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