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

九无学

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

(一)退法:谓得四果阿罗汉后,若遭疾病等缘,即起修惑,退失所得之果,而降为不还果(三果阿那含)、一来果(二果斯陀含)、或预流果(初果须陀洹)等。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二)思法:因害怕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希求早日结束生命,而入于无余涅槃,以保所得,名为思法阿罗汉。

(三)护法:于所得之阿罗汉果防护不退,但若怠于防护,仍有退失之忧。

(四)安住法: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但若无殊胜之加行,亦不会上进至较优之次第。

(五)堪达法:堪能于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六)不动法:谓一旦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再为烦恼所动,无论遭遇什么事情,也不会有所退转。

(七)不退法:不动法、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其中以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但于定力尚不足。

(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

其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依所离之障而分。

《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

《俱舍论》卷二十五: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种阿罗汉,再加上独觉、佛而成九无学。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种。(《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147

《大乘义章》卷七: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乃南传圣者分类之一种。

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罗汉当中,前五种性,因恒时爱护自己所证得的果法,所以名为时爱。因心解脱一切的烦恼系缚,所以名为解脱。或简单的说为时解脱,因为要等待时机,方能入定得解脱。

所谓待时,略有六:一、得好食时,二、得好衣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时,六、得好同学时。

“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就是从这里来的。指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法喜充满。

为什么要待这些胜时?

因前五种阿罗汉,属于钝根性,若没有这些殊胜的时缘,不能证得阿罗汉妙果。

不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中,最后不动种性阿罗汉,因为属利根的关系,无需等待以上所说的好时机,随时随地都有解脱见修二惑的可能,所以名为不时解脱。又因为不为烦恼之所退动,及心解脱于烦恼系缚,所以,亦名不动心解脱。

罗翔:不悲伤,不犹豫、彷徨,但求理解。

罗翔:

非常欣赏斯宾诺莎的一句话,

他说不悲伤,不犹豫、彷徨,但求理解。

同学们,今后会碰到许许多多让你悲伤的事情,

你会碰到许许多多黑暗的事情,

但是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但求理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只是非常遗憾的是写这句话的诗人,最后把他老婆给杀了。

黑暗,最终还是把它带向了毁灭。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林语堂: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

林语堂 (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省龙溪县人,1923年任北大教授,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著有《生活的艺术》等。

林语堂:

诸位,兄弟今日重游旧地,以前学生生活苦乐酸甜的滋味,都一一涌上心头。不但诸位所享弦诵的快乐,我能了解,就是诸位有时所受教员的委曲磨折,注册部的挑剔为难,我也能表同情。兄弟今日仍在读书时期,所不同者,不怕教员的考试,无虑分数之高低,更无注册部来定我的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而已。现就个人所认为理想的方法,与诸位学友通常的读书方法比较研究一下。

余积二十年读书治学的经验,深知大半的学生对于读书一事,已经走入错路,失了读书的本意。读书本来是至乐之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已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到了现在,读书已变成仅求幸免扣分数留班级一种苦役而已。而且读书本来是个人自由的事,与任何人不相干,现在你们读书,已经不是你们的私事,而处处要受一些不相干的人的干涉,如注册部及你们的父母妻室之类。有人手里拿一书本,心里想我将何以赡养父母,俯给妻子,这实在是一桩罪过。试想你们看《红楼梦》,《水浒》,《三国志》,《镜花缘》,是否你们一己的私事,何尝受人的干涉,何尝想到何以赡养父母,俯给妻子的问题?但是学问之事,是与看《红楼梦》,《水浒》相同。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你们若不能用看《红楼梦》,《水浒》的方法去看《哲学史》,《经济学大纲》,你们就是不懂得读书之乐,不配读书,失了读书之本意,而终读不成书。你们能真用看《红楼梦》,《水浒》的方法去看哲学,史学,科学的书,读书才能“成名”。若用注册部的方法读书,你们最多成了一个“秀士”“博士”,成了吴稚晖先生所谓“洋绅士”,“洋八股”。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了读书的真味。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极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既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日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你们能用李清照读书的方法来读书,能感到李清照读书的快乐,你们大概也就可以读书成名,可以感觉读书一事,比巴黎跳舞场的“声色”,逸园的赛“狗”,江湾的赛“马”有趣。不然,还是看逸园赛狗,江湾赛马比读书开心。

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这就是李清照的读书法。你们读书时,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无酒且过,有烟更佳。现在课堂上读书连烟都不许你抽,这还能算为读书的正轨吗?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法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现在你们手里拿一书本,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称为“读书种子”吗?还不是沦为“读书谬种”吗?

有人说,如林先生这样读书方法,简单固然简单,但是读不懂如何,而且成效如何?须知世上决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的程度不合,见识未到。各人如能就兴味与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无师自通,或事偶有疑难,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试问诸位少时看《红楼梦》,《水浒》何尝有人教,何尝翻字典,你们的侄儿少辈现在看《红楼梦》,《西厢记》,又何尝须要你们去教?许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说《史记》得来的,而且都是背着师长,偷偷摸摸硬看下去,那些书中不懂的字,不懂的句,看惯了就自然明白。学问的书也是一样,常看下去,自然会明白,遇有专门名词,一次不懂,二次不懂,三次就懂了。只怕诸位不得读书之乐,没有耐心看下去。

所以我的假定是学生会看书,肯看书,现在教育制度是假定学生不会看书,不肯看书。说学生书看不懂,在小学时可以说,在中学还可以说,但是在聪明学生,已经是一种诬蔑了。至于已进大学还要说书看不懂,这真有点不好意思吧!大约一人的脸面要紧,年纪一大,即使不能自己喂饭,也得两手搿一只饭碗硬塞到口里去,似乎不便把你们的奶妈干娘一齐都带到学校来给你们喂饭,又不便把大学教授看做你们的奶妈干娘。

至于“成效”,我的方法可以包管比现在大学的方法强。现在大学教育的成效如何,大家是很明了的。一人从六岁一直读到二十六岁大学毕业,通共读过几本书?老实说,有限得很。普通大约总不会超过四五十本以上。这还不是跟以前的秀才举人相等?从前有一位中了举人,还没听见过《公羊传》的书名,传为笑话。现在大学毕业生就有许多近代名著未曾听过名字,即中国几种重要丛书也未曾见过。这是学堂的不是,假定你们不会看书,因此也不让你们有自由看书的机会。一天到晚,总是摇铃上课,摇铃吃饭,摇铃运动,摇铃睡觉。你想一人的精神是有限的,从八点上课一直到下午四五点,还要运动,拍球,哪里还有闲工夫自由看书呢?而且凡是摇铃,都是讨厌,即使摇铃游戏,我们也有不愿意之时,何况是摇铃上课?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无如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通不大成功。但是比如依我方法,假定你们是会看书,要看书,由被动式改为发动式的,给你们充分自由看书的机会,这个成效如何呢?间尝计算一下,假定上海光华,大夏或任何大学有一千名学生,每人每期交学费一百圆,这一千名学费已经合共有十万圆。将此十万圆拿去买书,由学校预备一间空屋置备书架,扣了五千圆做办公费(再多便是罪过),把这九万五千圆的书籍放在那间空屋,由你们随便胡闹去翻看,年底拈阄分配,各人拿回去九十五圆的书,只要所用的工夫与你们上课的时间相等,一年之中,你们学问的进步,必非一年上课的成绩所可比。现在这十万圆用到哪里去,大概一成买书,而九成去养教授,及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奶妈,奶妈又拿去买奶妈的马桶,这还可以说是把你们的“读书”看做一件正经事吗?

假定你们进了这十万圆书籍的图书馆,依我的方法,随兴所之去看书,成效如何呢?有人要疑心,没有教员的指导,必定是不得要领,杂乱无章,涉猎不精,不求甚解。这自然是一种极端的假定,但是成绩还是比现在大学教育好。关于指导,自可编成指导书及种种书目。如此读了两年可以抵过在大学上课四年。第一样,我们须知道读书的方法,一方面要几种精读,一方面也要尽量涉猎翻览。两年之中能大概把二十万圆的书籍,随意翻览。知其书名作者内容大概,也就不愧为一读书人了。第二样,我们要明白,学问的事,决不是如此呆板。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联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得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是自动的读书方法。较之现在上课听讲被动的方法,如东风过耳,这里听一点,那里听一点,结果不得其门而入,一无所获,强似多多了。第三,我们要明白,大学教育的宗旨,对于毕业的期望,不过要他博览群籍而已(be a well-read man),并不是如课中所规定,一定非逻辑八十分,心理七十五分不可,也不是说心理看了一百八十三页讲义,逻辑看了二百零三页讲义,便算完事。这种的读书,便是犯了孔子所谓“今汝画”的毛病。所谓博览群籍,无从定义,最多不过说某人“书看得不少”某人“差一点”而已,哪里去定什么限制?说某人“学问不错”,也不过这么一句话而已,哪里可以说某书一定非读不可,某种科目是“必修科目”。一人在两年中翻览这二十万圆的书籍,大概他对于学问的内容途径,什么名著杰作版本,笺注,总多少有一点把握了。

现在的大学教育方法如何呢?你们的读书是极端不自由,极端不负责。你们的学问不但有注册部定标准,简直可以称斤两的,这个斤两制,就是学校的所谓“七十八分”“八十六分”之类,及所谓多少“单位”。试问学问之事,何得称量斤两?所谓英国史七十八分,逻辑八十六分,如何解释?一人的逻辑,怎么叫做八十六分?且若谓世界上关于英国史的知识你们百分已知道了七十八分,世上岂有那样容易的事?但依现在制度,每周三小时的科目算三单位,每周二小时的科目算二单位,这样由一方块一方块的单位,慢慢堆叠而来,叠成多少立方尺的学问,于是某人“毕业”,某人是“秀士”了。你想这笑话不笑话?须知我们何以有此大学制呢?是因为各人要拿文凭,因为要拿文凭,故不得不由注册部定一标准,评衡一下,就不得不让注册部来把你们“称一称”。你们如果不拿文凭,便无被称之必要。但是你们为什么要文凭呢?说来话长。有人因为要行孝道,拿了父母的钱,心里难过,于是下定决心,要规规矩矩安心定志读几年书,才不辜负父母一番的好意及期望。这个是不对的,与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女子一样的违背道德。这是你们私人读书享乐的事,横被家庭义务的干涉,是想把真理学问孝敬你们的爸爸妈妈老太婆。只因真理学问,似太渺茫,所以还是拿一张文凭具体一点为是。有人因为想要得文凭学位,每月可以多得几十块钱使你们的亲卿爱卿宁馨儿舒服一点。社会对你们的父母说,你们儿子中学毕业读了三十本书,我可给他每月四五十圆,如果再下二千圆本钱再读了三十本书,大学毕业,我可给他每月八九十圆。你们父母算盘一打,说“好”,于是议成,而送你们进大学,于是你们被称,拿文凭,果然每月八九十圆到手,成交易。这还不是你们被出卖吗?与读书之本旨何关,与我所说读书之乐又何关?但是你们不能怪学校给你们称斤两,因为你们要向他拿文凭,学堂为保持招牌信用起见,不能不如此。且必如此,然后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处于今日大规模生产品(mass production)之时期,不能不划定商货之品类(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s),学问既然成为公然交易的商品,秀士,硕土,博土既为大规模生产品之一,自然也不能不“划定”一下。其实这种以学问为交易之事,自古已然。子张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未易得也。”(关于往时“生员”在社会所作的孽,可参观《亭林文集·生员论》上中下三篇。)

到了这个地步,读书与入学,完全是两件事了,去原意远矣。我所希望者,是诸位早日觉悟,在明知被卖之下,仍旧不忘其初,不背读书之本意,不失读书的快乐,不昧于真正读书的艺术。并希望诸位趁火打劫,虽然被卖。钱也要拿,书也要读,如此就两得其便了。

来源:《大荒集》生活书店一九三四年版

廣欽老和尚:自淨其意

有位弟子請示老和尚:「師父,什麼叫‘自淨其意’?」

老和尚說:

「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就是‘自淨其意’,

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乾?

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有一位弟子心有煩惱解不開,正好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進去,老和尚便對他說:

「金剛經裡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

這位弟子無言以對。

老和尚就囑咐旁邊的另一位弟子為他解說:

「如果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生起執著憎愛,

以這樣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

洪建德医师:肉-菜-冷饭,均衡饮食法,逆转糖尿病、胰岛素阻抗。

洪建德医师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professor.diabetes.chiente.hung

https://www.facebook.com/hungchiente

洪建德医师:

一天至少要吃接近兩碗的飯

ADA推薦人們應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前3天,一天必須食用含有至少150克醣類飲食,一碗飯200公克,視其加水多寡,烹成軟飯或硬飯而定,含有65-70公克的澱粉,再加上蔬菜與水果所含醣類,所以一天至少要吃接近兩碗的飯,以及充足的蔬菜加上適量的水果佐配,才能達到葡萄糖耐受量正常的程度!

各位大德請回家自己秤一天吃了多少飯,吃不到200公克,造成葡萄糖耐量就會差,就是胰島素阻抗為什麼會那麼高,最重要的原因了!

低碳坐著 就會升血糖

禁食和低醣類可使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錯誤地升高血糖,把前症誤診為糖尿病。在過去40多年行醫當中,幾年就會有幾個病人被誤診為糖尿病,因為他在低碳飲食之下,並沒有恢復一天吃足夠的米飯,就來做糖化甚至於葡萄糖耐受試驗, 經過我調理之後,再做一次葡萄糖耐受試驗,結果就恢復了他沒有糖尿病的狀況,假如還沒有糖尿病就被診斷為糖尿病,病人會損失很多保險上和工作上的權利。

吃對順序

富含蛋白質類食物先吃一口→肉菜混吃→冷飯→最後吃40大卡水果。
或先吃進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再吃蔬菜完→冷飯→最後吃40大卡
水果。

重點為了要讓氨基酸在吃飯前15分鐘就進入人體腸胃道作用,消化吸收,先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能讓血液中早一點出現胺基酸,刺激胰島素和其他腸胃道荷爾蒙的分泌;
接著吃菜,因為蔬菜也有三大營養素,而且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先吃,不必完全把肉菜分開吃,無論如何第一口、第二口,應該吃進去相當分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等到肉、菜都吃15分鐘過去了,胰島素的分泌也已經做足了準備,足以應付接下來吃進的醣類,再吃冷飯,慢慢分解兆糖成葡萄糖,有效利用胰島素進入細胞,細胞有元氣運作,或儲藏能量起來,血中葡萄糖也就降下來。

單糖含量最高的是水果,升糖很飆,則擺在最後吃,並限制在40大卡,大約一粒85克柳橙,才不會上升血糖太多太快。吃太多水果,升糖治療會功虧一簣。

剛開始許多朋友做來有點不容易,因為我們的飲食傳統是吃肉配飯的,假如光吃白飯吃不下,那表示你的白飯煮的不夠好吃,以及不夠能夠欣賞蔬菜的淡味,這是南宋禪宗和尚素食的主張食物有六味,植物類的稱為淡味,假如淡味不行,建議留下一些肉和菜,以及肉湯與菜湯,以便吃完那最後的冷飯。

我公開了我成功治療病患緩解的飲食滴水穿石功,希望我病人能夠做到,水到渠成。

低醣飲食?

是極低熱量飲食啦!

低醣飲食?我看多數醫師、營養師和病人的示範照片,也是極低熱量飲食,VLCD,也就是把主食減少了,副食是沒有什麼改變的。當一天攝食的醣類少於100公克,一碗白飯216克,含醣68.4克,所以一天少於一碗半的白飯,以及吃不太多的蔬菜和水果,那麼身體就會產生酮酸了。

就像很多減肥,或者糖尿病的病人,一進來就抱怨,我三餐已經飯量那麼少了,但是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 許多人都忽略了,他認為沒有熱量的零嘴。

因為本來年輕男性一餐飲食可能需要的是800-900大卡以上,年輕的女性可能是550大卡以上,結果你把熱量減半,難道肚子不會餓嗎?餓了就吃麵包,烘焙品,輕食,這些都是含有大量油糖粉,同時熱量很高的食品,吃了以後,血糖、體重和膽固醇都一起飆升了!

為何我的糖尿病人吃飯血糖會正常,因為他們吃了均衡營養,又適量足夠的飯,不會肚子餓,更沒有低血糖,所以沒有再去吃空有熱量的零食,當然血糖就變好了,看似非常簡單平淡無奇的治療計畫,但是這其中充滿的實證醫學的智慧,與跨科系的研究報告,還有侘的哲學道理在其中,值得您細細吟味新鮮自然原味多樣的山珍海味的同時,大腦昇華到最高點。

1.1.糖尿病: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738702327/posts/1856356014432337/?d=n

1.2.高膽固醇血症: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738702327/posts/2538833086184623/?d=n

2.爲什麼洪醫師推廣白米飯?爲何要依肉菜飯的順序吃?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videos/383736575696762/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南宋 严蕊的故事

(图文均来自网络)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南宋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南宋词人严蕊创作的一首词。词人在上篇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下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渴望。全词笔墨轻灵、浑成,才气不凡。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朱熹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他与二程兄弟开辟的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朱熹在世的时候,他的学说只是宋代诸多学派中的其中一派,推崇的人很多,骂的人也不少。当时由朱熹代表的理学派和唐仲友所属的永康学派,这两派之间存在着学术争论。而在这个激烈的背景下,理学大师朱熹与台州太守唐仲友之间的恩怨就结下了。

一次,朱熹奉命去浙东赈灾,一路上,浙东灾情让朱熹触目惊心,地方官员的失职更是让他忍无可忍,他将炮火对准了台州知州唐仲友。

次年,朱熹趁唐仲友外任期间,联络地方官员,向孝宗连上六道奏折,弹劾唐仲友一系列不法行为,称唐仲友”交游放逸,颇有迂阔”,其中包括他与台州官妓严蕊的不正当关系。称唐仲友”交结歌妓”,意指严蕊。

严蕊本是官宦人家之女,其父在理宗时期曾任尚书右丞,理宗驾崩后,其父被后继者诬陷入狱,不久遭到杀害,严蕊本人也受牵连,被迫沦为妓女,她虽出身低微,仍坚持自身品格,通过自己的才华得以在妓院成为头牌歌妓。她精通音律,能吟咏唱和,常受官员文人的赏识,唐仲友即为其中一位,二人关系密切,然皆以雅士交友自居。然而朱熹却因学术之见不同而与唐仲友互生芥蒂。

1182年,朱熹带人到严蕊的住所,将她带走投入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唐仲友有染,但严蕊却表示,”身为贱妓,我死不足惜,岂能平白诬陷良人呢?”。这更激起朱熹的愤怒,并施以更为残酷的刑罚,试图打垮她的意志。

两个月后,严蕊已是重伤,然其态度从未有丝毫松动,朱熹自此更是痛恨其”悖逆”,对她实施火刑,企图用火烧折磨她,然而严蕊语带哀伤而坚定地重复:”吾与公(唐仲友)清白无罪……”朱熹见无法动摇她,愈发恼羞成怒,几欲置其于死地。

此时朝野已因朱熹的所作所为哗然,许多大臣连续上书弹劾,严词痛斥他滥用酷刑、妄自诬陷,宰相王淮不得不出面调停,迫使朱熹让出此案,王淮亦深知朱熹的性格,此案并无太大罪证,实系朱熹与唐仲友就理论问题之争端所致,最终宋孝宗下旨,由岳霖接手审理严蕊案。

岳霖(岳飞第三子)为官清正,重新调查此案,岳霖见到严蕊时,严蕊已被拷打得不成人样,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严蕊作了一首《卜算子》的词。

拿到《卜算子》后,岳霖也不禁为严蕊的才气所折服,严蕊的卜算子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冤屈。还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如果能够安然离开,愿意成为山野间的普通人,不再过问凡尘世间的愿望。

好在岳霖是个正直之人,不受任何派系斗争的影响,最后以证据不足为由释放了严蕊。岳霖还帮助她摘除妓女籍贯,恢复自由之身。

严蕊本想回家,但忧虑朱熹再次陷害,且自己已名声扫地,所以,离开故土,嫁给了一位赵氏皇族的后裔为妾,虽是小妾,但她的丈夫却十分宠爱她,终得以过上安稳的生活。

朝廷那边,后来为了避免朱熹与唐仲友的矛盾加深,朝廷对唐仲友从宽处理,也将朱熹调离,让他换个地方当官。

真是应了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啊。

净化真言

(图文均来自网络)

རྂ་ཡྂ་ཁྂ༔ ཨོཾ་ཨཱཿཧཱུྂ༔
RAM YAM KHAM, OM  AH HUM。
嚷       樣      康m ,  om   阿    吽

這是一個普遍且非常普遍的淨化真言,人們應該將其用於任何供養。 只需在任何祭品上灑水,然後說 རྂ་ཡྂ་ཁྂ༔ཨོཾ་ཨཱཿཧཱུྂ༔( RAM YAM KHAM OM AH HUM )。

རྂ ( RAM 嚷 )是代表火的種子音節,顏色為紅色 – 通過燃燒所有雜質來淨化。
ཡྂ ( YAM 樣 )是代表空氣的種子音節,通常呈藍色——通過吹走雜質進行淨化。
ཁྂ ( KHAM 康 ) 是代表水的種子音節,通常呈白色——通過洗去所有雜質進行淨化。

當結合( རྂ་ཡྂ་ཁྂ 嚷樣康)和背誦時,我們正在用火、水和空氣淨化產品。 我們通過我們的言語和觀想來淨化我們供奉的所有直接環境。 作為延伸,我們也在盡可能地淨化自己、他人和所有周圍環境。

ཨོཾ་ཨཱཿཧཱུྂ༔
嗡 阿 吽
這是身、語、意清淨的共鳴。

ཨོཾ ( OM 嗡 )
顏色為白色( 如水 )並集中在頂輪的是淨化身體的聲音振動。
ཨཱཿ ( AH 阿 )
紅色( 如火 )並集中在喉輪是淨化言語的聲音振動。
ཧཱུྂ( HUM 吽 )
藍色,集中在心輪是淨化心靈和思想的聲音振動。

通過如此重複咒語,我們正在淨化我們的身、語、意。 然後,我們保持身、語、意的清淨,至少對我們的修行,最好是對未來的一切。

所以這個簡單的口頭禪(RAM YAM KHAM OM AH HUM) 具有巨大的利益,人們應該在進行供養時盡可能經常地念誦。

風靡全球的长寿运动「超慢跑」,高效燃脂、降三高、降血糖。

(图文均来自网络)

什麼是超慢跑?

顧名思義,超慢跑比慢跑的速度來得更慢。

「超慢跑」的跑步速度以「輕鬆」為原則,當你可以輕鬆地與旁邊的人聊天、保持微笑就是正確的速度,約時速4~6公里左右,相当于每分钟180步的频率,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運動。手机可以下载节拍器app来控制步速。

超慢跑由來

超慢跑源自於日本的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他擁有多年的醫藥背景,也對跑步這塊領域有獨特的研究,他發現超慢跑「跟走路一樣輕鬆、但運動效果卻是走路的2.5 倍」!

這種慢速的跑步方式也被稱作「龜速跑」,因其低門檻、是款幾乎人人都適合的國民運動而迅速爆紅!後來,也有人與節拍器、節奏音樂搭配,來輔助維持跑步速度、增加運動樂趣。

超慢跑的好處

「超慢跑」不僅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還以高效低強度聞名,非常適合膝蓋不舒服、年長的人。

超慢跑也經常被醫師推薦,可以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強化心肺功能、輕鬆減重,以下是「超慢跑」的几大優點:

穩定血糖,減緩糖尿病前期,降低胰岛素阻抗。
加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鍛鍊各部位肌肉,預防肌少症。
增進身體血液循環。
簡化跑步動作,更不傷膝蓋。
時間空間不受限,年龄不受限。
能迅速燃燒卡路里,有助於體重控制。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5

林语堂: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

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

这真是荒谬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

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4

林语堂: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

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了读,读了叫,弄得仆人疑惑不解。

所以,人们才会说,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艾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

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

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3

林语堂:

所以,永远记得,这世间上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一定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2

林语堂: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如果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这才能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罢,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山谷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此人吃来是蜜糖,他人吃来是砒霜”。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1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时之中,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两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在我看来,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百年孤獨》金句摘录

(图文均来自网络)

作者馬爾克斯憑借《百年孤獨》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后,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很多我們熟悉的作家,余華、莫言等等,也都非常崇拜這本書。

很多人都說:《百年孤獨》是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

1、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3·一個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4·我們笑著說再見,卻深知再見遙遙無期。

5·重新合好的一分鐘,比一生的友好還寶貴。

6·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7·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8·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檬存在于生命一隅。

9·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10·别錯過機會,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

《百年孤獨》里有太多精彩發亮的句子和篇章。據說,馬爾克斯寫作時進入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状態,以至于寫出來的所有句子都閃著光芒。

書中說,生命中所有燦爛終將需要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后是成長。

南怀瑾: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南怀瑾:

《圓覺經》的幾句話,對於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線,也是最難的: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在任何時間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頓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麼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個人沒有妄念,什麼念都不起,完全像木頭一樣,也並不是佛道。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對於自然來的妄想,並不勉強用個方法加以息滅,如果對於自然來的思想,想個方法加以滅除,這個加以滅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滅的話,自然就清淨了。

所以再進一步告訴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做功夫最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學佛有一點基礎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後拼命想辦法除妄念,統統在了知的階段。其實那個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個大妄念,所以佛告訴我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來的,會自然而去。

最後一句話,佛告訴我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假定我們到了無了知,明明了了都沒有了,寂滅了,「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到了這樣境界,就不必要自尋煩惱,不要再自問這個對不對?或怕大概是頑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別。

還有一個重點: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當你知道是幻想,那個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個方法,如觀想啦、煉氣啦等等,去除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為什麼?因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沒有,所以是靠不住的。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這中間再不必加一點,不增不減,那個寂滅清淨同覺性。這裡頭沒有初地、二地、初禪、二禪之分,把這個認識清楚就好辦了。

真的認識清楚了這個,或者稍稍有點見地的人,悟後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對六祖說:「不見本性,修法無益」。

黑财神心咒

(图文均来自网络)

黑财神心咒

Om   indrani  mukham bramari svaha
Om  因德ra尼   木康m    bra马ri    梭哈
Om  帝释天女      脸      黑蜂女神  圆满

黑财神藏名“藏拉那波”,乃东方不动佛所化现,是藏传佛教财神之一。由古印度财神(梵名kubera)演化而来,藏语称“赞布绿那布”,为了利益娑婆众生,解脱穷困之苦而化现,在密宗认为,黑财神是五姓财神中施财立即见效的财神,甚至称他为财神王。

在所有的二十一位財神中,黑財神最為隱密,加持力也最為迅速。此尊可消除怨敌、偷盗、病魔等障碍,驱除所有恶运违缘的纠缠,并使诸受用财富增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成、圆满无碍。

莲花生伏藏介绍,金刚手菩萨在北方夜叉净土世界,将此黑财神法门传给空行母,并要求空行母再传给恒常心存善念的幸运者。此后,这些修持法门被伏藏师,从殊胜的宝石内掘得。

黑赞巴拉的仪轨中说,黑财神法,特别适用于穷人、下层阶级、独居行者易于相应,如果修持者心中长存善念,黑财神之加持将会永远存在,不会消退。持诵本尊咒,能足财宝,免除穷苦和经济压力,如摩尼珠,事事如意。

黑财神的形象

依据不同的传承,黑财神形相稍有不同。一般身青黑色,象征意金刚自性,为“自性清浄无垢” ,表义大悲,而且寓意纯净无染,一切无所障碍。身形矮胖,红发黑肤裸体,三目圆睁,发须眉赤红如火。以不动佛冠为头饰,表具不动佛之大悲所幻之意。裸体无遮,表大悲,且寓意一尘不染,一切无所障碍。生殖器上竖,辉光靠背,粗体大腹,右手擎盈血颅器于胸,表悲心所业。 左手捉吐宝鼠,表黑财神可满足众生求财的愿望;八龙绕身,八龙代表黑财神已经证得天上地下的宝贝成就。两足以右曲左伸姿威立,踏于财宝天王毗沙门之背,安住于莲花月轮座上。

传说

相传古印度有一小国主公,因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百姓难以维生,在走投无路欲投江自尽之时,水中现一黑色六岁童子,问明原委后,将致富之法传予国王,并在树边化现一间水晶关房,嘱国王在里面修行六个月,过了二个月,国王因未见功效,失望之余想再寻短见,黑色童子又化现在他面前,嘱之将大功告成,当国王再入屋内时,里面充满珠宝,此黑色童子即黑财神也。

黑财神法没有“隐鬼”之虞

黑财神法是在所有财神中加持速度最为迅速,并且更眷顾贫苦众生,尤其是黑财神的特点在于没有“隐鬼”之虞。

“隐鬼”的意思是,其他的财神赐予成就的同时,总是会在前后出现非人做障,或是延迟获财等障碍,抑或获财后再度破财,或生出其他障碍。唯有黑财神因为是不动佛化身之故,力能除障,而免于障碍,故而没有“隐鬼”之虞,赐财迅速而无副作用,堪称财神之王。

世間財神和出世間財神

財神大致可分為世間財神和出世間財神,所謂出世間財神是指佛陀或者住地以上的菩薩所化現的財神,他們是已經出離世間煩惱的聖者。世間財神通常指的是山神、土地神、水神以及一些大力鬼神妖類等等,由於他們往昔行持一定的善法,因此雖然墮落到了惡趣,但由於往昔修積的福報,所以具足一定的神通,供養這類財神暫時可以獲得財產、名聲、權力方面的幫助加持。由於這些財神也是凡夫,也有熾熱煩惱,一旦被業力推動,會對人對眾生產生傷害,供養他的人容易被其控制損害,死後也會變成鬼神或非人的眷屬為他們所奴役,對生前得到的財富進行償還。所以供養世間財神雖然暫時會獲得一些利益,但從長遠來說對自己的損害更大,就好像美妙的食物里摻雜了毒藥,食用時雖然得到歡愉,但最終會斷送我們的命根。

較為常見的出世間財神有二十一大財神,其中最著名的有黃財神、黑財神、紅財神、白財神、綠財神等五部財神,另外還有象格薩爾王、瑪欽護法、單堅多吉拿巴(即單堅護法)等都可以稱為財神。他們是住地以上的菩薩,擁有無量的福報資糧,不間斷地對他們進行讚歎供養修持,不但今生財富能夠增上圓滿,也能夠遣除我們修行上的各種違緣,最終獲得往生清凈剎土以及迅速成佛的長遠利益。所以要供養財神的話應當供養出世間的財神。

黑财神的功德

黑財神,他是五部佛中東方不動佛為救度眾生遠離貧窮困苦而化現的財神,是東方不動佛的幻化身。具信者虔誠祈禱,能遣除損耗、衰敗等種種惡緣,消除貧苦,事業順利、財富圓滿,快速增上修行資糧。由於他的加持力特別迅速,因此在所有的財神中,黑財神被譽為財神之王。

雪域大德、大持明修公瑪智仁波切曾說:黑財神是所有二十一大財神中,最隱密、加持力最為迅速的財神。故遇緣者當惜此稀有之如意寶,恆常祈禱。

黑財神是佛陀圓滿布施度所化現,很多法本如《財神總事法·降所欲雨》、《二十一財神法部》中也講過,黑財神是「佛陀布施波羅蜜,所化色身臧巴拉,唯僅意念除貧窮,臧神眷俱我禮讚」。

財富密码

要獲得財富圓滿,最根本的方法是依靠上供下施。我們平常很少布施或帮助他人,卻希望獲得很大的回報,這是不对等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里有一段公案:一位修行者生活拮据一無所有,於是修持單堅多吉拿巴財神(單堅是三大護法之一,有特殊的供贊修法,在伏藏法里有),修到能夠現量見到財神並與之對話,要求财神赐予他财富,财神应允。。於是他就到山下化緣,遊歷了一天毫無收穫,只在眾多的乞丐行列中得到了一碗稀粥。回到住處他生氣的質問財神,為什麼沒有賜予悉地,財神說:「我已經賜給你了,吃飯的時候我不是在你碗里放了一塊肥肉嗎?」他非常懊惱,財神說:「因為你往昔吝嗇慳吝,沒有做過上供下施,所以我也無法施與你財富。」可見,如果自己不具備往昔所積累的布施果報,即使修財神法等也不能遣除貧窮。

既然如此,修財神還有什麼意義呢?這裡要認識到,修財神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福報的法門,通過這種修持,能讓自己迅速圓滿福報資糧。供養財神的竅訣,首先要發清凈的願力,懺悔自己往昔偷盜搶劫以及吝嗇的过错,這是造成今世貧窮的根本原因,然後對財神、眷屬進行身語意,外內密的供養。財神是佛陀圓滿布施度所化現,是佛的化身,在這樣殊勝的所緣境前作供養,福報不可思議。

相传,乳輪王往昔是一個窮人,一天他手拿一把豌豆,準備向一位新娘投擲,途中正巧遇見德護如來前往城中。他生起了極大的信心,於是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觸到佛的胸口,以此異熟果,他轉生為南贍部洲的轉輪王。以落入佛缽四粒豆的果報,而統治四大部洲八萬年;觸到佛胸兩粒豆的果報,一是成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二是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中,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執掌國政。

可見,以歡喜心供養佛陀微薄的財物,就能獲得如此巨大的福報,何況長期在佛的化身黑財神前作供養,這種福報資糧更是不可思議。法本裡面說到『唯僅意念除貧窮』,通過密宗儀軌,如理修持,僅僅意念財神及其眷屬,也可以遣除貧窮,無論是今生或來世都將獲得極大的利益。

黑色臧巴拉礼赞文

怙主虚空藏尊降澍珍宝雨,

无生自性清净深蓝身色尊,

汝乃金刚勇识志诚我供养,

祈请恒赐吾心希求之果位!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格言联璧·存养类》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老人言:

性子越急,智慧越低,

性子越稳,智慧越深。

脾气越大,身体越差,

脾气越温,福报越深。

声音越大,修行越差,

声音越柔,德行越厚。

子女越孝,父母越安,

父母越慈,子孙越贤。

紹雲長老:虛雲老和尚開悟後,在終南山住茅蓬時遇到的魔境。

紹雲長老:

又有人問:開了悟究竟是什麼境界呢?這個問題我們在雲居山虛老在世時,也親自問過老和尚:[老和尚啊!您老人家當時開悟以後,那個境界究竟是怎樣的呢?

他老人家嘆了一口氣,語意深長的說:不開悟時還算好,開了悟事更多。

我們感到很詫異啊,怎麼開了悟還有那麼多事呢?他老人家給我們說了一個比喻,他說:[好比一個人離開老家三十年了,而他老家還有三間蓋得很好的房子,三十年來那個門一直都是鎖著的。今天他回家了,把門鎖打開,到屋子里一看,三十年不住的房子,你看那灰塵垃圾很多呀,你不清除洗滌的話,你能住嗎?

這是說開悟以後,這眼打開了,你能見到自己無始以來累計的習氣毛病在哪裡。他就能依著他所悟的道理,慢慢來清除自己的習氣流識。

猶如三十年不住的房子, 必須要清除一番,才能在住一樣。

所以開了悟的人,多數都要到深山去住茅蓬,所謂:水邊林下,長養聖胎。直至把自己的習氣流識滌蕩清淨,然後才出來弘法利生。

但是現在有些人,自己道眼都還沒開,工夫也不是真正的得力,就想獨自一人在深山住茅蓬。

古人說:不破本參;不過重關,不閉關。就是說開了悟以後,你才有住山的本錢;你才能不被一切習氣、邪知邪見所迷惑。

你到那個時候,道眼已經打開了,你就能分辨邪正,你一個人住茅蓬才會有成就,才不會被魔障所魔。

如果你沒有破本參,沒有真實工夫,一個人到深山住茅蓬,遇到境界時就很難排除。

老和尚曾把他的一次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當年他在終南山住茅蓬,有一天他動了一個念頭,想吃麵條。

到了下午,就有一個女子拿了一桶麵條,來送給老和尚,並催促他趕快吃。

老和尚說:我好久沒有吃過面了,今天雖然過了午,但我還是要先供佛後才吃啊!
在供佛中,當念至變食真言時,那個女子就跑掉了。

老和尚出去施過食後,回來想吃麵條時,一看那個桶子裡面哪裡是麵條呢,根本完全是毛蟲。

老和尚嘆說:唉呀!今天險些兒便遭害了!

所以,住茅蓬並不容易啊!你動啥念頭,它就有什麼魔子到了。

又有山精妖怪,他們有神通的,你動念頭它便知道,它就跟著你的念頭,變現來供養你,實際上是想來害你。這種事情到現在都還有的啊!

我們雲居山有位妙善師,今年才四十歲左右,前年在終南山住茅蓬,這位師傅也是很久沒有吃過麵條了,有一天,他也是動了想吃麵條的念頭,到了中午,就有一個女子送麵條來了,好客氣地叫他吃。

他也是先供佛,念供養咒和變食真言,當他出食完回去一看,那個桶子裡面全都是蚯蚓;再回頭望時,那個女子也不見了。

他說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打妄想吃這個吃那個了。這位師傅,以後再也不敢住茅蓬,他又跑回來雲居山住禪堂了。

今天把這些事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要打妄想住茅蓬。茅蓬不好住啊!這位妙善師在雲居山禪堂住了兩年,工夫用的很好啊。

觀音菩薩吉祥偈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三寶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護法常擁護。

三面八臂如意輪觀音心咒(不空思惟寶光真言)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三面八臂如意轮根本咒不空思惟寶光真言

ཨོྃ་ཨ་མོ་གྷ་ཙིནྟ་མ་ཎི། བ་ར་ཏ་པདྨེ། ཛྭ་ལ་ཛྭ་ལ་ན་བྷུ་ཙི་ཧཱུྃ།

oṃ amogha cinta maṇi parata padme jvala jvala nabhuci hūṃ
om   阿摩嘎   金达  嘛呢  拔ra达  巴德美 卓拉  卓拉    那不ci    吽
om     不空    如意   宝珠   超越     莲花   光明  光明                   吽

此咒出自《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28)所載「不空思惟寶光真言」

秋吉林巴尊者(Choggyur Lingpa)伏藏《大悲如意輪》,其名號略稱「如意輪」,具名「轉如意寶輪」(Yizhin Norbu Khorloe Gyurwa)。

本尊身白色,三面八臂,雙足站立。

四方由文殊、金剛手、地藏、彌勒菩薩圍繞。

主尊心咒與漢傳相同。

心中心咒為觀音一切化相之根本真言「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 hum。

根本咒卻採漢文《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所載「不空思惟寶光真言」(思惟寶即如意寶)。

雖然形相、真言稍異,但灌頂儀軌明言,此尊與教傳及菩提洲尊者之如意輪觀音相同,毋庸置疑。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e Thaye)寫道:此法無須觀待艱難、長時、辛勞之修持,僅意想本尊身相、念誦明咒,即獲所欲之果。於濁世時,此法於一切觀音菩薩修法中,慈悲尤為迅速強大。

秋吉林巴尊者伏藏正文記載“蓮花生大士金剛語”,指本法:

易行義利完整合,吉祥力速加持大,別無匹敵極稀有,鄔金蓮師吾許諾,王子眷屬記心中,當令普傳全藏區,利生無過於此者,獲一灌頂無惡趣,修則現前究竟樂,故當專一此心要。

並謂本尊心咒:

持誦無間如河流,現前長壽病魔息,一切所想如意成,隨住何地皆吉祥,任誰為伴無怨諍,善行增上智慧明,究竟解脫於聖土,是故蓮花諸咒續,於此奉持作心要。

財裕身閑咒、財衣食三姐妹咒

財裕身閑咒
Om chommele dukha hum phat svaha
om     冲灭咧       度卡    吽      啪    梭哈

此咒出自《密乘法海》白财神咒之一。此咒可得财富充裕、时间充沛、生活悠闲。

財衣食三姐妹咒
Om chom meulini dukha tham svaha
om    冲      谬里尼    度卡   当m    梭哈

此咒出自《密乘法海》尼古玛之財衣食三姐妹咒之一,念诵此咒即得財、衣、食之滋养加持。

此外,若持咒时眼观虛空念诵,亦可对治恐惧、紧张、忧郁,令心情舒坦,轻松自在,開心無憂。

Page 15 of 96
1 13 14 15 16 17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