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果须陀洹、二果阿那含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图文均来自网络)

贪求淫欲的须陀洹的故事

《出曜经卷》第十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惟念品第十六

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觉寤思女姿颜,欲与言语交通;眠寐梦想容貌,携手共游。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形骸独立。尔时彼家,恒有知识道人往返。其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困羸,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尔不?”时道人曰:“但说无苦。设有隐匿之事。我当覆藏,不使彰露。“妇人白言:“我夫禀性,淫欲偏多,昼夜役娆,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不自济。”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往反?”妇语其夫:“汝言审见我,我有何咎,我恒贞良不犯女礼,何以见骂?”乃至于斯妇人,即集五亲宗族,告语之曰:“今我夫主意见踈薄,永息亲情,不复交通;复见骂詈,称言见我,今于众前便可说之。”夫言:“且止,须我引证,乃得自明。”夫主还归,彩画好瓶,成满粪秽,牢盖其口,香华芬熏,还至彼众,告其妇曰:“审爱我不?若爱我者,可抱弄此瓶,如爱我身。”妇随其语,抱瓶翫弄,意不舍离。夫主见妇已爱着此瓶,即打瓶破,臭秽流溢,蛆虫现出。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尘
见已生秽恶  如彼彩画瓶

白话译文:

曾经有一个淫佚放逸的人,非常喜欢女人的形容音声,不能够舍弃。白天的时候,他就想着女人的姿态和容颜,想着和女人交谈欢闹;晚上的时候,此梦想女人的容貌,想着和女人携手游玩。

有一次,他的老婆生病了,身体渐渐消瘦,最后骨瘦如柴。而正在此时,有一个出家人经常往返于他家门口,他的老婆就告诉出家人说:“我现在慢慢的消瘦,日夜困乏,是有原因的,我想告诉您这个原因,但是希望您替我保密,不知道可以不?”

出家人回答道:“你说你的苦楚就好了,不要担心,就算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话,我也会替你覆藏的,不使其他人知道。”

他的妻子就说:“我的老公习气之中,淫欲偏多,不论白天黑夜的挑逗戏笑,连吃饭的空闲都这样,因为这样我生了病,恐怕自己支撑不了多久。”

道人听完后,对这女人说:“若是你的丈夫再接近你的身体,你便这样对他说:“须陀洹的行为,会像你这样子吗?””

后来,果然如出家人教的那样,丈夫再来亲近的时候,他的老婆就说:“您做为一个须陀洹,应该像你这样子吗?”

丈夫听完后,感到非常惭愧,返观自心,思惟:“我难道不一定是须陀洹吗?”如是观察,便息掉了淫意,在空闲之处思惟校计,依次而成斯陀洹,阿那含。自己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正法,便不再和老婆戏笑玩闹。

他的老婆问他:“你现在因为什么原因息灭了自己的淫欲之念呢,不再和我过夫妻生活?”他就告诉老婆道:“我已经慎重仔细的看到了真实的你,为什么还要再和你过夫妻生活。”

他的老婆于是说:“你说慎重仔细的看见了我,那我有什么过错?我一直是贞良贤淑,不犯任何的女人该守的礼节,你为什么要骂我?”

他的老婆于是召集了五亲宗族,告诉大家说:“现在我的丈夫对我日见情薄,不再和我行夫妻之礼,还骂我说看到了真实的我,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便可把话说开了。”

丈夫于是说:“先等一等,让我拿出证据来,就会自然明白了。”于是他出去了一会,等回来以后,手里拿着一个美丽的彩瓶,事实上里面装着烘尿等秽物,因为口牢固的封着,瓶子还是香气四溢,芬芳郁然。

他把瓶子递给他老婆说:“你一定还爱我是不是?假如还爱我的话,你可以抱着这个瓶子,就像爱我的身体一般。”

他老婆听完这话,于是接过瓶子玩弄起来,来表达自己不舍不弃不离的意向。他看到老婆如此,就打破瓶子,臭秽之物四处流溢,蛆虫到处爬。于是他对老婆说:“你现在还能抱着这个破坏的瓶子吗?”

他老婆回答道:“我就算去死,我也不会再接近这个破瓶子,就算跳火坑,跳深水,跳深渊,把头足异处,也不会接近这个瓶子。”

于是他告诉自己的老婆:“我前面说的看见了真实的你,正是看到了这种事情。我入定观看你的身体,其臭秽的情形,比这个瓶子厉害千百倍,从头到脚仔细的分别思惟,骨血肉痰浓等三十六种物体,有什么可以值得再贪恋的呢?”于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再次说偈道:

勇猛精进的人进入定观之中,
照见了身心如同尘土和风火
真实的见到后才知是其秽恶
就像这个装着粪尿的彩画瓶。

初果、二果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大智度论: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

初果二果还没有断尽欲界的烦恼,还有欲染。

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

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

《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

《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

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

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于转生于人天。

《修行道地经》:

“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

《大智度论》卷二八: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证须陀洹果的条件:断三结,即断身见结,戒禁取结及疑网结。(“身见结”指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结”是执著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比如牛戒、狗戒、羊戒等邪行。 ”疑结”是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初果无此烦恼。初果得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
证斯陀含果的条件:三结尽,贪、嗔、痴三毒渐薄;
证阿那含果的条件:断三结,及五下分,贪欲、嗔恨已断;
证阿罗汉果的条件: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善见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

佛教中关于邪淫定义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白话译文:

若在“非时”[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日期及时间],“非处”[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处所及“三道”],“非女”[除女性以外的,各种不同性征的人、畜之类],“处女”[未婚女],“他妇”[有夫之妇],“属自身”[在自身行淫]等情况下行淫的,均为邪淫。

邪淫罪,只有东,西,南三大洲有,北郁单越洲则无邪淫罪。

若对畜生{女},对已经坏烂的[女尸],对众多[女性],对狱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对逃亡的女性,对师长的妻子,对出家尼众等亲近,作非梵行的,名为邪淫。

已经出家的人,虽已无所系属,但对自己的亲属,王属等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在恶世时,乱世时,暴君出世时,怖畏时刻,若强令自己的妻妾剃发出家,当出家后,仍同她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若在“三道”[指:口道,小便道,及大便道]作非梵行的,得淫罪[有关“三道”,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得不同轻罪或重罪。此处从略]。

在道路边,塔庙边,祠寺边,大众集会之处,若自身,若与他人在上述等地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父母,兄弟,国王死亡后“守灵”期内,或先与他人约会,或先应允他人,或先接受财礼,或先接受邀请[其目的是为了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木,泥,画像旁(指圣贤像),以及死尸等人边,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自淫”时[因无实体对象]起妄心,產生了与他人作非梵行想(把他人想象为自己的配偶);又见到属他人之妻,不怀好意,產生了自己与之作非梵行想,这种单方面的“意淫”,也名邪淫。

以上所列举的邪淫罪,也有轻重,从“重烦恼”[如贪嗔痴比较强烈],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发生的,则得轻罪。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隐,如是等处,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于五,此外一切皆名过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摄。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诳谄方便矫乱,或因委托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大智度论》卷十三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诱诳,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问曰∶人守人嗔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着淫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

《大乘造像功德经》:

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

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这个理解为乱伦。)
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这个理解为男-男性事。)
三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这个理解为手淫。)
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这个理解为组织妇女卖婬牟利。)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指男-男性事等性心理异位)

《菩提道次第广论》: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大依怙师亦如是说。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道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译文:若与别人付钱蓄养的娼妓行淫,便是邪淫,自己付钱嫖妓,不属于邪淫。)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此经南传不承认,藏传甘珠尔里没有)

淫戒第三

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

白话文翻译:佛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应该生起欲想和欲觉,淫欲之心尚且不应该生起,何况发起贪欲、嗔恚、愚痴三毒齐具的烦恼根本不净恶业。这其中犯邪淫的情形有四种:男性、女性、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女性: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男性: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的情况也同于以上的分类。

原文: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与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口、肛门、产道三处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与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于口、肛门两处行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发心想要行淫,没有和合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二身和合立即中止淫行,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已经婚配有主,在此期间与之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所谓三处:口处、大便处(肛门)、小便处(产道)。除了这三处,其它地方行淫欲都是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尚未婚配,在此期间与之三处以外行淫的,犯可悔罪,但来世将会受罪苦重报。

原文: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有男性僮仆等,与其口、肛门二处行淫欲,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文: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同妓女行淫,不给钱的,犯邪淫不可悔罪;给了钱的不犯。

原文: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人死乃至动物死后,身根没有坏,和这些尸体行邪淫,如果尸身是女性,在口、肛门、产道三处行淫,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文: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在自己受八关斋戒期间,行淫欲的,犯不可悔罪。八关斋戒期间,不论邪淫还是正淫,都犯戒。

原文: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即使根本没受戒,但是破坏了佛弟子具清净戒行之人梵行的,虽然没有犯邪淫戒之罪,但是这一生以后永远不许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

原文: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白话文翻译:佛对比丘们说:我有两种身,生身和戒身,如果善男子为我的生身造立多宝塔,高至梵天,若有人破损此塔,其罪过尚属可悔,但亏损我的戒身(坏失戒律)所犯的罪无量,所受罪报就像伊罗龙王一般。

緣德禪師:不知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宋朝有一將軍曹翰,在討伐南方的賊寇之後,路經廬山的圓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軍隊風紀不好,大家就嚇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緣德禪師端坐法堂不動。

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連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非常生氣的說道:「我的軍隊路過此間,只想借宿貴寺,讓士兵們休息一下,為什麼你連一聲招呼都沒有?你竟敢如此無理,難道你不知道面前站著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將軍嗎?」
禪師聽後,平靜的睜開雙眼,回答道:「一個軍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無禮,難道你不怕因果報應嗎?」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麼因果報應不報應,難道你不怕死嗎?」

緣德禪師也提高了聲音說道:「難道你不知道面前坐著一個不怕死的禪僧嗎?」

曹翰非常訝異於禪師膽量,同時也被禪師如此的定力折服,問道:「這麼大的一座寺廟只剩下你一個人,其它人呢?」

緣德禪師道:「只要一打鼓,他們就會聞聲回來。」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卻沒有出現任何人。

曹翰不悅道:「已經打鼓了,怎麼還沒有人回來?」

緣德禪師從容道:「因為你打鼓的時候,殺氣太重,請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來的寺僧都跑回來了。

曹翰此時非常有禮的合掌問道:「請問禪師上下?」

禪師平靜的回答道:「我是緣德。」

曹翰驚嘆不已,隨即跪下來祈求道:「原來是德高望重的緣德禪師!禪師,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戰爭中致勝?」

緣德禪師漠然的應道:「不知道!」

自古以來,社會每有戰亂,總有一些大德護衛道場,願與寺廟共存亡,像緣德禪師,勇敢、慈悲、智能之人也。兵難不離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隨興回話是智。尤以問戰爭取勝之道,回以「不知道」,真智仁勇之大德也,此豈非禪心之功用也歟。

言以泄败,事以密成。

我们平时做任何事的时候,实际上最好别一开始就拍胸脯说:“这件事我非常有把握,没有问题的”,等等。

当然自信是可以的,但是自信最好是放在里面,而不是放在嘴上,嘴上的自信相当于是显意识的自信,显意识这么自信,就是俗称的骄傲。当然我们可以用不着把“骄傲”这个词来戴到他的头上。我们只说他是一个显意识的自信行为。

你知道显意识只占整体意识的10%,它是海面上露出的一小个角,有90%的冰山在海面以下,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潜意识有个习惯非常奇特,当露出海面的那10%的显意识说:“没问题,肯定没问题”。你的潜意识一定会提出疑问:“真的吗?我不相信”。潜意识几乎会立刻否定你,否定你的显意识。

所以当你90%的内在潜意识,持一个否定态度的时候,你觉得你这件事还能成功吗?那就不会成功,它就会往有疏漏的方向发展,最后就会失败。

所以古人早就讲过“言以泄败,事以密成”,最好别说出口,最好是秘密的行动,这样比较容易成功。

因为秘密的行动,等于把你的自信,把你的这种决心没有放到嘴上,而是深深的潜入了你的心灵的深处,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如果你长久的保持住一个信念,而不要在嘴上天天宣扬的话,你的这个信念就会慢慢的沉入你心灵的深处,你的潜意识里面将充满这个信念,那么这个信念就一定会成功,因为潜意识是决定性的力量,这就是那个秘诀。

所以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少说多做,坚定你的信念。

木心: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诸位要是真心在听,就该知道我的解释过程,就是我的自我教育过程。

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一作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

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

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太极拳:如身在水中。禅宗:在空气中游泳。

大手印:

“于空中游舞”

禅宗:

“在空气中游泳”,“行于空中”。

药山禅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杨澄甫: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郑曼青:

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十三式之体用各得一式, 其用曰捋,其体曰中定。如此而已。应用时有一招捋就够了。拳架不过为学练而设计,其实到应用,一招都不需要。

郝为真: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

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郑曼青:太极拳四十年心得,只有十二字。

郑曼青:

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

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曰。请言其效用。

曰。在人体则气乃率血而行。故气旺则血旺。天富有大气。多取之不以为贪也。力在人体有大用。地贵有载力。倘能接其毫厘。则为用亦无穷矣。致柔则老氏所谓。能若婴儿。则寿亦可以无疆矣。惟此三语。在人身亦为三才。

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

然习之之法。亦甚简易。

一、随时得有空暇。便觉以泥丸宫顶天。吞天之气。沉于丹田。

二、得有行动。或端坐。或暇立时。在注意所及时。便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以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则我之足已有根矣。

三、丹田。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如鸡之孵卵然。此所谓知止。止于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则皆不离乎丹田也。

然此区区之心得。倘能笃而行之。决非等闲之运动可此。袪病延年。犹易事耳。

AI白话文翻译:

如果你问我四十年的心得,我只有十二个字的总结:

吸取天地之气,接受大地的力量,用柔韧的态度来延长生命。

那么,这些话的效用是什么呢?

在人体中,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力量。因此,气足则血旺。虚空中充满了气,我们可以尽情吸取,这并不是贪婪。力量在人体中有重要的作用。地球有强大的承载力,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它,那么我们就能无穷无尽地利用它。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柔韧,就像老子所说的,像婴儿一样,那么我们的寿命也可以无限延长。这三句话,在人体中,也代表了天、地、人三才的理念。

吸取天地之气,就是在我们的头顶,泥丸宫内,可以增强我们的灵气。接受地球的力量,就是在我们的脚底,涌泉穴,可以增强我们的根力。在我们的腹部丹田,位于腰线之间,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气,保持柔韧,那么我们的腰部就会像活泼的水一样,肾气就会充足,寿命就会增加。

然后,实践这些理念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

一、无论何时有空闲,都要意识到自己的泥丸宫在顶天,吸取天地之气,然后沉淀在丹田。

二、无论是行动、坐着还是站立,只要注意到脚心,就要想象它贴着地面,然后想象它陷入地面。久而久之,你会感觉到你的脚和地心的吸力相接,到那时,你的脚就有了根。

三、丹田,古人所说的行、坐、卧都不能离开的地方。我们要用心和气,一直守护在丹田,就像鸡孵卵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知道止,止于至善的地方。道,就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如果离开了,那就不是道了。孟子所说的养育我们浩然之气,也都不能离开丹田。

这些看似简单的心得,如果你能够坚持去做,那么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运动。它可以帮助你消除疾病,延长生命,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黃念祖: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於北京居士林

「用」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為用。首先叫你發菩提心,三輩往生要發菩提心。論如此細說,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淺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此是最粗淺的說法。以大智慧來說,此論所表達的就是大智慧。發起此心,一向專念,是《無量壽經》所說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此可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辦」,過去多少生沒有成功的事,現在這一生成功了。

我還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縱然是有,那是極少的。

密法,統計下來,從解放到現在,有六個人化光。

中國有十億人口,解放以來四十年。四十年來,十億人之中,只有六個,一億人也攤不到一個,一萬萬攤零點六,經過四十年。

北京才一千多萬人口,離一萬萬還遠啦。

總之,此百分數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冯唐:三十岁,如何做到自立。

冯唐:

挣点钱

有人问 30 岁如何自立?

30 要自立,我觉得第一要挣点钱,挣点自己够花的钱。

当然钱有可能不多,那你就少花点。我给各位讲过我哥的故事,我哥很早就退休了,我就说那钱不够怎么办?那我哥说少花点喽。

就像我见过一个专业做红酒的,他请我去吃个饭,门口就有一个牌子说:菜不好,那就喝点喽;酒不好,那就多喝点喽,你最后总能相对开心。

认点师傅

第二,我觉得你应该有所谓的导师,你要认点儿师傅。

也就是说你心里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活人和死人,你说,唉,他身上一些特点,他这辈子这种过法有意思,我愿意拿它当标杆。

我这辈子到现在,心目中当标杆的活人有三四个导师,死人有三四个导师,我觉得这是重要的,给我以目标感。

比如说死人有司马迁,有曾国藩。活人有我的医学导师郎景和,还有俩人,一个是在麦肯锡,一个是在华润集团。

我觉得导师无论活人、死人,无论人家认不认你,都没关系,你自己认自己就行。我觉得心中有标杆能够让自己慢慢立起来,借着别人的力量立起来。

不要停止学习

第三,我觉得不要停止学习,还是要多养成一些学习的习惯。

你想,如果你自己能养活自己,又有导师的力量支撑,而你又一直不停止学习;那很有可能你过一段时间就会比前一段时间对很多事情更明白,更能够站得住。

说到底,学习,特别是通过念书、做事儿来学习,那是你能立得住的基础。你书读得越多——不见得上学,你可以就是念书,包括咱们推荐的《资治通鉴》,包括《冯唐讲经典》中的那些经典,你多去看一看,包括《金线原理》,你多了解一下,这种学习其实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不瞒各位说,我如果一看一个人停止学习了,我脑里出现的反应往往就是这个人慢慢会有麻烦,而且麻烦会加速而来。多学习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圣者的能量回应总是强烈的

因果是非常复杂的,前面我们提到,你念诵咒语,念诵佛号等等,主要不是用来消业的。之所以佛经里提到念咒可以消业啊等等,并不是说念一句这个咒,能够消九十亿劫数量级的业力。并不是这个含义,那只是一个比喻的方式。

你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比喻,他只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你,你念诵这些神圣名号、心咒,你将会获得提升。当你提升了,你内在灵魂的自适应系统,自动就会降低本来设定好的那些冲击。

在苏菲的寓言里面,据说他们曾经提到,上帝其实一直在敲每一个人的门,当你沉睡的时候,上帝就在外面敲门,敲几次,你还是听不见的时候,他那个敲击声就会加重加大,来自外界的冲击就会越来越大。所以当你低频的时候,来自外界的冲击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你渐渐的提升,渐渐的成长,当你完全醒来的时候,敲击声几乎就会变得很轻很轻,当你打开门见到上帝的那个片刻,也就是你成道,与永恒源头合一的片刻。

所以说经典里记载,你念某一个咒语,可以消九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基本上是一个等量的比喻,他在提示你,那个佛号、那个圣号,拥有多强的、多大的提升力量。

所以如果你念心咒、念佛号,获得了内在的提升,获得了内在的成长。外界的冲击自然就会变得轻减下来,自然就会重罪轻报。

但是如果你念了几百万遍,甚至上亿遍,你还是老样子,你丝毫也没有改变,你的心智还是那么混沌,频率还是那么低,爱心还是那么匮乏的话,这意味着你还是在重度的昏睡当中。来自外界的冲击,来自外界的敲门声就不会降低,只会增加。

因果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能太简单的认为1+1就等于2,它特别复杂,也有很多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所以,其他的因素也会改变或决定它的方向。

比如,佛陀的马麦报。

据说佛陀曾经与五百个阿罗汉,应一个婆罗门叫Akida的邀请,受供三个月,但是据说佛陀到了Akida的家门口的时候,这个人,这个婆罗门受到魔鬼的迷惑,沉迷于五欲的快乐,闭门谢客三个月,他不见任何人。所以佛陀跟五百个比丘就在树底下休息。入城托钵三天,也没有乞讨到任何食物。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养马的人,就把马麦献给他们,他们把马麦煮熟了吃,煮了麦仁粥,吃了三个月。

那么,像佛陀这么一个已经最终成佛的人,他为什么还要受这样的马麦报呢?后来,佛陀自己开示大众说,久远劫以前啊,有一个佛叫辟婆夜如来,当时的国王非常崇敬这个佛陀,就请他跟下面的弟子一起去国王那边受供,这个佛陀就去了,去了以后,当时弥勒尊者的前世也在那儿,但是生病没能去,所以国王就派人带了一些食物去送给弥勒,路上路过一座山,这个山上住着一个婆罗门的梵志修行人,他下面有五百个童子,这个梵志看到国王派使者,送精美食物给那些比丘吃,他就嫉妒啊!非常的嫉妒,就骂骂咧咧的说,这些秃头的道人凭什么吃这么好的食物!他们应该吃马麦。然后又转头问这五百个童子,你们说对不对啊?这五百个童子说,对对对,非常对。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

所以佛陀就告诉舍利佛,那个山上的梵志婆罗门就是我,这五百个童子就是你们。

所以佛陀当年实际上是骂了这些圣人,骂了当时的佛陀,骂了当时的辟婆夜如来,骂他们是秃头道人。

所以这个报就变成他现世必须要吃马麦三个月,即使他成佛了,这个报还是来了,而且似乎没有任何轻减,非但没有轻减,而且似乎是加重的,因为他只不过骂了人家一声,然后居然现在就要吃三个月的马麦,几乎是轻罪重报了。

因为,他骂的是一个如来。所以这就好像是,你如果摸一个30瓦的电门,你不会有太大的感觉,你顶多手上有微微的刺痛。你如果摸一个110伏的电门,你会有电流感,但你不太会被电倒。你如果摸一个220伏的电门,你可能会摔倒,一股强大的电流经过心脏,立刻会摔倒。你如果摸一个一万伏的电门,你立刻会被烧焦,你会变成一个黑炭。

而一个像佛陀、像如来这样的一个人,辟婆夜如来这样的人,它几乎是一个能量的中心,几乎是一万伏的电门,所以那个回应就会强得多。

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提到,他说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受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受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出家人,供养十万个出家人,不如供养一个初果圣人,供养百万个初果圣人,不如供养一个二果圣人,供养千万个二果圣人,不如供养一个三果圣人,供养一亿个三果圣人,不如供养一个四果圣人,供养十亿四果圣人不如供养一辟支佛。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三世诸佛。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无心道人。

所以一个圣人,你越是供养一个等级高的圣人,他的回应就越强烈,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佛陀前世骂了辟婆夜如来一句话,他就要这一世受三个月的马麦报。因为辟婆夜如来是一万伏的能量中心,所以那个回应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即使他成佛了,那个回应还是来了。除非那个圣人本人赦免,那个回应也许会终止,否则它会完整的到来。因为它的电压实在是太大,所以那个回应的力量就会非常的强烈,难以回避。

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季羡林:

“多少年后,我醒悟过来,终于发现了一个宇宙真理:

在公有制体系里,每个单位都是小人的天下;

正直的人总是少数,且无权势;

群众的眼睛都是瞎的、势利的,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不会站在君子一边。

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楊絳先生:踏實一點,務實一點。

楊絳先生:

到了一定的年紀,

就不要再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了,

人這一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

踏實一點,務實一點,

和誰在一起輕鬆愉快,就和誰在一起。

追趕不上的,不追;

不屬於自己的,不要;

背不動的,放下;

看不慣的,無視;

做自己想做的事,

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此甚好。

秋日湖上

《秋日湖上》

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

都随着湖水向东流去。

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

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

黃念祖: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極了。

摘自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於北京居士林

《彌陀疏鈔》也是一上來就說: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常明,是靈明。非常徹,是洞徹。非常寂,是湛寂。恆就是常,又用常來形容恆,絕對的恆。

「非清非濁、無背無向」,沒有清濁之分,也沒有向背之別。

「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真體,不可思議的,就是每一位的自性。

所以《彌陀疏鈔》、《觀經》的宗旨和此論是一樣的。這是「根本」:「體」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其論非常透徹、斬釘截鐵,不允許你模棱兩可。

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法身,此處指實相念佛。法身就是實相。念佛法身是直指眾生自性。什麼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個什麼咒,或一個什麼,就是告訴你,眾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認識你的本性,你就是見到了佛的法身。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念佛法身。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勝的成就。所謂成佛,就是成的這個。

「諸佛別無所證」,諸佛證得什麼?另外沒有什麼證的,「全證眾生自性」,他所證的全部就是眾生自性。此說直接了當,斬釘截鐵。佛證得什麼?別的沒有,就是在座每一個人的本性。佛證,就是證這個,成就這個。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極了,一點塵渣都沒有,清淨極了。光明無量,遍周塵剎,此光明遍周一切剎土,一切虛空、世界,這也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眾生是迷呢?就是迷了這個本性。自己有了這個本性,不能認識,迷了這個本性,這就是迷。覺悟了,證到了,就是佛。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了。一切法門,就都是為這一件事。

底下引據經文來做證明。說這些話是根據聖言量,是佛說的,是諸大菩薩說的,這就有根有據了,就可以為人演說了,可以告訴別人了。

黃念祖:怎麽才能解脫呢?要般若,關鍵在般若。

摘自 莖草集(一)

黃念祖:

佛完全是解脫了,綑著的都解開了。都解開了之後,法身德就顯現了,所以從解脫德才能够顯出法身德。

那怎麽才能解脫呢?要般若。關鍵在般若,所以現在要學,最要緊的就是般若。

要成佛就是要三德圓滿,就是要恢復你的法身。但是你纏縛了,粘住了,就好像到了蜘蛛網上粘住了,你撥也撥不開,眼看著蜘蛛就來吃你了,不得解脫。

要解脫,誰不想解脫?

那要靠般若,所以般若是極關重要,有般若才能得到解脫,才能恢復我們本有的法身。

般若也不是空的一個理論,這個有相互的關係。你般若只是一些空的理論,不能得到解脫,這是假般若。你口中說一切放下,看見問題來了一樣也放不下,你假放下,這就不行。

這三件德是即三即一,法身、般若、解脫這三件事,說是三個,它就是一個。

般若就是法身所顯現,法身的作用,解脫是功效,這都是一件事,所以三也就是一,一也可以分爲三來說。

原來的法身,現在你要得到解脫,解脫靠什麽?靠般若,智慧。所以三也就是一,一也就是三。

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陀羅尼

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陀羅尼(月光寶莊嚴首威德眼自在王如來陀羅尼)

tadyatha:
达帝亚他
即说咒曰

ratne   ratne,ratna  kirane,ratna  pratimandite.
ra德内 ra德内  ra德那  kira内   ra德那  pra提满帝dei
 宝         宝         宝      光辉         宝          庄严

ratna sambhave, ratna  garbhe, ratnodgate,svaha
ra德那   桑巴威    ra德那  嘎尔悲 ra德no德嘎dei  梭哈
宝         正出生        宝       孕育        宝出生         圆滿

此咒出自《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經云:

南無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

多绖(他夜反)他(去一)曷啰(上)怛泥(去二)曷啰(上)怛泥(去三)曷啰(上)怛娜 翅(吉支反)啰(上)泥(去四)曷啰怛娜 钵啰低曼祑帝(五)曷啰(上)怛娜 三婆鞞(六)曷啰(上)怛娜 揭鞞(七)曷啰(上)怛怒(去)铎揭帝(八)莎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乘者,稱彼佛名者,及此陀羅尼章句,聞已信解,彼捨此生得轉輪王位,值佛出世。

見如來已,當做無量供養供給,修於梵行,達到一切神通彼岸。

復得陀羅尼,名曰十轉。

見如來已,當作不思議供養,當見恆河沙等諸佛,超越如是俱致劫波生死流轉,心不忘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身牢實,如那羅延,直有一骨難可屈折。

彼身金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而自莊嚴,得梵音聲,離無閒處,當得閒處。而說偈曰:

若於七日七夜中,稱彼如來名號者,
獲得清淨妙天眼,無邊淨眼佛所稱
獲得清淨天眼已,彼人肉眼亦清淨,
當見無量無邊佛,其數猶如恆河沙,
皆悉供養彼諸佛,所聞彼法皆受持,
若眼所見諸人等,莫不善言相慰喻,
往昔曾經供養佛,並及所作不思議,
一切悉得心念持,皆由聞彼如來號。

此咒亦名《月光寶莊嚴首威德眼自在王如來陁羅尼》

房山石刻:

月光寶莊嚴首威德眼自在王如來陁羅尼

曩謨(引)婆(去)誐嚩帝(一) 喇怛曩(二合)缽囉(二合)婆(去)賛捺囉(二合)(二) 缽囉(二合)底滿旎多(三) 室囉(二合)悉帝(二合)惹室哩(二合、引) 設囉迦哩(引)濕嚩(二合)囉囉(引)惹(引)野(四) 怛他(引)櫱多(引)夜(引)囉曷(二合)帝三[卄/狠]三沒馱(引)也(五) 怛你也(二合)他(去、引)(六) 喇怛寧(二合)喇怛寧(二合)(七) 喇怛曩(二合)吉[口*栗]底(二合)(八) 喇怛曩(二合)缽囉(二合)底滿旎帝(九) 喇怛曩(二合)三 婆吠(十) 喇怛曩(二合)櫱陛(十一) 喇怛努(二合)娜櫱(二合)帝(十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十三)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为上将军。

我们上次讲到,你必须遵循生命的活力,你才会活得更好更健康,更活生生,这种活力,你如果经常运用它,它就会越来越多。你内在的直觉跟灵感,你如果经常去用它,它就会越来越多,你越是把他们付诸于行动,他就会越来越流畅,你越来越善于讲、善于写、善于做,等等等等。你用的越多,他就会越来越娴熟。这个是用的一个方面。你在用它,你把你内在的空无转化成大用,你在用它。

另外一个方面。我认为一个人活着他内心必须怀有强烈的渴望,他必须怀有强烈的不满的情绪。不满是指对现在的领悟或对现在的成就仍然感到不满足,要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有很多人心里有对社会的不满,这种是负向的应用,你最好把这种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抱怨不满转一个方向,转变成对你自己的不满,这才是对的、正向的。

你对你现在的认知依然感到很不满,你的认知还差了很大一截,你对你现在的领悟依然感到很不满,以至于你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你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一个人除了要把他的直觉跟灵感展现为行动跟活力以外,还要把他的内在未达到的东西,展现为一种渴望。

你把你达到的东西展现为帮助这个世界,帮助他人的一种能力,把你未达到的那个方面,展现为一种探索的渴望。

这两方面都需要,都要做,都非常重要。它让你活的有张力,它让你活的有火焰,它让你活的非常的有内在的活力跟强度。

所以一个人活着必须要有一点强度。内在是有强度的人,外在是温和的人,这就对了。这也是一种生命的节奏,也就是外在温和,内在要有强度,这是一种节奏。

你的工作,你的学习也要在节奏当中,你要充满渴望,充满奋斗,不满的行动。同时你也要吃好睡好休息好,你要有安静的片刻,有平和的片刻。

所以宗教里有人说,一个人学习宗教,学习灵性,要完全保持平和。我不是非常同意。

在该平和的时候当然需要平和,但是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不满跟强度,跟内在的强度,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完全平和下去了,你就会颓废,你的生命能量很快就会因为你的颓废而枯竭。

所以一个人其实终其一生都需要做点事,无论是外在的事,帮助他人的事,帮助世界的事,还是内在的事,帮助自己的事,拥有强度的探索跟渴望,你的外在跟内在都要拥有某种活力,这个非常重要,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节奏。

唯有遵循生命节奏的人才能活得更好,才能活得非常的灿烂,他的生命是充满光芒的,他整个人都是光芒四射的。虽然表面上你可能看不出他,他走在大街上完全是个普通人,但他的内在充满火焰。

这也是一种节奏,越是内在充满火焰的人,外在越是平静。所谓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为上将军。

人本质上只有提升自己这一条路

祈禱神聖是好的,但不要把注意力長年累月的放在消業和超度怨親債主上面,这种長年累月的負向思考,基本上是一種精神病。他在反复的通过行动和思想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我业重,我债主多”。那么,这个暗示就会成真。

为什么不把精神放在正向的事情上呢?放在读书,冥想,运动,和自己的专业上。活得阳光健康一点。

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频率提升了,阳光了,外在的障碍自然就不请自消,遁于无形了。因为一切都是能量在匹配,阳光的人会自动匹配到阳光的人,阴暗的人也会自动遇见阴暗的人。

在你的內在素質,內在頻率沒有改變升高之前,你的命運是不會有真正的改變的。你是什么素质,什么性格,什么频率,什么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清清楚楚。

所以,與神聖合一,升高頻率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提高自己的认知、知识和素养,命運才能有所轉變。

宗教裡本来出於慈悲的方便法門,比如烟供、火供、施食等等,已经被現代人玩壞了。这些法门原本是出于无私的慈悲,不求回报的。但现在却變成一種和鬼神的交易。你幫幫我,我就幫幫你。但和鬼类交易是危险的。因为鬼神是有脾氣的,他们的要求比你還多。他滿足了你,你也要一直不停的滿足他,所谓請神容易送神難。你一旦满足不了他们,或者他们无缘无故对你不满,你就會被報復反噬。

所以,不要投机取巧,耍聪明走捷径。没有捷径!捷径都是在绕路。

人最好是活在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健康阳光的人。好好吃,好好睡,热爱生活,努力研究自己喜爱的专业。这样的一生会非常充实和美好。

同时,祈祷神圣。向上看,不要向下看,不要神神叨叨,鬼里鬼气的。活在鬼的世界里,只会给自己增加阴暗和愚痴。现在很多信仰宗教的人都太鬼里鬼气了,很不健康。真正的宗教情怀不是这样的。

宗教情怀是向上的探索,是对永恒真理的探索。是对与神合一的渴望。

所以,人本质上只有提升自己这一条路。其他的所谓捷径和方便都是诱惑人的坑。禅宗有句话说:“方便出下流”。就是这个意思。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灵语石

许多凯西解读的研究者前往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那里有凯西说的巨大的纯净青金石。这块石头来自亚利桑那州,重达4.5顿。人们称之为歌唱石或灵语石,因为许多访客报告说在边上能听到哼唱和震动声。

灵语石需要每天接收阳光的照射来充能,才会出现哼唱的现象,但现在博物馆经过重新装修后,灵语石的位置无法接收到室外阳光的照射,所以失去了哼唱和震动的现象。

凯西解读关于青金石

从现在诸多研究资料的汇总,凯西和哈斯汀除了享受阳光和干燥的空气外,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寻找“灵语石”(Talking Stone)!

其实,他们特别关注的就是青金石(Lapis Linguis),或者称为石青(Azurite)。哈斯汀获得的解读报告指出,如果灵力开启了人握住这种矿石5-10分钟,或者当作吊坠紧挨着皮肤,将会激发其灵力振动频率,甚至发生奇迹。(参阅440-11)

凯西解读其实谈及许多这类的话题。他为许多人推荐一些特别的矿石、宝石,作为对他们的身体、心智和心灵方面的情况的提供助力。例如,解读为古巴哈瓦那的女子推荐了血红石(Bloodstone)和红宝石,用以帮助蜕变其前世带来的负面影响力;对一位出生于阿根廷的女子说,她应该佩戴黄水晶(Topaz),认为晶石的美丽、纯净和纯洁将会给她带来力量。解读明确指出,对矿石、宝石的知识应该研究学习使用,这在亚特兰蒂斯和古埃及时代曾经是高度发展的科学,而在现代都腐败和遗失了。

青金石在凯西关于宝石的解读中占有很大的部分。凯西说,出埃及记28:15-21里面记载的“乌陵和土明”就包含有这类宝石,它们镶嵌在大祭司亚伦的胸牌里,用以为以色列人辨析什么是耶和华的意愿。

此刻,凯西和哈斯汀都需要一个职业方向的决定。我们估计发现青金石是他们这次长途冒险行动的最主要因素。凯西需要帮助来决定他是否留在弗吉尼亚继续他的服务事业;而哈斯汀需要决定是否继续去哈佛上学,继续他的电气工程生涯。

尽管路途有不少问题,但他们在亚利桑那的Bisbee和Douglas的铜矿发现了青金石,并且跨越墨西哥边境去Nogales和Agua Prieta找高品质的矿石。在做了挑选和清洁后,凯西和哈斯汀开始使用晶石。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他们都接受到灵异图画。各种各样的人向他们走来,也有给他们信息或指导的。哈斯汀看到“红发美女”出现,然后消失。后来他在纽约真正的遇见了她。

最让人惊讶的是凯西已经去世的妈妈出现,鼓励凯西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担心短时的财务困难,也不要怀疑解读的巨大的帮助力量。并且她在凯西的手中留下一枚银元,作为激励的信物。

4月1日,凯西带着那枚钱币回到家里,一扫原先的沮丧情绪,充满能量和热情,跟大家说“要为人类服务”。哈斯汀又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个月,然后回到哈佛。后来他成为哈佛的荣誉毕业生,并且遇到那位红发美女,并与之结婚。他坚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创建了晶石静电消除器,成为业界的革新者。他除了拥有数项专利外,帮助设立了波士顿的WCBN,纽约的WNCN(先知改名为WAXQ)和Hartford的WHCN。

凯西的大儿子修林,对凯西的那只银元很有兴趣。为了证实凯西的奇异故事,他把银元送往联邦银库检验。这一举动几乎让他被捕,因为FBI前来询问这枚银元的来历。原来此银元跟正式发行的一模一样,但却没有其他硬币上都有的制币厂印记。修林急忙为自己做无罪辩析。但无论怎样,FBI也没有归还那枚银元。他的许多请求与其他资料成为FBI的凯西家族档案。直到最近籍由自由信息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ct),本文作者才获得这些记录。估计到现在FBI也不会相信那枚银元的奇异来源。

冯唐:结婚唯一要衡量的是人。

冯唐:

很多读者都说,对于父母亲朋的催婚感到非常痛苦,尤其到了春节前后。今天,我就来聊聊我的观点。

01

减少依赖是幸福的第一步

经常听到恋爱中的男女说,觉得如果对方哪天突然离开了,自己就活不下去了。这话听上去很深情,但是你细想起来,会觉得好恐怖。

你会发现很多人,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总是希望别人能为他做什么事,总把自己的快乐或痛苦建在别人身上。

长此以往,你可能会失去自我,你的价值、你的喜怒哀乐会寄托在别人身上,你将再也无法把控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无论男人、女人或是孩子,都不要这样。还是得在自己能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再彼此能互相帮助。

我要先能让自己过得好,之后咱们一起能过得更好,是这么一个顺序。

你那时候可能会觉得,失去了某人或某物,人生就完蛋了。但其实人的心理弹性是非常强大的,你总是会低估自己。

你以为不可能跨过去的坎儿,其实过段时间你再回头看下,也会感叹:不过如此嘛。
所以你要相信无论失去谁,你都能很好地活下去。我知道这个过程也许会痛苦,但结果一定是好的!

02

给女生关于恋爱的九个建议

所以,很多女生来问我关于恋爱的问题,我的几点建议仍然是基于你首先要独立和自强。

一、不要为了嫁人而嫁人,也不要为了钱财、名利、所谓的安全感而嫁人。因为如果那么做,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二、年龄,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唯一衡量结婚的条件,是那一个人。

三、年轻时,觉得错过、没得到是那样地不甘心,那样地痛苦。但是隔一段时间来看,老天那样的安排,有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四、任何激情,都不可能持续很久,如果能持续很久,就不是真正的激情了。爱情和婚姻基本上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儿,如果你和那个人最初有爱情,哪怕之后爱情消失得一干二净,留下的痕迹也是婚姻稳固的最好基石。

五、每个姑娘都渴望爱情,尽管每个姑娘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每个姑娘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更可怕的是,每个姑娘都希望爱情能永恒。

六、人性难易,人生无常。这些,悟性再好的女生,不结个不愉快的婚、不精神崩溃一两次,是不会想明白的。

七、问自己几个特别简单的问题:他能不能让你笑、能不能让你快乐、能不能让你爱不释手、能不能让你朝思暮想。

八、没有真正仔细谈过恋爱的女生,反而能写出最美好的爱情。因为在女生真的谈过恋爱之后,她们就出现了严重的希望幻灭。
图片

九、好多女性问我如何选个靠谱的男朋友。有些是年轻漂亮的女生,我的基因编码告诉我,任何男生都是配不上她们的。
有些是风情万种的小姐姐,我的常识告诉我,在这个议题上试图给她们任何建设性的意见都是徒劳的。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多谈恋爱。在结婚之前,只要婚姻制度还是现在人类一个通用的制度,那在结婚之前多谈恋爱。先恋爱,再结婚,不要先结婚再恋爱,不要很少恋爱之前就结婚,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婚后的不幸。

南懷瑾:正月初一,中國人為什麼先要祭天地、拜祖宗?

南怀瑾:

我們以前過年,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

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的精神。現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連跪拜的禮都不會行,這就是教育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後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這是孔子所說祭祀祖宗和祈禱時心儀的原則。當我們祭祖宗的時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對的誠心,猶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樣的誠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裡如一,才是肅齋莊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說:“吾不與祭,如不祭。”假使說我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親自參與這個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一番,這樣就等於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場呢?這種精神,不但告訴我們對於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時也間接地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裡到暗裡,都要由衷一貫。

——《論語別裁》

中華民族過去只有一個宗教,就是祖宗,是孝道

有人問,你們中國上古文化沒有宗教的吧!我說你錯了,有宗教。你們的宗教是丁字架,不是十字架,我們的是十字架。我說你們的文化,西方人,歐洲同美國文化,不管父母的喔,只管下一代。愛、愛、愛的是下一代,中間兩邊撐開,兄弟姐妹也不管的喔,只管男女兩個愛(眾笑)。男女兩個愛得也不長(眾笑),你看你們丁字形的。

我們呢,不同,父母、祖宗、祖宗的祖宗一直上去,再上面是上帝了。“上帝”這個名稱,中國文化是《書經》上來的。十字下面兒子、孫子,下去子孫萬代,旁邊是兄弟姐妹,整個的社會國家,這個是十字架。你們是丁字架的文化,你們就是兩個人愛啊愛啊,愛是什麼東西也不懂,兩個人抱著接吻就叫作愛。我說我買兩條黃魚啊,金魚,放在一起,它們天天愛(眾笑)。然後,你們上面就直接通上帝,中間沒有個橋樑的。我們有橋樑,由父母到祖宗,一直上去上去,就到上帝。一步一步樓梯上來,上面一直下來。左右這樣分開是十字架,再加上一個太極圖一畫,一個圓圈裡頭一個十字架。這就是中國文化。

——《南懷瑾講演錄》

中國文化對天地宇宙以及人類的看法,與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所以西方人研究中國文化,往往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中國人當然有哲學,中國哲學中不但研究本體論,也研究知識論。西方人的看法,中國只有人生哲學最發達,過去西洋人寫的中國文化歷史,認為中國的宗教都是外來的,中國本身沒有。對於這一點,我是絕對反對,所以很多美國來的教授跟我談起這個,我都把他們駁得一塌糊塗,告訴他們,你們不懂,中國有宗教,只是不像你們的宗教形式。而且世界上五大教主都是東方人,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默罕默德是中東人,耶穌也是中東邊上的人,猶太人也是東方,不是西方;至於孔子、老子,都是我們中國人,都是東方人。

這個還不說,你們過去的所謂宗教,是泛神教;我們過去看起來好像也是多神教、泛神教,其實不是。中華民族過去文化只有一個宗教,就是祖宗,是孝道,祖宗這個根根就代表宗教了。所以拜祖宗代表了一切,是一樣的宗教情操。我說哲學也有很多的道理,我們歷史就代表了中國的宗教哲學。在道家來說,幾千年前非常科學,但是脫開了宗教的外衣,沒有任何宗教形態。

——《列子臆說》

遵循生命的节奏

我们上次提到生命能量的49天的周期律,这个周期律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在的秘密,它非常深奥,它涉及到很多的事。

这49天实际上也意味着生命的付出跟休息,所有的生命都必须在一定的节奏中成长,你有活跃期,你也有空档期,你必须在一定的节奏中,你才能保持健康。

如果你完全是活跃期,你很快就会崩溃,很快就会枯竭。如果你完全是停滞期,你也会死的,很快!

所以一个人最好足够的聪明,聪明到能够体验到这种生命的节奏,他能够知道什么时候他应该活跃,什么时候他应该平静。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最有活力和最最健康的,他不过分活跃,他也不过分的平静。

对于一个已经达到49岁的中年人来说,他的生命更加要遵循这种活跃跟平静的周期率。你必须每天有一定的付出的时间、活跃的时间,你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在活跃当中,这个活跃最好是对世界有益的活跃,对他人有益的活跃,因为你是一个灵魂,你是一个个体,你生活在世界上,即使你已经退休了,你也应该保持一定的活跃度。

前两天正好看到冯唐的一个短视频,他提到他认识原来医院里的一个老医生,好像是已经八十几岁了吧,我忘了,他说这个老医生居然这么大年纪了,还每周做两台手术。这很了不起,身体非常棒,红光满面,冯唐就问他你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吗?

这个老医生就说:三点。第一吃好。第二睡好。第三就是工作忙忙碌碌。他说他一整天都忙忙碌碌,所以他的生命是非常有活力的。他有休息的时间,他有吃饭的时间,他有睡的时间,他都非常平静,非常祥和,他也有活跃的时间,他每天忙忙碌碌看病啊、做手术啊。

他的生命就变得很健康,他的身体就变得非常好,所以这是他身体非常健康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他在生命的节律当中。

一个人如果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干,他会死的很快。他身体很快就各种各样的毛病出来了,因为他破坏了平衡。他虽然活着,但他已经没有活力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即使一个人退休了,他应该做点事,而且最好是对世界有益的事,无论这个事是什么样的事都可以。根据你的喜好跟专长,而且最好是能够有收益的事。

就好像以前看见过好几个老中医,他们九十几岁了,还在看诊,每天好多病人排队看,有些病人付点门诊挂号费,他而且设定的挂号费也是很低的,私人门诊每天看,有些贫苦的人他甚至免单。

我记得好像有一个老中医,他一直看到他临终,好像是在诊所里给人看病的时候,突然间就走了。哦!这个真是非常棒。

还记得另外一个老中医,是临终的前一天还到门诊去看病,第二天躺在床上,在睡眠当中走的,走的非常好。

他的整个生命都在这种节奏当中运行,他没有在退休以后就落入空档,一个落入空档的人,你的命,你的生命很快就会终结。

所以,一个人最好是遵循生命的节奏来活着,你就会活的健康。我觉得这一点,这种不断的让自己的生命在活力中燃烧、付出的这种节律,甚至比你吃什么,比你有怎样的医疗等等,更能够让一个人健康长寿。

你也许可以吃的很好,也许你的经济情况很好,你有很好的医疗条件,你住的也很好,你虽然吃好睡好,你没有工作,你也活不长,因为你活着没有意义了。

你自己的灵魂就会选择终结它,开启新的生命,选择重新投胎,因为你活着没有意义了。

所以这也是生命能量49天的一个内在的意义。它必须要有节奏,否则你很快就会枯竭,很快就会枯竭,枯竭的非常快,就好像一个人内在如果有灵感的时候,内在有话想说的时候,他最好把它说出来,他最好把他的灵感付诸于语言,或者文字,去行动。无论你是擅长说,还是擅长写,还是擅长中医,擅长看病,擅长修理,擅长任何东西,你必须去做,你必须把它抒发出来。你不把它抒发出来,这个节奏就被打破了,你很快就会枯竭,你的生命能量很快就会枯竭。所以,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

人们现在因为非常重视身体的健康,尤其中年以后,他们非常重视吃,重视医疗,重视保养等等。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点,就是你生命的节奏,你需要付出。

一个毫不付出的人,不会活太久。他的生命很快就会有各种疾病找上他,因为这是你灵魂设计的,你的灵魂其实是自适应的,它发现你不再运动了,不再有活力了,他就会设计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让你早日终结这个肉身的存在,让你能够早一点投胎,让你能够换一个新的、全新的、年轻的身体,重新开始散发活力,这是灵魂内在的设计。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无论你有什么样的专长跟潜力,只要你活着,只要你发现你开始有一些灵感,你尽可能的用,把它用出来,说出来、做出来、写出来都可以。

这样你整个的人生会变得非常有活力,你也会更健康。就像冯唐讲的那个老医生一样,你会非常的健康。

木心:比喻,是不得已。

木心: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

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的。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

……

真的相爱的人,不语,一瞥,不需比喻。

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

比喻,是不得已。

……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天才第一特征,乃信心。信心就是快乐。

虛雲老和尚:悟道僅為真正修行的開始

(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於繫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

果能如斯,則更無余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閒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四)參禪、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淨土現成,萬修萬去。

(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欲,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

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六)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

(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

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來果禅师:是自己的問題,不關業障的事。

來果禅师:

我們凡夫一直以來都是極度的昏沈污濁,隨著自己的業力不斷流轉生死,沈淪在六道輪回的苦海中不得出頭。為了貪圖一點舒適的感受,只要稍微對自己的心念、言行加以規範,人們就十分難受,挨不過去。

如果有人要在叢林裡面修學,他應該知道:守規矩,是在去除自己的惡習,剪斷自己的惡業串習,應當嚴格守持,不可逃避放逸。要明確地知道,「規矩」就是自己成為好人的標準模範。

所以說人能守清規,業障不肯守清規。

但是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每每就有人說:「我很苦惱,我想成為守持清規的好人,但是業障他不肯啊!」

咦~你想守清規,業障他不肯,所以你才守不了?那麼說,你和「業障」豈不是有兩個人?你且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是「我要向東,業障向西;我要吃飯,業要吃茶」,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你才能夠說是「業不由主」。

大家都細心地審問一下自己內心,我要閱看經典,立刻就能去閱經;我要拜佛,立即就能拜佛,並沒有一絲一毫的阻擋牽絆。為什麼唯獨要你守清規戒律,你要冤枉業障,說它不肯讓你守清規?

業障如果能夠講話,再聽到你說業障不讓你做主,它立刻就會喊冤枉:主人委屈我業障啊!遇事不辦,明明是他不肯辦,老賴我業障不肯辦,豈有此理?業不由主?怎麼會業不由主!

這個主人因這番話醒悟過來了說:哦,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情願守規矩。從今往後立大行,發大願,誓死守清規,決定不隨業障轉。但凡有什麼問題,誠哉是我,都賴我自己,不關業障的事。

佛说骨节烦疼因缘

《兴起行经-又名严诚宿缘经》佛说骨节烦疼因缘经 第四

佛对舍利弗说:

从前非常遥远的时代,有一位长者儿子,患了急性疾病,十分危难。

长者的儿子召唤医生说:请为我把病治好,我将给您很多的财宝。

医生就治疗了,长者儿子的病就得到痊愈了。后来却不报答医生。

长者的儿子,后来又患病,又叫医生治疗他。痊愈了但却没酬劳给医生。

像这样有了三次,都不给医生酬劳。

后来又得病了,继续请医生治疗他。医生心里想:前面已经治好三次,而不回报。

长者儿子说:您前后三次治好我的病,没有获得相对回报。今天您好好医治好我的病,痊愈了必当一起报答。

医生心里想:被他这样欺骗有三次了,我今天治疗他,应当对他做出重大了断。就给他不正确的药,病就更厉害,就导致他死了。

佛对舍利弗说:你知道那时的医生就是我的前身。那时生病的长者儿子,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

佛对舍利弗说:我那时给个长者儿子不正确的药,导致长者儿子死亡。

因为这个因缘,数千年来受到地狱的焚烧烹煮以及畜生、饿鬼的报应。

由于这个残存的因缘,今天虽然得以成佛,还有骨头关节各种各样疼痛的疾病产生。

佛对舍利弗说:你看如来,所有的恶已经断除,所有的善都具备,尚且有这样的因缘。更何况那些愚昧,冥顽的没有得道的众生。

佛说木枪刺脚因缘

(图文均来自网络)

摘自《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佛说木枪刺脚因缘经 第六

释迦牟尼佛住王舍城北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与五百比丘入城托钵。在乞食途中,见到一些破刚木,有一木片,长一尺二,散失一边,正竖立佛前。

佛想:「此乃宿缘,我应示现偿还宿缘,让大家深信因果,不敢造恶。

佛纵身一跃,跳到虚空,这木片像枪一样,追着佛跑。佛站到石头上,木枪穿石而出,立在佛前。

佛化大水,又化大火,立于其上,木枪仍然穿过水、火,竖在佛前。

佛化一股旋风,立在风上,木枪就从侧面斜至,到佛前挺立。

众人见了,无不惊愕万分。

佛与比丘们步出王舍城,木枪随之在后,众人亦尾随出城,欲探究竟。

佛命众人回家,等候消息。

回到竹林精舍,亦命比丘各自回房,阿难也不例外。

佛告诉阿难:「若众人见我偿还宿缘的状况,一定会难过得昏厥倒地。」

佛在房里,折好大衣,端坐本座,伸展右脚,让木枪从脚背刺穿脚掌,再穿入地板,渐次穿过深六万八千由延的地轮、深六万八千由延的水轮,再至高六万八千由延的火轮,木枪此时才被火轮之火烧烂。

这个时候,大地六种震动,阿难及诸比丘,皆知木枪已刺了佛脚。

阿阇世王听到佛脚被刺,立刻带着耆婆、诸臣,到竹林精舍来。

阿阇世王向佛顶礼,问候佛陀后说:「我从如来得知,佛身如金刚,不可毁坏,今为何被木枪所刺?」

佛说:「万法皆因缘,我身如金刚,非木枪能坏,乃宿缘所坏。」

阿阇世王便命神医耆婆,以最好的生肌妙药,替佛疗伤。

【多劫前的余报】

事后佛告诉舍利弗:

「无数阿僧祇劫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两个商团,他们各有五百人,为了度海寻宝,各自集资备船。两条船同时抵达一个丰饶的岛屿,有众多民生用品,还有美丽的彩女、各种杂宝。

七天后岛屿淹水了,乙船主便带领部属上船,不料甲船主却来夺船,为了护船,乙船主跟他格斗,以矛刺入他的脚,由于穿过脚掌,甲船主伤重而亡。

甲船主乃今生的提婆达多,乙船主即是我,五百部属,今生各自成了我们的五百弟子。

从前我当船主,贪财度海,与人争船,用矛刺死对方。以此因缘,长久堕地狱受苦,被矛刺过无数次;又长久在畜生道中,被人射杀;再长久当饿鬼,上铁锥树。

如今虽已成佛,因愍念众生,示现被木枪所刺,欲人明白成佛尚且如此,何况未得道的愚冥众生!

警惕大家务必守护身口意,善恶到头终有报,勿任意为非作歹。

念诵背后的心态才是关键因素

密宗里有很多消灾的咒语、防护的咒语、威猛的咒语。威猛的就比如说大威德、普巴。防护回遮的咒语,就比如说大白伞盖。还有消业的咒语,比如说百字明啊,等等。

这些咒语实际上作为短期应用、应急是可以的,应应急没有问题,但是你如果作为长期的念诵,而且在你的心态里面,你长期念诵就是为了消业,就是为了防护,就是为了降服他人,这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等于你在你的潜意识深处,已经预设了一个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你有很多敌人!你业力特别的重,有很多的冤亲债主、妖魔鬼怪想要来进攻你。

那么如果你预设下这样的暗示的话,预设下这样的立场的话,你长期念这些咒产生的效果就有可能是相反的,你越念,倒霉的事越多,越念,来进攻你的人越多,越念,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越是发生在你的身上。

另外一点,对于一个念诵威猛咒:大威德、普巴等等,要降服怨敌的人,这样做本身其实是很危险的,你在念诵大威德,你以降服他人的心来念,就好像你在怼天怼地怼空气一样,你在怼远方的一个你讨厌的人~怨敌,你隔空的在怼他。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如果在生活中,你遇见一个这样的人,你知道他一天到晚有这种怼天怼地的习惯,你会喜欢他吗?肯定不会。而且你会躲得他远远的。你知道王凤仪有一句话,他说众人对你做的,实际上就是老天爷想对你做的,众人讨厌你,实际上就是老天爷也在讨厌你。

所以那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人,很快,空气里面就会有东西怼回给他,那个念降服咒语,要降服别人的人,很快就会有力量来击倒他,无论这个力量是来自一个人,来自一件事,或者是来自病痛,都有可能。有千万种方式存在,有千万种方式可以击倒你,你永远不是对手。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密宗说,当你要念降服咒的时候,你必须具备一个慈悲的心肠。

据说,在禅宗里曾经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个好像是修忍道,还是修武士道的这么一个禅师,他有一个跟他对练的对手,他跟这个对练的对手武艺相当,他们打了将近30年,未分胜负。后来有一次,这个禅师在跟他对打的时候,突然他放下手中的棍棒,他说:“我今天第一次输了,30年来我第一次真正的输给你”。为什么?他说:“我打到最高潮、最激烈的时候,我突然升起了一念愤怒,当时我就知道我输了,我错了”。这就是禅的态度,禅认为你只要赤膊上阵的时候,动了一念愤怒,你就输了。他给那个对手跪下来顶礼。

所以这是禅的态度,禅在这一点上的认知是非常非常深奥而透彻的,你心里有怨恨,即使你没有说出口,这个怨恨实际上已经怼到空气里去了,很快你就会发现有什么事或什么人开始怼回你,你的车突然间被人扎了车胎,被小孩,被一个路过的小孩,不认识的人,他仅仅是为了玩耍而已,他跟你无冤无仇,他并不想伤害你,只不过“存在”通过他怼回你了。

所以不要以为你念这些忿怒真言,你真的能够降服谁,你其实最终降服的是你自己。你怼出去的所有力量都会怼回来,最后会把你自己彻底降服,因为你不能跟整体相抗衡,跟整体抗衡,你永远是失败者,你太渺小了,整体是无限的海洋。

西藏有一个寺庙叫巴干寺,据说巴干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大白伞盖,他们念所有的佛事,全部都念大白伞盖。无论是喜事、丧事、要回遮、要消灾、要增寿、要长寿,要什么什么,所有的一切,他们都只念大白伞盖。

大白伞盖是有防护跟回遮力量的。如果一个普通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要防护,他要把这个诅咒的力量弹回去,等等等等,他要在身边结一个界,把自己围起来包住、保护好。很快你就会发现有力量来打破你的壳。很快!非常快!根本用不了几天,也许当天就会有这样的力量回来。

但是,为什么巴干寺可以长年累月地念大白伞盖?

当然,你应急,以应急的方式念念,因为总有一些紧急的情况,真正需要一些防护或阻挡,这是可以的,这样念是可以的。

但是巴干寺,一年365天都在念,为什么他们就没有一些负面的回应?

因为,他把大白伞盖当成一个主要本尊在念,他的内在暗示里面根本就没想要防护,或者想要什么怼回去,他没有这个心念,他就当他是观世音菩萨一样念,这是他的主要的本尊,他心爱的本尊,他认为这个本尊可以满足一切愿望。所以,婚丧嫁娶他都念大白伞盖。

所以,这就跟你的潜意识相关了,因为你潜意识里面,你没有那种要怼来怼去的意念,你只是把他当成你的主,当成你的尊主在念,这就没问题。

所以,一切其实都跟你的潜意识的这种预设立场有关,你的内在如果充满慈悲祥和,你念什么都可以,念威猛的咒都不会有任何伤害。

所以,这个世界,或者这个生命,其实非常悖论,充满悖论。只有一个内在充满慈悲祥和,没有任何对他人的怨言,没有任何想要怼回去的心态的人,才可以念威猛咒。他念的威猛咒背后,没有任何想怼人的这种背景。

这样一个人他会如何发愿呢?你会发现一个充满慈悲的人,他念威猛咒、念消灾咒、念防护咒,他的心愿是非个人的,他是愿所有的人没有灾难,愿所有的人身体健康,愿所有的人摆脱魔扰。他念威猛咒是为了让所有人摆脱魔扰,他是为了所有人,几乎是在向世界撒出他的爱,他的爱意,他的善良跟慈悲,他没有一点背景说:这个世界充满了魔鬼,所以我要念威猛咒,要去除所有的魔鬼。不是的,他如果这样想,他念威猛咒就会有很多的负面效应。

所以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时刻了解你在讲的一句话,或者在做的一件事,你背后的心态,或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因为这个背后的东西,才是决定产生怎样效益的关键因素。

Page 13 of 96
1 11 12 13 14 1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