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艺术家不写自传的

木心:“不是说快乐的时候就画快乐,欢喜人就画人,没有这个的。欣赏古典画、浪漫派等等历史上所有的画,都不要基于艺术家是在写自传,他不写自传的!”

哲学家也是如此。

泰戈尔、罗素、木心、杨绛,都有在揭露人性的丑陋,人间的百态,爱情婚姻里的种种问题,以及命运的冲击,人世的沧桑等等。他们娓娓道来,观察人性的同时,揭示真理。这些是一个哲人每天都在观察和思考的事。

哲人对人性的思考,对整体的思考,是每时每刻的,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这些。

他思考这些不是在写自传,不是因为他过得不好,他不写自传的。

事实上,他们都过得很好,泰戈尔是金克拉科塔的地主,拥有很多地产和家业,一生都很富有。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更是令人羡慕。但她照样写了很多揭露人性和揭露所谓情爱的格言。

木心几乎从未直接描述自己在“文革”中被关进牢房,以及住在到处污水的防空洞中受的罪,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往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有比这强烈的多的事要做。

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期间,乌镇被日军占领,茅盾离家,委托他的老友代管老家的房子。木心就是在这期间发现茅盾图书馆的:

“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老宅很普通,一层楼,砖地、木棂长窗,各处暗沉沉的,再进去,豁然开朗,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淡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的“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至自命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争,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琅嬛福地了。”

木心读遍了这里的书,从西方哲学和文学,读到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剧本。

后来木心听说乌镇要重修茅盾图书馆,还感叹道:“可惜那许多为我所读过、修正装订过的书,历经战火,不知所终了……”

木心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个由防空洞改成的、单独监禁的地牢里,写下了65万字的手稿。

难以想象的是,在那种严酷和受监视的环境下,他居然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正反两面写下了65万字的笔记,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难以辨认。

在木心看来,这是在“完成一个天赋的任务:“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犹如《圣经》所说:“吾为真葡萄藤,吾父乃葡萄栽培人,吾不结果之枝皆被吾父截去,结果之枝吾父则精心修之,以期结出更多果子。”(《约翰福音》第15章)

木心并不考虑是否会有读者读到他所写的东西,木心在笔记里继续他对绘画、音乐、文学以及哲学的探讨。这些讨论的源泉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他从茅盾图书馆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他并没有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的还是文学和哲学的探讨,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这是他的天赋使命。他多次强调“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

莲花生大士: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

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

覺醒心既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

最初,它並沒有起源而是空性的;
中間,它沒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
最終,它沒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

這空性並不是由任何事物所製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覺知。當你看見了這點並認出空性的時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於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會對實相的根本狀態生起定見,也會徹斷對智慧的困惑。

有著明覺的這個覺醒心,並非由任何物質所造;覺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這是很容易了悟的萬物本性,因為這本性不必在他處尋得。這即是自心本性,而這本性並非由某種可攀執的實質感知者和所感知對境所組成。

自心本性使常見與斷見的界限邊見消失了,在這樣的本性中,沒有什麼需要覺醒;證悟的覺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覺。

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會下墮到地獄,明覺本來便是清淨的。
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需要實踐的修持,其本質即是自然覺知的。

這個本然境界的殊勝見地就在你自身內,這是無法從他處尋得的,你必須如此生起確信。

仁珍千寶仁波切:噶陀派不拘一格的傳人認定

仁珍千寶仁波切開示:

噶陀派轉世、傳人的認定,有史以來與眾不同,由開山起到20年以前,未有任何爭議、大家尊重,如:

(1)開山祖師噶當巴德夏認定三位乞丐。其時講經說法時人群聚集,三位乞丐(來自現今馬爾康)趴在遠處的樹上聽法,法會圓滿後,上師說:「今天傳法是為了佛堂外的三位乞丐。」召過來這三位陌生的乞丐,後來成為三聞即解脫者,弘揚噶陀派教法、建立百多座噶陀派寺院。

(2)大官也成為傳人。羌秋崩(1284出生)為仲塔萬戶的王子,有權有勢,在家人、40歲學習佛法,44歲成為傳人,興建108座寺院,弟子眾萬人現虹光身。

(3)異族內也有轉世活佛。喀瓦卡博南卡確吉將參(約1404?)來自雲南的漢人乞丐,剛成為傳人時連句藏文都不會說,很多人批評噶陀派瘋了,但噶陀弟子們堅信上師的決定,傳人閉關三年後出關,不僅藏文無礙、熟悉經續,成為一代宗師,於雲南地區蓋了不少寺院。

其它漢族的傳人有: 嘉喇札西仁欽、嘉敦更噶札西。

同樣的蒙古族等,也有過噶陀派的傳人。

般若佛母心咒(般若波罗蜜多心咒)、般若吉祥真言、般若无尽藏真言

文章来自网络

般若佛母心咒(般若波罗蜜多心咒)

Namo  sarva  jñāya
那摩    萨尔瓦  nia亚
归命     一切     智者

Namo  ārya  avalokitesvaraya
那摩    阿ri亚  阿瓦罗ki帝索ra亚
归命       圣         观自在菩萨

Namo Prajñā-pāramitāya
那摩   pra吉nia 巴ra米达亚
归命       般若佛母

tadyathā, 
达帝牙他,
即说咒曰,

(om)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om)嘎dei 嘎dei  巴ra 嘎dei 巴ra  桑m 嘎dei  布帝    梭哈
(om)去        去     超越   去   超越  一起   去    觉悟    成就

功德利益

依般若之力即可超越无明、恐惧、贪爱,超越贪、嗔、痴,不受一切系缚,证悟空性,圆满菩提圣果。

经载:般若波罗蜜多咒即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般若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同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存不名为失利。“

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何以故?

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因是咒,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十方现在诸佛亦因是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因是明咒,十善道出现于世,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因菩萨故,十善道出现于世,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若诸佛不出于世,但因菩萨故,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譬如月不出时,星宿光明照于世间。如是,憍尸迦,世无佛时,所有善行、正行皆从菩萨出生,菩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何以故?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恶不善法,能摄生长诸善法故。”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何以故?过去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已证无上正等菩提;未来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今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十善业道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惠施、受斋、持戒等法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等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五眼、六神通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独觉及独觉菩提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菩萨摩诃萨及菩萨摩诃萨十地等行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如来、应、正等觉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世间。

般若佛母名咒

Mahā Prajñā-pāramitā
马哈 pra吉nia 巴ra米达
大        般若   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曾于吉州,以此真言,击退围城群盗。

般若吉祥真言

om   Dhih   śrī  sruta  Vijaye svaha
om     帝     师ri 苏如达 vi加也  梭哈
om 种子字 吉祥  听闻    最胜    成就

般若无尽藏真言

Namo Bhagavati  Prajñā pāramitāye 
那摩     巴哥瓦帝   pra吉nia 巴ra米达也
归命      博伽梵           般若佛母           

tadyathā,
达帝牙他,
即说咒曰,

Om Hrīh Dhīh Śrī  Śruti    smrti  Vijaye Svāhā!
om  赫ri    帝   师ri 苏如帝 斯mri帝 vi加也    梭哈
om   种子字    吉祥  听闻     记忆    最胜      成就

Hrīh 观音种子字,Dhīh 文殊种子字。

果滨居士 教念:

此真言出自《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此外,《房山石经》亦收录此陀罗尼,载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此经亦备受明代云栖莲池推崇,莲池大师将此咒收入《诸经日诵》,作为该派门徒必修功课之一。

此真言常附录于《金刚经》文末,象征《金刚经》诸法皆空之德。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

佛陀对般若无尽藏真言的赞叹: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世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馀。

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馀人叹之能尽。若欲修行般若法者。一食斋戒香汤洗浴。著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馀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

般若佛母心咒功德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Prajñā-pāramitā)亦名般若观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第一波罗蜜菩萨,是佛教中的女性本尊,般若佛母代表般若波罗蜜,由于般若波罗蜜能孕育诸佛,为一切如来之母。汉传佛教中属十波罗蜜菩萨之一;藏密事密中为女性的般若波罗蜜佛母,又称“般若佛母”,密号大慧金刚,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中央,或虚空藏院之内列南侧。是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信奉的《金刚经》与《般若波罗蜜心经》的人格化,同时也是《金刚经》与《心经》的护法神。

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所载之大明咒,亦为般若佛母之真言,表其能自度度他,同到彼岸,断烦恼无明诸障,而证涅盘之一切智,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令成就正觉,圆成佛道也。

般若佛母是观世音菩萨观修般若波罗蜜时所化现,代表观世音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与多罗观音本体相同,多罗为慈悲,般若为智慧。

般若佛母乃千手观音眷属,杂密记载中,此菩萨发愿拥护文殊菩萨,所以诵念文殊菩萨各种真言时,只要想要感召般若佛母,也可以感召到般若佛母。这是因为般若本为一体。

文殊(智慧)、虚空藏(记忆)、般若(般若波罗蜜)三尊菩萨,号称“智慧三尊”。

般若佛母在一般造像上,为一面、四臂或六臂,面貌姣好,丰胸纤腰,体态婀娜,披甲戴盔。较常见的四臂造像,中央两手合掌,或结无畏印与禅定印,另一手持《般若佛母经》(又称《圣般若波罗蜜佛母经》、《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阿利耶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一手持念珠,或者金刚杵上有一念珠,或坐或立,或坐于火中莲花(火,烦恼也;莲花,菩提也)。身着华丽的彩衣,佩饰众多宝饰,具足报身五种庄严。跏趺坐于莲花及日、月座垫上,日座和月座分别代表了胜义及世俗菩提心。六臂者,中央两手结印,其余四手分持念珠、《般若佛母经》、金刚杵、青莲等。由于宝剑是般若的象征,也有一手持念珠,一手持宝剑,两手在胸前合掌,另两手在腰际持《般若佛母经》。

般若佛母有护法神“四姊妹天女”,名为“惹耶天女”、“微惹耶天女”、“阿尔多天女”、“阿波罗尔多天女”,代表常乐我净,有时是“一兄四姊妹”,加上兄长“都牟卢天”。“一兄四姊妹”同时也是《楞严经》、大白伞盖菩萨、文殊菩萨的护法神。

禅门常以金刚藏王菩萨(力量,本体为普贤)、金刚般若佛母(智慧,本体为观音)作为金刚不动佛的胁侍。

民间相传,般若佛母以八月初八为生日(本体为绿度母,八月初八即绿度母生日),十二月十二日巡游人世,故应在此日多诵念《般若佛母经》(即是《心经》)与《般若佛母无上真言》(即《心经》后段的无上咒、无等等咒)或《金刚经》与般若佛母的各种真言。

藏传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的藏名是Sharpyinma,属于事密部本尊,有白色、黄色、二臂及四臂等几种化相。般若母既是空性的本尊,也是极为有力的除障本尊。

西藏相传,般若佛母化身为狮头人身的狮面空行母,帮助外道斗法的莲华生大士与巴日译师。

般若佛母有一个四句赞颂非常著名,在西藏寺院中传统中,每在诵《般若心经》前,先诵此四句礼赞文。这四句礼赞文是释迦牟尼佛在未示现成佛前,为自己的生母所撰著的礼赞文,所以其缘起十分殊胜。

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 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
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般若佛母是所有般若经典的主尊,也是空性之本尊。在佛教中,般若智慧被称为三乘之母,无论是解脱或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智慧。如果跟出离心结合,则得解脱之果;如果跟菩提心结合,则得佛果,所以叫“佛母”。是人格化的代表空性智慧的佛母。

般若空性智被喻为“佛母”,由于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皆必定由般若空性智所生出,所以般若空性在仪轨中被称为“三世诸佛之母”。

上一世的赤江仁波切,是帕绷喀大师的心子,在圆寂前让侍者陪同绕拜甘丹寺一周,然后坐在椅上面对拉萨市,诵了一遍般若佛母心咒,然后喝了一声“呸”,便坐化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就是罵了廣欽老和尚

摘自《 如何化解仇恨 》

廣欽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曾有位法師寫了很多文章批評他。

當別人拿文章給他看時,他沒有罵說:「那個法師是個魔鬼,我不是這樣的人,怎麼罵我罵成這個樣子,那還是個法師嗎?」

老和尚反而向大家道歉說:「你們不要難過,他罵的是我,我是應該挨罵的,因為我業障重,拜佛不夠,修行不夠,我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也對不起那一位法師,讓他起煩惱,我要向他求懺悔。」

因為他的胸襟如此寬大,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敬,當他圓寂火化時,沒有發通知告訴大家,卻有幾十萬人前去感念他,連那個寫文章罵他的法師也去了。

那位法師寫文章時,覺得自己罵得很對,但是聽到廣欽老和尚的反應後,他覺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就是罵了廣欽老和尚,而這已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了。

莫扎法王:即身成就肯定是有的

寧瑪巴 噶陀寺 莫扎法王:

任何一個修行者都可以成就的,即身成就肯定是有的,在家人一樣可以即身成就,這個是有案例的:

我小時候經常為了噶陀寺去化緣,在德格那邊有一個老頭,他是念了六字真言,虹光身成就的。

他的上半輩子可說是無惡不作的,經常以打獵為生,後來覺得自己罪惡深重,然後斷惡行善,改變了自己一切的錯誤,開始行善積德,一直念誦六字真言,最後虹光身成就,只留下了頭髮和指甲,當時還有一個人把他的頭髮和指甲戴在自己脖子上當作護身符。

當時我十七歲,蔣揚欽哲確吉羅卓仁波切跟我說,現在還算是很好的時代,因為德格那個地方還有虹身成就者,這個老人只會念誦六字真言,而且上半輩子都是打獵為生的,但是只要努力,只要有信心,也是可以成就的,並且可以是虹身成就!

杨绛: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杨绛先生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不去抱怨,不怕孤单,努力沉淀,世间皆苦,唯有自渡。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幸福,一半争取,一半随缘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愿你内心山河壮阔,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麥彭仁波切:歡喜心和无差别的爱

麥彭仁波切在講解《入行論·智慧品》的時候有過這樣的開示。

他說 :“歡喜心對人類來講非常重要。

當別人在世間和出世間方面有任何福報的時候,

我們如果能夠生起歡喜心,就能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幸福。”

有了欢喜心之後,我們再去看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親人和仇人看上去都是平等的,我们有无差别的爱、理解,以及宽容,不再會有厌恶和嫌弃心。可見,欢喜心和无差别的爱是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

龍自在王如來

梭巴仁波切

龍自在王如來——淨化一千劫惡業;淨化龍族加諸的傷害。

此尊佛使許多龍族從痛苦中解脫、治癒龍族的病、利益龍族甚大。由於龍族受到龍自在王如來的恩惠甚大,所以如果你念誦「龍自在王如來」名號,任何由龍族引起的疾病,例如癌症、潰瘍、痲瘋病、疾病、內外傳染病、所有的皮膚病、皮膚白斑症都得以淨化。所有皮膚病的肇因都是來自龍族,還有骨頭痛也是,例如坐著時骨頭痛,這些都是來自龍族。

借由念誦此尊佛名號,淨化了龍族加諸的傷害。還有,你可以觀想有這些疾病的人,當你念誦此尊佛名號,觀想從佛身流出甘露,淨化他們的疾病,這麼做非常非常有幫助。如果你的病是因為龍族造成的,借由觀想及念誦佛名號,也可以淨化自己。

這被視為極有力量的淨障法門。念誦此尊佛名十萬遍,能完全治癒痲瘋病,那些由非常重的惡業所導致今生得皮膚病。

经文: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火光世界。度十八佛刹。有世界名曰正觉。其国有佛。号龙自在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

有得闻龙自在王如来名者。尽心信乐持讽诵者。若使郡县村落之中雨雹霜时。以右膝着地叉手作礼。而作是言。龙自在王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无数诸龙于厄难中悉度脱之。由此功德自致成佛。作是誓言。若我刹中及诸佛土。若我在世般泥洹后。若有诸龙雷电雹霜恐怖众生。以龙自在王如来威神功德智力。至诚誓愿口作是言。头面作礼疾得度脱。

当知舍利弗。如是厄难疾得解脱。唯除宿罪不能得免。一切诸龙若在厄难闻此佛名。于众厄中疾得解脱。其有执持斯佛名者。复劝他人令使诵持增益功德。必当得往生此佛国。求最正觉。立不退转。疾成不久。。。。。。

龙自在王如来

龙自在王如来又名龙尊王佛,面颈白色,身臂蓝色,双手结说法印,持诵佛号的功德,能消过去生中,一千劫的罪业,并免于龙族加害。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全称“龙种上尊王佛”,三十五佛之一。此像头饰螺绿,肉髻高隆,面容庄严肃穆。身披袈裟,袒露右肩,衣纹自然写实。结跏跌端坐于束腰莲台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身后有七条神龙相互盘绕,龙头于佛像头顶伸向前方。

文殊三世果位

文殊雖為助釋迦之化,一時現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為龍種上尊王佛,又名大身佛,升仙佛,現在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為普見佛。

首楞嚴三昧經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

心地觀經三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為淨戒阿闍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為清淨教授師。」

菩薩瓔珞經四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過去之佛名)。

央崛摩羅經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

寶積經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佛告诸菩萨言。福多于彼是时。何况称于普见佛名(注: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尔时众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同声唱言。南无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南无普见如来应正等觉。说此语已。八万四千亿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转。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

叔本华: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文章来自网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浊(zhuó):不清澈。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古今:古代和现今。
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作者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他参与编修了《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他的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廣欽老和尚: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

廣欽老和尚: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業障到、起無明煩惱,如果沒正念則邪念起,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就想離開另找道場,或覺得沒意思,還俗去。

其實只要是一起了煩惱,就是自己不對,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

苦行盡心去做,佛號念緊一點,心有寄託,業障就不會來找我們,否則業障來絞,社會上花花世界的境界就浮現出來,打妄想,心越不安。

廣欽老和尚:如果心一直罣礙,放不下就是執著

廣欽老和尚:

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而是要盡心做,但做過就沒事了。如果心一直罣礙,放不下就是執著,不執著才能辦好,如執著反而辦不好,執著就沒有智慧,辦事情也要有定力。

事情如何才能辦好?大家要互相合作,不是用話來耍使人,這一種要避免。要好好講、講清楚,以種花為例,不知道的做一次給他看,否則事情做不好,又起煩惱。

做事情要用頭腦去思考,不要人家說這樣做,就一成不變地去做,要有判斷能力,否則豈不就像一隻傻狗,人家丟了一顆石頭,牠不知丟的是什麼,就跟著去撿。

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怎麼好,又要別人聽他的。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結果他就在那裡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做事情,不是在分會做不會做,而是要起歡喜心願意去做,如果分我會做、你不會做,就會競爭、起煩惱,說我掃那麼乾淨,給你亂掃一通,又弄髒了,於是我臉朝這邊、你臉朝向那邊,兩個人不說話,都起了煩惱,心裡就想:在俗家時還可以去旅行,出家這麼辛苦又不自由,真歹命!

做事情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若無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要被外境所轉。做事情,也不是一直要追求做得很完美,例如:打掃乾淨了就很高興,如果弄不乾淨就起煩惱,這樣,即使讓你打掃得再乾淨,這個心還是不會乾淨。

做事要有耐心,把環境擦洗乾淨,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邊做事邊念佛,不要放逸,不要讓意識跑走了,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

每天做事,把事情做好,心都在佛道上,如掃地也會悟道,掃地掃塵埃,要會掃我們自己的塵埃。

廣欽老和尚:念佛三昧不簡單

能於念佛中一心不亂,確實能得所謂之念佛三昧,能達念佛三昧,則西方淨土即在心中顯現。念佛於念念無念中,其陰識(神識)或雲“阿賴耶識”即於頓時直趨虛空,可見西方淨土,實則此西方淨土又何嘗離自性心中?在靜中或在念佛時,能不住於相,不生愛恨取捨,不念成敗利益,不生善不生惡,一切歸於寧靜空寂中,則可顯身光。

不論大眾多少人一起念佛,自己都有個主,念到一心不亂,心定時,頓一下,大眾念佛聲會頓到地下,雖然我們沒有在地下念,但地下仍是一片佛聲。念到聲音都整齊時,再頓一下,則聲音飄蕩在半空中,好像大家都在虛空中念佛似的。所謂遍虛空都是念佛的聲音,這就是念佛三昧的情形。

老和尚說,那時他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哪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有三個月之久。

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

頂果欽哲法王:慈悲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在西藏拉薩,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純金製成的美麗器皿,供養水食子給惡鬼。

有一天,他行供養的時間晚了,一些惡鬼出現在他的面前,催促他趕緊供養。喇嘛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著急。那些惡鬼回答,他們想要去領受卡拉.貢秋的水食子供養。

因為他的供養更令他們感到滿足。他們擔心,如果錯過了卡拉.貢秋的供養,他們將會挨餓。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卡拉.貢秋而加以查問。他發現卡拉.貢秋是居住在蒼卡拉(位於西藏中部)一處洞穴的謙卑隱士。

當卡拉.貢秋供養水食子的時候,他使用半個核桃殼做為容器,放幾粒穀子在其中。而供的水則來自他的慈悲之淚。因為他悲心無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餓鬼都前來領受他的供養。

「一切取決於自己的發心」。

因此,要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態度”和“發心”。

正如巴楚仁波切(華智仁波切) 所說 :「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快樂,但是為他人帶來快樂,乃是獲得“圓滿安樂”的真實之道。」

王阳明: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文章来自网络

大雨过后,抬头看天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王阳明属于前一种人。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然而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人生的一场大雨,一场生死攸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

他因为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驿丞是驿站的小官,不入品级。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上岸后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门,要求借宿,被一个和尚拒之门外。他只好找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小庙,靠着香案睡觉。

半夜里,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绕着走廊大声吼叫,却没有进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却发现王阳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惊地说:“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则怎么会没事儿呢?”就请他进寺。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个曾经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道士。

道士为王阳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诉他“君子利艰贞,晦可明”,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坐站桩,意思是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黑暗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

王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并且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在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不忘时常静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呢?”

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这一切,为他日后得以迅速复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王阳明在“大雨过后”,选择了“抬头看天”。

这种朴实的智慧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无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努力,以顺应不断变化的局势,等待机会的到来。

“居易”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俟命”绝对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心态,而是一种达观坦然的智慧。

“抬头看天”的王阳明终于得以悟道,“独善其身”之后,当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龙岗书院赋诗云:“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他能感觉到,在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龙场这个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可见,“大雨过后,抬头看天”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

是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过反求自身,以心去参悟生命,从而使内心无比强大,又慈悲善良。

人到绝境是转机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

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来后弥漫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无常的生活将绝境横亘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于人生转机的悬崖。

是粉身碎骨还是奇迹生还?是飞珠溅玉还是化险为安?绝境之中的你处于什么样的心态,都将决定最后的结局。

所以,请珍惜“置身绝境”的转机,只有直面困难,锤炼自己,才会涌现新的智慧,绝境也就转为佳境。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大雨过后,不要低头看地,而是抬头看天,就会发现全新的天空。

广钦老和尚:你不要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

你不要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
慧律法師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未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

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這位同學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頂禮,請求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你的我慢、自大、貢高,是你所有煩惱的開始。」

這位同學就問老和尚:「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呢?」

老和尚慈悲地說:「這個很簡單。你要發願,把自己當作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任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沒關係,因為它是在最底層,都沒有優點。別人毀謗我,就當作消業障,只要這麼想,就沒有什麼煩惱了。」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優越感太過於強烈,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有才幹,別人勸諫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我剛出家的時候,由於深度近視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視力不佳沒有看到,就走過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語上的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像廣欽老和尚說,要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念頭這麼一轉,整個心舒暢無比,就不再罣礙了。

叔本华: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就会十分不合群。

实际上,一个人,最高级、最长久和最精彩的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当你不再依赖于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你就越是自由。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即使处于荒芜的世界之中,也会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活出精彩。

廣欽老和尚:業力敵不過願力!

廣欽老和尚常言:

「有願,就會有緣。」

願力,不可思議!

所謂:「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敵不過願力!」。

 

嵩岳元圭禅师对岳神说:

“佛七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又说:

“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既众生界本无增减,则度众生亦无所谓尽不尽也。”

叔本华:伟大的心灵总是更喜欢独处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叔本华人生哲学》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叔本华人生哲学》

天才几乎都不善于交际,因为还有什么对话,能像自己的独白,如此充满智慧而令人愉悦呢?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几乎就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人生哲学》

在高朋满座的隆重场面,表面上看,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贵的愉快气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尴尬和无聊才是到场的真正客人。众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无赖集会之处。真理通常都拒绝在这些地方出现,而另投别处。《叔本华人生哲学》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庸闲斋笔记》:船难奇闻

摘自《庸闲斋笔记》卷12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江苏省招商局的福星号轮船,装载七千石江苏漕米,向天津驶去。同在一艘船上的,还有江苏海运委员、补用知府蒯君等二十一人,以及浙江海运委员石君、董事、仆从等几十人。

轮船行驶到山东烟台时,海上起了漫天大雾,能见度很低,根本看不到对面船只的行驶情况。当时,在同一海域行驶的英国澳顺号轮船,同样因为大雾,看不到对面的行驶情况。突然间,两船彼此相撞,福星号竟被撞沉了。

乘坐福星号的委员、董事、仆从等六十五人遇难身亡,仅有江苏候补知县江君等三人得救生还。

海难发生后,李爵相将所知情况紧急奏报朝廷。天子震惊大恸,哀悼死难者。并对不幸遇难的官员擢加官衔,按照阵亡条例,拨款抚恤死难者家人,荫庇他们的孩子。朝廷还下令在天津、上海二地修建专祠,祭祀死难者,死去的董事、仆从等人也都得到附祀。江苏省大员筹措银两,赡养死难者的家人,为期十年。

同时,英国官员罚澳顺号轮船的主事者赔款给死者家属。不幸遇难的人们,既受到了朝廷的厚恤恩赏,还得到了中外双方的抚恤。这样处理船难事件,想必对于获救之人,遇难之人,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当时遇难的名单中,还有一人名叫长楙(音茂),是一位候补县丞。清朝官员陈其元记录这件船难时,还特别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件奇事。

长楙是满洲人,在苏州任佐贰官需次[注]已经很长时间了。位卑薪少,所以他家过得十分穷苦。上级怜悯他,给他津运的差事,可以多领些薪水,养活家人。长楙高兴地接过差事,回家辞别妻子,就随长官上船了。

长楙走后,不到十天。一天早上,他的妻子刚梳洗完毕,走出屋门,准备操作家务,却忽然倒地,以长楙的声调大呼:“轮船失事了,我已经死了。速速去请我的好友某某前来。”

当长楙的好友到来后,长楙就把轮船失事的过程,叙述了一遍。那时,苏州百姓还没有得到船难的消息,众人一听,均大吃一惊。

长楙接着说道:“我死之后,就已获得差使。由于心中挂念家贫子幼,所以连夜奔驰而归。”他嘱咐好友代为抚养长家刚满十岁的儿子。长楙说着流下了眼泪,好友也跟着哭起来,答应了他的恳求。长楙谢过众人,就辞别离开了。

这时他的妻子霍然醒来。人们问她亡魂所言之事,她浑然不知。只记得,刚出门,忽然吹来一阵冷风,然后她就不省人事了。两天之后,轮船失事的消息传到苏州城。

当时,官员陈其元正在苏州,听说了这件事。官员应宝时(1821年─1890年,字敏斋),不信鬼神之说。当陈其元向他问起长楙亡灵之事,原来应宝时也早已听说。二人都很惊叹,竟有这等奇事。应宝时说:“你正在撰写《笔记》,可以把这件事写进去,与《神灭》、《无鬼》二论相辨吧。”

注释:
佐贰官,即副官,县之佐贰官为县丞,主簿,佐助州县主官管理粮马、缉捕、水利等事务。需次,即新官候补,在古代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

南卓林寺終身修持蓮師七句的老僧—─雅瑪滾波!

文章来自网络

終身念誦蓮師心咒、七句祈禱文的修行人很多,有者咒數達上億,也如伏藏法所說出現各種感應,成辦自利利他之事業。

西元2000年以前,寧瑪派白玉傳承領袖 貝諾仁波切所創立的印度南卓林寺,存在著一位唸誦修持『蓮師七句祈請文』的成就者,他就是白髮年老、駝背赤足的僧人─雅瑪滾波!雅瑪滾波不識字,完全沒有辦法寫字或唸經,因為他未曾上學讀書,從年輕到老都只是法王 貝諾仁波切的在家侍從。晚年的時候才披上僧服,現出家相。他什麼經典和祈請文都不會唸誦,除了少數的短咒以外,唯一精通而致力唸誦的法門,就是『蓮師七句祈請文』!

四十多年以前藏人流亡印度之時,當年他跟隨法王 貝諾仁波切從西藏離開,擔任法王的侍衛,歷經生命危險抵達印度,畢生為法王忠心不二的弟子,為奴為僕地服侍上師。跟隨法王抵逹南印度之後,因為南卓林寺剛開始興建,雅瑪滾波參與了興建寺院的工作,做了長時間的苦工。其中,像是四十多年以前當時寺院與附近的「古夏納卡」鎮之間,隔著一條河流;印度人為了行走捷徑,都會趕著牛隻過河,可是因為沒有橋樑,牛隻過河的時候馱負貨物涉水極為困難,總是會遭受鞭打而皮開肉綻。法王 貝諾仁波切為了利益牛隻與大眾,於是決定自費建造當時印度成本極高的水泥橋,於是 雅瑪滾波就在 法王的一聲令下之後,就在為期三年的時間裡,白天隨著工人一起建橋監工,夜間就獨自睡在工地的草屋裡,負責看管建材,那個時候附近都是森林和莾原,時常野獸出沒。

猶如上述,雅瑪滾波一生唯有遵照 法王旨意行事;晚年則由 法王親自傳授大圓滿法要訣。從此日夜長坐不臥,成為不倒單的禪定修持者。證境高深,禪定自在,可直接與蓮師與護法聖眾對談溝通!但是,外相上他也只是一位年老瘦弱的平凡老僧人…晚年,他住在 法王的特別護法殿外面,一間用水泥簡單砌成的簡陋小屋子。那是連一般人走進去都不能站直的小屋子,而裡面也是極為簡單的佛堂,簡單到可以用破舊不堪來形容,只有幾幀破舊的發黃損壞的紙佛像。

雅瑪滾波他本身所擁有的物品,唯有唸珠一串與幾片如垃圾般的座塾,以及一瓶別人遺棄的珈啡色圓腹小玻璃瓶,那是 雅瑪滾波拿來裝甘露丸混水的「寶瓶」!雅瑪滾波對於法王 貝諾仁波切及咕嚕仁波切(蓮師)有著堅強無比的信心,總是默默實修。剛開始,人們並沒有發現這位駝背的老人是位大修行者,直到發生了一些事情。

有一次,寧瑪派傳承在印度的第一學府重鎮─南卓林寺內設立佛學院學生為大殿油漆粉刷, 雅瑪滾波駝背的身影也在此時悄悄的不請而至。雅瑪滾波慈祥鄭重地告訴他們:「昨夜蓮師告訴我,說佛學院油漆的學生有障礙,明天暫停粉刷才好」。佛學院的學生以為年老的 雅瑪滾波腦子有問題,於是笑著虛應以外,就打發他離開了。離開前,他告訴學生們:「如果你們明天不願意停工,也請記得要唸誦蓮師七句祈請文或心咒、或者是綠度母心咒」!第二天,其中有一位學生半信半疑的一邊持誦綠度母心咒、一邊跟同學們一起站在高疊的椅子上油漆。結果真的發生了危險。突然之間椅子都垮了下來,最後只有那位同時持誦綠度母心咒的學生墜地後毫髮無傷,其他的學生都分別受傷在地。
於是,從此以後開始有許多人會前來問他一些未來的事情,雅瑪滾波都一一作答,而一切的事情都如同他所說的一樣應驗。甚至,曾經有一次某人前來請問未來的某件事情,沒有想到 雅瑪滾波卻直接回答他說:「請您不必再費神多問未來的事,因為七天之後你就即將要命終了」!那個人聽了以後雖然緊張,卻也半信半疑,結果七天之後果然就死亡了!這件事使得大眾譁然,也使得許多人更加驚嘆見識到雅瑪滾波預知未來的神通不虛。

但是,法王 貝諾仁波切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不悅,就對 雅瑪滾波說了一句:「你怎麼那麼多嘴!?」於是,他就為此禁語了一年左右,不再回答任何人問題。直到後來因為 法王常常外出寺法不在寺院,所有僧俗有事難以找人請問而感到非常麻煩,於是請求 法王允許 雅瑪滾波能像以前一樣以神通預知為大眾解惑,他才在 法王的允許下,再次開口幫忙大眾。

雅瑪滾波回答他人所問的問題之時,都是剎那間雙眼不閉的進入甚深禪定,然後再剎那出定以定中所見回答問題,不需要藉由任何占卜的器具或是特別的準備。筆者曾經有幸位於南卓林寺最初的八大佛塔旁,親眼見識 雅瑪滾波回答問題的過程,實在由衷感到驚異和希有!

曾經,南卓林寺波發生了一件大案子!一位印度人被人殺死,清晨被發現陳屍在寺院旁邊,有一位寺中的僧人被印度警方誤認為是兇手而被抓走。法王 貝諾仁波切當時身在國外不方便立即歸回處理,於是電話中指示寺裡開始修護法。結果隔一天,雅瑪滾波告訴大家,昨晚護法神直接跟他說:「兇手抓到了,那個兇手是個印度人!現在護法們已經進入那個兇手的體內,把持了他的心臟和心智。現在因為距離太遠,護法正在帶著那個人回到寺院此地,再過三天就會到達!」果然,過了三天就抓到真正的兇手。兇手是個印度人,原因是為了五十元盧比而臨時痛下殺手。兇手自動回到寺院的時候,整個人是神智不清的狀態,嘴巴裡面還承認自己是殺人犯!當然,免不了被寺院圍觀的群眾一陣追打。

大家都知道 雅瑪滾波是一位“竹透”(成就者),總喜歡跑來問他很多問題,他總是說:「念蓮師七句祈請文啊~~~就不會有障礙!」也總是這樣叮嚀別人。像他這樣的成就者,也同樣保持著自己往昔的作風,不管別人是否對他恭敬或相信,他始終住在破落的小屋裡,生活的條件不需要改善,只有晝夜無間斷地祈禱上師三寶!

見過他的人,都可以感覺到他真的是一位刻苦實修的人。如果有人供養他金錢,他都會希望施主直接供養 法王;即使是為了圓滿施主的資糧要收下供養,他還是不留分文地全部拿去供養 法王。在他往生前二、三年,他曾經表示:「人生和輪迴太苦了…等到怙主 貝諾仁波切準備興建的蓮師大殿落成,我也要走了…」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如同往昔身為護衛的職責一樣,悄悄的巡視 法王興建大殿的所有大小工程。曾經,他私下告訴熟識的僧人:「為了使 法王與建大殿的工程順利,無數的護法都圍繞在工地的虛空與地面,防止強大的障礙產生」。每天,他也會以赤祼的雙足繞行寺院一周以上;大家都說這也是 雅瑪滾波不改往昔身為護衛的本色,繼續以自己的能力默默護持 法王的度生事業。
南卓林寺的蓮師大殿落成後,有一天據說是法會的時候,雅瑪滾波被擁擠的小喇嘛們無意推倒,引起了併發症,長時間都沒有痊癒,終於在西元2000年的時候,示現圓寂。在他圓寂前幾天,雖然已經身體虛弱,臥病在床,但是精神仍然非常清明。圓寂之後,法王指示以土葬的方式,安置他的色身在南卓林寺附近尼師院的後方。法王也把他的白髮剃下保存作為紀念。

筆者唯恐年歲日久會逐一忘失曾有的見聞和記憶,於是努力試著記下關於 雅瑪滾波的事蹟。畢竟筆者與其有過數面之緣,也曾有幸恭敬扶持其手同行南卓林寺外圍、一起在現今南卓林寺小學部的後方一起在午后的微風中遠望著南卓林寺…如今德者早已不在,筆者為表追思與激勵大眾修持蓮師法門之故,僅記於2007年8月23日 台灣台北。

想起 雅瑪滾波他老人家,筆者的耳邊就會響起他每一次由衷的關心叮嚀:
『唸蓮師七句祈請文啊…就不會有障礙!』

提婆達多的故事

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

提婆達多的故事

一天,比丘們齊聚一堂,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佛陀仍不以為患,反而為其哀愍,放大悲光,遠照其身。佛陀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並非只有今世傷害我,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當時,阿難尊者觀察到在場大眾心中有疑,即從座起,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請示佛陀:「提婆達多過去世時曾毀害世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佛陀開示:「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欲傷害如來,有次在手指甲上塗以能致人於死的毒藥,準備在頂禮時抓住佛足。沒想到頂禮佛足時,毒藥頓時變成甘露。可是提婆達多仍不死心,又想了一計:『佛陀現在在耆闍崛山下,我可以從山頂將大石頭推下,砸死佛陀。』但這次只傷到佛的腳趾,提婆達多也隨即身陷阿鼻地獄。」

佛陀又為大眾開示:「過去久遠劫前,應現如來出現於世。佛滅度後,有一比丘獨在林中坐禪,卻深受虱蟲之苦,於是與其商量坐禪時勿來擾亂,虱子即依教奉行。經過一段時間,有一隻土蚤詢問虱子:『為什麼你的身體如此飽滿肥盛?』虱子告訴土蚤:『我所依附的主人常修禪定,又教我在適當的時間飲食,因為如此,所以所需充足,無有匱乏。』土蚤聞言,即表示要與蝨子一起生活,蝨子說:『只要你能遵守我們的約定就行。』但當比丘開始坐禪時,土蚤聞到血肉香,便忍不住大飽口福一番。結果,這位比丘心生苦惱,即脫衣以火燒之。」

佛陀表示:「那時的坐禪比丘是迦葉佛,土蚤則是提婆達多,虱子即是我,提婆達多為貪利養而傷害我,乃至今日成佛,亦因利養而出佛身血,身陷阿鼻地獄。事實上,提婆達多無數劫以來一直懷著惡心,欲毀害如來,而如來常以慈悲心力憐憫他。我亦因為提婆達多而速得成佛,所以發慈悲心感念他成就我的恩德。」

於是佛陀即遣阿難尊者前往地獄,探視提婆達多是否能忍受地獄之苦。阿難尊者來到地獄門前,向牛頭阿傍說:「請為我傳喚提婆達多。」牛頭阿傍說:「尊者是問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過去每一尊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尊者說:「我是要找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牛頭阿傍隨即喚提婆達多:「阿難尊者在外面,希望和你見面。」提婆達多十分感動地說:「阿難你來了!如來是否還憐念我呢?」阿難尊者回答:「佛陀派我來關心你,是否能夠忍受地獄之苦痛?」提婆達多說:「我雖處阿鼻地獄,卻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

佛陀開示大眾:「菩薩為接引眾生修大方便法,雖受生死無量大苦,卻不以為患。所以不要認為提婆達多入阿鼻地獄即是惡人,實是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之示現。」在場無量百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天人散天花遍覆大眾,並作天伎樂,放大光明。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此微妙法,歡喜作禮而去。

Page 20 of 28
1 18 19 20 21 2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