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
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
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
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
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文章来自网络
要温柔,但不是妥协。
宁静中,坚强。
微笑,但保持说不的能力。
观音四十二手眼之宝篋手
宝篋观音心咒
Oṃ vajra dharma cakṣu ghaṭaya apratihatāya svāhā
om 瓦吉ra 达尔马 佳楚 嘎达亚 阿pra帝哈达亚 梭哈
om 金刚 法 眼 开见 无障碍 成就
寶篋觀音,又名見隱觀自在,為四十觀音之一。
《千光眼祕密法經》云:「若欲見地中伏藏者,應修寶篋法。」(大正20, p.123b)
【真言】唵 縛日羅 達磨 斫具數 伽咤耶 阿鉢羅底訶哆耶 娑縛賀。
宝篋观音是千手觀音之寶篋手所化現的菩薩。其形为左手置寶篋,右手作開篋蓋之勢。其他相好则同於觀自在菩萨。
「寶篋」,指以地中所伏藏之珍寶作成的,有頂蓋之箱匣。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
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
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
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
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莫言
紹雲老和尚:
觀音菩薩這個靈驗,要不是真人真事,也很難相信!
我九七年到台灣去,基隆大覺寺請我們去幫他傳戒,我和一誠和尚、體明等一共八個人去的。中午,有個老居士,六十多歲了,她身體還很好, 在當義工,給我們盛飯、洗碗、燒菜等等,忙個不停,已經做了一個多月。
我問:「老居士這麼大年齡,還這樣工作?」她會講普通話,也會講閩南話,閩南話我們聽不懂,普通話聽得懂。她講:「我這條命是佛菩薩救來的,我為了感佛菩薩恩,這裡做這個大法會,我特意趕來做義工。」
我問:「佛菩薩怎麼救你的?」她說:「我五十七歲時, 得了胃癌,兒子講,胃癌需要開刀,兒子是醫生,說我現在開刀還有希望,身體還好,年齡不大。然後她就去開刀了,胃切除了三分之二,過了半年以後,身體恢復了。又過了半年,肝上面又生了腫瘤,兒子更緊張了,花了更多錢,又把腫瘤搞掉了。第二次開刀,不到三個月,腫瘤又長了起來,大的有錘子大,小的有蛋黃那麼大,一共七八個, 鼓起來了,身子外面都可以摸到。那個大塊的,要是走路時,衣服碰到了都疼。
兒子哭起來了說:「媽媽,這下不能開刀了,這麼多怎麼開?」她講:「我不開了,開了我就不得活了,我求觀音菩薩,請觀音菩薩幫我開。」
她就這樣想,就求觀音菩薩。她一天到晚就念觀音菩薩,晚上就拜觀音菩薩。三四個月下來,那天晚上坐那裡念菩薩時,念著念著觀音菩薩現前,說:「徐居士,你不要急,三天之後,我來幫你開刀。」她想: 「我這是做夢啊,我一天到晚想,念菩薩名號,求觀音菩薩幫我開刀,菩薩還真來啊?我看看三天後是不是真來。」
三天後的晚上菩薩真來了,菩薩捧了一盆子剪子、刀、針, 還聽見響,肚皮剪開的響聲都能聽見,但是不疼。一個多小時以後,菩薩講:「好了,不要緊了!」
她講:「觀音菩薩穿了個白衣服,不是女的, 是男的,千恩萬謝的感謝菩薩。」轉念又想:「我這是做夢啊?菩薩真來了啊?」摸摸肚子,一個鼓包都沒有了。
高興了沒兩分鐘,肚子脹, 起來拉肚子,房間里有便桶。結果隨大便拉出來有六個腫瘤,血塊有半桶, 她夜裡就歡喜地叫起來:「我這下好了, 菩薩幫我開刀嘍!」她去敲兒子門:「快起來!觀音菩薩幫我開刀,真開好了!」媳婦聽到了和他兒子說:「媽媽是不是精神失常了,夜裡怎麼喊起來了?」兒子起來去她房間, 把桶打開一看,氣味難聞得很。媳婦也起來了,問:「媽媽,你真好了啊?」 她把衣服掀開給媳婦看,果然是沒有鼓包了。從那以後,就好了。第二天, 她把那半桶膿血,用石灰處理過,挖個洞,埋了起來。
所以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個老人家現在要是還在世的話,有八十多歲了,可能還在世。就住在基隆大覺寺不遠,這個事,要不是真人真事,人也很難相信。所以講,從這件事來看,有很多事不是人能想到的,你那個心念清淨到一定程度,境界就現前,緣起法就出來了。
那個老人家講:「我第一次得這個病, 小鎮上有個算命先生說我活不過一年了。」她說:「我知道,我這個病是癌症。」觀音菩薩幫我開刀後, 我再去,算命先生說:「老人家, 你在哪兒做了大功德啊?」她講:「我沒有做大功德,我就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
世上最大的罪恶,都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
即便是一个善良之人都是如此。
当善良没有见识的时候,
也会和罪恶一样,
带来同样多的损害。
善良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撑得起来。
—— 阿尔贝·加缪
稻盛和夫:
人一定要改掉的四大毛病:
改掉輕易的掏心掏肺。
改掉毫無底線的心軟。
改掉一錯再錯的忍讓。
改掉沒有原則的善良。
不要去花园寻芳!
不,朋友!
别去那里,
在你的身体里就有一座花园,
在千瓣莲花之上,请坐下来,
凝视那无限之美!
–卡比尔
文章来自网络
识不足,则多虑。
当一个人见识不足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先生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书读的太少,所以人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的认知和见识浅薄造成的。
智不足,则多疑。
当一个人认知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很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半信半疑,总是在怀疑一切,徘徊不前,会错过很多重大的机会。
威不足,则多怒。
当一个人内在威力不足,却又需要震慑对方的时候,就会故意给自己制造声势,表现出张牙舞爪的样子。然而越是这样,越显示他们内心的脆弱。
精不足,则多食。
当一个人精气神不足的时候,就会刻意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暴饮暴食就是这么来的。平和心态、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是精气神的来源。
度不足、则多怨。
当一个人的度量和格局不够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不公平。二十楼看到的都是风景,三楼看到的都是垃圾,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自己内心的偏激,充满怨恨和不满,整天抱怨和哀叹。
信不足,则多言。
当一个人越解释不清的时候,就越会千方百计、费尽口舌的去表达自己,然而越表达就越词穷,越容易被人抓住破绽和把柄。而那些自信的人,却总是沉默。
爱不足,则多情。
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关爱和理解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在另一个地方寻求补偿,企图找到另一种爱承载自己的寄托。那么这不叫爱,这叫心理补偿。是很多悲剧的开始与根源。
文章来自网络
文殊增长智慧陀罗尼
namo mañjuśriye kumārabhūtāya bh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那摩 曼主师利耶 古马ra 布达亚 菩提萨埵亚 马哈萨埵亚 马哈嘎卢尼嘎亚
tadyathā,
达地亚他
oṃ araje viraje śuddhe viśuddhe śodhaye viśodhaye amale vimale nirmale jayavare ruru cale hūṃ hūṃ hūṃ phaṭ phaṭ phaṭ svāhā
om 阿ra皆 vira皆 殊dei vi殊dei xio达耶 vixio达耶 阿马类 vi马类 尼r马类 佳亚瓦rei 汝汝 佳类 吽 吽 吽 啪 啪 啪 梭哈
功德利益
文殊增长智慧陀罗尼,能開一切智慧,破除愚暗。
若人至心持诵,能發一切智。
若人持诵满一月,则成具智慧者,具妙梵音者,具美貌庄严者。
即念此咒才一遍,则能于千劫中,出离轮回。
仅暂忆持此咒者,即得现前宿命智通。
若念十万,则成智者,
二十万遍,能得持明果位,
若念三十万遍,必亲睹文殊圣颜。
于具无间罪之行法者,若不成就,则我(文殊菩萨)同于自得无间罪,
若此誓愿,不得现前者,我(文殊菩萨)为欺瞒诸佛。
寒山問拾得
有一天. 寒山問拾得說:
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
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
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
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 :
你何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
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
不要理會他.. 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
除此之外” 還有什麼處事秘訣、
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
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
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
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
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有謂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
文章来自网络
仁者心
善似花香不言自芬芳
只有两种人最具有吸引力,
一种是无所不知的人,
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
——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作者:雲林
九年前,朱博士有個美國好萊塢的朋友金博士(Doctor King),到台灣來請教南老師有關佛法方面的問題。這位金博士年紀輕輕,三十來歲,基督教家庭出身,學的是音樂,對佛法特別有興趣,鈴木大拙等各家的禪學著作、《大般若經》、及若干小乘英譯佛典都曾涉獵,並有在錫蘭(斯里蘭卡)某處習定一年多的經驗,是一個受現代高等教育的西方佛教青年。
他在台期間也隨眾聽南老師講課,由朱博士當場傳譯,由於語言的隔閡,對於所講內容的吸收頗感吃力。後來他要求朱博士有空帶他去參訪台灣地區的有道之士,朱博士當時很忙,抽不了身,便找上了我,要我帶著這位到處尋師訪道的老外,到外面去走走玩玩。我說我也不曉得哪個是有道之士,幫不上忙啊!後來經不了再三的請託,推辭不掉,只好勉強應命。
我說,那看誰呢?朱博士說隨便,再問金博士的意見,他說他喜歡修禪的和尚,在家出家二者都想見識見識。這下我可傻了眼,誰又知道誰會禪呢?我問他:「你在西方基督教家庭長大,怎麼也喜歡搞這一套啊?」他笑笑說:「我不知道,大概前生我喜歡玩這個吧!」我說:「你們美國人也講前生?」他理直氣壯地答道:「怎麼不講啊!」
大家就這樣聊了聊,彼此有了認識。隔天,本來我想帶他去拜謁印順老法師,但以在嘉義太遠而作罷,最後乃決定先去找在武昌街擺書攤的詩人周夢蝶,再上土城承天禪寺參訪廣欽老和尚。結果金博士與詩人見面後,可說對機也可說不對機,彼此並沒有什麼話講,三人站在人潮川流不息的明星咖啡店前廊下,默然以對,不到半小時,便告辭走了。
金博士與我轉搭公路局車往土城,下車後,改雇計程車上山,原先講好他出計程車費,我說我也坐了,我出一半吧!他說,那剛才公路局的車費他也要出一份。
上了山,到了大殿,看見老和尚坐在殿中一處的蓮花墊上,我有一個老習慣,看了和尚喜歡拜,走到老和尚座前,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想不到這個年輕的老外也緊跟著我趴地一聲拜了下去,老和尚只是坐在那兒,不作一聲。
後來老和尚移到窗邊的舊藤椅上去坐,我們跟了過去,他周圍的幾位尼師也圍攏過來,準備要當翻譯,我說我的閩南語還馬馬虎虎懂得一點,我來翻譯好了,省得多費一道翻譯手續。
我首先跟老和尚簡單介紹了金博士的背景情況,說他這一回專程到台灣來參學佛法,我特別帶他來,師父您老人家給他開示。
老和尚聽完話便問金博士:「你幾歲?」
我以最快的速度作傳譯,「三十五歲。」金博士答。
老和尚又問:「你有什麼問題?」
「沒有什麼問題,我只是來看看。」
老和尚再問:「佛法中你喜歡什麼呢?」
「禪宗。」金博士答。
老和尚說:「淨土也很好嘛!淨土也是禪。」
停了一會兒,大家沒講話,旁邊的尼師端來幾杯茶,我跟金博士各接過一杯飲用。
這時老和尚抓到了題目,又問:「你手中拿著什麼東西?」
「茶。」
老和尚接著要金博士不要猶豫,馬上回答他能喝茶的是什麼?
金博士如法答:「渴啊!」
我回稟老和尚說:「口乾啦!」
「不對!不對!」老和尚當頭不客氣地猛下一棒,弄得金博士很不好意思,回不了話。大家想想能喝的怎麼會是「渴」呢?
老和尚看金博士不講話,便安慰他說:「普通到我這兒來,我都讓人念阿彌陀佛,什麼也不談。這次你來以前,我莫知你來,你走了,我也莫知你到哪裡去。現在你喝茶,我便問你喝茶。能喝茶的並不是渴,渴只是一種現象。」
說完,老和尚又將同樣的話重復了一遍,並說:「我聽雲居士說,你在錫蘭下過功夫,我現在只是跟你開開玩笑而已。」
停了一下,金博士開了口,問說:他曾看佛學書籍中提到有個「念佛三昧」,到底有沒有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過這種境界?
老和尚這下又說:「你來以前,我莫知你來,你走了,我也莫知你到哪裡去。現在你問我問題,我憑我的記憶回答你。我在五十幾年前,有一次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你以為怎樣我不曉得。」
金博士一聽,精神來了,說他喜歡聽。我趕快從旁翻譯道:「他請師父開示啦!」
老和尚說:「五十幾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時,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我那麼一頓。……」
老和尚的話我逐句翻來,到了「那麼一頓」這裡,我頭大了,勉強譯成「Once suddenly a stop」。老和尚馬上對著我說:「你不要翻錯啊!不是‘停止’哦。」這時金博士看了老和尚「那麼一頓」的身勢與手勢,表示他懂得老和尚的意思,而我也覺得我的翻譯有誤,慚愧莫名。
老和尚接著表示:當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先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地回旋上升起來,老和尚講到此處,邊作緩緩盤旋手勢,同時念佛,聲音深沈而渾厚。他說當時沒有什麼寺廟建築和其它人事物的感覺,只有源源不斷的念佛聲,由下至上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盡是彌陀聖號。
我問老和尚:「此時師父行不行香?」
老和尚說,那時他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哪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有三個月之久。
老和尚笑著說:「那真的很爽快!不過這只是我記憶中的體會,是不是念佛三昧,我給你作個參考,我覺得是個念佛三昧,你認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了。」
老和尚這麼不見外地坦誠相見,以個人實際的修持經驗為來者解惑,金博士聽了似乎大感受用,法喜充滿,高興得不得了。
這時圍侍在旁邊的尼師們怕老和尚累了,一直要他休息,我想這回上山已有收穫,沒有白跑,便起身告退,沒想到我還沒拜,這位獲嘗法味的老外又趴地對老和尚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
我們出了殿外,由於時間還早,便在周圍的欄桿邊徘徊了一下,欣賞承天禪寺的翠綠山景。我告訴金博士說,對面有個日月洞,聽說老和尚早前剛來台灣時,曾在洞里閉關,他可以從大殿這邊一躍飛到那邊,不知是真是假。我們兩人正這麼閒扯時,不經意一回頭,老和尚竟跟在後面走了過來。
我趕快叫說:「師父,您怎麼跑出來了!」
老和尚一臉笑得好開心說:「玩玩,玩玩嘛!」
那時老和尚已很少出門,我看到幾位尼師站在大殿門口,很關切地望著這邊,想是怕老和尚走遠了,又有老和尚的吩咐,不便過來。
我一時興來,便提起老和尚有關他飛越兩山間的傳聞。
老和尚答說:「莫啦!莫啦!不要亂講。」
我又轉頭告訴金博士:「你今天的緣很好,老和尚平時很少出來。」又跟老和尚說:「我看師父是中意他。」
老和尚笑著說:「莫啦!莫啦!跟你們玩玩,玩玩。」
大家如此站在一起,不再講話,我告訴金博士,這時正好一起念佛,便自個念了起來,金博士沒念。老和尚在旁邊看看我,又看看他,大約有三分鐘的樣子,我看也差不多了,便再跟老和尚告辭,老和尚又送了我們幾步路,被我勸止回去。
下山時,我們的計程車沿著曲折的山路蜿蜒而行,柔和的陽光在林間山邊閃耀,我感覺整個身心非常暢快,金博士轉過頭來問我原本的中國文化是否也講三昧呢?我沒有什麼學問,隨便以破爛的英語拾了論語中「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及「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記載給他參考,他一聽大為興奮,說:「這應該就是一種三昧吧!」我笑笑說:「這是個大問題,我可就不知道了。」
文章来自网络
佛在《 海龍王經 》授記: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九百九十億佛弟子因為破禁戒等轉生為龍,九百九十億,若以十萬為億,則是九千九百萬。
這也警醒佛弟子,雖然平常勤做功課,供養布施,但也要調伏自心,守護戒律,熄灭贪嗔痴。若经常破禁戒,贪婪,嗔恨,導致善惡業交雜成熟,可能轉生為龍。龙雖有神通福報,卻常受四苦。
龍有四種苦
一、被大鵬金翅鳥食苦:
大鵬金翅鳥專門吃龍,牠眼睛明亮,可觀十萬八千里,以龙为食。
二、行慾時現本身苦:
龍和龍交合的時候,必须現出蛇的樣子,現出原形,像一條蟲。
三、鱗甲細蟲苦:
龍所住的龍宮是不熱的,時時都是清涼的,可是龍的每一片鱗裏面,常有許多小蟲在那兒咬牠,咬得牠混身奇癢,很是苦恼。
四、熱沙炙身苦:
龍最怕熱,尤其怕太陽曬,所以龍出來时,常有雲彩霧氣掩護;可是當龍被蟲子咬得混身受不了時,怎麼辦呢?雖然有陽光,牠還是出了水,到沙灘上,用沙子來摩擦牠的鱗。沙子被太陽曬得非常的熱,牠這麼一摩擦,整個身體就像被火炙燙這麼痛苦。
紹雲老和尚:
有一個年紀二十多歲的師父,名叫界寬,他為人忠實,喜好參禪。他用功之中,看見阿彌陀佛現前,就生了歡喜心,因而不再參禪,而修念佛,他說娑婆太苦,希望阿彌陀佛早日接他到極樂世界。每次他坐下來不久,阿彌陀佛就現在其前,有時還對他說: 如果你要到極樂世界,就要快些來了。
他以為此境界是真的,也不去請示虛雲老和尚,還暗中跟一些同道講,我某日就要往生了。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要往生呢? 他說: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啊!
不料到了那個日期,他還安然無恙,沒有往生。知情的人就來問他: 為什麼阿彌陀佛沒有來接你呢? 他感到不好意思,就起了一個惡念,偷偷摸摸地到山上撿拾了一些樹枝,放在寺外一個石頭上。那時剛好是臘月三十,大眾僧都聚集在禪堂裡面普茶,他便偷偷地跑到寺外去,用柴將自己圍起來,倒上火油,然後將自己雙腿縛起來,再引火自焚。
關外的老百姓看見火光後,便去救火,發現有個和尚被火焚燒,連忙通知寺院。當大眾趕到時,他已經被燒死了,手腳都已經被燒掉,只剩下頭部及肚子尚未燒完,真是好悲慘啊!
老和尚知道此事後,初一便上堂開示:你們千萬不要著相,否則很容易著魔,界寬師見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他妄想變現出來的。因為有了妄念,那個魔就隨著你的妄念而出現,所以一切妄想的境界,都會出現種種不同的魔境。他老人家隨後連續多次開示,都是說明此事。
因此,我們參禪用功的人,如果用功至清淨心現前,千萬不要生歡喜心,也不能動其他的妄念,或妄想有種種神通知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等,這些都是要不得的。因為參禪到了無生的境界時,你一動念頭,隨著你的念頭所想,各種魔境也會出現,你若能一念不生,一切魔境也都沒有了。
所以參禪的人,到了無念境界的時候,是一大關鍵,只要有一次貪著妄念,你就會走入歧途。所以參禪的人要具足金剛眼睛,亦即正知正見,這是很重要的。
尼采: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抹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
真实自我的发现和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摘自《次第花开》
水看似清澈,并不是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因为它懂得沉淀,
心看似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输赢得失都是暂时的。
从容淡定,张弛有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文章来自凯西中国
(生命解读中的此类信息) 被选出,以帮助目前正在地球游历的灵魂的实践能力,去完成被人们称之为因果法则的内容。
但要知道,根据恩典法则(Law of Grace) ,那些“命中注定”只不过是潜在的冲动;如果一个灵魂能将自我统一于伟大的道,那么将会防止、克服(那些冲动),从而得以选择爱意、快乐、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去实践那些充满痛苦历程的法则。
自我永远会遭遇自我。
当你学会站在一边,让小我逝去,你会得到越来越多你所渴望的知识、领会和真实。
真实的东西与其说是物质的东西,不如说是不可见之物,因为物质的东西会引起失望、恐惧,以及那些让人害怕的东西。
(凯西解读 1771-2)
紹雲老和尚:
那時候有人傳說老和尚是觀音菩薩,有人說他是迦葉尊者,還有人說他是憨山大師。他說:「你怎麼知道?」「你老人家自己講的。」
老和尚在南華寺臘月三十上普供,到憨山大師的肉身像那兒,他在那兒說法。憨山大師在世時也叫德清,他說:「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佛法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他不作聲了。
有一個師父拿著《楞伽經註解》來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脫口而出:那是我坐水牢的時候寫的。憨山大師以私修廟之罪被充軍到南海後坐過水牢,水牢的水到膝蓋以上,一天要站八個小時,回來以後再寫《楞伽經註解》。
我們都在那兒笑:「老和尚今天自個兒講出來了。」
老和尚修南華寺時的艱難與憨山大師修南華寺時的艱難也差不多。老和尚修南華寺的時候,南華寺周邊還很亂,山裡還有土匪。那時李漢魂是廣東省政府主席,為維持南華寺的正常維修,派了一排的軍人來維護秩序。
有一天,南華寺在放菩薩戒,晚上看到山門外兩個大電光照過來,越走越近,一看是頭老虎。那個老虎相當大,幾個軍人跑回去把槍拿出來對著老虎要打,老和尚說:「不能開槍、不能開槍,這老虎不能打死。」
老和尚走過去,老虎就跪在他面前。老和尚給老虎授三皈依,三皈依以後跟它說:「以後要出來就在後山叫,我就出來,你到我這裡來,我不出來人家就要打死你。」所以,南華寺後山有個伏虎亭。這些事情都是當代的事情。
今天晚上借這個機會應兩個居士的要求把老和尚的事跡簡單地說了幾件。但是大家對這個事情不要認為神奇、不要有詫異。我們今天在這堂中聞無上甚深的大法,修行無上的法門。
老和尚一生就是宣揚禪宗大法,我們大家來了,這裡又有他老人家的像在,我們一天要圍繞他老人家的像轉好多圈,每轉一圈就有一圈的功德,因為他老人家不是一般人。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這是一次難得的殊勝的機會,希望大家認真對待這次法會。
說的都是空話,參!
廣欽老和尚: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
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
卡夫卡说:
邪恶太了解善良,而善良的人却毫不了解邪恶。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寻,
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只是踌躇,
所以失去了智慧的善良,就如同雄鹰失去了翅膀,必定成为猎物。
洞明世事也是一种灵性,理应学习,但不要过度解读,徒增妄想,自陷幻觉。正如庄子的寓言故事:
“有人丢了斧子,疑邻家孩子所偷。便看那孩子,走路像小偷,表情像小偷,说话也像小偷,总之怎么看都像小偷,越看越觉得是这孩子偷了斧子。
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子,以后再看那孩子,不论是走路、表情,还是说话、动作,怎么看都不像小偷了。”
读哲理,明世事是好的,但过度解读,幻想连篇,就又是一种愚痴了。
杨绛先生:
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
你就懂得了格局的意义,
当你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
你就明白了释然的重要性;
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事,也有你看不惯的人。
茶不过两种姿态,沉、浮;
饮茶人不过两种动作,拿起、放下!
人生如茶,
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木心 / 文
没有人,也没有神,有资格听我忏悔。人只能写写回忆录。谁有资格写忏悔录?写什么忏悔录?!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等,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就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人要想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继续。
文学是不许人拿来做忏悔用的。忏悔是无形无声的,从此改过了,才是忏悔,否则就是,至少是,装腔作势。要忏悔,不要忏悔录。一个文学家,艺术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什么主义,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读者、评家误解的,标榜的,作者不过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者自己标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
王尔德不错的,但一标榜唯美主义,露馅了。你那个“唯”是最美的吗?人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现实主义,他光火,但有教养,说:“从最高的意义上,是。”凡概括进去的,一定是二流三流。不要去构想,更不要去参加任何主义。大艺术家一定不是什么主义的——莎士比亚什么主义?
要说笑话是,也不要说:“我来讲个笑话。”
人生和艺术,要捏得拢,要分得开。能捏拢、分开,人生、艺术,两者就成熟了。捏不拢,分不开——大家过去不外乎人生、艺术关系没摆好,造成你们的困境。怎么办?捏拢,分开,学会了,学精了,就成熟了。生活大节,交朋友,认老师,与人发生性关系,生孩子,出国,都要拿艺术来要求,要才气横溢。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文学的巨人。对巴尔扎克,不能用什么主义去解释了吧。
面对他,思想的深度,文体,都免谈。谈这些,太小家气——哈代,你要纯性地读,狄更斯,充满友情去读,托尔斯泰,可以苛求地读。可是我读巴尔扎克,完全放弃自己。用北方话说,豁出去了。由他支配,我没意见。他的小说,忽然展开法国十九世纪生活。艺术家不反映现实。现实并不“现实”,在艺术中才能成为现实。现实是不可知的,在艺术中的现实,才可知。他的手稿,据说是全世界最潦草的。
他写作时穿着浴衣,蓬头垢面,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声说话,是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吵架。十九世纪的墨水干得慢,要用吸墨纸,吸墨纸也是二十世纪初才流行,所以巴尔扎克用粉吸墨,像爽身粉、胡椒面。写个通宵,他就把粉洒在稿纸上,叫道:“好一场大战!”他是整体性的渊博。社会结构,时尚风格,人间百态,什么都懂。法国小说家中要论到伟大,首推巴尔扎克。他的整个人为文学占有,被作品吸干。人类再也不会有巴尔扎克了。所幸我们已经有他。
艺术充满艺术家的性格,比肉体的繁殖还离奇。维特、哈姆雷特、贾宝玉、于连,都流着作者的血。我喜爱于连,其实是在寻找司汤达——上帝造亚当,大而化之,毛病很多;艺术家造人,精雕细琢,体贴入微。
福楼拜读了莫泊桑的习作,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你这些东西表示有某种聪明,但年青人,记住布丰的话。‘天才,就是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心用力去写吧。”福楼拜首先要莫泊桑敏锐地观察事物,“一目了然,这是才情卓越的特权”。福楼拜的“一字说”,当然很有名:“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这是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结果全世界的文学家都记在心里。我也记在心里。
以我的经验,“唯一恰当的词”,有两重心意:一,要准确的。二,要最美妙的,准确而不美妙,不取,美妙而不准确,亦不取。浪漫主义者往往只顾美妙而忽视准确,现实主义者往往只顾准确而忽视美妙,所以我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
经验:越是辛苦不倦找唯一的词,就越熟练。左顾右盼——来了,甚至这个词会自动跳出来,争先恐后,一个比一个准确,一个比一个美妙。写作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静静的狂欢,连连的丰收。
怎样达到此种程度、境界呢?
没有捷径,只能长期的磨练,多写,多改。很多人一上来写不好,自认没有天才,就不写了,这是太聪明,太谦逊,太识相了。天才是什么呢?至少每天得写,写上十年,才能知道你是不是文学的天才。
凡是得到世界声誉的苏联作品,都是写“人性”,尤其是帕斯捷尔纳克。所谓继承本国传统,吸收外国经验,都是空话。什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还是不如“人性”为何物,只会向怪癖的人性角落钻。回头再看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不是什么“自然主义”,什么“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秉西方人文的总的传统,写“人”写“人性”。追根溯源,就是希腊神殿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动物不要求认识自己。动物对镜子毫无兴趣。孔雀、骏马、猛虎,对着镜子,视若无睹。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
一,改善完美自己;二,靠自己映见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要找伴侣,找不到,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
艺术的功能,远远大于镜子。艺术映见灵魂,无数的灵魂。
论小说,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还分得清。诗、诗人,本来是糊涂的,若要把某诗人归于某派,其实难。这也是诗的好处,诗人占了便宜。上次讲过画小孩最难,小孩通体不定型,不易着笔,诗人便是小孩,没法归类于派别。
纪德在《地粮》中说:“有个好公式: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这是基本的。这就是风格。
夏尔·波德莱尔,不属于什么派,不属于什么主义。这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向来称波德莱尔是“恶魔的诗人”,诗人是纯洁善良的,怎会是恶魔?我觉得对——事物有各个面。过去的艺术只有一面景观,波德莱尔显示另一面景观。
有神性的一面,还有魔性的一面。波德莱尔对魔性有特殊的敏感。神性是正面的诗的素材,已用得太多。魔性,别人还看不清时,波德莱尔已先看、先觉、先用,先成功。但回头看,波德莱尔还是位天使。他是站在现代诗门口的铜额的天使。其实他的手法还是老式的。
现代诗,波德莱尔开了一扇门,兰波开了一扇门。此后,门里涌出妖魔鬼怪。但波德莱尔和兰波可以不负责任。
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文章来自网络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第一次和木心见面,人比较多,也比较拘谨,两个人客套一下,很遗憾没有建立主题。后来我回去再看他的书,非常激动。第二次见面就坐在他旁边。我说木心先生,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想跟你聊聊家常话。他一看我说“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我说有尼采、托斯陀耶夫斯基、福楼拜。大概从那一刻开始,到他去世,我们这个话题就没停过。——童明
2.有一次和木心去逛旧货店,他买了几个小玩意儿,一个袖珍银质烟灰缸,一枚铜书签,别的则忘了。记得当我们在众多旧物摊位之间来回走的时候,木心说:“哎,买旧东西多不景气,应该像古希腊人那样,买虎,买豹,才有意思呢,你看豹子多好看,多神气!”——曹立伟
3.一九八九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陈丹青
4.木心先生是一个儒雅、整洁、完美主义的老先生,他讲普通话,也会讲上海话,常有英文单词蹦出来,声音轻软妥帖。没聊多久,就发现他老人家很幽默。我说,我们见你很紧张。他说:“你们紧张,我也紧张呀。”——孔明珠
5.我们曾经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彻夜谈天,在我家,从下午到早上7点,我粗鄙得很,完全不是他的交谈对手。但他居然可以面对我这样一个愚笨的人,把话题层层递进深入,让你不断地产生好奇心,不断被他的话题吸引,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催眠。我至今还记得,他的眼睛居然是不疲倦的,闪闪发光。有一个人说他的眼光没有年代感,没有年纪感,我太喜欢这个说法了。看一个人的眼睛,你不知道他是30岁了还是60岁了,这很不可思议,但这是真实的。——曹立伟
6.初见木心先生,晚餐后,先生给黄帆和我看他的画册。到“榕荫午雷”一幅,先生手指浓云密布的空中一方乍现的天光:“画到这里,我得救了。”“我得救了”四个字,先生说起来是带着笑容的,一副跌宕自喜,打心眼里开心的样子。我后来知道,那边是他日常的神情,却当即令我想起另外一层意思。——仲青
7.木心不愿意写自己的传记(但不反对别人写),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美学原则:艺术家的传记,最好是艺术家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故事里完成。读木心的作品,不妨留意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是一种文学化了的传记。——童明
8.“你看里面的蜜蜂,多好看!”地上一只破碎的瓶子,里面一只蜜蜂在舔食什么残存物,阳光穿瓶而过,“肢解”着那蜜蜂,显得光怪陆离了,木心说:“以后写我,就要这么写,不要写什么身世啊、经历啊什么的,就这么写,才好!”——曹立伟
9.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像样工作,便是与木心的单位合作,布置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馆)内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木心任总体设计,我担任展墙插图。一次谈到广告,对于五颜六色的广告,木心鄙夷地表示“反而一副穷相!西班牙的广告一律黑色,贵族气派”。我不明白的是,那年代何来广告?更不用说西班牙广告。继而木心暗示他通晓音律,精于键盘,曾经在兰心大戏院独奏钢琴。我问他最喜欢的钢琴作品是哪首?木心略有思考:“弗朗克的《交响变奏曲》。”我默然。这位冷僻的法国外省教堂管风琴手的作品,即便今天也鲜为国人所知。木心继而评论起达利来。萨尔瓦多·达利为80年代初始介绍到我国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1975年木心双手托着尖下巴,倚在简易工作台上评论道:达利好是好,有点装腔作势……更令我钦佩不已的是每周政治讨论,木心带领大家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他竟能如数家珍随口道出某一页第几段的内容。——夏葆元
10.一九七六年的一天,木心约请了我们几位至友,到吴大姐家,在她两个儿子的工作室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套极为特殊的艺术作品。说特殊,是因为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形式,这种技法。他可以极娴熟地控制这种特殊的肌理,完成大气磅礴的山川日月,江河大地,森林云海,是天地间的高大全。这是木心五十岁之际,特意向我们展示的五十幅精心之作,以期博得一片赞扬之声,却不料众人对他这种全新的艺术太过陌生,不知如何评说,都保持了沉默。——陈巨源
11.木心在防空洞里向我描绘,他上大学期间在南海旅游时,望着湛蓝的大海心潮激荡,竟脱下金戒指扔进海里,以表达一名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怀。记忆中,无论木心经受多少打击、劳作多么辛苦,下班后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冬天,他戴一顶黑色的鸭舌帽、系好围巾、披一件整洁的旧黑大衣,从容走向晚霞燃烧的前方;他还在极其有限的生活费中省出小钱,慰劳自己,如他喜欢吃“凯歌”5分钱一只的葡萄干面包、西海电影院对面小吃摊上的生煎包子,在夏季买一根8分钱的雪糕,立马像顽童般兴高采烈……这时,木心凸显了他单纯、幼稚、可爱的一面。——秦维宪
12.我们聊天,他很少谈及自己,特别是过往在大陆的生活。聊天多了,我隐隐感到他必然出身世家,或许享受过优渥的青少年,但是后来必然遭遇过肉体与心灵的折磨。他不谈的,我从不问,或许因为如此,他有时会主动透露一些。有次,我们一起去看了一场关于“文革”的影片,看完我一直说可怕。他跟我说,最可怕的并没表现出来,那是把人带进丑恶,所谓“改造”,是把人变成不是人。于是,他说到要抵制那种折磨,太难了。他曾经受不了,决定自杀。我听得屏气不敢出声。他继续说下去,他其实也不敢面对死亡,想来想去选择了投河。他走进河里,走到河水快淹没整个人的地方,勇气消失了,急急忙忙涉水回到岸上。他的讲述非常平淡,我听了后却一直忘不掉。——王渝
13.木心聊天充满灵感,妙语如珠,说到即兴起来,几乎像个孩子。他讲笑话后,众人大笑后,他本人也笑的不行,本能的顺势做出奇怪的动作,就是身子往后一退,抬出胳膊盖住自己的脸,防范被人打的样子。——曹立伟
14.木心有一个特点,这个是再未遇见第二个人有的那种能耐——能把谈话永远聊下去的能耐。彻夜的聊,都不会觉得话题灯枯油尽,他有这个本事。阿城也很健谈,但阿城的渊博,是他的见识丰富,在自己熟知的范围里兜圈子,听的人很难插嘴。木心不是这种风格,他不会让你觉得你什么都不是。他会是模模糊糊、慢慢吞吞,非常家常得就把事情谈得非常远、非常丰富、非常深刻。他有本事去启迪另外一个人的灵感,让你在瞬间,至少在跟他谈话当中,你觉得自己比平常的自己要聪明多了。——曹立伟
15.木心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寂寞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了,他又烦。——陈丹青
16.他一发表作品,误解就来了——他以为这样清通明白的作品,大家会懂的,可是当时台湾大部分读者的回馈,失之千里。他很苦恼。我知道这是刚发表作品的人都会有的感觉,就跟他讲,出名一定是被误解的,还早呢!他听了一机灵,若有所思地笑,回去后给我电话,说,这倒是个说法。他从此好像释然了。后来他就把这意思写成一句话:知名度来自误解。你们没见他刚发表作品的兴奋。快六十岁的人,喜滋滋看自己印成铅字的版面,所有《华侨日报》、《中国时报》的副刊,只要有他一个角落的文章,他就剪下来,用手艺粘贴成很好看的版式,然后我陪他去唐人街复印,分送给大家。我们一老一少坐在书店地上数那些复印件,他就说,古人成语真好:“坐地分赃”,一定要有“坐地”两个字!——陈丹青
17.我曾半开玩笑的跟木心先生说:“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他笑了笑,回答说:“群众没有观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对木心先生反感的地方,就是他说:“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我这样出身的人,对这种讲法非常“反感”。 我是坚持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我的圣经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对于文章不是写给人看,写给上帝看,对这样的文学家我是对立的,所以那时我很反感。——章学林
18.讲课中,木心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陈丹青
19.《瓷国回忆录》他还是动手过。那天他很严重地给我打电话,声音在发抖。他从来情绪稳定,很沧桑的声音,这次不然,他说丹青啊,回忆录开始写了。我说好啊,他说你有时间吗,我读给你听,然后就很端正地念。真有点像托尔斯泰长篇那样,字句不玩精炼,实打实写细节,好多长句子、形容词……写的是什么呢?一上来就是监狱里放风的时刻。——陈丹青
20.我想,假如我掉到水里去了,岸上站着我父亲和木心,如果我又浮到水面,看到他们两个人,我会从我父亲的眼光,看到对我的安全的关怀,觉得你有没有呛到水还有危险吗。但木心,他会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你,并且祝贺你,你终于浮上来了,你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经理,这个经历是宝贵的。——曹立伟
21.他常常谈起《世说新语》里面的嵇康和孙绰,对嵇康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非常赞美,一方面觉得有点可惜,他说《世说新语》里的身份对嵇康的评价是对的,死容易,而活下去难,所谓牺牲就是想做的事终没有做成。他说他研究过自杀,年轻时几次差点自杀掉,实在忍不住还是拼命忍,反正人终归要死,何必着急。——曹立伟
文学回忆录(上.下册) 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方舟/文
版画家章学林60年代从浙江美院毕业。1980年来到美国,认识一个叫做木心的漂亮老头。木心写作,写得好,章学林很佩服。后来,章学林却对木心有了不满:“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
木心立即回应:“群众没有观点。”
章学林很气愤,他是延安文艺影响的一代,接受“文艺是为了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七十年代还做过《华主席和我们心连心》的版画,听到这样的观念当然愤怒。二十年后,在木心的遗作《文学回忆录》的首发式上,章学林承认,木心说的是对的。
准确地说,《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讲义。
80年代末,一群大陆、台湾的艺术家、作家来到纽约,便把他乡做故乡,聚在一起。画家张郎郎对于这批人有个描述,很精到,他说:“没有现代嬉皮那么疯狂。属于古典雅皮。文化张扬,作风浪漫,生活清苦。”
艺术家们到了美国,一下子从“未来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的共和国语境,掉入了“边缘人”的地位,不适应之余,对于艺术与智识也有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时的陈丹青看到木心的作品,觉得非常惊艳,介绍给阿城,阿城看了他的画作,觉得好极妙极,又复印了一叠寄给何立伟……大隐隐于纽约的木心,就这样被这群华人艺术家们知道且仰慕,他们时常去木心家中串门聊天至晨曦,最后索性央求他开授正式文艺课。
文学课就这样开起来了,像是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自言“若丧家之犬”。木心带着学生,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做时空的徜徉,行过之处,有情有义。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木心说自己不如乔伊斯阔气,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若以孔子弟子类比,那么陈丹青一定是颜回了:聪明过人,身体力行,任劳任怨。每堂课都写下翔实的笔记,五年的课程一共记录下厚厚的五大本,也就成了《文学回忆录》。
陈丹青写道,木心刚刚教他们的时候,惊讶道:“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是啊,原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一
木心是乌镇人。出生于1927年。
那一年,国共分裂,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内忧外患,注定是个大时代。乌镇很快就沦陷,由汪伪政府来统治。
但大时代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得轰轰烈烈,木心的童年似乎没有受太多的影响。他自己描述,“我们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他的童年就是读书,读孔孟、读诗词,也读外国翻译小说。看画,看山水,看水墨,也看西洋油画。
旧时的富裕人家都有这样的习惯。棋圣吴清源的自传中,写他们兄弟几个在家中聘了家庭教师来背诵四书五经,不去上小学堂。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在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里,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可童年的吴清源似乎并未收到任何影响,宅门一关,生活中仍然是只有下棋。
大时代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电影里的革命中永远一呼百应,可在现实中,也不过是百人而已。除去那些弄潮儿们,大部分人只是时代的承受者,敌人来了,便谨慎苟且度日;敌人走了,继续谨慎苟且度日。
少年木心,真像是西洋小说里写的贵族少年——“万事皆足,只欠烦恼。”他描述自己的少年生活:“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十几岁之后,他结束了这样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到了省会杭州读艺专,后来又去了上海读美专。
1947年,内战如火如荼。一向只有羡慕别人生活跌宕丰富的富家少爷木心,成了热血青年,发传单,号召人民反抗政权。他俊俏如姑娘,却有一身极硬的反骨。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木心领导学生运动的结果,就是被当时的上海市长亲自下令开除,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章学林在80年代抱怨木心没有革命意识,其实,革命不过木心生命中一小段行程而已。他后来写道:“我年轻时,常常听说有人妻出走——中国只有一个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国许多娜拉走过一条路:去延安。”
木心并非没有革过命,只是发现革来革去,成功与否,都是革了自己的命。若不成功只成仁,那是圆满,是死;若成功而没成仁,那革命者成了当权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东西消失,那亦是死。
木心自言:“从十四岁写到二十二岁,近十年。假如我明哲,就该‘绝笔’,可我痴心一片,仍是埋头苦写。结集呢?结了,到六十年代‘浩劫’前夕正好二十本。读者呢,与施耐庵生前差不多,约十人。出版吗,二十集手抄精装本全被没收了。”
他二十二岁那年,刚好是1949年。那时,张爱玲对苏青预言道:“来日时势变了,人人都要劳动,一切公平合理,我们这种人是用不著了。”
木心也意识到“我们这种人是用不着了”,却仍是坚持写着。直到文革,他的所有文章全部被缴毁。可以想象,木心这样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人,生活在太平年景尚难如鱼得水,生活在火热的文革时代,会有多么痛苦。他写道:“文革期间,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我实在气愤:他也配对海涅乱叫。结果我被批斗。”
他文革被囚禁18个月,在白纸黑色的钢琴键盘上无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在理应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诗。对于文革,木心在文章里从未控诉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以及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临终前,陷入了谵妄,时常认不出人,也说不出有条理的话,他对陈丹青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可见并非文革不恐怖,也并非他已用强大的艺术修养打败,他只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克服这梦魇。
文革过后,木心先在大陆住了一阵。后又去了纽约,晚年回到故乡乌镇。
木心少年时受了文学的启发,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于是背起行囊,把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跌宕入戏,所有的跌宕又成了篇章,成了写作题材。一生由文学出发,最后又回到了文学。
二
木心说:“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这话听起来悲凉,但或许是对的。木心死在乌镇,乌镇是个小镇子,殡仪馆也是小小的,挂着俗怆的绸布和标语,看起来十分可笑。是陈丹青赶来,花了两天两夜,才布置成体面得体的样子——连死都是如此。
陈丹青果然像颜回。孔子差点被杀,而颜回又和大家走散了。等到颜回终于赶上大家,孔子说:“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回道:“子在,回何敢死。”颜回的存在,不仅是完全顺从,也是为了延续老师的鲜润光辉。
任何时候的传道授业都是危险的,传道的“道”越是至诚至善,这种危险性甚至越大,如木心所说:“山下坐着密密麻麻的平民。谁顿悟耶稣在讲什么?两千年来,也极少有人明白耶稣说这话出于什么心态。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恶意的误解转为饱含恶意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至诚至善的道,总是教人牺牲。《十诫》里讲不可跪拜侍奉其他的神,是讲牺牲。《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讲牺牲。
木心的老师福楼拜说:“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这是讲对于生活的牺牲。
木心说:“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现代人的失败,就在于不肯牺牲:“来美国十一年半,我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高雅、低俗两不误,艺术、人生双丰收。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
他没有子嗣,晚年避世又避人,身边只有两个年轻人在照顾。避于莫干山写作,提笔如轻叹:“是我在寂寞。”
寂寞不只是生活上,也在文化史上。我们的文学史是一片封建王朝的沉疴,一片火热革命后的废墟,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打通中西文化,重新理解方块字,展开一幅完全不同的壮阔组图。直至今日,我们对木心仍是保持着警惕的崇拜,大陆文化界对他几乎噤声,这是源于他的陌生,还是我们的无知?大陆评论家们不熟悉他的腔调,把他的曲高和寡误以为是“木心的尴尬”,认为高不成低不就,既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那又何妨,如他自己所说,他本来就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反正都是误解。
李白有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木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大雅。能用一派衰败的文明气脉托举出他的雅致,亦是我们的幸运。
图文来自网络
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他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在中国大陆,因为那首《从前慢》,他开始被众人所熟知;
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不屈从于威权,不妥协于功利;
他凭着一身才华和倔强,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他,就是木心。
人生,从认识自己开始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
孙家乃望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
木心小时候,家里佣人清洁厅堂,换下案上宋瓷,摆上明代官窑。木心母亲见了,赶紧阻止:“明代东西都拿出来了,快收回去。”家境之殷实富裕,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时代,富家子弟通常的道路是学法律、当医生、或者继承祖业,偏偏木心对于这些“正道”不感兴趣,他想做一个画家。
就在八岁那年,早慧的木心在家中读到了一本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书——《米开朗琪罗传》,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木心在《海峡传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初读《米开朗琪罗传》,周身战栗,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了。”
童年的木心,对于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似乎已经不再犹疑:做米开朗琪罗这样的艺术家。
1946年,木心考上了上海美专,跟刘海粟先生学习油画,从此跨进了艺术之门。
此去经年,纵使贫困落魄,纵使九死一生,他的艺术之梦从未丢失。他历经劫难,初心不改,终成一代大师。
木心先生说过,“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从职业选择来说,木心在八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自己。更难得的是,他终生没有背叛自己。
后来,木心告诫年轻人:“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文革时,木心因言获罪,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多年来用心血浇筑而成的文学、绘画作品被焚毁殆尽。
他被囚禁了18个月,其中煎熬无人能懂,但他从未说过半句怨言,只留下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白天,他清洗下水道、打扫厕所,从事着最为肮脏卑下的劳作;夜间,他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字的狱中笔记。
他还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他的65万字手稿里,没有悲愤和诅咒,没有抱怨和控诉,满满的都是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
他并不欣赏老舍那样以死殉道的做法,他欣赏司马迁,以生殉道。他说:“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艺术是他灵魂的庇护所,帮他在遭受欺凌与屈辱的时候,保持了高贵的样子。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正是心中不灭的“诗和远方”,帮木心挺过了“眼前的苟且”。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979年,木心平反出狱。拂去浮尘,珍珠的光芒立马显现。
他先是受邀做了《美化生活》的杂志主编;然后,又担任了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后来,又做了上海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木心的事业,一下子辉煌灿烂起来。
但就在这时,他作出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去美国。”
因为这四年里,他看见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变得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
“他们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诩为精明,觉得从前太幼稚,现在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但就此变成了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木心不愿成为这样流俗的人,他说:“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我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982年,木心来到纽约,为解决生计,他替犹太画商绘制波斯细密画。
经济上捉襟见肘,但他还是要把日子过得尊贵雅致。
他为自己剪裁制作衬衫、大衣,他把灯芯绒直筒裤缝成马裤,钉上5颗扣子,用来配马靴。无论上班劳作多么辛苦,下班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说:“吃了再多苦头,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我们在世界上,无非要保持这样一点态度。”
终于,他的画逐渐得到业界认可。1984年,他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他的33幅水墨画。木心的生计从此“安定”下来。
后来,他的非凡成就已为世人所共知: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20世纪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他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这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即使经历再多劫难,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妥协退让。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也一辈子清醒纯粹。
他最终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化上,更可贵的,是在做人和修养上。
一次在餐馆,陈丹青问邻座是不是意大利人,一问,果然是,丹青有点得意。于是木心提醒道:“你刚去过意大利,你想证明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
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
木心说:“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先生回到乌镇后,没过多久就病倒在床,负责照料他的,是两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年轻人,小杨和小代。
木心过世后,陈丹青问:“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你俩对先生这么好?”
小杨看看小代。停了片刻,小代缓缓地说:“你知道的,丹青老师,我们在外打工,就是两条狗……到这里来,先生把我们当人看。比方说,我做对了事情,先生会夸奖我,我做错了,他从来不骂……”
“那他怎样呢?”
“他就教我下次怎么做,下次怎么说。”
木心先生是一个“看清世界荒谬”的智者。磨难中,他未曾屈服;盛名处,他觉得无趣。他眼里没有世俗的高下尊卑,他有的,是饱读诗书后的教养和历尽世事后的豁达。
木心语录
01.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02. 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我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03.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04.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05.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06.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07. 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
08. 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09. 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
10. 无审美力者必无趣。
11. 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12.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13.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14. 你要我毁灭,我不!
15. 他们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诩为精明,觉得从前太幼稚,现在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但就此变成了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16. 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不是说快乐的时候就画快乐,欢喜人就画人,没有这个的。欣赏古典画、浪漫派等等历史上所有的画,都不要基于艺术家是在写自传,他不写自传的!”
哲学家也是如此。
泰戈尔、罗素、木心、杨绛,都有在揭露人性的丑陋,人间的百态,爱情婚姻里的种种问题,以及命运的冲击,人世的沧桑等等。他们娓娓道来,观察人性的同时,揭示真理。这些是一个哲人每天都在观察和思考的事。
哲人对人性的思考,对整体的思考,是每时每刻的,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这些。
他思考这些不是在写自传,不是因为他过得不好,他不写自传的。
事实上,他们都过得很好,泰戈尔是金克拉科塔的地主,拥有很多地产和家业,一生都很富有。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更是令人羡慕。但她照样写了很多揭露人性和揭露所谓情爱的格言。
木心几乎从未直接描述自己在“文革”中被关进牢房,以及住在到处污水的防空洞中受的罪,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往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有比这强烈的多的事要做。
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期间,乌镇被日军占领,茅盾离家,委托他的老友代管老家的房子。木心就是在这期间发现茅盾图书馆的:
“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老宅很普通,一层楼,砖地、木棂长窗,各处暗沉沉的,再进去,豁然开朗,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淡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的“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至自命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争,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琅嬛福地了。”
木心读遍了这里的书,从西方哲学和文学,读到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剧本。
后来木心听说乌镇要重修茅盾图书馆,还感叹道:“可惜那许多为我所读过、修正装订过的书,历经战火,不知所终了……”
木心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个由防空洞改成的、单独监禁的地牢里,写下了65万字的手稿。
难以想象的是,在那种严酷和受监视的环境下,他居然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正反两面写下了65万字的笔记,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难以辨认。
在木心看来,这是在“完成一个天赋的任务:“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犹如《圣经》所说:“吾为真葡萄藤,吾父乃葡萄栽培人,吾不结果之枝皆被吾父截去,结果之枝吾父则精心修之,以期结出更多果子。”(《约翰福音》第15章)
木心并不考虑是否会有读者读到他所写的东西,木心在笔记里继续他对绘画、音乐、文学以及哲学的探讨。这些讨论的源泉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他从茅盾图书馆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他并没有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的还是文学和哲学的探讨,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这是他的天赋使命。他多次强调“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
文章来自网络
般若佛母心咒(般若波罗蜜多心咒)
Namo sarva jñāya
那摩 萨尔瓦 nia亚
归命 一切 智者
Namo ārya avalokitesvaraya
那摩 阿ri亚 阿瓦罗ki帝索ra亚
归命 圣 观自在菩萨
Namo Prajñā-pāramitāya
那摩 pra吉nia 巴ra米达亚
归命 般若佛母
tadyathā,
达帝牙他,
即说咒曰,
(om)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om)嘎dei 嘎dei 巴ra 嘎dei 巴ra 桑m 嘎dei 布帝 梭哈
(om)去 去 超越 去 超越 一起 去 觉悟 成就
功德利益
依般若之力即可超越无明、恐惧、贪爱,超越贪、嗔、痴,不受一切系缚,证悟空性,圆满菩提圣果。
经载:般若波罗蜜多咒即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般若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同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存不名为失利。“
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何以故?
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因是咒,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十方现在诸佛亦因是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因是明咒,十善道出现于世,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因菩萨故,十善道出现于世,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若诸佛不出于世,但因菩萨故,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譬如月不出时,星宿光明照于世间。如是,憍尸迦,世无佛时,所有善行、正行皆从菩萨出生,菩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何以故?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恶不善法,能摄生长诸善法故。”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何以故?过去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已证无上正等菩提;未来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今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十善业道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惠施、受斋、持戒等法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等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五眼、六神通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独觉及独觉菩提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菩萨摩诃萨及菩萨摩诃萨十地等行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如来、应、正等觉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世间。
般若佛母名咒:
Mahā Prajñā-pāramitā
马哈 pra吉nia 巴ra米达
大 般若 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曾于吉州,以此真言,击退围城群盗。
般若吉祥真言:
om Dhih śrī sruta Vijaye svaha
om 帝 师ri 苏如达 vi加也 梭哈
om 种子字 吉祥 听闻 最胜 成就
般若无尽藏真言:
Namo Bhagavati Prajñā pāramitāye
那摩 巴哥瓦帝 pra吉nia 巴ra米达也
归命 博伽梵 般若佛母
tadyathā,
达帝牙他,
即说咒曰,
Om Hrīh Dhīh Śrī Śruti smrti Vijaye Svāhā!
om 赫ri 帝 师ri 苏如帝 斯mri帝 vi加也 梭哈
om 种子字 吉祥 听闻 记忆 最胜 成就
Hrīh 观音种子字,Dhīh 文殊种子字。
果滨居士 教念:
此真言出自《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此外,《房山石经》亦收录此陀罗尼,载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此经亦备受明代云栖莲池推崇,莲池大师将此咒收入《诸经日诵》,作为该派门徒必修功课之一。
此真言常附录于《金刚经》文末,象征《金刚经》诸法皆空之德。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
佛陀对般若无尽藏真言的赞叹: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世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馀。
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馀人叹之能尽。若欲修行般若法者。一食斋戒香汤洗浴。著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馀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
般若佛母心咒功德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Prajñā-pāramitā)亦名般若观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第一波罗蜜菩萨,是佛教中的女性本尊,般若佛母代表般若波罗蜜,由于般若波罗蜜能孕育诸佛,为一切如来之母。汉传佛教中属十波罗蜜菩萨之一;藏密事密中为女性的般若波罗蜜佛母,又称“般若佛母”,密号大慧金刚,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中央,或虚空藏院之内列南侧。是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信奉的《金刚经》与《般若波罗蜜心经》的人格化,同时也是《金刚经》与《心经》的护法神。
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所载之大明咒,亦为般若佛母之真言,表其能自度度他,同到彼岸,断烦恼无明诸障,而证涅盘之一切智,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令成就正觉,圆成佛道也。
般若佛母是观世音菩萨观修般若波罗蜜时所化现,代表观世音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与多罗观音本体相同,多罗为慈悲,般若为智慧。
般若佛母乃千手观音眷属,杂密记载中,此菩萨发愿拥护文殊菩萨,所以诵念文殊菩萨各种真言时,只要想要感召般若佛母,也可以感召到般若佛母。这是因为般若本为一体。
文殊(智慧)、虚空藏(记忆)、般若(般若波罗蜜)三尊菩萨,号称“智慧三尊”。
般若佛母在一般造像上,为一面、四臂或六臂,面貌姣好,丰胸纤腰,体态婀娜,披甲戴盔。较常见的四臂造像,中央两手合掌,或结无畏印与禅定印,另一手持《般若佛母经》(又称《圣般若波罗蜜佛母经》、《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阿利耶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一手持念珠,或者金刚杵上有一念珠,或坐或立,或坐于火中莲花(火,烦恼也;莲花,菩提也)。身着华丽的彩衣,佩饰众多宝饰,具足报身五种庄严。跏趺坐于莲花及日、月座垫上,日座和月座分别代表了胜义及世俗菩提心。六臂者,中央两手结印,其余四手分持念珠、《般若佛母经》、金刚杵、青莲等。由于宝剑是般若的象征,也有一手持念珠,一手持宝剑,两手在胸前合掌,另两手在腰际持《般若佛母经》。
般若佛母有护法神“四姊妹天女”,名为“惹耶天女”、“微惹耶天女”、“阿尔多天女”、“阿波罗尔多天女”,代表常乐我净,有时是“一兄四姊妹”,加上兄长“都牟卢天”。“一兄四姊妹”同时也是《楞严经》、大白伞盖菩萨、文殊菩萨的护法神。
禅门常以金刚藏王菩萨(力量,本体为普贤)、金刚般若佛母(智慧,本体为观音)作为金刚不动佛的胁侍。
民间相传,般若佛母以八月初八为生日(本体为绿度母,八月初八即绿度母生日),十二月十二日巡游人世,故应在此日多诵念《般若佛母经》(即是《心经》)与《般若佛母无上真言》(即《心经》后段的无上咒、无等等咒)或《金刚经》与般若佛母的各种真言。
藏传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的藏名是Sharpyinma,属于事密部本尊,有白色、黄色、二臂及四臂等几种化相。般若母既是空性的本尊,也是极为有力的除障本尊。
西藏相传,般若佛母化身为狮头人身的狮面空行母,帮助外道斗法的莲华生大士与巴日译师。
般若佛母有一个四句赞颂非常著名,在西藏寺院中传统中,每在诵《般若心经》前,先诵此四句礼赞文。这四句礼赞文是释迦牟尼佛在未示现成佛前,为自己的生母所撰著的礼赞文,所以其缘起十分殊胜。
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 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
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般若佛母是所有般若经典的主尊,也是空性之本尊。在佛教中,般若智慧被称为三乘之母,无论是解脱或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智慧。如果跟出离心结合,则得解脱之果;如果跟菩提心结合,则得佛果,所以叫“佛母”。是人格化的代表空性智慧的佛母。
般若空性智被喻为“佛母”,由于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皆必定由般若空性智所生出,所以般若空性在仪轨中被称为“三世诸佛之母”。
上一世的赤江仁波切,是帕绷喀大师的心子,在圆寂前让侍者陪同绕拜甘丹寺一周,然后坐在椅上面对拉萨市,诵了一遍般若佛母心咒,然后喝了一声“呸”,便坐化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摘自《 如何化解仇恨 》
廣欽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曾有位法師寫了很多文章批評他。
當別人拿文章給他看時,他沒有罵說:「那個法師是個魔鬼,我不是這樣的人,怎麼罵我罵成這個樣子,那還是個法師嗎?」
老和尚反而向大家道歉說:「你們不要難過,他罵的是我,我是應該挨罵的,因為我業障重,拜佛不夠,修行不夠,我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也對不起那一位法師,讓他起煩惱,我要向他求懺悔。」
因為他的胸襟如此寬大,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敬,當他圓寂火化時,沒有發通知告訴大家,卻有幾十萬人前去感念他,連那個寫文章罵他的法師也去了。
那位法師寫文章時,覺得自己罵得很對,但是聽到廣欽老和尚的反應後,他覺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就是罵了廣欽老和尚,而這已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