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僧生

西晋蜀郡有一个和尚叫释僧生,从小出家,坚持苦行,是蜀郡三贤寺的主持,经常读诵《法华经》,平时在山中每到读经的时候,就会感应到老虎到他面前蹲下来停经,整部经诵完了菜离开。经常讽诵吟咏的时候,就会见到左右四个人来当侍者。后来虽然年纪大了变得衰老了,但是诵经更加的勤奋激励,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懈怠。

【原文】

西晋蜀郡沙门释僧生,小出家,以苦行致目,为蜀三贤寺主,诵《法华经》。寻常山中诵经时至,每感虎来蹲前听,部讫乃去。常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励,遂终其业也。

–节选自《法苑珠林》

释道安

东晋孝武帝之前,恒山和尚,为了躲避石赵之乱来到襄阳,在这里注解《般若道行》《密迹》等几部佛经,写了二十几卷的《析疑甄解》,但是担心自己的注解写作的书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发誓说:如果自己所说的没有违背佛理,应当见到瑞相。就在梦里见到一个白头发长眉毛的胡人道者,对道安说:你所注解的经书,都是非常契合佛理的。我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就当资助弘道,可时常设斋食。后来《十诵律》到了,远公说:过去和尚梦到的是宾头卢尊者。于是就立了牌座供奉他,就成了永远的规则。

【原文】

东晋孝武之前,恒山沙门释道安者,经石赵之乱,避地于襄阳,注《般若道行》《密迹》诸经,《析疑甄解》二十馀卷。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违理者,当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长,语安曰: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也。後《十诵律》至,远公云:昔和尚所梦,乃是宾头卢也。於是立座饭之,遂成永则。

–节选自《法苑珠林》

阴隶邻人

江苏省苏州的南濠街,有一个人常到阴曹地府去做差役。每隔几天,他就要去值班。某日,有一位邻居满怀好奇地跟他请求说:“你去地府轮值时,能不能带我一块去游逛?”差役答说:“可以!你只要静静地躺卧在房间,交代家人千万不可开门,我就可以带你一同前往,然后再送你回来。”
邻人便照着阴差的话,闭门静卧在房间内等候。阴差就摄取他的魂魄,一同来到县府城隍庙前,叮嘱他一定要在庙前石牌楼下等着,自己就拿着文书进入中庭里去了。这位邻人在外面等得太久,开始厌倦不耐烦,这时凑巧看见有一辆大马车从西向东跑过来,车上载着四个娼女和两个男人。当中有一个娼女跟邻人是老相好,就挥手招呼他,邻人见状马上登车跟着一同走了。
阴差办完公事,出了庙门,遍寻邻人不着,赶紧转问旁人,才知道他刚刚登上车子离开了。于是返回阳间,急忙赶往城墙门外的一家民宅,发现这户人家的母猪刚产下七头小猪,当中一只正是那位邻人来投胎的。阴差上前抓起一扔,小猪即刻毙命,可是魂魄却忽然消失了。阴差又赶忙到处寻,在田岸边见到一条偌大的赤蛇仰头倒在那儿,心知那就是邻人转胎变成的。阴差上前又是一击毙命,然后摄取魂魄返回邻人的房间,往躺在卧室的邻人身上一掷,邻人终于醒过来了。
阴差探问他说:“你同我一起遨游地府,玩得还满意吧?”邻人答说:“你把我放在城隍庙前的石牌楼下,你进去许久都还不出来。我正感厌倦不耐烦时,恰好遇见熟识的妓院姑娘,邀我一起到城门外一户人家里。大伙吃吃喝喝,正在欢畅快乐时,忽然有人夺走我的食物,又打我的脖子。我怒不可遏地冲向外头,跑了一阵子,感到疲惫不堪,倒在地上休息,却听到有人喊着说:‘赤蛇!赤蛇!’接着就有人用手使力地将我扭绞,我便痛得醒过来了。这一趟折腾下来,哪有什么快乐可言呢?”阴差望着邻人失魂落魄的可怜模样,不禁笑了起来,于是将当初如何摄取邻人魂魄,后来又如何变猪变蛇,如何追回魂魄的惊骇情节,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黄洪江居士亲耳听到这件事后,便发心学佛求出轮回苦海。

【原文】
姑苏南濠街,有一人常作阴隶,每数日,辄往值班。邻有一人语曰:“能带我至阴间游戏乎?”隶曰:“可。汝但静卧室中,敕家人勿开户,我当带汝去,仍送汝回。”邻人如命卧室中,隶即摄其魂同至府城隍庙前,嘱令住石牌楼下相待,自乃持文书入中庭去。邻人待久,生厌倦心,见一大车从西过东,载四娼女并二男子。中一娼女,原有旧情,以手招之,遂登车同去。隶出庙觅邻人不见,转问旁人,知登车去,乃回阳急至傅门外一居民家,见有新产小猪七头,其一即邻人也。以手掷之,猪毙而魂忽不见。次于田岸见大赤蛇仰卧,即知邻人所变,乃打杀之,摄其魂归房掷醒。因问曰:“汝同我游阴府,颇适 意乎?”答曰:“汝初置我于庙前石牌楼下,入庙经久不出。我方厌倦,幸旧识娼女邀我出傅门外,同至一舍,相与饮食欢乐。忽有人夺我食,打我项,我怒而出外,困而偃息。复闻人呼曰:‘赤蛇赤蛇!’以手撄我。我便惊醒,有何乐乎?”隶笑语其故。黄洪江亲闻其事,乃发心学道(洪江亦予在家时善友)。
–摘自《蕅益大师见闻录》,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心性修持——乔美仁波且极密传记》节选

《心性修持——乔美仁波且极密传记》节选

……….

“上师,我仔细地观看了自己的心,发现心是没有任何形状与颜色的。我在用自心观看自己的心时,出现了短暂的无任何分别念的状态。在此之后,开始显现念头。接着,我专注于心念的能生之境,结果那些心念竟然返回到安住状态上……对于这些情况,我不知是怎样一回事?”上师听了欢喜地说:“噢,不错不错,你已经体悟了心的动静状态。以后,你一定要如此修行,将来你会真正证悟大手印的。”之后,我依教奉行,经常这样如法修持。

我在安住时,自己知晓在安住;在散乱时,自己也知晓在散乱——我仅觉察到它们二者静与动的各自形态,而并未认知心的动与静的本质。

有些修行人说:“现在我已经觉知并掌握了内心的来龙去脉。”——对此我以为,这恐怕只是我当年观看心的情形,而并非是有所证悟。

从此以后,我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努力地澄观自心。

其中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促进了我的修行。那就是每次我在磕头大约一百个之后,立刻安坐,返观自心,而能长久安住不起念头——我感到欢欣鼓舞,就时常采用这个方法去修持。

平时,我早起晚睡,端正身体正规修习,获得了一些进展。

在安住状态,我可以直视安住的本质,能够明了它的本质是空性的,也可以在这一境界中短时安住;在散乱状态,我直视散乱的本质,它会立刻消尽于安住状态上。

这种修行状态我保持了几年。在此期间逢遇上师们讲授心性,我听了之后私下揣测,自己所了悟的心性是正确的,并且毫无怀疑。

我在走路时,经常以某一个土坡或石块作为特定标记,在走到标记为止的这一阶段,我体观自心是否能无恙保有。

本来,我凭依上师教言,还有仲巴上师所传窍诀,已然掌握了心的动静状况——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大手印境界,对此肯定不会有其它猜疑,看来,仲巴上师说我将来会了悟大手印的说法估计是“不太了义”的。

……….

在楚布寺的僧众集会期间,我从仲由巴上师那里得到“心性指示”窍诀,还从秋央多吉(第九世嘎玛巴)上师处获得了大手印安住法。我依法修习,身心上下充满了大乐感。即使是行住坐卧,也能保有不离这个状态,而且很少出现散乱。即使心出现短暂散乱,就象水与波浪一般能自然缓解如初。

每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我就观看疼痛本质。虽然不一定会一观见效减弱疼痛感,但是从中却能明晓疼痛本质是空性的。我自己以为这是消除业障的有效方法,在内心上没有任何痛苦感。当出现剧烈痛苦时,有时我就观想六道众生的所有痛苦都被吸入到我的痛处,而使众生获得舒适安乐。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采用安住法修行。

……….

当时,我的身心状况感觉悦意舒畅,内心充溢汇盈,即使出现少许散乱也不影响内心安住。就宛如清滢澄澈的大海,偶尔会有小鱼游绕窜越——这种状态我大约保持了六个月左右。

……….

由于学习劳心费神,杂念丛生,我的修行受到一定影响,以往美妙的觉受已荡然无存,心只能暂时安住,马上就心神不宁,妄念纷纷,很难抑制五毒烦恼的滋长扰乱,而且心绪妄动,脾气暴燥,憎爱分明,几乎已经沦落到一般人的心理状态,退失到起初“唯寻动静”——仅仅寻找心的动与静的初认状态了……

……….

在仲巴上师的塑像前,我举行了一次会供,并在那里住了一晚。那一天,我除了睡眠休息以外,一直都处在乐、明和无念的共融状态之中。当时拉吉管家与我谈论了有关去西藏中部的情况和仲巴上师如何圆寂的事情。虽然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作答,但始终没有影响我的觉受状态。不过,到第二天时,所有的乐、明和无念的觉受悄然逝去。心又漂浮不定,一会出现安住状态,一会出现散乱状态,有时还会忘记自我观心。

……….

在整个修法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想真正进入心性本面,必须要经过几个层次。

首先,我心中动念想到“我要修行”,在这个分别念生起时,我并未能认识它的本质。接着,心中想到“我要观看自己的心”,当这个分别念生起时,也未能认识其本来面目。然后,返观自心,这才出现无有任何形状与颜色的空性本质,于此境界坦然安住。我在安住时,能认识安住的本质就是空性的,同时仍有一个微妙分别念存在——这就是“我正在安住”的微然自觉,而对此微妙分别念的本质我尚未能予以识别。

当安住状态变成散乱状态时,同样心中生起“我现在散乱了”,接着,我心中又生起“我要观看散乱心的本质”。其实,这二者都是分别心,当下并未能认知其真正本质。之后,我观看散乱心的本源,那些散乱心念就立刻消融于无任何形状与颜色的空性中。

这种通过几个层次的修行状态存在了很长时间,我无法直接进入空性本质,都是拖泥带水地修行的。内心深处笼罩着对修法的困惑与彷徨……

在此我真诚地提醒初学修行者们:在修行过程中,即便能进入深度的安住状态,那也是变化无常的,恰如朗朗晴空亦会飞来朵朵白云,又会退回到“唯寻浮动”的状况上。当出现深度安住状态时,对于世间八法是能平等相待的,在自我感觉上已然灭尽一切迷乱的心。然而不久随着状态的消失,又会滋生五毒烦恼,憎爱分明。因此,在修行时无论出现任何觉受,都不要过分执著。

……….

宾头卢尊者迎王

《四分律》里提到:宾头卢罗汉原来是优填王的臣子,因为精勤苦行的缘故,国王就放他出家,出家后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国王每次出城去参礼他,寺庙距离王城二十里,一些佞臣看到宾头卢尊者不起礼迎接国王,就不怀好意的进谏国王,国王听取了佞臣的进谏,想要杀死宾头卢尊者。尊者看到国王要来,国王刚进门就下床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国王发怒道:“大德从来都很难起身离开座位,今天为何离开座位出来迎接?”尊者回答道:“大王之前是怀着善意的心来,所以不用起来迎接,今天大王怀着恶意来如果我不起来迎接,就会有杀身之祸。”国王感叹说:“善哉!弟子愚蠢,妄自听受了佞臣之言,不能够辨识凡人和圣人。”国王请求忏悔过错,虽然免除了死后堕地狱之苦,但是宾头卢尊者告诉国王,因为使得僧人起身迎接,之后七日一定会失去王位,恰如尊者说的,国王被邻国的兵祸所劫,经历了十二年的锁脚囚禁。

【原文】
又《四分律》云:“宾头卢罗汉本是优填王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出家,得阿罗汉果。王後每出城参礼,寺去城二十里。诸佞臣见宾头卢不起迎王,恶心谏王。王於後取佞臣谏,危欲煞之。宾头卢见王後来,入门便下床七步迎之。王怒曰:大德由来难动,今避席迎何耶?答曰:王前有好心来,故不起迎。今怀恶心来,若不起迎,必当见煞。王叹曰:善哉!弟子愚戆,妄受佞言,不识凡圣。王请悔过,虽免地狱,然宾头卢记王,由僧起迎故,却後七日必失王位。恰如依记,被他邻国兴兵来捉,经十二年锁脚囚禁。”
–节选自《法苑珠林》

释法显

法显(约生于公元337-342年之间,卒于418-423年之间),史料里都说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人”,素有“平阳沙门”之称,但据考,当时的平阳郡并无“武阳县”,惟有“平阳县”,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法显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夭折,三岁时,就把他送到寺院里当了小和尚。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接回家住了几年,不料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赶紧送回寺院,才在寺里住了两夜,病就奇迹般地好了,从此不再回家。十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也去世了。法显性情纯厚,极为孝顺,把丧葬事宜办理妥当后,仍回到寺中。
有一次,寺中数十僧人在田里割稻谷,遇上一大群饥饿的毛贼来抢。大伙都吓跑了,只有法显站在地里没跑。他对那些贼人说:“如果需要稻子,随意拿就是了!只是你们过去世不行布施,以至今生如此贫困。现在又抢人粮食,恐怕来生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那些贼被他说服,放下粮食跑掉了。全寺僧众人都大为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此时他已有了“志行明敏,仪轨整肃”的称誉。寺中生活勤苦,法显却乐在其中。晨钟暮鼓,春秋流转。在对佛法的参究中,法显深感“律藏残缺”,乃矢志寻求。

后秦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法,当时他的年纪至少已在58岁以上。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僧团人数急剧扩增,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要求整顿僧团的呼声时有出现。法显与慧远基本是同时代人物,对此感同身受。若欲弘法,戒律具足、整肃道风,是必经的环节,这在当时的佛教界已成共识。法显以高龄西行,不畏艰险,切实承担了一种时代使命。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和慧达,十一人共同西进。到达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白龙堆沙漠气候异常干燥,时有热风卷着流沙,旅人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走了十七个昼夜,终于渡过了“沙河”。 进入新疆后,衣食无着,后得到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这里常年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走过流沙,眼前是高耸入云的葱岭。无论冬夏,岭上都是茫茫白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刃”。前人曾凿石为路,傍路修有梯道,这样的险处过了七百余处,爬过高悬的绳桥过河又有数十处。过了葱岭,一起旅行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只剩了法显、慧景、道整三个人了。翻过葱岭便是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是对“大雪山”喜马拉雅山而言)。寒风凛冽,大雪铺天盖地,他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真是寒冷已极,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冻死在小雪山,法显抚尸恸哭。逝者已矣,法显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

法显等人到达天竺,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距王舍城三十多里地,有座寺庙,他们到达时,天已经快黑了,法显心急,不顾天黑,想去拜谒耆阇崛山。僧人劝他,路上艰险,有很多黑狮子,常常吃人,天色已晚,如何能去?法显说:“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大家劝止无效,只好派两个和尚送他们前去。等走到山中,天已渐黑,法显决定就在山上露宿。护送的两个和尚害怕,回寺去了。法显独自留在山中,他燃香礼拜,瞻仰圣人旧迹,如睹佛颜。夜里,有三头黑狮子走近前来,蹲在法显身前,舔唇摇尾的,法显诵经不停一心念佛。他抚摸着狮子,说道:“如果是来害我,请等我把经诵完,如果只是来试探我的真心,那就请走开吧。”狮子们徘徊良久,走开了。天明启程,只见路途曲折幽梗,只有一条小路勉强通行。走了不到一里路,迎面碰到一位老和尚,90多岁,衣衫虽简单朴素,却犹如苍松古柏,神气俊逸清远,道貌岸然出群,法显恭敬地给老人让路。走着走着,又遇到了一位小和尚,也是气质不凡,法显忽有所惑,问小和尚:“刚才见到一位老者,你可知道他是谁吗?”小和尚说:“是头陀迦叶的大弟子啊。”法显悔恨非常,立刻追了过去,只见大石横卧山门,无从进入,只得流着眼泪离开了。往前走到迦施国,这个国家中有一条白耳龙,常常与僧众相约,令国内五谷丰登,每次都能验证。僧侣们为它建立起龙舍,并供奉食物,每当夏坐结束以后,这条龙就化作一条小蛇,因为它两耳发白,大家都知道它就是龙的化身,便以铜盂盛满奶酪,并把龙放在其中,托着铜盂从上座一直穿到下面后,龙便化身而去,此龙每年出来一次,法显也得以亲眼见到。

法显走到了中印度,来到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众律》、《杂阿毗昙心》、《方等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佛教经典,在这里待了三年。同行的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决定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当初和法显同行者十余人,他人或中途滞留,或殁于道途。举目四顾,只剩他自己,细想起来常怀悲慨。一天,法显在庙堂佛像前看见商人供养的一把晋地白绢扇,人在旅途,睹物思乡,不禁悽然,泪下满面。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经典,都是汉土所没有的。

二年后法显搭乘商人的大船回国。法显搭乘的这艘商船,沿着大海向中国方向驶去。船上共有二百多人。忽有一天,狂风大作,山一样高的海浪汹涌而来,所有的人都惊恐万分,纷纷把物品抛入大海以减轻船只的重量。法显生怕别人丢了他的经、像,一心念观世音圣号及归命汉地众僧的名字,大船随风而去,风暴停息了,他的经、像得以平安无损。船在海上飘了十多天,到达婆耶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船行二十多天,不料夜里又遇大风,迷失了方向。船上的人都吓坏了,人们在一起商量说:“就因为搭载这个和尚,才使我们如此狼狈。不能因为一个人,而使众人同葬鱼腹。”决定把法显推下海去。施主厉喝众人:“你们如果推这位和尚,就必须也将我们推下去,否则,你们也别想活着。中国的帝王奉佛敬僧,我们回国后必定告发你们,治你们的罪!”众商人面面相觑,只好作罢。正在船上水尽粮绝之时,一天忽然到岸。只见岸边长满熟悉的藜藿,知道已经回到了祖国。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今山东崂山)。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亲自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

不久法显想要南归,青州刺史要留他过冬,法显说:“贫道投身于遥远而近乎于无法返回的地方,目的是回来以后弘通佛教,我的愿望尚未完成,不能在此久留。”于是南来京城,与外国僧人佛驮跋陀在道场寺翻译出了《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将近一百多万字。法显翻译出《大泥洹经》,流传广布此经的教化,使得所有的人得以闻知此道。有一个人家,现在已经不知道他的姓名,在京城朱雀门的旁边,家里世世代代都信奉佛法,自己书写了一部《大泥洹经》读诵供养此经,但是家中没有专门的经室就把此经和其他杂书放在一间屋子里,后来由于大风而失火,烧到他家里,家中的器物资产都被烧光了,只有《大泥洹经》全部幸存,灰烬都没有损之,卷帛色泽一点也没有改变,京城中广传此事,都感叹此经的神妙,法显带来的其余经典则没有被翻译出来。

法显后来到了荆州,在辛寺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人们都悲伤不已.他西行所见的各地风俗,另有专门的传记记载。

【原文】

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有三兄并髫龀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以送还寺信宿便差。不肯复归。其母欲见之不能得。后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顷之母丧。至性过人。葬事毕仍即还寺。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及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又蹑悬緪过河数十余处。皆汉之张骞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逼冥过之。显明旦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啖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显既至山。日将曛夕欲遂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睹圣仪。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明晨还返路穷幽梗。止有一迳通行。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显流涕而去。进至迦施国。国有白耳龙。每与众僧约令国内丰熟。皆有信效。沙门为起龙舍并设福食。每至夏坐讫龙辄化作一小蛇。两耳悉白。众咸识是龙。以铜盂盛酪置龙于中。从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辄一出显亦亲见。

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邑波连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经等。显留三年。学梵语梵书。方躬自书写。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停二年。复得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本。并汉土所无。
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暴风水入众皆惶懅。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众咸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共欲推之。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商人相视失色僶俯而止。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藋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此是何地耶。猎人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垂百余万言。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改。京师共传咸叹神妙。其余经律未译。
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其游履诸国。别有大传焉。

–节选自《高僧传》,翻译参考互联网

祖堂幽栖寺丁亥除夕普说-蕅益大师

诸昆仲欲复本来面目。须破我法二执。欲破我法二执。先惩流俗知见。何谓流俗知见。今人一出家参学。便要做善知识。只此岂非我执。又或以律非教。以教斥禅。以禅藐教轻律。岂非法执。纵使和融。不互相非。亦罕兼善。且律师不问何等根性。概要人持律。法师不问何等根性。概要人听经。宗师不问何等根性。概要人参禅。岂非我法二执。殊不知禅教律三。皆如来随机所说。岂有死法。吾今为诸昆仲彻底说破。

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专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师受戒。想做法师听经。想做宗师参禅。想有权势营福。则受戒听经参禅营福。必皆堕三恶趣。故智者大师云。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涂因。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醍醐成毒药。

今受戒听经参禅营福之士。口中亦说真为生死。心中未知生死大苦。火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知无始劫来。头出头没。枉受多少辛酸。卽今幸得人身。幸成僧相。亦经过多少艰苦。然犹未肎猛省发心。此与燕雀处堂何异。且如今夜腊月三十。古人以喻大命尽时。何等迫切。今人且欢呼茶饮。曾不思百岁光阴。尚存几许。岂不痛哉。

予出家时。母舅谓曰。法师世谛流布。吾甥决不屑为。将必为善知识乎。予曰。法师是乌龟。善知识是忘八(此指忘八端,“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总不堕此坑壍。舅曰。毕竟何为。予曰。佛且不为。况其他也。舅曰。既尔何用出家。予曰。只要复我本来面目。舅乃叹善。嗟嗟。予初志若此。尚被虚名所害。不满本志。深以为耻。况初心便要做善知识者邪。假使做得一个世谛善知识。济甚么事。名利日重。正法日衰。坏周室者齐桓晋文耳。又吾眼见耳闻诸善知识。唯紫柏大师一人。已证无生。已得自在。其余大老。建丛席。立规条。广大周详。名满海内者。临命终时。俱未免牵缠系恋。反不若我憨翁大师。及幽溪师伯。晚年一味默修。不管丛林中事。皆得脱然坐逝。又不若彼雪庭禅师。灵源法师。一生不拘小节。临终亦得潇然。故知门庭施设。不惟无益本分。正复萦绊杀人。吾憾障深力薄。戒品尚多缺略。持名犹属散心。然既深知生死过患。故决不敢装模作样大胆欺心。今二年聚首。不久拟别。故尽力抖擞屎肠。为诸昆仲。作此最后警策。伏惟著眼珍重。

【译文】

在座的各位如果想要证得本来面目,就必须要破我执和法执,想要破我执和法执,就必须去掉流俗知见。什么是流俗知见?现在的人一出家参学就想要做善知识,这难道不是我执吗?又有的人用律宗来说教宗的不好,有的人用教宗来斥责禅宗,有的人用禅宗来藐视教宗轻视律宗,这些难道不是法执吗?即使让他们和平融洽的相处,不互相非议,也很难做到兼善。而且那些律师不管什么根性的人一概都要让人持戒律,法师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一概都要人听经,宗师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都要人参禅,这些难道不是我执和法执吗?殊不知禅教律三派,都是如来随机缘不同所说的,不是这样死板的,今天我要为在座的各位说破这件事情。

如果真的为了脱生死而持戒,那持戒也一定能悟道,真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而听经,那么听经也一定能悟道,真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而参禅,那参禅也一定能悟道,真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营福,营福也一定能悟道,专门一心修一个法门也能悟道,互相帮助成就也能悟道,这些都是因为因地是真的正的缘故。如果只是想做律师而去受戒,想做法师而去听经,想做宗师而去参禅,想要有权有势而去营福,那么受戒听经参禅营福,一定会堕落下三道的。所以智者大师说过:“为了名利发菩提心,是堕落下三道的原因。”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认错了定盘星,醍醐也成了毒药。

现在那些受戒听经参禅营福的人,口中也说真的为了了脱生死,但是心中未曾知道生死大苦,火烧眉毛,只知道图解决眼下的事情,殊不知无数劫以来,为了追随世俗,枉自遭受了多少没有必要的辛酸,现在侥幸获得了人身,又侥幸出家做了僧人,这其中又付出了多少艰苦才能成。然而却没有猛力的反省发心求出生死,这样与燕雀处堂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正好是腊月三十,古人也以此来比喻人生尽头,了脱生死是多么迫切的一件事情啊!现在的人只知道在这天饮茶庆贺,不去反思人生百年越来越所剩无几,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

我在最初出家的时候,舅舅曾经对我说:“法师世谛流布,我外甥决不屑于去做,将来一定做善知识的。“我回答道:”法师是乌龟,善知识是忘八,我绝不会堕落在这个沟壑里面。“舅舅问:”那么究竟要做什么呢?“,我说:”佛陀尚且没有做什么,更何况其他人。“舅舅问:”那么这样还要出家做什么?“我说:”只要证得我的本来面目。“舅舅于是感叹说好。哎感叹啊,我的初心这么单纯,老来还是被虚名所害,不能得遂本愿,深以为耻!更何况那些初心就是要做大师的人呢?假使做个世俗的善知识,又有什么用,只不过名利之心越来越重,而正法就越来越衰落!破坏周王朝的正式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人。而且我自己眼见耳闻的诸多善知识,也只有紫柏大师一个人罢了,大师已经证得无声,得到大自在,其余的那些年高、品德高的人,建立禅院,设立规条,各种事情做的宽阔宏大周详备至,名满海内,临终的时候都不免被世俗牵缠贪恋,反而不如憨山大师,还有幽溪师伯,晚年的时候只是一味的默默的修持,不去管寺庙里的那些事情,都坐脱立亡,也不如雪庭禅师,灵源法师一生不拘小节,临终的时候也很潇洒的走了。所以啊门庭施设不仅无益于本分,正常的也变成人们了脱生死的羁绊,我深深的感觉到业障的深重自己力量的微薄,戒品尚多缺略,持名犹属散心,自己也深深的知道生死的过患,所以决不会装模作样大胆欺心,现在大家聚在一起,不久之后又要分别了,所以尽力抖擞屎肠,为在座的各位做最后的警示鞭策,希望大家能够珍重。

–节选自《灵峰宗论》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

董吉

董吉是于潜人,三代信奉佛法,到了吉则更加精心勤奋,常常斋戒诵读首楞严经。村中有病人,总是请吉诵经,大多能痊愈。同县人何晃也信奉佛法,最后得了山毒病而痛苦。何晃的哥哥惶恐,急忙去请吉。董、何两家相距六七十里,又隔着大河。五月中下大雨,晃兄刚渡河时,山水还没有到,吉答应他吃了午饭后再走,等到去而山水暴涨不可以过去,吉不能泅渡,迟疑叹息了好久。吉守信正直,一定要按时到达,于是心里推测,而发誓说:“吾救人的苦痛,不考虑我的生命了,希如来大士,普照我的诚心。”于是脱掉衣服,用口袋装着经书顶在头上,一直入水中。根据水的深浅,应当到吉的脖子,等到渡水,才到膝盖罢了。已经上了岸,丢了经书,他非常悲恨,不一会到了晃家,施三礼表忏悔,流泪而自责。俯仰之间,就看见经袋子在高座上,吉悲喜交加取来看,香气袅袅的象有湿气,打开口袋看经书,还是像以前那样的干整。于是村中人一时都信奉佛法。

吉家的西北,有座高险的山,山中有许多妖魅,侵害居民。吉用经戒的力量,想要降服它们。在山边的四五亩地上,亲手砍伐林木,建造小屋,安设高座,咏诵首楞严经一百多天,寂静而无妖,民害稍止。以后有几个人到来,和吉攀谈很久,吉想他们并不是于潜人,山穷而幽绝,是从那里来的呢?疑心他们是鬼神,就对他们说:“你们难道是这里的鬼吗?”答道:“是的。听说您的德行洁廉,所以前来相见,并请求一事,想要听听你的意见。我们世代住在这山里,是游居之地,你已来这里,怕要冒犯,我们总是怀着不安的心理。现在想要划个界限,应当砍树为定。”吉说:“我喜欢这个地方寂静,诵读典经,不相干扰,正高兴想这样做呢,愿你等庇祐帮助。”鬼答道:“听凭你的安排,我们再不侵扰了。”说完而去。过了一宿,所割的地四周之外,树木都枯死,象焚烧过一样。

【原文】

董吉,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村中有病,辄请吉诵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亦奉法,卒得山毒之病困,(困原作“因”,据明抄本改。)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二舍,相去六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设中食后,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吉不能泅,迟回叹息良久。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测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计躯命,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吉颈,及渡,才至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悲恨,寻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间,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村人一时奉法。

吉家西北,有山高险,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降伏之。于山际四五亩地,手伐林木,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寂然无妖,民害稍止。后有数人至,与吉言语良久。吉思惟非于潜人,穷山幽绝,何因而来,疑是鬼神,乃谓之曰:“诸君得无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闻君德行清肃,故来相观,并请一事,想必见听。吾世有此山,游居所托,君既来止,虑相犯冒,恒怀不安。今欲更作界分,当杀树为断。”吉曰:“仆贪此寂静,读诵经典,不相干犯,方喜为此,愿见祐助。”鬼答曰:“亦复凭君,不侵克也。”言毕而去。经宿,所芟地四际之外,树皆枯死,如焚焉。(出《冥祥记》)

–节选自《太平广记》,翻译来自互联网

答庸庵二问-蕅益大师

善恶无性,先须论心。心若迷善功微而恶罪大,心若悟善功大而恶力微。以善恶虽皆性具,一顺一逆故也。招报随其念之强弱,亦无一定。学人失念,只贵觉照,果能觉照,烦恼虽炽,必渐减矣。觉于临境贵猛,觉于平日贵密。又贵事理并运,显密互资,危微精一之功,在己不在人也。

法执根本无明,我执枝末无明。论生起先法后我,论断除先我后法。然圆人直观心性,我法本自虚融,何有先后?或开圆解,我执习强者,不妨先作人空观也。

–节选自《灵峰宗论》蕅益大师

 

放牛

有人问:“因为你爱慕刹利种姓的净饭王子悉达多,所以你恭维他,称赞他是一切智,一切智人是不存在的。“
菩萨回答道:“不是这样的,你这是嫉妒憎恨做大妄语污蔑佛陀,真的有一切智人,为什么呢?佛陀在所有的众生当众,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超过一切人。智慧小的人见到佛陀的身相也都知道佛陀是一切智人,何况那些智慧根深的人!像《放牛譬喻经》中提到: 摩伽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招待佛及五百位弟子长达三个月。国王用新鲜的奶、酪和酥等食物,来供养佛和一群比丘,同时,吩咐一群放牛的人:“你们到附近来住好了,而且,每天都要把新鲜牛奶、酪、酥等食物送来。”
三个月过去,国王颇为怜惜地告诉那群放牛的人:“你们先去瞻仰佛,然后再回到原地去放牛吧!”
一群放牛人浩浩荡荡地来参访佛。他们沿途高声交谈:“我们听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们只不过是身份低贱的小人罢了。我们要确实明白一切智人到底为何留在这里呢?一方面,许多婆罗门喜好酥和酪,常常驾临放牛人的地方,待人亲切。放牛人也因此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各种经典的名字,在四种《韦陀经》里,关于治病、战斗、星宿、祭天、歌舞、辩论、难问等各种方法,计有六十四种世间的技艺。又听说净饭王的次子乔答摩不但学问渊博,也有丰富的常识,即使懂得《韦陀》方面的事,那也不足为奇。他自出生到现在,根本不曾放过牛。我们不妨问些放牛的秘诀,倘若他知道得很多,他才是真正的一切智人。”
他们经过一番议论,才进入竹园里。他们看见佛的光明照耀林木间,一片辉煌。他们走过来礼佛,看到佛坐在树下的情状。佛的姿势仿佛一座金山,又像把酥丢进火里,碰地一发,呈现光亮的火花一样;犹如融化的金子,散落在竹林间,放出紫金色的光辉。他们目睹这种情状,而皆大欢喜。大家不自禁地交谈起来:
“眼前这个释迦族的师子(乔答摩、瞿昙的尊称),会没有一切智吗?
“只要一看到他,没有人会不喜欢。光凭这一点,理由就已经足够充分。
“光明是最重要的明亮,那尊容也真是高贵庄严。
“仪态也具有威德,是名副其实的佛。
“不管站在哪种角度看,全都很明亮清新,神采也够威严。
“福德兼备,相互生辉,看到的人,无不爱慕。
“身上呈现圆融的光辉,会令目睹者的不快消失。
“只要拥有一切智,必然会有这种功德。
“一切色彩优美的图画,嵌上宝物的装饰和庄严形象,若想跟这庄严的妙身相比,那是根本配不上的。
“既然让一群观众心满意足,也能给予最大的欢乐。
“尤其,一看见这种情状,会令人涌起清净的信念。他一定是一切智者无疑。”
他们暗忖完了,才向佛作礼,然后坐下,再向佛提出问题:“放牛的人有几种方法?只有成全这些方法,才能使牛群繁殖吗?又有几种方法,如果不成全的话,是否不但不会增加牛群数量,而且还得不到轻松安定?”佛回答:“计有十一种方法,放牛者才能让牛群繁殖。这十一种方法是:
一、知晓对象的色泽
二、知道姿势
三、懂得刷毛
四、懂得治疗伤患
五、懂得冒烟
六、懂得好路线
七、知道牛所要去的地方
八、知道容易渡河的所在
九、知道安稳舒适的所在
十、懂得置余奶
十一、懂得怎样重视牛的头目
倘若放牛者懂得以上十一种方法,就可使牛群繁殖。比丘也不例外,若知道十一种法,才能增延善法。即是:
一、怎样知晓对象的色泽呢?如果是牛的话,就要懂得黑色、白色、混合色。比丘也是这样,一切对象者由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组成,要知道它们是全靠这四项元素形成的。
二、怎样知道姿态呢?要晓得牛健康和患病的姿态,即使跟其它牛群一比较,也能凭姿态来识别。比丘也一样,看见他摆出好姿势,就晓得他是智者,如摆出坏姿势的话,一看也知道他是愚蠢家伙。
三、怎样懂得刷毛呢?倘若许多虫类附着在牛的身上吸血,就会呈现各种疮。因此,只有好好刷毛,才能除害,保持健康。比丘也一样,当邪念的虫吸了善良资质的血液,心的伤害才会加剧。只有除掉它,才能心安理得。
四、怎样医疗伤患呢?有时不妨为牛铺上草叶,防范蚊虫的叮刺。比丘也一样,心里观照正法,覆盖六种享乐的伤害,别让烦恼、贪婪和嗔恚等坏虫刺伤。
五、要怎样懂得起烟,驱逐许多蚊虫等虫类?牛若看见远处冒烟,会纷纷回到自己的房舍。比丘也一样,好像亲自听到般地实行、讲述,除去诸多烦恼的蚊虫,以说法的烟,引导众生,让他们进到无我、实相和空的房屋内。
六、怎样知道路呢?牛从来来去去的情状,晓得路的好坏。比丘也一样,了解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才能进入涅磐,脱离断灭与恒常的两条恶道。
七、晓得牛的需求何在,才能让它繁殖旺盛,减少疾病。比丘也一样,宏扬佛法时,可以获得清净法喜,让诸种善根更好地成长。
八、知道牛怎样过河?牛懂得哪里容易下水或容易渡过,哪里没有巨浪和恶虫。比丘也一样,尽量到多闻的比丘那里去问法。另一方面,说法的人要事先明白人心的敏锐、迟钝,或烦恼的轻重,好好拯救他们,好让他们渡向安稳宁静的彼岸。
九、如何知晓安稳宁静的地方呢?要懂得适宜安住,没有虎、狼、狮子、恶虫或毒兽的所在。比丘也一样,四念处(1身是观照不净的身念处。2受是观照苦的受念处。3心是观照无常的心念处。4法是观照无我的法念处。四念处即是三十七项实践的首要。)可以得到平安宁静,晓得何处没有烦恼的恶魔与毒兽,倘若比丘来到这里,必能安然无恙,无忧无虑。
十、怎样处理余下的母奶?母牛疼爱小牛,尽量喂奶。此时,如果母牛有剩余的奶,母牛欢喜,小牛也会吸得够饱,牛主人与放牛者,每天都有好处。比丘也一样,在家俗人或居士,布施衣服或食物给出家人时,必需要明白有多少数量,不能全部用完。这样,布施者会欢喜,信心不断,受施者也不虞匮乏。
十一、怎样重视牛的头目?因为许多成长的大牛,都会好好守护牛群,所以,要特别小心保护大牛,别让它瘦弱下来。比如给它喝些麻油,装饰璎珞,戴上铁角标帜,善用毛刷揉搓,或当面夸称。比丘也一样,在大庭广众之前,要赞叹威德显赫之士,护持佛法,驳倒外道,好好给八众(八众是成立佛教教团的要素。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5正觉女(未成年的出家女性,)6优婆塞;7优婆夷;8近住(在家受完八戒的佛教徒) 培植善根,依据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涌起恭敬和供养心。”
这群放牛人听完上面的话,心里寻思:“我们知道也不过其中三四项,甚至连放牛师傅也充其量懂得五六项。现在听他这么说,无异破天荒的事。连这种专业都能一清二楚,其他一切也应该不在话下。眼前这位先生无疑是一切智人。”
这部经应该被广泛的宣说,所以一切智人是有的。

【原文】

问曰:汝爱刹利种净饭王子,字悉达陀,以是故汝而大称赞言一切智,一切智人无也!
答曰:不尔!汝恶邪故妒瞋佛,作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众生中,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胜一切人。小人见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如放牛譬喻经中说: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诸婆罗门好喜酥酪,常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韦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是等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其从生以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焰焕大明,有似镕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
  “今此释师子,一切智有无,见之无不喜,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颜貌甚贵重,身相威德备,与佛名相称。
   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满足。福德自缠络,见者无不爱;
   圆光身处中,观者无厌足!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
   一切诸彩画,宝饰庄严像,欲比此妙身,不可以为喻!
   能满诸观者,令得第一乐,见之发净信,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云何覆疮?若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棘所伤。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云何知渡济?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云何知养牛主?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节选自《大智度论》,翻译参考互联网

夜步


月上池鱼吞饵,

风来竹影扫尘。

此际顿忘物我,

浑然一派天真。

–节选自《雍正御选语录》,此诗为雍正本人所做

王舍城本起因缘

有人说:“摩伽陀国王有一个儿子,一个头两张脸四肢手臂,当时的人认为不吉祥,国王就分裂了他的身子和头丢到了旷野里,有一个罗刹女鬼叫梨罗,把他的身子和头合了起来用自己的乳汁养他,等到长大了以后,能力能够兼并其他国家,他拥有了天下以后就把各个国家国王一万八千人放到这五座山中,并且大力治理阎浮提,阎浮提因此就叫这座山为王舍城。”

也有人说:“摩伽陀王原先住的城里起火,烧毁一次重建一次,如此共有七次,国人都疲于应对了,国王很忧愁害怕就召集有智慧的人问该怎么办,有人说:应该换一个地方了。国王就开始寻找新的地方,到了这五座山看像一个城就在这里建了宫殿在里面居住,因此起名叫王舍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很久远以前,这有一个国王叫婆薮,心里厌烦了世间法就出家做了仙人,当时有在家的婆罗门和出家的婆罗门在一起议论,在家的婆罗门说:“经书上说,天祀中应当杀生吃肉”,各位出家的婆罗门说:“在天祀中不应该杀生吃肉”,争论了很长时间。

出家的婆罗门们说:“这里有国王出家做仙人,你们相信他吗?”

在家的婆罗门都说:“信”

出家的婆罗门说:“我们让这个人来给我们作证,第二天去问他”

在家的婆罗门在夜里先到了婆薮仙人那里拜访,相谈甚欢,最后对婆薮仙人说:“明天的论议你要帮我们”

到了第二天早上论议的时候,出家的婆罗门问婆薮仙人“天祀中该不该杀生吃肉”,婆薮仙人说:“婆罗门法中天祀应该杀生吃肉”

出家的仙人说:“你内心真正的想说的是什么?应该杀生吃肉?”

婆薮仙人说:“天祀应该杀生吃肉,被杀掉的动物会投生到天上”

出家的仙人说:“你犯了大错!你这是大妄语!”,都唾弃他说:“你这样的罪人应该灭去”

这个时候,婆薮仙人就陷入地中到了脚踝,这是第一次打开大罪门的缘故。

当时出家的婆罗门说:“你应该说实话,如果还说假话你的身子将陷入地中”

婆薮仙人说:“我知道为了祭天杀羊吃肉应该无罪”

随后陷入地中到了膝盖,慢慢的到了腰那里,最后到了脖子那里

出家的仙人们说:“你这是妄语得到了现世报,你应该说实话虽然到了地下,我们能救你出来,让你的罪免去”

这个时候婆薮仙人自己想:“我贵为很重要的人,不应该说两种话,又在婆罗门四围陀法里面有种种因缘赞叹天祀的法,我一个人死又能怎样呢?”,一心就说:“天祀中杀生吃肉没有罪”

出家的仙人们说:“你是重罪的人,快点下去吧,我们不想在见到你”,于是婆薮仙人整个身子埋没进了地中。

从那以后到现在,世人经常用婆薮仙人的方法在天祀中杀羊,杀的时候说:“婆薮杀的你”

婆薮的儿子叫广车,继承了王位,之后也厌烦了世间法,但是却不能够出家,就想:“我的父王出家以后因为罪过陷入地中,他是曾治理天下的人,却犯了这么大的罪过,我应该怎么做呢?”

这样想的时候天空中传来了声音:“你应该到稀有难得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造宫舍住下”,说完以后就没有声音了。

过了没多久,广车王出去到田野中狩猎,看到一只鹿跑的像风那样快,就追了起来,可老是追不上,不停的追以至于随从的百官侍卫也都追不上了。

追了一段时间后就看见有五座山,山体雄伟,山下的地很平整,长着细软的草,树木茂盛,各种水果都有,温泉池水都很清净,那里的土地平整庄严,到处都有散落的天花天香,听到种种天伎乐。

这个时候天神乾闼婆看到广车王来了就都离开了。

国王想:“这个地方很稀有,从来没有见到过,我应该在这里建造宫殿居住”,刚想完随从百官侍卫就寻迹来了。广车王告诉他们:“我从前听到空中有声音:你应该到稀有难得的地方中住下,我现在找到了这个地方,我应该在这里居住”,随即就舍弃了原来的王城,到这里居住。

从这以后,世世代代该国的人就住在此城,广车王最先建立了宫舍,所以这里叫王舍城。

王舍城的大概本起就是这个样子的。

【原文】

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梨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

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

 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羊、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 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围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 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

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凉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本起竟。

–节选自《大智度论》

觉生铭

佛佛祖祖,觉悟生民,惟此一事,余二非真。

此事云何,直指人心,此心云何,有幻有真。

幻亦非幻,真亦非真,真即是幻,幻即是真。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何名众生,执生灭因。

背真合妄,颠倒沉沦,欲了生死,切莫用心。

切莫断妄,切莫求真,诸缘若息,何处有因。

少涉取舍,即憎爱心,即此憎爱,即生灭因。

即此生灭,名曰无常,因此无常,显有真常。

何名真常,遍界不藏,头头吐露,法法全彰。

万年一念,物我一如,本无来去,岂有终初。

平等不动,是名真如,觉明妙有,无实无虚。

妙有觉明,无欠无余,圣贤不著,凡愚自缚。

妄执妄有,错中更错,迷生是非,悟无好恶。

不必计议,不必卜度,佛生之分,只在识觉。

知解念想,尽情弃却,蓦然相应,如响应声。

明暗塞空,无处不通,圆虚寂照,如月摄空。

无今无古,无他无自,无二无一,光湛清碧。

如来如来,如是如是。

–节选自《雍正御选语录》,此诗为雍正本人所作

当时是,如今是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经常说道:“快活!快活!”,等到了临终的时候却喊着:“苦啊!苦啊!”,又喊道:“阎罗王来取我的命了”,院主问他:“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扔到水里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现在这是怎么了”,禅师举着枕头对他说:“你说的当时是那样,现在跟那时还一样吗?”院主没有再说话。

【原文】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曰: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曰: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曰: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

–节选自《五灯会元》

心坚舍利弗

佛陀问罗睺罗:“在大众里面谁是上座呢?”,罗睺罗回答:“是舍利弗尊者”,佛陀说:“舍利弗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这个时候舍利弗听到了佛陀的话,随即就把食物吐了出来,并发誓:“从今天以后不再接受人的恭请”,这个时候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人来到舍利弗那里,对舍利弗说:“佛陀不会因为没有缘由接受人的恭请,大德舍利弗也不接受恭请,我们这些白衣弟子该如何得到大信清净呢?”,舍利弗说:“我师父佛陀说:舍利弗吃了不干净的食物,现在不能受人恭请”,波斯匿王等人来到佛陀的地方,对佛陀说:“佛陀您不轻易受人恭请,舍利弗也不接受,我们这样的人该怎样获得大信呢?希望佛陀让舍利弗接受人的恭请”,佛陀说:“这个人内心坚固不可能让他改变的”,这时候佛陀讲了一下其中的因缘:“过去有一个国王被毒蛇咬了快要死了,叫了很多医术高超的医生来治毒蛇的毒,当时这些医生们都说:还是要让咬了大王的毒蛇来把毒处理干净”,那个时候医生们用各种咒术把咬了大王的毒蛇召唤到大王的那里,医生们用草点燃令毒蛇把毒逼出,如果不把毒逼出就投入火中,当时毒蛇心想:我已经吐出毒还怎么处理干净,我肯定要死的,想到这里就进入火中,当时的毒蛇就是现在的舍利弗,从那以后每生每世内心坚定不能撼动。

【原文】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 罗睺罗答: “和上舍利弗。” 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 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 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 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 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 “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 佛言: “此人心坚,不可移转。” 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 ‘还令蛇嗽,毒气乃尽。 ’ 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 ‘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

–节选自《大智度论》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四个字是阿难等佛陀的大弟子们所说的,这四个字是进入佛法的象征,代表着佛法。佛陀涅槃的时候,在俱夷那竭国的萨罗双树中间,头朝着北面卧着,即将进入涅槃,那个时候阿难亲情之爱没有除净,因为没有出离情欲,心里非常的悲伤不能够自拔。这个时候长老阿尼卢豆对阿难说:“你是守护着佛陀法藏的人,不应该像一个凡人那样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所有有为的法都是无常的,你不要在悲伤了!况且佛陀亲手把佛法传给了你,你现在却在愁闷之中,这样是对佛陀付法的辜负。你应该去问佛陀:‘佛陀您涅槃之后,我应该怎么继续行道?以谁来当做老师?那些恶口的比丘又该如何和他们相处?佛经的开头应该以什么话开始呢?’像这些未来的事情你应该去问一下佛陀。”

阿难听了阿尼卢豆长老这番话后幡然醒悟,在道力的加持下来到佛陀的床边,把长老说的这些事情来问佛陀,佛陀对阿难说:“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原文】

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尼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节选自《大智度论》

大空小空

一天观察使裴休来访问潭州华林善觉禅师,问:“禅师还有侍者吗?”,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回答说:“有一两个”,裴休问:“在哪里?”,潭州华林善觉禅师于是呼唤大空小空,有两只老虎就从庵的后面出来了,裴休吓了一跳,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对老虎说:“有客人来了你们先离开一下”,两只老虎咆哮了一下就离开了,裴休问:“禅师做了什么功德的事情感应如此”,潭州华林善觉禅师过了很长时间回答道:“会吗?”裴休说:“不会”,禅师说:“我常念观音”。

【原文】

一日观察使裴休访之问曰:“师还有侍者否。”师曰:“有一两个。”裴曰:“在什么处。”师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后而出。裴睹之惊悸。师语二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问曰:“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师乃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山僧常念观音。”

–节选自《五灯会元》

 

自箴

诗云: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搏辨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恶称人之恶者,阮嗣宗口不论人过。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吉人之辞寡,言以简为贵,言简而意尽者,至言也。少言气完,而梦寐亦安。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少皋氏有不才子,崇饰恶言,天下之民为之穷奇,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乱也。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矜已能,丧厥功。齐桓公葵邱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人有满于意,而不觉形于词色者,则其所养可知矣。人好直言,必及于祸。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刚肠疾恶,不避嫌疑,谓之大失。狃于能直者所发多敝,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所以见杀于齐也,出言有时而不敢尽,保身之道也。往哲提命,犹在一堂,不次书之,以清座右。嗟乎!金人三缄,实惟我师。

–节选自《雍正御选语录》

释普明

南朝宋时,上定林寺僧人释普明,俗姓张,临淄人。从小出家,禀性清纯,吃素食穿布衣,以忏诵为业,专诵《法华》和《维摩》这两部经。准备有专门的衣服和座位,以在诵经时单独使用,所以从来没有在读经的时候受到杂染污秽的污染。每当诵《法华经》,至《劝发品》时,就能看见普贤菩萨乘六牙大白象站在他的前面;诵《维摩经》,则能听到空中有伎乐歌呗的声音。他又很善于持咒,他持咒所救的人都痊愈了,乡里有一个人叫王道真,这个人的妻子病了,就请明法师来持咒救她,明法师刚进门,这个人的妻子就晕倒了,一会儿就看见一个像狐狸的动物,身长好几尺,从狗洞了跑了出来,他的妻子的病因此就好了。明法师有一次经过河边的祠堂,那里的巫师自言自语道:“祠堂里的神看见法师都逃走了。”他圆寂于宋孝建年间,终年八十五岁。

【原文】

齐上定林寺有释普明,姓张,临淄人。少出家。禀性清纯,蔬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讽诵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乡人王道真妻病,请明来咒。明入门,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从狗窦出,因此而愈。明尝行水傍祠。巫觋自云:神见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节选自《法苑珠林》

修罗窟

西国志这本书里记载,在中印度有一个瞻波国,这个国家西南边山的石涧里有一个阿修罗窟,有一个人游山修道的时候遇到了这个洞窟,这个人就进入到洞中看到了阿修罗的宫殿,非常的精美就像天宫一样,园池林果多到无法描述,阿修罗们看到这个人来到这里,就问他:“你想在这里住下去吗?”这个人回答说:“我想回到自己的地方”,阿修罗们看他不想在这里住下去,就给了他一个桃子吃,阿修罗就对他说:“你最好快点出去,恐怕你的身子逐渐变大洞窟会容不下”,说完以后这个人就往外走,身子越来越高,容貌也越来越粗大,等到头部才出洞口,身子就大到把洞口塞住了出不来了,从这以后几百年,这个人就一直露了个头在洞口,头就像三个大陶罐那么大,人们见到他,就和人们说他造成现在状况的前因后果。人们可怜他,对他说:“我们把石头凿开让你出来怎么样?”这个人说:“那就非常的感谢你们了!”,人们就把这件事情禀报给了国王,国王召集群臣商议这个事情,他们觉得这个人不是凡人,他的力量可以匹敌千人,如果帮他把石头凿了让他出来,如果他有不好的企图没人能够打败他,因此就把这件事搁置了。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大头仙人。唐朝的使者王玄策,曾经三次到过这个地方,用手摸他的头和他谈话,他神志非常清晰,后来这附近的山上起了大火,大火把他的头烧的焦黑,他还活着没有死。

【原文】

西国志云。中印度在瞻波国。西南山石涧中。有修罗窟。有人因游山修道遇逢此窟。人遂入中见有修罗宫殿处。妙精华乍类天宫。园池林果不可述尽。阿修罗众既见斯人希来到此。语云。汝能久住以不。答云。欲还本处。修罗既见不住。遂施一桃与食讫。修罗语言。汝宜急出。恐汝身大窟不得容。言讫走出。身遂增长形貌粗大。人头才出。身大孔塞。遂不出尽。自尔已来年向数百。唯有大头如三硕瓮。人见共语具说此缘。人愍语云。我等凿石令汝身出。其事云何。答云。恩泽。人奏国王。具述此意。君臣共议。此非凡人力敌千人。若凿令出。傥有不测之意。谁能抗之。因此依旧。时人号为大头仙人。唐国使人王玄策。已三度至彼。以手摩头共语。了了分明。近有山内野火烧头焦黑。命犹不死。西国志六十卷。国家修撰。奉。

–节选自《法苑珠林》

昙鸾

魏朝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有一个叫昙鸾的和尚,不知道他是哪个祖氏,知道他是雁门人,家在五台山附近,五台山的神迹灵怪故事,早就流传于民间。昙鸾因为患有气疾,到处找医生治疗,游行到了汾川秦陵旧址的时候,进入城东门上看青云的时候忽然看到天门洞开,六欲天的阶次位置上下重复,清清楚楚全部看见,因此,他的病痊愈了。后来前往江南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寻找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方法,等到了陶弘景那里,两个人谈的很高兴,陶弘景就给了他十卷仙书来酬答他不远而来的诚意,等回到浙江,有鲍郎子神,每次鼓风涌浪,7天以后才能止息。昙鸾到时,正是涌浪的开始,无法渡江。昙鸾便往神庙,将自己的心情祈告庙神说:“如果我所请求的能实现,我将为你重造庙宇。”不一会儿,庙神就现形,样子有20岁左右,来告诉昙鸾说:“如果你想渡江,明日早晨就行。希望你不要食言。”等到第二天早晨,浪涛还怒发不止。昙鸾才上到船上,江面一下子就安然平静下来。昙鸾按期来到梁武帝身边,详细叙述了其中的缘由。梁武帝下敕书,为江神重新建造灵庙。昙鸾当即辞别梁武帝,返回魏国。他想到名山中,依照仙方修炼。昙鸾来到洛阳,遇到印度三藏菩提留支。昙鸾前往问道:“佛法中有没有长生不死的法术,能够胜过中国仙经的呢?”菩提留支向地唾了一口唾沫说:“这是什么话,二者是不能相比的。中国哪个地方有长生不死的法术,即使能够长寿,暂时不死,但是终究要轮回三界的。”菩提留支就将《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可以解脱生死,不会轮回。”昙鸾又移到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居住。一心一意的依照佛经修习净土,昙鸾圆寂的时候67岁。昙鸾归终那天,幡花幢盖,盈满寺院,香气蓬勃,音声热闹。凡是到寺中来的人,都看到了这种景象。人们将此事上奏朝廷,敕令将他葬在汾西秦陵文谷,建造砖塔,并为他立碑。这些今天都保存下来了。

【原文】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未详氏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异怪逸于民。鸾因患气疾。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云。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鸾睹。由斯疾愈。后往江南陶隐居处。求觅仙方冀益长寿。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来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现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由鼓怒。才入船里恬然安静。依斯达到。梁帝见重。因出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后辞帝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流支。鸾往启曰。佛法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轮三有。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永绝轮回。后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一心依经作净土业。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华幢盖高映院宇。香气蓬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魏兴和四年。卒于平遥山寺。年六十有七(右一出梁高僧传)

–节选自《法苑珠林》

宋仑氏二女

宋仑氏有两个女儿,东官曾城人,元嘉九年姊妹两个人,姐姐十岁,妹妹九岁,那个地方的愚昧不知道什么是佛经佛法,在二月八日的时候姊妹两个人失踪了不知道去了哪里,三天以后回来了,只是大概的说见到了佛,九月十五日的时候又没有了,十天后又回来了,回来以后会说外国话了,还会诵读佛经,能看懂梵文的书籍,看到西域来的和尚就和他们讨论佛法,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又没有了,田间耕作的人说:看到她们顺着风吹着上天了。她们的父母担忧害怕痛哭流泪祈求神灵赐福保佑他们的女儿。一个月以后她们又回来了,已经剃发出家了,穿着僧服,拿着剃掉的头发,自己说见到了佛陀和比丘尼对她们说:“你们宿世因缘应该成为我的弟子”,举手摸他们的头,头发自己就脱落了,并给赐给她们法名,姐姐叫法缘,妹妹叫法彩。在送她们回来的那天告诉她们回去以后可以做一个精舍来修行她们学到的经法,姊妹两个回来以后就把供奉鬼的庙给拆了,修缮精舍每天持戒诵经,每天傍晚的时候精舍那里就会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就好像点着的蜡烛,从此以后,她们容貌举止华赡文雅,发音吐语一改故常,清醇而有韵致,即使是京城尼僧讽诵经书,也难以超过她们。刺史韦朗亲自到这个地方来供养姊妹两个人,听她们谈论的东西非常的尊敬又很惊异,那个地方的人也都知道敬信佛法了。

【原文】

宋侖氏二女,东官曾城人也,是时祖姊妹。元嘉九年。一引作元年姊年十岁,妹年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以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见西域沙门,便相开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忽复失之,田间作人云:“见其从风,逕飘上天。”父母号惧,祀神求福。一引作父母哀哭求祷神鬼既而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世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因堕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女既归家,即毁除鬼座,缮立精庐,夜齐诵经,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若灯烛。二女自此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风调,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等三字一引作就里并迎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于是溪里皆知奉法。

–节选自《冥祥记》

示范得先

只有得到天下最后的人才能够得到天下的最先,只有知道天下最先的人,才能得到天下的最后,所以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难道自强载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颜子去世以后,圣人的学问就没有了,知行分开不再合一,朱子和陆子就走上了岔路,以功利之心来参学,又杂合了自己的见解,用那些掠虚捕影的禅来包装自己,天底下没有真正的儒学的人,颜子有什么过错的地方,自己总能知道,这是因为他知道最先的事情,知道了以后不会再去做那些不好的,这就是知道了最后的事情,然而孔子极力悟到的,只不过“不迁怒,不贰过(不被怒气牵动,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六个字罢了。没有发怒也没有过错这个就是心的体,有发怒有过错这个是意识的分别,知道了发怒知道了过错这个是良知,不被怒气牵动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这个就是格物。从这四句上去深究,就是真的先得到了。

原文:

惟得天下之最后者,能得天下之最先,惟知天下之最先者,能得天下之最后。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岂自强载物有二体哉。颜子没,圣学亡,知行分张,朱陆竞异,参以功利之心,杂以人我之见,饰以掠虚捕影之禅,而天下无真儒矣。颜氏有不善,未尝不知,可谓知其最先。知之未尝复行,可谓得其最后。然孔子极力发明,惟不迁怒不贰过六字而已。无怒无过心之体,有怒有过意之动,知怒知过是良知,不迁不贰是格物。向此荐得,真得先矣。

-节选自《灵峰宗论》

释慧嵬

晋朝长安有一个叫释慧嵬的和尚,不知道是哪里人,住在长安大寺里,戒行清净,经常去山谷里修习禅定,有一次一个无头鬼来了,释慧嵬神色不变,对这个鬼说:“你没有头,就不会有头疼的烦恼了,这么多么痛快的一件事。”鬼就消失不见了。之后又变了一个没有肚子但是有手和脚的鬼来,释慧嵬又说:“你没有肚子,就没有五藏的忧患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一会这个鬼又变作其他怪异的形状,释慧嵬都随言而说遣走他。后来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天气变得特别冷,有一个女的到他这里来请求寄宿,这个女的形貌端正,穿的衣服也很新,姿态柔媚优雅,自称是天女,说:“因为上人有德,所以上天派遣我来慰问上人。”谈论言说之间想要动却释慧嵬修道之心,但是释慧嵬却坚定志向一心求道不去理会这些干扰,于是对这个女的说:“我的心就像死灰一样,不需要用这样的美色的躯体来试验我了”,那个女的就驾云飞去消逝了,走的时候回头感叹道:“海水可以枯竭,须弥山可以倾倒,上人道心坚固不可动摇。”后来在晋朝隆安三年的时候和法显法师一起出游西域,就不知道去哪里了。后来又有释贤护法师,姓孙是凉州人,住在了广汉阎兴寺,经常修习禅定作为功课,又善于律行持戒,纤毫没有破戒过,在晋朝隆安五年的时候圆寂了,圆寂的时候口里出现五色光明,光照满了整个寺庙,圆寂前留下遗言圆寂后火化,他的弟子按照他的嘱咐去做了,四肢都烧尽了,只有一只手指头没有被烧,弟子们就把这只手指埋到给释贤护法师设立的塔下。

【原文】

晋长安释慧嵬。不知何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言遣之。后久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陵云而逝。顾谓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续有释贤护。姓孙。凉州人。来止广汉阎兴寺。常习禅为业。又善律行纤豪无缺。以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遗言使烧身。弟子行之。既而支节都尽。唯手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右一出梁朝高僧传)

–节选自《法苑珠林》

史世光

晋朝有一个叫史世光的襄阳人,咸和八年死于武昌,沙门支法山给他转了七天的小品经,支法山疲倦小憩的时候,听到灵位上有人喊他,史家里有一个叫张信的奴婢,看到史世光穿着生前的衣服坐着,对张信说:“我本来应该堕成龙类,但是因为支法师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接我上了第七梵天处受生快乐,昙护昙坚是支法山法师去世的沙弥弟子。”之后支法山又为他转大品经。史世光又回来到座位上,世光活着的时候,用两幡供奉,当时在寺中,就呼唤张信拿幡送我。张信说:“是。”说完就死了,史世光带着张信拿着幡一起向西北飞去,到了一座琉璃色的青山上,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了天门,史世光于是自己拿着幡让张信回去,给了他一个巴豆大小的青香,说把这个给支法山和尚。张信还没有走的时候便看见史世光直接进入到天门中,张信原路返回,一会又复活了,也没有看到手中的香,幡也还在寺庙里。张信和史世光一起离开家的时候,他六岁的儿子指着对祖母说:阿郎飞上天了。祖母看不到,世光又和天上的十几个人,一齐回到他家,徘徊而去,每次来一定看见插簪戴帽,去时一定露出发髻。张信问他,答道:“天上有帽子,不戴这个。”然后就戴着天冠和一群天上人弹琴作歌,一直登上他母亲住的屋子。张信问他为什么多次回来。世光说:“我来,是想使你们知道罪福,也使我母亲快乐。”琴音清妙,不象凡间的声音,家人都能听到,然而那个琴声象在隔壁似的,不能亲眼看到,只有张信听到的十分分明。过了一会离去了,张信自送,看见世光进入一个黑门,不一会就出来了,对张信说:“舅舅在这里每天被拷打,痛苦难忍,我才省视回来,舅舅犯的杀人的罪,所以受到这种报应。可告诉舅母,请和尚为他诵经,能稍加免脱。”其舅就是轻车将军的果报命终的。

【原文】

晋史世光者。襄阳人也。咸和八年于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疲而微卧。闻灵座上如有人声。史家有婢字张信。见世光在座上着衣帢具如平生。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护坚并是山之沙弥已亡者也。后支法山复往为转大品。又来在座。世光生时以二幡供养。时在寺中乃呼张信持幡送我。信曰。诺。便绝死。将信持幡。俱西北飞。上一青山如琉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光乃自提幡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信复道而还。倏忽苏活。亦不复见手中香也。幡亦故在寺中。世光与信于家去时。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曰。阿郎飞上天。婆为见不。世光后复与天人十余。俱还其家徘徊而去。每来必见簪帢。去必露髻。信问之。答曰。天上有冠不着此也。后乃着天冠。与群天人鼓琴行歌。径上母堂。信问。何用屡来。曰我来欲使汝辈知罪福也。亦兼娱乐阿母。琴音清妙不类世声。家人小大悉得闻之。然闻其声如隔壁障。不得亲察也。唯信闻之独分明焉。有顷去。信自送见光入一黑门。有顷来出谓信曰。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胜。省视还也。舅坐犯杀罪。故受此报。可告舅母会僧转经。当稍免脱。舅即轻车将军报终也(右一出冥祥记)

–节选自《法苑珠林》

妙法有大功德

在过去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拿着很多人的骷髅到华氏城中到处吆喝着卖,吆喝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买他的头骨,这个婆罗门非常的愤怒,高声骂道:“这个城里的人都是愚痴愚拙,如果再没有人买我的骷髅,我就到处去说这个城的坏话,让人们知道这个城的恶名。”当时城里的优婆塞们,听到了以后害怕他会毁谤,就花钱去买骷髅,买的时候就用铜箸从骷髅的耳朵处穿过,如果能整个穿过的就给更多的钱买下,穿到一半的就给更少的钱买下,一点都穿不过的就不买了。婆罗门就问:”我这些骷髅都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价格不一样?“优婆塞说:”那些能够整个穿过的,说明这个人生前的时候听受了妙法,智慧高胜,所以应当贵,所以给更多的钱,那些只穿到一半的,说明这个人虽然听闻经法,但是不能够分别,所以就给更少的钱,那些整个都穿不过的,说明这个人过去的时候没有听闻过经法,所以就不买了。优婆塞拿着买到的骷髅到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优婆塞们就转生到了天上,通过这个因缘故事,应当知道听闻妙法有很大的功德。这些优婆塞用听法人的骷髅起塔供养,尚且得到了生天的果报,那些能够至心听受经法并且供养恭敬诵持经法的人,他们的福报,实在难以穷尽,将来一定能够成就无上大道,所以那些智慧的人如果想要得到无上安隐的快乐,应该至心勤听经法。

【原文】

又於往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衒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极大瞋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闇钝。若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後,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二鸟闻法

《贤愚经》里提到:“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舍卫国中的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施与僧众衣食,僧众需要的一切东西长者都尽其所有供养,须达长者家里有两只鹦鹉,一只叫律提,一只叫赊律提,天生机敏聪慧,能够听懂人们说话,每当见到比丘要来,就先飞到家里来告诉家里人出来迎接,阿难尊者有一次到长者家里,看到鹦鹉很聪明,就给它们讲说了四谛法门,长者家里的门前有一棵树,两只鸟听闻佛法以后就飞到树上,很高兴的诵持着,夜里在树上休息,被野狐狸给捉住吃掉了,因为这个听法的善根,死了以后生到了四天王天上,在四天王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忉利天上,忉利天上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夜摩天上,夜摩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兜率天上,兜率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化乐天上,化乐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他化自在天上,他化自在天上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化乐天,如是辗转又转生到了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尽了以后,又再辗转生到了他化自在天,这样在六欲天中往复了七次,放纵的享受着快乐,在每一层天上都活到了这一层天的天人应有的寿命的尽头,中途没有夭折,后来天报尽了以后又投生到人家,出家修道证得了辟支佛果,一个叫昙摩,一个叫修昙摩。“

【原文】

《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众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出迎逆。阿难後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狐所食。缘此善根,生四天王天。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寿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於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如是次第还复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经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极天之寿而无中夭。後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节选自《法苑珠林》

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杂宝藏经》提到:”过去有一个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经常到僧之席次请两个比丘到家里来供养,有一次有一个老比丘到她家里接受供养,这个老比丘年纪很大,慧根愚昧,对于佛法什么都不知道,吃完斋饭以后,这家的女人至心的请求老比丘讲法,在老比丘前敷座闭上眼睛静坐着,老比丘知道自己给她讲不了法,趁着她闭上眼的时候偷偷的逃走回到寺庙了,然而这家的女人至心的思量到:有为的法,无常苦空,不能够得到自在。如此深下心来观察,不久就证得了须陀洹果,证果以后,她就到寺里找那位老比丘,来报答让她证果的恩情。然而这个比丘知道自己无知,知道她来了就逃走了,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处处躲着她。这个女人苦求见她好多次都没有见到,就等老比丘自己出现,等老比丘出现了,这个女人就把自己证果的前后过程跟老比丘说了,来报答老比丘的恩情。老比丘知道了以后更加的惭愧,自己非常的自责,不久也证得了须陀洹果。所以那些修行佛道的人应该至心精诚的求法,如果求法的心是最诚挚的,一定会有所收获。“

【原文】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於僧次请二比丘,就舍供养。後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座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泯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节选自《法苑珠林》

小婢住莫流

长老毕陵伽婆蹉眼睛经常疼,去乞食的时候经常要过恒河水,到了水边弹指说:“小婢停下来不要流了”,恒河水就分成两断,长老得以过去,恒河神到佛陀那里对佛陀说:“佛陀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经常骂我小婢停下来不要流了”,佛陀对长老说:“毕陵伽婆蹉向恒河神忏悔!”毕陵伽婆蹉就合掌对恒河神说:“小婢不要嗔恨了,我现在向你忏悔!”这个时候大家都笑了说:“你为什么忏悔的时候又骂了人家?”,佛陀对恒河神说:“你看到毕陵伽婆蹉合掌忏悔了吧,忏悔的时候没有傲慢说的这个话,他并不是有意的,这个人五百世以来经常投生在婆罗门家中,经常傲慢尊贵,轻贱其他人,这些只是他往世的习气,并不是他有心为之”

【原文】

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 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 “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 ” 佛告: “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 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 “小婢莫瞋!今忏谢汝! ” 是时,大众笑之: “云何忏谢而复骂耶? ” 佛语恒神: “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

–节选自《大智度论》

二世宗萨仁波切大圆满教言

心乃空广本初清净,

圆满自生清明光耀,

直观自心觉性本面,

汝将解脱二取染垢,

安住自性无改觉受,

自然行止无有希惧,

任所生起自然解脱,

此乃大圆满之诀窍!

———二世宗萨蒋杨钦哲洛珠仁波切

Page 2 of 5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