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我没有任何信仰(三)

克里希那穆提:

许多人在世界上是独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自由包藏着极大的智慧。得到自由就是得到智慧——你必须了解你的整个环境,也就是社会、宗教、父母及传统不断加给你的影响,你才开始有智慧,要了解以上这些,并得到自由,需要极深的洞察力,但你通常都会向他们屈服,因为在内心里,你是恐惧的。

如果一个人依循着一定的模式思考,必定是出于追求安全感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喜欢追随宗教、模范或上师。另一个造成心智迟钝的原因就是模仿。传统将你造成一个只会模仿的人,而历史的压力则驱使你顺服。遵守规矩和顺服使你的心感觉安全无虑。他们希望得到平安,一种类似死亡的平安。真正的平安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东西。追寻安全感与永恒的心,只能导致黑暗及腐败。一旦在小池中安身立命,它就会惧怕向外冒险、追寻与探索真理与实相。

当你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的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在年纪渐长时,都变得有所恐惧。你的父母及社会要你过得安全,你自己也想过得安全。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是活在恐惧中。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有恐惧、腐败及死亡。活着就是去探索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把所有的习惯、所有从模仿得来的美德以及因寻求安全而依赖的事物摆脱,我们的心就不会被自己的思想所局限。那些灵敏、锐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为他们会粉碎旧有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所谓的教育总是鼓励你们去模仿、跟随与顺服,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

那些一心想了解、想探索无始无终永恒的人,就会真的手携手勇猛精进,他们也必定会激励那些生活在幻象中的人。他们将全神贯注燃烧出灿烂的火焰,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领悟。这样的团体才是我们要创造的,只有在如此深厚的情谊之上,人们才可能互助合作。这种合作之中既没有权威,也没有任何动机,更不是为了赎罪,只因为他们已经领悟。这件事比任何享乐或牺牲都要伟大得多。

当你年轻时不要被限制,不要被父母、社会的恐惧所挟持,那么在你的心中,才会有永不停息的追求真理的活动。只有寻找真理和神的人,才能创造新的文明、新的文化;那不是服从的或只在旧环境的牢笼中反叛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们大部分人都害怕无法谋生,我们说:“如果我不听从父母,不适应社会,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因为恐惧,所以我们总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爱、只有冲突的,这种内在的冲突就是导致具有破坏性野心的原因之一。

一旦你依赖某个人或某个观念,你必定会产生恐惧。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你的心如果不再追求任何形式的安全保障,不再被恐惧所捆绑,你就能够清楚、简单而直接地思考了。

人们是如此渴望安全感,这种渴望控制着人心;它愿意适应任何一种模式,来得到这种安全感。但是安全感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一个人若是了解了这一点,截然不同的事就会发生;它会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是无法思议或模仿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了解并且觉察想要得到安全感的各种手段。然后才能得到解脱。

真正的教育是教导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么”。

如果你知道如何思考,如果你真的有那种能力,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如果你接受某个权威人士的指示,那么你只是一个侍从,一个盲目追随理念或制度的仆人。大部分的人心都是在睡眠状态,他们被知识、经典及别人的话语所麻醉。他们跟随某种哲学思想,遵守某种戒律,因此他们的心变得狭窄、迟钝而又疲倦,失去了本来应有的能量。追寻某种特定成果的心,并不是真正活跃的心,也许它在表面上很活跃、很积极,但是实际上,这颗心因为恐惧而沉重。

你努力想变得有德性、高贵而神圣的所谓“灵性世界”,一旦你想成为某某人物,你就不再自由。 你想变得像他们一样,这就是人心腐化的原因之一,因为你的心已经落入模式之中。

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不论你是丑或是美、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永远都要做你自己,并且真的去了解这一切。做你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如果你能把自己变得神圣一定很棒。但是它永远不会发生。如果你认清真正的自己并且了解它,那么在这份深入的了解之中,你就开始蜕变了。因此,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我没有任何信仰(二)

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常听人说,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真理,走印度教的路,走基督教的路,最后都会相遇于同一座门前。仔细观察一下,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真理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
真理是无路可循的。没有基督教的道路、印度教的道路、佛教的道路、你的道路、我的道路。一个人要找到真理必须摆脱所有这些道路。所谓的宗教世界里,不论是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天主教,整个的宗教,是通过思维建立的,这是人发明的。是人心创造了石雕的偶像供人膜拜,是人心创造了有组织的宗教及数不清的信仰;要想弄清楚什么是真相,你就必须超越心智所创造的东西。

全世界的人类,不论属于哪一个宗教及哲学派别,都对心智加以规范,这意味着控制、抵抗、调整、压抑等等。

如果你的心是扭曲的,你就永远无法诚实地看事情;如果你的心是有限的,你就不能觉察到无限。心就是觉察的工具,为了要如实地觉察,就必须有直觉心,它必须去除所有的限制和恐惧。它也必须从知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知识把人心导入了不同的方向,并且把事物扭曲。

如果你以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的立场来反应,你的反应就受到限制,因此根本就不算是反应。如果你以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佛教徒等立场来思考事情,你的心智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已经腐败了。

学习和自由是在一起的。人除非自由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概念的观察,否则无从学习。这种观察,这种认知,没有任何雷同、模仿、压制、控制,其中还有非凡的美。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了知识,我们就无法开车,无法做许多事情。但是当知识变成一种传统时,它就变成了障碍,变成了领导人类心智、心理和内在的信仰,它把人的思想塑造成某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并且造成彼此的敌意,同时也阻碍了我们向内心深处去探索什么是真相。

我们加入各种宗教,坚守着某些哲学,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解决人性的问题,它们是完全没有用的。相反,它们带来了更大的不幸与悲惨。我们需要的不是哲学或理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自由探索、发现及创造的心。

你是否注意到世界上的人如何把自己划入不同的圈内,他们称自己为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等。是什么东西造成了他们的分歧?使他们分歧的就是传统,传统的信念把他们的心智局限在特定的方向。

他们停止发问,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既有的知识和别人的意见塞满,他们接受了传统,然后就陷入传统中。只要你不停地发问,你就是在突破,但是当你开始接受时,你的心理上就已经僵死了。所以在你的一生中,不需要接受任何一件事,你必须探索与研究,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它根本没有止境,这种心是不会死的。
我们必须摒弃自己内心的权威,那些由自己的经验所累积的意见、知识、观念及理想。昨天的经验教你一些事情,他就成了新的权威;昨天才建立的权威和流传千年的传统是同样具有破坏性的。要了解我们自己,不需要任何昨日的、成千年以前的权威,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是永远在变动、流动而永不止息的。如果我们透过昨天已死的经验来看自己,我们就看不见那活生生的进展,以及那些活动的美和本质。

只有从内在以及外在的所有权威中解脱,你的心才能时时年轻、新鲜、天真无邪、充满热情活力。只有处在这种心境中,人才能观察和学习。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一纠正它,便树立了另一个权威及督察。

宗教强调如果人心对宗教的东西有信心,这个东西就会带给人心力量。很显然,人用心智创造了这东西,然后又从自己的创造中要回力量。这就是人心不停在做的一件事,制造一个东西,然后从中取回力量、快乐与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人心永远是空虚的、贫乏的。

文明愈古老,传统压制你的力量就愈重,它老是告诉你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你自己的力量就被压了下去,在心理上就像被压路机碾平了一般。这就是发生在印度的现象,传统的力量是这么大,所有创造的才能都被破坏了,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你只是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你却心满意足了,你明白吗?

你不反抗、不抗争、不抽离。你的父母不要你反抗,你的老师不要你抽离,因此你的教育目标就是使你顺服于既有的制度。于是你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恐惧啮噬着你的心,只要有恐惧,就没有喜乐,没有创造力。

你的心中必须没有恐惧,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察觉。所以,教育的意义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如果你有恐惧,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智慧。

智慧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使我们接受种种制约的就是恐惧。

当你给智慧下结论时,你就不再有智慧了。这就是大部分年长的人所做的事,他们给一切事情下了结论,然后他们就不再有智慧了。因此你立刻觉察到一件事,那就是:有智慧的心是会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下结论的。一个满意于诠释的心是很浅薄的,所以是不具有智慧的。

智慧不是你能获取的东西,它不像学习;它是在巨大的革新之中升起的,也就是当你没有恐惧的时候,这其实意味着当你有爱的时候,智慧升起了。因为没有恐惧,就有爱。

克里希那穆提:我没有任何信仰(一)

克里希那穆提:

我没有任何信仰,我不愿意属于任何宗教组织,请你们务必谅解这点。我坚持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引领人们见到真理,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成立人为组织,必定造成人们的依赖、软弱和束缚,既阻碍他们的成长,也使他们残缺不全。个人特色一被抹杀,便无法见到那无限的真理了。

我主张真理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或法门而达到它。既然真理是无限的,没有任何束缚而又无路可循,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如果你这么做,真理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同时也变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暂时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的玩物。

我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使人类得到解脱。我要把他们从所有的牢笼和恐惧之中解放出来,因此不再建立任何新的宗教、教会、理论或新的哲学。我希望那些想了解我的人能获得自由,而不是追随我,把我关在笼子里,变成一个新的教主。

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人类都能得到解脱,帮助他们挣脱所有的局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他们应该解脱所有的恐惧,包括宗教的恐惧、赎罪的恐惧、得不到爱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以及存在的恐惧。绝对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个人都像晴空中的飞鸟一样快乐,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充满自由的至乐。

我不想要任何追随者,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我都没有门徒,我不需要任何追随者。一旦追随某个人,你就不再追随真理。我不是老师。如果我是老师,你就是学生。如果你是学生,你就毁了自己。

我不是任何权威,否则你就仍然在模仿、顺从与接受,在自己的内心树立另一个权威。这个权威和你之间会再发生冲突:你独特的自我,会不断与你认为应该服从的那套理论冲突。如果你向权威臣服了,你就不得不压抑自己。摆脱权威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一个受制于权威的人,他所学到的知识只会阻碍心中的自由,使他无法真的有所领悟。
你虽然得到了知识,但是你的心是不自由的,所以你变成了现今制度下的奴隶。这就是说,你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你的心中必须先要有允许创造力存在的自由,你才能用你的知识去表达那份创造力。很不幸,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这份创造力,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知识、传统、记忆、经典、佛陀及其他人所说的话拖累了。

所有的权威,尤其是思想及领悟方面的权威,可能是最具毁灭性、最邪恶的。领导者会糟蹋了追随者,追随者也会毁了领导者。你应该成为自己的导师和自己的徒弟。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重要的事,你都该提出质疑。

你们已经习惯于听从权威的话,你们以为依赖某个权威,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因此你们所有的人生观都奠基在这个权威的身上。你们一旦臣服于某个权威,一定想在这个权威之上建立一个组织,于是就落在牢笼中了。

你取悦权威,是因为你惧怕什么。你们大都是在恐惧的心情下对别人表示尊敬的,只有那些不快乐、充满恐惧的人才崇拜。你崇拜是因为你惧怕什么。这种尊敬是假的,因为它的背后藏有恐惧。你的宗教就是你的恐惧,你的教主就是你的恐惧。庙宇是根据人类的恐惧而建造的,它奠基在求取安全的欲望上或是宗派的分别上。如果一个人寻求的是真理,他会避开庙宇,因为庙宇使人类分裂。

我即使一无所有也不会成立任何组织。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当你抛弃整个宗教结构和任何形式的心灵权威,你就自由了。自由里没有权威。它永远不知权威所在。这不是对权威的反对,而是根本不存在权威。哪里没有自由,哪里便一定会有权威,而任何形式的权威都是邪恶的。不论是佛陀、基督、教皇、里根告诉我做什么,对不起,我不接受。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具有非常卓绝的stand alone的能力。

你们要打字的时候,便使用打字机,你们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把打字机供在神坛上,但是当你们一心想成立宗教组织时,你们却在这么做。

在你将自己投身永恒权威、精神或神圣秩序的那一刻,你就被限制了,你窒息了你那想获得充实和自由的生命。只要有限制,就有束缚和痛苦。现在的世界就是被束缚的生命的表现。在我看来,信仰、宗教、教义,与生命无关,与真理无关。

如果你不属于任何类型,你就不必通过任何观念或信仰的门户之见来评断,而是在你和你的观察之间做最直接的接触。即使你是第一次观察某些事物,你已经自动依据自己的偏见来诠释你所看到的事。如果你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如果你是完全开放的,那么所有环绕你的事物都会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活拨。如果拘泥于一种信仰,如果局限于一种观念,那么你终生无法自由的看事物。将种种信仰完全放在一边,才能够没有任何恐惧。

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墨子的学说(二)

墨子的学说

墨子的学说(一)

墨子的学说

王东岳:老子对孔子的评价

老子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图文均来自网络

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慈悲如果没有智慧,就会生出禍害。

有時將就一下,于人于己給個方便,

結果事情就越来越向下流动,越来越往不可收场的方向发展。

所以一味講慈悲,沒有智慧的眼光,没有长远的眼光,

這种慈悲就是伤害性的,最终产生灾难的结果。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

楊絳先生:

“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

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

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

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

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

所以不必害怕的。”

***

席慕容:

挫折會來,也會過去,

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

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氣餒的,

因爲,

我們有着長長的一生。

《赤壁赋》苏轼

图文均来自网络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原文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3,水波不兴4。举酒属客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白露横江10,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2,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3,羽化而登仙14。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兰桨16,击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怀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0。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2,不绝如缕23。舞幽壑之潜蛟24,泣孤舟之嫠妇25。

苏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8?”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29,东望武昌30,山川相缪31,郁乎苍苍3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4,舳舻千里35,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6,横槊赋诗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8,驾一叶之扁舟39,举匏尊(樽)以相属40。寄蜉蝣于天地41,渺沧海之一粟42。哀吾生之须臾43,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4。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7,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长也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2。”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53,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54,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3.徐:缓缓地。
4.兴:起。
5.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6.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8.少焉:一会儿。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11.“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12.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3.遗世:离开尘世。
14.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6.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8.渺渺:悠远的样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恋。
22.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3.缕:细丝。
24.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5.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6.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8.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1.缪(liáo):通“缭”,盘绕。
32.郁:茂盛的样子。
3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4.“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5.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6.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37.横槊(shuò):横执长矛。槊,长矛。
38.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39.扁(piān)舟:小舟。
40.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41.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2.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3.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4.长终:至于永远。
45.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46.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7.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48.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49.卒:最终。消长:增减。
50.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1.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52.适: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着。

白话译文

《赤壁赋》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楊絳: 過去的,過不去的,最終也都會過去。

(图文均来自网络)

楊絳曾說:“ 過去的,過不去的,最終也都會過去。到最後,歲月都會替你輕描淡寫。”

“ 立秋過後,就不要再想著夏天的事情了。該黃的都黃了,該涼的也涼了。”

林徽因:”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

南怀瑾:养生之道

摘自《老子他說(續集)》下經第四十二章

南懷瑾:

養生之道,知道人不能求無病,一點病痛都沒有的人,有時候死得很快。因為這種人,自己不曉得病的可怕,死的可怕,平常不曉得保養,所以一下就倒了。

我們看神仙的傳記,可以研究道家的人;看到那些高僧的傳記,可以研究佛家的人,他們十之七八都是年高、體弱、多病。

帶病可以延年,因為本身體弱,所以時常注意保養。他們膽子也小,也研究醫學,後來變成大名醫,不但活得長久,還能夠醫治別人。

年輕人身體強壯,希望他研究重視這些養生、醫學之類,他絕對不幹,結果「強梁者不得其死」。

《百年孤獨》: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

《百年孤獨》:

“ 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

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

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能為自己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

可大多時候,我們那些驚天動地的傷痛,

在別人眼裡,不過是隨手拂過的塵埃。

或許,

成年人的孤獨,就是悲喜自渡,

而這也正是我們難得的自由。”

凯西:冥想时出现的类似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摘自 凯西中国

问:在我冥想结束时出现的类似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答:那就是将自己调谐到爱、生命和喜悦的高频震动中,这也会带来疗愈,以及在所有人中存在的平安。(凯西解读5749-10)

卡拉喜欢听安德鲁关于冥想的讲座。他经常会在演讲结束后花时间坐下来和人们聊这个话题。她注意到当他说的时候,他会告诉人们寻找一道白色的光。她不理解他的意思。

有一天晚上在睡觉前在床上她反复地问自己:“我们寻找的光是什么?”

清晨,她突然醒了。她做了一个强有力的梦。

她看到了一点光。光的周围是一系列的同心圆。偶尔像闪电一样的线条从中心点出来并向外脉动。它是如此的强有力,以至于把她叫醒了。

对卡拉来说这光是力量,是被称为造物主的能量或是创造力。

人们在寻找的就是这个能量。那个时候光太强烈她受不了,所以她醒了。

但是,是这个光一直在召唤她,所以她继续朝向光的旅程前行。

南懷瑾:我勸青年人凡事慢慢來。

“其進銳者,其退速。”進步得太快,退下來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聰明過度,不能再把他當作聰明去培養,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齡的進步;寧可培養他的厚重,讓他在知識上的進步慢一點,向下紮根基深厚一點,培養健壯的身體。否則的話,把他當“天才”去教育,到最後會把孩子弄到岔路上,這就是進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

做事業如此,做學問如此,做工夫談修養也是如此,不要求急進,太快了不是好事。急進容易落於僥倖,僥倖得來的,就不能長遠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來,這就要記住孟子這兩句名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現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歡快速成就”的毛病,結果基礎不穩固。就像寫毛筆書法,只求快意,草書不像草書,簡直是鬼畫桃符,他自己卻說是創新的書法。假如古代有草聖之譽的米南宮(米芾)見到,恐怕也要跪下來投降了。

——《孟子與盡心篇》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個人太懂得有所作為,反而會失敗。為什麼呢?孟子也講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人種田,種下以後,天天去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心裡很急,乾脆幫忙把禾苗拔高一點。被他這樣一拔,結果稻子都死掉了,這是說有所作為反而失敗的道理。

必須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必爭者是我們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爭者,因為時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來就希望天黑,這是不可能的,太陽的躔度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的。

我經常以自己的經驗以及年輕時的感受,替青年們著想,所以勸青年人凡事慢慢來,大概要等十年以後再看如何。當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你這樣子大概三十歲或許會有成功的希望。聽了這話很灰心,好洩氣,以為還要十年的時間,哪能等那麼久!誰知道一回頭,現在都已過了幾十年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有自己去體會,急是急不來的。

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空兩個因素是無法忽略的,儘管急切,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忽略時間與空間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種程度不可,結果只有“失之”了。這是因為有為而失敗,不是“為無為”,所以是“執者失之”。

——《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儒、釋、道三大家歸納起來,儒家標榜“存心養性”,佛家主張“明心見性”,道家提倡“修心煉性”,都是“心”啊、“性”啊,在“心”、“性”兩個字上面換來換去,雖然表達方法不同,實際上目的是一個,都是養心的工夫。

總之,要怎麼樣去修?只有“養”,這是急不來的事,急進不行,用功太多也不行,會成為揠苗助長的結果。無論儒家、佛家、道家,入世、出世,心性之學也好,氣脈之學也好,都是如此。

即使是個人的學問、事業,也是如此,都需要慢慢地培養,那是急不來的。

——《孟子與公孫醜》

沉思录:一个人的感情越接近于平静,就越接近于力量。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人与人之间,既相互鄙视,又相互奉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人一等,又匍匐在别人面前。

一个人的感情越接近于平静,就越接近于力量。

内心的痛苦是一个人软弱的特征,而易怒之情绪也是。

因为,容易被愤怒控制的人与容易陷入内心痛苦的人一样,

都会受到自身的伤害,

并都是屈服的一种表现。

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天涯神贴~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原作:九哥

洞察力是高敏人群独有的强大天赋,但在未建立本自具足的内在系统和正确认之前,只会导致讨好型人格或过度感知危险,而特别缺乏安全感。但如果通过修炼开发了此天赋,高敏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高度觉知他人情绪,且不受影响并引导他人情绪。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将敏感视为一个缺点。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太敏感了,甚至会把敏感和玻璃心混为一谈。其实那些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是敏感和极端的。平和与随和,其实是一种凡人的情绪共识,而我们的传统校园教育,就是要把大多数人都培养成平凡人,易管理的人。

因为很多看似与共识价值观相反的事物,反而是正确的。比如很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因为他们看到很多人即便读完了硕士和博士,依然找不到好的工作,依然赚的不多。而那些达官显贵,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不读书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只有他们自己家族认可,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东西。

不知发现了没,很多官员和企业家,骨子里都是高敏之人。他们会比常人更容易发现一些细节,更容易听懂一些弦外之声。跟他们相处是非常心累的,你能说他们小心眼玻璃心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肚鸡肠之人,往往是不可能做到非富即贵的。

讲到这里,相信你就明白了,高敏感和小心眼是两码事。高敏感之人不一定会因敏感之事而生气,但他们拥有这样一份天赋,可以比常人,更迅速地察觉到一些常人不懂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先人一步,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发现危机,避开危机。

这个世界上只有20%左右的人,带有与生俱来的高敏感。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更广的频率,他们的味蕾可以尝出更丰富的味道,他们的鼻子可以更细致的辨别香水的成分。他们也有更强的共情力,在一个大电影院里,情节动人处,有些人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面无表情,而有些人哭得稀里哗啦,一包纸巾都不够用。见你流泪,我一悲伤,这真不是矫情,这是高敏感。

但自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就是教我们压抑这种天赋,扔掉这种天赋,然后变成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流行了一个新词叫钝感力,很多人会将其视为正面褒义的性格词汇。经常有人说,不要太敏感,不要想太多,不要玻璃心,要控制,要宽容,要忍耐。然后敏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你看过漫画《龙珠》吗?你看过电影《触不可及》吗?里面的主角都是钝感力十足的人。这类人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主流审美里受人欢迎的性格。高敏感不是一种病,更不是一种性格缺陷。高敏和身弱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外形是否强壮,而是内在力,要么气血弱,要么精神弱,敏感而已疲劳。

所以觉醒的高敏人往往都是气血管理的高手。敏感不代表冲动,能瞬间接收到一些信息,不一定瞬间就会反映出来。他们似乎更懂得“智者耻,与善者不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嘛。但其实大多数人或者信奉钝感力的人,通常没有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听过一种声音,长辈们,他们告诉你,“太敏感,太注重细节,成不了大事”。你听到过类似的话吗?如果听到过,你可以回想一下,说这话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吗?是一个成了大事的人吗?大概率不是。真正成了大事的人,往往是不喜欢说教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成功秘籍,你拿钱都买不走,他们本身也不缺钱,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交给你。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本性,但高明之人通常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个人。他们善于观察,但不愿意表达。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表达能力,相反它们通常具有超人的表达能力,因为他们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要多于钝感力强的人。

因此看到这里你要明白以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就坚信“没心没肺”不是褒义词。能够破局的高明者,就是从修罗炼狱杀出来的神灵。不同于身强者天生的性格与身体催生的意志,高敏人由于会在前期大量感受不同的痛苦,被动进行脱敏训练,这将赐予高明者一种纯粹的意志力。这种强大的心理是不需要他物支撑而存在的,又称“黑色生命力”。

“黑色生命力”这个词,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艾美维尔纳的研究。他在数10年的走访中,见过数以千计的问题家庭。他专门寻找那些处在糟糕的处境中,看起来有很大概率成为问题少年,但实际却成长的异常优秀的孩子。他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孩子走出原生环境的束缚,变得光芒四射。

艾美维尔纳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夏威夷某小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追踪研究。那个贫穷的小岛上面,许多参与调查的孩子们的身后,或因此染上精神疾病的父母。按照大众的认知,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人生基本算完了。然而出乎维尔纳意料,有2/3的孩子确实重蹈覆辙了,附带的悲剧。可还有1/3的孩子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在学业、家庭和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维尔纳认为,这1/3的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修复力,后来也被称之为“黑色生命力”。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每个人的人生寒暑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真正强大的人都曾独自穿越过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独自扎根。在这段至暗时光,需要忍受各种委屈、辛苦不被认可、隐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纳、付出没有结果。

凡是最终穿过这片黑暗沼泽地的人,才能真正看穿人形,看透人间冷暖,才能百炼成钢。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低谷期。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的更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但如果熬过去了,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黑色生命力就像是从地狱回来的人。因此各位至暗时刻低谷期不要焦虑,不要绝望,甚至不要祈祷他快点结束。好好利用他们反思人生,马上就会迎来命运的转机。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站在机会前面,没看见或者没准备好。而大多数人推崇的钝感力,大概率会让你错过机会的。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歌颂平庸,排斥不凡的。因为优秀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与众不同的。高明之人,因为从幼年开始就比同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有耐心,更有专注力。

你真的以为人与人的差别不大?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差别巨大。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有耐心看完一本书、一篇超长的文章,并且乐此不疲,而有的人超过100字看着就头晕?他们只喜欢看类似于微博那样的一句话,概括一个新闻、一个话题、一个故事。短期内,这两种习惯,只因天赋的相差所产生的差距并不大。但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人与人的智商差距确实不大,但这里少了一个时间状语,那就是刚出生或小时候成年后的人生。天赋的惯性会促使你走向不同的人生,且越走越远。你有耐心看长的内容吗?高敏感人群通常具有三个层面的能力:第一是情绪管理能力;第二是对复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第三是一种应对世事变迁的人生哲学,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智慧。他们对风险的忍受能力会变得很高,人往往经历过逆境和重大遭遇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破三观树新生,创立新的认知系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会正式接纳,用不一样的方法得到不同解。

也正因为如此,相较而言,在这些拥有高敏感性格的人生中,也有更多机会可能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守住自己的高敏感天赋,或者培养出一种高敏感的性格?

一、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深刻地了解和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过度在意自己的过错,提高对内心真实想法的在意程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明确和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目标。

二、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负面情绪。越抗拒越浓烈,正如海灵格在诗中所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有我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三、不害怕孤独,学会做减法,看淡一切的别离和变迁,学会在逆境中自我救赎和提升,关注自己有限的精力,不急于可以胡乱所为的事和人,注意力不在无意义的事上过度消耗自己。

四、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界限,区分什么让你舒适,什么让你不适,然后勇敢做出选择。呜呜呜,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那就适当降低自我要求,不要害怕别人的否定。

五、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没必要让自己绷得太紧,有意识地给生活留白,放松注意力,阻断信息输入,整理一天的情绪,帮助自己恢复能量。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点,低敏感度的人往往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人生更有广度;而高敏感的人,因为内心世界更丰富,人生往往更有深度。最后一定要记住,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请好好珍惜他。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6)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24日
每种生命体都有其自己的敏感性,自己生存的方式,自己的意识,只有人类,似乎他自己总高高在上,因而他失去了自己的爱,自己的尊严,他变得感觉迟钝,冷漠无情,还具有破坏性。
在这片种植桔子的山谷,春天满枝头花儿盛开,有的已结着果实,这是一个可爱的早晨。山的北面,还有少量的积雪,山石祼露,显得坚硬和孤冷,可是在早晨温柔的蓝天下,它们好象又离得很近,你几乎可以触摸到它们。它们有着极为悠久的岁月感和坚不可摧的威严感,无不透露出永恒又壮丽的美感。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早晨,空气中弥散着桔树吐露的花香,还有光产生的奇异色彩和美。世界这块地方的光有着不同寻常的质感,它具有穿透性,色彩明快,令人眩目;仿佛这光会深入到你的意识,驱散任何的阴郁。在这充满喜悦的气氛里,每片树叶和每片青草都受到了感染。蓝背鸟从树梢中飞来飞去,忙个不停,也不想换个变化。这是个可爱的色彩绚丽的早晨,有着非常强烈的感触。
时间已经孳生出意识和它的内容。那是时间的文化。它的内容产生了意识,没有它,我们知道,意识也就不存在。如此,便是虚空。我们根据理性和环境的压力把这个意识中的小小片断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但是痛苦,悲愁和知识仍在相同的领域里。这个运动是时间,是思想和衡量。这是无意义的和自己玩藏猫腻的游戏,是思想的影子和形体,是思想的过去和将来。思想无法控制这一瞬间,因为这一瞬间不是时间。这一瞬间是超越时间的,时间在这一瞬间停顿了,在这一瞬间没有运动,所以与下一个瞬间没有关联。因为没有原因,所以没有开始和结束。意识无法包含它。在这种空无的瞬间,一切都存在。
静坐就是倒空意识和它的内容。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5)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23日

宽阔的河面,一直都静如明镜。没有一点波纹,早晨的微风还没有吹起,此时时间尚早。星光荡漾在清澈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那颗启明星是最明亮的。河道边上的树林黝黑黑的,林中的村庄还在沉睡中。没有一片叶子在舞动,仓鸮在那棵老罗望子树上叫着飞过,这树是它们的家,当太阳升起后,它们会飞到树梢上取暖。叽叽喳喳的绿鹦鹉此刻也很安静。万物,甚至昆虫和蝉都怀着深情的敬意在静静地等待着黎明。河流默默无声,平时河面上的那些小舟和挂着昏暗的灯光此时都不知去向了。渐渐地,那黑魆魆神秘的树林,晨曦初现。万物生灵此刻仍在这神秘的树林中沉思。你那刻的心灵是空无的,无法测量,没有那把尺可以去测量这一虚空的时刻停留有多长。只是当鹦鹉,仓鸮,乌鸦和八哥都唱起歌来,狗吠声和河面传来什么的声音时,你感觉生命都在苏醒,都在跳动起来。突然间,太阳已到了树的上方,洒下金色的光芒,叶子将太阳遮挡。现在大河苏醒了,它在流动,时间,长度,宽度,流量等都在流动,万物皆醒,一派生机勃勃而无法停止。

这是多美的早晨啊,清澄的阳光,和太阳洒在欢腾的河面上所呈现金色的水道。你就是世界,你就是宇宙,你就是那不朽的美和那慈悲的喜乐。除非你不是,如果你是的话这一切就不存在了。你带来开始和结束,在生命无尽的变迁中周而复始。

在转变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空无中,有绝对的稳定,所以说是透彻。那种全然的透彻是永不消失的,腐败是在转变的过程里。世界致力于转变,达到,获取,所以会有失落和死亡的恐惧。心灵必须经过由“自我”组成的那个狭小的洞,来到达这个无边无际的空无,空无的稳定性思想是无法测量的。思想急切地想要获得它,使用它,培养它,并将它投放到市场上。所以它必须被做成可以接受的,受人敬重的,好被用来被崇拜。思想无法将它归类于任何种类,所以它一定是个错觉和一个陷阱;或着它一定是为着少数的人,为经选定的人。所以思想就按它自己有害的方式运作,所以它会惊恐,残忍,空虚,永远不得安宁,虽然它自称在行动中,在探求中,在已积累的知识中它是稳定的。梦想成正,这个梦是培养出来的。思想带来的本体不是真理。“空”不是本体,但空是真理。那个“自我”的小洞,是思想的本体,那个构架是由思想所经验的一切建立起来的,那个本体是片面的,是痛苦,是悲愁,是它的爱。它的多元神祇或是一元神的本体,它的祈祷,它的宗教仪式,它的浪漫崇拜都是思想很精细的结构。在本体里,是没有稳定性或纯粹的透彻。

“自我”的知识是时间,长度,宽度和总量,这些都是可以累积的,象梯子那样的被用来转变,提高以及达到。这种知识它背负着它自己本体的重负,它无法获得解脱。你就是肩挑着那重负的人,它的真理在于它的观察,那种解脱不是思想的本体。观察就是行动。就是那种稳定,那种透彻,那种空无之后的行动。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4)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17日

空间是秩序。空间是时间,长度,宽度和容量。这天早晨,海天浩瀚,满山遍野的黄花在地平线那头和远处的大海相映,这是天和地的秩序,也是宇宙的秩序。柏树,挺拔,黝黑,独处的,具有美的秩序,远处山坡树林中的那所房子,跟随着山坡旁高耸的群山在运动,绿色的田野上有一只母牛,那气象是超越时空的。而来到山上的人则被他的问题他那狭小的空间所支配。

有一种空无的空间,它的容量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思想的衡量。这个空间,心灵无法进入,心灵只能观察它。在观察中,没有经验者。这个观察者没有历史,没有联想,没有神话,所以这个观察者就是本然。知识是广泛的,但是它没有空间,因为它的重量和容量会扭曲和窒息空间。不存在自我的知识,不论是博深的或浅陋的;只有自我的词语结构,自我的轮廓,由思想所涵盖。思想无法穿透自己的结构,不论这结构是如何组成,思想无法去拒绝,如果思想要拒绝的话,就是对它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拒绝。当自我不存在时,空无的空间就存在了。

这个衡量是褒奖和处罚的活动,是获得和失去的活动,是比较和顺从的活动,是尊敬的和对尊敬的否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时间,是未来及对未来的期盼,是依从,依从就是过去。这个完整的网络就是自我的结构,它和上帝的联合,或它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在自我的领域内。所有这些都是思想的活动。思想无法穿透没能时间的空间,无法随心所愿。思想发明的所谓方法,课程,练习,都不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因为本来就不存在什么门或是钥匙。思想只会意识到它自己没完没了的活动,它自己堕落的程度,它的自欺欺人和它的幻想。思想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它的神祇是它自己的投射,它崇拜它们就是在崇拜你自己。思想和已知以外的什么,也许不好去想象,或是被当作一个神话,或是当作少数人的秘密。但它就在你看得到的地方。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43)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5年4月14日

一条大蛇在你前面正要穿越一条宽敞的车行道,它体态肥壮,懒散地在挪动身子,它来自离此不远的一个大水塘。这条蛇几乎是黑色,晚霞映照在它的身上,使其皮肤看上去象是涂上了一层光。看它从容不迫地行进姿态,你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尊严和力量。它没有意识到你的出现,你安静地站着在看它,离它很近。它想必有5英尺长,从它鼓凸的肚子来看,它是刚吃下了什么东西。它越过一处土堆,你走近它,在靠它几英吋地方细细地打量着它,它呈叉子形状的黑黑的舌头快速的伸进吐出,它来到了一个大洞。你几乎想去触摸它一下,因为它身上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人的美。一村民路过,叫你快快离快,因为这是一条眼睛蛇。第二天,村民们在土堆的洞口处放上一杯牛奶,一些木槿花。从这条路一直往下,有一处灌木,长得很高,叶子几乎秃光了,那树枝上的刺几乎有二英寸长,锋利,灰色的,没有动物敢去靠近它多汁的叶子。这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触碰它的人会带来灾祸。那边林子有鹿活动,非常胆小却又好奇,它们会容许人靠近它们,但不能太过于近,要是你想走得很近,它们便会飞快地跑开,消失在灌木丛中。有一只鹿会让你很靠近它,要是你单独一人的时候,它的眼睛炯炯有神,二个大耳朵前向顷的。它们赤褐色的皮肤都有白色的斑点,胆小,性情温和,又保持警惕,和它们相处是很愉快的。其中有一只鹿是浑身白色的,它一定是畸形的。

善不是恶的反面。善虽然身处于恶中,却从不为恶所染污。恶无法伤害于善,但是善可能会表现出受到伤害,于是恶就变得更加狡猾,更加危害。恶可以培养,可以很尖锐,可演变为暴力。恶是产生于时间之内的活动,是经培养的,很技术地被使用。但是善无关乎时间,它不是经由思想的教化或是培养,善的行动是不可见的,它没有因所以也没有果。恶无法转变成善,因为善不是思想的产物,善超越了思想,就像美超越思想一样。思想产生的东西,思想可以清除它,但这个不是善。善不是时间,善没有固定的所在。善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秩序,不是权威、惩罚、奖赏下的秩序。善带来的秩序是最基本的,要不然社会就会自我摧毁,人就会变得邪恶,凶残,腐败和堕落。因为人就是社会,二者不可拆分。善的法则是持久,不变的,永恒的。稳定性是它的本质,所以它是完全安全的。除了善,不存在其它的安全。

Page 6 of 28
1 4 5 6 7 8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