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夕阳
与神对话:在光中合一
与神对话:第三眼的光
佛珠108释义
文章来自网络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简介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义,会对佛珠生起尊重心。
起源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1]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纪“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挂有串珠的。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2]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3]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4]
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5]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6]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佛珠的数目
综述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义,兹列表如下: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数目在经典中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
略述如下:
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7]
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回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
[8]
十住: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9]
十行:1、欢喜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10]
十回向: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11]
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12]
四善根: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
[13]
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14]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15]
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盘,15、生般涅盘,16、有行般涅盘,17、无行般涅盘,18、上流色究竟。
[16]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
[17]
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18]
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19]
佛珠子珠及配件的质料
综述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般若经》说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
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是无患子(学名:Sapindus),本草纲目称为木患子,四川称油患子,海南岛称苦患树,台湾又名黄目子,亦被称为油罗树、洗手果、肥皂果树。约有13种,分布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国产于长江流域以南。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多种菩提子并非同株所结,只是这些被佛教陆续用于念佛之子珠而称之为菩提子。个别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等。
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菩提子的种类:
1、菩提,是梵语bodhi音译,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悉道,菩提即为觉悟,成就佛果之意。据佛经记载,用菩提子念佛,可获无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法器之一无论显密都是如此。显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有凤眼菩提多一些。
2、太阳子,为热带产的一种红褐色坚硬果实,每粒上都有一小白点,看起来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红褐色如同太阳之火,故名为太阳子。佛教称太阳神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为大曰如来,他随缘化现于世,破诸黑暗,开显菩提心,光照众生。太阳子,驱邪消灾,带给人十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单粒佩拎,既有助修行,又美观大方,增加气质。
3、月亮子,为热带产的一种深灰色坚硬果实,每一粒上都有一浅褐色圆点,如月挂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凉明润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阴柔,吉祥和平安。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类,但比星月菩提坚硬。因每一粒状如金蟾,故名金蟾子,可聚宅增慧,带来安宁、吉祥。可用以制作佛珠,单粒或几粒挂件,给人带来幸运。
5、缅茄,是一种稀有的热带果实,形同茄子。于后坚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黄色,扁圆而长,大小不一。缅茄本身的特有形状,就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据讲,缅茄可驱魔避邪,镇宅护身,给主人带来幸运的力量和长命富贵,历来为收藏家所珍爱。可以用一粒,或三粒,或多粒串起来,挂在身上,可作为饰物、佛珠,由于它本身特有的能量,可改变人的磁场,带来吉祥、安康。
6、五眼六通,是一种不寻常的果实,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看似五个小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种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智证通。前五通各种修练都可达到,惟漏尽通为佛家的境界。是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妙用。此种佛珠,涵意丰富。
7、仙桃,中国古代传说桃木可以驱鬼,桃梗以可禳恶,桃符可以避邪,而桃核,质地坚硬,又同时具有上述功能,雕刻后制成的佛珠其能量不凡。蟠桃相传是王母娘娘所种植的仙桃,可延年益寿。故蟠桃又称仙桃。蟠桃果核形状扁圆,表面上有许多凹凸不规则纹理,不需任何雕琢,饶有别致。蟠桃核呈古铜色,古色古香的韵昧很足,制成的佛珠别具一格。
8、“满贯”,用椰子蒂制成的佛珠,极其罕见。椰蒂独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渍。这种椰蒂手串,有人给他起名为“满贯”,大有意思。
9、天意子,天意子是一种奇特而坚硬的果实。扁圆的形状,隆起办办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细小的蕃瓜。佛经里有天意树,此树随天意而转,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义,用此珠修练,顺遂天意;随意佩带,可增福慧。
10、金刚子,金刚子据佛教书籍介绍谓金刚树所结之子,也有说是菩提树所结之子,甚为名贵。金刚,则为坚硬无比,无坚不摧之意,有可摧毁一切邪恶之力。密宗修练练金刚部寸须用金刚子念珠。金刚子佩带身上,驱邪避祸之力较强,可增吉祥。
11、阿修罗子,阿修罗是古印度诸神之一,汉语译为“无端”,因其相貌丑陋之故。阿修罗,又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之一。阿修罗子因形状其特而命名,具状为扁圆、起棱、状似心形,而首尾稍尖的果实。阿修罗子,本身具有特有的能量,助于修行。
12、陀罗尼子,是一种较少的坚硬果实。陀罗尼的意思为总持,谓能总摄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记忆能力,总持诸佛菩萨之功德,使一切善法生长,一切恶法不生之意。陀罗尼子的佛珠,持之念佛,有集善法,抑恶生的意思。
13、摩尼子,摩尼意为宝珠,据说有消除灾难的功能。摩尼子是一种坚硬褐色的果实,表面有许多纹,较为难得。它的驱邪避灾的功能较强,佩带之可助平安富贵。
14、星月菩提,是一种较稀有的植物,质地坚硬,星月菩提外形是乳黄色菩提子珠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状如繁星托月,故名星月菩提。被称为世界”四大名珠”之一。
15、天竺,是印度的古称。浙江杭州灵隐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该山里生长的菩提名天竺菩提,大小不一,呈椭圆形,外表有不规则斑裂纹,天竺菩提有典雅深遂的韵味和魅力。
16、凤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凤眼,凤眼象征祥瑞,用凤眼菩提制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练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17、龙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状眼。龙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义,如“龙象”比喻菩萨的威仪,“龙应”,谓观音菩萨三应之一。龙梵语音译为“那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也是守护佛法的护法。龙眼菩提,尤其是印度龙眼菩提,是难得之物,即是修练者必备物品。又是驱邪增慧之品。
18、麒麟眼菩提,形状特殊,每一粒上有一方形眼,整个菩提子呈扁圆形如鼓鼓的柿饼,加上中间的方眼,如同一个个铜钱。麒麟为神兽龙头,鹿身,身有麟甲,头上有用,象征祥瑞。麒麟眼菩提比龙眼菩提还难得,是增福慧,助开悟,护修行之上品菩提子。
19、通天眼,为稀有果实种子,呈深灰色,粒上有不规则的小点状突起物,奇特的是,每一粒上都有一圆形小孔,通天眼便由此而来。据讲此珠可吸收人体病气,常持此珠对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有帮助。驱除病邪,长保平安,通天眼可助于你。
20、莲花座,为稀有植物果实蒂,呈枣红色,质坚硬,每一粒状似一个小小莲花座,名称便由此而产生。据讲,此物佩于身上,可保平安,增吉祥又助于修行。
21、莲花,为稀有植物种子。呈圆锥形,有深褐色、白色两种。质地坚硬,摸起来稍有刺手,其状似莲花,故得而名,莲花出污泥而染,足成就果位的象征。同时在密宗修练莲花部时,须用莲花串珠,对成就菩萨位较有帮助。莲花佛珠随身,可使人心安气定,常保清净。(又分:莲花高庄蘑菇、莲花蘑菇、宝塔莲花)
22、蜜瓜菩提子,为菩提根的一种,未经加工,外表状似蜜瓜,故而得名。看起来如同一个小小蜜瓜,饶有趣味。因本身即为菩提根,对修练菩提心很有帮助,也可作为收藏品。
23、白菩提根,为植物种子经过打磨加工而成,有的洁白如雪,有的略呈淡黄,明润悦目。佩带此珠,既助修行,也可消灾,还有观赏价值。
24、天台豆,为浙江天台山独有特产,树木所结种子。状如大偏豆,呈黑色,质地坚韧。据说有驱邪之功能。去天台山者都不会忘记购买用天台豆所制成的佛珠。
25、天台菩提,为天台山木本菩提,呈白色或淡黄争。天台山国清寺为天台宗的祖庭。当年开元三大十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将密宗普门大法带来中国,著名天文学家一行法师曾受不空大师传法灌顶。一行法师将密法带到天台,开创天台密宗,实为唐密一脉。故天台菩提子有其独特特色和深遂内涵。
26、木鱼果,为稀有树木种子,呈棕色有斑点,状似木龟,故而得名。因木鱼本身有警醒迷悟,促人精进之功能,木鱼果佛珠不仅因其奇特的外貌,而且更因其深刻的内涵而受到佛教人士的珍爱。
27、桃木佛珠,桃木,中国古代一直传说可以避邪。用桃木制成的佛珠简单明快,虽然算不上名贵,但其作用不凡。此类珠历来受人欢迎。
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较为贵重。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名贵宝石,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法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记载。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的矿物和巖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优质翡翠为代表)和软玉(以优质和田玉为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象征吉祥,传说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列举出不少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们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
木槵子,亦称作无患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诲,无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赵棻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乾隆年间,户部侍郎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竹木材质类
竹和木都可以用来制造佛珠。竹是一种多年生长的禾本木质常绿植物,柔体而虚中,不易被风雨所摧折,经历寒暑,枝叶苍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类。篁竹,质坚皮白;邛竹,高节实中;箭竹,坚劲中矢,这些都是用来制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于木的种类,可以说是不可胜数。用来制造佛珠的一般材质,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为松柏后凋,比喻坚贞、寿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为嘉木,凤凰可栖;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义。但是,比较名贵的木制佛珠,则多选用檀香、沉香、伽南、乌木等珍贵质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烧,亦可入药。如《一切经音义》中注释说:旃檀,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安身之药,故名与乐。
时至今日,用来制造佛珠的檀木,以黄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坚实,纹理细密,色泽紫红,加之有馥郁的香气,被列为佛教五香(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之一,更为人们所钟爱。
其它材质种类
这一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可以说,除了上述的珍宝类、菩提类、宝玉石类、果实(核)类、竹木类之外,皆应属于此项。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于律制所限,一向被汉传佛教所排斥,却深受藏传佛教的喜爱,藏传佛教甚至还有用人头骨来制造佛珠的,佩带或持用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来。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质料做成的佛珠,这些形态各异的佛珠,也同样会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持用方法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所以历来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告大众言:
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持: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此外,在《摄真实经·建立道场发愿品》卷下、《守护经》、《瑜伽念珠经》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为殊胜。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数珠功德经》里边,文殊菩萨为大众讲述了佛陀往昔因地当中的一段故事,以释群疑:
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室利菩萨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见,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道闻此事已,舍邪归正,发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
不管怎样说,选择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诵经文、咒语或佛菩萨的圣号,可以驱除烦恼,消除报障,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对于帮助我们修行实在是大有裨益。
前面讲过,佛珠可分为三个种类,即持珠、佩珠、挂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选用持珠。
持珠的姿势,亦可分为二种,单手持珠与双手持。单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经行的时候;而双手持珠则是打坐时经常采用的姿势。其方法是将佛珠置于两手之间,呈交叉状,把母珠放在一侧,掐捻一周,回至原处即可。其实,根据《佛像图鉴》一书记载,历来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势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强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
在持珠的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遇到要不要跨过“佛头”(母珠)这类问题。因为在经典中曾有:
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绝为断漏。
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
慎莫蓦过越法罪,皆由念珠积功德。
经有记载,故而才有此一说。假如念诵者,纯以佛珠作为记数的工具,则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计算在内,念诵时轻轻捻过便是。如是念诵的人,除了把佛珠当作精进、记数的工具外,还希望藉着它来体悟更多佛理的话,当手捏到隔珠的时候,可用“佛、法、僧”三宝,或“戒、定、慧”三学来观想,当手掐到母珠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观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时再逆时针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决此类问题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诵记数的作用以外,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或缠绕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及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
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再者,密教中由于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刚界)修法之不同,对于佛珠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与平时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据《苏悉地羯罗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观音部用莲花子珠,金刚部用噜椰罗叉子珠。”又据《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刚部用金刚子珠,宝部用金等诸宝珠,莲花部用莲花子珠,羯磨部用种种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辑要》一文说:“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坏法及长寿法用珊瑚珠,修诛法用人头骨珠,修观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
另外,密教的经典对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详细规定。从五部而言,《摄真实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莲花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从三部而言,《苏悉地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莲花部以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金刚部以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
持用念珠的方法
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法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认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佛珠初次使用
佛珠在请购回来以后,一般的要有一个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宗和密宗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显宗行人在佛珠请购回来以后,一般会用持诵大悲咒四十九遍的水进行洒净,然后再进行持诵修行,不会念大悲咒的也一般会请自己的师父对念珠进行加持除净,这样做主要是去除附着在念珠上的精灵和污秽的东西,是其变为具善缘的修行法器,不会念佛的人佩戴这样的念珠才会有保护的作用。
密乘的行人,一般在请购一串佛珠以后,会以本尊法的佛珠加持法将佛珠进行加持除净,使其转变为符合各个本尊的誓句物,在平常的使用当中也会在使用之前念诵念珠加持法,这是一个完全的密乘行人所必需做的。不懂得加持念珠和加持舌的人在修习密法的时候也不容易得到成就,这两个法有相对应各个本尊的法也有独立的法轨。至尊达赖喇嘛也曾经说过“这样通过经常的加持的念珠,才能够在未来的修行当中作各种事业,比如说为其他人致病等等。”所以密宗的念珠既是计数工具也是各个本尊做羯摩事业时的所缘物之一,它的含义也远远要比显宗的念珠深广的多。如果这些方法都不会的人,可以在使用之前持诵六字真言一百零八遍进行加持按照个传承的口诀实施,或者请自己的上师进行加持均可。
近来有些人到处的宣扬汉密的内容,引用《苏悉地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汉密经典中的内容,介绍持咒法或者加持念珠的方法,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和不道德的。要知道这些方法是要有人实际的在旁边进行指导的,而且需要经过对应法的灌顶授权,没有授权就如同一个平民要实行国家主席的职权一样是瞎胡闹的,而且会有危险,在世间法里这样做是犯法的就像诈骗,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佛法里这也是不允许的。而且汉密的传承除了一部分随着日本的空海上人流传到日本形成了东密以外其他的基本上已经断绝了。佛教是最讲究法统清静的,所以在经文的开头都会有一句“如是我闻”在各论典的开头也都会有传承的祈祷文和顶礼文。所以像这样乱引用密典和密法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佛珠的绳子断了,应怎样处理呢
念珠的绳子断了,很多人误以为是不详的预兆,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须知任何物件,用久了,总不免有磨损或折毁,故念珠的绳子断了,实不足为怪,试想世上原来就充满‘无常’的现象,人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的阶段,万物有存在,自然有消失;有开始,也有终结的过程。这些现象,原是世界的‘真相’,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将来也亦然。所以佛珠的绳子断了,只要换上一条新的绳子,就可继续使用了,不必过份执着,也不用介怀,应该藉着这机会,体悟一下‘世道无常’的道理。
佛珠的使用禁忌
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只有一条,就是清净。如果细说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手腕上带着念珠去卫生间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话可以将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里,夏天可以贴身挂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况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边。
第三、吸烟或者用手触摸过从葱、蒜、韭菜或者饮酒时佩戴念珠,更不要将烟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时候应当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随意触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裤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在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佛塔向上。
第八、请不要用摸过肉或者鱼等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应当洗手。
第九、在计数的时候,每念完一串的时候,不要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要不间断的循环计数。相反转念珠计数这样做的人说是不越过佛头,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同方向继续拨动计数。任何的经典也没有翻转以后计数这样的记载。在汉地的各个宗派中,正统的教授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样的翻转念珠计数是中断魔在作怪,是正法衰败引起的魔法乱教的现象。按照汉传各宗的说法是,法轮应当同向旋转不会忽然向顺时针又忽然向逆时针转,所以也没有将念珠反方向调转的规则。前者藏传佛教对于此事说得比较严重,后者比较松,但是应当引起使用者对此事足够的注意。而不应当向很多所谓的大师说的那样“根据自己保持的习惯”“如果在第八识已经有了这种翻转念珠的种子就不必改变这个习惯”这都是一种退转正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无论是中观宗还是法相宗都不承认第八识的实有,这在很多的论述中都有论及,所以像前面的那种所谓的“第八识的”“种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你到印度或者尼泊尔或者康藏地区,这样的翻转念珠将是一种很奇怪的行为。因为在古代无论是佛教的发源地还是融合了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的西藏佛教,延续至今都没有这个传统。
第十、不要在持念的时候随意抡动或摆动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严肃的郑重的计数。
制作工序
一、选料
二、烘干木料
三、将木料切成方形
四、打孔
五、磨圆(初磨)
六、打磨
七、串好成品。
结束语
佛珠本是作为僧众道具出现并被保存至今的,如《释氏要览》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28]可是随着年湮代远、律制久芜,许多道具已经名实俱废了,如齿木、滤水囊等即属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废置,反而更加承顺世间,可以说早已成为那些“与佛有缘”众生“有善根”的表征了。正因如此,我才在几十种法具中,选择了“佛珠”一项加以详细介绍。
这篇文章对于佛珠的种类、数目、质料等,就自己所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知这诸多的“相状”。《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明众生修行,无论诵经、念佛、拜佛,都不要“执相”,而佛珠也是作为“相”之一种而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我们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盘了。
王凤仪自述生平
南怀瑾:什么是“天根月窟闲来往”
佛教中的五种吉祥花
尼古拉·特斯拉:无线传输电力是可行的
物质起源于思想,并非思想起源于物质
濒死体验:上帝之狂喜
高僧传奇:惠始法师
《无门直指》:洞明廓彻
罗摩克里希那:意识的七个层面
军荼利明王心咒(对治毗那夜迦)
四果阿罗汉-阿迦曼尊者
千部论主-圣者龙树
Gopi Krishna 描述他的kundalini神秘体验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
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
它是一个伟大的迷,
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
我们有幸生为人类!
密契经验的比较研究—以王重阳、王凤仪、虚云法师及Gopi Krishna 为核心的讨论
韩国老人梦中拜师孔子学汉文
日月精摩尼手眼咒
日精观自在菩萨
文章来自网络
日精摩尼手眼咒
Om vajra dharma āditya jvalani cakṣu svaha
Om 瓦吉ra 达尔马 阿弟跌亚 吉瓦拉尼 佳触 梭哈
om 金刚 法 日 光明 眼 圆满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祕密法经》:若人欲眼暗求光明者。可修日摩尼法。
其日精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說。唯左手拳上持火頗胝(此云日精也),右手当心仰掌。画像竟。其印相举定手。作受日轮勢。观我眼中有ma .t字(右ma,左t)
若欲得天眼者。观自眉间有一目。诵真言曰。
(八)唵 嚩日羅(二合)達摩(一)阿你地耶(日)入嚩(二合)羅(光明)你乞芻(二合眼也)娑嚩訶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佛告阿难,…若为眼阇无光明者,当于日精摩尼手。」
经典记载:「劫初时人有身光明,飞行自在,渐及末贪食故失光,虽有眼目不见物。尔时观音作日天子照诸暗,行者向日作礼,想观自在相好,如法诵大悲咒,除诸暗。」可知,若观想观自在菩萨之相,如法诵持大悲咒,能得视力好如摩尼珠,照见一切细物。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日精摩尼,可破除黑暗,带来光明,催伏灾难,熄灭风火,无垢净光,普照世间。
月精观自在菩萨
月精摩尼手眼咒
oṃ vajra dharma cāndrāya sarva dāha praśame svāhā
om 瓦吉ra 达尔马 禅德ra亚 萨尔瓦 达哈 pra夏美 梭哈
om 金刚 法 月 一切 热 消除 圆满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祕密法经》:若欲消除一切热恼者。应修月摩尼法。其月精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唯右手拳持水颇胝。左手舒五指作摩身势。画像已。其印相如像手印。真言曰:
(九)唵嚩曰罗(二合)达摩(一)战陀耶(月)萨嚩(二引)娜(引)贺钵罗(二合)舍弭(除一切热恼)娑嚩(二合)贺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若为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这与《华严经》的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互为注脚。
不空三藏阿阇黎,亦曾密传除热毒法,其法将月宫绘于扇面,扇热毒病人,则可清凉痊愈。
日月精摩尼
摩尼,梵语 mani。巴利语译作宝珠。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有诸种摩尼。
《大毘婆沙论》卷一○二载,摩尼宝有光明摩尼、清水摩尼、方等摩尼、无价摩尼、如意摩尼等五种。《华严经》、《大方等大集经》等亦皆载有诸摩尼之名。
千手观音,其众多妙容和所持物,均各有深义,持摩尼宝,表示能利益、富饶、照耀。持柳技、甘露瓶,表示医治患苦。其他或表示满愿、安乐、无碍、官位、眷属等等。
千手观音四十二手眼之中,第八右手即持日精摩尼,第九左手则持月精摩尼。
日天子宫殿为火精珠构成,能热能照。月天子宫殿为水精珠构成,能凉能照。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两次提及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共同成就悲智之德,偕诸咒仙,为大悲咒行者效验,并发愿说咒护持。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盲者之眼,触此(日精摩尼)珠,则其眼得开而见光。而月精摩尼,则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三光天子
指日天子、月天子、星天子三者。《法華經文句》卷二,名月等三天子,乃帝釋天之內臣,如同卿相。
《法華經玄贊》卷二,三光即指寶光、名月、普香三者。
觀世音,名寶意,為日天子,即寶光。
大勢至,名寶吉祥,為月天子,即名月。
虛空藏,名寶光,為星天子,即普香。
此係將日月星,配以法華經之三天子,然梵文本法華經於相應經文之處,同時列舉出月天子(Candra deva-putra)、日天子(Sūrya deva-putra)、普香天子(Samantagandha deva-putra)、寶光天子(Ratnaprabha deva-putra)、光明天子(Avabhāsaprabha deva-putra)等五天子之名。
日天心咒
om aditya svaha
om 阿地跌亚 梭哈
om sūryaye svaha
om 苏里亚耶 梭哈
日天,梵名 Aditya。音译:阿地爹亚。也称为宝意天子、宝光天子,佛教护法之一,为天界天人。在印度教,将「创造力」神格化,称为日天。后为太阳神(梵 Sūrya,音译苏利亚)之别称。大乘佛教传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传入密教后,成为十二天,二十诸天与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是大日如来为利益众生之故,住于佛日三昧,随缘出现于世,破诸黑暗,菩提心自然开显,犹如阳光普照众生,故称为日天。在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作天人形,二手皆持莲花,右手所持莲花之上有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乘五赤马车。有佳亚(梵 Jayā)、微佳亚(梵 Vijaya)二妃。摩利支天是他的部属。日天子居住在天界的日宫之中,居住在此地的天人,皆称为日天,日天子为日天中的主宰。
月天心咒
om cāndraye svaha
om 禅德ra耶 梭哈
月天(梵语:Cāndra),又译作禅达罗,即月天子,也称作月宫天子、宝吉祥天子,佛教护法之一,为天界天人。婆罗门教将月神格化,称为苏摩(Soma)、苏摩提婆或苏摩天(Soma-deva),后被佛教所吸收,大乘佛教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或月光菩萨的化身之一。在汉传佛教中,月天也被奉为十二天,二十诸天与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摆在寺庙的大雄殿里。形象不定,乘鹅背之上或白鹅车,手持莲华或杖,杖上有半月之形,主管月。
在摩利支天修法中,有白天对日,夜晚对月的修法,因日月天皆为摩利支天菩萨的护法眷属。经典记载,念日天咒可增加智慧、阳光和活力。念月天咒可以深入禅定、宁静、清凉、长寿。
月代表夜间的生机,喻为白净菩提心,藉之观修,能出生一切的本尊法相,渐次而成就智慧与慈悲。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云:若欲日天月天看护者。面向日天月天。加持轮索。旋掷。其日月天而为护故。又云:面向日天一诵莲华顶陀罗尼真言。一呼日天者。日天祐护。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以胡椒对日。日东方时诵咒满八千遍。一咒一烧。其人常得诸天拥护恒为利益。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真正意义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
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吗?
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
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
允许你自由的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
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12)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3年9月25日
透过窗外,他望向起伏的葱翠的山丘,和晨曦中阴暗处的林子。这是个令人悦愉沁人心脾的早晨。难怪古人会说,神灵就住在这样的青山和绿林里。满天厚厚的云朵,映衬在眩目的蓝天上。他没有一点思绪,只是这般眺望着眼前美丽的世界。想必他伫立于窗前有些时候了,并且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请而来的事情。眼前的景象,你无法去邀请或是期待它的出现,不论是不知不觉地,或有意识的去想。一切似乎都在退去,让位于眼前发生的,难以名状的什么。你无论在什么样的神殿,清真寺,教堂,或是任何出版的书本里都发现不了它。你无处可找到它,无论你怎么找,都不是它。
他与许多人在靠近伊斯坦布尔金角旁的那个巨大的建筑内,坐在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旁,低垂着头,喃喃地在祷告。有人开始在用阿拉伯文唱颂。他有一副极为铿镪的嗓音,整个穹顶和巨大的建筑物回荡着他的声音,建筑物似乎都受到了颤动。他的声音对所有在坐的人起到了一种奇特的效果,他们聆听他的讲话,对他的声音表现出崇高的敬意,此时都被陶醉了。在他们中间他是个陌生人,他们瞥了他一眼,然后又当是没有他这个人。巨大的会堂挤满了人,此时一片肃静;他们正在一个接着一个的进行着仪式,完了他们就散去了。只有那个乞丐和他仍就坐关;不多久乞丐也走了。巨大的穹顶沉寂下来,建筑物变得空无一人,生命的噪音远去了。
假如你曾在高山上散步于松树和山石之间,将所有的事情放至远离你的山谷下,此时树林间连一丝飒飒的风声都没有,每一个思绪都枯萎了,那么奇妙的事情便可能降临你的身上。假如你要把握它,那它再也不会显现;你把握的是对它的记忆,它已死亡,已消失掉了。你所把握的不是实相;你的心眼和心智太眇小了,它们只会把握思绪中的东西,而那是无意义的。跑到比山谷更远的地方,再远些,将一切都放下。如果你留恋它们,你可以回去再拾起,但是它们会失去其重要性。你将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你了。
经过数小时爬山之后,到了树的界线之外,他置身在山石,和只有高山才具有的寂静中;周围零落地生长着几棵弯脖子松树。风都止息了,一切都全然地寂静。朝回走,翻过一块又一块石头,他突然听见一阵格格地响声,他跳将起来。几尺之外有一条肥壮,几乎全黑的蛇。这令人不安的格格声音,出自于盘状的蛇的中间,它已做好了攻击的准备。三解形状的头部,呈叉子形的舌头吞进吐出,乌黑敏锐的眼睛对视着,它随时作好了攻击的姿态,要是他再靠近它一点。整整半个小时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它眨也不眨一眼,紧紧盯着他,不曾看见它长有眼睑。它慢慢展开身子,头部和尾部始终朝向他,开始以U字型移开,而当他再次靠近他时,须臾它又盘缠起来做出攻击的样子。我们玩了一会这样的把戏;它觉得累了,他就顺它择路远去。这是一条十分令人惊恐的蛇,肥硕却可致人以死命。
你或许单独地与树木,草地和溪流相处过。要是你装着思想的影像,装着蛇的图象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那你就不算是单独地相处。心一定不可装着诸如岩石以及大地的云朵。心必须空然的如同容器那般。这样你才会看到那些全然的未曾经验过的什么。如果“你”在里面,你就无法洞见它;你必须让这个“你”消逝掉才可看见它。你或许认为“你”才是世上重要的主体,其实不然。你或许拥有经由思想拼凑起来的一切,但这些都是过去的,废弃掉的,并且开始瓦解。
在山谷中,天气出奇的凉爽,在木屋的附近,松鼠在等待着它们的坚果。它们在内屋的台子上喂食。它们非常友好,要是你不按时施食,他们便会吵闹个不停,门外蓝色鸟在叽叽叽喳喳地叫着。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是静思冥想
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
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
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
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
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11)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3年9月23日
他自己一个人站在低低的河岸上;河流并不很宽,他能够看到对岸上的一些人。如果谈话的声音很高,他几乎可以听到他们。在雨季中,河流与开阔的海面汇合。雨连续下了几天,河流已经突破沙地,奔向已在等待中的大海。经大雨的冲洗,河水又变得清澈,人们可以在河中安全地游泳。河面足够宽阔,能容下一个狭长的长有葱绿灌木,一些矮树丝和一棵棕榈树的岛。当河水不太深时,牛畜会涉水过去吃草。这是一条生气勃勃又友好的河流,在那个早晨尤其是如此。
他站在那儿,周围没有伙伴,孤单单的,不合群的,离伙伴们远远的。他大约14岁,或更小。他们最近才发现他的弟弟和他,于是一阵忙乱后,他忽然变得重要起来。(克里希那穆提此时在写他在阿迪亚靠近马得接斯时的童年)他成为别人尊敬和爱戴的中心,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将是组织和大财团的负责人。这一切及其解体,仍在未来之中。兀自一人站在那儿,茫然若失,显得及为孤癖,这是他对于那些日子和事件的最初与永久的记忆。他不记得他的童年,学校以及所受过的鞭打。几年后,那位伤害他的老师告诉他,他(老师)几乎每天都用藤条懲罚他;他会哭着,被拖到过道上,一直到放学,老师走出来叫他回家为止,要不然,他还会一直站在过道里,被人遗忘了一样。他受藤条懲罚,老师说,因为他不用功,记不住自己所学过的或老师教过的功课。后来,老师无法相信这男孩就是发表演讲他去听的那个人。他非常的吃惊,表现出不必须要的敬意。那段岁月过去了,没有在他心中留下伤痕,记忆;他的友情,他的感情,甚至与那些虐待他的人在一起的那几年,不知为何,这些事件无论是友善的或是粗暴的,都不曾在他心中烙下痕迹。最近几年,有一位作家问他是否能记得所有那些很奇异的事件,他和他的弟弟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其他发生的事情,当他说他无法记得,只能重复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于是这位作家以不屑的表情公然地说,他是在装腔作势,是在伪装。他不曾有意识地封锁任何在他心里发生的事情,不论其是愉快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没有在心里留下痕迹,然后消失了。
意识是其内容:内容构成意识。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人或另一个人,只有构成意识,成为“我”和非“我”。内容根据文化、种族的累积,获取技巧和能力而有所不同。由此产生艺术家,科学家等等。个性是条件作用的反应,条件作用是人的共同因素。这种条件作用是内容,意识。这又产生意识部份和隐藏部份。隐藏部份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曾将其视为整体看待。当观察者不是被观察的,经验者被视为不同于经验时,分裂就发生了。隐藏部份就像公开的部份;观察就是听到公开的部份,就是看见隐藏的部份。“看”不是“分析”。在分析里,有分析者和被分析的对象,分裂导致迟钝,一种瘫痪。在“看”的过程里,观察者不存在,所以行动是直接的;思想和行动之间没有间隔。
思想,结论就是观察者,就是从看见的事物中分离出来的预知。认同是思想的过程,思想就是分裂。
岛,河和海仍然在那儿,还有棕榈树和建筑物。太阳从高高厚密的云层里露出。腰间只系一块布的渔夫们撒着鱼网,捕捉一些没有价值的小鱼。不情愿的贫困是一种衰败。傍晚过后,走进芒果树林和芬芳的花丛中令人心旷神怡。大地多美啊。
《濒死经验的启示》木内鹤彦(一)
本文转载自网络。
木内鹤彦是日本彗星搜寻家,他经历了三次濒死体验,写了一本书《濒死经验的启示》。
第一次濒死体验
木内鹤彦第一次濒死体验发生在1977年,当时木内22岁,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上肠间膜动脉性十二指肠闭塞,发病后马上送到医院,但最终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离奇的是就在宣布死亡40分钟后,木内又突然醒来了。回忆起在死亡的40分钟,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开始,他看见自己在一个黑的地方。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亮光,他就慢慢地走向这个亮光。
他走进亮光后,发现是一个隧道,走进去之后就出现一片草原。
草原上面开着各种鲜花,感觉自己光着脚,脚下的泥土非常软,连花花草草从脚丫子里冒出来都非常清晰。
他继续往前走,面前出现一条大河,河非常宽,隐约看到对岸。
他走到河边,一个小船在哪儿,但是没有船桨,于是木内用双手划水。划到一半就累得不行,到了对岸累得筋疲力尽,直接瘫倒在河滩上。
这时沙滩上从远处走来五个人,看不太清楚脸,穿着白色的衣服,其中一个人走到木内面前,是一个女的,并不认识,她说:“你为什么来这儿?”当时木内就愣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他自己为什么来这里。
然后这五个人就带着木内上了对岸的一座大山,在上山之前,木内看到了他曾经的家人,过世的爷爷奶奶,甚至木内的一个是表兄弟。后来才知道,刚才跟他说话的那个女的是他的姑姑,他的大姑在木内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所以他不认识。
接着他们就开始爬山,爬到山顶之后,木内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人脸,悬浮在哪里,和他说话,脸跟他说什么,他不记得了,然后这个脸就消失了。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自己回到自己的身体,回到了病床上。
木内睁开眼之后,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就站在病床边,此时木内感觉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咚”跳了几声然后就没有了,他意识到自己心跳停止了,而且木内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了呼吸。
当木内有这个意识的时候,突然间本来站在病床旁边的妈妈,把头凑过来,说了一句话:“啊,死了!”然后木内妈妈就非常悲痛的离开了病房。
爸爸仍然站在病床边看着他。木内当时就愣了一下,然后尝试跟爸爸说话,他爸没有反应,然后木内马上就坐起来了,坐起来的时候,他的视线就跟爸爸差不多高了,但是他爸爸仍然看着病床,木内就顺着他爸的视线往下一看,发现自己还躺在病床上,在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坐起来的这个自己没有身体,木内也才意识到刚才他以为自己醒过来了,其实只是他的灵魂。
随后木内发现自己有视觉,嗅觉,听觉,他可以听到声音,闻到医院里消毒水的味道,但是没有味觉,也没有触觉,摸不到人,身体能穿过物体,也能穿过墙壁。
虽然说它没有触觉,但是木内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能感觉到风和温度,也能感觉到空气。
在这个时候,木内突然想我妈刚才去哪儿了?就在木内这样想的时候,就瞬间移动到了妈妈的身边,当时妈妈正跑到楼下去给他姐姐打电话,告诉他姐姐木内死的消息。
木内跟妈妈说话,妈妈也没有反应。因为妈妈正在给他姐姐打电话,木内又想到了自己的姐姐,结果他一下又穿越到他姐那里。
姐姐当时正坐在车里赶往医院,姐夫开着车,木内的两个姐姐坐在后排,他瞬间移动过去时,就坐在俩个姐姐中间,俩人还在说话,所以那段时间车里所有的交谈,木内都有听到。后来木内醒了之后,还跟他姐姐确认,他的姐姐非常吃惊。
两次成功的穿越,木内发现意识可以自由穿梭,可以进入人的身体。当木内的肉体心跳停止时,他曾进入了爸爸的身体,对他说了一句,我没事的。后来爸爸表示当时在脑海中听到了木内的这句话,坚信儿子会好的。
木内意识到,灵魂状态下,意识会进入五维世界,也就是意识能够自由到达过去和未来的世界。于是木内穿越到了自己六岁的时候。
木内正和姐姐在河边玩儿,那条河的周围有几块大石头,当时只有他们在河边玩耍,周围并没有别人。
他们玩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他听到耳朵边有人喊“危险”,木内顺着这个声音一看,一个大石头正朝着他们滚下来,马上就要撞到姐姐,姐姐还没注意到,他迅速过去推了姐姐一把,石头就从旁边顺着河水滚下去了。
他一直不知道是谁喊了这一声,这次他知道了,原来喊出这一声的正是他自己。
他穿越回到那天之后,木内就看着他和姐姐玩,等着那个示警的人出现,突然就看见石头滚下来,木内就跟他自己喊”危险“,是木内自己救了自己。
他感觉到有一个巨大的意识体在向他靠近,想要吸收掉他的意识。他拼命挣扎着想象自己的未来,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一个场所里,做星体讲座的样子,很多年后他到达了那个场景中。
木内还尝试着进入了朋友的意识中,让朋友把一名车道上的驾驶员看成木内的样子,随后他的朋友去和驾驶员拼命挥手呼喊。活过来后,木内就去与朋友确认,确实发生了这件怪事,但是朋友也因此疏远了他。
处于濒死状态时,木内想证明这段经验是真实的,而不是梦境或自己脑海中的幻觉,于是拼命的留下证据。他穿越到江户时代一个写和歌的有名歌手身体中,木内在纸上写下“鹤”字的平假名。活过来后,他找到了这个歌人的后代,翻出了那本和歌集,看到了和歌中牛头不对马嘴的平假名,这一度成为这位歌人和后代一直无法解释的事情。通过这件事木内更加深信不疑自己的体验是真实的。接着,意识被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弹回了病房,木内的意识回到了身体中,死而复生了。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10)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3年9月21日
醒过来时没有一点思绪及思绪的问题,这样真好。此时心灵获得休息;它在自身之中产生秩序,所以睡眠才那重要。心灵会在醒着的时刻,为它的关系和行动带来秩序,使得心灵在睡眠时获得完全的休息;或着,在睡眠时,心灵会努力安排自身的事务,使自身感到满足。在白天时,很多的因素会再度造成混乱,而在睡眠的时辰中,心灵会试图脱离这种迷乱。心灵、头脑只有在有秩序时才能有效而客观地发挥功能。任何形式的冲突都是混乱。请考虑心灵在每日的生活中所经历的;睡眠时努力维持秩序、清醒时努力处理混乱。这是生命的冲突,每天都在进行。头脑只能在安全的状态中发挥功能,而在矛盾和迷乱中无法发挥功能。所以头脑会努力从一种神经症的处方中发现安全状态,但是冲突会变得更严重。秩序是所有这一切混乱的转变。当观察者就是被观察时,就会有完全的秩序。
房子旁边的小巷绿荫遮蔽,一片安静;有一个小女孩哭得很伤心—-只有孩童才会如此。她想必有五、六岁,就年龄而言,身材很小。她坐在地上,眼泪流满脸颊。他在她身边坐下来,问她是怎么回事,但是她却不说话,在啜泣之中喘不过气来。她想必是挨了打,或自己喜爱的玩具打破了,或者想要做什么,却遭到严词拒绝。母亲走出来,摇动孩子的身体,把她带进去。她几乎没有看看他,因为他们两人是陌生人。几天之后,沿着同样的小巷走着,孩子从她的家中走出来,满脸微笑,跟他一起走了一会。母亲想必允许她跟陌生人在一起。他时常在那条绿荫遮蔽的小巷走着,而小女孩会和哥哥和姐姐出来跟他打招呼。他们会遗忘自己的创痛和悲伤?或者他们会逐渐为自己建立逃避和抗拒的力量?保有这些创伤似乎是人类的本性,而他们的行动因此变得扭曲。人类的心灵永远不会受到伤害吗?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很天真。如果你不会受天伤害,你自然就不会伤害别人。这是可能的吗?我们生活于其间的文化,确实会深深伤害心灵和内心。噪音和污染、野心和竞争、暴力和教育—-这一切以及更多的东西,增加了痛苦。然而我们却必须生活在这个粗暴和抗拒的世界:我们是世界,而世界是我们。受到伤害的是什么呢?是每个人为自己所建立的形象。很奇怪的是,这些形象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些变化。你所具有的形象的本质,相同于一千哩外的人的本质。所以你是那个男人或女人。你的伤害是数千人的伤害:你就是他们
你可能从不受伤害?只有要伤害,就没有爱。只要有伤害,那么爱就只是快感。当你为自己发现“从不被伤害”的美时,那么所有过去的伤害就会消失。在完整的现在之中,过去已经失去其重负。
他不曾受到伤害 —-虽然很多事情曾在他身上发生,包括谄媚和侮辱、威胁和安全。并非他迟钝、粗心;他没有自我影像,没有结论,没有意识形态。影像即是抗拒,而当影像不存在时,就会显得脆弱,但不会有伤害。你不可能刻意要显得脆弱、刻意要显得高度地敏感,因为以刻意的方式去发现的一切,是同样影像的另一种形式。请了解这整个动态,不仅在字面上了解,而且要对它有一种洞察。要毫无保留地意识到它的整个结构。如能看到它的真实,就不会再建立影像。
池塘溢满水,上面有一千个映影。天色黑了,而天堂开放着。
佛陀探病
摘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 著
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丘,其它的比丘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罗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丘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
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罗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丘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塔)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丘们!你们出家为比丘,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丘,就等于看护佛陀!」
克里希那穆提日记(9)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日记》
1973年9月19日
季风已经来临。在沉重的乌云下,海上几乎是一片黑,而风正在吹扯着树木。雨会下几天之久,是倾盆大雨,而雨所带来的悦人气息充满空气之中。大地再度一片清净,而且在几天之后就会变得绿得惊人。万物几乎在你眼前成长;太阳会出现,大地的万物会闪闪发光。清晨时会有鸟儿歌唱,而且到处可以看到小松鼠。到处有花儿,野花和家花,茉莉、玫瑰以及金盞草。
有一天,在通往海边的路上,走在棕榈和沉重的雨树下,凝视着数以千计的东西,有一群孩童在唱歌。他们似乎那么快乐、天真,完全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存在。其中一位小女孩认识我们,她微笑地走过来,我们手牵着手走了一段时间,两人都没有说一句话,而当我们走近她的家时,她就向我敬礼,跑进去,不见了。世界和家将会破坏她,而她也将有孩子,为孩子而哭,而在世人的狡猾中,孩子将会被毁。但是那一天晚上,她很快乐,渴望握着一只手,与人分享她的快乐。
雨停止后,有一天傍晚,当西天一片金黄时,回到同样的路上,他走过一个年轻人身边。这个年轻人提着用土缽装的灯火,身上除了干净的缠腰布外,一无所有,而后面还有两人抬着一具尸体。他们全是婆罗门,身体洗得很干净,抬头挺胸。那个提着灯火的年轻人,想必是死者的儿子;他们全都十分迅速地走着。尸体将要在一处隐密的沙地火葬。一切都那么简单,没有讲究的枢车,载满了花,后面跟着一长列擦亮的车子或送葬的人,走在棺木后面:一切都是阴沉黑暗。或着你会看到一具尸体,很得体地遮盖着什么,戴在一辆脚踏车后面,要送到圣河去火葬。
死亡到处可见,而我们不曾与死亡生活在一起。死亡是一种阴沉、可怕的什么,要加以避免,不要说及。要关起门,避开它。但它总是在那儿。“爱”的美好在于“死”,而人们对两者都一无所知。死是痛苦,而爱是愉悦,这两者永不相遇;它们必须被分离,而分离是痛苦。从时间开始以来,情况就是如此:分离以及无止尽的冲突。对于那些没有看出“观察者就是被观察、体验者就是被体验”的人而言,将总是有死亡。它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也被困于其中,还有他的一切世俗财物,他的虚荣、痛苦与知识,也被困于其中。除非他把自己所累积的一切留在河流中,游向岸上,不然,死亡将总是敲他的门,等待着,注视着。当他离开河流时,并没有岸,堤岸是字语、观察者。他已经离开一切,河流与堤岸。河流是时间,而堤岸是时间的思绪:河流是时间和移动,而思绪涉及时间的移动。当观察者离开自己要不然的一切,那么观察者就存在。这不是死亡。它是永恒。你无法了解它,因为被了解的事物涉及时间;你也无法经历它:体验是由时间构成的。解脱被了解的事物就是解脱时间。不朽并不是你已经组合在一起的字语、书籍、影像。灵魂、“我”、呼吸是思绪—- 时间 —- 之子。当时间不存在时,死亡就不存在。爱存在。
西方的天空已经没有色彩,而就在地平线的上方升起一轮新月,显得年轻、羞怯而温柔。在路上,一切似乎都在消失中,婚姻、死亡、孩童的笑声,以及一个在啜泣的人。在月儿的近处出现孤单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