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回憶我的父親

南怀瑾:

你看我們那個時候的人格教育,家裡書房裡貼了一張紙,畫了線條,有一百個框框,有些是三十個框框,一張一張放在上面,叫什麼?“功過格”。每天自己讀完書了,爸爸坐在後面說:想一想,有沒有錯?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筆來在框框裡點個黑點。有什麼好事嗎?有,某某人沒有橘子吃,我送一個橘子給他,在框裡點個紅點,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為,好的點紅的,壞的點黑的,給自己看,這個叫功過格,我們是這樣來的。
——《漫談中國文化》

記得小的時候十一二歲,像我們家庭的教育,把《朱子治家格言》擺在桌上,而且要會背。早晚要向父親背,背完了照著做,“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我在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雖不算大富大貴人家,也是很不錯的家庭,家裡很多傭人,可是大雪天,一大早,父親把我叫起來掃院子,我母親當然心疼,何必呢?家裡有傭人啊!不行,非要他自己出來掃不可,不然長大了沒得出息,不知道人事的艱苦;傭人固然有,為什麼他該享受啊?!

我那個手凍得啊都腫起來了,像螃蟹一樣,還不准我帶手套,拿個掃把在掃雪。夜裡關了門以後,點個燈到處看看門閂好沒有。我說我們當年是受的這種教育。
——《孟子與離婁》

師之尊人(編按:南師的父親),少有大志,中年趨於淡泊,讀書一生,不求榮顯。師以獨子,而課讀之嚴,從不姑息。故師自雲:十二歲時,即圈點通鑒史書等一遍。太老師常于天未明時,即喚其起讀,且在旁常誦:“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之古句以勉之。寒冬晨起,亦命先事掃雪,然後誦書。常告太師母雲: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十三四歲時,雖逢寒假,亦不稍假,即命其獨赴山寺攻讀,不必回家過年。其家教之嚴,有如此者。師雲:今時薄知學問,亦皆得力于太老師昔年教導之力焉。
——《金粟軒詩話八講》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繫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

記得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係。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佛教的孝道思想》

曾國藩: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紅樓夢》裡有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為人處事過猶不及。

凡事太過,反而容易得不償失。

好的人生,都是“三七”開。

三分精明,七分厚道

鄭板橋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與人相處,精明不如厚道。

寬厚之人或許會吃點虧,但恰恰是這肯吃虧的態度,讓別人樂於與之交往。

看似傻,其實是聰明之舉。

曾國藩是晚清有名的重臣,也是為人厚道的典範。

曾國藩為官,從不巧取豪奪屬下的利益,而是主動讓利給他人。

1860年,曾國藩聯合湘軍統帥胡林翼,打敗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攻下安慶城。

這本是一個加功進爵的大好機會,然而曾國藩不曾向朝廷為自己邀功,反而把功勞讓給了胡林翼。

胡林翼因此被任命為湖北巡撫。

沈葆楨曾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官,因曾國藩的舉薦成為江西巡撫。

然而沈葆楨因剋扣軍餉,又為難曾國藩,將士們都不滿,要求彈劾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曾國藩卻顯得很淡定,他勸告湘軍將領,誰也不要為難沈葆楨。

曾國藩的大度令沈葆楨十分感動,因此他更加勤政為民,才成為後來的晚清重臣。

曾國藩不居功和善待他人的做法,為他贏得了眾多尊重和榮譽。

追隨他的能人異士也越來越多。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帶著聰明去計較,不如在聰明里留點厚道,為他人著想,才是人生大智慧。”

精明算計可以讓人獲利一時,厚道卻可以讓人安享一世。

俗話說:“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杨绛: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图文均来自网络)

文:苏墨

《中國文化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崇敬楊絳先生?

有個網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豁達的處世大智。

她,歷經一個世紀的沉浮滄桑,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以不爭的品格從容自處。

人生之慧,在於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於舉重若輕、淡看浮華。

看淡身外之物,無欲則心輕。

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因為偶然得到一件華貴的睡袍,而發覺家裡的舊家具與之不配。

於是,他決定把舊物一件件換新。

然而,隨著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華家裡的他,卻驀然發現:他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此荒廢了主業。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綁架”了。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

故事中的狄德羅,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擁有了更多更好的,卻仍然感到不幸福。

無止境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楊絳,就是一個物質極簡的人。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感嘆:

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對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牆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個客廳幾乎沒有任何家具,牆角里供人做的椅子只不過是兩隻豎擺著的木箱子。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一人一頭,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最昂貴的裝飾吧。

即使後來,面對上級的屢次提出改善條件,她總是笑言:在這樣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

就這樣,一位學術泰斗,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卻怡然自得,不改其樂,寫出了一部部震驚文壇的文學巨著。

不僅對物質淡泊,對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譯《堂吉訶德》而榮獲西班牙政府的嘉賞,被盛邀出訪。

然而淡看名利的她數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後,實在“賴不掉了”才答應。

楊絳常說: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為她對物質的淡泊,對慾望的節制,讓她能夠在浮躁的當下,不僅活得恬靜自在,而且能夠潛心治學,屢攀文學高峰。

正所謂,少欲則心靜,心簡則事明。

唯有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幸福才會做加法。

看淡逆境,挫折變存摺。

巴爾扎克說:

“苦難對於智者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則是萬丈深淵。”

楊絳的一生坎坷崎嶇,她前半生歷經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後半生又經歷了女兒、丈夫先後逝去的錐心之痛。

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她始終坦然以對,用智慧的心態化解一切。

上海淪為“孤島”的時候,生活日益艱難,為了生計,楊絳一人兼了好幾分工,代課、家教,寫話劇……每天早出晚歸,多個地方奔波,勞累至極。

然而,她卻欣慰地說:

“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並且,她把所見所聞都糅進了作品,讓那些困苦變成了素材,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

文革運動中,她被學生誣陷,在師生面前出糗、被眾人當瘟疫一般躲開的時候,她泰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煉。”

結果,下學期選她課的學生更多,因為被她的從容氣度所折服。

尤其,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她淡然的品質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胸掛大字牌的時候,她跟丈夫戲稱“愛麗絲夢遊奇境”,相互大笑。

當被罰去清掃廁所時,她幽默地說:正好可以享受到自由,不必看見不喜歡的人。

當在田間辛苦勞作的時候,她感嘆道:意外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增強了勞動之美的認知。

……

就這樣,面對一次次困境,她一次次抱著樂觀的心態,結果所有的磨難都變成了禮物。

正如她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困境淬煉心境,磨難啟迪心智。

當你換個角度看待逆境,所有的絆腳石都變成了墊腳石。

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2005年,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大的、由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引起爭議。

在此起彼伏的非議中,譯者董燕生直接在媒體前稱:楊絳翻譯的版本簡直就是反面教材!

他還批評道,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去查字典,很多譯法都是錯誤的。

尤其指責楊絳的譯本比他的少了11萬字,肯定刪減了章節。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隨著質疑的持續發酵,楊絳卻置若罔聞,“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最終連資深出版人李景端也忍受不了,致電楊絳替她鳴不平的時候,楊絳卻開心地打趣道:

“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子愛管閒事!對於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他,隨他怎麼說吧。”

突然想起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別人怎麼說與你無關,儘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真正生活的高手,不去評價他人,更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影響。

現實中,我們的行為舉止不可避免會遭到他人的關注,甚至不被理解,如果你總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那麼你將如生活在煉獄,患得患失。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正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故事的結尾便是,直到很久之後,大家才得知,原來楊絳運用了《文史通義》中著名的“點煩”翻譯法,語意更突出,情節更緊湊。

大家對楊絳淡定氣度的欽佩更上一層樓。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懂你的不必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人生短暫,無需在意他人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楊絳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當你擁有一顆淡泊之心,即便行到水窮處,依能坐看雲起時。

最後,願你我修得一份豁達與超脫,淡定處世,淡然為人,從容一生。

杨绛: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杨绛:

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

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

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前半生,一捺寫後半生,

前半生寫執著,後半生寫釋懷!

木心: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

摘自《文学回忆录》 ​​​木心

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

光是游历,没有用的。

少年人大多心猿意马,华而不实,忽而兴奋,忽而消沉。

我从十四岁到廿岁出头,稀里糊涂,干的件件都是傻事。

现在回忆,好机会错过了,

没错过的也被自己浪费了。

木心: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

木心:老子

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哲学,太老了。在他之前,他的文化继承不长。李耳的老师是谁,李耳的参考书是什么?有多少?都不可考。可以想象他是自学的。无师自通,没有参考书,是全凭自己的血肉之躯,观照冥想——耶稣和释迦牟尼还有前人的经典可读呢。

我的意思是:李耳的个人寿年很长,他的文化继承,历史很短,而我们的文化继承,超过两千年。

思想家的阅历和知识,分直接和间接。凭生活体验,沉思冥想,是直接的;博览群书,参看别人的阅历、记载、知识等等,是间接的。合在一起,便是现代思想家的历史寿命。

对照之下,老子据说两百多岁,我们呢,两千多岁。环顾四周,没有伟大的思想家。所以上次讲课回家,心中闷闷不乐。

老子的哲学老了,小子的哲学,零零碎碎,像夹心饼干,夹在散文中、诗中:巧则巧矣,避重就轻。我总得正面写一部哲学著作,才算坦白交代、重新做人——重新做艺术家。

孔子曰“三十而立”。我没有这样早熟。三十岁时,我关在牢里。当时我笑,笑人生三十而坐,坐班房。但我有我的而立之年,叫做“六十而立”,比孔子迟三十年。

木心: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

今天讲孔子。

你们小时候练毛笔字,有谁经过“描红”的?就是毛边纸的方格习字簿,每格印有红字,小学生用毛笔蘸了墨,一笔一笔把红字填成黑字:

上大人 孔乙己 化三千 贤七十

孔子,一说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曾做过鲁国的司空、司寇(司空,唐虞时有之,平水土,六卿之一,清时俗称工部尚书,类工业部长。司寇,亦六卿之一,掌刑狱,清时俗称刑部尚书,类公安部长),后来罢了官,只好收学生讲学,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回鲁地,专心著述,编订《尚书》、《诗经》、《周易》、《春秋》,还订定了《礼记》与《乐经》。

孔丘的思想与李耳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他根据周公的原则,周详地建立了一个生活模式。

他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做了鲁国的大夫,才归为鲁国人。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乐师)。说这些,并非笑话他,而是说明他头脑很实际。那年代和希腊雅典一样,一个城市等于一个国,鲁国的大夫如孟孙、季孙,都自己建筑都城。孔丘反对,暗中唆使学生子路,设计破坏这种城。可见孔二先生很有一套阴谋诡计。

我最有意见的是,孔丘杀少正卯,是一桩冤案。他担任鲁国司寇,实际是宰相。他曾说,“子为政,焉用杀”(政治干得好,用不着杀人),自己一上台,不到七天,处死少正卯。少正卯是个学者,也收徒讲学。思想新、口才好,把孔丘的门徒吸引不少过去。孔丘记恨,扣他大帽子 :一,聚众结社。二,鼓吹邪说。三,淆乱是非。

孔丘自己对少正卯的判断: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纯粹是思想作风问题,明明是孔丘硬加罪名,本来的少正卯,可能是:“心达、行坚、言辩、记博、顺泽。”

孔丘很像“文革”理论家,安上“险”、“辟”、“伪”、“丑”、“非”五个恶毒的字眼,概念全变了。即使如此,也不犯死罪。可是孔丘铁腕,把少正卯灭了。

后来儒家掩盖这件丑事。朱熹就否认,说《论语》不载,子思、孟子不言,没这回事,造谣。但荀况揭露出来。

这件事我认为很重要,迫害知识分子,是孔丘理论的破产。我从孔丘的虚伪,从他理论的不近人情,从他的心理阴暗面,推测杀少正卯是真。我很惋惜少正卯没有著作留下来。可能有点尼采味道的。假如我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也开讲。会不会被孔丘杀掉呢?他上台,我就逃。

我们讲文学史。按理说,孔丘自称“述而不作”,不是作家,至少不是专业作家,流亡作家。但古代的思想家,如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李耳,自己不动笔的。孔丘的代表作是《论语》,是对话录,由他的学生记录整理的。

《论语》的文学性,极高妙,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丰富,记述客观全面。

我小时候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经、史、子、集),《易》、《书》、《诗》、《礼》、《春秋》(原来是六经,《乐经》亡于秦,汉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夏天乘凉,母亲讲解《易经》,背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附带说一说,《周易》的文学性也很高妙。可惜来不及专讲《周易》,像这样的一个月两堂课,得花半年才讲得完一部《易经》。

回到《论语》——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以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就不肯表示意见了。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你又将怎样去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假思索答道:“如果有个一百平方里土地和一千乘战车的侯国,受到大国的威胁,军事入侵,继之又发生灾荒(饥,谷不熟;馑,菜不熟),我可以出而治理,用不到三年,便能使人民奋起作战,而且懂得礼法。”

夫子哂之。

孔子对他微笑。

“求!尔何如?”(求,冉有)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有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我来治理,不用三年,可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只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我不敢说能做什么大事,愿意学习罢了。在诸侯的祖庙里行祭祀,或者诸侯间集会,我也穿礼服,戴礼帽(章甫是殷制礼冠),愿意参与作傧相的。

“点!尔何如?”(曾皙,名点,字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瑟声渐轻,铿然而止,他放开瑟而直起腰来,跪着说:我的意思和三子是不同的。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有什么要紧呢,各人说各人的志向啊。”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音于),咏而归。”

暮春季节,已穿夹衣了,二十岁以上的五六个,二十岁以下的六七个,在沂水的温泉里洗澡、薰香,在舞雩的求雨台上乘凉,然后唱着歌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感慨道:“我同意点的想法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国家应该礼让,子路不知谦逊,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哪有六七十、五六十平方里的不是国家的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有宗庙、有盛会,不是国家的事?公西赤只要做个小司仪,还有谁能做大司仪呢?

整本《论语》,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练的散文诗。

文学的伟大,在于某种思想过时了,某种观点荒谬错误,如果文学性强,就不会消失。我常常读与我见解截然相反的书,只为了看取文学技巧。孔丘的言行体系,我几乎都反对——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为帝王利用——但我重视孔丘的文学修养。

刚才例举的片断,真好。

上次我讲老子,主要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当然,重点还是老子的文学价值。这次讲孔子,只谈《论语》的文学性。

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他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奇在内心复杂固执,智商很高,精通文学、音乐,讲究吃穿。他欲望强盛,种种苛求,世界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东西统统告人。

所以虚伪,十分精致地虚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远庖厨,秋穿什么皮衣,冬穿什么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亲做坏事,儿子要隐瞒,骂人,赌咒,等等——如果仔细分析他的心理,再广泛地印证中国人的性格结构,将是一篇极有意思的宏文。

“五四”打倒孔家店,表不及里。孔子没死,他的幽灵就是无数中国的伪君子。

木心:急转直下,谈墨子。

墨子,名翟,有说是鲁人,有说是宋人。一说他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大约八九十岁。他出生治工艺的阶层,是有技术的奴隶,非常好学。因生于鲁国,当然受业于儒者。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上来就认为孔子的理论偏极端。

一,礼制太烦琐。二,厚葬耗费财力。三,守丧三年太长,又伤身体,又误生产。

他舍弃儒学,效法禹酋长,疏通河道,参与水利工程,不怕艰难困苦,与上层下层人物广泛接触。

值得注意:儒家的重礼、厚葬、守制,目的是尽人事,以愚孝治国,是宗族主义的大传统。这些陈陈相因的传统,全民族信为天经地义。墨翟为何一下子就看出不对?我认为,根本在于“真诚”。

真诚,先要自己无私念,不虚伪,再要用知识去分析判断,事物就清楚了——这一点安身立命的道理,我推荐给各位,以后研究任何问题,第一要脱开个人的利害得失,就会聪明。我推崇墨子,他不自私、不做作,他不能算思想家、哲学家,但我喜欢他的“人”。

早年我在北京设计展览会,喜欢一个人逛天桥,去东安市场听曲艺相声,在东直门外西直门外的小酒店,和下层人物喝酒抽烟聊天。他们身上有墨子的味道,零零碎碎的墨子。

墨子提出“巨子”的学说,甚至成立制度,有点像黑社会的教父,青红帮的龙头。黑社会专干坏事,青红帮占地为王,墨子却为的是正义、和平、博爱。和黑社会相似的一点,是巨子制度中的成员都能赴火蹈刃,视死如饴。北京、上海等等民间社会还有这种潜质。说来你们不信,我文质彬彬,书卷气,其实善于和流氓交朋友。一定要是大流氓,或将成为大流氓的苗。可惜中国没有墨子派的大流氓了,眼下只有小瘪三。

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明儒家与墨家的基本态度。

墨子问儒者:“何故为乐?”儒者答:“乐以为乐。”

墨子比喻道:如果我问何故为室,作答“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这样才算告诉我为室之故。我问何以为乐,你答乐以为乐,等于我问何故为室,你答室以为室,那你根本就没有回答。

又例,楚王的臣子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政:主政要主得好,应当怎样?孔子答:“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听起来很高尚,大有深意。墨子拆穿道:叶公未得其问,孔子亦未得所以对。难道叶公不知善为政者能使远者近之,旧者新之么?明明是问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地步呀。

叶公是糊涂人,孔子是偷换概念的老手,墨子诚实、聪明。

“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墨子说:古服,在古代是新服。古言,在古代是新言。所以古之君子都是新服新言,这岂不是在说古人不仁,不是君子么?

这又十分机智、爽利。

墨家不重文采,但通顺朴实,明白痛快,条理严谨,逻辑性很强。当春秋末年,各国兼并愈烈,战争频繁。墨家代表庶民的生活要求,反对不义的战争,墨子写了《非攻》。我们来读《非攻》的上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驰)鸡豚(屯)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即拖,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这种文体非常适宜于做演说,与罗马雄辩家的风格很像。

孔、墨,处处对立,现在看看,还是很有劲。孔说“仁”,墨子以“兼爱”来动摇“仁”,因为“仁”只偏爱“王公大人”的血族。

儒家以“孝”为“仁”之本。墨子说:“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孝”与“忠”是一体的,“孝”被墨子松掉,“忠”也谈不上了,就无法“克己复礼”,无法恢复宗族的奴隶制轨范。

陈丹青:

“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很难得有一个人,能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木心就是薄情人世上的一束光,在“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的时代,总会在黑暗处将你点亮。

木心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自在自由地娓娓道出文学的回忆。他的一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一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已觉深不可测。”

梁文道:

“他的作品,好读难懂,难懂易记,因为风格印记太过强烈了,每一句说,自有一股木心的标识,引人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铭入脑海,有时立即记住了某一句,回头细想,其实还没懂得确切的意思:于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

木心小记

(图文均来自网络)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和蔼,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

➊木心

1

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

木心,本名孙璞。

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

孙家乃望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

小时候家里的佣人清洁厅堂,

换下了条案上的宋瓷,临时摆上明代的官窑。

女主人看见了,呵斥说:

“明代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快给收回去。”

1937年末,乌镇沦陷。当时木心10岁,

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

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

所以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

➊ 自左至右: 父亲、木心、小姐姐、母亲、大姐姐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少年木心口出狂言,

“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

惹得长辈们哄堂大笑。有的只当是童言无忌,

有的说他是“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后来书读多了,便尝试着创作。

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

“神闲气定,俨然居高不下”,

家人看了他的诗商讨:“弟弟年纪这样轻,

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

木心后来道:“我知道他们的忧虑。

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会出家做和尚的。”

➊木心

2

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

锦衣玉食的生活,

并不能让这个少年满足,

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

19岁时,他借口养病,

独自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

其中有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

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矿烛一支。

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读书写文章。

➊木心(后左二)

那时候有个乡下姑娘定时给木心送饭。

一开始顿顿有米粉蒸肉,颇得少年欢心。

“此物与炒青菜、萝卜汤之类同食,堪爱吃一辈子。”

到了后来,肉块变肉片,肉片变薄,至于不见,

木心调侃,由散文成了五言绝句。

某夜山上老虎来挠门,临行时扑杀羊一只,

未及叼走便被乡人的锣鼓声吓退。

第二天一早,木心嘱咐送饭的姑娘买回一只羊腿。

切块,放姜蒜红烧,佐以葱花和青椒炒毛豆,

“筷头像雨点,眼睛像豁闪(闪电)”,与姑娘家人大快朵颐了一顿。

➊木心画作

3

年轻人,从不缺一腔热血

1947年,年轻的木心一腔热血,

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

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卡车上跳上跳下。

“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第二年,木心投奔新四军,绘制马恩列毛的画像。

后因此事被当时的上海市长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

木心避走台湾,直到1949年才返回大陆。

➊浦东月色➋清筠凉川

小时候他被关在家里,天天祷告,

他不知该向上帝还是释迦,放我出去吧,

流浪,打工,打仗,都可以。

冰心到过美国,高尔基嘛到处流浪,

鲁迅去过日本,可是我在家里……

“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地中海、太平洋,

我只见过平静的湖。

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

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

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一路经历到“文革”,他对上帝说:够了!

➊木心

4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

文革时期,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

木心看不过,就嚷嚷:他也配对海涅乱叫。

就这一句话“犯了罪”,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

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被抄走。

全家人被日夜监视,姐姐被批斗身亡,

姐夫被关在学校的“牛棚”里,一个侄子被五花大绑在学校里批斗。

➊刚出狱的木心

劳动期间,

木心需要扫地、刷厕所。

他曾绝望投海,被追兵捞起后投进监狱。

他自杀过一次,想通了。“平常日子我会想自杀,

‘文革’以来,决不死,回家把自己养得好好的”

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平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

浩劫临头,才知道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

➊狱中笔记

有人让他写检查,

他却将写检查的纸张偷偷省下来,

写满了他的小说和散文。

他前后写下65万字,

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

夜晚的时候还在纸上画出黑色的琴键,

用这无声的键盘来弹奏莫扎特和肖邦。

连他自己也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文学是他的信仰,“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

晚年他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想了想又加上一句,“但不知去原谅谁”。

➊木心

坚强的木心靠着文学挺过了“文革”,

他说:“‘文革’后,我不仅没有呻吟,我还笑着。”

他在国内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申请出国去了纽约,

往后的日子里,“文革”成了他的禁忌。

对在大陆过往的经验,永远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

不是不顾,而是不肯流于轻率的诉苦和责难”。

固然说着原谅,但实在难以原谅。

木心临终前陷入了昏迷状态,

他抓着陈丹青的手不住地说:

“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

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他用了半个世纪的光阴,也未能走出当年的那场噩梦。

➊木心

5

怎样骄傲的灵魂!这老头儿真坏。

木心自己评价自己说:“我是一个诗人。”

他带着他的《诗经演》,谦虚地说:“我最擅长写诗。”

他的诗自然写得极好,

一首《从前慢》已使无数路人转粉。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➊木心手稿➋木心与陈丹青

木心爱诗,

他说中国缺的不是国学大师,而是诗人。

他看了陈丹青的画后,

叹息说:“丹青啊,你缺乏诗意。”

陈丹青不解,连忙请教他什么叫“缺乏诗意”?

他严肃地摇摇头说:“不可以问的!这就是没诗意呀。”

他的诗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➊旅美艺术家➋木心(右)在纽约给陈丹青等晚辈讲解世界文学史

木心孤傲了一辈子,

飘零海外时,偶尔念及的温暖记忆。

自然有人非议,有人冷嘲。

他笑嘻嘻地要学生替他作证:

木心不是妖怪,是个普通健康的老头子。

他对旅美的艺术家圈子保持距离,冷眼旁观,

“来美国11年半,我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

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

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

高雅、低俗两不误,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

陈丹青还记下了他一句粗话:

“古代,群山重重,你怎么超越,

有人对我说,洞庭湖出一书家,超过王羲之。

我说:“操他妈。”

➊木心在纽约

6

你死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2006年9月,

在外飘零20多年后,

陈丹青把木心从美国悄然接回乌镇。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

木心自称不如乔伊斯阔气,

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那个乌镇的翩翩少年,向世界出发,流亡,

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

➊木心➋木心山水画

2010年,美国纪录片导演

Tim Sternberg和Francisco Bello,

赴乌镇为木心拍摄他生前唯一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由文革的背景开始,

在木心的“塔中之塔”系列山水画中结束。

其实对于能感受到木心最后的模样和谈吐,

在被问到之前的际遇时,片中的木心时而沉默,

时而些许无奈地回答“能不能换一个话题啊”,

然后垂下眼,表情像个孩子。

➊木心➋木心遗物

而讨论艺术时,木心眼中发光,

希望他的作品能被严肃看待。

他不是流亡的人,更不是受害者。

他是散步者,散久了,一不小心就到了纽约。

片中的那次雪中散步,是木心最后一次散步。

周围皑皑一片,木心拄着拐杖缓缓而行,

细雨般的雪落下,真是幅动人的画面。

而之后,木心再没能起身散步了。

➊书桌➋木心

2011年12月21日,

纪录片拍摄后的一年零十天,木心去世。

淡淡雾霭笼罩着桐乡,乌镇还未醒来,

当有人问起“木心在最后时光有没有外出”时,

周围的邻居们一脸茫然:“木心是谁?”

他们不知道,就在这个凌晨,

一位传奇的老人孑然离开,为中国文化界留下了永远的哀伤。

➊木心与陈丹青➋木心在乌镇

少年时的富家子弟,青年时的热血男儿,

壮年时的饱经磨难,中年时的颠沛流离。

像木心说的“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

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

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

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就这样归去了。

一辈子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干净清醒。

彼逝我临,并不迟。对于爱木心的人,

他会一直在看得见的远方,和我们看不见的身旁。

 

木心: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和蔼,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先生说:一个人能否成大器。

木心先生说:一个人能否成大器,最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信心和信念。

信心,信念。

一般凭空想,一半凭行动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

天才的第一特征是信心。

信心从哪里来,信心就是忠诚。

立志容易,忠诚其志,太难。

许多人立志,随立随悔,不如不立。

艺术、爱情、政治、商业都要忠诚。

求道,坚定、忠诚无疑 。

虽蹈海,也要走下去。

信心来自天性的纯真朴厚。

李嘉诚御用风水师陈伯的临终遗训!揭示富贵的秘诀。

图文均来自网络

陈伯,原名陈朗,笃信道教,擅长观人气色,能把眼前人的命运,过去和未来一一细诉,预测命中率精确得令人震惊。

李嘉诚三十岁的时候,在香港开始经商做些小生意。有一天他们碰在一起,陈朗给他算命,算了之后跟他开玩笑说:你希望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你就满足了?李嘉诚先生告诉他,我能有三千万,就很满足了。陈朗告诉他,你命里的财库不是平的,是漫出来的,你将来必定成为香港首富!

很多年前,有一次陈伯吃饭时碰到一个年轻人,他告诉英皇老板杨受成,这小伙子他日会很红,你要用他。后来这年轻人确实加入了英皇娱乐,这个年轻人叫谢霆锋。

曾找陈伯算命的还有:李兆基、李嘉诚、郑裕彤、刘嘉玲、章小蕙、杨受成、容祖儿、谢霆锋、黎姿、吕良伟等。另外,还有泰国国王、印度尼西亚以前的总统苏哈托,都尊陈伯为坐上宾。

陈伯遗训

陈伯于2003年11月29日在养和医院病逝,享年78岁。他临终前,许多富豪都私下到医院探访,陈伯也对这些富可敌国的富豪们坦诚了帮助他们“致富的因缘”和“致富的秘诀”。
陈伯临终前说:“我为什么要帮助你们,是因为你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陈朗:“其实你们这些有钱人,不是一生修来的福,都是多生累世行善积德,孝亲尊师,普济众生,才能有现在这些福(财富地位)。”

陈朗:“现在很多人走错路,想用些手段、权势或现代知识技术来赚钱,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都只是缘,真正的还是自己要有因(行善积德、孝亲尊师、普济众生)才行,如果没有因,我也帮忙不上。”

陈朗:“我现在为什要来受苦(指到香港做了三次手术受尽痛苦),虽然我是好意,帮助你们改变了缘,让你们早点成功,可以多帮助些人,但这终究是违背了天道,还是要受上天惩罚,天自有祂的道理。”

陈朗:“要成功,除了自己要有种因(福德),还要有好缘,中国人讲‘和气生财’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智慧,待人要诚心正意、和颜悦色,才能结‘好人缘’,以后就是这些人帮你成功的,千万不要财大气粗,心高气傲,这是会损福的,《易经》中有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在说这事。”

陈朗:“做生意要走正路,自己有种因(福德),成功是早晚的问题,福种的厚,缘自然就来的快,急不得。走正路(做生意正正当当、规规矩矩)也是在造福,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人学习,这种福也不是几个亿可以计算的,千万不要想走歪路,否则福损的很快,命中本来有万亿的福,走歪路,减损成几十亿,自己还以为成功了,没想到将来要受造恶的果报,实在得不偿失。”

陈朗:“现在世道很坏,大家为了求名、求利不择手段,问题还是出在没有圣教(圣贤教育),廉耻没有了,更不要说仁义道德,你们这些人,如果想要世世代代保有富贵,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圣教(圣贤教育)给提倡起来,人人有廉耻,人祸就少了,人祸少,天灾自然就减了。”

陈朗:“你们这些人的影响力大,建些好学校,培养好老师,把这事(圣贤教育)做起来,中国安定了,世界各地自然就来学习,做这事,是种现在世上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谁来做谁就得利,世世代代得大富贵。”

陈伯这些遗言在网上热传。他认为人今生的富贵是前世(多世)积德行善得来的;而要富贵延续下去,就要“走正路”否则“福损的很快”;兴办教学,教授圣贤教育,可以积大德。

《史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摘自《史记》西汉·司马迁

原文: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顺,不 妄喜,乃看透得失,明忧乐之义;

逆,不惶馁,是执着之中,心态平淡;

安,不奢逸,为有进取之心,明取舍之道;

危,不惊惧,非自信坦然,镇定自若者,不能为也!

白话译文:

顺境时,不狂妄欣喜;逆境时,不惊慌;安逸时,不奢靡放逸; 危险时,不惊恐害怕;

胸中有惊天的雷声而外面看上去很平静的人,可以封为上将军!

顺境时,不狂妄欣喜,才是把得失看透了,明白了忧愁快乐的真谛;

逆境中,不惊慌妥协,这是心中有所坚持,心中平静淡定;

处于安逸之时,不骄奢安逸,是有进取的心思,理解了取与舍的真正含义;

处于危险之时,不惊惶恐惧,不是自信坦然,镇定自若的人,不能够做到这样啊。

木心:艺术家不写自传的

木心:“不是说快乐的时候就画快乐,欢喜人就画人,没有这个的。欣赏古典画、浪漫派等等历史上所有的画,都不要基于艺术家是在写自传,他不写自传的!”

哲学家也是如此。

泰戈尔、罗素、木心、杨绛,都有在揭露人性的丑陋,人间的百态,爱情婚姻里的种种问题,以及命运的冲击,人世的沧桑等等。他们娓娓道来,观察人性的同时,揭示真理。这些是一个哲人每天都在观察和思考的事。

哲人对人性的思考,对整体的思考,是每时每刻的,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这些。

他思考这些不是在写自传,不是因为他过得不好,他不写自传的。

事实上,他们都过得很好,泰戈尔是金克拉科塔的地主,拥有很多地产和家业,一生都很富有。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更是令人羡慕。但她照样写了很多揭露人性和揭露所谓情爱的格言。

木心几乎从未直接描述自己在“文革”中被关进牢房,以及住在到处污水的防空洞中受的罪,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往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有比这强烈的多的事要做。

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期间,乌镇被日军占领,茅盾离家,委托他的老友代管老家的房子。木心就是在这期间发现茅盾图书馆的:

“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老宅很普通,一层楼,砖地、木棂长窗,各处暗沉沉的,再进去,豁然开朗,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淡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的“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至自命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争,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琅嬛福地了。”

木心读遍了这里的书,从西方哲学和文学,读到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剧本。

后来木心听说乌镇要重修茅盾图书馆,还感叹道:“可惜那许多为我所读过、修正装订过的书,历经战火,不知所终了……”

木心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个由防空洞改成的、单独监禁的地牢里,写下了65万字的手稿。

难以想象的是,在那种严酷和受监视的环境下,他居然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正反两面写下了65万字的笔记,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难以辨认。

在木心看来,这是在“完成一个天赋的任务:“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犹如《圣经》所说:“吾为真葡萄藤,吾父乃葡萄栽培人,吾不结果之枝皆被吾父截去,结果之枝吾父则精心修之,以期结出更多果子。”(《约翰福音》第15章)

木心并不考虑是否会有读者读到他所写的东西,木心在笔记里继续他对绘画、音乐、文学以及哲学的探讨。这些讨论的源泉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他从茅盾图书馆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他并没有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的还是文学和哲学的探讨,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这是他的天赋使命。他多次强调“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

杨绛: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杨绛先生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不去抱怨,不怕孤单,努力沉淀,世间皆苦,唯有自渡。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幸福,一半争取,一半随缘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愿你内心山河壮阔,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王阳明: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文章来自网络

大雨过后,抬头看天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王阳明属于前一种人。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然而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人生的一场大雨,一场生死攸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

他因为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驿丞是驿站的小官,不入品级。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上岸后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门,要求借宿,被一个和尚拒之门外。他只好找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小庙,靠着香案睡觉。

半夜里,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绕着走廊大声吼叫,却没有进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却发现王阳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惊地说:“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则怎么会没事儿呢?”就请他进寺。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个曾经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道士。

道士为王阳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诉他“君子利艰贞,晦可明”,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坐站桩,意思是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黑暗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

王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并且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在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不忘时常静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呢?”

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这一切,为他日后得以迅速复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王阳明在“大雨过后”,选择了“抬头看天”。

这种朴实的智慧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无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努力,以顺应不断变化的局势,等待机会的到来。

“居易”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俟命”绝对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心态,而是一种达观坦然的智慧。

“抬头看天”的王阳明终于得以悟道,“独善其身”之后,当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龙岗书院赋诗云:“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他能感觉到,在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龙场这个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可见,“大雨过后,抬头看天”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

是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过反求自身,以心去参悟生命,从而使内心无比强大,又慈悲善良。

人到绝境是转机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

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来后弥漫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无常的生活将绝境横亘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于人生转机的悬崖。

是粉身碎骨还是奇迹生还?是飞珠溅玉还是化险为安?绝境之中的你处于什么样的心态,都将决定最后的结局。

所以,请珍惜“置身绝境”的转机,只有直面困难,锤炼自己,才会涌现新的智慧,绝境也就转为佳境。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大雨过后,不要低头看地,而是抬头看天,就会发现全新的天空。

杨绛: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

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

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

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

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百岁感言》

杨绛: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

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

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

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

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 《将饮茶》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摘自《100岁感言》杨绛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经典语录30句

文字来自网络

她是最贤的妻,她是最才的女,她是最好的朋友,她是最慈的母亲……她不仅扮演好了生活给她的所有角色,而且,还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她是当之无愧的“女神”,是最值得当代女性学习的典范。因为她的存在,我们对“女神”的认知才不至于那么的浅薄。

她就是杨绛,一位有着旷世才情的传奇女性。

作家黎戈评论说:“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看她的书,能让我们对生活生出信心来,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希望我们也可以像她一样选择淡然、坚韧地去面对。

01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02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03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04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05

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06

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07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08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09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10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11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2

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13

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

14

世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唯恐穿在身上。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15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16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17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8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19

西方人说,任由七大罪恶: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了佛家所谓贪,嗔,痴。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20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属于肉;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属于灵;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21

人情好逸恶劳,斗来斗去,疲倦了,就想歇歇了。

22

人有两部分,看得见的身体和看不见的灵魂。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3

我热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不与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炙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24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还要进一步说,患不自知也。

25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26

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27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28

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29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30

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兴学义圣—武训传奇

山东冠县柳林镇,武训纪念馆

文章来自网络。

武训(1838~1896),清末山东堂邑县武家庄(今山东冠县)人,清代平民教育家。作为行乞兴学的先驱,以“修个义学为贫寒”为理想,沿门托钵,出卖苦力,争取施舍,甚至不惜自残自贱,受尽讥笑侮辱和困苦艰难。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武训行乞兴学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褒扬,被编入《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一节中,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行乞集资 创办义学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以示对他创办义学、训导学生的支持和鼓励。武训家中仅有薄田数亩,因连年灾荒,生活不能自给。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岁的武训丧父,家无田产、衣食无着的他只得随着母亲,四处乞讨度日,幼小的心灵尝尽世态炎凉。

体肤的饥寒只是一个方面,伴随武训的还有精神上的饥渴,他尤其渴望读书。讨饭时,遇到学房传出琅琅书声,武训非常羡慕,每见村童入学放学,他就在后尾随,常常惹来一片呵斥。一次,因为莽撞的闯入学房,请求先生允许他读书,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武训痛苦的问母亲:“我为什么不能上学呢?”母亲含泪说:“咱家穷得没饭吃,还有钱让你上学吗?傻孩子,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年幼时做乞丐,年稍长当佣工,这是贫穷的农家子弟走的生活道路。十四岁后,武训给地主当长工,每年工钱说定六千文。工钱虽少,武训却十分认真,别人不肯做的事,他也毫不推辞。接连干了三年,地主欺他不识字,拿出一本假账,硬是赖掉他三年工钱。武训急得大哭:“上天知道,做人要凭良心哪!”地主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把武训拖到街上,打得遍身青紫。武训大病一场,一连几天不吃不喝。

不久,武训又到一位秀才家里当佣工。一天,武训的姐姐托人捎给他一封信、两串钱,秀才把钱吞没,只念信给武训听,关于捎钱的话完全略去。后来姐姐托人问起,武训去质问,秀才不仅不认账,反痛骂武训财迷心窍。武训只好“哑巴吃黄连”,心里却深感不识字之害。

此后,因为不识字,武训又多次吃苦受气,就连姨丈也拿假账骗他。伤痛使武训想到,自己一再受欺负,不就是因为贫穷不能念书识字吗?而天下像他一样的穷孩子还多得很。思来想去,武训萌生了办学的念头,决心靠乞讨攒钱兴办义学,发誓“教人人读书识字”,使穷人的孩子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免遭人欺!自古以来,学堂除了官办,就是民间殷实人家集资兴办,以赤贫之身兴办义学,可谓旷古未闻。但武训下定决心,他为自己的想法欢欣不已,高唱道:“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咸丰九年(1859),二十一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自此,武训的新生命开始了。

武训首先找到一位剃头匠,将发辫剃去,只在额角留一小辫,并且头部左右的头发交换着留留剃剃,以此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这种怪模怪样的发式,他一直保留到死,并唱道:“这边剃那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这边留那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武训本来生得丑陋,“面貌语音,类似妇人,黧面狭额,丰颐扁口”,看起来也糊里糊涂,人送外号“豆沫儿”,如今又把头颅作践成如此奇形怪状,身上的衣服也是各色的补丁。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口里“义学长”、“义学短”,整天唱个不停。人们说:“武七恐怕是害了义学症吧?”从此,“义学症”成了他的绰号。他自己很喜欢这个名字,编了一首歌唱:“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武训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甚至把坏一点的也卖给别的叫花子,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等,并唱道:“吃好的,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他讨饭时,人家常常给他清水喝,但他有时却先洗脸后喝下。人家问他:“这脏水哪里能喝呢?”他又唱道:“喝脏水,不算脏,不办义学真肮脏。”如果遇见乐善好施的人家多给一些钱或物,他便喜欢得打跪叩头,唱颂扬歌词:“我要饭,你得善,修个义学你看看。”

武训除了乞讨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推磨推磨,一斗麦子六十个(六十文制钱),管推不管箩(筛面),管箩钱还多。”山东乡间磨面多半用牲畜,如驴、牛、骡马。武训恐怕牲畜夺了他的生意,又编了一首歌词,极力表白雇用他推磨的好处:“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在他立志办学的初期,推磨是他收入的大宗。武训还到处给人家晒粪、铡草、拉砘子、灌田、舂米、轧棉花、纺线。他会捻线缠线,制成货品出售赚钱,唱道:“捻线头缠线蛋,早晚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捻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总之,别人不屑干的事,他干;别人不肯做的事,他做;别人不会做的事,他会。

武训常常耍把戏给人看,博得人家的笑乐赚几文钱。他有一种“竖蜻蜓”的本领,能支持半个时辰不倒,一面竖一面爬,叫做“蝎子爬”。每当庙会和集场的时候,他就一面表演一面唱:“竖一个一个钱;竖十个十个钱;竖得多钱也多,谁说不能兴义学?”武训还有时在地下学马爬,供小孩们骑弄,一面爬一面唱:“我作马,让你骑;你出钱,俺出力,办个义学不费事。”

武训有时甚至做出可怕的举动求人施舍,如倒提着一条蛇作吞食状,人们惊畏,立时就掷钱给他,可眼看着一条小蛇就被他吃到肚里了,并唱道:“蛇可食,不要怕,修个义学全在我自家。”他有时拿蝎子玩耍来讨钱,把蝎子吃掉,唱道:“吃蝎子,吃蝎子,修个义学我的事。”他有时拿破砖碎瓦来吃,向人讨钱:“破砖碎瓦都能消化,不能修义学才惹人笑话!”武训因为急于筹措义学款项,有些不道德之徒竟拿出几文钱引诱他吃屎喝尿。武训就是这样不惜以摧残个人身体为代价,依靠坚强毅力执著地舍己兴学。

同治五年(1866),武训在离武家庄不远处,购买了四十五亩价格便宜的盐碱荒沙地,第一次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学田。同治十二年(1873),武训用历年行乞积蓄,共二百一十余吊,跪请本县正直的举人杨树坊代存生息。又过了几年,武训开始购置一些田产,备作学田。同时他以三分息放贷,以获取更多资金。此后,武训陆陆续续购买土地,经过二十多个春秋,到光绪十二年(1886),武训已置田二百三十亩,积资三千八百余吊,决定创建义学。

光绪十三年(1887),柳林镇郭芬因受武训精神感动,捐出镇东门外一亩八分七厘地,作为义学校址。武训欢喜至极,立时亲到各处,购买砖瓦木料,开始修建柳林镇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建起瓦房二十间,取名“崇贤义塾”。经过三十年努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一个乞丐靠乞讨兴办的义学终于出现在鲁西大地上。

学舍落成后,武训听说寿张县有一位文举人崔隼先生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立时跑到崔先生家里长跪不起,崔隼为其精诚所动,慨然答应出来教书。武训又到各村穷人家里劝他们送子弟到义塾读书。有的家长不愿意,武训便下跪乞求,讲说穷孩子上学的道理。义塾当年招生七十余人,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训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开学那天,武训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预备了丰盛的筵席款待先生,并请来诸绅士作陪,而自己却恭恭敬敬立于门外。在座的人再三请他,他也不肯。以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武训都要先拜先生,次拜学生。

武训对于先生授课是否勤恳,对于学生读书是否用心,时刻记挂。一次,学生都到齐了,先生仍睡觉未起,武训悄悄推开门,恭恭敬敬跪在先生床前流泪。先生十分惭愧,从此再也不忍晚起。如果看出先生勤苦教诲学生,武训便前去长跪致谢;见到顽皮不用功的学生,武训也用长跪不起规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武训感召下,义塾师生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学校。

堂邑知县郭春煦闻知武训义行,亲到乡间视察,赞叹不止。见武训衣服褴褛,即赠给银锞十两。不久,山东巡抚张曜特下示召见。武训一手提着破篮子,一手拿着打狗棒由柳林镇步行到济南。张巡抚问明他兴学的经过,不禁肃然动容,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二百两银子,又赐给他一种黄布钤印的绿簿,以便于募化。同时,巡抚认为乞丐兴学,志行卓绝,乃千古奇迹,当即奏请皇上恩赐建坊,赐给“乐善好施”字样,旋蒙清廷批准。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九日,光绪皇帝批示:“着照所请,礼部知道。”

五十岁以后的武训,依然讨饭、捻线,依然住破庙、吃粗粮,依然到处募化,积钱放钱,购买学田。学生们屡次请他到塾中居住,他一概拒绝。为免妻室之累,武训发誓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唱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他自己虽立志不娶,却惯好替人做媒。他自己也因此很得意:“义学症,做媒红,这桩亲事容易成。”替人说媒也是他义学收入的一宗。

光绪十六年(1890),馆陶县鸦儿庄千佛寺僧人了证,因敬慕武训人格,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在杨二庄置学田八十亩,宅基一所,建房十余间,成立义塾。武训捐资三百吊,请了证主持扩充,助其办学,叫做“鸦庄义塾”。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绅士施善政资助,用资三千吊,在城内御史巷筹办第三处义塾———“御史巷义塾”。任教先生王丕显受武训感召,把毕生精力献身义学事业,后人称其为“武训第二”。

武训渐渐年老,但他仍旧四处乞讨募化,预备不断设立新义塾。有人劝他为自己将来打算,他笑着唱道:“街死街埋,路死路埋,死了自有棺材。”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武训回到临清,忽然患起病来。在病势严重的时候,他听见学生的读书声,犹自面露微笑。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这位旷世奇人溘然长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屋檐下,享年五十八岁。

武训死后,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自临清御史巷义塾起柩,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东偏。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的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学生们皆放声痛哭。

武训死后八年,山东巡抚袁树勋将武训生前讨饭兴学的义举苦行,禀报清廷,奏请宣付国史馆立传。旋奉令照准,并准入三县“乡贤祠”,得建“忠义专祠”,永享祀典。

千古一人 盛名传扬

武训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乞丐,然而这位平凡的乞丐却有一番不平凡的作为。他喊出“修个义学为贫寒”的口号,以行乞办义学为人生宗旨,“让穷孩子会写会算,不受人欺”,历尽艰难,“设学三州县”,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业绩。陶行知短诗《武训颂》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概括:“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清政府赐予他“乐善好施”的匾额,封其为“义学正”,所有武训生前事迹,当时国史馆已奉令为之立传。据《清史稿》宣统本纪记载,“己未,予积赀兴学山东堂邑义丐武训事实宣付史馆”。武训事迹后来被编入《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一节中。

梁启超也专门为武训特撰《兴学节略》,以资表扬。文后总结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梁启超乃当时维新变法领袖人物,又是知识界泰斗,在其倡导下,武训受到越来越多人瞩目。

光绪二十九年(1903),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武训祠,并立碑为纪。民国时期,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拨款重建了武训祠,并立汉白玉雕像。1932年,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临清建造“武训纪念堂”。

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之楷模,各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对其推崇备极。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人物,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要人,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化名流,或为他题词著文,或为其义学捐款。

经多位教育家的宣传,武训的兴学事迹被列入教科书中。1934年和1945年两次纪念武训诞辰活动,对于讴歌武训精神、发展民众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个时期,全国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冯玉祥于1932~1935年间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后来陶行知创办育才中学、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有很大关系。江苏南通一所师范学校将武训画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武训为“武圣人”。

文阁中,描点名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奉貌之命,江青带人到山东,对早已去世的武训进行历史调查。1951年7月,《人民日报》刊文《武训历史调查记》,将武训定性为:以兴学为掩盖手段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文阁中,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开武训墓,掘出他的遗骨游街,当众批判后将其焚烧,挫骨扬灰。

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作出为武训恢复名誉的决定。2006年,武训墓及祠堂,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武训的故乡冠县,重建了武训纪念馆,举行了全国性武训研讨会和纪念活动,众多学者题词撰文,寄情言志。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享有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因为他没有文化,故辞典中称他为“无声教育家”。

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钦敬,武训的精神受到世人弘扬。在一些人眼里,武训不过是一位乞丐,可他却流芳千古。后人有诗颂扬武训道:“莫道乞人无下场,谁如武训盛名扬,线头缠出千秋业,豆沫长留万古香!”

王阳明嘉言摘录

文字来自网络

🌻王阳明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王阳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王阳明:“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而已。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

🌻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阳明游南镇,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王阳明曾说:“见满街都是圣人。”一个人内心光明,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王阳明:“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在庐陵做知县时,总是勤于政事,大小政务躬亲处理,毫不马虎。

一位学生问他:“先生,您不累吗?”

王阳明这样回答:“做事没有得失心,就不会觉得累。”

🌻王阳明: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王阳明:“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王阳明曾经有个朋友,脾气不好,修养极差。王阳明耐心的开导他,他连连说知道错了。

但是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还是没控制住情绪,发完牢骚后,朋友很不好意思的跟王阳明道歉。

王阳明却说: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差,现在却知道跟我道歉了,这就是进步。

王阳明就这样一点点把朋友的坏脾气矫正过来了。

不求一蹴而就,不要急于求成,一点点改变,终能成功。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为: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王阳明:“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王阳明:“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王阳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Page 2 of 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