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內心光明的人

图文均来自网络

光由心造,命由己造。

心是身上的燈,心若光明,世界就光明。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心中有光,自予光芒。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並不完全依赖於外在因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的態度為轉移。

一切的和諧、平衡、健康,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向上的心态產生的。

佛陀说:「成为自己的光!」,「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人之境遇起始於心的状态。

《老子》中说:「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都有陰陽和正反两面。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是很重要的。

人腦是很神奇的,積極的心態,會讓你第一時間注意到好的一面,以平衡坏的一面带来的精神压力和负面影响力。你不会再陷入负面情绪而造成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而心態決定了你投入生活的精神狀態,以不同的精神狀態對待生活,會產生非常不同的生活現實。

秀才的故事

一位秀才進京趕考,在考試前幾天他做了三個夢。
第一個夢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
第二個夢夢到自己下雨天戴了鬥笠還打傘。
第三個夢則是夢到自己跟心愛的姑娘背靠背躺在一起。

秀才找算命的解答,算命的一聽說「你還是回家吧。牆上種白菜那是白費勁,戴著鬥笠打雨傘是多此一舉,跟姑娘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收拾包袱準備回家。住店老闆聽說後,對秀才說「我也會解夢。
我覺得你這次一定能成功,你想,牆上種白菜,說明你要高中;戴鬥笠打傘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背靠背躺著不正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他精神百倍的參加考試,果然高中。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说:「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大抵是对其一生最準確的總結。一顆充盈而光明的心,足以照亮來路。

王陽明一日與友人同游,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
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雲水間。

做個內心光明的人

心裡的光,不是神偷偷賜下的禮物,而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

好心態是一種智慧,就像《菜根譚》中說的「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們無法控制和改變自己的遭遇时,一個聰明人卻可以通過轉變自己的心態,達到改變生活的目的。保持內心阳光是一种需要长久修炼的高等智能。

內心之光是柔和的,是對自己思想和情緒的控制。用微笑代替生氣,用行动代替抱怨,需要很深的理解。

木心在文革期间,曾被多次下狱,被关在地下室里,受过许多冤屈,但他却偷偷写下了65多万字的地下室笔记,里面全是哲学、美学、和乐谱,没有一句话的控诉,他甚至在纸上画钢琴琴键,在纸上弹,还写了不少简谱。他回忆说:“白天我是奴隶,晚上我是王子”,“美学就是我的流亡。”

生活就像一席毯子,不僅有蝨子,還有褶子。不要只看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波折,你正在經歷的,可能是別人已經或將要經歷的磨练。

王陽明的一生也並不順遂,25歲時,參加會試落選;34歲時,觸怒劉瑾,杖責入獄,被貶蛮荒之地的龍場;44歲時,又入賊寇四起之地。

任憑雨注,總有天晴。王阳明一生經歷過无数風浪,奔波流離,他没有抱怨生活,也没有苛責自己,反而练就了一盞心燈,此心从此光明异常。

成熟後的豁達

一個內心光明的人,是溫暖平静的。是對他人的寬容。寬容不是窩囊,而是成熟後的豁達。退讓一步不是愚昧,而是遇事後的远见達觀。

儒家有忠恕二字,原諒別人其实也是放过自己。事事斤斤計較,專挑別人的短處看,別人不痛快,自己也不痛快,两败俱伤。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擒獲寧王后,招致群奸嫉恨。張忠、許泰率領的京邊官軍進駐南昌後,對王陽明進行百般漫罵,故意尋釁鬧事,但王陽明毫不為所動。

他說:「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純真的人

一個內心光明的人,一定是個純真的人。內心的光是乾淨的,是對得失的坦然。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世事紛亂,本心不变。

王陽明對名利並不看重,他曾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等等。

不過,追求這些身外之物,要在「良知」的指導下進行,倘若為此失去了本心與良知,就如同大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容易釀成大患。

王阳明身在名利场中,却不为名利所困,收放自如。心里容得下萬物,却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纯真自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徐志摩:认识你真好!

徐志摩: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

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

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

更不是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而是历尽沧桑后,能由衷倾诉说: 认识你真好!

米兰昆德拉:懂得了要用诙谐的方式,过正经的人生

我已经过了喜欢炫耀和喧闹的年龄了,

遇到喜欢的事情,就努力的去做,

不再期待周围人的回应和鼓励,

也不再在乎他人的褒贬和说辞,

不会因为兴奋,而四处叫嚣,

也不会因为低沉,而祈求他人的理解和宽慰,

好的坏的都学会了不去渲染,不去吆喝,

懂得了要用诙谐的方式,过正经的人生。

—米兰昆德拉

冯唐:有个笃定的核,才能不被风吹散

文章来自网络

问:无论学医,在麦肯锡做咨询,还是在华润、中信,每一段经历您都深耕了挺久,反观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跳槽,换轨道。当面临重大选择时,您的决策模式是什么?以及支撑您在不同领域跨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冯唐:特别简单。别人说我自恋也好,吹牛也好,其实我内心是一个很容易没自信的人。为什么每个阶段都学了那么久,两个原因:

第一,我没自信说自己该学会的已经学了七七八八。为什么离开麦肯锡?我觉得学习曲线太平了,我在做一个重复性的工作而且年龄又不是太大,想迎接新的挑战。反正人生来一趟,我又不想当卧底,我想耍一耍。

第二,我喜欢吹牛。为了吹牛,你要找一个最牛的地方。当年高考,保送去北医,我去了协和。麦肯锡又是做咨询最好的地方,华润在国企里面也是数一数二。去最好的机构,你的代价就是得撅着屁股使劲干才能往上走。

培养好的见识,为了顶级的智慧,才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很长。一旦我发现学习的空间特别小或者做事的空间没有了,有可能认真考虑换一换。

至于如何在跨界中走得通,有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笃定的核,二是对一套通用工具的熟练应用。

一个人有了笃定的核之后就像是一座山,山上有四季轮回,但山还是山。

很多人以为跨界就是去左拼右杀,不停转换核心。但奇怪的是,真正能在跨界中不被吹散的人,内心必须有非常笃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

这样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就算很多人懂的东西我不懂,我也不慌,因为我懂的东西足够用在很多地方了。

第二,除了内心有一个笃定的核之外,人还是要有一套通用管理方法的工具模板,并且对这些工具、方法、模板熟练掌握和应用。

为什么我强调麦肯锡的通用管理?为什么我强调东方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管理智慧?正因为他们讲的都是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当你对麦肯锡这一套或者东方这一套很熟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搁到不少岗位都能胜任。

举个例子。世界500强大公司的一把手中,麦肯锡背景的人最多,很多都是在麦肯锡干过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甚至十年的。为什么?答案就是麦肯锡教了人很多通才技术、通才手段。

像我自己在麦肯锡9年多,除了博彩业没做过,其它行业我差不多都沾过了。那我是不是每个行业的专家呢?不是。我的优势在于我是通用问题的解决专家,我知道好多问题怎么解决。

再说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学培养出来的那些人,就比如曾国藩,他是个文官,难道他打仗就打不赢吗?不是的,他打仗也能打赢。

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舒适圈,觉得自己出了舒适圈就不行了。其实反过来看,我可能比较无情和坦率地说,你那个舒适圈也是假的,是靠不住的。

很多人其实在舒适圈做得也不好,所以才不敢出来,甚至他们的舒适圈都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的。我见过有人卡住一个位置坐了10年、20年,他们只是经验多一点而已。
如果不掌握一套能够剥离舒适圈、走出舒适圈的通用管理技巧,那这个舒适就是假舒适,是经不起风雨的,别人说换你就换你。

冯唐:资治通鉴

冯唐:

《资治通鉴》共294卷,一言以蔽之:狗改不了吃屎,人实在是不长记性。你能深刻地体会到轮回,就是在这万般苦之间转来转去,就是跳不出来。

如果你能通读《资治通鉴》,掌握其中60%的人类智慧,你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比别人走得更顺、更祥和、更幸福。

所以,读《资治通鉴》可以少犯傻,摆脱“轮回”,掌握人类智慧。如果能用追逐自身美貌、身材的决心和动力,去追逐一点智慧的进步,这个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司马光跟一般写书的腐儒不一样,他老成持重,是个骨子里能干、有胆有识的人。

《资治通鉴》原文300多万字,加上胡三省的注释,接近600万字,充满了高质量智慧和案例教学。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重视人和事的例子。《资治通鉴》从头到尾贯彻了案例法的运用,用事来告诉你怎么做事,用案例来教育你什么是常识。

如果你真想做大企业家,想做大官,想带大团队,你不得不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帮你完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最好的一部书。如果你是中等资质之人,你学通《资治通鉴》,很有可能将来是个大企业家,甚至可能是个大官。对于一些只是想养活自己,轻轻松松过日子,只想有点风骨,别老跪着去挣钱的这种人,请跟着冯唐学《资治通鉴》,站着把钱赚。

冯唐:生活不存在宽窄

生活不存在宽窄,想象力永无边界

总有一些人老说,你的生活很狭窄,所以你当不了小说家,这个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误读和误解。

生活不存在宽窄,如果你有足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哪怕在一间屋子,哪怕你在监狱里,你都很有可能生活得非常丰富;

如果你不会观察,就算你一天飞三个地方,一年换10个工作,你依旧是苍白的,是没有养料的,是写不出东西来的。

所以生活面的宽窄跟一个作家有没有宽阔的视野,有没有能力把“表达在当下,理解在高处”做好,那完完全全是两回事。

冯唐:“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

文章来自网络

问:您有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指的是一个人对待时间、结果和别人评价的态度,不乏洒脱。

可随着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已经让人们应接不暇,当现实情况面临挣扎的时候,焦虑更多来自生存,这种情况下个体和企业该如何处之呢?

冯唐:“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这是对于顺境而言。在顺境中,我们在大方向上、大势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忽然来了百年不遇的变局,我还有一个十字箴言:“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

第一,看脚下 。

疫情来了,逆境来了,大困难来了,首先不要惊慌失措,自己先把自己吓着。过去有个统计:大地震中,三分之一的死亡都是自己从楼上跳下去摔死的。

怎么“看脚下”?最重要的就是改善现金状况,你要看看手上还有多少现钱。

英文有个词叫burning rate,烧的速率,翻译成中文就是“基本消耗”。也就是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天,从大到小,你的组织、你的家庭、你个人,要消耗多少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如果你的现金能够支撑六个月,甚至十二个月,就有可能活下来,因为先破产的人的生意就有可能是你的了。比如一条街上有三个煎饼店,一个煎饼店两个月后关门了,另一个煎饼店四个月后倒闭了,但是你手上还有两三个月的现金,那这条街上的煎饼生意可能就都归你了。

第二,不断行。

把自己稳定之后,不要停止努力,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

尤其需要避免的心智上最常见的陷阱,就是责怪——怪天、怪地、怪他人。你在手机上骂人、骂社会、骂国外……都没有用的,于事无补。另外,不要花大量时间去跟踪各种新闻。

实话讲,这些信息跟你有关系又没关系。如果你想得太多了,对你的生活工作有影响,而对于事情是没有补益的。

所以,该干吗就干吗,不要停止行动,不断行。逆境期间,能干吗,让干吗,就干吗。

第三,莫存顺逆。

不要两分地看所谓的逆境,不要认为“它是逆境”或“它是顺境”。无论顺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总有起起伏伏,就像一年总有春夏秋冬。

日日是好日,你一生中没有一天是坏日子,都是正常的日子,就把它当成正常看,用一个简单的平常心去看。

冯唐:读书不多,想得太多,是执念。

文章来自网络

问:有关努力的重要性您其实分享得很充分,不过我们最近经常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努力和“内卷”“内耗”的界限在哪里?很多人似乎很容易陷入某种执念,然后成事就变得越来越难。

冯唐:其实,如果努力是一个褒义词,是一个好东西的话,它可能也含了一些执念。
首先努力是通向成事的一些有用功,不是无用功,而执念里面有很多看上去像努力,看上去像花功夫,实际上是无用功。

举例来说,有些人也是早上不到7点就醒了,晚上1点多才睡。我偶尔观察,会发现他们一些力气花的地方不对。他们总想着我做这个事别人怎么看我,我做这个事我是不是很牛,为什么别人不跟着我干等等,你看他的想法里有很多“我、我、我”。这不是努力,这是我执。

别人老说冯唐自恋,但其实我只是知道哪些事适合我干。我看到一些人浪费时间,就是总在讲我怎么样,我怎么样。与其老想着我要干什么,不如先想一想自己这块料能干点什么,一点一点地往前走。

这也是我写成事系列的一个初衷,就像杨绛说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如果简单来区分,那读书就是努力,满脑子想这些“破事”就是执念。

最后再补一句,甚至在读书过程中,很多人也陷于执念,而不是真正享受读书的努力。
什么意思?有些人所谓读书的执念就是为了显摆,显摆我读过这个书,显摆这个字我会写你不会写,这个发音我发得更标准。

可仔细想一想,刚才说的这些能真正增加人的智慧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多数人是执念,不是努力。

冯唐:太多的好事,源于你不把自己当天才。

文章来自网络

问:成事系列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将西方管理科学和东方管理智慧进行了探索融合。而在东方管理智慧中,您对曾国藩的思考和实践非常推崇。

“资质之陋,众所指视。”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评价。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曾国藩是以极其平庸、近乎愚钝的资质,经过后天屡败屡战的努力,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为了“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可谓是以勤奋弥补天资的典范。

在成事的过程中,天才的部分和努力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您怎么看待二者的关系?

冯唐:我们来从几个层面看这个问题。

第一,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并不是靠天才驱动的,比如所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那些是靠命运驱动的。哪怕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在命运面前其实都非常渺小。

第二,这世界上有没有天才?有,但这跟努力和修炼毫不冲突。

我在华润干过5年,其中有个别两三个人,他们没读过MBA,没有在通用电气工作过,也没有进过麦肯锡,但他们的一些直觉和经典做法、正确的做法一点差别都没有。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差别很大,未经训练的做事方法跟常规南辕北辙,差得很远。

我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天才,你的这部分能力不会因为你不好好修炼就没了。反而,你可能要把自己想象成非天才,按照非天才的方式去修炼,才能如虎添翼。

更清晰地来表述这个逻辑,就是不管你是不是天才,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错误来自于你把自己看成天才,而太多的好事来源于你不把自己看成天才。

最后,我想说的是摆正心态。

就好比很多人看我,说这个人怎么弄怎么有,干什么成什么,好像是一个天才型选手。其实我有没有看到自己特别闪烁,带有一些天才色彩的地方呢?我觉得在写文章的时候有,管理的时候我也有。可让我收益最大的不是这些,而是扎扎实实做事。

有一点很神奇,不管承不承认,其实很多人是不爱听别人讲扎实做事这些的,很多人宁愿相信别人的成功是因为天才。

比如我早期号称自己有天才,大家不信,说你吹什么牛。到了现在,大家却宁可相信我有天才,好处是什么?好处是可以让自己心安,好像很多事情没做到是因为自己没有天才。

如果回看我的成长路径:

第一个是学医。我每天7点起,1点睡,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念了8年拿到医学博士。

第二个是做咨询。我上了两年MBA之后进了麦肯锡,在麦肯锡一共9年,花不到6年时间做到了全球合伙人。

加上之后在华润和中信的经历,从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我平均下来3天去一趟机场,一星期干80到100个小时。很少有低过80个小时的,超过100个小时也很少。

我想说如果这都不算努力,那什么算努力呢?

掘井及泉,对那些认为我只是凭了运气的人,我想说协和的医学博士和麦肯锡的合伙人这两个都不是凭运气可以拿到的。一个人就算再好运,再聪明,再有天赋,不好好干,绝无可能。

其实一直以来我念及自己的苦功都要多于展示自己那点所谓的天才的元素,我不忌讳说有些人就是不够努力,我也不认为我应该给他们一个心里舒服的安慰。

冯唐:做管理,“功夫在诗外”

文章来自网络

“我羡慕他‘荒唐’但有章程的人生。”

有人看完冯唐迄今为止的经历与成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文能知姓名”。这些年大多数人对冯唐的了解是来自他的小说、诗歌和杂文写作,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更是在几代青春男女的岁月里留下烙印。

只不过,强烈的个人风格难免带来冲击,极高的赞誉和全然的不解是冯唐文字受众中鲜明对立的两个群体。争议、表达、不羁等等构成了一部分人眼中身为作者的冯唐之‘荒唐’。

但更多人不知道,这位高产且书籍长销的作者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有个繁重的全职工作。用业余时间写作,只是努力写得不业余。

简述冯唐的履历,他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妇科肿瘤专业的博士,后来又改行去了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每周工作80小时到100小时,5年多成为了全球合伙人。之后,他进入大型央企华润集团做战略部总经理,2011年作为创始CEO创建华润医疗,2015年后转赴中信,又成为了一名投资人……

在商业领域,不论是作为顶级战略管理专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投资人,冯唐都近乎无可争议。

极致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让他拥有对事物难得的观察视野,就像柴静在《杂种冯唐》中写的:“老外的套路,政治的套路,商业的套路,他都熟。”

问:“成功不可复制,但成事可以修炼”,从《成事》《冯唐成事心法》到最近的《了不起》,您的成事学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三本书。

作为系列中聚焦人性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画风”跟前两本有些区别,整体以一本书评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这一点也引发了部分争议,甚至有人说您是给自己的书评盖了个管理的“帽子”,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冯唐: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下。

第一个角度,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者按我的说法,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成事者?

读书、行动、学徒、做事,瞄准方向踏实前进是一个方面,但还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
比如你特别想写诗,但如果整天就坐在那里疯狂写诗,不见得能写出好诗。可能看看大自然、谈谈恋爱、逛逛画展也是需要的。

管理也一样,一门心思全是当经理做CEO的不一定做得好,往往脑子里是干枯的,没什么想法,也不太理解某些人为什么会做某些事。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积淀不够,你的积淀不足以让你做你想做的事,吸引你想吸引的人。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你自己智慧和见识的积累不够支撑你的理想和野心,这其实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因为我观察周围,“德不配位”的人活得最不舒服。他占的位置、权力、名声跟他的能力、见识、智慧差距太大,又累心又累身,最后基本都会身败名裂甚至进监狱。

什么造成了德不配位?说白了就是“成名要趁早”这个口号催的。大家没有去关注耕耘,只是想着怎么尽早收获,造成走捷径、钻空子的人很多,认真修行、提升自我的人变得少了。

绝大多数人去趁早成名、走捷径,还是绝大多数人都很本分地修行、本分地挣钱,你觉得哪个社会更可爱一点?

而读书是解决这个麻烦很好的途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个角度是,有些东西你直接做或者只做那些不一定效果好,特别是像管理这一类。
管理涉及很多软性的东西,尤其是跟人的接触,如果不去多积累一些各方面跟人相关的知识,对世界多一些理解,哪怕一个人的机会很好,他也走不远。

大家听说过“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但飞一阵之后,猪还是猪,会掉下来。那翅膀是什么?多读书实际上就是翅膀的一部分。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体现人类智慧和人类文化不同侧面的经典中的经典,是管理者们了解人性非常好的媒介。

最后一个角度就是,大家如果认同管理者要多读书,要有点积累,那就存在一个读哪些书,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些书的问题。

在《了不起》中我提供了我的视角,你可以跟着走一段,感兴趣或者感同身受了,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读书和积累没有捷径,但我作为一个做过多年管理,年纪上了50岁,文笔在线的人,做这样一本书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帮大家攀登了一下。

所以从帮助管理者精进的方面来看,《了不起》虽然是以书评的方式呈现,脉络跟成事学仍然是相通的。

至于成事学是什么,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它不是成功学,不是走捷径,而是让你“结硬寨,打呆仗”,能够扎实地成为有修养、训练有素的成事者。

当一个人把战术和战略的方面打扎实了,成功的机会就大很多,这是成事学的一个总体想法。

冯唐:不爱说话的人在观察别人内心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19世纪英国作家、诗人,《呼啸山庄》是她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除此之外艾米丽·勃朗特还创作了小200首诗,被认为是英国的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天才宅女艾米丽

艾米丽·勃朗特的姐姐,夏洛特勃朗特在1850年《呼啸山庄》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这么写:

“我妹妹生性离群索居,环境条件也助长了她孤僻的倾向。

除了去教堂和到丘陵散步,她几乎很少踏出家门口。就算她感觉到周遭的人是亲切、和蔼的,她不会想要与他们交流,也不会想要经历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但是她很了解那些人:她知道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家庭故事,她也可以很有兴趣的聆听他们的事迹,甚至她自己也可以很钜细靡遗、很有画面又很准确地叙述他们的故事。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变得沉默寡言。”

夏洛特作为姐姐的这段描述,跟我读《呼啸山庄》对艾米丽的猜测是一样的。

艾米丽就是这么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她不爱跟人类来往。在英国的冬季,早上十点钟天才亮,下午三四点钟就天就黑了。艾米丽可能在家里给壁炉生个火,看着星空,就这么一晚上哪也去不了,也改变不了自身命运,只能观察周围,沉浸于自己的想象。

不爱说话的人在观察别人内心

我小时候是个结巴,我50岁之后问我哥,“我小时候话多不多?是不是嘴特贫,是不是整天跟人聊天?”我哥直接跟我说,“你小时候没话。”

我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是没话,一结巴就说不清话,说完了之后还让人笑话。我之后用了很大的努力,才让自己爱说话一点,在人前能把话说完整,不过这已经是20岁之后的事了。

但是不爱说话不会说话,不等于我不能观察以及了解别人如何说话,为什么这么说话,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暗含的人性是什么。

冯唐:培养智慧的方式方法有四种

冯唐:

*培养智慧的方式方法有四种:

第一,读书;

第二,行动;

第三,学徒,跟着师父练;

第四,做事。

读书、行路、学徒、做事这四种,

其中第一是读书。

*修炼个体智慧有四种方式,前两种方式是读书和行路,后两种方式是我加的,学徒和做事。

学徒,你最好找到几个对你真正有帮助的师父,让他们手把手地在现实生活的场景里教你如何做人做事,管理自己和其他。

易经八大智慧

文章来自网络

《周易》有云: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受人之辱,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生。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一个有才华的人,会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等到时机到的时候,再展现出来。

如果时机不到,过早展现只能成为一种祸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太过锋芒毕露不是好事,想发挥才能也要看准时机。如果时机不对。那么就要学会隐藏起来,这就是“潜龙勿用”,不该你表现的时候,一定要像龙一样潜伏在水中。

孔子说:“时也命也”,一个人命运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里,才会有改变。

2: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一个人受到了侮辱,受到了不尊重,不会表现出来,他不会情绪化。他知道如何安顿和收敛自己。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和修养,他已不受情绪的控制。弱者才易怒如虎,强者总是平静如水。

3:察人之过,不扬于众。

一个优秀的人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会到处宣扬。这是一种品德和修养。

如果把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到处宣扬,那么君子就变成了小人。所以,真正的君子,他们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把别人不好的一面拿来宣扬,而小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4: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一个人发现对方耍心眼,使用奸计,不会愤而直接说出来。

因为他懂得思考,而不是先表现出愤怒。他不会急着与人冲突,而是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使双方共赢,皆大欢喜。

5: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如果水有一定的深度,你扔下一颗石子就没有那么大声音。一个有实力的人,不会轻易开口。往往隐藏在人群中那个保持安静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优秀的人懂得收敛锋芒,知敬畏,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而半瓶子醋的人,往往自视甚高,口气巨大。

6: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

真正能做大事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心事隐藏起来,隐藏自己,不会去到处宣扬,而是去默默行动,行胜于言。

7:明者见危于无形。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发现无形中隐藏的危险。

他们往往能够提前防范,未雨绸缪,这正是君子不立于危墙的做法,他们有着先见之明,先知先觉。

8:智者见祸于未生。

有智慧的人,往往祸事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预知了。

因为,他洞察精微,参透天机,却不说破,所以能提前觉察到事情的端倪,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往往祸患发生之前,他就早已撤离了。而那些发现不了祸患的人,只能等待灾难的降临。

Page 4 of 8
1 2 3 4 5 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