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叔本华人生哲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越是优秀、越是高等,
它们达致成熟的时间就来得越迟。
摘自《叔本华人生哲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越是优秀、越是高等,
它们达致成熟的时间就来得越迟。
梭巴仁波切
龍自在王如來——淨化一千劫惡業;淨化龍族加諸的傷害。
此尊佛使許多龍族從痛苦中解脫、治癒龍族的病、利益龍族甚大。由於龍族受到龍自在王如來的恩惠甚大,所以如果你念誦「龍自在王如來」名號,任何由龍族引起的疾病,例如癌症、潰瘍、痲瘋病、疾病、內外傳染病、所有的皮膚病、皮膚白斑症都得以淨化。所有皮膚病的肇因都是來自龍族,還有骨頭痛也是,例如坐著時骨頭痛,這些都是來自龍族。
借由念誦此尊佛名號,淨化了龍族加諸的傷害。還有,你可以觀想有這些疾病的人,當你念誦此尊佛名號,觀想從佛身流出甘露,淨化他們的疾病,這麼做非常非常有幫助。如果你的病是因為龍族造成的,借由觀想及念誦佛名號,也可以淨化自己。
這被視為極有力量的淨障法門。念誦此尊佛名十萬遍,能完全治癒痲瘋病,那些由非常重的惡業所導致今生得皮膚病。
经文: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火光世界。度十八佛刹。有世界名曰正觉。其国有佛。号龙自在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
有得闻龙自在王如来名者。尽心信乐持讽诵者。若使郡县村落之中雨雹霜时。以右膝着地叉手作礼。而作是言。龙自在王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无数诸龙于厄难中悉度脱之。由此功德自致成佛。作是誓言。若我刹中及诸佛土。若我在世般泥洹后。若有诸龙雷电雹霜恐怖众生。以龙自在王如来威神功德智力。至诚誓愿口作是言。头面作礼疾得度脱。
当知舍利弗。如是厄难疾得解脱。唯除宿罪不能得免。一切诸龙若在厄难闻此佛名。于众厄中疾得解脱。其有执持斯佛名者。复劝他人令使诵持增益功德。必当得往生此佛国。求最正觉。立不退转。疾成不久。。。。。。
龙自在王如来
龙自在王如来又名龙尊王佛,面颈白色,身臂蓝色,双手结说法印,持诵佛号的功德,能消过去生中,一千劫的罪业,并免于龙族加害。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全称“龙种上尊王佛”,三十五佛之一。此像头饰螺绿,肉髻高隆,面容庄严肃穆。身披袈裟,袒露右肩,衣纹自然写实。结跏跌端坐于束腰莲台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身后有七条神龙相互盘绕,龙头于佛像头顶伸向前方。
文殊三世果位
文殊雖為助釋迦之化,一時現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為龍種上尊王佛,又名大身佛,升仙佛,現在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為普見佛。
首楞嚴三昧經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
心地觀經三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為淨戒阿闍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為清淨教授師。」
菩薩瓔珞經四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過去之佛名)。
央崛摩羅經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
寶積經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佛告诸菩萨言。福多于彼是时。何况称于普见佛名(注: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尔时众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同声唱言。南无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南无普见如来应正等觉。说此语已。八万四千亿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转。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楊絳: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到你喜歡的頻道。
每一段時光都藏著不可複制的美好。
文章来自网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浊(zhuó):不清澈。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古今:古代和现今。
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作者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他参与编修了《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他的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廣欽老和尚: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業障到、起無明煩惱,如果沒正念則邪念起,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就想離開另找道場,或覺得沒意思,還俗去。
其實只要是一起了煩惱,就是自己不對,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
苦行盡心去做,佛號念緊一點,心有寄託,業障就不會來找我們,否則業障來絞,社會上花花世界的境界就浮現出來,打妄想,心越不安。
廣欽老和尚:
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而是要盡心做,但做過就沒事了。如果心一直罣礙,放不下就是執著,不執著才能辦好,如執著反而辦不好,執著就沒有智慧,辦事情也要有定力。
事情如何才能辦好?大家要互相合作,不是用話來耍使人,這一種要避免。要好好講、講清楚,以種花為例,不知道的做一次給他看,否則事情做不好,又起煩惱。
做事情要用頭腦去思考,不要人家說這樣做,就一成不變地去做,要有判斷能力,否則豈不就像一隻傻狗,人家丟了一顆石頭,牠不知丟的是什麼,就跟著去撿。
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怎麼好,又要別人聽他的。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結果他就在那裡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做事情,不是在分會做不會做,而是要起歡喜心願意去做,如果分我會做、你不會做,就會競爭、起煩惱,說我掃那麼乾淨,給你亂掃一通,又弄髒了,於是我臉朝這邊、你臉朝向那邊,兩個人不說話,都起了煩惱,心裡就想:在俗家時還可以去旅行,出家這麼辛苦又不自由,真歹命!
做事情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若無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要被外境所轉。做事情,也不是一直要追求做得很完美,例如:打掃乾淨了就很高興,如果弄不乾淨就起煩惱,這樣,即使讓你打掃得再乾淨,這個心還是不會乾淨。
做事要有耐心,把環境擦洗乾淨,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邊做事邊念佛,不要放逸,不要讓意識跑走了,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
每天做事,把事情做好,心都在佛道上,如掃地也會悟道,掃地掃塵埃,要會掃我們自己的塵埃。
叔本华:
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
首先,受到嘲笑;
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
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
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
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能於念佛中一心不亂,確實能得所謂之念佛三昧,能達念佛三昧,則西方淨土即在心中顯現。念佛於念念無念中,其陰識(神識)或雲“阿賴耶識”即於頓時直趨虛空,可見西方淨土,實則此西方淨土又何嘗離自性心中?在靜中或在念佛時,能不住於相,不生愛恨取捨,不念成敗利益,不生善不生惡,一切歸於寧靜空寂中,則可顯身光。
不論大眾多少人一起念佛,自己都有個主,念到一心不亂,心定時,頓一下,大眾念佛聲會頓到地下,雖然我們沒有在地下念,但地下仍是一片佛聲。念到聲音都整齊時,再頓一下,則聲音飄蕩在半空中,好像大家都在虛空中念佛似的。所謂遍虛空都是念佛的聲音,這就是念佛三昧的情形。
老和尚說,那時他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哪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有三個月之久。
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
文章来自网络
大雨过后,抬头看天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王阳明属于前一种人。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然而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人生的一场大雨,一场生死攸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
他因为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驿丞是驿站的小官,不入品级。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上岸后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门,要求借宿,被一个和尚拒之门外。他只好找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小庙,靠着香案睡觉。
半夜里,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绕着走廊大声吼叫,却没有进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却发现王阳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惊地说:“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则怎么会没事儿呢?”就请他进寺。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个曾经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道士。
道士为王阳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诉他“君子利艰贞,晦可明”,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坐站桩,意思是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黑暗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
王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并且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在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不忘时常静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呢?”
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这一切,为他日后得以迅速复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王阳明在“大雨过后”,选择了“抬头看天”。
这种朴实的智慧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无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努力,以顺应不断变化的局势,等待机会的到来。
“居易”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俟命”绝对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心态,而是一种达观坦然的智慧。
“抬头看天”的王阳明终于得以悟道,“独善其身”之后,当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龙岗书院赋诗云:“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他能感觉到,在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龙场这个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可见,“大雨过后,抬头看天”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
是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过反求自身,以心去参悟生命,从而使内心无比强大,又慈悲善良。
人到绝境是转机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
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来后弥漫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无常的生活将绝境横亘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于人生转机的悬崖。
是粉身碎骨还是奇迹生还?是飞珠溅玉还是化险为安?绝境之中的你处于什么样的心态,都将决定最后的结局。
所以,请珍惜“置身绝境”的转机,只有直面困难,锤炼自己,才会涌现新的智慧,绝境也就转为佳境。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大雨过后,不要低头看地,而是抬头看天,就会发现全新的天空。
你不要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
慧律法師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未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
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這位同學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頂禮,請求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你的我慢、自大、貢高,是你所有煩惱的開始。」
這位同學就問老和尚:「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呢?」
老和尚慈悲地說:「這個很簡單。你要發願,把自己當作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任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沒關係,因為它是在最底層,都沒有優點。別人毀謗我,就當作消業障,只要這麼想,就沒有什麼煩惱了。」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優越感太過於強烈,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有才幹,別人勸諫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我剛出家的時候,由於深度近視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視力不佳沒有看到,就走過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語上的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像廣欽老和尚說,要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念頭這麼一轉,整個心舒暢無比,就不再罣礙了。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就会十分不合群。
实际上,一个人,最高级、最长久和最精彩的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当你不再依赖于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你就越是自由。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即使处于荒芜的世界之中,也会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活出精彩。
摘自《叔本华人生哲学》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
擅长于与人应接、打交道,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
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
廣欽老和尚常言:
「有願,就會有緣。」
願力,不可思議!
所謂:「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敵不過願力!」。
嵩岳元圭禅师对岳神说:
“佛七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又说:
“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既众生界本无增减,则度众生亦无所谓尽不尽也。”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叔本华人生哲学》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叔本华人生哲学》
天才几乎都不善于交际,因为还有什么对话,能像自己的独白,如此充满智慧而令人愉悦呢?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几乎就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人生哲学》
在高朋满座的隆重场面,表面上看,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贵的愉快气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尴尬和无聊才是到场的真正客人。众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无赖集会之处。真理通常都拒绝在这些地方出现,而另投别处。《叔本华人生哲学》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摘自《庸闲斋笔记》卷12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江苏省招商局的福星号轮船,装载七千石江苏漕米,向天津驶去。同在一艘船上的,还有江苏海运委员、补用知府蒯君等二十一人,以及浙江海运委员石君、董事、仆从等几十人。
轮船行驶到山东烟台时,海上起了漫天大雾,能见度很低,根本看不到对面船只的行驶情况。当时,在同一海域行驶的英国澳顺号轮船,同样因为大雾,看不到对面的行驶情况。突然间,两船彼此相撞,福星号竟被撞沉了。
乘坐福星号的委员、董事、仆从等六十五人遇难身亡,仅有江苏候补知县江君等三人得救生还。
海难发生后,李爵相将所知情况紧急奏报朝廷。天子震惊大恸,哀悼死难者。并对不幸遇难的官员擢加官衔,按照阵亡条例,拨款抚恤死难者家人,荫庇他们的孩子。朝廷还下令在天津、上海二地修建专祠,祭祀死难者,死去的董事、仆从等人也都得到附祀。江苏省大员筹措银两,赡养死难者的家人,为期十年。
同时,英国官员罚澳顺号轮船的主事者赔款给死者家属。不幸遇难的人们,既受到了朝廷的厚恤恩赏,还得到了中外双方的抚恤。这样处理船难事件,想必对于获救之人,遇难之人,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当时遇难的名单中,还有一人名叫长楙(音茂),是一位候补县丞。清朝官员陈其元记录这件船难时,还特别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件奇事。
长楙是满洲人,在苏州任佐贰官需次[注]已经很长时间了。位卑薪少,所以他家过得十分穷苦。上级怜悯他,给他津运的差事,可以多领些薪水,养活家人。长楙高兴地接过差事,回家辞别妻子,就随长官上船了。
长楙走后,不到十天。一天早上,他的妻子刚梳洗完毕,走出屋门,准备操作家务,却忽然倒地,以长楙的声调大呼:“轮船失事了,我已经死了。速速去请我的好友某某前来。”
当长楙的好友到来后,长楙就把轮船失事的过程,叙述了一遍。那时,苏州百姓还没有得到船难的消息,众人一听,均大吃一惊。
长楙接着说道:“我死之后,就已获得差使。由于心中挂念家贫子幼,所以连夜奔驰而归。”他嘱咐好友代为抚养长家刚满十岁的儿子。长楙说着流下了眼泪,好友也跟着哭起来,答应了他的恳求。长楙谢过众人,就辞别离开了。
这时他的妻子霍然醒来。人们问她亡魂所言之事,她浑然不知。只记得,刚出门,忽然吹来一阵冷风,然后她就不省人事了。两天之后,轮船失事的消息传到苏州城。
当时,官员陈其元正在苏州,听说了这件事。官员应宝时(1821年─1890年,字敏斋),不信鬼神之说。当陈其元向他问起长楙亡灵之事,原来应宝时也早已听说。二人都很惊叹,竟有这等奇事。应宝时说:“你正在撰写《笔记》,可以把这件事写进去,与《神灭》、《无鬼》二论相辨吧。”
注释:
佐贰官,即副官,县之佐贰官为县丞,主簿,佐助州县主官管理粮马、缉捕、水利等事务。需次,即新官候补,在古代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
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
提婆達多的故事
一天,比丘們齊聚一堂,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佛陀仍不以為患,反而為其哀愍,放大悲光,遠照其身。佛陀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並非只有今世傷害我,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當時,阿難尊者觀察到在場大眾心中有疑,即從座起,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請示佛陀:「提婆達多過去世時曾毀害世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佛陀開示:「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欲傷害如來,有次在手指甲上塗以能致人於死的毒藥,準備在頂禮時抓住佛足。沒想到頂禮佛足時,毒藥頓時變成甘露。可是提婆達多仍不死心,又想了一計:『佛陀現在在耆闍崛山下,我可以從山頂將大石頭推下,砸死佛陀。』但這次只傷到佛的腳趾,提婆達多也隨即身陷阿鼻地獄。」
佛陀又為大眾開示:「過去久遠劫前,應現如來出現於世。佛滅度後,有一比丘獨在林中坐禪,卻深受虱蟲之苦,於是與其商量坐禪時勿來擾亂,虱子即依教奉行。經過一段時間,有一隻土蚤詢問虱子:『為什麼你的身體如此飽滿肥盛?』虱子告訴土蚤:『我所依附的主人常修禪定,又教我在適當的時間飲食,因為如此,所以所需充足,無有匱乏。』土蚤聞言,即表示要與蝨子一起生活,蝨子說:『只要你能遵守我們的約定就行。』但當比丘開始坐禪時,土蚤聞到血肉香,便忍不住大飽口福一番。結果,這位比丘心生苦惱,即脫衣以火燒之。」
佛陀表示:「那時的坐禪比丘是迦葉佛,土蚤則是提婆達多,虱子即是我,提婆達多為貪利養而傷害我,乃至今日成佛,亦因利養而出佛身血,身陷阿鼻地獄。事實上,提婆達多無數劫以來一直懷著惡心,欲毀害如來,而如來常以慈悲心力憐憫他。我亦因為提婆達多而速得成佛,所以發慈悲心感念他成就我的恩德。」
於是佛陀即遣阿難尊者前往地獄,探視提婆達多是否能忍受地獄之苦。阿難尊者來到地獄門前,向牛頭阿傍說:「請為我傳喚提婆達多。」牛頭阿傍說:「尊者是問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過去每一尊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尊者說:「我是要找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牛頭阿傍隨即喚提婆達多:「阿難尊者在外面,希望和你見面。」提婆達多十分感動地說:「阿難你來了!如來是否還憐念我呢?」阿難尊者回答:「佛陀派我來關心你,是否能夠忍受地獄之苦痛?」提婆達多說:「我雖處阿鼻地獄,卻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
佛陀開示大眾:「菩薩為接引眾生修大方便法,雖受生死無量大苦,卻不以為患。所以不要認為提婆達多入阿鼻地獄即是惡人,實是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之示現。」在場無量百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天人散天花遍覆大眾,並作天伎樂,放大光明。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此微妙法,歡喜作禮而去。
摘自《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Dipa Ma-The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1.蒂帕嬷修学神通的因缘
在1965年,蒂帕嬷被带进了一个新的禅修领域。因为穆恁德拉(蒂帕嬷的师傅)将要回印度,马哈希尊者对他这位弟子说,你既然要回到“
蒂帕嬷、西嬷(蒂帕嬷的妹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都得到了传授,修炼隐身、一身变双身、无火煮食、他心通、游历天堂地狱、超越时间旅行、宿命通等等。蒂帕嬷是穆恁德拉最能干的弟子,也是最能玩神通的。据说她有时穿墙而过若无其事地来见穆恁德拉,或者突然就从毫无一物的空气中现身,还说她掌握了所有的五类神通。
2.禅定和神通的成就(摘自第九章)
蒂帕嬷在穆恁德拉指导下开发出了神通,但是没有他的要求她绝不会给别人表现这些神通。神通不是由内观获得,而是通过修定,这种修行心会进入称为禅那的深定。在修禅那时,她能如意地进入经典的八定之中任何一定,并且在定中停留她所希望的时间。在比较深的定中,身体的新陈代谢几乎停止,所以不需要喝水、吃饭、运动、以及上厕所。蒂帕嬷能够通过决意进入某一定并且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醒来”或者说出定。有一次,她决定进入第八定并且在定中停留3天20小时8分
这不是智慧。”
杰克.英格勒尔曾经问蒂帕嬷她是否还拥有她多年前根穆恁德拉学习时获得的神通。
“没有,”她回答说。
“你可以把神通找回来吗?”
“可以,”她说,“但是要很长时间。”
“多长?”杰克问道,心想她可能会说几个月或几年。
“嗯,大约三天,”她回答说,“如果我很认真地用功的话。”
(五种神通,略)
按照穆恁德拉,蒂帕嬷向他表演了这些神通(五种神通)的每一种。下面内容是基于穆恁德拉的回忆。“你可能不相信,”他说,“但这是真的。”
有一次穆恁德拉正在他的房间,他注意到他窗外的天空有些不寻常。他向外看,看见蒂帕嬷在树梢上方的空中一边咧着嘴向他笑,一边在空中她变现的房屋里面玩。通过把风元素变为地元素,他可以在半空中造出一个建筑物。
把厚重的元素变成风元素,产生的震撼稍小一点但同样也是令人惊奇的事。有时蒂帕嬷和她的妹妹西嬷去见穆恁德拉会突然在他的房间现身,蒂帕嬷偶尔在离开时会穿过关着的门走出去。如果她感到很有玩兴,她可能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最近的墙壁,直接穿墙
走过去。
蒂帕嬷学会了用她的手产生火元素来生火做饭。她还能把地元素变成水元素,她曾这样向穆恁德拉表演:象跳水那样她潜入一块地面之下然后从中钻出来,衣服头发都是湿的。如果她必须一个人走夜路,蒂帕嬷会复制一个身体,给她自己造一个同伴,这样就没人找她麻烦。
蒂帕嬷和西嬷曾联手用她们的神通力影响一辆公共汽车的运行。在仰光的一天下午,她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当车子终于到了的时候,已经晚点一个小时,她们意识到她们会错过约定的时间太多。由于按时到达很重要,她们开始入定并且让公共汽车正点到达。“在三摩地状态,”穆恁德拉解释说,“她们决意并且移动那辆她们坐的汽车。她们让时间和距离变短。这是可以做到的。佛陀曾经对秧倔摩罗运用这种神通。当秧倔摩罗想杀佛陀的时候,他不断追赶佛陀,但佛陀没有移动他也追不上。这是因为佛陀用他的神通使他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特别的根器不用熏习就解决问题,我们不行,就得慢慢熏习。要知道“潜移默化”。夏老师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心中应十分清净不要有什么“迷”和“悟”。为什么要“悟”?就因为你“迷”。不迷还有什么悟?所以说起点要高。为什么大家修持不得力?就因为起点太低!“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夏老师不仅是现在仅有的大德,而且是几百年才出现的一位大德。过去修行的人每天听讲、打坐都是这一件事,但就是在极盛时期也不是每个庙里都有一个开悟的人。整天就是这一件事尚且如此,现在的人每天的事要有好几个头,因此不能希望马上就能开悟,欲速则不达,想的太多了,还要走向反面。
修行人最忌“心外求法”。过去有人读《阿弥陀经》,读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就这么信、就这么念。有人批评这是“心外求法”,所以说《无量寿经》功德很大。经中说“彼佛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正信很重要,截流大师在《劝发正信文》中提到,正信要比不正信的功德超出不止多少万倍。信要坚固,但更重要的是要“正”。
要亲近善知识。首先,所亲近者得是善知识。要“亲近”,所以很多成功的人是当侍者的,成天在师父旁边,这就了解到一些旁人不知道的情况。佛果就是五祖的侍者,佛果就是在师父与别人的问答中起了疑情之后大彻大悟。
佛说的都正确、都对,但是有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要分别出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的,再进一步又是法法皆圆,这里面有好多层次,先是要看出分别,要剥笋皮,这就有的剥了。
不要忙,“久修迟悟”是好事。我就是开悟稍早了些,幸而以后一直受挫折,不然开悟之后就受人恭敬称赞,这样就毁了。古时有人出生后就能答出前生三个转语,前生开悟仍不忘,之后由于受人恭敬还是毁了。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是对自以为开悟的人说的。有个“悟”在那和“迷”有什么不同?《圆觉经》有四见: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有个“悟”就落在“四见”之中了。
于1988年7月19日
廣欽老和尚:
耳朵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能不理,這就是戒.
文章来自网络
龍樹菩薩云:這些人會墮各種昆蟲畜類
許多人的邪淫慾望太重,也太過無知,才會生成鵝、鳥、鴨、孔雀、鴛鴦、鴿子、雞、海鷗和伯勞等各種身體形狀。這些鳥類有千百種之多,由於邪淫的罪過,身上才會生長羽毛,不能平滑;嘴與毛爪,不能辨別微妙的感觸。
許多人經常憤怒,嗔恚心重,才會變成毒蛇、昆蟲、蝮蠍、蜈蚣等含有巨毒的蟲類形狀。
許多笨人屬於蚯蚓、蛾、糞蟲、蟻、螻、小梟鳥等種類,成為一群愚蠢昆蟲或鳥類的形狀。
貪婪、高傲和憤怒等心態嚴重的人,會變成獅子、虎或豹等猛獸的身形。
凡是邪見傲慢的人,也會變成驢、駱駝、豬等身形。
那些生性吝嗇、貪婪、嫉妒、輕薄、喧鬧、急躁之徒,將來會變成猿猴、大猿、熊、赤熊等身形。
那些種下邪貪、憎恨、嫉妒等業因的人,都會變成貓、狸、土虎等野獸身形。
無恥與貪食之輩,他們的業因會使自己將來變成鳥、鵲、鳶、鷲等鳥類身形。
輕蔑善人的傢伙,會成為雞、狗和狐等身形。
即使有些人大行布施,奈因憤怒,心裡不快,也會為此業因而成為各種龍身。
有些人修持布施,但心生傲慢,以至動手毆打、欺侮或折磨生靈的話,也會變成金翅鳥的身形。
由此可見,各種煩惱的業因,會形成許多畜生與鳥獸的苦惱。
一切的力量都是從「定」中產生出來的,但只有在「靜」中才能「定」。一個人在安定的地方,能夠定下來,還不算是「定」,要在煩惱的時候,能夠定下來才算是定。
娑婆世界是我們暫時借住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來總是空,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要萬緣放下,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用齋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謂的願斷一切惡,當我們拿起筷子,與人爭著夾好菜的當下,便是一種惡念。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佈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和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道再以福佈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到福消壽盡時,便會墮落,這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佈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沈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我們這個人身,實在是很寶貴的,也是不容易得的。我們說人生人、狗生狗,各有其類,但是,不論是生人或生狗,都是我們這個靈靈覺覺、不生不滅的靈性在轉變的。我們這個心所行的,如果是佛菩薩的行徑,那將來就在佛菩薩的境地;如果心行所作的是貪婪、是愚痴、是瞋恚,那以後就是三惡道的一份子,甚至昆蟲類、空中飄浮的微細眾生類,都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不同的心行作為而轉化的。十法界中的一切眾生,無一不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而轉化,我們這個人身並不是那麼輕易過的,事實上,我們是在過這個人身劫。
我們生是由業感而生,卻往往帶著更多的業而去,如果不知道入佛門修淨業,在茫茫紅塵中,為聲色所役,為物質等欲樂所縛,貪瞋痴業造得越多,命終後,墮得越深。
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應當多念佛、拜佛、佈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找出一條超越生死輪回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要成佛道並非只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可增加佛根種子,善根利的人,將來還會有因緣入佛門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還須受種種的病難與劫厄,以消除宿世來的業報,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種種的劫報,才能成就佛道。釋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他也是經過多少的阿僧祇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傳某師對一些人眾是非,頗為在意,一大早,大眾還在灑掃,便在大殿穿梭於人眾之間,東講西聽的,老和尚坐在客堂,靜靜地看在眼裡,便對傳某師開示說: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灑掃畢,老和尚喚傳某師過去,對傳某師開示說:
「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鍊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
「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老和尚又說:
「戒行清淨,六根不染,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要如龜縮頭,住於清淨無染。六根不淨,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廣欽老和尚:
平常心就是道,
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貪著心,
多念佛,拜佛。
對人不好也不壞,
隨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
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阿婆檀那經》:
一天佛與舍利弗外出,見到一隻鴿子。
佛的影子覆蓋在牠身上時,鴿子顯得安詳自在。
但舍利弗尊者的影子覆在牠身上的時候,鴿子就顯得驚恐不安。
舍利弗問佛為何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心中無有三毒煩惱,仍然會嚇到鴿子?
佛回答,阿羅漢三毒雖除,習氣未盡,所以才會這樣。
文章来自网络
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心要怎麼修。我們說出家修心,心要怎麼修?就是沒有分別心,心淨則是佛。我們輪當執事人,與十方眾人接觸,就不能去分別對方,不論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對待,不起分別心,我們度眾生,就是以這無分別的心在度眾。俗家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出家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表面但唯唯諾諾,應付應付,不管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
衝破魔境。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之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歷練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衝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方能得到解脫;也唯有捨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文章来自网络
上午,慈航堂某法師等師徒六,七人,上山參拜老和尚,在參觀三聖殿工地後,便離去。
傳某師對老和尚說:「現在交通發達,參學的人可真方便,古時的人要參學,就得萬里行腳跋涉,沿途還要忍凍受飢,有時還遭盜寇的侵犯,到了寺庵,還要受到諸多的挑難,可是,他們卻不以為苦,道心反而更堅固,像《一夢漫言》中見月老人參學的過程就是這樣。」
老和尚說:「以前的人求法,雖然受盡辛苦,但卻能藉此增加身心的能力,做為他們日後擔負弘法度眾的資本。師父年少時,參學行腳四方,也是歷盡飢疲,加上病魔纏身,也是這樣磨練過來的。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否則,師父整天在這裡閒坐,又憑什麼每天那麼多的信眾上山禮拜?」
傳某師道:「見月老人後來能得三昧老和尚的重委,扶樹戒幢,廣傳律法,任勞任怨,實在得力於當初參學時的磨礪。」
老和尚說:「不錯,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厚待好處,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不吃其虧,參不到東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只有能忍辱,才能啓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