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均来自网络)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不渡他人,克制自己纠正他人的欲望。
很多事情就算你是对的,也无需证明别人是错的。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
认知不等,不争不辩。
三观不合,浪费口舌。
面对他人时,管住嘴,不随意评价,才是最高级的修养。
不轻易评价,不随意指点,不过度干涉。
莫渡他人,给他人留空间,也是在给自己留体面。
(图文均来自网络)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不渡他人,克制自己纠正他人的欲望。
很多事情就算你是对的,也无需证明别人是错的。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
认知不等,不争不辩。
三观不合,浪费口舌。
面对他人时,管住嘴,不随意评价,才是最高级的修养。
不轻易评价,不随意指点,不过度干涉。
莫渡他人,给他人留空间,也是在给自己留体面。
冯唐:
少数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我想跟大家强调的就是有些少数的人,他能在事情还没完全发生之前,非常笃定地判断有些事儿会发生。所谓“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什么意思?就是这些少数人能看到一些未来的可能性,未来的可能性在现在似乎很小,但是这些细微的征兆往往预示了未来的大机会或者大灾难。见微知著,从现在细小的征兆可以看到并判断未来重大的变化,这种能力是不是有人有?是有人有。这种能力是不是有很多人有?不是,这种能力只有很少数人有,并且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周围人往往不信。
大多数人有路径依赖
绝大多数人类是有路径依赖的,是有侥幸心理的,认为即使有征兆,但未来还没来,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未来一定是这样。哪怕有人百分之百确定未来是这样,听他的人也不见得百分之百信他。未来还没发生,我还是不想改变,我还是心存侥幸心理。你看很多大灾难发生之前,好多所谓的普通人、所谓的俗人都不认为大灾难一定会发生,都心存侥幸心理,都有路径依赖。我不逃,我不跑,我就在这儿等,谁说大灾难一定来?他说一定来就真的来吗?结果大灾难真的来了。大好事也是一样,有些极少数人判断一件大好事马上会出现,告诉别人,别人也不会信。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虽然少数人可以看到未来,但是多数人不会相信他们。
白话演绎:
如今有一帮学佛之人,从不对治自己习气,口口谈空,步步行有,以不执著作掩饰,处处为自己放纵找借口。
又如戏子做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质,了无真情,皆假装而已。
此正所谓,以佛法作门面,行为照旧,却号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何修何证。
这就像插酒幌子卖毒药,初则人犹未识,久则谁受彼瞒,只不过自辱自坏而已。
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彼以佛菩萨之言论,迷惑世人,劫夺财产等招牌。
印光大师原文:
世有学佛之人,了不对治习气,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正所谓以佛法作门面行为,何能令人景仰。譬如插酒幌子卖毒药,初则人犹未识,久则谁受彼瞒,适足自辱自坏而已。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彼以佛菩萨之言论,作迷惑世人劫夺财产等招牌。
(图文均来自网络)
尼古拉•特斯拉:
「如果科学界开始研究非物质领域的现象,
这一个世纪的进步绝对会超越过去所有的记录。」
……
「如果你想要了解宇宙的真理,
就要開始思考這一切都和能量、頻率、共振有關。」
△看你行持有到那種程度,跟你說一些話:臨終時要無所罣礙才能去(註:法亦應捨,何況非法?)要度眾生也是一個執著、一個罣礙。
△師父問:「西方在那裡?」
法師答:「依方位來說,在我們西方,依實相,在我們的心。」
△師父:有佛菩薩、有淨土,是法師講經說法向那些人講的,讓他們有個依靠,但佛經上說,是佛說的,若一日、二日……若七日,若依著做,那佛一定來接引,但如不吃,不睡,不要七日,四、五日就夠了。
法師說:親眼看到觀音菩薩聖相清晰,瓔珞亦清。
師父(笑笑)說:真的嗎?那裡有什麼菩薩?度眾生是要願力去執行,像觀音、普賢等亦是,但臨終應皆捨,若有願力在,則再來度人,功德更為殊勝,願力是放在心上的。
△何為持戒?修行中即是佛菩薩從沒離開我們,都還在,雖示涅槃,不示現,但經、律、論、戒仍在,佛菩薩會教,不要以為沒有人傳就沒有了。
△臨終時不要存要見菩薩色相,求來的不見得是正確的,那是不可靠的,要無所求地淨心念佛,從心裏面自然出現的,才是真的。
△要放下這個臭皮囊,心是心,不管這個身子變成圓的或扁的,不要記惦著它。不要說得到什麼,如果有所得那就還不是。
△我們這裡(指著心)沒有東西,他們這裡有東西(指在家居士)。現在大家是晚上作夢,白天也夢,像在演電影一樣,一生只是好像比較長而已 — 跟晚上的夢相比。
△(註:師父鼓勵法師實相念佛,不要事相念佛。)
△今天講這些,出家人可以悟到一些,他們(指社會人)就沒有。以前古人只講一句就夠了,今天講很多,等你們回去慢慢領會就能悟到的。
淡看人间三千事,
闲来轻笑两三声,
愿做世间逍遥客,
从此江湖无故人。
(图文均来自网络)
木心:
你相信的太多,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
人类社会的黑暗,普通人哪怕窥知一二,
也会被震惊的瞠目结舌。
真實意和普巴金剛合修心咒(藏音)
Om vajra kili kilaya sarva bighanen trignen bam hum phat
Om 瓦吉ra ki力 ki拉亚 萨尔瓦 彼冈涅n dri涅n 帮m 吽 啪
om 金刚 普巴橛 普巴刺 一切 障碍 杨达金刚 降服 吽 啪
真實意和普巴金剛合修心咒(梵音)
Om vajra kili kilaya sarva vighnān trignen bam hum phat
Om 瓦吉ra ki力 ki拉亚 萨尔瓦 尾格南 dri涅n 帮m 吽 啪
om 金刚 普巴橛 普巴刺 一切 障碍 杨达金刚 降服 吽 啪
注:藏人发不出v音,所以改为b音,比如:vajra改为banza。
Trignen:钉子,象征你的冥想被牢牢的握住,你的见地和禅定是不可动摇的。它被视为一种原始智慧的单一状态。
Trignen:也指扬达胜乐金刚yangdah heruka ,此咒语象征扬达胜乐金刚不变的智慧心。
真实意嘿噜嘎,又译「清淨嘿嚕嘎」、「扬达嘿噜嘎」 Yangdak Heruka,亦为胜乐金刚(按:新译派的胜乐金刚,与旧译的清净嘿噜嘎同体异名。)
仁珍千寶仁波切:真實意普巴金剛合修灌頂開示
2019年5月30日於香港生命教育中心
蓮師最主要、最殊勝的法門是八大黑嚕嘎。他提到八大黑嚕嘎猶如他的心臟,其法脈的核心就是八大黑嚕嘎,八大黑嚕嘎的精華是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心臟的精華是大圓滿的法門,蓮師是靠這個法門成就。蓮師活在這個世界上很長的時間,他學過無量的法門,親見無量的本尊,並得到加持,蓮師所有本尊中最主要的法門就是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這兩個。
蓮師比喻說真實意黑嚕嘎猶如有錢的商人,普巴金剛猶如武藝高強的保鏢。如果要清除障礙需要修持普巴金剛的法門,如果要成就需要修持真實意黑嚕嘎法門,這兩個都要具足。這兩個法門分開修持的很多,但合在一起修持的很少。
這兩位本尊是金剛薩埵的忿怒像。所有諸佛菩薩顯為寂忿尊分為三種:一種是半寂半忿尊,一種是忿怒尊(真實意黑嚕嘎),一種是極忿尊(普巴金剛)。
為什麽諸佛菩薩有那麽多相?是因為眾生有種種煩惱,有種種想法。很多眾生沒辦法溝通,是因為每個眾生都有共同和個別的“我執”。“我執”的點不一樣,眾生的煩惱不同時,諸佛菩薩就顯為不同的相,用無量無邊的法門來度化眾生。無量無邊的法門代表諸佛菩薩的智慧無量、功德無量、能力無量。因為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和事業,因此而化現無量無邊的本尊。知道這些道理就了解諸佛菩薩同體,雖然化現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佛教的基本觀念來講,修行道上是“有相”的,達到究竟果位時是“無相”的。修行過程中,我們執著色、聲、香、味、觸,因此諸佛菩薩要化現各種相。最後究竟的果位上面沒有特定的法相,是無相的,有相就不平等,無相清凈的智慧才能顯現平等。因此,看到各種相,不要認為奇怪和覆雜,要知道這是無生法界中自然顯現出來的。
名相的解釋:
金剛乘的很多翻譯沒有統一,這兩位本尊的翻譯有很多種。
真實意黑嚕嘎有翻譯為清凈意黑嚕嘎、真實意黑嚕嘎、班雜黑嚕嘎、扬达黑嚕嘎等等。
普巴金剛是藏文和中文合一的翻譯。普巴是藏文,金剛是中文。普巴的意思是“橛”,有翻譯為金剛橛,橛是法器,是佛教裏面最厲害的法器,也有翻譯為金剛童子、事業橛。
這兩個本尊都是金剛薩埵的化現,合在一起修持時,有時候一個當作對身修持,一個當作自身修持;有時一個當作智慧尊修持,一個當作事業尊來修持。
這次傳的儀軌是合在一起來修持的,其它大部分儀軌都是分開修持的。
法門的來源:
蓮師時代,尼泊爾出現很多天災、人禍、瘟疫,蓮師從印度迎請普巴金剛的法門到尼泊爾降伏這些災難、魔鬼和天龍八部,蓮師自己也證得大手印的果位。尼泊爾揚烈修山洞是蓮師修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的地方,那裏之前也有我的上師夏紮仁波的閉關房,現在是寺院,寺院現在也都會修這兩個法門。夏紮仁波切和歷代寧瑪派的高僧大德都在這裏修持過這兩個法門。
蓮師後來也迎請這兩個法門到西藏,他的25位弟子都是修持八大黑嚕嘎獲得成就。八大黑嚕嘎法門有很多不同本尊,弟子中有些修身(文殊身黑嚕嘎),有些修語(蓮花語黑嚕嘎),有些修意(真實意黑嚕嘎),有些修功德(甘露黑嚕嘎),有些修事業(普巴金剛黑嚕嘎),成就的本尊雖然不同,但大部分是修八大黑嚕嘎法門。
凡是蓮師的教法都可歸納在八大黑嚕嘎法門,包括大圓滿。這個法一直延續到現在,藏傳佛教不同傳承都修持過八大黑嚕嘎的法門。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是寧瑪派最主要的本尊;薩迦派和噶舉派也很重視,薩迦派是由昆氏家族傳下來的,噶舉派每個傳承裏都有八大黑嚕嘎法門,都是蓮師的傳承傳下來的。
儀軌的特色:
這次傳的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是我的二世仁珍才旺諾布的伏藏法。二世有很多著作,我們現在整理出來的有十二本。他伏藏的法門不多,但是每個伏藏法都是精華、口訣,雖然儀軌很簡單,但口訣很完整。不管是八大黑嚕嘎、真實意黑嚕嘎、普巴金剛,還是紅度母、紅財神都是口訣的綜合。
這個儀軌的修持很重要,因為寧瑪派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中,上師是加持的根本,金剛乘密續的精華是上師瑜伽法,儀軌中真實意黑嚕嘎就是上師瑜伽,是以上師的方式修持;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儀軌中普巴金剛是以本尊的方式修持;空行是事業的根本,儀軌中有佛母的輪印和咒語,因此,是三根本合在一起的法門。
傳承的特色:
我的二世仁珍才旺諾布是南開寧波“意”的化身,南開寧波是蓮師5大親近弟子之一。八大黑嚕嘎的傳人有九大弟子,九大弟子中也有南開寧波。蓮師的25位心子中代替蓮師給藏王赤松德讚傳法的一個是南開寧波,一個是毗盧遮那大師,他們是蓮師傳人中最主要的兩位。蓮師稱讚毗盧遮那大師如同他一樣,也提到南開寧波大師是他“意”的成就。
南開寧波在印度吽生持明座下接受過真實意黑嚕嘎法門,在蓮師座下接受過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法門,他是即生成就的上師,生生世世都弘揚真實意黑嚕嘎。
二世仁珍才旺諾布法門中最多的是金剛薩埵法門,像金剛薩埵五次第、金剛薩埵密成就、金剛薩埵的解釋等等,原因是因為金剛薩埵是真實意黑嚕嘎的寂靜尊,他每一世都和普巴金剛、真實意黑嚕嘎有緣份。不止這個,很多人問夏紮仁波切自己的本尊是誰?夏紮仁波切都會統一回答:“你是蓮師的傳承,你的本尊就是普巴金剛或真實意黑嚕嘎。”因此,凡是和蓮師有緣的,都和普巴金剛和真實意黑嚕嘎有緣。
真實意黑嚕嘎是蓮師遠傳傳下來的最廣大的著作,雖然普巴金剛和八大黑嚕嘎在其它的遠傳裏也有,但蓮師遠傳著作中真實意黑嚕嘎的解釋有二百多頁,其它的遠傳法門解釋只有二三十頁、五十頁。後來寧瑪派介紹八大黑嚕嘎任何一個本尊都是根據蓮師的真實意黑嚕嘎而寫出來的。
因為八大黑嚕嘎有共用的觀想本尊的方法,這在真實意黑嚕嘎裏就有。蓮師其它個別解釋的介紹很多,但共用的很少。因此很多提到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蓮師是怎麽說的等等,大部分來自兩個法本,一個是真實意黑嚕嘎的廣解,另一個是蓮師和移喜措嘉佛母的問答錄。
很可惜,雖然蓮師的儀軌很多,但很多重要的、代表性的著作和解釋還沒有翻譯成中文,因此很多人不清楚儀軌是什麽意思。如果看過八大黑嚕嘎和真實意黑嚕嘎的廣解,就一目了然。蓮師寫的真實意黑嚕嘎廣解法本不難找,寧瑪派遠傳的全解就有。
現在我們要觀想所傳的法是清凈的,法清凈大家比較容易理解。法是真理,不管如何觀察,它沒有任何缺點,它是圓滿的,它就是真理。我們所有法裏講的空性光明就是真理,有的地方提到緣起性空就是真理,緣起就是光明。不懂這些道理,人有問題時,認為法也有問題。很多人的問題是自己的心不清凈,是“執著”而產生的。每個眾生有共業,共業是共同的業力,共同的業力產生時,所有的人和事都有問題。
我們今天傳的真實意黑嚕嘎和普巴金剛是金剛薩埵金剛語所傳下來的清凈妙法,因此大家不要忘記菩提心,不要忘記金剛乘的五種清凈觀。聽聞佛法要知道如何聽聞,聽聞的方法要了解。聽聞大乘的法門要有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聽聞金剛乘的法門要有清凈觀的基礎和觀念。
因為大家都是在同樣清凈的狀態,你就可以得到清凈的法門加持、清凈的本尊加持和清凈的禪定加持。如果上師和弟子想的都不同,就得不到加持。在觀想的過程中,上師拿什麽法器、穿什麽衣服、戴的什麽帽子,你不懂觀想什麽意思,也沒有什麽關系,你有清凈心和信心就可以得到加持。
阿姜曼:
人们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特质有好、坏和中立之分。
他们的潜力取决于他们的特质——即高于、低于或处于同等水平。
有些人已经发展出很高的向善潜力,但如果与愚人交往,他的潜力就会发展成愚人的潜力。
有的人潜力较弱,但与圣人交往,潜力就提高了,也成为圣人了。
有的人交往的朋友不善不恶,不高不低,所以他的潜力就处于平庸的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与圣贤、智者交往,使我们的潜能水平一步一步地越来越高。
南懷瑾先生:
一般人標榜「無念」的觀念,大多都是根據《六祖壇經》上斷章取義而來,以訛傳訛,誤己誤人。其實,六祖對自己所謂「無念」一詞,作過更深一層的解釋,所謂「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並不是說要做到如木頭石塊一樣的什麼心都不動。
還有更好的例子,在《六祖壇經》上記載一則公案。當時,北方有一位臥輪禪師,專門注重對境無心的不動心修持,當然他也有相當功力心得了。所以他作了一首偈子說: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這首偈子,由北方傳到了曹溪南華寺。六祖聽到了,深怕一般學人弄錯了方向,他不能不開口了,因此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恁麼長。
在六祖這首偈語里,很明白地告訴大家,對境可以生心,但必須在紛雜的思慮中始終不離無思無慮的奧妙,那就不妨礙道業了。至於透過千思萬慮如何去認識無思無慮的道體,則是慧悟的關鍵所在了。所以自六祖以下的唐宋禪師們,很多都強調處在流俗鄙事之間,日用應酬、鴉鳴鵲噪,無一而非道場,並非如木石一般的「不動心」才算是修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在生活中,遇到小人,
見面還是要打招呼,
但少說不重要的話,
不需主動來往,也不拒絕來往。
不進入,小人的圈子,
也不讓小人,進入你的圈子,
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多行不義,
終究,是會被人看穿的,
不用在意他人背後怎麼看你、說你,
別人的話,是改變不了事實的,
只會攪亂你的心,讓你心神不寧。
能理解你的人,你不需解釋,
不能理解你的人,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日久一定見人心。
真正懂你的人,
不會因為空穴來風的話,而否定你,
太在意別人的話,會很累。
所以,做人處事,
要心安理得、無愧於心,
就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评价了。
人,要對得起良心!
因為「人在做,天在看」,
人要照天理而行,天才會照应你,
多做別人的貴人,不做别人的小人。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清·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某个残雪之夜,纳兰容若独自徘徊,感慨人生孤独惆怅不已,写下此词。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冯唐:
你要保持学和思之间、人与我之间、外部的信息输入和内部的信息消化之间的平衡。
学和思两手都要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要一直在书本中、环境中、老师身上、做事中学,
边学、边想、边做,然后继续学,
这样才是真知灼见。
柴夫一炬,弘公三彈
弘一大師前來承天寺後,遂與轉塵上人領數人上山。弘公在洞中左觀右審,表情肅然而讚嘆道:「此種定境,古來大德亦屬少有。」遂在廣欽老和尚前,輕輕彈指三下,眾人隨著轉塵上人一齊步出洞外,朝後山碧霄岩漫步而去。碧霄岩乃廣欽老和尚之法師父——宏仁老和尚住處。宏公與師相約於山中苦修,一在山下洞中參禪,一在山上岩中念佛。大家來到碧霄岩,茶未泡開,師已出定,上山來與弘一大師、轉塵上人、宏仁諸師頂禮請安。
弘一大師謙謹,不肯以長輩自居,亦與師相互回禮。師言:「大師至此,不知有何訓誡?」弘公言:「不敢!不敢!打擾清修,罪過!罪過!」相互寒喧幾句。弘公見事情已有個了結,遂與師言:「這裡沒事,您還是請回吧!」差一點付之一炬的生命,舉世震驚的大定,就這麼簡單幾句就帶過了。弘公恐又干擾廣師修行,遂循後山小路,繞了一圈出山去。古來大德行持,竟都如是簡樸、謙謹,而又周到。
穴居十三載
師自從此番大定後,一路快馬加鞭,極力參究,及至證悟,前後穴居共歷十三個寒暑。一般人不要說在那麼艱辛的荒山上獨處十三年,就是在家裡萬物具備下,一個人獨自地面對自己,孤寂地呆守一個日夜,也都是一件非常惱人的事,何況在舉目無人的山洞中,坐上十三個春秋呢?
單就這份耐得住寂寞的能力,已非我們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更甭論自內證驗那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心路歷程了。當然,法師自得其樂、法喜自在的證驗世界,也非吾人所能揣知,吾人亦無法與其同享,這是屬於法師苦修的代價。大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平等的,在這裡失去的,必然從別處撿拾回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修行上,沒有任何便宜可佔,也沒有任何取巧詐偽處,都是步步踏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
師悟後,常自思維:若不下山度眾,就如洞穴為石頭所塞,無法進出,洞里再有怎麼了不得的東西,也無法與世人共享,最多不過自給自足,作個自了漢罷了。如此,不但辜負佛恩,亦有違初願。於是,毅然決然,搬開心中這塊大石,信步邁向苦海眾生,為作慈航明燈。此時正是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那年,而師已五十五歲矣!
師回承天寺後,自然引起一陣騷動。大眾中,有以好奇眼光,面對眼前衣衫襤褸的「山頂洞人」;有以懷疑的眼光,看看才不出眾、貌不脫俗的他,如何能有出類拔萃的證悟呢?然而,大部份的同修,都以憐憫、敬佩的眼光,付予較多的關注。看他三衣拼成一衣,還遮得東來猶露西;三餐擠成一餐,尤其有一頓沒一頓的,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修苦行還真不容易呢!
穿衣吃飯
不管寺里大眾以什麼眼光看待,以什麼言語相向,師仍一本忠厚謙謹的態度,和顏悅色地待人,看不出上山前、下山後究有什麼差別。師依然我行我素,白天與大眾分憂解勞,晚上大殿一坐,悠然自得,從外面永遠看不出十三年的洗刷,到底展露出什麼晶瑩的面目來!
楊絳先生:
如果別人說你兩句,
你就受不了,
被兩句話干擾得吃不好、睡不好,
你想想你得有多脆弱啊!
何必計較呢,
在烏鴉的世界裡,
天鵝也有罪,
思想不在一個高度,尊重就好,
三觀不在一個層次,微笑就好!
發自己的光,不必在意別人的流言蜚語。
不要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
不要和不重要的人,計較重要的事,
記住,
你的人品是你最好的運氣,
你的心態是你最好的風水。
心態好了,整個環境都會境隨心轉,越來越好;
心態不好,在任何環境裡,都是命運的囚徒。
簡單點,善良點,平和點,努力點,
歲月的驚喜就會更多一點。
生活中所有的不期而遇,
都是我們認真、努力、真誠後的驚喜。
願你能做閃閃發光的自己,
收穫屬於你的驚喜!
紹雲老和尚:
一般我們只能看到經書上所記述的,五陰淨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實際上到了真淨現前時,我們還是難以區別啊!我在雲居山跟隨虛雲老和尚的時期,有過一個親身的體會。
老和尚那時已是一百一十八歲了,他在中午休息時,有時也會打昏沉,打呼嚕的。一天,我和一位師傅一起服侍老和尚。那時我們都很年輕,還是小和尚,我們兩個人看見老和尚坐在那裡打呼,睡著了,便說:「老和尚睡了,我們可以把果食瓶裡面的果子拿來吃,放逸放逸啦! 」
於是我們倆便拿著果品到外面邊吃邊玩,以為老和尚不會知道嘛。一會兒老和尚醒後,便喊我們去一一地罵了。我們感到很驚奇,便對他說:「老和尚呀,剛才你在打昏沉又打呼嚕,你怎麼知道我們在拿東西呢?」
他老人家說:「你肚子那裡打幾個妄想我都知道,你拿東西我會不知道嗎?」他就把我們以前打妄想的念頭都一一說出來了,我們都嚇得目瞪口呆。
所以五陰淨了的人,你看他和平常人一樣,實際上他的心是明明瞭了,絲毫的境界都瞞不過了他。
像這樣的事情不止這一次。有時我們也曾問老和尚:「像這樣的境界是證得呢?還是修得呢?」他老人家說:「用功用到妄想一消除,那個真心現前的時候,明明瞭了,了了明明,你所有的五眼六通都能顯現出來,那就是神通妙用,不是求來的,是你個人自性本有的。」
所以老和尚他老人家的境界,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測量的。
那麼參禪的人,如果功夫到了一心不亂,沒有二念的時候,就會出現種種境界。這一陣子裡,我們雲居山禪堂裡面也住了三十多個參禪的師傅。他們有的人也有遇到這種境界的經驗:好像有的在定中能看到過去的種種事情;也有的能在定中看到未來的事情,這要通過以後實驗才知道。這些境界只不過是我們互相閑聊罷了,你們一點都不能去執著。
老和尚在世時,禪堂裡面也有人碰著這些境界,老和尚就批評說: 「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論是好境界、壞境界,一概不能執著,每次當你坐香,那種,境界便會再顯現出來,障礙修行。只要一概不理它,自然無事,不落群邪。」
這就是說參禪的人,若要得到真實的受用和好處,你一定要能不著一切相,不能存有絲毫有為的念頭。你只要把這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直至開悟為止。總之,無論碰上什麼困難,比如生病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一概不要理睬,不能被它轉。久而久之,這些境界便會自然消失。那麼你一顆明明瞭了,了了明明的心才會顯現。所以說參禪是最上的法門,不過現在禪宗門下的人太少呀!
冯唐:
我时常感慨,
人为了一口吃的,
男人为了一个女的,
女的为了一个男的,
干过的蠢事之多,
真是人类的文字都不够用啊!
老和尚的弟子傳奉法師講過一則老和尚的故事:
和尚令我難忘的事,是和尚有神通,(我)白天忙職事,夜負責隨侍和尚。
某夜,夢見廊前一口棺木,心一驚,瞬間聽一聲音道”四果按怎?”(台語,和尚稱傳奉為四果,「按怎」指「怎麼了」),
即醒,但因夢中聲音很大,感覺仍有餘音清晰回蕩,而其來源正是來自和尚的座位處。
夢中事,也不問和尚。夢是幻化,但知和尚即使在夢中也護念弟子。
和尚已開發自性,自性發生功能作用就是神通,只要弟子念頭一起,和尚馬上感应到,並剎那間回應。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一髻罗刹女心咒
Om rudraya mudrneya jata jataya hum hum phat svaha
om 如德ra亚 母德r内亚 加达 加达亚 吽 吽 啪 梭哈
一髻罗刹女随心咒
Ehyehi ekajata mama mukhajaya svaha
伊耶hi A嘎加达 麻麻 母卡加亚 梭哈
一髻罗刹女根本咒
namo ratna trayāya
namo rat拿 tra牙牙
皈命 三宝
namo āryā avalokite śvarāya bodhisatvāya
那摩 阿r牙 阿瓦罗给dei索ra牙 菩提萨多牙
皈命 圣 观自在 菩萨
mahā satvāya mahā kāruṇikāya
马哈 萨多牙 马哈 嘎如尼嘎牙
大 菩萨 具大悲者
namo ekajaṭāya
那摩 A嘎佳达牙
礼敬 一髻罗刹女
mahā rākṣasīye
马哈 ra克杀西耶
大 罗刹女
āyahi hṛdayaṃ mama
阿牙hi 和ri达牙m 马马
mahā rākṣasi mamā mukhasa
马哈 ra克杀si 马马 木卡萨
sarva kāryaṇi karotime
萨尔瓦 嘎r亚你 嘎ro帝美
tadyathā
达帝牙他
om anante jaya svāhā
om 阿南dei 佳牙 梭哈
jaya jayāya svāhā
佳牙 佳牙牙 梭哈
mahā vijaya svāhā
马哈 维佳牙 梭哈
mahā rūpye svāhā
马哈 路b耶 梭哈
sarva vighna vināya kānāṃ svāhā
萨尔瓦 维嘎拿 维拿牙 嘎拿m 梭哈
calaya duṣṭa svāhā
加拉牙 都失达 梭哈
rakṣa rakṣa māṃ svāhā
ra克杀 ra克杀 马m 梭哈
paṇi hastāya svāhā
巴尼 哈斯达牙 梭哈
一髻罗刹女
一髻羅剎女,梵文Ekajata-raksha。又譯作「一髻羅剎王菩薩」、「一髻羅剎观音」「一髻羅剎」。
多罗菩萨、摩利支天、一髻罗刹王常被统称为“多罗三尊”,多罗观音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西方,密号行愿金刚(悲生金刚);一髻罗刹王则在胎藏界曼荼罗南端,在孔雀王佛母之右側,密号电雷金刚(军毫金刚)。亦有人認為此尊即是廿一尊救度母中的「破敵救度母」。
一髻羅剎王亦為準提菩薩之護法金剛明王之一。禪門奉祀準提菩薩者常有配祀,尊稱之為「伊迦惹吒大士」,能抵抗冤家債主,並遊行各個國土。
此菩薩以不二之智,現忿怒形,以降伏一切煩惱。此尊之真言具有大神力,能摧破天魔、惡藥叉、惡羅剎、毒惡鬼神,及除一切瘟疫疾病之苦、並能免除水火二難、盜賊侵害。亦可息諸怨敵。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载,此罗刹妇居大海岸,闻血气香,能于一夜中行八万逾缮那之里程。常卫护处胎、初生,或已生之菩萨,并以佛母大孔雀明王真言守护行者及其眷属。
虽然一髻罗刹菩萨是罗刹身,但其实与马头明王(马头罗刹)为同一级别的明王,在观音法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譬如不空罥索观音曼茶罗中,主尊不空绢索观音,坐于莲座之上,上下左右分别为一髻罗刹观音、不空绢索观音、马头观音、毗俱胝观音。
《楞严咒》中有三句真言提到三观音:“摩诃跋啰 盘陀啰 婆悉你”(mahavala pandara vasinim)白衣观音大士,“阿唎耶多啰”(arya tara)多罗菩萨,“毗唎俱知”(brkuti)毘俱胝菩萨(毘俱胝观音)。这三位白衣、多罗、毘俱胝,皆是如意轮曼荼罗四隅之尊,另外一尊就是一髻罗刹观音。
《胎藏界七集》描述其形象为身呈绿色,现忿怒像,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剑,次手持钺斧钩,左第一手下垂、持素,次手持三股杵,坐于赤莲上。
《如意轮陀罗尼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中对此菩萨均有描述。
功德利益
《大正藏》第 20 册 No. 1110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中详细讲述了修持一髻罗刹王陀罗尼的十种利益、四种果报等功德;次言三种陀罗尼、七日作坛灌顶法,以及二种陀罗尼、坛法、护摩、根本印、结界之法等。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印可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入无能胜三昧。从顶化出翳迦惹吒罗刹王。三目四臂。所有八部鬼神。大力然顶鬼王等惊怖走散。各失本威莫知所在。愿见救护愿见救护。皆舍所有恶害之心。从今已往并诸眷属归依佛法僧宝。
《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有諸天及持明仙等。師信大梵者眾。令欲降伏大梵天及諸天仙等。願佛聽許。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眾生無憂惱故。除一切眾生病故。及一切障難災怪惡夢悉除滅故。除一切橫病死故。欲除一切諸惡心者令柔軟故。除一切諸魔鬼神障難不起故。世尊我今有根本心陀羅尼。能除一切眾生罪業故。世尊我未曾見有若天若魔若釋梵。若沙門婆羅門等。有能受持此真言者。若讀誦書寫流布。或以此法防護其身。若入軍陣鬪戰。若為毒所害者。持此陀羅尼。一切諸難無所能為。如是之法一切諸佛所念。我此陀羅尼法。已經無量諸佛所說世尊我於因地。過恒河沙數劫外。有佛名百蓮華眼頂無障礙功德光明王如來。我於爾時彼佛所。作大持明仙人中王。於彼佛所受得此陀羅尼。得已時。十方諸佛皆現目前。見佛現已。忽然即得未曾有智。當知此真言有如是神力。能利益無量眾生。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設復有人犯四重五逆等罪。誦持此陀羅尼一遍者。所有一切根本重罪悉皆除滅。況復依法作印受持者。當知是人於萬萬億那由他諸佛所。曾聞此法今還得聞。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憶念晝夜不忘者。是人心所求願無不滿足。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晝夜誦持我此明王翳迦惹吒真言者。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怖畏。及三毒罪障悉得除愈。況復有人依法修行。當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在掌內。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此陀罗尼能令用功少成就疾。亦是多罗菩萨使者。故诸修行人应当诵念。”
持翳迦惹吒(一髻罗刹)真言者现身即得十种利益:
一者身常无病。
二者恒为十方诸佛忆念。
三者一切财物衣服饮食自然充足常无乏少。
四者能破冤敌。
五者能使一切众生发起慈心。
六者一切蛊毒一切热病无能侵害。
七者一切刀杖不能为害。
八者一切水难不能漂溺。
九者火不能烧。
十者不受一切横死。
复得四种果报。
一者不被禽兽所害。
二者不堕地狱。
三者临命终时得见十方诸佛。
四者命终之后生无量寿国。
应用之法
1、莫缘他境,每至白月十五日或黑月八日,洗浴着新净衣,受持此陀罗尼。作印护身,取净泥摩坛,圆四肘结界已竟。请一髻明王于坛中心坐,烧香散华种种供养,礼拜忏悔诵真言一百八遍。
2、欲求胜上悉地,用白月八日或十五日,以香汤洗浴着新净衣,每上厕一度洗浴,如此净衣不得上厕。作此法时其日不食,作结界护身印,印已诵陀罗尼至于明旦。道场中置本尊像,悬种种杂色幡盖,香华供养。至心奉请十方诸佛、忏悔赞叹三宝,至诚发愿。作数珠印,捻已一心诵真言一千八遍。
摘自《文学回忆录》
今天谈哲学家,开门见山,这座山,是中国最大的山。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乃至学者、专家、大儒,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我说,正是这一代一代的愚昧无知、刚愎自用,才使老子悲观、厌世、消极。
所以老子悲伤、绝望、反激、咒诅,出坏主意,制订了很多对付自然、对付人的策略,历代军事家都借此取了巧、学了乖。老子,也免不了被异化的命运。
我爱老子,但我不悲伤、不绝望、不唱反调、不骂、不出鬼主意——我自得恶果,所以不必悲伤;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绝望;我自寻路,一个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气要发,但说说俏皮话。
读《易经》,读《道德经》,我都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鳞伤,然后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
我怀疑“道”,也怀疑“总念”。怀疑了四五十年,结论是,两者概不承认。宇宙既不实在,亦不空虚,既无道,亦无总念。老子与黑格尔需要“支点”架构理论,支点一抽掉,整个理论垮下来。
一般的体系,可说是外化的精密,宏观的精密。我取内化的精密,微观的精密。外化的功能,体现在推理而定名,那是哲学、哲学家;内化的功能,表现在感知而不定名,那是艺术、艺术家。哲学家中,只有尼采一个人觉察到哲学的不济,坦率地说了出来,其他哲学家不肯承认思想历程的狼狈感。
上次讲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文学性、文学成就、文学价值,这次讲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学性、文学成就、文学价值。我多次提到诸子百家的文釆,以前是非正式的,现在正式谈谈那几位“子”的文学典范。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这五百多年,即所谓春秋战国,局部战争此起彼落,政治和社会的纷乱,使人的思想异常活跃。用现在的话说,都想求真理,找到价值判断。
在我看,还是偶然。乱世不一定出英雄,乱世不一定出哲学家。十年“文革”乱得可以吧,一个哲学家没有。
还是老观点:春秋战国的哲学黄金时代,奇就奇在出了一批天才——三百年出十个哲学家,以西方概率论,不算太多——不幸,中国从那时以后不再出哲学家了,吃老本吃了两千多年,坐吃山空。
一穷,穷在经济上;二白,白在文化上•’三空,空在思想上。
所以,唯物论之类进来,没有抵挡。
胡适当初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集,下集写不出(据考,上集,也不是胡的东西)。我愿意提醒胡博士:《中国哲学史大纲》下集当夜可以脱稿,明天出版,里边一句话,十六个字:
春秋以降,哲学从缺。
无米难炊,请君原谅。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又称聃,楚国人。传说很多,反而真相不明,寿年大概很髙,总是百岁以上,有说是超过两百岁的。
为何我相信他特别高龄呢?是从他的哲理判断的。中国哲学,我定名为“老年哲学”(西方哲学可以定名为“壮年哲学”)。其中,李耳的思想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
他看破两大神秘:一是天,就是宇宙;二是人,就是生命。天,宇宙,是不仁。人,生命,是刍狗。这是李耳观察到最后,咬咬牙做出的判断。
这个观察过程一定很长,所以我相信老子真的很老。如果以年龄排行,全世界哲学家恐怕李耳先生寿年最高,思想境界也最高,如果改“老子”为“高子”,也中肯。
老子的哲学著作只有一本:《道德经》,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传说他要出关,官吏劝他留下一些言论,他才口授,别人记录。我猜想,并非如此平平静静,鲁迅写《出关》也是依照通常的传说,加上摩登的挖苦,旨在讽刺世道。
我来写,就写老子出关,一不是遁隐,二不是仙去,三不是旅游:他老人家是去自杀的。他在出关之际,内心的矛盾痛苦达于极点。
老子恨这个世界,觉得犯不着留什么东西来给后世,他又爱这个世界,要把自己的思想落成文字,给后来的智者。他的精神血统的苗裔明了他的痛苦,他的同代人没有一个配得上与他谈谈,他彻底孤独了二百多年。
但他要在未来中找朋友,找知音,于是有《道德经》。从文体看,他不是写给“刍狗”们看的,而是写给与他同等级的人。
所以,老子的文体与其他的诸子百家截然不同,就是不肯通俗,一味深奥玄妙,也许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我写给懂的人看。
后世奉《道德经》为道家的圣典、兵家的韬略、法家的理论。我把《道德经》看作什么呢?是老子的绝命书,也是老子的情书。八十一章的第二十章,他破例哭出声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只我一个徬徨无着落,去哪里呢?
这一章,与贝多芬晚年四重奏慢板所吐露的感慨、情操,是相通的。而且克制了紊乱的伤痛,端端正正,继续写他的情书和绝命书。
李耳是个叛逆者。常言道,尼采哲学存在于尼采之前,老子庄子,便是尼采之前的尼釆。
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宇宙中,渺小的人都是奴隶,即使当了皇帝(包括教皇),如果人格渺小,一样是奴隶——伟大的人,必是叛逆者。
中国,上、中、下三等人,都尊“天”为无上的主宰,尤其儒家,以及后来的理学家,说到“天”,就跪下来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人合一”,“天命不可违也”。
独有老子,一上来就拆穿把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叛逆的气势好大!
当然,奴隶们不服,反问道:“那么圣人呢,圣人是最仁的呀。”老子立即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常要讲我的认识论,次序是这样的: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座有人说,这个次序谁不知道呀。那我改动两个符号的方向: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看来也不能惊世骇俗。但我问,你周围,你过去的朋友,几个人具备人生观?再推论,那些人生观哪里来?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极少是由世界观引申而来。
好,极少数人,有人生观,又有世界观。再推论,他们有没有宇宙观?更少之又少——宇宙嘛,那是天体物理学家的事,关我鸟事——情况大体上是这样的。
现在,我要不留情面地下决断了:
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所以,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飞禽走兽不需要“禽生观、兽生观”,一样地飞,一样地走,这是运气、福气。做人而不幸成了知识分子、艺术家,不免就要有一个人生观:它是从世界观生出来的。那世界观呢,当然溯源于宇宙观。
爽爽快快说一遍: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从这样顺序而思考的。
唯物辩证法号称无所畏惧、积极乐观。如果全世界科学家一致预测有一颗星球,半年内将与地球相撞,两球同归于尽,请问唯物主义者们,站得住脚吗?
只有从宇宙观来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真实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老子的哲学,特别清醒地把宇宙观放进世界观、人生观。老子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
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乃至学者、专家、大儒,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
我说,正是这一代一代的愚昧无知、刚愎自用,才使老子悲观、厌世、消极。
从五十年代开始,要求人人都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这个圈子兜得好大,好漂亮,当时要算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也都一致认为,积极、乐观、爱生活,总是错不了的,消极、悲观、厌世,总是资产阶级思想,错透了,万万要不得。
其一,资产阶级哪里是在消极、悲观、厌世?“自由世界”当时起劲乐着呢,消极、悲观、厌世,并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好,其二,太阳系处于中年期,到了老年期,能量消耗完了,地球将要冷却。等到整个太阳系毁了,这个物理判断,是资产阶级造谣吗?
我们再讲文学史。上次讲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我处处要讲他们的文学造诣、文学成就。今天谈哲学家,开门见山,这座山,是中国最大的山。
具有永恒性、世界性的中国哲学家,恐怕不多,大概一个半到两个。诸子百家,是伦理学家,研究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是政论家,讨论治国之策。只有老子思考宇宙、生命。庄子,是老子的继续,是老子哲理的艺术化。
中国哲学家只有老子一个,庄子半个。
如果认为庄子文章如此好,算一个吧。那么中国总共两个哲学家,但性质不同,后人说起来总是“老庄哲学”、“老庄思想”。魏晋那么多绝顶聪明人,没有人给老子、庄子做“本质定位”,我是说,老子、庄子的气质,有所不同。
老子是阿波罗式的,冷静观照,光明澄澈。庄子是狄俄倪索斯式的,放浪形骸,郁勃汪洋。老子是古典的,庄子是浪漫的。老子是苦行的,庄子是享受的。老子内敛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庄子外溢放射,意多繁华,傲慢逍遥。
奇妙就奇妙在,两者其实一体。希腊人崇拜日神和酒神。日神主音乐,酒神主舞蹈。音乐、舞蹈,不是总在一起吗?缩小看,在某个人身上,可以住着老子和庄子,两房一厅,洗手间公共——但这是比喻,比喻终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劝大家别太相信比喻。比喻是“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他喜欢形象,叫做“得鱼忘筌”。总之,我将老子定位为古典,庄子定位为浪漫,也仅是比喻,目的是想回到“文学”。
讲到这里,可以正式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文体。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很坏的时代。政治卑鄙龌龊,各种治国理论纷纷出笼,而天下愈弄愈乱,原因:一,理论有谬误。二,实践歪曲理论。所以,老子才提出“无为”、“无治”。可是我总是觉得老子这般说法,是生气,是绝望,是唱反调,是现状逼得他往极端走。所以,老子哲学是伤心人语,看透人性的不可救,索性让大家回到原始状态。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
非常极端,非常不现实。世界上所有“乌托邦”构想,以老子最彻底,最有诗意,最脱离现实,绝对不可能。他的理想和当时的现实,他对他之后的一切的历史现实,都是宿命地叛逆。明知做不到,不可能,他偏要这样说。
这种近乎横蛮的心理,一定来自极大的痛苦。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是发脾气的话,一是等于说,你做皇帝、做官僚、做军阀,都用不着;二,这么着,大家不必钩心斗角、不必投机贩卖,不必尔虞我诈。
老子最早知道中国的两种特产:一是暴君,一是暴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一语双关,既对暴君说,又对暴民说。他反对法治,也反对人治。无为而治,等于架空皇帝,使其不成为暴君,只有商标,没有货。对于“人”(民和君),老子为什么如此暴烈而偏激呢?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几乎是粉碎性的决绝。原因,就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从宇宙观来。
这个观念,真是伟大卓绝,当时极摩登,现在更摩登。这一点,老子超越了多少思想家、宗教家。有没有更摩登的观念呢,有:
天地无仁无不仁。
这是什么“子”说的,你们大概知道——老子还是“人”本位的,所以骂“天地不仁”,如果换作“宇宙”本位,仁不仁,何从说起?
所以老子悲伤、绝望、反激、咒诅,出坏主意,制订了很多对付自然、对付人的策略,历代军事家都借此取了巧、学了乖。老子,也免不了被异化的命运。
我爱老子,但我不悲伤、不绝望、不唱反调、不骂、不出鬼主意——我自得恶果,所以不必悲伤;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绝望;我自寻路,一个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气要发,但说说俏皮话。
老子哲学的极精练、极丰富,就在他有明晰肯定的宇宙观。反过来说,凡宇宙观糊涂,或者忽而偏向有神论,忽而偏向无神论,想说又不敢说,或者说不清,总是差劲的,不能算哲学家。例如孔丘。
老子的文学性呢?语言直白,可是含蓄,这是很难的。几乎看不到还有别人能用这种文体。直白,容易粗浅,含蓄,就晦涩了,而老子直截了当说出来,再想想,无限深意,我喜爱这种文体!
文学,有本事把衣服脱下来。多少有名的文学,靠服装、古装、时装,琳琅满目,里面要么一具枯骨,要么一堆肥肉。庄子的衣裳就很讲究,汉人喜宽博,魏晋人穿得潇洒,唐人华丽,宋人精巧,明清人学唐宋衣冠学不像,民国人乱穿衣,乱到现在,越来越乱。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像人的肉体一样,贵在骨骼的比例关系,肌肉的停匀得当。形体美好,穿什么衣服都好看最最好看,是裸体。
思想、情操越是高超、深刻、伟大,越是自然地涌现。可是怎么会含蓄无穷呢?因为思想情操本身细致丰富。请看希腊:希腊的雕像,裸体的;希腊的神庙,那柱子,那浮雕,都可说是裸体的。圆就是圆,三角就是三角。到巴洛克(Baroque),就穿衣服了,到洛可可(Rococo),全是装饰,内在的真实被掩盖了。
我们来看看老子的文笔和文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的意思是说:原理呢,可以讲的,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讲;要给万物定位称呼呢,也可以的,但不能用通俗的既成见解来分类。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直通现代艺术,直通现代物理学。人的精神世界,宇宙的物质世界,都是恍恍惚惚。从“人”的角度去观照、去思索,更是恍恍惚惚。先要承认“恍惚”,才能有所领会。
上面几句,简,直白,含蓄。
老子奇特,他主张退、守、弱、柔,这在全世界的思想领域中,独一无二。一是他的气质,二是他吃够了苦,对付宇宙自然,对付人事生活,退、守、弱、柔,才能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东方文化、东方精神,无疑老子是最高的象征,《周易》也和老子哲学通,都是吃足苦头的经验。
读《易经》,读《道德经》,我都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鱗伤,然后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
中国从开始就受大罪,一代代暴君暴民,暴君杀人,暴民帮暴君杀,暴君再杀暴民,暴民逼急了,便杀暴君,然后自己
做暴君,当然还是杀人。老子说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句话,声色俱厉,十足老子风格,像是一下子喊出来,意义却复杂得很。
人不怕死,判死刑也没用。
用死去吓他们,无效,想别的办法吧。
你太残暴,怎可用死来威逼?
你杀人,人是杀不完的。
不从根本上解决,光靠杀人,不是办法。
圣人与大盗,相对而存。到了没有圣人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可盗。
老子的理想世界,全然梦境,是他个人的诗的乌托邦。老子之后,世界背向老子而发展,无论大纲细节,处处与老子的理想相违背。老子没有历史眼光?没有群众观点?老子一个人空思妄想?我不这样看。老子的想法、原则,是对的,问题在于,人类是坏种、坏坯,做不到,也不肯做老子所希望的,不能怪老子。
这是老子的纯艺术的一面。
另一面,是老子哲学的实用性,一步一个脚印哩——你要“扬”,先“抑”之;你要得到它,先放弃它;你要推翻它,先拥护它。最简单比喻:你要收获,先埋种子。对待天命,对待人事,老子的话最朴素,最有实效。
话得说回来,哲学、文学,不可以拿实用主义去看。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是幸福,是享受,和大多数人没关系。乡下老大娘与莎士比亚有何因缘?地铁上抢劫的黑人,不知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一个使人心平气和的解释。
全世界读《道德经》的人,还真不少。二次大战前,德国大学生读尼采。大战后,必读李耳。《道德经》的英译、法译、德译,版本不断更新。最近美国的什么书店又请人重译老子,李老先生就有这点魅力,世界忘不了他。
下面扼要节引《道德经》文句。老子的著作,句句都是警句,这里不一定按照各章的次序。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
意思是如果不结结巴巴狠命地保养自己,倒反而活得长寿。(皇帝与村妪)
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财多,就以物累形,反而加速死亡。
故常无欲。(第一章)不见可欲。(第三章)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虚其心。(第三章)致虚极。(第十六章)虚而不屈。(第五章)
虚心,没有成见,没有要求,就能以无穷尽的智慧观照无穷尽的宇宙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守静笃。(第十六章)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清静能使外界的真相从我心中显现。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六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二十三章)
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
失仁而后义。(第三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
一个哲学家,总得自己定一个点,定一个名。叔本华,自由意志;尼采,权力意志;黑格尔,总念(Begriff,先于宇宙万物的观念而存在的);孔丘是仁,孟轲是义,韩非是法,等等。不学哲学的人,一眼望去,蔚为大观,其实很可怜。这使我想起物理学的杠杆作用,物理学家夸口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但谁也不能给他这个支点,而思想家自己架构了精神界的支点。老子,他提出“道”,“道”就是他理论的支点。
礼→义→仁→德→道→
推理而定名——哲学家。
感知而不定名——艺术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天,也是从道而来:“天法道。”(第二十五章)天者,在古代指宇宙,那么,宇宙从道而来。在这里不期然想起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换言之,物质仅是观念的实现,而诸种观念皆决定于一个总念。宇宙,就是这总念的物质化。宇宙尚未物质化时,总念早已存在。
这样把道和总念相提并论,大家是否觉得有点类同?我夹在一老一黑之间,怎么办?
我怀疑道,也怀疑总念。怀疑了四五十年,结论是,两者概不承认。宇宙既不实在,亦不空虚,既无道,亦无总念。老子与黑格尔需要“支点”架构理论,支点一抽掉,整个理论垮下来。
不是不要支点,但我一生没有致力于寻找支点。起初我就明白:精神界的杠杆所需的那个支点,是找不到的。
物理学上的支点,是存在的。足以“撬动地球”的支点,在理论上也是存在的。唯有足以撬动宇宙的支点,或者说,撬动道和总念的支点,不可能。
我写:“蒙田不事体系。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得我心。”蒙田(MicheldeMontaigne)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终生研究“人”,不是“宇宙”。他的不事体系与我的不事体系,两回事,我抬出他,是借他开一开门,让我走出来。
蒙田先生博学多才,建立体系,太容易了。可是他聪明,风雅,不上当。尼采也不事体系,比蒙田更自觉。他认为人类整个思维系统被横七竖八的各种体系所污染。
以上的话题,提得太高。总之,建立体系而成一家之言,并不难,不事体系而能千古不朽,却是极难极难。
一般的体系,可说是外化的精密、宏观的精密。我取内化的精密、微观的精密。外化的功能,体现在推理而定名,那是哲学、哲学家;内化的功能,表现在感知而不定名,那是艺术、艺术家。哲学家中,只有尼采一个人觉察到哲学的不济,坦率地说了出来,其他哲学家不肯承认思想历程的狼狈感。凡是蹩脚的、吃哲学饭的“桶子”们,从来标榜哲学是一切学的总框。
再举两则别人对老子哲学的评价:
一,《吕氏春秋•不二篇》——“老聃贵柔。”
二,《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诎,即屈;信,即伸。这两个看法,我嫌浅显,读不起《道德经》,老子自己才会说话哩!他说:
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第五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老子又发挥“柔”的原理:
知其雄,守其雄。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极其厉害的战略,是以对付宇宙、对付世界、对付人生。具体战术呢,第三十六章中已说明: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伟大的思想都有毒的,你能抗毒,你得到益处。老子的观点和方法,可供与老子同品格的人借鉴应用。但不幸,老子的方法论,常被坏人拿去为非作歹了,还反咬一口,归罪于他。大陆有青年犯法,交代时说,读了尼采著作的缘故。
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718)5261357,我总在家的。老子主张:
治大国如烹小鲜
我在家,烹小鲜如治大国。大家要是觉得好笑,说明我讲老子哲学没有白讲。老子说:
不笑不足以为道。
祝贺大家得道了。
曾经有一位外国学者,F.卡普拉(FrkjofCapra),记不得哪国了,他在一本《物理学之道》(TbeTaoofPhjsics)中说:“《道德经》就是以一种令人费解的、似乎不合逻辑的风格写成的,它充满了迷人的矛盾,它那有力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捕获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摆脱了习以为常的逻辑推理的轨道。”
这倒正可为老子的文学价值做注解
虛雲老和尚:
昔日浮山遠錄公謂其首座曰:「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孰不從化?」
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舉一動,威儀怎樣,就知你有道無道。
佛在世時,舍利弗初為婆羅門,路逢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很好,心生恭敬,從之問法。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偈得法眼淨,歸與親友目連宣說偈言,亦得法眼淨,即時各將弟子一百,往詣竹園求願出家。
佛呼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門。
你看馬勝比丘行路威儀好,便成如是功德。這就是以威儀導物,孰不從化的例子。
初發心的同參們,要向古人習學,一心觀照自己,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隨妄流轉,何異俗人?雖說出家辦道,都是空話,各人留心。
(图文均来自网络)
別太在意别人在背後怎麼說你。
因為那些比你強的人,根本沒時間議論你。
只有弱者才會忙著去詆毁別人抬高自已。
要知道,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
外在的聲音如果能夠影響你,主要是因為你內心还沒有自己的定見。
因此,要看透事物本质,拥有定见。
那时和不同的聲音共存,就游刃有余了。
離得太遠,關係就淡了;
靠得太近,恩怨就來了。
山水,遠觀,朦朧恢宏,近则土石粗糙。
花草,遠观,绿意葱葱,近则杂乱无章。
与人相处,有一定距离,才能相處不累。
人生如尺,要有度,不遠不近是最好的距离。
人和人相處,一定要把握度,要有边界,不能越界。
走的太近,相互越界,必將是一場災難。
有信眾包數輛遊覽車,朝山上來。老和尚為其開示:……你們在家人,頭髮還蓋著,自己還是一身的業障,要如何去替人家超度、消災?你們在家人去替人家誦經、超度、消災,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業障……。
以在家人來說靜修就不簡單了,自度都已經很難了,怎麼談得上度人?必須先度自己的「心猿意馬」。倘這個未度,怎能度人?我們帶著五蘊假體來,就是要修這個。
某居士:我每天拜佛時,都代一切眾生向佛頂禮。
老和尚:自己的煩惱都還沒斷,就想要度眾生。
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很困難的事,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
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
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罣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摘自《虛雲和尚全集》
一般人在勞苦奔波、忙忙碌碌時,就氣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氣,一天到晚,總是心平氣和的。一心不亂就是定。妄無本體,有定就無妄,就能復本心源。
功夫從外頭做起,先講威儀教相,行住坐臥都有威儀。不要說忙得要死,還講什麼威儀。既然作如來之弟子,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就要做到 「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假使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怎能因為忙了就不講威儀呢?昔日浮山遠錄公謂其首座曰: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孰不從化?」
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舉一動,威儀怎樣,就知你有道無道。
佛在世時,舍利弗初為婆羅門,路逢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很好,心生恭敬,從之問法。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偈得法眼淨,歸與親友目連宣說偈言,亦得法眼淨,即時各將弟子一百,往詣竹園求願出家。
佛呼:「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門。
你看馬勝比丘行路威儀好,便成如是功德。這就是以威儀導物、孰不從化的例子。
初發心的同參們,要向古人習學,一心觀照自己,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隨妄流轉,何異俗人?雖說出家辦道,都是空話。各人留心。
摘自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 》宗昂居士
某師來訪,與老和尚言:‘我在外國時,每次遇到地震、颱風,經過我作法以後,地震、颱風都消失了。’
老和尚對言:‘我什麼都沒有。’
二次來訪,某師又說:‘老和尚,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老和尚答說:‘我每天吃飯、睡覺、還散步。’
禪定功夫是自然的,沒有個我在作什麼,不執有也不滯空。人言我‘有’什麼功夫,老和尚即對以‘無’;人執‘無’,則又以‘有’對。
某師要走,向老和尚說:‘請老和尚到國外來普照!’
老和尚諾曰:‘你到我就到!’
某師以為老和尚要大顯神通,整裝回僑居地,不見老和尚到來,心裡覺得納悶。
再次拜訪老和尚時,即詢以:‘老和尚不是說我到您就到嗎?許久怎不見您老人家到來?’
老和尚笑曰:‘你來我這裡,我怎麼對待你,怎麼言說,你不是很清楚嗎?你回去把到這裡我所說的說給他們聽,不是你到我就到嗎?’
恍然大悟,默默無語。
木心:
“我的自救,全靠读书”。
(1982年,55岁的木心放弃一切去往纽约,靠给别人修理古董维持生计,岁月与经历却为他的创作徒增广博与深刻。)
他说过:“我相信时间,我和大家比耐心。”
“我要在我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不可把人生荒废在俗套的生活里。”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一髻佛母本尊心咒
Om ekajati hum svaha
om 哎嘎佳提 吽 梭哈
一髻佛母本尊四字心咒
Hrim strim hum phat
嘿rim 斯特rim 吽 啪
一髻佛母本尊四字心咒
om Hrim strim hum phat
om 嘿rim 斯特rim 吽 啪
一髻佛母本尊(四字心咒)
在藏传中,一髻佛母本尊主增长智慧和财富。修一髻佛母本尊可得文殊菩萨的智慧。此尊亦称作“大震旦度母” Mahā-cīna-Tara。另有稱為UgraTara。
一髻佛母护法神和一髻佛母本尊,不是同一尊。
一髻佛母护法神
藏传宁玛派有一髻佛母护法神,藏名:阿仲玛或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她是守护大圆满教法的出世间护法神。
一髻佛母本尊,也称作一髻佛母,梵名:Ekajati。“Ekajati”这个词,来自于梵文的两个词根,eka表示“一”,Jati表示“辫子”,即一髮髻之意。
一髻佛母护法神和一髻佛母本尊,并不是同一尊。
一髻佛母护法,是普贤王如来佛母之化现,一面二臂,身青黑色或褐红色,仅有一目,位于额头中央,一齿尖锐,状如普巴杵,牙尖向下,一髻撑天,头戴五骷髅冠,一乳位胸正中,右手高举人尸,左手执魔心与豺狼,身披人皮衣,下着虎皮裙,项挂五十鲜血人头,隆乳蜂腰圆腹,右足曲,左足伸,站立于日莲尸座上。此一髻、一目、一齿、一乳等,表法身一体。
一髻佛母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之化现,住于胎藏界曼陀罗第一苏悉地院之忿怒尊。有大火炎髻,身色青黑,四臂。属忿怒度母。
关于一髻佛母护法神,在顶果钦哲法王传记中,有一则故事:
顶果仁波切是不丹国师。一天晚上,在巴罗,仁波切突然叫他的一位僧侣坐两个小时的车到首都天普,带一尊一髻佛母的小佛像给年轻的不丹国王,并传话,请国王第二天把此像带在身上。
第二天早上,国王驾车前往印度边境,他的吉普车在路上失控坠下山崖,并弹了好几次,坠落在山谷里,除了国王,所有人都丧生。因为国王在车子坠落前被弹出车外,所以没有受伤。
感应故事
著名印度学者Benoytosh Bhattacharyya 博士,當年決定研究密宗前,做了个念咒試驗,他首先選擇了綠度母咒。專唸了三周後,忽然見到度母現身,在一片綠光中,度母只有一寸高左右,异常美丽!從沒有見過這麼美丽的東西。
後來他又選擇了忿怒度母Ugra tärä 的咒語:HRIM STRIM HUM PHAT,這次他只唸了一個禮拜,忽然在一天晚上,他見到忿怒度母頭頂著天花板,上豎的頭髮伸延到整個天花板,她身上的髑髏互相摩擦,发出刺耳的聲音…
「她的臉看起來很可怕,三隻突出的充血的眼睛和裸露的尖牙充滿了憤怒。她手裡拿著充滿血腥的兇猛的 Kartri(鉞刀)和 Kapala(骷髏杯)。她的胸前裝飾著一圈骷髏頭,它們互相撞擊時發出刺耳而可怕的聲音…」—「Benoytosh Bhattacharyya-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soterism-Chowkhamba Sanskrit Series Office (1964)」
摘自 凯西中国之系列丛书《人的解读》,编辑参考繁体版《灵魂转生的奥秘》
作者丨Gina Germinara
凯西解读中有许多案例是由精神上的罪行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其中有几例较为突出的心理失调个案,其起因是对他人失于包容。
第一个案例的前世,是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修道院的一个修女,她严厉、冷漠无情,不宽容他人的弱点。她对宗教经典完全按照字义来理解,因此,她经常批评那些违犯法则字义的人。
刻薄性情的报应起初体现在今生的腺体分泌障碍上,她这一世的整个青春期都受体内腺体失调之苦。过多的月经,使她不能正常上学,每个月中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被限制于床褥上,她因此变得害羞、隐居,不与同年人来往,这些因素影响了她人格的各个方面。
这段失调症最终结束了。长大后,这女孩拥有了美好的身材,成为纽约的专业模特儿,后来结婚了。但她的终身伴侣却是个不幸的选择。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她的伴侣冷酷而缺乏情感,而她迫切地渴求关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的丈夫去了海外,她陷入强烈的孤独。这种痛苦实在难以忍受,她离家去了度假胜地,沉溺于酗酒和纵欲。她发现,只需要一两杯酒就可以从压迫她的社交障碍下解脱。
一旦开始,她就无力停止;这种醉酒狂欢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她夜以继日的不停豪饮,持续三个星期,同时与看上眼的任何士兵、水手、飞行员,海军鬼混。
喝醉的时候她对于衣着没有任何的礼节顾忌。她会随便穿件未系好的衣物,到后院去倒垃圾,或者一丝不挂地踏入寄宿公寓的会客室——除非被人制止。
最后她的健康由于酒精饱和的压力而开始恶化。她的手开始颤抖以致于无法在她丈夫寄给她的支票上签字。
在理智清醒的片刻,她决定离开这个旅游胜地,回到她出生的城镇。后来她给凯西总部的来信显示,她在担任一个秘书的要职。从其他方面来的几个消息表明,她仍或多或少地饮酒。她与丈夫离了婚。
看起来很明显,她的堕落主要是由性格障碍引起的,而性格问题最初是由腺体失常造成的。
凯西报告常指出,腺体是业障表现的焦点。这种功能失调,是她苛刻对待别人所获得的直接业障果报。
她所无情鄙视的他人的弱点成了她自己的弱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她明白犯错的内在必然性,体会到了推动人走上歧途的欲求动机,以及在软弱和孤独下被迫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求取安慰的状态。
和那些嘲弄别人的人一样,严责别人的人,也必亲身经历受人严责。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女士,傲慢与偏见的典型,凯西解读给出了她的两个前世。
二世中的前一世,她在耶稣时代居于巴勒斯坦,是一位犹太教士的妻子,由于她的社会地位,她对于不同寻常的耶稣所造成的宗教圈内的骚动非常不满,很不能容忍且蔑视他。
她的优越感,并未因时间而消逝,亦未因习俗而变调。在其后一世中,她转生到马萨诸塞州的塞伦市,其个性仍是排斥,严责别人的那副德性,事实上,她看起来比前世更冷酷无情。
凯西解读报告说:
这灵魂是那种凶悍刻薄,很会质问、很会谴责人的人…为自己制造了很多苦难。当有人被浸入水中,她总是在场且赞同施刑的人。当有人惨遭鞭打时,是她提供证据且点头示可。因此,在此生中,她总是受困于意识障碍,在她乳糜管以及第一与第二颈骨处,常受损伤,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与脑脊髓系统不协调而造成的压力所致。如此又带来周期性的生理反应。
凯西解读报告提到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精神崩溃(Nervous Breakdown),是在这位女士39岁时发生的,此后14年之久,她有间歇性精神抑郁病。
她终身未婚,她的高级住所和没有工作的事实似乎显示出她是一位能够经济自给的女性。她身上无疑存在着典型的内科或精神上的综合病症,赋闲无事可能是她抑郁的重要因素。
但是,就如前面指出的,这些因素仅仅是表面上,近期的病因,并非终极根源。她的性格核心里有一种对他人的不能容忍,对他们的追求和苦难抱着冷漠的态度。
她的这种不宽容,在其前生中,造成了许多人的绝望无助,而她自己今生也体会到了无望,这只能说是非常公平的。
与不宽容同属一类的另一个性格倾向是好批评,吹毛求疵。一位27岁的军队中尉,常为个人能力不足感到异常苦恼。我们无法探索这种个性问题的表面成因。也许他的一位至亲过于挑剔和不讲情理,又或者他的外貌特征曾使他成为学校里同伴们的嘲笑对象。凯西催眠报告曾说: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必将是什么。你非难了别人,就要知道自己也必将被人非难
凯西报告透露了这位青年人在过去世曾是文学评论家,其习惯是谁不对他的胃口,他就无情刻薄地以文字批评。
往世,他使别人常常自我怀疑,今生,可看到他自己所受的自我怀疑之苦。
这里我们看到了业力法则无穷多样中的一面,这一面是如此重要,其道德含义值得深思。
评论家作为一种职业,只需要少数人的参与,但是在此刻的地球上,目前约有二十五亿非专业水准的评论者。(注:本书作者著此书时,约在1950年,那时全世界人口约25亿)
也许没有任何其他职业能拥有这么多的业余参与者了,从第一次学会说话起,到死亡将嘴巴合上,都贯穿始终,矢志不渝的追求这一业余爱好。
就金钱上来说,这不是一种昂贵的追求。它在世界范围内比饮食还要供给充足。和其他消遣形式不同,它可以在室内,室外全年进行,除了两条舌头之外无需任何装备。只要让两三个人聚在一起,就可以开批评会了。
尽管苛评非难在金钱上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但就其来日所需偿付的心灵代价而言,却是非常昂贵的消遣。
凯西的“资源”(凯西常如此称呼他自己的超视能力),以其从长期而有利的观点来看因果关系,常常给那些在这方面错误显著之人以强烈明确的忠告。
下面是数百个类似个案中突出的一例警告:
我们发现这灵魂被激怒时,易倾向于对别人做出严苛的批评。他应该缓和下来,因为一个人对他人的评语,往往会通过某种方式,也成为他自己的处境。
这一直白的关于心灵之因造成实质处境之果的说明,突然使我们联想起《圣经》中某些神秘难懂的字句。耶稣说:
“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三十六、三十七节)
把这里所提的审判日,当做业报偿付的日子,看来是合乎逻辑的,
耶稣又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节)
以及:“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一、二节)
这些语录,根据我们己见的业报结果,突然显明了其强而有力、严格精确,且明智合理的含义,这些不容我们误解、轻忽。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此处以及其他各处,动机和意图才是主导因素。文艺批评的职业本身并未导致年轻中尉的责罚,而是他在轻率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抱有的态度给他人造成的自信丧失。
从始至终,
重要的都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执行精神;
不是形式,而是实质;
不是行为,而是动机。
(图文均来自网络)
雖然幼兒就會“喜歡”或“不喜歡”,
但“愛”可能比“喜歡”來得更早。
前幾天讀到The Philosophical Review上的一篇論文,
那哲學家說“愛”不是對任何東西的“喜歡”,而是“對關係的珍重”。
忽然理解了自己為何在“喜不喜歡”的辨別機制形成前,就「喜歡」某些人。
愛是對關係的珍重,這所謂關係不须是某種血緣、社會、利益或約定關係。
而是,例如,珍藏在一段灰暗歲月中的燦爛笑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