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法師與虛雲老和尚一段神奇经历

我俗名李榮,法號聖安,屬牛。十五歲時跟隨虛雲和尚,三步一磕頭,歷盡艱辛,前往五台山朝拜還願。半個世紀過去了,虛雲老和尚也已經過世三十多年了。每當想起跟隨虛雲老和尚身邊的日子,心中總有一種無限的思念和敬仰。虛雲老和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時浮現在我眼前,就好像我仍然在他老人家身邊。

虛雲老和尚德高望眾,修行深,博學多才。尤其在修建廟宇方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當屬首屈一指。每建好一處寺廟,他從不自己享用,總是交給當地常住,便又起程上路了。在講經說道方面,虛雲老和尚的威望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是個武僧,粗人,沒有多少文化,雖在虛雲老和尚身邊,但對他老人家那種高深的境界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覺得他老人家可親,可敬,就像自己的老父。

跟隨虛雲老和尚去五台山的這一路上確實發生了好幾件奇蹟。也許你們不相信,但這些事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有一次在川北的雁翅山上,遇到一群猴子。不知他們是出於善心還是出於好奇心,幾個猴子從樹上摘下果子往下扔,還朝我們叫。我們拾起果子,就看一隻大猴子一邊叫一邊用手比劃著。

師父說:「你看,它讓咱們撐袍子呢!」

我們趕緊把袍子撐起來接,樹上的猴子連果帶葉地往下扔。它們找的果子都是好吃的,看我們吃著果子,他們在樹上一個勁兒地叫,好像是高興地說個不停。老和尚說:「慈悲咱們了。」

這還不算是什麼奇蹟,後來遇到的幾件事就更神奇了。

有一天,我們在永峰山上迷了路。前邊是一個大山澗,往下看一眼望不到底,離山對面有十多米,沒辦法過去。這時,天漸漸黑了下來。沒辦法,我們只好就地打坐,開始做功課,準備在這裡過夜了。就在這時,刮起一陣風。風塵過後,山那邊出現了一條大蟒蛇,有三十多公分粗,就像個臉盆口似的。老和尚對我說:「聖安,咱們可以過去了。」

這時候就看那條大蟒蛇瞇著眼,吐著芯子,頭向我們一點一點的,就像要吃了我們。我回頭對師父說:

「您真會開玩笑,它還不得吃了咱們?」

師父說:「別害怕,這是菩薩派它接咱們來了。」

師父見我害怕,就讓我閉上眼睛,他老人家拉著我的手,我瞇著眼看見那條大蟒把頭伸到山澗這邊,老和尚先踩上去,我也跟著踩了上去,就像踩在樹皮上的感覺,有點彈性。我們一步一步走到了對面,看見那條大蟒確實非常長,到底也沒有看見尾巴在什麼地方。

過去以後,老和尚趕快打坐,誦經。一陣風刮起,等我們睜開眼睛,大蟒已經不見了。從那兒走了兩里路,來到一個村,叫西哨村,八十來戶人家。我們在那裡住了三天。
又有一次,走在一片原始森林的邊上,這座山叫虎丘山。

忽然變天了,風沙很大,眼看天色越來越暗。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只聽見呼呼的風聲。一會兒,下起雨來,暴雨夾著冰雹下了好一陣子才停下來。大雨過後,到處都是濕的,路很滑,天越走越黑,於是就決定就地打坐了。我去取了山水,找了點兒柴,點火燒水。我們身上穿的單薄,又是大雨剛過,渾身發冷。

我一邊燒水一邊烤火,忽然聽見有老虎的吼聲。只能聽見聲音,看不見老虎。吼聲有應有和,肯定不是一隻老虎。師父見我臉色都變了,就說:「又膽怯了吧!咱們有命就活著,沒命就是虎口之食,過來靠著我,你就不害怕了。」我們過午不食,喝了熱水,就背靠背地坐著。我當時小,路途又勞累,一會兒就睡著了。到了半夜,覺得越睡越暖。睜眼一看,嘿,幾隻老虎圍在我們周圍,老和尚還用一隻手撫摸著大老虎的前爪。我晃晃腦袋,覺得自己莫不是在做夢?我莫非是看見伏虎羅漢了!我三次要站起來,師父都沒讓我起來,叫我趕快念經。過了一會兒,我又睡著了。天亮醒來,師父笑著對我說:

「昨晚害怕了吧?是山神來了!」

走到距五台山一百多里地的時候,文殊普薩來迎接我們。

這事說起來可能沒人相信,那時要是有個照像機就好了,一個黑白照像機就行。在五台山有這麼一句老話,菩薩對有緣的人「遠接八百,走送一千。」五台周圍八百里地沒有土匪。這天,我們正在休息,坐在那裡聊天,虛雲老和尚給我講廟裡的故事。還說:「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咱們那回遇到的不是蟒,是龍;在山裡遇到的不是虎,是山貓。你看,到了五台山,就有人來接咱們。」

那天有霧,虛雲老和尚有點頭暈。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就往山上爬。爬到半山腰,忽然眼前發亮,就像閃電一樣,老和尚趕緊讓我跪下行禮。這時,山坡上出現了文殊菩薩,手裡揮動著拂塵,好像要說話的樣子,足足有五分鐘。文殊菩薩真的來迎接我們,我們渾身增添了很多力氣。中午沒吃飯也不覺得餓,一天走了將近九十里地。晚上來到下峰寺,在這裡住了兩天。

最後這一次是在離五台山不遠大約有三十里的地方。山坡上忽然亮起了佛光,一位老太太從山坡上走下來,老遠就問:「累不累呀?」當時已經是秋天了,老太太從籃子裡拿出幾個杏,就是咱們吃的大白杏,給我們一人四個。她還說:「吃了第一個杏不餓,吃了第二個杏不渴,吃了第三個不累,吃了第四個全身輕鬆,心情舒暢。」我接過杏,再看老太太已經不見了。這時我們才醒悟過來,這一定是菩薩來幫助我們了。因為那時是秋天,秋天哪有杏呢?可我們手裡的確實是杏。這杏吃了以後,幾天不覺得渴,也不覺得餓,精神特別好。

到五台山以後,虛雲老和尚要在那裡住些日子。他對我說:「你有什麼事就去辦吧,跟我一路上勞累了。大願已了,找個地方休息休息。」幾天後,我離開了虛雲老和尚。回想起來,在跟隨他老人家二年多的時間裡,除了刮風下雨,或者生病無法走路以外,一天不停地走,天天與他老人家在一起,深深感到他內心裡要弘揚中國佛教,一心希望國泰民安的宏圖大願。

現在每年陰曆九月十二日,虛雲老和尚圓寂的日子,海內外的弟子都要朝拜他。我至今隨身帶著他老人家送給我的小金佛。這裡有我對他老人家的深深思念和無限敬仰,有我對他老人家的一片心。

一九九二年三月 北京
王曉南 整理

木心: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

摘自《文学回忆录》

“文学是可爱的。”

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汤显祖,鸡棚牛棚里也挂着书,临时有句,就写下来。

电视尽量少看。

西方人称电视是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多给小孩子看看。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小。

理解事情,不可以把一个意思推向极端:我也看电视。尼采,克制不住地手淫:这样他才是尼采。

鸦片、酒,都好。不要做鸦片鬼、酒鬼。什么事,都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推向极端。

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后来,是开卷有益。开始,往往好高骛远。黄秋虹来电话说在看庄老,在看《文心雕龙》。我听了,吓坏了。一个小孩,还没长牙,咬起核桃来了。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一上来听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你会淹死。一开始听《圣母颂》、《军队进行曲》,很好。我小时候听这些,后来到杭州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居然完全不懂。

对西方,一开始从基督教着手。要从完全看得懂的书着手。还得有选择。至少到六十岁以后,才能什么书拉起来看,因为触动你去思考,磨砺你的辨别力,成立你自己的体系性(非体系),你们现在还不到这个境界。

认真说,你们还不是读书人。不相信,你拿一本书,我来提问,怎么样?要能读后评得中肯,评得自成一家,评得听者眉飞色舞,这才是读者。

杨绛先生:曬總會失去水分,藏才是保鮮的最好方式

楊絳先生:幸福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

別曬幸福,別曬甜蜜,別曬發達,也別曬成功。

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曬總會失去水分,藏才是保鮮的最好方式。

是啊,漸漸的你會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其他人無關。

高層次的人都在收斂鋒芒,低層次的人才會炫耀。

如果你的快樂分享錯了人,那就成了顯擺,招人嫉妒。

如果你的感慨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小情。

如果你的難過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笑話。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年少出家

廣欽老和尚,現代台灣之著名苦行僧。大家贊譽他是「佛教界的國寶」。他老人家九十五歲往生前兩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他於一九四七年來到台灣,弘法四十年,是台灣家喻戶曉的高僧。在台灣,早年間人稱他「水果師」,可是他年輕時代在泉州清源山修苦行時,當地人稱他「伏虎師」。這些稱號是由何而來的呢?這要從他幼年的生活及出家的經過說起。

老和尚俗家姓黃,福建省惠安縣人,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幼年家貧如洗,四歲那年,他父母為給長子娶妻無錢,就把他賣給晉江縣南門外的李姓人家做養子。他的養父李樹,在山坡地種水果為生,日子勉強過得去。養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無子,才買一個養子。

廣欽自幼體弱多病,到李家後,養母待他如同親生;為求平安,依當時習俗,養母帶他到觀音亭許願,把他送給觀音菩薩做契子。廣欽七歲起隨著養母茹素,終生不改。不幸九歲那年養母棄世,又過了兩年,養父李樹也病故,廣欽至此孤苦伶仃。後來經遠房親戚的安排,由鄉人帶他到南洋謀生。十一歲的廣欽,在南洋的福建同鄉商店裡做學徒,事實上是煮飯、掃地、打雜,混口飯吃而已。

過了數年,年齡漸長,體力增加,與人結隊上山,墾林伐木,工作雖然辛苦,但賺錢較多,生活也較自由。一日散工,工人準備搭乘輕便推車下山,廣欽忽有預感,覺得台車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這班台車;別人不信,這班車果然途中翻覆。過後同事中有人說:「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別人是順口而說,但在廣欽聽來,「一言提醒夢中人」,想起自幼孤苦,養父母早逝,人生無常,說死就死,人生終要走這條路,自己何必再繞圈子呢?於是他決計返回家鄉,出家修行。

 如來共同咒 (如來总心咒)

༄༅།།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སྤྱིའི་སྙིང་པོ།།
如來共同咒 (如來总心咒)

ནམསྶརྦ་ཏ་ཐཱ་ག་ཏ་ཧྲི་ད་ཡ། ཨ་ནུ་ག་ཏེ། ཨོཾ་ཀུ་རུཾ་གི་ནི་སྭཱ་ཧཱ།།
Nama sarva tathagata hri-dhaya anu ga-te om kurum-gini svaha
那摩  萨尔瓦  达他嘎达  赫ri  达亚  阿努  嘎迭 om  酷如m  gi尼  梭哈

འདི་ལན་གཅིག་བརྗོད་པས་བསྐལ་བ་པ་འབུམ་ཕྲག་བརྒྱད་སྟོང་དུ་བསགས་པའི་སྡིག་པ་འདག་གོ།
唸誦此咒一遍,百億劫中累積之罪障亦當竭盡。

印光大師:念佛宜小聲念,默念。

文鈔原文:

念佛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否則必致受病。當靜心淨念,勿著急念。慾火消眼明,即是消火明眼之妙法。汝皈依佛法僧三寶,欲為父母求壽,當志誠念佛,或念佛經。何得求灶王,念灶王經。

灶王乃神,去玉皇尚遠得很。玉皇去羅漢尚遠得很。羅漢去佛尚遠得很。汝真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念灶王經,施灶王經。灶王經,乃俗流之人所偽造之經。以佛弟子念此種偽造經,即是邪見。然汝以誠心,亦不能說無功德,乃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則如大江大海。汝不知念佛,亦可憐可憫也。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以後永不許來信,來決不復,祈慧察。一函遍復,當詳觀依行,則功德大矣。

——《印光法師文鈔》• 復玉長居士書

白話譯文:

念佛,適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的大聲用力念。否則必然導致受病。應當靜心清淨地念,不要著急地念。慾火消除,眼睛明亮,就是消火明眼的妙法。你皈依佛法僧三寶,想為父母求長壽,應當志誠念佛,或者念佛經。怎麼能夠去求灶王,念《灶王經》呢。

灶王是神,距離玉皇大帝還遠得很。玉皇大帝距離羅漢,還遠得很。羅漢距離佛陀,還遠得很。你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而念《灶王經》,佈施《灶王經》。《灶王經》,是流俗之人所偽造的經。身為佛弟子念這種偽造的經,就是邪見。然而你因為是誠心,也不能說沒有功德,不過就像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就如同大江大海。你不知道念佛,也真是可憐可憫。我老了,視力精神都不濟,以後永遠不許來信,來了決定不回復,請慧察。《一函遍復》,應當詳看,依照而行,那麼功德就很大了。

——如誠法師譯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所以,一旦对人或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

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敦珠傳承 ·供水儀軌


དག་སྣང་ལས༔ ཡོན་ཆབ་འབུལ་བའི་ཚིག་རྐང་དངོས་གྲུབ་རྒྱ་མཚོ་བཞུགས་སོ༔
【敦珠傳承 · 供水儀軌 · 悉地大海】
ཧཱུྂ༔

ཡན་ལག་བརྒྱད་ལྡན་བདུད་རྩིའི་རྫིང་བུ་འདི༔
以此具足八支甘露池
བཅོམ་ལྡན་འཁོར་དང་བཅས་ལ་འབུལ་བར་བགྱི༔
奉獻薄伽梵及眷屬眾
བཞེས་ནས་བདག་དང་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ཀྱི༔
受已吾與一切有情等
ཚོགས་རྫོགས་སྒྲིབ་དག་འཁོར་བ་དོང་སྤྲུགས་ཤོག༔
摧毀輪回足資障永淨
ཨོཾ་སརྦ་ཏ་ཐཱ་ག་ཏ་ས་པ་རི་ཝཱ་ར་ཨརྒྷཾ་པྲ་ཏིཙྪ་པུ་ཛ་མེ་གྷ་ས་མུ་དྲ་སྥ་ར་ཎ་ས་མ་ཡ་ཨ་ཧཱུྂ༔
嗡 薩瓦達塔嘎達 薩巴熱哇ra 阿港 扎帝剎布雜麥嘎薩蒙匝 薩帕ra那 薩瑪雅 阿 吽

ནུབ་གཅིག་གི་རྨི་ལམ་ན་མཁའ་འགྲོ་མ་སུ་ཁ་སིདྡྷི་ཡིན་ཟེར་བའི་བུད་མེད་དཀར་མོ་ཞིག་གིས་ཡོན་ཆབ་འབུལ་ཚིག་འགྲོ་དོན་སྨོན་ལམ་དང་བཅས་ཚང་ཟེར་བའི་འཁྲུལ་སྣང་ཤར་བ་སྤྲང་བདུད་འཇོམས་རྡོ་རྗེས་བླ་མ་ཚུལ་ཁྲིམས་རྡོ་རྗེའི་ངོར་བྲིས་པས་ཡི་གེའི་མཐུན་རྐྱེན་ཕུན་ཚོགས་བཀྲ་ཤིས་སོ།། དགེའོ།།
一夜,有空行母前來,自謂是色卡悉地,說此供水詞句具足利生之願詞云云。現此迷亂景象時,因喇嘛慈誠多吉勸請,由乞人敦炯多吉(第一敦珠法王)說之,彭措札西為作筆錄之順緣也,善哉!

南懷瑾先生: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回憶我的父親

南怀瑾:

你看我們那個時候的人格教育,家裡書房裡貼了一張紙,畫了線條,有一百個框框,有些是三十個框框,一張一張放在上面,叫什麼?“功過格”。每天自己讀完書了,爸爸坐在後面說:想一想,有沒有錯?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筆來在框框裡點個黑點。有什麼好事嗎?有,某某人沒有橘子吃,我送一個橘子給他,在框裡點個紅點,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為,好的點紅的,壞的點黑的,給自己看,這個叫功過格,我們是這樣來的。
——《漫談中國文化》

記得小的時候十一二歲,像我們家庭的教育,把《朱子治家格言》擺在桌上,而且要會背。早晚要向父親背,背完了照著做,“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我在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雖不算大富大貴人家,也是很不錯的家庭,家裡很多傭人,可是大雪天,一大早,父親把我叫起來掃院子,我母親當然心疼,何必呢?家裡有傭人啊!不行,非要他自己出來掃不可,不然長大了沒得出息,不知道人事的艱苦;傭人固然有,為什麼他該享受啊?!

我那個手凍得啊都腫起來了,像螃蟹一樣,還不准我帶手套,拿個掃把在掃雪。夜裡關了門以後,點個燈到處看看門閂好沒有。我說我們當年是受的這種教育。
——《孟子與離婁》

師之尊人(編按:南師的父親),少有大志,中年趨於淡泊,讀書一生,不求榮顯。師以獨子,而課讀之嚴,從不姑息。故師自雲:十二歲時,即圈點通鑒史書等一遍。太老師常于天未明時,即喚其起讀,且在旁常誦:“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之古句以勉之。寒冬晨起,亦命先事掃雪,然後誦書。常告太師母雲: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十三四歲時,雖逢寒假,亦不稍假,即命其獨赴山寺攻讀,不必回家過年。其家教之嚴,有如此者。師雲:今時薄知學問,亦皆得力于太老師昔年教導之力焉。
——《金粟軒詩話八講》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繫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

記得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係。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佛教的孝道思想》

曾國藩: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紅樓夢》裡有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為人處事過猶不及。

凡事太過,反而容易得不償失。

好的人生,都是“三七”開。

三分精明,七分厚道

鄭板橋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與人相處,精明不如厚道。

寬厚之人或許會吃點虧,但恰恰是這肯吃虧的態度,讓別人樂於與之交往。

看似傻,其實是聰明之舉。

曾國藩是晚清有名的重臣,也是為人厚道的典範。

曾國藩為官,從不巧取豪奪屬下的利益,而是主動讓利給他人。

1860年,曾國藩聯合湘軍統帥胡林翼,打敗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攻下安慶城。

這本是一個加功進爵的大好機會,然而曾國藩不曾向朝廷為自己邀功,反而把功勞讓給了胡林翼。

胡林翼因此被任命為湖北巡撫。

沈葆楨曾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官,因曾國藩的舉薦成為江西巡撫。

然而沈葆楨因剋扣軍餉,又為難曾國藩,將士們都不滿,要求彈劾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曾國藩卻顯得很淡定,他勸告湘軍將領,誰也不要為難沈葆楨。

曾國藩的大度令沈葆楨十分感動,因此他更加勤政為民,才成為後來的晚清重臣。

曾國藩不居功和善待他人的做法,為他贏得了眾多尊重和榮譽。

追隨他的能人異士也越來越多。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帶著聰明去計較,不如在聰明里留點厚道,為他人著想,才是人生大智慧。”

精明算計可以讓人獲利一時,厚道卻可以讓人安享一世。

俗話說:“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幽默風趣中透出禪機

廣欽老和尚幼年未曾讀書,所以不識字;終其一生,不曾高樹法幢,登壇講經。但他一生的行持就是經典,就是說法。有一次,佛學家藍吉富教授,帶著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學生去參拜他,其中一位依嚴法師,首先問老和尚曰:

「請問老法師,修苦行是指做甚麼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答:「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師接著問:「請問老法師,對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答:「沒有甚麼看法,我覺得很自然,你們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樣弘法。」

不錯,老和尚是以修行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在講經說法,為世人樹立修行的榜樣,所以他對參訪者說:「我覺得一個新出家的人,應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飯,勤勞作務,不管是揀柴火、挑水、種菜、煮飯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開。一個初入門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辦法是一心念阿彌陀佛。」老和尚承擔宗門家業,卻一生念佛,也一生勸人念佛。藍吉富教授嘗請問他:「您是否走禪宗路子?」

老和尚答:「不是,我偏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

慧根師問他:「弘揚佛法,在現代這個時代,以何種方式較為中肯?」

老和尚答:「唉!我剛剛講過了,你們是以讀書弘法,我是以念佛弘法,都需要。」

老和尚也有其幽默風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風趣皆含禪機。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認禪定功高,一大早撞進老和尚禪堂,一語不發,自個兒坐將起來,老和尚亦默默無言以對。過了很久,那位教授說話了:「老和尚,您看我這是第幾禪?」

老和尚說:「我看不出來。」

教授說:「聽說您的禪定工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您怎麼看不出來?」

老和尚說:「我三餐吃飽沒事乾?」

隨手拿一張衛生紙,嘴巴動幾下,轉頭問教授:

「衛生紙跟我講話,你聽到沒有?」

那教授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師來訪,對老和尚說:

「我修某某三昧數十年,今來台覓地修行,請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您修某某三昧數十年,應該由您與我開示。我沒修過甚麼三昧,無法與您言說。」

某法師又說:「我想閉關,大約要幾十坪地,外面弄個小花園,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說:「我們閉關,到底是心要閉關,還是身要閉關?若是心要閉關,我們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已經夠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夠。閉關是關六根,修心是不入地獄。」

虚云老和尚和戒尘法师的故事

我們也借著機緣問了虚云老和尚在終南山住茅蓬的事跡。

當年,他老人家六十七歲,在終南山住茅蓬。戒塵法師,是一位講大部經的法師,聽說老和尚在高旻寺開了悟,便到終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辯論禪宗的機鋒語。

老和尚聽他把話說得很大,便對他說:

「你的機鋒辯論雖然很好,但這個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閻王老子不會放過你的。不要再多辯了,咱們倆坐坐看吧。」

於是他們兩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動。而戒塵法師只坐了半天,雙腿已痛得不得了,心裡的妄想更是煩躁不安。

戒塵法師每天都繞著老和尚走幾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終於出定了。他問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覺知,還是沒有覺知呢?若是有覺知的話,就不名為入定;如果沒有覺知的話,那豈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謂的死水不藏龍嗎?」

老和尚說:「要知道禪宗這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心見性。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然清淨。由於疑情不斷,所以不是無知;也因沒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雖然沒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繞著我走幾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別而已。雖然不起分別,因為有疑情在,功用不斷,所以不是枯定。雖然不是枯定,這亦只不過是功用路途中事,並非就是究竟的。所以過去這七天,我只是覺得好像一彈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別心,便會出定了。參禪辦道的人,必須將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旦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摩著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無生啊!」

自此以後,戒塵法師就一直跟隨著老和尚,對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後來,有一次,老和尚入定十八天;山上其它人知道了,都來參拜他。他感到厭煩,於是他們倆便背著背架子朝峨嵋山去了。

一天晚上,他們倆在一個沒有人住的小破廟過夜。老和尚說睡到半夜時,戒塵法師有跳蚤在他身上咬,他就把跳蚤放在地下,跳蚤摔倒地上,把腿摔掉了,老和尚在定中聽到那跳蚤叫得很慘。

翌日,老和尚就將此事查問戒塵法師,他聽後感到很驚訝,心想:「竟然連我放一隻跳蚤在地上他都知道,而且還聽到跳蚤的喊叫聲,定中的功夫真是了不起啊!」可知身心清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後來他們倆一起到雲南去開辦道場。當時五七年,雲居山有一些八十多歲的老師父都知道這些事情的。他們說那位戒塵老法師也很了不起,後來是預知時至,先行向大眾告過假後,坐著往生的。

▲戒塵法師(圖:中)生於一八七八年,又號滌吾,自署「念佛僧」,俗家姓邱,湖北孝感人。光緒二十三年十九歲時在武漢歸元寺出家為僧。光緒二十八年隨虛雲法師於終南山結廬修持。

光緒三十年,戒塵隨虛雲法師到雲南雞足山掩關靜修三年。民國二年赴杭州,入月霞法師創辦之華嚴大學功研華嚴宗。後又在江蘇常熟佛垣寺掩關三年靜修淨土宗。民國十年回到昆明參加虛雲法師在華亭寺主壇的傳戒法會,並擔任「授經阿闍黎」。

民國十八年,戒塵法師到昆明弘揚淨土宗,雲南四眾佛教總會設立淨業社,推其為社長。次年一月,四眾佛教總會改組為雲南省佛教會,戒塵法師當選為監察委員,同時在佛教會講習所講授佛學。民國二十年五月,雲南佛教居士林成立,特聘戒塵法師為名譽指導。民國二十四年參加定安和尚主持的華亭寺傳戒法會,任「羯摩阿闍黎」。民國二十九年,戒塵法師接任筇竹寺方丈。將淨業社改為「戒塵蓮社」,移駐位於今天翠湖西路的筇竹寺下院大生庵內。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戒塵法師圓寂,享年七十一歲,僧臘五十三歲。雲南僧俗信眾隆重哀悼。虛雲法師聞訊親撰祭文祭奠。

戒塵法師一生性行篤實,修行戒律精嚴,潛心研修佛學、諳熟經典,致力振興雲南佛教,皈依信徒數萬,尤其在弘揚淨土宗方面更是功績卓著。平生著有《關中寐語》、《華嚴一滴》、《蓮社明訓》、《淨宗要語》、《華嚴五週四分七處九會圖》等佛學書籍。為雲南近代著名高僧大德之一。

虚云老和尚:常有密行功夫,方得真實受用

摘自懷西法師《回憶師尊二三事——為紀念虛公老人上生兜率二週年而作》

民國初年,虛雲長老在雲南省重興雞足山時,從緬甸請了一尊該地出品的玉石臥佛。當時滇緬交通很不方便,臥佛運到滇境,必要經過野人山,路程大約一兩個星期,單是野人山便要五日。

不得已,長老便在山下,由地保介紹,雇了十六位壯漢運送佛像。沒想到,行至野人山半途,這十六人起了歹心,他們緊握木叉,面露凶相,將長老圍在了中間。
當此情景,老人心中早已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在此當兒,總算他們先禮後兵,其中一個惡漢,代表同伴發言,粗聲惡氣地說:「老師公呀,我們扛不起臥佛了,因為過重,又給你騙了我們,使我們很無合算。除非再加工資,否則,我們不扛,另請別人吧。」

老人一見情勢不對,敵眾我寡,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早知他們有此一著,故此面上不露一點驚惶之色,反之,微帶笑容地和他們理論,心中卻非常志誠懇切地默念觀世音菩薩洪名,眼觀四方,想盡速設法解救眼前殺身之禍。

長老忽然看到身旁有一塊大石,心想:若能把此大石舉起,定能解救當前生死關頭的厄運。

說也奇怪,就在這千鈞一髮、性命危在剎那的時光,長老竟然毫不費力地將這比千斤臥佛還要重上三、四倍的巨石,全塊離地的捧起。

睹此情景,那十六人哪還敢有謀財害命之心?他們紛紛告饒,並保證悔過自新。

老人見把這場生死繫於彈指的危難度過,自然不像俗人,以圖報復,只好一笑置之。
同時,將捧在手上的大石放下,然後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他們說:「既然你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那麼,現在時間亦不早了,快快起程,再趕一程。」

十六大漢,經過此次教訓後,一路上再無歹念,只好乖乖地把佛像送上祝聖寺,領了原先合約所欠的另一半工資,下山而去。

虛雲老和尚,時年109歲,於雲門寺新起大殿

老人在回述這段驚險事時,最後補充地說:

「菩薩們!那時如不是觀世音菩薩靈感加被,我早已改頭換面去做人了,哪會今天還在這裡同眾一堂哩!由於我一路心中不間斷地默念觀世音菩薩,所以在急難降臨之時,自然得蒙菩薩加被,有驚無險,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普門品》中說:‘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

「諸位菩薩,我們中國一句俗諺說:‘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足。’這是沒有用的。修行人應當念茲在茲,心中常有密行功夫,才是我們真實得到受用的。試想,我當時若不是佛菩薩威神加被,我哪裡有此功力,能把三、四千斤的巨石捧起!這冥冥中,全仗佛菩薩慈光加被,是以才能舉重若輕,脫離這次險難。講的都是空話,大家還是一心念佛吧!」

杨绛: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图文均来自网络)

文:苏墨

《中國文化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崇敬楊絳先生?

有個網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豁達的處世大智。

她,歷經一個世紀的沉浮滄桑,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以不爭的品格從容自處。

人生之慧,在於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於舉重若輕、淡看浮華。

看淡身外之物,無欲則心輕。

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因為偶然得到一件華貴的睡袍,而發覺家裡的舊家具與之不配。

於是,他決定把舊物一件件換新。

然而,隨著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華家裡的他,卻驀然發現:他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此荒廢了主業。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綁架”了。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

故事中的狄德羅,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擁有了更多更好的,卻仍然感到不幸福。

無止境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楊絳,就是一個物質極簡的人。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感嘆:

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對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牆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個客廳幾乎沒有任何家具,牆角里供人做的椅子只不過是兩隻豎擺著的木箱子。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一人一頭,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最昂貴的裝飾吧。

即使後來,面對上級的屢次提出改善條件,她總是笑言:在這樣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

就這樣,一位學術泰斗,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卻怡然自得,不改其樂,寫出了一部部震驚文壇的文學巨著。

不僅對物質淡泊,對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譯《堂吉訶德》而榮獲西班牙政府的嘉賞,被盛邀出訪。

然而淡看名利的她數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後,實在“賴不掉了”才答應。

楊絳常說: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為她對物質的淡泊,對慾望的節制,讓她能夠在浮躁的當下,不僅活得恬靜自在,而且能夠潛心治學,屢攀文學高峰。

正所謂,少欲則心靜,心簡則事明。

唯有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幸福才會做加法。

看淡逆境,挫折變存摺。

巴爾扎克說:

“苦難對於智者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則是萬丈深淵。”

楊絳的一生坎坷崎嶇,她前半生歷經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後半生又經歷了女兒、丈夫先後逝去的錐心之痛。

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她始終坦然以對,用智慧的心態化解一切。

上海淪為“孤島”的時候,生活日益艱難,為了生計,楊絳一人兼了好幾分工,代課、家教,寫話劇……每天早出晚歸,多個地方奔波,勞累至極。

然而,她卻欣慰地說:

“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並且,她把所見所聞都糅進了作品,讓那些困苦變成了素材,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

文革運動中,她被學生誣陷,在師生面前出糗、被眾人當瘟疫一般躲開的時候,她泰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煉。”

結果,下學期選她課的學生更多,因為被她的從容氣度所折服。

尤其,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她淡然的品質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胸掛大字牌的時候,她跟丈夫戲稱“愛麗絲夢遊奇境”,相互大笑。

當被罰去清掃廁所時,她幽默地說:正好可以享受到自由,不必看見不喜歡的人。

當在田間辛苦勞作的時候,她感嘆道:意外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增強了勞動之美的認知。

……

就這樣,面對一次次困境,她一次次抱著樂觀的心態,結果所有的磨難都變成了禮物。

正如她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困境淬煉心境,磨難啟迪心智。

當你換個角度看待逆境,所有的絆腳石都變成了墊腳石。

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2005年,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大的、由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引起爭議。

在此起彼伏的非議中,譯者董燕生直接在媒體前稱:楊絳翻譯的版本簡直就是反面教材!

他還批評道,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去查字典,很多譯法都是錯誤的。

尤其指責楊絳的譯本比他的少了11萬字,肯定刪減了章節。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隨著質疑的持續發酵,楊絳卻置若罔聞,“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最終連資深出版人李景端也忍受不了,致電楊絳替她鳴不平的時候,楊絳卻開心地打趣道:

“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子愛管閒事!對於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他,隨他怎麼說吧。”

突然想起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別人怎麼說與你無關,儘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真正生活的高手,不去評價他人,更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影響。

現實中,我們的行為舉止不可避免會遭到他人的關注,甚至不被理解,如果你總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那麼你將如生活在煉獄,患得患失。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正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故事的結尾便是,直到很久之後,大家才得知,原來楊絳運用了《文史通義》中著名的“點煩”翻譯法,語意更突出,情節更緊湊。

大家對楊絳淡定氣度的欽佩更上一層樓。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懂你的不必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人生短暫,無需在意他人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楊絳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當你擁有一顆淡泊之心,即便行到水窮處,依能坐看雲起時。

最後,願你我修得一份豁達與超脫,淡定處世,淡然為人,從容一生。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被冤枉偷香火錢

廣欽老和尚在大陸的承天禪寺,住山十餘年潛修,後來又下山回到寺廟里做事,曾經在大殿裡看管。每日每夜都是坐而不臥,二六時中不倒單,禪定功夫非常高。

有一天,寺廟的執事召集大家開會,說是大殿功德箱里的香火錢被人偷了,大家一定要找出來誰偷去了,因為這些香火錢可是整個寺廟的日常生活費用哪!丟了香火錢,師父們可能吃飯都成問題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猜測,認為大殿里只有廣欽老和尚在那裡守著,別人都不會偷,肯定是廣欽老和尚監守自盜。

從此,大家都不再搭理廣欽老和尚,以為他在山上修行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改掉貪心的毛病。

大家每天都對他翻白眼,不與他為伍,每天都冷落他。有的人甚至要把廣欽老和尚趕出寺院。而廣欽老和尚毫不在意,淡定自如,從從容容,如沐春風,如聞馨香。每天早起同大眾一起做早課,一起用齋,一起做事。

過了好幾天,寺廟的執事和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宣佈:香火錢並沒有被人偷去,這是我和方丈一起做的一個考試題,目的就是想考驗一下廣欽和尚這些年的修行境界。廣欽禪師被冤枉這麼久,沒有任何情緒,沒有任何怨言,仍然為大家服務。可見,他的忍辱行真的很好啊!

從此,大家對廣欽老和尚刮目相看。可是,廣欽老和尚仍然那麼淡定自若,彷彿了無一事,仍舊每日為大眾服務。

廣欽老和尚的忍辱境界之高,實在令人欽佩。被人冤枉,仍然如此心如止水,淡定自如,面對誣陷,不爭論,不辯解,如如不動,這就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入定四月,險遭火化。

廣欽和尚在洞中潛修,經常入定,傳說往往一定經旬。

有一陣子,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久不見這位「伏虎師」的蹤跡,就找到洞中探視,見他跏跌而坐,狀甚安然,不敢打擾,悄悄地離開了。

過些時日,又不見師父行蹤,再拐進去瞧瞧,見依然故我,摸摸看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和心跳。這樣幾次後,心中不免懷疑;於是跑去承天禪寺,稟告轉塵老和尚。轉塵老和尚告訴他們這是‘入定’,柴夫似知不知,也就不以為奇。

可是日子一久,這群柴夫也就甚覺納悶,雖說他們是鄉野無識,可是,誰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動,坐這麼久?於是再入山洞中,試著去叫廣欽和尚,見無言以對,摸摸鼻孔,也沒呼吸進出,他們料定廣欽和尚是必死無疑。又有人往承天禪寺通報,以人死入土為安,應早料理,不可任棄荒郊。

轉塵老和尚是廣欽和尚的師公,就是師父的師父。轉塵老和尚心想,死了就要拿去埋,或火燒也好,就跟這些樵夫說:「你們去準備柴火,我們準備把他火化好了。」但是又覺得不能太莽撞,於是速與佛門大師——弘一大師捎信去,請他老來鑒定生死。當時,弘一大師正在福建永春弘法,獲函,即托人來訊阻止,千萬不可魯莽從事,候其來視再作決定。

弘一大師前來承天禪寺後,遂與轉塵老和尚,還有一些樵夫走到清源山——廣欽和尚入定的地方,果然見他坐在那裡,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心臟也停止跳動。

弘一大師知道是入定的現象,輕輕地在廣欽和尚的耳邊三彈指,廣欽和尚就從定中出來。當他出定的時候,弘一大師贊嘆說:「像這樣甚深的禪定,在古來大德也是非常難得稀有。」這一次的入定,長達四個月之久。

杨绛: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杨绛:

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

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

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前半生,一捺寫後半生,

前半生寫執著,後半生寫釋懷!

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南懷瑾:

人要笑,一笑呼吸就出來了,很開心,整個松了。一般人都很緊張,我說那是討債的面孔,一笑就放鬆了,就好了。中國人有一句很好的修道經驗的話,「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修道想成神仙,沒有另外一個法子,只要一切煩惱痛苦都丟掉放開,永遠高興,這樣才會修成神仙。會不會成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眾笑)。對啊!這一笑就好了。

「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

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想長生不老,「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幾次,比你打維他命吃補藥都好,一笑,腦神經就松了。你看每一個人走在街上,那個苦瓜相像銀行討債的面孔,一天到晚心裡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繃緊了。你這樣修能夠成道?我第一個不相信!

離越尊者的故事-神通抵不過業力

摘自《雜寶藏經》卷四

從前,罽賓國有一位阿羅漢,離越尊者。

一日,城中有人遺失一頭牛,他循著蹤跡找著、找著,就來到山裡尊者的住處。此時,尊者正在煮草染衣,突然間,衣變成了牛皮,染汁變成了血,所煮的草變成了牛肉,而他所持的缽竟也變成了牛頭。牛的主人一來,正好看見,以為鍋中煮的就是自己的牛,二話不說捉了尊者,送交國王審判。結果,尊者被關進了牢獄,這一關,竟是十二年。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們即使運用神通也遍尋不著自己的師父。直到尊者業報將盡時,一名弟子終於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於是,這位弟子便將尊者入獄之事稟告國王,國王隨即派人到獄中視察。果然,找到一位很有威德,但相貌憔悴、鬚髮極長的比丘,在監獄中養馬、除糞。尊者的弟子請求國王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仁慈的國王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

這時,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袈裟自然著身,並且,一躍而起,至空中做了十八種神通變化。國王見狀,大歎稀有難得,立即恭敬地俯身頂禮,向尊者致誠懺悔。

但是,大家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這麼多年的苦呢?尊者娓娓說道:「過去有一世,我遺失了一頭牛,便依著蹤跡找到山裡去,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而我不明就裡的誣謗謾罵他一番。由於造了這個惡業,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但餘報未盡,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還是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見解脫旃檀佛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約41歲時,為報母恩,至三十三天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及諸天聖眾說法,三月未歸。

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由於敬仰佛陀,思慕成疾,乃請目犍連尊者主持,以牛頭旃檀木造作了五尺高(約1.67m)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著通肩袈裟,身體正面衣紋呈波谷狀分佈的第一尊佛像,是佛教造像的“眾像之始”。

待佛陀從三十三天講法完畢回歸人間時,大眾歡喜踴躍,王率臣民迎接天降佛陀。

旃檀佛像升空接佛,佛為之摩頂授記說:“我滅度千年後,汝往震旦,廣利人天。”

釋尊加持的首尊佛像,塑於兩千七百多年前。在印度供奉了千年,三世紀旃檀佛像從天竺傳入龜茲,四世紀時鳩摩羅什攜宋涼州,次後輾轉流傳長安、江南、汴京、上京、北京等各處享受奉祀。

清康熙年間供於弘仁寺,在弘仁寺供奉了235年後,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旃檀佛後藏於俄國家博物館。

於斯大林時期又避過浩劫,後佛像自動轉身,現供奉於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旃檀寺。

木心: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

摘自《文学回忆录》 ​​​木心

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

光是游历,没有用的。

少年人大多心猿意马,华而不实,忽而兴奋,忽而消沉。

我从十四岁到廿岁出头,稀里糊涂,干的件件都是傻事。

现在回忆,好机会错过了,

没错过的也被自己浪费了。

主啊,别动那山。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歌词:

“主啊,

别动那座山,给我力量攀登;

别动那些绊脚石,请带领我绕过它们。

我的负担的确很重,看起来有点难以忍受,

但我不会放弃,不会,

因为你答应过我,我们会在圣坛相见…”

 

(图文均来自网络)

情緒不好,是因為讀書太少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宋代翁森《四時讀書樂》裡有句詩: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書讀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改變了。

閱讀,喚醒靈魂的一道光

《小窗幽記》裡有句話: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集畫家、詩人、文學家於一身的木心,一生幾度入獄,歷經戰火紛飛,他聲稱“我的自救,全靠讀書”。

木心從小迷上閱讀,他家與著名文學家茅盾的老宅僅隔著一條街道,茅盾家裡有許多的藏書。

那個年代,年少的木心每天不懼隆隆的砲聲,走去茅盾書屋借書。

他日日夜夜“啃書”,如飢似渴,他把書本當做了自己的精神食糧。

晚年木心依然記得:“老家靜如深山古剎,書本告訴我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大多都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而木心卻靠著讀書來“自救”。

莫泊桑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林清玄曾說: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閱讀就是對生命的化妝。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氣質會昇華。

有這麼一個人,她少年喪母,晚年喪女,婚姻不幸福,歷經生死離別,一生荊棘坎坷。

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她的打擊非常之大,她連寫了八首《哭母詩》。

但人生所有的不幸,在她的臉上卻未見半點風霜。

她就是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女先生”。

在《朗讀者》的舞台上,九十多歲高齡的她氣質優雅,文采斐然。

這一切都和她自小飽讀詩書是分不開的。

葉嘉瑩在詩詞的世界裡,汲取古人的智慧,修身養性,研讀詩詞是她的自渡之道,後來她又藉此渡人。

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打擊,她都能從詩詞中自我開解,以倔強、自信優雅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紛紛擾擾。

後來,葉嘉瑩回憶從前的日子說:“詩詞研讀並不是我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命無常,對於未來,誰也無法預料。唯一能做的是多讀書,沉澱智慧與美好,讓歲月不敗美人。

正如詩人赫爾曼·黑塞所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南懷瑾:真正的拙火是頭頂清涼,身上得暖,骨節軟化。

南懷瑾:

修行到後來就發生輕靈。越來越輕靈,身體的障礙沒有,心理上煩惱越來越輕了。由薄到輕,安祥。這個安祥是身心都安祥,就叫輕安,輕安是有現象的。

氣脈通了才能達到輕安,輕安以後才能夠超出欲界的禪定,這還是在初禪境界裡頭,還沒有到達二禪呢。

所以輕安了以後,有時候頭頂發生清涼,像我們有些同學,真正用功修行,常常都有哦,頭頂永遠是清涼的,身心一個清涼下來,身體慢慢慢輕靈,不過從頭頂上開始清涼,下面所謂開始溫暖,那才是真拙火了,並不是丹田發燙,發燙是發燒,不是拙火,那要吃一點消炎片,真的哦。

所謂真的拙火來的暖,就是身上得暖了,暖得了,骨節都軟化了。本來你這個腿盤著是那麼翹起來,那個時候自然就下去了。很安祥下去,本來你的腿這樣都盤不起來,到那個時候,骨節軟了,自己愛怎麼拿,拿到肩膀上都可以,自然的。

那麼,上面是清涼的,腦筋是清涼的。當然,有時候腦筋雖重重的、悶悶的,那是發輕安前面的前面,還早呢。快要到達輕安,有時候嚇死了,以為血壓高了,那又完了。

所以修行很難弄。得到了輕安的境界,差不多可以離欲了。男女飲食這個慾望,世界上覺得沒有意思了,因為男女飲食那個舒服快感,不及這個快感,這個快感都是在舒服的,而且永遠、隨時隨地、白天夜裡、走路、做事都在舒服,輕靈安祥。

所以他說,「悔眠但與十善容俱。此唯在欲。無輕安故」,因為欲界中一切眾生不能得輕安,需要睡眠。睡眠,假輕安,只有睡著了那一下最舒服,什麼都不管了。

換一句話,睡眠也是個假空啊,萬念皆空,你哪裡空得了?真正睡著了那一下嘛。但是不算空啊,所以睡眠同後悔是四種不定法,在善法里用得好,並不壞,那不是罪過,是不定法。

當然你在修行人,睡眠有時候貪懶,愛睡覺,那變成罪過了,不精進。所以它是不定法,不定法的意思要搞清楚。

象雄大圆满三根本咒之一的净化咒

净化咒

A KAR A MÄ DU-TRI SU NAG-PO ZHI-ZHI MAL-MAL
阿卡尔 阿 梅  都  德ri  苏   那个波    shi shi   妈L~妈L~
法界 明觉 地狱道 饿鬼道 畜生道 业债 轮回之苦 皆净化 大乐心性

A KAR A MÄ DU-TRI SU NAG-PO ZHI-ZHI MAL-MAL SO-HA
阿卡尔 阿 梅  都  德ri  苏   那个波    shi shi   妈L~妈L~   梭哈
法界 明觉 地狱道 饿鬼道 畜生道 业债 轮回之苦 皆净化 大乐心性   圆满

此咒为古象雄语发音,不是梵文。大意如下:

A KAR :法界本净无染之心性,空性。
A MÄ:智慧之光,明觉。
DU:地獄道,皆净化
TRI:餓鬼道,皆净化
SU:畜生道,皆净化
NAG-PO:因果业债,障碍,皆净化
ZHI ZHI:輪迴之苦,皆息灭。
MAL MAL:大乐本质之心性,乐空不二之心性。
SO-HA:圆满,成就。

此咒为象雄大圆满三根本咒之一的净化咒,有强大的净化力量,常在火供时念诵,亦是平日课诵中最主要的念诵咒语。

印光大师:开悟和未悟之人的区别

印光大师:

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

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

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

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

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

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

白话译文:

要知道,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

未悟无生的人,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惦念。(攀附、控制的意思,包括喜好和厌恶,不要以为喜爱就是攀附、控制,憎恶就不是攀附和控制。)

而已经悟无生的人,境界虽然有生灭,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镜子对它毫无粘留,物体映现过之后,镜子中也毫无痕迹。已悟无生的人,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绝没有一丝毫执著留恋的想法。

然而,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来慈悲地救度众生;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规约,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然丧失生命,也不会有所逾越。

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全部都废除了,如果这样就是深着拔除没有因果、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而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从此拔除因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这就是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破坏佛法,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了。

这里边道理、关系,相当深,印光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的。

格萨尔王心咒

(图文均来自网络)

格萨尔王心咒(麦彭仁波切意伏藏)

om maha simha mani raja hum
om  马哈   sim哈  马尼  ra佳   吽
om    大      狮子   摩尼   王     吽

格萨尔王心咒(麦彭仁波切意伏藏)

om maha simha mani raja haha hihi hehai hohau sarva siddhi hum ah
om  马哈   sim哈  马尼  ra佳 哈哈  hihi  hei嗨   霍浩  萨尔瓦  悉地    吽    啊
om    大      狮子   摩尼   王                                          一切    悉地    吽    啊

格萨尔王心咒

Om guru mani raja sarva siddhi hum
om  古如  马尼  ra佳 萨尔瓦 悉地     吽
om  上师  摩尼    王   一切    悉地     吽

格萨尔王心咒

Om ah hum vajra maha guru mani raja sarva siddhi phala hum
om  阿    吽  瓦吉ra 马哈  古如  马尼  ra佳 萨尔瓦 悉地    巴拉    吽
om  阿    吽   金刚    大     上师  摩尼   王    一切    悉地    结果    吽

格萨尔王和战神眷属咒(麦彭仁波切意伏藏)

Om mani raja haha hihi hehai hohau sarva vijaya siddhi hum
Om 马尼  ra佳  哈哈  hihi  hei嗨   霍浩  萨尔瓦 vi佳亚   悉地    吽
om  摩尼   王                                          一切     尊胜    悉地     吽

格萨尔Gesar藏名「狮子如意宝」:mani raja。大护法格萨尔王,又名智慧不变金刚、金刚长寿王、制伏敌魔如意王,是制伏敌魔最胜王,更是世人求幸运、财富的救星。

格萨尔王不仅是藏民族心中永远的神话民族英雄,也是莲花生大师化身的大护法,他以慈悲、智慧和大力护佑着芸芸众生,使其脱离痛苦和灾难。

格萨尔王是文殊菩萨「身」的化身,观世音菩萨「语」的化身,金刚手菩萨「意」的化身,成为悲、智、力三怙主与莲师总集化現;並由莲师加持成为莲师事业、慈悲、功德的示現,主掌众生财富、权势的最胜本尊,是守护正法、摧破一切邪魔的大威力统领将,驱除修行上的障碍,帮助行者在财产资量上不虞匱乏困扰,是弘法事业上的护持大威尊。

格萨尔王的由来

一千三百多年前莲师在人间度化的因缘已经结束,准备到罗剎国去度众,当时莲师一干弟子都去送行。藏王赤松德赞的儿子伤心欲绝到昏厥,哭着说以后没有莲师不知该怎么办。莲师安慰他,叫他别伤心,说若干年以后,这世界有需要时,他会化身为有血有肉的人出生在人间。后世的西藏国王因为受到苯教影响,对佛法有不以为然的看法。当时藏王是朗达玛,许多魔王化为西藏邻国的国王,都要摧毁佛法。于是莲师化身的格萨尔王诞生为人,带着军队征讨各国魔军,把魔类的神识迁引到净土,恢复佛法。

生平传说

格萨尔王是藏传神话人物, 本名叫觉如。《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

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等地放牧,由于叔父离间,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轶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

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高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孔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

格萨尔王修持指南

格萨尔王从十三岁起到八十几岁都在打仗,他旗下的大将都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和莲师二十五弟子的化身。所以格萨王和他的将军们都是“出世间的”神祇,不是“世间的”神祇。如果把格萨王当作上师来修,可以把格萨王想成莲师,像修上师法那样观想莲师就是格萨尔王,然后持莲师咒。莲师是上师本尊护法的总集,修莲师同时就是修上师本尊护法。

有些人修格萨尔王,喜欢按照三根本,分别修上师本尊空行。修上师法,就是莲师;本尊可以选观音、普巴或威猛莲师;空行可以选金刚瑜珈女、绿度母或益喜措嘉佛母。

本尊要观想得很清楚是很难的,很多人知道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我们观想本尊的颜色、穿的衣服、身上的饰品、手上的法器,常常想到脸的样子就忘了身上的服饰;想到身上的服饰就忘了手上的法器;想到手上的法器就忘了脸的样子。想到这个就忘了那个。

很多学者研究了很多年典籍,等到要闭关修本尊的时候还是搞不清楚。真正的观想是很复杂的。要观想对面虚空本尊所在的无量宫的所有细节本尊和所有眷属,要把他们观想得像从镜子照出来的那样清楚,又要把他们想成如幻的显现,才算达到生起次第。在座的没人能做得到,所以也不用一定要观想得很清楚。只要想本尊在我们面前的虚空,真的深深相信他就在那里,就达到生起次第了;然后持本尊咒语,完成以后想本尊放光清净我们,最后本尊化光融入自己,这样就是圆满次第了。

修上师也好,修本尊也好,要深深的相信,自己在天界也好,在地狱也好,不管我在哪里,本尊都知道。这一世要依止他,下一世要依止他临终时要依止他。深深的相信。

供养护法,要把护法当成是自性的一部分自己心性的显现。如果只把护法当成外在的物件,是可以得到护法的帮助,自己却无法得到护法的成就。

要依止出世间的神祇,如果依止的是世间的神祇,比如山神、地神、河神或者土地公这类的神,他们有时会帮助我们,但有时会伤害我们,甚至我们死的时候,把我们引领到黑暗的地方去。

若供奉世间神祇,不能把他们当作是自己心性的一部分,也不要把任何魔类当作自己心性的一部分。这样做容易导致错乱、疯狂、情绪不稳定。现在很多错乱、疯狂、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都是跟信仰世间的神祇有关。不要依靠世间的神祇,最好是不跟他们打交道。

功德利益

金刚乘的大护法格萨尔王本尊,在密续里是莲花生大士威猛的化现,是诸佛菩萨智慧与力量的特别示现。他并不是一般的护法神,而是大威力忿怒菩萨,专门消除障碍,赐予吉祥。格萨尔王嫉恶如仇,赤胆忠心,麾下大将如云,除障诛魔,所向披靡

他修持佛法,敬重上师。护持佛教,保佑行者。在金刚乘里,格萨尔王同时还是主掌众生财富、权势、运气的殊胜本尊,凡是供奉格萨尔王的信众,格萨尔王及其部属天神都会给予特殊的保护,为其消除内、外、密、秘密所有违缘障碍,并同时赐予顺利、福报、吉祥和威势,助其健康、权威、财运和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格萨尔王最胜本尊,为一切诸佛身、口、意的化现,是莲师为了救度末法众生贫苦穷困所特别化现,不同於一般之财神,而是财神与长寿之本尊,诚敬供养礼拜修持本尊法者,现世可速得权利财势、种姓绵延不断、兴办各行业皆财源广进、可得寿命增长等大福报。

在金刚乘里,有格萨尔王的灌顶或随许,有格萨尔王的修持仪轨以及专门的供赞仪轨。在雪域高原,上至法王活佛,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对格萨尔王顶礼膜拜,时常供奉,以祈加持护佑。只要是对格萨尔王有信心,并且经常供养,格萨尔王就会像长辈和挚友一样关照此人,给予帮助,因此对此护法,必须加以特别供养,以培养亲朋好友般的和谐关系。

格萨尔王,有人说他是本尊,有人说他是护法。你要把他当护法,他就是护法;把他当守卫,他就是守卫;把他当本尊,他就是本尊;把他当上师,他就是上师。你也可以把他当作上师、 本尊、护法三合一的身份。

尊贵的怙主协庆嘉察仁波切说:“祈祷供养格萨尔王,将增长摄受力,得到众生的支持和帮助,使利益众生的事业广大”。

尊敬的噶陀大堪布当巴阿里仁波切说:“凡在魑魅邪恶危害甚多、龙妖厉鬼游荡的地方,只要显露并安放岭格萨尔塑像或头像,则诸多危害祸患自然平息,万事能如愿以偿。”

伏藏大师仁增果登具帽翎伏藏语中说:“我是莲花生的化身,为驱魔障排邪恶,写下格萨尔王传,消灾除患有保障。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不只一次地用金刚语教导说:“由于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毕生所做的一切辉煌功业,都能从这个狮龙宫殿了解到,因此,它是一座真正具有法力的寺院。如果众生皈依和供奉它,那就会终生消灾除殃,从恐怖中得到解救,整个地方解脱饥饿、疾病和战乱之苦,最后被引上解脱的道路。”

麦彭仁波切的「意伏藏」:格萨尔王战旗,具足息增怀诛四事业功德. 若有格萨尔的战旗所在,其人事业昌盛,当地会风调雨顺,饥饿、瘟疫和战乱等灾祸消失,众生就能沐浴十善吉祥的光辉。

Page 14 of 68
1 12 13 14 15 16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