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米·拉玛

特瓦莱巴巴的罕见影像

印度圣者尤地斯瓦尔圆寂的真实影像

克利亚瑜伽冥想技巧

(图文来自网络)

请教导我在你之内找到自由

帕拉撒宏.尤伽南达 著

天父啊,我祈求谐调我的意识,经由身体聚焦于脊柱,并且经由脊柱谐调七个灵性中心至宇宙意识,那是你的荣耀与光全然的临在,那是全然的生命之力!我祈求你的荣耀更多的环绕着我。啊,永恒极乐的光之临在,始终环绕着我,让我与你合而为一吧!

天父啊,我与你是一体的。我是这振动的光球。我是这宇宙光球的音频。我是星系与行星中流动着的宇宙之光。地球与太阳在我里面闪烁着,如同萤火虫一般。我是永恒的宇宙之光,我是遍布整个宇宙的嗡(OM)的光之振动。

天父啊,请不要让我处在轮回的囚禁中,教我在你之内找到自由。因为我知道但凡地球上的一切都不属于我,然而一切万有却都属于你。请教导我知晓我的家是无所不在。哦,无限的天父啊,端坐在蓝色宝座上那一位,这宝座正是指无所不在啊,我臣服于你的无所不在。

祈祷
圣母啊,请用无限的火焰点燃我们的尘世挂碍。随着火炬的奉献,我们黑暗的冷漠、不安与无知被照亮了。让我们的意识在你的思想中升华吧!让我们的心在的你的爱中升华吧!让我们的灵魂在你的喜悦中升华吧!

克利亚瑜伽——高级的开启

克利亚瑜伽,最神圣的灵修技巧,必须按照最精准的要求,严格的习修,以达到最佳的结果。这种开启的灵性技巧的习修规则不应该有任何的不准确。克利亚技巧的规则不多,但应完全遵照执行。

选择无扶手椅或结实的床用于冥想,冥想时,打坐,并保持脊柱笔直。准备一块羊毛毯裹住身子和脚下,用以与地球上的电流绝缘。面向东方,这个方向有助于微妙的太阳能恒常的流动。

保持脊柱笔直的正确坐姿,双脚平放在地板上,下巴平行于地面。双臂在肩胛骨内边缘尽可能靠近,挺胸,收腹,手掌朝上,放在大腿之上,靠近腹部,不应该有紧张感,保持正确的挺直的冥想姿势,肌肉和四肢都放松。但如果你不自觉的使脊椎前屈(由于习惯了不良的姿势),那你应该使经常弯曲的脊椎挺直,以便从克利亚的习修中取得最好的成效。

克利亚习修前的一些准备

1、准备几滴油(橄榄油、无盐溶化黄油、植物油都可以),滴在舌头上,然后让油慢慢流进喉咙。
2、以下初步练习段炼出舒缓的凉爽和温暖的感觉,学生将在克利亚的习修中体验生命能量在脊柱里的循环。

预备练习
1、两个拳头轻握,并形成一个小的空心管状,用右拳的拇指的根部挨着左拳的小指底部,然后把左拳放在嘴边吹(双拳形成空心笛管那样地吹奏)。
2、慢慢吸气,当空气经过管道时,注意凉爽、清新的感觉,然后呼气,仔细的体会空心拳管温暖的感觉逐渐流过。在将要开始习修的克利亚瑜伽技巧中,将在脊柱中体会到凉爽和温暖这两种感觉。
3、通过空心拳管重复几次吸气与呼气,专注于当吸入与呼出的气息穿过时,凉爽感与温暖感的交替。
4、继续吸气与呼气,不过是用意念转移凉爽和温暖的感觉给喉咙,同时让两只拳头离开嘴巴,并使两只手放松,当双腿盘曲,靠近腹部,打坐坐好时,两只手掌心向上的平放在双腿上。
5、继续吸气和呼气,用意念转移喉咙上凉爽与温暖的感觉给脊柱。这后者的转移与感觉的过渡是不难的,因为脊柱就在喉咙的后面。这一开始专注于意念传递从空心拳管里感觉到的凉爽感与温暖感到喉咙再到脊柱,其目的是为了在脊柱里激活当下存在的生命能量流的运动。当你开始感觉到脊柱中交替着的凉爽与温暖的电流,这些电流有助于你的精神(灵性)专注能力的提升。

上述关于空心拳管的练习,不是真正的克利亚技巧。这个练习是便于学生一旦开始习修真正的克利亚瑜伽技巧,就能正确掌握。

观想脊柱是一个中空管

现在想象,脊柱从脊柱的底部(尾骨)向上延伸到脑的底部(延髓),形成一个中空管,继续并向前弯曲以弧形穿过大脑,到两眉之间的基督意识中心结束。习修克利亚瑜伽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之力,在这想象中的脑脊髓中空管中上升(凉爽,一种舒缓之感),下降(温暖,一种弥漫、流淌开来的感觉)。

克利亚瑜伽技巧

当眼睑半闭或全闭时,使眼球向上,持续在这凝视中,没有紧绷感,在两眉之间聚焦。

扩张喉咙

通过使舌头向上翻卷并向舌根处尽可能伸长至腭,以便在喉咙的中间使喉咙扩张。(喔,不需要紧张,扩张喉咙将随着向上翻卷舌头而自然的发生。)
现在,让舌头回到正常位置,但是保持经由舌头向上翻卷伸向上腭时,喉咙得到扩张的效果。

吸入(感觉上升电流)

现在宁静并缓慢的经由嘴巴和鼻子同时吸气,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AW”于喉咙的低底处扩张喉咙,在持续吸入“AAAWWW”的声音的这口气时,(不产生“i、e”的一顿一顿的颠簸摇晃的状况,也不是“AW”“AW”“AW”。)一个吸入的持续时间应数数至10(或数至15)。当正确的在“AW”的吸气声音中,吸入一口气时,会在喉咙的深处产生凉爽的感觉。

观想,这口向上的宁静而又缓慢的吸气,在想象中的脑脊髓中空管中的通过(而非在肺中进出)。当你吸入这口气息时,感觉喉咙的凉爽,专注于“AW”的声音,同时经由意念传递,这凉爽的感觉和着“AW”的声音都传到脊柱上。感觉这凉爽的吸气,伴随着“AW”的声音,经由脊柱底部的尾骨向上提升,并通过骨髓向上流动,从延髓处弯曲成弧形,穿过大脑,来到想象中的脑脊髓中空管的顶部,两个眉毛之间的中心点(基督意识中心)。感觉这个在脊柱中上升着的凉爽感(类似于在你两个握空的拳头里,吸入的气息通过时,所产生的凉爽感。)。

克利亚的第一部分的内容:

宁静并缓慢的吸气(数10到15个数的时间),吸气时伴随着“AW”的声音深入扩张喉咙,观想这伴随着“AW”的声音的凉爽感吸气,是从尾骨至基督意识中心的中空管里上升着。

凉爽感至基督意识中心时,暂停一下(数三个数的时间)。

呼气(感觉下降电流)

慢慢的通过嘴巴和鼻子呼气,呼10至15个数字的时间,呼时专注于几乎听不见的呼气声音“EEEEEE”于喉咙的高顶处扩张。感觉这呼气是微温的温暖,从基督意识中心通过大脑到延髓开始往回弥漫的流动。接着慢慢的经由脊柱流回尾骨。感觉喉咙里的温暖,并专注于“EE”的呼气声,用时用意念转移,把温暖感和“EE”的呼气声音,这两种感觉都传到脊柱里,观想伴随着奇妙的“EE”声,这温暖的气息在脊柱里从上而下流动。

一下“克利亚”表示上述的那样的练习在脊柱里吸气与呼气循环一次。专注的习修,习修过程没有任何中断,直至你已经完成十四下克利亚。如果你处于非常的烦躁不安中,那么就先专注于“Hong Sau”的技巧练习,直到自己的呼吸与意识变得安静下来,然后重新开始克利亚的习修。如果你在一下克利亚呼吸中没有练习,那么再练习一下正确的克利亚呼吸。

在习修克利亚技巧时记住以下要点:

1、把整个意识和觉知投注在脊柱里,在脊柱里感知到精神(灵性)存在。
2、保持吸气与呼气的同样的平稳与缓慢。
3、在吸气时应当保持吸气声“AAAWWW”的连贯性、稳定性,而不能像“AW、AW、AW”的一顿一顿的发声。“EEEEEE”来自气息的声音,而不是从嗓音中发出。“AW”的声音应从扩张的喉咙的低底处吸上来。(注意:专注力不是放在空气是从鼻子还是嘴巴进出的。重点应该是按指示把气息观想成从喉咙的低底处吸上来,和从喉咙的高顶处呼下去。)
4、放轻松,不紧绷。享受,伴随着克利亚的最初习修,所一再带来的和平,与心灵受到抚慰的感受。
5、仔细又周到的习修克利亚,在每一个重要的感受中真正领悟并实践出其效果。从灵性进展的尺度而言,一次精准的克利亚习修,相当于人一年的自然状态中的灵性进化。

习修的时间

克利亚瑜伽的学生,被允许在早晨连续习修十四下和在晚上连续习修十四下。早晨练习十四下克利亚时,要求在吃早饭前,空腹状态中练习。晚上练习十四下克利亚时,要求在吃晚饭前,或者在饭后三小时后,或者在上床准备睡觉前进行。绝不可以在饱餐时练习,包括上述指定时间。如果你在习修克利亚时,没有做到在一顿饱饭之后的三个小时,或饱饭之前的三个小时,那就在这次冥想中,只练习六下克利亚。

练习克利亚之后的冥想

在练习完克利亚技巧后,保持冥想的姿势10至15分钟(这静坐的时间越长,其效果会越好),尝试去感觉灵性的生命之电流在脊柱里上升和下降。经由继续专注,你将开始感觉到脊柱的磁化。在一个没有任何因喘不过气来的状况,而费力或紧张的冥想,可以很容易达到产生宇宙喜悦与极乐的意识。冥想所达到的深度要比冥想的时间长度更重要。但两者对于灵性进展来说又都是必须的。尝试以这样的进度安排一个习修方式,每周至少一次长冥想(如果可能的话,三个小时),在你开始练习十四下克利亚之前,你可以练习自我了悟协会的技巧(“Hong Sau”和听Aum的发声),练习十四下克利亚之后,静坐进入一个长时间深沉的静默。中间这段时间应该是你之前习惯的任何一段冥想,伴随着十五分钟的身体注能练习(克利亚瑜伽课程第一册——准备课程1第8课—A),并进行一个如下的祈祷:

“啊,伟大的圣灵啊,耶稣基督,至尊主克里希那,巴巴吉,拿希里·玛哈赛,圣尤底斯瓦尔,古鲁——帕拉撒宏·尤伽南达,所有宗教的圣徒们,我向你们鞠躬,愿你的爱与智慧永恒的通过我来表达。请解除我灵性途径上所有的困难,并引导我进入永恒的智慧与极乐。天父啊,愿你的爱永恒的照耀着我虔诚的圣殿,使我可以唤醒所有人心中的圣爱!”

经过自我了悟协会总部批准的克利亚技巧增加的次数,必须被每日固定的规律化习修,如此经过数个月的忠诚的实践之后,你可以为你的灵性进展提供一份令人满意的报告提交到中心。

克利亚——磁化的过程

当一个人想移动他的食指时,他就籍由意志投射能量到他手指。同样,在习修克利亚时,通过意念与想象把呼吸的氧气变成生命能量,并伴随着脊柱里的微妙的精神(灵性)电流而得到加强促使生命能量环绕着脊柱。

当你习修克利亚呼吸法时,氧气立刻转变成生命能量,同时,整个身体得到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养料的充电,这尤其表现在血液和肺部。当你使你的眼睛以意念的意志力集中在两个眉毛中间时,并且,当你强而有力的观想出呼吸在脊柱中上下流通循环时,这会在尾骨与基督意识中心之间,想象出的脑脊髓中空管的两端之上,建立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磁化的拉力在正负两极之间,带来脊柱电流的真正的循环。

要点

朝圣之路就像生活在剃刀边缘,我们是灵性海洋的一朵朵浪花。浪花已经离开海洋,也一定会再次回到海洋。只要你还想在这幻象世界中游戏,就会被置于,由痛苦、烦恼、低沉的希望所环绕而成的风暴中,不断被鞭笞、被涤荡。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来越多的开始献身于这伟大的喜乐的灵性交流。如果你深入心灵意识,你将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与基督、上师们的谐调,知晓克利亚瑜伽是真正的与神交流的途径。

肯定句

噢,基督,在我的爱的花园、在我的神圣的奉献之地、在我的克利亚瑜伽之冥想的圣殿,你复活了!

泰戈尔:用生命影响生命

用生命影响生命

泰戈尔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尼古拉·特斯拉金句摘录

(图文均来自网络)

摘自《尼古拉特斯拉自传》

尼古拉·特斯拉:

*我只不过是一个被赋予了运动、情感和思想的“宇宙力机器”。

*当天生的爱好发展成为一个强烈的愿望时,一个人会以惊人的速度向着他的目标大跨步地奔去。

*多少人嘲讽我是个空想家,他们都是头脑最愚笨,目光最短浅的蠢才,还是让时间来说话吧!

*我不在乎他们偷了我的想法,我关心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

*当下是他们的,而我致力于研究的未来,是我的。

*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宇宙中的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宇宙的所有信息,在其中藏着的某个神秘数据库保存着宇宙的总体信息,我只是很幸运地可以进入这个数据库去获取信息而已。

*思想在孤身一人、不被搅扰的独处时变的更加敏锐、更加活跃。外界对我们的干扰会使创造性思维变的残缺不全。孤独,就是发明的秘技,心生孤独的时候,就是想法萌芽的时候。

*人类是被一种力量驱赶着的物质,因此,在力学领域里主宰运动的一般法则,也适用于人类。

*人类最重要的进步,依赖于科技发明,而发明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完成对物质世界的掌控,驾驭自然的力量,使之符合人类的需求。

*为人类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

*如果仇恨可以被转化成电,世界早已轻如鸿毛。

*自科学界开始研究非物质现象的那一天起,在十年内所取得的进展,将会超越人类此前几个世纪所取得的所有成果。

*如果科学界开始研究非物质领域的现象,这一个世纪的进步绝对会更超越过去所有的记录。

*如果你想要通达宇宙本源真理,就要开始思维一切和能量,频率,共振有关。

*电给我疲乏的身躯注入了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活力、精神的活力。

*有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非常擅长处理自己专业领域方面的问题,但是思想太过迂腐,目光也过于短浅。他们断定,我给世界留下的只有感应电动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严重的错误。一个新理念的价值,绝对不能以当时的直接效果作为判断依据。

*我的交流发电与传输系统出现的时机非常合时宜,为长久以来亟待解决的工业发展问题提供了便利。虽然还需要克服相当多的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但是就像很多发明一样,商业推广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种情况与我发明涡轮机之后的经历十分相似。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所以,一旦对人或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

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印度不老瑜伽士 特瓦莱巴巴(Tat whale baba)

图文均来自网络

Tat whale baba中文译为塔特瓦勒巴巴或特瓦莱巴巴,这位相貌俊美的修行者是印度最伟大的瑜伽士之一,被人称为不老瑜伽士和山中智者。他拥有神一般的眼睛,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视频中的他已经有90岁了,但看起来就像是30岁的容颜,人们说他从30岁开始就停止了衰老(特瓦莱巴巴从未透露过自己的年龄和出生日期,90岁的说法,只是信徒们的美好说辞,不必当真,没人知道特瓦莱巴巴的真实年龄)。他常年住在森林深处的一个洞穴中,在洞穴里他养了一条蛇,据说他可以和动物友好沟通。无论什么样的野兽都不会去伤害他,但讽刺的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受人敬仰的修行者,最终却命丧于人类之手,他就是被誉为美男子的印度瑜伽士–特瓦莱爸爸。特瓦莱巴巴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拜,直到今天,他仍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崇敬。

特瓦莱巴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没人知道他出生的确切日期,人们估计他出生于1884年左右。他从小没有读过书,大 部分时间都是帮助父母干农活,在八岁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冥想,只要一有空,他就非常热情的来到僻静的地方打坐冥想,随着他长大时,身体变得十分强壮,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去参军了,但他不喜欢军旅生活,仅仅服了两个月的兵役,他就离开了军队,去追求隐居的瑜伽士生活方式。后来,他在印度的一个地方遇到一位上师,在上师的指导下进行瑜伽修行。在那里修炼了大约三个月后,特瓦莱巴巴觉得上师的弟子太多了,奶牛更是遍地都是,每天发出的嘈杂声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于是他离开了上师,独自去寻找一个更为隐蔽的隐居处。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他到达了凯诗瑞诗,他认为这可能是他冥想的理想场所,不过和之前一样,他发现这里来客众多,干扰太多。短暂的停留后,他再次踏上寻找理想隐居处的旅程。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在那里他找到了他需要的平和环境。然而没多久,他就发现在这个地方很不方便,食物和水很难获得,这就令他很难获得长时间的冥想。为此,特瓦莱巴巴在恒河边坐了好几天, 每天都在想去哪里可以找到最理想的静修场所。几天后,他被直觉引导到一座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住在山洞里、头发很长的瘦弱老人。那位老人把山洞留给了特瓦莱巴巴。而这个洞穴对特瓦来巴巴来说简直太完美了,它非常隐蔽,只有一个很小的开口,如果开口被一块岩石从内部密封起来,那么这个洞穴就完全与世隔绝了。

特瓦莱巴巴只是偶尔去周围的森林觅食。因为每天都处于长时间的冥想,因此他吃的很少,每次收集到的食物就足够他吃几天。除了吃饭和休息,他基本上每天都处于冥想状态,有时他还会抽两个小时出来锻炼身体。通常,他会进行大约十公里的长途步行,捡柴火,并努力将洞穴扩大。就这样,特瓦莱巴巴每天都在冥想、做家务、锻炼身体中度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森林采集的人们偶尔会发现特瓦莱巴巴从洞穴中现身,消息很快传开来,人们都议论纷纷,在山里,有一位瑜伽行者,每天都坐在山洞里冥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结果,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开始前来拜访。由于来访者太多,特瓦莱巴巴不得不张贴一个告示,严格限制与访客交谈的时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特瓦莱巴巴唯一留存下来的演讲视频。视频里,特瓦莱巴巴盘膝而坐,项戴花圈,黑色的辫子垂在背后,长长的拖到了地上,一群人正围着他专心的聆听特瓦莱巴巴自然而有力的演讲。演讲完之后,来访者争相向特瓦莱巴巴提问,特瓦莱巴巴都给予一一回复。

关于特瓦莱巴巴,人们流传着他的一些奇迹。据说曾经有两个德国人拜访特瓦莱巴巴,向特瓦来巴巴请教一些宇宙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特瓦莱巴巴双手合十,然后将它们分开,在他伸出的双手之间出现了一个天体等级的幻象,两个德国人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尖叫着跑下了山。还有一次,特瓦莱巴巴的一个门徒生病了,头痛欲裂,就当他以为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他发现特瓦莱巴巴出现在他的床边,用一个杯子放在他的额头。没多久,一种白色的液体从他的脑袋里流出来,充满了杯子,然后那个门徒就痊愈了,特瓦莱巴巴随即就离开。但接下来发生了令人惊奇的一幕,特瓦莱巴巴很容易就穿过了墙壁。

从那以后,特瓦莱巴巴可以随意穿过墙壁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实际上,在印度,很多人深信有所成就的瑜伽式都可以做到随意穿过墙壁。还有人说,特瓦莱巴巴可以和动物交流,他养了两条蛇,蛇和其他动物都不会去伤害的。虽然以上这些能力没有得到证实,但人们都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

不幸的是,1974年12月2日凌晨四点,特瓦莱巴巴被一名疯狂的人杀害了,而凶手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嫉妒。当时特瓦莱巴巴的名气很大,凶手心生嫉妒,他想象一旦取走了特瓦莱巴巴的性命,人们就会来找他写关于他的文章,而不是特瓦莱巴巴。据说,特瓦莱巴巴对凶手很了解,他很清楚凶手的嫉妒心。1971年,也就是他被子弹打死的三年前,特瓦莱巴巴曾告诉他的门徒,他将会死在那个人的手上。更神奇的是,在事发的前两天。特瓦莱巴巴曾提醒弟子们他三年前的预感,果然,两天后,他所预言的凶手果真用一颗子弹取走了他的性命,最后,人们把特瓦莱巴巴埋葬在他的洞穴里。现在,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在每年的12月2日来到特瓦莱巴巴的洞穴,缅怀这位山中智者。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我的世界觀》(What I Believe)
(爱因斯坦 1930年,發表於《論壇和世紀》第84卷)

我們這些總有一死的人的命運多麼奇特!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作一個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卻無從知道,儘管有時自以為對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我們的幸福全部依賴於他們的喜悅和健康;其次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以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為基礎的,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嚮往著儉樸的生活。並且時常發覺自己佔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我認為階級的區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後所憑借的是以暴力為根據。我也相信,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會有那種在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制,而且要適應內在的必然。叔本華說:「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這句格言從我青年時代起就給了我真正的啟示;在我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們得到安慰,並且是寬容的持續不斷的源泉。這種體會可以寬大為懷地減輕那種容易使人氣餒的責任感,也可以防止我們過於嚴肅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它導致一種特別給幽默以應有地位的人生觀。

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的觀點看來,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個人都有一些理想,這些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這種倫理基礎叫做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裡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麼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我總覺得,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我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我又明顯地缺乏與別人和社會直接接觸的要求,這兩者總是形成古怪的對照。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為接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關係面前,我總是感覺到一定距離而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受正與年俱增。人們會清楚地發覺,同別人的相互瞭解和協調一致是有限度的,但這不值得惋惜。無疑,這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失去他的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不為別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所左右,並且能夠避免那種把他的內心平衡建立在這樣一些不可靠的基礎之上的誘惑。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體。讓每一個人都作為個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讓任何人成為被崇拜的偶像。我自己一直受到同代人的過分的讚揚和尊敬,這不是由於我自己的過錯,也不是由於我自己的功勞,而實在是一種命運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於人們有一種願望,想理解我以自己微薄的綿力,通過不斷的鬥爭所獲得的少數幾個觀念,而這種願望有很多人卻未能實現。我完全明白,一個組織要實現它的目的,就必須有一個人去思考,去指揮、並且全面擔負起責任來。但是被領導的人不應當受到強迫,他們必須能夠選擇自己的領袖。在我看來,強迫的專制制度很快就會腐化墮落。因為暴力所招引來的總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總是由無賴來繼承的,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規律。就是由於這個緣故,我總強烈地反對今天在意大利和俄國所見到的那種制度。像歐洲今天所存在的情況,已使得民主形式受到懷疑,這不能歸咎於民主原則本身,而是由於政府的不穩定和選舉制度中與個人無關的特徵。我相信美國在這方面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他們選出了一個任期足夠長的總統,他有充分的權力來真正履行他的職責。另一方面,在德國政治制度中,為我所看重的是它為救濟患病或貧困的人作出了可貴的廣泛的規定。在人生的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只有個人才能創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東西,而群眾本身在思想上總是遲鈍的,在感覺上也總是遲鈍的。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群眾生活中最壞的一種表現,那就是使我厭惡的軍事制度。一個人能夠洋洋得意的隨著軍樂隊在四列縱隊裡行進,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使我對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長了一個大腦,只是出於誤會;光是骨髓就可滿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的這種罪惡的淵藪,應當盡快加以消滅。任人支配的英雄主義、冷酷無情的暴行,以及在愛國主義名義下的一切可惡的胡鬧,所有這些都使我深惡痛絕!在我看來,戰爭是多麼卑鄙、下流!我寧願被千刀萬剮,也不願參與這種可憎的勾當。儘管如此,我對人類的評價還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沒有遭到那些通過學校和報紙而起作用的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敗壞,那麼戰爭這個妖魔早就該絕跡了。

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是奧秘的經驗。它是堅守在真正藝術和真正科學發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誰要體驗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誰就無異於行屍走肉,他的眼睛便是模糊不清的。就是這樣奧秘的經驗──雖然摻雜著恐懼──產生了宗教。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們的心靈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這種情感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而且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一個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的人。我無法想像存在這樣一個上帝,它會對自己的創造物加以賞罰,會具有我們在自己身上所體驗到的那種意志。我不能也不願去想像一個人在肉體死亡以後還會繼續活著;讓那些脆弱的靈魂,由於恐懼或者由於可笑的唯我論,去拿這種思想當寶貝吧!我自己只求滿足於生命永恆的奧秘,滿足於覺察現存世界的神奇結構,窺見它的一鱗半爪,並且以誠摯的努力去領悟在自然界中顯示出來的那個理性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使只領悟其極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爱因斯坦:科學與宗教

《科學與宗教》(On Science and Religion)
(爱因斯坦 1940年9月,發表於《自然》期刊)

要我們對什麼是科學得出一致的理解,實際上並不困難。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盡可能徹底地聯繫起來。說得大膽點,它是這樣一種企圖:要通過構思過程,後驗(posterior)地來重建存在。但我要是問自己,宗教是什麼,我可就不能那麼容易回答了。即使我找到了一個可能在這個特殊時刻使我滿意的答案,可是我仍然相信,我決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使所有對這個問題作過認真考慮的人哪怕在很小程度上表示同意。

因此,我想先不去問宗教是什麼,而寧願問,一個我認為是信仰宗教的人,他的志向有哪些特徵:在我看來,一個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經盡他的最大可能從自私慾望的鐐銬中解放了出來,而全神貫注在那些因其超越個人的價值而為他所堅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認為重要的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於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繫起來,因為要不然,佛陀和斯賓諾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所以,說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誠的,意思是說,他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的和目標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礎的。但是它們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是同樣必然的,是同樣實實在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人類長期的事業,它要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如果人們根據這些定義來理解宗教和科學,那末它們之間就顯得不可能朦朧什麼衝突了。因為科學只能斷言「是什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什麼」,可是在它的範圍之外,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仍是必要的。而與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對人類思想和行動的評價:它不能夠有根據地談到各種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依照這種解釋,過去宗教同科學之間,人所共知的衝突則應當完全歸咎於對上述情況的誤解。

比如,當宗教團體堅持《聖經》上所記載的一切話都是絕對真理的時候,就引起了衝突。這意味著宗教方面對科學領域的干涉;教會反對伽利略和達爾文學說的鬥爭就是屬於這一類。另一方面,科學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據科學方法試圖對價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斷,這樣,他們就把自己置於同宗教對立的地位。這些衝突全都來源於可悲的錯誤。

然而,儘管宗教的和科學的領域本身彼此是界線分明的,可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係和依存性。雖然宗教可以決定目標,但它還是從最廣義的科學學到了用什麼樣的手段可以達到自己所建立起來的目標。可是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嚮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同樣屬於這個源泉的是這樣一種信仰:相信那對於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我不能設想一位真正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雖然我在上面曾經斷言宗教同科學之間實在不可能存在什麼正當的衝突,但我還是必須在一個重要地方再一次對這個斷言作一點保留,那就是關於歷史上宗教的實際內容。這種保留必然同上帝的概念有關。在人類精神進化的幼年時期,人的幻想按照人自己的樣子創造出了各種神來,而這些神則被認為通過它們意志的作用在決定著,或者無論如何在影響著這個現象世界。人們企求借助於巫術和祈禱來改變這些神的意向,使其有利於他們自己。現在宗教教義中的上帝觀念是古老的神的概念的一種昇華。比如,人們用各種祈禱來懇求所信奉的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滿足他們的願望,這一類事實就說明了這種上帝觀念的擬人論的特徵。

肯定不會有人否認,這個認為有一個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人格化了的上帝存在的觀念,能給人以安慰、幫助和引導;因為這個觀念比較簡單,它也容易被最不開化的心靈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觀念本身有它致命的弱點,這是有史以來就被苦痛地感覺到了的。這就是說,如果這個神是全能的,那末每一件事,包括每一個人的行動,每一個人的思想,以及每一個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應當是神的作品;怎麼可能設想在這樣全能的神面前,還以為人們要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負責呢?在作出賞罰時,神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它自己作出評判。怎麼能夠把這樣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結合起來呢?

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科學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決定物體和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關係的普遍規律。對於自然界的這些規律或者定律,要求(而不是要證明)它們具有絕對的普遍有效性。這主要是一種綱領,而對於這種綱領在原則上是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礎上的。但是大概不會有誰能否認這些部分的成功,而把它們歸之於人類的自我欺騙。至於我們能夠根據這些定律很精密和很確定地預測一定範圍內的現象在時間上的變化情況,這個情況已經深深地扎根於現代人的意識之中,即使他對這些定律的內容也許還瞭解得很少。他只要考慮一下這樣的例子就行了:太陽系中行星的運動可以根據少數幾條簡單的定律,事先非常準確地計算出來。同樣,儘管精確程度有所不同,但還是可能事先算出電動機、輸電系統、或者無線電裝置的運轉方式,甚至在處理比這些還要新的事物時也是這樣。

顯然,當一個複雜現象中起作用的因子數目太大時,科學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無能為力了。人們只要想起天氣就可知道,對於天氣,甚至要作幾天的預測也不可能。但沒有誰會懷疑,我們這裡所碰到的是這樣一個因果聯繫,它的起因成分大體上我們是知道的。這個領域裡的現象之所以在精度預測的範圍之外,是因為起作用的因素的龐雜,而不是自然界中沒有什麼秩序可言。

關於生物領域裡的規律性,我們所洞察到的還很不深刻,但至少也已足以使人感覺到它是受著確定的必然性的支配的。人們只要想一想遺傳中有規律的秩序,以及毒物(比如酒精)對生物行為的影響就可明白。這裡所缺少的仍然是對那些具有廣泛普遍性的聯繫的瞭解,而不是秩序知識的本身。

一個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規律性,他就愈是堅定地深信:除了這種安排好的規律性,再沒有餘地可讓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對他來說,不論是人的支配還是神的支配,都不能作為自然界事件的一個獨立原因而存在著。固然,主張有一個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決不會被科學真正駁倒,因為這種教義總是能夠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裡去的。

但我確信:宗教代表人物的這種行為,不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為一種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腳的教義,由於它對人類進步有著數不清的害處,必然會失去它對人類的影響。在為美德而鬥爭中,宗教導師們應當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麼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裡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在他們的勞動中,他們應當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己的身上培養出來的善、真和美的力量。不錯,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任務,然而卻是一個價值無比的任務。在宗教導師們完成了上述的淨化過程以後,他們必定會高興地認識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

如果要使人類盡可能從自私自利的要求、慾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是宗教的目標之一,那末科學推理還能夠從另一角度來幫助宗教。固然科學的目標是在發現規律,使人們能用以把各種事實聯繫起來,並且能預測這些事實,但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還試圖把所發現聯繫歸結為數目盡可能少的幾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元素。正是在這種把各種和樣東西合理地統一起來的努力中,它取得了最偉大的成就,儘管也正是這種企圖使它冒著會成為妄想的犧牲品的最大危險。但凡是曾經在這個領域裡勝利前進中有過深切經驗的人,對存在中所顯示出來的合理性,都會感到深摯的崇敬。通過理解,他從個人的願望和慾望的枷鎖裡完全解放出來,從而對體現於存在之中的理性的莊嚴抱著謙恭的態度,而這種莊嚴的理性,由於其極度的深奧,對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從宗教這個詞的最高意義來說,我認為這種態度就是宗教的態度。因此我以為科學不僅替宗教的衝動清洗了它的擬人論的渣滓,而且也幫助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能達到宗教的精神境界。

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相信,一個教士如果願意公正地對待他的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就必須成為一個導師。

爱因斯坦:宗教和科學

《宗教和科學》(Religion and Science)
(爱因斯坦 1930年11月,發表於《紐約時代雜誌》)

人類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關係到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如果人們想要瞭解精神活動和它的發展,就要經常記住這一點。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多麼高超。那麼,引導我們到最廣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感情和需要究竟又是什麼呢?只要稍微考查一下就足以使我們明白,支配著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生長的是各式各樣的情感。

在原始人心裡,引起宗教觀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懼——對飢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因為在這一階段的人類生活中,對因果關係的理解通常還沒有很好的發展,於是人類的心裡就造出一些多少可以同他們自己相類似的虛幻的東西來,以為那些使人恐懼的事情都取決以它們的意志和行為。所以人們就企圖求得他們的恩寵,按照代代相傳的傳統,通過一些動作和祭獻,以邀寵於他們,或者是它們對人有好感。在這個意義上,我把它叫做恐懼宗教。這種宗教雖然不是由一些什麼人創造出來的,但由於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僧侶階級,它就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僧侶階級把自己作為人民和他們所害怕的神鬼之間的中間人,並且在這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權。在很多情況下,那些有別的因素而獲得地位的首領,統治者或者特權階級,為了鞏固他們的世俗權力,就把這種權利同僧侶的職司結合起來;或者是政治上的統治者同僧侶階級為了他們各自的利益而合作起來去進行共同的事業。

社會衝動是形成宗教的另一個源泉。父親,母親和範圍更大的人類集體的領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錯誤。求得引導,慈愛和扶助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這個上帝,他保護人,支配人,獎勵人和懲罰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範圍來愛護和撫育部族的生命,或者是人類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願望不能滿足時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靈魂的保護者。這就是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

猶太民族的經典美妙地說明了從恐懼到道德宗教的發展,這種發展在《新約全書》裡還繼續著。一切文明人,特別是東方人的宗教,主要都是道德宗教。從恐懼宗教發展到道德宗教,實在是民族生活的一大進步。但是我們必須防止這樣一種偏見,以為原始宗教完全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文明人的宗教則純粹以道德為基礎。實際上,一切宗教都是這兩種類型不同程度的混合,其區別在於: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性的宗教也就愈佔優勢。

所有這些類型的宗教所共有的,是它們的上帝概念的擬人化的特徵。一般地說,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個人和具有特別高尚品格的集體,才能大大超出這個水平。但是屬於所有這些人的還有第三個宗教經驗的階段,儘管它的純粹形式是難以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沒有這種感情的人闡明它是什麼,那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因為沒有什麼擬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對應。】

人們感覺到人的願望和目的都屬徒然,而感覺到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次序。個人的生活給他的感受好想監獄一樣,他要求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感情的開端早已出現在早期的歷史發展階段中,比如大衛的許多《詩篇》中,以及在某些猶太教的先知那裡。佛教所包含的這種成分還要強烈的多,這特別可以從叔本華的絕妙著作中讀到。

一切時代的宗教天才之所以超凡出眾,就在於他們具有這種宗教情感,這種宗教情感不知道什麼教條,也不知道照人的形象而想像成的上帝;因而也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拿它來作為中心教義的基礎。因此,恰恰在每個時代的異端者中間,我們倒可以找到那些洋溢著這種最高宗教感情的人,他們在很多場合被他們的同時代人看作是無神論者,有時也被看作是聖人。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像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阿普西的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和斯賓若沙(Spinoza)這些人彼此都極為近似。

如果宇宙宗教感情不能提出什麼關於上帝的明確觀念,也不能提出什麼神學來,那麼它又怎麼能夠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呢?照我的看法,在能夠接受這種感情的人中間,把這種感情激發起來,並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氣,這正是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

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同通常很不相同的關於科學同宗教關係的概念。當人們從歷史上來看著問題時,他們總是傾向於認為科學同宗教是勢不兩立的對立物,其理由是非常明顯的。凡是徹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對那種由神來干預事件進程的觀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當然要假定他是真正嚴肅的接受因果假說的。他用不著恐懼的宗教,也用不著社會的或者道德的宗教。一個有賞有罰的上帝,是他所不能想像的,理由很簡單:一個人的行為總是受外部的必然性決定的,因此在上帝眼裡,就不能要他負什麼責任,正像一個無生命的物體不能對它的行為負責一樣,有人因此責備科學損害道德,但是這種責備是很不公正的。一個人的倫理行為應當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會聯繫和社會需要上;而宗教基礎則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一個人因為害怕死後受罰,和希望死後得賞,才來約束自己,那實在是太糟糕了。

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教會總是同科學鬥爭,並且迫害熱忱從事科學的人。另一方面,我認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出熱忱獻身(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的開闢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會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唯有這種力量,才能从事那種確實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科学工作。

為了整理出天體力學的原理,開普勒和牛頓花費了多年的寂寞勞動,他們對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過是那個顯示在這个世界上的理性的一點點微弱反映)的信念,該是多麼真摯,他們要瞭解它的願望,又該是多麼熱切!那些只從现实角度看科學研究的人,對於下面這樣一些人的精神狀態,容易得出完全錯誤的看法:這些人受著一個懷疑的世界包圍,但卻為分散在全世界,和各個世紀的志同道合的人指出了道路。只有獻身於同樣目的的人,才能體會到,究竟是什麼在鼓舞著這些人,並且給他們以力量,使他們不顧無盡的挫折,而堅定不移的忠誠於他們的志向。給人以這種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位當代的人說的不錯,他說,在我們這個唯物論的時代,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叔本华: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叔本华: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就会十分不合群。

实际上,一个人,最高级、最长久和最精彩的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当你不再依赖于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你就越是自由。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即使处于荒芜的世界之中,也会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活出精彩。

叔本华:伟大的心灵总是更喜欢独处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叔本华人生哲学》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叔本华人生哲学》

天才几乎都不善于交际,因为还有什么对话,能像自己的独白,如此充满智慧而令人愉悦呢?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几乎就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人生哲学》

在高朋满座的隆重场面,表面上看,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贵的愉快气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尴尬和无聊才是到场的真正客人。众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无赖集会之处。真理通常都拒绝在这些地方出现,而另投别处。《叔本华人生哲学》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Page 1 of 4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