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记载:
喜王菩萨问佛陀:“您最初是以什么因缘发菩提心的?”
佛陀说:“往昔,我因为恶业而转生到马车地狱,在地狱中和同伴拉马车。同伴因为力量弱,拉不动马车。狱卒用铁叉插入他的身体,并用铁杖狠狠打他。同伴痛苦难忍,发出阵阵惨叫。
我对他生起了强烈的悲心,以悲心又生起菩提心。
于是我劝狱卒:’这个人很可怜,请您怜悯他’。
狱卒很不高兴,用铁叉刺入我的脖子,我以此而命终。
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消除了百劫的罪业,当下我从地狱转生到天界。
我最初就是这样发起菩提心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记载:
喜王菩萨问佛陀:“您最初是以什么因缘发菩提心的?”
佛陀说:“往昔,我因为恶业而转生到马车地狱,在地狱中和同伴拉马车。同伴因为力量弱,拉不动马车。狱卒用铁叉插入他的身体,并用铁杖狠狠打他。同伴痛苦难忍,发出阵阵惨叫。
我对他生起了强烈的悲心,以悲心又生起菩提心。
于是我劝狱卒:’这个人很可怜,请您怜悯他’。
狱卒很不高兴,用铁叉刺入我的脖子,我以此而命终。
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消除了百劫的罪业,当下我从地狱转生到天界。
我最初就是这样发起菩提心的。”
南摩观世音菩萨 许巍 演唱
歌词
观音大士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
(注:音乐背景中有念诵观音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 hum,发音:om 马尼 巴咩 吽。顶果钦哲法王曾说:没有一个咒语比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更殊胜。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所带来的加持是无尽的。)
这首歌词取自《观音普门品》开头的观音大士赞,为古代大德所作,文辞非常优美,描画出的观音,恍惚间,犹如就在眼前,颇为感人。此词曲可以作为祈祷观音的赞颂,时时唱诵,加持巨大!因为,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澎湃,意境辽阔,故足以与神圣感应道交。许巍唱的也非常动容,好似神助。观音大士之音,响彻云霄,甘露加持,遍洒群生。真乃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古来禅宗大德开悟后,多秘念佛号或心咒,如:济公-道济禅师悟后,常持观音六字大明咒,善觉禅师则常念观音。永明延寿禅师悟后念佛,被尊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等等。
1.湖南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杖,夜晚出林麓间。七步振锡一下,称观音名号一次。
夹山善会问:“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吗?”
善觉说:“是的。”
善会问:“骑却头时怎么样?”
善觉问:“出头即从你骑,不出头骑甚么?” 善会无言以对。
2.观察使裴休来访,问:“还有侍者吗?”
善觉说:“有一两个,只是不可见客。”
裴休问:“在什么处?”
善觉即召唤大空、小空,即时两只老虎自庵后出。裴休见到惊悸。
善觉对两只老虎说:“有客,且去。”
两只老虎哮吼而去。
裴休问:“老师作什行业,感得这样?”
善觉过一会儿说:“懂么?”
裴休说:“不懂。”
善觉说:“山僧常念观世音。”
为什么很多禅师悟后反而常念圣号呢?
因为,圣名就是神圣力量的象征,本质上就是浩瀚空性。悟后念诵圣号,有助于深入神圣浩瀚的境界,常与如来法流水接,渐次深入神圣。所以念诵圣号是悟后保任的方便妙法。是至简至深的法门。这就是为什么,西藏诺那活佛称念佛法门是无上密法的原因。
持诵功德:
观音菩萨悲心似海,与娑婆世界因缘深重,千祈千应,易于感应。故应勤念观音,以与神圣连接,自然常获加持,消业净障,无论世间的生活,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将获得极大的加持和推动。
《观音赞》持诵之功德:
观音菩萨妙难酬:是以得证无上菩提圣果,如观世音。
清净庄严累劫修:是以得出生相貌,清净庄严,如观世音。现世相貌,亦能相由心转,渐而庄严清净,如观世音。
三十二应遍尘刹:是以得三十二应,应以何身而得度者,观音即显何身而度脱之,有求必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是以得观音菩萨常相护佑,生生世世作大护卫,回遮怨敌、诅咒、化干戈为玉帛。破除障碍、烦恼,转百毒为甘露。
瓶中甘露常时洒:是以得观音胡瓶手加持,得眷属和合。得观音甘露手加持,除一切饥渴。得瓶中甘露灌顶,得长寿无病,乃至灭贪嗔痴等热恼无明,证清凉地。
手内杨柳不计秋:是以得药王观音杨柳手加持,除身上众病,得药自在。乃至证金刚身,得寿自在。
千处祈求千处现:是以得一切地自在,善以智、悲、力,导诸群生。常作明灯,化现自在,千处祈求,千处现身。
苦海常作度人舟:是以得大长者力,为大长者,悲心深切,力拔沉沦,常作舟楫,渡苦众生。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
附:
《观音普门品》 观音大士赞
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苦海渡迷津,救苦寻声,无刹不现身。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靠业的因缘再生》
龙树菩萨云:这些人会堕各种昆虫畜类
许多人的邪淫欲望太重,也太过无知,才会生成鹅、鸟、鸭、孔雀、鸳鸯、鸽子、鸡、海鸥和伯劳等各种身体形状。这些鸟类有千百种之多,由于邪淫的罪过,身上才会生长羽毛,不能平滑;嘴与毛爪,不能辨别微妙的感触。
许多人经常愤怒,嗔恚心重,才会变成毒蛇、昆虫、蝮蝎、蜈蚣等含有巨毒的虫类形状。
许多笨人属于蚯蚓、蛾、粪虫、蚁、蝼、小枭鸟等种类,成为一群愚蠢昆虫或鸟类的形状。
贪婪、高傲和愤怒等心态严重的人,会变成狮子、虎或豹等猛兽的身形。
凡是邪见傲慢的人,也会变成驴、骆驼、猪等身形。
那些生性吝啬、贪婪、嫉妒、轻薄、喧闹、急躁之徒,将来会变成猿猴、大猿、熊、赤熊等身形。
那些种下邪贪、憎恨、嫉妒等业因的人,都会变成猫、狸、土虎等野兽身形。
无耻与贪食之辈,他们的业因会使自己将来变成鸟、鹊、鸢、鹫等鸟类身形。
轻蔑善人的家伙,会成为鸡、狗和狐等身形。
即使有些人大行布施,奈因愤怒,心里不快,也会为此业因而成为各种龙身。
有些人修持布施,但心生傲慢,以至动手殴打、欺侮或折磨生灵的话,也会变成金翅鸟的身形。
由此可见,各种烦恼的业因,会形成许多畜生与鸟兽的苦恼。
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
一、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
二、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
三、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卑贱?
四、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高贵?
佛陀开示说:“胜鬘!女人面容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有人稍微说她不是,就心怀怨恨,气愤憎恶;同时她也不以吃的、用的、以及各种财物,或是香花之类布施沙门(出家修道的人)、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财物、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就生妒忌,因忌生怒。
胜鬘!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却大富大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她就生气、怨恨、愤怒、憎恶,可是她却常以吃的、喝、用的,及一切财物、建地或房舍,以及香花水果等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且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财富、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她能随喜赞叹。
胜鬘!女人面目姣好,美丽动人,但很贫苦,身世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有人讲她坏话,也不生气,又能忍让,可是他对沙门及婆罗门却不肯作任何供养布施,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财富、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她就生妒忌,常自傲慢。
胜鬘!女人长的端庄美丽、清秀,品行高洁,多财富且福德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又能忍让,人说她非,毫不计较,亦不生气,她又能以一切财物建地舍宅香花水果饮食医药,恭敬供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并广行善事,对别人不生嫉妒之心,言行谦逊有礼,而且对他人之好,时常随喜赞叹。
胜鬘啊!这就是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的缘故了。 ”
胜鬘夫人听了世尊的开示,很惭愧而又欢喜的说道:“世尊!我听了你的开示,完全明白自己长得丑陋而身世尊贵的原因,好比从黑暗中得到光明,从荒野中发现了康衢大道,这道理实在太奇妙了。”
摘自《亲友书讲记》(第四课)
作者:龙猛菩萨
传讲:索达吉堪布
指鬘王出家证圣果
指鬘王曾跟随一个婆罗门学法,婆罗门的妻子勾引他,遭他拒絶后恼羞成怒,告诉婆罗门指鬘王侮辱她。婆罗门知道指鬘王不容易对付,于是故意欺骗他:“你若能在七天中杀一千个人,把一千个人的手指串成指鬘,装饰在脖子或手腕上,就可以获得梵天果位。”说完,婆罗门把刀插在地上,念了一遍咒语。咒语念完,指鬘王就起了恶心,婆罗门把刀交给他,他拿着刀,发狂一样见人就杀,见指就砍。
到了第七天早上,手指已有九百九十九只,差一只就满千数。可是大街小巷见不到一个人影,人们早就藏起来了。此时指鬘王的母亲怜悯他,因为他七天只顾着杀人,没有吃东西,想派人给他送饭,但是仆人们都害怕,没有人敢去,母亲就亲自送去。指鬘王见母亲从远处走来,准备要杀掉她,母亲骂道:“你这个不孝的东西,连母亲都想杀。你实在要凑数的话,那就砍去我的手指,不要杀死我。”
这时,佛陀以神通观察到指鬘王可以度化,就化成一个比丘,走到他的对面。指鬘王一见,当即舍弃母亲,飞速向比丘奔来。比丘缓缓地行走,但指鬘王用尽气力也追不上,他就喊道:“比丘,你给我停住!”比丘说:“我一直安住,没有动过,只有你自己停不住。”指鬘王觉得奇怪,就问:“怎么说你安住、我停不住呢?”比丘答:“我的六根都很寂静,所以一直安住,而你被邪师引诱,内心迷乱,不断地奔驰,所以才日夜杀害众生,造下无边的罪业。”
指鬘王听后幡然醒悟,把刀扔在一边,远远地伏地磕头。佛陀也恢复本来身相,如太阳般相好圆满、无与伦比。指鬘王见到佛的威仪,不由得五体投地,要求随佛出家。以佛的神通力,他的须发自然脱落,身上衣服也变成三衣。佛又为他说法,他闻法之后,心垢尽除,得阿罗汉果位。当时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也有机会获得圣果。
摘自《金山活佛神异录》
……当张营长正在江天寺前,兴高彩烈地笑谈他今天表演的杰作时,不一会就成为阶下囚似的被捆绑押走,可说是乐极生悲了。
在路上还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可是给带到师长前面,一看师长满面杀气,手枪已经拿出摆在身边的桌上……
还有师长夫人也是怒不可遏的坐在一旁,还有他所认为是疯和尚的金山活佛,也笑容满面的坐在特别座上。
张营长已知道大祸临头了。
师长不等张营长站定,把桌子一拍,大声喝骂道:‘我要枪毙你,你们把他拉出去枪毙!’
这时的张营长已经吓得面无人色。
活佛赶快走到师长前跪下去,向师长磕头求情说:‘不可以,不可以,千万不可以,师长!
我们佛教徒,是蜎飞无损的,怎能因我的事杀人呢?请师长看在我的份上,饶了他罢!’
说了又是磕头。
这时师长赶紧上前扶起活佛,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师长太太也来把活佛扶上座位,连说:‘罪过,罪过,你老人家这样,可把弟子折死了呢!’
师长经过活佛求情,也就把枪决张营长的念头息下来,一定要捆打一百下军棍,左右才把张营长翻在地上打了三五十下屁股。
活佛又跑上前去从左右手中把军棍夺下来,再向师长苦苦的求情。
师长不得已,只好命人把营长拉起来,加以训斥的说:‘今天你这条狗命,全赖这位活佛救活的,不然你今天一定活不了的。
他老人家真是佛心,菩萨心肠,你自己想想,你所下的毒手,你给活佛的侮辱,他与你有什么过不去的仇恨,三番两次的对他要加害凌辱?
第一次你派人暗中从高山上把活佛打下山涧,想把他害死;第二次你又对他加以毒打,要置他于死地;如果活佛是普通的和尚,早就死在你的手上了。
今天你又这样的恶作剧,这是人做的事吗?你是人吗?’
师长气不过,走上去重重的打了张营长两记耳光。
继续说:‘今天非我太太看见,恐怕你还有四次五次凌辱迫害呢?
你这狗才,你是要害死活佛,你知道他是什么人?
不但我的太太是活佛的弟子,就是我们军长的夫人也是皈依这位活佛做师父的。
他的皈依弟子做大官的很多,连现在党国元勋,革命先烈黄兴夫人黄宗汉女士,也是活佛的皈依弟子,他们甘心他们的师父无辜的遭人欺侮凌辱吗?
我们军队驻在江天寺,你要真的把金山活佛害死了,我的命恐怕要丢在你的手上呢?
你想想,这是你应该做的事吗?
‘我虽不是佛教徒,可是我尊重佛教的伟大、慈悲、忍辱、和平、智慧,这是任何宗教所不及的。
你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你们也高喊博爱、自由、平等的口号,你们也说爱你的仇敌,而这些都是骗人的谎话。
不然,难道你做的这些事,是一位基督徒应做的吗?
你看看佛教,活佛有这些大官和大官的夫人拜他为师,但他从没有仗势欺人。
不但不去欺人,他自己遭人家毒打凌辱,他还是不肯报复的。
你也是宗教徒呀!当一个小小的营长,凭什么势力要欺人、害人,你不但丢了我们军人的脸,也丢尽了你们基督教的面子!
宗教的目的要劝人向善,只要使人有利益,就要舍己利人,你这样的行为配做宗教徒吗?’
张营长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疯和尚这样了不起,连革命先烈黄克强的夫人,都是活佛的弟子。
经过师长这一顿痛骂,张营长吓得全身发抖,过去狂妄的梦也给击醒了。
师长随时下了手令:‘张营长关禁闭一月,职权暂由副营长代理。’。
自从张营长被关禁闭以后,活佛是不断的向师长说情,并亲自跑去看张营长,用好言安慰他。
终于只关了五天,活佛就把张营长营救出来,并且仍然恢复他的营长的职位。
当张营长从紧闭室内释放出来,师长对他说:‘你这次不死,仍能再当营长,完全是金山活佛再三的向我苦苦为你请求。
他是本著佛教舍己救人的精神,希望你回去后要好好的想想,你也是一个宗教徒,去罢。’
张营长经过这一次打击,不但改变自己的个性,甚至连他过去所信仰的宗教也发生动摇。
回到金山江天寺,找到了金山活佛,当著很多人,跪拜在活佛的面前,痛哭流涕的忏悔他过去的错误。
活佛把他从地上扶起来说:‘这做什么!快不要这样,旁人看到不好看。’
佛教的精神是怨亲平等,施恩不望报的,因此金山活佛在第二天一早又飘然离去了。
张营长从此一改旧观,再也不为难江天寺的出家人了,自己对佛教也不存反对之心,并且对金山活佛起了感恩之念。
他回想过去对活佛的举动太不应该,而活佛不但不怀恨他,反而尽力开脱他的罪恶。
想想自己,虽信仰的基督教,却专门排外专横,不以博大真理去感化人,专以金钱势力去诱人信仰。
尤其前天师长对他说:‘回去想想,你也是一个宗教徒。’让他羞愧得无地自容。
活佛所表现慈悲忍辱,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崇高,看看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因此对他所信仰了多年的基督教,发生了动摇。
可是回来不到一个月,张营长忽然在胸前生了个很大的毒瘤,奇痛非常,群医束手。
可以说这是他多年来作恶多端,尤其对佛教无理毁谤,加害凌辱的业障现前。
所以得这种奇症,痛苦已极,日夜叫喊不休,可是医生又无法医治。
大家议论纷纷:‘张营长这个毒疮生得很奇怪,这都是他过去不信佛教,侮辱佛菩萨,毒打出家人的结果。
尤其这次更不应该对金山活佛无理侮辱,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不报,时辰未到。”
恐怕张营长的命,就要死在这种怪症上呢?’
张营长病倒已有一个多月了,求上帝,念耶稣,祈祷求救,看医生,甚至也有大批的基督教牧师们,来为他祈祷,但是还是没有用,他日夜惨叫不休。
这时,唯一的救星和希望都寄托在金山活佛身上,大家日夜盼望他赶快回来。张营长本人更是日夜想念。
他也知道这是他受的罪报,可是自他回来第二天活佛就离开了。
于是他念:‘活佛呀!你老人家为什么还不回来救我呢?’
活佛真有神通似的,正当大家期待著,他忽然回来了。
这时回来的金山活佛,再也不是张营长的眼中钉,而是他的救命王菩萨摩诃萨了。
这也是他最后的希望,一听说活佛回来,马上派人请来为他看病。
活佛早就知道有此一天,于是故意在外边多住几天,让他受一番业障罪苦,现在可以救他了。
活佛先看过疮瘤,叫人取几个大碗来,袖中怀著剪刀,冷不防向疮头一刀刺去。
只听张营长怪叫一声,就昏过去。
活佛把刀抽出来后,赶紧用自己的嘴去吮吸疮口,一连吸出两大碗又紫又黑的脓血水。
这时张营长也回醒过来。看见房间里站满了人,再看自己胸前毒瘤已好了,痛苦全失。
活佛站在一旁对他说:‘你的业障太重了,你看看这两碗是什么?我要是再迟两天回来,你就完了。’
大家这才告诉他,是活佛用嘴从疮口吮吸出来两大碗又紫又黑的脓血。
张营长感动得热泪狂流,当时就要起来拜谢活佛救命之恩。
活佛把他按住,叫人再取一碗清水来,活佛在碗里吐了几口痰水,再哄上鼻涕,命张营长吃下去,休息一会,就会好的。
张营长病好以后,心想活佛是他两次救命恩人,佛教的精神太伟大了,因此诚诚恳恳,恭恭敬敬的请求活佛为他作皈依,改邪归正,舍耶从佛。
全营的士兵以及排连长们,也都纷纷的请求皈依活佛。
太沧和尚最后说:‘活佛伟大呀!他用佛教的慈悲忍辱的精神,把这种不可理喻,顽强的异教徒,感化得俯首贴耳的皈依三宝。
看他们那天皈依时的虔诚,真令人感动!
他们皈依以后,就都变好了,看到我们个个都是合掌恭敬。
可惜他们皈依后没多久,全营人都奉命调走了。那个营长后来还是常来江天寺拜佛,做了一个既热心又虔诚的佛教徒。
摘自《金山活佛神异录》
可是这地方上都恭敬这个疯和尚,而且称他什么活佛,他也没有犯罪,当然不能随便杀人。
可是让这疯和尚每天这样疲劳轰炸,对他的精神威胁太大!
他想:‘我所奉的是耶和华上帝,现在每天耳中所听到的,反而是魔鬼们念的阿弥陀佛,实在令人难受。
我一定要对付他,狠狠的揍他一顿,永久不准他再在夜间念佛。’
一天张营长派人把活佛找来,沉下脸来对活佛说:‘你这几天,每天夜间在山上鬼叫,闹得我们全营的人,夜间都不能睡,我警告你,从今天起,不准你再在夜里鬼叫,知道吧!’
金山活佛笑笑说:‘我是人,我念的是佛号,你怎么说我是鬼叫?
再说我也念了有几十年的佛,我们寺内驻军也不知换了多少次,从来也没有人阻止我的修持,也没有人说我扰乱了他们。
我们寺内数百僧众,他们也是按时入睡,按时起身,也没有说我妨碍了他们的事,独你这位先生今天要禁止我念佛!’
张营长脑羞成怒的骂道:‘你这疯和尚,整夜不睡,满山鬼叫,有意和我捣蛋,我要枪毙你!’
手枪拿出威吓活佛。
活佛看他在盛怒之下,也不和他正面冲突,改口说:‘对不起,营长,这是我的习惯,我不是鬼叫!
我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你知道有阿弥陀佛吗?你相信不相信有佛菩萨?’
张营长冷笑一声说:‘你这种崇拜偶像,是迷信,是愚痴,我不但不相信,我还要制止,不准你念。’
活佛看他的声音又大起来了,像真要去打毁佛像的样子,于是慢慢的说:‘那么不准我念佛,我又念什么?信什么呢?’
张营长看活佛自言自语说:‘不念佛,要念什么?信什么?’
以为活佛给他的威吓有了改变,可以藉此向他传教,如果此人能改信我主耶稣,必有号召的力量。
忙说:‘你可以改念我主耶稣,他是救世主,他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他伟大,他博爱,念了马上可以得救,念他比念佛的效力大。’
活佛存心与他玩‘三昧’说:‘要我改口念耶输?’
‘是的,你以后就念耶稣好了。’
耶输!活佛想了一会说:‘呵!我记起来了,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出家,做皇太子时,他的皇妃名叫耶输陀罗。
以后也做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成为比丘尼,是不是那个耶输?’
张营长为了要向他传教,也不便发作。
连说:‘不是的,不是的,我所说的不是你们佛教内什么女人耶输,而是我们的救世主耶稣,我要你念的这个耶稣,是要你信仰主耶稣。’
‘椰树,椰树,呵!我知道了,是不是长得又高又长的那椰子树,你是不是要吃椰子,不然为什么念椰树?’
张营长又要发作了,大声的骂道:‘你这疯和尚,装疯作癫,你是真不懂,假不懂?我要你念耶稣,你怎么乱说一通,什么椰子槟榔,我知道你一定欠揍。’
老粗的样子又表现出来了。
活佛笑著答道:‘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请你说明白一点,好吗?’
张营长还以为活佛真的不知道,就对活佛说道:‘我老实告诉你,我是信仰基督教,我们的教主就是耶稣基督。
因此我劝你不要信佛教,也不要念佛,来信我们基督教,念佛没有用的。
你假使一定要念,可以念耶稣基督,念耶和华上帝,我们就是同道的弟兄了,以后我也不阻止你了。’
‘啊!你要我念殃祸华,耶稣奇毒,是不是?’
‘我要你念的耶稣基督,你刚才说什么?’张营长问。
‘耶稣奇毒,耶稣奇毒,哈哈!有意思,有意思,你既然信仰基督教,你的部队,为什么不驻到基督堂里去呢?
宗教是平等,佛教的寺院,也不是政府出钱兴建的,他与基督教堂一样,都是由信徒出钱建了给出家人传教和修道的,信徒们出钱的目的不是给军队做营房用的。
耶稣奇毒,你不敢去驻;佛教慈悲,你可以随便欺侮。
信仰自由,是国家的宪法规定,你为什么不准我念佛,逼我改信基督,改念耶稣,真是殃祸华!’
活佛这一番严词的对答。那狂妄成性的张营长,那里受得了这一顿教训!这一下他的牛性发作起来,可不得了。
张营长暴跳如雷,大声的喝骂道:‘你这疯和尚今天找死!’
他不容分说,叫来人把活佛放倒下来,加以毒打,拳脚、皮带、木棍,如雨点一般的打在活佛身上。
活佛还是闭目念佛,任其毒打凌辱。
我想这家伙,如果有基督教将军冯玉祥的权力,恐怕比冯玉祥还要厉害.
据说:冯玉祥每天早晨讲话时,先向他的部下问道:‘你们共有几个爸爸?’部下们要大声的回答说:‘有三位爸爸’.
基督将军再问:‘那三位爸爸?’下面再一齐答道:‘第一位是天父,第二位是出生的父亲,第三位是大帅。’
这样规定仪式做过后,才开始讲其他的话,我们佛教遭受这位基督将军的摧残和迫害,也是很大。
再说金山活佛给这位张营长打得遍体鳞伤,动弹不得,由两位士兵拖著送到他自己的禅室里。
笔者听到这里,泪水不禁的流下来了。
活佛在自己房中休息了一天半,静坐入定.
他们看活佛已经有一天半的时间不动也不食,弟兄们都起了同情心,去推他喊他,送饭给他吃.
活佛不但不动,鼻孔中连呼吸也没有了,就把此事报告营长.
这种冥顽成性的基督徒,一点也不悔改,打死了正好,也不请医生治疗,并说:‘由他去死好了。’
就在当天夜里,金山活佛像幽灵似的,又在高山上念起他的佛号来了!声音比以前更加的宏大和嘹亮.
这时张营长又气又惊,心想:‘难道这疯和尚真是活佛不成?怎么又能到山上去念佛,他一定是有意和我挑战了,我明天非要借故打死他不可。’
可是金山活佛有‘他心通’似的,天一亮他就离开了江天寺。
等到张营长起身派人找这位疯和尚来算帐时,卫兵说:‘那个疯和尚早就走了。’
张营长等同斗法一样,这一著又没有得到胜利的预计,也只好作罢。
过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活佛又从外边回来了。
张营长看到他回来,如同见到眼中钉似的,心中的疙瘩又起来了,心想:‘今天夜里又要遭受疲劳轰炸了’。
果不其然,到了深夜,我们这位‘不惧生死不畏苦’的活佛,他又在高山上开始他的念佛功课。
张营长听在耳中,如万箭穿心一样的难受。
这次张营长忍著没有发作,其实他是待机而动。
士兵们对这位疯和尚早就感到有兴趣,过了几天,很多的士兵也都改口,不叫他疯和尚而叫他活佛了。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活佛对他们太好了。
什么人有了病,只要请他,他都结缘,真是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要活佛手一摸,奇症重疾,应手而愈。
受过他施救的士兵,当然不会再称他疯和尚。其中有信佛的人更不会说他是疯和尚。
除去少部分不信佛教和异教徒,还是以疯僧视之。
最难感化的就是张营长了,他对这位活佛又嫉、又恨、又气。
如果他本人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的话,或许早就与活佛言归于好了。
因为他们的教条中有一条‘你不可以相信其他的假神’,唯有他们的主才是唯一的真神,具有特殊的排外性,以为世界上凡不信他们教的人,都是魔鬼。
活佛和他的弟兄们处得越好,就越是引起他的嫉妒和怀恨。
有一天午后两点多钟,大家都在外边散步,活佛也从他的禅室中走出来,预备往镇江街上去走走。
有些士兵们,逗著他开玩笑,闹了一会,大家也就让他走了。
就在这时,刚巧那里有一个大小便的粪桶。
张营长也太恶作剧了,他拿起还有半桶尿屎的粪桶,从活佛后面,由头上倒盖下去……
半桶尿屎,淋满活佛一身,自己还得意的在那里鼓掌狂笑。
凑热闹的士兵们更是追在后面拍掌大笑,以为有趣;同情活佛的人,只有摇首感叹而已。
可是金山活佛,也不生气,并且顶著粪桶,沾了满身的‘米田共’,往大街上跑去,这一下看热闹的人更多起来了。
也是张营长应当有事.
刚巧这时他本司令部师长的太太,坐车由此经过.
因为他是活佛的皈依弟子,看到自己的师父被人作弄侮辱到这种地步,这还得了!
马上停车上前查问经过,活佛自觉无所谓,当然不肯说出是什么人,劝他不要追究,并且还说出他的一套哲理来:
‘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只粪桶,整天的装著大粪到处跑,一点也不嫌臭,这一点大粪,有什么关系呢?’可是师长夫人不能忍受这种侮辱,再向站在旁边看热闹的士兵们查问。
他知道,老百姓不会也不敢如此侮辱活佛,士兵也不敢这样做的,一定是军官干的.
查问结果,果不出所料,不满意张营长而同情活佛的士兵,就一五一十的全部向师长夫人报告了。
这一下师长夫人还不火冒三丈吗!
她先请活佛上车,先把活佛带回自己的公馆,叫人烧水给活佛洗澡换衣服,然后亲自打电话去司令部找师长讲话,并向师长提出严重的抗议。
师长在震怒之下,即时派了一班人,去拘押张营长去了。
元朝时代华严菩萨,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此污浊红尘,入山修道。起初父母不答应,可是他表现得意志坚决,一再恳求。
“容许孩儿出家求道吧!”
“好吧!”父母没了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他得要求。
经过商量,父母就送他晋诣五台山寿明法师座下作沙弥,终于在那儿披剃后,受了具足戒。他很用功,只是潜心读诵杂华严经部,竟阅读了千部之多,且有相当心得。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既是观想大日如来亘三世常在说法。
有一天,他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
“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华严菩萨”。
他曾建一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但他曾建一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毘卢如来圣像端坐在莲华之上。
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起观。
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圣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的谢辞了不愿接受。成宗帝临幸入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
“无尽剎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
“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
他回答:“虚空剖出一茎骨”。意义颇深。
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历劫本无去住,套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没多久安详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后经三天,化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大宝积经》: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众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心爱万分。
大家喜欢妙慧童女,虽然她年幼聪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说法的法会中,她竟然以菩萨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问长道短,使在会的大众,个个都惊奇不已!
妙慧童女,有一次当佛陀升座说法时,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就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
「伟大的佛陀!您是世间的明灯,可以照破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作所行,现在尚未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来历,想到今天菩萨和罗汉们有妙法可听了,因此就很欢喜地对妙慧童女说:「太好啦 !今天你发大愿心,前来问我,现在你就随意地问吧!」
妙慧童女见佛陀应允随她发问,心中的欢喜感激,她就一口气向佛陀提出了十个大问题:「佛陀 ! 我有十个问题,敬恳解答。
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受父母所生的这无常不净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够见到自己受用变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可以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
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没有怨仇对头?
请问佛陀,我们说的话,如何才能叫人家一听就信仰呢?
请问佛陀,我们宣扬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
请问佛陀,心里的烦恼魔障,如何降伏呢?
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怎样才能得见诸佛,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
佛陀开示 四十方法
佛陀听后,很嘉许妙慧童女的问题。佛陀对妙慧童女的每一个问题,都提示了四个方法: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
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着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
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三.护持正法;四.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
一.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
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
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
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覆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
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
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
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佛陀对妙慧童女的十大问题,提出了四十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妙慧童女欢喜踊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那就是欺诳如来了。
妙慧童女的愿心很大,座中的目犍连尊者就以怀疑的口吻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今发此殊胜大愿,真的都能做到吗?」
妙慧童女从容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
妙慧童女说后,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并且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
文殊菩萨见此神异,觉得不可思议,他对妙慧童女问了很多法性的问题,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的时候,对文殊菩萨说:「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才发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法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像是恍然大悟,即刻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 ! 我于往昔无量劫前,已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亲近!」
摘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七》
过去,有一个村落的长者们,听说佛陀要到村落来,立刻征召年轻力士整顿道路,村内的壮士竞相参与,人数共计五百名。
整治中发现道路中央横着一块大石头,任凭五百力士如何使力,都无法搬动。这时,正巧佛陀路过,询问原因之后便说道:「我来帮你们把石头移开。」只见佛陀轻轻一提,便举起石头抛向空中,「休!」地一声,瞬间就不见石头踪影。
在场大众个个目瞪口呆,惊讶不已,不一会儿,天空落下像微尘般的粉末。五百力士好奇地请问佛陀,为何会有微尘从天而降?佛陀说道:「这是如来神力,令大石碎为微尘。」五百力士惋惜这么大的石头碎成微尘,所以,佛陀又用解脱力将碎石微尘组合成以前的大石头。
石头恢复原貌后,佛陀便坐在大石上,五百力士也一同就坐。
请问佛陀:您是用什么力量举起大石、粉碎大石,又将它恢复原状呢?
佛陀说:我是用父母所生力举起大石,用禅定力击碎大石。
而解脱力胜过禅定力,所以能将这些微尘恢复成石头的原状。
这些力士又问:「世尊!除了父母所生力、解脱力,还有没有更大的力量呢?」佛陀回答:「还有福德力。佛陀因为修行圆满的福德力,才能于菩提树下,降伏魔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五百力士又问:「世尊!除了福德力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力量?」佛陀说:「还有智慧力。智慧圆满,才能断尽无始劫来积习的烦恼。」
五百位力士又问:「除了智慧力之外,还有更大的力量吗?」佛陀就讲:「还有神通力。有神通力可以降伏耆旧无智、贡高的六师外道。」
五百力士接着又问:「除了神通力,还有其它更大的力量吗?」佛陀回答:「虽然有父母力、禅定力、解脱力、福德力、智慧力和神通力,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力量,谁也逃不过,就是无常力。」接着佛陀为大众说了这么一个偈子:「禅定与解脱,福德智慧力,如斯诸力等,无常力最大。」
佛陀告诉五百力士:「当知如来之身虽如金山般地坚固,最后还是归于无常。有智慧的人,应当追求无常不能逼迫的境界。」
佛陀又说:「你们应当知道,今日世人的寿命渐渐减短,色力薄劣。其实这颗大石,只是过去的人平常抛掷戏弄的石头而已,你们可以看看石头的两旁,还留下手指拿取的痕迹。」一旁专注谛听的五百力士,个个惊讶不已,生起稀有之心,摧伏了内心的骄慢。
佛陀知道他们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继续为他们开示四谛法门,五百力士无始以来积习的错误知见,就此摧破,证得了初果罗汉。
文章来自网络
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
当时,国内还在打仗,南怀瑾正在重庆。那天黑夜,虚云老和尚和南怀瑾一块走在岸边。那是江边,在黑夜里面非常危险。
那个时候,虚云老和尚已经90多岁了,南怀瑾年轻才刚刚20多岁。
南怀瑾就说:“师父啊,你年纪大。我来扶你!”边说,南师边把手靠近虚云老和尚,想扶着他。
虚云老和尚看着南怀瑾,微笑说:“不要了。”随即将手臂脱了出来。
南怀瑾接着说“路太危险了。”
虚老接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我也是应劫而来还账的。”
南怀瑾听后,心里便有数了。虽然把手放下了,只是暗中留意,默默的护着虚老。一直到了慈云山门,才各自回屋休息。
2010年的时候,南怀瑾在太湖又回忆起这件往事的时候说,“我几十年后回想起他(指虚云老和尚)。我也是来应节的,发愿而来的。”
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这正是禅者的风格,独行于天地间。大丈夫各自前行,斩荆棘风雨,惠世度众,诚乃大哉!
之后的事,也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言,老和尚住持云居禅寺,南师去往台湾开坛讲道,各自开创一片天地。
~~~~~~
南怀瑾老师在《虚云和尚全集》书中亲笔追忆自己与虚云老和尚的交往经历:
洎及抗日战事军兴,全民奋起御敌,国无宁日,遍地无安。德、日、意联盟,而引发世界第二次之大战。致使全球鼎沸,弥满战云。日军夜郎自大,竟至爆发“珍珠港”事变,意在打击英、美而无暇东顾,迫使中国再也无力抗衡,即可囊括华夏而霸权东亚矣。
际此时期,有人传称日人乃启动“高野山”之密宗高僧而修“降伏法”,故敢有此举动。因之而使国民政府之党国元老,如戴传贤(字季陶),国府主席林森(字子超)等人,佥向领导抗日之最高统帅蒋中正(字介石)晋商,以易辞之“神道设教”而施之以佛道治平。故有以国府主席林森名义,邀请虚老到重庆而举办“护国息灾法会”之举。
时在岁次壬午年腊月,至癸未年正月之间,即公元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未而接三十二年正月之交。正当虚老一百零四岁之时也。此时亦即我随袁师焕仙先生,代表成都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莅蓉城而未果,但得亲与虚老对话而参学皈依,同时又与密教上师贡噶活佛,亲聆大手印法语之时。
而当时所谓之“护国息灾法会”,举办地点是在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法会共有显教与密教两坛。上午显坛,乃虚老所主持。下午密坛,乃贡噶呼图克图所主持。两坛盛况,正如俗言,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者。如欲皈依显密两大师而得觌面亲授,犹比面见如来而亲得教诲者尤难。
我因随焕师,并有林子超主席及戴季陶先生之特殊因缘,每可在两上师稍暇之时,随时入室而亲聆参诲,且及兼闻诸多外间所不知之事。同时,因此而识当时参与法会而任虚老首座之显明法师。法师乃天台宗传人,后又代表中国佛协而参加青年军,为有识者之所敬佩。
三十年后,与其在台湾再见,我为其办赴美国弘法之事,继而就任美国纽约大觉、庄严两寺方丈。人生际遇因缘,真非思议所料。同时得遇献身战地而收养敌我两方孤儿之弘伞法师,及修黄教密宗之能海法师之师弟能是法师,与蒙古之安喇嘛等人。弘伞法师者,乃弘一法师之师弟,安徽人,闻系北洋时代之将官而出家。其人其行,卓荦不群,故与之交情颇笃。总之,当此战时陪都,有此佛教大法会之盛事,凡僧俗参方知名之士,云卷雾散,不期而遇,随缘来去者,大有其人。
此时,我虽随焕师与虚老聚首三四日,但须随时过江到重庆,处置俗事。山路崎岖,轮渡拥挤,昼夜身心均介于佛法与俗务之间,颇有劳倦之感。一日傍晚,赶上轮渡过江,恰于船旁得一座位,即欲闭目养神,不意江岸华灯,闪烁于开眼闭眼之际,忽尔进入醒梦一如之境,大地平沉,豁然夜空一体。
唯天色虽黑,船已靠岸,即举足前行。忽见虚老亦孤身一人,走在我前。沿途坎坷不平,乱石烂泥犹多,我即趋步上前,手扶虚老右臂曰:“师父,太黑了,危险,我来扶你。”虚老顾我微笑,即脱臂而出,曰:“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只好依命同行,但加留意而已。及抵慈云山门,方各自回寮。此情此景,我在台湾以后,传闻虚老遭遇,方忆当时此话,岂亦偶中乎!
护国息灾法会后之两年余,在我国全民长期浴血抗战八年之结果,竟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之事实。虽曰国际人事之变化,抑亦天庥中华而不致沦堕于魔手乎!然而外祸既息,同室阋墙之难方萌。“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诚为万古至理名言。
在此期间,我曾于成都、重庆,经云南而返乡探亲,且亲至南京观风。即于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夏秋之际,转赴庐山天池寺之圆佛殿专修静虑,并思如何自处而得暂可栖身之域。秋后下庐山,再到杭州中印庵与通远师弟晤面,经其介绍而认识巨赞法师,并在灵峰寺借住。此处乃法师所主持之武陵佛学院,放鹤亭即在默林之中。同时,再由巨赞法师得识住在黄龙洞之印顺法师。彼二人者,皆为显教学者之义理法师,乃当今教下之僧才,实亦难能可贵者也。
巨赞法师且邀我为佛学院僧众讲授禅修之课,即便应命结缘。但其时国事紊乱如麻,人心已甚惶恐而极不安定。故我已决志拔足东流,将赴海外。一日,巨赞法师邀我丈室与言曰:“阁下乃不世之士,禅门健者,况相交知心,今有事不得不直言相告。不出三五日,我即将为有关当局杭州站拘捕,或即此断送性命。君住此间,恐有牵连,故不能不坦言也。”
时我闻之诧然,即问之曰:“法师固为彼中人乎?我是无任何偏倚之身,但与其中当道者,颇有方外道义之情,如法师直言相告内情,或可助君一臂之力而脱困也。”法师即曰:“我非彼中人,但已决心为维护佛教而已与对方联络输诚,并得虚老同意,虚老自称为应劫之人,决不退避。”
我闻即曰:“此事想必是陈铭枢鼓动虚老且为牵线。”法师笑答:“所料不差。”我再问曰:“法师等说为维护佛教而不得不如此,固为真言而不妄语者乎!”师即合掌作答曰:“决非别有异念也。”我即起而言曰:“既如此,我于今夜动身到南京,后日即返,望君多福。如我友许衡生在京,必可使我面见当局而为法师乞留一命以完心愿也。”
此事,果如我所预期,虽费两昼夜奔走于京、杭之间,但得保存巨赞法师而度此危机,且亦因闻虚老亦已心许故也。后闻巨赞法师出任全国佛协副会长,不知为保全虚老是否有所作为,此亦我为虚老有关之另一公案,故又随笔及之。
旋于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廿九日,我到台湾,初则蛰居基隆陋巷,四壁无依。一日,忽梦一老人向我挥手,身旁有一牢笼,有流血之病狮向我猛吼,醒而异之,不数日,传闻虚老有云门事变之事。
虚老乃一代高僧,行化因缘,犹如多面观音,非凡夫之所知。民国以来,不但禅宗,即如整体之中国佛教,皆遭新文明撞击而没落。虚老眼见佛教与禅宗之劫运,故不辞疑谤,并承五宗而书写付法帖以传人,实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所谓拟“继先圣之绝学”,义所不辞也。其坚修苦行如头陀,实有合于达摩祖师之四行门,且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菩萨道,足为后学楷模,当之无愧也。虚老一生于禅门规矩,大多是注重护持,恪守传统遗风,是为最要。
我曾闻虚老有言曰:“将来事,将来自有人做。我等都做好了,后人还做什么?”此语足可留为师法。
狮子山慈云寺之护国息灾法会,主持显、密两坛之虚老与贡噶呼图克图,皆为吾师。而今二老皆以应化善逝,且当时与会之相知诸公,亦皆随缘物化。唯显明法师尚在美国,今已一百零二岁矣。但群生之劫浊、见浊、烦恼浊等,亘古依然,尚祈此会之慈悲愿力,仍当永护中华。
<二○○七年(岁次丁亥秋)八月二十五日南怀瑾>
~~~~~~
在《维摩精舍丛书》中,南怀瑾老师亲笔记述得到虚云老和尚指点的经过:
法会毕,虚老邀焕师夜谈,怀瑾侍,且曰:法会已终,彼此无事,可以冲冲壳子,甚不必拘拘律仪也。……
虚老曰:比来一般魔子酷嗜种通,并以之而课道行高下,成都朋友有如是等过患否乎?焕师曰:有、有,还是天下老乌一般黑。语已,指怀瑾而谓虚老曰:此生在灵岩七会中亦小小有个入处,曾一度发通,隔重垣见一切物,举似馀。馀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
虚老曰:好、好,幸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险矣危哉。所以者何,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素丝岐路,达者惑焉,故仰山曰,神通乃圣末边事,但得本愁末也。
彼时纵谈,声震瓦屋,极尽其趣。……
<乐清南怀瑾敬辑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吉日>
~~~~~~
在《习禅录影》一书中,南怀瑾老师讲述与虚云老和尚交往的两件往事:
虚云老和尚,这位禅宗的大德。我也是他的弟子,我常常讲:师父啊!你不要变成讼棍。怎么讼棍?一辈子跟人家打官司,到处打官司。为什么打官司?庙子被坏人占了,不肯搬出去,他没有办法,只好去告他,又把庙子盖起来。他发愿要重新修成一百二十个庙子,每个旧庙子,他都要把它修过,大陆上的旧庙子被军阀和坏人占去了,他要把这一批人赶出去,所以到处跟人家打官司。
那个时候,我说:“师父啊!你发心到处盖庙子,要盖就盖好一点嘛!马马虎虎的不行。”他说:“你这个孩子,我们都做完了,后来的人做什么事?”嘿!这有道理,我们做得那么好,后来的人光享福,还做什么事啊!
以前在重庆的时候,人家请他去做护国法会。那个时候,政府里很多人都是他的皈依弟子。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码头,我搀着他,怕他跌到。他把手一推说:“不要扶了,以后,我们各走各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两个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头,我留我的头发,各走各的路。
虚云老和尚给南师的偈语
2013年1月,南师百日忌辰上,太湖大学堂公布了虚云老和尚留给南老师的偈语: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群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子应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此偈经考证《虚云和尚全集》里虚老弟子绍云法师当时记下的原稿,发现有两处关键字改动。
护法仗我公, 改成 护法仗群公
羡子觉迷津, 改成 子应觉迷津
改动之后,赠送给个人的意思有所减弱。原诗应为: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我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羡子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1959年8月初(农历六月),虚云和尚的病情加重。一天,真如禅寺住持性福率众职事前去探望虚云和尚。虚云和尚在感谢大家的好意之后,语重心长地将自己的后事做了交待:“我们有缘,相聚一处。承诸位发大心,数年间复兴云居道场,辛劳可感。但苦于世缘将尽,不能为祖师作扫除隶,有累诸位。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黄色衣袍。一日后入龛,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化身窑。火化之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果,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谢不尽!”大家听了都劝虚云和尚好好养病,长住弘法。虚云和尚对大家的安慰再次表示感谢,并告诉说:“我的世缘已尽,随缘去吧!”
接着说了《辞世偈》,云:
虾恤蚁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掷江。
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
又
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
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
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又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群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子应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摘自虚云老和尚年谱
虚老这第三首偈语,在年谱中并没有说明是给谁的,但很明显是给一个人的,而且这个人是个居士。
南老师在南禅七日中,有一句话:“虚老,抗战时候在重庆做法会,我们都常在一起的,老师父,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过世,在江西云居山,我在台湾。他还给我留下话来,这是讲笑话。”(见南禅七日 第八集 57分钟处—21集版本)
“这是讲笑话”。貌似戏言,实则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他在台湾时,虚老给他留过话,不过可惜南老师没有讲是什么话。因为偈语中有“咸仰金粟尊”之词,南师当然就不会透露了。故而在南师百日忌辰上才公布。
虚老的弟子 净慧老和尚 在编辑《虚云和尚全集》时,曾经亲自拜访南老师,并请南老师为虚老年谱作序,能请南师为虚老年谱作序言,是很不一般的。 更为奇怪的是,净慧老和尚在此次拜访后,作诗数首,诗中也同样把南老师比喻成金粟如来。与虚云老和尚的话如出一辙。
净慧老和尚作诗如下:
拜谒南公怀瑾老维摩于太湖大学堂感怀,并呈审政。
(一)
怀疚来参金粟身,湖光波影四时春。
重重楼阁从头看,一派清风迥出尘。
(二)
维摩丈室雨花天,指点乾坤处处禅。
生活菩提原不二,何妨一念入三千。
(三)
三千一念事圆融,火里莲花老更红。
聃也犹龙游大泽,五洲翘首沐春风。
(四)
三教经纶别有天,和光同俗祖师禅。
我来问道将何似?多谢先生为卷帘。
(五)
满怀忧教老婆心,面壁求贤想古音。
天下禅林重抖擞,清修何惧毒龙吟。
净慧初稿 2007年6月1日于北京法华精舍
其中言语寓意(“怀疚来参金粟身”,)与上述虚云老和尚《辞世偈》暗暗相合。(“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虚老去世前,净慧老和尚正是他的弟子。根据净老的诗推测,净老可能知道虚老此偈是留给南老师的。
所以,很可能是虚老在临终前作此偈后,有托人带给南老师。
诚然,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二人似乎各走各路,但殊途同归、真如一体。两位老人皆呕心沥血,教化一方,终为一代宗师,众人敬仰。
龙树菩萨:
我们不断地重逢。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华严经·离世间品》
佛言:菩萨摩诃萨有七种清净精进。所谓:
一、身清净精进,承事供养诸佛菩萨及诸师长,尊重福田不退转故;
二、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
三、意清净精进,善能入出慈、悲、喜、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无休息故;
四、正直心清净精进,无诳无谄,无曲无伪,一切勤修无退转故;
五、增胜心清净精进,志常趣求上上智慧,愿具一切白净法故;
六、不唐捐清净精进,摄取布施、戒、忍、多闻及不放逸乃至菩提无中息故;
七、无来无去清净精进,得如实智,入法界门,身语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无所著故。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精进。
一切的力量都是从 ” 定 ” 中产生出来的,但只有在 ” 静 ” 中才能定 !
一个人在安定的地方,能够定下来,还不算是 ” 定 ” ,要在烦恼的时候,能够定下来那才算是定!
—广钦老和尚语录
《大乘文殊安住经》①中记载:
文殊童子于五百比丘的住处次第巡行时,来到舍利子的住舍,看他正在禅修,就和舍利子关于禅修展开话题。在讲到「一切法无所得」的甚深真如时,在场的五百比丘从座而起,说:「我们不想见到文殊童子的身体,不想听到文殊童子的名字,任何地方若有他在,我们都应离开,为什么?本师明明是现量的(清净),文殊却说染净是一体,他说的不是正法。」他们出口不逊,讥毁着就要离开。
文殊说:「五百比丘如此说,善哉!为什么?因为文殊童子非有,故不可得,(因为不可得,)所以不能被见到、听到。如果他不可得,那么他的住处也没有,如此也没有什么地方是他所在之处。」
那些比丘听到此话,又返回来说:「文殊,我们不明白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文殊说:「比丘,善哉! 善哉!本师的声闻弟子应如是学……」他对这些比丘解说了(诸法)无了知、无所知,这一法界是安住性、不可得等,使四百比丘心无所取而解脱一切漏法。但另一百比丘的心更加烦乱,身体堕入大号叫地狱。
舍利子对文殊说:「你要保护众生,不要这样说法。一百比丘已白白段掉,真是可惜。」
世尊告言:「舍利子,不要说这种话。那一百比丘刚一接触大号叫地狱,瞬间就会转生到兜率天。他们如果没有听闻此法,无疑会趋向有情地狱,待业力穷尽之后方可投生为人,而依靠此法,只要少分感受本应于数劫中感受的有情地狱之业,之后便成为弥勒的首座眷属,证得阿罗汉果。带着怀疑听闻这种法门也是殊胜的,而获得禅定、四无色定、四无量,则不能如此。如果没有听闻这一法门,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舍利子对文殊说:「您为成熟有情,善说此法门,真是稀奇。」
文殊言:「真如、法界和有情无增无减,非染非净,一无所得,不住不灭,这就是菩提、解脱、涅盘。」
世尊也如是赞叹了文殊所讲,并宣说一切法唯句假立,无所得。结果十万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百比丘心得解脱一切漏法,色界的八万天子发无上菩提心,获得圆满菩提授记。
纵然是以愚痴而舍弃深法者,文殊童子也能直接或间接成熟他们。以这些佛经为主的经藏中,都讲述了文殊童子依靠请问如来、与其他菩萨研讨、与诸声闻相互间答、为天人和人类众生说法等种种方便来成然有情,其无边事业在经藏中有再三提及。
注1:《大乘文殊安住经》所摘内容,在汉文大藏经《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卷一)》中有。
魔王摩罗问佛陀:
如果一个人重复念诵我的名号, 不会为他们带来利益或伤害,但如果他们念诵文殊师利的名号,即使只念诵一次,就能够纾解他们的痛苦。为什么 ?
佛陀回答:
「那种力量来自文殊师利等伟大菩萨所生起的慈悲」。
龍樹菩薩: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佛陀的四不能。
弟子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陀: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1、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2、智慧不可賜:
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3、妙法不可說:
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實證。
4、無緣不可度:
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
晋代有个佛教僧侣康法朗,修学佛道于中山。永嘉年间,与一个出家的僧人一起西游去印度,通过大沙漠后又走了一千余里,见道旁有一座破败的寺庙,殿堂已经没有了,杂草有一人高。
法朗等人走下路来前去拜谒,见有两个僧人分别坐在一旁,一人正在读经书,一人患了痢疾,满屋子都是粪便,那个读经书的人都不闻不问。
法朗等人出于怜悯之心,留下来为那个病人煮粥吃,并为他打扫洗涮。
到第六天,病人有些困乏,痢泻不止,法朗等人一块儿收拾料理。这天夜晚,法朗等人都说病人恐怕好不了了.
第二天早上去看他,只见他容光焕发,病状全没了,但是屋里的粪便全变成了香花。法朗等人这才省悟,此人明明是个得道之士,原来那副样子是用来试验他们的。
病人说:“隔壁房里那个僧人,是我师父。他已久得道惠,你们可去见礼。”
法朗等人原先嫌恶那人读经的僧人毫无慈爱之心,听了这番话后,便向他赔礼道歉。
读经和尚说:“诸位信守契约同时来到这里,都应当得道。但法朗平日学业尚未成,今生不能如愿了。”对法朗的那个同伴说:“你的佛心植根很深,现世即可如愿。”
于是把他留了下来。法朗后来返回山中,是一位大法师,许多佛教徒,无论是出家的还是从俗的,都尊他为宗师。
【原文】
晋沙门康法朗学于中山。永嘉中,与一比丘西入天竺。行过流沙千有余里,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复堂殿,蓬蒿没人。法朗等下拜瞻礼,见有二僧,各居其旁。一人读经,一人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恻然兴念,留为煮粥,扫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起,至明晨往视之,容色光悦,病状顿除。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士以试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惠,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无慈爱心,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曰:“诸(诸原作请,据陈校本改)君诚契并至,同当入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惠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而留之。法朗后还山中,为大法师,道俗宗之。(出《冥祥记》)
–节选自《太平广记》
本文来自网络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没有出家时,本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曾娶天臂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又译“罗云”)。
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据《十二游经》、《五梦经》等记载,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曾有过三位妃子:瞿夷、耶输陀罗和鹿野。
据《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等所说,悉达多太子十七岁开始娶妻,二十九岁出家。十二年间育有三子,不要说他的王子身份与地位,即便是一般平民男子也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何况他还有三位夫人、六万彩女。若以人间佛陀而论,三夫人、三子之说,更与事实相符。
正因如此,净饭王才为太子立“三时殿”——“暖殿以拟隆冬,凉殿以拟夏暑,中殿以拟春秋”。
她们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罗睺罗是长子,也是嫡子(由太子正妃耶输陀罗所生);
另外两个儿子是善星(又译为“须那刹多罗”等)和优波摩那(又译为“优婆摩耶”等)。不过他俩谁是老二、谁是老三,佛经中却没有说明。
这些情况,在我国南北朝以来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界,并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僧祐的《释迦谱》、智俨的《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等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
隋末唐初僧人、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在他的《法华义疏》中还引“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罗”。
佛陀的三个儿子中,罗睺罗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广为人们所知。
尽管他在做沙弥时,也有过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为此还受到佛陀的训诫;但他后来严守戒制,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关于优波摩那的事迹,佛经中记载不多。他亦随佛出家修行,后来成为得道的阿罗汉。曾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过有关方便修习“七觉分”的问题。
在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之前,优波摩那也做过佛陀的侍者,后又与阿难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罗睺罗在佛陀之前入灭)。
据《大般涅槃经》所说,佛陀涅槃前三个月,在毗舍离视优波摩那为“顾命比丘”,可见佛陀对其的重视程度。
与其两个兄弟相比,佛陀的第三个儿子善星,则是佛教中的反面人物。
《大般涅槃经》中将他与背叛、谋害佛陀的提婆达多(阿难的兄长)并列;《楞严经》中甚至将他与诛灭释迦族的恶王——毗琉璃王并列。
其实,在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进,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从而引发获得第四禅定。
但后来,善星却开始逐渐懈怠,不再精进努力,又亲近外道恶友,渐次变坏,还自甘堕落,与佛陀唱对台戏,不仅退失了四禅,最后还堕入地狱。
佛经中载有善星的劣迹很多,例如:
一次佛为帝释天说法,不觉时间很久。按照当时僧团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善星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心生恶念,吓唬佛说:快回来吧,薄拘罗鬼来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责。
还有一次,一个名叫苦得的外道否定因果,却被善星赞为“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佛陀告诉他,此人并非阿罗汉,也不懂罗汉之道。可善星却认为,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
佛陀继续耐心开导他,并预言苦得七日后会因腹胀而死,且被其同修拉至寒林中。为了使佛陀的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知苦得。即便如此,七日后,佛陀的预言依然应验了。
善星接受外道之说,不仅否定因果,而且认为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为了挽救善星,佛陀与大迦叶一起来到善星的住处。远远望见佛陀前来,善星竟生恶邪之心,由此生身堕入地狱,无法救拔。
因为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说,谁作谁受,自作自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善星“自妄所招,还自来受”,即便是贵为天人师的佛陀,也改变不了。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般涅槃经》等记载,善星曾在佛陀身边随侍二十年,得佛陀耳提面命,亲自教诲,可是最后仍一步步走向堕落,无疑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根据佛经所说,善星堕地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出于释迦族出身的优越感,从而放逸自己,不再精进,以致退失道行,走向堕落。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种以出身释种为自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长老难陀(Nanda),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平时即“著鲜净衣,执持好钵,意气骄慢,陵蔑余人,自贡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佛陀没少批评他。而佛陀的姑姑之子窒师比丘,也是贡高我慢,嗔恨心重。作为六群比丘之一的阐那(?Chandaka?,亦译为车匿,或阐陀),曾是太子出家时的御马者,后随佛出家为比丘。当别人批评他时,也是傲慢地反诘:
大德!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何以故?圣师法王,是我之主。法出于我,无豫大德。譬如大风,吹诸草秽,并聚一处。诸大德等种种姓、种种家、种种国,亦复如是,云何而欲教诫于我?
阐那自恃出于释迦族,拒绝别人的教诫,认为佛陀是释种,法是佛陀说的,理应由释迦比丘来教育他们。他们本来不过是一些“草秽”、被大风吹到一起而已,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们呢?
十二众比丘尼的首领偷兰难陀(亦称吐罗难陀)也以自己出身释种、种姓高贵而生骄慢。在她看来,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等婆罗门种人,是“小小比丘”、乌鸦,至多不过是“小象”,唯有出身释种的提婆达多、阿难、阐那、俱伽离、骞陀达多、三文达多、迦留卢提舍等大德,才是“大龙比丘”、“大象”或者“孔雀”。
正因为如此,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是符合事实的。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对此,《涅槃经》有非常精到的推论,其中说道:
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之故,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这个师父是谁,都是一样的。
对此,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在《广弘明集》中曾评价说:“阿难、调达(提婆达多),并为世尊(佛陀)之弟;罗睺、善星,同为如来之胤(后嗣)。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与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
事实上,佛陀之所以让善星出家,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是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回答大迦叶的疑问时流露出来的: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
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由此可见,佛陀是在预见到无论出家与否,善星都将确定无疑要断善根的前提下,出于维护佛法的需要,防止他将来继承王位,毁坏佛法。同时,也为了便于拯救他,使他有机会为自己种下持戒、供养和修禅的善因,所以允许他出家,尽管明知无多大作用,但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佛陀将他留在身边长达20年,加以教诲,不放过任何一个拯救的机会,却始终未能如愿。如果远离自己左右,善星将会教唆无量众生造作恶业。这是佛陀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他放在身边的真实原因。
佛陀屡次教诲善星,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非常沉痛,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
在佛教看来,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期许,并为实现这种期许付诸行动,不懈努力!
根据佛教的轮回理论,善星经地狱之苦后,将在未来之世,改恶从善,勤修梵行,最终还会证得阿罗汉果。
錄自《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三六,《卍續藏》卷一二七。
觀心銘.
憨山德清禅师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眾妙。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百千方便,總歸一竅。
不依形氣,形氣窒礙。莫認妄想,妄想生怪。
諦觀此心,空洞無物。瞥爾情生,便覺恍惚。
急處迴光,著力一照。雲散晴空,白日朗耀。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善惡之境,隨心轉變。凡聖之形,應念而現。
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塵垢若除,此亦不著。
廣大神通,自心全具。淨土天宮,逍遙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處若生,生處自熟。
二六時中,頭頭盡妙。觸處不迷,是名心要。
南朝宋时期有一个沙门叫释慧全,是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地区的禅师,开训教授,有五百个门徒。
有一个徒弟,性格很是粗暴,全禅师不愿意提到他,后来有一个天,这个门徒自言自语道:“我证得了三果”,全禅师认为他没有什么德行,因此一直不相信他说的。
全禅师有一次病了,这个弟子夜里来看望他,但是全禅师的屋子里的窗门都是关着的,不知道他怎么进来的,全禅师感觉很是惊异,想要好好再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于是对他说:“明天晚上你再来。”,于是就把窗户关的很紧,而且还都增加了重关,这个徒弟中夜的时候又到了,直接走到床前对全禅师说:“阇黎这下相信我是真的进来了吧。”
于是这个徒弟对他说:“阇黎去世以后会投生到一个婆罗门家里去。”,
全禅师说:“我坐禅积业,怎么会投生到那里?”
这个弟子说:“阇黎的信心道力不够笃定,而且外学没有断绝,虽然有福业,但是还是不能超脱,如果作一个殊胜的法会,得到布施一位圣人的机会,就可以成就道果了。”
全禅师于是设立法会,这个徒弟又说:“可以做僧衣布施,如果有需要的人,就不管他们年龄大小,到了会场乞要就给他们衣服。”
有一个沙弥到全禅师那里乞求僧衣,全禅师认为这个沙弥是他的弟子。
全禅师说:“我想要把僧衣奉给圣僧,哪能给你。”这个时候忽然想起之前徒弟说的,布施的时候不要管是什么人,就很高兴的布施给这个沙弥了。
几天后见到这个沙弥,就问他:“我之前给你的僧衣大不大,合不合身?”
这个沙弥说:“不是门徒不能够得到衣服,而且我当时有其他事情,很惭愧没有参加法会。”
全禅师才明白原先的沙弥,是圣人所化现的。
那个弟子很久以后才去世了,去世的时候没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只有坟墓的四边,有的时候会有白光。
全禅师元嘉二十年的时候还在,居住在酒泉。
【原文】
宋沙门释慧全,凉州禅师也。开训教授,门徒五百。有一弟子,性颇粗暴,全常不齿。後忽自云:得三道果。全以其无行,永不信许。全後有疾,此弟子夜来问讯时,户犹闭如故。全颇惊异,欲复验之,乃语:明夕更来。因密塞窗户,加以重关。弟子中宵而至,迳到床前,谓全曰:阇黎可见信来。因曰:阇黎过世当生婆罗门家。全曰:我坐禅积业,岂方生彼。弟子云:阇黎信道不笃,兼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能超诣。若作一胜会,得饭一圣人,可成道果耳。全於是设会。弟子又曰:可以僧伽黎布施。若有须者,勿择长幼。及会讫施衣,有一沙弥就全求衣,全谓是其弟子。全云:吾欲拟奉圣僧,那得与汝。回忆前言,不得择人,便以欢施。他日见此沙弥,问云:先与汝衣著不大耶?沙弥曰:非徒不得衣,亦有缘事,愧不预会。全方悟先沙弥者,圣所化也。弟子久乃过世。过世之时,无复馀异,唯坟四边,时有白光。全元嘉二十年犹存,居在酒泉。
–节选自《法苑珠林》
文章来自网络
龙树菩萨论极乐净土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大论师,著述丰富,有「千部论主」之称。他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在他丰富的论著中,广引大乘经典,总结了初期大乘的义理全貌。龙树菩萨也被后代的净土信仰推尊为「净土宗」的祖师。但龙树菩萨不仅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其他宗派推崇的祖师,汉传尊其为「大乘八宗」的共祖。
龙树菩萨与往生极乐
关于龙树菩萨临终的情形。鸠摩罗什的《龙树菩萨传》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略有差异,但都提到了龙树菩萨的自主涅槃,布施给怨忿者的情况。
《龙树菩萨传》:「是时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疾。龙树将去此世,而问之曰:『汝乐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实所不愿也。』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T50.184c)
《大唐西域记》卷十,则叙述国王因龙树的协助而得长寿;王子为了早日继承王位,知道父王如果没有龙树的协助,将不能如此长寿,因此当面向龙树菩萨请求施舍项上人头,于是龙树「以干茅叶,自刎其颈,若利剑断割,身首异处。王子见已,惊奔而去。」(T51.929b)
在其他一些传说中,如唐.迦才《净土论》中,引用了相传为龙树菩萨所作的偈颂《十二礼》,表达礼赞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之意。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呪》中记述此咒的来源是:「龙树菩萨愿生赡养,梦感此咒。」(T12.351c)
《入楞伽经》卷第九「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T16.567c)
此外,往生传中,记载北魏的昙鸾祖师临终之前,梦见自称龙树菩萨的梵僧,告知他即将寿终:「一夕,鸾正持诵,见一梵僧掀昂而来,入其室曰:『吾龙树也,其所居者净土焉。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
龙树的学说
龙树菩萨的著作最为后人所称颂的是《中观论》。但龙树菩萨的学说不只《中观》而已。
龙树菩萨前期是在北印度学声闻三藏,更学大乘;然后『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使『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那时的著作,如《中论》、《回诤论》、《广破论》等,重在遮破外道及声闻的执着,开显声闻与菩萨的不二深观。……后期是在乌荼国,得到华严的《不可思议解脱经》等。这以后,他著《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
无论是后期的《大智度论》还是前期的《中论》,龙树菩萨对佛法的根本立场都是:「诸佛以无量方便力,为种种众生,说种种法门,只要能『离戏论』,则一切法门,莫不能『知诸法实相』。
古印度的往生故事
《大智度论》卷九: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实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
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T25.127a)
净土与秽土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说,诸佛功德平等。卷三十二:
一切佛功德皆等,无多无少。
问曰:若尔者,何以言「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千万亿由旬、无量劫度众生」?
答曰:诸佛世界种种,有净、不净有杂。……
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文佛国。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懃求拯拔,不以为恶。(T25.302b)
《大智度论》卷九十三:「佛非但一国土,乃有十方恒河沙国土。佛有清净国土,有杂国土。杂国土中则具有五道。净佛国土,或有人天别异,或无有人天别异。」(T25.711c)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因此净土与秽土都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场域。
净土众生易于得度
诸佛之所以要庄严佛土,是为了创造容易度众生的环境。《大智度论》卷九十二:
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T25.706a)
阿弥陀佛净土不是最严净的佛土
龙树菩萨认为,西方极乐净土并不是最为严净的佛土。《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何以故?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T25.134b)
「华积世界」应是「华藏世界」的异译,「法积比丘」即「法藏比丘」的异译。「华藏世界」即「莲华藏世界」是诸佛真实报土。如《金刚仙论》卷四说:「此言净土者,正是诸佛依报真实智慧第一义土。此土以真如法性为体,即莲华藏世界。」(T25.827b)
阿弥陀佛世界不如莲华藏世界,其原因是:虽然世自在王佛带法藏比丘至十方世界,观清净佛土,但由于当时的法藏比丘功德力薄,无法得见上妙清净世界,因此所发的净土愿,其庄严清净的程度尚未达到极致。
极乐净土不够严净的一个明显例子是还有二乘人。阿弥陀佛世界几乎全部具备,唯其中有声闻僧一项,略有差别而已。因此,阿弥陀佛世界虽然不是最严净的佛土,但也是非常严净的佛土。
净土成因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中,须菩提问:「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已来,自除身麁业,除口麁业,除意麁业,亦净他人身口意麁业。」(T25.706c)
《大智度论》卷九十二:「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住神通波罗蜜,然后能净佛土。」(T25.706c)
《大智度论》卷九十四:如鸟无翅不能飞翔,菩萨亦如是,无神通波罗蜜不能教化众生。
给初学者的胜方便
龙树菩萨指出,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本来就是为了摄护初学菩萨,而施设的胜方便。龙树菩萨认为,新学菩萨应该要常值诸佛,而不要急着度化众生。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九: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T2.275a)
《大智度论》:“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未入法位的菩萨,又远离诸佛的话,想要以自己少小的功德力、方便力来度众生,可能反而更加坠落。量力而行,是必要的。
龙树菩萨认为,十方诸佛恒时摄护一切发心学习的菩萨,且佛力甚大,可以超越诸多的留难与魔事。如《大智度论》卷六十七说:
故舍利弗白佛:「谁力故,魔不能破?」佛答:「佛力故。」如恶人中,魔为大;善人中,佛为大。缚人中,魔为大;解人中,佛为大;留难人中,魔为大,通达人中,佛为大。
念佛三昧
《大智度论》卷七说: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
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T25.108c-109a)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引《般舟三昧经》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便问其佛:何业因缘故,得生彼国?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忆念不废,故得生我国。」(T25.275a)
念佛多欢喜
龙树菩萨指出,菩萨道的难易苦乐,主要的还是主观的感受。《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若菩萨生难心苦心,则不能度一切众生。如世间小事,心难、以为苦,犹尚不成,何况成佛道?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说:「菩萨在初地中心多欢喜」,其原因之一是「念三世诸佛」:「念诸佛者,念然灯等过去诸佛,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弥勒等将来诸佛。常念如是诸佛世尊,如现在前,三界第一,无能胜者,是故多欢喜。」(T26.26b)
龙树菩萨强调,在菩萨道的整体历程中,初学者最好仰依「他力」,这样可以有易行道的坦途,而高地菩萨更有「利他」之行,是故能庄严净土,圆成佛道。
灵隐寺道济禅师像
文字来自网络,整理汇编。
道济禅师之行状
道济(1150—1209),南宋僧人。又名湖隐、方圆叟。俗姓李,名修元。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名李茂春和母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据《传》所载:其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时在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十二月初八日。师诞生时,适逢国清寺降龙罗汉倾倒,人称罗汉转世。道济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禅师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
道济于国清寺,经瞎堂慧远禅师不断指点,琢磨,一夕灵机触动,豁然有悟,发狂跳跃,得慧远禅师印证,得四句诗云:
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晓得点头灯,
蓦然思起当时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道济自悟后,深行莫测,言语乖张,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若颠狂,人称“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故有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说:“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自此,寺内执事即不敢摈,让师常住。
瞎堂禅师圆寂之后,净慈寺德辉方丈请道济禅师为记室(即书记)。道济“矢口成文,信笔满纸”,颇具文采,语多大气,多赋禅机。
一日谓众僧:“寺宇破旧,应该重修”,并托梦皇太后,太后赐帑金予寺。嘉定四年(1211),师醉卧绕廊,突然喊叫:“无明发!”众人莫知所以。旋起大火,寺院被焚。
道济大师即赴严陵(今浙江桐庐)募疏化缘,师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自拔,浮江而出。”即回寺报告说:“木材己运到江边”。寺里就忙着派工去搬运。师说:“不必去!”,此时大家才发现,在香积厨旁有六个大汉,正源源不断的从井中拔出一根根硕大的树木。当家师要付工钱给这六个人,而他们就推辞说:“我们是六甲神,岂能受寺里的工钱。”说着一阵清风就不见了踪影。今悬木井尚存净慈寺内。
净慈寺重建后,虽有僧人住持,但都为时不长。于是,道济又撰文《致少林长老书》,称净慈寺“欲再成庄严圣地,须仰仗本色高人”,“敬致一函,求作禅林之主”。不久,少林妙崧至杭出任该寺第二十九代住持。人称“住持得人,名蓝有光”,皆出道济之功。
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六日,众人听见道济公忽然大喊:“无明火发。”个个惊恐非常,以为又有大火要烧起来了。及见道济趺坐而说:“拿文房四宝来!”,四宝送至,道济即索笔书偈曰: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大师掷笔趺坐而寂。荼毗时舍利如雨,葬于虎跑塔中。世寿六十,腊四十二。
火化后,有二位行脚僧,在六和塔下遇到道济,道济将信一封,鞋一双交给这二位僧人,托其带给净慈寺方丈崧大和尚。大和尚看到后大为惊骇,并说:“道济临终时没有穿鞋,这双鞋是我给他穿上的,现在早已火化了,怎么我这双鞋还没有烧成灰呢?真是不可思议啊!
第二天,又有人从天台回钱塘,带回道济从天台寄给大和尚的诗。其诗云:
月帆飞过浙江东,回首楼台渺漠中。
传与诸山诗友客,休将有限恨无穷。
脚骈紧系兴无穷,拄杖挑云入乱峰。
欲识老僧行履处,天台南岳旧家风。
与人迥异的语录
道济禅师之语录,非寻常之禅师语录,全名为《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收于《卐续藏》第121卷,第0001页~第0046页,实为宋人沈孟柈所述之有关道济的演义小说,故其内容与诸师语录迥异。
《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全文约九万余言,而所记述的除开始部分讲道济的身世外,其余皆记师塑佛、造寺、救人、治病、超度亡灵等种种神异之事。在记到道济生活小事时,虽说禅师不拘小节,但他“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游,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济颠。试举数端以明师之行:
故事
1、《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有一处谈到:一天济公到清河坊饮酒,天近暮又飘下雪花,遇沈提点之弟沈五官为付酒钱,遂又与李提点等三人共饮。五官见济公醉了,便请来三个娘子同坐。五官说:“济公,我看你冷静,特请娘子相陪。”济公曰:“好!好!”即作诗一首云:
每日贪杯又宿娼,风流和尚岂寻常。
袈裟常被胭脂染,直缀时闻腻粉香。
五官曰:“这里无人,济公可同娘子一睡。”只见酒保上来道:“使不得”。济公吟诗一首云:
满库琼芳斗色鲜,就中一朵最堪怜。
凭伊万种风流态,惟有禅心似铁坚。
五官喜曰:“真佳作也。”吟罢又喝几碗,渐渐天色已晚。五官道:“济公,现天已晚,回不得寺了。”即令当直扶济公下楼,与李提点别后,五官即拉济公到新街妓院,虔婆叫了两个女儿来,五官令大姐同济公去睡,自己则与二姐去睡。大姐推济公入房中,坐在床上,关了房门与济公脱衣裳。济公见此连说罪过,便起身开了房门欲走,又怕被巡夜的捉住,只见春台畔的大火箱有些热,便扒上去睡,大姐也自去睡了。待济公听到朝天门钟响,看天将明,即题一绝云:
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慾不相连。
昨宵姑顺君台意,多与虔婆五贯钱。
济公写毕,即开大门径直而去。
2、西湖边有居民欲食螺,已敲去其尾,济公去要来放入水中。后来就有许多无尾螺活在湖内。
3、一天,九里松酒肆主人开门后,见门前卧一死尸,如果官方查问这无头命案,将如何是好,想起来心里很是恐惧。济公即为念咒驱之,其尸忽自站起,直奔至岭下方倒地死去。
4、有一天雷雨骤至,有个名叫黄生的青年避雨寺中,济公预知该生将被雷击而死,即呼其进内坐于八仙桌下,并以衣覆盖,自趺坐桌上。迅雷绕师座久而不得下,遂击路边古松而止。
5、济公常为人诵经,很灵验,惠及物类。如济公曾为已死蟋蟀、青蛙等诵经超度,火化之后,众人都见到青衣童子渐渐上升于天,诸灵异事多得无法一一阐述。
道济禅师诗文
宋时,南屏临湖一带自长桥至太子湾,旧名南新路。夹路多长松,落落荫人几五里许,苍翠与袁仁敬所栽九里相掩映。宋时有临安赵府尹将伐他用,道济禅师赋诗止之,诗为:
乔松百尺接天高,曾与山僧作故交。
几望枝柯千栽茂,独怜刀斧一时抛。
窗中不见龙蛇影,耳畔无闻风雨号。
最苦凌晨飞去鹤,晚归已失旧栖巢。
《净慈寺志》所载此林以后的情况:“宋元以来,南屏坐照山乔松嘉木矫矫千尺,有参天溜雨之势,郁成丛林,间有枯萎。国初(寺志成书时写,即是清初)寺僧夷简诸好事者尚肯补植。夷简种松诗云:
岂为栽松待茯苓,只图山色四时青。
老僧终不将归去,留与湖南作画屏。
与杭州冯太尉饮酒
削发披缁已有年,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看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饮酒诗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慧远禅师园寂,道济感念师恩,荼毗举火云:
师是我祖,我是师孙,著衣吃饭,尽感师恩,临行一别,弃义断襟,火把在手,王法无亲。大众且道如何是王法无亲?
噫!与君烧却臭皮袋,换取金刚不坏身!
酒肉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葛藤
从前生来葛藤,捞月叫得水冷。
而今抱个机关,飞入蓬莱山门。
题墨竹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好似葛陂龙化后,却留清影在虚堂。
题大悲像
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
既是名为观自在,何须拈弄几多般。
题大佛半身像
背倚寒岩,面如满月。
尽大地人,只见半截。
题粗斋
小黄碗内几星麸,半是酸齑半是瓠。
誓不出生违佛教,出生之后碗中无。
临江仙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
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绝句(四首)
(其一)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其三)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其四)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湖山有感
山如骨,水如眼,日逞美人颜色;花如笑,鸟如歌,时展才子风流。虽有情牵绊人,而水绿山青,依然自在。即无意断送我,如鸟啼花落,去也难留。阅历过许多香车宝马,消磨了无数公子王孙。画舫笙歌,何异浮云过眼;红楼舞袖,无非水上浮鸥。他人久住,得趣已多;老僧暂来,兴复不浅。你既丢开,我又何须。立在此,只道身闲;看将去,早已眼倦。咦,非老僧爱山水。盖为看于见,不如看于不见。
游洞霄宫
平明发余杭,扁舟溯清流。
登岸五六里,小径穿林丘。
奇峰耸天柱,九锁岩谷幽。
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
入门气象雄,金碧欺两眸。
弹棋古松下,啼鸟声相酬。
羽衣读黄庭,内景宜自修。
蓬莱隔弱水,九转即可求。
坡翁昔赋诗,刻石纪旧游。
溪山增伟观,万古传不休。
我来吊陈迹,枯肠怯冥搜。
执炬入大涤,襟袖寒飕飕。
悬崖石乳滴,千岁无人收。
樵夫指岩窟,此处通龙湫。
方期过东洞,红日惊西投。
徘徊出山去,空使猿鹤愁。
酒楼细吟
(其一)
惯会饕斋觅主人,身边零钞没分文。
谁知撞见真经纪,不遇檀那怎脱身。
(其二)
平生只爱呷黄汤,数日无钱买得尝。
今幸见君君莫阻,再求几碗润枯肠。
(其三)
昔日曾闻李谪仙,饮酒一斗诗百篇。
感君慨赐无悭吝,贫衲何尝出口涎。
(其四)
自来酒量无拘管,惟有穷坑填不满。
要同毕卓卧缸边,告君再觅三十碗。
清早饮酒
从来诸事不相关,独有香醪真个贪。
清早若无三碗酒。怎禁门外朔风寒。
题洗马池
昔日曾闻洗马池,悠然此景在西溪。
风生水面波纹细,日上堤边树影低。
水底青天沉翡翠,波中明月浸琉璃。
何如花下退朝去,喜看鸳鸯戏石矶。
劝人失物莫悔
哑吃黄瓜苦自知,将丝就纵落人机。
低田缺水遭天旱,古果安身着鬼迷。
贼去关门无物了,病深服药请医迟。
竹筒种火空长炭,夜半描龙画向谁。
止伐灵隐寺松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与山僧作故交。
满望枝柯千载茂,可怜刀斧一齐抛。
窗前不睹龙蛇影,耳畔无闻风雨号。
最苦早间飞去鹤,晚回不见旧时巢。
火烧净慈寺
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
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
入蓬莱颂
从前生来葛藤,捞月叫得水冷。
而今抱个机关,飞入蓬莱山门。
下棋
无为堂上,敌手相逢。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夺角争先。静悄悄向竹坞松轩,冷静静对茅亭菊槛。排成形势,黑丛丛万里干戈;摆定机关,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国手,谩说神仙。遍九州夺利于蝇头,布三路图名于蜗角。纵横在我,敲磕由他。个中诀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满天下。
噫!除非有个神仙路,冲破从来七九关。
雨伞
一竿翠竹,独力支撑。几幅油皮,四围遮盖。摩破时,条条有眼;联络处,节节皆穿。虽曰假合,不异生成。漫道打开有时,放下担当云雨。饶他瓮泻盆倾下,别造晴乾,借此权为不漏天。
嘲灵隐寺印铁牛
几百年来灵隐寺,如今却被铁牛闩。
蹄中有漏难耕种,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驴眼瞎,寺门常似狱门关。
冷泉有水无鸥鹭,空使留名在世间。
神子赞
远看不是,近看不像,费尽许多功夫,画出这般模样。两只帚眉,但能扫愁;一张大口,只贪吃酒。不怕冷,常作赤脚;未曾老,渐渐白头。有色无心,有染无著。睡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褴褛害风魔。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有一日倒骑驴子归天岭,钓月耕云自琢磨。
鹧鸪天·瘗促织
促织儿,王彦章,一根须短一根长。
只因全胜三十六,人总呼为王铁枪。
休烦恼,莫悲伤,世间万物有无常。
昨宵忽值严霜降,好似南柯梦一场。
致少林长老书
伏以焚修度日,终是凡情;开创补天,方称圣手。虽世事有成必毁,但天道无往不还。痛净慈不幸,净扫三千;悲德辉长辞,忽空四大。遂致菩提树下,法象侵凋;般若声中,宗风冷落。僧归月冷,往往来来,如惊栖之鸟;人出山空,零零落落,如吹断之云。鼓声已失,何以增我佛之辉;衣食渐难,大要出如来之丑。欲再成庄严胜地,须仰仗本色高人。
恭唯少林大和尚,行高六祖,德庇十方;施佛教之铃鎚,展僧人之鼻孔。是以不辞千里,通其大众之诚。敬致一函,求作禅林之主。若蒙允诺,瓦砾吐金碧之辉;倘发慈悲,荆棘现丛林之色。大小皆面皮,休负诸山之望;近远悉舟车,休辞一水之劳。慧日峰前,识破山佥崖之句;南屏山畔,愿金灵隐之光。伫望现身,无劳牵鼻。
寄少林和尚
愚徒道济稽首焚香致书于少林大和尚法坐下:窃以水流云散,容易别离;路远途遥,急难会面。嗟世事之无常,痛人生之莫定。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目今桂子香浓,黄花色胜;城中车马平安,湖上风光无恙。我师忙里担当,闲中消受。无量无边,常清常净。拜致殷勤,伏惟保重。
济不慧,钻开地孔,推倒铁门;针尖眼里走得出来,芥菜子中寻条路去。幸我师慈悲,不嗔不怪。烦老天宽大,容逋容逃。故折了锡仗,不怕上高平低;被却草鞋,管甚拖泥带水。光着头,风不吹、雨不洒,何须竹笠;赤着体,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不募化,为无饥渴;懒庄严,因乏皮毛。万重寻声救苦,当行则行;一时懒动雀剿,要住即住。塞旁明,久非左道;由正路,已到西天。一脚踢倒朱山,全无挂碍;双手劈开金锁,殊觉逍遥。
便寄月一之书,少达再生之好。虽成新梦,犹是故人。长啸三声,万山黄叶落;回头一望,千派碧泉流。尚有欲言,不能违反。乞传与南北两山,常叫花红柳绿;为我报东西诸寺,急须鼓打钟敲。情长难尽,枯短不宣。
西归口颂
健,健,健,何足羡?止不过要在人前扯门面。吾闻水要流干,山要崩陷,岂有血肉之躯,支撑六十年而不变?棱棱的瘦骨几根,瘪瘪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燕,使他安闲。又何苦忍饥寒,奔道路,将他作贱?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有;且酸的酸,咸的咸,人情已厌。梦醒了,虽一刻也难留;看破了,纵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瞒着人,悄悄去静里自寻欢;索强似活现世,哄哄的动中讨埋怨。灵光既欲随阴阳,在天地间虚行;则精神自不肯随尘凡,为皮囊作楦。急思归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来,实自家之情愿。咦,大雪来,烈日去,冷与暖,弟子已知。瓶干矣,瓮竭矣!醉与醒,请老师勿劝。
颂付沈万法道
看不着,错认竹篱为木杓。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夫重睁醉眼看。记得面门当一箭,至今犹自骨皮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到天台走一番。
自述
南屏山净慈寺书记僧道济,幼生宦室,长入空门,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语具辨才。理参无上,妙用不穷。云居罗汉,唯有点头;秦州石佛,自难夸口。卖响卜也吃得饭,打口鼓侭觅得钱。倔强赛过德州人,跷蹊压倒天下汉。尼姑寺里讲禅机,人俱笑我颠倒;娼妓家中说因果,我却自认疯狂。唱小词,声声般若;饮美酒,碗碗曹溪。坐不过,禅床上翻筋斗;戒难持,钵盂内供养屠儿。袈裟当于卢妇,尽知好酒颠僧;禅仗打倒庞婆,共道风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头;忙碌碌,的无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难逞。请看佛面,稍动慈悲;拿出人心,从宽发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