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读书不多,想得太多,是执念。

文章来自网络

问:有关努力的重要性您其实分享得很充分,不过我们最近经常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努力和“内卷”“内耗”的界限在哪里?很多人似乎很容易陷入某种执念,然后成事就变得越来越难。

冯唐:其实,如果努力是一个褒义词,是一个好东西的话,它可能也含了一些执念。
首先努力是通向成事的一些有用功,不是无用功,而执念里面有很多看上去像努力,看上去像花功夫,实际上是无用功。

举例来说,有些人也是早上不到7点就醒了,晚上1点多才睡。我偶尔观察,会发现他们一些力气花的地方不对。他们总想着我做这个事别人怎么看我,我做这个事我是不是很牛,为什么别人不跟着我干等等,你看他的想法里有很多“我、我、我”。这不是努力,这是我执。

别人老说冯唐自恋,但其实我只是知道哪些事适合我干。我看到一些人浪费时间,就是总在讲我怎么样,我怎么样。与其老想着我要干什么,不如先想一想自己这块料能干点什么,一点一点地往前走。

这也是我写成事系列的一个初衷,就像杨绛说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如果简单来区分,那读书就是努力,满脑子想这些“破事”就是执念。

最后再补一句,甚至在读书过程中,很多人也陷于执念,而不是真正享受读书的努力。
什么意思?有些人所谓读书的执念就是为了显摆,显摆我读过这个书,显摆这个字我会写你不会写,这个发音我发得更标准。

可仔细想一想,刚才说的这些能真正增加人的智慧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多数人是执念,不是努力。

冯唐:太多的好事,源于你不把自己当天才。

文章来自网络

问:成事系列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将西方管理科学和东方管理智慧进行了探索融合。而在东方管理智慧中,您对曾国藩的思考和实践非常推崇。

“资质之陋,众所指视。”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评价。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曾国藩是以极其平庸、近乎愚钝的资质,经过后天屡败屡战的努力,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为了“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可谓是以勤奋弥补天资的典范。

在成事的过程中,天才的部分和努力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您怎么看待二者的关系?

冯唐:我们来从几个层面看这个问题。

第一,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并不是靠天才驱动的,比如所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那些是靠命运驱动的。哪怕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在命运面前其实都非常渺小。

第二,这世界上有没有天才?有,但这跟努力和修炼毫不冲突。

我在华润干过5年,其中有个别两三个人,他们没读过MBA,没有在通用电气工作过,也没有进过麦肯锡,但他们的一些直觉和经典做法、正确的做法一点差别都没有。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差别很大,未经训练的做事方法跟常规南辕北辙,差得很远。

我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天才,你的这部分能力不会因为你不好好修炼就没了。反而,你可能要把自己想象成非天才,按照非天才的方式去修炼,才能如虎添翼。

更清晰地来表述这个逻辑,就是不管你是不是天才,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错误来自于你把自己看成天才,而太多的好事来源于你不把自己看成天才。

最后,我想说的是摆正心态。

就好比很多人看我,说这个人怎么弄怎么有,干什么成什么,好像是一个天才型选手。其实我有没有看到自己特别闪烁,带有一些天才色彩的地方呢?我觉得在写文章的时候有,管理的时候我也有。可让我收益最大的不是这些,而是扎扎实实做事。

有一点很神奇,不管承不承认,其实很多人是不爱听别人讲扎实做事这些的,很多人宁愿相信别人的成功是因为天才。

比如我早期号称自己有天才,大家不信,说你吹什么牛。到了现在,大家却宁可相信我有天才,好处是什么?好处是可以让自己心安,好像很多事情没做到是因为自己没有天才。

如果回看我的成长路径:

第一个是学医。我每天7点起,1点睡,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念了8年拿到医学博士。

第二个是做咨询。我上了两年MBA之后进了麦肯锡,在麦肯锡一共9年,花不到6年时间做到了全球合伙人。

加上之后在华润和中信的经历,从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我平均下来3天去一趟机场,一星期干80到100个小时。很少有低过80个小时的,超过100个小时也很少。

我想说如果这都不算努力,那什么算努力呢?

掘井及泉,对那些认为我只是凭了运气的人,我想说协和的医学博士和麦肯锡的合伙人这两个都不是凭运气可以拿到的。一个人就算再好运,再聪明,再有天赋,不好好干,绝无可能。

其实一直以来我念及自己的苦功都要多于展示自己那点所谓的天才的元素,我不忌讳说有些人就是不够努力,我也不认为我应该给他们一个心里舒服的安慰。

冯唐:做管理,“功夫在诗外”

文章来自网络

“我羡慕他‘荒唐’但有章程的人生。”

有人看完冯唐迄今为止的经历与成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文能知姓名”。这些年大多数人对冯唐的了解是来自他的小说、诗歌和杂文写作,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更是在几代青春男女的岁月里留下烙印。

只不过,强烈的个人风格难免带来冲击,极高的赞誉和全然的不解是冯唐文字受众中鲜明对立的两个群体。争议、表达、不羁等等构成了一部分人眼中身为作者的冯唐之‘荒唐’。

但更多人不知道,这位高产且书籍长销的作者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有个繁重的全职工作。用业余时间写作,只是努力写得不业余。

简述冯唐的履历,他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妇科肿瘤专业的博士,后来又改行去了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每周工作80小时到100小时,5年多成为了全球合伙人。之后,他进入大型央企华润集团做战略部总经理,2011年作为创始CEO创建华润医疗,2015年后转赴中信,又成为了一名投资人……

在商业领域,不论是作为顶级战略管理专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投资人,冯唐都近乎无可争议。

极致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让他拥有对事物难得的观察视野,就像柴静在《杂种冯唐》中写的:“老外的套路,政治的套路,商业的套路,他都熟。”

问:“成功不可复制,但成事可以修炼”,从《成事》《冯唐成事心法》到最近的《了不起》,您的成事学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三本书。

作为系列中聚焦人性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画风”跟前两本有些区别,整体以一本书评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这一点也引发了部分争议,甚至有人说您是给自己的书评盖了个管理的“帽子”,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冯唐: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下。

第一个角度,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者按我的说法,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成事者?

读书、行动、学徒、做事,瞄准方向踏实前进是一个方面,但还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
比如你特别想写诗,但如果整天就坐在那里疯狂写诗,不见得能写出好诗。可能看看大自然、谈谈恋爱、逛逛画展也是需要的。

管理也一样,一门心思全是当经理做CEO的不一定做得好,往往脑子里是干枯的,没什么想法,也不太理解某些人为什么会做某些事。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积淀不够,你的积淀不足以让你做你想做的事,吸引你想吸引的人。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你自己智慧和见识的积累不够支撑你的理想和野心,这其实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因为我观察周围,“德不配位”的人活得最不舒服。他占的位置、权力、名声跟他的能力、见识、智慧差距太大,又累心又累身,最后基本都会身败名裂甚至进监狱。

什么造成了德不配位?说白了就是“成名要趁早”这个口号催的。大家没有去关注耕耘,只是想着怎么尽早收获,造成走捷径、钻空子的人很多,认真修行、提升自我的人变得少了。

绝大多数人去趁早成名、走捷径,还是绝大多数人都很本分地修行、本分地挣钱,你觉得哪个社会更可爱一点?

而读书是解决这个麻烦很好的途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个角度是,有些东西你直接做或者只做那些不一定效果好,特别是像管理这一类。
管理涉及很多软性的东西,尤其是跟人的接触,如果不去多积累一些各方面跟人相关的知识,对世界多一些理解,哪怕一个人的机会很好,他也走不远。

大家听说过“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但飞一阵之后,猪还是猪,会掉下来。那翅膀是什么?多读书实际上就是翅膀的一部分。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体现人类智慧和人类文化不同侧面的经典中的经典,是管理者们了解人性非常好的媒介。

最后一个角度就是,大家如果认同管理者要多读书,要有点积累,那就存在一个读哪些书,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些书的问题。

在《了不起》中我提供了我的视角,你可以跟着走一段,感兴趣或者感同身受了,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读书和积累没有捷径,但我作为一个做过多年管理,年纪上了50岁,文笔在线的人,做这样一本书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帮大家攀登了一下。

所以从帮助管理者精进的方面来看,《了不起》虽然是以书评的方式呈现,脉络跟成事学仍然是相通的。

至于成事学是什么,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它不是成功学,不是走捷径,而是让你“结硬寨,打呆仗”,能够扎实地成为有修养、训练有素的成事者。

当一个人把战术和战略的方面打扎实了,成功的机会就大很多,这是成事学的一个总体想法。

冯唐:不爱说话的人在观察别人内心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19世纪英国作家、诗人,《呼啸山庄》是她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除此之外艾米丽·勃朗特还创作了小200首诗,被认为是英国的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天才宅女艾米丽

艾米丽·勃朗特的姐姐,夏洛特勃朗特在1850年《呼啸山庄》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这么写:

“我妹妹生性离群索居,环境条件也助长了她孤僻的倾向。

除了去教堂和到丘陵散步,她几乎很少踏出家门口。就算她感觉到周遭的人是亲切、和蔼的,她不会想要与他们交流,也不会想要经历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但是她很了解那些人:她知道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家庭故事,她也可以很有兴趣的聆听他们的事迹,甚至她自己也可以很钜细靡遗、很有画面又很准确地叙述他们的故事。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变得沉默寡言。”

夏洛特作为姐姐的这段描述,跟我读《呼啸山庄》对艾米丽的猜测是一样的。

艾米丽就是这么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她不爱跟人类来往。在英国的冬季,早上十点钟天才亮,下午三四点钟就天就黑了。艾米丽可能在家里给壁炉生个火,看着星空,就这么一晚上哪也去不了,也改变不了自身命运,只能观察周围,沉浸于自己的想象。

不爱说话的人在观察别人内心

我小时候是个结巴,我50岁之后问我哥,“我小时候话多不多?是不是嘴特贫,是不是整天跟人聊天?”我哥直接跟我说,“你小时候没话。”

我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是没话,一结巴就说不清话,说完了之后还让人笑话。我之后用了很大的努力,才让自己爱说话一点,在人前能把话说完整,不过这已经是20岁之后的事了。

但是不爱说话不会说话,不等于我不能观察以及了解别人如何说话,为什么这么说话,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暗含的人性是什么。

冯唐:培养智慧的方式方法有四种

冯唐:

*培养智慧的方式方法有四种:

第一,读书;

第二,行动;

第三,学徒,跟着师父练;

第四,做事。

读书、行路、学徒、做事这四种,

其中第一是读书。

*修炼个体智慧有四种方式,前两种方式是读书和行路,后两种方式是我加的,学徒和做事。

学徒,你最好找到几个对你真正有帮助的师父,让他们手把手地在现实生活的场景里教你如何做人做事,管理自己和其他。

易经八大智慧

文章来自网络

《周易》有云: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受人之辱,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生。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一个有才华的人,会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等到时机到的时候,再展现出来。

如果时机不到,过早展现只能成为一种祸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太过锋芒毕露不是好事,想发挥才能也要看准时机。如果时机不对。那么就要学会隐藏起来,这就是“潜龙勿用”,不该你表现的时候,一定要像龙一样潜伏在水中。

孔子说:“时也命也”,一个人命运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里,才会有改变。

2: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一个人受到了侮辱,受到了不尊重,不会表现出来,他不会情绪化。他知道如何安顿和收敛自己。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和修养,他已不受情绪的控制。弱者才易怒如虎,强者总是平静如水。

3:察人之过,不扬于众。

一个优秀的人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会到处宣扬。这是一种品德和修养。

如果把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到处宣扬,那么君子就变成了小人。所以,真正的君子,他们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把别人不好的一面拿来宣扬,而小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4: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一个人发现对方耍心眼,使用奸计,不会愤而直接说出来。

因为他懂得思考,而不是先表现出愤怒。他不会急着与人冲突,而是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使双方共赢,皆大欢喜。

5: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如果水有一定的深度,你扔下一颗石子就没有那么大声音。一个有实力的人,不会轻易开口。往往隐藏在人群中那个保持安静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优秀的人懂得收敛锋芒,知敬畏,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而半瓶子醋的人,往往自视甚高,口气巨大。

6: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

真正能做大事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心事隐藏起来,隐藏自己,不会去到处宣扬,而是去默默行动,行胜于言。

7:明者见危于无形。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发现无形中隐藏的危险。

他们往往能够提前防范,未雨绸缪,这正是君子不立于危墙的做法,他们有着先见之明,先知先觉。

8:智者见祸于未生。

有智慧的人,往往祸事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预知了。

因为,他洞察精微,参透天机,却不说破,所以能提前觉察到事情的端倪,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往往祸患发生之前,他就早已撤离了。而那些发现不了祸患的人,只能等待灾难的降临。

李斯·莫林:远离这种人

物理学家 李斯·莫林:

当思想改变你的思想,那就是哲学;

当上帝改变你的思想,那就是信仰;

当事实改变你的思想,那就是科学。

真正影响并改变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是,伟大的思想和智慧。

当一个人既没有思想,又没有信仰,还罔顾事实的时候,

你一定要离他越远越好,不要浪费时间。

费曼:如果我们无法把一个理论简化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Richard Philip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以对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表述、QED、过冷液氦的超流性及粒子物理学中部分子模型的研究和费曼图闻名于世。费曼于1965年与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费曼:

“如果我们无法把一个理论简化至大学一年级的程度,

我们就不算真正理解这个理论。”

“科学家身上不寻常的特质是,不论做任何事,他们都不会像其他人那样自信满满。他们总是抱持著一定的怀疑,想著:‘这可能会这样’,然后尝试看看。他们一直都知道‘凡事都有可能发生’。”

”你没有义务做到别人认为你该完成的事情,我没有义务要成为他人预期的模样。“

《史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摘自《史记》西汉·司马迁

原文: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顺,不 妄喜,乃看透得失,明忧乐之义;

逆,不惶馁,是执着之中,心态平淡;

安,不奢逸,为有进取之心,明取舍之道;

危,不惊惧,非自信坦然,镇定自若者,不能为也!

白话译文:

顺境时,不狂妄欣喜;逆境时,不惊慌;安逸时,不奢靡放逸; 危险时,不惊恐害怕;

胸中有惊天的雷声而外面看上去很平静的人,可以封为上将军!

顺境时,不狂妄欣喜,才是把得失看透了,明白了忧愁快乐的真谛;

逆境中,不惊慌妥协,这是心中有所坚持,心中平静淡定;

处于安逸之时,不骄奢安逸,是有进取的心思,理解了取与舍的真正含义;

处于危险之时,不惊惶恐惧,不是自信坦然,镇定自若的人,不能够做到这样啊。

莫言:要学会转化势能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

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

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

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

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莫言

七不足

文章来自网络

识不足,则多虑。

当一个人见识不足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先生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书读的太少,所以人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的认知和见识浅薄造成的。

智不足,则多疑。

当一个人认知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很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半信半疑,总是在怀疑一切,徘徊不前,会错过很多重大的机会。

威不足,则多怒。

当一个人内在威力不足,却又需要震慑对方的时候,就会故意给自己制造声势,表现出张牙舞爪的样子。然而越是这样,越显示他们内心的脆弱。

精不足,则多食。

当一个人精气神不足的时候,就会刻意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暴饮暴食就是这么来的。平和心态、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是精气神的来源。

度不足、则多怨。

当一个人的度量和格局不够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不公平。二十楼看到的都是风景,三楼看到的都是垃圾,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自己内心的偏激,充满怨恨和不满,整天抱怨和哀叹。

信不足,则多言。

当一个人越解释不清的时候,就越会千方百计、费尽口舌的去表达自己,然而越表达就越词穷,越容易被人抓住破绽和把柄。而那些自信的人,却总是沉默。

爱不足,则多情。

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关爱和理解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在另一个地方寻求补偿,企图找到另一种爱承载自己的寄托。那么这不叫爱,这叫心理补偿。是很多悲剧的开始与根源。

Page 6 of 9
1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