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道家.太极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烟花飞尽意无尽,百载繁华一梦哉!
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本文转载自网络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是宋朝邵雍的传世之作《梅花诗》的前两句开头。《梅花诗》预言并记载了从宋朝到当代中国的所有大事,综观全篇《梅花诗》,邵雍先生一开始就立意深远,气势恢弘,又耐人寻味——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这句诗中,隐含着多少的天机,暗示着多少的秘密。世上的人啊!有几人能明白?琅琅乾坤,漫漫宇宙,茫茫云海,浩浩天地,穿越千年的岁月,跨越万古的安排。有多少人能归去?有多少人又再来?创世以来未曾有过更改。
浊浪滔天的滚滚红尘,惊涛拍岸的沧沧人海,生死往复的层层生命,绝无仅有的堪堪时代。人的生命,岂止这五尺之躯,哪止这五官四肢,何止这唇红齿白,怎止这心跳血脉。哪里是身的家园,何处是心的承载。寒来暑往,花落花开。潮起潮落,烟波雾海,梦了又醒,去了又来,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亘古以来,那个声音不停的回响在梦里梦外,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仰望苍穹,俯视江海,踏遍脚下的大地,寻尽山野世外,只为知晓生命来自于哪里?又为何而来?反反复复了多少的春秋冬夏,寻寻觅觅了多少的星月天台,日日夜夜的寻找,时时刻刻的等待。
岁月的脚步匆匆太匆匆,时光的穿梭如飞般的流转,沉醉于此已有千百万年。离家的日子太久太久了,许许多多的人已模糊了家的印迹,家的方向,忘记了来此为人的目的,放弃了回家的向往。此刻,一双温暖而慈悲的巨手,伸向苍穹内外。将天之幕布,缓缓拉开。将回家之路,层层铺就。将家园之门,徐徐打开。爱的光芒,祥和炫目,穿透阴霾,普照天地,遍布云天星海。
家,美好而遥远,远在无边无际的天之外。回家的路,万里亿里,荆棘密布,重重阻碍。需要跨过千难万险,除尽千魔万妖,冲破道道关隘。回家的脚步啊!虽然走走停停,虽然续续断断,虽然千回百转,虽然步履蹒跚。但回家的渴望,不可抑制,无可逆转。家园与亲人的呼唤,真真切切,引领着你我,义无反顾,奋勇向前。期盼了万古的回家的机缘,降临凡间,牵你的手,风雨同行,兑现久远的铮铮誓言。
公元前2598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的那一瞬间,天门忽然大开,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来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此时,万民百姓亲眼仰望了这神圣壮观的一幕!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生命圆满的结束就是归天成神的缘由。显而易见,“天门开”就是为了迎接那些修行圆满之人的。
《列仙传拾遗》也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萧史成仙的故事。冰雪聪明的弄玉喜欢吹笙,秦穆公为此还专门修建了一座露天的凤凰台。一个夜晚,在皎洁的明月下,弄玉吹起了“凤凰鸣”的曲子。乐声优雅,宛如仙乐。
忽然,一阵袅袅的箫声从东方天际飘来,与弄玉的曲子相和相鸣。过了一会,只见东南方天门大开,倾泻楼台,一个美少年翩翩降落。 少年名叫萧史,本是神仙,因为与弄玉有缘,所以才应曲而来。萧史和弄玉情投意合,在结为夫妻后,前往华山修行。弄玉经过修行后,所奏音乐可以抵达天庭。终于有一天,修行圆满后的弄玉与萧史分别乘着彩凤和赤龙回归天庭,此时天门为他们敞开。
类似广传的故事还有道人在黄鹤楼乘黄鹤飞天成仙而去,这时的天门也是洞开的。
民间还传说中国黄历六月初七是“天门开”的日子。这一天,三界十方神仙都要上天为玉帝拜贺,而民间百姓则祭拜玉帝,一来酬谢玉帝半年来的保佑与赐福,二来乞求玉帝感念诚意,继续降福降贵。
小说《西游记》就曾描绘过连接人界和神界入口处的南天门。
有诗云:“未列神仙籍,欣然叩帝阍。彩云生脚下,扶我入天门。”
此外,民间亦流传着“60年一甲子,南天门开一次”的说法。曾有一名修炼者记载了其精通术数的外祖父在上个世纪20年代看到的南天门洞开的景况。他先看到靠月亮最近的三颗星在移动,接着出现了两扇金光闪闪的大门;随着门慢慢打开,里面的楼台亭阁出现了,紧接着出来了身穿铠甲的天兵天将,驾着祥云,还有婀娜多姿的天女……据说,必须有福、有缘者才能看到这一盛况。
而在许多正史和地方志中,也有“天门开”的记载。如《明书·司天志》记载:“弘治元年二月陕西天开,见人马及异物百万自下而上。”乾隆《揭阳县志事纪》记载:“康熙五年丙午夏四月初八夜天裂一缝,地下白气冲之,其裂处红色,众音喧嚷如人声。”光绪《昆明县志·祥异》记载:“康熙十一年冬至后三日雷电雨雹风雪并作。西北天门开,中有人马纷纷格战之状。”
民国《湖北通志》卷二十六记载:“顺治十年,襄阳人见天门开,光明洞然,有黄旗二长各数丈从空飘扬,隐隐有字,至暮乃灭。”
历史上的天门洞开或是为了迎接圆满飞升的修炼者,或是让下界有缘众生一睹天国仙境,增强对神圣的信仰,并最终通过修行回到天国。
《梅花诗》(宋)邵康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历史记载中的真实周颠
药王洞石刻“老君古字碑”
药王洞
老君古字碑
文章来自网络
河南省鹤壁市的五岩山上有一处五岩洞,也叫做孙真人洞,孙真人就是“药王”孙思邈,中药宝典《千金要方》的作者。在孙思邈洞中矗立着一块神秘的石碑,“老君古字碑”。上面刻着许多非常古怪的文字。碑文上面的字,拆开几乎都能认识,因为上面的字都是由2个或者5个字,组合而成的,但是组合后的字,无法知道其含义。
这块“老君古字碑”共计56个字,拆分开有180多个汉字,起初当地的学者来进行研究,结果都无功而返。认为其中饱含深意,暗藏天机。
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专家一直都在研究这块神秘的“老君古字碑”。为了能搞清楚这56个字的含义,专家翻阅了无数的古籍,后来在《康熙字典》中找到了许多和古碑上面一样的字,终于揭开了其中29个文字的意思,但是仍然有27个文字无法知晓。最后在北京专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将剩余的27个字破译了出来。
“老君古字碑”中写的是: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呼去吸来息由吾,性空心灭本无着。
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
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这56个字,其中蕴含了道家“长生不老”的修炼术,可谓简洁明了。如今这“老君古字碑”被道教奉为至尊法宝。
紫阳真人
老子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
王重阳对马钰的磨练
张至顺道长自述简传
太极大师孙禄堂往生纪实
粉碎虚空者——一代武圣孙禄堂
三花聚顶 五气朝元
高辛
帝喾高辛氏的妃子是邹屠氏的女儿。轩辕黄帝除掉作乱的蚩尤后就把那些善良的民众迁到邹屠,把那些凶顽的人迁到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起初,以地名作为族名,后来分为邹氏和屠氏。邹屠氏的女子走路不踩地,经常乘风驾云,漫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帝喾于是和她在那里约会。后来帝喾娶邹屠氏之女为妃。帝妃邹屠氏经常梦见自己吞食太阳,于是就生了一个儿子。她一共做了八个这样的梦,就生了八个儿子。当世的人们称他们为“八神”,也叫“八翌”。翌是光明的意思。人们还称八子为“八英”,也叫“八力”,是说他们具有神奇非凡的力量,他们卓越而有识见,他们的光明照亮世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唐民百姓传布着他们的神明圣哲。
有个叫丹丘的国家,进献了一只玛瑙瓮,用它来盛甜美的雨露。帝高辛的圣德所润泽的地方,遍及远方异城。人们把玛瑙瓮盛的甘露拿到厨房。玛瑙是玉石类,出产在南方的是玛瑙中的极品。当今善于相马的人,马死了就剖开马的脑子观察,马脑的颜色是血红的,这种马就可以日行万里,腾空而飞;马脑颜色是黄色的,这种马可以日行千里;马脑颜色是青色的,这种马的嘶鸣声在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马脑是黑色的,这种马进入水中鬃毛不湿,可以日行五百里;马脑颜色是白色的,这种马力气很大而且容易被激怒。现在人们制作器物多用红色,如果这种器具是人工制造的,多数不会成为器具,就是做成了,也显得很朴拙。丹丘国的人听到马的嘶叫声就能辨别出马脑的颜色。
丹丘之地有一种叫夜叉驹跋的恶鬼,能用红色的马脑做成瓶、盂和各种器物,这些器物都精美绝伦,轻巧秀丽。中原地区用这些器物的人,鬼怪都不敢接近。有一种说法认为:马脑是恶鬼的血凝结而成的东西。过去黄帝诛灭蚩尤和四方群凶,加上各处的妖魔鬼怪,尸体填满了山川河谷,积血汇成了深潭,白骨聚集如山。几年以后,血凝结成一块,像石头一样坚硬,堆积如山的白骨化成了灰土,油脂汇流成了泉水。因此南方有一条肥泉河,有一座白垩山。这座山很高,抬头仰望山体高大陡峭,就像霜雪一样。还有一座红色的山丘,千年之中总要燃烧一次,黄河在千年之中也会变清一次。圣德的国君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祥瑞的征兆。
丹丘的荒野有很多鬼血,这些鬼血化成的红色石头,就是玛瑙。玛瑙虽不能砍削雕刻,却可以铸造成器具。黄帝在位时,玛瑙瓮流传到中原地区,到帝尧时还有,甘甜的雨露放在瓮中,总是满满的不会干涸,人们称甘露为宝露。帝尧用来分赏群臣。到帝舜时,甘露已经逐渐减少,这是随着时代世道的盛衰而变化的。世道纯朴时瓮中的甘露就是满的,世道浮薄时瓮中的甘露就干涸了。玛瑙瓮中的甘露到了夏、商、周三代,帝尧时代就开始减少。帝舜把宝瓮迁到衡山之上,因此衡山上有宝露坛。帝舜在宝露坛下修建了月馆,用来祭祀月神。帝舜南巡到衡山,诸侯百官都得到过赏赐的甘露。当时有一团云气在宝露坛周围生成,帝舜又把宝瓮迁到零陵的山上。帝舜去世后,玛瑙瓮沉埋到了地下。
直到秦始皇疏通汨罗江的支流成为小溪,直接从长沙到零陵,从地下挖出了赤玉瓮。赤玉瓮可以容纳八斗水,来对应八方之数。挖出赤玉瓮的地点在舜庙的正堂前面。后世的人们得到了赤玉瓮,但不知道它制作于何年何月。后来汉时东方朔认出了赤玉瓮,于是他就写了《宝瓮铭》说:“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三壶,就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第一座叫方壶,就是方丈山;第二座叫蓬壶,就是蓬莱山;第三座叫瀛壶,就是瀛洲。这三座仙山的形状如壶,都是上面宽,中间狭窄,下面方,像人为制作而成。三座仙山都很险峻,犹如华山之壁像刀削而成。八鸿就是八方;鸿是大的意思。登上月馆远望四海三山,都好像一堆堆米粒和一条条旋曲的带子。
【原文】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翌,明也,亦谓“八英”,亦谓“八力”,言其神力英明,翌成万象,亿兆流其神睿焉。
有丹丘之国,献码瑙瓮,以盛甘露。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于厨也。码瑙,石类也,南方者为之胜。今善别马者,死则破其脑视之。其色如血者,则日行万里,能腾空飞;脑色黄者,日行千里;脑色青者,嘶闻数百里;脑色黑者,入水毛鬣不濡,日行五百里;脑色白者,多力而怒。今为器多用赤色,若是人工所制者,多不成器,亦殊朴拙。其国人听马鸣则别其脑色。
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脑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魑魅不能逢之。一说云,马脑者,言是恶鬼之血,凝成此物。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故南方有肥泉之水,有白垩之山,望之峨峨,如霜雪矣。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瑙也。不可斫削雕琢,乃可铸以为器也。当黄帝时,码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谓之宝露,以班赐群臣。至舜时,露已渐减。随帝世之污隆,时淳则露满,时浇则露竭,及乎三代,减于陶唐之庭。舜迁宝瓮于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舜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时有云气生于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舜崩,瓮沦于地下。
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小溪,径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应八方之数,在舜庙之堂前。后人得之,不知年月。至后汉东方朔识之,朔乃作《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此三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八鸿者,八方之名;鸿,大也。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萦带者矣。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译注的《拾遗记》
少昊
少昊以金德称王。他的母亲名叫皇娥,早年皇娥住在美玉建造的宫殿之中,夜夜织锦。有时白天她也会乘着木筏在水上游玩,经过旷远无际的穷桑水滨。这时有一位神童,容貌超凡绝俗,自称是白帝的儿子,也就是西方金星之神,从天而降来到水边,与皇娥相聚叙谈,游赏玩耍。他们演奏优美婉转的音乐,荡漾嬉戏竟然忘了回家。穷桑就是西海之滨,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桑树,枝干直上云霄八千尺,桑叶是红的,桑葚是紫的,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吃了桑葚的人可以长生不老。
白帝之子与皇娥乘筏泛游于沧海之上,他们利用桂树枝做成桅杆,把带有香气的茅草打结做成旗子,将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状放置在桅杆的顶端。据说鸠鸟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所以《春秋传》说“司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的象风鸟,就是这种鸠鸟的遗留。白帝之子与皇娥并肩坐在木筏上,白帝之子抚弄着用桐峰顶上的梓木制成的瑟,皇娥则和着瑟的旋律用清脆的歌声唱道:“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涵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着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后来民间就称游乐之处为桑中。《诗经》中的《卫风》一诗说:“期我乎桑中。”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白帝之子对歌唱道:“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就叫“穷桑氏”,也叫“桑丘氏”。到六国时,著阴阳五行之书的桑丘子,就是白帝的后裔。少昊帝主西方,所以又称“金天氏”,也叫“金穷氏”。当时有五只凤鸟随五方之色环绕飞翔,它们都飞落到少昊的庭院之中,因此少昊也称为凤鸟氏。那时,黄金在山中鸣响,白银从地下喷涌而出。喷出的白银有的形状如龟、蛇一类的动物,忽然又似人鬼的形状。有一条河水弯弯曲曲,也如龙、凤的形状,还有一座高山回绕曲折也如苍龙屈曲的样子,所以就有了龙山、龟山、凤水等的名称。人们也因此以龙蛇为姓,后世有人称为龙丘氏,此说出自班固的《艺文志》,也有以蛇丘氏为姓的,此说出自《西王母神异传》。
【原文】
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女更)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
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像也。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涵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着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俗谓游乐之处为桑中也。《诗》中《卫风》云:“期我乎桑中。”盖类此也。
白帝子答歌:“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至六国时,桑丘子着阴阳书,即其余裔也。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金鸣于山,银涌于地。或如龟蛇之类,乍似人鬼之形,有水屈曲亦如龙凤之状,有山盘纡亦如屈龙之势,故有龙山、龟山、凤水之目也。亦因以为姓,末代为龙丘氏,出班固《艺文志》;蛇丘氏,出《西王母神异传》。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译注的《拾遗记》
轩辕黄帝
黄帝出生在有熊国。他的母亲名叫昊枢,因为黄帝出生在戊已之日,所以凭借土德称王。当时有黄星高悬的祥瑞之兆。黄帝考查制定历法纪年,开始创造文字。黄帝居天子之位,戴冠冕,垂衣裳而天下大治。因为黄帝的礼服上画着衮龙的图案,所以后人才有“衮龙之颂”。轩辕黄帝改造竹排木筏制成船只,水中的鱼儿为之疾游腾跃,大海为之恬静无波。泛舟河面之上,沉玉璧获得符瑞。象征吉兆的泽马成群嘶鸣,有祥瑞之兆的山车遍布郊野。黄帝让乐师吹奏玉制的定音器校订音律,调正观测天文的浑天仪,让沮诵、仓颉、隶首、孔甲四位史官掌管图书典籍,派具有九行之德的贤士统辖天下。九行指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九种品德。黄帝让他们观天察地,祭祀神灵,也称他们为具有九种优良品德的贤臣。
和暖的风吹来,得道成仙的真人聚集在天庭,于是黄帝开始厌弃人间的世俗生活,他在昆台山上得道成仙,留下了他的帽子、宝剑、佩饰、鞋子在人间。昆台是鼎湖山最险峻的地方,黄帝在鼎湖山的险峰下建造馆舍。他乘云驾龙游玩。遥远的仙乡殊域,人们至今还到鼎湖山下拜望、祭祀黄帝。黄帝在位时,用神奇的金属铜铸造器物,在器物上都刻上铭文。等到黄帝升仙之后,群臣观看这些铭文,都是上古的文字,其中很多都消失湮灭、残缺不全了。凡是黄帝铸造的器物,都刊刻记录其产生的年代和具体时间,这些铭文文辞都很质朴。黄帝诏令诸侯、群臣接受德行教育,先让他们把理玉排列在香草编制的席子上,点燃沉香木、榆木制作的香料,捣碎各种珍宝使之成为碎屑,用沉香木、榆木的胶调和珍宝碎盾成为泥状,涂抹在地面,来辨别尊和卑、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位分。该事出自《封禅记》。
黄帝让他的大臣风后背着书囊,常伯扛着宝剑,早晨在洹山的流沙之地巡游,晚上回到南面的水滨,游行万里才呼吸一次。洹山的流沙好似轻沙细尘,脚踩上去就会陷进去,深度难以探测。大风吹起的细沙像烟雾,其中有许多神龙鱼鳖,它们都能飞翔。还有深绿色的石荷花,这种荷花形体坚实而轻盈,荷叶随风摇摆,覆盖在沙波之上。石荷花的一根花茎上有一百片叶子,一千年开一次花。这个地方也叫“沙澜”,是说风沙涌起形成沙浪。据说仙人宁封吃了沙中的飞鱼就死了,二百年后又转世再生,所以宁先生游沙海时写了一首七言诗赞颂说:“荷花鲜艳千年一盛开,飞鱼为食暂死百年而复生。”说的就是这里的花,这里的鱼。
【原文】
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故有衮龙之颂。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之祥踊,沧海为之恬波。泛河沉璧,有泽马群鸣,山车满野。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史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以观天地,以祠万灵,亦为九德之臣。
熏风至,真人集,乃厌世于昆台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立馆于其下。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绝域,至今望而祭焉。帝以神金铸器,皆铭题。及升遐后,群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多磨灭缺落。凡所造建,咸刊记其年时,辞迹皆质。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 【 事出《封禅记》。】
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出版《拾遗记》的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