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图文均来自网络

背后爱八卦,是什么心理?

有两种心理:

一、背后说人闲话是一种变相的给自己找平衡的心理,潜意识中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在背后八卦,希望别人倒霉,以寻找优越感。这是一种潜在的嫉妒心理,他们往往80%说的人,都是比自己强的人。

二、日本科学家研究显示,议论他人、说人闲话,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排序仅次于吃饭、喝水,高居性欲之前。

有些人倾向于第一种,有些人倾向于第二种。

闲来无事,道人短长,说多了说惯了说溜了嘴,过于热衷,甚至痴迷于道听途说、飞短流长,很难抑制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的生长。心理学有所谓“干涉癖”一说,指热爱打听、传播、干预他人隐私的倾向。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消息源,还是小道消息源,以消息灵通为荣,以窥人私隐为快,成天窃窃私语,交换情报,作欲言又止,神神秘秘状,说些似是而非,以“有人说”、“你别管是谁说的”、“千万别说出去”之类作前缀或后缀的话,传人闲话不仅是她们日常的、习惯性的、自觉自愿的劳动,简直还成了她们的第一需求,主动、义务、坚持不懈、不求回报,只要有闲话传就兴奋,没有闲话创作闲话也要传,就从闲话变异为了八卦。

比如,看见别人夫妻恩爱,一种是“出于嫉妒”。或者第二种“纯粹因为八卦”。就开始有意无意的进入八卦模式了,而且总是从”我听说“开始的:

“我听说,是他身边的朋友告诉我的,其实他们马上要离婚了,他们的关系其实早就不好了,恩爱都是假的……”

你看,这些小道消息往往都是从二手三手,甚至七八手的地方”听说的“,没有一句是靠谱的。

甚至有些八卦谣言仅仅来自于遐想,而且是来自于对蛛丝马迹、甚至完全不相关的事情的遐想。可以无中生有、自由发挥,她们传播的事情,永远是经过改编,加入想象剪辑,二度创作的。

比如,朋友圈发了一首悲情诗,因其欣赏诗词的文采和深度,八卦达人们就会立刻解读成:”你看!要离婚了“。

发了一则警世格言,感叹哲人的智慧,达人们就解读成:”你看!思想已经悲观成这样了,估计是因为婚姻很不快乐“。

总之,全部都是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遐想和狗血剧情。

她们无法理解,一个生活幸福的诗人,为什么要写那些伤春悲秋的文字。

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针砭时弊,揭露人性和爱情虚伪的一面,但他和妻子的生活很美满亲密。

她们无法理解一个诗人和哲人的思考深度。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对于那些喜欢说闲话的人,敬而远之就好了。

那些闲话,聪明人一听就知道不靠谱,听信这些闲话,等于拉低了自己的智商。

曾经有个叫茜茜的女孩说自己特别反感家里的亲戚。

只要逢上有她在的场合,都免不了对她的现状品头论足。

不光是在有茜茜的场合说,平日里只要捕风捉影到了茜茜的消息,她也会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一番。

茜茜说,有次她去相亲,和男方聊不来,回家没多久,就听见二姨到处散播闲话,说她眼光高,说她满身傲气,说她瞧不起那家人。

茜茜在市里工作很忙,在公司附近整租了一套房子,这位二姨又开始了,非说她在外面不务正业,靠抱男人大腿养活自己。

总之,只要是茜茜的事传到了这位二姨耳朵里,都会被添油加醋渲染一番,讲给周围人听。

就这样,闲话说了一箩筐,别人倒是过得越来越好,反倒是这位二姨,日子不光没起色,还越来越招人烦。

平日里家里的聚会,能避开她就避开她,实在避不开,只要逢上有她在的场合,一家人就默契的谁也不说话。

想来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图的就是一个舒服。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只能尽量远离。

因为她今天跟你讲别人的闲话,明天,她也会将你的事情添油加醋讲给其他人听。

我们常说: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做人要理性诚实,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免得给人留下此人不靠谱的印象。

这不光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素质之一。

你说什么话,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的身边有什么样的人相伴。

一个人的素质,往往藏于她的唇齿之间。

没人会信任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人们总是喜欢和诚实守信的人来往。

心理学认为,传闲话、议论人的原始动力,是一种补偿式需求,是无意识下所欲求的,满足自己不能被满足的愿望。

喜欢推测谁谁被重用升职的,其实是渴望轮到自己;特爱拿人家男女关系说事儿的,是潜意识里很想有这种关系,却偏生没这机会;非发掘别人生活有多苦闷的,可能恰恰心存艳羡……

人生有那么多不能满足的遗憾,八卦一下可以理解。推荐口号:适度八卦,力戒遐想。

路西法效应

文章来自网络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2007 年出版的作品。

路西法是圣经中堕落的天使。在古希臘神話中,路西法名為晨曦之星福斯福洛斯,即晨星,是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体。根據《失樂園》,路西法在未墮落前,由於過度驕傲,而忘記祂是一個天使,意圖等同與神。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路西法極端驕傲和自信,认为祂可以取代上帝。不過,路西法和祂的軍隊都失敗了,因而被放逐,失去了所擁有的榮耀,被逐出天堂,直接墮入地狱。路西法在地獄里成為了魔王撒但,而追隨祂的墮落天使們則成為惡魔。

所谓路西法效应,是指一些平凡人或社会团体,在特定情形下,人格、思维和行为方式会忽然堕落,将人性中最邪恶一面释放出来,集体作出有违道德的行为,甚至反人类的罪行。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极为残暴不仁的狱卒和身心饱受虐待而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发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就惟命是从,甚至变本加厉?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的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为何平凡人会出现这种心理异常剧烈的转变,从而作出恶行?菲利浦教授认为成因如下:

1.盲目服从权威与纪律,使人渐渐的放弃独立意识,失去自我决断力,从而不经批判的接受上司或权威人士的不人道命令。例:红色高棉大屠杀,军人盲目服从独裁政权命令,血腥屠杀异见人士。

2.被下令去集体作恶,分散与推诿个人的责任。例:二战时日军占领区认可的抢劫和大屠杀。

3.将其他人或个体去人性化,减低对其作恶的罪疚感。例:纳粹德国在政治宣传中将犹太人比喻为“老鼠、寄生虫”;卢旺达大屠杀时,胡图族人称图西族人为“蟑螂”。

4.将自己去识别化。透过匿名、变装或使其他人无法见到自己的相貌等方式,避免为自己的恶行承担责任。例:三K党戴头套匿藏身份,屠杀黑人。

5.群体情绪化,互相加强彼此共同作恶的认同感,不再容易接受外来的意见,在有意无意中跨越自己的道德底线。例:斯大林命令内务部及红军,集体执行批斗异见份子,将其视为敌人,进行的杀人大清洗。

艺术家不写自传的

木心:“不是说快乐的时候就画快乐,欢喜人就画人,没有这个的。欣赏古典画、浪漫派等等历史上所有的画,都不要基于艺术家是在写自传,他不写自传的!”

哲学家也是如此。

泰戈尔、罗素、木心、杨绛,都有在揭露人性的丑陋,人间的百态,爱情婚姻里的种种问题,以及命运的冲击,人世的沧桑等等。他们娓娓道来,观察人性的同时,揭示真理。这些是一个哲人每天都在观察和思考的事。

哲人对人性的思考,对整体的思考,是每时每刻的,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这些。

他思考这些不是在写自传,不是因为他过得不好,他不写自传的。

事实上,他们都过得很好,泰戈尔是金克拉科塔的地主,拥有很多地产和家业,一生都很富有。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更是令人羡慕。但她照样写了很多揭露人性和揭露所谓情爱的格言。

木心几乎从未直接描述自己在“文革”中被关进牢房,以及住在到处污水的防空洞中受的罪,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往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有比这强烈的多的事要做。

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期间,乌镇被日军占领,茅盾离家,委托他的老友代管老家的房子。木心就是在这期间发现茅盾图书馆的:

“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老宅很普通,一层楼,砖地、木棂长窗,各处暗沉沉的,再进去,豁然开朗,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淡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的“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至自命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争,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琅嬛福地了。”

木心读遍了这里的书,从西方哲学和文学,读到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剧本。

后来木心听说乌镇要重修茅盾图书馆,还感叹道:“可惜那许多为我所读过、修正装订过的书,历经战火,不知所终了……”

木心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个由防空洞改成的、单独监禁的地牢里,写下了65万字的手稿。

难以想象的是,在那种严酷和受监视的环境下,他居然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正反两面写下了65万字的笔记,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难以辨认。

在木心看来,这是在“完成一个天赋的任务:“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犹如《圣经》所说:“吾为真葡萄藤,吾父乃葡萄栽培人,吾不结果之枝皆被吾父截去,结果之枝吾父则精心修之,以期结出更多果子。”(《约翰福音》第15章)

木心并不考虑是否会有读者读到他所写的东西,木心在笔记里继续他对绘画、音乐、文学以及哲学的探讨。这些讨论的源泉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他从茅盾图书馆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他并没有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的还是文学和哲学的探讨,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这是他的天赋使命。他多次强调“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