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幸福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
別曬幸福,別曬甜蜜,別曬發達,也別曬成功。
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曬總會失去水分,藏才是保鮮的最好方式。
是啊,漸漸的你會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其他人無關。
高層次的人都在收斂鋒芒,低層次的人才會炫耀。
如果你的快樂分享錯了人,那就成了顯擺,招人嫉妒。
如果你的感慨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小情。
如果你的難過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笑話。
楊絳先生:幸福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
別曬幸福,別曬甜蜜,別曬發達,也別曬成功。
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曬總會失去水分,藏才是保鮮的最好方式。
是啊,漸漸的你會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其他人無關。
高層次的人都在收斂鋒芒,低層次的人才會炫耀。
如果你的快樂分享錯了人,那就成了顯擺,招人嫉妒。
如果你的感慨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小情。
如果你的難過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笑話。
叔本华: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所以,一旦对人或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
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紅樓夢》裡有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為人處事過猶不及。
凡事太過,反而容易得不償失。
好的人生,都是“三七”開。
三分精明,七分厚道
鄭板橋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與人相處,精明不如厚道。
寬厚之人或許會吃點虧,但恰恰是這肯吃虧的態度,讓別人樂於與之交往。
看似傻,其實是聰明之舉。
曾國藩是晚清有名的重臣,也是為人厚道的典範。
曾國藩為官,從不巧取豪奪屬下的利益,而是主動讓利給他人。
1860年,曾國藩聯合湘軍統帥胡林翼,打敗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攻下安慶城。
這本是一個加功進爵的大好機會,然而曾國藩不曾向朝廷為自己邀功,反而把功勞讓給了胡林翼。
胡林翼因此被任命為湖北巡撫。
沈葆楨曾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官,因曾國藩的舉薦成為江西巡撫。
然而沈葆楨因剋扣軍餉,又為難曾國藩,將士們都不滿,要求彈劾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曾國藩卻顯得很淡定,他勸告湘軍將領,誰也不要為難沈葆楨。
曾國藩的大度令沈葆楨十分感動,因此他更加勤政為民,才成為後來的晚清重臣。
曾國藩不居功和善待他人的做法,為他贏得了眾多尊重和榮譽。
追隨他的能人異士也越來越多。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帶著聰明去計較,不如在聰明里留點厚道,為他人著想,才是人生大智慧。”
精明算計可以讓人獲利一時,厚道卻可以讓人安享一世。
俗話說:“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亚里士多德: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因而,在一切使人格堕落的不道德的行为之中,
最大的仇敌莫过于自己的情欲。
(图文均来自网络)
文:苏墨
《中國文化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崇敬楊絳先生?
有個網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豁達的處世大智。
她,歷經一個世紀的沉浮滄桑,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以不爭的品格從容自處。
人生之慧,在於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於舉重若輕、淡看浮華。
看淡身外之物,無欲則心輕。
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因為偶然得到一件華貴的睡袍,而發覺家裡的舊家具與之不配。
於是,他決定把舊物一件件換新。
然而,隨著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華家裡的他,卻驀然發現:他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此荒廢了主業。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綁架”了。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
故事中的狄德羅,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擁有了更多更好的,卻仍然感到不幸福。
無止境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楊絳,就是一個物質極簡的人。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感嘆:
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對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牆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個客廳幾乎沒有任何家具,牆角里供人做的椅子只不過是兩隻豎擺著的木箱子。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一人一頭,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最昂貴的裝飾吧。
即使後來,面對上級的屢次提出改善條件,她總是笑言:在這樣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
就這樣,一位學術泰斗,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卻怡然自得,不改其樂,寫出了一部部震驚文壇的文學巨著。
不僅對物質淡泊,對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譯《堂吉訶德》而榮獲西班牙政府的嘉賞,被盛邀出訪。
然而淡看名利的她數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後,實在“賴不掉了”才答應。
楊絳常說: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為她對物質的淡泊,對慾望的節制,讓她能夠在浮躁的當下,不僅活得恬靜自在,而且能夠潛心治學,屢攀文學高峰。
正所謂,少欲則心靜,心簡則事明。
唯有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幸福才會做加法。
看淡逆境,挫折變存摺。
巴爾扎克說:
“苦難對於智者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則是萬丈深淵。”
楊絳的一生坎坷崎嶇,她前半生歷經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後半生又經歷了女兒、丈夫先後逝去的錐心之痛。
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她始終坦然以對,用智慧的心態化解一切。
上海淪為“孤島”的時候,生活日益艱難,為了生計,楊絳一人兼了好幾分工,代課、家教,寫話劇……每天早出晚歸,多個地方奔波,勞累至極。
然而,她卻欣慰地說:
“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並且,她把所見所聞都糅進了作品,讓那些困苦變成了素材,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
文革運動中,她被學生誣陷,在師生面前出糗、被眾人當瘟疫一般躲開的時候,她泰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煉。”
結果,下學期選她課的學生更多,因為被她的從容氣度所折服。
尤其,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她淡然的品質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胸掛大字牌的時候,她跟丈夫戲稱“愛麗絲夢遊奇境”,相互大笑。
當被罰去清掃廁所時,她幽默地說:正好可以享受到自由,不必看見不喜歡的人。
當在田間辛苦勞作的時候,她感嘆道:意外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增強了勞動之美的認知。
……
就這樣,面對一次次困境,她一次次抱著樂觀的心態,結果所有的磨難都變成了禮物。
正如她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困境淬煉心境,磨難啟迪心智。
當你換個角度看待逆境,所有的絆腳石都變成了墊腳石。
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2005年,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大的、由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引起爭議。
在此起彼伏的非議中,譯者董燕生直接在媒體前稱:楊絳翻譯的版本簡直就是反面教材!
他還批評道,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去查字典,很多譯法都是錯誤的。
尤其指責楊絳的譯本比他的少了11萬字,肯定刪減了章節。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隨著質疑的持續發酵,楊絳卻置若罔聞,“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最終連資深出版人李景端也忍受不了,致電楊絳替她鳴不平的時候,楊絳卻開心地打趣道:
“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子愛管閒事!對於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他,隨他怎麼說吧。”
突然想起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別人怎麼說與你無關,儘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真正生活的高手,不去評價他人,更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影響。
現實中,我們的行為舉止不可避免會遭到他人的關注,甚至不被理解,如果你總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那麼你將如生活在煉獄,患得患失。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正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故事的結尾便是,直到很久之後,大家才得知,原來楊絳運用了《文史通義》中著名的“點煩”翻譯法,語意更突出,情節更緊湊。
大家對楊絳淡定氣度的欽佩更上一層樓。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懂你的不必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人生短暫,無需在意他人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楊絳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當你擁有一顆淡泊之心,即便行到水窮處,依能坐看雲起時。
最後,願你我修得一份豁達與超脫,淡定處世,淡然為人,從容一生。
杨绛:
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
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
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
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前半生,一捺寫後半生,
前半生寫執著,後半生寫釋懷!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宋代翁森《四時讀書樂》裡有句詩: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書讀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改變了。
閱讀,喚醒靈魂的一道光
《小窗幽記》裡有句話: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集畫家、詩人、文學家於一身的木心,一生幾度入獄,歷經戰火紛飛,他聲稱“我的自救,全靠讀書”。
木心從小迷上閱讀,他家與著名文學家茅盾的老宅僅隔著一條街道,茅盾家裡有許多的藏書。
那個年代,年少的木心每天不懼隆隆的砲聲,走去茅盾書屋借書。
他日日夜夜“啃書”,如飢似渴,他把書本當做了自己的精神食糧。
晚年木心依然記得:“老家靜如深山古剎,書本告訴我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大多都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而木心卻靠著讀書來“自救”。
莫泊桑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林清玄曾說: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閱讀就是對生命的化妝。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氣質會昇華。
有這麼一個人,她少年喪母,晚年喪女,婚姻不幸福,歷經生死離別,一生荊棘坎坷。
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她的打擊非常之大,她連寫了八首《哭母詩》。
但人生所有的不幸,在她的臉上卻未見半點風霜。
她就是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女先生”。
在《朗讀者》的舞台上,九十多歲高齡的她氣質優雅,文采斐然。
這一切都和她自小飽讀詩書是分不開的。
葉嘉瑩在詩詞的世界裡,汲取古人的智慧,修身養性,研讀詩詞是她的自渡之道,後來她又藉此渡人。
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打擊,她都能從詩詞中自我開解,以倔強、自信優雅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紛紛擾擾。
後來,葉嘉瑩回憶從前的日子說:“詩詞研讀並不是我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命無常,對於未來,誰也無法預料。唯一能做的是多讀書,沉澱智慧與美好,讓歲月不敗美人。
正如詩人赫爾曼·黑塞所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冯唐:
我喜欢古人的出发点,
读书第一位是为了自己开心。
《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李白 (唐)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释义:
活的人是世间过客,死去者为归家的人。
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旅店,可悲呵,人都将化为万古的尘埃。
月中白兔徒然捣药,扶桑神木已变成了薪柴。
地下白骨寂寞无言,青松岂知冬去春来?
思前想后更加叹息不己,功名富贵不值得珍爱。
赏析:
李白在《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中写道活着的人像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此同声悲叹。
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是有丰富内容的。
《拟古·生者为过客》这首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比鬼斧神工,匠心独具。比如“月兔空捣药”句中,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图文均来自网络)
冯唐:
◆ 能有个幸福的婚姻,纯属偶然。
◆ 婚姻是生活的日常,爱情不是。
◆ 爱情并不是必需品。婚姻是生活的日常、是安排,但是爱情不是。
◆ 爱情是很奇怪的一种东西,是每个人心里有,但是多数人拿不到的一种东西。
木心:
友谊的深度,是双方本来具有的深度。
浅薄者的友谊,是无深度可言的。
西塞罗他们认为:只有好人之间才会产生友谊,还是说得太忠厚了。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楊絳先生:
你有不傷別人的教養,
卻缺少一種不被人傷害的氣場。
若沒有人護你周全,就請以後,
善良中帶點鋒芒,為自己保駕護航。
你要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
你若好到毫無保留,對方就壞到肆無憚忌。
木心: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
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
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此番何用墨染,
一枝便是春天。
དིལ་མཁྱེན་རྡོ་རྗེ་འཆང་།
頂果欽哲法王
བླ་མ་མ་བརྗེད་རྟག་ཏུ་གསོལ་བ་ཐོབ། །
勿忘上師 ,時時祈請 。
རང་སེམས་མ་ཡེངས་རང་ངོ་རང་གིས་ལྟོས། །
勿隨妄想 ,善觀自心 。
འཆི་བ་མ་བརྗེད་ཆོས་ལ་བསྐུལ་མ་ཐོབ། །
勿忘死亡 ,堅持佛法 。
སེམས་ཅན་མ་བརྗེད་སྙིང་རྗེ་བསྔོ་སྨོན་གྱིས། ། ཅེས་མངྒ་ལས་སོ།།
勿忘眾生 ,慈心回向 。
蓮花生大師:
通過修持空性的力量,
你應該證知,
六波羅蜜多與所產生的大悲心,
也皆為幻化。
在一次講經即將結束時,
大家抬頭看着他,
頂果欽哲仁波切停了下來,凝視着遠方:
我現在七十八歲了,
一生看過這麼多的滄海桑田,
這麼多年輕人去世了,
這麼多與我同年紀的人去世了;
這麼多老人也去世了;
這麼多高高在上的人垮下來了;
這麼多卑微的人爬起來了;
這麼多的國家變動,
這麼多的紛擾悲劇,
這麼多的戰爭與瘟疫,
這麼多恐怖事件遍佈着整個世界。
然而,
這些改變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
當你深深觀照的時候,
就可以發現沒有哪樣東西是常的,
一切都是無常的,
即使是最微細的毛髮也在改變。
這不是理論,而是可以切身知道,
甚至親眼看到的事。
除了死亡,
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結局,
如同海洋是河流唯一的歸處;
在死亡的時刻,
修行是我們唯一的依賴,
一生所行之善業
是我們唯一的朋友。
與其去追求難以捉摸的夢,
你應該讓自己的心
安住於寧靜無擾的禪思,
離於煩亂散漫,
直到對空性的了悟成爲你的覺受,
不可或缺的一份。
(图文均来自网络)
頂果欽哲法王:
絕對不要發怒,
即使有人蓄意、惡意地傷害你,也不要發怒。
如我們所瞭解,
你應該感謝這樣的人幫助你清淨過去的惡業,
增長你脫離輪回的決心,
並且生起慈悲。
闻言不喜不惊者,可当大事。
听谤不怨不怒者,可处大用。
遇难不避不畏者,可担重任。
用心不忮不求者,可谋大略。
为人不浮不躁者,可成大器。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
安,不奢逸;危,不惊惧。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冯唐:
人总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
很少知道一个现实:
其实别人真的不看你。
罗曼罗兰:
如果一个人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
用乐观的心态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做人,
光明坦荡,
那他的一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很多,
因为一个心中有光的人,无论身处何地,身边一定鸟语花香.
毕淑敏:
成熟的美应该是比较有内涵的一种风采。
她的外表不是光芒四射的、很炫的那种;
而是比较温和,比较润泽,
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
让人慢慢的被她折服。
图文均来自网络
背后爱八卦,是什么心理?
有两种心理:
一、背后说人闲话是一种变相的给自己找平衡的心理,潜意识中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在背后八卦,希望别人倒霉,以寻找优越感。这是一种潜在的嫉妒心理,他们往往80%说的人,都是比自己强的人。
二、日本科学家研究显示,议论他人、说人闲话,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排序仅次于吃饭、喝水,高居性欲之前。
有些人倾向于第一种,有些人倾向于第二种。
闲来无事,道人短长,说多了说惯了说溜了嘴,过于热衷,甚至痴迷于道听途说、飞短流长,很难抑制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的生长。心理学有所谓“干涉癖”一说,指热爱打听、传播、干预他人隐私的倾向。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消息源,还是小道消息源,以消息灵通为荣,以窥人私隐为快,成天窃窃私语,交换情报,作欲言又止,神神秘秘状,说些似是而非,以“有人说”、“你别管是谁说的”、“千万别说出去”之类作前缀或后缀的话,传人闲话不仅是她们日常的、习惯性的、自觉自愿的劳动,简直还成了她们的第一需求,主动、义务、坚持不懈、不求回报,只要有闲话传就兴奋,没有闲话创作闲话也要传,就从闲话变异为了八卦。
比如,看见别人夫妻恩爱,一种是“出于嫉妒”。或者第二种“纯粹因为八卦”。就开始有意无意的进入八卦模式了,而且总是从”我听说“开始的:
“我听说,是他身边的朋友告诉我的,其实他们马上要离婚了,他们的关系其实早就不好了,恩爱都是假的……”
你看,这些小道消息往往都是从二手三手,甚至七八手的地方”听说的“,没有一句是靠谱的。
甚至有些八卦谣言仅仅来自于遐想,而且是来自于对蛛丝马迹、甚至完全不相关的事情的遐想。可以无中生有、自由发挥,她们传播的事情,永远是经过改编,加入想象剪辑,二度创作的。
比如,朋友圈发了一首悲情诗,因其欣赏诗词的文采和深度,八卦达人们就会立刻解读成:”你看!要离婚了“。
发了一则警世格言,感叹哲人的智慧,达人们就解读成:”你看!思想已经悲观成这样了,估计是因为婚姻很不快乐“。
总之,全部都是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遐想和狗血剧情。
她们无法理解,一个生活幸福的诗人,为什么要写那些伤春悲秋的文字。
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针砭时弊,揭露人性和爱情虚伪的一面,但他和妻子的生活很美满亲密。
她们无法理解一个诗人和哲人的思考深度。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对于那些喜欢说闲话的人,敬而远之就好了。
那些闲话,聪明人一听就知道不靠谱,听信这些闲话,等于拉低了自己的智商。
曾经有个叫茜茜的女孩说自己特别反感家里的亲戚。
只要逢上有她在的场合,都免不了对她的现状品头论足。
不光是在有茜茜的场合说,平日里只要捕风捉影到了茜茜的消息,她也会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一番。
茜茜说,有次她去相亲,和男方聊不来,回家没多久,就听见二姨到处散播闲话,说她眼光高,说她满身傲气,说她瞧不起那家人。
茜茜在市里工作很忙,在公司附近整租了一套房子,这位二姨又开始了,非说她在外面不务正业,靠抱男人大腿养活自己。
总之,只要是茜茜的事传到了这位二姨耳朵里,都会被添油加醋渲染一番,讲给周围人听。
就这样,闲话说了一箩筐,别人倒是过得越来越好,反倒是这位二姨,日子不光没起色,还越来越招人烦。
平日里家里的聚会,能避开她就避开她,实在避不开,只要逢上有她在的场合,一家人就默契的谁也不说话。
想来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图的就是一个舒服。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只能尽量远离。
因为她今天跟你讲别人的闲话,明天,她也会将你的事情添油加醋讲给其他人听。
我们常说: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做人要理性诚实,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免得给人留下此人不靠谱的印象。
这不光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素质之一。
你说什么话,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的身边有什么样的人相伴。
一个人的素质,往往藏于她的唇齿之间。
没人会信任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人们总是喜欢和诚实守信的人来往。
心理学认为,传闲话、议论人的原始动力,是一种补偿式需求,是无意识下所欲求的,满足自己不能被满足的愿望。
喜欢推测谁谁被重用升职的,其实是渴望轮到自己;特爱拿人家男女关系说事儿的,是潜意识里很想有这种关系,却偏生没这机会;非发掘别人生活有多苦闷的,可能恰恰心存艳羡……
人生有那么多不能满足的遗憾,八卦一下可以理解。推荐口号:适度八卦,力戒遐想。
《单独中的洞见》:
成长的过程中,
崩溃的次数并不会递减,
但隐忍的重量一定会递增,
你终究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
你的每一个选择,
都是来自你人生意义的诘问。
文章来自网络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
东坡演之为“陌上花三绝句”云:“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还歌缓缓归!”——王士祯【香祖笔记】
吴越王钱镠(liú)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
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让戴妃当即落下两行珠泪。此事传开去,一时成为佳话。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后来还被里人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乡民间广为传唱。
到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喜欢走动,也常来临安,听到里人之歌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其引曰:”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之云。”
三首诗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东坡在诗里表达了对吴越兴亡的凭吊,后来,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又和了三陌上花:
其一
荆王梦罢已春归,陌上花随暮雨飞。
却唤江船人不识,杜秋红泪满罗衣。
其二
归安城廓半楼台,曾是香尘扑面来。
不见当时翠辇女,今朝陌上又花开。
其三
云母蛮笺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
妾行不似东风急,为报花须缓缓开。
杨绛:
一个人真正值得炫耀的东西,
是善良,是教养,是包容,
是见过世面的涵养,
向阳而生,努力向上,
做一个温暖的人,
不卑不亢,清澈善良。
木心: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和蔼,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先生说:一个人能否成大器,最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信心和信念。
信心,信念。
一般凭空想,一半凭行动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
天才的第一特征是信心。
信心从哪里来,信心就是忠诚。
立志容易,忠诚其志,太难。
许多人立志,随立随悔,不如不立。
艺术、爱情、政治、商业都要忠诚。
求道,坚定、忠诚无疑 。
虽蹈海,也要走下去。
信心来自天性的纯真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