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头卢尊者迎王

《四分律》里提到:宾头卢罗汉原来是优填王的臣子,因为精勤苦行的缘故,国王就放他出家,出家后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国王每次出城去参礼他,寺庙距离王城二十里,一些佞臣看到宾头卢尊者不起礼迎接国王,就不怀好意的进谏国王,国王听取了佞臣的进谏,想要杀死宾头卢尊者。尊者看到国王要来,国王刚进门就下床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国王发怒道:“大德从来都很难起身离开座位,今天为何离开座位出来迎接?”尊者回答道:“大王之前是怀着善意的心来,所以不用起来迎接,今天大王怀着恶意来如果我不起来迎接,就会有杀身之祸。”国王感叹说:“善哉!弟子愚蠢,妄自听受了佞臣之言,不能够辨识凡人和圣人。”国王请求忏悔过错,虽然免除了死后堕地狱之苦,但是宾头卢尊者告诉国王,因为使得僧人起身迎接,之后七日一定会失去王位,恰如尊者说的,国王被邻国的兵祸所劫,经历了十二年的锁脚囚禁。

【原文】
又《四分律》云:“宾头卢罗汉本是优填王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出家,得阿罗汉果。王後每出城参礼,寺去城二十里。诸佞臣见宾头卢不起迎王,恶心谏王。王於後取佞臣谏,危欲煞之。宾头卢见王後来,入门便下床七步迎之。王怒曰:大德由来难动,今避席迎何耶?答曰:王前有好心来,故不起迎。今怀恶心来,若不起迎,必当见煞。王叹曰:善哉!弟子愚戆,妄受佞言,不识凡圣。王请悔过,虽免地狱,然宾头卢记王,由僧起迎故,却後七日必失王位。恰如依记,被他邻国兴兵来捉,经十二年锁脚囚禁。”
–节选自《法苑珠林》

神农炎帝

炎帝开始指导人民制作耒耜,他亲临田间,辛勤劳作,各种谷物生长的都很繁盛,在炎帝至高无上道德的感化之下,万物无不感受到他的圣德。灵芝显现出了神异的色彩,仙草长出了美丽的谷穗,陆地上生长的红色芙蕖,对生的荷叶丰茂如车伞,带着香味的露珠一滴滴自叶上落下,流积成了水塘,于是炎帝就把水塘作为养龙的地方。红色的瑞草滋生蔓延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彩云弥漫在丛生的草木间。炎帝修筑圆形的高坛来祭祀早晨的太阳,装饰玉砌的台阶祭拜月光。乐队演奏仙界的和谐乐曲,人们安居乐业,天下清平。不同材料制成八种乐器能够和谐的演奏音乐,炎帝的圣德使得树木山石滋润。这个时候,有漂浮的云彩洒落水珠,这就是所谓的霞浆,喝了霞浆的人就能够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有一种发光的玉石叫夜明,如果在黑暗的夜晚将它投到水中,玉石就会浮在水面上并发出光亮。

这个时候,炎帝逐渐改变了庖牺氏时期原始质朴的生活,辨明了礼乐制度的用途,当时有一只红色的雀衔来九穗禾,九穗禾落到地上,炎帝捡起来并把它种植在田里,吃了九穗禾的人就会长生不死。人们开采峻锾山的铜制成器物,峻锾是山名,山下有一口金井,白色的云气环绕在井口之上,人登上金井,如同疾雷般的声音在井下发出巨大的声响,井中的黄金柔软可以用来做金绳。

萧绮录语说:谨按《周易》说:伏羲治理上古社会,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求天地变化的规律,筹划治理国家内外的一切事务。伏羲的圣德在天地未形成的混沌状态就已经完备了,他的神奇的教化传递于精微细密之间。因此,图册书籍中著录着他的事迹,《河图》《洛书》里记载了他的美德。伏羲改变了太素时期的物质世界和这一时期先民愚昧质朴的习俗,天地人三才的地位确立起来,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的含义铺张开来。礼乐制度,从此开始实行,并一直流传下来,这些社会规则一代代的传递变化承袭。《八索》记载着他悠远的法度,《九丘》书写着他敦厚的教化,伏羲的圣德完全显扬于古书图篆,编列于史籍。后人考辨前代的经典,审查往昔的文书,把所有的事迹编列于木板竹简,征引各种典籍,广采百家之言,加以详细的推求,来证实其中的真伪。

再说炎帝时代,按《山海经》说:“堂庭山出产能浮在水面的水晶,巫闾之地的树木都有很多纹理。”如果不是符合道德的真谛和纯朴的习俗,领会了其中深邃的旨意,与一年四季的变化完全契合,万物本原的精灵之气与炎帝的圣德相调和,那么吉祥的征兆怎么能够自己到来呢?所以这些功绩使得炎帝的圣德感动天地,诚意显著,幽冥中的地神也不会隐藏自己的宝物,只想全心的剪除祸患,少数民族的人民一定也能够顺服,就“降露成池,蓄龙为圃”来说,一直到夏朝,世代延绵不断,当时还有豢龙之官,考证古代的典籍,神农之世就可以确立。

【原文】

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圣德所感,无不着焉。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因为豢龙之圃。朱草蔓衍于街衢,卿云蔚蔼于丛薄,筑圆丘以祀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木石润泽。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老。有石璘之玉,号曰“夜明”,以暗投水,浮而不灭。
当斯之时,渐革庖牺之朴,辨文物之用。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采峻锾之铜以为器。峻锾,山名也。下有金井,白气冠其上。人升于其间,雷霆之声,在于地下。井中之金柔弱,可以缄縢也。

录曰:

谨按《周易》云: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俯仰二仪,经纶万象,至德备于冥昧,神化通于精粹。是以图书着其迹,河洛表其文。变太素之质,改淳远之化,三才之位既立,四维之义乃张。礼乐文物,自兹而始。降于下代,渐相移袭。《八索》载其遐轨,《九丘》纪其淳化,备昭籍菉,编列柱史。考验先经,刊详往诰,事列方典,取征群籍,博采百家,求详可证。

按《山海经》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闾之地,其木多文。”自非道真俗朴,理会冥旨,与四时齐其契,精灵协其德,祯祥之异,胡可致哉!故使迹感诚着,幽只不藏其宝,只心剪害,殊性之类必驯也。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夏代,世载绵绝,时有豢龙之官。考诸遐籍,由斯立矣。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出版《拾遗记》的译注

释法显

法显(约生于公元337-342年之间,卒于418-423年之间),史料里都说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人”,素有“平阳沙门”之称,但据考,当时的平阳郡并无“武阳县”,惟有“平阳县”,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法显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夭折,三岁时,就把他送到寺院里当了小和尚。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接回家住了几年,不料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赶紧送回寺院,才在寺里住了两夜,病就奇迹般地好了,从此不再回家。十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也去世了。法显性情纯厚,极为孝顺,把丧葬事宜办理妥当后,仍回到寺中。
有一次,寺中数十僧人在田里割稻谷,遇上一大群饥饿的毛贼来抢。大伙都吓跑了,只有法显站在地里没跑。他对那些贼人说:“如果需要稻子,随意拿就是了!只是你们过去世不行布施,以至今生如此贫困。现在又抢人粮食,恐怕来生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那些贼被他说服,放下粮食跑掉了。全寺僧众人都大为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此时他已有了“志行明敏,仪轨整肃”的称誉。寺中生活勤苦,法显却乐在其中。晨钟暮鼓,春秋流转。在对佛法的参究中,法显深感“律藏残缺”,乃矢志寻求。

后秦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法,当时他的年纪至少已在58岁以上。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僧团人数急剧扩增,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要求整顿僧团的呼声时有出现。法显与慧远基本是同时代人物,对此感同身受。若欲弘法,戒律具足、整肃道风,是必经的环节,这在当时的佛教界已成共识。法显以高龄西行,不畏艰险,切实承担了一种时代使命。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和慧达,十一人共同西进。到达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白龙堆沙漠气候异常干燥,时有热风卷着流沙,旅人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走了十七个昼夜,终于渡过了“沙河”。 进入新疆后,衣食无着,后得到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这里常年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走过流沙,眼前是高耸入云的葱岭。无论冬夏,岭上都是茫茫白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刃”。前人曾凿石为路,傍路修有梯道,这样的险处过了七百余处,爬过高悬的绳桥过河又有数十处。过了葱岭,一起旅行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只剩了法显、慧景、道整三个人了。翻过葱岭便是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是对“大雪山”喜马拉雅山而言)。寒风凛冽,大雪铺天盖地,他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真是寒冷已极,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冻死在小雪山,法显抚尸恸哭。逝者已矣,法显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

法显等人到达天竺,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距王舍城三十多里地,有座寺庙,他们到达时,天已经快黑了,法显心急,不顾天黑,想去拜谒耆阇崛山。僧人劝他,路上艰险,有很多黑狮子,常常吃人,天色已晚,如何能去?法显说:“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大家劝止无效,只好派两个和尚送他们前去。等走到山中,天已渐黑,法显决定就在山上露宿。护送的两个和尚害怕,回寺去了。法显独自留在山中,他燃香礼拜,瞻仰圣人旧迹,如睹佛颜。夜里,有三头黑狮子走近前来,蹲在法显身前,舔唇摇尾的,法显诵经不停一心念佛。他抚摸着狮子,说道:“如果是来害我,请等我把经诵完,如果只是来试探我的真心,那就请走开吧。”狮子们徘徊良久,走开了。天明启程,只见路途曲折幽梗,只有一条小路勉强通行。走了不到一里路,迎面碰到一位老和尚,90多岁,衣衫虽简单朴素,却犹如苍松古柏,神气俊逸清远,道貌岸然出群,法显恭敬地给老人让路。走着走着,又遇到了一位小和尚,也是气质不凡,法显忽有所惑,问小和尚:“刚才见到一位老者,你可知道他是谁吗?”小和尚说:“是头陀迦叶的大弟子啊。”法显悔恨非常,立刻追了过去,只见大石横卧山门,无从进入,只得流着眼泪离开了。往前走到迦施国,这个国家中有一条白耳龙,常常与僧众相约,令国内五谷丰登,每次都能验证。僧侣们为它建立起龙舍,并供奉食物,每当夏坐结束以后,这条龙就化作一条小蛇,因为它两耳发白,大家都知道它就是龙的化身,便以铜盂盛满奶酪,并把龙放在其中,托着铜盂从上座一直穿到下面后,龙便化身而去,此龙每年出来一次,法显也得以亲眼见到。

法显走到了中印度,来到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众律》、《杂阿毗昙心》、《方等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佛教经典,在这里待了三年。同行的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决定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当初和法显同行者十余人,他人或中途滞留,或殁于道途。举目四顾,只剩他自己,细想起来常怀悲慨。一天,法显在庙堂佛像前看见商人供养的一把晋地白绢扇,人在旅途,睹物思乡,不禁悽然,泪下满面。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经典,都是汉土所没有的。

二年后法显搭乘商人的大船回国。法显搭乘的这艘商船,沿着大海向中国方向驶去。船上共有二百多人。忽有一天,狂风大作,山一样高的海浪汹涌而来,所有的人都惊恐万分,纷纷把物品抛入大海以减轻船只的重量。法显生怕别人丢了他的经、像,一心念观世音圣号及归命汉地众僧的名字,大船随风而去,风暴停息了,他的经、像得以平安无损。船在海上飘了十多天,到达婆耶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船行二十多天,不料夜里又遇大风,迷失了方向。船上的人都吓坏了,人们在一起商量说:“就因为搭载这个和尚,才使我们如此狼狈。不能因为一个人,而使众人同葬鱼腹。”决定把法显推下海去。施主厉喝众人:“你们如果推这位和尚,就必须也将我们推下去,否则,你们也别想活着。中国的帝王奉佛敬僧,我们回国后必定告发你们,治你们的罪!”众商人面面相觑,只好作罢。正在船上水尽粮绝之时,一天忽然到岸。只见岸边长满熟悉的藜藿,知道已经回到了祖国。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今山东崂山)。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亲自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

不久法显想要南归,青州刺史要留他过冬,法显说:“贫道投身于遥远而近乎于无法返回的地方,目的是回来以后弘通佛教,我的愿望尚未完成,不能在此久留。”于是南来京城,与外国僧人佛驮跋陀在道场寺翻译出了《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将近一百多万字。法显翻译出《大泥洹经》,流传广布此经的教化,使得所有的人得以闻知此道。有一个人家,现在已经不知道他的姓名,在京城朱雀门的旁边,家里世世代代都信奉佛法,自己书写了一部《大泥洹经》读诵供养此经,但是家中没有专门的经室就把此经和其他杂书放在一间屋子里,后来由于大风而失火,烧到他家里,家中的器物资产都被烧光了,只有《大泥洹经》全部幸存,灰烬都没有损之,卷帛色泽一点也没有改变,京城中广传此事,都感叹此经的神妙,法显带来的其余经典则没有被翻译出来。

法显后来到了荆州,在辛寺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人们都悲伤不已.他西行所见的各地风俗,另有专门的传记记载。

【原文】

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有三兄并髫龀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以送还寺信宿便差。不肯复归。其母欲见之不能得。后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顷之母丧。至性过人。葬事毕仍即还寺。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及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又蹑悬緪过河数十余处。皆汉之张骞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逼冥过之。显明旦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啖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显既至山。日将曛夕欲遂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睹圣仪。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明晨还返路穷幽梗。止有一迳通行。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显流涕而去。进至迦施国。国有白耳龙。每与众僧约令国内丰熟。皆有信效。沙门为起龙舍并设福食。每至夏坐讫龙辄化作一小蛇。两耳悉白。众咸识是龙。以铜盂盛酪置龙于中。从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辄一出显亦亲见。

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邑波连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经等。显留三年。学梵语梵书。方躬自书写。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停二年。复得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本。并汉土所无。
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暴风水入众皆惶懅。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众咸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共欲推之。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商人相视失色僶俯而止。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藋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此是何地耶。猎人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垂百余万言。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改。京师共传咸叹神妙。其余经律未译。
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其游履诸国。别有大传焉。

–节选自《高僧传》,翻译参考互联网

董吉

董吉是于潜人,三代信奉佛法,到了吉则更加精心勤奋,常常斋戒诵读首楞严经。村中有病人,总是请吉诵经,大多能痊愈。同县人何晃也信奉佛法,最后得了山毒病而痛苦。何晃的哥哥惶恐,急忙去请吉。董、何两家相距六七十里,又隔着大河。五月中下大雨,晃兄刚渡河时,山水还没有到,吉答应他吃了午饭后再走,等到去而山水暴涨不可以过去,吉不能泅渡,迟疑叹息了好久。吉守信正直,一定要按时到达,于是心里推测,而发誓说:“吾救人的苦痛,不考虑我的生命了,希如来大士,普照我的诚心。”于是脱掉衣服,用口袋装着经书顶在头上,一直入水中。根据水的深浅,应当到吉的脖子,等到渡水,才到膝盖罢了。已经上了岸,丢了经书,他非常悲恨,不一会到了晃家,施三礼表忏悔,流泪而自责。俯仰之间,就看见经袋子在高座上,吉悲喜交加取来看,香气袅袅的象有湿气,打开口袋看经书,还是像以前那样的干整。于是村中人一时都信奉佛法。

吉家的西北,有座高险的山,山中有许多妖魅,侵害居民。吉用经戒的力量,想要降服它们。在山边的四五亩地上,亲手砍伐林木,建造小屋,安设高座,咏诵首楞严经一百多天,寂静而无妖,民害稍止。以后有几个人到来,和吉攀谈很久,吉想他们并不是于潜人,山穷而幽绝,是从那里来的呢?疑心他们是鬼神,就对他们说:“你们难道是这里的鬼吗?”答道:“是的。听说您的德行洁廉,所以前来相见,并请求一事,想要听听你的意见。我们世代住在这山里,是游居之地,你已来这里,怕要冒犯,我们总是怀着不安的心理。现在想要划个界限,应当砍树为定。”吉说:“我喜欢这个地方寂静,诵读典经,不相干扰,正高兴想这样做呢,愿你等庇祐帮助。”鬼答道:“听凭你的安排,我们再不侵扰了。”说完而去。过了一宿,所割的地四周之外,树木都枯死,象焚烧过一样。

【原文】

董吉,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村中有病,辄请吉诵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亦奉法,卒得山毒之病困,(困原作“因”,据明抄本改。)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二舍,相去六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设中食后,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吉不能泅,迟回叹息良久。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测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计躯命,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吉颈,及渡,才至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悲恨,寻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间,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村人一时奉法。

吉家西北,有山高险,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降伏之。于山际四五亩地,手伐林木,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寂然无妖,民害稍止。后有数人至,与吉言语良久。吉思惟非于潜人,穷山幽绝,何因而来,疑是鬼神,乃谓之曰:“诸君得无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闻君德行清肃,故来相观,并请一事,想必见听。吾世有此山,游居所托,君既来止,虑相犯冒,恒怀不安。今欲更作界分,当杀树为断。”吉曰:“仆贪此寂静,读诵经典,不相干犯,方喜为此,愿见祐助。”鬼答曰:“亦复凭君,不侵克也。”言毕而去。经宿,所芟地四际之外,树皆枯死,如焚焉。(出《冥祥记》)

–节选自《太平广记》,翻译来自互联网

放牛

有人问:“因为你爱慕刹利种姓的净饭王子悉达多,所以你恭维他,称赞他是一切智,一切智人是不存在的。“
菩萨回答道:“不是这样的,你这是嫉妒憎恨做大妄语污蔑佛陀,真的有一切智人,为什么呢?佛陀在所有的众生当众,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超过一切人。智慧小的人见到佛陀的身相也都知道佛陀是一切智人,何况那些智慧根深的人!像《放牛譬喻经》中提到: 摩伽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招待佛及五百位弟子长达三个月。国王用新鲜的奶、酪和酥等食物,来供养佛和一群比丘,同时,吩咐一群放牛的人:“你们到附近来住好了,而且,每天都要把新鲜牛奶、酪、酥等食物送来。”
三个月过去,国王颇为怜惜地告诉那群放牛的人:“你们先去瞻仰佛,然后再回到原地去放牛吧!”
一群放牛人浩浩荡荡地来参访佛。他们沿途高声交谈:“我们听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们只不过是身份低贱的小人罢了。我们要确实明白一切智人到底为何留在这里呢?一方面,许多婆罗门喜好酥和酪,常常驾临放牛人的地方,待人亲切。放牛人也因此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各种经典的名字,在四种《韦陀经》里,关于治病、战斗、星宿、祭天、歌舞、辩论、难问等各种方法,计有六十四种世间的技艺。又听说净饭王的次子乔答摩不但学问渊博,也有丰富的常识,即使懂得《韦陀》方面的事,那也不足为奇。他自出生到现在,根本不曾放过牛。我们不妨问些放牛的秘诀,倘若他知道得很多,他才是真正的一切智人。”
他们经过一番议论,才进入竹园里。他们看见佛的光明照耀林木间,一片辉煌。他们走过来礼佛,看到佛坐在树下的情状。佛的姿势仿佛一座金山,又像把酥丢进火里,碰地一发,呈现光亮的火花一样;犹如融化的金子,散落在竹林间,放出紫金色的光辉。他们目睹这种情状,而皆大欢喜。大家不自禁地交谈起来:
“眼前这个释迦族的师子(乔答摩、瞿昙的尊称),会没有一切智吗?
“只要一看到他,没有人会不喜欢。光凭这一点,理由就已经足够充分。
“光明是最重要的明亮,那尊容也真是高贵庄严。
“仪态也具有威德,是名副其实的佛。
“不管站在哪种角度看,全都很明亮清新,神采也够威严。
“福德兼备,相互生辉,看到的人,无不爱慕。
“身上呈现圆融的光辉,会令目睹者的不快消失。
“只要拥有一切智,必然会有这种功德。
“一切色彩优美的图画,嵌上宝物的装饰和庄严形象,若想跟这庄严的妙身相比,那是根本配不上的。
“既然让一群观众心满意足,也能给予最大的欢乐。
“尤其,一看见这种情状,会令人涌起清净的信念。他一定是一切智者无疑。”
他们暗忖完了,才向佛作礼,然后坐下,再向佛提出问题:“放牛的人有几种方法?只有成全这些方法,才能使牛群繁殖吗?又有几种方法,如果不成全的话,是否不但不会增加牛群数量,而且还得不到轻松安定?”佛回答:“计有十一种方法,放牛者才能让牛群繁殖。这十一种方法是:
一、知晓对象的色泽
二、知道姿势
三、懂得刷毛
四、懂得治疗伤患
五、懂得冒烟
六、懂得好路线
七、知道牛所要去的地方
八、知道容易渡河的所在
九、知道安稳舒适的所在
十、懂得置余奶
十一、懂得怎样重视牛的头目
倘若放牛者懂得以上十一种方法,就可使牛群繁殖。比丘也不例外,若知道十一种法,才能增延善法。即是:
一、怎样知晓对象的色泽呢?如果是牛的话,就要懂得黑色、白色、混合色。比丘也是这样,一切对象者由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组成,要知道它们是全靠这四项元素形成的。
二、怎样知道姿态呢?要晓得牛健康和患病的姿态,即使跟其它牛群一比较,也能凭姿态来识别。比丘也一样,看见他摆出好姿势,就晓得他是智者,如摆出坏姿势的话,一看也知道他是愚蠢家伙。
三、怎样懂得刷毛呢?倘若许多虫类附着在牛的身上吸血,就会呈现各种疮。因此,只有好好刷毛,才能除害,保持健康。比丘也一样,当邪念的虫吸了善良资质的血液,心的伤害才会加剧。只有除掉它,才能心安理得。
四、怎样医疗伤患呢?有时不妨为牛铺上草叶,防范蚊虫的叮刺。比丘也一样,心里观照正法,覆盖六种享乐的伤害,别让烦恼、贪婪和嗔恚等坏虫刺伤。
五、要怎样懂得起烟,驱逐许多蚊虫等虫类?牛若看见远处冒烟,会纷纷回到自己的房舍。比丘也一样,好像亲自听到般地实行、讲述,除去诸多烦恼的蚊虫,以说法的烟,引导众生,让他们进到无我、实相和空的房屋内。
六、怎样知道路呢?牛从来来去去的情状,晓得路的好坏。比丘也一样,了解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才能进入涅磐,脱离断灭与恒常的两条恶道。
七、晓得牛的需求何在,才能让它繁殖旺盛,减少疾病。比丘也一样,宏扬佛法时,可以获得清净法喜,让诸种善根更好地成长。
八、知道牛怎样过河?牛懂得哪里容易下水或容易渡过,哪里没有巨浪和恶虫。比丘也一样,尽量到多闻的比丘那里去问法。另一方面,说法的人要事先明白人心的敏锐、迟钝,或烦恼的轻重,好好拯救他们,好让他们渡向安稳宁静的彼岸。
九、如何知晓安稳宁静的地方呢?要懂得适宜安住,没有虎、狼、狮子、恶虫或毒兽的所在。比丘也一样,四念处(1身是观照不净的身念处。2受是观照苦的受念处。3心是观照无常的心念处。4法是观照无我的法念处。四念处即是三十七项实践的首要。)可以得到平安宁静,晓得何处没有烦恼的恶魔与毒兽,倘若比丘来到这里,必能安然无恙,无忧无虑。
十、怎样处理余下的母奶?母牛疼爱小牛,尽量喂奶。此时,如果母牛有剩余的奶,母牛欢喜,小牛也会吸得够饱,牛主人与放牛者,每天都有好处。比丘也一样,在家俗人或居士,布施衣服或食物给出家人时,必需要明白有多少数量,不能全部用完。这样,布施者会欢喜,信心不断,受施者也不虞匮乏。
十一、怎样重视牛的头目?因为许多成长的大牛,都会好好守护牛群,所以,要特别小心保护大牛,别让它瘦弱下来。比如给它喝些麻油,装饰璎珞,戴上铁角标帜,善用毛刷揉搓,或当面夸称。比丘也一样,在大庭广众之前,要赞叹威德显赫之士,护持佛法,驳倒外道,好好给八众(八众是成立佛教教团的要素。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5正觉女(未成年的出家女性,)6优婆塞;7优婆夷;8近住(在家受完八戒的佛教徒) 培植善根,依据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涌起恭敬和供养心。”
这群放牛人听完上面的话,心里寻思:“我们知道也不过其中三四项,甚至连放牛师傅也充其量懂得五六项。现在听他这么说,无异破天荒的事。连这种专业都能一清二楚,其他一切也应该不在话下。眼前这位先生无疑是一切智人。”
这部经应该被广泛的宣说,所以一切智人是有的。

【原文】

问曰:汝爱刹利种净饭王子,字悉达陀,以是故汝而大称赞言一切智,一切智人无也!
答曰:不尔!汝恶邪故妒瞋佛,作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众生中,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胜一切人。小人见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如放牛譬喻经中说: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诸婆罗门好喜酥酪,常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韦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是等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其从生以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焰焕大明,有似镕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
  “今此释师子,一切智有无,见之无不喜,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颜貌甚贵重,身相威德备,与佛名相称。
   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满足。福德自缠络,见者无不爱;
   圆光身处中,观者无厌足!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
   一切诸彩画,宝饰庄严像,欲比此妙身,不可以为喻!
   能满诸观者,令得第一乐,见之发净信,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云何覆疮?若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棘所伤。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云何知渡济?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云何知养牛主?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节选自《大智度论》,翻译参考互联网

王舍城本起因缘

有人说:“摩伽陀国王有一个儿子,一个头两张脸四肢手臂,当时的人认为不吉祥,国王就分裂了他的身子和头丢到了旷野里,有一个罗刹女鬼叫梨罗,把他的身子和头合了起来用自己的乳汁养他,等到长大了以后,能力能够兼并其他国家,他拥有了天下以后就把各个国家国王一万八千人放到这五座山中,并且大力治理阎浮提,阎浮提因此就叫这座山为王舍城。”

也有人说:“摩伽陀王原先住的城里起火,烧毁一次重建一次,如此共有七次,国人都疲于应对了,国王很忧愁害怕就召集有智慧的人问该怎么办,有人说:应该换一个地方了。国王就开始寻找新的地方,到了这五座山看像一个城就在这里建了宫殿在里面居住,因此起名叫王舍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很久远以前,这有一个国王叫婆薮,心里厌烦了世间法就出家做了仙人,当时有在家的婆罗门和出家的婆罗门在一起议论,在家的婆罗门说:“经书上说,天祀中应当杀生吃肉”,各位出家的婆罗门说:“在天祀中不应该杀生吃肉”,争论了很长时间。

出家的婆罗门们说:“这里有国王出家做仙人,你们相信他吗?”

在家的婆罗门都说:“信”

出家的婆罗门说:“我们让这个人来给我们作证,第二天去问他”

在家的婆罗门在夜里先到了婆薮仙人那里拜访,相谈甚欢,最后对婆薮仙人说:“明天的论议你要帮我们”

到了第二天早上论议的时候,出家的婆罗门问婆薮仙人“天祀中该不该杀生吃肉”,婆薮仙人说:“婆罗门法中天祀应该杀生吃肉”

出家的仙人说:“你内心真正的想说的是什么?应该杀生吃肉?”

婆薮仙人说:“天祀应该杀生吃肉,被杀掉的动物会投生到天上”

出家的仙人说:“你犯了大错!你这是大妄语!”,都唾弃他说:“你这样的罪人应该灭去”

这个时候,婆薮仙人就陷入地中到了脚踝,这是第一次打开大罪门的缘故。

当时出家的婆罗门说:“你应该说实话,如果还说假话你的身子将陷入地中”

婆薮仙人说:“我知道为了祭天杀羊吃肉应该无罪”

随后陷入地中到了膝盖,慢慢的到了腰那里,最后到了脖子那里

出家的仙人们说:“你这是妄语得到了现世报,你应该说实话虽然到了地下,我们能救你出来,让你的罪免去”

这个时候婆薮仙人自己想:“我贵为很重要的人,不应该说两种话,又在婆罗门四围陀法里面有种种因缘赞叹天祀的法,我一个人死又能怎样呢?”,一心就说:“天祀中杀生吃肉没有罪”

出家的仙人们说:“你是重罪的人,快点下去吧,我们不想在见到你”,于是婆薮仙人整个身子埋没进了地中。

从那以后到现在,世人经常用婆薮仙人的方法在天祀中杀羊,杀的时候说:“婆薮杀的你”

婆薮的儿子叫广车,继承了王位,之后也厌烦了世间法,但是却不能够出家,就想:“我的父王出家以后因为罪过陷入地中,他是曾治理天下的人,却犯了这么大的罪过,我应该怎么做呢?”

这样想的时候天空中传来了声音:“你应该到稀有难得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造宫舍住下”,说完以后就没有声音了。

过了没多久,广车王出去到田野中狩猎,看到一只鹿跑的像风那样快,就追了起来,可老是追不上,不停的追以至于随从的百官侍卫也都追不上了。

追了一段时间后就看见有五座山,山体雄伟,山下的地很平整,长着细软的草,树木茂盛,各种水果都有,温泉池水都很清净,那里的土地平整庄严,到处都有散落的天花天香,听到种种天伎乐。

这个时候天神乾闼婆看到广车王来了就都离开了。

国王想:“这个地方很稀有,从来没有见到过,我应该在这里建造宫殿居住”,刚想完随从百官侍卫就寻迹来了。广车王告诉他们:“我从前听到空中有声音:你应该到稀有难得的地方中住下,我现在找到了这个地方,我应该在这里居住”,随即就舍弃了原来的王城,到这里居住。

从这以后,世世代代该国的人就住在此城,广车王最先建立了宫舍,所以这里叫王舍城。

王舍城的大概本起就是这个样子的。

【原文】

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梨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

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

 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羊、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 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围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 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

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凉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本起竟。

–节选自《大智度论》

当时是,如今是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经常说道:“快活!快活!”,等到了临终的时候却喊着:“苦啊!苦啊!”,又喊道:“阎罗王来取我的命了”,院主问他:“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扔到水里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现在这是怎么了”,禅师举着枕头对他说:“你说的当时是那样,现在跟那时还一样吗?”院主没有再说话。

【原文】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曰: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曰: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曰: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

–节选自《五灯会元》

心坚舍利弗

佛陀问罗睺罗:“在大众里面谁是上座呢?”,罗睺罗回答:“是舍利弗尊者”,佛陀说:“舍利弗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这个时候舍利弗听到了佛陀的话,随即就把食物吐了出来,并发誓:“从今天以后不再接受人的恭请”,这个时候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人来到舍利弗那里,对舍利弗说:“佛陀不会因为没有缘由接受人的恭请,大德舍利弗也不接受恭请,我们这些白衣弟子该如何得到大信清净呢?”,舍利弗说:“我师父佛陀说:舍利弗吃了不干净的食物,现在不能受人恭请”,波斯匿王等人来到佛陀的地方,对佛陀说:“佛陀您不轻易受人恭请,舍利弗也不接受,我们这样的人该怎样获得大信呢?希望佛陀让舍利弗接受人的恭请”,佛陀说:“这个人内心坚固不可能让他改变的”,这时候佛陀讲了一下其中的因缘:“过去有一个国王被毒蛇咬了快要死了,叫了很多医术高超的医生来治毒蛇的毒,当时这些医生们都说:还是要让咬了大王的毒蛇来把毒处理干净”,那个时候医生们用各种咒术把咬了大王的毒蛇召唤到大王的那里,医生们用草点燃令毒蛇把毒逼出,如果不把毒逼出就投入火中,当时毒蛇心想:我已经吐出毒还怎么处理干净,我肯定要死的,想到这里就进入火中,当时的毒蛇就是现在的舍利弗,从那以后每生每世内心坚定不能撼动。

【原文】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 罗睺罗答: “和上舍利弗。” 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 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 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 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 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 “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 佛言: “此人心坚,不可移转。” 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 ‘还令蛇嗽,毒气乃尽。 ’ 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 ‘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

–节选自《大智度论》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四个字是阿难等佛陀的大弟子们所说的,这四个字是进入佛法的象征,代表着佛法。佛陀涅槃的时候,在俱夷那竭国的萨罗双树中间,头朝着北面卧着,即将进入涅槃,那个时候阿难亲情之爱没有除净,因为没有出离情欲,心里非常的悲伤不能够自拔。这个时候长老阿尼卢豆对阿难说:“你是守护着佛陀法藏的人,不应该像一个凡人那样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所有有为的法都是无常的,你不要在悲伤了!况且佛陀亲手把佛法传给了你,你现在却在愁闷之中,这样是对佛陀付法的辜负。你应该去问佛陀:‘佛陀您涅槃之后,我应该怎么继续行道?以谁来当做老师?那些恶口的比丘又该如何和他们相处?佛经的开头应该以什么话开始呢?’像这些未来的事情你应该去问一下佛陀。”

阿难听了阿尼卢豆长老这番话后幡然醒悟,在道力的加持下来到佛陀的床边,把长老说的这些事情来问佛陀,佛陀对阿难说:“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原文】

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尼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节选自《大智度论》

大空小空

一天观察使裴休来访问潭州华林善觉禅师,问:“禅师还有侍者吗?”,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回答说:“有一两个”,裴休问:“在哪里?”,潭州华林善觉禅师于是呼唤大空小空,有两只老虎就从庵的后面出来了,裴休吓了一跳,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对老虎说:“有客人来了你们先离开一下”,两只老虎咆哮了一下就离开了,裴休问:“禅师做了什么功德的事情感应如此”,潭州华林善觉禅师过了很长时间回答道:“会吗?”裴休说:“不会”,禅师说:“我常念观音”。

【原文】

一日观察使裴休访之问曰:“师还有侍者否。”师曰:“有一两个。”裴曰:“在什么处。”师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后而出。裴睹之惊悸。师语二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问曰:“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师乃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山僧常念观音。”

–节选自《五灯会元》

 

释普明

南朝宋时,上定林寺僧人释普明,俗姓张,临淄人。从小出家,禀性清纯,吃素食穿布衣,以忏诵为业,专诵《法华》和《维摩》这两部经。准备有专门的衣服和座位,以在诵经时单独使用,所以从来没有在读经的时候受到杂染污秽的污染。每当诵《法华经》,至《劝发品》时,就能看见普贤菩萨乘六牙大白象站在他的前面;诵《维摩经》,则能听到空中有伎乐歌呗的声音。他又很善于持咒,他持咒所救的人都痊愈了,乡里有一个人叫王道真,这个人的妻子病了,就请明法师来持咒救她,明法师刚进门,这个人的妻子就晕倒了,一会儿就看见一个像狐狸的动物,身长好几尺,从狗洞了跑了出来,他的妻子的病因此就好了。明法师有一次经过河边的祠堂,那里的巫师自言自语道:“祠堂里的神看见法师都逃走了。”他圆寂于宋孝建年间,终年八十五岁。

【原文】

齐上定林寺有释普明,姓张,临淄人。少出家。禀性清纯,蔬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讽诵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乡人王道真妻病,请明来咒。明入门,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从狗窦出,因此而愈。明尝行水傍祠。巫觋自云:神见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节选自《法苑珠林》

春皇庖牺

春皇是庖牺的别号,在他居住的地方,含有华胥氏之地。庖牺的母亲常在这里游玩,一天,有一缕青虹萦绕着她,很长时间才逐渐消散,她就怀孕了,经过十二年才生庖牺。庖牺初生时,就有异像.大大的头很长的眼睛,龟的牙齿龙的嘴唇,眉上有长而尖细的白毛,长长的胡须垂落到地上。有的人说:“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现在庖牺的出生刚好和这个契合。”况且听说圣人生下来都有吉祥的征兆,上古时期的人皇长着蛇样的身体,九个头。自开天辟地始。日、月光轮晖映,山色明,海面静。从此以后,经历了世代沧桑,难以计算。及至庖牺,威德施展海内,圣明又超过了以前的人皇。礼仪、文化、物质文明从这时开始兴起,离开树上筑集、山里挖洞的居住环境,改变茹毛饮血的生活习惯。创立礼仪教化来倡导文治,制造兵器来增强军事实力。用丝弦和桑木制造瑟琴,用转轮磨研土坯做成陶乐器,礼乐从此兴起了。调和八方之风,绘制八卦之图,分清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摆正水、火、风、雷、山、泽六神的享位。在这时还没有文字,庖牺按着天形制造圆规,画出园形图,按着地形制造矩尺,画出方形图。观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图形,划分日昙记时的刻度。让部落首领进行众多的祭祀活动,巡视地形来确定山川、河流的名称,并开始有男娶女嫁用以整治人类道德。庖就是包括的意思,说的是包罗万象,用牲畜祭献神灵,百姓钦服他的圣明,所以称他庖牺。也称作伏羲。他改变了蒙昧无知的原始状态,实行了尊卑有序的周密的礼仪教化,所以也称他密牺。他还在天下施行最美好的德政,平民百姓,没有不崇敬他的。庖牺以木德称王。所以也叫他春皇。他的明睿照耀于天下,这也就是太昊的意思。昊是明亮的意思,庖牺位居东方,太阳哺育万物,使草木萌生,与木德相契合。庖牺的声音符合五音中的角音,所以也称他‘木皇’。

【原文】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或人曰: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今叶以天时。且闻圣人生皆有祥瑞。昔者人皇蛇身九首,肇自开辟。于时日月重轮,山明海静。自尔以来,为陵成谷,世历推移,难可计算。比于圣德,有逾前皇。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调和八风,以画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于时未有书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审地势以定川岳,始嫁娶以修人道。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修罗窟

西国志这本书里记载,在中印度有一个瞻波国,这个国家西南边山的石涧里有一个阿修罗窟,有一个人游山修道的时候遇到了这个洞窟,这个人就进入到洞中看到了阿修罗的宫殿,非常的精美就像天宫一样,园池林果多到无法描述,阿修罗们看到这个人来到这里,就问他:“你想在这里住下去吗?”这个人回答说:“我想回到自己的地方”,阿修罗们看他不想在这里住下去,就给了他一个桃子吃,阿修罗就对他说:“你最好快点出去,恐怕你的身子逐渐变大洞窟会容不下”,说完以后这个人就往外走,身子越来越高,容貌也越来越粗大,等到头部才出洞口,身子就大到把洞口塞住了出不来了,从这以后几百年,这个人就一直露了个头在洞口,头就像三个大陶罐那么大,人们见到他,就和人们说他造成现在状况的前因后果。人们可怜他,对他说:“我们把石头凿开让你出来怎么样?”这个人说:“那就非常的感谢你们了!”,人们就把这件事情禀报给了国王,国王召集群臣商议这个事情,他们觉得这个人不是凡人,他的力量可以匹敌千人,如果帮他把石头凿了让他出来,如果他有不好的企图没人能够打败他,因此就把这件事搁置了。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大头仙人。唐朝的使者王玄策,曾经三次到过这个地方,用手摸他的头和他谈话,他神志非常清晰,后来这附近的山上起了大火,大火把他的头烧的焦黑,他还活着没有死。

【原文】

西国志云。中印度在瞻波国。西南山石涧中。有修罗窟。有人因游山修道遇逢此窟。人遂入中见有修罗宫殿处。妙精华乍类天宫。园池林果不可述尽。阿修罗众既见斯人希来到此。语云。汝能久住以不。答云。欲还本处。修罗既见不住。遂施一桃与食讫。修罗语言。汝宜急出。恐汝身大窟不得容。言讫走出。身遂增长形貌粗大。人头才出。身大孔塞。遂不出尽。自尔已来年向数百。唯有大头如三硕瓮。人见共语具说此缘。人愍语云。我等凿石令汝身出。其事云何。答云。恩泽。人奏国王。具述此意。君臣共议。此非凡人力敌千人。若凿令出。傥有不测之意。谁能抗之。因此依旧。时人号为大头仙人。唐国使人王玄策。已三度至彼。以手摩头共语。了了分明。近有山内野火烧头焦黑。命犹不死。西国志六十卷。国家修撰。奉。

–节选自《法苑珠林》

昙鸾

魏朝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有一个叫昙鸾的和尚,不知道他是哪个祖氏,知道他是雁门人,家在五台山附近,五台山的神迹灵怪故事,早就流传于民间。昙鸾因为患有气疾,到处找医生治疗,游行到了汾川秦陵旧址的时候,进入城东门上看青云的时候忽然看到天门洞开,六欲天的阶次位置上下重复,清清楚楚全部看见,因此,他的病痊愈了。后来前往江南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寻找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方法,等到了陶弘景那里,两个人谈的很高兴,陶弘景就给了他十卷仙书来酬答他不远而来的诚意,等回到浙江,有鲍郎子神,每次鼓风涌浪,7天以后才能止息。昙鸾到时,正是涌浪的开始,无法渡江。昙鸾便往神庙,将自己的心情祈告庙神说:“如果我所请求的能实现,我将为你重造庙宇。”不一会儿,庙神就现形,样子有20岁左右,来告诉昙鸾说:“如果你想渡江,明日早晨就行。希望你不要食言。”等到第二天早晨,浪涛还怒发不止。昙鸾才上到船上,江面一下子就安然平静下来。昙鸾按期来到梁武帝身边,详细叙述了其中的缘由。梁武帝下敕书,为江神重新建造灵庙。昙鸾当即辞别梁武帝,返回魏国。他想到名山中,依照仙方修炼。昙鸾来到洛阳,遇到印度三藏菩提留支。昙鸾前往问道:“佛法中有没有长生不死的法术,能够胜过中国仙经的呢?”菩提留支向地唾了一口唾沫说:“这是什么话,二者是不能相比的。中国哪个地方有长生不死的法术,即使能够长寿,暂时不死,但是终究要轮回三界的。”菩提留支就将《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可以解脱生死,不会轮回。”昙鸾又移到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居住。一心一意的依照佛经修习净土,昙鸾圆寂的时候67岁。昙鸾归终那天,幡花幢盖,盈满寺院,香气蓬勃,音声热闹。凡是到寺中来的人,都看到了这种景象。人们将此事上奏朝廷,敕令将他葬在汾西秦陵文谷,建造砖塔,并为他立碑。这些今天都保存下来了。

【原文】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未详氏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异怪逸于民。鸾因患气疾。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云。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鸾睹。由斯疾愈。后往江南陶隐居处。求觅仙方冀益长寿。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来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现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由鼓怒。才入船里恬然安静。依斯达到。梁帝见重。因出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后辞帝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流支。鸾往启曰。佛法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轮三有。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永绝轮回。后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一心依经作净土业。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华幢盖高映院宇。香气蓬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魏兴和四年。卒于平遥山寺。年六十有七(右一出梁高僧传)

–节选自《法苑珠林》

宋仑氏二女

宋仑氏有两个女儿,东官曾城人,元嘉九年姊妹两个人,姐姐十岁,妹妹九岁,那个地方的愚昧不知道什么是佛经佛法,在二月八日的时候姊妹两个人失踪了不知道去了哪里,三天以后回来了,只是大概的说见到了佛,九月十五日的时候又没有了,十天后又回来了,回来以后会说外国话了,还会诵读佛经,能看懂梵文的书籍,看到西域来的和尚就和他们讨论佛法,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又没有了,田间耕作的人说:看到她们顺着风吹着上天了。她们的父母担忧害怕痛哭流泪祈求神灵赐福保佑他们的女儿。一个月以后她们又回来了,已经剃发出家了,穿着僧服,拿着剃掉的头发,自己说见到了佛陀和比丘尼对她们说:“你们宿世因缘应该成为我的弟子”,举手摸他们的头,头发自己就脱落了,并给赐给她们法名,姐姐叫法缘,妹妹叫法彩。在送她们回来的那天告诉她们回去以后可以做一个精舍来修行她们学到的经法,姊妹两个回来以后就把供奉鬼的庙给拆了,修缮精舍每天持戒诵经,每天傍晚的时候精舍那里就会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就好像点着的蜡烛,从此以后,她们容貌举止华赡文雅,发音吐语一改故常,清醇而有韵致,即使是京城尼僧讽诵经书,也难以超过她们。刺史韦朗亲自到这个地方来供养姊妹两个人,听她们谈论的东西非常的尊敬又很惊异,那个地方的人也都知道敬信佛法了。

【原文】

宋侖氏二女,东官曾城人也,是时祖姊妹。元嘉九年。一引作元年姊年十岁,妹年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以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见西域沙门,便相开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忽复失之,田间作人云:“见其从风,逕飘上天。”父母号惧,祀神求福。一引作父母哀哭求祷神鬼既而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世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因堕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女既归家,即毁除鬼座,缮立精庐,夜齐诵经,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若灯烛。二女自此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风调,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等三字一引作就里并迎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于是溪里皆知奉法。

–节选自《冥祥记》

释慧嵬

晋朝长安有一个叫释慧嵬的和尚,不知道是哪里人,住在长安大寺里,戒行清净,经常去山谷里修习禅定,有一次一个无头鬼来了,释慧嵬神色不变,对这个鬼说:“你没有头,就不会有头疼的烦恼了,这么多么痛快的一件事。”鬼就消失不见了。之后又变了一个没有肚子但是有手和脚的鬼来,释慧嵬又说:“你没有肚子,就没有五藏的忧患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一会这个鬼又变作其他怪异的形状,释慧嵬都随言而说遣走他。后来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天气变得特别冷,有一个女的到他这里来请求寄宿,这个女的形貌端正,穿的衣服也很新,姿态柔媚优雅,自称是天女,说:“因为上人有德,所以上天派遣我来慰问上人。”谈论言说之间想要动却释慧嵬修道之心,但是释慧嵬却坚定志向一心求道不去理会这些干扰,于是对这个女的说:“我的心就像死灰一样,不需要用这样的美色的躯体来试验我了”,那个女的就驾云飞去消逝了,走的时候回头感叹道:“海水可以枯竭,须弥山可以倾倒,上人道心坚固不可动摇。”后来在晋朝隆安三年的时候和法显法师一起出游西域,就不知道去哪里了。后来又有释贤护法师,姓孙是凉州人,住在了广汉阎兴寺,经常修习禅定作为功课,又善于律行持戒,纤毫没有破戒过,在晋朝隆安五年的时候圆寂了,圆寂的时候口里出现五色光明,光照满了整个寺庙,圆寂前留下遗言圆寂后火化,他的弟子按照他的嘱咐去做了,四肢都烧尽了,只有一只手指头没有被烧,弟子们就把这只手指埋到给释贤护法师设立的塔下。

【原文】

晋长安释慧嵬。不知何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言遣之。后久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陵云而逝。顾谓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续有释贤护。姓孙。凉州人。来止广汉阎兴寺。常习禅为业。又善律行纤豪无缺。以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遗言使烧身。弟子行之。既而支节都尽。唯手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右一出梁朝高僧传)

–节选自《法苑珠林》

史世光

晋朝有一个叫史世光的襄阳人,咸和八年死于武昌,沙门支法山给他转了七天的小品经,支法山疲倦小憩的时候,听到灵位上有人喊他,史家里有一个叫张信的奴婢,看到史世光穿着生前的衣服坐着,对张信说:“我本来应该堕成龙类,但是因为支法师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接我上了第七梵天处受生快乐,昙护昙坚是支法山法师去世的沙弥弟子。”之后支法山又为他转大品经。史世光又回来到座位上,世光活着的时候,用两幡供奉,当时在寺中,就呼唤张信拿幡送我。张信说:“是。”说完就死了,史世光带着张信拿着幡一起向西北飞去,到了一座琉璃色的青山上,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了天门,史世光于是自己拿着幡让张信回去,给了他一个巴豆大小的青香,说把这个给支法山和尚。张信还没有走的时候便看见史世光直接进入到天门中,张信原路返回,一会又复活了,也没有看到手中的香,幡也还在寺庙里。张信和史世光一起离开家的时候,他六岁的儿子指着对祖母说:阿郎飞上天了。祖母看不到,世光又和天上的十几个人,一齐回到他家,徘徊而去,每次来一定看见插簪戴帽,去时一定露出发髻。张信问他,答道:“天上有帽子,不戴这个。”然后就戴着天冠和一群天上人弹琴作歌,一直登上他母亲住的屋子。张信问他为什么多次回来。世光说:“我来,是想使你们知道罪福,也使我母亲快乐。”琴音清妙,不象凡间的声音,家人都能听到,然而那个琴声象在隔壁似的,不能亲眼看到,只有张信听到的十分分明。过了一会离去了,张信自送,看见世光进入一个黑门,不一会就出来了,对张信说:“舅舅在这里每天被拷打,痛苦难忍,我才省视回来,舅舅犯的杀人的罪,所以受到这种报应。可告诉舅母,请和尚为他诵经,能稍加免脱。”其舅就是轻车将军的果报命终的。

【原文】

晋史世光者。襄阳人也。咸和八年于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疲而微卧。闻灵座上如有人声。史家有婢字张信。见世光在座上着衣帢具如平生。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护坚并是山之沙弥已亡者也。后支法山复往为转大品。又来在座。世光生时以二幡供养。时在寺中乃呼张信持幡送我。信曰。诺。便绝死。将信持幡。俱西北飞。上一青山如琉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光乃自提幡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信复道而还。倏忽苏活。亦不复见手中香也。幡亦故在寺中。世光与信于家去时。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曰。阿郎飞上天。婆为见不。世光后复与天人十余。俱还其家徘徊而去。每来必见簪帢。去必露髻。信问之。答曰。天上有冠不着此也。后乃着天冠。与群天人鼓琴行歌。径上母堂。信问。何用屡来。曰我来欲使汝辈知罪福也。亦兼娱乐阿母。琴音清妙不类世声。家人小大悉得闻之。然闻其声如隔壁障。不得亲察也。唯信闻之独分明焉。有顷去。信自送见光入一黑门。有顷来出谓信曰。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胜。省视还也。舅坐犯杀罪。故受此报。可告舅母会僧转经。当稍免脱。舅即轻车将军报终也(右一出冥祥记)

–节选自《法苑珠林》

妙法有大功德

在过去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拿着很多人的骷髅到华氏城中到处吆喝着卖,吆喝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买他的头骨,这个婆罗门非常的愤怒,高声骂道:“这个城里的人都是愚痴愚拙,如果再没有人买我的骷髅,我就到处去说这个城的坏话,让人们知道这个城的恶名。”当时城里的优婆塞们,听到了以后害怕他会毁谤,就花钱去买骷髅,买的时候就用铜箸从骷髅的耳朵处穿过,如果能整个穿过的就给更多的钱买下,穿到一半的就给更少的钱买下,一点都穿不过的就不买了。婆罗门就问:”我这些骷髅都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价格不一样?“优婆塞说:”那些能够整个穿过的,说明这个人生前的时候听受了妙法,智慧高胜,所以应当贵,所以给更多的钱,那些只穿到一半的,说明这个人虽然听闻经法,但是不能够分别,所以就给更少的钱,那些整个都穿不过的,说明这个人过去的时候没有听闻过经法,所以就不买了。优婆塞拿着买到的骷髅到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优婆塞们就转生到了天上,通过这个因缘故事,应当知道听闻妙法有很大的功德。这些优婆塞用听法人的骷髅起塔供养,尚且得到了生天的果报,那些能够至心听受经法并且供养恭敬诵持经法的人,他们的福报,实在难以穷尽,将来一定能够成就无上大道,所以那些智慧的人如果想要得到无上安隐的快乐,应该至心勤听经法。

【原文】

又於往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衒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极大瞋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闇钝。若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後,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二鸟闻法

《贤愚经》里提到:“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舍卫国中的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施与僧众衣食,僧众需要的一切东西长者都尽其所有供养,须达长者家里有两只鹦鹉,一只叫律提,一只叫赊律提,天生机敏聪慧,能够听懂人们说话,每当见到比丘要来,就先飞到家里来告诉家里人出来迎接,阿难尊者有一次到长者家里,看到鹦鹉很聪明,就给它们讲说了四谛法门,长者家里的门前有一棵树,两只鸟听闻佛法以后就飞到树上,很高兴的诵持着,夜里在树上休息,被野狐狸给捉住吃掉了,因为这个听法的善根,死了以后生到了四天王天上,在四天王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忉利天上,忉利天上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夜摩天上,夜摩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兜率天上,兜率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化乐天上,化乐天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他化自在天上,他化自在天上寿命尽了以后又生到了化乐天,如是辗转又转生到了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尽了以后,又再辗转生到了他化自在天,这样在六欲天中往复了七次,放纵的享受着快乐,在每一层天上都活到了这一层天的天人应有的寿命的尽头,中途没有夭折,后来天报尽了以后又投生到人家,出家修道证得了辟支佛果,一个叫昙摩,一个叫修昙摩。“

【原文】

《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众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出迎逆。阿难後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狐所食。缘此善根,生四天王天。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寿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於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如是次第还复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经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极天之寿而无中夭。後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节选自《法苑珠林》

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杂宝藏经》提到:”过去有一个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经常到僧之席次请两个比丘到家里来供养,有一次有一个老比丘到她家里接受供养,这个老比丘年纪很大,慧根愚昧,对于佛法什么都不知道,吃完斋饭以后,这家的女人至心的请求老比丘讲法,在老比丘前敷座闭上眼睛静坐着,老比丘知道自己给她讲不了法,趁着她闭上眼的时候偷偷的逃走回到寺庙了,然而这家的女人至心的思量到:有为的法,无常苦空,不能够得到自在。如此深下心来观察,不久就证得了须陀洹果,证果以后,她就到寺里找那位老比丘,来报答让她证果的恩情。然而这个比丘知道自己无知,知道她来了就逃走了,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处处躲着她。这个女人苦求见她好多次都没有见到,就等老比丘自己出现,等老比丘出现了,这个女人就把自己证果的前后过程跟老比丘说了,来报答老比丘的恩情。老比丘知道了以后更加的惭愧,自己非常的自责,不久也证得了须陀洹果。所以那些修行佛道的人应该至心精诚的求法,如果求法的心是最诚挚的,一定会有所收获。“

【原文】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於僧次请二比丘,就舍供养。後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座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泯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节选自《法苑珠林》

小婢住莫流

长老毕陵伽婆蹉眼睛经常疼,去乞食的时候经常要过恒河水,到了水边弹指说:“小婢停下来不要流了”,恒河水就分成两断,长老得以过去,恒河神到佛陀那里对佛陀说:“佛陀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经常骂我小婢停下来不要流了”,佛陀对长老说:“毕陵伽婆蹉向恒河神忏悔!”毕陵伽婆蹉就合掌对恒河神说:“小婢不要嗔恨了,我现在向你忏悔!”这个时候大家都笑了说:“你为什么忏悔的时候又骂了人家?”,佛陀对恒河神说:“你看到毕陵伽婆蹉合掌忏悔了吧,忏悔的时候没有傲慢说的这个话,他并不是有意的,这个人五百世以来经常投生在婆罗门家中,经常傲慢尊贵,轻贱其他人,这些只是他往世的习气,并不是他有心为之”

【原文】

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 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 “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 ” 佛告: “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 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 “小婢莫瞋!今忏谢汝! ” 是时,大众笑之: “云何忏谢而复骂耶? ” 佛语恒神: “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

–节选自《大智度论》

水盛禅师传

水盛禅师是饶之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姓范,号无住,禅师出生的时候祥瑞的光照充满了屋子,等到禅师长大成为孩童的时候,就以做佛事为乐,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就在罗山寺跟随出家僧人常公,常公让他去乡里的私塾里学习,但是禅师却每日打坐参禅。一天自己刺血来书写金刚经,让常公看到了,常公呵责道:“每天不读书就做这个?”禅师很淡然的对常公说:“读书如果能免除生死的话,那我一定不会懈怠的,但是读书考取功名根本免不了生死。”常公说:“你这个黄口小儿,你现在好好做个儒生读书,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入道也不晚。”禅师没有再说话。常公虽然感觉到禅师与众不同但是始终还是想督促他去读书。

等到出家为僧,就去蒋山月庭忠禅师门下,当时孤舟济禅师为首座,孤舟济禅师给他看《皖山凝示蒙山异公语》,禅师感叹道:“这已经是第二次看到了”

禅师在一个屋子里禅坐,把身体的三百六十节骨头,八万四千毛孔,以及山河大地都摄入一念,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变幻不定难以控制,继续凝神定视,双瞳合二为一,汗水从眼睛流过也感觉不到痛楚,后面经过三四天,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也不会撼动自己了,禅师相信自己一定会证悟,所以把自己所携带的书籍全都给烧了,并且发愿:如果这一生不能够作佛就下无间地狱!旁边的人听到都感到不屑。

又一次经过匡庐,居住在东林,禅师又再一次发奋说:“今天如果不能够证道就死在蒲团上”。就在蒲团上结跏趺坐,持续的精进,到半夜的时候,在最危难孤独的时候,舍命一跃,不自觉中就像从荆棘林里走了出来,所走的地方,忽然就变的平坦了,秋天的朗朗夜空的月亮,独自的照耀着,反过来看自己的身体,清澈透明,自己只剩下一个念头还在,禅师仍然以为会堕落在断灭里,继续精进修行不懈怠,等到回到罗山,才整体打成一片,禅师以祖师的证悟的例子来参考,都能明白了,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后来就在东林掌管藏经阁的钥匙,有一次读到妙喜禅师的“明心见性非桑门事”又感觉到疑惑自己不能解释明白,有的人讥讽说:“佛法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言语道断,你又怎么这样的凝滞呢?”于是禅师心中的疑惑像被洗去了一样,自己不敢再说自己已经达到了。

过了五年,再次向孤舟济禅师问道,孤舟济禅师说道:“蒙山曾经说过,载松道人,不因为二缘而出生,达摩埋葬在熊耳,留下一只鞋回到了西方,这是神通吗?还是佛法本应就是这个样子?“禅师说:“这是形神的妙用而已”孤舟济禅师说道:“不是这样的,有一天你会知道的”。

禅师又到无为那里,参拜无能教禅师,跟无能教禅师说了与孤舟济禅师的对话,无能教禅师说道:”因为你不能解的原故”,禅师忽然大悟,以前的各种玄妙知解都脱去了,再看从前见就像通宵一梦一样,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一切皆空,等到觉悟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

无能教禅师举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让禅师来个颂,禅师冲口说道:“赵州道无,猛虎当路,狐兔潜踪,佛祖罔措”,无能教禅师又让他参颂赵州的有字公案,禅师说道:“狗子佛性有,面南看北斗,更拟问如何,虚空开笑口。”无能教禅师肯定了禅师的证悟,摸他后背说道:“你以后一定会弘扬广大宗门”

禅师辞别无能教禅师以后去了浮梁,荐福海印禅师请水盛禅师分座说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水盛禅师隐居南巢,巢地的民众柳氏在山上给禅师建了一个修行的道场,起名竺源,请水盛禅师来居住,巢地的五座山峰下,以前有五个龙潭,听说水盛禅师要来,都乘风雷飞走了。

天历己巳年,朝廷派遣官员来请水盛禅师主持西湖妙果寺,水盛禅师弘扬宗门,一时震撼四方,门徒禅客一时云集,甚至还有人不远万里来参拜禅师。后来行役僧之令,水盛禅师隐退又回到了南巢那里,但是仰慕的人也越来越多,宗藩宣让王多次派遣使者让水盛禅师出山,但是水盛禅师都以年老身体有病推辞掉了。

水盛禅师常嘱咐门徒道:凡是剃发穿僧服的人,应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要相应,来纠正自己的证悟到的境界,灵灵自照,时间久了就会自然的加深,具足大无畏,就像透过水的月光,万浪千波也打散不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生死阴魔所迷惑,这是我自己生平切切实实证到的,所以这里说出来教诲大家。

水盛禅师德行高尚,就像那壁立千刃的悬崖,广信祝蕃远经常说道:番阳竺源,吴中断崖,那是人中的孤峰悬崖,只可远观却不能与之相比。人们都说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水盛禅师有三关语来考验那些前来参访求道的人:

一, 父母未生已前,向甚处安身立命?

二,三千里外定誵讹,因甚对面不相识?

三,展手云,此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

来的人大多没有契中禅师的禅机。

到了正七年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水盛禅师召集徒众,在膝上的纸上写完偈子就端坐圆寂了,禅师的弟子把禅师的全身奉到了珠峰的塔中,等到将要下葬的时候,当夜有光亮,就像天上有蜡烛下来,交相通贯,不一会就散到了五个山峰顶,又合到了塔中,前后三天才停止了,巢地方圆几十里的居民都聚集来观看,感到很惊异。水盛禅师圆寂时七十二岁,出家为僧五十三年。

【原文】

水盛禅师,饶之乐平人,姓范氏,号无住。生时祥光照室,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年十七,从沙门常公于罗山寺,常使受学乡校,而师每耽禅寂,一日刺血书金刚经,常见之,呵曰:不读书,早事此耶?师徐对曰:读书能免生死,固不敢懈,第不免尔!常曰:汝黄口小儿,姑注意于儒,他时入道未晚也。师弗答。常虽奇之,终欲使卒其学。

既剃落,谒月庭忠于蒋山。时孤舟济为首座,济以皖山凝示蒙山异公语示之,师抚几曰:于此已见二公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及山河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瞳,与合为一,污从眦流,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摇撼不动,师自信法决可证,因取所携书帙火焚之,且发愿云:吾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地狱也!傍观者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止东林,复奋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夜参半,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丛中,所履之地,忽尔平沉,而秋空素月,连娟独照;返观自身,澄澄湛湛,惟有一念不忘在。师犹以堕于断灭,益进修弗懈,洎归罗山,方全体顿现。参以诸祖契证,坦然明白,自谓开悟,及掌藏钥于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语,又复致疑不能释。或诮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子何太滞也?于是胸中荡焉若洗然,不敢谓已至。

越五载,重谒济,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磨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曰:此形神俱妙而已。曰:不然,子他日当自知之。

师复往无为,参无能教,举济话,教曰:为汝弗解故也。师忽大悟,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见,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教俾颂赵州无字话,师冲口曰:赵州道无,猛虎当路,狐兔潜踪,佛祖罔措。又令颂有字话,师曰:狗子佛性有,面南看北斗,更拟问如何,虚空开笑口。教肯之,抚其背曰:尔后当大弘吾宗。

师辞归浮梁,荐福海印请分座说法。久之,隐居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曰竺源,请师居之。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所,闻师至,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遣官以聘起师,主西湖妙果。师弘阐宗旨,震撼四方,学徒一集,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时已行役僧之令,师引退,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遣使者致师,师以老病固辞。

师常嘱学徒云:凡剃发染衣,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灵灵自照,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始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师生平实证实悟者,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广信祝蕃远常云:番阳竺源,吴中断崖,其人类孤峰悬崖,可仰望而不可攀跻。人称之为实录。

垂三关语示学者:一,父母未生已前,向甚处安身立命?二,三千里外定誵讹,因甚对面不相识?三,展手云,此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学者多不契其机。

至正七年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师召四众戒敕之,引纸膝上书偈,端坐而逝。弟子奉全身塔于珠峰。将葬,是夜有光,如匹练自天际下烛,交相通贯,未几,散布五峰之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师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三。

Page 7 of 7
1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