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光長老:前生老修行,今生花花公子。

這修行人吶,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來生也要繼續!虛雲老和尚見過十幾個前生做和尚的,虛雲和尚在雲南之前,曾國藩做過雲南王,曾國藩信佛,在雲南拜了個師父,這師父天天看華嚴經,功夫用的很好,外號草鞋老師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說這個皈依弟子對師父恭敬的太很了也不好,你收這麼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沒有得到佛法的實際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轉,弄不好會給他當兒子,就這麼狠!以前他們說,寧吃千家飯,不受一家供。

這個草鞋老師公,他跟曾國藩有緣,他早晚到衙門裡,誰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那天大家都看到了,他到曾國藩夫人的房裡,夫人馬上就生了個小孩,生下來很聰明,後來書讀的也很好,這時候,虛雲老和尚就在雞足山了。

曾國藩跟虛雲老和尚是親戚,也弄不清曾國藩的母親是老和尚的姑姑,還是老和尚的母親是曾國藩的姑姑,反正他們是親戚,跟老和尚經常來往。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師公給他當兒子。你說這個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沒了還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說有點福報,生死沒了,還是貪染社會上這些五欲。曾國藩他這個兒子貪心好大,十多歲就找了幾個女的,虛雲老和尚是個好意,到他家裡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見。就是今生修持好,來生有福報,有福報是有福報啊,福報會造業!

老和尚說雲南督軍唐繼堯,前生也是個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個和尚,他不是護老和尚的法嗎?老和尚勸他:唐居士,你還是出家吧!他說:我過幾年再出家,這些事還沒辦了。你要等到事情辦了啊,那事情就辦不了啦,結果他還沒出家。你沒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個和尚也不行。

我們出家學佛要學古人不執著,不要分長分短,你是這樣,他是那樣,弄得不安生,一定要學古人,不住相,不執著,修行就這樣修。

初果须陀洹、二果阿那含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图文均来自网络)

贪求淫欲的须陀洹的故事

《出曜经卷》第十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惟念品第十六

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觉寤思女姿颜,欲与言语交通;眠寐梦想容貌,携手共游。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形骸独立。尔时彼家,恒有知识道人往返。其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困羸,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尔不?”时道人曰:“但说无苦。设有隐匿之事。我当覆藏,不使彰露。“妇人白言:“我夫禀性,淫欲偏多,昼夜役娆,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不自济。”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往反?”妇语其夫:“汝言审见我,我有何咎,我恒贞良不犯女礼,何以见骂?”乃至于斯妇人,即集五亲宗族,告语之曰:“今我夫主意见踈薄,永息亲情,不复交通;复见骂詈,称言见我,今于众前便可说之。”夫言:“且止,须我引证,乃得自明。”夫主还归,彩画好瓶,成满粪秽,牢盖其口,香华芬熏,还至彼众,告其妇曰:“审爱我不?若爱我者,可抱弄此瓶,如爱我身。”妇随其语,抱瓶翫弄,意不舍离。夫主见妇已爱着此瓶,即打瓶破,臭秽流溢,蛆虫现出。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尘
见已生秽恶  如彼彩画瓶

白话译文:

曾经有一个淫佚放逸的人,非常喜欢女人的形容音声,不能够舍弃。白天的时候,他就想着女人的姿态和容颜,想着和女人交谈欢闹;晚上的时候,此梦想女人的容貌,想着和女人携手游玩。

有一次,他的老婆生病了,身体渐渐消瘦,最后骨瘦如柴。而正在此时,有一个出家人经常往返于他家门口,他的老婆就告诉出家人说:“我现在慢慢的消瘦,日夜困乏,是有原因的,我想告诉您这个原因,但是希望您替我保密,不知道可以不?”

出家人回答道:“你说你的苦楚就好了,不要担心,就算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话,我也会替你覆藏的,不使其他人知道。”

他的妻子就说:“我的老公习气之中,淫欲偏多,不论白天黑夜的挑逗戏笑,连吃饭的空闲都这样,因为这样我生了病,恐怕自己支撑不了多久。”

道人听完后,对这女人说:“若是你的丈夫再接近你的身体,你便这样对他说:“须陀洹的行为,会像你这样子吗?””

后来,果然如出家人教的那样,丈夫再来亲近的时候,他的老婆就说:“您做为一个须陀洹,应该像你这样子吗?”

丈夫听完后,感到非常惭愧,返观自心,思惟:“我难道不一定是须陀洹吗?”如是观察,便息掉了淫意,在空闲之处思惟校计,依次而成斯陀洹,阿那含。自己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正法,便不再和老婆戏笑玩闹。

他的老婆问他:“你现在因为什么原因息灭了自己的淫欲之念呢,不再和我过夫妻生活?”他就告诉老婆道:“我已经慎重仔细的看到了真实的你,为什么还要再和你过夫妻生活。”

他的老婆于是说:“你说慎重仔细的看见了我,那我有什么过错?我一直是贞良贤淑,不犯任何的女人该守的礼节,你为什么要骂我?”

他的老婆于是召集了五亲宗族,告诉大家说:“现在我的丈夫对我日见情薄,不再和我行夫妻之礼,还骂我说看到了真实的我,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便可把话说开了。”

丈夫于是说:“先等一等,让我拿出证据来,就会自然明白了。”于是他出去了一会,等回来以后,手里拿着一个美丽的彩瓶,事实上里面装着烘尿等秽物,因为口牢固的封着,瓶子还是香气四溢,芬芳郁然。

他把瓶子递给他老婆说:“你一定还爱我是不是?假如还爱我的话,你可以抱着这个瓶子,就像爱我的身体一般。”

他老婆听完这话,于是接过瓶子玩弄起来,来表达自己不舍不弃不离的意向。他看到老婆如此,就打破瓶子,臭秽之物四处流溢,蛆虫到处爬。于是他对老婆说:“你现在还能抱着这个破坏的瓶子吗?”

他老婆回答道:“我就算去死,我也不会再接近这个破瓶子,就算跳火坑,跳深水,跳深渊,把头足异处,也不会接近这个瓶子。”

于是他告诉自己的老婆:“我前面说的看见了真实的你,正是看到了这种事情。我入定观看你的身体,其臭秽的情形,比这个瓶子厉害千百倍,从头到脚仔细的分别思惟,骨血肉痰浓等三十六种物体,有什么可以值得再贪恋的呢?”于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再次说偈道:

勇猛精进的人进入定观之中,
照见了身心如同尘土和风火
真实的见到后才知是其秽恶
就像这个装着粪尿的彩画瓶。

初果、二果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大智度论: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

初果二果还没有断尽欲界的烦恼,还有欲染。

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

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

《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

《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

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

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于转生于人天。

《修行道地经》:

“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

《大智度论》卷二八: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证须陀洹果的条件:断三结,即断身见结,戒禁取结及疑网结。(“身见结”指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结”是执著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比如牛戒、狗戒、羊戒等邪行。 ”疑结”是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初果无此烦恼。初果得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
证斯陀含果的条件:三结尽,贪、嗔、痴三毒渐薄;
证阿那含果的条件:断三结,及五下分,贪欲、嗔恨已断;
证阿罗汉果的条件: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善见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

佛教中关于邪淫定义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白话译文:

若在“非时”[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日期及时间],“非处”[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处所及“三道”],“非女”[除女性以外的,各种不同性征的人、畜之类],“处女”[未婚女],“他妇”[有夫之妇],“属自身”[在自身行淫]等情况下行淫的,均为邪淫。

邪淫罪,只有东,西,南三大洲有,北郁单越洲则无邪淫罪。

若对畜生{女},对已经坏烂的[女尸],对众多[女性],对狱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对逃亡的女性,对师长的妻子,对出家尼众等亲近,作非梵行的,名为邪淫。

已经出家的人,虽已无所系属,但对自己的亲属,王属等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在恶世时,乱世时,暴君出世时,怖畏时刻,若强令自己的妻妾剃发出家,当出家后,仍同她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若在“三道”[指:口道,小便道,及大便道]作非梵行的,得淫罪[有关“三道”,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得不同轻罪或重罪。此处从略]。

在道路边,塔庙边,祠寺边,大众集会之处,若自身,若与他人在上述等地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父母,兄弟,国王死亡后“守灵”期内,或先与他人约会,或先应允他人,或先接受财礼,或先接受邀请[其目的是为了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木,泥,画像旁(指圣贤像),以及死尸等人边,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自淫”时[因无实体对象]起妄心,產生了与他人作非梵行想(把他人想象为自己的配偶);又见到属他人之妻,不怀好意,產生了自己与之作非梵行想,这种单方面的“意淫”,也名邪淫。

以上所列举的邪淫罪,也有轻重,从“重烦恼”[如贪嗔痴比较强烈],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发生的,则得轻罪。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隐,如是等处,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于五,此外一切皆名过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摄。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诳谄方便矫乱,或因委托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大智度论》卷十三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诱诳,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问曰∶人守人嗔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着淫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

《大乘造像功德经》:

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

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这个理解为乱伦。)
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这个理解为男-男性事。)
三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这个理解为手淫。)
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这个理解为组织妇女卖婬牟利。)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指男-男性事等性心理异位)

《菩提道次第广论》: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大依怙师亦如是说。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道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译文:若与别人付钱蓄养的娼妓行淫,便是邪淫,自己付钱嫖妓,不属于邪淫。)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此经南传不承认,藏传甘珠尔里没有)

淫戒第三

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

白话文翻译:佛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应该生起欲想和欲觉,淫欲之心尚且不应该生起,何况发起贪欲、嗔恚、愚痴三毒齐具的烦恼根本不净恶业。这其中犯邪淫的情形有四种:男性、女性、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女性: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男性: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的情况也同于以上的分类。

原文: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与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口、肛门、产道三处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与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于口、肛门两处行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发心想要行淫,没有和合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二身和合立即中止淫行,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已经婚配有主,在此期间与之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所谓三处:口处、大便处(肛门)、小便处(产道)。除了这三处,其它地方行淫欲都是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尚未婚配,在此期间与之三处以外行淫的,犯可悔罪,但来世将会受罪苦重报。

原文: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有男性僮仆等,与其口、肛门二处行淫欲,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文: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同妓女行淫,不给钱的,犯邪淫不可悔罪;给了钱的不犯。

原文: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人死乃至动物死后,身根没有坏,和这些尸体行邪淫,如果尸身是女性,在口、肛门、产道三处行淫,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文: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在自己受八关斋戒期间,行淫欲的,犯不可悔罪。八关斋戒期间,不论邪淫还是正淫,都犯戒。

原文: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即使根本没受戒,但是破坏了佛弟子具清净戒行之人梵行的,虽然没有犯邪淫戒之罪,但是这一生以后永远不许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

原文: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白话文翻译:佛对比丘们说:我有两种身,生身和戒身,如果善男子为我的生身造立多宝塔,高至梵天,若有人破损此塔,其罪过尚属可悔,但亏损我的戒身(坏失戒律)所犯的罪无量,所受罪报就像伊罗龙王一般。

緣德禪師:不知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宋朝有一將軍曹翰,在討伐南方的賊寇之後,路經廬山的圓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軍隊風紀不好,大家就嚇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緣德禪師端坐法堂不動。

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連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非常生氣的說道:「我的軍隊路過此間,只想借宿貴寺,讓士兵們休息一下,為什麼你連一聲招呼都沒有?你竟敢如此無理,難道你不知道面前站著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將軍嗎?」
禪師聽後,平靜的睜開雙眼,回答道:「一個軍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無禮,難道你不怕因果報應嗎?」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麼因果報應不報應,難道你不怕死嗎?」

緣德禪師也提高了聲音說道:「難道你不知道面前坐著一個不怕死的禪僧嗎?」

曹翰非常訝異於禪師膽量,同時也被禪師如此的定力折服,問道:「這麼大的一座寺廟只剩下你一個人,其它人呢?」

緣德禪師道:「只要一打鼓,他們就會聞聲回來。」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卻沒有出現任何人。

曹翰不悅道:「已經打鼓了,怎麼還沒有人回來?」

緣德禪師從容道:「因為你打鼓的時候,殺氣太重,請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來的寺僧都跑回來了。

曹翰此時非常有禮的合掌問道:「請問禪師上下?」

禪師平靜的回答道:「我是緣德。」

曹翰驚嘆不已,隨即跪下來祈求道:「原來是德高望重的緣德禪師!禪師,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戰爭中致勝?」

緣德禪師漠然的應道:「不知道!」

自古以來,社會每有戰亂,總有一些大德護衛道場,願與寺廟共存亡,像緣德禪師,勇敢、慈悲、智能之人也。兵難不離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隨興回話是智。尤以問戰爭取勝之道,回以「不知道」,真智仁勇之大德也,此豈非禪心之功用也歟。

木心: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诸位要是真心在听,就该知道我的解释过程,就是我的自我教育过程。

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一作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

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

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太极拳:如身在水中。禅宗:在空气中游泳。

大手印:

“于空中游舞”

禅宗:

“在空气中游泳”,“行于空中”。

药山禅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杨澄甫: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郑曼青:

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十三式之体用各得一式, 其用曰捋,其体曰中定。如此而已。应用时有一招捋就够了。拳架不过为学练而设计,其实到应用,一招都不需要。

郝为真: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

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郑曼青:太极拳四十年心得,只有十二字。

郑曼青:

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

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曰。请言其效用。

曰。在人体则气乃率血而行。故气旺则血旺。天富有大气。多取之不以为贪也。力在人体有大用。地贵有载力。倘能接其毫厘。则为用亦无穷矣。致柔则老氏所谓。能若婴儿。则寿亦可以无疆矣。惟此三语。在人身亦为三才。

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

然习之之法。亦甚简易。

一、随时得有空暇。便觉以泥丸宫顶天。吞天之气。沉于丹田。

二、得有行动。或端坐。或暇立时。在注意所及时。便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以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则我之足已有根矣。

三、丹田。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如鸡之孵卵然。此所谓知止。止于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则皆不离乎丹田也。

然此区区之心得。倘能笃而行之。决非等闲之运动可此。袪病延年。犹易事耳。

AI白话文翻译:

如果你问我四十年的心得,我只有十二个字的总结:

吸取天地之气,接受大地的力量,用柔韧的态度来延长生命。

那么,这些话的效用是什么呢?

在人体中,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力量。因此,气足则血旺。虚空中充满了气,我们可以尽情吸取,这并不是贪婪。力量在人体中有重要的作用。地球有强大的承载力,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它,那么我们就能无穷无尽地利用它。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柔韧,就像老子所说的,像婴儿一样,那么我们的寿命也可以无限延长。这三句话,在人体中,也代表了天、地、人三才的理念。

吸取天地之气,就是在我们的头顶,泥丸宫内,可以增强我们的灵气。接受地球的力量,就是在我们的脚底,涌泉穴,可以增强我们的根力。在我们的腹部丹田,位于腰线之间,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气,保持柔韧,那么我们的腰部就会像活泼的水一样,肾气就会充足,寿命就会增加。

然后,实践这些理念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

一、无论何时有空闲,都要意识到自己的泥丸宫在顶天,吸取天地之气,然后沉淀在丹田。

二、无论是行动、坐着还是站立,只要注意到脚心,就要想象它贴着地面,然后想象它陷入地面。久而久之,你会感觉到你的脚和地心的吸力相接,到那时,你的脚就有了根。

三、丹田,古人所说的行、坐、卧都不能离开的地方。我们要用心和气,一直守护在丹田,就像鸡孵卵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知道止,止于至善的地方。道,就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如果离开了,那就不是道了。孟子所说的养育我们浩然之气,也都不能离开丹田。

这些看似简单的心得,如果你能够坚持去做,那么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运动。它可以帮助你消除疾病,延长生命,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黃念祖: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於北京居士林

「用」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為用。首先叫你發菩提心,三輩往生要發菩提心。論如此細說,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淺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此是最粗淺的說法。以大智慧來說,此論所表達的就是大智慧。發起此心,一向專念,是《無量壽經》所說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此可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辦」,過去多少生沒有成功的事,現在這一生成功了。

我還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縱然是有,那是極少的。

密法,統計下來,從解放到現在,有六個人化光。

中國有十億人口,解放以來四十年。四十年來,十億人之中,只有六個,一億人也攤不到一個,一萬萬攤零點六,經過四十年。

北京才一千多萬人口,離一萬萬還遠啦。

總之,此百分數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冯唐:三十岁,如何做到自立。

冯唐:

挣点钱

有人问 30 岁如何自立?

30 要自立,我觉得第一要挣点钱,挣点自己够花的钱。

当然钱有可能不多,那你就少花点。我给各位讲过我哥的故事,我哥很早就退休了,我就说那钱不够怎么办?那我哥说少花点喽。

就像我见过一个专业做红酒的,他请我去吃个饭,门口就有一个牌子说:菜不好,那就喝点喽;酒不好,那就多喝点喽,你最后总能相对开心。

认点师傅

第二,我觉得你应该有所谓的导师,你要认点儿师傅。

也就是说你心里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活人和死人,你说,唉,他身上一些特点,他这辈子这种过法有意思,我愿意拿它当标杆。

我这辈子到现在,心目中当标杆的活人有三四个导师,死人有三四个导师,我觉得这是重要的,给我以目标感。

比如说死人有司马迁,有曾国藩。活人有我的医学导师郎景和,还有俩人,一个是在麦肯锡,一个是在华润集团。

我觉得导师无论活人、死人,无论人家认不认你,都没关系,你自己认自己就行。我觉得心中有标杆能够让自己慢慢立起来,借着别人的力量立起来。

不要停止学习

第三,我觉得不要停止学习,还是要多养成一些学习的习惯。

你想,如果你自己能养活自己,又有导师的力量支撑,而你又一直不停止学习;那很有可能你过一段时间就会比前一段时间对很多事情更明白,更能够站得住。

说到底,学习,特别是通过念书、做事儿来学习,那是你能立得住的基础。你书读得越多——不见得上学,你可以就是念书,包括咱们推荐的《资治通鉴》,包括《冯唐讲经典》中的那些经典,你多去看一看,包括《金线原理》,你多了解一下,这种学习其实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不瞒各位说,我如果一看一个人停止学习了,我脑里出现的反应往往就是这个人慢慢会有麻烦,而且麻烦会加速而来。多学习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季羡林:

“多少年后,我醒悟过来,终于发现了一个宇宙真理:

在公有制体系里,每个单位都是小人的天下;

正直的人总是少数,且无权势;

群众的眼睛都是瞎的、势利的,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不会站在君子一边。

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楊絳先生:踏實一點,務實一點。

楊絳先生:

到了一定的年紀,

就不要再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了,

人這一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

踏實一點,務實一點,

和誰在一起輕鬆愉快,就和誰在一起。

追趕不上的,不追;

不屬於自己的,不要;

背不動的,放下;

看不慣的,無視;

做自己想做的事,

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此甚好。

秋日湖上

《秋日湖上》

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

都随着湖水向东流去。

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

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

史料里关于焚书的记载

图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陈道

秦朝焚书坑儒,秦始皇挨骂两千多年。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相比较秦朝而言,孔子焚烧的书,那数量可不少。对此,自古都有声音提到孔子烧书,但是,声音不大,几乎都埋没于儒家的朗朗读书声中。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

孔子焚书可不是胡说八道,那也是有根由的,且看咱在这里引经据典掰扯一下。

– 1 –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在这里没有用“删诗”二字,而是说“去其重”,这个“去”字是有“删去”的意思的,故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汉书·叙传》则明确地提出了“删诗”二字,其曰:“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正乐。”故,此“去”实为删除之意是明确的。然,“重”果为“重复”的意思吗?三千多篇,只有十分之一不是重复的,你信吗?问题还在于“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集语 卷四》:《尚书序疏》引《尚书纬》:“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这里说的就比较明确了,连解释都不必了。出处也有权威性。

——据钦定四库全书《群书考索卷二》(宋 章如愚 撰):“孔子定书,《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扵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可取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故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汉今文《尚书》,孔子删书为百篇,及秦焚书,孔子末孙惠与秦博士伏胜各蔵其夲扵屋壁,汉兴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这一段文字有引用和延伸。

——《郑板桥家书》中,郑板桥在给他老弟的信中说的更为明确:“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而存者为经,身尊道隆,为天下后世法。始皇虎狼其心,蜂虿其性,烧经灭圣,欲剜天眼而浊人心,故身死宗亡国灭,而遗经复出。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

大致说来,孔子在这里焚的书籍,来自于“黄帝元孙帝魁”,得秦穆公时期之前的相关古书三千二百四十篇,挑挑拣拣只留下“可以为世法者”(换句话说就是以孔子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及现实需要而留下的)一百二十篇,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尚书》,历经秦之火、抑古文、不注古文逸、伪古文、改字等劫难,至今残缺不全伪古文与今文都算上也不过五十八篇。如此,再算上删《诗》的两千多篇,仅编《诗经》、《尚书》这两部经典,就烧掉了三千多篇古书。不要忘了,孔子是“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说白了,他不止是烧掉,而且还有以“春秋笔法”来“修《春秋》”,重新解读历史,比起烧掉更可怕。

– 2 –

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孔子在“单氏取周”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成为继周景王庶子子朝之傅宾起之后的“儒子王大夫”(教育部长),由此使孔子有了处理周室典籍的机会,建朋党烧书断史,甚至有网友戏称,“中国不发生王朝交鲁单氏取周,可能两千年前人类就登月了”,将孔子列为“两千五百年来世界最大的坏蛋”。戏言之中,饱含着对至少五千年之华夏历史,孔丘删改的《尚书》、《春秋》竟成中国最古老史书,读之残缺不全的苦闷。

不少网文将“单氏取周”等同于“王朝交鲁”,后者则来自于清人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王朝交鲁”之说有待商榷,仅说“单氏取周”,出自于《韩非子·说疑》:“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这段文字很有意思,很有意思的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这一事件在历代文献中语焉不详,犹如雾里看花,似要遮蔽某些东西。

“单氏取周”事件的大致情形是:公元前520年4月,周景王想立自己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打算杀死卿士刘献公、单穆公,周景王在动手之前因暴病去世,刘氏、单氏立了王子猛为周王。王子朝在周景王下葬后发动叛乱,从而开始了历时十九年的王子朝之乱,最终王子朝被杀,刘氏、单氏在排除了一大批支持王子朝的世袭贵族后,势力更加稳固。公元前493年,晋国六卿内讧,范氏、中行氏与赵氏开战,刘氏与范氏世代通婚,周人因此支持范氏、中行氏。赵鞅在彻底击败范氏、中行氏后,责问周王室,周人只得杀死刘氏的重要谋臣苌弘谢罪。刘氏从此逐渐失势,至周贞定王时期,刘氏灭亡。从此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终于在战国初年形成单氏取周。

在这个期间,孔子在干什么呢?根据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20年的时候,孔子32岁,至48岁,也就是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所以,孔子远离仕途,退而修《诗》、《书》、《礼》、《乐》。51岁的时候,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汶上县)一年。52岁开始走官运,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担当宰相一样的职权。直到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的时候,与季氏出现不和,离开鲁国。

根据孔子生平大事年表,似乎与“单氏取周”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考虑到儒家一贯的“春秋笔法”,很难轻易下这个结论。而且,孔子作为大司寇上任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说明孔子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狠人!办事果断,不留下后患,有干大事的本钱。

正视孔子篡修的《尚书》《春秋》取代上古信史主导中国史学这一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涉及到一个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周王室典籍失踪之谜”。

“周王朝典籍”涉及到周朝以前商朝、夏朝及夏以前的国家馆藏图文,谁拥有了这些将视为华夏之正统,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都是骇人的,周王室典籍的失踪,造成了中国至少五千年历史,有三千年出现了空白,而有近些年“断代史工程”之困局。

我个人不认为,“周王室典籍失踪之谜”至今犹是华夏千古悬案,孔子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得部分典籍的可能,要说拥有典籍的主要部分,可能性不大,如果真要是那样,孔子不止是烧书那么简单,而是,焚烧掉了华夏三千年历史、民族上古记忆,那样的话,罪孽就太深重了,想一想都感到心血滞障,恐怖之极!

– 3 –

儒家流传下来的《尚书 序》指:“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及秦始皇来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此《序》将孔子烧书的动机“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范围“约(烧)史记而修(以“春秋笔法”重新诠释)《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功劳表过,依照时间的顺序,将典籍的遗失损毁,归结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看秦朝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根据《史记》记载,当时李斯与秦始皇有一段对话:“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也就是说,出主意的是李斯,批准同意的的确是秦始皇,所以,把帐算到秦始皇头上也无不可,但却要看清楚,烧的都是些什么:“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烧掉的只是散于民间的,官藏的,官方用于职责所需的,都没有在焚烧之列。焚烧的都有备份本,事儿并没有做绝。对此,即便是宋明大儒朱熹也曾说过: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清代的刘大魁曾作《焚书辨》,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

当然,同样是焚烧,两千多年来,因焚烧而挨骂的只有秦始皇。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郑板桥的话说的透彻:“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自汉以来,求书著书,汲汲每若不可及。魏、晋而下,迄于唐、宋,著书者数千百家。其间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可胜数,常恨不得始皇而烧之。而抑又不然,此等书不必始皇烧,彼将自烧也……此所谓不烧之烧,未怕秦灰,终归孔炬耳。”

行文至此,所谓“孔子与秦始皇哪个烧书更多?”,应该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结论了。不说也罢!

两千多年来,中国有一部分人是任谁都得罪不起的。他们干了坏事儿,会有千万个卫道士去重新解读,或者隐晦回避掉,但是,你若干了一件或者看你不顺眼,你确是要有挨千古骂名的风险的。

黃念祖: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極了。

摘自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於北京居士林

《彌陀疏鈔》也是一上來就說: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常明,是靈明。非常徹,是洞徹。非常寂,是湛寂。恆就是常,又用常來形容恆,絕對的恆。

「非清非濁、無背無向」,沒有清濁之分,也沒有向背之別。

「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真體,不可思議的,就是每一位的自性。

所以《彌陀疏鈔》、《觀經》的宗旨和此論是一樣的。這是「根本」:「體」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其論非常透徹、斬釘截鐵,不允許你模棱兩可。

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法身,此處指實相念佛。法身就是實相。念佛法身是直指眾生自性。什麼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個什麼咒,或一個什麼,就是告訴你,眾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認識你的本性,你就是見到了佛的法身。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念佛法身。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勝的成就。所謂成佛,就是成的這個。

「諸佛別無所證」,諸佛證得什麼?另外沒有什麼證的,「全證眾生自性」,他所證的全部就是眾生自性。此說直接了當,斬釘截鐵。佛證得什麼?別的沒有,就是在座每一個人的本性。佛證,就是證這個,成就這個。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極了,一點塵渣都沒有,清淨極了。光明無量,遍周塵剎,此光明遍周一切剎土,一切虛空、世界,這也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眾生是迷呢?就是迷了這個本性。自己有了這個本性,不能認識,迷了這個本性,這就是迷。覺悟了,證到了,就是佛。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了。一切法門,就都是為這一件事。

底下引據經文來做證明。說這些話是根據聖言量,是佛說的,是諸大菩薩說的,這就有根有據了,就可以為人演說了,可以告訴別人了。

黃念祖:怎麽才能解脫呢?要般若,關鍵在般若。

摘自 莖草集(一)

黃念祖:

佛完全是解脫了,綑著的都解開了。都解開了之後,法身德就顯現了,所以從解脫德才能够顯出法身德。

那怎麽才能解脫呢?要般若。關鍵在般若,所以現在要學,最要緊的就是般若。

要成佛就是要三德圓滿,就是要恢復你的法身。但是你纏縛了,粘住了,就好像到了蜘蛛網上粘住了,你撥也撥不開,眼看著蜘蛛就來吃你了,不得解脫。

要解脫,誰不想解脫?

那要靠般若,所以般若是極關重要,有般若才能得到解脫,才能恢復我們本有的法身。

般若也不是空的一個理論,這個有相互的關係。你般若只是一些空的理論,不能得到解脫,這是假般若。你口中說一切放下,看見問題來了一樣也放不下,你假放下,這就不行。

這三件德是即三即一,法身、般若、解脫這三件事,說是三個,它就是一個。

般若就是法身所顯現,法身的作用,解脫是功效,這都是一件事,所以三也就是一,一也可以分爲三來說。

原來的法身,現在你要得到解脫,解脫靠什麽?靠般若,智慧。所以三也就是一,一也就是三。

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陀羅尼

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陀羅尼(月光寶莊嚴首威德眼自在王如來陀羅尼)

tadyatha:
达帝亚他
即说咒曰

ratne   ratne,ratna  kirane,ratna  pratimandite.
ra德内 ra德内  ra德那  kira内   ra德那  pra提满帝dei
 宝         宝         宝      光辉         宝          庄严

ratna sambhave, ratna  garbhe, ratnodgate,svaha
ra德那   桑巴威    ra德那  嘎尔悲 ra德no德嘎dei  梭哈
宝         正出生        宝       孕育        宝出生         圆滿

此咒出自《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經云:

南無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

多绖(他夜反)他(去一)曷啰(上)怛泥(去二)曷啰(上)怛泥(去三)曷啰(上)怛娜 翅(吉支反)啰(上)泥(去四)曷啰怛娜 钵啰低曼祑帝(五)曷啰(上)怛娜 三婆鞞(六)曷啰(上)怛娜 揭鞞(七)曷啰(上)怛怒(去)铎揭帝(八)莎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乘者,稱彼佛名者,及此陀羅尼章句,聞已信解,彼捨此生得轉輪王位,值佛出世。

見如來已,當做無量供養供給,修於梵行,達到一切神通彼岸。

復得陀羅尼,名曰十轉。

見如來已,當作不思議供養,當見恆河沙等諸佛,超越如是俱致劫波生死流轉,心不忘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身牢實,如那羅延,直有一骨難可屈折。

彼身金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而自莊嚴,得梵音聲,離無閒處,當得閒處。而說偈曰:

若於七日七夜中,稱彼如來名號者,
獲得清淨妙天眼,無邊淨眼佛所稱
獲得清淨天眼已,彼人肉眼亦清淨,
當見無量無邊佛,其數猶如恆河沙,
皆悉供養彼諸佛,所聞彼法皆受持,
若眼所見諸人等,莫不善言相慰喻,
往昔曾經供養佛,並及所作不思議,
一切悉得心念持,皆由聞彼如來號。

此咒亦名《月光寶莊嚴首威德眼自在王如來陁羅尼》

房山石刻:

月光寶莊嚴首威德眼自在王如來陁羅尼

曩謨(引)婆(去)誐嚩帝(一) 喇怛曩(二合)缽囉(二合)婆(去)賛捺囉(二合)(二) 缽囉(二合)底滿旎多(三) 室囉(二合)悉帝(二合)惹室哩(二合、引) 設囉迦哩(引)濕嚩(二合)囉囉(引)惹(引)野(四) 怛他(引)櫱多(引)夜(引)囉曷(二合)帝三[卄/狠]三沒馱(引)也(五) 怛你也(二合)他(去、引)(六) 喇怛寧(二合)喇怛寧(二合)(七) 喇怛曩(二合)吉[口*栗]底(二合)(八) 喇怛曩(二合)缽囉(二合)底滿旎帝(九) 喇怛曩(二合)三 婆吠(十) 喇怛曩(二合)櫱陛(十一) 喇怛努(二合)娜櫱(二合)帝(十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十三)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灵语石

许多凯西解读的研究者前往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那里有凯西说的巨大的纯净青金石。这块石头来自亚利桑那州,重达4.5顿。人们称之为歌唱石或灵语石,因为许多访客报告说在边上能听到哼唱和震动声。

灵语石需要每天接收阳光的照射来充能,才会出现哼唱的现象,但现在博物馆经过重新装修后,灵语石的位置无法接收到室外阳光的照射,所以失去了哼唱和震动的现象。

凯西解读关于青金石

从现在诸多研究资料的汇总,凯西和哈斯汀除了享受阳光和干燥的空气外,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寻找“灵语石”(Talking Stone)!

其实,他们特别关注的就是青金石(Lapis Linguis),或者称为石青(Azurite)。哈斯汀获得的解读报告指出,如果灵力开启了人握住这种矿石5-10分钟,或者当作吊坠紧挨着皮肤,将会激发其灵力振动频率,甚至发生奇迹。(参阅440-11)

凯西解读其实谈及许多这类的话题。他为许多人推荐一些特别的矿石、宝石,作为对他们的身体、心智和心灵方面的情况的提供助力。例如,解读为古巴哈瓦那的女子推荐了血红石(Bloodstone)和红宝石,用以帮助蜕变其前世带来的负面影响力;对一位出生于阿根廷的女子说,她应该佩戴黄水晶(Topaz),认为晶石的美丽、纯净和纯洁将会给她带来力量。解读明确指出,对矿石、宝石的知识应该研究学习使用,这在亚特兰蒂斯和古埃及时代曾经是高度发展的科学,而在现代都腐败和遗失了。

青金石在凯西关于宝石的解读中占有很大的部分。凯西说,出埃及记28:15-21里面记载的“乌陵和土明”就包含有这类宝石,它们镶嵌在大祭司亚伦的胸牌里,用以为以色列人辨析什么是耶和华的意愿。

此刻,凯西和哈斯汀都需要一个职业方向的决定。我们估计发现青金石是他们这次长途冒险行动的最主要因素。凯西需要帮助来决定他是否留在弗吉尼亚继续他的服务事业;而哈斯汀需要决定是否继续去哈佛上学,继续他的电气工程生涯。

尽管路途有不少问题,但他们在亚利桑那的Bisbee和Douglas的铜矿发现了青金石,并且跨越墨西哥边境去Nogales和Agua Prieta找高品质的矿石。在做了挑选和清洁后,凯西和哈斯汀开始使用晶石。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他们都接受到灵异图画。各种各样的人向他们走来,也有给他们信息或指导的。哈斯汀看到“红发美女”出现,然后消失。后来他在纽约真正的遇见了她。

最让人惊讶的是凯西已经去世的妈妈出现,鼓励凯西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担心短时的财务困难,也不要怀疑解读的巨大的帮助力量。并且她在凯西的手中留下一枚银元,作为激励的信物。

4月1日,凯西带着那枚钱币回到家里,一扫原先的沮丧情绪,充满能量和热情,跟大家说“要为人类服务”。哈斯汀又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个月,然后回到哈佛。后来他成为哈佛的荣誉毕业生,并且遇到那位红发美女,并与之结婚。他坚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创建了晶石静电消除器,成为业界的革新者。他除了拥有数项专利外,帮助设立了波士顿的WCBN,纽约的WNCN(先知改名为WAXQ)和Hartford的WHCN。

凯西的大儿子修林,对凯西的那只银元很有兴趣。为了证实凯西的奇异故事,他把银元送往联邦银库检验。这一举动几乎让他被捕,因为FBI前来询问这枚银元的来历。原来此银元跟正式发行的一模一样,但却没有其他硬币上都有的制币厂印记。修林急忙为自己做无罪辩析。但无论怎样,FBI也没有归还那枚银元。他的许多请求与其他资料成为FBI的凯西家族档案。直到最近籍由自由信息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ct),本文作者才获得这些记录。估计到现在FBI也不会相信那枚银元的奇异来源。

冯唐:结婚唯一要衡量的是人。

冯唐:

很多读者都说,对于父母亲朋的催婚感到非常痛苦,尤其到了春节前后。今天,我就来聊聊我的观点。

01

减少依赖是幸福的第一步

经常听到恋爱中的男女说,觉得如果对方哪天突然离开了,自己就活不下去了。这话听上去很深情,但是你细想起来,会觉得好恐怖。

你会发现很多人,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总是希望别人能为他做什么事,总把自己的快乐或痛苦建在别人身上。

长此以往,你可能会失去自我,你的价值、你的喜怒哀乐会寄托在别人身上,你将再也无法把控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无论男人、女人或是孩子,都不要这样。还是得在自己能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再彼此能互相帮助。

我要先能让自己过得好,之后咱们一起能过得更好,是这么一个顺序。

你那时候可能会觉得,失去了某人或某物,人生就完蛋了。但其实人的心理弹性是非常强大的,你总是会低估自己。

你以为不可能跨过去的坎儿,其实过段时间你再回头看下,也会感叹:不过如此嘛。
所以你要相信无论失去谁,你都能很好地活下去。我知道这个过程也许会痛苦,但结果一定是好的!

02

给女生关于恋爱的九个建议

所以,很多女生来问我关于恋爱的问题,我的几点建议仍然是基于你首先要独立和自强。

一、不要为了嫁人而嫁人,也不要为了钱财、名利、所谓的安全感而嫁人。因为如果那么做,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二、年龄,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唯一衡量结婚的条件,是那一个人。

三、年轻时,觉得错过、没得到是那样地不甘心,那样地痛苦。但是隔一段时间来看,老天那样的安排,有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四、任何激情,都不可能持续很久,如果能持续很久,就不是真正的激情了。爱情和婚姻基本上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儿,如果你和那个人最初有爱情,哪怕之后爱情消失得一干二净,留下的痕迹也是婚姻稳固的最好基石。

五、每个姑娘都渴望爱情,尽管每个姑娘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每个姑娘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更可怕的是,每个姑娘都希望爱情能永恒。

六、人性难易,人生无常。这些,悟性再好的女生,不结个不愉快的婚、不精神崩溃一两次,是不会想明白的。

七、问自己几个特别简单的问题:他能不能让你笑、能不能让你快乐、能不能让你爱不释手、能不能让你朝思暮想。

八、没有真正仔细谈过恋爱的女生,反而能写出最美好的爱情。因为在女生真的谈过恋爱之后,她们就出现了严重的希望幻灭。
图片

九、好多女性问我如何选个靠谱的男朋友。有些是年轻漂亮的女生,我的基因编码告诉我,任何男生都是配不上她们的。
有些是风情万种的小姐姐,我的常识告诉我,在这个议题上试图给她们任何建设性的意见都是徒劳的。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多谈恋爱。在结婚之前,只要婚姻制度还是现在人类一个通用的制度,那在结婚之前多谈恋爱。先恋爱,再结婚,不要先结婚再恋爱,不要很少恋爱之前就结婚,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婚后的不幸。

南懷瑾:正月初一,中國人為什麼先要祭天地、拜祖宗?

南怀瑾:

我們以前過年,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

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的精神。現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連跪拜的禮都不會行,這就是教育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後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這是孔子所說祭祀祖宗和祈禱時心儀的原則。當我們祭祖宗的時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對的誠心,猶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樣的誠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裡如一,才是肅齋莊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說:“吾不與祭,如不祭。”假使說我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親自參與這個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一番,這樣就等於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場呢?這種精神,不但告訴我們對於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時也間接地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裡到暗裡,都要由衷一貫。

——《論語別裁》

中華民族過去只有一個宗教,就是祖宗,是孝道

有人問,你們中國上古文化沒有宗教的吧!我說你錯了,有宗教。你們的宗教是丁字架,不是十字架,我們的是十字架。我說你們的文化,西方人,歐洲同美國文化,不管父母的喔,只管下一代。愛、愛、愛的是下一代,中間兩邊撐開,兄弟姐妹也不管的喔,只管男女兩個愛(眾笑)。男女兩個愛得也不長(眾笑),你看你們丁字形的。

我們呢,不同,父母、祖宗、祖宗的祖宗一直上去,再上面是上帝了。“上帝”這個名稱,中國文化是《書經》上來的。十字下面兒子、孫子,下去子孫萬代,旁邊是兄弟姐妹,整個的社會國家,這個是十字架。你們是丁字架的文化,你們就是兩個人愛啊愛啊,愛是什麼東西也不懂,兩個人抱著接吻就叫作愛。我說我買兩條黃魚啊,金魚,放在一起,它們天天愛(眾笑)。然後,你們上面就直接通上帝,中間沒有個橋樑的。我們有橋樑,由父母到祖宗,一直上去上去,就到上帝。一步一步樓梯上來,上面一直下來。左右這樣分開是十字架,再加上一個太極圖一畫,一個圓圈裡頭一個十字架。這就是中國文化。

——《南懷瑾講演錄》

中國文化對天地宇宙以及人類的看法,與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所以西方人研究中國文化,往往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中國人當然有哲學,中國哲學中不但研究本體論,也研究知識論。西方人的看法,中國只有人生哲學最發達,過去西洋人寫的中國文化歷史,認為中國的宗教都是外來的,中國本身沒有。對於這一點,我是絕對反對,所以很多美國來的教授跟我談起這個,我都把他們駁得一塌糊塗,告訴他們,你們不懂,中國有宗教,只是不像你們的宗教形式。而且世界上五大教主都是東方人,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默罕默德是中東人,耶穌也是中東邊上的人,猶太人也是東方,不是西方;至於孔子、老子,都是我們中國人,都是東方人。

這個還不說,你們過去的所謂宗教,是泛神教;我們過去看起來好像也是多神教、泛神教,其實不是。中華民族過去文化只有一個宗教,就是祖宗,是孝道,祖宗這個根根就代表宗教了。所以拜祖宗代表了一切,是一樣的宗教情操。我說哲學也有很多的道理,我們歷史就代表了中國的宗教哲學。在道家來說,幾千年前非常科學,但是脫開了宗教的外衣,沒有任何宗教形態。

——《列子臆說》

木心:比喻,是不得已。

木心: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

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的。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

……

真的相爱的人,不语,一瞥,不需比喻。

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

比喻,是不得已。

……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天才第一特征,乃信心。信心就是快乐。

虛雲老和尚:悟道僅為真正修行的開始

(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於繫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

果能如斯,則更無余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閒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四)參禪、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淨土現成,萬修萬去。

(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欲,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

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六)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

(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

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來果禅师:是自己的問題,不關業障的事。

來果禅师:

我們凡夫一直以來都是極度的昏沈污濁,隨著自己的業力不斷流轉生死,沈淪在六道輪回的苦海中不得出頭。為了貪圖一點舒適的感受,只要稍微對自己的心念、言行加以規範,人們就十分難受,挨不過去。

如果有人要在叢林裡面修學,他應該知道:守規矩,是在去除自己的惡習,剪斷自己的惡業串習,應當嚴格守持,不可逃避放逸。要明確地知道,「規矩」就是自己成為好人的標準模範。

所以說人能守清規,業障不肯守清規。

但是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每每就有人說:「我很苦惱,我想成為守持清規的好人,但是業障他不肯啊!」

咦~你想守清規,業障他不肯,所以你才守不了?那麼說,你和「業障」豈不是有兩個人?你且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是「我要向東,業障向西;我要吃飯,業要吃茶」,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你才能夠說是「業不由主」。

大家都細心地審問一下自己內心,我要閱看經典,立刻就能去閱經;我要拜佛,立即就能拜佛,並沒有一絲一毫的阻擋牽絆。為什麼唯獨要你守清規戒律,你要冤枉業障,說它不肯讓你守清規?

業障如果能夠講話,再聽到你說業障不讓你做主,它立刻就會喊冤枉:主人委屈我業障啊!遇事不辦,明明是他不肯辦,老賴我業障不肯辦,豈有此理?業不由主?怎麼會業不由主!

這個主人因這番話醒悟過來了說:哦,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情願守規矩。從今往後立大行,發大願,誓死守清規,決定不隨業障轉。但凡有什麼問題,誠哉是我,都賴我自己,不關業障的事。

佛说骨节烦疼因缘

《兴起行经-又名严诚宿缘经》佛说骨节烦疼因缘经 第四

佛对舍利弗说:

从前非常遥远的时代,有一位长者儿子,患了急性疾病,十分危难。

长者的儿子召唤医生说:请为我把病治好,我将给您很多的财宝。

医生就治疗了,长者儿子的病就得到痊愈了。后来却不报答医生。

长者的儿子,后来又患病,又叫医生治疗他。痊愈了但却没酬劳给医生。

像这样有了三次,都不给医生酬劳。

后来又得病了,继续请医生治疗他。医生心里想:前面已经治好三次,而不回报。

长者儿子说:您前后三次治好我的病,没有获得相对回报。今天您好好医治好我的病,痊愈了必当一起报答。

医生心里想:被他这样欺骗有三次了,我今天治疗他,应当对他做出重大了断。就给他不正确的药,病就更厉害,就导致他死了。

佛对舍利弗说:你知道那时的医生就是我的前身。那时生病的长者儿子,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

佛对舍利弗说:我那时给个长者儿子不正确的药,导致长者儿子死亡。

因为这个因缘,数千年来受到地狱的焚烧烹煮以及畜生、饿鬼的报应。

由于这个残存的因缘,今天虽然得以成佛,还有骨头关节各种各样疼痛的疾病产生。

佛对舍利弗说:你看如来,所有的恶已经断除,所有的善都具备,尚且有这样的因缘。更何况那些愚昧,冥顽的没有得道的众生。

佛说木枪刺脚因缘

(图文均来自网络)

摘自《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佛说木枪刺脚因缘经 第六

释迦牟尼佛住王舍城北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与五百比丘入城托钵。在乞食途中,见到一些破刚木,有一木片,长一尺二,散失一边,正竖立佛前。

佛想:「此乃宿缘,我应示现偿还宿缘,让大家深信因果,不敢造恶。

佛纵身一跃,跳到虚空,这木片像枪一样,追着佛跑。佛站到石头上,木枪穿石而出,立在佛前。

佛化大水,又化大火,立于其上,木枪仍然穿过水、火,竖在佛前。

佛化一股旋风,立在风上,木枪就从侧面斜至,到佛前挺立。

众人见了,无不惊愕万分。

佛与比丘们步出王舍城,木枪随之在后,众人亦尾随出城,欲探究竟。

佛命众人回家,等候消息。

回到竹林精舍,亦命比丘各自回房,阿难也不例外。

佛告诉阿难:「若众人见我偿还宿缘的状况,一定会难过得昏厥倒地。」

佛在房里,折好大衣,端坐本座,伸展右脚,让木枪从脚背刺穿脚掌,再穿入地板,渐次穿过深六万八千由延的地轮、深六万八千由延的水轮,再至高六万八千由延的火轮,木枪此时才被火轮之火烧烂。

这个时候,大地六种震动,阿难及诸比丘,皆知木枪已刺了佛脚。

阿阇世王听到佛脚被刺,立刻带着耆婆、诸臣,到竹林精舍来。

阿阇世王向佛顶礼,问候佛陀后说:「我从如来得知,佛身如金刚,不可毁坏,今为何被木枪所刺?」

佛说:「万法皆因缘,我身如金刚,非木枪能坏,乃宿缘所坏。」

阿阇世王便命神医耆婆,以最好的生肌妙药,替佛疗伤。

【多劫前的余报】

事后佛告诉舍利弗:

「无数阿僧祇劫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两个商团,他们各有五百人,为了度海寻宝,各自集资备船。两条船同时抵达一个丰饶的岛屿,有众多民生用品,还有美丽的彩女、各种杂宝。

七天后岛屿淹水了,乙船主便带领部属上船,不料甲船主却来夺船,为了护船,乙船主跟他格斗,以矛刺入他的脚,由于穿过脚掌,甲船主伤重而亡。

甲船主乃今生的提婆达多,乙船主即是我,五百部属,今生各自成了我们的五百弟子。

从前我当船主,贪财度海,与人争船,用矛刺死对方。以此因缘,长久堕地狱受苦,被矛刺过无数次;又长久在畜生道中,被人射杀;再长久当饿鬼,上铁锥树。

如今虽已成佛,因愍念众生,示现被木枪所刺,欲人明白成佛尚且如此,何况未得道的愚冥众生!

警惕大家务必守护身口意,善恶到头终有报,勿任意为非作歹。

泰戈尔:生命的佳酿

《生命的佳酿》

泰戈尔

如果你侧耳倾听,

就会静静的感觉到时光之河的流淌。

日落时分,

林间的鸟鸣轻柔婉转,如乐曲般悠长,

把我的心引向那充满欢乐的五光十色的生命之园。

它们同在当下,

并且拒绝回到过去。

它们只有一句话深深打动我的心~活着是奇妙的!

像在河边打水的姑娘似的,

我从鸟儿们空灵的啼声里,汲取生命的佳酿,

来滋润我干涸的身心。

请给我更多一些时间吧,

因为我的思绪即将张开临空翱翔的翅膀。

山西平遥双林寺“天下第一韦陀”

(图文均来自网络)

双林寺在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7千米处的桥头村村北,原名“中都寺”,北宋时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为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从现存的最早的碑刻看,双林寺在宋代已是名声显赫,规模宏大。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所重建,彩塑也是随建筑一起完成的。

双林寺彩塑保存非常完整。现存彩塑2052尊,完好的1566尊。释迦殿四壁布满泥塑壁龛,每一壁龛为一独立神话或佛教故事。菩萨殿主像两侧塑有上百尊高约50厘米的菩萨。

双林寺韦陀: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韦陀?

韦陀菩萨,是佛家的护法天神,担当驱魔护法的重任,为护法金刚力士的之一。佛教寺院中的韦陀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而双林寺的韦陀像被塑造得不仅体格魁伟,威武勇猛,而且十分隽美,武中蕴文,颇具动感,极富个性色彩,宛如活人。

龍樹菩薩傳

文章来自网络

龍樹菩薩傳
鳩摩羅什譯本譯白

龍樹菩薩大乘佛教論師,佛在大雲經中授記云:「有『龍』比丘能弘我正教法;後於淨光世界中,成佛名『智慧生處光明如來』。」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龍樹是大乘佛學的創始人,生於約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傳說其父姓龍,母生他於樹下,故名龍樹。

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孩提的時候,聽到婆羅門誦讀經典,數遍之後,他即能背誦。到二十歲以後,對天文、地理、數學,以及婆羅門和各道的經文,幾乎都讀遍了,而且理解力相當強,因此在青年時名氣就很大。

他有幾個同齡好友,都是學識超群。一天,大家議論道:我們把天下的經論都理解了,現在就是沒有學到法術,不能縱情逸樂。不久打聽到一個術士,會隱身術,他們就去登門求教。那術士看到他們年輕,又動機不良,不願傳授。他們苦苦請求,術士纏不過他們,只得給每人一粒藥丸,囑告道:「你們在僻靜的地方,用水將藥丸磨化,塗在眼睛週圍,人們就見不到你們了。」龍樹便當場試磨,細辨藥丸的氣味,對術士道:「你共用了七十樣藥物合成,對嗎?」術士不勝驚訝,問他怎麼知道。龍樹說:「我是從氣味中辨別出來的。」術士甚為嘆服,只得叮嚀要慎用此術。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從此常出入宮中,恣情取樂。百餘日後,宮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懷孕了。國王大為忿怒,嚴加責問。妃子們哀泣說:「非是我們不貞,是睡夢中有妖人作弄。」國王召大臣商議。一老臣說:「凡這等事有兩種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術士搗亂。陛下可派幾個精明的人,暗暗分守在宮門背後,若是術人,總有跡象可露,可用兵器除之﹔若是妖魅,雖無跡象,亦可用符咒消滅。」國王立即照辦。

不久有人來報,是術士所為。國王當即派武士數百人,禁閉宮門,手揮刀劍望空亂砍。三個婆羅門術士被殺死了,惟有龍樹藥性未過,沒有現形,又屏氣凝神躲在國王背後,終於逃脫了性命。

受此嚴重教訓後,龍樹方纔覺醒,想到了佛陀所說:「貪欲是眾苦與禍患的根本,一切敗德喪命之事,皆由此引起。」於是下了歸依佛門的決心。他尋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門虔誠請求,出家受戒。他在佛塔待了九十多天,讀遍了所有經論,心不滿足,但已無其它經文可得。他辭師下山,又訪尋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懇求,得到了《摩訶衍》大乘經典,他用心研究求教。三個月後,他又統統理解並背熟了,仍感不滿足,於是就周游列國,蒐集沙門的各種經論。一路上,他還和諸外道及部派佛學者辯論,都辯不過他。他逐漸產生了驕傲,認為佛經較諸外道,其理雖然高明深奧,但亦不難窮盡,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份之想,別出心裁,欲另自立一派,廣收徒弟,宣揚他的學說。

正在這時,有一位叫大龍的比丘,長髯突眼,目光炯炯,特來找他。對他說:「年輕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見,你的學識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且跟我到一個地方,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這位大龍比丘就把他領到一個深山的石洞,入洞數步,竟是另外一個世界,殿宇金碧輝煌,清靜雅致。老比丘把他領入龍宮,打開一個個玉石寶庫,裡面藏著數不盡的稀世經典,寶庫裡發出陣陣幽香。大龍比丘說:「年輕人,這下夠你讀了吧?」龍樹忙不迭地貪婪翻閱,口裡說道:「長老,我太感謝你了!」

這下龍樹真的滿足了,比過去讀到的多十倍,玄理更加精妙深奧,他如飢似渴地晝夜閱讀,不明之處隨時就向龍師請教,視野頓時開闊,心量也開始謙虛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學浩如煙海,其理博大精深,沒有任何外道超得過它,夠我一生用心鑽研了。同時也就打消了自立門戶的陋見。

他在龍宮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經典反覆細閱,幾乎能背誦了。大龍長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術,他才別師出來,仍回到南印度。從此大力宣揚佛法,說服外道,推廣大乘佛教。被他感化的婆羅門等外道,不計其數。

當時有位婆羅門上師,會一點咒術,心生嫉妒,欲與龍樹比個高下。他奏明國王,請王以觀究竟。國王規勸他:「我看你虛心一點吧,龍樹已是一位得道高僧,和多年前大不同了,他明與日月爭光,智與聖心並照,你為什麼不能容他呢?」婆羅門說:「陛下被他巧言迷惑了,我諒他沒有什麼真本事,如若不信,看我們比試吧。」國王見他固執,只得准奏。

比賽的那天,國王與龍樹先坐在聽政殿上。婆羅門後到,他見國王如此尊重龍樹,心中更是不悅,便於殿前立即作法,只見現出一個廣大潔淨的黃金池子,水波粼粼,中央昇起一株千葉蓮花,那婆羅門高坐其上傲慢地說:「龍樹,你看我坐在蓮花之上,宛如天神,而你屈居地下,卑微可笑,你敢與我蓮上的大德智人辯論嗎?」

龍樹也不答言,從容地離開座位,用咒言化作一頭龐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繞黃金池子一周﹔然後舉步池中用象鼻把那婆羅門高高舉起,摔於地下,蓮池與白象瞬間隱去,惟見那婆羅門腿折腰傷,一副可憐之相。他自知非龍樹對手,匍匐於地,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伏請多諒!從此願意歸依佛門,開我愚蒙,求大師收我為弟子。」

印度又有一個鄰國,國王篤信外道,並強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對沙門釋子,則非平等對待。龍樹聞之,特前往宣揚佛法。其時該國正在招募國王衛士,龍樹應募,很快升為校衛。他在短時期內,幫助整頓隊伍,嚴明紀律,使國王的衛隊面貌一新。一日國王出巡,龍樹率領衛隊荷戟前行,綵旗招展,步伐整齊,威風凜凜。國王見了甚是滿意,便問侍者帶隊的是什麼人,侍者答:「此人奇怪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飯,也不要王家一文餉銀,說是來保護國王,整飭軍紀。」國王亦覺奇怪,就召他晉見。問道:「你是什麼人?」龍樹答:「我是一切智人。」國王驚愕,半晌說:「一切智人曠古少有,你敢大言不慚嗎?」龍樹說:「國王如果不信,可以當場試驗。」國王心裡想道:我是精研婆羅門教理的,可謂智人之主,他竟當我面自稱一切智人,而且說得如此著實,不能小看。我若提出的問題,被他解答,證明他勝了﹔我若不提出問題,也說明我負了。遲疑良久,就索性提個大難題,看他如何回答。於是啟口問道:「你可知今上天在做什麼?」龍樹不慌不忙地施禮作答:「啟稟國王,當今上天正在與阿修羅作戰,戰鬥方酣。」國王聽了,喉嚨裡像塞了棉團一樣,心裡想:「這個人真是瘋子嗎?」半天說不出話來。龍樹說:「國王,你不要以為我是虛談怪論,片刻就能見驗。」說罷,不一會,就聞空中干戈喊殺之聲,阿修羅的手和斷足從空掉下。龍樹又施法術,讓國王、臣民與婆羅門等,統統見到天上鏖戰的情況,良久才漸漸隱去。

這時從國王起,所有的臣民和婆羅門等,個個驚訝信服。國王再問龍樹:「你究竟是什麼人?」龍樹忽現比丘身,稽首答道:「貧僧乃是沙門龍樹。」國王早聞龍樹是鄰國的大師,舉國被其佛化,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心悅誠服,於是也歸依了佛門。國內所有婆羅門、外道,亦甘願剃髮受戒,至心歸命,自此便恭請大師天天宣講佛法,舉國受到了正法的教化。

當時宮殿裏有一萬名臣子、婆羅門等,見到此等功德,皆要求菩薩剃度出家。外道聽聞此事,全都聚集而來向尊者挑戰比賽。龍樹菩薩就以大智慧和方便言詞與諸外道辯論。對智慧不足者,尊者一言對方就屈服了;聰慧者,頂多二天對方也就窮詞莫辯了。這些被摧伏的外道,全都剃除鬚髮出家求道。總之,龍樹菩薩度化的人,經常讓國王送出十車、十車的白衣、缽,但馬上全被徒眾分光,如此地度了無量眾生。國王有一兒名叫具能童子,當他母后送給他一件無縫天衣時,他說:「等我執掌國政的時候,再穿上這件妙衣。」母后聞言說:「你不可能執掌國政,因為你父親向阿闍黎學長壽辟谷法已得成就,他的壽命將與龍樹菩薩壽命共存亡。」於是王子去到吉祥山龍樹菩薩住處,請求菩薩滿足他的願望,布施頭顱。說完後即以利劍砍龍樹菩薩的頭,但不管怎麼砍就是不能傷一寒毛。於是阿闍黎龍樹菩薩對他說:「我過去生中曾以吉祥草殺害昆蟲命,今天才得此異熟果的報應,你當初是那隻昆蟲,今天可用吉祥草斷我頭首也。」龍樹菩薩要入吉祥山涅槃之前告訴他的大弟子提婆阿闍黎說:「佛因為大悲心憐愍眾生,所以演說甘露妙法來利益未來的眾生,正法一代代相傳,以至傳到我。我將去世,把法付給你,你要流布廣化,要以最恭敬的心來受持正法。」

龍樹的著作十分豐富,有《中論頌》、《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薩資糧論頌》、《莊嚴佛道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享有「千部論主」之稱。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敬礼孺童相妙吉祥!

复次吉祥持金刚,难调伏中胜调伏, 勇猛超出三界内,自在金刚密中胜。眼如白莲妙端正,面貌圆满若莲花, 自手执持胜金刚,时时仰上作抛掷。复次第现忿等像,亦有无边持金刚, 勇猛调伏难调者,具威猛相极怖畏。于金刚尖出胜光,自手向上令抛掷,
有大慈悲及智慧,方便益生极殊胜。

具足喜乐安隐心,示有忿怒之形相, 于行正觉行中尊,众皆来集身恭谨, 向彼如来薄伽梵,究竟正觉礼敬已, 于前恭敬伸合掌,端坐正念而告白: 遍主与我作饶益,益我慈悲于我故, 如幻网中成究竟,愿我真实获菩提! 有诸烦恼乱其心,不解泥中而没溺, 为利一切有情类,令获无上之果故。究竟正觉出有坏,是有情师及导师, 亦大记句达真性,了知根心殊胜者。彼出有坏之智身,是大顶旋言词主, 亦是智身自超出,妙吉祥智勇识者, 诵彼殊胜真实名,是甚深义广大义。无比大义胜柔软,初善中善及后善, 过去正觉等已说,于未来中当演说。现在究竟等正觉,亦遍数数皆宣说, 大幻化网本续中,持大金刚持密咒, 如彼无边诸佛勅,妙音宣畅今当说! 世尊究竟正觉等,愿成真实持咒故, 如我决定未出间,当勤坚固而受持! 远离烦恼令无余,于诸谬解舍离故, 即以无别无异心,为诸有情愿宣说!

密自在者持金刚,向如来前说是言, 告白毕已而合掌,以身恭敬坐其前。
(以上为祈祷十六颂)

复次释迦出有坏,究竟正觉两足尊, 于自面门殊胜舌,广长横遍令舒演。显现三种世界内,调伏四魔诸怨敌, 有情皆具三恶趣,为现清净微笑相。于其清净梵音中,遍满三种世界已, 为持金刚大力者,密自在主而答说: 具足有大慈悲者,汝为利益有情故, 具足智身妙吉祥,诵真实名是大益。能作清净除罪业,于我精勤应谛听, 善哉吉祥持金刚,手持金刚汝善哉。密主我为此事故,为汝巧妙令宣说, 汝今一心应谛听,唯然薄伽梵善哉。
(以上为回答六颂)

复次释迦出有坏,一切密咒大种性, 密咒明咒持种性,于其三种令观察。世间及出世间性,显作世间大种性, 殊胜广大手印种,大种大髻应观察。
(以上观察六种性二颂)

言词之主演偈颂,密咒王者具六种, 将令显出于无二,无生法者自宣说:

阿阿厄厄呜呜诶诶喔喔 昂阿 萨特多 舍德 加纳 么儿德 Ra 杭 部多部达能 扎哈达 哇德能

(住三世佛心,我乃智身佛)

嗡班资儿 德恰纳 德卡策达 扎加 加纳 么儿大耶 加纳 嘎雅 瓦格 修 Ra 阿 Ra 巴匝纳 雅喋纳玛

(金刚利断苦,具足智慧身,智身语自在,令熟尊前礼)

(以上为幻网现证菩提次第三颂)

如是正觉出有坏,究竟正觉阿中出, 阿者一切定中胜,是大利益微妙字。诸境之内出无生,即此远离于言说, 是诸说中殊胜因,令显一切诸言说。大供养者是大欲,一切有情令欢喜, 大供养者即大嗔,一切烦恼广大怨。大供养者是大痴,亦愚痴心除愚痴, 大供养者即大忿,即是忿恚之冤讐。
大供养者大贪欲,一切贪欲皆除断,

大欲即是于大乐,大安乐者大喜足。大境色与广大身,大色并及大形像, 大名及与大广大,大中围者是广大。持于广大智慧器,钩烦恼钩大中胜, 普闻妙闻皆广大,显中即是广大显。解者执持大幻化,大幻化中成利益, 大幻化内喜中喜,大幻化中施幻术。大施主中最为尊,大持戒中持殊胜, 于大忍辱即坚固,以大精进悉弃舍。以大禅定住静虑,以大智慧令持身, 具足大力大方便,大愿胜智是大海。大慈自性无量边,亦是大悲胜智慧, 有大智慧具大智,大解即是大方便。具大神通及大力,大力及与大速疾, 复大神通大名称,大力令他令摧伏。三有大山悉能坏,持大坚固大金刚, 大紧即是大雄勇,于大怖中施怖畏。尊者大种即殊胜,上师密咒大殊胜, 住在于彼大乘相,大乘相中最殊胜。
(以上为金刚界大曼茶罗十四颂)

广大正觉众明主,具大寂默大寂默,

大密咒中令出现,有大密咒自性理。欲得十种到彼岸,住于十种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净,即是十种彼岸理。尊者十地自在者,住在于彼十地中, 具知十种之自性,持于十种清净者。十种义相义中义,自在寂默十力主, 作诸利益无有遗,具有十种大自在。离彼无始戏论主,真如自性清净主, 言说真实不讳句,如其所说而依行。于无二中说无二,住于真实边际中, 无我狮子具音声,外道恶兽极怖畏。游行一切有义中,速疾犹若如来心, 胜及最胜胜怨中,于转轮者施大力。集中之师集中胜,集王集主集自在, 执持爱护大灵验,大义不受他恩念。句王句主能言词,句中自在句无边, 以真实句说真实,于彼四谛宣说者。不还之中复不还,教如缘觉及独觉, 种种决定超出中,彼诸大中独一因。比丘罗汉即漏尽,调伏诸根并离欲, 获得安乐无怖畏,成满清凉亦无浊。明解及与于神足,世间善逝胜明解,

于我不执不执我,住于二种谛理中。能到轮回之彼岸,所作已毕住露地, 于一智中而出现,以智慧器破一切。法王妙法具显现,于世间中胜明照, 以法自在法中王,能演妙道令宣说。有义成就满誓愿,舍离一切诸虚妄, 无尽法界实离妄,胜妙法界极无尽。具大福田胜福足,智中广大殊胜智, 具足智者解有无,无二种中而积集。诸常见中胜禅定,誓修静虑是智王, 自解各各皆不动,最上胜者持三身。具足正觉五身性,遍主五种智自性, 首冠庄严五觉性,持五种眼离执着。令诸正觉皆增长,正觉尊子胜微妙, 胜智出有出生处,出现法中离三有。独一坚固金刚性,初生已做有情主, 现空性中自超出,胜智妙智如大火。以大光明遍照耀,以智慧明令显现, 是有情灯智慧炬,具大威势显光明。是胜咒主明咒王,密咒王者作大益, 具大肉髻希有顶,大虚空主说种种。是诸正觉胜自性,具足有情欢喜眼,

能令增长种种相,诸大仙等皆供赞。令持三种之密咒,大记句者持密咒, 尊者守护三宝故,宣说最胜三乘法。真胜有义之罥索,是大执持金刚索, 金刚铁钩大羂索,怖畏金刚施怖畏。
(以上为清净法界智二十五颂)

金刚王者六面怖,六眼六臂力具足, 亦具骨相露牙者,哈喇哈喇具百面。是狱王主魔中王,有力金刚能作怖, 名称金刚金刚心,幻化金刚具大腹。金刚中生金刚主,是金刚心如虚空, 不动独发相严身,所着大象生皮衣。大紧呵呵皆哮吼,希希声吼能作怖, 若作笑者有响笑,金刚喜笑大哮吼。金刚勇识大勇识,金刚王者大安乐, 金刚坚者大乐喜,金刚吽者吽声吼。器中执持金刚箭,金刚剑断令无余, 众持金刚具金刚,一种金刚能退敌。炽炎金刚施恶眼,金刚头发如炎炽, 金刚降临大降临,具足百眼金刚眼。身中具有金刚毛,金刚毛者独一身,

指甲增长金刚尖,以金刚心皮坚硬。执金刚鬘具吉祥,以金刚鬘而庄严, 呵呵响笑决定吼,具六种字金刚声。大柔和声大音声,三世界中独一音, 遍虚空界声哮吼,诸有声中皆殊胜。
(以上为不动中围十颂)

真实无我真实性,即是真际无有字, 宣说空性众中胜,甚深广大声哮吼。即是法螺具大声,亦法犍椎大音声, 超越无住圆寂性,十方法中即大鼓。无色有色中微妙,具种种相意中生, 具诸相者显吉祥,执持影相使无余。无能过中大名称,三界之中大自在, 住于最极圣道中,大兴盛中之法幢。三世界中一孺童,长老尊者四生主, 三十二相具庄严,三界所爱于中妙。是世间解为胜师,是世胜师无怖畏, 救世间尊意无私,救中救者而无上。尽空边际悉受用,解一切中智慧海, 解散一切无明壳,亦能破坏三有网。能灭无余诸烦恼,到彼轮回大海岸,

胜智灌顶具头冠,真实究竟令庄严。灭除三种诸苦恼,灭三毒得三解脱, 决定解脱诸障难,住于如空平等中。超越一切烦恼垢,能解三时及无时, 诸有情中即大龙,功德带中之鬓带。诸有身中即解脱,虚空道中真实住, 持于如意大宝珠,遍主一切宝中胜。圆满是大如意树,胜妙净瓶大中胜, 能作有情诸利益,随顺有情而利益。亦解善恶及时辰,遍主解记具记句, 解时及解有情根,亦能作于三解脱。具足功德解功德,解法赞叹现吉祥, 吉祥之中最吉祥,吉祥名称善名称。大止息中大法筵,大欢喜中大音乐, 恭敬承侍悉具足,胜喜名称性吉祥。具胜施胜是尊者,微妙归处堪归敬, 于世怨中胜中胜,离一切怖无有余。顶髻及髻各分垂,头发摸搜戴头冠, 五面具有五种髻,五髻各系花鬓带。即是秃发大勤息,行净梵行胜勤息, 大苦行者建苦行,微妙净宫乔答弥。梵婆罗门解净梵,超圆寂时得净梵,

脱离缠缚解脱身,解脱圆寂是圆寂。超越悲哀灭悲哀,微妙决定近出离, 能除苦乐之边际,离欲身中而超越。不可比量无与等,非见非显非朗然, 虽往不改亦普遍,微细无漏离种性。无尘离尘即无垢,离失舍除于过患, 最极寝寤觉自性,诸解诸明即微妙。识心超越于法性,持理即是无二智, 离虚妄者默然成,修于三世正觉行。正觉无垢亦无边,最初正觉亦无因, 独一智眼无垢染,具足智身即如来。以句自在广宣说,演胜丈夫法中王, 宣陈微妙殊胜处,诠说师子无与等。于胜观察殊胜喜,积聚威势是入意, 炽炎光中吉祥相,手臂光耀令显现。殊胜大医即尊者,能离痛刺无有上, 亦是诸药枝茂树,对治诸病大怨讐。入意三界中殊胜,吉祥游宿具中围, 十方一切虚空界,建立法幢极微妙, 游行唯一广大伞,即具慈悲妙中围, 吉祥莲花舞自在,广大遍主大宝伞。具于正觉大威势,持于一切正觉身,

是诸正觉大修习,是诸正觉唯正法。金刚大宝灌顶相,诸大宝性即自在, 世间自在诸法性,持金刚者一切王。一切正觉即大心,一切正觉在心中, 一切正觉之大身,亦是一切正觉语。金刚日是具大明,金刚月是无垢光, 离欲等中是大欲,种种诸色炽炎光。金刚跏趺正等觉,执持真实究竟法, 吉祥正觉莲花生,亦能摄持正觉藏。复持种种幻化王,广大正觉持明咒, 聪明金刚即大剑,真实清净殊胜字。是广大乘除苦恼,金刚法者广大器, 金刚甚深唧哪唧,金刚智慧依义解。诸到彼岸皆究竟,一切地中具庄严, 真实清净无我法,真实智月殊胜光。广大精进幻化网,本续一切殊胜主, 金刚坐者具无余,持于一切智慧身。一切殊胜妙智慧,即是心地持往复, 一切正觉之大心,复持种种之化轮。是一切体殊胜性,亦持一切体自性, 即无生法种种义,持于一切法自性。广大智慧刹那中,解持诸法无遗余,

现解一切诸法者,胜持寂默真实际。殊胜不动自性净,持于正觉妙菩提, 一切正觉现于前,智火炽炎光显盛。
(以上为妙观察智四十二颂)

随乐成就微妙义,一切恶趣悉清净, 诸有情中殊胜尊,一切有情令解脱。烦恼敌中独勇猛,威猛能破愚痴怨, 具吉祥智而严身,执持坚固之恶相。能令动于百种手,举步相中而作舞, 吉祥百手皆圆满,遍空界中能作舞。大地中围一界分,以一足跟坚踏之, 以足爪甲界内分,净梵世界尽令押。无二一义法之义,即微妙义无怖义, 亦种种识具色义,于心意识具相续。体义无余数欢喜,爱空之性殊胜智, 舍离三有之贪欲,三有欢喜广大者。色貌鲜洁若白云,光明殊胜如秋月, 亦如初出妙日轮,爪如赤铜光皎洁。头冠殊胜尖末青,胜发亦复绀青色, 大宝光明具吉祥,正觉化身庄严具。诸百世界皆令动,而能具彼神足力,

持于广大实性念,四念住中静虑王。以七觉支为花香,即是如来功德海, 解八道支义理故,是解真实正觉道。于诸有情大分著,亦如虚空无所着, 一切有情意中生,速疾犹如有情意。解诸有情根与义,能夺有情诸心意, 亦解五蕴实性义,清净五蕴令受持。决定出彼诸边际,亦能出于决定中, 向决定出道中住,宣说一切决定出。拔十二支三有根,持于清净十二种, 具有四谛之义相,解持八种之心识。十二实义令具足,十六实性现体解, 以二十种成菩提,胜解一切正觉相。一切正觉幻化身,无边亿界令出现, 彼诸刹那现了解,亦解刹那诸有义。种种乘者方便理,利益去来皆了解, 决定出于三乘者,住在于彼一乘果。诸烦恼界清净性,尽能灭除诸业果, 过于一切江海中,寂静加行中出现。烦恼及与随烦恼,及以习气皆弃舍, 以于大悲智方便,于诸有情作利益。一切想义悉弃舍,亦令灭除心识意,

能缘一切有情心,亦解一切有情意。在彼一切有情心,随顺一切有情意, 充满一切有情心,令诸有情心欢喜。成就究竟无错谬,一切谬解皆舍离, 于三义中无疑智,诸义三种功德性。五蕴义理三时中,于诸刹那能分别, 一刹那中正等觉,持于一切正觉性。无身之身身中胜,解了诸身之边际, 种种诸相诸处显,大宝即是大宝首。
(以上为平等性智二十四颂)

解了一切正觉者,正觉菩提即无上, 出密咒处无文字,大密咒者是三种。诸密咒义令增长,大明点者无文字, 大空即是五种字,空明点者百种字。种种诸空无种种,十六半半具明点, 亦无支分超于数,即四静虑之初首。了解一切静虑支,明解静虑种族性, 具静虑身身中胜,受用身者一切胜。化身即是殊胜身,持彼化现之种性, 种种化现十方中,依法利益于有情。自在之天天中天,非天自在非天主,

自在无灭天之师,作坏作坏即自在。三有寂静令超越,唯一师者有情师, 名称普于十方界,施法之主广大者。备足庄严慈铠者,以慈悯心为坚甲, 智慧为剑持弓箭,欲离不解烦恼敌。能降勇猛魔怨者,兼除四种怖畏魔, 亦能退诸魔军旅,究竟正觉救世间。是堪供赞礼敬处,亦是恒常承侍境, 应供咏处最殊胜,真堪礼敬胜上师。一步能游三世界,如空无边实镇押, 清净三明是清净,具六神通随六种。菩提勇识大勇识,大神通者超世界, 达彼智慧之实性,亦获智慧之体性。一切自明令他明,殊胜丈夫胜一切, 超离一切诸譬喻,能智所智殊胜主。尊者即是法施主,宣说四种手印义, 有情奉施殊胜主,决定所入三种住。微妙义中净吉祥,三世间中大胜福, 具足吉祥皆成办,文殊师利胜吉祥。
(以上为成所作智十五颂)

胜施金刚我敬礼!真实边际我敬礼!

出现空性我敬礼!正觉菩提我敬礼! 正觉贪着我敬礼!正觉欲者我敬礼! 正觉欢喜我敬礼!正觉戏论我敬礼! 正觉微笑我敬礼!正觉笑者我敬礼! 正觉语者我敬礼!正觉心者我敬礼! 出现无者我敬礼!出现正觉我敬礼! 出现虚空我敬礼!出现智者我敬礼! 幻化网者我敬礼!正觉显论我敬礼! 一切一切我敬礼!彼智身者我敬礼!
(以上为赞五如来智五颂)

嗡 萨儿瓦 达儿玛 阿巴瓦 索巴瓦 贝修喋 班资儿 则恰 阿阿 昂阿 扎格儿德 巴热 修达 萨儿瓦 达儿玛 雅独达

(一切法无事自性清净金刚,一切法自性清净如是)

萨儿瓦 达踏 嘎达 加纳 嘎雅 曼则 谢热 巴热 修德达 么巴 达雅德 昂阿 萨儿瓦 达踏 嘎达 舍达雅 哈 Ra 哈 Ra

(当持一切如来智慧身妙吉祥清净)

嗡吽舍 班嘎万 加纳么儿德 瓦格 修热 玛哈 巴扎 萨儿瓦 达儿玛 嘎嘎纳 阿玛辣 素巴热 修达 达儿玛 达度 加纳 嘎儿巴 阿

(世尊智慧身,语自在大语,诸法如虚空,无垢极清净,法界智慧藏)

复次吉祥持金刚,恳分欢喜而合掌, 如来尊者出有坏,敬礼究竟正觉已。复次尊者密自性,持金刚之金刚王, 所余种种同住处,高声如是而白言: 尊者我等亦随喜,善哉善哉说善哉, 为彼欲求解脱果,有情为无救度者, 我等真实救度者,作护菩提大利益, 宣说幻化微妙理,此是清净微妙道, 亦是甚深极广大,大义有情作利益, 一切正觉境界者,诸正觉等皆已说。
(以上为总结五颂)

出有坏妙吉祥智勇识所诵真如之真实名经·出有坏世尊如来所说已毕

【附生偏字】
【忿】:fèn 【勅】:chì 【谬】:miù 【髻】:jì 【讐】:chóu【罥】:juàn
【羂】:juàn 【鬘】:mán 【犍椎】:jiān zhuī 【鬓】:bìn 【筵】:yàn
【寝寤】:qǐn wù 【诠】:quán 【唧哪】:jī nǎ 【绀】:gàn 【悯】:mǐn

Page 10 of 68
1 8 9 10 11 12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