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意识与外物的分离

摘自《金花的秘密:“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荣格

意识与外物的分离

通过了解潜意识,我们可以摆脱潜意识的控制。这就是这部经典的目的。它教导我们集中注意力在最深的光明中,这样做,我们可以摆脱一切内与外的纠缠。修炼者的生命脉搏被导向一种完全空掉的意识,同时一切又都可以存在其中。《慧命经》在谈到这种分离时说:

一片光辉周法界,双忘寂静最灵虚。
虚空朗澈天心耀,海水澄清潭月溶。
云散碧空山色净,慧归禅定月轮孤。

这些对最后成就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意识摆脱了外部世界的纠缠,回归到一种超越的之境。意识在此既空也不空,它不再受现象世界之中一切内容的干扰,但意识中的世界依旧完整,不少一分丰富与优美,只是意识对完全不为其所动。世间事物对我们魔法般的影响力结束于此,因为意识与它们已经没有任何瓜葛。没有了对潜意识的投射,神秘参与[65]也就终止了。正如经中非常巧妙地表达的,意识已不再受任何功利的压迫而转为禅定的洞察力。

这种境界是怎么修成的呢?(我们首先认定这部经典的中国作者不是在骗人,其次,他神志清醒,再次,他有极高深的智慧。)要想理解或解释经典中所论述的分离或者说解脱,我们要采取一条迂回的道路。我们没必要模仿东方的敏感,因为没有什么比试图美化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更幼稚的了。在我的行医过程中,我对这种意识的解脱是熟悉的,这是心理治疗的最高境界。我和我的学生及病人历尽艰辛就是想要达成这样的结果,那就是神秘参与的泯灭。列维·布留耳以其绝对的天才确认神秘参与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融合。这种思维在原始土著人中依然强大,一个自命有着自我意识的欧洲人对此一定会感到不可理解。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只要意识中没有主客观的对立,人的心灵就会由潜意识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就会被投射到外部事物上,然后这些外部的事物被吸收消化为内心的体验,也就是说被心理化了。这时,动植物与人的界限打破了,人既是人也是动物植物,一切都是活的,神鬼无处不在。

当然,现代文明人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早已超越这种简单思维。他们自我身份的认知通常是通过他们的父母,或通过他们的感受与成见。他们在恬不知耻地指责他人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里也有着与原始人同样的东西。总而言之,他也同样深受潜意识与主客观不分的折磨。受潜意识所困,他对周围的人物、事件与环境没有防御能力,别无选择地受外界影响。他与土著人一样,大脑里充满了各种令人不安的内容。他们也使用各种祛邪的魔咒,只不过他们不再用神力包、护身符和动物祭祀,而是用精神类药品、神经官能症以及对“进步”这一概念或者对意志力的膜拜取而代之。

但如果潜意识也能像意识那样,作为可以影响人的能量而得到认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重心会出现转移。重心会离开意识的中心——自我,来到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这个点可以被称为自性。这样一个变换成功的结果,就是不再需要神秘参与。换句话说,一个在低层次受苦受难的人格成长到了忧喜不侵,从而无忧恐怖的更高层次。

在这部经典中提到的圣果(圣胎)和金刚体指的就是这种更高级人格的创造,这些语汇在心理学上其实是象征一种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不在各种情感纠葛范围之内,也因此个体决不会受到巨大的创伤。这些词象征着不为尘世所累的意识状态。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成长在中年以后才会发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对死亡的准备。对心灵来说,死亡与出生一样重要,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解脱了的意识在死亡时去向何方,是我们心理学家不会回答的问题,因为心理医师无论采用何种理论立场都会跨越科学的界限。他只能指出,该经典中关于解脱了的意识的永恒与任何时代的宗教思想及绝大多数人类的想法是一致的。一个对此有不同想法的个体从某方面来说是站在了人类家庭之外,个体心灵的平静很可能被破坏。所以作为一位心理医生,我在行医时只要有可能,就会尽最大努力加强病人永生的信念,尤其是对年岁大一些的病人,对他们来说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正确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死亡不是结束而是目标,因此鼎盛时期一过倒计时就开始了。

中国修炼的哲学基础正是将死亡作为一个目标,并做出合乎本能的准备。在前半生的目标(如生儿育女)完成之后,就是对长生久存的准备,这也是对解脱了的意识的延续性的保证。这一过程使用生儿育女的象征来表达,指生出一个心灵中的精神体(细身),以保证高一层次意识的延续。细身与自古以来欧洲人都熟悉的灵体类似,欧洲人通过其他的象征、修持、信仰和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来修成灵体。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站在了与东方截然不同的土地之上。

该经典中所说内容好像与我们的基督教苦行的道德体系很接近,但如果我们认为它们是一样的,那就犯了大错。此书的背景是延续千年的根源于原始本能的古老文化。这样的文化对违反本能的武断的道德体系闻所未闻,而武断的道德体系普遍地存在于所谓文明的日耳曼野蛮人之中。中国人没有这种压抑天性的冲动,这种冲动容易使人夸张,对我们的精神生活是毒药。一个释放自己天性的人,也可以用释放其天性同样自然的方式摆脱自己的天性。任何英雄般地战胜自己的想法都与书中的理念格格不入。要是我们机械地追随这部经典的教导,就会导致必然的恶果。

我们不可以忘记我们的历史背景。只是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才在多神教残酷的初始阶段胡打乱撞地碰上了高度发展的东方宗教,我们半野人式的大脑达到了与其精神发展不匹配的高度。要想保持这一高度,我们的天性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因此,宗教修持和道德体系具备了暴力的甚至是恶意的特性。这些被压抑的元素自然得不到发展,而以原始的未开化的形式休眠在潜意识中。我们想要爬到哲学性宗教的高度,但却做不到,我们只能期待我们可以慢慢地成长。德国人的安福塔思的伤口和浮士德的分裂还没有治好,他们的潜意识中还充满了必须先提升到意识层面之后才能解脱出来的内容。

最近我收到一封我以前病人的来信,她用简单而恰当的语言为我描述了这种必须的转变。她写道:“阳光总在风雨后。通过保持安静与专注,去除所有的压抑,接受现实——接受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我希望它们成为的那样,我开始有了平时没有的力量和知识。这些新的力量和理解,我以前想都没想过。我以前以为当我们遇到事情时,这些事情会打倒我,我发现这种态度一无是处。我发现我们必须先接受这些事情,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态度。我现在可以与生活做游戏,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是光明还是阴暗,总在不断地转换,而我对它们都欣然接受。我也同样接受我本性中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这样,生活中的一切变得更有活力。我以前真是太傻了,我费了多大的气力逼着事情按照我觉得应该的方向发展呀!”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意识与文化层次。这样的人生态度不是要放弃基督教价值观,而是凭着它的慈爱与忍耐去接受自己最卑微的那一部分。这一态度在其最本质上是宗教性的,所以也是治疗性的,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对人来自灵魂的伤痛与混乱的治疗。不顾潜意识的抗争而不断壮大的西方理智与意志力,赋予了我们巨大的能力来模仿这样的态度并取得表面上的成功。但是颠覆的力量发展壮大只是时间问题。

模仿只能造就不稳定因素,随时都会被潜意识推翻。只有潜意识里那些天生的东西得到了与意识中的观念想法一样的重视,才夯实了这种人生态度的根基。给予潜意识应得的关注,这与西方尤其是新教对意识的迷信背道而驰。然而,虽然旧势力总是与新事物为敌,但任何一个认真思考的人都会明白,没有我们过去辛苦得来的基督教价值观,新生体系也就与我们无缘。

(注65:人类强烈的自我意识只是近代的产物。“神秘参与”是在强烈的主观意识产生之前的主客观世界界限不清的境界。在原始部落的人身上尤为明显,例如,他们会认为某棵树或石头是神圣的,而此树与石头和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中译者注)

好书推荐: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荣格)

图文来自网络

内容簡介:

中國人的生命之書!心理學大師榮格與德國漢學大家衛禮賢品評中國文化,此書風靡西方,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的經典之作!

本書是分析心理學宗師榮格評論中國文化的著作。在榮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類心靈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榮格在其評論的結語中說:“我的評論,目的是要建立一種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進行心理學理解的橋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文化、比較中西差異,除了榮格這樣的如此熱愛中國文化同時又是大師級别者,再難見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簡潔精辟的論著了,所以這本書至今無法被取代。如榮格所說,中國用朴素的語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帶來了金花的優雅芬芳,使西方人對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作者簡介: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道教有極深的熱愛和发展,曾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國文化的特質、比較中西心理差異,本書為此方面代表作。同時,榮格還是精神分析領域的代表,主要著作《無意識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原型》《心理學與文學》《心理學型态》等。其中,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泛性論傾向的糾正。

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國著名漢學家,曾翻譯《易經》、《老子》、《列子》等大量中國道家經典,他對東方文化有極深的理解和創造性地发展,很多思想至今仍為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譯介。

目  錄:

譯者前言

英文初版譯者序

英文新修正版譯者序

德文第二版榮格序

德文第五版序

關于《太乙金華宗旨》/衛禮資

一、本書的來源

二、本書的心理和宇宙論背景

《太乙金華宗旨》的分析心理學評述/榮格

引言

一、一個試圖了解東方的歐洲人所面對的困難

二、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的可能

基本概念

一、道

二、回光和中心

關于道的現象

一、意識的蛻變

二、阿妮瑪斯和阿妮瑪

意識與外物的分離

成就

結論

歐洲曼陀羅的例子

悼念衛禮賢/榮格

《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原文及其英譯

太乙金華宗旨

天心第一

元神識神第二

回光守中第三

回光調息第四

回光差謬第五

回光臉證第六

回光活法第七

逍遙訣第八

慧命經

漏盡圖第一

法輪六候圖第二

任督二脈圖第三

道胎圖第四

出胎圖第五

化身圖第六

面壁圖第七

好书推荐:与内在对话:梦境、积极想象、自我转化(罗伯特、强森)

图文来自网络

(购书请自行搜索淘宝、博客来等各大平台)

內容簡介

我們以為無意識只是虛空,

但其實無意識對我們的影響無所不在。

唯有懂得和無意識對話,

自我轉化和自我療癒才有可能。

無意識,是心靈的內在之地。

當我們做夢,或是驚呼「這不像我!」、「我怎麼辦到的?」、「有個無法掌控的自己席捲了我」,或生活不斷遭遇類似困境時——可能就是無意識來打照面了。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無意識是創意的泉源,從中發展出意識心智及整體人格。榮格更認為,你我生來注定要成為的完整人類,這過程稱為「個體化」。唯有意識與無意識攜手合作,才能打通個體化的任督二脈,使意識心智成熟,並實現自我內在的潛質。

我們該怎麼主動伸手與無意識合作呢?

本書作者強森為榮格分析師,他認為有兩種「內在工作」可以深入無意識:一是夢境工作,二是積極想像,兩種都是透過象徵、意象與原型來解鎖無意識的大門。

強森在書中提出務實的「夢境工作」的四步驟:聯想、將夢境意象與內在動力連結、解讀、以儀式讓夢境具體化;以及「積極想像」的四步驟:邀請無意識、與無意識對話、加入道德價值、將積極想像透過儀式具體實現。透過淺顯的說明,讀者可以逐步探索無意識,進而更認識並了解深層的自己。

內在工作是進入無意識的直接且強大的方式。透過內在工作,我們可以獲得內在深層意識的覺知,邁向自性的整合,懂得自己內在的富有,不需要成為他人。

「學習與無意識工作的目的,並非只在於解決衝突或是處理精神官能症狀,而是發現更新、成長、力量及智慧的深刻泉源,得以與發展中的特質根源建立連結,與帶出整體自性的歷程相互合作,學習接觸到在內在等著我們的豐沛能量及智慧。」——羅伯特‧強森

本書特色

★ 夢境工作與積極想像步驟具體、容易理解,並附有詳細的例子解說。

★ 認識自我深層的無意識,邁向內外意識整合之旅。

作者簡介

羅伯特.強森 Robert A. Johnson(1921-2018)

美國榮格分析師、作家。生於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畢業於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他曾求印度籍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與日本禪師鈴木大拙。1947年接受榮格分析師弗里茨·肯克爾(Fritz Künkel)的分析治療,而後前往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榮格的太太艾瑪‧榮格(Emma Jung)是他的主要分析師。在肯克爾(Künkel)、托尼‧薩斯曼(Tony Sussman)的協助下,他完成分析師訓練,並於五○年代初期與海倫‧盧克(Helen Luke)在洛杉磯開業。六○年代初期結束執業,至密西根州聖格雷戈里修道院的三河修道院(St. Gregory’s Abbey, Three Rivers)待了四年,1976年返回加州重啟心理治療工作。

強森擅長以神話故事演繹人類心理,1974年一場以神話解析男性心理的演講,被謄錄編輯成《他:理解男性的男性心理學》(暫譯,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一書,出版後廣受歡迎。強森陸續出版了《她:理解女性的女性心理學》(暫譯,She: Understanding Feminine Psychology)、《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擁抱自身陰影:理解心靈的黑暗面》(暫譯,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等十餘冊書,暢銷百萬冊。

譯者簡介

徐碧貞 Pi-Chen Hsu, Psy. D.

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PSY29148)、榮格分析師。曾任高中輔導教師,獲取美國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巿復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諮商心理學碩士及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

目錄

I導論:無意識及其語言

│第一章│無意識的覺醒

進入無意識:無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

榮格對無意識的觀點

意識的發展

處在無意識當中的自我

無意識與內在生命

個體化的歷程

│第二章│內在工作:探尋無意識

分析與回家作業

在沒有分析師的情況下工作

│第三章│另類真實:夢的世界與想像國度

想像與象徵

積極想像:有意識地使用想像力

│第四章│原型與無意識

│第五章│衝突與合一:我相信獨一(Credo in Unum)

II夢境工作

│第六章│進入夢境工作

│第七章│四步驟模式

│第八章│步驟一:聯想

直接聯想

對於俚語的敏銳度

運用「恍然大悟」法

夢境工作實例:修道院

運用原型擴大法(Archetypal Amplification)

運用個人聯想

│第九章│步驟二:動力

將夢境帶向內在

將意象與具體的特徵連結

看待信念、態度及價值

定位內在人格

確認其他內在真實

夢境工作案例說明:有著閃亮雙眼的女孩

│第十章│步驟三:解讀

在各式選項中選擇

決定能量的深度

依循小線索

從對立面爭辯

驗證解讀的四項原則

│第十一章│步驟四:儀式

帶著意識的行動向夢境致敬

使用身體

再次發現儀式的力量

花朵的儀典

當你想不出任和可為之事時

運用常識

夢境工作實例:四個惡棍

步驟一:聯想

步驟二:將夢境意象套用在自己的特定部分及內在生命的動力中

夢境解讀

結語

III積極想像

│第十二章│定義及進入積極想像

區分積極想像與被動幻想

積極想像的實例:和內在藝術家說話

當你認為自己是在虛構故事時

│第十三章│猶如神祕旅程的積極想像

│第十四章│積極想像的四步驟模式

選擇一個具體的方法記錄你的想像

如何書寫

記錄積極想像的其他方法

具體設置

│第十五章│步驟一:邀請

保持警覺的等待

如何開始

積極想像範例

│第十六章│步驟二:對話

與意象交談

帶著情感參與其中

學習聆聽

學習回應

不操控

│第十七章│步驟三:價值

│第十八章│步驟四:儀式

│第十九章│運用層次

討價還價

懷抱無意識

活出從未好好活過的生命

經驗靈性維度

參考文獻

關於作者

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天涯神贴~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原作:九哥

洞察力是高敏人群独有的强大天赋,但在未建立本自具足的内在系统和正确认之前,只会导致讨好型人格或过度感知危险,而特别缺乏安全感。但如果通过修炼开发了此天赋,高敏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高度觉知他人情绪,且不受影响并引导他人情绪。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将敏感视为一个缺点。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太敏感了,甚至会把敏感和玻璃心混为一谈。其实那些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是敏感和极端的。平和与随和,其实是一种凡人的情绪共识,而我们的传统校园教育,就是要把大多数人都培养成平凡人,易管理的人。

因为很多看似与共识价值观相反的事物,反而是正确的。比如很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因为他们看到很多人即便读完了硕士和博士,依然找不到好的工作,依然赚的不多。而那些达官显贵,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不读书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只有他们自己家族认可,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东西。

不知发现了没,很多官员和企业家,骨子里都是高敏之人。他们会比常人更容易发现一些细节,更容易听懂一些弦外之声。跟他们相处是非常心累的,你能说他们小心眼玻璃心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肚鸡肠之人,往往是不可能做到非富即贵的。

讲到这里,相信你就明白了,高敏感和小心眼是两码事。高敏感之人不一定会因敏感之事而生气,但他们拥有这样一份天赋,可以比常人,更迅速地察觉到一些常人不懂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先人一步,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发现危机,避开危机。

这个世界上只有20%左右的人,带有与生俱来的高敏感。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更广的频率,他们的味蕾可以尝出更丰富的味道,他们的鼻子可以更细致的辨别香水的成分。他们也有更强的共情力,在一个大电影院里,情节动人处,有些人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面无表情,而有些人哭得稀里哗啦,一包纸巾都不够用。见你流泪,我一悲伤,这真不是矫情,这是高敏感。

但自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就是教我们压抑这种天赋,扔掉这种天赋,然后变成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流行了一个新词叫钝感力,很多人会将其视为正面褒义的性格词汇。经常有人说,不要太敏感,不要想太多,不要玻璃心,要控制,要宽容,要忍耐。然后敏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你看过漫画《龙珠》吗?你看过电影《触不可及》吗?里面的主角都是钝感力十足的人。这类人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主流审美里受人欢迎的性格。高敏感不是一种病,更不是一种性格缺陷。高敏和身弱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外形是否强壮,而是内在力,要么气血弱,要么精神弱,敏感而已疲劳。

所以觉醒的高敏人往往都是气血管理的高手。敏感不代表冲动,能瞬间接收到一些信息,不一定瞬间就会反映出来。他们似乎更懂得“智者耻,与善者不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嘛。但其实大多数人或者信奉钝感力的人,通常没有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听过一种声音,长辈们,他们告诉你,“太敏感,太注重细节,成不了大事”。你听到过类似的话吗?如果听到过,你可以回想一下,说这话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吗?是一个成了大事的人吗?大概率不是。真正成了大事的人,往往是不喜欢说教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成功秘籍,你拿钱都买不走,他们本身也不缺钱,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交给你。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本性,但高明之人通常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个人。他们善于观察,但不愿意表达。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表达能力,相反它们通常具有超人的表达能力,因为他们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要多于钝感力强的人。

因此看到这里你要明白以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就坚信“没心没肺”不是褒义词。能够破局的高明者,就是从修罗炼狱杀出来的神灵。不同于身强者天生的性格与身体催生的意志,高敏人由于会在前期大量感受不同的痛苦,被动进行脱敏训练,这将赐予高明者一种纯粹的意志力。这种强大的心理是不需要他物支撑而存在的,又称“黑色生命力”。

“黑色生命力”这个词,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艾美维尔纳的研究。他在数10年的走访中,见过数以千计的问题家庭。他专门寻找那些处在糟糕的处境中,看起来有很大概率成为问题少年,但实际却成长的异常优秀的孩子。他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孩子走出原生环境的束缚,变得光芒四射。

艾美维尔纳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夏威夷某小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追踪研究。那个贫穷的小岛上面,许多参与调查的孩子们的身后,或因此染上精神疾病的父母。按照大众的认知,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人生基本算完了。然而出乎维尔纳意料,有2/3的孩子确实重蹈覆辙了,附带的悲剧。可还有1/3的孩子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在学业、家庭和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维尔纳认为,这1/3的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修复力,后来也被称之为“黑色生命力”。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每个人的人生寒暑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真正强大的人都曾独自穿越过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独自扎根。在这段至暗时光,需要忍受各种委屈、辛苦不被认可、隐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纳、付出没有结果。

凡是最终穿过这片黑暗沼泽地的人,才能真正看穿人形,看透人间冷暖,才能百炼成钢。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低谷期。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的更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但如果熬过去了,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黑色生命力就像是从地狱回来的人。因此各位至暗时刻低谷期不要焦虑,不要绝望,甚至不要祈祷他快点结束。好好利用他们反思人生,马上就会迎来命运的转机。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站在机会前面,没看见或者没准备好。而大多数人推崇的钝感力,大概率会让你错过机会的。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歌颂平庸,排斥不凡的。因为优秀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与众不同的。高明之人,因为从幼年开始就比同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有耐心,更有专注力。

你真的以为人与人的差别不大?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差别巨大。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有耐心看完一本书、一篇超长的文章,并且乐此不疲,而有的人超过100字看着就头晕?他们只喜欢看类似于微博那样的一句话,概括一个新闻、一个话题、一个故事。短期内,这两种习惯,只因天赋的相差所产生的差距并不大。但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人与人的智商差距确实不大,但这里少了一个时间状语,那就是刚出生或小时候成年后的人生。天赋的惯性会促使你走向不同的人生,且越走越远。你有耐心看长的内容吗?高敏感人群通常具有三个层面的能力:第一是情绪管理能力;第二是对复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第三是一种应对世事变迁的人生哲学,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智慧。他们对风险的忍受能力会变得很高,人往往经历过逆境和重大遭遇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破三观树新生,创立新的认知系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会正式接纳,用不一样的方法得到不同解。

也正因为如此,相较而言,在这些拥有高敏感性格的人生中,也有更多机会可能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守住自己的高敏感天赋,或者培养出一种高敏感的性格?

一、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深刻地了解和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过度在意自己的过错,提高对内心真实想法的在意程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明确和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目标。

二、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负面情绪。越抗拒越浓烈,正如海灵格在诗中所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有我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三、不害怕孤独,学会做减法,看淡一切的别离和变迁,学会在逆境中自我救赎和提升,关注自己有限的精力,不急于可以胡乱所为的事和人,注意力不在无意义的事上过度消耗自己。

四、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界限,区分什么让你舒适,什么让你不适,然后勇敢做出选择。呜呜呜,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那就适当降低自我要求,不要害怕别人的否定。

五、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没必要让自己绷得太紧,有意识地给生活留白,放松注意力,阻断信息输入,整理一天的情绪,帮助自己恢复能量。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点,低敏感度的人往往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人生更有广度;而高敏感的人,因为内心世界更丰富,人生往往更有深度。最后一定要记住,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请好好珍惜他。

阿德勒PK弗洛伊德~心理创伤、借口、课题分离、共同体。

(图文均来自网络)

目的论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用对话的方式解读阿德勒心理学流派个体心理学的书。阿德勒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两人因观点不合分道扬镳。

他们最大的分歧在于:弗洛伊德的基准是我们熟悉的原因论,弗洛伊德认为过去所受的伤,是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不管是我们的情绪,还是行为习惯,都可以从过去当中找到原因,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过去无法改变。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过去赋予它的。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阿德勒却认为,过去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基本原因,我们也并非因为经历所受到的伤害而永远痛苦,实际我们会从过去经历中,找到现在的目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就是阿德勒所提出的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我们其实是为了某个目的,故意让自己重复某个过去的心理或者过去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为了达到逃避的目的,为现在的问题寻找到了一个历史借口。从而在心理上合理化现在的逃避模式。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难或者幼年收到虐待之类的事情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了某个“目的”而活着。

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说,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佛洛依德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

弗洛伊德面对心理创伤的治疗,认为必须回到你过去的这段创伤记忆中,抚平这段心理创伤,心理才能治好。而阿德勒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阿德勒认为你现在的心理疾病,不是因为过去的创伤引发的,而是因为你的目的引发的。

举个例子,比如有个人,以前出门时和人发生了矛盾,被打了,所以,现在不愿意出门了,每天把自己锁在家里,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这是因为以前被打的心理创伤造成的,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回到过去,努力回想被打的过程,暗示自己勇敢的面对这个被打的事件,之后他就不再怕被打了,就敢出门了,病就好了。通俗的说,也就是,你通过不断回想,见多了,熟悉了,能勇敢面对了,就不恐惧了,就不再怕这个事了。弗洛伊德的这种治疗方法是比较痛苦的,需要不断的重复回忆这个痛苦。努力去勇敢面对,或努力去解开这个心结。

而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分析这个问题,这个人不出门,是他不想出门,和他以前被打没有关系,他只是为了实现他不出门的目的,故意找了一个以前被打的理由。这是个借口。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因为人是不会因为过去而影响到现在的。那么,他为什么要不出门呢?因为不出门是他认为更舒服的一种状态而已。他只是为了实现这个更舒服的状态,而故意找了这个借口。

阿德勒认为,人的现在是由目的决定的,而这个目的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你自己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有这样的目的。但是你的大脑已经开始为你的目的寻找理由了,它会到记忆中寻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然后,把它合理化。让你自己都觉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这个结果。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根本就不存在于过去,而是因为你现在的目的。所以,想要治疗心理创伤的唯一办法,是改变你现在的目的,而不是寻找过去的源头。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但不敢去告白,为什么呢?因为你说你一紧张就结巴。所以不敢去。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要想让你告白,你就必须先解决你一紧张就结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告白了。但阿德勒认为,你不去告白是因为你压根就不想去告白,你如果想告白,和你结不结巴没关系,你一定会去告白。那你现在为什么不想去告白呢?因为害怕被拒绝,因为不告白更安全!更舒适!符合你现在的心理需求。所以你才不去告白。你觉得现状也可以接受,你接受了这个现状,所以你就找了个理由说自己结巴。即使你不结巴,你也会找到其他理由不去。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你的现在是由你的过去决定的,而过去又很难改变。而阿德勒的目的论非常积极,因为你的现在是由你的目的决定的,要改变现在只要改变你的目的就可以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治疗注重的是抚平伤痛。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是建立勇气。改变现状的勇气。

现在影响过去

阿德勒不仅认为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而且,恐惧也好,自卑也好,都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工具而已。并且人现在做出的决定,甚至反过来还可以影响过去。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小时候很傻,上学的时候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经常被同学、被老师嘲笑。后来爱因斯坦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做不好小板凳这个事情,就成为了一段佳话!同样是做不好小板凳,如果爱因斯坦后来真的是一个傻子了,那么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心理创伤,但如果他后来成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这个事件就成了一个反差,反而是一个天才的特质了!人们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会因为后来的结果不一样而完全不一样!所以,过去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总结成一句话,阿德勒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很容易改变。

课题分离

阿德勒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叫“课题分离”。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比如,你觉得自己穷,是因为你见过富的人,你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你见过学习好的。你觉得自己不好看,是因为有长得好看的,所以你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比较。如何解决这个烦恼呢?就要用到课题分离。把问题分为你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你只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够干涉别人的问题。

比如 你要辞职,你老婆不同意,这个事情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你要辞职,一个是你老婆不同意。你要辞职是你的问题,你老婆不同意是她的问题。按照课题分离的理论,你只需要解决你的问题,也就是你只要去辞职,你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问题,你不能干涉。反过来,你老婆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辞职后,她是要继续和你过还是离婚,但她不能干涉你辞职的事。如果互相顾及对方的感受,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你辞职,她改嫁了,这是这件事的后果,你自己必须承担这个后果,如果不想承担这个后果,你就不要辞职。

你不能介入他人的问题,他人也不能介入你的问题。人之所以喜欢介入他人的问题,是希望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实现控制欲,或者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自我满足。所以你介入他人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为了他人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所以,在刚刚的例子中,老婆之所以不同意老公辞职,是因为生活就会不稳定,而老婆感觉生活不稳定,是老婆自己的事情,老婆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判断要不要和他一起过,要一起过,她自己就需要去找份工作来维持生活的稳定。或者选择改嫁,这都是你的自由。而你自己要做的决定就只是你要不要辞职,而不是你老婆同不同意,并且承担老婆可能改嫁的后果。如果双方都为对方的问题考虑,介入对方的问题,老公没有辞职,以后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或者,老婆为了维持婚姻,去找了工作,但有可能结果也不好,就会怨恨你一辈子。所以 永远不要说 我为了你怎样怎样,付出了这么多,但没有回报。也不要强调你能不能为了我怎样怎样。千万不要去追求这个,一旦追求这个,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复杂,非常痛苦。总之,你自己的事情只能你自己做出决定,你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阿德勒并不是希望一个人自私,而是希望每个人内心都能够强大起来。不依赖于其他人。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对我们负责。我们也不能够替别人着想。有人会觉得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但其实我们并不能真的为别人设身处地的着想,因为你并不是他!在另一个人看来,你的付出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我们不能为了别人而活,我们必须活出自己。

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认为人不应该追求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应该追求共同体感觉。这就是我们如何来感知自我存在的价值。我们存在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别人的认可获得的,而是应该通过对整体的贡献来获得。所以,阿德勒认为竞争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说明你要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才能体现出自我的价值。也就是通过别人的认可。那你存在就没有意义。所以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与别人竞争。他们通过对整体的贡献,自然展现出价值。

如果你是为了他人的认可而存在的话,那他人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不会行动。周围没人看,你就不会做好事。但如何一个人是为了整体的共同利益而存在,他就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认可。我做事是为了整体共同好。为了别人认可而活的人,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永远被他人束缚。而共同体感觉就相反,你是为了自己而活。你认为这是为了整体做贡献,你就这么做了,别人的评价根本不重要。

夫妻之间也是一种共同体,如果夫妻之间都是为了对方而活,如果目标相同还好,如果目标不同就会非常累。我为你牺牲那么多,你又为我牺牲那么多,两个人的争论就永远不会停止。真正的夫妻之道,是应该两个人都为了两人整体的利益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对方而努力。

如何才能有共同体感觉呢?第一步 要接受自己。完全接受自己的存在。即使无人认可,你都接受自己是存在的。为了自己而存在,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他人对你的评价不重要。第二步 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他人,他人才会信赖你,这样才会形成共同体。第三步 为共同体做出贡献,你不能干涉别人,但要为整体做出贡献。如果做到这三步,你那种被他人认可的需求就不会存在了,你就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当然,这样的人,太自由,做自己,很自信,就会有人讨厌你。所以 你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怕别人讨厌你,他讨厌,是他的事,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阿德勒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被讨厌的勇气”也成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词汇。

武志红深度对话“水哥”(王昱珩)

武志红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

第1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一) 引出“心流”的概念…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131610733878

第2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二) 水哥证实“心流”的概念以及证伪了“刻意练习”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241526615337

第3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三) “水哥”自身的特殊性是如何来的呢?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302260235574

第4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四) 水哥谈自己能力的开关过程,武志红老师听的太入迷了太震撼了…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377015282956

第5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五) 水哥揭秘自身的能力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72097941081385

第11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总结) #武志红 老师对话“水哥”能力做出总结概括…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1623730818469156

蔡康永對談水哥

心流

摘自维基百科

心流(英语:Flow),或译神驰或沉浸等,描述了一种完全沉浸(专注)和完全投入于活动本身的心智状态和令人振奋的感觉。

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被认为是心流理论的创造者,他透过观察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得出该理论。

在不知所措(恐惧)和缺乏挑战(无聊)之间控制复杂、快节奏的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心流。心流的出现和经验是各自不同的。

米哈里教授在 1970 年代时发现:多数人工作一天之后筋疲力尽,但是,有些人会工作一整天之后,竟然还精神抖擞。你应该会疑惑:这些人不是在工作吗?应该会消耗能量才对啊?精神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于是他开始研究特别有「创造力」的人,例如顶尖运动员、音乐家、学者⋯⋯每个人都会提到自己有时候会有那些精神抖擞的状态,当时,米哈里教授访问了一位著名的钢琴作曲家,作曲家描述了他在创作时候的心情:

我会进入到狂喜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我感觉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 ,我的手好像跟我的意志无关,我坐在那里,带着崇敬和平静的心情,音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我手中流泻而出。It “flows” from my hand.

在适当的条件下,心流状态可以变成催眠或欣喜若狂的恍惚状态。一些科学家已将心流本身理解为一种神醉。

心流的发生

1975 年,米哈里教授首次发表了他对于这个神秘现象的研究,并给它一个很传神的名字 「心流」( flow ) 。

什么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状态,当你在极度专注时,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创造力提高,让你忘记时间、忘记饥饿、甚至忘记所有不相干的身体讯号。

一旦你从这个状态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口渴、肚子饿,但精神依旧很好,心情也很愉快;换句话说,虽然肉体消耗了能量,心灵反而补充了能量, 不只是在创作、运动领域,甚至在职场上,「心流」也有可能发生。

研究发现,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复且规律地进入「心流」状态,也能够提升你整体的幸福感(well-being)、生活质量,令你更快乐,生活更积极;如今,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要如何进入心流状态,目前研究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注意力投入在当前活动。
动作与意识的合并。
反省自我意识的丧失。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我们对环境与动作有主控感–挑战与技能之间达成平衡。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契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点包括了:

创意的空间排列。
游戏场的设计。
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
目标群组聚焦。
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以视觉化增进效能。
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心流状态的特征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可能会出现四个特征:

自动运转:事情做起来顺手不需多加思考,身体自动发挥。
时间流逝:处于心流状态中,不会在意时间的流逝,直到回到正常状态后,才会注意到已经过了多长时间。
不觉他物:专注投入事物之中,导致不易察觉像是饥饿、手机震动等感觉与刺激。
感到愉悦:在事情完成后,感受到愉悦、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

机制

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讯息是有限的。米哈里·契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会上分享的讯息大约是110比特/秒。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大约是60比特/秒。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到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够决定是否关注大部分知觉(除了天生的体内感觉如饥饿、痛觉等)。但在心流状态,人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不会有意识决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

米哈里·契克森称心流状态为“最佳体验”,因为人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

其它相关领域

米哈里·契克森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如道家和佛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比如:深度禅定时的禅悦法喜状态。日本禅宗使用心流状态时的自发创造力来展现和表达,比如,自发的绘画、插花、茶道、忍术等等。在佛教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状态。在灵性领域,印度精神导师克里希纳穆体的全观、全神贯注,狂喜的意识,也正是一种心流的状态。同时,许多现代运动员也在运动中经历心流,他们称此经验为“在心流区”中。

心流的概念已广为东西科学家、精神大师及运动员所共同认识,米哈里·契克森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设计)的领域中。而东方精神实践家则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技法来促成精神力及内在发展与自我提升。

荣格语录精选四

(图文来自网络)

对习俗和法律的遵从很容易成为对谎言的掩饰,这种掩饰极为巧妙,令人无法察觉。它可以使我们逃避所有的批评,它甚至能够使我们欺骗自己,令我们相信自己是显然正当的。但是无论他的正当性得到多少公众舆论或道德准则的支持,在内心深处、在普通人的意识层次之下,他仍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哪儿有点不正常”。

你的叫嚷在距离中死去,我的足印你不会找到。

在这路上没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没有走在别人的路上。我孤独,但我用生命填满了孤独。我自己就已经足够,我是人,是声音、对话、安慰、帮助。我就这样漫步到远东去,我并不知道我这遥远的目标会是什么。我看到前方蓝色的地平线,那就足够成为我的目标了。我赶紧到我东方的上升的通道去。我要我上升的通道。

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在这路上没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没有走在别人的路上。我孤独,但我用生命填满了孤独。我自己就已经足够,我是人,是声音、对话、安慰、帮助。我就这样漫步到远东去,我并不知道我这遥远的目标会是什么。”

世界上的风云大事,归根结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生活,这才是伟大变革的所在。整个未来、世界的整个历史,最终都是对个人潜在能量的宏大总结。

“在这些日子里,你们看到了深层精神隐藏了什么。你们以前不相信,但如果求教过你们的恐惧,你们就会知道去。”

(荣格从生理学的进化出发,认为正如人类的身体有其历史一样,人类的心灵也有其历史)。他说:“我们的心理有一条拖在后面长长的尾巴,这条尾巴就是家庭、民族、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的全部历史。”

自远古以来无数次重复的祖先经验,积淀在人类心理的深层,这就是不依赖于个人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证明对我是多余的,因为我没有选择,我必须这样做。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思想的动摇是在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一年中的夜晚与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耐心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当内心未曾意识到的冲突在现实中突然发生了,这就是命运。

你不能跳出自己的罪而把你的全部负担抛在一边。有这种想法就是错的。…拒绝阴影是个错误。如果你拒绝,则集体潜意识就会醒来从阴暗中隐现…;人越是笃信就会有越多邪恶降临于他。

「我一生中的所有‘外在性’方面,竟全都是偶然性的。只有内在的才最终证明具有实质性及决定性价值。结果,外在性事件的一切记忆便日渐湮没,而且也许这些‘外在性’的体验还不知怎的就根本不具有那样的本质性;而要是真的具有,那就只是它们与我内心发展的某些阶段巧合的结果。我一生中极大一部分这些‘外在性’事件已从我脑海里消失得一干二净了——在我看来其根本理由就在于我使出全副精力来对付它们的缘故。」

人所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是:他是否关联于某种永恒。这是人生中最有力的问题。只有当我们懂得真正重要的事物是永恒,我们才能够使自己避免关注徒劳无益之事和无真正重要性之目标。

那些没有进去意识的东西,将以命运的形式降临。

信仰的最大罪过,在我看来,就在于排斥经验。

但每个载体都肩负着个体的命运和目的,载体只需实现这些,就可以使人生具有意义。确实,“意义”也常常可以称为“无意义”,因为在存在之神秘之物和人类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通约性。意义与无意义都不过是人造标识,它们给我们以适度有效的方向感。

你所埋葬的存在物会随你的消瘦而肥大起来。如果你经由拒绝来摆脱自己不喜欢的特质,你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能觉知自己的存在,你越来越宣布自己为非存在,你的恶魔会越来越肥大。

这个时代的思维只知道实用和价值。我也以为是这样的,我一直理解这种想法。

“世界悬于一线,那根线就是人的心灵。”

冷也好不冷也好,上帝都在这里。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对死亡的回避是不健康和异常的,它使生命第二阶段失去目标。

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内外向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必太刻意去改变什么。

潜意识如果没有成为意识,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个体只有使自我向高于人的心灵权威臣服,才能赋予自己的生命以特质和意义。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非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耐心和坚定。这也正是德尔菲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寓意:苦难与自知的内涵。

荣格语录精选三

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到达灵魂的所在。
虽然佛教不谈灵魂,但其本质应该是一样的。这个“灵魂”只是抽象概念,某种“空”,非物亦非无一物。

——荣格 《红书》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荣格

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外在的约束,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人也许能以猛烈的行为得到在外的自由,可是内在的自由只能得自符号。

符号是从口中而出、不是由人说出的言语,而是从自我深层的力量和需要上升、不期然置于舌尖的言辞。

——荣格 《红书》

“你们认为地狱的本质是什么?地狱是,深层带着你已经不再是,或者你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的找上了你们。地狱是,当你们不再能够完成以前能够完成的。地狱是,你们必须如此思考、感受、行动,而你们又知道,那些都不是你们心甘情愿的。地狱是,你们知道自己必须要做的也就是希望要做的,而你们自己要为此负责。地狱是,你们知道所有为自己正经地筹划的也是可笑的,所有精致的也是粗糙的,所有好的也是坏的,所有高的也是低的,所有愉快的也是可耻的。”

——荣格 《红书》

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我的灵魂不可能是我的判断和知识的存有、更大程度上我的判断和知识才是我的灵魂的存有。因此深层精神逼我,要我将自己的灵魂视为独立存在的生命,呼唤它、与它对话。我必须明白,我已失去灵魂。

——荣格 《红书》

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荣格 《红书》

老师声称代数是完美而自然的、我们应无条件地接受它,而我甚至不能理解什么是数。对我来说数学课完全就是恐怖和折磨。我完全不理解代数,这使我胆怯得不敢问任何问题。

我的自我,你是个蛮人。我要与你同住,所以我会把你带进整个中世纪的地狱,直到你准备好。让生活可以忍受你。

那试金石就是与自己独处。 这就是道路。

如果一个人在思考方面是优异的,那么在情感方面他就肯定不会出众。因为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完成两件事。这两件事会相互遮蔽。当你想以一种真正科学或哲学的冷静方式思考时,就必须摒除所有的情感价值。……我曾见到过那些奇迹般完美地控制了他们情感的人,最终却严重地被情感所困扰。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对一件事情我们必先接受它,才能改变它。谴责并不能把我们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只会使之加剧。

一个从未说出的字,
一道从未照耀的光,
一片无可比拟的乱,
还有一条没有尽头的街道。

—《红书》

荣格语录(二)

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着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荣格

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荣格

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荣格

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

——荣格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荣格

你越是聪明,你的单纯就越愚笨,最聪明的也是在单纯处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时代精神的聪明,我们不能靠增加自己的聪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对这聪明智慧的,也就是单纯,但我们也不能沉溺于单纯,故意让自己变成傻子,而是要成为聪明的傻子。

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

事情都是相对的,亦是有度的

——荣格

思想的动摇并非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荣格

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荣格

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

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荣格

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

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

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

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

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荣格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

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荣格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

——荣格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荣格

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

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他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

——荣格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荣格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荣格

荣格语录精选二

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荣格

统一的规则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独,他们才可以逃离群体无意的压迫。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恶毒。要给人气度,让他独处,他才会自己找到群体并喜爱它。暴力对抗暴力,轻视应对轻视,爱回应爱。给人类气度,要相信,生命会找到更美好的路。

——荣格《红书》

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荣格

神瞎了一只眼,聋了一只耳,秩序乱作一团。你们要对这残废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了自己的完美。

——荣格 《红书》

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荣格

你想去找别人来抱怨,而且是那个曾对你做过不公之事的人,那个不理解你的、误解了你的、伤害过你的感情、忽视过你、不认可你、而且污蔑过你的人吗?对了,他还对你做过些什么坏事呢?在这中间,你没有看到你自己的虚荣吗,你那无止境的荒谬的虚荣?

——荣格《红书》

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荣格

我倦了,我的灵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寻自己。

——荣格 《红书》

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荣格

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荣格

不管你是谁,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
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荣格 《红书》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荣格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荣格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荣格

我漂泊了许多年,时间长得让我忘记了我还有灵魂。

——荣格 《红书》

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荣格 《红书》

没有人能免于等待,而大多数人都不能承受这等待,他们带着贪婪,转而投向事、人和思维,成了它们的奴隶。因为这样就会证明,这人无力抵抗事、人和思维,它们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为他不能欠缺这些,不能等到灵魂成为果实累累之地的那一刻,那灵魂是座花园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维,但他是它们的朋友,不是它们的奴隶。

——荣格 《红书》

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荣格

“恐惧与可怖都隐藏在表层底下,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你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痛苦叫嚷。深层精神与钢铁、火焰结合去。你们害怕深层也是对的,因为他确实充满恐惧。

——荣格 《红书》

“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荣格 《红书》

把大师们的绘画胡乱地堆在博物馆里是一种灾难;一百个杰出的才智之士凑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白痴。

——荣格

“如果你相信言语,那么在你面前的书卷里说的从来都是同样的话。如果你相信的是言语所指的事物,那你永远都到不了终点。而你却必须踏上这无尽的路,因为生活并不是受着限制的,而是在无限的路上流动的。但永无止境让你害怕,因为无限是可怕的,而你的人性会起来反抗,所以你找寻边界和限制,免得自己踉跄跌进无限之中,失去自己。你不能缺少限制。你呼喊出言语,它有一层意义,而不是多样的,这样你就从无边的多义性中逃脱了。这言语对你而言就是神,因为它从无数可能的解释那里保护你。言语是守护的魔法,对抗那个要把你的灵魂撕裂、撒往四周的、无限的恶魔。如果你最终能说出:‘就是这样,也只是这样。’你就会得救。你说出了咒语,无限的就会被禁制在有限之中,因此人类寻找和创造说话。”

——荣格 《红书》

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类品质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荣格

荣格语录(一)

卡尔·荣格:我们的外部境遇是内心世界的向外投射。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荣格

往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荣格

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荣格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荣格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面的最好方法。

——荣格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改变你的「命运」

——荣格

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荣格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荣格

你想去找别人来抱怨,而且是那个曾对你做过不公之事的人,那个不理解你的、误解了你的,伤害过你的感情、忽视过你,不认可你、而且污蔑过你的人吗?

对了

他还对你做过些什么坏事呢?

在这中间,你没有看到你自己的虚荣吗?你那无止境的荒谬的虚荣?

——荣格

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荣格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

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荣格

I We=Fully I

我;我们=完整的我

——荣格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荣格

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荣格

Page 2 of 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