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
我时常感慨,
人为了一口吃的,
男人为了一个女的,
女的为了一个男的,
干过的蠢事之多,
真是人类的文字都不够用啊!
冯唐:
我时常感慨,
人为了一口吃的,
男人为了一个女的,
女的为了一个男的,
干过的蠢事之多,
真是人类的文字都不够用啊!
老和尚的弟子傳奉法師講過一則老和尚的故事:
和尚令我難忘的事,是和尚有神通,(我)白天忙職事,夜負責隨侍和尚。
某夜,夢見廊前一口棺木,心一驚,瞬間聽一聲音道”四果按怎?”(台語,和尚稱傳奉為四果,「按怎」指「怎麼了」),
即醒,但因夢中聲音很大,感覺仍有餘音清晰回蕩,而其來源正是來自和尚的座位處。
夢中事,也不問和尚。夢是幻化,但知和尚即使在夢中也護念弟子。
和尚已開發自性,自性發生功能作用就是神通,只要弟子念頭一起,和尚馬上感应到,並剎那間回應。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一髻罗刹女心咒
Om rudraya mudrneya jata jataya hum hum phat svaha
om 如德ra亚 母德r内亚 加达 加达亚 吽 吽 啪 梭哈
一髻罗刹女随心咒
Ehyehi ekajata mama mukhajaya svaha
伊耶hi A嘎加达 麻麻 母卡加亚 梭哈
一髻罗刹女根本咒
namo ratna trayāya
namo rat拿 tra牙牙
皈命 三宝
namo āryā avalokite śvarāya bodhisatvāya
那摩 阿r牙 阿瓦罗给dei索ra牙 菩提萨多牙
皈命 圣 观自在 菩萨
mahā satvāya mahā kāruṇikāya
马哈 萨多牙 马哈 嘎如尼嘎牙
大 菩萨 具大悲者
namo ekajaṭāya
那摩 A嘎佳达牙
礼敬 一髻罗刹女
mahā rākṣasīye
马哈 ra克杀西耶
大 罗刹女
āyahi hṛdayaṃ mama
阿牙hi 和ri达牙m 马马
mahā rākṣasi mamā mukhasa
马哈 ra克杀si 马马 木卡萨
sarva kāryaṇi karotime
萨尔瓦 嘎r亚你 嘎ro帝美
tadyathā
达帝牙他
om anante jaya svāhā
om 阿南dei 佳牙 梭哈
jaya jayāya svāhā
佳牙 佳牙牙 梭哈
mahā vijaya svāhā
马哈 维佳牙 梭哈
mahā rūpye svāhā
马哈 路b耶 梭哈
sarva vighna vināya kānāṃ svāhā
萨尔瓦 维嘎拿 维拿牙 嘎拿m 梭哈
calaya duṣṭa svāhā
加拉牙 都失达 梭哈
rakṣa rakṣa māṃ svāhā
ra克杀 ra克杀 马m 梭哈
paṇi hastāya svāhā
巴尼 哈斯达牙 梭哈
一髻罗刹女
一髻羅剎女,梵文Ekajata-raksha。又譯作「一髻羅剎王菩薩」、「一髻羅剎观音」「一髻羅剎」。
多罗菩萨、摩利支天、一髻罗刹王常被统称为“多罗三尊”,多罗观音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西方,密号行愿金刚(悲生金刚);一髻罗刹王则在胎藏界曼荼罗南端,在孔雀王佛母之右側,密号电雷金刚(军毫金刚)。亦有人認為此尊即是廿一尊救度母中的「破敵救度母」。
一髻羅剎王亦為準提菩薩之護法金剛明王之一。禪門奉祀準提菩薩者常有配祀,尊稱之為「伊迦惹吒大士」,能抵抗冤家債主,並遊行各個國土。
此菩薩以不二之智,現忿怒形,以降伏一切煩惱。此尊之真言具有大神力,能摧破天魔、惡藥叉、惡羅剎、毒惡鬼神,及除一切瘟疫疾病之苦、並能免除水火二難、盜賊侵害。亦可息諸怨敵。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载,此罗刹妇居大海岸,闻血气香,能于一夜中行八万逾缮那之里程。常卫护处胎、初生,或已生之菩萨,并以佛母大孔雀明王真言守护行者及其眷属。
虽然一髻罗刹菩萨是罗刹身,但其实与马头明王(马头罗刹)为同一级别的明王,在观音法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譬如不空罥索观音曼茶罗中,主尊不空绢索观音,坐于莲座之上,上下左右分别为一髻罗刹观音、不空绢索观音、马头观音、毗俱胝观音。
《楞严咒》中有三句真言提到三观音:“摩诃跋啰 盘陀啰 婆悉你”(mahavala pandara vasinim)白衣观音大士,“阿唎耶多啰”(arya tara)多罗菩萨,“毗唎俱知”(brkuti)毘俱胝菩萨(毘俱胝观音)。这三位白衣、多罗、毘俱胝,皆是如意轮曼荼罗四隅之尊,另外一尊就是一髻罗刹观音。
《胎藏界七集》描述其形象为身呈绿色,现忿怒像,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剑,次手持钺斧钩,左第一手下垂、持素,次手持三股杵,坐于赤莲上。
《如意轮陀罗尼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中对此菩萨均有描述。
功德利益
《大正藏》第 20 册 No. 1110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中详细讲述了修持一髻罗刹王陀罗尼的十种利益、四种果报等功德;次言三种陀罗尼、七日作坛灌顶法,以及二种陀罗尼、坛法、护摩、根本印、结界之法等。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印可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入无能胜三昧。从顶化出翳迦惹吒罗刹王。三目四臂。所有八部鬼神。大力然顶鬼王等惊怖走散。各失本威莫知所在。愿见救护愿见救护。皆舍所有恶害之心。从今已往并诸眷属归依佛法僧宝。
《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有諸天及持明仙等。師信大梵者眾。令欲降伏大梵天及諸天仙等。願佛聽許。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眾生無憂惱故。除一切眾生病故。及一切障難災怪惡夢悉除滅故。除一切橫病死故。欲除一切諸惡心者令柔軟故。除一切諸魔鬼神障難不起故。世尊我今有根本心陀羅尼。能除一切眾生罪業故。世尊我未曾見有若天若魔若釋梵。若沙門婆羅門等。有能受持此真言者。若讀誦書寫流布。或以此法防護其身。若入軍陣鬪戰。若為毒所害者。持此陀羅尼。一切諸難無所能為。如是之法一切諸佛所念。我此陀羅尼法。已經無量諸佛所說世尊我於因地。過恒河沙數劫外。有佛名百蓮華眼頂無障礙功德光明王如來。我於爾時彼佛所。作大持明仙人中王。於彼佛所受得此陀羅尼。得已時。十方諸佛皆現目前。見佛現已。忽然即得未曾有智。當知此真言有如是神力。能利益無量眾生。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設復有人犯四重五逆等罪。誦持此陀羅尼一遍者。所有一切根本重罪悉皆除滅。況復依法作印受持者。當知是人於萬萬億那由他諸佛所。曾聞此法今還得聞。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憶念晝夜不忘者。是人心所求願無不滿足。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晝夜誦持我此明王翳迦惹吒真言者。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怖畏。及三毒罪障悉得除愈。況復有人依法修行。當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在掌內。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此陀罗尼能令用功少成就疾。亦是多罗菩萨使者。故诸修行人应当诵念。”
持翳迦惹吒(一髻罗刹)真言者现身即得十种利益:
一者身常无病。
二者恒为十方诸佛忆念。
三者一切财物衣服饮食自然充足常无乏少。
四者能破冤敌。
五者能使一切众生发起慈心。
六者一切蛊毒一切热病无能侵害。
七者一切刀杖不能为害。
八者一切水难不能漂溺。
九者火不能烧。
十者不受一切横死。
复得四种果报。
一者不被禽兽所害。
二者不堕地狱。
三者临命终时得见十方诸佛。
四者命终之后生无量寿国。
应用之法
1、莫缘他境,每至白月十五日或黑月八日,洗浴着新净衣,受持此陀罗尼。作印护身,取净泥摩坛,圆四肘结界已竟。请一髻明王于坛中心坐,烧香散华种种供养,礼拜忏悔诵真言一百八遍。
2、欲求胜上悉地,用白月八日或十五日,以香汤洗浴着新净衣,每上厕一度洗浴,如此净衣不得上厕。作此法时其日不食,作结界护身印,印已诵陀罗尼至于明旦。道场中置本尊像,悬种种杂色幡盖,香华供养。至心奉请十方诸佛、忏悔赞叹三宝,至诚发愿。作数珠印,捻已一心诵真言一千八遍。
摘自《文学回忆录》
今天谈哲学家,开门见山,这座山,是中国最大的山。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乃至学者、专家、大儒,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我说,正是这一代一代的愚昧无知、刚愎自用,才使老子悲观、厌世、消极。
所以老子悲伤、绝望、反激、咒诅,出坏主意,制订了很多对付自然、对付人的策略,历代军事家都借此取了巧、学了乖。老子,也免不了被异化的命运。
我爱老子,但我不悲伤、不绝望、不唱反调、不骂、不出鬼主意——我自得恶果,所以不必悲伤;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绝望;我自寻路,一个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气要发,但说说俏皮话。
读《易经》,读《道德经》,我都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鳞伤,然后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
我怀疑“道”,也怀疑“总念”。怀疑了四五十年,结论是,两者概不承认。宇宙既不实在,亦不空虚,既无道,亦无总念。老子与黑格尔需要“支点”架构理论,支点一抽掉,整个理论垮下来。
一般的体系,可说是外化的精密,宏观的精密。我取内化的精密,微观的精密。外化的功能,体现在推理而定名,那是哲学、哲学家;内化的功能,表现在感知而不定名,那是艺术、艺术家。哲学家中,只有尼采一个人觉察到哲学的不济,坦率地说了出来,其他哲学家不肯承认思想历程的狼狈感。
上次讲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文学性、文学成就、文学价值,这次讲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学性、文学成就、文学价值。我多次提到诸子百家的文釆,以前是非正式的,现在正式谈谈那几位“子”的文学典范。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这五百多年,即所谓春秋战国,局部战争此起彼落,政治和社会的纷乱,使人的思想异常活跃。用现在的话说,都想求真理,找到价值判断。
在我看,还是偶然。乱世不一定出英雄,乱世不一定出哲学家。十年“文革”乱得可以吧,一个哲学家没有。
还是老观点:春秋战国的哲学黄金时代,奇就奇在出了一批天才——三百年出十个哲学家,以西方概率论,不算太多——不幸,中国从那时以后不再出哲学家了,吃老本吃了两千多年,坐吃山空。
一穷,穷在经济上;二白,白在文化上•’三空,空在思想上。
所以,唯物论之类进来,没有抵挡。
胡适当初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集,下集写不出(据考,上集,也不是胡的东西)。我愿意提醒胡博士:《中国哲学史大纲》下集当夜可以脱稿,明天出版,里边一句话,十六个字:
春秋以降,哲学从缺。
无米难炊,请君原谅。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又称聃,楚国人。传说很多,反而真相不明,寿年大概很髙,总是百岁以上,有说是超过两百岁的。
为何我相信他特别高龄呢?是从他的哲理判断的。中国哲学,我定名为“老年哲学”(西方哲学可以定名为“壮年哲学”)。其中,李耳的思想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
他看破两大神秘:一是天,就是宇宙;二是人,就是生命。天,宇宙,是不仁。人,生命,是刍狗。这是李耳观察到最后,咬咬牙做出的判断。
这个观察过程一定很长,所以我相信老子真的很老。如果以年龄排行,全世界哲学家恐怕李耳先生寿年最高,思想境界也最高,如果改“老子”为“高子”,也中肯。
老子的哲学著作只有一本:《道德经》,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传说他要出关,官吏劝他留下一些言论,他才口授,别人记录。我猜想,并非如此平平静静,鲁迅写《出关》也是依照通常的传说,加上摩登的挖苦,旨在讽刺世道。
我来写,就写老子出关,一不是遁隐,二不是仙去,三不是旅游:他老人家是去自杀的。他在出关之际,内心的矛盾痛苦达于极点。
老子恨这个世界,觉得犯不着留什么东西来给后世,他又爱这个世界,要把自己的思想落成文字,给后来的智者。他的精神血统的苗裔明了他的痛苦,他的同代人没有一个配得上与他谈谈,他彻底孤独了二百多年。
但他要在未来中找朋友,找知音,于是有《道德经》。从文体看,他不是写给“刍狗”们看的,而是写给与他同等级的人。
所以,老子的文体与其他的诸子百家截然不同,就是不肯通俗,一味深奥玄妙,也许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我写给懂的人看。
后世奉《道德经》为道家的圣典、兵家的韬略、法家的理论。我把《道德经》看作什么呢?是老子的绝命书,也是老子的情书。八十一章的第二十章,他破例哭出声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只我一个徬徨无着落,去哪里呢?
这一章,与贝多芬晚年四重奏慢板所吐露的感慨、情操,是相通的。而且克制了紊乱的伤痛,端端正正,继续写他的情书和绝命书。
李耳是个叛逆者。常言道,尼采哲学存在于尼采之前,老子庄子,便是尼采之前的尼釆。
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宇宙中,渺小的人都是奴隶,即使当了皇帝(包括教皇),如果人格渺小,一样是奴隶——伟大的人,必是叛逆者。
中国,上、中、下三等人,都尊“天”为无上的主宰,尤其儒家,以及后来的理学家,说到“天”,就跪下来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人合一”,“天命不可违也”。
独有老子,一上来就拆穿把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叛逆的气势好大!
当然,奴隶们不服,反问道:“那么圣人呢,圣人是最仁的呀。”老子立即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常要讲我的认识论,次序是这样的: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座有人说,这个次序谁不知道呀。那我改动两个符号的方向: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看来也不能惊世骇俗。但我问,你周围,你过去的朋友,几个人具备人生观?再推论,那些人生观哪里来?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极少是由世界观引申而来。
好,极少数人,有人生观,又有世界观。再推论,他们有没有宇宙观?更少之又少——宇宙嘛,那是天体物理学家的事,关我鸟事——情况大体上是这样的。
现在,我要不留情面地下决断了:
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所以,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飞禽走兽不需要“禽生观、兽生观”,一样地飞,一样地走,这是运气、福气。做人而不幸成了知识分子、艺术家,不免就要有一个人生观:它是从世界观生出来的。那世界观呢,当然溯源于宇宙观。
爽爽快快说一遍: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从这样顺序而思考的。
唯物辩证法号称无所畏惧、积极乐观。如果全世界科学家一致预测有一颗星球,半年内将与地球相撞,两球同归于尽,请问唯物主义者们,站得住脚吗?
只有从宇宙观来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真实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老子的哲学,特别清醒地把宇宙观放进世界观、人生观。老子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
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乃至学者、专家、大儒,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
我说,正是这一代一代的愚昧无知、刚愎自用,才使老子悲观、厌世、消极。
从五十年代开始,要求人人都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这个圈子兜得好大,好漂亮,当时要算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也都一致认为,积极、乐观、爱生活,总是错不了的,消极、悲观、厌世,总是资产阶级思想,错透了,万万要不得。
其一,资产阶级哪里是在消极、悲观、厌世?“自由世界”当时起劲乐着呢,消极、悲观、厌世,并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好,其二,太阳系处于中年期,到了老年期,能量消耗完了,地球将要冷却。等到整个太阳系毁了,这个物理判断,是资产阶级造谣吗?
我们再讲文学史。上次讲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我处处要讲他们的文学造诣、文学成就。今天谈哲学家,开门见山,这座山,是中国最大的山。
具有永恒性、世界性的中国哲学家,恐怕不多,大概一个半到两个。诸子百家,是伦理学家,研究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是政论家,讨论治国之策。只有老子思考宇宙、生命。庄子,是老子的继续,是老子哲理的艺术化。
中国哲学家只有老子一个,庄子半个。
如果认为庄子文章如此好,算一个吧。那么中国总共两个哲学家,但性质不同,后人说起来总是“老庄哲学”、“老庄思想”。魏晋那么多绝顶聪明人,没有人给老子、庄子做“本质定位”,我是说,老子、庄子的气质,有所不同。
老子是阿波罗式的,冷静观照,光明澄澈。庄子是狄俄倪索斯式的,放浪形骸,郁勃汪洋。老子是古典的,庄子是浪漫的。老子是苦行的,庄子是享受的。老子内敛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庄子外溢放射,意多繁华,傲慢逍遥。
奇妙就奇妙在,两者其实一体。希腊人崇拜日神和酒神。日神主音乐,酒神主舞蹈。音乐、舞蹈,不是总在一起吗?缩小看,在某个人身上,可以住着老子和庄子,两房一厅,洗手间公共——但这是比喻,比喻终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劝大家别太相信比喻。比喻是“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他喜欢形象,叫做“得鱼忘筌”。总之,我将老子定位为古典,庄子定位为浪漫,也仅是比喻,目的是想回到“文学”。
讲到这里,可以正式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文体。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很坏的时代。政治卑鄙龌龊,各种治国理论纷纷出笼,而天下愈弄愈乱,原因:一,理论有谬误。二,实践歪曲理论。所以,老子才提出“无为”、“无治”。可是我总是觉得老子这般说法,是生气,是绝望,是唱反调,是现状逼得他往极端走。所以,老子哲学是伤心人语,看透人性的不可救,索性让大家回到原始状态。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
非常极端,非常不现实。世界上所有“乌托邦”构想,以老子最彻底,最有诗意,最脱离现实,绝对不可能。他的理想和当时的现实,他对他之后的一切的历史现实,都是宿命地叛逆。明知做不到,不可能,他偏要这样说。
这种近乎横蛮的心理,一定来自极大的痛苦。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是发脾气的话,一是等于说,你做皇帝、做官僚、做军阀,都用不着;二,这么着,大家不必钩心斗角、不必投机贩卖,不必尔虞我诈。
老子最早知道中国的两种特产:一是暴君,一是暴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一语双关,既对暴君说,又对暴民说。他反对法治,也反对人治。无为而治,等于架空皇帝,使其不成为暴君,只有商标,没有货。对于“人”(民和君),老子为什么如此暴烈而偏激呢?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几乎是粉碎性的决绝。原因,就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从宇宙观来。
这个观念,真是伟大卓绝,当时极摩登,现在更摩登。这一点,老子超越了多少思想家、宗教家。有没有更摩登的观念呢,有:
天地无仁无不仁。
这是什么“子”说的,你们大概知道——老子还是“人”本位的,所以骂“天地不仁”,如果换作“宇宙”本位,仁不仁,何从说起?
所以老子悲伤、绝望、反激、咒诅,出坏主意,制订了很多对付自然、对付人的策略,历代军事家都借此取了巧、学了乖。老子,也免不了被异化的命运。
我爱老子,但我不悲伤、不绝望、不唱反调、不骂、不出鬼主意——我自得恶果,所以不必悲伤;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绝望;我自寻路,一个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气要发,但说说俏皮话。
老子哲学的极精练、极丰富,就在他有明晰肯定的宇宙观。反过来说,凡宇宙观糊涂,或者忽而偏向有神论,忽而偏向无神论,想说又不敢说,或者说不清,总是差劲的,不能算哲学家。例如孔丘。
老子的文学性呢?语言直白,可是含蓄,这是很难的。几乎看不到还有别人能用这种文体。直白,容易粗浅,含蓄,就晦涩了,而老子直截了当说出来,再想想,无限深意,我喜爱这种文体!
文学,有本事把衣服脱下来。多少有名的文学,靠服装、古装、时装,琳琅满目,里面要么一具枯骨,要么一堆肥肉。庄子的衣裳就很讲究,汉人喜宽博,魏晋人穿得潇洒,唐人华丽,宋人精巧,明清人学唐宋衣冠学不像,民国人乱穿衣,乱到现在,越来越乱。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像人的肉体一样,贵在骨骼的比例关系,肌肉的停匀得当。形体美好,穿什么衣服都好看最最好看,是裸体。
思想、情操越是高超、深刻、伟大,越是自然地涌现。可是怎么会含蓄无穷呢?因为思想情操本身细致丰富。请看希腊:希腊的雕像,裸体的;希腊的神庙,那柱子,那浮雕,都可说是裸体的。圆就是圆,三角就是三角。到巴洛克(Baroque),就穿衣服了,到洛可可(Rococo),全是装饰,内在的真实被掩盖了。
我们来看看老子的文笔和文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的意思是说:原理呢,可以讲的,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讲;要给万物定位称呼呢,也可以的,但不能用通俗的既成见解来分类。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直通现代艺术,直通现代物理学。人的精神世界,宇宙的物质世界,都是恍恍惚惚。从“人”的角度去观照、去思索,更是恍恍惚惚。先要承认“恍惚”,才能有所领会。
上面几句,简,直白,含蓄。
老子奇特,他主张退、守、弱、柔,这在全世界的思想领域中,独一无二。一是他的气质,二是他吃够了苦,对付宇宙自然,对付人事生活,退、守、弱、柔,才能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东方文化、东方精神,无疑老子是最高的象征,《周易》也和老子哲学通,都是吃足苦头的经验。
读《易经》,读《道德经》,我都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鱗伤,然后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
中国从开始就受大罪,一代代暴君暴民,暴君杀人,暴民帮暴君杀,暴君再杀暴民,暴民逼急了,便杀暴君,然后自己
做暴君,当然还是杀人。老子说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句话,声色俱厉,十足老子风格,像是一下子喊出来,意义却复杂得很。
人不怕死,判死刑也没用。
用死去吓他们,无效,想别的办法吧。
你太残暴,怎可用死来威逼?
你杀人,人是杀不完的。
不从根本上解决,光靠杀人,不是办法。
圣人与大盗,相对而存。到了没有圣人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可盗。
老子的理想世界,全然梦境,是他个人的诗的乌托邦。老子之后,世界背向老子而发展,无论大纲细节,处处与老子的理想相违背。老子没有历史眼光?没有群众观点?老子一个人空思妄想?我不这样看。老子的想法、原则,是对的,问题在于,人类是坏种、坏坯,做不到,也不肯做老子所希望的,不能怪老子。
这是老子的纯艺术的一面。
另一面,是老子哲学的实用性,一步一个脚印哩——你要“扬”,先“抑”之;你要得到它,先放弃它;你要推翻它,先拥护它。最简单比喻:你要收获,先埋种子。对待天命,对待人事,老子的话最朴素,最有实效。
话得说回来,哲学、文学,不可以拿实用主义去看。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是幸福,是享受,和大多数人没关系。乡下老大娘与莎士比亚有何因缘?地铁上抢劫的黑人,不知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一个使人心平气和的解释。
全世界读《道德经》的人,还真不少。二次大战前,德国大学生读尼采。大战后,必读李耳。《道德经》的英译、法译、德译,版本不断更新。最近美国的什么书店又请人重译老子,李老先生就有这点魅力,世界忘不了他。
下面扼要节引《道德经》文句。老子的著作,句句都是警句,这里不一定按照各章的次序。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
意思是如果不结结巴巴狠命地保养自己,倒反而活得长寿。(皇帝与村妪)
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财多,就以物累形,反而加速死亡。
故常无欲。(第一章)不见可欲。(第三章)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虚其心。(第三章)致虚极。(第十六章)虚而不屈。(第五章)
虚心,没有成见,没有要求,就能以无穷尽的智慧观照无穷尽的宇宙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守静笃。(第十六章)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清静能使外界的真相从我心中显现。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六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二十三章)
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
失仁而后义。(第三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
一个哲学家,总得自己定一个点,定一个名。叔本华,自由意志;尼采,权力意志;黑格尔,总念(Begriff,先于宇宙万物的观念而存在的);孔丘是仁,孟轲是义,韩非是法,等等。不学哲学的人,一眼望去,蔚为大观,其实很可怜。这使我想起物理学的杠杆作用,物理学家夸口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但谁也不能给他这个支点,而思想家自己架构了精神界的支点。老子,他提出“道”,“道”就是他理论的支点。
礼→义→仁→德→道→
推理而定名——哲学家。
感知而不定名——艺术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天,也是从道而来:“天法道。”(第二十五章)天者,在古代指宇宙,那么,宇宙从道而来。在这里不期然想起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换言之,物质仅是观念的实现,而诸种观念皆决定于一个总念。宇宙,就是这总念的物质化。宇宙尚未物质化时,总念早已存在。
这样把道和总念相提并论,大家是否觉得有点类同?我夹在一老一黑之间,怎么办?
我怀疑道,也怀疑总念。怀疑了四五十年,结论是,两者概不承认。宇宙既不实在,亦不空虚,既无道,亦无总念。老子与黑格尔需要“支点”架构理论,支点一抽掉,整个理论垮下来。
不是不要支点,但我一生没有致力于寻找支点。起初我就明白:精神界的杠杆所需的那个支点,是找不到的。
物理学上的支点,是存在的。足以“撬动地球”的支点,在理论上也是存在的。唯有足以撬动宇宙的支点,或者说,撬动道和总念的支点,不可能。
我写:“蒙田不事体系。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得我心。”蒙田(MicheldeMontaigne)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终生研究“人”,不是“宇宙”。他的不事体系与我的不事体系,两回事,我抬出他,是借他开一开门,让我走出来。
蒙田先生博学多才,建立体系,太容易了。可是他聪明,风雅,不上当。尼采也不事体系,比蒙田更自觉。他认为人类整个思维系统被横七竖八的各种体系所污染。
以上的话题,提得太高。总之,建立体系而成一家之言,并不难,不事体系而能千古不朽,却是极难极难。
一般的体系,可说是外化的精密、宏观的精密。我取内化的精密、微观的精密。外化的功能,体现在推理而定名,那是哲学、哲学家;内化的功能,表现在感知而不定名,那是艺术、艺术家。哲学家中,只有尼采一个人觉察到哲学的不济,坦率地说了出来,其他哲学家不肯承认思想历程的狼狈感。凡是蹩脚的、吃哲学饭的“桶子”们,从来标榜哲学是一切学的总框。
再举两则别人对老子哲学的评价:
一,《吕氏春秋•不二篇》——“老聃贵柔。”
二,《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诎,即屈;信,即伸。这两个看法,我嫌浅显,读不起《道德经》,老子自己才会说话哩!他说:
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第五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老子又发挥“柔”的原理:
知其雄,守其雄。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极其厉害的战略,是以对付宇宙、对付世界、对付人生。具体战术呢,第三十六章中已说明: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伟大的思想都有毒的,你能抗毒,你得到益处。老子的观点和方法,可供与老子同品格的人借鉴应用。但不幸,老子的方法论,常被坏人拿去为非作歹了,还反咬一口,归罪于他。大陆有青年犯法,交代时说,读了尼采著作的缘故。
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718)5261357,我总在家的。老子主张:
治大国如烹小鲜
我在家,烹小鲜如治大国。大家要是觉得好笑,说明我讲老子哲学没有白讲。老子说:
不笑不足以为道。
祝贺大家得道了。
曾经有一位外国学者,F.卡普拉(FrkjofCapra),记不得哪国了,他在一本《物理学之道》(TbeTaoofPhjsics)中说:“《道德经》就是以一种令人费解的、似乎不合逻辑的风格写成的,它充满了迷人的矛盾,它那有力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捕获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摆脱了习以为常的逻辑推理的轨道。”
这倒正可为老子的文学价值做注解
虛雲老和尚:
昔日浮山遠錄公謂其首座曰:「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孰不從化?」
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舉一動,威儀怎樣,就知你有道無道。
佛在世時,舍利弗初為婆羅門,路逢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很好,心生恭敬,從之問法。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偈得法眼淨,歸與親友目連宣說偈言,亦得法眼淨,即時各將弟子一百,往詣竹園求願出家。
佛呼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門。
你看馬勝比丘行路威儀好,便成如是功德。這就是以威儀導物,孰不從化的例子。
初發心的同參們,要向古人習學,一心觀照自己,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隨妄流轉,何異俗人?雖說出家辦道,都是空話,各人留心。
(图文均来自网络)
別太在意别人在背後怎麼說你。
因為那些比你強的人,根本沒時間議論你。
只有弱者才會忙著去詆毁別人抬高自已。
要知道,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
外在的聲音如果能夠影響你,主要是因為你內心还沒有自己的定見。
因此,要看透事物本质,拥有定见。
那时和不同的聲音共存,就游刃有余了。
離得太遠,關係就淡了;
靠得太近,恩怨就來了。
山水,遠觀,朦朧恢宏,近则土石粗糙。
花草,遠观,绿意葱葱,近则杂乱无章。
与人相处,有一定距离,才能相處不累。
人生如尺,要有度,不遠不近是最好的距离。
人和人相處,一定要把握度,要有边界,不能越界。
走的太近,相互越界,必將是一場災難。
有信眾包數輛遊覽車,朝山上來。老和尚為其開示:……你們在家人,頭髮還蓋著,自己還是一身的業障,要如何去替人家超度、消災?你們在家人去替人家誦經、超度、消災,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業障……。
以在家人來說靜修就不簡單了,自度都已經很難了,怎麼談得上度人?必須先度自己的「心猿意馬」。倘這個未度,怎能度人?我們帶著五蘊假體來,就是要修這個。
某居士:我每天拜佛時,都代一切眾生向佛頂禮。
老和尚:自己的煩惱都還沒斷,就想要度眾生。
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很困難的事,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
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
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罣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摘自《虛雲和尚全集》
一般人在勞苦奔波、忙忙碌碌時,就氣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氣,一天到晚,總是心平氣和的。一心不亂就是定。妄無本體,有定就無妄,就能復本心源。
功夫從外頭做起,先講威儀教相,行住坐臥都有威儀。不要說忙得要死,還講什麼威儀。既然作如來之弟子,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就要做到 「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假使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怎能因為忙了就不講威儀呢?昔日浮山遠錄公謂其首座曰: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孰不從化?」
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舉一動,威儀怎樣,就知你有道無道。
佛在世時,舍利弗初為婆羅門,路逢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很好,心生恭敬,從之問法。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偈得法眼淨,歸與親友目連宣說偈言,亦得法眼淨,即時各將弟子一百,往詣竹園求願出家。
佛呼:「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門。
你看馬勝比丘行路威儀好,便成如是功德。這就是以威儀導物、孰不從化的例子。
初發心的同參們,要向古人習學,一心觀照自己,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隨妄流轉,何異俗人?雖說出家辦道,都是空話。各人留心。
摘自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 》宗昂居士
某師來訪,與老和尚言:‘我在外國時,每次遇到地震、颱風,經過我作法以後,地震、颱風都消失了。’
老和尚對言:‘我什麼都沒有。’
二次來訪,某師又說:‘老和尚,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老和尚答說:‘我每天吃飯、睡覺、還散步。’
禪定功夫是自然的,沒有個我在作什麼,不執有也不滯空。人言我‘有’什麼功夫,老和尚即對以‘無’;人執‘無’,則又以‘有’對。
某師要走,向老和尚說:‘請老和尚到國外來普照!’
老和尚諾曰:‘你到我就到!’
某師以為老和尚要大顯神通,整裝回僑居地,不見老和尚到來,心裡覺得納悶。
再次拜訪老和尚時,即詢以:‘老和尚不是說我到您就到嗎?許久怎不見您老人家到來?’
老和尚笑曰:‘你來我這裡,我怎麼對待你,怎麼言說,你不是很清楚嗎?你回去把到這裡我所說的說給他們聽,不是你到我就到嗎?’
恍然大悟,默默無語。
木心:
“我的自救,全靠读书”。
(1982年,55岁的木心放弃一切去往纽约,靠给别人修理古董维持生计,岁月与经历却为他的创作徒增广博与深刻。)
他说过:“我相信时间,我和大家比耐心。”
“我要在我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不可把人生荒废在俗套的生活里。”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一髻佛母本尊心咒
Om ekajati hum svaha
om 哎嘎佳提 吽 梭哈
一髻佛母本尊四字心咒
Hrim strim hum phat
嘿rim 斯特rim 吽 啪
一髻佛母本尊四字心咒
om Hrim strim hum phat
om 嘿rim 斯特rim 吽 啪
一髻佛母本尊(四字心咒)
在藏传中,一髻佛母本尊主增长智慧和财富。修一髻佛母本尊可得文殊菩萨的智慧。此尊亦称作“大震旦度母” Mahā-cīna-Tara。另有稱為UgraTara。
一髻佛母护法神和一髻佛母本尊,不是同一尊。
一髻佛母护法神
藏传宁玛派有一髻佛母护法神,藏名:阿仲玛或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她是守护大圆满教法的出世间护法神。
一髻佛母本尊,也称作一髻佛母,梵名:Ekajati。“Ekajati”这个词,来自于梵文的两个词根,eka表示“一”,Jati表示“辫子”,即一髮髻之意。
一髻佛母护法神和一髻佛母本尊,并不是同一尊。
一髻佛母护法,是普贤王如来佛母之化现,一面二臂,身青黑色或褐红色,仅有一目,位于额头中央,一齿尖锐,状如普巴杵,牙尖向下,一髻撑天,头戴五骷髅冠,一乳位胸正中,右手高举人尸,左手执魔心与豺狼,身披人皮衣,下着虎皮裙,项挂五十鲜血人头,隆乳蜂腰圆腹,右足曲,左足伸,站立于日莲尸座上。此一髻、一目、一齿、一乳等,表法身一体。
一髻佛母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之化现,住于胎藏界曼陀罗第一苏悉地院之忿怒尊。有大火炎髻,身色青黑,四臂。属忿怒度母。
关于一髻佛母护法神,在顶果钦哲法王传记中,有一则故事:
顶果仁波切是不丹国师。一天晚上,在巴罗,仁波切突然叫他的一位僧侣坐两个小时的车到首都天普,带一尊一髻佛母的小佛像给年轻的不丹国王,并传话,请国王第二天把此像带在身上。
第二天早上,国王驾车前往印度边境,他的吉普车在路上失控坠下山崖,并弹了好几次,坠落在山谷里,除了国王,所有人都丧生。因为国王在车子坠落前被弹出车外,所以没有受伤。
感应故事
著名印度学者Benoytosh Bhattacharyya 博士,當年決定研究密宗前,做了个念咒試驗,他首先選擇了綠度母咒。專唸了三周後,忽然見到度母現身,在一片綠光中,度母只有一寸高左右,异常美丽!從沒有見過這麼美丽的東西。
後來他又選擇了忿怒度母Ugra tärä 的咒語:HRIM STRIM HUM PHAT,這次他只唸了一個禮拜,忽然在一天晚上,他見到忿怒度母頭頂著天花板,上豎的頭髮伸延到整個天花板,她身上的髑髏互相摩擦,发出刺耳的聲音…
「她的臉看起來很可怕,三隻突出的充血的眼睛和裸露的尖牙充滿了憤怒。她手裡拿著充滿血腥的兇猛的 Kartri(鉞刀)和 Kapala(骷髏杯)。她的胸前裝飾著一圈骷髏頭,它們互相撞擊時發出刺耳而可怕的聲音…」—「Benoytosh Bhattacharyya-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soterism-Chowkhamba Sanskrit Series Office (1964)」
摘自 凯西中国之系列丛书《人的解读》,编辑参考繁体版《灵魂转生的奥秘》
作者丨Gina Germinara
凯西解读中有许多案例是由精神上的罪行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其中有几例较为突出的心理失调个案,其起因是对他人失于包容。
第一个案例的前世,是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修道院的一个修女,她严厉、冷漠无情,不宽容他人的弱点。她对宗教经典完全按照字义来理解,因此,她经常批评那些违犯法则字义的人。
刻薄性情的报应起初体现在今生的腺体分泌障碍上,她这一世的整个青春期都受体内腺体失调之苦。过多的月经,使她不能正常上学,每个月中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被限制于床褥上,她因此变得害羞、隐居,不与同年人来往,这些因素影响了她人格的各个方面。
这段失调症最终结束了。长大后,这女孩拥有了美好的身材,成为纽约的专业模特儿,后来结婚了。但她的终身伴侣却是个不幸的选择。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她的伴侣冷酷而缺乏情感,而她迫切地渴求关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的丈夫去了海外,她陷入强烈的孤独。这种痛苦实在难以忍受,她离家去了度假胜地,沉溺于酗酒和纵欲。她发现,只需要一两杯酒就可以从压迫她的社交障碍下解脱。
一旦开始,她就无力停止;这种醉酒狂欢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她夜以继日的不停豪饮,持续三个星期,同时与看上眼的任何士兵、水手、飞行员,海军鬼混。
喝醉的时候她对于衣着没有任何的礼节顾忌。她会随便穿件未系好的衣物,到后院去倒垃圾,或者一丝不挂地踏入寄宿公寓的会客室——除非被人制止。
最后她的健康由于酒精饱和的压力而开始恶化。她的手开始颤抖以致于无法在她丈夫寄给她的支票上签字。
在理智清醒的片刻,她决定离开这个旅游胜地,回到她出生的城镇。后来她给凯西总部的来信显示,她在担任一个秘书的要职。从其他方面来的几个消息表明,她仍或多或少地饮酒。她与丈夫离了婚。
看起来很明显,她的堕落主要是由性格障碍引起的,而性格问题最初是由腺体失常造成的。
凯西报告常指出,腺体是业障表现的焦点。这种功能失调,是她苛刻对待别人所获得的直接业障果报。
她所无情鄙视的他人的弱点成了她自己的弱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她明白犯错的内在必然性,体会到了推动人走上歧途的欲求动机,以及在软弱和孤独下被迫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求取安慰的状态。
和那些嘲弄别人的人一样,严责别人的人,也必亲身经历受人严责。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女士,傲慢与偏见的典型,凯西解读给出了她的两个前世。
二世中的前一世,她在耶稣时代居于巴勒斯坦,是一位犹太教士的妻子,由于她的社会地位,她对于不同寻常的耶稣所造成的宗教圈内的骚动非常不满,很不能容忍且蔑视他。
她的优越感,并未因时间而消逝,亦未因习俗而变调。在其后一世中,她转生到马萨诸塞州的塞伦市,其个性仍是排斥,严责别人的那副德性,事实上,她看起来比前世更冷酷无情。
凯西解读报告说:
这灵魂是那种凶悍刻薄,很会质问、很会谴责人的人…为自己制造了很多苦难。当有人被浸入水中,她总是在场且赞同施刑的人。当有人惨遭鞭打时,是她提供证据且点头示可。因此,在此生中,她总是受困于意识障碍,在她乳糜管以及第一与第二颈骨处,常受损伤,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与脑脊髓系统不协调而造成的压力所致。如此又带来周期性的生理反应。
凯西解读报告提到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精神崩溃(Nervous Breakdown),是在这位女士39岁时发生的,此后14年之久,她有间歇性精神抑郁病。
她终身未婚,她的高级住所和没有工作的事实似乎显示出她是一位能够经济自给的女性。她身上无疑存在着典型的内科或精神上的综合病症,赋闲无事可能是她抑郁的重要因素。
但是,就如前面指出的,这些因素仅仅是表面上,近期的病因,并非终极根源。她的性格核心里有一种对他人的不能容忍,对他们的追求和苦难抱着冷漠的态度。
她的这种不宽容,在其前生中,造成了许多人的绝望无助,而她自己今生也体会到了无望,这只能说是非常公平的。
与不宽容同属一类的另一个性格倾向是好批评,吹毛求疵。一位27岁的军队中尉,常为个人能力不足感到异常苦恼。我们无法探索这种个性问题的表面成因。也许他的一位至亲过于挑剔和不讲情理,又或者他的外貌特征曾使他成为学校里同伴们的嘲笑对象。凯西催眠报告曾说: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必将是什么。你非难了别人,就要知道自己也必将被人非难
凯西报告透露了这位青年人在过去世曾是文学评论家,其习惯是谁不对他的胃口,他就无情刻薄地以文字批评。
往世,他使别人常常自我怀疑,今生,可看到他自己所受的自我怀疑之苦。
这里我们看到了业力法则无穷多样中的一面,这一面是如此重要,其道德含义值得深思。
评论家作为一种职业,只需要少数人的参与,但是在此刻的地球上,目前约有二十五亿非专业水准的评论者。(注:本书作者著此书时,约在1950年,那时全世界人口约25亿)
也许没有任何其他职业能拥有这么多的业余参与者了,从第一次学会说话起,到死亡将嘴巴合上,都贯穿始终,矢志不渝的追求这一业余爱好。
就金钱上来说,这不是一种昂贵的追求。它在世界范围内比饮食还要供给充足。和其他消遣形式不同,它可以在室内,室外全年进行,除了两条舌头之外无需任何装备。只要让两三个人聚在一起,就可以开批评会了。
尽管苛评非难在金钱上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但就其来日所需偿付的心灵代价而言,却是非常昂贵的消遣。
凯西的“资源”(凯西常如此称呼他自己的超视能力),以其从长期而有利的观点来看因果关系,常常给那些在这方面错误显著之人以强烈明确的忠告。
下面是数百个类似个案中突出的一例警告:
我们发现这灵魂被激怒时,易倾向于对别人做出严苛的批评。他应该缓和下来,因为一个人对他人的评语,往往会通过某种方式,也成为他自己的处境。
这一直白的关于心灵之因造成实质处境之果的说明,突然使我们联想起《圣经》中某些神秘难懂的字句。耶稣说:
“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三十六、三十七节)
把这里所提的审判日,当做业报偿付的日子,看来是合乎逻辑的,
耶稣又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节)
以及:“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一、二节)
这些语录,根据我们己见的业报结果,突然显明了其强而有力、严格精确,且明智合理的含义,这些不容我们误解、轻忽。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此处以及其他各处,动机和意图才是主导因素。文艺批评的职业本身并未导致年轻中尉的责罚,而是他在轻率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抱有的态度给他人造成的自信丧失。
从始至终,
重要的都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执行精神;
不是形式,而是实质;
不是行为,而是动机。
(图文均来自网络)
雖然幼兒就會“喜歡”或“不喜歡”,
但“愛”可能比“喜歡”來得更早。
前幾天讀到The Philosophical Review上的一篇論文,
那哲學家說“愛”不是對任何東西的“喜歡”,而是“對關係的珍重”。
忽然理解了自己為何在“喜不喜歡”的辨別機制形成前,就「喜歡」某些人。
愛是對關係的珍重,這所謂關係不须是某種血緣、社會、利益或約定關係。
而是,例如,珍藏在一段灰暗歲月中的燦爛笑靨。
我俗名李榮,法號聖安,屬牛。十五歲時跟隨虛雲和尚,三步一磕頭,歷盡艱辛,前往五台山朝拜還願。半個世紀過去了,虛雲老和尚也已經過世三十多年了。每當想起跟隨虛雲老和尚身邊的日子,心中總有一種無限的思念和敬仰。虛雲老和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時浮現在我眼前,就好像我仍然在他老人家身邊。
虛雲老和尚德高望眾,修行深,博學多才。尤其在修建廟宇方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當屬首屈一指。每建好一處寺廟,他從不自己享用,總是交給當地常住,便又起程上路了。在講經說道方面,虛雲老和尚的威望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是個武僧,粗人,沒有多少文化,雖在虛雲老和尚身邊,但對他老人家那種高深的境界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覺得他老人家可親,可敬,就像自己的老父。
跟隨虛雲老和尚去五台山的這一路上確實發生了好幾件奇蹟。也許你們不相信,但這些事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有一次在川北的雁翅山上,遇到一群猴子。不知他們是出於善心還是出於好奇心,幾個猴子從樹上摘下果子往下扔,還朝我們叫。我們拾起果子,就看一隻大猴子一邊叫一邊用手比劃著。
師父說:「你看,它讓咱們撐袍子呢!」
我們趕緊把袍子撐起來接,樹上的猴子連果帶葉地往下扔。它們找的果子都是好吃的,看我們吃著果子,他們在樹上一個勁兒地叫,好像是高興地說個不停。老和尚說:「慈悲咱們了。」
這還不算是什麼奇蹟,後來遇到的幾件事就更神奇了。
有一天,我們在永峰山上迷了路。前邊是一個大山澗,往下看一眼望不到底,離山對面有十多米,沒辦法過去。這時,天漸漸黑了下來。沒辦法,我們只好就地打坐,開始做功課,準備在這裡過夜了。就在這時,刮起一陣風。風塵過後,山那邊出現了一條大蟒蛇,有三十多公分粗,就像個臉盆口似的。老和尚對我說:「聖安,咱們可以過去了。」
這時候就看那條大蟒蛇瞇著眼,吐著芯子,頭向我們一點一點的,就像要吃了我們。我回頭對師父說:
「您真會開玩笑,它還不得吃了咱們?」
師父說:「別害怕,這是菩薩派它接咱們來了。」
師父見我害怕,就讓我閉上眼睛,他老人家拉著我的手,我瞇著眼看見那條大蟒把頭伸到山澗這邊,老和尚先踩上去,我也跟著踩了上去,就像踩在樹皮上的感覺,有點彈性。我們一步一步走到了對面,看見那條大蟒確實非常長,到底也沒有看見尾巴在什麼地方。
過去以後,老和尚趕快打坐,誦經。一陣風刮起,等我們睜開眼睛,大蟒已經不見了。從那兒走了兩里路,來到一個村,叫西哨村,八十來戶人家。我們在那裡住了三天。
又有一次,走在一片原始森林的邊上,這座山叫虎丘山。
忽然變天了,風沙很大,眼看天色越來越暗。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只聽見呼呼的風聲。一會兒,下起雨來,暴雨夾著冰雹下了好一陣子才停下來。大雨過後,到處都是濕的,路很滑,天越走越黑,於是就決定就地打坐了。我去取了山水,找了點兒柴,點火燒水。我們身上穿的單薄,又是大雨剛過,渾身發冷。
我一邊燒水一邊烤火,忽然聽見有老虎的吼聲。只能聽見聲音,看不見老虎。吼聲有應有和,肯定不是一隻老虎。師父見我臉色都變了,就說:「又膽怯了吧!咱們有命就活著,沒命就是虎口之食,過來靠著我,你就不害怕了。」我們過午不食,喝了熱水,就背靠背地坐著。我當時小,路途又勞累,一會兒就睡著了。到了半夜,覺得越睡越暖。睜眼一看,嘿,幾隻老虎圍在我們周圍,老和尚還用一隻手撫摸著大老虎的前爪。我晃晃腦袋,覺得自己莫不是在做夢?我莫非是看見伏虎羅漢了!我三次要站起來,師父都沒讓我起來,叫我趕快念經。過了一會兒,我又睡著了。天亮醒來,師父笑著對我說:
「昨晚害怕了吧?是山神來了!」
走到距五台山一百多里地的時候,文殊普薩來迎接我們。
這事說起來可能沒人相信,那時要是有個照像機就好了,一個黑白照像機就行。在五台山有這麼一句老話,菩薩對有緣的人「遠接八百,走送一千。」五台周圍八百里地沒有土匪。這天,我們正在休息,坐在那裡聊天,虛雲老和尚給我講廟裡的故事。還說:「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咱們那回遇到的不是蟒,是龍;在山裡遇到的不是虎,是山貓。你看,到了五台山,就有人來接咱們。」
那天有霧,虛雲老和尚有點頭暈。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就往山上爬。爬到半山腰,忽然眼前發亮,就像閃電一樣,老和尚趕緊讓我跪下行禮。這時,山坡上出現了文殊菩薩,手裡揮動著拂塵,好像要說話的樣子,足足有五分鐘。文殊菩薩真的來迎接我們,我們渾身增添了很多力氣。中午沒吃飯也不覺得餓,一天走了將近九十里地。晚上來到下峰寺,在這裡住了兩天。
最後這一次是在離五台山不遠大約有三十里的地方。山坡上忽然亮起了佛光,一位老太太從山坡上走下來,老遠就問:「累不累呀?」當時已經是秋天了,老太太從籃子裡拿出幾個杏,就是咱們吃的大白杏,給我們一人四個。她還說:「吃了第一個杏不餓,吃了第二個杏不渴,吃了第三個不累,吃了第四個全身輕鬆,心情舒暢。」我接過杏,再看老太太已經不見了。這時我們才醒悟過來,這一定是菩薩來幫助我們了。因為那時是秋天,秋天哪有杏呢?可我們手裡的確實是杏。這杏吃了以後,幾天不覺得渴,也不覺得餓,精神特別好。
到五台山以後,虛雲老和尚要在那裡住些日子。他對我說:「你有什麼事就去辦吧,跟我一路上勞累了。大願已了,找個地方休息休息。」幾天後,我離開了虛雲老和尚。回想起來,在跟隨他老人家二年多的時間裡,除了刮風下雨,或者生病無法走路以外,一天不停地走,天天與他老人家在一起,深深感到他內心裡要弘揚中國佛教,一心希望國泰民安的宏圖大願。
現在每年陰曆九月十二日,虛雲老和尚圓寂的日子,海內外的弟子都要朝拜他。我至今隨身帶著他老人家送給我的小金佛。這裡有我對他老人家的深深思念和無限敬仰,有我對他老人家的一片心。
一九九二年三月 北京
王曉南 整理
摘自《文学回忆录》
“文学是可爱的。”
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汤显祖,鸡棚牛棚里也挂着书,临时有句,就写下来。
电视尽量少看。
西方人称电视是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多给小孩子看看。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小。
理解事情,不可以把一个意思推向极端:我也看电视。尼采,克制不住地手淫:这样他才是尼采。
鸦片、酒,都好。不要做鸦片鬼、酒鬼。什么事,都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推向极端。
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后来,是开卷有益。开始,往往好高骛远。黄秋虹来电话说在看庄老,在看《文心雕龙》。我听了,吓坏了。一个小孩,还没长牙,咬起核桃来了。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一上来听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你会淹死。一开始听《圣母颂》、《军队进行曲》,很好。我小时候听这些,后来到杭州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居然完全不懂。
对西方,一开始从基督教着手。要从完全看得懂的书着手。还得有选择。至少到六十岁以后,才能什么书拉起来看,因为触动你去思考,磨砺你的辨别力,成立你自己的体系性(非体系),你们现在还不到这个境界。
认真说,你们还不是读书人。不相信,你拿一本书,我来提问,怎么样?要能读后评得中肯,评得自成一家,评得听者眉飞色舞,这才是读者。
楊絳先生:幸福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
別曬幸福,別曬甜蜜,別曬發達,也別曬成功。
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曬總會失去水分,藏才是保鮮的最好方式。
是啊,漸漸的你會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其他人無關。
高層次的人都在收斂鋒芒,低層次的人才會炫耀。
如果你的快樂分享錯了人,那就成了顯擺,招人嫉妒。
如果你的感慨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小情。
如果你的難過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笑話。
廣欽老和尚,現代台灣之著名苦行僧。大家贊譽他是「佛教界的國寶」。他老人家九十五歲往生前兩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他於一九四七年來到台灣,弘法四十年,是台灣家喻戶曉的高僧。在台灣,早年間人稱他「水果師」,可是他年輕時代在泉州清源山修苦行時,當地人稱他「伏虎師」。這些稱號是由何而來的呢?這要從他幼年的生活及出家的經過說起。
老和尚俗家姓黃,福建省惠安縣人,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幼年家貧如洗,四歲那年,他父母為給長子娶妻無錢,就把他賣給晉江縣南門外的李姓人家做養子。他的養父李樹,在山坡地種水果為生,日子勉強過得去。養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無子,才買一個養子。
廣欽自幼體弱多病,到李家後,養母待他如同親生;為求平安,依當時習俗,養母帶他到觀音亭許願,把他送給觀音菩薩做契子。廣欽七歲起隨著養母茹素,終生不改。不幸九歲那年養母棄世,又過了兩年,養父李樹也病故,廣欽至此孤苦伶仃。後來經遠房親戚的安排,由鄉人帶他到南洋謀生。十一歲的廣欽,在南洋的福建同鄉商店裡做學徒,事實上是煮飯、掃地、打雜,混口飯吃而已。
過了數年,年齡漸長,體力增加,與人結隊上山,墾林伐木,工作雖然辛苦,但賺錢較多,生活也較自由。一日散工,工人準備搭乘輕便推車下山,廣欽忽有預感,覺得台車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這班台車;別人不信,這班車果然途中翻覆。過後同事中有人說:「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別人是順口而說,但在廣欽聽來,「一言提醒夢中人」,想起自幼孤苦,養父母早逝,人生無常,說死就死,人生終要走這條路,自己何必再繞圈子呢?於是他決計返回家鄉,出家修行。
༄༅།།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སྤྱིའི་སྙིང་པོ།།
如來共同咒 (如來总心咒)
ནམསྶརྦ་ཏ་ཐཱ་ག་ཏ་ཧྲི་ད་ཡ། ཨ་ནུ་ག་ཏེ། ཨོཾ་ཀུ་རུཾ་གི་ནི་སྭཱ་ཧཱ།།
Nama sarva tathagata hri-dhaya anu ga-te om kurum-gini svaha
那摩 萨尔瓦 达他嘎达 赫ri 达亚 阿努 嘎迭 om 酷如m gi尼 梭哈
འདི་ལན་གཅིག་བརྗོད་པས་བསྐལ་བ་པ་འབུམ་ཕྲག་བརྒྱད་སྟོང་དུ་བསགས་པའི་སྡིག་པ་འདག་གོ།
唸誦此咒一遍,百億劫中累積之罪障亦當竭盡。
文鈔原文:
念佛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否則必致受病。當靜心淨念,勿著急念。慾火消眼明,即是消火明眼之妙法。汝皈依佛法僧三寶,欲為父母求壽,當志誠念佛,或念佛經。何得求灶王,念灶王經。
灶王乃神,去玉皇尚遠得很。玉皇去羅漢尚遠得很。羅漢去佛尚遠得很。汝真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念灶王經,施灶王經。灶王經,乃俗流之人所偽造之經。以佛弟子念此種偽造經,即是邪見。然汝以誠心,亦不能說無功德,乃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則如大江大海。汝不知念佛,亦可憐可憫也。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以後永不許來信,來決不復,祈慧察。一函遍復,當詳觀依行,則功德大矣。
——《印光法師文鈔》• 復玉長居士書
白話譯文:
念佛,適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的大聲用力念。否則必然導致受病。應當靜心清淨地念,不要著急地念。慾火消除,眼睛明亮,就是消火明眼的妙法。你皈依佛法僧三寶,想為父母求長壽,應當志誠念佛,或者念佛經。怎麼能夠去求灶王,念《灶王經》呢。
灶王是神,距離玉皇大帝還遠得很。玉皇大帝距離羅漢,還遠得很。羅漢距離佛陀,還遠得很。你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而念《灶王經》,佈施《灶王經》。《灶王經》,是流俗之人所偽造的經。身為佛弟子念這種偽造的經,就是邪見。然而你因為是誠心,也不能說沒有功德,不過就像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就如同大江大海。你不知道念佛,也真是可憐可憫。我老了,視力精神都不濟,以後永遠不許來信,來了決定不回復,請慧察。《一函遍復》,應當詳看,依照而行,那麼功德就很大了。
——如誠法師譯
叔本华: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所以,一旦对人或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
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དག་སྣང་ལས༔ ཡོན་ཆབ་འབུལ་བའི་ཚིག་རྐང་དངོས་གྲུབ་རྒྱ་མཚོ་བཞུགས་སོ༔
【敦珠傳承 · 供水儀軌 · 悉地大海】
ཧཱུྂ༔
吽
ཡན་ལག་བརྒྱད་ལྡན་བདུད་རྩིའི་རྫིང་བུ་འདི༔
以此具足八支甘露池
བཅོམ་ལྡན་འཁོར་དང་བཅས་ལ་འབུལ་བར་བགྱི༔
奉獻薄伽梵及眷屬眾
བཞེས་ནས་བདག་དང་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ཀྱི༔
受已吾與一切有情等
ཚོགས་རྫོགས་སྒྲིབ་དག་འཁོར་བ་དོང་སྤྲུགས་ཤོག༔
摧毀輪回足資障永淨
ཨོཾ་སརྦ་ཏ་ཐཱ་ག་ཏ་ས་པ་རི་ཝཱ་ར་ཨརྒྷཾ་པྲ་ཏིཙྪ་པུ་ཛ་མེ་གྷ་ས་མུ་དྲ་སྥ་ར་ཎ་ས་མ་ཡ་ཨ་ཧཱུྂ༔
嗡 薩瓦達塔嘎達 薩巴熱哇ra 阿港 扎帝剎布雜麥嘎薩蒙匝 薩帕ra那 薩瑪雅 阿 吽
ནུབ་གཅིག་གི་རྨི་ལམ་ན་མཁའ་འགྲོ་མ་སུ་ཁ་སིདྡྷི་ཡིན་ཟེར་བའི་བུད་མེད་དཀར་མོ་ཞིག་གིས་ཡོན་ཆབ་འབུལ་ཚིག་འགྲོ་དོན་སྨོན་ལམ་དང་བཅས་ཚང་ཟེར་བའི་འཁྲུལ་སྣང་ཤར་བ་སྤྲང་བདུད་འཇོམས་རྡོ་རྗེས་བླ་མ་ཚུལ་ཁྲིམས་རྡོ་རྗེའི་ངོར་བྲིས་པས་ཡི་གེའི་མཐུན་རྐྱེན་ཕུན་ཚོགས་བཀྲ་ཤིས་སོ།། དགེའོ།།
一夜,有空行母前來,自謂是色卡悉地,說此供水詞句具足利生之願詞云云。現此迷亂景象時,因喇嘛慈誠多吉勸請,由乞人敦炯多吉(第一敦珠法王)說之,彭措札西為作筆錄之順緣也,善哉!
南怀瑾:
你看我們那個時候的人格教育,家裡書房裡貼了一張紙,畫了線條,有一百個框框,有些是三十個框框,一張一張放在上面,叫什麼?“功過格”。每天自己讀完書了,爸爸坐在後面說:想一想,有沒有錯?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筆來在框框裡點個黑點。有什麼好事嗎?有,某某人沒有橘子吃,我送一個橘子給他,在框裡點個紅點,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為,好的點紅的,壞的點黑的,給自己看,這個叫功過格,我們是這樣來的。
——《漫談中國文化》
記得小的時候十一二歲,像我們家庭的教育,把《朱子治家格言》擺在桌上,而且要會背。早晚要向父親背,背完了照著做,“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我在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雖不算大富大貴人家,也是很不錯的家庭,家裡很多傭人,可是大雪天,一大早,父親把我叫起來掃院子,我母親當然心疼,何必呢?家裡有傭人啊!不行,非要他自己出來掃不可,不然長大了沒得出息,不知道人事的艱苦;傭人固然有,為什麼他該享受啊?!
我那個手凍得啊都腫起來了,像螃蟹一樣,還不准我帶手套,拿個掃把在掃雪。夜裡關了門以後,點個燈到處看看門閂好沒有。我說我們當年是受的這種教育。
——《孟子與離婁》
師之尊人(編按:南師的父親),少有大志,中年趨於淡泊,讀書一生,不求榮顯。師以獨子,而課讀之嚴,從不姑息。故師自雲:十二歲時,即圈點通鑒史書等一遍。太老師常于天未明時,即喚其起讀,且在旁常誦:“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之古句以勉之。寒冬晨起,亦命先事掃雪,然後誦書。常告太師母雲:兒時不知艱苦,終將害其畢生。十三四歲時,雖逢寒假,亦不稍假,即命其獨赴山寺攻讀,不必回家過年。其家教之嚴,有如此者。師雲:今時薄知學問,亦皆得力于太老師昔年教導之力焉。
——《金粟軒詩話八講》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繫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
記得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係。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佛教的孝道思想》
宋‧永明延壽禪師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則直了無生之心,當處解脫。
《紅樓夢》裡有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為人處事過猶不及。
凡事太過,反而容易得不償失。
好的人生,都是“三七”開。
三分精明,七分厚道
鄭板橋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與人相處,精明不如厚道。
寬厚之人或許會吃點虧,但恰恰是這肯吃虧的態度,讓別人樂於與之交往。
看似傻,其實是聰明之舉。
曾國藩是晚清有名的重臣,也是為人厚道的典範。
曾國藩為官,從不巧取豪奪屬下的利益,而是主動讓利給他人。
1860年,曾國藩聯合湘軍統帥胡林翼,打敗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攻下安慶城。
這本是一個加功進爵的大好機會,然而曾國藩不曾向朝廷為自己邀功,反而把功勞讓給了胡林翼。
胡林翼因此被任命為湖北巡撫。
沈葆楨曾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官,因曾國藩的舉薦成為江西巡撫。
然而沈葆楨因剋扣軍餉,又為難曾國藩,將士們都不滿,要求彈劾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曾國藩卻顯得很淡定,他勸告湘軍將領,誰也不要為難沈葆楨。
曾國藩的大度令沈葆楨十分感動,因此他更加勤政為民,才成為後來的晚清重臣。
曾國藩不居功和善待他人的做法,為他贏得了眾多尊重和榮譽。
追隨他的能人異士也越來越多。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帶著聰明去計較,不如在聰明里留點厚道,為他人著想,才是人生大智慧。”
精明算計可以讓人獲利一時,厚道卻可以讓人安享一世。
俗話說:“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
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廣欽老和尚幼年未曾讀書,所以不識字;終其一生,不曾高樹法幢,登壇講經。但他一生的行持就是經典,就是說法。有一次,佛學家藍吉富教授,帶著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學生去參拜他,其中一位依嚴法師,首先問老和尚曰:
「請問老法師,修苦行是指做甚麼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答:「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師接著問:「請問老法師,對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答:「沒有甚麼看法,我覺得很自然,你們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樣弘法。」
不錯,老和尚是以修行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在講經說法,為世人樹立修行的榜樣,所以他對參訪者說:「我覺得一個新出家的人,應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飯,勤勞作務,不管是揀柴火、挑水、種菜、煮飯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開。一個初入門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辦法是一心念阿彌陀佛。」老和尚承擔宗門家業,卻一生念佛,也一生勸人念佛。藍吉富教授嘗請問他:「您是否走禪宗路子?」
老和尚答:「不是,我偏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
慧根師問他:「弘揚佛法,在現代這個時代,以何種方式較為中肯?」
老和尚答:「唉!我剛剛講過了,你們是以讀書弘法,我是以念佛弘法,都需要。」
老和尚也有其幽默風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風趣皆含禪機。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認禪定功高,一大早撞進老和尚禪堂,一語不發,自個兒坐將起來,老和尚亦默默無言以對。過了很久,那位教授說話了:「老和尚,您看我這是第幾禪?」
老和尚說:「我看不出來。」
教授說:「聽說您的禪定工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您怎麼看不出來?」
老和尚說:「我三餐吃飽沒事乾?」
隨手拿一張衛生紙,嘴巴動幾下,轉頭問教授:
「衛生紙跟我講話,你聽到沒有?」
那教授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師來訪,對老和尚說:
「我修某某三昧數十年,今來台覓地修行,請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您修某某三昧數十年,應該由您與我開示。我沒修過甚麼三昧,無法與您言說。」
某法師又說:「我想閉關,大約要幾十坪地,外面弄個小花園,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說:「我們閉關,到底是心要閉關,還是身要閉關?若是心要閉關,我們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已經夠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夠。閉關是關六根,修心是不入地獄。」
我們也借著機緣問了虚云老和尚在終南山住茅蓬的事跡。
當年,他老人家六十七歲,在終南山住茅蓬。戒塵法師,是一位講大部經的法師,聽說老和尚在高旻寺開了悟,便到終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辯論禪宗的機鋒語。
老和尚聽他把話說得很大,便對他說:
「你的機鋒辯論雖然很好,但這個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閻王老子不會放過你的。不要再多辯了,咱們倆坐坐看吧。」
於是他們兩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動。而戒塵法師只坐了半天,雙腿已痛得不得了,心裡的妄想更是煩躁不安。
戒塵法師每天都繞著老和尚走幾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終於出定了。他問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覺知,還是沒有覺知呢?若是有覺知的話,就不名為入定;如果沒有覺知的話,那豈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謂的死水不藏龍嗎?」
老和尚說:「要知道禪宗這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心見性。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然清淨。由於疑情不斷,所以不是無知;也因沒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雖然沒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繞著我走幾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別而已。雖然不起分別,因為有疑情在,功用不斷,所以不是枯定。雖然不是枯定,這亦只不過是功用路途中事,並非就是究竟的。所以過去這七天,我只是覺得好像一彈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別心,便會出定了。參禪辦道的人,必須將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旦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摩著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無生啊!」
自此以後,戒塵法師就一直跟隨著老和尚,對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後來,有一次,老和尚入定十八天;山上其它人知道了,都來參拜他。他感到厭煩,於是他們倆便背著背架子朝峨嵋山去了。
一天晚上,他們倆在一個沒有人住的小破廟過夜。老和尚說睡到半夜時,戒塵法師有跳蚤在他身上咬,他就把跳蚤放在地下,跳蚤摔倒地上,把腿摔掉了,老和尚在定中聽到那跳蚤叫得很慘。
翌日,老和尚就將此事查問戒塵法師,他聽後感到很驚訝,心想:「竟然連我放一隻跳蚤在地上他都知道,而且還聽到跳蚤的喊叫聲,定中的功夫真是了不起啊!」可知身心清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後來他們倆一起到雲南去開辦道場。當時五七年,雲居山有一些八十多歲的老師父都知道這些事情的。他們說那位戒塵老法師也很了不起,後來是預知時至,先行向大眾告過假後,坐著往生的。
▲戒塵法師(圖:中)生於一八七八年,又號滌吾,自署「念佛僧」,俗家姓邱,湖北孝感人。光緒二十三年十九歲時在武漢歸元寺出家為僧。光緒二十八年隨虛雲法師於終南山結廬修持。
光緒三十年,戒塵隨虛雲法師到雲南雞足山掩關靜修三年。民國二年赴杭州,入月霞法師創辦之華嚴大學功研華嚴宗。後又在江蘇常熟佛垣寺掩關三年靜修淨土宗。民國十年回到昆明參加虛雲法師在華亭寺主壇的傳戒法會,並擔任「授經阿闍黎」。
民國十八年,戒塵法師到昆明弘揚淨土宗,雲南四眾佛教總會設立淨業社,推其為社長。次年一月,四眾佛教總會改組為雲南省佛教會,戒塵法師當選為監察委員,同時在佛教會講習所講授佛學。民國二十年五月,雲南佛教居士林成立,特聘戒塵法師為名譽指導。民國二十四年參加定安和尚主持的華亭寺傳戒法會,任「羯摩阿闍黎」。民國二十九年,戒塵法師接任筇竹寺方丈。將淨業社改為「戒塵蓮社」,移駐位於今天翠湖西路的筇竹寺下院大生庵內。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戒塵法師圓寂,享年七十一歲,僧臘五十三歲。雲南僧俗信眾隆重哀悼。虛雲法師聞訊親撰祭文祭奠。
戒塵法師一生性行篤實,修行戒律精嚴,潛心研修佛學、諳熟經典,致力振興雲南佛教,皈依信徒數萬,尤其在弘揚淨土宗方面更是功績卓著。平生著有《關中寐語》、《華嚴一滴》、《蓮社明訓》、《淨宗要語》、《華嚴五週四分七處九會圖》等佛學書籍。為雲南近代著名高僧大德之一。
亚里士多德: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因而,在一切使人格堕落的不道德的行为之中,
最大的仇敌莫过于自己的情欲。
摘自懷西法師《回憶師尊二三事——為紀念虛公老人上生兜率二週年而作》
民國初年,虛雲長老在雲南省重興雞足山時,從緬甸請了一尊該地出品的玉石臥佛。當時滇緬交通很不方便,臥佛運到滇境,必要經過野人山,路程大約一兩個星期,單是野人山便要五日。
不得已,長老便在山下,由地保介紹,雇了十六位壯漢運送佛像。沒想到,行至野人山半途,這十六人起了歹心,他們緊握木叉,面露凶相,將長老圍在了中間。
當此情景,老人心中早已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在此當兒,總算他們先禮後兵,其中一個惡漢,代表同伴發言,粗聲惡氣地說:「老師公呀,我們扛不起臥佛了,因為過重,又給你騙了我們,使我們很無合算。除非再加工資,否則,我們不扛,另請別人吧。」
老人一見情勢不對,敵眾我寡,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早知他們有此一著,故此面上不露一點驚惶之色,反之,微帶笑容地和他們理論,心中卻非常志誠懇切地默念觀世音菩薩洪名,眼觀四方,想盡速設法解救眼前殺身之禍。
長老忽然看到身旁有一塊大石,心想:若能把此大石舉起,定能解救當前生死關頭的厄運。
說也奇怪,就在這千鈞一髮、性命危在剎那的時光,長老竟然毫不費力地將這比千斤臥佛還要重上三、四倍的巨石,全塊離地的捧起。
睹此情景,那十六人哪還敢有謀財害命之心?他們紛紛告饒,並保證悔過自新。
老人見把這場生死繫於彈指的危難度過,自然不像俗人,以圖報復,只好一笑置之。
同時,將捧在手上的大石放下,然後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他們說:「既然你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那麼,現在時間亦不早了,快快起程,再趕一程。」
十六大漢,經過此次教訓後,一路上再無歹念,只好乖乖地把佛像送上祝聖寺,領了原先合約所欠的另一半工資,下山而去。
虛雲老和尚,時年109歲,於雲門寺新起大殿
老人在回述這段驚險事時,最後補充地說:
「菩薩們!那時如不是觀世音菩薩靈感加被,我早已改頭換面去做人了,哪會今天還在這裡同眾一堂哩!由於我一路心中不間斷地默念觀世音菩薩,所以在急難降臨之時,自然得蒙菩薩加被,有驚無險,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普門品》中說:‘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
「諸位菩薩,我們中國一句俗諺說:‘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足。’這是沒有用的。修行人應當念茲在茲,心中常有密行功夫,才是我們真實得到受用的。試想,我當時若不是佛菩薩威神加被,我哪裡有此功力,能把三、四千斤的巨石捧起!這冥冥中,全仗佛菩薩慈光加被,是以才能舉重若輕,脫離這次險難。講的都是空話,大家還是一心念佛吧!」
(图文均来自网络)
文:苏墨
《中國文化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崇敬楊絳先生?
有個網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豁達的處世大智。
她,歷經一個世紀的沉浮滄桑,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以不爭的品格從容自處。
人生之慧,在於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於舉重若輕、淡看浮華。
看淡身外之物,無欲則心輕。
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因為偶然得到一件華貴的睡袍,而發覺家裡的舊家具與之不配。
於是,他決定把舊物一件件換新。
然而,隨著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華家裡的他,卻驀然發現:他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此荒廢了主業。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綁架”了。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
故事中的狄德羅,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擁有了更多更好的,卻仍然感到不幸福。
無止境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楊絳,就是一個物質極簡的人。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感嘆:
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對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牆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個客廳幾乎沒有任何家具,牆角里供人做的椅子只不過是兩隻豎擺著的木箱子。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一人一頭,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最昂貴的裝飾吧。
即使後來,面對上級的屢次提出改善條件,她總是笑言:在這樣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
就這樣,一位學術泰斗,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卻怡然自得,不改其樂,寫出了一部部震驚文壇的文學巨著。
不僅對物質淡泊,對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譯《堂吉訶德》而榮獲西班牙政府的嘉賞,被盛邀出訪。
然而淡看名利的她數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後,實在“賴不掉了”才答應。
楊絳常說: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為她對物質的淡泊,對慾望的節制,讓她能夠在浮躁的當下,不僅活得恬靜自在,而且能夠潛心治學,屢攀文學高峰。
正所謂,少欲則心靜,心簡則事明。
唯有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幸福才會做加法。
看淡逆境,挫折變存摺。
巴爾扎克說:
“苦難對於智者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則是萬丈深淵。”
楊絳的一生坎坷崎嶇,她前半生歷經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後半生又經歷了女兒、丈夫先後逝去的錐心之痛。
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她始終坦然以對,用智慧的心態化解一切。
上海淪為“孤島”的時候,生活日益艱難,為了生計,楊絳一人兼了好幾分工,代課、家教,寫話劇……每天早出晚歸,多個地方奔波,勞累至極。
然而,她卻欣慰地說:
“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並且,她把所見所聞都糅進了作品,讓那些困苦變成了素材,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
文革運動中,她被學生誣陷,在師生面前出糗、被眾人當瘟疫一般躲開的時候,她泰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煉。”
結果,下學期選她課的學生更多,因為被她的從容氣度所折服。
尤其,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她淡然的品質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胸掛大字牌的時候,她跟丈夫戲稱“愛麗絲夢遊奇境”,相互大笑。
當被罰去清掃廁所時,她幽默地說:正好可以享受到自由,不必看見不喜歡的人。
當在田間辛苦勞作的時候,她感嘆道:意外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增強了勞動之美的認知。
……
就這樣,面對一次次困境,她一次次抱著樂觀的心態,結果所有的磨難都變成了禮物。
正如她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困境淬煉心境,磨難啟迪心智。
當你換個角度看待逆境,所有的絆腳石都變成了墊腳石。
看淡他人目光,則人生處處自在。
2005年,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大的、由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引起爭議。
在此起彼伏的非議中,譯者董燕生直接在媒體前稱:楊絳翻譯的版本簡直就是反面教材!
他還批評道,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去查字典,很多譯法都是錯誤的。
尤其指責楊絳的譯本比他的少了11萬字,肯定刪減了章節。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隨著質疑的持續發酵,楊絳卻置若罔聞,“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最終連資深出版人李景端也忍受不了,致電楊絳替她鳴不平的時候,楊絳卻開心地打趣道:
“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子愛管閒事!對於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他,隨他怎麼說吧。”
突然想起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別人怎麼說與你無關,儘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真正生活的高手,不去評價他人,更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影響。
現實中,我們的行為舉止不可避免會遭到他人的關注,甚至不被理解,如果你總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那麼你將如生活在煉獄,患得患失。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正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故事的結尾便是,直到很久之後,大家才得知,原來楊絳運用了《文史通義》中著名的“點煩”翻譯法,語意更突出,情節更緊湊。
大家對楊絳淡定氣度的欽佩更上一層樓。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懂你的不必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人生短暫,無需在意他人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楊絳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當你擁有一顆淡泊之心,即便行到水窮處,依能坐看雲起時。
最後,願你我修得一份豁達與超脫,淡定處世,淡然為人,從容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