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喜悦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图文均来自网络)

1. “我感觉到我的肺部膨胀,以及洪流的风景~空气、 山、树木、人。我想, 这就是幸福。”

2. “对那些害怕、孤独或不快乐的人来说, 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出去, 在那里他们可以单独与天堂, 自然和上帝在一起。只要这一切都在, 那么每一个悲伤, 无论情况如何, 都会有安慰。” 安妮·弗兰克

3. “决心保持快乐, 你的喜悦将形成无敌的力量, 以克服困难。” 海伦·凯勒

4. “现在的时刻充满了喜悦和快乐。如果你是细心的, 你会看到它。” Thich 禅师

5. “每一分钟你生气, 你就失去六十秒的幸福。” 爱默生

6. “幸福是把某人抱在怀里, 知道你拥有整个世界。” 奥尔罕·帕慕克

7. “乐观是幸福的磁铁。如果你保持积极, 好的事情和好的人将吸引到来。” 玛丽娄玛丽·卢·雷顿

关于消业的迷思01-福祸的平衡

我们今天谈一下关于消业的话题,消业在汉传、藏传里面通通有提到,可以通过咒语消业啊,可以通过大悲忏啊,可以通过佛号啊,可以通过大礼拜啊等等,以各种方式来消除你的前世恶业。

这个前世恶业主要是指你曾经犯下的各种错误,曾经给他人带来的痛苦,曾经,通俗的话讲,就是曾经杀人放火做的恶,这些恶业这些行为,在未来获得相应的结果,也就是你未来可能会因为杀业而被杀,或者因为杀业而身体生病,因为你的吝啬而带来来世的贫穷,或者因为你的挥霍而带来来世的贫穷,等等等等。类似这个,在佛教里面是被最最重视的,所谓因果律。

那么,有了这个因果律的前提下,就忽然出现了一个在来世,你可以通过念诵咒语、佛号等等方式来消除前世的业力,这个在汉传、藏传里面都有,但是在南传里面是没有的。南传不承认业力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的方式来消的。南传认为业力必须通过承受,通过你生病,通过你各种现世的命运来承受前世的业力。

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就是你的业力到底能不能消?为什么藏传跟汉传里面说可以消,而南传否认。到底谁是对的?到底哪个是对的?

关于业力是否能消这个问题,我认为既是对的,又是错的。他错在哪儿?

记得2000年前,在耶稣的时代,耶稣曾经拿起鞭子驱赶那些在教堂里的拉比,因为那些拉比在那儿卖所谓的赎罪券。你犯了一个罪,你杀了人,你伤害了其他人,然后你就可以到教堂里面花钱去买他的赎罪券,你买了赎罪券,你这个杀人的罪就消了,你死后就依然可以上天堂,否则你上不了天堂,你的罪太重,天堂的大门对你是关闭的,但是你买了赎罪券,你的这个罪就消了。这个是在2000年前。

那么现在藏传、汉传的类似于通过念咒、念金刚萨多百字明、念地藏灭定业真言、念地藏名号,或者甚至念佛念观音等等,因为佛经里也提到你念一声佛号可以消91劫生死重罪,所以根据佛经的记载,你念佛可以消如此多、如此长时间的、如此重的罪业,这是不是真的?或者说这只是一个比喻?或者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念佛、念咒、拜忏、磕头、能够消掉你前世的重业,你前世杀了人、放了火,你现在念十万遍心咒,磕十万个头,你前世的这些杀业就消了,就没有了,你觉得这跟买赎罪券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你现在把券变成了磕头,变成了念心咒,那你说佛经里都已经讲了念一句佛号消九十一劫生死重罪,佛经是圣言量,佛经怎么可能错呢?佛经一定是对的,如果这样的话,赎罪券也应该是对的,耶稣应该没有理由去鞭打那些拉比,因为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你可以磕头,你可以念咒,你也可以花钱消灾嘛!这非常合理,合情合理。

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因果律就是一个笑话,你白天杀了人,晚上就开始念心咒,这个业就消了。或者你念一个礼拜的心咒,念10万遍,这个业就消了,然后一个星期以后,你可以再去杀人。这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念一个星期的咒之后,它就消了,我有什么担心的呢?不担心,没有任何顾虑。如果你有钱,你甚至都用不着念任何咒,你买赎罪券就可以,那为什么佛经里要说你念一句佛号可以消91劫生死重罪,为什么要这样说?难道佛经在骗人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非常重要!

近代大概至少有50年以上吧,可能更多,上百年?开始流行一个风气,就是消业的风气,这几乎是一个…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个商人的头脑。

所有的宗教信徒,佛教信徒都在消业,我念咒、磕头等等,拼命的消业,24小时消业,24小时念金刚萨多百字明、念地藏,而且是从早到晚的念,365天的念,为了什么?为了消业,为了自己能够身体健康,自己的命运能够好转,能够厄运远离,如果念地藏的话,甚至包括能够鬼魅远离,那些鬼道众生不要缠着你。

长年累月的消业,如果你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相对头脑清醒的人,如果你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你看这些宗教徒,这些信徒长年累月的在叨叨叨的消业,一整天的消业,然后所说的话也是经常带着:“哦~你业力太重,你要消业”。嘴巴也经常会看到在运动,在念这个消业的咒,24小时、365天。

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有毛病?好像不太正常,好像有点神经质,或者有点焦虑,或有种心理学所说的偏执,偏执症。

所以,当你跳出来,当你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就能清醒了,你就会发现这种做法或者这种行为是不正常的,对不对?

如果你是成年人,如果你还有头脑,如果你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很容易发现你对面的这个人一定有点不正常,有点神经质。这真的确实是一种神经质。

所以这种传统~我们没法叫它是传统,因为它可能近代才有,古代大概还没有这样消业,没有像现代人这么急着要消业,拼命要消业,要有一个好命、好命运。这种头脑,这种想要消业的神经质的行为~我真的认为它是神经质的行为,是宗教吗?真的并不是。

这是对灵性法则的一个巨大的误解,消业不是这样消的,这种24小时在念消业咒语,而且24小时在念的同时,他的心理暗示、他的心理潜台词就是:”我要消业、我要消业“。这种行为基本上是一个神经质的行为。很明显消业不是这样消的。

那为什么宗教里或者佛经里会说,你念佛号念心咒,你礼拜圣者会消无量劫的恶业?而且是重业,生死重业。

记得六祖在坛经里面曾经提到过,他说:“那些迷人啊!“,那些迷惑的人,”拟将修福欲灭罪”,就是他想要通过修福来灭除前世的罪孽,“纵使得福罪还在”,你修福的确是可以得到福的,但是善跟恶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他们是独立的,所以他说你得到福,但你曾经犯下那些错误,其实还是在的,你不能通过我要修福,就把这些罪、这些恶业都给消了,福是福,罪是罪,这个是六祖的态度。

六祖在坛经里讲的非常清楚,所以“拟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这个区别就好像是一个人前世做了恶业,这一世他要受苦得病,住院了。那个没有修过福的人,他住院可能是四人间,条件比较差,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而那个修过福的人,他前世帮助过很多人,也布施过很多人,所以他累积下来的福报使他这一世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他可以住单间,但是他一样要生病,他的罪业,他前世犯下的错误,他的罪业也还是在,他还是要生同样的病,也许两个人生的是同样的病~打比方,也许两个人生的是同样的病,一个人住单间,因为他有福,他曾经修过福,所以经济力量比较好,有很多看护,他可以聘请看护来帮助他。而另外一个人经济实力比较差,他前世修福修的少,所以他只能住四人间,也没有很多的看护帮助他,这就是区别。

所以修福有用吗?有用。在你受苦的时候,你的这些福力如果还在的话,它们是可以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但并不等于说你不需要生病,你还是会生病,所以说修福是有效的、有用的,它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它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善跟恶就好像平行线,但它们是平衡的,所以善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平衡你的恶,这是对的。说它可以消你的恶,六祖说这是不对的,六祖说你的罪,即使后世得福,罪还在。你的罪还是在,福也在,你修的福它也在,所以福可以平衡你的恶,这是对的。

所以这个是关于消业的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善跟恶的平衡作用。那么是否存在佛经里提到的有重罪轻报、大罪小报的这样的情况呢?这个我们下一次再详细的讲。

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

九无学

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

(一)退法:谓得四果阿罗汉后,若遭疾病等缘,即起修惑,退失所得之果,而降为不还果(三果阿那含)、一来果(二果斯陀含)、或预流果(初果须陀洹)等。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二)思法:因害怕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希求早日结束生命,而入于无余涅槃,以保所得,名为思法阿罗汉。

(三)护法:于所得之阿罗汉果防护不退,但若怠于防护,仍有退失之忧。

(四)安住法: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但若无殊胜之加行,亦不会上进至较优之次第。

(五)堪达法:堪能于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六)不动法:谓一旦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再为烦恼所动,无论遭遇什么事情,也不会有所退转。

(七)不退法:不动法、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其中以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但于定力尚不足。

(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

其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依所离之障而分。

《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

《俱舍论》卷二十五: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种阿罗汉,再加上独觉、佛而成九无学。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种。(《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147

《大乘义章》卷七: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乃南传圣者分类之一种。

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罗汉当中,前五种性,因恒时爱护自己所证得的果法,所以名为时爱。因心解脱一切的烦恼系缚,所以名为解脱。或简单的说为时解脱,因为要等待时机,方能入定得解脱。

所谓待时,略有六:一、得好食时,二、得好衣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时,六、得好同学时。

“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就是从这里来的。指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法喜充满。

为什么要待这些胜时?

因前五种阿罗汉,属于钝根性,若没有这些殊胜的时缘,不能证得阿罗汉妙果。

不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中,最后不动种性阿罗汉,因为属利根的关系,无需等待以上所说的好时机,随时随地都有解脱见修二惑的可能,所以名为不时解脱。又因为不为烦恼之所退动,及心解脱于烦恼系缚,所以,亦名不动心解脱。

罗翔:不悲伤,不犹豫、彷徨,但求理解。

罗翔:

非常欣赏斯宾诺莎的一句话,

他说不悲伤,不犹豫、彷徨,但求理解。

同学们,今后会碰到许许多多让你悲伤的事情,

你会碰到许许多多黑暗的事情,

但是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但求理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只是非常遗憾的是写这句话的诗人,最后把他老婆给杀了。

黑暗,最终还是把它带向了毁灭。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頂果欽哲法王: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

頂果欽哲法王: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

當你見到高山,請記得內在的見地,

內在的見地就是上師的心,與你的心的本性無二無別。

當你見到美麗的森林,請記得體驗和證量,

無需期望也無需懷疑,它們都是上師的幻化。

當你見到滿園的花朵,請記得行為是自然的解脫,

所有行為與法相應,這就是上師圓滿的生命。

不論你的念頭多麼錯亂,它們不過是智力的產品。

一旦你令念頭被解脫,於不生、不住、不滅,念頭即消融於空性。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林语堂: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

林语堂 (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省龙溪县人,1923年任北大教授,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著有《生活的艺术》等。

林语堂:

诸位,兄弟今日重游旧地,以前学生生活苦乐酸甜的滋味,都一一涌上心头。不但诸位所享弦诵的快乐,我能了解,就是诸位有时所受教员的委曲磨折,注册部的挑剔为难,我也能表同情。兄弟今日仍在读书时期,所不同者,不怕教员的考试,无虑分数之高低,更无注册部来定我的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而已。现就个人所认为理想的方法,与诸位学友通常的读书方法比较研究一下。

余积二十年读书治学的经验,深知大半的学生对于读书一事,已经走入错路,失了读书的本意。读书本来是至乐之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已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到了现在,读书已变成仅求幸免扣分数留班级一种苦役而已。而且读书本来是个人自由的事,与任何人不相干,现在你们读书,已经不是你们的私事,而处处要受一些不相干的人的干涉,如注册部及你们的父母妻室之类。有人手里拿一书本,心里想我将何以赡养父母,俯给妻子,这实在是一桩罪过。试想你们看《红楼梦》,《水浒》,《三国志》,《镜花缘》,是否你们一己的私事,何尝受人的干涉,何尝想到何以赡养父母,俯给妻子的问题?但是学问之事,是与看《红楼梦》,《水浒》相同。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你们若不能用看《红楼梦》,《水浒》的方法去看《哲学史》,《经济学大纲》,你们就是不懂得读书之乐,不配读书,失了读书之本意,而终读不成书。你们能真用看《红楼梦》,《水浒》的方法去看哲学,史学,科学的书,读书才能“成名”。若用注册部的方法读书,你们最多成了一个“秀士”“博士”,成了吴稚晖先生所谓“洋绅士”,“洋八股”。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了读书的真味。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极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既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日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你们能用李清照读书的方法来读书,能感到李清照读书的快乐,你们大概也就可以读书成名,可以感觉读书一事,比巴黎跳舞场的“声色”,逸园的赛“狗”,江湾的赛“马”有趣。不然,还是看逸园赛狗,江湾赛马比读书开心。

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这就是李清照的读书法。你们读书时,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无酒且过,有烟更佳。现在课堂上读书连烟都不许你抽,这还能算为读书的正轨吗?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法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现在你们手里拿一书本,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称为“读书种子”吗?还不是沦为“读书谬种”吗?

有人说,如林先生这样读书方法,简单固然简单,但是读不懂如何,而且成效如何?须知世上决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的程度不合,见识未到。各人如能就兴味与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无师自通,或事偶有疑难,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试问诸位少时看《红楼梦》,《水浒》何尝有人教,何尝翻字典,你们的侄儿少辈现在看《红楼梦》,《西厢记》,又何尝须要你们去教?许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说《史记》得来的,而且都是背着师长,偷偷摸摸硬看下去,那些书中不懂的字,不懂的句,看惯了就自然明白。学问的书也是一样,常看下去,自然会明白,遇有专门名词,一次不懂,二次不懂,三次就懂了。只怕诸位不得读书之乐,没有耐心看下去。

所以我的假定是学生会看书,肯看书,现在教育制度是假定学生不会看书,不肯看书。说学生书看不懂,在小学时可以说,在中学还可以说,但是在聪明学生,已经是一种诬蔑了。至于已进大学还要说书看不懂,这真有点不好意思吧!大约一人的脸面要紧,年纪一大,即使不能自己喂饭,也得两手搿一只饭碗硬塞到口里去,似乎不便把你们的奶妈干娘一齐都带到学校来给你们喂饭,又不便把大学教授看做你们的奶妈干娘。

至于“成效”,我的方法可以包管比现在大学的方法强。现在大学教育的成效如何,大家是很明了的。一人从六岁一直读到二十六岁大学毕业,通共读过几本书?老实说,有限得很。普通大约总不会超过四五十本以上。这还不是跟以前的秀才举人相等?从前有一位中了举人,还没听见过《公羊传》的书名,传为笑话。现在大学毕业生就有许多近代名著未曾听过名字,即中国几种重要丛书也未曾见过。这是学堂的不是,假定你们不会看书,因此也不让你们有自由看书的机会。一天到晚,总是摇铃上课,摇铃吃饭,摇铃运动,摇铃睡觉。你想一人的精神是有限的,从八点上课一直到下午四五点,还要运动,拍球,哪里还有闲工夫自由看书呢?而且凡是摇铃,都是讨厌,即使摇铃游戏,我们也有不愿意之时,何况是摇铃上课?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无如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通不大成功。但是比如依我方法,假定你们是会看书,要看书,由被动式改为发动式的,给你们充分自由看书的机会,这个成效如何呢?间尝计算一下,假定上海光华,大夏或任何大学有一千名学生,每人每期交学费一百圆,这一千名学费已经合共有十万圆。将此十万圆拿去买书,由学校预备一间空屋置备书架,扣了五千圆做办公费(再多便是罪过),把这九万五千圆的书籍放在那间空屋,由你们随便胡闹去翻看,年底拈阄分配,各人拿回去九十五圆的书,只要所用的工夫与你们上课的时间相等,一年之中,你们学问的进步,必非一年上课的成绩所可比。现在这十万圆用到哪里去,大概一成买书,而九成去养教授,及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奶妈,奶妈又拿去买奶妈的马桶,这还可以说是把你们的“读书”看做一件正经事吗?

假定你们进了这十万圆书籍的图书馆,依我的方法,随兴所之去看书,成效如何呢?有人要疑心,没有教员的指导,必定是不得要领,杂乱无章,涉猎不精,不求甚解。这自然是一种极端的假定,但是成绩还是比现在大学教育好。关于指导,自可编成指导书及种种书目。如此读了两年可以抵过在大学上课四年。第一样,我们须知道读书的方法,一方面要几种精读,一方面也要尽量涉猎翻览。两年之中能大概把二十万圆的书籍,随意翻览。知其书名作者内容大概,也就不愧为一读书人了。第二样,我们要明白,学问的事,决不是如此呆板。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联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得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是自动的读书方法。较之现在上课听讲被动的方法,如东风过耳,这里听一点,那里听一点,结果不得其门而入,一无所获,强似多多了。第三,我们要明白,大学教育的宗旨,对于毕业的期望,不过要他博览群籍而已(be a well-read man),并不是如课中所规定,一定非逻辑八十分,心理七十五分不可,也不是说心理看了一百八十三页讲义,逻辑看了二百零三页讲义,便算完事。这种的读书,便是犯了孔子所谓“今汝画”的毛病。所谓博览群籍,无从定义,最多不过说某人“书看得不少”某人“差一点”而已,哪里去定什么限制?说某人“学问不错”,也不过这么一句话而已,哪里可以说某书一定非读不可,某种科目是“必修科目”。一人在两年中翻览这二十万圆的书籍,大概他对于学问的内容途径,什么名著杰作版本,笺注,总多少有一点把握了。

现在的大学教育方法如何呢?你们的读书是极端不自由,极端不负责。你们的学问不但有注册部定标准,简直可以称斤两的,这个斤两制,就是学校的所谓“七十八分”“八十六分”之类,及所谓多少“单位”。试问学问之事,何得称量斤两?所谓英国史七十八分,逻辑八十六分,如何解释?一人的逻辑,怎么叫做八十六分?且若谓世界上关于英国史的知识你们百分已知道了七十八分,世上岂有那样容易的事?但依现在制度,每周三小时的科目算三单位,每周二小时的科目算二单位,这样由一方块一方块的单位,慢慢堆叠而来,叠成多少立方尺的学问,于是某人“毕业”,某人是“秀士”了。你想这笑话不笑话?须知我们何以有此大学制呢?是因为各人要拿文凭,因为要拿文凭,故不得不由注册部定一标准,评衡一下,就不得不让注册部来把你们“称一称”。你们如果不拿文凭,便无被称之必要。但是你们为什么要文凭呢?说来话长。有人因为要行孝道,拿了父母的钱,心里难过,于是下定决心,要规规矩矩安心定志读几年书,才不辜负父母一番的好意及期望。这个是不对的,与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女子一样的违背道德。这是你们私人读书享乐的事,横被家庭义务的干涉,是想把真理学问孝敬你们的爸爸妈妈老太婆。只因真理学问,似太渺茫,所以还是拿一张文凭具体一点为是。有人因为想要得文凭学位,每月可以多得几十块钱使你们的亲卿爱卿宁馨儿舒服一点。社会对你们的父母说,你们儿子中学毕业读了三十本书,我可给他每月四五十圆,如果再下二千圆本钱再读了三十本书,大学毕业,我可给他每月八九十圆。你们父母算盘一打,说“好”,于是议成,而送你们进大学,于是你们被称,拿文凭,果然每月八九十圆到手,成交易。这还不是你们被出卖吗?与读书之本旨何关,与我所说读书之乐又何关?但是你们不能怪学校给你们称斤两,因为你们要向他拿文凭,学堂为保持招牌信用起见,不能不如此。且必如此,然后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处于今日大规模生产品(mass production)之时期,不能不划定商货之品类(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s),学问既然成为公然交易的商品,秀士,硕土,博土既为大规模生产品之一,自然也不能不“划定”一下。其实这种以学问为交易之事,自古已然。子张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未易得也。”(关于往时“生员”在社会所作的孽,可参观《亭林文集·生员论》上中下三篇。)

到了这个地步,读书与入学,完全是两件事了,去原意远矣。我所希望者,是诸位早日觉悟,在明知被卖之下,仍旧不忘其初,不背读书之本意,不失读书的快乐,不昧于真正读书的艺术。并希望诸位趁火打劫,虽然被卖。钱也要拿,书也要读,如此就两得其便了。

来源:《大荒集》生活书店一九三四年版

頂果欽哲法王:四句偈

དིལ་མཁྱེན་རྡོ་རྗེ་འཆང་།
頂果欽哲法王

བླ་མ་མ་བརྗེད་རྟག་ཏུ་གསོལ་བ་ཐོབ། །
勿忘上師 ,時時祈請 。

རང་སེམས་མ་ཡེངས་རང་ངོ་རང་གིས་ལྟོས། །
勿隨妄想 ,善觀自心 。

འཆི་བ་མ་བརྗེད་ཆོས་ལ་བསྐུལ་མ་ཐོབ། །
勿忘死亡 ,堅持佛法 。

སེམས་ཅན་མ་བརྗེད་སྙིང་རྗེ་བསྔོ་སྨོན་གྱིས། ། ཅེས་མངྒ་ལས་སོ།།
勿忘眾生 ,慈心回向 。

咕嚕阿卓基大師的故事

「阿卓基Ajogi ཨ་ཛོ་གི་པ།」的意思是「懶惰者。」

在沙力布札地方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兒子非常的肥胖,日常生活的四種行動他都只能躺著來作。父母親人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合適,就乾脆把他抬到屍陀林中放著。

他躺在屍陀林中時,有一個瑜伽士經過這裡看到他,生起了慈悲之心,就到城市中帶著飲食來餵他。

瑜伽士看見他連吃東西都不起身,就問他:「難道你連吃東西時都不起來,那麼你怎麼能夠處理世間的事情呢?」

他回答:「就是因為我什麼都不能作,父母才把我拋棄的。」

瑜伽士又問他:「那麼你在躺著時,可以來禪修佛法嗎?」

他回答:「當然可以,但是誰要教我佛法?」

瑜伽士說:「我教你。」就給了他喜金剛的灌頂,以及基礎圓滿次第的教授:「觀想在頭頂頂穴上小小的一顆明點般的白芥子,將三千大千世界都觀修在其中。」

他又問:「那會有什麼樣的徵兆產生?」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依照此來禪修,自然會知道。」

他依照這樣來觀修,專注在白芥子和三千大千世界中,二者融入於空性中,心中生起了空性大手印的了悟。

這樣禪修了九年,得到了大手印的證悟。在利益了無量眾生後,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這是咕嚕阿卓基大師的故事。

廣欽老和尚:自淨其意

有位弟子請示老和尚:「師父,什麼叫‘自淨其意’?」

老和尚說:

「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就是‘自淨其意’,

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乾?

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有一位弟子心有煩惱解不開,正好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進去,老和尚便對他說:

「金剛經裡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

這位弟子無言以對。

老和尚就囑咐旁邊的另一位弟子為他解說:

「如果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生起執著憎愛,

以這樣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

楊絳先生:艱難時光

楊絳先生:

“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

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

挺過來的,

人生就會豁然開朗;

挺不過來的,

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

所以不必害怕的。”

洪建德医师:肉-菜-冷饭,均衡饮食法,逆转糖尿病、胰岛素阻抗。

洪建德医师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professor.diabetes.chiente.hung

https://www.facebook.com/hungchiente

洪建德医师:

一天至少要吃接近兩碗的飯

ADA推薦人們應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前3天,一天必須食用含有至少150克醣類飲食,一碗飯200公克,視其加水多寡,烹成軟飯或硬飯而定,含有65-70公克的澱粉,再加上蔬菜與水果所含醣類,所以一天至少要吃接近兩碗的飯,以及充足的蔬菜加上適量的水果佐配,才能達到葡萄糖耐受量正常的程度!

各位大德請回家自己秤一天吃了多少飯,吃不到200公克,造成葡萄糖耐量就會差,就是胰島素阻抗為什麼會那麼高,最重要的原因了!

低碳坐著 就會升血糖

禁食和低醣類可使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錯誤地升高血糖,把前症誤診為糖尿病。在過去40多年行醫當中,幾年就會有幾個病人被誤診為糖尿病,因為他在低碳飲食之下,並沒有恢復一天吃足夠的米飯,就來做糖化甚至於葡萄糖耐受試驗, 經過我調理之後,再做一次葡萄糖耐受試驗,結果就恢復了他沒有糖尿病的狀況,假如還沒有糖尿病就被診斷為糖尿病,病人會損失很多保險上和工作上的權利。

吃對順序

富含蛋白質類食物先吃一口→肉菜混吃→冷飯→最後吃40大卡水果。
或先吃進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再吃蔬菜完→冷飯→最後吃40大卡
水果。

重點為了要讓氨基酸在吃飯前15分鐘就進入人體腸胃道作用,消化吸收,先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能讓血液中早一點出現胺基酸,刺激胰島素和其他腸胃道荷爾蒙的分泌;
接著吃菜,因為蔬菜也有三大營養素,而且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先吃,不必完全把肉菜分開吃,無論如何第一口、第二口,應該吃進去相當分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等到肉、菜都吃15分鐘過去了,胰島素的分泌也已經做足了準備,足以應付接下來吃進的醣類,再吃冷飯,慢慢分解兆糖成葡萄糖,有效利用胰島素進入細胞,細胞有元氣運作,或儲藏能量起來,血中葡萄糖也就降下來。

單糖含量最高的是水果,升糖很飆,則擺在最後吃,並限制在40大卡,大約一粒85克柳橙,才不會上升血糖太多太快。吃太多水果,升糖治療會功虧一簣。

剛開始許多朋友做來有點不容易,因為我們的飲食傳統是吃肉配飯的,假如光吃白飯吃不下,那表示你的白飯煮的不夠好吃,以及不夠能夠欣賞蔬菜的淡味,這是南宋禪宗和尚素食的主張食物有六味,植物類的稱為淡味,假如淡味不行,建議留下一些肉和菜,以及肉湯與菜湯,以便吃完那最後的冷飯。

我公開了我成功治療病患緩解的飲食滴水穿石功,希望我病人能夠做到,水到渠成。

低醣飲食?

是極低熱量飲食啦!

低醣飲食?我看多數醫師、營養師和病人的示範照片,也是極低熱量飲食,VLCD,也就是把主食減少了,副食是沒有什麼改變的。當一天攝食的醣類少於100公克,一碗白飯216克,含醣68.4克,所以一天少於一碗半的白飯,以及吃不太多的蔬菜和水果,那麼身體就會產生酮酸了。

就像很多減肥,或者糖尿病的病人,一進來就抱怨,我三餐已經飯量那麼少了,但是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 許多人都忽略了,他認為沒有熱量的零嘴。

因為本來年輕男性一餐飲食可能需要的是800-900大卡以上,年輕的女性可能是550大卡以上,結果你把熱量減半,難道肚子不會餓嗎?餓了就吃麵包,烘焙品,輕食,這些都是含有大量油糖粉,同時熱量很高的食品,吃了以後,血糖、體重和膽固醇都一起飆升了!

為何我的糖尿病人吃飯血糖會正常,因為他們吃了均衡營養,又適量足夠的飯,不會肚子餓,更沒有低血糖,所以沒有再去吃空有熱量的零食,當然血糖就變好了,看似非常簡單平淡無奇的治療計畫,但是這其中充滿的實證醫學的智慧,與跨科系的研究報告,還有侘的哲學道理在其中,值得您細細吟味新鮮自然原味多樣的山珍海味的同時,大腦昇華到最高點。

1.1.糖尿病: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738702327/posts/1856356014432337/?d=n

1.2.高膽固醇血症: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738702327/posts/2538833086184623/?d=n

2.爲什麼洪醫師推廣白米飯?爲何要依肉菜飯的順序吃?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videos/383736575696762/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历史上的朱熹

(图文均来自网络)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段文字,是鲁迅对古代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的深刻嘲讽,也是对那些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无情鞭笞。

如果要给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找一个人物对号入座的话,非宋代大儒朱熹莫属。

朱熹,世称“朱子”。他的理论核心,就六个字:存天理,灭人欲。千万别小看这六个字,正是这六个字,祸害了中国几百年。对于明清两代的国民性的日渐奴性和思想的禁锢,朱熹难逃其咎。

其实,他要灭的是别人的“欲”,自己的“欲”却不仅未灭,反而蓬勃发展。

朱熹六十多岁的时候,受到御史沈继祖的弹劾。在弹劾的奏章中,有两件事让大家大跌眼镜。一件是纳妾的问题。本来,在古代纳妾是个很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弹劾,可朱熹的纳妾与众不同。怎么不同呢?大概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有点相似,朱熹对小尼姑情有独钟。可尼姑既已出家,就打算终生伺候佛祖了,不可能嫁人为妾。朱熹为了满足自己的独特爱好,强行施展手段,把小尼姑娶回了家。而且,还一下子娶了两个。“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

另一件更加不堪,是朱熹与儿媳的绯闻,“家妇不夫而孕”。朱熹的一个儿媳怀孕了。这本是好事。可问题是,这个儿媳已经守寡好几年了。在古代那种封闭的深宅大院里,朱熹的寡妇儿媳不可能接触到别的男人。唯一可能的,就只有朱熹这个老公公了。

这两件事爆出来之后,满朝哗然。连当朝皇帝宋宁宗赵扩也是大吃一惊。朱熹可是给宋宁宗讲过学的。严格来说,宋宁宗算是他的弟子。

宋宁宗怀着复杂的心情,亲自询问朱熹,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朱熹上表认罪,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数条,并说“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同时做出了深刻检讨:他承认自己的那一套是“伪学”。

朱熹是否“纳尼为妾”,历来争论不休。问题在于,如果此事本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朱老夫子为何自己上表承认“纳尼为妾”?这不是自己承认了嘛。如果是为保住一条老命而作妥协,又似乎与夫子往昔的秉性大相径庭。而这份认罪表,也一直成为后世攻讦朱熹“伪君子”的主要话柄。

最终的结果是宁宗帝原则上“准奏”,朱熹被弹劾挂冠。宋宁宗还当朝宣布朱熹的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道学。被朝廷列为“伪学逆党”的官吏多达59人,朱熹自然便是这个“伪学逆党”的领袖。由此,朱熹的众门生作鸟兽散,或藏匿自保,或改换门庭。

一代大儒,最后弄得如此不堪。

古有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真是人间清醒啊!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南宋 严蕊的故事

(图文均来自网络)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南宋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南宋词人严蕊创作的一首词。词人在上篇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下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渴望。全词笔墨轻灵、浑成,才气不凡。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朱熹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他与二程兄弟开辟的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朱熹在世的时候,他的学说只是宋代诸多学派中的其中一派,推崇的人很多,骂的人也不少。当时由朱熹代表的理学派和唐仲友所属的永康学派,这两派之间存在着学术争论。而在这个激烈的背景下,理学大师朱熹与台州太守唐仲友之间的恩怨就结下了。

一次,朱熹奉命去浙东赈灾,一路上,浙东灾情让朱熹触目惊心,地方官员的失职更是让他忍无可忍,他将炮火对准了台州知州唐仲友。

次年,朱熹趁唐仲友外任期间,联络地方官员,向孝宗连上六道奏折,弹劾唐仲友一系列不法行为,称唐仲友”交游放逸,颇有迂阔”,其中包括他与台州官妓严蕊的不正当关系。称唐仲友”交结歌妓”,意指严蕊。

严蕊本是官宦人家之女,其父在理宗时期曾任尚书右丞,理宗驾崩后,其父被后继者诬陷入狱,不久遭到杀害,严蕊本人也受牵连,被迫沦为妓女,她虽出身低微,仍坚持自身品格,通过自己的才华得以在妓院成为头牌歌妓。她精通音律,能吟咏唱和,常受官员文人的赏识,唐仲友即为其中一位,二人关系密切,然皆以雅士交友自居。然而朱熹却因学术之见不同而与唐仲友互生芥蒂。

1182年,朱熹带人到严蕊的住所,将她带走投入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唐仲友有染,但严蕊却表示,”身为贱妓,我死不足惜,岂能平白诬陷良人呢?”。这更激起朱熹的愤怒,并施以更为残酷的刑罚,试图打垮她的意志。

两个月后,严蕊已是重伤,然其态度从未有丝毫松动,朱熹自此更是痛恨其”悖逆”,对她实施火刑,企图用火烧折磨她,然而严蕊语带哀伤而坚定地重复:”吾与公(唐仲友)清白无罪……”朱熹见无法动摇她,愈发恼羞成怒,几欲置其于死地。

此时朝野已因朱熹的所作所为哗然,许多大臣连续上书弹劾,严词痛斥他滥用酷刑、妄自诬陷,宰相王淮不得不出面调停,迫使朱熹让出此案,王淮亦深知朱熹的性格,此案并无太大罪证,实系朱熹与唐仲友就理论问题之争端所致,最终宋孝宗下旨,由岳霖接手审理严蕊案。

岳霖(岳飞第三子)为官清正,重新调查此案,岳霖见到严蕊时,严蕊已被拷打得不成人样,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严蕊作了一首《卜算子》的词。

拿到《卜算子》后,岳霖也不禁为严蕊的才气所折服,严蕊的卜算子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冤屈。还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如果能够安然离开,愿意成为山野间的普通人,不再过问凡尘世间的愿望。

好在岳霖是个正直之人,不受任何派系斗争的影响,最后以证据不足为由释放了严蕊。岳霖还帮助她摘除妓女籍贯,恢复自由之身。

严蕊本想回家,但忧虑朱熹再次陷害,且自己已名声扫地,所以,离开故土,嫁给了一位赵氏皇族的后裔为妾,虽是小妾,但她的丈夫却十分宠爱她,终得以过上安稳的生活。

朝廷那边,后来为了避免朱熹与唐仲友的矛盾加深,朝廷对唐仲友从宽处理,也将朱熹调离,让他换个地方当官。

真是应了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啊。

净化真言

(图文均来自网络)

རྂ་ཡྂ་ཁྂ༔ ཨོཾ་ཨཱཿཧཱུྂ༔
RAM YAM KHAM, OM  AH HUM。
嚷       樣      康m ,  om   阿    吽

這是一個普遍且非常普遍的淨化真言,人們應該將其用於任何供養。 只需在任何祭品上灑水,然後說 རྂ་ཡྂ་ཁྂ༔ཨོཾ་ཨཱཿཧཱུྂ༔( RAM YAM KHAM OM AH HUM )。

རྂ ( RAM 嚷 )是代表火的種子音節,顏色為紅色 – 通過燃燒所有雜質來淨化。
ཡྂ ( YAM 樣 )是代表空氣的種子音節,通常呈藍色——通過吹走雜質進行淨化。
ཁྂ ( KHAM 康 ) 是代表水的種子音節,通常呈白色——通過洗去所有雜質進行淨化。

當結合( རྂ་ཡྂ་ཁྂ 嚷樣康)和背誦時,我們正在用火、水和空氣淨化產品。 我們通過我們的言語和觀想來淨化我們供奉的所有直接環境。 作為延伸,我們也在盡可能地淨化自己、他人和所有周圍環境。

ཨོཾ་ཨཱཿཧཱུྂ༔
嗡 阿 吽
這是身、語、意清淨的共鳴。

ཨོཾ ( OM 嗡 )
顏色為白色( 如水 )並集中在頂輪的是淨化身體的聲音振動。
ཨཱཿ ( AH 阿 )
紅色( 如火 )並集中在喉輪是淨化言語的聲音振動。
ཧཱུྂ( HUM 吽 )
藍色,集中在心輪是淨化心靈和思想的聲音振動。

通過如此重複咒語,我們正在淨化我們的身、語、意。 然後,我們保持身、語、意的清淨,至少對我們的修行,最好是對未來的一切。

所以這個簡單的口頭禪(RAM YAM KHAM OM AH HUM) 具有巨大的利益,人們應該在進行供養時盡可能經常地念誦。

風靡全球的长寿运动「超慢跑」,高效燃脂、降三高、降血糖。

(图文均来自网络)

什麼是超慢跑?

顧名思義,超慢跑比慢跑的速度來得更慢。

「超慢跑」的跑步速度以「輕鬆」為原則,當你可以輕鬆地與旁邊的人聊天、保持微笑就是正確的速度,約時速4~6公里左右,相当于每分钟180步的频率,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運動。手机可以下载节拍器app来控制步速。

超慢跑由來

超慢跑源自於日本的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他擁有多年的醫藥背景,也對跑步這塊領域有獨特的研究,他發現超慢跑「跟走路一樣輕鬆、但運動效果卻是走路的2.5 倍」!

這種慢速的跑步方式也被稱作「龜速跑」,因其低門檻、是款幾乎人人都適合的國民運動而迅速爆紅!後來,也有人與節拍器、節奏音樂搭配,來輔助維持跑步速度、增加運動樂趣。

超慢跑的好處

「超慢跑」不僅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還以高效低強度聞名,非常適合膝蓋不舒服、年長的人。

超慢跑也經常被醫師推薦,可以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強化心肺功能、輕鬆減重,以下是「超慢跑」的几大優點:

穩定血糖,減緩糖尿病前期,降低胰岛素阻抗。
加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鍛鍊各部位肌肉,預防肌少症。
增進身體血液循環。
簡化跑步動作,更不傷膝蓋。
時間空間不受限,年龄不受限。
能迅速燃燒卡路里,有助於體重控制。

祖古·烏金仁波切:覺性能維持多久,端看我們對它有多熟悉。

摘自《松嶺寶藏︰蓮師向空行母伊喜.措嘉開示之甚深寶藏口訣》之序

蓮花生大士開示、祖古·烏金仁波切釋論

【覺性能維持多久,端看我們對它有多熟悉】

對於現象的凡俗經驗,稱為顛倒見──有情眾生的迷惑感知。在一個具有清淨感知者的經驗中,屋舍將變成越量宮。在越量宮中,體驗不到地、水、火、風,一切都是虹光。多麼奇妙啊!屋舍是虹光的屋舍,你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它顯現了功德。你也不能說它存在,因為感受不到具體的地、水、火、風。這揭示了它們的本初即非實有性。

覺性必須回歸到內在虛空(inner space)中。本覺在愈加誤入輪迴而迷失後,如今必須回溯其原本的步伐而重回本初的清淨。外器與內情的二元現象,不具絲毫髮尖般的具體實有。本初清淨是毫無實有的。輪迴與涅槃的一切現象,乃從本初清淨的虛空中顯現。醒時狀態中的種種現象,都是以概念性思惟的框架而加以認知。當你能離於一切概念而穩固清醒的了知時,輪迴的現象就有如一部解體的電影放映機。你可以在電影中創造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當電影停止播放時,戰爭也結束了。

當我們將教法應用在自己的情況時,會產生各種徵兆,而在修行中能辨察真正的增上徵兆,則是件好事。比如,在禪修本尊之後,應該會看見本尊。圓滿次第的一般徵兆,則是看見光、煙、海市蜃樓等。我們確實可以親自以雙眼,看見這些加持的徵兆。

接著,也會有禪修的覺受,稱為「釀」(nyam),它既非實際、亦非如夢,而是有點兒介於兩者之間。我們可能會有大樂或空性的覺受。我們或許會想︰「今天我的覺性真的很驚人,赤裸而不變,離於二元,離於對樂、明、無念等覺受的貪執。多麼不可思議的覺性!」這樣的感受,雖只是一種短暫的覺受,它無論如何都是修持的徵兆。

修持的徵兆不一定都是好的,有些好、有些壞。有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無法禪修,很難好好打坐,或者心情低落或憤怒,這些都屬於不愉快的覺受。愉快與不愉快,這兩種覺受都是修持的徵兆。但是,不論發生什麼,一切都只是本初清淨天空中的雲朵而已。天空中時而有雲,時而無雲。不論是太陽在以彩虹為裝扮的無雲晴空中照耀,還是天空下著雨、風暴或下雪,一切都只是覺受而已。

然而,修持的徵兆可分為兩個階段︰覺受與實證。真正的修持徵兆,是你的心,自自然然、毫無困難地離於攀執。另一個好的徵兆、且是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當你的心中滿懷虔誠、信心與悲心而如此自在,有如天空充溢著陽光的溫暖之時。不過,真正的成就,則是保持不受樂、明與無念之覺受的影響,且同時離於兩種禪修的障礙︰昏沉與掉舉。昏沉是指無法確實知道你的覺性是否明晰,而實際上覺性已受遮蔽。昏沉有三種︰感到無聊乏味、昏昏欲睡或朦朦朧朧。掉舉也有三種︰感到散亂、興奮激動或心不在焉。

簡而言之,即使只是一絲的攀執,都能對我們的修持造成傷害。我們應該自然而然地斬斷念頭,但是如果我們沒注意到自心已受遮蔽,反而變得失去感覺,或者我們變得掉舉,心就無法安靜下來,而我們會覺得無法斬斷念頭。若能離於昏沉與掉舉,見地就會清晰無遮。覺性能維持多久,端看我們對它有多熟悉。

噶玛恰美不共三根本

(图文均来自网络)

藏传臻品·噶玛恰美的不共三根本

噶玛恰美仁波切(1609-1678)是乃多噶举的创立者,在藏传佛教灿若星河的诸多大成就者中,能将前后译教法圆融一体并且自创一派的杰出代表非噶玛恰美仁波切莫属。

这种“圆融”并非把一些新旧译本尊和咒语简单拼凑在一起攒个仪轨,而是体系上的创立。如果不是教证双圆的大班智达难以成办这种事业,更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承认。

噶玛恰美仁波切的文集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大手印、大圆满的实修窍诀,各种本尊的成就法、以及风水、卜卦、禳灾等各方面琳琅满目。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教法最终都会导归极乐净土。

这幅唐卡的文本依据来自噶玛恰美仁波切的《往生净土十三窍诀灌顶·智慧甘露净瓶》。唐卡上部是持钵盂的红色无量光佛、持宝瓶的长寿佛、结禅定印的无量光佛,这是噶玛恰美体系中无量光佛的法、报、化三身形象。

唐卡中间是伏藏大师惹那林巴的《忿怒莲师·极密风火漩》,主尊三面六臂,佛父身褐色,佛母身蓝色。佛父手执钺刀、托巴、金刚杵、金刚剑、三叉戟、九头铁蝎。佛母手持钺刀与托巴。佛父母身着寒林八饰在烈焰中相拥。他们的头顶是寂静相莲师和红色大鹏金翅鸟。

这里单独一个本尊拿出来都包含独立的修持要诀。比如忿怒莲师头顶的红色大鹏金翅鸟就可以套用天法里的《红色大鹏·火焰霹雳》来观修。因为噶玛恰美仁波切是天法伏藏师明珠多杰的舅舅,也是天法的记录和整理者,舅甥之间关系匪浅。整个《忿怒莲师·极密风火漩》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里的寂静、忿怒莲师共同构成了《净土十三窍诀》三根本中的“上师”部分。

唐卡左下方是身红色的喜金刚无量光佛,传承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空行母“密莲佛母”。噶玛恰美仁波切对此介绍说:喜金刚无量光佛,此法在本质上与胜乐金刚相同,即旧密中的真实意与新密喜金刚本质一致。出有坏释迦牟尼佛的明妃巴嘎桑哇玛(密莲佛母),以报身生于密严刹土,宣说喜金刚无量光续部,若实修《单尊喜金刚无量光-金刚鬘诀窍》,今生能获觉悟,或中阴时往生极乐世界。这里是“三根本”的“本尊部分”。

唐卡的右下方是红色一面四臂的作明佛母,噶玛恰美仁波切讲述过她的传承源流:印度有位国王,由于因缘所致,得遇世尊佛母所化的红色空行母,她将作明佛母的修法传授给国王,国王因此获得大成就。国王之后将作明佛母的修法记录下来,传遍整个印度,再之后雪域的巴若译师将其翻译成藏文,成为萨迦“十三金法”中的极密“大三红法”。佛陀在宣说无上续部的时候曾经赞颂过作明佛母一百次,她有很多功德利益和神奇的故事,本文就不展开叙述了。这里是“三根本”的“空行母”部分。

噶玛恰美仁波切自己不共的“三根本”古代唐卡流传于世不多,汉地学人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十分珍贵。

晉美彭措法王:建塔功德。

摘自《西遊回憶錄》

晉美彭措法王提到建塔功德:

「在這方面,佛陀宣說了許多方便法,能成辦這種增上生和決定勝。這些方便法成就的主因是積資淨障,它有四種核心。哪四種呢?

一是在以前沒有佛塔的地方建佛塔;
二是供養僧眾精舍;
三是調解僧團分裂;
四是修持慈心。

在整個佛法中,沒有比這四點更好的特殊方便法了。

這四種方法中,最殊勝的一種是在以前沒有佛塔的地方建佛塔。

佛陀在經中說,且不論真實建造佛塔的功德,即使小孩子為了遊戲用沙子做成佛塔的形象,哪怕沒有其他積資淨障的行為,也會無欺而逐漸獲得佛果。

至於建造佛塔的量,經中也有講,如果建成規模大、品質高的塔,其功德就不用說了,即使修了一座像藏訶子那麼小的佛塔,也會暫時獲得轉輪王不可思議的財富和快樂,不久將會獲得佛果。

如果能給佛塔捐大量財物,其功德不言而喻,哪怕你只供養一日三餐的百分之一來造塔,生生世世也不會受生為貧窮醜陋的眾生,而會相貌堂堂、受用豐厚,很快就得到佛果。

再想想那些辛辛苦苦建佛塔的人。如果不辭辛勞建了很久的建塔,福德無量就不用說了,哪怕只是在茶歇時為建塔做了點事,比如搬一塊石頭,也將得到那塊石頭中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位,之後獲得究竟寂滅、遠離痛苦的圓滿安樂。」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5

林语堂: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

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

这真是荒谬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

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4

林语堂: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

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了读,读了叫,弄得仆人疑惑不解。

所以,人们才会说,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艾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

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

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3

林语堂:

所以,永远记得,这世间上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一定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2

林语堂: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如果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这才能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罢,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山谷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此人吃来是蜜糖,他人吃来是砒霜”。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01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时之中,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两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在我看来,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聖妙吉祥續之心要

༄༅།།ཨཱ་རྻ་མཉྫུ་ཤྲཱི་ཏནྟྲ་ཙིཏྟ༔
聖妙吉祥續之心要
蓮花生上師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譯

འཇམ་དཔལ་གཞོན་ནུར་གྱུར་པ་ལ་ཕྱག་འཚལ་ལོ༔
敬禮文殊童子尊
འདི་ལྟར་སངས་རྒྱས་བཅོམ་ལྡན་འདས༔
如是佛陀薄伽梵
ཡེ་ཤེས་སྐུ་སྟེ་རང་བྱུང་བ༔
智慧之身自然生
ཡེ་ཤེས་མིག་གཅིག་དྲི་མ་མེད༔
獨一無垢智慧眼
ཡེ་ཤེས་སྣང་བ་ལམ་མེ་བ༔
智慧光明極晃耀
ཨ་ར་པ་ཙ་ནཱ་ཡ་ཏེ་ན་མ༔
阿繞巴匝那亞得那瑪​
​(能熟眾生您前禮)
ཡེ་ཤེས་སྐུ་ཉིད་ཁྱེད་ལ་འདུད༔
智慧妙身您前禮
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ཀུན་གྱིས་བཤད༔
圓滿正覺普皆說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འཇམ་དཔལ་ཡེ་ཤེས་སེམས་དཔའི་དོན་དམ་པའི་མཚན་ཡང་དག་པར་བརྗོད་པ༔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ཤཱཀྱ་ཐུབ་པའི་ཞལ་ནས་གསུངས་པ་རྫོགས་སོ༔
釋迦牟尼佛世尊宣說《聖妙吉祥續》圓滿。

གུ་རུ་པདྨས་ཇོ་མོ་ཤེས་སྒྲོན་ལ་གནང་བའང་མཚན་བརྗོད་ཚར་རེ་དང་མཉམ་པར་གསུངས་སོ། །ཟླ་བ་གཅིག་གིས་འགྲུབ་པར་ཐེ་ཚོམ་མ་ཟ་ཅིག། །། གུ་རུ་ཆོས་ཀྱི་དབང་ཕྱུག་གི་གཏེར་མའོ༔
蓮花生上師賜予覺姆西卓,並賜聖言:「念一遍此文等同念一遍完整的《聖妙吉祥續》。」如是念修一月,無疑定得成就!格熱秋吉旺修取藏。

Page 11 of 101
1 9 10 11 12 13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