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吉林巴所掘之莲花生大士仪轨

秋吉林巴所发掘之莲花生大士仪轨

《听列宁波——事业精华》

从《拉昧突竹巴切昆些》(莲师心要修法——遣除一切障碍者)所取出之精要瑜珈

修法。

敬礼莲师三身本尊。
为成就三身莲师之必要,
坐在一个隐僻地方的舒适坐位上
依前行、正行、结行之方法而修。
三昧耶。

△首先为前行次第

“南无
我及等虚空一切众生,皈依至高无上的皈依处。
生起愿、行菩提心,我将成就莲师三身之境界。”

“吽 啥
一切被迷惑于二元觉知的恶魔、障碍的力量与邪灵,
请享用此食子并消散回你自己的地方,
在无染智慧的本尊、真言与法身境界中,
坛城之结界范围乃自然地自圆满。

吽 吽 吽
班杂 拉杀 拉杀 壮
VAJRA RAKAHA RAKSHA DHRUNG

嗡 阿 吽
巨大的三身莲师本尊们,自虚空中化现!
让光辉降于此地并赐予灌顶及成就!
请加持此外在与实存的大供养手印如同大地,
成为如海之普贤供养

嗡 阿 吽 瓦吉ra 古汝 德瓦 达吉尔 嘎那 阿比沙牙 阿 阿
OM AH HUNG VAJRA GURU DEVA DHAKINI GYANA ABESHAYA A AH

吽 吽 吽
嗡 沙耳瓦 布架 梅嘎 阿 吽
OM SARVA PUJA MEGHA AH HUNG
三味耶。”

△第二,主要部分的瑜珈法:

“阿
法身本然如虚空,是光明的永续。
报身不绝之光辉照明,是悲心的展现。
化身种子三摩地,是白色啥字。
从此放光,净化对有生命的真实宇宙之执着。
在逐渐堆积的元素(五大)与金刚护幕围绕间
从“壮”(DHRUNG)字出现有圆满特质的珠宝宫殿。
在宫殿中央,一个狮子宝座的莲花、日、月之上,
是我的觉悟——莲花生大士,一切如来之化现。
做寂静微笑的忿怒表情,为白、红合成之色。
我顶戴莲冠,着秘密服饰、上衣、法袍和锦织斗逢。
我的右手持一支金刚杵,左手是一个有金瓶的嘎巴拉。
殊胜秘密的明妃隐于卡章噶之形中而被拥抱,
双脚以游戏高贵姿而坐,我被一团五色光所环绕。
在我的顶上是尊贵的白色报身观世音,
其四臂中,二臂合掌,另二臂分持水晶念珠与白莲花。
在他的顶上是法身阿弥陀佛,
红色身,以平等印手持甘露长寿宝瓶。
在周围的其它四个莲花瓣上,
东方是白色嘉卫当今(Gualwey Dungdzin),
南方是亮白色的玛卫森杰(Mawey Senge),
西方是黄色的奇秋楚桑(Kyechok Tsulsang),
北方是耀眼光棕色的杜奇西钦(Dukyi Shechen)。
围绕在此之外的,是八截面的珠宝
在东方是蓝色的当林根却(Dzamling Gyenchok),
在南方是宝蓝色的贝玛蒋涅(Pema Jungney),
在西方是白色的卡帕巴沛仁晶(Kyepar Phakpey Rigdzin),
在北方是耀眼红褐色的祖楚吐千(Dsutrul Thuchen),
在东南方是红色的金刚持多杰达措(Dorje Draktsal),
在西南方是焰黑蓝色的卡登卷德(Kalden Drendsey),
在西北方是高雅的暗褐色拉萨托仁(Raksaha Thotreng),
在东北方是亮清红色的德千嘉波(Dechen Gyalop);
他们全部以适切的庄严物装饰者。
在四门是四种勇父和其明妃,
在其间的空间中,三根本与护法们如云海会着。
这些外相与空性变运的幻化智慧形相,
都是三金刚精要中的自然成就,
具足五智慧佛部的圆满殊胜灌顶。
嗡 阿 吽
嗡 阿 赞 啥 阿 阿比星噶 吽
OM HUNG TRAM HRIH AH ABHISHINCHA HONG
吽 啥
从南瞻(Chamara)部洲直到西南的土地,
是殊胜的莲花网化身界,
三身不可分别的乌金托仁措(Thotreng Tsal)
与你如海聚集之无量三根本本尊,
当我以虔信心、思慕地迎请您至此地时,
请藉您的慈悲誓愿力而来,
遣除一切障碍并赐予共与不共成就!
嗡 阿 吽 班杂 古汝 贝玛 托仁 措 班杂 萨昧耶 杂悉地 巴拉 吽


OM AH HUNG VAJRA GURU PADMA THOTRENG TSAL VAJRA SAMAYA DZAH

SIDDHI PHALA HUNG AH
杂 吽 班 吙
萨昧耶 剃刹 莲(Samaya Tishtha Lhen)
吽 啥
您圆满一切的事业而不生、不灭、不变,
您自存的悲心解脱一切众生,
像颗如意宝般地您降下一场成就之雨,
金刚持佛的总集体,我向你敬礼!
阿底普 吙 普拉剃恰 吙。
(Atipu Ho Praticcha Ho)
嗡 阿 吽
我呈献您堆如云海般的令人满意物品为外供养,
难以置信的长寿甘露、红甘露与食子之宴为内供养,
空性的智慧、乐空双运为秘密供养;
摄受这些,请赐予共与不共成就!
(八供):嗡 班杂 阿港 巴当 布斯北 都北 阿罗给 根得 涅威得 萨

塔 萨瓦拉 巴杂 拉塔 巴林塔 麻哈 布达 阿 吽

om vajra argham padyam pushpe dhupe aloke ghandhe naividya shabta sarva pancha rakta balingta maha puja ah hung
吽 啥
从精要的法身光明境界中,
自然的化现为乐空报身。
悲心降伏一切的化身,成就了众生的利益。
我顶礼并赞诵全部的坛城本尊们!”
接下来是持诵文。
“吽 啥
在菩提心的精要坛城中,
聚集的本尊显露于智慧神通中,
忆念你们的金刚三昧耶,无有违犯,
并赐予加持、灌顶与诸成就!”
如此恳求后,一心专注地念:
“从上顶冠之佛无量光的心中放光,
聚集轮回与涅盘中的生命精要后,
将之融入他手中所持之宝瓶。
甘露由此宝瓶流出,
经梵穴进入我身,
充满我的身体并净除疾病、伤害、罪业与障碍,
达到两种成就。
嗡 阿麻拉尼 积温剃耶 梭哈”
om amarani dziwentiye soha
上述是聚合利益自己的加持力。
“光从尊贵的降伏众生者心中放出,
遍布六道一切众生。
净化了他们的六种冲突烦恼
并使他们转成大悲尊的形相。
嗡 麻尼 贝玛 吽”
以上是利益他人的全遍性事业。
“在自己——
诸佛部体现之莲师,
心中有一支五股黄金金刚杵在月轮上。
它的中央为啥字,为咒鬘所围绕。
从那儿放光对一切尊者做供养,
并聚集加持力与成就融入自身。
再次放光,令宇宙变成净土,
而其中一切众生皆成本尊身形,
所鸣响之声皆为金刚真言之歌,
念头都是智慧的光明境界;
万物都是不二(非二元)的独一坛城。
嗡 阿 吽 班杂 古汝 贝玛 悉地 吽”
如此,毫无自他二元相对立的持诵于生起和圆满的双运中。三昧耶。
结束了如此的持诵后,现在到了成就与大乐的持诵:
“从自己与坛城本尊合集的身形
各种身体化现而充满了宇宙。
我们的语——如念诵之歌,吼出真言之声。
我们的心是光明的不变境界。
超越时空的胜尊们都被供养而喜乐
而三界众生的两种目的都已达成。
万法完全地圆满
像是难以置信的伟大手印坛城
嗡 阿 吽 班杂 古汝 贝玛 托仁 措 班杂 萨昧耶 杂 悉地 巴拉 吽

阿”
有时候以骑马小调
有时候喝着吽字之歌
特别是修持大乐金刚诵时,
要加上呼吸法。
三昧耶。
现在是事业的应用:
“光从自心放出
勾召四部勇士之心
他们的化现与再化现遍满宇宙,
自然地圆满了四种事业。
哈瑞尼沙 拉打 嘻瑞牙 气踏 幸(台) 幸(台)渣 萨耳瓦 悉地 帕巴 吽

Harinisa radza hriya tsitta hring hring dzah sarva siddhi phala hung ”
如此的持诵,应用在些登宁假(Sheldam Nyingjang)中所描述之专注力的改变。
三味耶。保密,保密,保密。
现在是座间的供宴:
“燃 扬 康
将自心中的种子字观为本尊
放财出 燃 扬 康,净化了将供品当做真实的执着。
光从三个种字而出,将它们转化为智慧甘露
变成令人满意之供养云而充满虚空。
嗡 阿 吽
吽 吽 吽
如海之三身诸佛(jinas)请从纯简的光明境界中示现
令我们得能积聚功德并净除诸障碍,
诸前来,显露于您的智慧神通中。
瓦架拉 三味耶 佳 佳
嗡 阿 吽
供养宴之精要乃是如云之智慧甘露
它以天女的形相拿着令人满意的供品,充满着虚空。

请您——三根本的坛城本尊总集体
受用此无缘大乐
莎耳瓦 嘎那 恰卡拉 布架 吙
SARVA GANA CHAKRA PUJA HOH

愿自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一切恶行、障碍、过失和堕落

除疫莲师观修法


文章来自网络

忿怒莲师的身色为深蓝色,一面二臂三目,右手持金刚杵举在高处,左手持装满鲜血的天灵盖,乘骑棕黑色的野猪。

此咒语念诵标准数量是十万遍。即使达不到念诵数量,生病时以直接持咒之功德也必定有特殊效果,对此亦无需怀疑。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若能背诵此心咒不会得任何传染病,即使照顾严重瘟疫之患者亦不会被传染。”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值得我们信任。

慈诚罗珠堪布:

如果要保护自己,则将自身观想为莲师,以其光芒摧毁疾疫。

如果要治疗他众,则将自身观想为莲师,身降甘露疗愈疾疫。

如果要治疗自己所得疾病,则于前方虚空中观想莲花生大师,自己的神识迁移到他的心间,莲师的身体幻化出的无量野猪从自身根门而入,吞食体内的一切病魔。诵咒,最终观想威猛莲师融入自身,依此自身变成威猛莲师之身。

༄༅། །སྔགས་བཟླ་དུས་ཀྱི་ཏིང་འཛིན་ནི།

除疫莲师观修法

米旁仁波切 造

索达吉堪布 译

རང་ཉིད་སྐད་གཅིག་དྲན་རྫོགས་སུ། །

剎那自身观想成

གུ་རུ་དྲག་པོ་མཐིང་ནག་སྐུ། །

深蓝威猛莲师身

གཡས་པས་རྡོ་རྗེ་གཡོན་ཐོད་ཁྲག །

右持金刚左血颅

ཆིབས་སུ་ཕག་རྒོད་ཁམ་ནག་ཆིབས། །

乘骑棕黑之野豬

ཞལ་ནས་དྲག་སྔགས་མེ་སྟག་འཕྲོ། །

口迸猛咒火星射

རང་སྤྲུལ་ཕག་རྒོད་དཔག་མེད་འཕྲོས། །

无量自化之野豬

ནད་གདོན་ཧུར་ཐུམ་ཟོས་པར་བསམ། །

勾招吞食诸病魔

དྲག་སྔགས་མེ་འོད་མགར་གྱི་ནི། །

猛咒迸射炽火星

ཚ་ཚ་ལྟར་འཕྲོས་ནད་གདོན་བསྲེག །

焚烧一切諸病魔

མ་ཡེངས་དམིགས་ལ་སྔགས་བཟླའོ། །

专注所缘而誦咒

སྔགས་དེ་གང་ཞེ་ན།

ཨོཾ་བྷེ་ཧུ་ན་ཁེ༔ ཙ་ན་དུ་ཧེ་ཧུ༔ བྷི་ཤ་མ་ཧི་ར་ཧོྃ༔ ཏྲི་ན་དུ་ཁེ༔ བྷེ་ཤེ་ན་ཏ༔ བྷི་ན་ཡ་སྭཱ་ཧཱ༔

嗡 貝呼那給 恰那都黑呼 比夏马嘻惹吽 止那都給 贝協那他 比那雅 梭哈

回向偈

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回向偈
生生世世遍遇清净师,
不离殊胜妙法恒受用,
十地五道功德皆圆满,
祈愿金刚持位速证得。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众生。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地藏招财仪轨-招福天钩祈愿文》麦彭仁波切

汉地奉地藏菩萨以地藏本愿经为据,消业忏罪度亡积福为主,而藏地奉地藏王菩萨以增财、改变土地风水、庄稼增收为主,因为过去藏地十分贫穷贫瘠,莲花生大师为此专门取出地藏菩萨仪轨和埋地藏宝瓶等修法,以此改变藏地的风水和贫瘠!增财增收等。

在密教里地藏菩萨的密号为悲愿金刚或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属增益主尊,所以在藏传中,地藏菩萨也被视为财神。

《地藏招财仪轨-招福天钩祈愿文》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丹熷扎拉译


三宝三根咒印力,动静有寂妙财聚,
此勾此摄盛不衰,祥乐圆满愿炽燃!(注1)


祥瑞星象今吉日,庄严陈设招福物,
行持勾招福禄业,诸尊怙主祈垂念,
以三宝之谛实力,三根护法加持力,
尊贵之福此勾招,伟大之福此勾招,
兴旺之福此勾招,威德之福此勾招,
富裕之福此勾招,权势之福此勾招,
智者之福此勾招,净戒之福此勾招,
成就之福此勾招,安乐之福此勾招,
幸福之福此勾招,贤善之福此勾招,
勇士之福此勾招,貌美之福此勾招,
和睦之福此勾招,遍胜诸方福勾招,
意乐成就福勾招,所欲增上福勾招,
长寿无病福勾招,声誉权势福勾招,
祥瑞吉兆福勾招,由彼山巅福勾招,
由彼海底福勾招,囊括四方福勾招,
天福云般遍十方,龙福海般润三界,
人福羂索皆充盈,太阳一般飞旋来,
月亮一般莹亮来,繁星一般闪闪来,
如雾一般茫茫来,江河一般滚滚来,
甘霖一般漫漫来,科耶科耶福勾招,
喝耶喝耶福积聚,喝蜡喝丹福坚住,
财之大海沸盈盈,福之羂索旋绕绕,
吉祥之雾浓又浓,此财不得逃山处,
此福不得漏门外,此妙不得泻他处,
圈中福兴牲畜满,仓廪福兴粮食满,
家中福兴人丁满,滋身美食如海聚,
洪福之财如山堆,庄严衣裳连雨降,
诸尊祥瑞恒时住,幻库广大如虚空,
无尽妙财悉地赐,囊括十方虚空际,
财福精华皆摄集,融入我及所修依,
不倒胜幢般坚固,不坏金刚般恒常,
不变卐字般常转,愿如日月般明亮,
愿如辽云般浩荡,愿如妙果般丰稔,
随心所愿圆满之,财及福德悉地增,
如意宝及如意树,及与善妙宝瓶般,
所欲任运成就之,吉祥如意赐于此。

此句七十二,若诵一百八。
即招福庆财, 现量见瑞兆。
胜生火猴年, 五月廿五日。
成胜无死洲, 文殊喜金刚。(麦彭仁波切)
意海所生宝。萨玛雅,嘉,额特!
善哉!愿吉祥!

注1:此四句亦是简版的麦彭仁波切 · 招财祝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文殊阎摩敌祈祷文

文殊大威德金刚祈祷文      

诸佛事业总主文殊师,化现智者莲花生身相
摧毁一切魔军大威德,祈请上师三宝三怙主
本尊护法勇父勇母众,历代传承师尊祈降临
十方三世诸佛之智慧,汇聚一体至尊文殊师
化现雄猛上师大威德,愿赐我等殊胜诸悉地

尊中胜尊文殊阎摩敌,一切时中修持怒王您
即使舍命亦不舍本尊,祈以智慧悲眼亲顾视
怒王眷众无敌发威光,断除一切障碍及魔障
无论累世投生轮回处,愿随摄受世尊阎摩敌
护我瑜伽师徒人宝眷,加持雨露吉祥增善缘
息病除障消灭恶灵怨,增福增寿聚禄之事业
四信怀摄三界与三有,害敎外内敌魔全粉碎

威德金刚坛城及圣众,犹如遍满虚空之彩虹
遍洒甘露福禄祥瑞生,恒常普降无尽福悉地
长寿无病财福精华聚,和睦威德贤善祥瑞来
圆满无量福禄寿资粮,游戏人间犹如菩萨行

无始以来造作诸罪业,现世烦恼引起业障等
清除一切心中染垢净,心中脉结解缚净无余
深信因果诸法之根基,通达诸法生起清净见
通达甚深性空无生智,精进修持止观双运道
消除嫉妒心中狂风灾,摧伏无明心内怨敌众
智慧禅定正道观修力,除诸业障降伏鬼魔敌
断除一切障碍与我执,气脉明点皆得大自在
断除轮回甚深解脱道,任运四禅出入无障碍
一境观修禅定中观察,光明法身融入无得境
悲心利他饶益世间众,六度自在自性中生起
能于烦恼业浪红尘中,自在游戏调伏众生行
大悲智慧空性降伏力,摧伏怨敌恶魔与诅咒
净除违缘障碍贫病苦,除尽愚痴业障贪欲魔
生圆次第成就虹化身,今生圆满解脱证圣果

三轮清净供养与持咒,诚意祈祷本尊三根本
大慈大悲威德加持力,破除众生无明愚痴暗
我等众生从今一切世,威德金刚垂怜请摄受
身语意之功德加持力,愿入自身心间密意成
殊胜大乐身心轻安起,调御四大心力自在得
随心任运无量神通起,幻变自在悲智广无边
愿赐成就世尊阎摩敌,愿除障碍世尊阎摩敌
愿灭敌魔世尊阎摩敌,身语意之成就祈垂赐

大威德金刚根本咒:
Om yama-raja sado-meya yame-doru Nayo-daya Yada-yoni Raya-ksheya
om 牙马ra佳 萨多美牙 牙美多如 那哟达牙 牙达哟你 ra牙且牙
om 阎王 请降服死亡 在此刻 请迈开步伐 请您出发 请阻止毁灭
Yakshe-yaccha Niramaya Hum Hum Phat Phat Svaha
牙且牙扎 尼ra马牙 吽 吽 啪 啪 梭哈
的金刚地狱和夜叉 请赐予快乐 除尽魔障 摧破烦恼 愿成就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二十三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二十三

哎嘛火!

幸运唯一的心子啊,请再次开心的聆听这道金刚道歌!

当你以这种方式获得证悟时,
整个现象世界便成了口述之书与真正的曼荼罗。
在五彩斑斓的羊皮纸上,
觉悟,这一自存智慧的竹笔,
写下无执着的字母,它们无基且本自解脱。
这被理解为显相与空性的无二无别。

在这三千大千世界本自圆满的曼荼罗上,
洒上自然之水,
你的路径是设计的自然线条,
你的脚步是彩色的涂鸦。
你自身显现但空无的身体,就是本尊的形象。
你的响亮但空无的言语,是金刚持诵,
而你自然解脱和无执取的思想便是诸神的思想。

你的手脚动作是手印。
你的吃喝是法性供养。
一切形相皆是本尊之身。
所有音声都是妙音的供品。
超越持戒和破戒之外,这是自然圆满的三昧耶。

这样的行者无论做什么,
他不需要依赖精进、因果的教导。
因为在光明法性的境界中,
指引、增长和三昧耶都是圆满。
幸运的心子,大圆满的特殊品质,
即是能迅捷而无修的达到甚妙的悉地。

如果你真的这样修行,
一切轮回、涅槃的概念都解脱到本初境界,
就像消融在天空中的云彩。

当你了悟这种自觉知的光明法身时,
如同太阳光芒四射。
你将能够复活死者,领悟所有的秘密,
并通过施展各种神通来转化众生。

已圆满一切道、地的功德,
上根者能在这一生得到解脱。
中根者能在死时得到解脱。
下根者将在中阴中解脱于本自纯净的基。

此后,继续保任在内在之中,而与三身的智慧无分无别,
他们将化身千万,以必要的方式调伏任何有需要的众生,
从而不断的利益众生。

把这些话的意思牢记在心,
幸福的太阳肯定会从内心升起。

在歌曲中谱写证悟之人,
正是出家的措竹让卓。
凭借他的美德,愿许多幸运的弟子
能迅速净化无明、烦恼和概念的染污,
进入本初纯净的状态,
并在此生获得果位。

(全篇圆满)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二十一、二十二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二十一

哎嘛火!

再次聆听,心子!

将此肉身视为水中月。
让你的声音以回声的方式表达。
让你头脑中的想法自发的被清除。

不要执取,体验所有这些景象、声音和精神对象,
就像幻觉、海市蜃楼或梦境,
像倒影,或像水中的月亮,
像乾达婆城,扭曲的视线,或像幻影,
像一个水泡,或者像一个回声。
在你生活中的所有活动中,保持这种不执着的状态。

不要把你的修行分成座上和座下,
而是昼夜不停的修行。

在自然状态下,不要试图改变或纠正你的想法。
在解脱于执着的明亮空虚中,
自然表达,自动解脱,
静养不留痕迹,不固化、不造作、不努力。

犹如天上的飞鸟无迹可寻,
放下所有过去的想法。
保任在当下,如完全晴朗的天空般清醒。
抛开未来的想法,就像斩断溪流的水车一样。
让思想松散和自由,不要创造任何东西。
安息于不造作的广阔开放的境界中。

别管粗细念头,三毒或五毒等等,
就像小偷进入空房子一样。
对六感的所有感知对象置之不理,使之无迹可寻,
使之像海市蜃楼般自动坍塌。

简言之,基、道、果的生、住、止,
见地、冥想、行动和目标、时间、地点、语言和表达,
冥想者和被冥想者,解脱者与被解脱者,
在超越偏好的自然明光中,
所有这些都没有什么值得执取、强制、接受或拒绝的。
就像一滴水消融在浩瀚的海洋中,
一切现象在觉性中都是本初清净的。
对此充满信心,无需犹豫,做出定论。

当你以这种方式冥想并生起许多念头时,
你不需要觉得“我无法冥想!”而感到沮丧。
不论动或静,觉性都是空的,
因为所有生起的都是觉知的相续,
在不造作的本然状态中自由休息,
不否定或肯定,不接受或拒绝。
因此,念头必将能够自然解脱。

当较弱的人无法保持在此本然状态中,
他们应该在分析与休息间交替进行,就像在最初指认时那样。
或者,他们应该将思想推向极限,
产生可取或不可取的想法;
以各种方式,一个接一个,
直到耗尽他们的思想。
最后,不想再继续下去,于是他们就松坦的休息。

或者你可以想象你心中的完美大师,
并让你的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在他身上。
之后,在无执着的觉性中休息。

或者,在你的心之中心观想一个明点,
让它下降,直到它到达普遍之基。
可以肯定的是,扩散和泛滥的思想因此将被完全断除。
当躁动被斩断时,在觉性状态中休息。

如果昏沉占了上风,请提高您的视线。
将意识剥离至赤裸状态,并生动清晰的安住。
或者,把你的觉性想象成一个明点,
然后,当图像清晰时,喊出“呸”。
刹那间,如猛烈射出的箭矢般,从梵穴射出,
并与天空完全融合。
在此之后,想象空间的特征,
从而昏沉不可能不被清除。
当昏沉消散后,休息在不执着的状态中。

要知道这些就是口诀。

不被渴望无念的思想束缚,
扩大和提升觉性的范围。
完全松坦、自在、无忧无虑。

起初,念头就像峡谷中的河流。
中间,念头如恒河般缓缓流淌。
最后,像所有河流一样,它们在海洋中成为一味。
安息于母子光明会之中。

特别是,无论发生什么,疾病、坏影响或鬼怪,
不试图用仪轨去改变或纠正它们,
在平静状态中行动,在此中,这些经验都会变成相同的一味。

去一个可怕而恐怖的地方,
如深林、墓地、湖岛、小树林、
山洞、荒凉的房子或孤零零的树干前,
然后转化你的身体、宇宙和众生,所有显现和存在的,进入无量光,
并将此供奉十方胜者及其子孙。
想象他们很高兴,带着爱的表情,他们融入光中。
整个轮回和涅槃都充满了光明的甘露。

以此解脱于味觉的佳肴,
满足诸具足功德的客人、三昧耶持者和护法,
无上大悲心,六界众生,
你的冤亲债主、坏影响、阻挠势力、邪恶力量,
以及等虚空界的一切众生。
确信所有的轮回和涅槃在觉性中都是一味。
然后,在法身的状态之下,你自己的未造作之心,
你应该开始走、坐、跳或跑,
说、笑、哭或唱,
或是消沉、狂野或厌烦。
以这些疯狂的方式行事,最终休息在平静和轻松的状态之中。

夜晚,在本然状态下安静的躺着,
以完美的无生正念,睡在先天的本性中,
完全解脱于所有的忧虑,以及分散或集中的思想。
如果你这样做,你的疾病和负面影响就会自然得到对治,
你的见地和禅修会进步,你的证悟就会如虚空一般。
你的冥想会自发光,你的行为会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像疯子一样自发解脱于所有参照点,
没有自我和他人的二元对立,你就像一个高贵的人。
就像回声一样,无论你说什么,都解脱于执着。
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你就像一只翱翔天际的金翅鸟。
没有恐惧和焦虑,你就像一头狮子。
就像天空乌云散去,一切均本初解脱。

这样的修行者是真正的善逝和持明成就者。
他配得上热切的尊重和顶礼,
并且他远超如意宝。

道歌二十二

哎嘛火!

幸运的人们,请再次聆听这首道歌!

毗卢遮那佛不在外,而在内。
法界体性智,解脱于纷乱,
自解脱于沉闷的本质,
这才是真正的毗卢遮那佛。

金刚萨埵不在外,而在内。
大圆镜智,觉性显现为无碍的觉知,
自解脱于敌对的本质,
这才是真正的金刚萨埵。

宝生佛不在外,而在内。
平等性智解脱于接受与拒绝、赞同与反对,
自解脱于骄傲的本质,
这才是真正的宝生佛。

阿弥陀佛不在外,而在内。
妙观察智,乐、空消融于虚空之中,
自解脱于激情的本质,
这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

不空成就佛不在外,而在内。
成所作智,自然无碍的觉知,
自解脱于嫉妒的本质,
这才是真正的不空成就佛。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十九、二十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十九

哎嘛火!

再次恭敬聆听,心子!
现在我将教导无误的四大指南。

无误之见的伟大指南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它清晰且解脱于错误,因此称为指南。

无误之冥想的伟大指南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它清晰且解脱于错误,因此称为指南。

无误之行的伟大指南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它清晰且解脱于错误,因此称为指南。

无误之果的伟大指南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它清晰且解脱于错误,因此称为指南。

接下来,我将教导四种伟大的不变之钉。

不变之见的的伟大之钉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其能稳定的穿越三世,因此被称为钉。

不变之冥想的的伟大之钉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其能稳定的穿越三世,因此被称为钉。

不变之行的的伟大之钉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其能稳定的穿越三世,因此被称为钉。

不变之果的的伟大之钉是此当下生动清晰的觉性。
由于其能稳定的穿越三世,因此被称为钉。

虽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
但在当下的觉醒、自存在的智慧之中,
并不存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二元对立。
所以,不要看风景,而要看这个观察者。
当你在寻找后,没找到这个观察者,
那是把视野带到精疲力竭阶段的时候。

此见不能被看到。
由于其没有误入完全的空和空白的虚无之中,
它是当下清醒,生动而真实的。
这正是大圆满的见地。

虽然存在大量不同的冥想。
但在平常心当下的无碍清明中,
并不存在冥想者和被冥想者之间的二元对立。
所以,不要在冥想上冥想,而要注视冥想者。
当在寻找后,冥想者无法被找到时,
那是把禅修带到精疲力竭阶段的时候。

这种没有任何东西可供冥想的冥想,
不会被困倦和烦躁、阴郁和呆滞所压倒。
无造作的坦然休息在当下的觉醒中之,自然而自发光,
便是冥想。

虽然存在大量不同的行,
但是在单一明点——自存在的觉醒智慧之中,
不存在行者与行的二元对立。
所以,不要在行之外行,而是要寻找这个行者。
当在寻找后无法找到这个行者,
那是把行带到精疲力竭阶段的时候。

行,无任何动作可行。
不落入习气和妄想这中。
无须改变和纠正、无须接受和拒绝,
这当下的清醒,自然而自发光,
这正是完美的行。

虽然存在大量不同的果,
但在自存在的觉醒之中三身自动显现,
不存在成就者与其所成就的二元对立。
所以,不要试图成就什么,而是要寻找这个成就者。
当在寻找后无法找到这个成就者的果时,
那是把果带到精疲力竭阶段的时候。

此果,无所成就,
不会落入接受和拒绝,希望和害怕。
证悟到此当下自明和自成就的清明,
此三身自然显现的空性,
正是本自证悟之果。

道歌二十

哎嘛火!

再一次,尊贵的孩子们,听好了!

就这样,当您保持见不受干扰时,
再后来,即使你完全放手,让事情照原样自然如是,
那么在真实状态中将不会有去或来。

当相与空不可分时,
那便是实现见的时候。
当醒梦一如时,
那便是实现冥想的时候。
当苦与乐没有任何区别时,
那便是实现行的时候。
当今生与来世无异时,
那便是证悟自然境界的时候。
当觉性与空无异,
那便是证悟法身的时候。
当你的心与佛无异时,
那是证果的时候。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十七、十八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校对:灵感湖

道歌十七

哎嘛火

再次聆听,幸运与尊贵的孩子!

当你了解了见地的自然状态时,
彻底斩断对亲朋与故土的执取与厌恶。
在森林深处的独处中、在山居中,
放弃一切肉身的努力,保持自然。
切断言语的表达并保持沉默。
让意识放松在这超越思想的天空般的境界中,
不去试图接受或拒绝任何东西。

当心没有参照点时,就是见。
保持在此无修的状态之中。
得到无得之大圆满的果。

当宽坦的休息在此见中时,
不要被概念、思维的网所缠绕,
想到“我现在处于觉醒的状态!”
或者“我现在正被昏沉和散乱失控的想法所压倒!”
放松在清晰无碍的自由与浩瀚之中,
通透和清醒的开放状态,
没有任何物体作为参照点。

通过概念思维,将无法看到超越概念的实相。
通过有为的教义,将无法达到无为的境界。
如果你想获得超越概念和行为的真理,
请不要造作虚构任何东西,只需休息在赤裸裸的觉知之中。

最高的见地 解脱于攀缘和执取。
最高的禅修 超越接受和拒绝。
最高的行为 超越有为。
最高的果 是解脱于期待 的自安住。

无法通过搜寻看到它,因此请你停止追踪见地。
无法通过禅修来达到它,所以请你放弃集中注意力与聚焦。
无法通过行动来实现它,所以请你不要执着于幻想。
它不是通过努力找到的,所以请你不要对结果有所期待。
不要因为执取或偏好而破坏这无造作的、自然存在的觉性。

这当下的觉知,明亮而不具象,恰恰是所有见地的顶峰。
这解脱于参考点和所有概念的自由,恰恰是所有禅修的顶峰。
这解脱于造作与执着的自然休息,恰恰是一切行动的顶峰。
这种无须寻求,本初自发的存在,恰恰是所有果的顶峰。

看到见地的本质,超越执取的光明空性。
保持禅修的本质,无执取而自解脱。
在行动的本质中,自然的休息六感。
果的本质是希望和恐惧的崩塌。

无上的见地之王是解脱于限制和极限。
无上的禅定之王是解脱于参照点。
无上的行动之王是解脱于接受和拒绝。
无上的果之王是解脱于希望和恐惧。

既然没有什么可看的,那就请放弃对见地的执着。
既然没有禅修之客体,那就请让其自行生灭。
既然没有什么可为,那就请放弃分别、接受和拒绝。
既然没有目标可以获取,那就请放弃对结果的期待。

无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刻意去执取。
没有“就是这个!”一说, 所以不要肯定或否定。
没有参考点,不要有偏好。

在本初清净自明的觉性中,
没有什么可看的,因为它超越了思想和概念。
没有什么可以禅修的,因为它的本质是无基的。
没有什么可为的,因为它的天然自解脱是超越极限的。
没有什么果,因为它超越了对努力和修行的执着。

因为它的本质是空性,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舍弃或成就的。
因为它的本性是光明空性,所以“努力” 崩解。
因为一切都无碍,所以没有偏袒。
无论发生什么,不要执住于它!

行者的念头就好比空中飞鸟。
它来路已尽,且消失不见,
过去的念头也已经结束并消失不见了。
所以,不要执取过去的念头。

正如飞鸟的去路是未显现的,
不要迎取未来的念头。
正如鸟儿的飞行痕迹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
你不应该聚焦于你现在的念头并去矫正它们,
而应该让它自行生灭。

无论生起什么——不要执住于它们!
这是最终的、最精要的修行。
当你不抓取任何可能显现的东西时,
烦恼自发消散即是智慧本身。

此见地是无生的,本初自解脱和超越思想的。
所以,当你保任于此时,就没有什么可见的了。
此禅修是自然、自由和自安住的。
所以,当你保任于此时,就没有可以禅修的客体。
此行动是虚幻的,超越接受和拒绝。
所以,当你保任于此时,就没有行动可做。
果的本质是没有希望和恐惧。
所以,当你保任于此时,就没有果。

在三世之中,觉性无根。
不经练习就活生生的呈现出来,多么令人愉快!
无论始末,法性本自清净。
不费吹灰之力,它本具完全的自由,多么美妙。

这个自然无造作的平常心,
便是不受限制的敞广佛性。
通过分析和练习,你是不会觉知到心性本有的、自然的状态。

在自然法性中,超越思想,超越分别,
没有禅修,也没有无修,没有散乱也没有无散乱。
通过这无修的自然本性,许多众生得到了解脱。

解脱与非解脱最终是无二的。
当你认识到这种自然状态时,心自然地轻松自在。
如果你被 想追求无念 的念头抓住,
此升起的念头 将驱使你忙于十方。
但是,如果你在无来亦无去的觉性本质中放松歇息,任念头自由流淌,

你将能安定不动如山。
我的孩子们,请理解这个矛盾的建议。

虽然无一微尘可以禅修,
但保持坚定不移的正念仍至关重要。

道歌十八

哎嘛火

再次聆听,幸运的孩子!

外部物体,不存在但明显,
这是空性的自然形式,
不需要去净化它们,因为它们本初便是空的,
就像水中的月亮。
内心的想法,它们自己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不需要给它们解毒。

至于现象和思想所在的自然智慧,是本初解脱的。
没有必要在接受与拒绝,希望和恐惧时去放大它们。
在精心编织的精神虚幻中,
让这无须打扮、自由赤裸的觉知,放松、解脱在不留痕迹的状态之中,
松坦的休息在广阔无偏见的平静之中。

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什么念头生起,
你应该认识到这是无偏觉性的自然表达。
不追求任何东西,进入空性之中。
放下外表和思想,
放下这转瞬即逝的、心的难以捉摸的闪烁。
在这一刻,你已抵达普贤王如来的浩瀚之心。
此行者因其本初解脱与自然成就大圆满,而被称为那措让卓瑜伽行者。

未经旅行,你已到达佛国。
未经修行,你已经自然成就佛果。
未经抛弃,你的业力自然解脱,
而且你的证悟等同于伟大的成就者。
你跟随他们的脚步,完成了所有的行动。
我的孩子们,你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要点。

由于老父秋吉嘉波的仁慈,
我,措竹让卓,现在已经处于无为且自成就的觉性之中。

虽然这是要点,但还是有人不明白。
虽然一切都已经完成,但他们还是说:“我想做!”
虽然已经解脱了,但他们还是说:“我要解脱!”
虽然本初休息,但他们还是说:“我想让它休息!”
虽然从一开始就已经修好了,他们还是说:“我要培养它!”
虽然从一开始就看到了,但他们还是说:“我想看!”
虽然已经达到了,但他们还是说:“我要达到它!”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于心理的造作上。
他们虽然有学问,但也只是死理论而已。
虽然他们有所理解,但它只是概念上的。
虽然他们声称实现了,但这只是吹嘘。
虽然他们在冥想,但那只是心理造作。
虽然他们在分析,但那只是二元分别。
虽然他们有所成就,但也不过只是轮回而已。
那些对佛法只进行理论探讨的人
肯定无法与大圆满的最内在的本质产生联系。

不需要作为:大圆满永远不是靠作为而成就。
它超出了作为和不作为的范畴。
在这个超越冥想的非冥想之中,如果你冥想,只会破坏它。
在这种超越观的非观之中,还有什么可寻找的?
在这种超越寻的无寻之中,没有发现。
因此,觉知是全然的敞开。
但与大圆满无缘之人,即使解释也不要听,真是笑话!
你所观察到的一切是浩瀚无垠、本初纯净的觉性显现,
所以,没有轮回与涅槃的二元对立。
毫无疑问,在歌中证悟,将会取悦三世的成就者。

你是否会问:“如果一个人主动地离开妄想的外在对象,
他是不是就不会被迷惑了呢?”
普通人因我执而受迷惑,

而行者理解自我是无基无根的。
无须试图纠正或改变,接受或拒绝,
他们只是安住于自然之中,解脱于执着,
因此他们不会被迷惑。

如果你问:“在这些指引当中,有没有可能会让我误入歧途?”
在这里,你不可能迷失或被误导。
当你执着和攀缘时,就会误入歧途。
如果你不执着于任何生起的事物,
怎么可能会迷失或失败?

然而,当你的意识感知到一个物体时,
只是看着可能出现的任何念头的本质,
这个不应视为是一种冥想的练习。
在这个时候,修行便是不间断的保任于清明赤裸的觉性之中。

进而,非散乱、非聚焦,平静的安住于觉性之无念寂静,
也不应该被误认为是保持清晰和敏锐度的冥想练习,
此无念寂静是水晶般清澈和极其清醒的。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要点,
认为冥想的本质是观察生起和静止。
那么你就会被迷惑的,我的心子。

纯粹的静止就像一个冥想之神。
纯粹的生起,就跟普通人的念头一样。
你虽然修习这些,也不会证得开悟。

简而言之,直到你圆满前,在任何时候,
保持生动的觉知,如水晶球一般赤裸且无碍的明晰。
体悟到这一点后,永远不要离开那个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彻却”,
将觉性剥离到赤裸,并以生动清晰的方式保持它。
这个要点是唯一重要的。
它是浓缩的精华。
所以清楚这一点,我幸运的心子。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十五、十六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修改:灵感湖

道歌十五

哎嘛火!

再次仔细聆听,尊贵的孩子!

自在的放松你的心,
在平静中观察你的心。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心平静的休息在持续的觉知之中。
平静而空虚,这就是觉知的状态。
幸运的心子,你必须理解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说平静的休息是心性的装饰。

生起一个念头并观察它是如何生起的。
因为它从未曾离开空明的觉知状态,
因此,生起而空虚是觉知本身的状态。
幸运的心子,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说念头的生起是觉性的游戏。

为了说明这一点,无论有多少波浪上升,
它们也从未丝毫离开过海洋。
同样,无论静止还是活动,
心从未丝毫离开觉知和空性。
所以休息吧,因为任何平静的休息都是觉知的状态。
休息吧,因为任何念头的生起都是觉知的化现。

如果你认为只有心平静休息时才能冥想,
心活动时便无法冥想,
这表明你还没有把握止与动的核心,
也没有了解寂止、念头的生起和觉知。

正因如此,幸运而尊贵的心子,
无论动或止,心都是持续的觉知。
所以,当你完全了知寂止、念头的生起和觉知,
然后将这三者合而为一。
这就是为什么说寂止与念头的生起是无二无别的。

道歌十六

哎嘛火!

幸运的心子们,
请认真专注的聆听!
允许我,出离的措洛让卓唱出这首和谐的歌声,
留在你心中白雪皑皑的山峰上。

当你确信所有现象都是空性和一味时,
你就从拒绝或接受轮回与涅槃中解脱出来了。
因为你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一味的,
执着于敌友的妄想破灭了,
也没有对自我和他人的二元执念。
这是许多冗长解释的浓缩。

在这九乘之巅的大圆满中,
一切轮回涅槃无基亦无根,
这是法身的一味,即觉醒的本初状态。
在大圆满的境界中,没有神与魔。
在大圆满的国土中,没有佛与众生。
在大圆满的基中,没有被高举或被宠坏。
在大圆满的道上,没有远与近。
在大圆满的果中,没有成就与不成就。
在大圆满法中,没有为与不为。
在大圆满的意义上,没有冥想与不冥想。
这就是大圆满的国王见地。

当你了悟了这个大圆满的见地
三门的粗细概念彻底平息。
就像羊毛浸泡在水中,
你的三门保持平静与柔和的状态。
乐、明、无念三昧生起
并且就像母亲对待独子一般,
你自然而然的悲悯那些尚未领悟这个见地,还在轮回中游荡的众生,
这些便是大圆满见地的特殊功德。

如果你在确信一切都是空性之后,
放弃德行而轻率的放纵于恶行,
这是黑暗魔鬼的见地。
不要落入这种魔鬼见地的爪中。

这些是大圆满的指示。

这些指示至关重要。
如果你认为你是在见地中修行,
却没有意识到所有相对的外在世界的景象、声音、意识对境都是空性,
那这算什么修行呢?

因此,首先,您应该像这样进行:
有时在祈求上师的同时观察心性。
有时在紧与松交替时仔细观察。
当如此观照时,心充满喜悦,
一切都像空性一样鲜明清晰。

这样,甚深的信念肯定会升起,例如,
“虽然我触摸到外在显现的物体,但在那里没有什么可抓取的。”或“一定是这样!”
这是对见地获得确信的时候。
不要因执着而污染它;放松在无执取的状态之中。

即使你在获取这个教法后不修行,
在死亡和中阴时,
你会认出所有可能生起的恐惧
都是你自己的显现,是空性的自然形式,
而你将在本初清净的基础上获得开悟。

若是在没有获得教法的情况下修行
就像一个人在第一天就犯错,
一直犯同样的错误到第十五天。
在没有了悟所有相对现象都不实有的情况下,
而坚持说“我了解空性!”这是多么巨大的谎言!

按照这种发现你本性的方法,
你应该首先保任在你上师的加持里,并确信这自然状态。
那么就不会有错误了。
正因如此,幸运的心子们,请牢记这一教法!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十三、十四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修改:灵感湖

道歌十三

哎嘛火!

请再次聆听这出离者的道歌!

回想其他人在过去如何伤害你,
他们如何指责你,攻击你与打击你。
回想你如何被侮辱,如何被深深的伤害。
在你的觉性中 完整忆起这些,让愤怒升起。

当愤怒升起时,直视其本质,观察这愤怒。
它先是从何而来?现在在哪里?
最后它去了哪里?
看看它是不有形状或颜色等等。
观察后,你会发现它本来就是空的;在没有任何东西可抓取。
无须压制愤怒,这就是大圆镜智。

在你的觉性中生动的想像,
一位有魅力的女子,
你想吃的任何东西,比如肉等等,
任何你想穿的,比如衣服,
任何你所渴求的,比如马和城堡。
观想这些且允许欲望升起。

当欲望升起的时候,直视其本质,观察感受到的欲望。
它先是从何而来?现在在哪里?
最后它去了哪里?
看看它是不是有形状或颜色等等。
观察后,你会发现它本来就是空的;在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抓取。
无须放弃欲望,这就是妙观察智。

当你感到困倦、昏昏欲睡、半梦半醒或昏沉,允许这昏沉升起。
当升起时,直视其本质,看着这个觉得迟钝的人。

首先,他从何而来,他现在保持在哪里。
最后,他消失在哪里?
看看它是不有形状或颜色等等。
观察后,你会发现它本来就是空的;在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抓取。
无须放弃昏沉,这就是法界体性智。

想像你的社会阶层、血统、权势与财富,
你美丽的身体与脸庞,动听的声音,
以及你的所有优点,比如学习、观想或冥想,
书法技术、经典背诵与科技知识,
宗教仪式技术与驯兽能力。
当观想这些,允许“我比别人好多了”这种骄傲升起。

在升起之时,直视其本质,观察这骄傲。
它先是从何而来?现在在哪里?
最后它去了哪里?
看看它是不有形状或颜色等等。
观察后,你会发现它本来就是空的;在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抓取。
无须放弃骄傲,这就是平等性智。

想像其他人的权势比你大,财富比你多,
他们的美德、知识、更多的跟随者,
他们的科学知识、他们出色的念咒和动听的声音,
他们其他的品质,比如理解教授的能力,
广泛演讲的能力。
当观想这些,允许害怕别人超过你的嫉妒心升起。

在升起之时,直视其本质,观察这嫉妒。
它先是从何而来?现在在哪里?
最后它去了哪里?
看看它是不有形状或颜色等等。
观察后,你会发现它本来就是空的;在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抓取。
无须放弃嫉妒,这就是成所作智。

当你以这样的方式认出时,烦恼便转为智慧。
由于没有认出烦恼,
多么滑稽,人们在他处寻找空性和智慧!
太可惜了,这样人将永远找不到它!

以这样的方式,一旦你认出五毒是空的,
便无须象前面的例子中那样,
去分析五毒念头升起、逗留与消失的地方,或其形状与颜色,
这是因为你已经认出五毒是空的了。
所以,在这些念头生起时,不跟随它们,
自然放松并休息于觉性状态之中。
毫无疑问,念头将自动消失。

这既是证明,又是训练的方法。

如果在过去你已经训练过这个技巧,
从现在起,当五毒烦恼生起时,
利用前述认出其本质的方法,
空性与智慧将同时生起,
烦恼将在生起的同时消融!
烦恼将在生起的同时消融!

正如前人的教言与传记中所说,
“烦恼与念头越多,越能体会到法身”,
你现在应该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吧。

对于初学者而言,当烦恼念头生起过于强烈时,
比较好的方法是先去分析然后安住。
这是口诀,请记在你的心里!

道歌十四

哎嘛火!

再次聆听,心子!

用光滑的东西包裹你的身体,比如衣服,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柔软!”
现在用坚硬的东西包裹你的身体,比如牦牛毛,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坚硬!”
当你观察时,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空性一昧。

看一个美丽的形状,比如一个金色雕像,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可爱!”
然后看一个令人厌恶的形状,比如一只癞蛤蟆,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丑!”
当你观察时,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空性一昧。

把一个好吃的东西放入嘴里,比如糖浆,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甜!”
然后尝一个苦的东西,比如生姜,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苦!”
当你观察时,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空性一昧。

闻一个香的东西,比如檀香,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香甜!”
然后闻一个呛人的东西,比如阿魏或洋葱,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难闻!”
当你观察时,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空性一昧。

聆听铃铛、锡塔琴或长笛的声音,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动听!”
然后听石头打击或鼓掌的声音,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么难听!”
当你观察时,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空性一昧。

想像你出身在统治四大洲的帝王家里,
你被许多的嫔妃与随从所包围,
住在由五种珍贵材料做成的宫殿里
吃着百种不同味道的食物。
当这些情景在你的心中升起,
观察你的大脑在思考“多么开心!”

接下来,想像你是一个孤独且穷困潦倒的乞丐,
躺在随时会倒塌的土坝上,
当雨水从天而降,潮气从下面的土壤中渗出。
你饱受各种苦难折磨,
患上多种疾病,
就像麻风病一样,这会导致您的手脚脱落。
当这些场景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时,
观察你的头脑在思考“多么可怕!”
当观察时你会发现,快乐和痛苦都是空性的,一昧。

如此了知六感为空性,
以后就不用再使用上述的例子来分析了。
因为六感是无基的,本初解脱、空性的,
当其中之一生起时,无论好坏,
自然放松,不要一生起就去追逐这些感觉,
并在觉性本身中休息。
毫无疑问,六感将会自动解脱。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十一、十二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十一

哎嘛火!

再次聆听,尊贵的心子!

佛陀从未教导过,
你自己这个能生万物的觉性,
有着具体的实质,比如形状或颜色。
肯定的说,这个觉性是空与没有根基的,
就像虚空自始就是空的,且无基的。

尽管人们可以用虚空作为例子来指示觉性,
但这也仅仅是一个类比,来解释觉性空的一面。
但由于虚空是空无一物,没有觉知,
所以虚空无法阐释觉性的内涵。
觉性中所谓的空,
是空,但有觉知且能化现万物。

从这个明空觉性的自然流露中,
升起了无量的、多种多样的显现。
尽管升起了这么多的显现,但如同镜中的影像,
他们无二无别,
因为这些显现在空性中是合一的。

显现与空性本初以来便超越二元对立。
因为觉性是空的,所以显现是不受阻碍的。
在这空性、无执着之中,万物生动的显现。
显现不会影响空性,
而且尽管显现为万物,但其本质为空。
对于已经认识到万物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行者来说,
这就像虚空中的彩虹,就像水中月,
所有轮回与涅槃中的现象都是虚幻的画面。

当观察万物与空性的无二无别时,
行者应当不动摇的安住于觉性之中。
是不是这样,幸运的孩子?
在你的空性与显现之间,
是否还有可能再进行分割?
观察它你就会知道
显现与空性自始便超越二元对立。
这就是显现与万物是如何无二无别的。

这个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自明的、鲜活清晰、非常清醒、自存在的觉知,
便是觉性。
在此之中,三身同时显现。
我的心子,不间断的日夜保任于此中。
这就是无分别性如何是本然的自由。

道歌十二

哎嘛火!

请再次聆听这断念者的道歌!

在精确的区分三身圆满于觉醒之基,以及三身圆满于显现之基的方式之后,
你应当认识到轮回与涅槃就是佛国的三身。

关于三身圆满于觉醒之基的方式,
尽管之前已经解释过,我再对此展开一下:
这个自存在的觉醒之基就像一个水晶球,
这空性便是法身的本质,
它的明晰的自然流露便是报身,
它的不受阻碍的化现便是化身。
这便是三身圆满于觉醒之基的方式。
他们永远超越分与合。

在觉醒之基化现为初始时,
就像水晶反射出五彩的光芒,
无论是佛国的纯洁化现,
还是宇宙众生的不纯洁化现。
无论如何化现,其本质为空、法性,
法性的自然流露是报身,
以及多姿多彩的不受阻碍的显现便是化身。
这就是三身在基之化现时圆满的方式。

这个分类在别处讲得很少,
但必须要精确理解这一点,
这是我从全知龙钦巴出色的解释中学到的。

然后,当你意识到这点,
整个现象世界便是三身自然圆满的曼荼罗,
没有其他的佛国三身需要另行寻找。

进而,因为一切六道众生都是三身,
如果他们认出自己的本性,
无须片刻冥想,
他们都将获得开悟。

因为三身之基本质上都是法身,
所以不要认为他们是分开的。
同样,在化现时,三身就是色身,
所以不要认为他们是分开的。

法身与色身不可分别,
它们在法身空性中都是一味,
当最终这个基化现回基本身,
当你认出了觉性的法身之基,
你就认出了最终的果。

所以,不离法身之虚空,
化身与报身显现为彩虹
不断成就众生之功德。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九、十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九

哎嘛火

幸运尊贵的心子!
如果不使用马鞭,马儿不会飞驰。
如果不搅拌彻底,牛奶不会变成奶酪。
如果解释不够彻底,你将不会确信。
所以,不要对这首有着长长歌词的道歌感到厌烦,
请带着愉悦的心情聆听。

如果你无法认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觉性的显现,
你将永远无法理解空性的含义。
所以,幸运的孩子,请进行仔细的检查,
其一,这些外在事物从哪里来,
其二,他们住于何处,最后,他们去了哪里。

当你检查时,他们就如同虚空中的彩虹,
来自虚空,又消融回虚空。
同样,作为觉性显现的外在事物,
从觉性中升起,又消融于觉性之中。

举例来说,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有缺陷,
当他看向虚空时,能看到幻觉。
尽管对他来说,这个幻觉就像真的在那里,
但实际上,虚空中空无一物,这仅仅是眼睛的幻觉。

同样,由于我们有害的习惯模式,能使事物固化。
另外,由于我们的心智存在缺陷,
因此,所有相对的画面、声音与精神对象,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
然而,从一开始时,外在事物就没有丝毫存在,
这仅是觉性魔术般的幻像。

所有这些魔术般的幻觉都是无根基的、空的。
他们并不存在,只是如幻觉或水中月一样生动的显现。
所以,宽坦的安住在觉性之中,
在那里,外在的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

在梦中,我们的国家、故乡、亲友们栩栩如生,
我们经历快乐与悲伤。
尽管梦境并不是我们真实的对境,
尽管我们并未在我们的床上移动分毫,
我们如同清醒时一样,生动的经历着这些。
同样,你经历的生命中所有的显相,
都如同你所经历的昨晚的梦。
所有显相,都是根据你所印记与攀援的方式显现的,
你也依同样的方式经历所有这些显相。
梦境中的事物实际并不存在。
同样,所有的显相也都是空的。

道歌十

哎嘛火!

幸运的心子,
显相并非固定不变或确定。
它对于一些人是光,而对于其他人则是黑暗。

一些在地面上的众生,视大地为大地。
一些众生视大地为火焰。
一些众生视大地为愉悦。
一些众生视大地为痛苦。

一些众生视水为水。
一些众生视水为火焰。
一些众生视水为花蜜。
一些众生视水为家。
一些众生视水为大地。

一些众生视火为火。
一些众生视火为愉悦。
一些众生视火为家。
一些众生视火为食物。

一些众生视空为空。
一些众生视空为家。
一些众生视空为大地。
所以,现象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通过习惯模式的力量,显现为各种形式。

将四种元素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是人类的认知。
其他众生视大地与地面,为地狱之火,或是愉悦之地,
或是痛苦之地,如果他们感到消沉。

同样的,火神视火为愉悦,
拥有火焰身体的鬼类视火为家,
而火精灵视火为食物。

同样的,地狱道的众生视水为火。
饿鬼道的众生视水为脓与血。
大象视水为大地,而神却视之为食物。
欲界天的天人视水为珍贵的珠宝与花雨。
而龙族却视水为居住之地。

同样地,空被视为家,
因为神视空为大地。
所以,万物根据你自身的印记而显现。

进一步,当天子问佛陀,
“是谁创造了须弥山、太阳、月亮等?”
佛陀回答,“没有谁创造了它们,
它们是根据人们对它们的印记与攀缘所显现,
而这些印记与攀缘,源自人们概念性思维中的习惯模式与执着。
万物唯心所造。

天子又问佛陀,
“不管人们的想法如何执着,
须弥山、太阳、月亮等等的坚固性从何而来?”

在此,佛陀回答道:
“曾经在瓦拉纳西,有一位老妇人时常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老虎的身体。
每一个在这个城市的人看到她就以为看到了老虎,
于是整个城市都空了。
如果这位老妇人能这么快的做到这些,
那么从无始以来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也的确能化现这所有的一切。”
所以,万物唯心所造。

还有,据说一些非佛教徒,为了结束世间嘈杂的干扰,
观想他们的住所为一个安静的独居之处。
这样他们的住所就会被显现为一个安静的地方,
其他人也会这样觉得。
另外,还有些人观想虚空为石头,
这样虚空真的会变为石头,可以阻挡人们的身体。

所以,万物都是觉性的自我显现,
因为万物都由散乱的念头而创造。
所以,所有的自我显现本质上来说都是空的。

进一步来说,浮尘地狱的众生,
将他们的身体视为门、柱、烤炉或绳子,
所以他们体验痛苦。
万物因为散乱念头的印记,显现为“其他”。

因为六道众生所有的愉悦与痛苦都由其自身的觉性而产生,
所以绝对可以断定,万物都是空性的自然形式,是不存在的,是假的。
万物是觉性的魔术般的显现。
在此之后,你应安住于完全的平静之中。

据说,无量海如来手中的一个莲花的花药,便包含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据说,在达到圆满觉性的净观中,
可以看到无量的佛国与包含六类众生的无数领域,就藏在每个人的毛孔之中。
他们通过放光来调伏众生,
并且,人们可以在梦中实现其功德。

轮回与涅槃的所有现象都是自显现的,
且所有的自显现都是没有基础的,是空的。
从空明的状态中获取信心,
解脱于执着。

进一步来说,在每粒尘埃的斑点上,
有着无量的佛国,
以及无数六道众生的住所,
这个数量等同于现存所有尘埃上的斑点。
成就者会说所有这些是清晰的,
不会被其他人弄乱或混杂。
同样,他们说在每一只小虫的体内,
都有着无量的“城市”。

在空的元素中有着无量的世界,
他们有些朝下,
还有些横着,且面朝上。
如果有人问,是谁以这样的方式创造了这一切?
成就者会说万物唯心所造。
觉性的本质在初始时就如同虚空,
应该同样以这样的方式了知所有的现象。

所有相对的画面、声音与精神对象,
仅仅是你觉性的自我显现。
在死亡时,你的意识流会发生变化,
当自我显现发生变化时,外在的世界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万物都是你觉性的自我显现。
而且所有的自我显现都是无根基的,是空的。
相比不存在,它们栩栩如生,如同水中月。
请保持明空不二的觉性体验。

所有视觉的认知都是觉性的自我显现。
那些显现为无生命的物体和外在宇宙、都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居民和六道众生,也都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在更高层面的神与天人的快乐,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下三道的痛苦,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无知与五毒烦恼,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觉醒和自生智慧,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魔鬼念头和轮回惯性模式,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善念、佛国,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恶魔与鬼魂产生的障碍,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神赐的礼物与悉地等利益,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无数散乱的念头,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聚集于一点的无念冥想,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具有属性与颜色的具体事物,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超越属性与复杂性,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一、多与非二元,也是觉性。
那些显现为存在与非存在,也是觉性。
无论显现什么,这一切无非是觉性。
你的身体也是觉性的显现。
如何解释呢?觉性就像个画家,
它描绘出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与所有的存在。
这些由人们的概念性思维所画成的画面,
欺骗了所有幼稚的众生。
所以很有必要确定并生起信心
万物都是觉性魔术般的显现。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七、八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七

唉嘛火!

再次聆听,尊贵的孩子!

在这个显现自生光明的觉性中,
具足体相用,三身,五佛,五智与其他。
这个觉性没有任何微小的存在形式,如颜色和形状,
这就是空,这就是法身。
“空”自然表现为明性就是报身。
这个不受阻碍化现的功能就是化身。

我现在用以下譬喻来解释这三身:
法身就像是水晶镜子。
报身就像是这镜子透明、光明的性质。
化身就像是这镜子不受限制的映现影像的能力。

最初时,所有众生的觉性就是三身。
如果众生能认出自身的本性,
他们便可以无需丝毫练习,当下领悟。
当在解释这个三身时,它们看上去好像是分开的,
但其实,实质上是一体的。
所以,心子,不要陷入妄想,认为它们是分开的。

这三身,从始便是空,本自纯净。
所以,在空明合一之中,了知这三身拥有同一本性,
并在无执着中体验他们。

体、相、用
就像是法身、报身与化身。
了知这三身是空性与明性的伟大合一,
并在无执着中体验他们。

由于这个本自存在的觉性智慧化现万物,
所以它是色相显现者,毗卢遮那佛。
由于它永恒不变,
所以它是不变的金刚身,阿閦佛。
由于它没有中心点,也没有边际,
所以它是无量光身,阿弥陀佛。
由于它像一颗满愿的宝石,引导所有至高与平凡的悉地,
所以它是宝生身,宝生佛。
由于它能满足所有愿望,
所以它是所有成就者之身,不空成就佛。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觉性的化现,仅此而已。

当觉性智慧不受阻碍的直接觉知,这就是大圆镜智。
当它涵盖一切,这就是平等性智。
当现象从其表现中化现,这就是妙观察智。
当觉性智慧成就所有愿望,这就是成所作智。
因为所有这些的体性包含在本初纯净之中,这就是法界体性智。
除了你自身觉性的表达,
五智没有丝毫的存在。

如果你想直接用手一次性指出,这所有的三身、五智与体相用,
那么他们都显现为觉性,任何形式都无法破坏他们。
觉性本身便是鲜活、清澈、敏锐的,
不受环境与执取的影响。

这便是三世所有佛陀的根源。
这是所有觉醒者的觉性。
幸运的孩子,你从未与此分别。

无须造作,它本自觉醒,
你怎么能说你看不到你的觉性——醒着的那个?
在此之中,根本无须有个冥想的根基。
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冥想的根基?

它自身鲜活的化现为觉知。
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你的觉性?
它自身是不间断的觉知。
你怎么能说你认不出这个觉性?

在觉性中,你无须做任何事情。
你怎么能说你做不到呢?
它超脱于永久与非永久。
你怎么能说你不能保任在此中?

在这个自具的觉性之中,无须任何努力,三身本自具备。
你怎么能说你不能通过练习来完成?
无为的休息在其中便已足够。
你怎么能说你无法做到?

念头的生起与解脱同时发生。
你怎么能说你无药可救?
它是这般清晰的觉知。
你怎么能说你不知道它?

道歌八

哎嘛火

请再次认真的聆听,幸运的孩子!

觉性,就像一个空间,没有实体。
看看是否如此,幸运的孩子,
不看任何东西,直视你的觉性。
好好体验一下,你将会知道。

不像仅仅是空白的虚无,
这个自觉醒的智慧,自始本具觉知。
这个本自存在的天然觉知就像是太阳。
看看是否如此,
直视你的觉性,好好体验一下。

显而易见,念头与其反射是难以捉摸的。
他们犹如空中的云彩一般变幻莫测。
看看是否如此,
直视你的觉性,好好体验一下。
然后你将会知道。
显而易见,所有显现的事物都是自显现的。
所有的现象就犹如镜中影像。
看看是否如此,
直视你的觉性,好好体验一下。
然后你将会知道。

离开觉性,便没有佛法。
所以,没有其他的任何观点可以采纳。
离开觉性,便没有佛法。
所以,没有其他的冥想。

离开觉性,便没有佛法。
所以,无须任何造作。
离开觉性,便没有佛法。
所以,没有其他三昧耶需要保任。
离开觉性,便没有佛法。
所以,没有其他愿望需要去完成。
再次再次体验!直视你自身的觉性!

将你的意识投向外在宽广的虚空。
观察觉性是否来来往往。
如果你观察到这个觉性无来无往,
向内看着你觉性,
观察是否有人使念头升起。
如果没有念头跑来跑去,
然后观察这个觉性是否有颜色或形状。
当你达到这个超越颜色与形状的空,
然后观察它是否有中心或边界。
当你发现它没有中心与边界,
再观察它是否有内或外。

这个觉性,超越内与外,如虚空般开放。
它充满觉知,超越限制与片面。
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广大开放的空间中,
所有轮回与涅槃的现象如同虚空中的彩虹一般化现。
尽管化现诸多现象,这些都只不过是觉性的显现而已。

在这个不动摇的觉性状态之中,看向外面!
犹如水中月,
现象不能被区分为外在与空性。
在此觉性状态之中,没有轮回与涅槃的区分。
在这个不动摇的觉性状态之中,看向外面!
轮回与涅槃的现象便犹如镜中影像。
这些现象以自己的方式显现,它们从未存在。
因为任何事物均是法身,所以你无法称任何事物为轮回或涅槃。

一切众生在轮回三界中流浪
无法认出智慧的本质。
从一开始,在此中的轮回与涅槃的所有现象,都是一样的。
由于二元执着的迷惑力量,众生分别攀缘,
并执着于二元对立。
因此,他们不再自由。
由于众生的分别与拒绝觉醒,他们在轮回中流浪,
而其实,在觉性中轮回与涅槃是不可分割的。

在觉性之中无须任何努力,三身本自成就,
但愚昧和蒙蔽中的众生却忽视了这个本自存在的觉性,
通过道路与次第,在远处寻找,
他们将没有机会达到佛性。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显现。
在这个不动摇的觉性状态之中,看向外面!
所有的显现与存在,就像影像,
显现,但却是空的。回响,但却是空的。
自始至终其本质即为空性。

如此看向这个观察者,这个觉性本身。
念头自然消失,空如虚空,
直接解脱于复杂、表达、思想和形容。
所有的显现都是觉性魔术般的显现,
而且这整场魔术都是空的,解脱于任何基础。

当你认识到一切都是你的觉性时,
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视为是空的,即法身。
众生本不会被外在事物所束缚,但执着会令你束缚。
所以,斩断这骗人的执着,心子!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五、六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五

唉嘛火!

再次聆听,幸运的心子!

首先,这便是法身普贤王如来的解脱之道,
即便他没有经过刹那的冥想。
然后,再听听六道众生是如何在轮回中流浪的,
即便他们没有犯下任何微小的恶行。

在万物产生前的原生时代,
没有什么“轮回”或“涅槃”。
万物都处于本初之基中。

现在请聆听觉性如何从那基中化现出来。
正如阳光照在水晶上,水晶自身的光便显现出来一般,
“命风”吹动了觉性智慧,
觉性智慧打破了童瓶身。
犹如黎明时的太阳,觉性自然而然的显现光明,光芒万丈,
并且显现为佛身与智慧的佛国。

在那时,普贤王如来便知道觉性是自显现的,
在那一瞬间,这对外显现出来的佛身与智慧,
融化为了内在的清明。
所以,他在原始纯净的本初之基中完全清醒过来。

但是我们没有认出那些当下的显现是自显现,
这种意识的迷妄与空白,
就被称为“俱生无明”。

然后一种认知生起,它以二元的方式,
关注着这个基之显现的明性。
这被称为“概念无明”。
就在这时,我们迷失于无明的狭隘与二元的执着之中。

在此之后,习惯的模式逐渐的增长,
轮回便完整的存在了。
三毒、五毒以及八万四千种烦恼逐渐显现。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经历着快乐、悲伤,
一直在轮回中如陶轮般轮转。

如果你想深入的学习这些,
你可以看龙钦巴的《胜乘宝藏论》、《深义海云论》等。
通过大师甚深的口头介绍,
你现在能理解迷妄的内在错误。
你已经理解你的觉性即是菩提。
你已经与本初护法面对面相逢。
你的财富与普贤王如来无异。
对此深深地欣喜吧,我的心子!

道歌六

唉嘛火!

再次聆听,幸运的心子!

那个广为人知的“觉性”,
有人能拥有它吗?没有人能拥有它!
它是什么的来源?
它是轮回与涅槃,以及无量欢乐和痛苦的来源。

人们把它当作什么?
根据不同的路径,人们有着不同的想法。
人们把它叫作什么?
人们对它有无数种叫法。

所有的普通人称它为“我”。
有些非佛教徒称它为“自我”。
阿罗汉称它为“个别无我”。
唯识派称它为“意识”。
有些人称它为“般若波罗蜜多”、“无上知识”。
有些人称它为“佛性”、“如来藏”。
有些人称它为“大手印”。
有些人称它为“中观”。
有些人称它为“单一明点”。
有些人称它为“法界”、“事法界”。
有些人称它为“阿赖耶”、“总基”。
有些人称它为“常识”。

尽管它被贴上了无数标签,
但它的真正含义如下所述:
自然的放松与歇息于觉性之中。

平常的觉性本身是鲜活和赤裸的。
当你观察它时,它非常的清晰,但你却看不到任何东西,
它是直接的觉知,清晰与清醒。
它无有、空、净,
它清晰开放、明空双运。

它不是永恒的,因为它从未存在。
它不是虚无,因为它清晰而清醒。
它不是一,因为仍能觉知到许多事物。
它也不是多,因为已知的许多事物都不可分割的合为一味。
它不在别处;它就是你自己的觉知本身。

你可以在刹那间直接感知到,
这位住于你心中的本初护法的容颜。
永远不要和它分开,我的心子!

如果你想在别的地方找到比这更伟大的东西,
就像大象就在那里,你却反而去寻找大象的脚印。
你可以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去寻找,
但你不可能找到比佛更伟大的东西。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三、四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三

唉嘛火!

现在再仔细聆听,幸运尊贵的孩子!

除非你了悟觉性,
否则不管你在进行何种修炼,
你都没有触碰到核心。
这就像直接站在靶子前面,
却把箭射向远方。
这就像小偷躲在你的房子里,
你却在屋外拼命的寻找他。

这就像明明在东门有个恶魔,
但却在西门布置陷阱。
这就像乞丐不知道他炉子里的石头其实是金子做的,
却还在外面乞求施舍。
正因如此,请用下面的方法,
深入寻找你的觉性,我的心子。

这个所谓的“觉性”思考、了解这个与那个,
并且来回移动。
如果你想抓它,但你却抓不住它,
它会消失,像雾一样难以捉摸。
如果你试图让它停下来,但它却不会停歇,
它会跑来跑去,然后消散。
你不能通过说“就是他”来固定它,
反而,它消散在虚无之中。

首先,审查这知晓你开心与悲伤的觉性,
是从何而来?
是来源于外在的现象,像是山川、岩石、水、树或空中的风?
来源于实体还是非实体?
你在哪里能找到它?
假如你觉得它来自你父母的精血,
那这是如何发生的?

当你这样分析,你找不到它的根源。
接下来,在你的上半身、下半身,
感官、心脏等地方寻找。
在这一瞬间,你的觉性在哪里?
是否它在你的心脏,是在上面还是下面?
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当你在仔细检查后,仍未找到觉性的所在,
最后,当觉性活动时,试着找出它去了哪里。
它离开时是通过哪个感官?
当它瞬间到达外在物体时,
身体也和它一起动了吗,还是仅仅是觉性动了?
或是身体与觉性一起动了?
用这样的方式来检查与分析。

当烦恼或念头刚生起时,
找到生起的地方。
然后,在当下看着它存续的地方,
不管它是否有颜色或形状。
最后,当它自然消失时,
找出消失时它去了哪里。

当死亡时,审查觉性如何离开。
仔细分析直至你建立起确信。
那是难以言表的全然的空,
难以捉摸,超越生死,超越来去。

鹦鹉学般的模仿他人说“这就是空性!”,
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例如,你可以说在传闻中的那个地方有一只老虎。
但是你不可能对此事的真实性有确信。
相反,你可能因有所怀疑而烦恼。

但是当你自己寻找过觉性,
并获得了对此的确信,
这正如你去过那传闻有老虎的地方,
并从头到尾搜寻过整个区域,
来确定那里是否有老虎。
这样,当你没有找到老虎,你会确定那里确实没有老虎,
并且从那以后,你对那里是否有老虎将获得确信。

道歌四

唉嘛火!

再次注意,我幸运的孩子!

所以,当你通过这个方法检查、分析后,
你仍未发现一个微小的东西,
你可以指着说,“这就是觉性!”
这个没有发现任何东西的状况,恰恰是最重要的发现。

首先,觉性没有生起的地方。
从一开始,它便是空的,无可触摸。
其次,它没有居住的地方,无色、无形。
最后,它没有去处,
也不会留下踪迹,显示它的去处。
它的移动是空的移动。
它的空是显现的空性。

从一开始,觉性便无因而生。
同样,到最后,它也将不会因为外部的状况而毁灭。
它不增不减,
既不能被填满,也不会被清空。
这是因为它包含了整个轮回与涅槃,
它超越了偏见。

由于觉性能不受限制的化现万物。
你不能通过说“这就是觉性!”来定义它。
由于它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存在,
它超越了存在与非存在。
它超越了被遮蔽或被净化,
它没有来去,它超越了生死。

觉性的特质就像不会被染污的水晶球一样。
它的本质是空的,是明灿的,
它可生动化现,超越限制。
它丝毫没有被轮回的缺陷所污染,
从一开始,觉性本身就肯定是觉悟的状态。

《金翅鸟飞空经》道歌一、二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道歌一

唉嘛火!

我,一位无牵无挂的行者,
现在将唱起这首关于见地的道歌,
我以金翅鸟飞空为其命名。
它将帮助你穿越所有的次第与道路。
仔细聆听,我心中幸运的心子!

无论是轮回,还是涅槃之中,
觉悟都犹如雷声响彻天际般广为人知。
真令人惊奇!此觉性一直存在于六道众生的内在之中,
从未有刹那的分离!

真令人惊奇!人们不知觉性真实存在于自身之中,
却还在他处苦苦找寻。
真令人惊奇!尽管它如太阳照耀般清晰显现,
却鲜有人能真正看见。

真令人惊奇!每个人的觉性便是真正的菩提,
它无父无母,没有生死!
真令人惊奇!不管曾经经历过多大的快乐与悲伤,
觉性亦不增不减。

真令人惊奇!这觉性不经造作,
无生且本初纯净,
从开始便自发显现!
真令人惊奇!此自我觉知从开始便自然解脱,
它只需放松歇息在生起处,便可得解脱。

道歌二

唉嘛火!

幸运尊贵的孩子,仔细聆听!

三世的所有成就者,
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
尽管这些法门无穷无尽,
就像广袤的天空没有边际,
但这些法门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了悟觉性。
除此之外,这些成就者别无教授。

犹如斩断了大树的根,
所有的树叶与枝干将同时全部枯萎。
同样的,证悟了觉性,
轮回的所有附属物,如攀缘与执着,便全部枯竭。

就像一盏酥油灯能在刹那间照亮千百年以来,黑暗无人的房屋,
片刻的觉悟所带来的光明,能净除无尽岁月所累积的恶行与无明。
阳光的本质如此明灿,
即使千古之黑暗都无法遮挡。
同样,觉性如此明亮,
即使千古之迷妄也无法使之黯淡。

正如虚空超越了颜色和形状的限制,
也从未被乌云或白云所染污,
觉性亦超越了颜色和形状的限制,
也从未被黑白善恶的现象所遮蔽。

黄油由牛奶制成,
但若不经搅拌,牛奶无法做成黄油。
众生本具佛性,
但若不经修行,众生无法觉悟。

任何人修习此教法将得解脱。
不管是利根还是钝根,
只要通过修行,甚至牧人也能获得解脱。

当你直接领悟到觉性的光明,
你便无须再去聆听各种学说。
当你嘴中正含着蜜糖,
你便无须由别人告诉你蜜糖的味道。

如果没有领悟此教法,即使是学者也会受骗。
不管他在讨论九乘时多有经验,
他就像在形容他从未去过的地方。
这样的领悟会比天空与大地的距离还要遥远。

你可能需要一直坚守戒律,
长期磨炼耐心,
直至完美的领悟你本觉的光明,
否则你将无法跳脱轮回三界。
正因如此,请努力了悟觉性。

《金翅鸟飞空经》序

《金翅鸟飞空经》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序:

这部大圆满经典,曾在民国时期被汉译为《金翅鸟飞空经》。能被翻译成“经”,可见是多么珍贵的教法。这是一部直指心性、简明流畅、次第分明、充满实修诀窍的完整大圆满教法。在今日的藏地,此部教法仍是大圆满行者人手一册的珍贵宝典。

《金翅鸟飞空经》以金翅鸟为名,皆因金翅鸟先天而成,破壳即能飞天。代表众生本具大圆满心性,只是被暂时障盖住,一旦障碍如破壳般除去,圆满本性将自然显现。

大鹏金翅鸟,力大无比,能从万丈高空,锐视地上的毒蛇,精准的俯冲而下,瞬间啄蛇飞空,消失于天际。象征大圆满教法之神力,能立刻消融一切五毒烦恼于虚空无垠中。

《金翅鸟飞空经》是由二十三首道歌组成,是扎布卡·措洛让卓在冰湖上的孤岛中,闭关三年后,一气呵成撰写的。此孤岛一年仅有一天,在退潮时,露出连接陆地的道路,只有决心坚定的修道者会带上一整年的粮食走上孤岛,开始与世隔绝的闭关生活。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被誉为是米拉日巴尊者第二的大成就者,一生居无定所,长年闭关于各雪山圣地,包括在罕有人烟的冈仁波齐偏僻处闭关多年。被尊称为扎布卡 (藏文“白足印”)上师,因为他行脚所到之处,人畜皆被教化,变成“白色”。

近代大成就者顶果钦哲法王,曾经常叮嘱他的弟子,要多研读扎布卡·措洛让卓的教法,因为他是少有的实证者。

由于民国时代翻译的《金翅鸟飞空经》早已失传,难觅踪迹。所以,现在重新翻译,以享世人。亦是对历代大圆满成就者的无限礼敬。

此次,由译者海生授权意识内化官网 yishineihua.com 首发汉译版《金翅鸟飞空经》,灵感湖公众号转载。

灵感湖 于2021年12月28号

祗树庵

(一)

竹映窗前水漱门,数声幽鸟报朝昏。

行来恐踏苔痕破,目送山云过远村。

(二)

新植寒梅匝杏开,遍寻兰蕙绕篱栽。

香风吹落梨花雪,蜂蝶纷纷间错来。

(三)

山气笼从晓出云,一溪流水望中分。

岩花树树红相映,竹里横拖白练裙。

(四)

堪笑经年老蠹鱼,编编钻透未知书。

忽然眉底开双眼,始信从前不识渠。

–明 雪浪法师

《禅学讲话》节选

《禅学讲话》载:真理是不论佛陀出世与不出世,亘三世而不断地跃动着,成为一切现象的生命的东西。如非自身立脚於实境,而实际地触着会取,则必不能体验实相。禅的主眼,是以触着实际,於其中实地荐取活活的生命。不是仅仅构成一种真理的概念为已足。是捉着实相,而达到冷暖自知之境,不是存在於言说文字的世界,这须有待於如实的体验,始得理会,无所依之经典,无信仰的对象,独步着坦坦的大道。依嫡嫡相传而来的佛陀,自内证的觉境,直觉地体味出来。依禅定力,透入佛陀自内证境,至於依清静心发生的法尔作用。在理论上,一得到根本智是自然地发现的,在实际上,是後得智完成後,才发现的。因为,还原到未分以前的法身,在这儿,必然地发现自觉的光明,统一着分裂精神相互的矛盾,把这名曰:根本智。进一步,务有应对着一切差别境界的差别智,名曰:後得智。在这两智圆满完成之後,才能发现:於法尔实相上所起的法尔作用,把这称为大智作用。——照一般佛教的说法,否定自我,便自解脱,与绝对者为一。就是常乐我净涅槃之境。从禅宗的立场说:是天地未分以前,主客未分以前的境地。(其实,非天地未分以前,而是威音劫外。因为天地未分以前是空劫,空劫以前是坏劫。)但是这分析的说明,是为着一般的理解方便计,实则唯是一个。依体验的主体方面说:(即指主人,)那是归向於绝对者。依被体验的客观说:那是绝对者自己的实现。然而这体验自身,是主客一体,物我不二的三昧境。这是宗教体验的本质。若把这照着禅的立场说:已超越了这种主客一体物我不二,而体得主客未分以前—即第一者之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境,是体验到宇宙无双日,乾坤唯一人之境,也可说之为法身体得之境。至是:才是无生死,无修证,无凡圣。纯一绝对者之体得。禅的体验,在这裏找到了本质。在意识方面说,是意识发现了意识体系的中心意识的体认。同时,这是超认识的。所以用分别意识来分别,根本是不可能,把这个说之为学说对象,也自然不可。

–节选自《无门直指》

李山龙

唐代的李山龙是冯翊人,为左监门校尉。武德年中,突然死去而心还不凉。家里人不忍心入殓。到了七天而苏醒过来。自己说,他刚死的时候,看见被收录到一个官署。官署很宽大,庭前有几千个囚犯,都带着枷锁刑械,都面向北立着。官吏将山龙带到庭前。厅上的高座上坐着一个大官,侍卫大王的人,喊山龙到阶前。王问:“你生平作过什么福事?”山龙回答说:“乡人每当设斋时,我常常把礼物送去资助他们。”王说:“你自己做了哪些好事?”山龙曰;“诵读法华经,每天两卷。”大王说:“太好了,可以让他到阶上来。”北面有一个高座,王说:“可登座诵经。”王就立即站起,山龙坐下,王就对着他而坐下。山龙打开经书念道:“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说:“请法师下去。”山龙又站在阶下。看庭前的囚犯,早已没有了。王说:“你诵读经书的福气,并不是只对你自己有利。那些人因为听到念经,都已获免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今天放你回去。”王对官吏说:“可领这个人去看看各处地狱。”

官吏就领山龙向东走了一百多步,看见一座铁城,很宽大。城旁边有许多小窗,看见许多男女从地上飞进窗中,就不再出来了。山龙奇怪地问吏,官吏说:“这是大地狱。中间都分隔开,定的罪都根据各自不同的表现,到地狱受罪罢了。”山龙听说之后感到悲痛害怕,口诵“南无佛”,请求走出去,又看见有一大锅,火猛汤沸。旁边坐卧着两个人,山龙问他们。二人说:“我们的罪是入这汤镬之刑。承蒙你诵‘南无佛’。所以狱中所有的罪人,都能得到一天的休息睡觉罢了。”山龙又诵“南无佛”,官吏对山龙说:“官府多次移改,今天放你回去,可请求大王给写‘符’字。如果不这样,恐怕其他的官也不知道,再被追录。”山龙就拜见大王请求写字。大王写了一行字交给官吏说:“让他去五道等署。”官吏领命。带山龙再看两个曹衙。各个厅事侍卫也都这样,官吏都请他们的官署,各写完一行给山龙。

走出门去,看见有三个人对他说:“大王放你回去,我们都希望你多少能赠送点东西。”官吏对山龙说:“那三个人是先前收录你的使者,一个人用红绳绑你的;一个人是用棒子打你头的;一个人是用口袋装你的气的。现在看见你要回去,特意来请求你。”山龙惊慌拜谢说:“我不认识你们,请让我到家之后给你们准备礼物,只是不知往何处送呢?”三个人说:“送到水边古树下烧了它。”山龙答应了。官吏便送他回家,看见亲属恸哭。准备棺材,山龙到了尸体旁便苏醒了说:“用纸钱捆着布帛和酒饭,到水边烧了。”忽然看见三个人来谢道:“感谢你不失信,赠送这么多的礼物。”说完就不见了。

【原文】

唐李山龙,冯翊人,左监门校尉。武德中,暴亡而心不冷,家人未忍殡殓。至七日而苏。自说云:当死时,见被收录,至一官署,甚广大。庭前有数千囚人,枷锁杻械,皆北面立。吏将山龙至庭,厅上大官坐高床,侍卫如王者,寻呼山龙至阶。王问汝平生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人每设斋,恒请施物助之。”王曰:“汝身作何善业?”山龙曰:“诵法华经,日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来。”北间有高座,王曰:“可升座诵经。”王即起立,山龙坐讫,王乃向之而坐。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下。”山龙复立阶下,顾庭前囚,已尽去矣。王曰:“君诵经之福,非唯自利,众因闻经,皆已获免,岂不善哉!今放君还。”谓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即引东行百余步,见一铁城,甚广大,城旁多小窗,见诸男女,从地飞入窗中,即不复出。山龙怪问之,吏曰:“此是大地狱,中有分隔,罪计各随本业,赴狱受罪耳。”山龙闻之悲惧,称南无佛,请吏求出院。见有大镬,火猛汤沸,旁有二人坐卧。山龙问之,二人曰:“我罪报入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故狱中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龙又称南无佛。吏谓山龙曰:“官府数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请抄。若不尔,恐他官不知,更复追录。”山龙即谒王请抄,王书一行字付吏,曰:“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将山龙更历两曹,各厅事侍卫亦如此,吏皆请其官署,各书一行讫,付山龙。出门,有三人谓之曰:“王放君去,各希多少见遗。”吏谓山龙曰:“彼三人者,是前收录使人。一人以赤绳缚君者,一人以棒击君头者,一人以袋吸君气者,今见君还,故来求乞。”山龙惶惧谢曰:“愚不识公,请至家备物,但不知何处送之。”三人曰:“于水边古树下烧之。”山龙诺。吏送归家,见亲眷哀哭,经营殡具,山龙至尸旁即苏,曰:“以纸钱束帛并酒食,自于水边烧之。”忽见三人来谢曰:“愧君不失信,重相赠遗。”言毕不见。(出《冥报记》)

–节选自《太平广记》

高辛

帝喾高辛氏的妃子是邹屠氏的女儿。轩辕黄帝除掉作乱的蚩尤后就把那些善良的民众迁到邹屠,把那些凶顽的人迁到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起初,以地名作为族名,后来分为邹氏和屠氏。邹屠氏的女子走路不踩地,经常乘风驾云,漫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帝喾于是和她在那里约会。后来帝喾娶邹屠氏之女为妃。帝妃邹屠氏经常梦见自己吞食太阳,于是就生了一个儿子。她一共做了八个这样的梦,就生了八个儿子。当世的人们称他们为“八神”,也叫“八翌”。翌是光明的意思。人们还称八子为“八英”,也叫“八力”,是说他们具有神奇非凡的力量,他们卓越而有识见,他们的光明照亮世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唐民百姓传布着他们的神明圣哲。

有个叫丹丘的国家,进献了一只玛瑙瓮,用它来盛甜美的雨露。帝高辛的圣德所润泽的地方,遍及远方异城。人们把玛瑙瓮盛的甘露拿到厨房。玛瑙是玉石类,出产在南方的是玛瑙中的极品。当今善于相马的人,马死了就剖开马的脑子观察,马脑的颜色是血红的,这种马就可以日行万里,腾空而飞;马脑颜色是黄色的,这种马可以日行千里;马脑颜色是青色的,这种马的嘶鸣声在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马脑是黑色的,这种马进入水中鬃毛不湿,可以日行五百里;马脑颜色是白色的,这种马力气很大而且容易被激怒。现在人们制作器物多用红色,如果这种器具是人工制造的,多数不会成为器具,就是做成了,也显得很朴拙。丹丘国的人听到马的嘶叫声就能辨别出马脑的颜色。

丹丘之地有一种叫夜叉驹跋的恶鬼,能用红色的马脑做成瓶、盂和各种器物,这些器物都精美绝伦,轻巧秀丽。中原地区用这些器物的人,鬼怪都不敢接近。有一种说法认为:马脑是恶鬼的血凝结而成的东西。过去黄帝诛灭蚩尤和四方群凶,加上各处的妖魔鬼怪,尸体填满了山川河谷,积血汇成了深潭,白骨聚集如山。几年以后,血凝结成一块,像石头一样坚硬,堆积如山的白骨化成了灰土,油脂汇流成了泉水。因此南方有一条肥泉河,有一座白垩山。这座山很高,抬头仰望山体高大陡峭,就像霜雪一样。还有一座红色的山丘,千年之中总要燃烧一次,黄河在千年之中也会变清一次。圣德的国君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祥瑞的征兆。

丹丘的荒野有很多鬼血,这些鬼血化成的红色石头,就是玛瑙。玛瑙虽不能砍削雕刻,却可以铸造成器具。黄帝在位时,玛瑙瓮流传到中原地区,到帝尧时还有,甘甜的雨露放在瓮中,总是满满的不会干涸,人们称甘露为宝露。帝尧用来分赏群臣。到帝舜时,甘露已经逐渐减少,这是随着时代世道的盛衰而变化的。世道纯朴时瓮中的甘露就是满的,世道浮薄时瓮中的甘露就干涸了。玛瑙瓮中的甘露到了夏、商、周三代,帝尧时代就开始减少。帝舜把宝瓮迁到衡山之上,因此衡山上有宝露坛。帝舜在宝露坛下修建了月馆,用来祭祀月神。帝舜南巡到衡山,诸侯百官都得到过赏赐的甘露。当时有一团云气在宝露坛周围生成,帝舜又把宝瓮迁到零陵的山上。帝舜去世后,玛瑙瓮沉埋到了地下。

直到秦始皇疏通汨罗江的支流成为小溪,直接从长沙到零陵,从地下挖出了赤玉瓮。赤玉瓮可以容纳八斗水,来对应八方之数。挖出赤玉瓮的地点在舜庙的正堂前面。后世的人们得到了赤玉瓮,但不知道它制作于何年何月。后来汉时东方朔认出了赤玉瓮,于是他就写了《宝瓮铭》说:“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三壶,就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第一座叫方壶,就是方丈山;第二座叫蓬壶,就是蓬莱山;第三座叫瀛壶,就是瀛洲。这三座仙山的形状如壶,都是上面宽,中间狭窄,下面方,像人为制作而成。三座仙山都很险峻,犹如华山之壁像刀削而成。八鸿就是八方;鸿是大的意思。登上月馆远望四海三山,都好像一堆堆米粒和一条条旋曲的带子。

【原文】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翌,明也,亦谓“八英”,亦谓“八力”,言其神力英明,翌成万象,亿兆流其神睿焉。

有丹丘之国,献码瑙瓮,以盛甘露。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于厨也。码瑙,石类也,南方者为之胜。今善别马者,死则破其脑视之。其色如血者,则日行万里,能腾空飞;脑色黄者,日行千里;脑色青者,嘶闻数百里;脑色黑者,入水毛鬣不濡,日行五百里;脑色白者,多力而怒。今为器多用赤色,若是人工所制者,多不成器,亦殊朴拙。其国人听马鸣则别其脑色。

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脑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魑魅不能逢之。一说云,马脑者,言是恶鬼之血,凝成此物。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故南方有肥泉之水,有白垩之山,望之峨峨,如霜雪矣。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瑙也。不可斫削雕琢,乃可铸以为器也。当黄帝时,码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谓之宝露,以班赐群臣。至舜时,露已渐减。随帝世之污隆,时淳则露满,时浇则露竭,及乎三代,减于陶唐之庭。舜迁宝瓮于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舜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时有云气生于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舜崩,瓮沦于地下。

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小溪,径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应八方之数,在舜庙之堂前。后人得之,不知年月。至后汉东方朔识之,朔乃作《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此三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八鸿者,八方之名;鸿,大也。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萦带者矣。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译注的《拾遗记》

拟古四首

其一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
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其二
忖得翻成失,拟东仍复西。
未来杳无定,何必顶劳思。

其三
蚕出桑抽叶,蜂饥树给花。
有人斯有禄,贫者不须嗟。

其四
草食胜空腹,茆堂过露居。
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作者莲池大师

摩诃迦叶传(马哈咖沙巴)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

第一章 马哈咖沙巴早年
佛陀在般涅槃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法」与「律」为师,因为实践解脱道所需的教法都包含在他四十五年的说法里,他们可从中寻找。
似佛的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
佛陀入灭之后不久,比库们虽然未推举继承者,但是对一位独居长老的敬意却与日俱增,他浑身自然地散发出力量以及威严的光辉。巴利文注释书描述这个人为「似佛的弟子」(buddhapatibhaga-sabaka),他就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古译: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
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能在刚失去领导者的僧团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因素。他拥有佛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中的七种,禅定的成就与智慧也受到佛陀的赞叹。u他是唯一曾和佛陀交换僧袍的比库,那是一种殊荣;他拥有最高程度的「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v他也是持戒与苦行的典范。
因此,由他来召集其极力主张的第一次僧团(sangha)大会,便不会令人感到惊讶。显然地,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很晚之后的中国与日本,这位令人敬畏的长老被认定为禅宗初祖。
父母逼婚
如同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两位上首弟子,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也是婆罗门阶级。在菩萨(佛陀)出生前几年,马哈咖沙巴生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大岸村(Mahatittha),是迦毗罗(Kapila)梵志与其妻须摩那代毘(Sumanadebi)之子,w名为毕钵离(Pipphali)。他的父亲拥有十六座村庄,俨然像个小国王一样统治它们,因此毕钵离是在富裕与奢华的环境下长大。
然而,他从小既渴望过出家的生活,因此不想结婚。当父母一再怂恿他娶妻时,他告诉父母会一辈子照顾他们,而在他们死后,就会出家成为沙门。不过他们一再坚持他必须娶妻,为了安慰母亲,他终于同意结婚——条件是必须找到一位符合他完美标准的女孩。
为此,他雇请金匠打造一个纯金的美女雕像,并为她配上华服与美饰,然后显示给他的父母看,说:「如果你们能为我找到像这样的美女,我就同意过在家的生活。」不过,他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心想:「我的儿子过去一定累积许多善德,而他一定是和这个金像一样的美女共同完成的。」于是,她找到八个婆罗门,赐予他们丰厚的礼物,请他们带着美女像四处去找寻类似的人。这些婆罗门心想:「我们且先去摩达国(Madda),那是个出产美女的宝地。」他们在沙竭罗城(Sagala)找到一个足可和金像媲美的女孩。她是一个富有婆罗门的十六岁女儿——拔陀迦比罗(Bhadda Kapilani),比毕钵离(马哈咖沙巴)年轻四岁。她的父母同意对方的提亲,于是婆罗门们便赶回去报佳音。
然而,拔陀迦比罗和毕钵离一样也是不想结婚,她想过梵行的生活,出家当女沙门。她和毕钵离这种一致的心愿并非巧合,而是源于过去所造业力的紧密连结。这个连结在此世成熟,他们在年轻时以婚姻结合,然后再果断地分开——又一次更高层次结合的决定。最后两人都圆满了修行,在世尊座下证得最高圣果。
听到自己的计画被破坏,父母亲真的找到一个和金像相符的女孩,毕钵离很难过。他想毁约,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女孩:「拔陀!请另寻门当户对的佳婿,和他一同过快乐的生活。因为我想出家成为沙门,请勿有遗憾。」拔陀迦比罗的心思和他一样,也悄悄写了一封相同的信给他。但他们的父母,早就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便中途将信拦下来,换成为欢迎的信函。
与妻同发愿成为沙门
所以拔陀被带往马嘎塔(Magadha),这对年轻的佳偶还是结婚了。然而,由于两人都渴望出家修行,因此彼此同意保持独身生活。为了显示他们的决心,每晚上床前,他们会在两人之间摆一个花环,并决议:「如果那边的花枯萎,就知道谁已生起欲念。」到了晚上,他们都彻夜保持清醒,以避免身体接触:白天,甚至不需要照顾庄园农场。
毕钵离的父母死后,两人得负责经营庞大的产业。这时,他们开始感觉到出家的诱因。有一天,当毕钵离巡视农地时,他似乎是带着新的眼睛去看从前就看过的东西。他观察到,农场工人在恳地时,会有许多鸟聚集,大啖犁沟里的虫。对农夫来说这个景象十分平常,却令他惊吓。那带来财富的事业令他感到震撼,,他的田产竟是其他众生痛苦的回馈,他的生活是用许多土壤里的虫,以及其他小生命的死亡换来的。想到这里,他问其中一个工人:「谁必须承担这些恶业的果报?」
「你自己,先生。」他回答。
被业报的洞见所震撼,毕钵离返家并思维:「如果我必须为了这个杀生而承担罪果,那财富于我有何益处?我最好将它们全都交给拔陀,出家过沙门的生活。」
但在家里,拔陀同时也有类似的经验,对于从前经常看见的事物,有了耳目一新的深刻了解。仆人铺开芝麻种子,曝晒在太阳下,于是乌鸦与其他鸟儿竞食被种子吸引来的昆虫。
当拔陀问仆人,谁应该为这许多生命的惨死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时,仆人回答业报的责任是她的。于是她心想:「单单这些恶业,就足以令我在一千世的轮回大海中,无法冒出头来。等毕钵离一回来,我就立即将一切都交给他,然后离家过沙门的生活。」
当两人发现彼此想法一致时,他们从市集买来橘色衣袍与土钵,然后互相剃头。如此看起来就像沙门游行者,他们并发愿:「我们一定要找到世上的阿拉汉(arahant)!」虽然他们尚未遇见佛陀或他的教法,但他们直觉地知道应以大智圣者「准弟子」的身份,遵行沙门的生活。
与妻各自追寻究竟解脱
然后,他们将钵挂在肩上,悄悄地离开庄园宅第。然而,当抵达属于他们资产的隔壁村时,被工人与其家人看见。他们痛哭失声,匍匐在两位沙门脚下,叫道:「啊,亲爱与尊贵的主人!那么怎么忍心让我们成为无助的孤儿呢?」
「那是因我们已看见三界犹如火宅,因此想追求出家的生活。」毕钵离允许奴隶者恢复自由,然后和拔陀继续上路,留下村人仍在后面哭泣。
他们行路时,马哈咖沙巴在前,拔陀紧随其后。这时马哈咖沙巴心想:「啊,拔陀迦比罗紧跟我身后,而她是个大美人。有些人可能会想:『虽然他们是沙门,但仍无法离开彼此独自生活!』如果他们竟因此心生邪念,或甚至散播恶毒的谣言那就会严重伤害自己。因此,我们最好分开。」
当到达一处路口时,马哈咖沙巴便将想法告诉她,并说:「拔陀,你走这条路,我走另一条路。」她回答:「对沙门而言,女人确实是个障碍。人们可能会怀疑我们行为不检而来毁谤,因此让我们分手,各走各路。」
然后恭敬地对他右绕三匝,礼拜他的双足,并合掌说:「我们无数世以来亲密的伴侣关系与友谊,今天就此结束。您请走右边这条路,我会走另一条路。」他们就这样分手,各自上路,追寻崇高的目标——究竟解脱痛苦的阿拉汉果(arahant)。
据经上说,大地有感于他们的戒德威力而剧烈震动,天上雷声大作,连世界边缘的山岳都传出回声。

原注
u他精通九次第定于六神通,包含阿拉汉果在内。参见本书第一部.第五章〈马哈咖沙巴于佛陀的关系〉。
v根据《瞿默摩嘎喇那经》(Gopaka-Moggallana Sutta),比库有十种德行能启发净信(pasadanlya-dhammana):
(一)正道:(二)多闻:(三)知足:(四)轻易达到四禅:他拥有(五)神足:(六)天耳:(七)他心智:(八)宿命通:(九)天眼:(十)漏尽,即阿拉汉果(arahant)。
w马哈咖沙巴早年这些事是取材自《相应部》的注释(SN 16:11),类似的版本在《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
x在此要注意,工人的回答并不符合佛教的业报思想。根据佛光的说法,业是意所造,如果没有杀生的意图,就没有杀业与道德责任。

第二章 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
让我们先跟着拔陀迦比罗走。她沿路走到沙瓦提城(Savatthi),在揭达林园精舍聆听佛陀开示。那时比库尼僧团尚未成立,她就住在揭达林园精舍附近的非佛教女沙门修道院。她在那里住了五年,直到受戒成为比库尼为止。
证得阿拉汉圣果
不久之后,拔陀证得阿拉汉圣果。佛陀赞叹她为比库尼中忆念前世第一者(AN 1,chap.14)巴利注释书与本生故事,留给我们一些有关她前世成为马哈咖沙巴妻子的记载。
有一天,她说出下列偈,其中她赞叹马哈咖沙巴并宣示自己的成就:
佛陀之子法与嗣,
马哈咖沙巴尊者善入定,
觉知前世之住处,
洞见天界与恶趣。

彼亦已达成无生
圆满圣者之正智
具足三种智证明,
为具三明之梵志。

拔陀迦比罗亦然,
无死三明之女尼。
战胜魔罗与眷属,
此身已是最后身。

见过世间大危险,
吾等出家成沙门。
如今已灭除诸漏:
清凉寂灭证涅槃。(Thig.63-66)
慈悲地看待偷罗难达的滋扰
身为阿拉汉比库尼,拔陀主要致力于教育年轻尼众,并指导她们持戒。在(比库尼分别)(Bikkhuni Vibbanga)中,记载了几件她指导学生持戒的事。u其中有两件,是拔陀迦比罗忍受另一位比库尼对她的嫉妒,而那一位比库尼对马哈咖沙巴也怀有敌意。
偷罗难达(Thullananda)比库尼博学多闻,并且善说佛法,但她显然锐利有余而柔软不足。她非常顽固,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好几部律典都有提到这点。当拔陀也成为着名的说法者,甚至受到一些偷罗难达学生的喜爱时,偷罗难达便心生嫉妒。
为了滋扰拔陀,有次她和学生在拔陀的房前来回走动,大声念诵。她为此而受到佛陀的责备。v
另一次,拔陀请求偷罗难达在她拜访沙瓦提城时,为她安排临时住处。但偷罗难达的嫉妒再次作祟,她将拔陀从那些住处排除。w然而,拔陀已经是阿拉汉,不会在受到这种事影响,她只是轻描淡写与慈悲地看待它们。

原注
u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10,12,13,Vin.4:227,267,269,270.
v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3.Vin.4:290.
w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5.Vin,4:292.

注释
① 三种智证明是指阿拉汉通达无碍的三种智明,即:
(一)宿命智证明:明了自己与众生一切宿世之事的智慧:
(二)生死智证明:以天眼通预见自己与众生在死后归趣的智慧;
(三)漏尽智证明:如实了知四谛之理,断尽一切烦恼的智慧。

第三章 轮回背景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原是发愿要成为过去第十五佛莲华上佛(Padunmutara)的大弟子,莲华上佛出现在过去十万劫前,而他的主寺座落在有鹅城(Hamsabati)附近的安隐鹿野苑。u
富有的地主夫妇
那时,未来的马哈咖沙巴是个富有的地主,名为韦提诃(Vedeha),而拔陀是他的妻子。有天韦提诃去寺里,坐在大众中,佛在那时宣布摩诃尼萨巴(Mahanisabha)长老,是他的第三顺位弟子,苦行第一。韦提诃听了很喜欢,就邀请佛陀与全部僧团隔天到他家里用餐。
韦提诃发愿成就苦行第一
当佛陀与比库们在他家用餐时,韦提诃看到摩诃尼萨巴长老在街上托钵,他出去邀请长老加入聚会,但长老婉谢。于是他拿起长老的钵,装满食物再还给他。
当韦提诃回到屋里时,他问佛陀长老谢绝的理由。佛陀解释;「善男子!我们受邀到家里用餐,但那位比库只靠托钵乞食;我们住在城里的寺院,但他只住在森林里;我们住在有屋顶的地方,但他只住在空旷处。」
韦提诃听到这个说法,心中异常欢喜,于是他思维:「就如油灯也会洒油,我为什么只满足于阿拉汉果?我将发愿成为未来佛诸沙门行者中,苦行第一的弟子。」
然后,他邀请佛陀与僧众到他家里用餐一周,并供养所有僧团三衣,顶礼佛陀,并说出他的愿望。莲华上佛观察未来,看见他的愿望会实现。于是为他授记:「从现在起十万劫后,有佛名苟答马(Gotama)出现于世。你会成为他第三位上首弟子,名为『马哈咖沙巴』。」
拔陀发愿成就忆念宿命第一
至于拔陀,则受到忆念宿命第一的比库尼所激励,发愿在未来佛座下获得这种成就。她也受到莲华上佛印可,说她将可如愿。
于是两人余生都持戒行善,死后都转生天界。
贫穷的婆罗门夫妇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下一个前世记载发生在很晚之后,在苟答马(Gotama)佛之前第六佛——维巴西佛(Vipassi)的教化时期。
好乐求法的(一衣者)
这次他们是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两人穷到只有一件上衣,因此每次只有一个人能外出。在这个故事中,该婆罗门因此被称为「一衣者」(ekasataka)。
虽然我们很难想像这种赤贫,但更难想像的是,在如此赤贫之下,他们的心并不穷。马哈咖沙巴与拔陀两人从前就是如此,虽然身为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但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和谐,快乐并不因贫穷而减少。
有一天,毘婆尸佛将举行一个特别开示,两人都很想去参加,但只有一件上衣的他们,无法同时出席,于是妻子在白天去,丈夫则在晚上去。当婆罗门听到布施功德的开示时,内心深深受到感动,于是他想将仅有的一件衣服献给佛陀。但在他下定决心后,又感到很不安:「这是我们仅有的上衣,也许我最好先和妻子商量。没有上衣我们如何过活?如何替换呢?」
无我的布施
最后他还是排除一切疑虑,将衣服放在佛陀脚下。做完之后,他不禁鼓掌欢呼:「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国王此时在帘幕后聆听开示,听到欢呼并问明原因后,便送了好几套衣服给婆罗门,之后并请他担任宫廷教士,这对夫妻的困境也从此结束。
由于无我布施的结果,这婆罗门死后转生天界。离开天界之后,他又成为人间的国王,仁慈地对待子民,并布施供养当时的沙门。拔陀当时是他的皇后。
婆罗门夫妇
至于拔陀,她曾是一个婆罗门少年的母亲,这个少年是菩萨(未来佛)的学生,他想出家成为沙门。马哈咖沙巴就是她那时的丈夫,阿难达(ananda)则是她的儿子。
拔陀希望她的儿子在出家之前,多认识世俗生活,但对年轻婆罗门来说,这种认识却是以一种钻心刺骨的方式降临。老师的老母疯狂地爱上他,甚至准备为了他杀死自己的儿子。这次绝望的激情相遇,让他彻底厌离世俗生活,他的父母也同意他出家修行(Jat.61)。
另一次,马哈咖沙巴与拔陀是一对婆罗门夫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未来的菩萨、阿奴卢塔(Anuruddha)、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四个人都想出家,起初这对父母不答应,但之后了解到出家生活的果报与利益,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出家(Jac.509)
梵天所转生的夫妇
在另一世中,有两个村长,他们是好朋友,决定如果他们的小孩是异性,长大后就结婚,结果真的如他们所愿。
但这两个小孩在前世中是梵天界的天神,因此他们毫无性欲,最后在父母同意下,选择出家的生活(Jat.504).
破镜重圆的地主夫妇
在诸多故事里,拔陀在过去世唯一错误的行为是:在介于两佛出现的某个时间,拔陀是地主的妻子。有一天,她和小姑吵架,这时一位独觉佛(pacceka)正好前往她们家托钵。v当小姑供养独觉佛食物时,拔陀想让她难堪,便拿起独觉佛的钵,将食物倒掉,并装满泥巴。然而,她立刻就后悔了,拿回钵以香水洗净,并盛满香甜可口的饭食,然后将钵还给独觉佛,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无礼。
由于这行为的业报混杂着黑暗与光明,拔陀在下一世便拥有财富与美貌,但身体却发出可怕的恶臭。她的丈夫——未来的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因无法忍受臭味而离开她。但由于她很美丽,仍有人前赴后继地前来求婚,不过后来的结局都一样。
她非常失望,感觉人生无趣,为了处置财产,她融化所有饰品做成一块金砖,带到寺院,供养为了纪念刚入灭的咖沙巴佛(Kassapa)而建造的塔。她以至诚心献上金砖,结果身体又再度变香,首任丈夫——马哈咖沙巴也来带她回家。
从梵天转生人间
在该世的前两世,拔陀是波罗奈国(Benares)的皇后,时常赞助好几位独觉佛。有感于他们的突然死亡,她舍弃世俗皇后的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禅修。藉由出离与禅定的力量,她转生到梵天,马哈咖沙巴也是如此。在梵天那世之后,他们就转生人间为毕钵离马哈咖沙巴于拔陀迦比罗。
从这些事我们发现,两人的前世都曾在梵天过清净的生活,也都曾一再出家。因此,在最后一世保持独身生活。放弃一切财产,并追随佛陀教法,成就阿拉汉果,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

原注
u此事是根据SN16:11的注释,其中并未提到拔陀,她是出现在Ap.ii,3:7,v.245,她说在韦提诃说他的本愿是成为莲华上佛的伟大弟子时,她是他的妻子。她自己的本愿事迹则记录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
v独觉佛(pacceka):见【导论】注8,页54.关于这件事与接下来的生平,请参考SN 16:11的注释

译注
①依《清净道论》所说,共有十三头陀支,是佛陀所允许超过戒律标准的苦行,包括粪扫衣、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钵食、时后不食、林野住(aranna,古译:阿兰若、阿练若)、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随处住以及常坐不卧。这些苦行有助于开发知足、出离与精进心。
②独觉佛(pacceka):意译为「缘觉」、「独觉」,是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或是指不从他闻,自觉悟十二因缘真理的圣者。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
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u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功德威力所震动。
佛陀放光等待马哈咖沙巴
佛陀察觉到大地的这次震动,知道那意味着有杰出的弟子正要来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库的情况下,他独自上路,走了五里路去见未来的学生——这个慈悲的举动,后来一直受到赞颂(Jat.469,序)。
在王舍城与那爤陀之间的路上,佛陀坐在多子塔(Bahuputtakacetiya)旁的榕树下,等待未来的弟子到达。他并未像普通沙门一样坐在那里,而是展现一切庄严的佛光。
他放光照亮八十公尺方圆,整片树林变成一片光明,他并示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当马哈咖沙巴到达时,看见佛陀坐在那里,充满觉者之光,他心想:「这一定就是我要寻找的老师!」
他走向佛陀,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声说道:「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

完成出家与受戒
佛陀说:「马哈咖沙巴!若有人不知、不见,却物件你一样诚心的弟子说:『我知、我见』,他的头将会裂开。但马哈咖沙巴,我已知而说:『我知』:我已见而说:『我见』。」然后,他给马哈咖沙巴下述三个告诫,作为他的首次正式佛法开示:
马哈咖沙巴!你应如此训练自己:(对于僧团中的年长,年幼与年纪中等者,我都要存有惭愧心。(无论我听到什么教法是导向善的,我都应专心聆听,检视它、思维它,并全心吸收它。「于身念处正念乐住,我不敢有所遗忘!」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
根据注释,这三个教戒便同时完成马哈咖沙巴的出家与受戒。
佛陀以换衣激励修持苦行
然后,大师便与弟子一起走向王舍城。途中,佛陀想要休息而走到路旁的树下,于是马哈咖沙巴将桑喀帝(sanghati,重复衣,古译:僧伽梨)摺四折,请佛陀坐在上面,「这将对我有长远的利益」。佛陀坐在马哈咖沙巴的衣上,并说:「你的衣拼布好柔软,马哈咖沙巴。」听到这个,马哈咖沙巴回答:「惟愿世尊慈悲地接受这件桑喀帝(sanghati)!」
「但是,马哈咖沙巴你愿意穿我这件破旧的粪扫衣(pamukula)吗?」马哈咖沙巴欣然地回答说:「当然,世尊,我愿穿世尊的粪扫衣。」
这次交换衣服,对马哈咖沙巴尊者来说极不寻常,那是其他弟子所无的殊荣。注释书解释佛陀和马哈咖沙巴换衣,是想激励他从加入僧团开始,就遵循头陀(dhutanga)苦行。
虽然佛陀在觉悟之后,谴责极端苦行为盲目之道,是「痛苦,无知与无益的」,但他并不反对符合中道架构的苦行。真正的中道不是一条轻松舒适的高速公路,而是孤单与陡峭的,需要舍离渴爱,且要忍受艰辛与不适。
因此,佛陀鼓励那些真心致力于根除最微细渴爱者,受持头陀行——誓愿过简单、知足、出离与精进是生活,他经常赞叹那些遵守这些誓愿的比库。
古老的经典一再赞叹几种苦行:只持三衣(并拒绝多余的衣服);只穿粪扫衣(拒绝在家人提供的衣服);坚持只靠托钵乞食维生(拒绝用餐邀请);只住在森林里(拒绝住在城里的寺院)。在注释里,这些苦行被延伸为十三项,在《清净道论》讨论禅定生活的部分,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佛陀给马哈咖沙巴的衣服是从坟场捡来的裹尸布所做成,当他问马哈咖沙巴是否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是含蓄地问他是否愿意贯彻包含(粪扫衣)在内的头陀苦行。
终身坚持严厉的苦行
当马哈咖沙巴确认自己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的意思是:「是的,世尊,我愿意贯彻你希望我采用的苦行。」从那时起,马哈咖沙巴终身都坚持严厉的苦行,甚至一直到老年,仍持守年轻时许下的誓愿。
之后,有次佛陀宣布马哈咖沙巴是诸比库中「苦行第一者」(AN1,Chap.14),这圆满了马哈咖沙巴在过去百千劫前所发下的本愿。在马哈咖沙巴出家与换衣之后,仅仅七天,他就证得所追求究竟的阿拉汉果,内心解脱一切烦恼。过了很久之后,当他对阿难达谈起这件事时,他说:
朋友!我犹如欠债者在乡间乞食七天,然后在第八天,阿拉汉的无漏智便在我心中生起。(SN 16:11)
原注
u这个故事是接续SN 16:11的注释
v见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编,《佛教词典》(Buddhist Dictionary),dhutanga-词解释。尤其《清净道论》第二章都是在谈论这个主题。

译注
①桑喀帝(sanghati):三衣之一,即大衣,为正装衣,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僧团准许比库拥有三种衣,除桑喀帝(sanghati)之外,还有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为礼拜,听讲,伍波萨他(uposatha)时所穿用。第三种衣是下衣(antaravasaka),是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的贴身衣。
②粪扫衣(pamsukala):即「坟堆衣」。「粪扫」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尘土之上的,或指被视如尘土可厌的状态。「粪扫衣支」是十三头陀支其中一支,比库受持此一头陀支,可舍弃对多余之衣的贪着,而能少欲知足。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
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沙巴在他是十九世中和菩萨有连结,经常是密切的家庭关系。
马哈咖沙巴当菩萨的父亲不下六次(Jat.155,432,509,513,524, 540),当他的兄弟两次(Jat.488,522),并经常是他的朋友或老师。由于这并非他们首次相遇,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马哈咖沙巴初次看到世尊,会有那么立即而强烈的信心,以及全心的奉献。
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众
从马哈咖沙巴的晚年来看,佛陀和这位大弟子之间有许多对话记录。有三次,世尊对他说:
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为他们开示佛法。马哈咖沙巴,我或你两者之一,应告诫比库们;我或你,应为他们开示佛法。(SN16:6)
这些话意味着对马哈咖沙巴能力的高度肯定,因为并非每个阿拉汉都能妥善与有效地说法。
注释书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得到佛陀如此高度尊敬的是马哈咖沙巴,而非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注释书说,佛陀如此做,是因他知道马哈咖沙巴能活得比较久,但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不然,此外他想巩固马哈咖沙巴在其他比库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他们才会重视他的忠告。
当佛陀三次要求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时,都遭到拒绝。在第一次,马哈咖沙巴说如今要对比库说话变得很困难:他们不遵从劝诫,难以追踪,接受规劝时态度倨傲。他也听到两个比库吹嘘他们说法的技巧:「来,让我们看看谁说得比较丰富,比较好听,又比较长。」
当佛陀听到马哈咖沙巴如此说时,便找来这些比库,为他们上了严格的一课,使其放弃自己幼稚的慢心(SN16:6)。因此我们可以看见,马哈咖沙巴的负面谈话结果,却对那些比库有正面的利益,他如此做并非为了要批评别人。
第二次,俱也不想指导比库们,因他们不遵从劝诫,无有惭愧,又缺少智慧。马哈咖沙巴将这些比库堕落的状态,比喻为月缺,日渐失去美丽(信)、圆满(惭)、光明(愧)、高度(精进)与广度(智慧)(SN16:7)。
第三次,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们,马哈咖沙巴再次以相同理由婉拒。这次佛陀似乎也位力劝马哈咖沙巴改变心意,反倒是自己说出他们行为的原因:
马哈咖沙巴!先前僧团中有长老是林住者,托钵维生,着粪扫衣,只持三衣,少欲知足,离群独居,精进不懈,并且他们称赞与鼓励这种生活方式。当这些长老拜访寺院,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被尊为一心修行佛法的人。于是年轻比库会努力效法其生活方式,这对于他们有长远的大利益。
马哈咖沙巴!但如今去寺院拜访受到尊敬的,并非认真苦行的比库,而是那些着名的、受欢迎的与资具众多的比库。由于这些人受到欢迎与尊敬,于是年轻比库们就想仿效他们,那将会带给他们长远的伤害。因此,说这些比库所受到的伤害与打击,是源自于对比库生活的伤害,者并不为过。(意译自SN16:8)
马哈咖沙巴向佛陀请法
还有一次,马哈咖沙巴问佛陀:「为什么从前只有很少的规定,却有很多比库证得阿拉汉果智,而现在规定多了,但证得阿拉汉果智的比库却少了呢?」佛陀回答:
马哈咖沙巴!当众生堕落与正法消失时,就是如此:规定变多,而阿拉汉却变少了。然而,正法并不会消失,除非伪法在此世间出现:当伪法在此世间出现时,正法就会消失。但是马哈咖沙巴,不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巨变,造成正法消失。犹如造成船只沉没的原因不是超载,那并非它消灭的理由。造成正法败坏与消失的,是五种有害的态度。这五者即是:有比库、比库尼、近事男(upasaka)与近事女(upasika),不尊重与随顺佛、法、僧、戒与定。只要尊重于随顺这五事,正法就不会败坏与消失。(SN16:13)
我们应该注意,根据此经,近事男与近事女也是佛法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即使佛法在比库众中式微,但只要在家众仍尊敬与修行,就能继续存在。
佛陀肯定马哈咖沙巴的苦行
其他和马哈咖沙巴有关的经典,大都和他的苦行有关,也都受到佛陀高度的赞颂。但有一次,佛陀在传法晚期曾提醒马哈咖沙巴现在他已衰老,一定会发现粗糙与破旧的粪扫衣不堪使用。佛陀因而建议马哈咖沙巴应穿在家众提供的衣服,接受用餐的邀请,并住在僧团中。
但马哈咖沙巴回答:「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林住者,乞食维生,穿粪扫衣,并且我也赞叹别人过这种生活。我少欲、知足、独居且精进不懈,对于别人如此做我也加以赞叹。」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如此生活?)马哈咖沙巴回答:「有两个原因:为了我自己乐住于当下,也为了后世比库们,当他们听到这种生活时,可能会想效法他。」于是佛陀说:
说得好,马哈咖沙巴,说得好!你是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为了许多人的快乐,以及为了人天的利益与福祉而如此生活。之后你继续穿粪扫衣,托钵乞食,住在森林里吧!(SN16:1)
佛陀赞扬马哈咖沙巴的离欲
佛陀也提到,马哈咖沙巴与在家人的关系是一种典范。当他去俗人之家托钵或受邀时,他不会充满渴望地想:「希望人们给我丰富与大量的东西!希望他们迅速与恭敬地给与!」他并没有这些想法,而是保持离欲,就如月亮远远地放出柔和的光芒:
当马哈咖沙巴去俗人之家时,他的心是无染、无贪与无着的。他宁可想:「让那些想得利者得利!让那些想得福者培福!」他对于别人得利感到高兴与喜悦,就如自己得利一样高兴与喜悦。这样的比库适合去俗人之家。
当他说法时,不会为了个人受认可与赞叹而做,而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世尊的教法,好让那些闻法者愿意接受它,并如法修行。他是因为教法殊胜与出于慈悲而说法。(意译自SN16:33)
佛陀赞叹马哈咖沙巴的禅定成就
马哈咖沙巴的成就受到最大的认可,以及得到佛陀最高的赞叹,是来自于世尊说,只要马哈咖沙巴愿意就能随其意愿,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与灭受定,也能达到六神通,包括神变力与最高的涅槃果在内(SN16:9)。
他强大的禅定成就,媲美佛陀,是马哈咖沙巴之心的显着特征。就因为如此的深定,使他能自我调适,不受一切外在情况的影响,少欲、少事。少务。
在马哈咖沙巴保存于《长老偈》的偈中,他一再称赞禅定的平静。他是个从富足到丰盛的人,在未出家前,他是个财富与和谐都很富足的人;身为比库,他则安住在丰盈的禅定经验中,比在前世的梵天中更为进步。
在一些经文中,他表现得非常严肃,我们不应以此而认为他是生性刻薄的人。他有时会以严厉的话指责别人,如此做是为了教育的缘故,为了帮助他们。当我们看他和阿难达之间的关系时,尤其应该了解这点。

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
我们的资料记载了两次马哈咖沙巴与天神的相遇。之所以在此提出,是因为它们说明了他的独立精神,以及保持苦行方式的决心,连来自更高层次众生的恩惠也不接受。

天女拉雅来报恩

第一次是和年轻的天女拉雅(Laja)。她记得自己能获得天界的快乐,是因为前世在人间身为贫女时,抱着信心供养烘干的米给马哈咖沙巴长老,并发愿:「愿我能分享你所见到的实相!」在她回家的路上,正回想自己的供养时,却遭蛇咬死。她在一片大光明中,立即转生三十三天。
这位天女记得此事,由于感恩而想回报大长老。她来到人间,帮大长老打扫房间与取水。在她连续三天如此做之后,长老在他的房间看见闪闪发光的她,询问过后,便请她离开,他不希望未来的比库批评他接受天神的服侍。
他的恳求并未有所帮助,天女非常悲伤地升到空中。佛陀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出现在天女前向她说明善行的价值,以此安慰她。但他也说,修持禁戒是马哈咖沙巴的本分。u
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来供养
另一个故事谈到马哈咖沙巴在毕钵离洞时,他进入一段七日未受干扰的禅定。七日后出定,他前往王舍城托钵乞食。
那时,五百位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的随从天女,很想供养他食物。他们拿着准备好的食物接近长老,请求他眷顾她们而接受供养。然而,马哈咖沙巴婉拒了,因为他想眷顾穷人,好让他们能得到福报。她们数度恳求,但是,在他一再拒绝之后,终于失望地离去。
当沙咖天帝听到他们无功而返时,也很想亲自去试试。为了避免遭拒,他化身为老织布工,当马哈咖沙巴接近时,便献上米饭。当米饭被接受时,显得异常芳香。
因此,马哈咖沙巴知道老织布工并非凡人,而是沙咖天帝,他便指责这位天王:「你犯了大错,憍尸迦(Kosiya),你如此做将会剥夺穷人获得福报的机会。别再做这种事了!」
「我们也需要福报,尊贵的马哈咖沙巴!」沙咖天帝回答:「我们也很需要福报啊!但我经由欺瞒而布施你食物是否有福报呢?」「你已得到福报,朋友。」于是沙咖天帝在离开时,口诵庄严的优陀那(udana,即兴语):

啊,布施,最高的布施!
善赠予马哈咖沙巴!

原注
uDhp,Comy.(tov.118);BL,2:265-67.
vDhp.Comy.(tov.56);BL,2:86-89.见Ud.3:7。

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
一个如马哈咖沙巴尊者这样致力于禅修者,很难期待他能积极接受并训练许多学生;事实上,藏经中提到他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而已。
与比库众说法
在少数记载马哈咖沙巴对比库们说法的经典之一,主题是关于高估个人的成就:
可能有比库宣称他已达最高的阿拉汉果智,于是佛陀或他心通的弟子,便来检视与质问他。当他们质问他时,那比库变得尴尬与惶惑。于是,质问者便知这比库是出于我慢,高估了自己才会这么说。
然后,在考虑原因之后,他了解到这位比库已多闻、受持许多教法,而使得他宣称被高估的成就为实相。洞见了这比库的心之后,他了解到,这比库仍受到五盖所障蔽,并半途而废,其实他还有许多事该做。(AN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关系
除了少数几例是马哈咖沙巴对不知名比库或一群比库谈话之外经典只有记录他和沙利子与阿难达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根据《本生经》,在前世中,沙利子曾两度是马哈咖沙巴的儿子(Jat.509,515),两度是他的兄弟(Jat.326,488),还有一次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孙子(Jat.450),一次是朋友(Jat.525)。
在他的偈中,马哈咖沙巴说曾看见上万名梵天降临人间,向沙利子礼敬,并赞叹他(Thag.1082-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两次对话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之间的两次对话被记录在<咖沙巴相应>(Kassapa Samyutta)中。两次都是在晚上,在禅定之后,沙利子去看马哈咖沙巴。
在第一部经中,沙利子问:
「马哈咖沙巴吾友!据说无惭无愧者,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者,则可能达到这些成就。那么差多远,人不可能达到这些成就;又差多远,人可能达到它们?」
沙利子吾友!当比库心想:「如果至今尚未生起的恶与不善法正在生起,这会为我带来伤害」,然后如果他并未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无愧。当他心想:「如果现在未断除已生起的恶与不善法,这会为我带来伤害」,或「如果已生起的善法正在消失,这会为我带来伤害」——如果在这些情况下他都没有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与无愧。如果无惭、无愧,他就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的比库(在那四种情况中,正精进者),则可能达到觉悟,可能证得涅槃,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SN 16 :2;节译)

另一次,沙利子问马哈咖沙巴,如来死后,是存在或不存在,或(在某种意义上)既存在,或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针对各种情况,马哈咖沙巴回答:
「世尊不说这些,为什么?因为那既无利益,也不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不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与涅槃。」
「那么,朋友,世尊说什么呢?」
「这是苦——朋友!世尊如是说。这是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朋友!世尊如是说。为什么?因为它会带来利益,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于涅槃。」(SN16:12)
我们不明白沙利子为何会提出这些问题,对于阿拉汉(arahant)来说,那应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这次对话不无可能是发生在马哈咖沙巴刚出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时,而沙利子是想要测试他了解的程度;或这些问题是为了其他有此疑惑的比库而问。
马哈咖沙巴和其他比库的讨论
《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32)中,记载了由沙利子尊者带领的以此团体讨论,其中有马哈咖沙巴和其他几位着名的比库一起参与。
当时,这些长老和佛陀一起住在牛角婆罗树林,在某个明朗的月夜下 ,去找沙利子讨论佛法。沙利子说:「这个牛角沙罗树林如此清新可人,圆月当空,沙罗树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
然后,他一一询问在座杰出的长老——阿难达、勒瓦答(Revata)、阿奴卢塔、马哈咖沙巴与马哈摩嘎喇那,哪种比库会为了这座牛角沙罗树林增添光彩。和别人一样,马哈咖沙巴根据自己的性格回答:
沙利子吾友!若有比库他自己是个林住者,并赞颂林住;他自己是个托钵乞食者,并赞颂托钵乞食;他自己是个穿粪扫衣者,并赞颂穿粪扫衣;他自己是个持三衣者,并赞颂持三衣;他自己少欲、知足、离群、独居,并赞叹这些特质;他自己以经达到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并赞叹这些成就。这种比库才能成为这座牛角萨婆树林增添光彩。
马哈咖沙巴和阿难达的关系
根据传统的说法,马哈咖沙巴在前世与阿难达尊者有很深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阿难达曾两度是他的兄弟(Jat.488,535),一次是他儿子(Jat.450),甚至由此是杀他儿子的凶手(Jat.540),而在此世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学生(Vin,1:92)。

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开示
在《马哈咖沙巴相应》中,他们之间也有两次对话。他们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实际的问题,而和沙利子的谈话,则多指向教理的论点。
有一次(在SN16:10中提到),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众道场。但遭到马哈咖沙巴拒绝,他请阿难达自己去。可是阿难达似乎很想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们开示佛法,于是再度提出请求,最后马哈咖沙巴终于同意前往。不过,结果似乎出乎阿难达的预料之外。
在开示结束之后,偷罗低舍(Thullatissa)比库尼高声批评:「马哈咖沙巴大师怎么能冒昧地在多闻圣者的阿难达大师面前说法?者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要卖针给制针者一样。」显然这位比库尼比较喜欢阿难达温和的教导,而非马哈咖沙巴严厉甚至有些挑剔的方式,那些方式可能会碰触到她自己的弱点。
当马哈咖沙巴听到偷罗低舍的批评时,他问阿难达:(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我是卖针的小贩,而你是制针者,或我是制针者,而你是卖针的小贩呢?)
阿难达回答:「尊者!请谅解,她是个愚蠢的女人。」
「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是你受世尊当着僧众面前赞许,说:『比库们!我能随意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灭受想定与六神通,而阿难达也同样可以达成』吗?」
「不,尊者!」
「或他曾说:『马哈咖沙巴也同样可以达成』?」
从上面这件事情可看出,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认为阿难达调和的回答,足以应对当时的情况或完全公平的。偷罗低舍的批评显露了她个人对阿难达的贪着,他一直都受到女性的喜爱,而他也曾强力支持建立比库尼僧团。
偷罗低舍对阿难达情感的连繋,无法被阿难达一语带过,因此马哈咖沙巴以一种乍听之下有点刺耳的方式回应:「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他希望以此警告阿难达,避免过度涉入照顾尼众,因为她们可能会变得他喜欢他,而引起别人的怀疑。因此,马哈咖沙巴的回答,应视为一位离欲阿拉汉对尚未达到究竟解脱者的诚挚建议。然后,马哈咖沙巴立即强调,佛陀称赞的是他自己的禅定成就,而非阿难达的,这指出了两位元长老的心灵层次还差很远,以此激励阿难达努力到达那些成就。后来,偷罗低舍比库尼便舍戒还俗了。①
马哈咖沙巴指责阿难达
马哈咖沙巴尊者与阿难达之间的另一次对话,发生在下述场合(在SN16:11)提到)。有一次,阿难达尊者和一群比库一起去南山游行。这次,有三十位阿难达学生的最年轻僧侣,脱下僧袍还俗了,阿难达结束这次游行后,回到王舍城并去见马哈咖沙巴尊者,当礼敬他并坐下后,马哈咖沙巴说:
「阿难达吾友!是什么原因,世尊会说不可有超过三位比库,在施主家托钵乞食?」
「尊者!有三个原因:为了约束行为不端者;为了好比库们的福祉;以及为施主家考虑。」
「阿难达吾友!那么,你为何那些饮食不知节制,有无正念正知的放逸年轻新戒比库们去游行呢?你的表现就好像在践踏谷粮;你似乎破坏了施主们的信心。v你的徒众分崩离析,你的新人正在疏远,你这年轻人真不知道自己的分寸!」
「尊者我的头发都灰白了,却还不能免于被马哈咖沙巴尊者唤作『年轻人』。」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仍然重复他说过的话。
这件事本应就此结束,因为阿难达并未否认这项指责,他反对的只是马哈咖沙巴指责时伤人的方式。为了回应这项劝戒,阿难达也曾试图让学生更严谨地持戒。但是,这件事后来还是坏在偷罗难达比库尼手里,她和偷罗低舍都是比库尼僧团里的害群之马。
当偷罗难达听到阿难达被马哈咖沙巴尊者称作「年轻人」之时,义愤填膺地大声抗议,说马哈咖沙巴无权批评如阿难达一样睿智的比库,因为马哈咖沙巴过去曾是别派的沙门、偷罗难达就这样将僧团事物,转变成涉及诽谤的人身攻击。因为从我们先前的陈述可以看出,马哈咖沙巴原本是以独立沙门的身分出家,而非别派的信徒。偷罗难达就像任性的偷罗低舍一样,很快地就舍戒还俗了。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听到偷罗低舍的言论时,他对阿难达说:「偷罗难达比库尼所说的话鲁莽而轻率,因为我出家以后,除了我出家以后,除了世尊。阿拉汉。正觉者以为,没有追随过其他老师。」然后他提到他初次和相遇的故事。(SN16:11)

原注
u当沙利子进入阿拉汉果定时,马哈咖沙巴尊者曾见到上万梵天众礼敬沙利子,他并说:「强力显赫诸天神,如此上万梵天众,合掌恭敬礼敬彼睿智法将沙利子,安住禅定大禅师:『礼敬彼,最优秀者,礼敬彼,无上尊者。汝之禅定深莫名,吾等感叹未能知。』」
v他因缺乏正知行道,为毁了僧团的(新粮)。他允许不持戒的年轻比库们接触施主,而让后者不服。

译注
①偷罗低舍比库尼是偷罗难达比库尼的妹妹,两个人后来都因犯了巴拉基嘎(parajika)罪,而舍戒还俗。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
佛陀入灭
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场。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都已在那年提前入灭,而马哈咖沙巴和一群比库们,正在从波婆城(Pava)前往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路上。
途中他走到路旁,坐在一棵树下休息,那时正好有位裸形外道经过,手上拿着一坙据说只生长在天界的曼陀罗花。当马哈咖沙巴看到那朵花时,就知道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所以它才会在人间被发现。他问沙门是否听到任何关于他的老师——佛陀的消息,沙门告诉他:「苟答马(Gotama)沙门已在七天前入涅槃,这朵曼陀罗花就是我从他去世的地方捡来的。」
马哈咖沙巴召开第一次结集的因缘
在马哈咖沙巴那群比库当中,只有阿拉汉们保持平静与镇定,其他还未解脱烦恼者都匍匐在地,哭泣与悲叹:「世尊太早般涅槃了!『世间之眼』太早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然而,僧团中有位老年时才出家的须跋陀(Snbhadda)比库,对他的伙伴们说:「够了,朋友!勿悲伤。勿叹息,我们终于摆脱大沙门了。我们一直被他的话困扰,他告诉我们:『这对你的适当的,那是不适当的。』现在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再做不喜欢的事了。」
马哈咖沙巴尊者当时并未回应那些冷酷无情的话,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指责须拔陀比库,或如他应得的令他还俗,而引发争端。但我们稍后会看到,在佛陀荼毗后不久,马哈咖沙巴就针对此事,主张召集长老会议,以为后世子孙保存法与律。
然而现在,他只是劝比库们不要哭泣,要记得诸行无常。然后就和同伙们一起继续向古西那拉城(Kusinara)前进。
八分佛陀舍利
直到那时,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首长始终无法点燃佛陀葬礼的柴堆。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解释,存在于当地的无形天人们想延迟葬礼,直到马哈咖沙巴尊者赶来向大师遗体做最后礼敬为止。
当马哈咖沙巴尊者抵达时,他右绕三匝,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如来双足。在他那群比库们也随之顶礼之后,柴堆竟然自行燃烧起来。
如来遗体火化是很难得的大事,对于如何分配舍利,在家众与后来派遣使者来的人之间起了争执。但受教育尊者避免卷入争执,其他比库如阿奴卢塔与阿难达也是如此。最后,有位受人尊敬的头那(Dona)婆罗门决定将舍利分成八份,平分给八个要求者。他自己则拿走装舍利的容器。

召开第一次结集
马哈咖沙巴尊者将所分得的舍利拿给马嘎塔国的阿迦答沙都王(Ajatasattu),然后,就想到要保存佛陀的精神遗产——法与律。他会想到如此做,全是因为须拔陀挑战僧团戒律与主张废驰戒律。马哈咖沙巴以此为警惕,除非现在就订下严谨的标准,否则未来将无从保存。
如果须拔陀的态度散布开来——早在佛陀还在世时,就已有数群比库抱持这种态度——僧团与教法都会迅速地衰败与覆灭。为了防范于未然,马哈咖沙巴提议召集诵出法与律的长老大会,为后代子孙保存它们。
伍巴离诵出律藏,阿难达诵出经藏
他将这建议转达该聚集在王舍城的比库们。比库们都同意,并在他们的要求下,选择了五百位长老,他们全都是阿拉汉,唯一的例外者是阿难达。
阿难达的处境非常尴尬。由于他尚未达到究竟目标,因此不被允许参加集会;但由于他最擅长背诵佛陀的所有经典,所以又定得出席。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他最后通牒,一定得在结集开始前证得阿拉汉果。所幸他赶在会议开始前那晚完成,因此获得成为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人之一。当时其他比库都已离开王舍城,前往参加集会。
会议进行的第一个专案——律,由律藏的第一专家伍巴离(Upali)尊者诵出。第二个项目,编撰经典中的教法,是在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质问下,由阿难达诵出所有经文,后来被结集成「经藏」(Sutta PITAKA)的五部。②

主张不可舍弃微细戒
最后讨论的是,关于僧团的特别事务。其中,阿难达提到,在佛陀入灭前不久,曾同意舍弃微细戒。当阿难达被问到是否曾问佛陀,这些微细戒是指什么时,他承认忽略了这点。
如今在集会中,比库们对于这件事表达各种意见。由于并未获共识,马哈咖沙巴请与会大众三思,如果断然舍弃戒律。在家众与公众会指责他们,佛陀一去世就急着放松戒律。因此,马哈咖沙巴建议应保存戒律,无有例外,最后就做成这样的决定。
在主持一次结集后,原本就受到高度尊敬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地位更形提升,而被视为僧团的实质领袖。最主要是因为他相当资深,是当时存活最久的弟子之一。v
之后,马哈咖沙巴将佛陀的钵传给阿难达,作为忠实保存佛法的象征。因此,一般认为马哈咖沙巴是僧团中最有价值的接班人,而他则选择阿难达为继他之后最有价值的人。
遗体禅坐鸡足山中
在巴利文中,没有关于马哈咖沙巴去世时间与环境的记载,但在梵文史书里的「法之大师」中,根据北传佛教,提供了一个大长老奇特的结局。w根据这个记载,在第一次结集之后,马哈咖沙巴了解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并决定般涅槃。他传法给阿难达,对圣地做最后礼拜后,就进入王舍城。
他想要通知阿迦答沙都王自己即将入灭,但国王正在睡觉,马哈咖沙巴不希望吵醒他。于是单独爬上鸡足山(Kukkatapada)顶,盘腿坐在岩洞中,并决定要保持身体的完整,等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古译:弥勒佛)出世。马哈咖沙巴要将苟答马佛(Gotama,古译:乔达摩佛陀)的袈裟——世尊在他们首次见面时亲手赠予的那件粪扫衣,亲手交给美德亚(Metteyya)。然后,马哈咖沙巴进入究竟的涅槃,或根据另一种说法——入灭尽定③。此时大地震动,天人散花在他身上,山则阖起将他包在里面。
不久之后,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去鸡足山要看马哈咖沙巴。山开启一部分,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呈现在他们面前。国王想要将它火化,但阿难达告诉他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必须保持完整,直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出世。然后山又再度阖起,将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隔离在外。
中国佛教传统标示鸡足山的位置是在中国西南,中国有许多传说都记载,有虔诚的信徒前往朝山,历经艰难,就是要一睹在等待未来佛出世的马哈咖沙巴禅坐遗体。

原注
u第一次结集记载于Vin.2;284ff
v虽然注释说,马哈咖沙巴在第一次结集时是一百二十岁,但是,这说法很难取信于人,因为这意味着他比佛陀要大上四十岁,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
w这段历史完整重现在《阿首咖传》(Asoka vadana,古译:阿育王传)中,并在《天业譬喻》(Dkvyavakana)与其他作品中,包括对应于《相应部》(SN)的北传梵文本的《杂阿含经》(Samyudagama)均有节录。此处摘要是根据拉莫特(Etienne 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Histlry of lndian Buddhism),pp.206-207。虽然来源使用梵文,但为了本传记其余部分取得一致,我们使用巴利语的对照语。

译注
①根据《善见律》、《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所说,这位比库是老年出家的须拔陀。在《五分律》、《四分律》、《长阿含,游行经》中,说他是六群比库之一的释种跋难达。此外,《十诵律》等,只是说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摩诃罗比库。
②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③灭尽定:或译为(灭受想定)。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定,无色定的不还者与阿拉汉,才能获得的定。

第九章 马哈咖沙巴的偈
在《长老偈》中,有四十颂(Thag.1051_1090)归于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这些偈反映了大长老的一些特质与德性:他的苦行习性与少欲知足:他对自己与同修比库的严格;他的独立精神与自主;他对独居与远离人群的喜爱;他对禅修与定境的投入。这些偈也显示出长行文章中未呈现的事:他对周遭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这里只选录部分偈,我们读到的几乎全都是莱丝.大为斯(C.A.F.Rhys Davids)与诺曼(K.D.Norman)的翻译。
少欲知足,乐于苦行
首先,是劝诫比库对比库生活的四种基本资具,要练习少欲知足:
我从山居走下来,
进入城市行乞食。
行礼如仪见一人,
麻风患者正进食。
满手鳞癣与病状,
将一勺食布施我。
于彼置食入钵时,
一指掉落于其中。
我于墙角坐下来,
享用他布施之食,
吃时以及结束后,
我无丝毫厌恶感。

残羹剩饭以为食,
难闻尿液为医药,
露天树下为住所,
以粪扫衣为衣服:
专精于此诸事者,
山河大地皆其家。w(Thag.1054-1057)
攀爬山岩,离欲修禅定
当马哈咖沙巴被问到,为什么在年迈时,仍每天上下攀爬岩石,他回答:
高山巨岩陡峭坡,
有人攀爬极费力,
以神通力马哈咖沙巴升。
正念正知佛之子。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恐惧战栗皆舍弃。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熄灭炽燃之贪欲。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所作皆办已漏尽。(Thag.1058-1061)
树化云彩,于山岩心喜悦
人们又问马哈咖沙巴尊者,为什么以他的年纪,还想要住在森林与山上。难道不喜欢竹林精舍或其他城里的寺院吗?

迦利树花星罗布,
我于此区心喜悦;
象声回响实可爱,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蓝云彩之色光,
流泉淙淙清且凉,
赤色甲虫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蓝云峰如实塔,
如有尖顶之高楼,
象声回响实可爱,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于我足矣欲修禅,
于我足矣坚且觉,
于我足矣比库身,
坚定欲求究竟果。

于我足矣欲安乐,
具坚定心之比库。
于我足矣欲精进,
坚定心之安稳者。

彼如亚麻之蓝花,
如覆云彩之秋空,
且有鸟群许多种,
此山岩令我欣喜。

无俗人群访此山,
唯有在地之鹿群,
且有鸟群许多种:
此山岩令我欣喜。

清水流过宽峡谷,
鹿与猴群常出没,
苔藓湿毯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五部合奏之音乐,
无法给我这般喜,
如从一心之所得
我获佛法之正智。(Thag.1026-1071)

超越三界,苦行第一
在接下来的偈中,马哈咖沙巴尊者发出他自己的「狮子吼」:

尽此佛土之范围,
除了大圣本人外,
我是苦行第一者:
无人堪舆我相比。

大师已受我服侍,
佛陀教法已完成。
沉重负担已放下,
后有之根已拔除。

苟答马不执无数
于衣于住或于食。
彼无染如净莲华,
超越三界向出离。

四念处为彼劲项,
大圣具信为彼手,
其上彼眉圆满智,
熄灭诸欲明行足①。(Thag.1087-1090)

原注
u《长老偈》的英译本:(1)Psalns of the Brethren.Trans.C.S.F.Rhys Davids.PTS,1913.(2)Elders’Verses,vol.1.Trans.by K.R.Noman.PTS,1969.
v这些偈的引介语是援引自《长老偈注》
w直译为「真正是四方之人」,即无论他找到什么地方可住,都可以从中得到满足。
x本句巴利文为Alam me atthakamassa.由于马哈咖沙巴已达到究竟果,亦即阿拉汉果,因此他的偈必须被诠释为大力劝进他人,或指他想进入涅槃的直接禅定经验。
y我们在此发现巴利藏经文献里,少数提到「佛土」概念的一例。
z这首偈是通用的,在马哈摩嘎喇那的偈中也曾出现过。

译注
①明行足: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意指具足明与行。「明」是指等天眼明、宿命明、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色界四种禅、共有十五种圣弟子趋向涅槃的法行。由于明具足,一切智圆满:由于行具足,大悲圆满。

憨山禅师曹溪中兴录7-严斋戒以励清修

起初是寺里的僧人不守斋戒,蓄养牲畜来宰杀吃肉,凡是当官的入山让寺里的僧人准备酒肉,而寺里的僧人害怕被责罚就养牲畜来满足他们的口腹,上面食用了一份,下面的人就要食用十倍于此,这样以来杀害的生命耗费的钱财累年以来就数不胜数了,而本寺所受的连累的也没有停止的时候,那些怀着虔诚的心来瞻礼六祖大师的人们看到荤腥罗列在寺前而不是清净的上供,这样也对不住来礼敬的信众的诚心,积弊很久了,改革也很难,幸亏当初的海门周公开启了禁革,就给周公上书让下令严禁寺庙内宰杀。

案载志书,所有供应官员的都是蔬菜清斋,从大师进入到山门以后考虑到两院的威仪,难以百分之百的执行,正好遇到了直指顾公入山门为父母祈福,顾公执行了斋戒的要求,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不变的规定,这样以后不但保护了生命,也肃清了戒规,也省下了一笔费用,常住的僧人们也就没有那么劳累了,变成了真正持戒的僧人,也越来越精进,整个寺院一下子也清静了许多,复蒙祝亲到山里来,教育僧徒们,不要再养牲畜宰杀,鱼塘变成了莲花池,从此以后山门的面貌一下子改观了。

【原文】

先是寺僧多不守斋戒。畜养孳牲。以恣宰杀。故凡上司府县入山。当里甲供应者。必责寺僧。而差役恃此。以利其口腹。即上用其一。而下十倍之。故所伤生命。及所费资财。岁不胜纪。而本寺之累。亦无底止。且来者以礼祖为心。而腥荤罗列于前。殊非清供。亦非仁者本心也。积弊已久。思革为难。初幸观察海门周公。开禁革之端。准其呈状。及署篆观察余公。乃严禁宰杀。

案载志书。故凡供应官长。例以蔬斋清供。自师入山始。但虑两院威严。难以必行。值直指顾公入山。为二亲祈福。本县急督如故事。公行斋戒令。自此一定为恒规矣。此事既行。不唯保护生命。雅肃清规。即省费资财。岁计不赀。而常住亦免苦累。即僧持戒者。日益增进。丛林清肃。亦此一举矣。复蒙祝亲诣山中。教谕僧徒。戒养孳牲宰杀。变鱼塘为莲池。自此山门顿改观矣。

–节选自《憨山禅师梦游集》

Page 70 of 96
1 68 69 70 71 72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