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念练习的一些常见误解

摘自《正念疗法》(意)法布里奇奥·迪唐纳(Fabrizio Didonna)主编

生活中我们经常心不在焉,我们会有很多东西消失。尽管这些发现会让我们不安,但是也有好消息,那就是正念是可以培养的。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体检来提高身体素质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培养正念。

正念练习都会涉及某种形式的冥想,但对冥想练习的误解比比皆是,特别是在西方。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不是让大脑一片空白。虽然有些专注练习旨在使我们清空大脑里的想法,但这不是正念练习的目的。我们也不希望自己变得愚笨或失去分析能力。相反,正念练习是要训练大脑时刻觉察自己在干什么,包括当我们思考时觉察到我们在思考。

不是变得没有感情。许多人在内心深处希望正念练习能减轻他们在情绪方面的因扰,尤其是在陷人苦闷时,人们总是幻想着自己变得没有感情。事实上,正念练习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我们练习关注心理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会更充分、更真切地注意到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放弃平时的防御(如通过娱乐或进食转移对不适感的注意)时,我们识别自己的感觉的能力变得更强了。

不是脱离生活。因为大多数冥想练习最初是由僧侣、尼姑和隐士提炼出来的,所以人们经常认为冥想练习意味着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尽管在简单化的环境中练习正念确实有好处,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也并未完全脱离生活。相反,生活的悲欢离合会更生动,因为我们在花时间关注我们每时每刻的体验。

不是追求极乐。大师在幸福地微笑,其他人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这幅画面非常吸引人。在冥想初期,许多人在发现自己走神儿时会感到苦恼、焦虑或不安。特别愉快的心理状态确实会出现,在正念冥想中我们允许它们出现或消失—既不固守幸福的状态,也不拒绝不愉快的状态。

不是回避疼痛。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忍受疼痛的能力,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疼痛。我们会刻意不做旨在使我们感觉更好的自动化动作。例如,如果我们在冥想时感觉身体瘙痒,一个典型的指令是,观察瘙痒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任何冲动(如抓挠的冲动)一但我们不把这一冲动付诸行动。因此,我们的确更生动地体验到了疼痛和不适,不只是瘙痒和身体疼痛,还包括所有情感上的不适。当我们探索并接受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时,我们承受它们的能力就会增强。我们还发现,疼痛的感觉与伴随着疼痛的痛苦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当我们抵制、反抗或回避疼痛,而不是时刻接纳疼痛时,痛苦的感觉就会出现。

什么是正念疗法

图文均来自网络

正念疗法(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强调正视当下和觉察。正念疗法是由马萨诸塞大学的荣誉教授 Jon Kabat-Zinn(台译名:卡巴金),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由长时间的反应和文献报告,正念疗法对于精神官能症、焦虑症、思觉失调症、恐慌症、忧郁症、强迫症、重大创伤后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附属减压门诊的卡巴金Jon Kabat -Zinn博士亲身体验正念禅修,将正念带出宗教、引入身心医疗保健,创立正念减压疗法。卡巴金将正念定义为:是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不加评判的一种觉知力。Kabat-Zinn指出正念虽源于佛教徒的修习方式,但跟佛教本身或做佛教徒并没有必然关系。因此,无论文化背景和信仰如何,都不会妨碍正念的练习。

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的治疗中也有大量应用。

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相关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不仅如此,医学研究还显示,坚持练习某些类型的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疼痛(如神经性头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正念疗法的基本观念

漫不经心或是自我思考都是大脑和身心的自然状态,但是经常会产生纷乱或是极端的想法。对照于冥想或是宗教而言,正念是类似于上述的行为,但不刻意做出吐纳观想等宗教式的举动,也不压抑任何的思绪、念头或杂念,反而刻意专注于当下的内心观察,暂时不要对于内心的思绪做出评断,带着好奇心的本质,迎接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刻。

正念有七个主要的要素:

初心:保持好奇心,把面对每一次的事物接触,都当作是第一次面对,尝试保持新鲜的经验。

接纳:实际体察自己或是外在,对于面对事物的身心现象,接纳思绪或是环境的本来样貌。

不评断:尽可能采取不偏不倚的观察态度,对于现在不要急着做出好坏、对错的论断。 自我慈悲:接纳自己并珍惜自己,接受原原本本的模样,在当中发展出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并且不要对于身心做自我伤害、人格批判。

平等心:对身心所有的经验,都以欢迎和温柔的方式面对,让注意力可以平均于身体的内外、自由自在的改变。

不刻意努力:当念头或思绪产生时,就让身心停留在当下的状态,不需要压抑或是逃避,在正念当中也不强求达成任何预设目标,或者希望在正念当中改变或得到什么。 顺其自然:平静地看着事物的本来面貌,接受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也顺应事物的变化或节奏,在这当中观察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身心不需要妄加施予压力。

正念疗法的执行方法

盲眼食物静观:在团体治疗当中,学习正念的学员暂时闭上眼睛,由主导正念疗法的医事人员,发给一个可以食用的食物(最典型的是给予葡萄干),正念学习的成员,透过手指的触感、鼻子的嗅觉、耳朵的听觉,试着感受这个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后放入口中时,由舌头和味觉的体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么。用这个方式来初步体会正念的基本观念。

身体扫描:学习的成员可以躺下或是坐着,让身体在最为放松自在的环境里,先从注意呼吸开始安静身心,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留意吸入时身体呼吸变化,接着主导正念的医事人员,由口语引导学员从头皮、脸部五官、肩颈、躯干、四肢等,把注意力感受放在身体各个部位,最后留意全身的体会。在这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分心、产生杂念,都没有关系,学习者也不需要批判自己的分心,只要将念头再拉回来即可。

观息冥想:对自己呼吸的感觉当个纯粹的观察者,留意自己使用那些身体部分呼吸。当分心时把专注力带回呼吸。

正念聆听:保持正念呼吸的方式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当中,聆听背景声音的发展,同时留心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

四种正念疗法

斯蒂文·C.海斯(Steven C.Hayes)认为行为疗法的第一个时代是基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而形成的行为训练法;行为疗法的第二个时代是认知行为疗法,在行为主义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认知元素;第三个时代是一系列正念疗法,引入东方的精神训练元素。目前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等。

1.正念减压疗法(MBSR)

美国心理学家卡巴金创立了MBSR,包括八周的日常正念训练。正念训练包括:呼吸练习、身体扫描、哈他瑜伽和正念行走等。Grossman等人研究表明:正念减压疗法对临床和非临床患者的都有疗效。临床上正念训练对疼痛、癌症、心脏疾病、抑郁和焦虑有效果;非临床上正念训练对提高人们面对日常生活压力,有着持续、显著的效果。

正念训练方式是依靠求助者自己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施行治疗方式。正念训练是主动的自我指导,而非被动的接受治疗,是“非干预治疗”,强调自主疗愈和幸福健康观。最基本的内容是:关注呼吸,专注和觉知,不做任何判断的接受现实。

2. 正念认知疗法(MBCT)

MBCT是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的简称,也是一个为期8周的正念团体课程。

1994年,剑桥大学的John Teasdale、牛津大学的Mark Williams和多伦多大学的Zindel Segal三位心理学教授,为了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预防复发,在正念减压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为CBT)的一些视角,以及一些核心要素,针对导致抑郁情绪的心理机制设计出了这一套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方案。并在2000年发表一篇关键论文,首次证明了MBCT可以把3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再次发作可能性减少一半。英国的临床实践委员会也把MBCT列入他们针对多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推荐疗法。

正念认知MBCT八周课推出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支持,推动了正念学术研究文献的指数化增长。在其有效性获得验证后,MBCT正被扩展到应对多种其他的身心疾病中,包括焦虑、失眠、情绪问题、慢性疼痛、注意力涣散等等。

WHO认为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威胁。每5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会在一生的时间里经历一次严重的抑郁。对首次发作的抑郁症而言,大约有50%的概率会再次发作。如果有3次抑郁经历以后,复发几率达到了80%。

临床上诊断一位患者是否患了抑郁症基本上的核心有两条,一个是情绪低落,一个是兴趣丧失。再加上其他的一系列的躯体或者心理症状,比如食欲下降、失眠,或者早上很早就醒然后无法再睡着,再比如明显的体重增加或者减少以及注意力无法集中,还有那种内心的枯竭感或者说无价值感……类似这样的躯体和心理的症状,如果有五条组合到了一起,在临床上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了。

预防抑郁症复发的关键在于减弱对低落情绪的认知反应性,用一种新的应对想法和感受的方式,一种接纳的方式平和地面对。并不是去改变经验本身,而是去改变和经验的关系。正念恰恰可以在这个方面给到帮助,通过正念觉察的培育进入存在模式,进而避免惯性反应的恶性循环。

虽然MBCT是针对抑郁人群所设计的,但是实际上它对健康人群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实际上这些把情绪障碍的患者困住的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有,也是阻碍我们每个人充分活出自己潜力的心理机制。对健康人群来说,MBCT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觉察、自我了解、培育存在模式,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的情绪和情景,提升情绪平衡能力和主观的幸福感,保持内心的健康。

目前,英国卫生署将MBCT列为预防忧郁症复发的最佳疗愈方法。美国最新版的《心理障碍临床手册》也纳入了正念的基本理念。全球有60多个国家,包括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在内720多家医院及机构开设正念课程帮助患者及社会大众。

3. 辩证行为疗法(DBT)

DBT最初一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疗法,后发现该疗法对饮食障碍和慢性抑郁有效果。它根植于正题-反题-整合的动态变化的辩证哲学基础。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力之间的紧张状态将导致治愈性的改变。DBT包含的正念技术:(1)观察、描述和参与三个行为;(2)如何观察、描述和参与:即不评判、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有效。

辩证的核心是彻底的接受改变的整合,全然的接受自己,全然的接受行为和环境的变化。全盘接受是个人不带任何成见地容纳当下“这一刻”和“这个现实世界”。换句话说,一个人既不选择现实世界某一部分予以接受,也不选择另一部分予以排斥,而是对“此时此刻的完全接受”。这意味着全盘接受不只是简单的认知态度或认知活动;它是一种整体行动。

4.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

ACT认为痛苦是言语处理的结果,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言语重构了糟糕的体验。人们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试图回避一些个体情感,想法或感受,把痛苦扩大化了。个人的经验性回避很难实现,它通常与记忆相关。人们越试图回避自己的经历,越可能导致记忆浮现。例如不要焦虑的念头恰恰提醒个体处于焦虑的状态。经验性回避使人无法在当下有效的解决问题。ACT是基于正念的疗法,它提升人们觉知和非评判性,降低了语言的控制,提升了对个人经历的接受度。ACT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心理的灵活性,对自己的经历接受性。在治疗抑郁、社交恐惧、工作压力、精神病、慢性疼痛等,一系列的文献研究证明ACT疗法有积极疗效。

基于正念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主张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而不仅是消除疾病;第二,主张治疗的方式是主动的自我指导与自我疗愈,而不是被动接受式的治疗方式。西方各临床机构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辅助治疗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等疾病等身体疾病,而且对缓解抑郁、焦虑症状以及防止抑郁复发,提高个体的有效情绪调节能力、维持情绪稳定性、增强主观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也有重要作用。最近,人们发现它对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也有积极疗效。研究表明正念训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例如静默练习。正念训练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求个体进行规律性的练习,个体只是简单地不评判的观察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有时治疗师很难评估。

正念疗法:心智清晰度的四个阶段

摘自《正念疗法》(意)法布里奇奥·迪唐纳(Fabrizio Didonna)主编

佛教传统中的经典冥想文献描述了一个系统的(且可重复)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心智得以净化,干扰得到清除,同时心智变得越来越专注和强大。在心智至少暂时放弃上文谈到的五种障碍(五盖)之前,它不会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如果在意识流中出现任何有害或不道德的冲动,所有进展都会立即被抹杀。这不是一条禁令,而是对心智的自然品质的描述,只有当思想和意图在道德上保持健康时,心智才能达到专注的高级状态。

禅定的第一阶段伴随着强烈的身心愉悦感,它更多的是一种渗透到身体深处的幸福状态,而不是感官愉悦。这一阶段还包含心智的正常的概念功能或话语功能。个体在感到专注的同时,还保留着随意表达和指导思想的能力。

在第二阶段,话语功能停止,而专注力自然而然带来的天然的快乐持续存在。这并不是说大脑已停止运转,而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即那些指导和维持审慎的概念思维的功能)停止了。按照佛教的逻辑,只有当语言表达和符号操纵这些干扰停止时,人才能达到以高水平的内在清晰度为特征的深层次心智水平。

在禅定的第三阶段,弥漫于前两个阶段的强烈的快乐感逐渐减弱,变成更加微妙的幸福感。

到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所有的快乐都被舍心(equanimity)取代,舍心是一种以完全客观的眼光看待现象的高度的平等心。妨碍我们看清事物的两种心智态度——趋向令人愉快的事物和逃避令人不快的事物——都被舍心克服了。此时,我们可以说,专注的心得到了净化,明亮又稳定。此外,就像在坩埚中提纯出的黄金一样,它变得具有可塑性,可以灵活地转变为许多非常规的功能模式。

附录:

正念疗法(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强调正视当下和觉察。正念疗法是由马萨诸塞大学的荣誉教授 Jon Kabat-Zinn(译名:卡巴金),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由长时间的反应和文献报告,正念疗法对于精神官能症、焦虑症、思觉失调症、恐慌症、忧郁症、强迫症、重大创伤后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正念疗法》一书从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正念的起源和发展,从神经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现象学的角度剖析了正念的概念,以应用为背景,介绍了多种基于正念的干预方法及其在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及基于正念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全书收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并依据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疾病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正念对人的身心的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总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概念和现象学;第二部分是临床应用;第三部分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正念干预;第四部分是针对特定给环境与人群的正念干预。这本书本身也很可能成为催化剂,进一步放大人们对正念的兴趣,因为它不仅使这一学术兴趣合法化,而且也鼓励学生、年轻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思考。

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的治疗中也有大量应用。

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相关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不仅如此,医学研究还显示,坚持练习某些类型的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疼痛(如神经性头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阿姜查尊者對修出入息修法的詳細講解

修定時,集中注意力於呼吸,想象你獨自坐著,沒有任何事物會干擾到你。擴大這樣的想法,直到心完全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剩下呼吸的進與出。心一定要遠離外在世界,不要想到旁邊還有什麼人,不要讓心有擾動的機會,最好將它們完全拋開,空無一人——只有你獨自坐著。

擴大這樣的想法,直到一切人與事的記憶與思想完全褪盡,對外界絲毫不感興趣,只專注於入出息念。正常地呼吸,讓入息與出息自然進行,不要強制它變長或變短,變強或變弱。保持呼吸平順,看著它進出身體。心放下外在事物後,你將不再受到外面噪音的影響,不會被外界干擾。

無論是形色、聲音或其他外在事物,都不會成為影響你的因素,因為心不再注意它們,它只專注於呼吸。如果心受到擾動而無法集中,試著深呼吸。先把肺吸滿空氣,然後完全吐出,幾次之後,再回到原來的禪修上。調整一段時間後,正常的話,心會重新恢復平靜,不過,它一定會再度跑開。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把心再拉回來,深深地吸氣,然後把肺部的空氣完全吐盡,再吸氣,重新回到入出息念上,再度專注於吸氣與吐氣。技巧純熟之前,一定要先下一番工夫。最後,心一定能摒除外緣,安定下來。當外緣進不了你的心,無法妨礙它時,你就能看見心。

心是覺察的對象之一,其他還包括呼吸與法,它們都將呈現在覺察的範圍內,集中在你的鼻尖,正念則專注於入出息上。如此修行,你將漸入佳境,不只心安定下來,原本粗糙的呼吸也變勻細。身與心都能放下外緣,感到輕安。此後,覺察由外在世界,轉而向內心集中。

心集中後,保持覺察於集中的點上,你將清楚地看見呼吸的進與出。正念將更敏銳,也將更清楚覺察內心的對象與活動。當你的心就能遠離一切擾動的形式。它會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禪定。當你的焦點集中時——此處是集中於入出息念——你就能因為正念的力量,而獲得洞見與覺醒。

你持續清楚地看著呼吸,正念會增強,心在各方面也會變得更敏銳。外在世界逐漸脫離你的覺察,心也不再對外界做出反應。你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一切感官機能都集中在一起。你感到自在,心已經解脫外在的束縛。覺察一直跟著呼吸進出,愈來愈深細,最後幾乎覺察不到呼吸。

你可以說,是對呼吸的知覺不見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呼吸本身不見了。換言之,呼吸已經細到難以察覺。事實上,呼吸仍然還在,只是太細了,就像消失了一般。為什麼?因為心也變得太細了,只剩下純然的覺知,一種非常特殊的覺醒狀態。雖然呼吸不見了,心仍然清楚地覺知它不見了。

持續保持這樣的覺醒。此時,你可能會開始懷疑,因為會出現所謂的「瑞相」(或譯「定相」與「似相」,修禪定時出現的徵兆或心靈景象)。它可能有很多種,包括各種影象與聲音。在這個修行的階段,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如果真的出現瑞相——不是所有人都會——如實覺知即可,覺知它們也是無常的現象。不要懷疑,或讓自己陷入驚慌。這個時候,你應該保持內心安定不動,並且格外覺醒。有些人察覺呼吸不見後,會很震驚。當呼吸消失時,你會痛苦,甚至害怕自己是否會死掉。

因此,你必須瞭解,這是修行過程的自然現象。觀察呼吸消失的感受,並且繼續以此作為禪觀的對象。佛陀稱此為最堅固與不可動搖的禪定形式,它也只是心的一個堅固的對象。當你達到這樣的境界時,你將會察覺心中許多不尋常與微細的改變與轉化。

身體會變得很輕,甚至完全消失,你會覺得自己像是飄浮在空氣中,完全沒有重量。你會覺得自己好像位於太空中,並且對應不到自己的感官。當你繼續修行時,你應該瞭解,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把心安立在輕鬆與安全無虞的狀態。

一旦制心一處後,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影響它,你可以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自在地維持禪定,沒有任何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覺。修習禪定到這個層次,你將可以隨心所欲地進入或離開。你是在輕鬆自在的狀態下離開,而非因為疲累或厭倦。

這就是禪定,放鬆而舒適,你可以毫無障礙地進入或離開。如果你真的擁有這樣的禪定,只要坐禪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你就可以維持好幾天的平靜與祥和。達到這樣的禪定境界具有淨化心靈的效果,你所經驗到的一切事物,都會成為禪修的對象。

這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它是禪定成熟的結果。禪定有安定內心的作用。一旦心靜下來,智慧與禪定便會彰顯出來,它就會更加自制與沈著。這種情況出現後,便能為淨化行為注入力量;行為愈淨化,禪定的力量也會更強與更深細,接著智慧也會更加成熟。

它們就像這樣彼此支持,每一種修行都是其餘二者的助緣。最後,它們都成了同義詞。你瞭解當心不安定時,你毋須執著於它;即使心是安定的,你也不應該執著。放下這種負擔,心將更加輕盈。無論你經驗到喜歡或討厭的情況,都可以保持自在。

心就是這樣的維持安定。修定不只在坐姿時,禪定的意思是指心穩固不動,當你活動時,讓心維持穩定,並且以正念正知,隨時保持心的穩定(這與六祖所說的無相定就非常相近了)。無論遇見喜歡或討厭的情況,都如實覺知它們是無常與不確定的,以這樣的方式,保持心的鎮定與平常。

有兩種平靜,一種是由禪定引發,另一種則是由智慧引發。禪定引發的平靜,仍有煩惱,這樣的平靜是藉由隔離心與境而來。當心沒有接觸外緣時,可以很安定,你可能因此而貪取禪定的喜悅;不過,當感官刺激生起時,心很快就動搖了。

它害怕樂或苦、稱贊或詆毀,害怕色、聲、香、味、觸。只透過禪定獲得平靜的人,害怕一切事物,不想牽涉任何人與事,因為他們害怕心受到干擾。這種人只想躲到安靜的地方,享受禪樂,不想離開。這種禪定隱含許多痛苦,人們發現自己很難脫離它。

與人相處,他們不想看或聽任何事,一點也不想接觸外界。他們只想選擇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住下來,以避免與人交談,受到打擾。單靠這種平靜無法成事,如果你已經達到必要的安定,就應該先退出,以它作為觀想的基礎。觀想禪定本身的狀態,將心與不同的外境連接起來,並作反省。

由止起觀,觀察色、聲、香、味、觸與法,思惟無常、苦與無我等三項特質。當你充分觀察後,便可以再次入定。你可以透過坐禪,重新進入,然後再以新的定境,進行觀察。以禪定訓練與淨化內心,並挑戰它,當你正見增長後,再用它來對抗煩惱。

如果你只是入定並待在那裡,將得不到任何洞見,你只是讓心安定下來而已。不過,如果你由定起觀,從接觸外界的經驗開始,這個禪定將逐步深入內心,直到它體會到最深奧的涅槃為止。由智慧得到的平靜與禪定所得不同,因為當心出定時,智慧可以讓它不畏懼色、聲、香、味、觸、法。

也就是說,出現感官接觸時,心很快就覺知正在發生的事。接觸外境時,你可以很快就拋開與放下,因為正念夠敏銳的緣故。事實上,沒有比你們正在修行的內觀更高的法了。如果你們對它有清晰瞭解,它將為你們帶來平靜。讓心平靜即是所謂的「定」(samadhi)。

心是非常善變與不穩的,你們注意到了嗎?有時候,坐下來修禪時,心沒有一刻是安寧的;有時候,坐下來,用盡一切方法,心還是靜不下來,它一直想逃開。有時還不錯,有時則糟透了。心以各種面貌呈現在你的眼前。坐禪時,你們常被告知要閉上眼睛,如此才不會被外界繽紛的萬象所影響。

閉上眼睛時,你們的注意力自然會轉向內心。靜坐,眼光內斂,並專注於呼吸。覺知呼吸比什麼都重要,專注於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你就會掌握覺察的焦點。當戒、定、慧一起運作時,當下你就能看見呼吸、感受、心與法。最後,達到止觀雙運的境界。

當你像這樣訓練心時,它比你只修定時更加微妙,心變得更強而有力,並且不再逃避。帶著這樣的能量,你將無所畏懼。過去,你害怕經驗事物,不過現在你瞭解它們的實相,因此不再害怕。你知道自己心的力量,因而可以不怕。無論眼睛見色,或耳朵聞聲,你都可以進行思惟。

你對於萬法的思惟,愈來愈嫻熟,並且對修行愈來愈有自信,因此可以勇敢面對任何情況。無論是形色、聲音或其他,你都可以在它們出現時,立刻就認出它們,並迅速放下。無論是什麼,你都可以放下。你清楚地看見快樂與痛苦,並任由它們離去,無論在哪裡看見,你當下就可以放手。

持續放下,當它們生起時便拋開,因此沒有事物可以停駐並左右你的內心。你放下它們,以維持內在平靜。一切現象此時已無立足之地,不能影響到你,這就是內觀(vipassana)的力量。當這種覺醒在你的內心生起時,這樣的修行就可以被稱為「內觀」,它是對事物清楚而如實的認識,這是最高層次的平靜。

隨時維持內在的止與觀,只是散步以及看見地上的落葉,都能提供我們思惟無常的機會。我們和葉子一樣,老了,就會凋零與死亡,其他人也和我們一樣。我們應該像這樣,無論行、住、坐、臥,都努力提升內心思惟與覺醒的層次。這才是正確的修禪,隨時隨地都仔細看顧當下的心念。

如果你清楚瞭解這點,你就會知道,內心的禪定不一定需要禪坐的形式。明白這點之後,你在任何時間、任何姿勢,都可以訓練覺察。正念分分秒秒不斷顯現,對內心萬法的覺醒也隨之而生。無論去到哪裡,你都持續在修行。如果你這樣修心,你的禪修可以進展快速,達到以圓滿。

這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請努力維持一貫的修行,想想不連貫與不認真修行的弊病,並嘗試保持一貫的修行熱誠。如此,你才真的有可能斷除煩惱。對於禪定中可能會出現許多情況,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但是你只需要知道,這樣就夠了。

什麼都可能發生,只是別太在意。當你具備這樣的見解時,這些經驗生起後便會消失,不會造成你的障礙。它們都是無常的內心活動,本身沒有實質的內涵。

阿姜查尊者:禪定的危險

「定」能給禪修者帶來許多的害處或益處,你不能說它只會帶來其中的一種。對於一位沒有智慧的人,它是有害的,但是,對一位有智慧的人,它能帶來真正的利益,它可以引導他到內觀。

對禪修者最大的傷害是禪那,也就是深而持續寧靜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的安詳。有安詳的地方,就會有快樂。一有快樂,對快樂的執著和執取就會生起。禪修者會不想審察任何其它的東西,他只想耽溺在那快樂的感覺中。

當我們已修行了一段長時間,也許就會熟練於很快進入這種定。只要我們開始注意我們的禪修對象,心就進入寧靜,並且我們不想出來觀察任何東西。我們只陷於那快樂之中。對一位練習禪修的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危險。

我們要利用「近行定」。於此,我們進入寧靜,而後,當心足夠寧靜時,我們出來觀察較外層的心理活動。以一顆寧靜的心來觀看外層會生起智慧。這點難以理解,因為它幾乎像一般的思考和想象。

當思考存在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心並不寧靜,但是,那個思考實際是在寧靜中生起的。有審察存在著,但它不會干擾寧靜。我們提起思考,以便審察。這兒,我們提起思考來檢查,不是毫無目標的思考或想象;它是從一顆安詳之心生起的東西。這叫做「在寧靜中覺知」和「在覺知中寧靜」。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思考和想象的話,心就不會安詳,它會受到干擾。可是,我不是在談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種從安詳的心所生起的感覺,它叫做「審察」。智慧是在這兒生起的。

因此,有正定和邪定。

邪定是指心進入寧靜,而完全沒有覺知。一個人可以坐二小時甚至整天,但是心卻不知道它在哪裡或發生了什麼,它什麼都不知道。只有寧靜,如此而已。就好像一把磨利了的刀,我們卻不使用一般。這是一種無知的寧靜,因為這裡沒有多少自我的覺知存在。禪修者也許會認為他已經到達了究竟,因而不再去尋求其它的東西。在這層次,「定」成為一個敵人,因為沒有對與錯的覺知,智慧就無法生起。

有了正定,不論達到什麼層次的寧靜,都會有覺知,會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這就是能夠引生智慧的定,他不會迷失在其中。禪修者對這點要好好瞭解。沒有覺知,你不能前進;從頭到尾都必須要有它。這種定是沒有危險的。

你也許會想利益是從何處生起的,智慧是如何從定生起的?當正定已培養了,智慧在一切時候都有機會生起。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碰到所觸或意經驗到法,在所有的姿勢中,心住於那些根塵實相的全然覺知中,而不去揀擇。在任何姿勢中,我們全然地覺知快樂與不快樂的生起。

我們將這兩者都放下而不去執著。這就叫做「正確的修行」,這存在於所有的姿勢中。「所有的姿勢」這幾個字並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它們也指「心」,也就是它在一切時中都擁有對實相的正念和正知。當「定」已正確地培養,智慧就這樣生起。這叫作「內觀」,也就是對實相的認知。

安詳有兩種:粗的和細的。從「定」產生的安詳是粗的一種。這心安詳時,就有快樂。於是心就把這個快樂當作安詳。但是,快樂與不快樂都是「有」和「生」,在這兒是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因為我們仍執著於它們。因此,快樂不是安詳,安詳也不是快樂。

另一種的安詳是從「慧」而來的。在這兒我們不會將安詳與快樂混淆,我們知道能夠審察並了知快樂與不快樂的心才是安詳。從智慧中所生起的安詳並不是快樂,而是那看見快樂與不快樂實相的東西才是安詳,對這些狀態不起執著,心超越於它們之上,這才是所有佛法修行的真正目標。

蒂帕嬷的奇迹


摘自《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Dipa Ma-The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1.蒂帕嬷修学神通的因缘 (摘自第二章 )

在1965年,蒂帕嬷被带进了一个新的禅修领域。因为穆恁德拉(蒂帕嬷的师傅)将要回印度,马哈希尊者对他这位弟子说,你既然要回到“ 神通的国度”,你应该对神通有所了解。他想让穆恁德拉修炼神通,但是穆恁德拉忙于教导弟子没有时间修炼。因此,穆恁德拉决定训练别人,也算一个实验,用来证明神通的真实性。为此,他选择了他的最优秀的一些学生,就是蒂帕嬷和她的一家,直接按照清净道论的方法进行训练。穆恁德拉知道神通不仅是不寻常的,而且可能让人走偏道路。如果一个弟子的德行不够,滥用神通的危险很大。蒂帕嬷被选中,不仅因为她的定力,也是因为她有无可挑剔的德行。

蒂帕嬷、西嬷(蒂帕嬷的妹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都得到了传授,修炼隐身、一身变双身、无火煮食、他心通、游历天堂地狱、超越时间旅行、宿命通等等。蒂帕嬷是穆恁德拉最能干的弟子,也是最能玩神通的。据说她有时穿墙而过若无其事地来见穆恁德拉,或者突然就从毫无一物的空气中现身,还说她掌握了所有的五类神通。

2.禅定和神通的成就(摘自第九章)

蒂帕嬷在穆恁德拉指导下开发出了神通,但是没有他的要求她绝不会给别人表现这些神通。神通不是由内观获得,而是通过修定,这种修行心会进入称为禅那的深定。在修禅那时,她能如意地进入经典的八定之中任何一定,并且在定中停留她所希望的时间。在比较深的定中,身体的新陈代谢几乎停止,所以不需要喝水、吃饭、运动、以及上厕所。蒂帕嬷能够通过决意进入某一定并且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醒来”或者说出定。有一次,她决定进入第八定并且在定中停留3天20小时8分 3秒。她出定的时间就精确到她预先确定的秒数。

当她离开缅甸后,蒂帕嬷停止了修练神通。她坚持认为神通包含我相因此对解脱是一种障碍。穆恁德拉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说:“这些神通并不重要,悟道才是重要的。你需要智慧驾驭这些神通。你不要想带着我相运用这些神通,因为这不是你的。你不能运用神通并且认为正是你很了不起。
这不是智慧。”

杰克.英格勒尔曾经问蒂帕嬷她是否还拥有她多年前根穆恁德拉学习时获得的神通。

“没有,”她回答说。

“你可以把神通找回来吗?”

“可以,”她说,“但是要很长时间。”

“多长?”杰克问道,心想她可能会说几个月或几年。

“嗯,大约三天,”她回答说,“如果我很认真地用功的话。”

(五种神通,略)

按照穆恁德拉,蒂帕嬷向他表演了这些神通(五种神通)的每一种。下面内容是基于穆恁德拉的回忆。“你可能不相信,”他说,“但这是真的。”

有一次穆恁德拉正在他的房间,他注意到他窗外的天空有些不寻常。他向外看,看见蒂帕嬷在树梢上方的空中一边咧着嘴向他笑,一边在空中她变现的房屋里面玩。通过把风元素变为地元素,他可以在半空中造出一个建筑物。

把厚重的元素变成风元素,产生的震撼稍小一点但同样也是令人惊奇的事。有时蒂帕嬷和她的妹妹西嬷去见穆恁德拉会突然在他的房间现身,蒂帕嬷偶尔在离开时会穿过关着的门走出去。如果她感到很有玩兴,她可能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最近的墙壁,直接穿墙
走过去。

蒂帕嬷学会了用她的手产生火元素来生火做饭。她还能把地元素变成水元素,她曾这样向穆恁德拉表演:象跳水那样她潜入一块地面之下然后从中钻出来,衣服头发都是湿的。如果她必须一个人走夜路,蒂帕嬷会复制一个身体,给她自己造一个同伴,这样就没人找她麻烦。

蒂帕嬷的这方面的神通曾由第三方测试过。穆恁德拉认识摩羯陀大学的一位印度古代史教授,这位教授怀疑神通的存在。穆恁德拉表明愿意向他证明神通的存在,于是他们俩就安排了一个实验。这个教授派了一个他信得过的研究生在蒂帕嬷禅坐的房间守着以确保她没有离开房间。在实验那天,那位研究生确认蒂帕嬷从没有从禅坐中起来,但是在同时,她却出现在十里之外的教授办公室和教授说话。

蒂帕嬷和西嬷曾联手用她们的神通力影响一辆公共汽车的运行。在仰光的一天下午,她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当车子终于到了的时候,已经晚点一个小时,她们意识到她们会错过约定的时间太多。由于按时到达很重要,她们开始入定并且让公共汽车正点到达。“在三摩地状态,”穆恁德拉解释说,“她们决意并且移动那辆她们坐的汽车。她们让时间和距离变短。这是可以做到的。佛陀曾经对秧倔摩罗运用这种神通。当秧倔摩罗想杀佛陀的时候,他不断追赶佛陀,但佛陀没有移动他也追不上。这是因为佛陀用他的神通使他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当缅甸外交官吴丹(U Thant)就要就成为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时,穆恁德拉知道吴丹会作一个就职演说,就叫蒂帕嬷进入未来并且记住就职演说的内容。然后她念出就职演说,穆恁德拉把它录下来。据穆恁德拉说,一个月以后,吴丹作了完全一致的演说,和蒂帕嬷预先知道的一字不差。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的话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久遠,或是轟動一時,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權威所說,而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是沙門、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蒂帕嬷弟子的故事

摘自《佛陀的女儿》

🌸老妇人玛胡里.拉塔(Madhuri Lata)

Jack Engler 讲述

我在加尔各答做调研的时候,蒂帕嬷带了她的一位邻居来见我,是位名叫玛胡里.拉塔(Madhuri Lata)的六十五岁老妇人。她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和大多数印度家庭不一样的是,她只和她的丈夫住在一起,家里没有其他成员。她丈夫对她说:“你现在无事可干了,你不是有位‘姑妈’蒂帕嬷教禅修么?你为什么不去和她谈谈,也许有点事干。”

玛胡里智力上有点迟钝,但是她去见了蒂帕嬷,蒂帕嬷教了她基本的修习(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由于呼吸导致的起伏上),观照”升起,落下,升起,落下”。玛胡里说 “行”,便起身回家了,她要下四层楼梯,穿过一个巷子才能回到家。可是她才下了一半楼梯就想不起来蒂帕嬷的的指导了,她只好回去。

她问蒂帕嬷:“我该干什么来着?“

蒂帕嬷说“升起,落下”

“哦,对对”

一共四次,玛胡里忘了指导而不得不回去,蒂帕嬷对她很耐心。玛胡里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才明白基本的教导。但是一旦她理解了,她就如同老虎一样(勇猛)。在她开始修行之前,玛胡里有关节炎,风湿病和肠病,她的腰几乎弯到九十度。但是在我遇到她时,那是在她证悟之后,她可以腰背挺直地走路,肠病也消失了。她是一位极其朴实和蔼的妇人。

在向我描述了她的证悟的经历后,她说“我一直以来想告诉别人这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奇妙的事情,但是以前我无法和别人分享这个,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

🌸只要两三天

Daw Than Myint 讲述

每天晚上我都带我母亲去寺院,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缅甸女士告诉我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里修行。白天她要干活,晚上孩子睡了后她就禅修。两个月内她就证到了初果。

所以我全职教书和同时进修硕士课程的时候就以此为榜样。我早晨四点起床,禅坐到五点半,去学校待到下午三点半,接着我带我母亲去寺院,然后做作业直到晚上九点。之后我带着我的狗做行禅一小时,再坐禅一小时直到十一点上床就寝。

同时,在坐公车时,在课堂上,无论何处,我都修习标名作观(心中对每一个感官经验都标识),两到三周之后,慕宁达(Munindra)让我休假去禅修。我告诉他根本不可能从学校请假,他说:“那好,两三天也行。”。于是我就在周四到周日去那儿。由于时间不多,我决定周四整晚不睡,一直禅坐到周五。

周五晚上一点左右,我发现有件事“不对劲”。早晨我告诉了母亲和蒂帕嬷所发生的奇怪事情。她们笑了起来,笑个不停。接着她们告诉我这就是初果,她们非常为我高兴。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你开悟了么?

匿名讲述

“蒂帕嬷到我的学校来教三周课。课程结束时,我们和她一起做一周的密集禅修。禅修开始前一天,她对我说:‘你将有个‘领悟经验’’,我迷惑地想:“这是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我禅修了一会儿就起身了,因为我觉得瞌睡。回到自己房间里时,有点什么东西变了,我意识到我需要回去继续禅修。所以我就回去禅坐,我的注意力变得非常集中。我只是简单地观着我的呼吸。我注意到升起落下的每一个细微步骤,而且我能看到念头的升起。这就像一个水泡破裂一样,念头出现,然后消失,接着是宁静,然后有一个念头要升起,又像水泡一样破裂,这样循环往复。

这不像是我在做,因为我绝对没能力达到那种层次的定力。我觉得这是蒂帕嬷的恩典。在念头之间,什么都不发生时,有着无比的寂静和巨大的空间,然后在知觉上突然有个巨变,就像是我“出离”到某个注意力反转的地方。没有身体了,只有事物的升起和消逝。我完全被震住了。

第二天,蒂帕嬷问我:“怎么样,你昨天开悟了么?”

后来因为禅修对我是全新的东西,我对这个体验的背景和意涵毫无了解,我非常的恐惧。先是那个不可思议的内观体验,接着当我看到每一样东西都是时时刻刻消亡,我开始害怕。我心里非常迷惑,而我却没有能力去观这个迷惑。过了很久,这个体验才在我内心成熟。三年之后我才想再次禅修。”

开悟对于蒂帕嬷的印度弟子却是相当正常的。杰克英格勒(Jack Engler)回忆说他们多半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禅修。“当蒂帕嬷意识到他们有一定的修为后,她会说:‘把你的家事安排一下,来和我住一起,全身心投入修十天或十四天’。这就是他们证悟的时候。这是他们仅有的密集禅修。即时这样,有些人还是不得不中断,回去照料家事。”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越南比丘科帕帕诺(Khippa-Panno)

越南比丘科帕帕诺(Khippa-Panno)曾经遭遇严重的情绪上的困难,但是在蒂帕嬷的鼓励下最终能够在内观上有所成就。1969年,他在一次闭关禅修中,连续五天无法停止大笑大哭。他的老师认为他疯了,让他中止禅修回家去。蒂帕嬷听说后,请科帕帕诺来和她一起修。

“整整一个月,我在她家里修习。她建议我:‘你会克服这个障碍的,如果你能对每件事都标名作观(note),你所有的情绪困难会消失。当你感到高兴时,不要参与到快乐里去,感到悲伤时,也不要参与进去。不管什么出现,都不要担心,只是觉知它。’

后来在一次闭关中,我感到那种疯狂又要来了,我想起了她的话。当时我感到应对这情绪障碍是如此困难以至于我想退出闭关,但是我记起了她对我的信心,‘你的修行不错,只要觉知一切,你会克服困难的’。由于知道她对我有信心,我的定力加强了。

不 久我认识到所有的情绪来源于思想,并没有其他什么东西。我发觉一旦我能观察到引发情绪的念头,我就可以克服它们。接着我认识到所有的念头都是来源于过去或 未来,所以我开始活在当下,我的正念正知越来越强。。。我可以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念头,只有正念,然后我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消失了。就那么简单!然后我经历了一个体验。我不能确认那是什么,它只是很短促的一刹那, 但是当时没人可以帮我确认。从此以后我的情绪问题再也没有出现。

后来在1984年,我在美国遇到蒂帕嬷,她把我叫到一边询问我禅修的情况。我告诉她发生的事,她告诉我那就是初果。她就像一个母亲和孩子讲话那样告诉了我。”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老虎来了

Jyotishmoyee Barua 讲述

我第一天见她的时候,蒂帕嬷给了我禅修指导,并告诉我:“你可以在家修习。” 我当天下午回到家,立刻开始了十二天的禅修。

在这十二天里,我感觉像在发高烧,好像有个烧红的铁条刺穿着我的身体。接着我看到四周都是蛇,接着老虎向我扑来。我把这些报告给蒂帕嬷,她说“别担心,不用吃药。你在发烧,但这不是病,会自己好的。只要正念于它就行。感受它,觉知它。当蛇和老虎出现时,不要担心,只是觉知:‘啊,一只老虎来了’,那就是你要做的。”
接下来,我开始看到非常清楚的的尸体的影象。我看到在一处不毛之地,有很多很多尸体,而且我不得不在尸体上行走。我吓坏了。蒂帕嬷说:“不要担心,只要在心里注意‘看见’。这些景像是从我们的前生来的的。我们在前世做的事禅修时常常会在心里出现。”。遵循她的教导,我只是标名作观(note),“看见一具尸体”, 或者“在死尸上行走”, 我也一直注意 “我心里看到了”。

不久就只有觉知,其他一切都停止了。我的心变得明晰和平静,接着证悟来到了。我的所有痛苦都消失了。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我的身,什么是我的心,也知道了禅修之道是什么。再也不会退转了,十二天之后,我下座,走入了世界。

译自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如何安排时间,随时随地地修行

Bob Ray讲述

当蒂帕嬷问我修行的情况时,我告诉她我每天早晚都打坐,剩下的时间我要工作。她问道:“那你周末干什么?”

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但是她的反应是:“有两天的时间,你应该周六周日都全天修行。”然后她就如何优化安排时间给我严格地上了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课:我应该时时刻刻都在修行。

🌸你有足够的时间

Pritimoyee Barua 讲述

“如果你是家庭主妇,那你有足够的时间,”蒂帕嬷曾告诉我,“早晨你可以安排两个小时来禅修,晚上你可以再打坐两个小时。学会只需要四小时睡眠。没有必要睡超过四个小时。”

从那天开始,我减少了我的睡眠时间。我有时一直禅修到半夜,或者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身禅坐。嬷告诉我们必须身体健康才能继续修行。她说每天持五戒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

译自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佛陀身边二十多年的侍者—善星比丘的故事

文章来自网络

善星比丘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人,有些经论说是佛陀的兄弟。有的说是佛陀的儿子。《法华玄赞》中说,是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般涅槃经》等记载,善星曾在佛陀身边随侍二十四年,(他死之后,阿難尊者才接替他当了佛陀的侍者。)得佛陀耳提面命,亲自教诲,可是最后仍一步步走向堕落,无疑是令人惋惜的。

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

一次佛陀前往城中,照例善星跟在身边,许多人虔诚瞻仰佛陀,即使是脚印,也顶礼膜拜。不料,善星跟在后面,故意抹去足迹。可是这足迹根本抹不掉,大家对善星的行为极为反感。

进城之后看见一个异教徒,满口胡言乱语。善星听了之后非常敬佩,很高兴的跟佛说:“世尊,如果世上有阿罗汉,此人可以说是阿罗汉中的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他说:没人善恶因果的存在。”佛陀摇头道:“你不是常听我说法吗?阿罗汉是不会诽谤佛法,说善恶因果不存在的。而这个人无恶不作,怎能算是阿罗汉呢?”善星听后不服气,也不相信佛的说法。不予理会。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这个阿罗汉是最殊胜的。”佛陀回答:“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有何殊胜?”善星问:“您不是佛陀吗?怎么连个阿罗汉也嫉妒?”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这个阿罗汉再过七天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之后,善星赶紧去告知异教徒,希望他不要应了佛陀的预言,从而让佛陀落个妄语罪。异教徒听后想尽了办法在六天中不饮不食,结果到了第七天忍不住吃了黑蜜,喝了点水之后,腹痛至死。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又匆匆赶到尸陀林云,也见到他的同学将尸体送了过来,此时尸体旁边真的有一个食吐鬼。食吐鬼对善星说:“善星,你不要对佛陀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假如世上有人不信,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的。善星听到这些话,也没有改变他对佛陀的邪见。

善星做佛的侍者二十多年,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可是他总是看不到佛陀的功德,并将佛陀的行为看成欺诳的行为,并且认为:“我除了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说完扬长而去。

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佛陀说:“善星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阿难将这些话告诉了善星,善星心想:“这样的谎言怎么可能成真,这七天我一定得小心,等第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就一直没有进食,终于感觉有些口干舌燥,喝了一口水而已,没想到即刻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善星比丘堕落饿鬼道后,仍然认为佛的告诫是在诅咒他,一直怨恨佛陀,一见佛来度他,他就闭目塞耳、拒绝被佛度化。以致后来,他又下了更深的地狱。

佛陀屡次教诲善星,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是沉痛的,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

在佛教看来,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期许,并为实现这种期许付诸行动,不懈努力!

当身边有持邪见的人,在说些邪见之语时,具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的,以免对自己种下不利的因果。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智为导,坚守善良。

佛陀探病

摘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 著

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丘,其它的比丘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罗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丘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

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罗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丘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塔)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丘们!你们出家为比丘,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丘,就等于看护佛陀!」

佛陀的三个儿子:两个大阿罗汉,一个入地狱!

本文来自网络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没有出家时,本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曾娶天臂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又译“罗云”)。

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据《十二游经》、《五梦经》等记载,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曾有过三位妃子:瞿夷、耶输陀罗和鹿野。

据《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等所说,悉达多太子十七岁开始娶妻,二十九岁出家。十二年间育有三子,不要说他的王子身份与地位,即便是一般平民男子也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何况他还有三位夫人、六万彩女。若以人间佛陀而论,三夫人、三子之说,更与事实相符。

正因如此,净饭王才为太子立“三时殿”——“暖殿以拟隆冬,凉殿以拟夏暑,中殿以拟春秋”。

她们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罗睺罗是长子,也是嫡子(由太子正妃耶输陀罗所生);

另外两个儿子是善星(又译为“须那刹多罗”等)和优波摩那(又译为“优婆摩耶”等)。不过他俩谁是老二、谁是老三,佛经中却没有说明。

这些情况,在我国南北朝以来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界,并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僧祐的《释迦谱》、智俨的《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等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

隋末唐初僧人、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在他的《法华义疏》中还引“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罗”。

佛陀的三个儿子中,罗睺罗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广为人们所知。

尽管他在做沙弥时,也有过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为此还受到佛陀的训诫;但他后来严守戒制,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关于优波摩那的事迹,佛经中记载不多。他亦随佛出家修行,后来成为得道的阿罗汉。曾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过有关方便修习“七觉分”的问题。

在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之前,优波摩那也做过佛陀的侍者,后又与阿难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罗睺罗在佛陀之前入灭)。

据《大般涅槃经》所说,佛陀涅槃前三个月,在毗舍离视优波摩那为“顾命比丘”,可见佛陀对其的重视程度。

与其两个兄弟相比,佛陀的第三个儿子善星,则是佛教中的反面人物。

《大般涅槃经》中将他与背叛、谋害佛陀的提婆达多(阿难的兄长)并列;《楞严经》中甚至将他与诛灭释迦族的恶王——毗琉璃王并列。

其实,在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进,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从而引发获得第四禅定。

但后来,善星却开始逐渐懈怠,不再精进努力,又亲近外道恶友,渐次变坏,还自甘堕落,与佛陀唱对台戏,不仅退失了四禅,最后还堕入地狱。

佛经中载有善星的劣迹很多,例如:

一次佛为帝释天说法,不觉时间很久。按照当时僧团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善星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心生恶念,吓唬佛说:快回来吧,薄拘罗鬼来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责。

还有一次,一个名叫苦得的外道否定因果,却被善星赞为“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佛陀告诉他,此人并非阿罗汉,也不懂罗汉之道。可善星却认为,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

佛陀继续耐心开导他,并预言苦得七日后会因腹胀而死,且被其同修拉至寒林中。为了使佛陀的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知苦得。即便如此,七日后,佛陀的预言依然应验了。

善星接受外道之说,不仅否定因果,而且认为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为了挽救善星,佛陀与大迦叶一起来到善星的住处。远远望见佛陀前来,善星竟生恶邪之心,由此生身堕入地狱,无法救拔。

因为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说,谁作谁受,自作自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善星“自妄所招,还自来受”,即便是贵为天人师的佛陀,也改变不了。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般涅槃经》等记载,善星曾在佛陀身边随侍二十年,得佛陀耳提面命,亲自教诲,可是最后仍一步步走向堕落,无疑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根据佛经所说,善星堕地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出于释迦族出身的优越感,从而放逸自己,不再精进,以致退失道行,走向堕落。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种以出身释种为自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长老难陀(Nanda),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平时即“著鲜净衣,执持好钵,意气骄慢,陵蔑余人,自贡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佛陀没少批评他。而佛陀的姑姑之子窒师比丘,也是贡高我慢,嗔恨心重。作为六群比丘之一的阐那(?Chandaka?,亦译为车匿,或阐陀),曾是太子出家时的御马者,后随佛出家为比丘。当别人批评他时,也是傲慢地反诘:

大德!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何以故?圣师法王,是我之主。法出于我,无豫大德。譬如大风,吹诸草秽,并聚一处。诸大德等种种姓、种种家、种种国,亦复如是,云何而欲教诫于我?

阐那自恃出于释迦族,拒绝别人的教诫,认为佛陀是释种,法是佛陀说的,理应由释迦比丘来教育他们。他们本来不过是一些“草秽”、被大风吹到一起而已,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们呢?

十二众比丘尼的首领偷兰难陀(亦称吐罗难陀)也以自己出身释种、种姓高贵而生骄慢。在她看来,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等婆罗门种人,是“小小比丘”、乌鸦,至多不过是“小象”,唯有出身释种的提婆达多、阿难、阐那、俱伽离、骞陀达多、三文达多、迦留卢提舍等大德,才是“大龙比丘”、“大象”或者“孔雀”。

正因为如此,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是符合事实的。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对此,《涅槃经》有非常精到的推论,其中说道:

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之故,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这个师父是谁,都是一样的。

对此,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在《广弘明集》中曾评价说:“阿难、调达(提婆达多),并为世尊(佛陀)之弟;罗睺、善星,同为如来之胤(后嗣)。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与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

事实上,佛陀之所以让善星出家,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是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回答大迦叶的疑问时流露出来的: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

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由此可见,佛陀是在预见到无论出家与否,善星都将确定无疑要断善根的前提下,出于维护佛法的需要,防止他将来继承王位,毁坏佛法。同时,也为了便于拯救他,使他有机会为自己种下持戒、供养和修禅的善因,所以允许他出家,尽管明知无多大作用,但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佛陀将他留在身边长达20年,加以教诲,不放过任何一个拯救的机会,却始终未能如愿。如果远离自己左右,善星将会教唆无量众生造作恶业。这是佛陀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他放在身边的真实原因。

佛陀屡次教诲善星,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非常沉痛,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

在佛教看来,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期许,并为实现这种期许付诸行动,不懈努力!

根据佛教的轮回理论,善星经地狱之苦后,将在未来之世,改恶从善,勤修梵行,最终还会证得阿罗汉果。

摩诃迦叶传(马哈咖沙巴)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

第一章 马哈咖沙巴早年
佛陀在般涅槃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法」与「律」为师,因为实践解脱道所需的教法都包含在他四十五年的说法里,他们可从中寻找。
似佛的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
佛陀入灭之后不久,比库们虽然未推举继承者,但是对一位独居长老的敬意却与日俱增,他浑身自然地散发出力量以及威严的光辉。巴利文注释书描述这个人为「似佛的弟子」(buddhapatibhaga-sabaka),他就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古译: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
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能在刚失去领导者的僧团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因素。他拥有佛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中的七种,禅定的成就与智慧也受到佛陀的赞叹。u他是唯一曾和佛陀交换僧袍的比库,那是一种殊荣;他拥有最高程度的「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v他也是持戒与苦行的典范。
因此,由他来召集其极力主张的第一次僧团(sangha)大会,便不会令人感到惊讶。显然地,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很晚之后的中国与日本,这位令人敬畏的长老被认定为禅宗初祖。
父母逼婚
如同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两位上首弟子,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也是婆罗门阶级。在菩萨(佛陀)出生前几年,马哈咖沙巴生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大岸村(Mahatittha),是迦毗罗(Kapila)梵志与其妻须摩那代毘(Sumanadebi)之子,w名为毕钵离(Pipphali)。他的父亲拥有十六座村庄,俨然像个小国王一样统治它们,因此毕钵离是在富裕与奢华的环境下长大。
然而,他从小既渴望过出家的生活,因此不想结婚。当父母一再怂恿他娶妻时,他告诉父母会一辈子照顾他们,而在他们死后,就会出家成为沙门。不过他们一再坚持他必须娶妻,为了安慰母亲,他终于同意结婚——条件是必须找到一位符合他完美标准的女孩。
为此,他雇请金匠打造一个纯金的美女雕像,并为她配上华服与美饰,然后显示给他的父母看,说:「如果你们能为我找到像这样的美女,我就同意过在家的生活。」不过,他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心想:「我的儿子过去一定累积许多善德,而他一定是和这个金像一样的美女共同完成的。」于是,她找到八个婆罗门,赐予他们丰厚的礼物,请他们带着美女像四处去找寻类似的人。这些婆罗门心想:「我们且先去摩达国(Madda),那是个出产美女的宝地。」他们在沙竭罗城(Sagala)找到一个足可和金像媲美的女孩。她是一个富有婆罗门的十六岁女儿——拔陀迦比罗(Bhadda Kapilani),比毕钵离(马哈咖沙巴)年轻四岁。她的父母同意对方的提亲,于是婆罗门们便赶回去报佳音。
然而,拔陀迦比罗和毕钵离一样也是不想结婚,她想过梵行的生活,出家当女沙门。她和毕钵离这种一致的心愿并非巧合,而是源于过去所造业力的紧密连结。这个连结在此世成熟,他们在年轻时以婚姻结合,然后再果断地分开——又一次更高层次结合的决定。最后两人都圆满了修行,在世尊座下证得最高圣果。
听到自己的计画被破坏,父母亲真的找到一个和金像相符的女孩,毕钵离很难过。他想毁约,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女孩:「拔陀!请另寻门当户对的佳婿,和他一同过快乐的生活。因为我想出家成为沙门,请勿有遗憾。」拔陀迦比罗的心思和他一样,也悄悄写了一封相同的信给他。但他们的父母,早就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便中途将信拦下来,换成为欢迎的信函。
与妻同发愿成为沙门
所以拔陀被带往马嘎塔(Magadha),这对年轻的佳偶还是结婚了。然而,由于两人都渴望出家修行,因此彼此同意保持独身生活。为了显示他们的决心,每晚上床前,他们会在两人之间摆一个花环,并决议:「如果那边的花枯萎,就知道谁已生起欲念。」到了晚上,他们都彻夜保持清醒,以避免身体接触:白天,甚至不需要照顾庄园农场。
毕钵离的父母死后,两人得负责经营庞大的产业。这时,他们开始感觉到出家的诱因。有一天,当毕钵离巡视农地时,他似乎是带着新的眼睛去看从前就看过的东西。他观察到,农场工人在恳地时,会有许多鸟聚集,大啖犁沟里的虫。对农夫来说这个景象十分平常,却令他惊吓。那带来财富的事业令他感到震撼,,他的田产竟是其他众生痛苦的回馈,他的生活是用许多土壤里的虫,以及其他小生命的死亡换来的。想到这里,他问其中一个工人:「谁必须承担这些恶业的果报?」
「你自己,先生。」他回答。
被业报的洞见所震撼,毕钵离返家并思维:「如果我必须为了这个杀生而承担罪果,那财富于我有何益处?我最好将它们全都交给拔陀,出家过沙门的生活。」
但在家里,拔陀同时也有类似的经验,对于从前经常看见的事物,有了耳目一新的深刻了解。仆人铺开芝麻种子,曝晒在太阳下,于是乌鸦与其他鸟儿竞食被种子吸引来的昆虫。
当拔陀问仆人,谁应该为这许多生命的惨死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时,仆人回答业报的责任是她的。于是她心想:「单单这些恶业,就足以令我在一千世的轮回大海中,无法冒出头来。等毕钵离一回来,我就立即将一切都交给他,然后离家过沙门的生活。」
当两人发现彼此想法一致时,他们从市集买来橘色衣袍与土钵,然后互相剃头。如此看起来就像沙门游行者,他们并发愿:「我们一定要找到世上的阿拉汉(arahant)!」虽然他们尚未遇见佛陀或他的教法,但他们直觉地知道应以大智圣者「准弟子」的身份,遵行沙门的生活。
与妻各自追寻究竟解脱
然后,他们将钵挂在肩上,悄悄地离开庄园宅第。然而,当抵达属于他们资产的隔壁村时,被工人与其家人看见。他们痛哭失声,匍匐在两位沙门脚下,叫道:「啊,亲爱与尊贵的主人!那么怎么忍心让我们成为无助的孤儿呢?」
「那是因我们已看见三界犹如火宅,因此想追求出家的生活。」毕钵离允许奴隶者恢复自由,然后和拔陀继续上路,留下村人仍在后面哭泣。
他们行路时,马哈咖沙巴在前,拔陀紧随其后。这时马哈咖沙巴心想:「啊,拔陀迦比罗紧跟我身后,而她是个大美人。有些人可能会想:『虽然他们是沙门,但仍无法离开彼此独自生活!』如果他们竟因此心生邪念,或甚至散播恶毒的谣言那就会严重伤害自己。因此,我们最好分开。」
当到达一处路口时,马哈咖沙巴便将想法告诉她,并说:「拔陀,你走这条路,我走另一条路。」她回答:「对沙门而言,女人确实是个障碍。人们可能会怀疑我们行为不检而来毁谤,因此让我们分手,各走各路。」
然后恭敬地对他右绕三匝,礼拜他的双足,并合掌说:「我们无数世以来亲密的伴侣关系与友谊,今天就此结束。您请走右边这条路,我会走另一条路。」他们就这样分手,各自上路,追寻崇高的目标——究竟解脱痛苦的阿拉汉果(arahant)。
据经上说,大地有感于他们的戒德威力而剧烈震动,天上雷声大作,连世界边缘的山岳都传出回声。

原注
u他精通九次第定于六神通,包含阿拉汉果在内。参见本书第一部.第五章〈马哈咖沙巴于佛陀的关系〉。
v根据《瞿默摩嘎喇那经》(Gopaka-Moggallana Sutta),比库有十种德行能启发净信(pasadanlya-dhammana):
(一)正道:(二)多闻:(三)知足:(四)轻易达到四禅:他拥有(五)神足:(六)天耳:(七)他心智:(八)宿命通:(九)天眼:(十)漏尽,即阿拉汉果(arahant)。
w马哈咖沙巴早年这些事是取材自《相应部》的注释(SN 16:11),类似的版本在《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
x在此要注意,工人的回答并不符合佛教的业报思想。根据佛光的说法,业是意所造,如果没有杀生的意图,就没有杀业与道德责任。

第二章 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
让我们先跟着拔陀迦比罗走。她沿路走到沙瓦提城(Savatthi),在揭达林园精舍聆听佛陀开示。那时比库尼僧团尚未成立,她就住在揭达林园精舍附近的非佛教女沙门修道院。她在那里住了五年,直到受戒成为比库尼为止。
证得阿拉汉圣果
不久之后,拔陀证得阿拉汉圣果。佛陀赞叹她为比库尼中忆念前世第一者(AN 1,chap.14)巴利注释书与本生故事,留给我们一些有关她前世成为马哈咖沙巴妻子的记载。
有一天,她说出下列偈,其中她赞叹马哈咖沙巴并宣示自己的成就:
佛陀之子法与嗣,
马哈咖沙巴尊者善入定,
觉知前世之住处,
洞见天界与恶趣。

彼亦已达成无生
圆满圣者之正智
具足三种智证明,
为具三明之梵志。

拔陀迦比罗亦然,
无死三明之女尼。
战胜魔罗与眷属,
此身已是最后身。

见过世间大危险,
吾等出家成沙门。
如今已灭除诸漏:
清凉寂灭证涅槃。(Thig.63-66)
慈悲地看待偷罗难达的滋扰
身为阿拉汉比库尼,拔陀主要致力于教育年轻尼众,并指导她们持戒。在(比库尼分别)(Bikkhuni Vibbanga)中,记载了几件她指导学生持戒的事。u其中有两件,是拔陀迦比罗忍受另一位比库尼对她的嫉妒,而那一位比库尼对马哈咖沙巴也怀有敌意。
偷罗难达(Thullananda)比库尼博学多闻,并且善说佛法,但她显然锐利有余而柔软不足。她非常顽固,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好几部律典都有提到这点。当拔陀也成为着名的说法者,甚至受到一些偷罗难达学生的喜爱时,偷罗难达便心生嫉妒。
为了滋扰拔陀,有次她和学生在拔陀的房前来回走动,大声念诵。她为此而受到佛陀的责备。v
另一次,拔陀请求偷罗难达在她拜访沙瓦提城时,为她安排临时住处。但偷罗难达的嫉妒再次作祟,她将拔陀从那些住处排除。w然而,拔陀已经是阿拉汉,不会在受到这种事影响,她只是轻描淡写与慈悲地看待它们。

原注
u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10,12,13,Vin.4:227,267,269,270.
v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3.Vin.4:290.
w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5.Vin,4:292.

注释
① 三种智证明是指阿拉汉通达无碍的三种智明,即:
(一)宿命智证明:明了自己与众生一切宿世之事的智慧:
(二)生死智证明:以天眼通预见自己与众生在死后归趣的智慧;
(三)漏尽智证明:如实了知四谛之理,断尽一切烦恼的智慧。

第三章 轮回背景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原是发愿要成为过去第十五佛莲华上佛(Padunmutara)的大弟子,莲华上佛出现在过去十万劫前,而他的主寺座落在有鹅城(Hamsabati)附近的安隐鹿野苑。u
富有的地主夫妇
那时,未来的马哈咖沙巴是个富有的地主,名为韦提诃(Vedeha),而拔陀是他的妻子。有天韦提诃去寺里,坐在大众中,佛在那时宣布摩诃尼萨巴(Mahanisabha)长老,是他的第三顺位弟子,苦行第一。韦提诃听了很喜欢,就邀请佛陀与全部僧团隔天到他家里用餐。
韦提诃发愿成就苦行第一
当佛陀与比库们在他家用餐时,韦提诃看到摩诃尼萨巴长老在街上托钵,他出去邀请长老加入聚会,但长老婉谢。于是他拿起长老的钵,装满食物再还给他。
当韦提诃回到屋里时,他问佛陀长老谢绝的理由。佛陀解释;「善男子!我们受邀到家里用餐,但那位比库只靠托钵乞食;我们住在城里的寺院,但他只住在森林里;我们住在有屋顶的地方,但他只住在空旷处。」
韦提诃听到这个说法,心中异常欢喜,于是他思维:「就如油灯也会洒油,我为什么只满足于阿拉汉果?我将发愿成为未来佛诸沙门行者中,苦行第一的弟子。」
然后,他邀请佛陀与僧众到他家里用餐一周,并供养所有僧团三衣,顶礼佛陀,并说出他的愿望。莲华上佛观察未来,看见他的愿望会实现。于是为他授记:「从现在起十万劫后,有佛名苟答马(Gotama)出现于世。你会成为他第三位上首弟子,名为『马哈咖沙巴』。」
拔陀发愿成就忆念宿命第一
至于拔陀,则受到忆念宿命第一的比库尼所激励,发愿在未来佛座下获得这种成就。她也受到莲华上佛印可,说她将可如愿。
于是两人余生都持戒行善,死后都转生天界。
贫穷的婆罗门夫妇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下一个前世记载发生在很晚之后,在苟答马(Gotama)佛之前第六佛——维巴西佛(Vipassi)的教化时期。
好乐求法的(一衣者)
这次他们是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两人穷到只有一件上衣,因此每次只有一个人能外出。在这个故事中,该婆罗门因此被称为「一衣者」(ekasataka)。
虽然我们很难想像这种赤贫,但更难想像的是,在如此赤贫之下,他们的心并不穷。马哈咖沙巴与拔陀两人从前就是如此,虽然身为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但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和谐,快乐并不因贫穷而减少。
有一天,毘婆尸佛将举行一个特别开示,两人都很想去参加,但只有一件上衣的他们,无法同时出席,于是妻子在白天去,丈夫则在晚上去。当婆罗门听到布施功德的开示时,内心深深受到感动,于是他想将仅有的一件衣服献给佛陀。但在他下定决心后,又感到很不安:「这是我们仅有的上衣,也许我最好先和妻子商量。没有上衣我们如何过活?如何替换呢?」
无我的布施
最后他还是排除一切疑虑,将衣服放在佛陀脚下。做完之后,他不禁鼓掌欢呼:「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国王此时在帘幕后聆听开示,听到欢呼并问明原因后,便送了好几套衣服给婆罗门,之后并请他担任宫廷教士,这对夫妻的困境也从此结束。
由于无我布施的结果,这婆罗门死后转生天界。离开天界之后,他又成为人间的国王,仁慈地对待子民,并布施供养当时的沙门。拔陀当时是他的皇后。
婆罗门夫妇
至于拔陀,她曾是一个婆罗门少年的母亲,这个少年是菩萨(未来佛)的学生,他想出家成为沙门。马哈咖沙巴就是她那时的丈夫,阿难达(ananda)则是她的儿子。
拔陀希望她的儿子在出家之前,多认识世俗生活,但对年轻婆罗门来说,这种认识却是以一种钻心刺骨的方式降临。老师的老母疯狂地爱上他,甚至准备为了他杀死自己的儿子。这次绝望的激情相遇,让他彻底厌离世俗生活,他的父母也同意他出家修行(Jat.61)。
另一次,马哈咖沙巴与拔陀是一对婆罗门夫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未来的菩萨、阿奴卢塔(Anuruddha)、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四个人都想出家,起初这对父母不答应,但之后了解到出家生活的果报与利益,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出家(Jac.509)
梵天所转生的夫妇
在另一世中,有两个村长,他们是好朋友,决定如果他们的小孩是异性,长大后就结婚,结果真的如他们所愿。
但这两个小孩在前世中是梵天界的天神,因此他们毫无性欲,最后在父母同意下,选择出家的生活(Jat.504).
破镜重圆的地主夫妇
在诸多故事里,拔陀在过去世唯一错误的行为是:在介于两佛出现的某个时间,拔陀是地主的妻子。有一天,她和小姑吵架,这时一位独觉佛(pacceka)正好前往她们家托钵。v当小姑供养独觉佛食物时,拔陀想让她难堪,便拿起独觉佛的钵,将食物倒掉,并装满泥巴。然而,她立刻就后悔了,拿回钵以香水洗净,并盛满香甜可口的饭食,然后将钵还给独觉佛,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无礼。
由于这行为的业报混杂着黑暗与光明,拔陀在下一世便拥有财富与美貌,但身体却发出可怕的恶臭。她的丈夫——未来的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因无法忍受臭味而离开她。但由于她很美丽,仍有人前赴后继地前来求婚,不过后来的结局都一样。
她非常失望,感觉人生无趣,为了处置财产,她融化所有饰品做成一块金砖,带到寺院,供养为了纪念刚入灭的咖沙巴佛(Kassapa)而建造的塔。她以至诚心献上金砖,结果身体又再度变香,首任丈夫——马哈咖沙巴也来带她回家。
从梵天转生人间
在该世的前两世,拔陀是波罗奈国(Benares)的皇后,时常赞助好几位独觉佛。有感于他们的突然死亡,她舍弃世俗皇后的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禅修。藉由出离与禅定的力量,她转生到梵天,马哈咖沙巴也是如此。在梵天那世之后,他们就转生人间为毕钵离马哈咖沙巴于拔陀迦比罗。
从这些事我们发现,两人的前世都曾在梵天过清净的生活,也都曾一再出家。因此,在最后一世保持独身生活。放弃一切财产,并追随佛陀教法,成就阿拉汉果,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

原注
u此事是根据SN16:11的注释,其中并未提到拔陀,她是出现在Ap.ii,3:7,v.245,她说在韦提诃说他的本愿是成为莲华上佛的伟大弟子时,她是他的妻子。她自己的本愿事迹则记录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
v独觉佛(pacceka):见【导论】注8,页54.关于这件事与接下来的生平,请参考SN 16:11的注释

译注
①依《清净道论》所说,共有十三头陀支,是佛陀所允许超过戒律标准的苦行,包括粪扫衣、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钵食、时后不食、林野住(aranna,古译:阿兰若、阿练若)、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随处住以及常坐不卧。这些苦行有助于开发知足、出离与精进心。
②独觉佛(pacceka):意译为「缘觉」、「独觉」,是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或是指不从他闻,自觉悟十二因缘真理的圣者。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
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u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功德威力所震动。
佛陀放光等待马哈咖沙巴
佛陀察觉到大地的这次震动,知道那意味着有杰出的弟子正要来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库的情况下,他独自上路,走了五里路去见未来的学生——这个慈悲的举动,后来一直受到赞颂(Jat.469,序)。
在王舍城与那爤陀之间的路上,佛陀坐在多子塔(Bahuputtakacetiya)旁的榕树下,等待未来的弟子到达。他并未像普通沙门一样坐在那里,而是展现一切庄严的佛光。
他放光照亮八十公尺方圆,整片树林变成一片光明,他并示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当马哈咖沙巴到达时,看见佛陀坐在那里,充满觉者之光,他心想:「这一定就是我要寻找的老师!」
他走向佛陀,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声说道:「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

完成出家与受戒
佛陀说:「马哈咖沙巴!若有人不知、不见,却物件你一样诚心的弟子说:『我知、我见』,他的头将会裂开。但马哈咖沙巴,我已知而说:『我知』:我已见而说:『我见』。」然后,他给马哈咖沙巴下述三个告诫,作为他的首次正式佛法开示:
马哈咖沙巴!你应如此训练自己:(对于僧团中的年长,年幼与年纪中等者,我都要存有惭愧心。(无论我听到什么教法是导向善的,我都应专心聆听,检视它、思维它,并全心吸收它。「于身念处正念乐住,我不敢有所遗忘!」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
根据注释,这三个教戒便同时完成马哈咖沙巴的出家与受戒。
佛陀以换衣激励修持苦行
然后,大师便与弟子一起走向王舍城。途中,佛陀想要休息而走到路旁的树下,于是马哈咖沙巴将桑喀帝(sanghati,重复衣,古译:僧伽梨)摺四折,请佛陀坐在上面,「这将对我有长远的利益」。佛陀坐在马哈咖沙巴的衣上,并说:「你的衣拼布好柔软,马哈咖沙巴。」听到这个,马哈咖沙巴回答:「惟愿世尊慈悲地接受这件桑喀帝(sanghati)!」
「但是,马哈咖沙巴你愿意穿我这件破旧的粪扫衣(pamukula)吗?」马哈咖沙巴欣然地回答说:「当然,世尊,我愿穿世尊的粪扫衣。」
这次交换衣服,对马哈咖沙巴尊者来说极不寻常,那是其他弟子所无的殊荣。注释书解释佛陀和马哈咖沙巴换衣,是想激励他从加入僧团开始,就遵循头陀(dhutanga)苦行。
虽然佛陀在觉悟之后,谴责极端苦行为盲目之道,是「痛苦,无知与无益的」,但他并不反对符合中道架构的苦行。真正的中道不是一条轻松舒适的高速公路,而是孤单与陡峭的,需要舍离渴爱,且要忍受艰辛与不适。
因此,佛陀鼓励那些真心致力于根除最微细渴爱者,受持头陀行——誓愿过简单、知足、出离与精进是生活,他经常赞叹那些遵守这些誓愿的比库。
古老的经典一再赞叹几种苦行:只持三衣(并拒绝多余的衣服);只穿粪扫衣(拒绝在家人提供的衣服);坚持只靠托钵乞食维生(拒绝用餐邀请);只住在森林里(拒绝住在城里的寺院)。在注释里,这些苦行被延伸为十三项,在《清净道论》讨论禅定生活的部分,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佛陀给马哈咖沙巴的衣服是从坟场捡来的裹尸布所做成,当他问马哈咖沙巴是否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是含蓄地问他是否愿意贯彻包含(粪扫衣)在内的头陀苦行。
终身坚持严厉的苦行
当马哈咖沙巴确认自己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的意思是:「是的,世尊,我愿意贯彻你希望我采用的苦行。」从那时起,马哈咖沙巴终身都坚持严厉的苦行,甚至一直到老年,仍持守年轻时许下的誓愿。
之后,有次佛陀宣布马哈咖沙巴是诸比库中「苦行第一者」(AN1,Chap.14),这圆满了马哈咖沙巴在过去百千劫前所发下的本愿。在马哈咖沙巴出家与换衣之后,仅仅七天,他就证得所追求究竟的阿拉汉果,内心解脱一切烦恼。过了很久之后,当他对阿难达谈起这件事时,他说:
朋友!我犹如欠债者在乡间乞食七天,然后在第八天,阿拉汉的无漏智便在我心中生起。(SN 16:11)
原注
u这个故事是接续SN 16:11的注释
v见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编,《佛教词典》(Buddhist Dictionary),dhutanga-词解释。尤其《清净道论》第二章都是在谈论这个主题。

译注
①桑喀帝(sanghati):三衣之一,即大衣,为正装衣,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僧团准许比库拥有三种衣,除桑喀帝(sanghati)之外,还有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为礼拜,听讲,伍波萨他(uposatha)时所穿用。第三种衣是下衣(antaravasaka),是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的贴身衣。
②粪扫衣(pamsukala):即「坟堆衣」。「粪扫」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尘土之上的,或指被视如尘土可厌的状态。「粪扫衣支」是十三头陀支其中一支,比库受持此一头陀支,可舍弃对多余之衣的贪着,而能少欲知足。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
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沙巴在他是十九世中和菩萨有连结,经常是密切的家庭关系。
马哈咖沙巴当菩萨的父亲不下六次(Jat.155,432,509,513,524, 540),当他的兄弟两次(Jat.488,522),并经常是他的朋友或老师。由于这并非他们首次相遇,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马哈咖沙巴初次看到世尊,会有那么立即而强烈的信心,以及全心的奉献。
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众
从马哈咖沙巴的晚年来看,佛陀和这位大弟子之间有许多对话记录。有三次,世尊对他说:
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为他们开示佛法。马哈咖沙巴,我或你两者之一,应告诫比库们;我或你,应为他们开示佛法。(SN16:6)
这些话意味着对马哈咖沙巴能力的高度肯定,因为并非每个阿拉汉都能妥善与有效地说法。
注释书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得到佛陀如此高度尊敬的是马哈咖沙巴,而非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注释书说,佛陀如此做,是因他知道马哈咖沙巴能活得比较久,但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不然,此外他想巩固马哈咖沙巴在其他比库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他们才会重视他的忠告。
当佛陀三次要求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时,都遭到拒绝。在第一次,马哈咖沙巴说如今要对比库说话变得很困难:他们不遵从劝诫,难以追踪,接受规劝时态度倨傲。他也听到两个比库吹嘘他们说法的技巧:「来,让我们看看谁说得比较丰富,比较好听,又比较长。」
当佛陀听到马哈咖沙巴如此说时,便找来这些比库,为他们上了严格的一课,使其放弃自己幼稚的慢心(SN16:6)。因此我们可以看见,马哈咖沙巴的负面谈话结果,却对那些比库有正面的利益,他如此做并非为了要批评别人。
第二次,俱也不想指导比库们,因他们不遵从劝诫,无有惭愧,又缺少智慧。马哈咖沙巴将这些比库堕落的状态,比喻为月缺,日渐失去美丽(信)、圆满(惭)、光明(愧)、高度(精进)与广度(智慧)(SN16:7)。
第三次,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们,马哈咖沙巴再次以相同理由婉拒。这次佛陀似乎也位力劝马哈咖沙巴改变心意,反倒是自己说出他们行为的原因:
马哈咖沙巴!先前僧团中有长老是林住者,托钵维生,着粪扫衣,只持三衣,少欲知足,离群独居,精进不懈,并且他们称赞与鼓励这种生活方式。当这些长老拜访寺院,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被尊为一心修行佛法的人。于是年轻比库会努力效法其生活方式,这对于他们有长远的大利益。
马哈咖沙巴!但如今去寺院拜访受到尊敬的,并非认真苦行的比库,而是那些着名的、受欢迎的与资具众多的比库。由于这些人受到欢迎与尊敬,于是年轻比库们就想仿效他们,那将会带给他们长远的伤害。因此,说这些比库所受到的伤害与打击,是源自于对比库生活的伤害,者并不为过。(意译自SN16:8)
马哈咖沙巴向佛陀请法
还有一次,马哈咖沙巴问佛陀:「为什么从前只有很少的规定,却有很多比库证得阿拉汉果智,而现在规定多了,但证得阿拉汉果智的比库却少了呢?」佛陀回答:
马哈咖沙巴!当众生堕落与正法消失时,就是如此:规定变多,而阿拉汉却变少了。然而,正法并不会消失,除非伪法在此世间出现:当伪法在此世间出现时,正法就会消失。但是马哈咖沙巴,不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巨变,造成正法消失。犹如造成船只沉没的原因不是超载,那并非它消灭的理由。造成正法败坏与消失的,是五种有害的态度。这五者即是:有比库、比库尼、近事男(upasaka)与近事女(upasika),不尊重与随顺佛、法、僧、戒与定。只要尊重于随顺这五事,正法就不会败坏与消失。(SN16:13)
我们应该注意,根据此经,近事男与近事女也是佛法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即使佛法在比库众中式微,但只要在家众仍尊敬与修行,就能继续存在。
佛陀肯定马哈咖沙巴的苦行
其他和马哈咖沙巴有关的经典,大都和他的苦行有关,也都受到佛陀高度的赞颂。但有一次,佛陀在传法晚期曾提醒马哈咖沙巴现在他已衰老,一定会发现粗糙与破旧的粪扫衣不堪使用。佛陀因而建议马哈咖沙巴应穿在家众提供的衣服,接受用餐的邀请,并住在僧团中。
但马哈咖沙巴回答:「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林住者,乞食维生,穿粪扫衣,并且我也赞叹别人过这种生活。我少欲、知足、独居且精进不懈,对于别人如此做我也加以赞叹。」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如此生活?)马哈咖沙巴回答:「有两个原因:为了我自己乐住于当下,也为了后世比库们,当他们听到这种生活时,可能会想效法他。」于是佛陀说:
说得好,马哈咖沙巴,说得好!你是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为了许多人的快乐,以及为了人天的利益与福祉而如此生活。之后你继续穿粪扫衣,托钵乞食,住在森林里吧!(SN16:1)
佛陀赞扬马哈咖沙巴的离欲
佛陀也提到,马哈咖沙巴与在家人的关系是一种典范。当他去俗人之家托钵或受邀时,他不会充满渴望地想:「希望人们给我丰富与大量的东西!希望他们迅速与恭敬地给与!」他并没有这些想法,而是保持离欲,就如月亮远远地放出柔和的光芒:
当马哈咖沙巴去俗人之家时,他的心是无染、无贪与无着的。他宁可想:「让那些想得利者得利!让那些想得福者培福!」他对于别人得利感到高兴与喜悦,就如自己得利一样高兴与喜悦。这样的比库适合去俗人之家。
当他说法时,不会为了个人受认可与赞叹而做,而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世尊的教法,好让那些闻法者愿意接受它,并如法修行。他是因为教法殊胜与出于慈悲而说法。(意译自SN16:33)
佛陀赞叹马哈咖沙巴的禅定成就
马哈咖沙巴的成就受到最大的认可,以及得到佛陀最高的赞叹,是来自于世尊说,只要马哈咖沙巴愿意就能随其意愿,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与灭受定,也能达到六神通,包括神变力与最高的涅槃果在内(SN16:9)。
他强大的禅定成就,媲美佛陀,是马哈咖沙巴之心的显着特征。就因为如此的深定,使他能自我调适,不受一切外在情况的影响,少欲、少事。少务。
在马哈咖沙巴保存于《长老偈》的偈中,他一再称赞禅定的平静。他是个从富足到丰盛的人,在未出家前,他是个财富与和谐都很富足的人;身为比库,他则安住在丰盈的禅定经验中,比在前世的梵天中更为进步。
在一些经文中,他表现得非常严肃,我们不应以此而认为他是生性刻薄的人。他有时会以严厉的话指责别人,如此做是为了教育的缘故,为了帮助他们。当我们看他和阿难达之间的关系时,尤其应该了解这点。

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
我们的资料记载了两次马哈咖沙巴与天神的相遇。之所以在此提出,是因为它们说明了他的独立精神,以及保持苦行方式的决心,连来自更高层次众生的恩惠也不接受。

天女拉雅来报恩

第一次是和年轻的天女拉雅(Laja)。她记得自己能获得天界的快乐,是因为前世在人间身为贫女时,抱着信心供养烘干的米给马哈咖沙巴长老,并发愿:「愿我能分享你所见到的实相!」在她回家的路上,正回想自己的供养时,却遭蛇咬死。她在一片大光明中,立即转生三十三天。
这位天女记得此事,由于感恩而想回报大长老。她来到人间,帮大长老打扫房间与取水。在她连续三天如此做之后,长老在他的房间看见闪闪发光的她,询问过后,便请她离开,他不希望未来的比库批评他接受天神的服侍。
他的恳求并未有所帮助,天女非常悲伤地升到空中。佛陀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出现在天女前向她说明善行的价值,以此安慰她。但他也说,修持禁戒是马哈咖沙巴的本分。u
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来供养
另一个故事谈到马哈咖沙巴在毕钵离洞时,他进入一段七日未受干扰的禅定。七日后出定,他前往王舍城托钵乞食。
那时,五百位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的随从天女,很想供养他食物。他们拿着准备好的食物接近长老,请求他眷顾她们而接受供养。然而,马哈咖沙巴婉拒了,因为他想眷顾穷人,好让他们能得到福报。她们数度恳求,但是,在他一再拒绝之后,终于失望地离去。
当沙咖天帝听到他们无功而返时,也很想亲自去试试。为了避免遭拒,他化身为老织布工,当马哈咖沙巴接近时,便献上米饭。当米饭被接受时,显得异常芳香。
因此,马哈咖沙巴知道老织布工并非凡人,而是沙咖天帝,他便指责这位天王:「你犯了大错,憍尸迦(Kosiya),你如此做将会剥夺穷人获得福报的机会。别再做这种事了!」
「我们也需要福报,尊贵的马哈咖沙巴!」沙咖天帝回答:「我们也很需要福报啊!但我经由欺瞒而布施你食物是否有福报呢?」「你已得到福报,朋友。」于是沙咖天帝在离开时,口诵庄严的优陀那(udana,即兴语):

啊,布施,最高的布施!
善赠予马哈咖沙巴!

原注
uDhp,Comy.(tov.118);BL,2:265-67.
vDhp.Comy.(tov.56);BL,2:86-89.见Ud.3:7。

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
一个如马哈咖沙巴尊者这样致力于禅修者,很难期待他能积极接受并训练许多学生;事实上,藏经中提到他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而已。
与比库众说法
在少数记载马哈咖沙巴对比库们说法的经典之一,主题是关于高估个人的成就:
可能有比库宣称他已达最高的阿拉汉果智,于是佛陀或他心通的弟子,便来检视与质问他。当他们质问他时,那比库变得尴尬与惶惑。于是,质问者便知这比库是出于我慢,高估了自己才会这么说。
然后,在考虑原因之后,他了解到这位比库已多闻、受持许多教法,而使得他宣称被高估的成就为实相。洞见了这比库的心之后,他了解到,这比库仍受到五盖所障蔽,并半途而废,其实他还有许多事该做。(AN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关系
除了少数几例是马哈咖沙巴对不知名比库或一群比库谈话之外经典只有记录他和沙利子与阿难达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根据《本生经》,在前世中,沙利子曾两度是马哈咖沙巴的儿子(Jat.509,515),两度是他的兄弟(Jat.326,488),还有一次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孙子(Jat.450),一次是朋友(Jat.525)。
在他的偈中,马哈咖沙巴说曾看见上万名梵天降临人间,向沙利子礼敬,并赞叹他(Thag.1082-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两次对话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之间的两次对话被记录在<咖沙巴相应>(Kassapa Samyutta)中。两次都是在晚上,在禅定之后,沙利子去看马哈咖沙巴。
在第一部经中,沙利子问:
「马哈咖沙巴吾友!据说无惭无愧者,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者,则可能达到这些成就。那么差多远,人不可能达到这些成就;又差多远,人可能达到它们?」
沙利子吾友!当比库心想:「如果至今尚未生起的恶与不善法正在生起,这会为我带来伤害」,然后如果他并未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无愧。当他心想:「如果现在未断除已生起的恶与不善法,这会为我带来伤害」,或「如果已生起的善法正在消失,这会为我带来伤害」——如果在这些情况下他都没有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与无愧。如果无惭、无愧,他就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的比库(在那四种情况中,正精进者),则可能达到觉悟,可能证得涅槃,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SN 16 :2;节译)

另一次,沙利子问马哈咖沙巴,如来死后,是存在或不存在,或(在某种意义上)既存在,或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针对各种情况,马哈咖沙巴回答:
「世尊不说这些,为什么?因为那既无利益,也不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不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与涅槃。」
「那么,朋友,世尊说什么呢?」
「这是苦——朋友!世尊如是说。这是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朋友!世尊如是说。为什么?因为它会带来利益,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于涅槃。」(SN16:12)
我们不明白沙利子为何会提出这些问题,对于阿拉汉(arahant)来说,那应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这次对话不无可能是发生在马哈咖沙巴刚出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时,而沙利子是想要测试他了解的程度;或这些问题是为了其他有此疑惑的比库而问。
马哈咖沙巴和其他比库的讨论
《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32)中,记载了由沙利子尊者带领的以此团体讨论,其中有马哈咖沙巴和其他几位着名的比库一起参与。
当时,这些长老和佛陀一起住在牛角婆罗树林,在某个明朗的月夜下 ,去找沙利子讨论佛法。沙利子说:「这个牛角沙罗树林如此清新可人,圆月当空,沙罗树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
然后,他一一询问在座杰出的长老——阿难达、勒瓦答(Revata)、阿奴卢塔、马哈咖沙巴与马哈摩嘎喇那,哪种比库会为了这座牛角沙罗树林增添光彩。和别人一样,马哈咖沙巴根据自己的性格回答:
沙利子吾友!若有比库他自己是个林住者,并赞颂林住;他自己是个托钵乞食者,并赞颂托钵乞食;他自己是个穿粪扫衣者,并赞颂穿粪扫衣;他自己是个持三衣者,并赞颂持三衣;他自己少欲、知足、离群、独居,并赞叹这些特质;他自己以经达到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并赞叹这些成就。这种比库才能成为这座牛角萨婆树林增添光彩。
马哈咖沙巴和阿难达的关系
根据传统的说法,马哈咖沙巴在前世与阿难达尊者有很深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阿难达曾两度是他的兄弟(Jat.488,535),一次是他儿子(Jat.450),甚至由此是杀他儿子的凶手(Jat.540),而在此世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学生(Vin,1:92)。

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开示
在《马哈咖沙巴相应》中,他们之间也有两次对话。他们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实际的问题,而和沙利子的谈话,则多指向教理的论点。
有一次(在SN16:10中提到),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众道场。但遭到马哈咖沙巴拒绝,他请阿难达自己去。可是阿难达似乎很想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们开示佛法,于是再度提出请求,最后马哈咖沙巴终于同意前往。不过,结果似乎出乎阿难达的预料之外。
在开示结束之后,偷罗低舍(Thullatissa)比库尼高声批评:「马哈咖沙巴大师怎么能冒昧地在多闻圣者的阿难达大师面前说法?者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要卖针给制针者一样。」显然这位比库尼比较喜欢阿难达温和的教导,而非马哈咖沙巴严厉甚至有些挑剔的方式,那些方式可能会碰触到她自己的弱点。
当马哈咖沙巴听到偷罗低舍的批评时,他问阿难达:(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我是卖针的小贩,而你是制针者,或我是制针者,而你是卖针的小贩呢?)
阿难达回答:「尊者!请谅解,她是个愚蠢的女人。」
「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是你受世尊当着僧众面前赞许,说:『比库们!我能随意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灭受想定与六神通,而阿难达也同样可以达成』吗?」
「不,尊者!」
「或他曾说:『马哈咖沙巴也同样可以达成』?」
从上面这件事情可看出,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认为阿难达调和的回答,足以应对当时的情况或完全公平的。偷罗低舍的批评显露了她个人对阿难达的贪着,他一直都受到女性的喜爱,而他也曾强力支持建立比库尼僧团。
偷罗低舍对阿难达情感的连繋,无法被阿难达一语带过,因此马哈咖沙巴以一种乍听之下有点刺耳的方式回应:「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他希望以此警告阿难达,避免过度涉入照顾尼众,因为她们可能会变得他喜欢他,而引起别人的怀疑。因此,马哈咖沙巴的回答,应视为一位离欲阿拉汉对尚未达到究竟解脱者的诚挚建议。然后,马哈咖沙巴立即强调,佛陀称赞的是他自己的禅定成就,而非阿难达的,这指出了两位元长老的心灵层次还差很远,以此激励阿难达努力到达那些成就。后来,偷罗低舍比库尼便舍戒还俗了。①
马哈咖沙巴指责阿难达
马哈咖沙巴尊者与阿难达之间的另一次对话,发生在下述场合(在SN16:11)提到)。有一次,阿难达尊者和一群比库一起去南山游行。这次,有三十位阿难达学生的最年轻僧侣,脱下僧袍还俗了,阿难达结束这次游行后,回到王舍城并去见马哈咖沙巴尊者,当礼敬他并坐下后,马哈咖沙巴说:
「阿难达吾友!是什么原因,世尊会说不可有超过三位比库,在施主家托钵乞食?」
「尊者!有三个原因:为了约束行为不端者;为了好比库们的福祉;以及为施主家考虑。」
「阿难达吾友!那么,你为何那些饮食不知节制,有无正念正知的放逸年轻新戒比库们去游行呢?你的表现就好像在践踏谷粮;你似乎破坏了施主们的信心。v你的徒众分崩离析,你的新人正在疏远,你这年轻人真不知道自己的分寸!」
「尊者我的头发都灰白了,却还不能免于被马哈咖沙巴尊者唤作『年轻人』。」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仍然重复他说过的话。
这件事本应就此结束,因为阿难达并未否认这项指责,他反对的只是马哈咖沙巴指责时伤人的方式。为了回应这项劝戒,阿难达也曾试图让学生更严谨地持戒。但是,这件事后来还是坏在偷罗难达比库尼手里,她和偷罗低舍都是比库尼僧团里的害群之马。
当偷罗难达听到阿难达被马哈咖沙巴尊者称作「年轻人」之时,义愤填膺地大声抗议,说马哈咖沙巴无权批评如阿难达一样睿智的比库,因为马哈咖沙巴过去曾是别派的沙门、偷罗难达就这样将僧团事物,转变成涉及诽谤的人身攻击。因为从我们先前的陈述可以看出,马哈咖沙巴原本是以独立沙门的身分出家,而非别派的信徒。偷罗难达就像任性的偷罗低舍一样,很快地就舍戒还俗了。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听到偷罗低舍的言论时,他对阿难达说:「偷罗难达比库尼所说的话鲁莽而轻率,因为我出家以后,除了我出家以后,除了世尊。阿拉汉。正觉者以为,没有追随过其他老师。」然后他提到他初次和相遇的故事。(SN16:11)

原注
u当沙利子进入阿拉汉果定时,马哈咖沙巴尊者曾见到上万梵天众礼敬沙利子,他并说:「强力显赫诸天神,如此上万梵天众,合掌恭敬礼敬彼睿智法将沙利子,安住禅定大禅师:『礼敬彼,最优秀者,礼敬彼,无上尊者。汝之禅定深莫名,吾等感叹未能知。』」
v他因缺乏正知行道,为毁了僧团的(新粮)。他允许不持戒的年轻比库们接触施主,而让后者不服。

译注
①偷罗低舍比库尼是偷罗难达比库尼的妹妹,两个人后来都因犯了巴拉基嘎(parajika)罪,而舍戒还俗。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
佛陀入灭
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场。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都已在那年提前入灭,而马哈咖沙巴和一群比库们,正在从波婆城(Pava)前往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路上。
途中他走到路旁,坐在一棵树下休息,那时正好有位裸形外道经过,手上拿着一坙据说只生长在天界的曼陀罗花。当马哈咖沙巴看到那朵花时,就知道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所以它才会在人间被发现。他问沙门是否听到任何关于他的老师——佛陀的消息,沙门告诉他:「苟答马(Gotama)沙门已在七天前入涅槃,这朵曼陀罗花就是我从他去世的地方捡来的。」
马哈咖沙巴召开第一次结集的因缘
在马哈咖沙巴那群比库当中,只有阿拉汉们保持平静与镇定,其他还未解脱烦恼者都匍匐在地,哭泣与悲叹:「世尊太早般涅槃了!『世间之眼』太早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然而,僧团中有位老年时才出家的须跋陀(Snbhadda)比库,对他的伙伴们说:「够了,朋友!勿悲伤。勿叹息,我们终于摆脱大沙门了。我们一直被他的话困扰,他告诉我们:『这对你的适当的,那是不适当的。』现在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再做不喜欢的事了。」
马哈咖沙巴尊者当时并未回应那些冷酷无情的话,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指责须拔陀比库,或如他应得的令他还俗,而引发争端。但我们稍后会看到,在佛陀荼毗后不久,马哈咖沙巴就针对此事,主张召集长老会议,以为后世子孙保存法与律。
然而现在,他只是劝比库们不要哭泣,要记得诸行无常。然后就和同伙们一起继续向古西那拉城(Kusinara)前进。
八分佛陀舍利
直到那时,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首长始终无法点燃佛陀葬礼的柴堆。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解释,存在于当地的无形天人们想延迟葬礼,直到马哈咖沙巴尊者赶来向大师遗体做最后礼敬为止。
当马哈咖沙巴尊者抵达时,他右绕三匝,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如来双足。在他那群比库们也随之顶礼之后,柴堆竟然自行燃烧起来。
如来遗体火化是很难得的大事,对于如何分配舍利,在家众与后来派遣使者来的人之间起了争执。但受教育尊者避免卷入争执,其他比库如阿奴卢塔与阿难达也是如此。最后,有位受人尊敬的头那(Dona)婆罗门决定将舍利分成八份,平分给八个要求者。他自己则拿走装舍利的容器。

召开第一次结集
马哈咖沙巴尊者将所分得的舍利拿给马嘎塔国的阿迦答沙都王(Ajatasattu),然后,就想到要保存佛陀的精神遗产——法与律。他会想到如此做,全是因为须拔陀挑战僧团戒律与主张废驰戒律。马哈咖沙巴以此为警惕,除非现在就订下严谨的标准,否则未来将无从保存。
如果须拔陀的态度散布开来——早在佛陀还在世时,就已有数群比库抱持这种态度——僧团与教法都会迅速地衰败与覆灭。为了防范于未然,马哈咖沙巴提议召集诵出法与律的长老大会,为后代子孙保存它们。
伍巴离诵出律藏,阿难达诵出经藏
他将这建议转达该聚集在王舍城的比库们。比库们都同意,并在他们的要求下,选择了五百位长老,他们全都是阿拉汉,唯一的例外者是阿难达。
阿难达的处境非常尴尬。由于他尚未达到究竟目标,因此不被允许参加集会;但由于他最擅长背诵佛陀的所有经典,所以又定得出席。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他最后通牒,一定得在结集开始前证得阿拉汉果。所幸他赶在会议开始前那晚完成,因此获得成为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人之一。当时其他比库都已离开王舍城,前往参加集会。
会议进行的第一个专案——律,由律藏的第一专家伍巴离(Upali)尊者诵出。第二个项目,编撰经典中的教法,是在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质问下,由阿难达诵出所有经文,后来被结集成「经藏」(Sutta PITAKA)的五部。②

主张不可舍弃微细戒
最后讨论的是,关于僧团的特别事务。其中,阿难达提到,在佛陀入灭前不久,曾同意舍弃微细戒。当阿难达被问到是否曾问佛陀,这些微细戒是指什么时,他承认忽略了这点。
如今在集会中,比库们对于这件事表达各种意见。由于并未获共识,马哈咖沙巴请与会大众三思,如果断然舍弃戒律。在家众与公众会指责他们,佛陀一去世就急着放松戒律。因此,马哈咖沙巴建议应保存戒律,无有例外,最后就做成这样的决定。
在主持一次结集后,原本就受到高度尊敬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地位更形提升,而被视为僧团的实质领袖。最主要是因为他相当资深,是当时存活最久的弟子之一。v
之后,马哈咖沙巴将佛陀的钵传给阿难达,作为忠实保存佛法的象征。因此,一般认为马哈咖沙巴是僧团中最有价值的接班人,而他则选择阿难达为继他之后最有价值的人。
遗体禅坐鸡足山中
在巴利文中,没有关于马哈咖沙巴去世时间与环境的记载,但在梵文史书里的「法之大师」中,根据北传佛教,提供了一个大长老奇特的结局。w根据这个记载,在第一次结集之后,马哈咖沙巴了解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并决定般涅槃。他传法给阿难达,对圣地做最后礼拜后,就进入王舍城。
他想要通知阿迦答沙都王自己即将入灭,但国王正在睡觉,马哈咖沙巴不希望吵醒他。于是单独爬上鸡足山(Kukkatapada)顶,盘腿坐在岩洞中,并决定要保持身体的完整,等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古译:弥勒佛)出世。马哈咖沙巴要将苟答马佛(Gotama,古译:乔达摩佛陀)的袈裟——世尊在他们首次见面时亲手赠予的那件粪扫衣,亲手交给美德亚(Metteyya)。然后,马哈咖沙巴进入究竟的涅槃,或根据另一种说法——入灭尽定③。此时大地震动,天人散花在他身上,山则阖起将他包在里面。
不久之后,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去鸡足山要看马哈咖沙巴。山开启一部分,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呈现在他们面前。国王想要将它火化,但阿难达告诉他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必须保持完整,直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出世。然后山又再度阖起,将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隔离在外。
中国佛教传统标示鸡足山的位置是在中国西南,中国有许多传说都记载,有虔诚的信徒前往朝山,历经艰难,就是要一睹在等待未来佛出世的马哈咖沙巴禅坐遗体。

原注
u第一次结集记载于Vin.2;284ff
v虽然注释说,马哈咖沙巴在第一次结集时是一百二十岁,但是,这说法很难取信于人,因为这意味着他比佛陀要大上四十岁,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
w这段历史完整重现在《阿首咖传》(Asoka vadana,古译:阿育王传)中,并在《天业譬喻》(Dkvyavakana)与其他作品中,包括对应于《相应部》(SN)的北传梵文本的《杂阿含经》(Samyudagama)均有节录。此处摘要是根据拉莫特(Etienne 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Histlry of lndian Buddhism),pp.206-207。虽然来源使用梵文,但为了本传记其余部分取得一致,我们使用巴利语的对照语。

译注
①根据《善见律》、《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所说,这位比库是老年出家的须拔陀。在《五分律》、《四分律》、《长阿含,游行经》中,说他是六群比库之一的释种跋难达。此外,《十诵律》等,只是说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摩诃罗比库。
②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③灭尽定:或译为(灭受想定)。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定,无色定的不还者与阿拉汉,才能获得的定。

第九章 马哈咖沙巴的偈
在《长老偈》中,有四十颂(Thag.1051_1090)归于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这些偈反映了大长老的一些特质与德性:他的苦行习性与少欲知足:他对自己与同修比库的严格;他的独立精神与自主;他对独居与远离人群的喜爱;他对禅修与定境的投入。这些偈也显示出长行文章中未呈现的事:他对周遭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这里只选录部分偈,我们读到的几乎全都是莱丝.大为斯(C.A.F.Rhys Davids)与诺曼(K.D.Norman)的翻译。
少欲知足,乐于苦行
首先,是劝诫比库对比库生活的四种基本资具,要练习少欲知足:
我从山居走下来,
进入城市行乞食。
行礼如仪见一人,
麻风患者正进食。
满手鳞癣与病状,
将一勺食布施我。
于彼置食入钵时,
一指掉落于其中。
我于墙角坐下来,
享用他布施之食,
吃时以及结束后,
我无丝毫厌恶感。

残羹剩饭以为食,
难闻尿液为医药,
露天树下为住所,
以粪扫衣为衣服:
专精于此诸事者,
山河大地皆其家。w(Thag.1054-1057)
攀爬山岩,离欲修禅定
当马哈咖沙巴被问到,为什么在年迈时,仍每天上下攀爬岩石,他回答:
高山巨岩陡峭坡,
有人攀爬极费力,
以神通力马哈咖沙巴升。
正念正知佛之子。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恐惧战栗皆舍弃。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熄灭炽燃之贪欲。

每日托钵回住处,
爬上高耸之山岩,
马哈咖沙巴离欲修禅定,
所作皆办已漏尽。(Thag.1058-1061)
树化云彩,于山岩心喜悦
人们又问马哈咖沙巴尊者,为什么以他的年纪,还想要住在森林与山上。难道不喜欢竹林精舍或其他城里的寺院吗?

迦利树花星罗布,
我于此区心喜悦;
象声回响实可爱,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蓝云彩之色光,
流泉淙淙清且凉,
赤色甲虫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蓝云峰如实塔,
如有尖顶之高楼,
象声回响实可爱,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于我足矣欲修禅,
于我足矣坚且觉,
于我足矣比库身,
坚定欲求究竟果。

于我足矣欲安乐,
具坚定心之比库。
于我足矣欲精进,
坚定心之安稳者。

彼如亚麻之蓝花,
如覆云彩之秋空,
且有鸟群许多种,
此山岩令我欣喜。

无俗人群访此山,
唯有在地之鹿群,
且有鸟群许多种:
此山岩令我欣喜。

清水流过宽峡谷,
鹿与猴群常出没,
苔藓湿毯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五部合奏之音乐,
无法给我这般喜,
如从一心之所得
我获佛法之正智。(Thag.1026-1071)

超越三界,苦行第一
在接下来的偈中,马哈咖沙巴尊者发出他自己的「狮子吼」:

尽此佛土之范围,
除了大圣本人外,
我是苦行第一者:
无人堪舆我相比。

大师已受我服侍,
佛陀教法已完成。
沉重负担已放下,
后有之根已拔除。

苟答马不执无数
于衣于住或于食。
彼无染如净莲华,
超越三界向出离。

四念处为彼劲项,
大圣具信为彼手,
其上彼眉圆满智,
熄灭诸欲明行足①。(Thag.1087-1090)

原注
u《长老偈》的英译本:(1)Psalns of the Brethren.Trans.C.S.F.Rhys Davids.PTS,1913.(2)Elders’Verses,vol.1.Trans.by K.R.Noman.PTS,1969.
v这些偈的引介语是援引自《长老偈注》
w直译为「真正是四方之人」,即无论他找到什么地方可住,都可以从中得到满足。
x本句巴利文为Alam me atthakamassa.由于马哈咖沙巴已达到究竟果,亦即阿拉汉果,因此他的偈必须被诠释为大力劝进他人,或指他想进入涅槃的直接禅定经验。
y我们在此发现巴利藏经文献里,少数提到「佛土」概念的一例。
z这首偈是通用的,在马哈摩嘎喇那的偈中也曾出现过。

译注
①明行足: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意指具足明与行。「明」是指等天眼明、宿命明、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色界四种禅、共有十五种圣弟子趋向涅槃的法行。由于明具足,一切智圆满:由于行具足,大悲圆满。

Page 1 of 4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