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的爱

曾经有位记者亲近克里希那穆提,跟他聊了大概有两三天。他们在克里希那穆提小木屋门外一棵树下的草坪上谈话,话题正好涉及到关于爱的方面。克氏提到一个无所不在的爱的感觉,这种爱是对每一个人平等的友爱。

记者问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难道你的爱不会对某些人多于另一些人吗?也就是,在你平等的爱里难道不会有特别的爱吗?你不会有感情上的偏好吗?克里希那穆提语调非常平静。

他说:“为了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我首先要说几句,不然的话,可能你没法按照我的本意来领会。

他说,我想让你知道,我们的谈话对我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对你可能具有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正在写我的作者的好奇心,或者是帮助某个人。我们的谈话主要是为我自己澄清几件事,我认为这对我们的谈话有巨大价值,请不要认为我会说出任何我不全心相信的东西。

我没有在试图说服你、教导你、给你留下印象,即使你是我最老的朋友或者兄弟,我也同样会这么说。我并不是想要说服你让你皈依,你刚才问关于我个人的爱,我的回答是:我已不知道它了。个人的爱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不变的内在状态。我现在跟你在一起和跟我的兄弟在一起、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对我都是一样的,我对你们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爱的感觉。”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种状态会让很多人认为他是肤浅的、冷淡的,因为他没有对个别的、特殊的人有强烈的爱意。他的爱几乎是平等的、普遍化的,所以人们很容易认为他的爱是肤浅的、冷淡的、消极的,认为他的爱没有强到足以给予一个’个人’。

而克氏说,“实际的状况不是这样的。实际的状况是,在我的心中随时都有爱的感觉,而没有办法不把它给予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他说,最近,把他从小一直带到大的贝赞提夫人过世了,他在贝赞提夫人的葬礼上根本就没有哭。这让一些人感到震惊,他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显得很平静。他说,我继续着我日常的生活。人们开始非议,说他完全是个没有感情的人。克氏说,我怎么能向他们解释清楚?我的爱是给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受影响,即使这个人是贝赞提夫人。当爱已成为整个生命基础的时候,悲伤不可能再拥有你。”

记者问他,那么,在你的生活当中一定会有一些你对他有什么感觉,或者你不喜欢的人吧?

克里希那穆提微笑的回答:“没有任何我不喜欢的人。你难道不明白吗?我并不是把我的爱给予某一个人,或者在这里加强一点,又在那里削弱一点。无论我怎么做,爱就在那里,如同我的肤色、我的嗓音,它总是一直在那。即使我在一群我不认识的或者不应该在意的人当中,即使我在吵闹的人群当中,在充满噪音、烟雾、香烟气味场合下,我对每一个人的爱意还是如同现在在这个天空下、在这个可爱的地方一样。我告诉人们,悲伤与痛苦甚至死亡都无法再影响我,这并不是自以为是,是爱使得我能够有这样自然的状态,但是大多数人质疑这一点,人们以为我自以为是、是虚伪的。我不仅仅对人类有这种一体的感觉,我对树木、海洋以及整个周围世界都有这种感觉,物质的区分已经不再存在。我不是在说一个私人的心理现象,而是在说一个真实的东西。”

这是一个你极少能够见到的、活在现实里的人,讲述的几乎是神话当中关于爱的表达。你也许只在佛经里看到过这样的大爱,也许只在天主教,耶稣的嘴里听到这样的大爱。这样的大爱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个神话,没有人能够理解这种状态在一个凡人的身上、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克氏的这段话非常珍贵。他提到,他没有对任何特别的个体增加一点爱。而当你了解这句话你就知道,老子在这里没有讲哲学,他讲的是一个亲身体验,他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对于这样一个达到心灵之爱的人,你无法太靠近他,你也无法疏远他。他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并不会对某一个人感觉特别亲昵,也不会对某一个人感到特别讨厌、疏远。这种爱超乎了一般人的理解。一般人总是会觉得这么一个人难以靠近,似乎很冷漠,就好像人们通常会认为克氏难以靠近一样。

克氏一生虽然有许多朋友,但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特别特别亲密的,他对每一个人几乎都一样。曾经有人在书里批评克氏,说他跟身边所有的朋友几乎都保持着一种适当距离的关系。并不是克氏有意要跟这些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而是一个真正达到慈悲的人,他是自足的。你明白吗,他是自足的,他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

也许克氏的那段话还不足以让你理解他这种大爱的状态,但是老子的这段话也许能让你理解得更加清楚。老子曾经用过一个词叫“自足”,是一种相当自足的状态。而一个自足的人,他并不会受任何外在力量的诱惑。美食之所以会让你感觉到诱惑、流口水,因为你在饥饿当中;美女之所以会让你感觉到饥渴,那也是因为你饿了——你有灵魂的饥饿,不仅仅是身体的饥饿。

每一个人除非他达到最完整的、灵魂深处的爱,否则他都是饥饿的。你的灵魂都有某种程度的饥饿,甚至一杯咖啡就可以诱惑你。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一杯咖啡就足以诱惑你,因为那杯咖啡不仅仅是美味,它还带着香气。那种香气让你感觉到某种神醉,而那种神醉正是灵魂渴望的陶醉感,正是灵魂渴望的某种爱意。

但是这无法诱惑一个已经达到这种满足的人、达到这种爱意的人。你无法诱惑他,你无法用你的言词“亲爱的”、用你的外貌、用你的身体、用你手里拥有的任何东西——财富、权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无法诱惑这样一个人。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形容成道者就像一棵旷野里的大树,它那么优雅、那么满足,享受着阳光,享受着雨露,享受着朝阳和夕阳。它一点也不在乎有没有人路过,一点也不在乎今天在它树底下乘凉的孩子明天会不会再来。它是旷野里一棵优雅的大树,站立在那里已经几百年了。这样一个人很神奇,他不需要别人,而他却会吸引无数的人来到他的树下。

摘自《道德经禅观》夕阳 著

当你沉淀得越久,那个香气自然会散发出来

“真水无香”是东方文化独有的一种境界,真正的水——完全纯净的水,那个水纯净到似乎是没有香味的,但它有真正的香味,一种没有香味的香味。真水无香据说是形容女人的,它是对女性至高无上的赞美。如果一个女性内在的气质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她就真正达到了与玄牝合一的境界,一个真正完全被动的、深挚的、完美的、彻底敞开的母性化境界。

如果你有社会经验,并且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了解了一些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你忽然会发现只有那些真水无香的人才走得最远。你会发现在你的人生经历当中,那些考到高考状元的人,那些在竞赛当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往往在10年、20年以后,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事业或人生上的成功。而一二十年以后,真正获得事业或者人生成功的人,却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第二名、第三名,甚至倒数第几名,在学校里功课一般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潜在于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东西,需要深深的沉淀,沉淀得越久越好。当你沉淀得越久,那个香气自然会散发出来,它不需要你把你里面的珍珠往外拿,拿到别人的面前给别人看,不需要。

你只要向内沉,沉淀得够久,你的内在就会自动散发出芬芳,周围人会自然闻到那个芳香。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你是否能够沉淀得够久呢?你是否能够像那个圣人一样,“后其身而身先”呢?

我们现代西方的教育总是让一个人成为领头羊,成为突出的人,成为竞争当中的成功者。但是你会发现老子从来都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老子告诉你,你要真正成为一个“成其私”的人,成为能够笑到最后的人。你应该在一开始就学习“后其身”,让你自己沉下去。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如果你使你的意识扩张了,你注定要受克;如果你使你的意识向内深入了,生命的礼物就来了。

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而是一个生活的智慧,它是古人从生活里领悟到的东西。

如果你想在生活里真正地越来越多地领受生命的恩典,你要学习如何向内走、如何变得更加柔和,而不是刚强;更加内化,而不是外化。

摘自《道德经禅观》夕阳 著

心界的情感层面

心界的第六个层面

心界的第六个层面是情感层面。

其实,整个世界是充满情感的。这里说的整个世界是指整个的人类世界,整个地球的世界是充满情感的。当你爬到高山上俯瞰着山川河流大地,你突然间会发现有某种莫名的情感在其中流动。那些情感来自哪里?

你那些情感实际上通通来自高层面,来自第六个层面,它的源头就是第六个层面的情感。

整个物理世界实际上持续的受到高层面的能量影响,没有来自更高层面能量影响的话,物理世界很快就崩溃了,失衡了。

所以第六个层面,它是梵天的世界,它是一个充满爱、充满情感的世界。

其实佛教里提到人类是很幸运的,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只有人类是心脑平衡的,也就是他充满爱,同时充满智慧。

宇宙里有其他类型的星球,其他类型的人类。但是绝大多数的其他星球的人类,并不具备心脑平衡的特点,大多数是所谓的物质化的人类。他们更多的是以心智为先导,而在爱的方面,有时候非常失衡。

所以地球的人类,一直被各宗教所赞叹,认为是非常难得的,除非你达到心脑平衡,否则很难成道,很难开悟,因为成道意味着爱和智慧两者。

摘自《瑜伽经禅修要诀》夕阳 著

缤纷世界,了无根本,本此无住。

你的头脑是一个全息的、全方位的、全功能的播放机、放映机,它投射图像。据说萨满文化里面有一种草药,这种草药至今还在用,我并不想提它的名字,以免人们去找到它,去用它。有少部分人在用萨满的这种草药,这种草药吃了以后,你的大脑就会被误导,本来热的东西他会感觉到是冷的,本来冷的东西他会感觉到是热的。

以至于在萨满文化里面,他们开始在做法事以前就开始使用这种草药,一旦使用后巫师可以行走在火炭上,那个火炭对他来说是冷的,他不觉得它是烫的,以至于他甚至能够用刀穿过自己的身体,不流血,没有疼痛,这就是大脑的功能。

你一旦改变大脑的化学成分,很多不可能的事,就变成可能的。这就是佛陀说的“众生世界 二颠倒因”,它是一种颠倒,你无法说哪个是对的——左边是对的,还是右边是对的;上面是对的,还是下面是对的……都一样,左跟右都一样,对于大脑来说,左跟右没有区别,上跟下没有区别,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翻转,它往哪边倒都可以。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所以本来是没有的,但是一旦有一个思想出现,它就成为了一个毕竟有。而且这个毕竟有,开始衍生出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各种各样的画面、各种各样的东西,你的头脑可以在一秒钟内创造整个世界,对它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

你感觉到的这个有,你感觉到了这个物理世界,你感觉到冷热等这一切……“非因所因”,它们不是真的。“住所住相,了无根本”,它们根本就没有根,没有根基,它背后实际上都是幻觉。

你深深的恨一个人,他伤害了你,你如此深的恨他,你恨了他几十年,有一天你忽然释怀了,有一天你看了一本书,有一天一个老禅师点醒了你,你忽然释怀了。你忽然发现你三十年来对他的恨是多么的可笑,连你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件可笑的事,根本没必要。那么三十年以来,看起来如此坚固的东西,忽然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它根本就不坚固,它从未曾坚固过。它的坚固只是出于你的妄念,出于你的坚持,出于你的执着,仅此而已。它本质上没有坚固可言,是你给了它能量。

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这样,不仅你心中的这个恨意仅仅是一个梦以外,这个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都是这样,它们“了无根本,本此无住”,每一样东西其实都是没有根基的。它们之所以看上去有根基,是因为你的坚持,你给了它们根基,你固执的坚持在它们上面,否则它们根本就没有根基。

接下来佛陀提到了这十二类生,这个没有根基的,四处变化的十二个类别,“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有法”。

能量有一个运动以后,出现了声音,声音以后出现了颜色,颜色以后出现了香味,香味以后出现了碰触——触觉,这个香味碰到了你的鼻子,你闻到了它,触觉以后又开始出现味觉,味觉以后出现了法,也就是你知道了它。“十二区分,由此轮转”,从简单的事物开始变得无限复杂,宇宙非常简单,但简单的轮转出现了无以言喻的复杂。

“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也就是说十二好像被乘了一个N次方,十二的十二N次方,它开始原地旋复,它变成N次方的N次方。你有看过电脑画面吗?一个简单的画面如果你把它立体化,N次方,它就可以变成无穷无尽复杂的画面。宇宙也是这样的,一个十二类的演化,十二个阶梯的演化,一旦被N次方,一个伟大的宇宙就创生了。看上去如此繁复,其实真理都是简单的,那个最背后的能量都是简单的,能量的法则依然是很简单的,只不过它被N次方了。

“由是,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众生的种类就出来了,卵生的、湿生的、胎生的、化生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所有十二个层面、十二种生化,全部展现出来了。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这些气开始飞沉乱想,相互结合,就有卵生的现象。鱼鸟龟蛇。其类充塞。有鱼鸟龟蛇显现了等等。人畜龙仙。鱼鸟龟蛇。海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蠕动的一些生物全部出现。其类充塞,它遍布了天地,各种各样的生命,乃至于有色相的、非色相的、无色相的,其类充塞。

至今为止,科学家都没有真正能够统计出地球生命的种类,还是有各种各样无法统计的新的东西,太多了。每时每刻这些能量都在不停的展现和变化,所以总是有新的东西出现,你没法统计完,每天都有新的物种,有一些物种毁灭,又有新的物种显现,佛陀把它们称为十二类生。因为它们本质上是由能量的次第变化显现的,也就是生色香味触法等等,由十二个能量次第的展现表达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

摘自《楞严今释029》夕阳 著

灵性不反对科学,也不排斥工作和生活

人们仍然处在生存的需要当中,很多人还在为了一日三餐而奔命。

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在工作了两年以后辞职,自己开车游览整个北美。曾经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要辞职?”她的回答是:“为了灵魂的需要”。她说:“我并不准备一辈子这样,只是在一年当中为了灵魂的需要这样做,一年以后我将会再一次回去找工作”。她是对的,她并不是出于逃避生活,只是工作了两年以后,她的灵魂渴望新的东西、渴望新的成长。因为,她已经满足了需要的第一次第,也就是物质的、一日三餐的需要。

一个人一旦满足了需要的第一个层次,他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就开始展现出来,属于灵魂的、精神的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科技可以轻松的满足人类的第一需要。如果仍然在为一日三餐奔波的话,你很难让这样一个人去寻求灵性的高度、灵魂的渴望。他还没有吃饱饭,他最渴望的仍然是物质、金钱。他的渴望还没有上升到灵魂的层面,所以你不能责怪他,他的渴望对于他现阶段的情况来说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对于一个灵性的人来说,不应该反对科学,他应该更多地支持科技进步,因为这真的能够对灵性有很大帮助。如果人类的科技可以发展到全世界人都用上免费的能源,免费的电能、免费的食物——人类都能够处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状态下,整个人类的灵性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推动。

曾经也听一些朋友说,为了灵性的追求要放弃自己的工作,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觉得工作太无聊了,这些工作都是商业的,或者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如果你深入灵性、深入那个真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你忽然发现你的工作是在帮助这个世界,而不是一种无聊,即使你的工作是扫大街,也帮助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纯净和美好。

这一切都在帮助世界完成第一需要,也就是物质的需要,这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完成你现在枯燥的工作,世界将变得更美。实际上你这样做也是在推动这个世界灵性的发展,所以不要抱怨你的工作,不要抱怨你在做的事情好像毫无意义,其实它很有意义。

贸易的运动几乎是这个世界上到现在为止最快速的能量流动现象,它极大地加快了整个世界的活力,所以它仍然很有意义。你自然会发现一个贸易发达的城市拥有很大的活力,你在进入贸易圈子的时候,实际上也意味着你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活力。所以,你并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并不知道你做的事情当中有很大的意义。

当你开始学习灵性,如果你开始读懂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有色彩了。即使你枯燥的工作、生活,甚至乏味的夫妻关系、儿女关系、家庭关系突然就变得有意义了。它不是变得有意义,它本来就有意义,而你没有认出那个意义。当你认出了那个意义,这将更加推动你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灵性。灵性并不是口头上的一件事,灵性并不是无用的一件事,灵性很有用。灵性几乎是所有有用当中最有用的,它使你认出了生活的颜色,你的整个人生将为之改变。

摘自《道德经禅观》夕阳 著

这样的人令人倾心,他像一壶美酒一样散发着香味,永不枯竭。

千万不要退休,千万不要。任何人都不应该提到“退休”这两个字,除非他的身体垮了,而当你没有退休的时候你的身体不可能垮,除非你退休,当你退休了,你真的退休了,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垮,你在暗示你的生命画上句号,所以他当然会垮。

一个人只要活着,他就应该工作,这是克里希那穆提说的。确实是这样,只要活着他就应该继续工作,而他的工作应该就是他的所爱,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兴趣爱好,他的工作就是他以他的方式在帮助这个世界增加丰富和色彩。

这比念什么咒语都要好,你每一个片刻都在帮助世界变的更美好,更充实。所以要发现你的兴趣爱好,你不可能把一件你讨厌的事一直做下去,你只能做你喜欢的事。

一个人只可能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上越做越深、越做越广,所以那些圣人们离开了城市,走进森林,走进荒芜人烟的森林,但很快森林变成了大学,成千上万的人围绕在他的身边,这样的人是令人倾心的,他像一壶美酒一样散发着香味,他永不枯竭,他走到哪儿,他的香味就会飘到哪儿,很快就有人围拢来。

当一个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品质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内在成长,这种成长比你禅定一个礼拜要更有价值,因为禅定一个礼拜只有一个礼拜而已,而一个这样的人,一个自带美酒的人,他每一秒钟都在,他没有时间限制,他每时每刻都在某种上帝的视角当中。

当你拥有无限视角的时候,你就是拥有了上帝的视角,一个有上帝视角的人他不在乎天堂,他只在乎人间,他在乎他所在的层面,他在乎让他所在的层面变的更丰富,这是他要做的事。所以这就是今天我们从遗体捐献说开来的一些话。

摘自《夕阳问答046》夕阳 著

中道纯真,名信心住。道路清晰了。

当你在无限中,怎么可能孤独?如果你孤独,证明你没有无限的意识状态。如果你有无限的意识状态,你找到了你真正是谁,找到了皈依处,你根本不会觉得任何孤独。你不可能皈依一个外在的佛陀,不可能皈依一个外在的上帝或者什么,你只能皈依于你自己的神,也就是你的无限。一旦你和无限合一,你是不可能孤独的,你忽然变得淡然,忽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镇定和满足。你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再也没有必要追求别的东西了,因为你成为了主人,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主人,而且是整个生活,整个宇宙的主人。这种主人的感觉其实就是定力,你变得更定了。

如果你还被外在的某个东西吸引,说明你没有定。有任何东西能够吸引你,证明你没有做主。一旦你变得越来越镇定,你几乎成为了宇宙的中心,你变成你头脑的主人,因为你超越了它。这个时候,无论头脑出现任何东西,都无法迷惑你——它出现的是画面、出现的是感觉、恐惧或者任何别的东西,都没关系。无论它出现什么,就好像一根毛一样,一吹就可以吹走,一吹就没了,这就是力量,这是来自无限与禅定合一的力量。这是你的未来,这是你必须要走的路。

现在大家已经都知道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了。但愿你能够深深的走进去,就像《楞严经》中的那句话: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你真的“中中流入”以后,渐渐地将会达到圣位。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你达到了一个止观合一的境界以后,这个合一的境界再“重发真妙”,变得更妙,更深。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这句话讲得太棒了!你已经超越了头脑一切的妄想。“中道纯真”,你变得中道,不偏左、不偏右,不偏向于止,也不偏向于观。

“中道纯真。名信心住。”入圣位了,这第一个圣位。

这句话棒极了!这就是未来的道路,非常清楚!非常非常清楚!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你要把这个妙圆的境界,止观双运的境界,再一次重发,让它变得更深。“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完全超越头脑。“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很奇怪的是,当一个人深入的时候,他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反而是消失了很多东西。所以这跟老子讲的一样——你并没有增加东西,反而是减少了东西。你没有增加画面,没有增加灵感,没有增加第三只眼,没有增加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只剩下了全观,只剩下止观、无为了,只剩下这个,很简单。到最后,并不是变得复杂,反而是变得很简单,只剩下无为。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中道纯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纯了、纯真了,“名信心住”。

一个人一旦达到了圣位,达到了“信心住”,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反而是最简单的境界,仅仅是“中道纯真”而已,最简单的、最纯粹的,像镜面一样干净,里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你的未来。而这个未来离你不远,它并没有离你十万八千里,好像这是经书上的,必须是圣人才能有的境界。不是的,它是你能达到的境界,你未来的一二十年内也许就可以达到,不需要一百年那么久。你如果稳定的深入这个无限状态,使你的定变得更加细腻,你就可以达到。

一旦眼界变得清晰,道路变得明确,你只要往前走就行了。你如果往前走,你就会到!

摘自《庄子耳语》029   夕阳 著

Page 8 of 16
1 6 7 8 9 1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