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人生哲学
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下) 2
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下)1
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上)
格桑上师传拙火八次第
自制酱油!一学就会!
Marva Collins的故事
凝视太阳—人类的福祉?!
Akiane Kramarik画梦的孩子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湛蓝小孩Akiane是一位15岁的绘画神童,绘画灵感都是来自上界,她的画充满了灵性与情感,Akiane六岁时拿起画笔作画,而她从四岁即开始从上帝领受许多异象。Akiane开始向母亲仔细地描述她在天堂看到的景象,她说在那裡有千百种颜色是我们还不知道的。一个15岁小女孩,画出如此惊人的作品,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在当今国际绘画界,这是一个活着的见证,也是一个神迹。
湛蓝小孩Akiane简介:
1994年7月的一天,Akiane出生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蒙特摩尔市家中的浴池里,是水下分娩的。水池的温水,就像胎胞里的羊水一样,离开母体的新生儿睁开眼睛,一双像天空一样蓝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外面的世界,父亲的手轻轻地托着她。她细小的手指偶尔会抓住那微微搏动着的脐带,她的长发漂浮在水里,清澈的水因她手脚的挥动而荡漾着。父母笑了,给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Akiane(艾奇斯),一个俄语词,意思是“海洋”。
Akiane还不满月的时候,家里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从欧洲打来的,说在亚美尼亚有一位名叫维多利亚(Victoria)的妇女告诉许多人,一个叫Akiane的女孩子将来会很有出息的。隔了一会儿,那位叫维多利亚的妇人自己也打来了电话,俄语口音可真重,她颇为费劲却又热烈地描述了Akiane将要经历的激动人心的事。Akiane的母亲礼貌性地表示了谢意,全家与这位小亚细亚高加索山区的妇女素不相识,维多利亚说自己是基督徒,而Akiane的父母亲都不信神,大家转身就把她的话忘了。
Akiane渐渐长大。她的天性像阳光一样灿烂,她爱格格地笑。但她也很感性,敏锐,怕羞,说话不多,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观察。学步的时候,Akiane就经常带些石头、贝壳、树叶、花朵回家。她爱抚摸衣物的质地,碰触皮肤的肌理。她爱喂养小动物,为它们的生命现象而着迷。她对周围的人有着惊人的直觉,她能透过厚厚的笑的面具看见他们的本相。对童话、幻想之类不真实的东西,她从来也不喜欢。
Akiane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面有两个哥哥,在她之后,又有了两个弟弟。家境并不富裕,几乎没有社交,小孩子们自娱自乐。母亲在北欧波罗的海上的立陶宛长大,受的是前苏联的教育,不知道神。母亲尽心地操持着这个家。父亲是美国人,是个职业厨师。家里不看电视,不谈论宗教,不祷告,也不上教会,连“上帝”这个词也没有用过。
但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早晨,Akiane悄声地告诉妈妈:“今天,我遇见了上帝。”这是Akiane初次遇见主耶稣。她永远记得祂对她说的话:“你必须去做,我会帮你,你就可以帮助别人。“主的声音是何等的慈爱、安静和美丽!她回应道:“是的,我做!”她体验了与上帝同在的生命是多么美好。那时候,做母亲的并不理解个中的况味,但渐渐地,母亲体会到,女儿分享的那些梦和异象,对她确是实在的经历。就在那一年,阿琪雅纳的全家都信了主。虽然家境还是贫寒,这个家庭初尝了难以言说的喜乐、和谐与平安。
梦中的异象显露的时候,Akiane开始热衷于画画。墙壁、窗户、家具、书页,凡她手能及的地方,甚至她的腿上和手上,都画满了数以百计的肖像和图形。有时候,她闭着眼画;有时候,用牙齿咬着或用脚趾夹着铅笔画;有时候,用炉中的炭画;有时候,从菜园里摘来水果、蔬菜,把它们涂抹在墙上。遭到呵斥的时候,她似乎稍微安分了一些,但后来发现,她是把画画在桌子的背面了。四岁多的孩子,最爱画肖像,画不到维妙维肖,画不到神情毕现,她是不肯罢休的。她告诉妈妈,“在上帝那里,祂教我画画。”她还画了光的居所,光圈套着光圈,无穷无尽的圆,上帝住的地方。她说:“在那儿,我走路说话的时候,植物也移动也歌唱,好像它们会思想。在那里真好,我听,凡在那里的都听,上帝在那里。”
六岁的时候,Akiane开始用油彩棒画画,家里人这才意识到她确有独特的天赋。七岁,Akiane开始直接用油彩画画。若是画整个人物,她最爱用丙烯酸树脂,画人物肖像,她就用油画颜料。每天早晨四点,她就起床,一周工作五、六天,先在画室作画,然后写诗和格言,她的诗常常是整首孕育的。每天工作四到五个小时。在画油彩画之前,她时常画许多草图,直到满意了,才着油彩。她专心画每一幅画,一次只画一幅,直到定稿。平均每幅油画或丙烯画,都要花上她一百至二百个小时,此后她一直保持了每年八到二十幅画的出产量。
四岁的时候,她曾用铅笔勾勒过一幅女孩子的像,给她的妈妈看:“这是她--我的守护天使。她的牙齿雪白,她的眼睛会说话。”十岁,她再画天使,这次是用丙烯酸树脂,画的还是她的守护天使,身穿雪白的长袍,从头及脚,覆盖着圣洁权能的轻纱。她的翅翼是人的眼目看不见的,她的双臂向前平伸着,托住她奉差来看顾的。(《天使》)十一岁,Akiane又画了同一位天使的坐姿,同样的装束,她倾着身子,凝神向上瞻望着。Akiane描述道:”她的头发金黄,面容纯美,英姿勃发,她所注目的是具有永恒意味的东西。永恒是什么,并没有向我显明。”(《天使的爱》)
Akiane的画作中,最宝贵、最著名的就是那两幅耶稣基督的油画。复活的主耶稣的慈容多次显现在她的梦中和异象之中,让Akiane难以忘怀。她说:“我总是思想着主耶稣,总是言说着主耶稣。”她起意要画主耶稣。有近二年的时间,她站在超级市场、商场、停车场、城市大街,看成千上万的面孔经过,想要找一个像梦中所见的耶稣面容的模特儿,就是找不到。最后,Akiane请全家为这件事情祷告,求神把最合适的人送来。Akiane还求了印证,就是让他从前门进来。
第二天下午,前门的门铃响了,Akiane看见门口站着一位身量高大的年轻人。他有着一种暖暖的笑容,一双有力的手。举止谦卑而又泰然自若。蓄着微微卷曲的头发,还有轮廓鲜明的浅浅的胡须。这与她在梦中所见的主耶稣的容貌颇为相仿。他走进来,说他是一位木匠。他的声音低沉而平和。木匠!主耶稣出来传道之前的职业!她悄声对妈妈说:“就是他!模特儿!”
Akiane一刻也不肯耽延。她马上跑回自己的房间,画了几十张各种角度的草图。她发觉,主耶稣的眼睛从各个角度看着她,在充满着苦楚的人世,有天国的光垂照下来。一股伟大的力在她的血管中旋流着。她倾注了极大的喜乐和爱,描绘着早已在胸臆间呼之欲出的复活基督的形象。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为了能够画好眼睫毛,她甚至剪了一撮自己的头发,做成一只细毛笔。短短四十个小时,创作就完成了,这就是油画《和平之子》(八岁)。接着,Akiane又创作了另一幅基督画像《父啊,赦免他们!》(九岁),也是梦中异象的记录。
Akiane
曾如此向大家解释这幅“和平之子”的含义:“他脸上有光的这边代表天国,暗的那边代表地上的痛苦。在黑暗中他光明的眼睛显明,在我们一切的困难中,他与我们同在,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光。”很神奇的是,无论人站在那里,耶稣的眼睛都跟随着每一个观赏者。这幅油画让人想起圣经[约翰一书]一章5节:“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
和[以赛亚书]四十一章10节:“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
六岁时,Akiane画了自画像《成长》:一副决绝而坚定的神情,她的胸前佩戴一朵有金灿灿的花蕊和蓝花瓣的奇葩,背景是湛蓝的夜空下十字架形状的星星,积雪的山顶,和淡蓝色的水。后来,她为这幅画配了一首意味深长的小诗《许多孤独的小路》:“希望的白玫瑰/在青春的果园相会。/笔直的小径逃离蜿蜒的小路,/为了真理我离开了家园。/……/不知道多少次我活过来,/多少次盐和泪水相遇,/每当眼帘遮蔽安谧的瞳睛,/不记得珍珠怎样滑落。/上帝之爱成全了时间,/十字寒星在岸边濯洗,/当祂呼唤我归来,/高古的天鹅在我的门边颤栗。”令我们感慨的是,当那些与Akiane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刚刚步入学堂的时候,对真理的探索就已成为Akiane的人生目的了。
一年后,Akiane又画了一幅自画像,起名为《我的视线已经等不及》。她的表情显得成熟多了,那一双凝望的眼睛,多了许多的沉思。她写了一首同名诗歌来配画,诗中自豪地表白:“照上帝的脚踪,跟从祂的步履,/未曾有人听见我所看见的。”她的眼目微微向上仰望着,画的背景是殷红色的天宇,层层叠叠的洁白星云翻涌而出。
Akiane最得意的自画像是《创造的同工》。是她刚满十一岁时画的。她站在黝黑的星空之中,她的身姿与浩瀚的星空溶为一体,左手握着几柄画笔,右手举着一枝画笔去点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Akiane说:“我要表达创造的同工之乐与对上帝的大爱和智慧的敬畏。我的调色板是宇宙,我的画笔从繁星上蘸取颜色。”看Akiane,只看到她的技巧与才华是不够的,因为她的画作和诗歌中有一些更有意义、更加宝贵的东西。或许,说Akiane的自画像是与上帝相遇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反而更准确些吧!
11岁
人是不可能自行与上帝相遇的,只能是上帝主动与人相遇,只能是上帝在祂真理的大道之中与人相遇。在这个道中,上帝对人说话,唯有置身于其中的人才能听得见上帝的话语,也唯有他们才能够对神的圣言作出庄严的回应。我倾听,他们就来了
Akiane数年如一日地作画、写诗,每一个作品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但对她而言,这绝不是全部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动因。她渐渐体会到,作者之于作品并不是主宰,那些好的作品,即使是在创作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生命,作品的成败在于有没有尊重这种生命。真正的作品就是一种恩赐。九岁时,Akiane这样描述了自己的体验:“我教导,他们就走开;我倾听,他们就来了;我的力量在于我的缄默。”
油画《光照之下》是Akiane九岁时创作的一幅寓言式的作品。画面上是一条由深远之处流出,且直面幽谷的巨溪,其上有五组散点透视布置的熊,一只或两只为一组,大光分别笼罩着它们。来采访的摄影师看到这幅刚刚完成的画,就问:“你画这些熊要表明什么呢?”那时候画作的标题还没有取定。光着脚丫,坐在油彩斑斑的椅子上歇一歇的Akiane回答道:“这组熊表明了五种人对上帝不同的反应。上帝的光临视着它们,只有三组感受到了光:一只熊想逃离光,一脚踏进了幽暗。另一只被光激怒了,仰天长啸。第三组(位于右上角的)是一对母子熊,它们仰起头,满是敬畏、渴慕、喜乐。五组熊中,这对母子熊是唯一在溪水中有倒影的。(Akiane以此表达的意思是,只有认识上帝的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剩下的两组根本没有意识到光的存在:它们是角斗士或打拼者,为了一己私利而与同类搏斗,或者忙于各自获取身外之物。画作的寓意是:不要逃离光,不要恨光,不要为私欲而战斗或者只顾自己,这样行的人必定会完全迷失真道。仰望真理而活,你将找到平安喜乐。”
《光照之下》
这幅画,Akiane先后签了两次名:第一次是签在画作的右下角,在画作完成之时;过后,Akiane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她灵机一动,就蘸着手指上渗出的鲜血,在那条被熊叼在口中的鳟鱼身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个九岁女孩对光的爱慕,对人类现状的观察,而且她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小小的受难者了。
在十岁时的画作《沙漏》中,Akiane又画了光,是以海底之光来表现过往与将来的永恒。
Akiane总是先祷告,然后创作,她对祷告有深刻的体验。十岁时,Akiane画了一幅题为《祷告的能力》的油画,献给一切虔诚的祷告者。画面上,群禽翻飞于生命河的上空,有的专注于目标,有的无忧无虑地盘桓,有的注意力分散了,有的则徒然返回。Akiane说:“祷告的能力在于方向、谦卑、真诚和信心。祷告如一只翱翔的鸟,只有聆听着上帝的微声来追寻上帝。最快捷、最专一的祷告是能够融化山峰积雪的。祷告越多,能力也越大。”
Akiane渴慕上帝的道,追寻神圣的真理,她说:“钻石来自深深的矿道,凭着闪光它们才被认出。”
在《母爱》(十一岁)这幅画中,Akiane画了怀抱着婴孩耶稣的圣母玛丽亚。以她特有的温柔的爱,这个拥抱的姿态,环绕在救主耶稣基督身上,自初生的圣婴,十字架上受难的王,到复活的主,是一以贯之的。所以Akiane把玛丽亚下面的手画在阴影以见证十字架上的受难,上面的手画在明光之中以见证主的降生与复活。
Akiane说:“愿我的艺术引导人们注目于上帝,愿我的诗歌守护着人们对上帝的注目。”
七岁画的题为“My
sight cannot wait for me”的油画前
這幅畫在表達對施與和接受「祝褔」的感謝…
巨大的花瓣代表我們人生紀事裏的歲月與事件;露珠代表有活力的祝褔;年輕小孩代表生命本身,而光則代表生命的創造者。有些花瓣似乎比其它花瓣接受較少的祝褔,但只有在整個花開時才顯露出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感到悲傷時,我們必須做的就是去数算我們的祝褔,即使我們只能注意到極少的花瓣,我們都該為這些被施與的祝褔心存感謝。悲傷即將消逝,而我們將因祝褔別人而得到啟發,並作為回報。
Akiane部分作品欣赏
百岁老人纯印嘉言录(节选)
离欲上人简介和鼻炎方
吸收太阳能量辟谷法
《印加能量療法》九个脉轮、移動意識場、看見並進入能量場、清理脈輪
“嗡阿吽”的功德利益
《淘气的小鸡》美赫巴巴
拉玛那.马哈希:“我是谁”
“我是谁”是一系列关于探询真我的问答录的标题。这些问题是在1902年由悉瓦普莱生.皮莱向拉玛那.马哈希提出来的。皮莱先生是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那时候在印度南阿考特地区税务局任职。在他1902年出差到提罗地区的时候,他到阿那卡拉山的维罗帕萨山洞与马哈希大师碰面,寻求大师的精神指导,并恳请他回答真我探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但那时候马哈希闭口不说话,并非因为他曾经发过誓,而是他没有说话的意愿,所以他用手势回答所提的问题,当对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用写的方式回答。据皮莱先生的回忆和记录,大师共回答了十四个问题。这个纪录在1923年由皮莱先生首次出版,加上了由他自己编写的十几首诗歌,赞颂大师通过驱散他的疑云和把他从生活的危机中解救出来的无比恩惠。后来“我是谁”多次出版。我们发现在有些版本中有三十个问答,另一些版本则有二十八个问答。还有一个版本没有给出问题,而是以一种随笔的形式重新编排了那些教导。现在的这个译本是由二十八个问答的形式组成的。
“真我探询”和“我是谁”两本书是以大师自己的话语展开的一系列教诲。这两本书是大师著作中仅有的译本。它们清晰地阐明了通向解脱的直接道路就是真我探询这一主要教诲。质询的具体方法在“我是谁”中有清楚的阐述。头脑由念头组成。“我”是头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当那个“我是谁”的质询紧紧相随,所有其他念头就被摧毁了,最后“我”这个念头本身也消失了,只留下那个无比的超越二元对立的真我自己。真我的虚假身份随同身体和头脑等非真我的现象一起了结了,那就是光明。质询的过程当然并不简单。当一个人质询“我是谁”的时候,其他念头会涌起;但当这些念头涌起时,不应该追随和屈从于它们,相反,应当质问“这些念头来自何方”,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极其警觉。通过不断的质询,让头脑待在它的源头,不允许它四处游荡,迷失在它自己创造的思想迷宫中间。所有其他的修炼诸如呼吸控制和上帝冥想都应该被视作辅助练习。只有在它们帮助头脑变得安静和集中于一点的时候才是有用的。
因为当头脑获得集中的技巧后,探询真我会变得相对容易。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质询,各种念头才能被摧毁,真我才能被认识到—在那个无限的实相中甚至连“我”的念头都没有,那个经验就是所谓的静默。
这个,就是拉玛那.马哈希 “我是谁”教导的要旨.
马德拉斯大学—1982年6月30日
我是谁
既然所有动物总是渴求喜乐,避免痛苦,既然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对自己倾注最大的关爱,既然只有喜乐是爱的缘起,那么为了获得这种是我们天性的、在没有杂念的深眠状态中被体验到的喜乐,你应该认识你自己。为此,以“我是谁”质询自己是认识自己的主要手段.
1.我是谁?
身体由七个层次组成,那不是我;接受声、触、色、味、香相应的听、触、视、味、闻五种感觉器官,那不是我;具有说、动、抓、排、乐等功能的说话、运动、抓攀、排泄、生殖等五种身体器官,那不是我;与五种呼吸功能相应的五种生命之气,那不是我;即使是那会思考的头脑,也不是我;那留下物体印象的既无客体也无功能的不可知,也不是我。
2.如果这些都不是我,那么我是谁?
通过否定以上所提到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样只有那种觉知留下来—那就是我。
3.觉知的本质是什么?
觉知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
4.什么时候才会获得对于真我的认识?
当你所看见的世界破灭了,才能认识真我,真我是观察者。
5.在那个被认同为真实的世界还存在的时候,就不会有对真我的认识?
不会有。
6.为什么?
那个观察者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象绳子和蛇。除非作为假象的蛇这一虚幻认识不存在了,才会有对于绳子原原本本的认识,除非认为世界是真实的这个信念被废除了,才会有对于真我根本的认识。
7.什么时候作为客体的世界不再存在?
当头脑这一所有感知和行动的源头静止下来的时候,世界就消失了。
8.头脑的本性是什么?
所谓的头脑是寄居在真我之中的一种令人称奇的力量。是它引发了所有的念想。没有念想,就没有头脑这样东西。所以,念想是头脑的本性。没有念想,也就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叫做世界的。在深眠中没有念想也没有世界。在醒来和睡梦的状态下,就有念想也有世界。就象蜘蛛从自身那里放出蛛丝织网又把蛛丝收回到自身,同样地,头脑把它自己投射为世界而又把世界反映到自己那里。当头脑从真我中走出,世界就出现了。所以,当世界现身为真,真我就消隐了;而当真我现身,世界就消失了。当一个人不懈探询头脑的本性,头脑就会停止离开真我。我们所指的真我就是生命的本源(Atman)。头脑总是依赖于什么上面;它无法独处。就是这个头脑被称为微妙体或灵魂(jiva)。
9.理解头脑本性的质询之道是什么?
在身体里冒出“我”这个念头的就是头脑。如果你质问“我”
这个念头首先在身体的哪里冒出来的,你就会发现它来自于心。那就是头脑的根源所在。甚至如果你不断思考“我”、“我”的话,你就会被引到那个地方。头脑中升起的所有念头,“我”是其中第一个。只有这个念头冒出来之后,其它念头才会冒出来。只有第一人称出现之后才有第二和第三人称;没有第一人称就没有第二和第三人称。
10. 头脑怎样变得静默?
通过质问“我是谁”,“我是谁”这个念头会摧毁所有其它念头,就象一根拨火棍,到最后它自己也会被烧毁。然后,就会有对真我的认识。
11.有什么方法不间断地坚持“我是谁”的质询?
当其它念头升起,你不应该追随它们,而应该质问:“它们源自何方?”不管有多少念头升起都没有关系。每个念头升起,你就应该勤于质询,“这个念头源自何方”。那个答案就会出现,“来自我”。于是如果你质问“我是谁”,头脑就会回到它的源头;那样升起的念头就会变得静默。用这种方式重复的练习,头脑就会发展出停留在源头的技巧。当敏感的头脑通过大脑和感官外驰的时候,种种名相就出现了;当它停留在内心,名相就消失了。不让头脑外驰,让它保留在内心就是所谓的“灵性”(inwardness)。让头脑外驰于心,就是“客观化”。那样,当头脑停留在内心,那个所有念头的源头的“我”就会离开,而那个一直存在的真我就会开始显露。不管你做什么,你不必带着自我中心的那个“我”。若你能如此,一切就会以上帝(Siva)的本性显现。
12.没有其它的途径使头脑静止下来吗?
在质询之外,没有其它合适的途径。如果通过其它方式,那只是想控制头脑,头脑似乎会被控制住了,但是它还是会冒起。同样通过呼吸的控制,头脑会静止下来;但是只有当呼吸还处于控制状态它才会静止,而当呼吸恢复原样头脑就又开始动作了,被那些残留的印象所驱使而迷失方向。头脑和呼吸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念想实际上是头脑的本性。“我”这个念头是头脑的第一个念想;那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源起的地方,也就是呼吸源起的地方。因此,当头脑变得静默,呼吸就被控制住了,同样当呼吸控制住了,头脑就会变得静默。然而在深眠状态中,虽然头脑变得静默,呼吸没有停止。这是出于上帝的意愿,这样身体就被保护起来了,其他人就不会觉得这个身体已经死了。在醒着和三摩地(samadhi)的状态中,当头脑静默时,呼吸就被控制住了。呼吸是头脑的外在形式。直到死,头脑一直维持身体的呼吸;当身体死了,头脑也就把呼吸带走了。因此,呼吸控制的练习只是让头脑静默的一个助缘;练习呼吸不会让头脑破灭。
就像呼吸控制的练习一样,对于天神的冥想,持咒诵念,限制饮食等都只是让头脑静默的助缘。
通过对天神的冥想和持咒诵念,头脑变得集中于一点。头脑总是四处漫游。就像一头被一根链条牵住象鼻的大象,它总是顺着链条前进不再左右四顾,同样地,头脑也会抓住一个名字或一种形式不再有空四处游荡了。当头脑扩张成数不清的念头时,每一个念头都变得很弱;但是当许多念头聚于一点,头脑就变得集中和强大;对于这样一个头脑,真我的探询就会变得容易一些。相对于所有其它修行纪律,清淡的进食是最好的;通过留意进食,头脑的淡雅(sattvic)品性就会增长,那样有助于探询真我。
13.当客体的残留印象(也就是念头)就像海洋的波浪一样连绵不绝,什么时候它们才会全部破灭掉呢?
当对真我的静修越来越深的时候,所有念头就会消失。
14.那些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客体残留印象是否可能被消解从而显露出一个人纯真的本性(真我)?
不必受制于“是否可能”的疑惑,你应该不懈地坚持对真我的静修。即使是一个重罪之人,也不必如此担心和悲叹“噢,我是一个罪人,我如何得救?”;而应该完全放弃“我是一个罪人”的想法,强烈地专注于真我的静修;那样,你无疑会达成。世上没有两种头脑—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确实有两种残留印象(念头)—吉利的和不吉利的。当头脑留下一种吉利的印象时,那就被称为是好的;当头脑留下一种不吉利的印象时,那就被认为是坏的。
头脑不应该被允许在世间的和其他人所关心的事物上逗留。不论其他人多么坏,你不应该对他们有憎恨。欲望和憎恨两者都应该避开。所有你给予他人的你给予了你自己。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谁不会(把好东西)给予他人?当真我显露,所有一切就出现了;当真我变得静默,所有一切也就静默了。当我们尽可能地谦卑从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头脑回归静默,你就无处不在。
15.质询需要练习多长时间?
只要客体印象还在头脑中存在,就有必要对“我是谁”进行质询。一旦念头升起,就应该通过质询将其消灭于源头。不间断地关注本性,直到真我显露,那就是你所要做的。只要在那个堡垒里还有敌人,他们就会继续作崇;如果在其露头之始就将其消灭,那个堡垒就会落入我们之手。
16.真我的本性是什么?
在真理中只有真我。世界,个体的灵魂,上帝是它的显现。就像银子是珍珠之母,这三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真我那里绝对没有“我”这个想法。那个就被称为“寂静”。真我自己就是世界;真我自己就是那个“我”;真我自己就是上帝;一切都是神,是本性。
17.一切事物不都是上帝的杰作吗?
没有欲望,刻意和努力,太阳升起来了;就在太阳的莅临中,太阳石发出火光,莲花开放,水汽蒸发;人们各就其位,日作夜息。就像磁铁一来,针头就开始移动,那被三种宇宙神能和五类神行所统合的灵魂,就是通过上帝的莅临,根据相应的因果律,而付诸行动并安息生养。上帝无所决定;也无因果隶属于他。就像世间的行为无法影响太阳,或者就像其它四种元素的优劣无法及影响遍及的空性。
18.在叛依者中,谁最伟大?
那个把自己完全献身于真我(也就是上帝)的人是最优秀的叛依者。完全献身于上帝意味着始终保持在真我本性中,除了真我本性不让任何念想从中升起。不论任何负担加压于上帝,他都承受。既然上帝的无上力量让万物运行,为什么我们不臣服于他而是不断地用什么应该做和怎样做以及什么不该和怎样避免的念想来为自己担忧呢?我们知道火车会运送货物,为什么我们上车后却把我们的小小行李箱顶在我们头上让自己不方便,而不把它拿下来放在火车上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呢?
19.什么叫“无执”(non-attachment)?
当念头升起,就把它彻底消灭于其升起的原始之处,这就叫“无执”。就像一个采珍珠的人把石头绑在腰间,沉到海底采珍珠,同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无执”潜入自身里面,去找到真我的珍珠。
20.上帝和上师不能作用于灵魂的解脱吗?
上帝和上师只能指示解放的道路;他们不会自己把那些灵魂带到解脱的状态。实际上,上帝和上师没有区别。就像落到老虎口中的猎物无可逃脱,那些来到在上师所在之处的人们会被上师拯救,没人会落单;但是,每个人应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追随上帝或上师指引的道路而获得解脱。一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用其他人的眼睛。喇嘛需要一块镜子的帮助才能知道自己就是喇嘛吗?
21.对于寻求解脱的人而言是否有必要探究万物的本性? .
就象一个想把垃圾扔掉的人,他没必要分析它或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所以一个想认识真我的人没必要去计算万物的种类或者去探究它们的特性;他所要做的就是抛开那些遮掩真我的东西。世界应该被视作一个梦。
22.在醒着和睡梦之间有无分别?
醒着的时间较长,睡梦较短;除此之外没有分别。就像醒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看上去是真实的,做梦的时候梦中发生的一切也是如此。在梦中头脑具有另一个身体。在醒着和睡梦两种状态中,念想、名相和形式同时显现.
23.对于那些寻求解脱的人读书有用吗?
所有的经文都说:为了获得解脱你应该让头脑回归静默;所以他们总的教导就是让头脑回归静默;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就没必要无休止的阅读。为了让头脑安静下来,你只要在你自己身上探询什么是真我;在书本中能够寻求到真我吗?你应该用自己眼睛的智慧去认识自己的真我。真我在五层外壳之内;但是书本根本是在外面的。既然真我必须通过深入五层外壳才能寻获,在书本中寻找是没有结果的。有一个时刻会到来,那时候你必须忘记所有你学过的东西。
24.喜乐是什么?
喜乐是真我的本性;喜乐与真我没有分别。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之中没有喜乐。我们无知地认为我们是从事物之中获得喜乐。当头脑外驰,它只有经验到痛苦。实际上,当欲望得到满足,头脑回到它原来的地方享受到的喜乐就是真我本身。同样地,在睡眠,三摩地和昏迷中,或者在获得渴求的事物,除掉不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头脑转向内在,经历到真我和喜乐。就这样头脑不停的从真我中走出又回到真我。一个走在外面晒过太阳的人当他走进树荫会感到荫凉。那个不断在树荫和阳光之间走进走出的人是一个傻瓜。智者一直停留在树荫中。同样地,一个知道真理的人的头脑不会离开本源(Brahman)。相反,无知的头脑,周旋于这个世间,尝遍痛苦,只有一点点时间回到本源经验到喜乐。实际上,所谓的世界,就是念想。当这个世界消失,也就是说,当没有了念想,头脑就会经验到喜乐;当世界重现,它就经历痛苦.
25.什么是智慧的洞察?
保持在平静状态就是所说的智慧的洞察。保持平静就是把头脑消解于真我。心灵感应,通晓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千里眼并非智慧的洞察。
26.无欲和智慧是什么关系?
无欲就是智慧。两者并无分别;它们是一体的。无欲就是不再把头脑附着于任何事物。无欲意味着没有事物出现。换句话说,不再寻求除了真我之外的任何事物就是超然,就是无欲;不离真我本性就是智慧。
27.质询和冥想有什么区别?
质询在于让头脑回归真我本性。冥想在于设想自己就是本源,就是存在—意识—喜悦。
28.什么是放松?
质询那受束缚的自我的本性,认识到一个人的真实本性,这就是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