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蓮師心要建言》第五章《唱予二十五弟子之歌》
現在仔細聽啊,索格波的貝吉·伊喜!
心的覺醒境界非經創造而出,非經尋求而得,且是本自存在(自生)的。
要遠離那執取能者和所者的奮力勤作,
保任在本然覺知的離戲境界中!
若能如此保任,煩亂掉舉之流便會切斷、止滅;
要認出這個剎那便是正覺者!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第五章《唱予二十五弟子之歌》
現在仔細聽啊,索格波的貝吉·伊喜!
心的覺醒境界非經創造而出,非經尋求而得,且是本自存在(自生)的。
要遠離那執取能者和所者的奮力勤作,
保任在本然覺知的離戲境界中!
若能如此保任,煩亂掉舉之流便會切斷、止滅;
要認出這個剎那便是正覺者!
稻盛和夫:
不要期望人人都理解你,
你做的再好也不一定人人都喜欢,
你做的再多也不一定人人都说好,
一样的嘴,不一样的说法,
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
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
永远不要跟别人解释自己,
懂得你的人不必解释,
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更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
做人不需人人解释,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无惧他人,沉默是金。
文章来自网络
圖為宗薩欽哲仁波切於洛杉磯開許公佈的一尊蓮花生大師見即解脫佛像,具有巨大的加持力。
此佛像原由赤松德贊的小王子持有,莲师像的手杖曾在文革中遺失,后又新造一杖。
此尊殊勝的見解脫蓮師像,乃是蓮花生大士本人親自伏藏的五尊蓮師像之一。
由第一世蔣揚欽哲旺波在淨觀中發現,並派遣掘藏大師秋吉林巴取藏。
如今其中一尊蓮師像已經失落,另外三尊由宗薩欽哲仁波切供奉,还有一尊由二世蔣揚欽哲的弟子所供奉。
願见闻此像者,開啟自心,與莲师相應!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
莫將任何有情眾生視為敵人,
這麼做只是你自心的迷妄困惑罷了。
六字真言壇城
根據經書上所言,持誦六字大明咒能治諸魔礙,能消除一切災害,能滅惡劫,能除惡,能得各種成就,能斷六道生門,能淨諸障,能摧諸毒,能除失敗誓句,能得次第道。同時,持誦的功德包括貧者欲富,持此咒定能滿願;賤者求貧,持誦此咒者,必能滿願。
持誦此六字大明咒數遍,持誦一遍至七遍,能淨百千億劫所集的罪障,念滿百遍至千遍,等於念滿一切藏經功德,念滿萬遍,能斷三惡道門,念滿百萬遍,能得不退轉地,念千萬遍,當於法身、受用身、應身、自性身,證菩提身而得成佛。
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佛告善男子:
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寶,汝七代種族首當得其解脫。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第五章《唱予二十五弟子之歌》
現在仔細聽啊,拿曩的多傑·杜炯!
那名為「證悟的覺醒心」者,是本來俱生,原本自生,且沒有中心或是邊際的。
不要去修正,而是保任在自覺且自然寂靜的境界中,
不要去改變,不要更動,而是保任著,放鬆到自然狀態之中!
若能如此保任,那麼你那遠離混亂的心就是正覺者本身!
文章来自网络
稻盛和夫:修心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修心,只有心修好了一切才會好。
真正的修心,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坦然的面對人生的一切苦難。全然的接受所遇到的一切好與壞,不抱怨,不埋怨,不悔恨。
只有當你嚐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你才能真正的領悟到一些道理,才能做到真正的修心“心如止水”。
修心,是一種歷練,是一種成長,是一種自我完善,是心的歷練!
察給弄仁波切简传
資料來源:
祖師察給弄傳記及阿拉朗加口述
指導仁波切:噶陀仁珍千寶六世
2010年10月彙整於妙乘法苑
噶陀仁珍千寶編緝小組彙整
父親名為察善,在察給弄仁波切還沒出生時,父親到拉薩朝聖,達賴喇嘛邀請涅穹護法降臨,在他的面前將劍拔出來,打一個結送給他,大家都不知道甚麼意思。達賴喇嘛說:「這是非常好的緣起,你要帶回家供養。」
1866年時,察給弄仁波切出生,出現許多護法有人的樣子、動物的樣子、如影子般、彩虹般守護著察給弄仁波切。
7、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夏窩秋齋仁波切座下,從小學習讀誦藏文文法、繪畫、經典及儀軌唱頌等,慢慢學習五部經論,尤其得到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及大威德金剛等很多灌頂,特別是金剛瑜珈母法門。同時於夏窩秋齋仁波切座下接受沙彌戒,長大後接受比丘戒。
依止善知識以後,就有如常啼菩薩、密勒日巴和仲敦巴大師依止上師一樣,從來不會違背上師的話,任何事情都依上師的話不做其它,很多人因此讚嘆他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上師生活所需部份,如挑水、磨青稞粉、縫衣服等都由他一個人承辦。磨青稞粉的同一時間,前方放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邊磨青稞、邊唸誦,同時也背起來。走到高山上挑水的時候,邊挑水、邊背誦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先於挑水前背一段,再於挑水的當下將這一段反覆背誦,到下山時已可將整段內容背好,就這樣【密宗道次第廣論】在他挑水期間背好。
在接受了完整的金剛瑜珈母各種外、內、密法門口訣後,專心的修持金剛瑜伽母及勝樂金剛法門,一天修持四次,從來沒有間斷。
學習藏文及梵文文法、詩詞時,有位身體藍色的年輕女子來到面前給他一朵花,拿到花的同時覺得女孩不是一般人,將花吃下去,藏文及梵文文法自然通曉。當初不知道是什麼預兆,後來知道是妙音天女,也常常在夢中給他加持。他所寫的詩詞、法本都非常好聽、詞句優美、意義深廣。
秋齋仁波切圓寂前,祖師察給弄與眾弟子祈請仁波切勿入涅槃,仁波切說:「我所知道的一切法門及口訣沒有保留,全部教給察給弄,現在很安心,我的事業已圓滿了。」仁波切說:「我不會住在這個世界上,會圓寂。」察給弄仁波切祈請上師:「如果一定要圓寂,您圓寂後,我要前往拉薩色拉寺、哲蚌寺去學習經論?或在日甲寺、拉卜愣寺學習? 或去聖地修行?」
上師回答:「就不需要去那裡,本尊曾對我預言你是勝樂金剛的持有者,因此你本尊為勝樂金剛,利益眾生的法門是金剛瑜珈母,我的法門非常殊勝,天龍護法會宣揚你的名聲。
以後你有四位不空金剛弟子向你請法,向他們傳法,可以利益廣大的眾生。這裡就有噶當派的教法,我死後,你樹立法幢,我很高興,不要去其它地方。密勒日巴大師曾說過在不受尊敬的自己的家鄉修行,會比較順利獲得成就,因此在自己的家鄉修持就好。」
祖師察給弄祈請上師寫個教言,秋齋仁波切說:『法衣披在你的身上,菩提道次第廣論交在你的手上,三律儀安置於你的心續中,除了這些,沒有什麼可給的教言,過去所說的就是教言,臨終前不能說太多話,睡覺前不能喝太多水』。不再說任何話,就這樣圓寂。
他非常難過,常常想到上師就哭。上師秋齋仁波切圓寂後,到處流浪。有次在其它地方當經懺師,遇到一位會算命的喇嘛,喇嘛問他:「要不要學算命?」回說:「可以。」學算命以後,對算命有一點研究,心中思念上師的痛苦、難過慢慢消失,對學習各方面產生興趣,之前除了思念上師,其他都沒興趣。
一次,他來到羅家洞,天空中出現很多彩虹、大地震動,當地很多喇嘛覺得他是位不可思議的上師,問起的時候,回說:「我不是什麼上師,但我要在這裡修行可不可以? 」都說:「當然可以。」
在勝樂金剛佛父佛母法相前,自受金剛瑜伽母灌頂,這時候佛相身上流出很多甘露,吃下甘露,想起過去很多事情。
寺廟的喇嘛請他給予金剛瑜伽母灌頂,灌頂時,勝樂金剛心間發出五種顏色光芒融入上師身,大家都看到。接受灌頂的二十五人都升起大樂智慧,好幾天不會生起分別念,寺院上方連續七天出現彩虹等種種吉祥徵兆。
在夢中,上師秋齋仁波切於勝樂金剛心間大聲笑,給他勝樂金剛佛父佛母的灌頂,勝樂金剛佛父佛母也給他圓滿的灌頂與口訣,且預言他將以此法門利益廣大眾生。
從此開始,自己覺得上師和本身沒有完全離開,因上師圓寂難過的心完全消失。他前往安多地區很有名的聖山阿穹南宗朝聖,在經過黃河前,已將所有錢供養點燈,沒有錢付船費,船夫說:「沒有錢就離開。」祖師察給弄脾氣非常好,說:「好!我離開。」過一段時間,大家聽到很大聲的”喇嘛千諾” ,船夫與百多位過河的人,看到察給弄仁波切背著自己的東西,好像小鳥般飛騰過黃河,大家都生起信心對他供養頂禮,他說:『我不是飛、是跳下去,沒有沉在水裡是上師的恩德。不要亂講話,我不會飛。」
在阿穹南宗,一般人沒辦法爬上去的山巖上,好像飛來飛去般的攀上攀下,很多人看到,因此人们祈請他傳法,他就為信眾傳法很多天。某日正在傳法的時候一直哭,說:『太糟糕!太糟糕了!我很悲傷!忘記上師所說,行為隨隨便便快要破比丘的戒律。忘記上師的教言要住在自己的家鄉,快要破三昧耶戒。我們傳法到此為止。」馬上迴向,當天晚上突然間跑回家鄉。
回到家鄉,上師秋齋仁波切圓寂前,曾交代一位功德主(為地方的土司或酋長)負責察給弄的生活,听说仁波切已回到家鄉,馬上前往拜見察給弄仁波切,并邀請到家裡,說:「請為我們念誦一百零八遍賢劫千佛經,我這輩子都會護持你直到死亡為止。」念誦五十多遍賢劫千佛經時,功德主供養上師全新的牛毛帳棚,裡面擺有供桌及很多供品,供杯、寶瓶、油燈、內供身口意所依、唐卡等完整的法器全部備齊,對尊者說:「念到這裡就好,賢劫千佛經念、不念都可以,這一輩子我都會護持您,請在這裡住下來。」住下來後,一直修持金剛瑜伽母法門。其後,二位心子、四大弟子等很多弟子向他請法。
四大弟子還未隨學前,與功德主一起前往三大寺朝聖,到桑耶寺時,孜瑪護法突然降臨向他獻哈達,並說:「今天遇到一位大成就者。」很多人因此供養祈請他住在那裡傳法,但未住下來。
在拉薩過年期間,西藏政府祈請涅穹護法降臨,涅穹護法向他獻哈達和頂禮,大家都覺得他是位不可思議的轉世活佛,達賴喇嘛十三世與西藏政府說:「你要住在涅穹寺裡修持涅穹護法。」到達涅穹寺供養的時候,涅穹護法大笑,察給弄祖師也大笑,所有神的笑聲傳遍整座寺院。
在那裡當了一年的護法師後,向達賴喇嘛十三世祈請回家鄉:「因上師遺願要我住在家鄉。」達賴喇嘛十三世說:「請在涅穹護法前抽籤,如果說可以,就回去。如果不可以,就繼續留在寺院修護法。」籤上一為可以去,一為不可以去。於寺裡,當著所有僧眾、金剛上師與涅穹護法前抽籤,抽到可以回家,就此返回家鄉。
回到家鄉時,九世班禪大師來到果洛地區,祖師前往拜見,班禪大師稱許祖師為那洛巴大師的轉世,也傳給他許多法門。察給弄祖師也獻給九世班禪大師那洛空行母法門。班禪大師對果洛地區的土司阿丘貢扎說:「果洛地區很有福報,因為有察給弄仁波切與覺囊派措尼仁波切兩位大成就者在這裡,與他們一見面就會得到加持。」非常的讚嘆他們。
夏札仁波切的上師臧巴竹清仁波切及阿邦伏藏大師等都說:「察給弄仁波切是位大成就者、是那洛巴大師真實的化身,那洛巴再一次宣揚金剛瑜珈母法門。」如此讚嘆。
因這樣的關係,很多上師來接近尊者,慢慢有二位心子、預言的四大不空金剛弟子、四大獲得雙運位成就弟子,四位今生到空行淨土的弟子等,很多弟子向他學習。
察給弄仁波切法門,從後藏地區傳到東藏,各地修持那洛空行母法門不論是薩迦派、黃教格魯派、紅派的上師們都接近他。終其一生修持一法、傳授一法門,就是那洛空行母法門,為一代那洛空行母法門的宗师。
1936年之前,仁波切即多次親見那洛空行母、蓮花生大士和勝樂金剛等,但平常不會說自己親見什麼,非常保密。1937年時,九世班禪大師圓寂,察給弄仁波切正在傳那洛空行母法門時聽到班禪大師圓寂,非常難過的說:「我也沒有時間住世,一定要離開。」在傳到死亡臨終法身道用的階段時說:「今天傳到這裡就好了,法門後面不能完成部份,你們去佳東給洛成就者座下接受就可以。」
說完進入自己的帳篷修法,告訴侍女想喝牛奶,侍女給他牛奶的時候,告訴侍女:『你不要想太多,就住在這個功德主的家裡。我要去見三寶,妳不會一輩子服侍別人,平常你幫我煮茶、擦這些供杯、幫我做很多的包經布,因此累積很多善業。如果明天早上出現緊張忙碌的狀況,黑板上有我寫的字,保護好不要被擦掉。
1937年1月3日早上,侍女欲供上茶水,走到門口,喊著阿客給弄,沒有回應,打開進去,上師身穿三法衣金剛跏趺坐,右手拿內供、左手拿念珠在心間交叉,已然圓寂。有些人提到是以吉祥臥圓寂。圓寂的當天,師公朗加仁波切出生。
當時察給弄祖師在黑板上所寫:『末法時期的現在,我呼喊著空行母您的名字,直到您的加持如夏天的雨落於大海般,我想著您的名號,心專注不斷的祈請,希望能到您的座下獲得加持賜予成就,最後祈能獲得您的席位。』這樣寫著。
摘自《孟子與離婁》南怀瑾
什麼是“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人不一定是皇帝,也不一定是大臣;大人可以當皇帝,可以做大臣,也可以做一個最平凡的老百姓,大人是超然的。
唯大人可以入聖境,當皇帝則是入聖境為聖王,做宰相則為良相,做老百姓則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聖人。
所謂“赤子”,在前面已經解說過,就是嬰兒,“赤子之心”,一般人說是童心,但不是幼稚,是形容人的天真、天良之心。
曾子著《大學》,就是所謂的大人之學,最後才“止於至善”,首在“明德”、“親民”,然後“止於至善”。
而普通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他的天真童心,沒有機心,就是至善,就是“赤子之心”。明人洪自誠的《菜根譚》中說:“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世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他這幾句話很有道理,一個人對人情世故知道得少,自己心理上的污染也比較淺。所以年輕人做事,看來是個冒失鬼,但他心理染汙少,不知道別人可能心存不正。
年紀大了,經歷的事情也太多了,看人就不同,辦法也多了。因此他主張“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魯”,似乎一個人深通人情世故,面面圓融,處處通達;倒不如老實一點,笨一點,保持那分天真比較好。人純厚,則能保持天真。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不願看的一副對聯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然賈寶玉走的路子不同,也不一定對,但在這一點上,他還是保持了赤子之心。
如果以現代的觀念來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似乎講這個人永遠長不大,什麼事都不懂,等於半個白癡,像這樣的人還有什麼用?
事實上,所謂“赤子之心”並不是指長得大或長不大,而是指永遠保持乾淨、純潔、誠懇、少愛憎、少恩怨、仁慈、愛物的心理。
真正修養的境界,如學佛學道,明心見性,初步都是為了恢復赤子之心。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兩句話說得很好:“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孟子說,只有這樣的人,才夠得上中國文化所標榜的“大人”,可以做聖君、賢相。
「赤子之心要“自得”」
孟子說,人的修養,是要恢復到“赤子之心”的境界,要怎樣才能達到呢?不能以填鴨式的教育硬塞,要以啟發式的教育使其自得,這和後世禪宗的教育相同。我們知道,禪宗祖師的教育方法、所走的路線都是這樣,也就是“深造之以道”,才能達到“道”的境界。
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例如現在有許多人學修道,學打坐,一開口就說:老師教我這樣打坐的,好像是為老師而修道、打坐的。
老師教了重點,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夠活用;自己不去體會,不去活用,這就是不能夠自得,而是拿到雞毛當令箭了。
禪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方蘇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學問修養要自得,自己啟發自己的靈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從老師那裡填塞進來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的教條式信仰,那並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則能“居之安”;而“居之安”並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居之安則資之深”,這個“資之深”,不是現代語老資格的意思,“資”是資用,也就是說,平常處世可以應用你的道。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出家也好,隱居也好,不出家也好,為官也好,都處在道中。所以學問之道要“自得”。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
⠀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久遠,或是轟動一時,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權威所說,而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是沙門、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文章来自网络
如来芽尊者的开悟
走了很多天以后,他见到晋美林巴并得到简短的加持。之后他去邬金林隐修苑闭关六个月,期间他有很多修行证悟和境相。一天他走出来到阳光下,看着他上师所在方向的天空,心里生起一股对根本上师晋美林巴和其他诸上师的忆念,他以强烈的信心向他们作祈请。
他感到对轮回最强烈的厌离,这种厌离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很多座上修习时,他不住地痛哭。接着他想如此下去可能会称为障碍,他观修究竟自性。一段时间内他彷佛已经失去知觉,等他苏醒过来,他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见或修的了,禅修时所有的领悟都已消融。此前他还对他的见与修有一点微细的分别,但如今一切都消失了。
吉美•嘉威纽固得到多智钦给他捎的信,说自己刚回泽仁迥,请他来相见。吉美•嘉威纽固迅速赶到泽仁迥,同时见到晋美林巴和第一世多智钦。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禅修的经过,以及在此过程中感到已经没有了在领悟禅修的行者。
晋美林巴很喜悦,他说:“如是如是!(法性的)证悟必须来自以下四种途径:
有些具信、精进、有悲心和智慧者在灌顶过程中领受‘赐予智慧’时得到证悟;
有者在他们圆满了本尊仪轨的近修后领受‘得到悉地’时获得证悟;
有者通过对上师生起强烈的信心视师为真佛,将上师的证悟移置于自己的相续而获得证悟;
有者是他们在诸如天葬场等圣地或鬼怪出没处,成功地平息诸魔的考验干扰而获得证悟。
现在你同时通过上师的加持和本尊赐悉地而证悟了法性……。”
bilibili视频:
youtube视频:
文章来自网络
見聞念觸此勝代表像,
與見蓮師本人無差別,
為利未能得見蓮師之,
未來信士留此代表像。
是故具信恭敬虔誠眾,
應向此代表像禮供禱;
無論共與不共諸悉地,
所願無疑皆成盡無餘。
關於蓮師代表像「悉地德盛」和「放大悲光」之伏藏文
緣起:
本伏藏文分為兩篇,各介紹一尊蓮師代表像(Guru Rinpoche kutsab)的殊勝功德,由尊貴的乃旦秋林仁波切(H. E. Neten Chokling Rinpoche)於2017年春將圖像、藏文和英譯檔案交予版主,並囑咐進行中譯,唯內容對版主來說過於深奧而拖延再三,幸經資深藏文中譯者發心首肯,並於2017年夏完成。今依仁波切指示而將圖文廣為傳揚,歡迎諸位法友轉發分享,但請務必註明出處。祈願一切有情見即解脫、吉祥圓滿!
一世欽哲的蓮師替身像
當宗薩欽哲仁波切繼承前世的寺院時,頂果法王曾說,只要能確保繼承這個蓮師替身像,其他金銀財寶等,皆如灰塵一般不重要。這是一世欽哲和秋吉林巴尊者聯合取出的伏藏,在得到這尊替身像時,佛像底部的空行文字中又開顯《心願任運成就》等伏藏法,非常珍貴。
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中,作為蓮師加持的代表被迎請到會場為信眾加持。
蓮師授記,只要領受過這尊蓮師像的加持,「當於七世無勤獲解脫」。
有時候迎請聖物的時候,僅僅是從一個房間移到另一房間。也會讓僧眾吹法螺、持香開道,有如迎請蓮師本人一般。
(以上来源: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24912225)
钦哲基金会官网:这尊莲师的“古擦”(替身像)是由蒋扬钦哲旺波取出,为其重要伏藏。虽然外貌简朴,却是钦哲传承的一个伟大宝藏。
当蒋扬钦哲旺波在宗萨寺进行终身闭关时,不断于淨相中见到一个伏藏,但他无法停止闭关去把它取出。他还有另一系列的淨相,是关于会有一位伟大的伏藏师来到宗萨,于是他交待侍者,即将有这位大师的到来。他倚著窗扉,眺望院子(这个院落至今仍在),等待著,却无人出现。在多日漫长等待之后,他召唤僧人,询问是否有人到访。僧人们回答,这段期间唯一的访客是个其貌不扬的牧牛人。蒋扬钦哲旺波要求他们立即将此牧人带到他面前。他满怀欣喜,立刻认出这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人。
蒋扬钦哲旺波告诉这位牧牛人,想请他帮个忙。钦哲旺波说,他需要取回某件物品,但是因为在终身闭关,所以需要有人代替他前往。他给了清楚的指示,告知要去哪裡、骑哪种马、途中在哪裡过夜,甚至连吃什么食物都交待地一清二楚。牧牛人启程之后,穿山越谷,在星空下度过数夜。最后,在一座高山的顶峰,看到远处有个莲师像,大小如同一座山。当他靠近时,莲师像变得越来越小。等他伸手触碰时,莲师像已经小到可以置于手掌中。
牧牛人将这尊“古擦”带回宗萨,交给蒋扬钦哲旺波。蒋扬钦哲旺波非常激动,他为牧人打造了一个大法座,称牧人为“秋吉林巴”。从“古擦”底部的空行文字出现了许多部教法,例如《桑巴伦祝》(愿望任运成就),以及钦哲传承的许多其他莲师法。
蒋扬钦哲旺波写下有关此“古擦”的起源故事及重大意义,说明它出现的历史。莲师在藏地的最后期间,赤松德赞王之子穆赤赞普当政。因为莲师已于玛拉蒂卡证得金刚身,所以活得比赤松德赞王等许多弟子还久。莲师告诉穆赤赞普王,是他应该离开藏地去降伏罗刹的时候了。国王怀著沉重心情,为莲师送行。一段路程后,他们道别时,国王开始像个孩子一样,哭泣起来。莲师安慰他说:
当你禅修时,禅修状态即是我的意;
当你读经时,经文即是我的语。
然后莲师抓起一把泥土,握在自己的拳头裡,说:
拥有这个,你便拥有我的身。
所以你永远拥有我的身语意,我们永不分离。
穆赤赞普当下便明白此任运而成之塑像的重要性,并且将其隐藏起来,妥善保管。莲师与穆赤赞普的缘结延续多世,然后他们以蒋扬钦哲旺波及后来成为秋吉林巴的牧牛人之身,再次相遇。
钦哲传承这个最重要的伏藏目前存放于印度比尔的钦哲府邸。每当仁波切给予重要灌顶时,便会请出这尊莲师像。许多人在《窍诀藏》灌顶、塔奇拉的《大宝伏藏》灌顶、布姆塘的竹千法会中,都曾经接受过它的加持。据说,只要领受过这尊莲师像的加持,即能在七世之中证悟成佛。
每十二年,猴年之时,这尊莲师替身像的保管人可以制作更多的替身像。宗萨钦哲仁波切现在是这尊莲师替身像的持有者,今年他已制作三次这样的莲师像,每一次皆以极为慎重週全的仪式进行,从准备泥土到酝酿氛围,再到实际的制作。
莲师替身像《放大悲光》是由与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同时代的大伏藏师秋吉林巴·chogyur lingpa取出。
蓮師授記親見此像之功德:「凡有得以見聞念觸者,少分亦增廣至十萬倍;即使嚐受少許如芝麻,亦能普息病苦諸般障」「當於七世無勤獲解脫。」
莲师在雪域逗留期间制作了许多佛像,藏为地伏藏,后来被伏藏师发现。这些特别神圣的像是莲师和他的二十五名弟子用圣物和舍利制作的,并由莲师亲自加持,成为他未来的代表。
由莲师亲自塑造的莲师替身像被称为:Kutsabs。是莲花生大士最重要和最稀有的伏藏法像,由莲花生大士亲自加持为他自己“身”的代表。
一般来说,他的伏藏像有数百个,但根据许多宁玛派经典,只有二十五个kutsab莲师替身圣像只有二十五尊。
用于制作 kutsabs 的材料包括:
空行母从法界各处收集而来的圣土
来自众神和龙族的珠宝
来自詹布河和玛那萨罗瓦湖沙子的黄金
八大尸陀林和二十四大圣地的土壤,
来自天界的花朵,
各大甘露圣药
大圆满上师(Garab Dorje、Manjushrimitra、Shri Singha、Vimalamitra 等)圣物,如他们的圣发、衣物碎片、舍利、以及所依物品
莲师发与血
蓮師伏藏替身像《悉地德盛》,欽哲與秋林所取之伏藏。
蓮師授記:「見聞念觸此勝代表像,與見蓮師本人無差別」、「應向此代表像禮供禱;無論共與不共諸悉地,所願無疑皆成盡無餘。」、「總之若人能以專注信,承侍於此蓮師代表像,是人必定不轉低劣生,生聖種姓,速得菩提果」
《蓮師代表像「悉地德盛」之伏藏文》
(耶謝措嘉埋藏,宗薩‧蔣揚欽哲旺波取藏,敦珠貝瑪南嘉恭譯)
蓮師代表此「悉地德盛」,༔
乃是三世諸佛身語意,༔
功德事業總集之主宰──༔
大樂蓮花生尊親自於༔
具緣追隨聚集之眷眾,༔
勇父空行歡喜大園林,༔
多麥[1]貝瑪貴(蓮花莊嚴)之殊勝洲,༔
再度宣說最極深密法──༔
無上《密意集經》法門時,༔
眾門徒為未來有情利,༔
祈請留下金剛身代表;༔
蓮師遂以如電迅神變,༔
普降廣袤十方諸剎土,༔
彼等一切加持勝所依,༔
悉皆匯一趨入光明篋,༔
安奉於大壇城修會中;༔
師以金剛看式意加持,༔
以對寶篋遂化甘露聚,༔
並將人間甚為悉有物──༔
無熱湖之寶砂茵蔯蒿,༔
各處聖地尸林土相混,༔
如是混合復施意加持,༔
乃成璀璨善逝佛子俱,༔
智慧加持匯集之寶像。༔
僅憶念彼悉地妙德盛,༔
而成大樂妙身甚明然。༔
未來蓮師代表度眾生,༔
乃為結緣具義有緣者,༔
廣行利他所依故遺此。༔
具足心意精萃十三訣、༔
五毒煩惱自解脫教言,༔
徐緩流淌慈給[2]匯流處,༔
於彼寶積巖山之山頸,༔
封藏如獅口之磐石中。༔
一朝當有蓮師加持之༔
法主勸請具緣者尋獲;༔
結緣熟解無量利生事,༔
見聞念觸此勝代表像,༔
與見蓮師本人無差別,༔
為利未能得見蓮師之༔
未來信士,留此代表像。༔
是故具信恭敬虔誠眾,༔
應向此代表像禮供禱;༔
無論共與不共諸悉地,༔
所願無疑皆成盡無餘。༔
尤於此見解脫代表像,༔
塗繪眼口抑或敷金泥,༔
是人當得上師身悉地;༔
設若稱嘆此等代表像,༔
是人當得上師語悉地;༔
設若作意於此代表像,༔
是人當得上師意悉地;༔
設若向此代表獻衣飾,༔
是人當得難思受用德;༔
若以此像灌頂行利眾,༔
是人事業無垠等虛空;༔
若供此代表像安奉處,༔
將生悅意天界越量宮;༔
設若承侍於此代表像,༔
生生世世皆斷貧窮苦,༔
具足受用並獲聖者財。༔
此等代表像前懷虔信,༔
三薈供輪便得脫惡趣,༔
十薈供輪能淨業障苦,༔
廿五薈供心願悉地成;༔
設若具足甚深瑜伽法,༔
舉行一百零八薈供輪,༔
是人必謁上師蓮花生,༔
蒙其垂念授記獲加持。༔
設若向此代表獻鮮花,༔
將具智慧威嚴得增勝;༔
設若向此代表獻薰香,༔
能持淨戒利他事無量;༔
設若向此代表獻明燈,༔
諸根敏銳將獲智慧眼;༔
設若向此代表獻淨水,༔
能淨蓋障淨諸病與魔;༔
設若向此代表獻食饈,༔
等持增上食禀財物增;༔
設若向此代表獻妙樂,༔
美名遠揚菩提心純熟;༔
設若向此代表作獻浴,༔
能淨病魔罪障與阻礙;༔
設若頂禮繞此代表像,༔
解脫癲狂昏聵諸病魔。༔
總之若人能以專注信,༔
承侍於此蓮師代表像,༔
是人必定不轉低劣生,༔
生聖種姓,速得菩提果,༔
一如親自面見並承侍,༔
上師蓮花生尊所獲得,༔
福德乃至異熟皆相等,༔
加持悉地無有少差別。༔
上師乃為珍貴如意寶,༔
心中所願依之任運成;༔
蓮師話語恆時不欺誑,༔
故我乃為後世留此言。༔
應斷猶疑生起虔敬信,༔
若無懷疑心願必定成;༔
後世眾人!應由衷祈請!༔
殷重受持此語!三昧耶!༔
印!印!༔
如是宣此一切利生法,༔
最殊勝之典故益精要,༔
依照大悲主宰上師語,༔
措嘉我乃撰此祕文句,༔
藏於空行聚所文跋札(璀璨巖);༔
將來天子轉世名惹納,༔
持鄔金教度眾最勝洲(秋居林巴),༔
緣分乃在五濁最濁時,༔
除眾憂惱降臨迅如雷;༔
具足密行甚深緣起友,༔
尋獲諸般最勝如意寶,༔
君王父子後學大眾俱,༔
乃成如願受生持教者、༔
供養聖教施主之主尊,༔
如理滿足具緣者希願,༔
結緣熟解事業臻圓滿。༔
三昧耶!印!印!印!༔
化身大伏藏師秋居德欽林巴於貢對(Go-stod)[3]文跋札迎請出幻化紙片,從中抉擇而出,並逐步寫為文字。海生上師歡喜之徒欽哲旺波撰。善哉!薩日哇薩埵毗摩雜跋延度!
恭譯於二零一七年七月。願賢善吉祥!
[1]多麥:地理區名,有廣狹二義,此處按狹義解釋,專指康區。
[2]慈給:地名。在此表示此伏藏是在慈給的河川匯流處取出的。
[3]貢堆是蓮師與帕當巴桑傑曾經修行的殊勝聖地,後來許多祖師大德都曾予以加持。秋居林巴與蔣揚欽哲旺波曾在此地取出許多伏藏。《秋林新伏藏》中甚至有收錄專門介紹此地的短文。
翻譯緣起請參見:
【關於蓮師代表像「放大悲光」和「悉地德盛」之伏藏文】圖像與中譯和英譯ImagesofGuruRinpocheKutsabswith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oftheTermatext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19266838
~感謝資深藏文中譯者的翻譯並提供廣傳,若有引用請註明出處,敬祝吉祥如意!
蓮師代表像「放大悲光」为蓮師伏藏替身像,欽哲與秋林所取之伏藏。
蓮師授記親見此像之功德:「凡有得以見聞念觸者,少分亦增廣至十萬倍;即使嚐受少許如芝麻,亦能普息病苦諸般障」「當於七世無勤獲解脫。」
《蓮師代表像「放大悲光」伏藏文》
(耶謝措嘉佛母埋藏,敦珠貝瑪南嘉恭譯)
蓮師代表「放射大悲光」,༔
扎加[1]果沃普(鷹鷲穴)之聖地中,༔
蓮花生與智身、業生身,༔
所攝受之廣大徒眾俱。༔
彼時師為數千眾開啟,༔
能解大悲大殊勝之王,༔
最極解脫嘿汝嘎所說,༔
法性自聲現前宣說續,༔
金剛莊嚴祕密甚深義──༔
《總集經》之中圍妙壇城。༔
於彼修製甘露法藥時,༔
遍滿虛空飲血壇天眾,༔
廣袤真實融入所修物;༔
彼時瞻洲遍滿殊勝願、༔
智光、受用解脫之馥香。༔
凡有得以見聞念觸者,༔
少分亦增廣至十萬倍;༔
即使嚐受少許如芝麻,༔
亦能普息病苦諸般障,༔
成就金剛壽與勝韶華,༔
無勤生起大樂之智慧,༔
行境等同嘿如嘎佛故,༔
當於七世無勤獲解脫。༔
俱胝空行吟唱金剛歌,༔
尤其於彼妙藥堆聚中,༔
任運現此精藏蓮師像,༔
稀有大悲光芒遍一切。༔
眾皆欲取,女子我具緣,༔
長時供養並得保管之;༔
終為將來具業緣眾生,༔
能起無量廣大利生義,༔
成就悉地,埋於文跋札(璀璨巖)。༔
一切見聞念觸此像者,༔
實與親見蓮師無殊別,༔
能除一切怖畏苦逆緣,༔
凡諸所求勝共眾悉地,༔
皆無勤賜,有如摩尼寶,༔
實為人與天人供養境。༔
凡此教法珍寶所在地,༔
三根護法海會便雲集,༔
善方天龍大眾自然聚,༔
器情妙相增廣盡無餘,༔
精藏教法亦將長時住。༔
為之塗唇開眼亦必要,༔
因其尤益眾生與教法。༔
其身支分一一之微塵,༔
混合寶泥寶砂茵蔯蒿[2]༔
複製無數代表像開光,༔
將隨信眾虔心現兆相。༔
此像所在之處臻吉祥,༔
必獲加持此乃大悲主──༔
蓮花生尊親言之遺教,༔
智者應當善加銘心中。༔
同理,此像微少之質材,༔
置入雕刻抑或繪畫像,༔
乃至置於翻模泥像中,༔
智慧薩埵當會真實住,༔
製成該像開光同時成。༔
今生來世昔無甚稀有,༔
最勝精藏不埋於他處,༔
於璀燦巖(哦瑟跋威札)空行聚會林,༔
封印乃為將來具緣者,༔
埋此利生如意摩尼寶,༔
無量泉源種子利樂基,༔
如理奉持誓言!三昧耶! 印!印!༔
恭譯於二零一七年七月。願賢善吉祥!
[1] 扎加,按字面音譯應為雜加。該地可能在今日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的長沙貢馬鄉。
[2] 茵蔯蒿:也寫作「茵陳」、「茵陳蒿」,為一種藥用草本植物。
翻譯緣起請參見:
【關於蓮師代表像「放大悲光」和「悉地德盛」之伏藏文】圖像與中譯和英譯 Images of Guru Rinpoche Kutsabs with Chinese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a text 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19266838
以上伏藏文,感謝資深藏文中譯者的翻譯並提供廣傳,若有引用請註明出處,敬祝吉祥如意!
上根器、中根器成就者之圓寂的方式
摘自《中陰總義》朗欽加布仁波切 講述
敬安仁波切 口譯
2012年於美國岡波巴中心
二、死亡中陰
〈一〉死亡中陰的本質
死亡中陰是指與死緣接觸,外氣已斷但內氣未斷之間。在這個階段,如同照鏡子般,自己的面目清晰地反映;生有中陰時修持的法,於此時將清晰地現起、不費力地體解。
〈二〉死亡中陰的顯現形式
死亡中陰示現顯相上,亦依眾生根器不同而區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根器者於死亡中陰時,以大圓滿立斷修習者為例,有以下四種方式死亡。
如寶瓶破碎 其身如寶瓶,瓶內的空體與瓶外的空體在寶瓶破碎的瞬間融為一體,於死亡當下,身心融於法性之中,色身蘊體不存。
如柴火焚盡 色身如同柴火焚盡的過程,當柴逐漸燒成灰燼,火也慢慢地熄滅,於死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如虛空遍滿光虹 於死亡時遍滿光或彩虹,色身融入光虹中。
如空行般 死亡不留任何蘊身。例如有些行者於死亡接近時,可能告知他人需閉關些許時日而勿擾;待他人日後打開關門,行者身體業已消失,或不捨身體、直接飛身。
大手印行者也會以前述的方式死亡,但稱為「身化微塵」。這些上等根器行者於死亡中陰,因為他們的修證已將色身粗的五蘊淨化,回歸到本初精華的細微之身、離一切垢染,故色身可化為微塵,而沒有五大消融的過程。西藏新舊譯派許多成就者是以這樣的方式死亡。
大圓滿裡提到,行者化為微塵的同時,是展現覺性與利他之時;覺性展現時,行者依自己身體的形狀,可再化現光的身體,即「虹光金剛身」,如蓮師、貝瑪米札大師均有此示現。也就是虹光金剛身已完全淨化色身的蘊體,但能夠再展現如常人的色身。蓮師示現時,藏王想要握蓮師的手,但無法握到,因為蓮師只是光體。此外,直貢法王第十三代達波旺巴化虹光金剛身後,即長居五臺山,雖歷經數代,仍有直貢行者看見達波旺巴法王。虹光金剛身可以再示色身,這點與虹光身有別。
中等根器者有三種死亡方式。
如孩童般 如同小孩在玩耍中可以不知不覺地入睡,行者死亡時間沒有定限─因為對死亡的無有恐懼和疑惑,可無有徵兆地隨時死去。
如乞士般 死亡時不畏懼外境,不擔心是否有親友陪伴或照顧,心無執著地如乞士般任何地方都可死去。
如雪山師子般 行者對外境無有牽絆,如獅子般前往深山獨自等待死亡。
仁波切曾親見幾個上、中等根器死亡的例子,其中第一個例子發生在印度。寧瑪派在西藏有一個很重要寺院是金剛岩寺,在流亡到印度後想要重建,仁波切當時因擔任難民營的管事,所以幫寺方尋覓土地並募集資金,使得金剛岩寺得以重建。金剛岩寺的秘書根卻桑喇嘛,藏文的文法書寫造詣甚高,修證則不為人知。
有一次仁波切在繞蓮花湖時,根卻桑喇嘛認出仁波切,並邀請仁波切到他的住處。根卻桑喇嘛非常感激仁波切對寺院重建的協助,親贈巴珠仁波切三大弟子之一的賈隆丹津察巴所註解的《彌勒祈願文》,並告訴仁波切他是賈隆丹津察巴的弟子。根卻桑喇嘛也告訴仁波切他那一年他可能會死,但仁波切於當時不解其義。
後來仁波切聽說根卻桑喇嘛辭去寺院的職務,前往印度北方卡夏的大樂屍墳林,蓮師示現日光尊者曾經於此修行,但當時已被回教徒所占領,只剩一小塊屬於佛教的墳地。當地人說曾有一位僧人前來,其大半時間住在墳地,偶爾出外乞食,但某日當地人發現僧人已往生。這即是如獅子般的死亡:根卻桑喇嘛原先住的蓮花湖附近是蓮師最殊勝的勝境,但他卻選擇
前往蓮師行梵行的大樂屍墳林死去,不受外境羈絆。
另一個例子是仁波切的上師奔達天津仁波切。奔達天津仁波切原是薩迦派的堪布,非常博學;他也是近代寧瑪派十分有名的堪布那瓊的弟子,所以精通寧瑪教法,而成為寧瑪派的上師。仁波切大圓滿的立斷頓超的傳承即是源於奔達天津仁波切。奔達天津仁波切之後應不丹王后之請,駐錫於不丹,並成為國師。但因為奔達天津仁波切不喜擁有寺院,所以獨自居住於一小木屋,只有其姪兒與負責打掃清潔的喇嘛隨侍。奔達天津仁波切晚年患有氣喘,頂果欽哲法王與敦珠法王都曾祈請奔達天津仁波切長久駐世,但奔達天津仁波切卻說:「當死亡因緣來臨,任誰也無法阻擋。」
奔達天津仁波傳授佛法或禪修時,習慣背部挺直,從不依靠他物。一日,奔達天津仁波突然邀請不丹王后到他跟前,向王后開示心的本來面目等心性教法後,便說:「我已將所學全部教授予你,請善修證。」王后離開後,侍者喇嘛進屋打掃之際,奔達天津仁波對著侍者說:「死亡,死亡,就是這樣。」「啊」一聲後,即輕鬆地往生。之後三天內,奔達天津仁波一直保持著禪定的之姿,其間也出現地震等菩薩登地的吉祥相徵。
至於下等根器者的死亡過程,則歷經五大、五根、以及內在粗細心識消融過程。……
朗欽加布仁波切的岡波巴金剛乘佛學會,其中的聞喜雜誌,可以下載全文:
HTTPS://WWW.GAMPOPACENTER.ORG/
龍樹菩薩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學問頂尖 修行自在-奔達堪仁波切
朗欽杰布仁波切述
弟子 劉國威敬譯
譯者前言:
朗欽仁波切對其上師奔達堪仁波切的生平事蹟並不是非常清楚,因為他們是到印度之後才認識的。奔達堪仁波切圓寂後,不丹於一九七0 年十二月廿五日的報紙上刊載了一篇記述其生平大要及圓寂經過的報導。朗欽仁波切囑我先譯此文,他再補述報導中未提及的事蹟。
一九七0 年十二月廿五日週五,學問頂尖,修行自在。眾人咸稱波力堪仁波切,心入法界(意指圓寂)。
博學精進,具足諸聖功德之大士乃德格波力寺(spo. Li. dGon.)之堪布,名為圖登貢噶嘉參(Thug. bsTan. Kun. dGa. rGyal. mDshan.)一般人稱堪喇仁波切多傑(mKhan. Bla. Ma. Rin. Po. Che. rDo. rJe. 多傑乃其法名)。年輕時乃米龐仁波切(註1)近侍弟子德格大堪布蔣揚欽意( Jam. dByang. mKhyen. Rab. )之頂尖弟子,學習共通之風水堪輿學問及不共之經論教授,於學思甚為增長,眾人皆稱尊者學問頂尖。後又從白玉寺竹汪貝瑪諾布(註2).宗薩欽哲秋吉羅卓(註3)等頂尖智者行者學習甚多金剛乘之續、論、口訣。眾人皆稱其為真正之金剛阿闍梨。
隨後,特別又從貝瑪拉密札(Vimalamitra)化身(註4)噶陀寺堪布阿吉汪波(註5)處如瓶瓶交灌般,習得大圓滿傳承及深義口訣,獲得此甚深法深義之傳承。年歲稍長,至衛藏桑耶等,慶普、洛札、大共等聖地朝禮及修行,獲得許多現量秘密成就。
中進入西藏後,仁波切逃至印度成為難民。在此期間毫無厭倦的教導許多學生學習論,疏,風水等學問。
不久前,仁波切於火馬年(1966)至不丹之普塘地方朝聖,不丹國之皇太后迎請仁波切暫住彼處教導許多甚深教法及口訣,特別教導許多「龍欽七藏」(註6)的其深教授。
仁波切七十四歲時,心中略生「有為無常」之念,不丹皇太后等近侍弟子均特別祈請其常住於世也。頂果欽哲仁波切(註7)亦鄭重請求其常住世,但仁波切並未明確答應。
鐵狗年(1970)九月十八日仁波切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突然氣喘。九月二十三日上午不丹皇太后至仁波切尊前詢問病況。仁波切交代近侍弟子:「準備些穀物。」並吩咐皇太后用穀物向上師做曼達供養手印。當維那師領眾誦完供養文後,仁波切向皇大后說:「今天我將大圓滿的所有教授做最後半小時的總集講解,至今我仍非常感激您對我的供養,我雖不能常住於世,但我對您的恩德不會忘記,我會為您迴向祈願。」
下午兩點,仁波切向近侍弟子不塘比丘謝若佳參(Shes. Rab. rGyal. mTshan.)說:「心性無有,唯入光明。現在,死,死,如是,阿、、、。」禪定姿勢進入涅槃,眼視虛空,心入法界。
那時附近地區均感到些微地震,以及天空有震耳聲音。七日間仁波切的尊容一直維持禪定之姿,並且更顯光彩。眾人均可聞到香味,顯出仁波切平常不為人所知之戒體。九月三十日其聖意離開遺體,於是為其沐浴更衣,全身塗以純金。種種供養不可思議,成百僧眾為仁波切日以繼夜的誦念供養。
仁波切生前遺言交代他過世後要請敦珠仁波切(註8)為其主持後事。敦珠仁波切遂於其駐鍚寺院噴措林(Phun. Tshogs. Gling.) 舉行荼毘大典。藏曆十月五日,敦珠仁波切及宗薩欽哲仁波切主持「金剛薩埵」及「文武百尊」等兩座修法。
在荼毘前,天空出現清澈白色的圓形虹幕,許多人都親眼見到。茶毘之後,其舍利有五歲孩童一握的數量,各色均具、、、,亦有如白玉般之舍利。荼毘時,其頭骨(嘎巴拉)由荼毘塔東門迸出,絲毫未損。
仁波切之紀念舍利塔分三座,由敦珠仁波切,不丹皇太后,及仁波切之近侍侄子貢噶慶列(Kun. dGa. Phrin. Las. )建造。
具信不肖弟子比丘南卓桑波(rNam. Grol. bZang. Po.)等敬獻。
以上為不丹報紙之記載。
奔達堪仁波切的生平事蹟我知道的並不多,但是我從他那裏習得許多不共的大圓滿口訣教法。那時候因為我沒有護照,所以不能常常親近。
奔達堪仁波切年輕時是德格地方薩迦派波力寺的堪布,對佛法上的薩迦十三論及世法的流日、命相、風水、醫術都甚精通。
關於流日、命相,仁波切曾和我說:「以前中进入西藏時,我事先都能算知他從哪裏來,但沒有用,我只能知道從哪裏逃。」關於他的醫術,他也說過,「這些道理以前我非常清楚,但太多人來問這些事,太累,修行的時間都浪費了。」
所以在德格的時候,他將其醫術傳給四位弟子,向他們說:「我將所有法門傳給你們,以後我再也不替人看病了。」
奔達堪仁波切說;「現在學大圓滿的人不多,所以我耍精修此一法門。」所以後來向阿嘎堪布學習大圓滿。後來他的大圓滿成就連敦珠仁波切都向他頂禮,稱許他是寧瑪遍智堪布。
以後仁波切去拉薩,桑耶寺等地。那時有─奔達(sPom. mDa)家族的商人在拉薩做生意,他對仁波切很尊敬,供養房子讓他修行,所以以後很多人都叫他奔達堪仁波切。
奔達堪仁波切的佛法教授非常精妙,口才妙絕,慢慢引導學生瞭解教法。他的辯才也是頂尖,近代有他這樣一般智慧的人是很少的。
他平常一向都是正襟危坐,連椅背都絲毫不靠一下,別人勸他靠一下無妨,他說:「不行,今天靠一下,明天靠一下,久了就會懶散,我還是這樣比較好。」
他滿喜歡喝酒,但他說:「我是出家人,別人看到不好。」有時我私下買酒請他喝,他說:「我們現在修大圓滿,酒和水是一樣的。」尤其他喝完以後,講的話全是佛法,而且是甚深不共口訣,一點廢話都不說。
我從奔達堪仁波切那習得許多大圓滿法門,他並且將自已的一部「普賢無上心要」註疏筆記(註9)及另部他從紐虛仁波切那裡學大圓滿的筆記送給我,我一直保存在身邊。
奔達堪仁波切的侄子管家貢噶慶列和我說:「仁波切很重視你,他圓寂前,囑咐我說,「我的舍利子不要給太多人。他給了我一些名單,上面特別提到你。」所以我一直保有仁波切的舍利。
貢噶慶列還曾說過:「荼毘大典時,不丹皇太后因為悲傷仁波切圓寂,就將銀飾投入荼毘塔中,開塔後,從塔中找出銀質的奔達堪仁波切像。」
我從小到大有四位主要的上師,幼時是甘瓊仁波切,長大後是雍吉瑞津仁波切,奔達堪仁波切,以及根本上師昆努仁波切。我一直感激他們對我教導的恩德。
註 1
米龐仁波切(Mi. Pham. Rin. Po. Che.)人稱局米龐,全名米龐,蔣楊南杰佳措(1846-1912),生於四川石渠縣,乃十九世紀寧瑪派學問修持兼具之成就者。著有關於聲明,因明,醫藥,曆算,顯密佛教,詩歌,議論,儀軌等著述三十二卷。
註 2
竹汪貝瑪諾布(Grub. dBang. Pad. Ma. Nor. Bu.)。指寧瑪派白玉寺,第九任寺主-第二世貝瑪諾布仁波切(1887-1932),法名貝瑪棍桑天津諾布(Pad. Ma. Kun. bZang.bsTan. Tzin. Nor. Bu)。
註 3
宗薩蔣揚欽哲秋吉羅卓(rTsong. gSar. Jam. dByang. mKyen. brDze. Chos. Kyi. Blo.Gros. 1896-1956)乃蔣揚欽哲汪波( Jam. dByang. mKyen. brDze. dBang. Po.1820-1892)之第二世轉世,乃本世紀最著名西藏成就者之一,持有一切傳承教法,乃「利美」(Rig. Med. 意指無派別)運動之中心領導人物。其弟子索佳仁波切曾補述其懿行,「他是位領導人物,在他所做的一切事業中,他總是推動和平及統一,在寺院有困難時幫助他們;發掘不為人知的偉大行者;鼓勵勢微之傳承持有者,幫助他們以便為眾人所認識。他就像塊大磁鐵般,本身就是個活生生的修
行中心。無論有任何計劃要推動,他都能請到最好的專家及工匠來執行。從國王到貧民,他都給予最無私的人格陶冶。任何人在見過他之後都不會沒有一段有關仁波切的故事的。」
註 4
貝瑪拉密扎為大圓滿早期傳承之祖師。曾預言自己每隔百年將化身於西藏,以振興大圓滿教法。
註 5
阿吉汪波(Ngag. Gi. dBang. Po. )。普稱珂嘎堪布,亦為本世紀初期寧瑪派成就者,為米龐仁波切及紐虛龍多(十八世紀成就者巴初仁波切密行第一之弟子)之弟子,遵師命一生居於噶陀寺教導弟子,近代許多成就者均出自其門下。
註 6
龍欽七藏。十四世紀寧瑪派成就者龍欽饒將所著七論-宗義藏、妙乘藏、如意藏、口訣藏、法界藏、理路藏、詞義藏。
註 7
頂果欽哲仁波切(Dil. Go. mKhyen. brDzre. l910-1991)是蔣揚欽哲汪波之意化身,今世寧瑪派大圓滿傳承之重要行者,亦是寧瑪派之領袖,並且是包括達賴喇嘛在內等著名行者之上師。一九九一年九月廿七日圓寂於不丹聽普(Thimphu)。
註 8
敦珠仁波切(bDud. Joms. Rin. Po. Che l904-1987),為十八世紀寧瑪派取伏藏者(gTer. sTon)敦珠林巴(bDud. Joms. Gling. Pa. )之轉世。除其修行成就外,並為今世著名之西藏史學家,詩人、書法家。前一任寧瑪派領袖。
註 9
普賢無上心要(Kun. bZang. Bla. Med. Shal. Lung)。為十九世紀寧瑪派成就者巴初仁波切(dPal. sPrul. Rin. Po. Che. )所著之佛法論著,為近代重要之西藏史籍。民初劉立干漢譯為「大圓滿廣大無上心要」,郭元興譯為「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台北密乘出版社均有翻印版本。
摘自《空行法教》蓮花生大士
蓮師說:不管你禪修空性或任何事物,除非它能有效地對治煩惱和世俗,否則皆是錯誤的禪修。任何無法抵消煩惱和世俗的事物,只是墮入輪回的肇因罷了。
任何你聞、思、闡述的法教,若能有效地對治煩惱,並且能幫助你整個人生起正法,那麼這方稱得上是大乘法教,且是無謬誤的。
不管你宣稱自己是如何地精通於研讀、釋義、修持,倘若你的動機只是貪圖世間八法,那你的行為就是所謂的黑心修法。不管如何,最基本的是禪修情器世間(即宇宙和所有的眾生)皆是幻影,不要讓你的執著和攀緣越來越強。
「大瑜伽士」純粹是指離於一切的執著和攀緣。
摘自《聞喜雜誌》朗欽加布仁波切中陰開示
朗欽加布仁波切:
…最後「增」融於「得」,回歸到「不變的明點」,三毒的細微意識完全斷滅,呈現一片黑暗。此時,阿賴耶識融入於法性,本初清淨之法性展現,是大圓滿所稱之「本淨」。心極度清明,遠離一切戲論與能、所二執,為「法界體性智」之現。此光明智慧完全消除最細微的七種癡的煩惱,呈現經教四空「大空」。
這三個過程中,有些人皮膚略呈黑褐色,依其顏色的變化,有經驗者可推知其顯、增、得的進展,但皮膚顏色稍後即恢復原狀。
在三毒完全斷滅之後,是最接近空性之時,呈明空無別之「究竟空」。通常隨眠的習氣平常不易察覺,只在特殊外緣下才顯現;此時由於三毒已漏盡,所以隨眠習氣清晰可見。
此明空之覺依個人生前之修證而有差異,若無修證,一般人泰半會感到恐懼;其過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些是彈指剎那之間,有些可達數小時、數日之久。也因此方有「往生三日內不碰觸屍體」之說。
顯、增、得三個過程結束、黑暗消失後,即顯現我們心性本俱之基的「母光明」,此明空無邊之光明猶如秋天之虛空,遠離雲彩、水氣與風塵,清明蔚藍。這個光明也就是眾生本俱的「如來藏」、「佛性」。
如是「佛性」無有差異,雖微小如螻蟻者亦俱,但因習氣垢染使我們無法認知。續部裡,稱此「本俱之基」為「光明」。
續部所稱的「母子光明會」意思是:於生有時,依上師指示之口訣修證,證知心之本面之「子光明」。於死亡三毒完全漏盡後,所現的是本俱「母光明」。若於母光明顯現時,行者依其生前修證之子光明的覺受而認知母光明,二者融為一體,即為「母子光明會」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千眼印咒
Om sarva caksu karaya dharani indriya svaha
om 萨尔瓦 佳触 嘎ra亚 达ra尼 因德ri亚 梭哈
om 一切 眼 所作 总持 根 圆满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
千眼印咒第四
起立并足。先以二中指无名指小指。各以甲背相着。其二头指竖头相拄。其二大母指侧搏附头指第二文上。侧腕开五寸许置于眉间。此名千眼印。
作此印咒法门者。即得观见百千万亿世界诸佛刹,净妙国土,一一佛国,各得百万四千菩萨与行者,为同伴侣。若未经三曼荼罗者。必不得见。此印法门,通作此法印,亲验菩萨授法与智通,凡有所愿,悉皆满足。咒曰:
唵(一)萨婆斫刍伽啰耶(二)陀罗尼(三)因(去声)地(丁涅切)唎耶(四)莎诃(五)
文章来自网络
蓮師心想事成祈請颂
ཨོ་རྒྱན་བྱེ་བ་ཕྲག་བརྒྱར་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鄔金謝瓦創嘉索瓦得
祈禱蓮師百俱胝聖尊
བར་ཆད་བྱེ་བ་ཕྲག་བརྒྱ་མྱུར་ཏུ་ཞི།།
巴其謝瓦創嘉涅得西
快速息止百俱胝障礙
བསམ་པ་བྱེ་བ་ཕྲག་བརྒྱ་ལྷུན་གྱིས་འགྲུབ།།
薩巴謝瓦創嘉楞吉志
任運成就百俱胝所想
འགྲོ་དོན་བྱེ་བ་ཕྲག་བརྒྱ་འབྱུང་བར་ཤོག།
卓得謝瓦創嘉舉阿秀
誓願度化百俱胝眾生
འགྲོ་འདུལ་པདྨ་གར་དབང་གླིང་པ།
阿涅活佛于青海薈供時撰文,虔誠祈禱,加持力非常大。
蓮師心想事成祈請颂
ཨོ་རྒྱན་བྱེ་བ་ཕྲག་བརྒྱར་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鄔金謝瓦創嘉索瓦得
祈祷莲师千万尊
བར་ཆད་བྱེ་བ་ཕྲག་བརྒྱ་མྱུར་ཏུ་ཞི།།
巴其謝瓦創嘉涅得西
遣除百千万障碍
བསམ་པ་བྱེ་བ་ཕྲག་བརྒྱ་ལྷུན་གྱིས་འགྲུབ།།
薩巴謝瓦創嘉楞吉志
心想百千万事成
འགྲོ་དོན་བྱེ་བ་ཕྲག་བརྒྱ་འབྱུང་བར་ཤོག།
卓得謝瓦創嘉舉阿秀
利益百千万众生
ཨོཾ་ ཨཱཿ ཧཱུྃ་ བཛྲ་གུ་རུ་པདྨ་སིདྡྷི་ཧཱུྃཿ
嗡啊吽班匝咕汝唄瑪悉諦吽
བསམ་ལྷུན་བསྡུས་པ།
嘉瓦向秋之意伏藏
ཨོ་རྒྱན་བྱེ་བ་ཕྲག་བརྒྱ་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邬金写瓦超加ra索瓦爹
祈请百千万个莲花佛
བསམ་པ་བྱེ་བ་ཕྲག་བརྒྱ་འགྲུབ་གྱུར་ཅིག། །།
松巴写瓦超加热杰吉
心愿百千万个悉皆成
印度南卓林寺專修“蓮師七句祈請文”的成就者─雅瑪滾波
貝瑪慈寧 整理記述
西元2000年以前,寧瑪派白玉傳承領袖 貝諾仁波切所創立的印度南卓林寺,存在著一位唸誦修持“蓮師七句祈請文”的成就者,他就是白髮年老、駝背赤足的僧人─雅瑪滾波!
雅瑪滾波不識字,完全沒有辦法寫字或唸經,因為他未曾上學讀書,從年輕到老都只是法王 貝諾仁波切的在家侍從。晚年的時候才披上僧服,現出家相。
他什麼經典和祈請文都不會唸誦,除了少數的短咒以外,唯一精通而致力唸誦的法門,就是“蓮師七句祈請文”!
四十多年以前藏人流亡印度之時,當年他跟隨法王 貝諾仁波切從西藏離開,擔任法王的侍衛,歷經生命危險抵達印度,畢生為法王忠心不二的弟子,為奴為僕地服侍上師。
跟隨法王抵逹南印度之後,因為南卓林寺剛開始興建,雅瑪滾波參與了興建寺院的工作,做了長時間的苦工。
其中,像是四十多年以前當時寺院與附近的“古夏納卡”鎮之間,隔著一條河流;印度人為了行走捷徑,都會趕著牛隻過河,可是因為沒有橋樑,牛隻過河的時候馱負貨物涉水極為困難,總是會遭受鞭打而皮開肉綻。
法王 貝諾仁波切為了利益牛隻與大眾,於是決定自費建造當時印度成本極高的水泥橋,於是 雅瑪滾波就在 法王的一聲令下之後,就在為期三年的時間裡,白天隨著工人一起建橋監工,夜間就獨自睡在工地的草屋裡,負責看管建材,那個時候附近都是森林和莾原,時常野獸出沒。
猶如上述,雅瑪滾波一生唯有遵照 法王旨意行事;晚年則由 法王親自傳授大圓滿法要訣。從此日夜長坐不臥,成為不倒單的禪定修持者。證境高深,禪定自在,可直接與蓮師與護法聖眾對談溝通!
但是,外相上他也只是一位年老瘦弱的平凡老僧人~~~
晚年,他住在 法王的特別護法殿外面,一間用水泥簡單砌成的簡陋小屋子。那是連一般人走進去都不能站直的小屋子,而裡面也是極為簡單的佛堂,簡單到可以用破舊不堪來形容,只有幾幀破舊的發黃損壞的紙佛像。
雅瑪滾波他本身所擁有的物品,唯有唸珠一串與幾片如垃圾般的座塾,以及一瓶別人遺棄的珈啡色圓腹小玻璃瓶。那是 雅瑪滾波拿來裝甘露丸混水的“寶瓶”!
雅瑪滾波對於法王 貝諾仁波切 咕嚕仁波切(蓮師)及有著堅強無比的信心,總是默默實修。
剛開始,人們並沒有發現這位駝背的老人是位大修行者,直到發生了一些事情。
有一次,寧瑪派傳承在印度的第一學府重鎮─南卓林寺內設立佛學院學生為大殿油漆粉刷,雅瑪滾波駝背的身影也在此時悄悄的不請而至。
雅瑪滾波慈祥鄭重地告訴他們:“昨夜蓮師告訴我,說佛學院油漆的學生有障礙,明天暫停粉刷才好。”
佛學院的學生以為年老的 雅瑪滾波腦子有問題,於是笑著虛應以外,就打發他離開了。離開前,他告訴學生們:“如果你們明天不願意停工,也請記得要唸誦蓮師七句祈請文或心咒、或者是綠度母心咒”!
第二天,其中有一位學生半信半疑的一邊持誦綠度母心咒、一邊跟同學們一起站在高疊的椅子上油漆。結果真的發生了危險。突然之間椅子都垮了下來,最後只有那位同時持綠度母心咒的學生墜地後毫髮無傷,其他的學生都分別受傷在地。
於是,從此以後開始有許多人會前來問他一些未來的事情,雅瑪滾波都一一作答,而一切的事情都如同他所說的一樣應驗。
甚至,曾經有一次某人前來請問未來的某件事情,沒有想到雅瑪滾波卻直接回答他說:“請您不必再費神多問未來的事,因為七天之後你就即將要命終了”!
那個人聽了以後雖然緊張,卻也半信半疑,結果七天之後果然就死亡了!
這件事使得大眾譁然,也使得許多人更加驚嘆見識到 雅瑪滾波預知未來的神通不虛。
但是,法王 貝諾仁波切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不悅,就對 雅瑪滾波說了一句:“你怎麼那麼多嘴!?”於是,他就為此禁語了一年左右,不再回答任何人問題。
直到後來因為法王常常外出寺法不在寺院,所有僧俗有事難以找人請問而感到非常麻煩,於是請求法王允許雅瑪滾能像以前一樣以神通預知為大眾解惑,他才在法王的允許下,再次開口幫忙大眾。
雅瑪滾波回答他人所問的問題之時,都是剎那間雙眼不閉的進入甚深禪定,然後再剎那出定以定中所見回答問題,不需要藉由任何占卜的器具或是特別的準備。
筆者曾經有幸位於南卓林寺最初的八大佛塔旁,親眼見識 雅瑪滾波回答問題的過程,實在由衷感到驚異和希有!
曾經,南卓林寺波發生了一件大案子!一位印度人被人殺死,清晨被發現陳屍在寺院旁邊,有一位寺中的僧人被印度警方誤認為是兇手而被抓走。
法王 貝諾仁波切當時身在國外不方便立即歸回處理,於是電話中指示寺裡開始修護法。
結果隔一天,雅瑪滾波告訴大家,昨晚護法神直接跟他說:“兇手抓到了,那個兇手是個印度人!現在護法們已經進入那個兇手的體內,把持了他的心臟和心智。現在因為距離太遠,護法正在帶著那個人回到寺院此地,再過三天就會到達!”
果然,過了三天就抓到真正的兇手。兇手是個印度人,原因是為了五十元盧比而臨時痛下殺手。兇手自動回到寺院的時候,整個人是神智不清的狀態,嘴巴裡面還承認自己是殺人犯!當然,免不了被寺院圍觀的群眾一陣追打。
大家都知道 雅瑪滾波是一位“竹透”(成就者),總喜歡跑來問他很多問題,他總是說:“念蓮師七句祈請文啊~~~就不會有障礙!”也總是這樣叮嚀別人。
像他這樣的成就者,也同樣保持著自己往昔的作風,不管別人是否對他恭敬或相信,他始終住在破落的小屋裡,生活的條件不需要改善,只有晝夜無間斷地祈禱上師三寶!
見過他的人,都可以感覺到他真的是一位刻苦實修的人。如果有人供養他金錢,他都會希望施主直接供養法王;即使是為了圓滿施主的資糧要收下供養,他還是不留分文地全部拿去供養法王。
在他往生前二、三年,他曾經表示:“人生和輪迴太苦了~~~等到怙主 貝諾仁波切準備興建的蓮師大殿落成,我也要走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如同往昔身為護衛的職責一樣,悄悄的巡視 法王興建大殿的所有大小工程。曾經,他私下告訴熟識的僧人:“為了使 法王與建大殿的工程順利,無數的護法都圍繞在工地的虛空與地面,防止強大的障礙產生”。
每天,他也會以赤祼的雙足繞行寺院一周以上;大家都說這也是雅瑪滾波不改往昔身為護衛的本色,繼續以自己的能力默默護持 法王的度生事業。
南卓林寺的蓮師大殿落成後,有一天據說是法會的時候,雅瑪滾波被擁擠的小喇嘛們無意推倒,引起了併發症,長時間都沒有痊癒,終於在西元2000年的時候,示現圓寂。
在他圓寂前幾天,雖然已經身體虛弱,臥病在床,但是精神仍然非常清明。
圓寂之後,法王指示以土葬的方式,安置他的色身在南卓林寺附近尼師院的後方。法王也把他的白髮剃下保存作為紀念。
筆者唯恐年歲日久會逐一忘失曾有的見聞和記憶,於是努力試著記下關於 雅瑪滾波的事蹟。
畢竟筆者與其有過數面之緣,也曾有幸恭敬扶持其手同行南卓林寺外圍、一起在現今南卓林寺小學部的後方一起在午后的微風中遠望著南卓林寺……如今德者早已不在,筆者為表追思與激勵大眾修持蓮師法門之故,僅記於2007年8月23日台灣台北。
想起 雅瑪滾波他老人家,筆者的耳邊就會響起他每一次由衷的關心叮嚀:“唸蓮師七句祈請文啊~~~就不會有障礙!”
虚云大师不但是长寿和尚,而且是长寿诗人。每有所感或有所悟,虚云均以诗偈记之。《虚云和尚法汇》中共收诗歌偈赞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以七言最多,五言次之,偈赞有三言或四言者。王世昭在〈记虚云和尚及其诗〉文中云:“尝论中国方外诗人,晋代慧远诗有一种清奥之气,宋代之汤惠休以禅寂人而作情语,宛转入微,为苏曼殊诗之所自出。其余如唐之皎然、齐己等,皆去古未远,卓然成家。虚云和尚诗上品甚多,颇难遍录。”
峨眉访真应老人
悠哉贤故友。抱道乐林泉。坐到无疑地。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笔底走云烟。更笑忘机鸟。常窥定后禅。
秋夜偕友坐岑楼
此际秋色好。得句在高楼。启户窥新月。烹茶洗旧愁。
盘桓无俗客。酬唱有良俦。薄袄怜寒意。传灯论未周。
戒期
得守空王法。勿为魔事侵。戒香薰宝座。梵网结珠林。
妙契西来意。单传东土心。但看沾化处。咸颂海潮音。
鼓山雨后晚眺
雨醉山初醒。寒光入座微。荒烟依树白。落日染山绯。
樵唱采薪返。渔歌罢钓归。疏钟云外响。惊起鹤横飞。
和沩山了昭首座
幻游五浊世。天下一痴人。缘木求游鲤。随风混俗尘。
偶濯曹溪水。聊侍祖师巾。末法苍生苦。何时扫翳云。
示性
佛愍苍生苦。慈悲为我人。空花留翳眼。虚室不容尘。
逃逝怜骄子。启缠示结巾。本来无有相。一动便纷纭。
赠性净同参
天地亦吾庐。心容若太虚。有山能载物。无水不安居。
忙着修栏药。闲来不读书。未知方寸里。可得契真如。
送友行脚
少负凌霄志。老为行脚翁。满腔云水调。一杖雪霜风。
翰墨传当代。声名动上公。住山如得意。为我寄征鸿。
陕西太白山镜池
水与心俱定。清光日夜留。有渠容月影。无尔识源头。
万籁返闻寂。层岚入镜浮。未能融物我。澄湛已忘忧。
隔江山寺闻钟
乾坤容我老。日月却相摧。还岫山无树。临江水有隈。
云轻笼日往。风顺听钟来。惊醒尘劳梦。辽天廓尔开。
法界寺怀古
一步一徘徊。烟霞四面开。松高容鹤卧。洞古被云埋。
山色静心赏。涛声逐耳来。昔贤何处去。剩有讲经台。
山居
不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身同云自在。心与世相违。
爱月疏松径。引泉绕竹扉。自然成妙处。岂肯羡轻肥。
示林光前宽耀居士
人人念佛皆成佛。动静闲忙莫变差。念到一心不乱处。众生家是法王家。
送日人龙池清在鼓山抄录日本未有经藏带回国去
万里梯航乞法行。写经长日坐书城。唐镌宋椠难持去。只有香花伴送迎。
池边独坐
独坐池边玩月明。群蛙阁阁说无生。圆音极处非干耳。声色全彰脑后晴。
云游独归
独去独归得自由。了无尘念挂心头。从今真妄都抛却。敢谓寒山第一流。
梦赵沛然宽宁居士
一自榆城入九泉。君家事业也堪怜。山僧自有招魂赋。莫向他人索纸钱。
梦与王羲之游庐山
王公墨迹宛如仙。清净真同出水莲。忆昔归宗题记后。算来又历几千年。
终南山翠嶂晴岚
山深石径紫苔封。尚有寒光度晚钟。约住野云同入定。不容纤翳障晴峰。
泰山碧涧清流二首
一派溪声入耳幽。空山清冷恍如秋。有时似会禅心寂。流到阶前又伏流。
一碧纡絅漱石来。源清何自着尘埃。爱渠有本堪渟蓄。好把青莲就水栽。
在嵩岳遇一禅友问余何名答曰德清彼曰此我名以偈答之
异地相逢共一名。溪山云月岂殊形。威音尚有二万亿。因地何妨两德清。
参禅偈十二首
一: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二: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
三: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
四:参禅非徒说。说者门外客。饶君说得禅。证龟返成鳖。
五:参禅不得说。说时无拥塞。证等虚空时。尘说与刹说。
六:参禅参自性。处处常随顺。亦不假磋磨。本原常清净。
七:参禅如采宝。但向山家讨。蓦地忽现前。一决一切了。
八:参禅一着子。诀云免生死。仔细拈来看。笑倒寒山子。
九:参禅须大疑。大疑绝路歧。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时。
十:参禅无禅说。指迷说有禅。此心如未悟。仍要急参禅。
十一:参禅没疏亲。贴然是家珍。眼耳身鼻舌。妙用实难伦。
十二:参禅没阶级。顿超诸佛地。柱杖才拈起。当观第一义。
行住坐卧歌
山中行。踏破岭头云。回光照。大地无寸尘。
山中住。截断生死路。睁眼看。千圣也不顾。
山中坐。终日只这个。碎蒲团。没教话儿堕。
山中卧。骑驴骑马过。主人翁。无梦也烁破。
年月日时歌
一年复一年。形容渐渐迁。骨髓徐枯竭。眉毛看渐穿。幻身如聚沬。四大岂能坚。五欲蔽三界。何时见性天。一月复一月。光阴似消雪。无常有限分。法性无生灭。漆桶忽尔破。天龙生欢悦。鹤巢鹏不居。鹪鹩住蚊睫。一日复一日。切莫较得失。取舍忘分别。一切总非实。处处要圆融。时时宜朴实。一气走到家。端坐空王室。一时复一时。步步向前移。相逢各一笑。谁与尔拖尸。兀兀常不倦。时时念在兹。少壮当努力。莫待老衰时。
虚老遗物:僧鞋和百衲衣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辛卯师·一百一十二岁
春戒期中。“云门事变。”
三月初三日。师病重时。即趺坐入定。闭目不视。不言。不食。不饮水。惟侍者法云。宽纯。日夜侍之。端坐历九日。十一日早。渐倒下。作吉祥卧。侍者以灯草试鼻官。气已绝矣。诊左右手脉亦已停矣。惟颜色如常。体尚温。十二日
早。微闻呻吟。旋开目。侍者告以时间。师曰。“我觉才数分钟耳。”语侍者法云曰。“速执笔为我记之。勿轻与人说。启疑谤也。”师从容言曰。“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余座靠近。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弥勒指谓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示偈曰。
识智何分 波水一个 莫昧瓶盆 金无厚薄性量三三 麻绳蜗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凡身梦宅 幻无所著 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大觉圆明 镜鉴森罗 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悲愿渡生 梦境斯作 劫业当头 警惕普觉苦海慈航 毋生退却 莲开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还有多句。记不清了。尚另有开示。今不说。”
[编者按]初编年谱。编至辛卯三月。虚云和尚病重时为止。编辑在壬辰。刊行于癸巳。距今阅五年矣。当云门事变后。道途梗塞。音书断绝。间有消息。传闻异辞。不敢轻于载笔。今历岁时。真相已白。海内外人士。关心虚云和尚起居者甚众。爰略为补述。亦仅言其所可言而已。溯己丑岁夏。虚师应方氏请。自云门来香港。一日访岑学吕于友人家。谈次。岑语师曰。“世变至此。我将安适。” 师沈吟顾视曰。“学道人随处都是家乡。放下便是道场。居士安心罢。”岑旋又语师曰。“内地寺院。难免不安。师何不暂留香港。弘法利生。”师曰。“弘法自有其人。至于我本人。似另有一种责任。以我个人言。去住本无所容心。惟内地寺院庵堂。现正杌陧不安。我倘留港。则内地数万僧尼。少一人为之联系护持。恐艰苦益甚。于我心有不安也。我必须回去。”岑无语。师遂回云门。
迨辛卯岁春。开戒期间。四众云集。寺中有僧众一百二十余人。夏历二月二十四日。忽有百余人。前来围困本寺。禁止出入。先将虚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中。以数人守之。复将各僧分别囚于禅堂。法堂。大搜寺内。上自瓦盖。下及地砖。佛祖尊像。法器经藏。微细搜检。竭百余人之心目手足。经两日时间。一无所获。遂将监院明空。及职事僧惟心。悟慧。真空。惟章等拘去。复将册籍部据来往书札。及虚云和尚百年来之精注经籍法语文字。尽用麻包捆载而去。加以种种罪行。
其实情则误听外间传说。谓寺内藏有军械及发电机。又藏有金条白银。其目的固在此也。数日之间。共拘去僧众二十六人。施以种种楚毒。逼令供出军械及藏金。众称不知。于是妙云被打死。悟云。体智等。亦受多次毒打。手臂断折。此外复有数僧失纵。扰攘十日。终无所获。遂迁怒于师。
[编者案]妙云师。俗姓张。湖南大学毕业。曾任财政部稽核。年三十余未娶。于三十八年从师尊薙度。师平时对于云门法脉。继起无人。极为惋惜。兴修云门工程竟。为度四十余人。以 续云门法脉。嗣得张居士。颇以中兴云门道场属望之。故取名妙云。号曰绍门。而不以宽字行辈 名之。张居士出家后亦能刻苦自励。以期不负师尊所望。迨云门变起。被殴致死。伤哉。
先是三月初一日。将师别移禁一室。门封窗闭。绝其饮食。大小便利。不许外出。日夜一灯黯然。有如地狱。至初三日。有大汉十人入室。逼师交出黄金白银。及枪械。师言无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继用铁棍。打至头面血流。肋骨折断。随打随问。师即趺坐入定。金木交下。扑扑有声。师闭目不视。闭口不语。作入定状。是日连打四次。掷之扑地。视其危殆。以为死矣。呼啸而出。监守亦去。侍者俟夜后。扶师坐于榻上。初五日彼等闻师未死。又复入室。视老人端坐入定如故。益怒。以大木棍殴之。拖下地。十余众以革履蹴踏之。五窍流血。倒卧地上。以为必死无疑矣。又呼啸而去。入夜。侍者复抱师坐榻上。端坐如故。初十日晨。师渐渐作吉祥卧下。(如佛涅槃像。)经一昼夜。全无动静。侍者以灯草试鼻孔。亦不动摇。意圆寂矣。惟体尚温。颜色怡然。侍者二人守之。至十一日晨。(即四月十六日。)师微呻吟。旋扶之起坐。侍者告以入定及卧睡时间。师徐语侍者法云等。神游兜率听法事。(见一八一及一八二页。)夫甚深禅定境界。苦乐俱捐。昔憨山紫柏受严刑时。亦同此境。此非未证悟者所能代说也。
经此数日。行凶各人目睹师行奇特。疑畏渐生。互相耳语。有似头目者。问僧曰。“为甚么老家伙打不死的。”答曰。“老和尚为众生受苦。为你们消灾。打不死的。久后自知。”其人悚然。从此不敢复向师施楚毒。惟事情扩大至此。所图未获。更恐泄漏风声。故仍围困。及侦查搜检。对各僧人。不准说话。不准外出。即饮食亦受监视限制。如是者又月余。时师所受楚毒。伤痕并发。病势日增。目不能视。耳益重听。弟子虑有意外。促师口述生平事略。随录为自述年谱草稿。正此时也。
夏历四月间。云门事变渐渐传至韶州。先由曲江大鉴寺僧人。通知在北京之师门弟子。及海外同门。联同救援。于是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围困始续渐松懈。而所有粮食衣物。大部掠夺去。师自重伤后。不进粥饭。日饮清水。继知粮尽。白众曰。“老人业重。带累各位。事至今日。各位似应分向各方。求生续命。”而僧众皆不愿离师去。乃集众往后山采樵。量为轻重。挑往十余廿里之市集出售。得钱买米回寺。煮粥同食。朝暮课诵。及坐香不辍。
五月上旬。北京政府派专员数人至粤。会同广东省政府人员。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乳源县署。二十三日。(即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抵云门寺。实地调查。携有技术人员。及录音机。摄影机等等。先慰问师法体轻安否。是时师病卧榻上。耳聋目瞆。并不知是京粤所派之大员。及见地方官警。更不欲有所说。问师曾受虐待否。财物有损失否。师均言无。及后各员表明身分。师祇言请诸君切实调查。回京报告。各员再三安慰。并饬地方有司。查明将先所拘之僧人释放。计云门寺自夏历二月廿四日起。至五月廿三日止。始脱苦境。事后北京友人复编者书曰。“虚师事。公祇知其概况。所以复安之故。可成一书。今亦末由奉告。”其中情形。曲折可知。秋冬之际。师于重伤重病之后。从事休养。僧众百人。亦以采樵耕植。及手工业度日。附近百十乡村。闻云门解围。咸来看和尚。而师之弟子在京内外者。多方设法。欲师离开云门。且时有函电致地方有司。殷勤劝慰。云门事变。至此告一段落。
壬辰师·一百一十三岁
是岁春。师病稍愈。日领众安禅行道。收拾残局。自夏历正月至三月。北京四次电粤。请师北行并派员南来护送。师告众。均主缓行。师曰。“时机至矣。今日全国僧伽。各兢兢自守。乏人提领。如一盘散沙。倘不团结。成立一有力量机构。其事变恐不止一云门也。我为佛法故。义当北行。”乃选寺中老成者护院。安众已定。行有日矣。乃自书一联云。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四月初四日。(即四月廿七日)师偕侍者佛源。觉民。宽度。法云。及护送人员。起程北上。各乡村民众。一时奔走追送者数百人。师遂离开云门。溯民三十二年癸未。师以重修南华事竣。于是冬十二月。移锡云门。初至时残垣断壁。殿宇荒凉。所谓法堂上草深三尺者。仅有一僧人奉事香火。师住后。四众云集。绕者千指。而师一方面筹募重修。同时又顾及百余人四事供养。此数年间。更值日寇侵华。交通断绝。日在危疑震撼中。其艰辛实十倍于南华时代。师以大无畏力。集僧众。用少数工人。自爆石。自烧砖瓦。自伐木材。自建造。自髹漆。自造像。自开垦。自种植。自癸未至壬辰。前后十年。建设殿堂阁寮。厅楼库塔一百八十余楹(其详载云门山志)殿宇闳丽。法相庄严。亦难能也。尤可记者。云门宗派。传至十世光孝深而止。其后失传。宗派不继。师为考查派系。度僧数十人。承继云门法脉。重振宗风。兴灭继绝。为云门延一线法脉。今师离云门去矣。十年心力。百世奇缘。知偃祖于常寂光中。点头微笑在。
[附记]虚云大师在云门 佛源
在一九四三年的冬天。李济深主任把蕴藏在曹溪宝林山中的龙象虚公老人。接到了乳源的云门山大觉寺。去振兴云门宗的发源地。文偃禅师的选佛道场。云门。在偃祖的当时。(朱梁时期。)悟道者七十有六。常住僧众约六百人。地方宽敞。山水幽秀。人烟稀少。四时不闻鸡犬之声。诚乃华夏衲僧办道的圣地。偃祖后。便日益衰落。在云老去时。仅有一僧看守。而寺之周围树木。几已伐尽。全寺四壁萧条。满院荒烟蔓草。境色凄凉。寺中什物全空。守僧一碗一筷。衣履褴褛。文偃祖师之肉身。独自默然地坐著在破烂的祖堂中。似乎在等待著这位为佛祖生辉的宗匠来临。云老已到云门。便刻不容缓的兴工。并亲自动手。昼夜不休的领导著南华同去的几位小狮子挑著挓著。每有旁人拿不动的木头和岩石。老人可随便搬起。不久的时光。便把旧有的腐烂的殿堂。一层层的撤掉了。地基也一方方的填平了。僧众也渐渐增多了。工匠也计画著全盘的新样。三进四横。工程浩大。每日总在百数十人。惨淡经营。经过了整个九年的辛苦。直到去年。全寺殿堂才焕然一新的出现了。寺里的庄严佛相。金碧辉煌的在大雄宝殿放大光明。禅堂里的静香。结成了香盖。农场开辟了数十亩荒地。各种的庄稼。都在老人的领导下生产得非常的繁茂。满山的绿林。都成了行树。美丽的花草。四时放出奇葩。尤其是优昙花。在去年六月的戒期里。开得特别优胜。真是实现了人间净土。寺前凿有放生池。池水深广。每当雨后初晴之时。群鱼戏水。乐境无穷。都是这位老人赐与的。云老的精神。非常健旺。去年正月。曾到九仙岩去游览。九仙岩距云门有六七十里。另外还要上山。而云老当天回转。来往步行。毫不表现疲倦。云门附近的农民。常沐著这位老人的恩光。每有疾病。则施以医药。有饥馑。则给以食粮。遇事故。则与之排解。寻声救苦。无微不至。今年云门土改了。村农都对这位老人表示敬仰。自觉自愿地分了二三十亩水田给寺里。目前寺里尚住有五六十位僧伽。他们久随这位老人薰修禅定。日常虽在劳动生产。而其道心。是非常纯洁的。现在。云门的房屋。已从荒烟蔓草中。雄壮而美观的建立起来了。这都是老人的力量。本来。云老还打算继续修建海会塔的。祇因众生的福浅。缘未成熟。云老便于今年的四月离开云门了。
韶州人士及归依弟子。闻师至。郊迎十里者逾千人。住大鉴寺。每日来参礼者途为之塞。不以时移境异易其信心。
初十日附粤汉车北行。十一日到武昌。住三佛寺。沿途劳顿。楚疮毒发。陈真如居士为照料。医药服食。殷勤备至。该寺主持大鑫和尚。亦尽东道之谊。得起居安适。病稍愈。应鑫和尚请。为主建一观音七。归依者二千余人。法事毕。将扶病北行。三佛寺大众请留影纪念。师题一诗云。
业风吹送到武昌,老病驰驱累众忙,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场灾难一惭惶,无心欲跨楼头鹤,有愿同登选佛场,尚想玉泉关壮缪,能于言下悟真常。
七月二十八日由护送人员陪伴。师及侍者等。附京汉车北行。抵京时。诸山长老。及居士林等各团体。到站迎接。李任潮。叶遐庵。陈真如诸居士。导送至广化寺驻锡。后以人多参谒。移住西城广济寺大刹。师抵京后。与当道往还。以湘省同乡。滇南旧雨。夙有因缘。故对于护法事。堪称便利。初。师未抵京前。已有函电往复磋商。故于五六月间。先由圆瑛赵朴初等。在广济寺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全国佛教代表百余人出席。拟举师为会长。师以老病辞。乃举圆瑛为正会长。喜饶嘉措。赵朴初等。为副会长。而推选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虚云。查干葛根四人。为名誉会长。代表中包括汉。藏。蒙。泰。撒。各大民族。佛协成立。各地佛徒。有所联系。并定明年春夏间举行正式成立典礼。
佛协筹备会既成。师上书政府。请颁布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之自由。速定对于佛教寺院之保存及管理办法。目前急于救援施行者。(一)无论何地。不许再拆寺院。毁像焚经。(二)不许强逼僧尼还俗。(三)寺产收归公有后。仍应按僧配给田亩若干。使僧人得自行耕植。或扶助其生产事业。当道许之。僧尼赖安。各省名胜寺院。且日加修饰矣。
八月十三日(即十月一日)师代表全国佛教徒。接受锡兰送给中国三种宝物典礼。锡兰代表团团长。达马拉塔纳法师等来华。以“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三宝。赠送与中国佛教体团。定于十月一日举行典礼。地点在广济寺。是日先由释巨赞。圣泉。居士赵朴初等。坐礼车。具香花。往接锡兰代表。寺中四众二千余人。列序殿前。恭迓锡兰代表至。钟鼓斋鸣。纳法师将法宝置供桌上。师出。代表接受。并致谢词。大意谓。“贵我两国佛徒亲密。历史悠久。愿团结在三宝的慈悲智慧之中。为世界永久和平。而贡献我们的一切。”是日典礼隆重。有澳洲。缅甸。加拿大。印尼。日本。土耳其。及各地佛教代表。
九月诸山长老及团体。请师住持广济寺。师以老病辞。
十月东南人士在上海发起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众议请师主法。派方子藩等来京迎迓。于公历十二月十一日附车抵上海北站。执旗献花者百余人。齐声念佛。于是在车站候车来往者千数百人。初则鼓掌欢迎。继亦同声念佛。肃穆庄严。顿化娑婆为极乐。感应之道。有如此者。师住玉佛寺。与法会主事者商定。为期四十九天。自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启建水陆道场。由师主法。并请圆瑛。应慈。静权。持松。妙真。大悲。如山。守培。清定。苇舫。十大法师。莅会主各经坛。修持法事大师共七十二人。至十二月十四日圆满。在道场期间。除入坛主法外。早午晚来参谒者如潮涌至。远在湘鄂等省。亦不远千里而来。归依者前后四万余人。法会办事者分设十席。为办理报名。登记。分班。给牒。等事。(其热烈情形。载后文附录中。)在此次法会收入净资。陆亿七千六百余万。支出三亿余万。师所收之果金等等。尽拨交法会中。丝毫不取。结存款项三亿余万。(以是时币值计。约合港币七万余元。)咸请师意支配。师与诸大师及各居士商定。拟尽数拨送名山供养。计分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四川峨嵋。)八大名刹。(宁 波天童。宁波育王。扬州高旻。苏州灵岩。福州鼓山。宁波观宗。宁波七塔。福州地藏。)以及全国大小寺院二百五十六处。此师主法上海水陆道场之大略也。
四月。师接北京电促进京。仍住广济寺。各地僧伽代表。亦相继至。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大会议决各要案后。师赴山西大同参礼云岗大石佛。旋请假离京。当道劝往庐山养病。(大会中有提议毁戒者。师诃之。撰文寄慨。)
五月。师偕侍者觉民南行。过武汉少住。保通寺住持源成。喜师至。请师主禅七两期。事毕。即取道入庐山。以陈真如居士。已先在匡庐相候也。在庐山住大林寺。
六月。有数禅人。自云居山来。为师言。日寇中原时。以云居山险峻。易藏游兵。遂将真如寺全部焚毁。今祇见毗卢遮那大铜佛。兀坐于荒烟蔓草中耳。师恻然伤之。念云居自唐代元和年开山。历代祖师最胜道场。自道容祖师开山。弘觉道膺继之。其后齐禅师。融禅师。老夫舜。佛印。了元。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皆曾任该寺住持。而过化者。有赵州谂。云门偃。古塔主。洞山聪。圆通秀。真净文。居士中如白居易。皮日休。苏东坡。黄山俗。秦少游。吕居仁等。不计其数。以历代祖师道场零落至此。倘不重兴。将湮没矣。遂发愿重修。先请准当道。往云居结茅。居士祝华平等。愿相伴送。师遂于七月初五日入云居山。
夫云居在庐山之东。占地三百余里。属永修县辖。层峦叠巘。望若插霄。及蹑顶登山。复为平地。群峰环抱。天然城廓。田园陂泽。鸡犬白云。其殿堂楼阁。历代敕建。髹彤绚烂。琳碧精荧。此唐宋最盛时期也。
九月。粤垣弟子比丘尼数人。闻师已至云居。寻踪往视。舟车水陆。半月乃达。沿西路登山。削壁插天。草深没膝。最狭窄处有不能并马而行者。盘山二十余里。始达石门。豁然开朗。及抵寺。第见断垣残壁。瓦砾荒榛。遇一禅人。问老和尚何在。禅人指示之。则一牛棚也。蔓草支离。积以成壁。鞠躬而入。乍不见人。稍立定。乃见师坐木板榻上。如入定状。师旋开目视之曰。你们何苦。各述悃忱。又曰。我初来此。祇有僧四人。本欲结茅同居。不意衲子闻风踵至。不一月已近五十人。牛棚以外。仅有破屋数椽。你们已看到了。既来且奉屈少住数日可尔。牛棚在寺西北角。约半里许。师爱僻静有耕稼意。乐居之。
十月后。各方僧人日益至。食宿两餐。幸得上海简玉阶居士施资。以度残冬。师于此时。筹划垦荒。开田种植。及修建殿宇等事。
是冬曲江南华寺请传戒法。甲午师·一百一十五岁
春。师在云居。先计画修造大殿。以毗卢遮那大铜佛。高寻丈。为明代万历年间。圣慈皇太后渗金铸造。旧日殿瓦。以铁为之。因山高风劲。泥瓦则易飘摇也。今欲建殿。应先铸造铁瓦。乃集僧众。具罏锤。自铸之。及铸千僧锅四口。大铜钟二口。是时缁侣云集。已过百人。其中人物。百工俱备。国内外僧俗道友闻讯。时施助净资。有人有土有财。事易举矣。师遂分僧众为二部。能土木工程。修造殿堂者为一部。开垦种植。艺茶竹工又为一部。众皆踊跃从事。夏五六月。首建成法堂一幢。上为藏经楼。置碛砂频伽各一藏。开垦部分。亦开成禾田六十亩。种田博饭。俨然百丈风规。
秋七月。新建僧寮。楼上下二十余间。以安僧众。又重新建窑厂。(烧砖瓦用)溷厕。碓坊等。次第落成。而师仍居牛棚中。南华寺方丈本焕。太平莲社比
丘尼宽定等六人入山礼师。见有破钟一口。在草地上。以问师。曰。“此本山古物也。名自鸣钟。历代有祖师到此。钟皆自鸣。日寇焚山时。楼火。钟坠地而裂。今将复合矣。”众验之。见裂痕自下而上。其上端有自然修补复合之痕。师曰。“俟其复合至钟口。当复悬之。”又领各人巡山。见竹林茂密。其地产黄精。葛。茶。及大杉树。银杏树甚多。师指一树曰。“此无心白果也。”剥而视之。果无心者。本焕等住十日。师削竹禅板数具。磨光之。亲选择。题名。以赠粤港诸弟子。
冬十一月。师所住牛棚被焚。众劝师移住新建楼房。师曰。“我爱其古雅也。” 仍缚茅编竹。照旧造成居之。是年北京屡有电至。聘师北行。以老病难行。却而未往。岁暮起禅七一期。
[附记本年三月发掘地宫事]三月初十日上午。因重建大殿。先将瓦砾除去。集百人之力。将大铜佛移开。下为石座。中有地宫。发见青石碑三块。(碑文另录)石盒一方。函盖无损。考之。其一为宋代绍兴辛酉。法如禅师刊石。其二为明代万历壬辰。洪断禅师刊石。石函中。藏有镇座法宝各物。
乙未师·一百一十六岁
春。建造堂宇。日益增加。香积厨。五观堂。库房。客堂。禅堂。等处。陆续告成。
夏。北京佛教协会开扩大会议。师未暇前往。
秋。各方衲子。又多来数十人。其中有未具戒者。乞师传戒。师以为此时传戒。未甚方便。然为成就发心人起见。又不得不有所衡量。乃定为祇就本寺现住之未受具者传戒。不许向外宣扬。先行呈明当道。及佛协会准许。定于十月间传戒。冬月十五进堂。议才定。各省名山大刹。及静室庵堂。僧众来山求戒者蜂涌而至。初仅百余人。后来陆续而至者及三百人。连本寺原住僧伽合共几五百人。不特食宿无著。而且照管困难。恰于此数月间。沪上天主教堂出事。佛教青年会出事。金刚道场亦出事。更重大者。甘肃省政府电致江西省政府。称有外道头目。窃穿僧服。前来云居求戒云云。师闻此。不得不慎重防范。而地方治安机关。亦与师商讨。协力维持。是时求戒者已入山。拒之有违佛制。纳之则实难安容。因此依梵网经《自誓受戒方便》为之说明十戒。具戒。三聚戒。等法。经旬疲劳。唇焦舌敝。(详附录法语及文钞中)劝令各自回山。依照戒期。自誓受戒。事后。仍给度牒。仅留百人。如法入坛。一场哄动。及告结束。而师以法缘障碍。时耿耿于怀也。戒期满后。起禅七一期。
是年开田种稻梁者。已及一百四十余亩。其他栽茶果等树甚多。变荒芜为熟地。而觊觎者至矣。地方机关以开辟荒地增加生产为名。在本山设立农林处。将寺外一带果树及耕植地。划为该处范围。师初犹隐忍之。及后并将师所住牛棚亦圈入之。逐师移出。师遂将前后情形电告北京。旋奉院令。著该地方机关克日交回师所住牛棚。及各垦地。由寺管理。地方下级机关虽不敢不遵。而从此衔恨。谓师恃上级势力压抑地方机关。多生阻力。魔事起矣。
是时诸方衲子。拨草瞻风。亦日益加众。已近千五百指。新建房舍。不敷居住。暂盖茅蓬以收容之。千里远来。寻师问道。昕夕不遑。为节劳计。众议请师每日定时方便说法。师许之。乃于闰三月十一日起。在经堂方便演讲。其中有援引古典。而涉及近事者。有远数诸方而近及本山者。有开示法要而例及俗情者。
甚至今昔世变。个人经历。田园琐事。无所不谈。弟子按日笔录成帙。因摘要撮录于年谱中。以其关于人事多而理论少。所以别于法语也。分录如左。
是年冬。四众二百余人。计开水田一百八十余亩。旱地七十余亩。所收稻谷。四万五千余斤。杂粮两万六千余斤。及竹器茶叶银杏笋干各项。均有收入。此后积极开荒及造林。可住五百众矣。腊月初七起禅七两期。曲江南华寺。广州六榕寺。长汀定光寺。宁化法轮寺。均请师传戒法。
丁酉师·一百一十八岁
春。师应吴居士修路之请。自去冬兴工。由张公渡方面上山之路。宽六尺。长十八华里。峻岭逶迤。峭峰屴崱。两山相间。飞瀑中流。重架虹桥。乃能飞渡。其中有龙王桥。乘云桥。云荫桥。龟水站等处。于秋间工竣后。师于沿途大石上刻有“赵州关”“飞虹桥”各大字以存古迹。并镌纪事及偈语曰。
兹因山阴吴宽性居士。发起修路浚湖。工程圆满。云感其诚。爰题偈语。以存古迹。偈曰。
寻到云居山外山 宛如鹫岭在尘寰 高山平地逍遥外 杰阁崇楼俯仰间
去住随缘无罣碍 安贫乐道老僧闲 欲向其中问端的 前三三与后三三
四海名贤誉此间 天上云居山上山 水月道场今古梦 佛魔境界乱离看
千寻崖岸经过易 五浊娑婆解脱难 潦倒残年百岁外 草鞋犹踏赵州关
六月。当地政府农林机关。以云居寺僧开辟荒山荒地。甚有可观。乃推翻一九五三年癸巳批准设立僧伽农场成案。改设垦场。将寺有之山场田亩。茶果树木。尽划入地方垦场。另派数十人来寺接替耕植。寺内职事以僧伽农场立案有年。农作有效。呈请地方政府照旧由寺管理。七呈不报。及后竟将师所住之牛棚亦圈入之。令师刻日迁出。师无可奈何。乃将前后情形呈报北京。旋奉院令。著该地方机关即日交回师所住之牛棚。及各垦地。仍由寺僧耕植。地方机关虽不敢不遵从。然因此衔恨。谓师恃上级势力压抑下级机关。内外勾通。诪张为幻。而祸无了日矣。后此数月有如下事件。
有人劝师献捐垦场开办费人民币二万元。(约港币五万元)
响应政府召集全民炼钢献出烧成木炭六万余斤。及砍下山柴三十八万余斤。暨寺内铸钟铸瓦之铜铁材料数千斤。
师年来多病。各方弟子所奉师之医药费果金等等。皆有数目。亦劝师献出为支援炼钢费人民币五万元(合港币十万余元)
云居山下各乡村之稻田于早晚造收获时。要求云居寺派出僧人帮助收种。此外种种。不能尽述。不得已尽将本寺全部僧伽垦荒之农场奉献于地方新设垦场。听其领导。师之环境如此。心境可想也。同月本寺住持海灯。开讲法华经。并择青年比丘三十人。成立佛学研究院。以造就僧才。
戊戌师·一百一十九岁
春时全国肃清右派之风甚厉。各寺院亦被波及。由所谓佛教团体开学习大会于汉口。指定各寺院住持。及重要职事。均须赴会。师以老病。辞不出席。而南华住持本焕。本寺知客传士。云门住持佛源。及见性印开诸师等多人均被列为右派。指定向师清算。及斗争。不屈。几酿祸。后由一班夙有成见之人。制造诬捏师十大罪状。如“贪污”“反动”“聚众”“思想错误”“滥传戒法”种种罪名。其中最无理者。如诬师与青年僧人同单。此等伤天害理之事。竟出于僧人口中。又因师自到云居后。北京政府每月送师贰百元为补助费。师屡却不受。未获允许。乃按月以之供众。而大会中竟牵扯到师前年于开示弟子戒贪语。引用明代罗殿撰诗“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之句。谓为讥诮诽谤。又谓师妄报年龄。师阅壁报后语弟子曰。“我生长及出家都在闽省。圆瑛法师及住持盛慧。现年已八十余。他幼年在鼓山出家。他都知道。我剃发受具及出外参方与回鼓山任住持年岁。是有人可证。”又加以“老顽固”“僧界右派首要”各罪名。其意盖欲向师“围剿”“斗争”“洗脑”“下放”至“劳动改造”而后已。尔时全国僧众。除膺特殊任务者外。均惴惴不安。南华云门云居山门外。亦遍贴大字壁报。诬师罪行。声势汹汹。师则若无其事。而四众均欲为师辩白。师不许。如此阅一月。两月。并无消息。汉口之集会亦散。而师左右得力之人及多年随从弟子。均被分散。指派向别处去矣。如是又阅一二月亦无消息。后接京信。知汉口开会期间。因师德望。不敢轻率。先叠成文告罪状。呈请主其事之最高级人物。批准执行。某阅毕一笑著令撤销。(详后己亥年中)师乃获转危为安。
九月十五日张处长建民率公安干部数人。在师所住之牛棚掘地洞壁。进行搜查。未获一物。后将中央发给云居公函。及各种文件。云门申辩书。重要经籍及私人函件出入账目。均被载去。请求数次。亦不退还。
数月以来。师饱经忧患。病状日深。往年病中礼佛不用人扶。今则需侍者为之助力。知幻缘将尽矣。但有一件大事未了急须处分者。
一日。师召侍者某某等二人至。告之曰。“余今命汝二人。为我办一件重要事。应先告汝等前后情形。乃易办理。
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入。故习苦行。又性好禅宗。故习禅定。溯大乘东来。虽以达摩为初祖。而光大实在东山。倘远溯源流。实在广州光孝寺。该寺址为虞翻旧宅。名诃林园。及东晋隆安中罽宾国沙门昙摩耶舍尊者。乘番舶抵仙城。乞此地建梵刹。名曰王园寺。及求那跋陀携楞伽四卷止诃林。立戒坛于林中。谶曰。《后有肉身大士于此受戒。》至梁天监初。智药三藏携菩提一枝。植于坛侧。记曰。《百七十年有大智人于此出家。》及六祖大师受黄梅衣钵剃发菩提树下。遂应其谶。后至曹溪开一花五叶。禅宗至此始盛。而其初则以诃林戒坛为根本地。诃林即今粤城之光孝寺也。
前清末年。该寺为学校占用一部分。地方机关占用一部分。公私团体又占一部分。所余者。仅大雄宝殿。及六祖发塔。兴殿前参天蔽日之菩提树而已。
余禅人也。饮水思源。目睹禅宗第一祖庭。零落至此。欲重修之。顾力有所不及。会民国十九年庚午。余住持鼓山时。发愿重修光孝。先将私人所积果金约
二万元埋藏之。适有老居士林某。(隐名)入山相访。余略谈所愿。林居士欢喜赞叹。谓重修光孝。非先筹足十万银圆为预备金。勿轻动议。我愿助师完成此愿。先捐五万圆。不问岁时也。余大喜过望。翌日。林老居士果以五万圆银号票来。余亦将所积存者。汇易金锭若干条。藏之鼓山中。满以为南来重兴祖师道场。必自光孝始矣。
岂知道场兴替。自有时节因缘。非人力所能勉强者。迨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四月。一夕三梦六祖催唤回去。而粤北将官李汉魂等亦派员来请重建南华。于是冬有粤北之行。中兴曹溪。费时十稔。因缘会合。又建云门。历时九载。始告完成。事变又起。计重建两寺所费银圆百余万。其中左支右绌。艰苦备尝。而不敢动用鼓山藏金者。诚以“易砖钱而作瓦钱”佛制之所不许也。
云门竣工时。二次大战已停。胡毅生居士等议重兴光孝。我建议先收回占地。同时密回鼓山。将藏金运港转到云门。又购白银圆若干。埋之树下。备重建光孝。未及三年。时移势异。当云门事变时。余被殴几死。犹不肯将藏金说出。“以生死可置之度外。而因果不敢昧于毫釐。”至前年。传闻粤当道欲辟光孝作市场。适吴居士性栽二次入山。余嘱其与粤当局言保存光孝名迹。正为此耳。
今余历尽艰辛。老病日笃。世缘将尽。初愿难偿。只有俟之将来。惟藏金为时势所不许。付托又无人敢担承。拟呈之当道。代为保管。表明初愿。及藏金来历。余前日已与县府石同志妥商。令汝二人同往发掘。运回本山。今给汝地图一纸。汝等与石同志带备公文。前往云门办理。
去后数日。竟将金条一箱。瓦罐二口。运回云居。衡之得“黄金二十八斤”“白银三千圆。”由石同志与侍者等数人。缴交政府代存。以明我及林居士之本愿。重兴光孝。只有待诸将来。”
己亥师一百二十岁一九五九年
春。国内外丛林及诸弟子以师今年百二十岁。恰与赵州同年。各团体纷纷拟定程序及典礼为师祝寿。师前后接到函电。即行制止。其复函大意。
(上略)云死活未卜。辰期犹远。便承吴老居士厚意。拟制寿屏为祝。愧谢曷甚。窃念夙业所驱。波波一世。风烛已残。事犹未了。每思辄愧徒为虚名所误。百年尘劳。梦幻间耳。复何堪留恋。又生者乃死之端。智者直须警悟。一心进道。如救头燃。奚暇扮演世俗情态也。云心领谢。盛意谨辞。
又云母难之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为作寿章纪念。或其他庆贺举动。转增弥罪。徒有损毫无益也。
三月师以浚明月湖尚未竣工。海会塔工程仅及一半。乃力疾督促。数月后乃竣事。
先是两申春北美侨商詹励吾之夫人汪慎基归依师后。发心捐助建大殿经费。而全寺大小殿堂。均已落成。詹拟建一塔。供佛舍利。附建一留云禅院以祝师长住世间之意。师复函谓南华云门均建有海会塔。而云居尚未建筑。可否即以此功
德建云居海会塔。因云居历代祖师均散葬各地。保存为难。不若以海会塔奉安之。且方便四众及当来者也。至留云禅院一事。意甚可感。而云平生未尝特建一椽一瓦。以图享用。敬却云云。
詹复函除前捐常住万圆港币外。再损港币五万圆。以为建海会塔之用。师许之。因此在冬间即著手开地盘。动工建造。其结构悉仿南华。此外更多建数座经堂。以为僧人居住及六时礼诵之所。直至本年七月始完成。师于数十年来所建各大刹殿宇塔院之最后因缘也。并将詹居士所撰碑记勒石于塔下。文曰。
虚云老和尚。重建云门事毕。癸巳春晋京。参与全国佛教协会成立。已而由匡庐入云居。初至时。榛莽荒秽。仅存陋屋三间。聊避风雨。未半载。四方衲子闻风而至者百余。师率众。始则开田博饭。继乃筑堂舍。建大殿。置藏经。虽严寒酷暑。作务不辍。未两载。道场巍然。予以夙植善因。虽羁万里外。犹得时承法雨。慈诲恳至。惭感曷已。因起念效童子聚沙故事。欲于云居建塔。藏佛舍利。愿获十方三世诸佛之护念。留师住世。常转法轮。因拟名此塔曰留云。寻蒙赐复曰。居士欲为云建佛舍利塔。此发心固已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而云则惭惶不自胜。因自思维。云居千年来诸祖代谢。全山祖塔。散布四方。年久失修。大多倾圮。云昔在南华云门所见类是。因各建海会塔。将诸祖灵骨。集而藏之。并建堂宇。居僧念佛。适有感尊意。思复踵前例。区区之议。居士其有意乎。予读竟雀跃。欣顺师慈。遂以海会名塔。顷复获师书。知已竣工。喜兹华严楼阁。涌现当前。爰为偈曰。
达摩东来 上乘独出 喝倒梁武 目中无物第一义谛 光天化日 烛照幽冥 同收灵骨
佛历二千九百八十六年岁次己亥仲春私淑弟子詹励吾谨记
是月美洲汪宽慎香港曾宽璧以师今年为百二十寿辰。各以资来。请造地藏菩萨一尊。用祝师寿。师令刻日兴工塑造。两月而成。分供于钟楼及海会塔中。此师最后之造像也。
[附记]
师重建祖师道场。大小寺院前后八十余刹。皆自为营造。然每一改建。以掘泥筑基为第一工程。且需时较长。人工亦倍。即如粤北南华寺。历岁十稔。始告完成。而初步工作。担泥筑壆。亦经三年。编者五住南华。细心察看。自入曹溪门过莲花池后。即为四天王殿。直至后山九龙泉。凡一百五十余丈。除大殿祖殿法堂经楼外。其余各种堂舍共一百五十余间。无论至何地方。长廊曲径。皆雨不湿衣。泥不污履。高下广狭。覆以回廊。不觉道路之长远也。其建筑时。师手持丈尺。指点工人。或高或下。均无预制图则。亦不用精密计算。而所需之材料适合。最奇者。大雄宝殿。高及十丈。飞檐承露。接驳七重。师亦指点出之。殿阁之庄严壮丽。媲美于杭州灵隐。大佛三尊。高六丈。五百罗汉。浮动壁间。此则灵隐天宁所不及也。至分布各处之院宇房舍。均坚朴耐久。又是一种看法。予每见师手持罗经。(即指南针之罗盘)于每佛像及诸菩萨座。细为测度。乃知师之多能也。
一日尝问师。何以三分一工程,放之地下。师谓坏空。有一定之理之数。比如南华寺。今日建筑。超于前代。孰知十年后将如何。予掘地时。遍翻全寺。发见围墙石壆。有在三四丈深者。亦有掘至二丈余深发见有宋代断碑者。兴废无常。可想而知。故此历修各大刹。必先寻其故址。相阴阳。观流泉。择定方向而改正之。且用巨石筑壆。由一二丈筑起。使基础永固。他日殿堂房舍。纵有破毁。而基础仍存。所以我对于房舍为轻。而基础为重。余乃恍然知师谋虑之深远也。
三月师病况日深。初犹勉强支持。料理各项事务。及未了工程。至是月患慢性消化不良。即停止饭面。及一切杂食。早午仅吃一小碗粥糜而已。省府奉北京命。屡遣医来。师却之。谓“世缘将尽也。”乃分函诸弟子迭次之捐助功德者。谓真如寺已建筑完成。此后不必再寄汇银物来。并嘱以努力修持。为法自重。
四月师召摄影师来山拍摄全山风景。凡大殿佛像经楼法堂及晦山戒显和尚塔明月湖赵州关飞虹桥海会塔及云居茅篷与现自己所住之牛棚共三十八张。又自摄坐像一帧。洗出后亲自检视。择其佳者留之。又赠与有关捐助功德之亲友善信。
佛历二千九百八十六年岁次己亥孟夏释虚云序时年百二十
师病日益重。一日住持和尚及三寮职事多人来视师病。师谓众曰。“我们有缘。相聚一处。承诸位发大心。数年之间。复兴云居道场。辛劳可感。但苦于世缘将尽。不能为祖师作扫除隶。有累诸位。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黄色衣袍。一日后入龛。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窑化身。火化之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果。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谢不尽”云云。诸人皆作安慰语。师说偈曰。
虾恤蚁命不投水 吾慰水族身掷江冀诸受我供养者 同证菩提度众生又请各法侣 深思熟虑 生死循业 如蚕自缚贪念不休 烦恼益苦 欲除此患 布施为首净参三学 坚持四念 一旦豁然 方知露电悟证真空 万法一体 无生有生 是波是水又吁嗟我衰老 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 智浅业识深愧无成一事 守拙在云居 诵子吃饰句 深愧对世尊灵山会未散 护法仗群公 是韦天再世 振毗耶真风自他一体视 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 苍生赖片言末法众生苦 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 子应觉迷津佛国时欣慕 香光拟近趋 谨留几句偈 聊以表区区
八月师生辰日近。国内外诸山长老。及弟子等多人。入山庆祝。并探视师病。师亦觉精神稍为健旺。其弟子宽慧等数人自香港来。师与之谈话及处分各事。颇为重要。兹将宽慧朝山日记一则附录如下。
朝云居山谒师日记一九五九年八月十七日(即农历己亥七月二十四日记中所载俱用 农历)
余此次偕宽航知立两师及方宽丽居士等一行四众。结伴回国朝云居山为师祝寿。于农历七月二十四日由港出发。下午三时许抵广州。下榻于华侨大厦。太平莲舍宽定师等到访。相约一同上山。
二十五日早七时。附火车北上。至二十六日晨八时许抵南昌车站。因各人昨日未进晚餐。拟就车站觅食充饥。岂料遍寻车站都无一物可资裹腹。遂由我和方宽丽居士看守行李。而宽航知立两师则往汽车站买票。以额满。无法购得。结果费去八十余元。另包专车。九时开车。至下午一时许抵张公渡。余知此处原已设有招待所一间。专为方便朝礼云居者用膳休息之处。至此竟遍寻不获。询诸乡人。始悉于去年五月毁于火。正彷徨间。望见前面有二僧人。由宽航师上前询知系来自云居者。余等因饥腹雷鸣。又休息无所。乃向之请问。据谓有饭店可以进食。迨我们跑去饭店呼食时。店员问我们有米票否。四人一闻此语。面面相觑。我们既无米票。饭店即不允供给食物。于是再去请问僧人。其中一位名宽华师者。慈悲的说。“我们尚有余饭可以供给。”随即将饭菜送到。各人略为进食。聊以解饥。宽华师问我们准备几时上山。又说最好能于今天上去。因为今天有十个和尚落山挑石灰。如果我们今天上山。有挑灰的和尚可以先代我们担行李。若明天上山。要另请人。殊非易事云云。我们听到有如此巧遇。当然不肯放过。于是就请他们慈悲。先把我们的行李挑上山去。因我素有心脏衰弱及血压过高等病。惟有硬著头皮慢步走路。时因太阳威力过大。路热难行。仅行三四里山路。即觉四肢无力。难以支持。遂病倒途中。诸人将我扶起。为我抹汗擦油。扰攘有顷。卒蒙诸佛菩萨慈光加被。渐渐苏醒。当晚先到一间茅篷住夜。时天已入黑。忽见山上放出毫光。各人咸以为奇。晚饭后。承当家师慈悲。让床给我们睡。
二十七日早餐后。动身继续上山。约十时许到真如寺。先到客堂见知客师。茶罢。再去参礼虚老和尚。老人一见我。就说“宽慧。我没叫你来。你来作什么。徒令我担心。”随问。“志莲现在住众多少。各人是否都很用功。常住的开支够不够。”老人的慈爱。真是无以复加。斯时航师相继入室。老人见到航师。即谓。“我写了十多封信要你来。何以迟至现在才到。我没叫宽慧来。她又为什么要来。本来我想在四月走的。因事未了。所以耽下来。后来又准备七月走的。仍因事未了。故不能走。”又说。“你们一路辛苦了。且去洗面休息一会。我叫人准备饭菜。吃过饭再谈。”知客师真客气。饭时满桌素菜。饭香菜好。名山圣地。自是不同。饭毕回寮。打点礼物分送性福大和尚。维深师。知客师等。留存一份供奉老和尚。下午。再谒老人。并泡一杯玉桂茶供奉老人。老人饮后。呕吐似乎少些。
二十八日。宏清师说。宽度师来了。叫人去接他上山。及宽度师来到。见他完全是一个俗人模样。而动静威仪。仍是老修行本色。我心里起了一种难言说的感觉。
二十九日早。知客师派人陪同宽航知立两师下山办理报户口手续。直至下午四时半。方始回来。并蒙政府派朱所长上山照顾我们。每日陪我们同进早午两餐。随伴左右。非常殷勤。我们心里。异常感激。今天为老人诞辰。所以远近各处四众弟子上山祝寿者。络绎于道。以知老人德行感人之深。晚间。各人拟谒老人。又恐其已睡。进去不便。乃由航师询知老人未睡。于是我和宽定宽航知立各师及方宽丽五人一同进去。见他眠在榻上。我先送果仪供养老人。老人说。“放在枕边吧。”及至方宽丽等送果仪时。老人很客气地说。“你们留著自用吧。不要送给我了。”航师代答。“她们自己有得用。请您老人家收下吧。”老人说。“好。放下吧。”随著又说。“你们早些回去休息。明天我不会客。你们明天可以进来。”
三十日早殿后。各人欲进去拜见老人。结果不满所愿。中午。老人自己供斋。每人结缘两元。始看见老人寮房门口贴了一张纸。写著。“今天不会客。”我们方始明瞭今晨拒见的缘故。这天。老人的精神甚佳。
八月初一日早。我等谒过老人后。以在山无事。即欲定期下山。由航师向老人请假。拟初四日下山。老人说。“好。随你们的便。欢喜几时来就来。欢喜几时去就去。”既已得到老人的允许。我们即准备初四动身。
初二日天甫微明。宏清师来说。“老人叫宽航师先进去。你们亦随后同去。” 航师一进门。老人就说。“你们初四不要走。我有事为你们说。”祇得答应初四不走。下午。又叫航师进去。取出法汇稿件五册。
初三日上午。又叫航师进去。老人看著宽航师说。“你能为师父做一点事吗。” 航师答。“好。无论师父要我做什么。都应当去做。任何艰苦。在所不辞。”老人又说。“我想来想去。这回许多徒弟中。惟你最为可靠。”说罢。从身上取出一张纸。蝇头小字盈千。命宽航收好。随同法汇一齐带港。要妥交与岑居士。下午。宽航师先在老人寮房坐谈。老人著宏清师叫我和宽定知立三人进去。命宏清师从柜内。请出一尊玉佛。老人双手接过。举上头顶。然后交给宽定师。谓。“这尊玉佛。送给你供养。”并取出文华绉大红祖衣一件。亦交给宽定师。又从衣袋取出一块血珀。在眼盖上抹一抹。即说。“这块琥珀。送给你抹眼睛。”又取夏布大红祖衣一件给我。再从床上取出和平鸽徽章一枚。送给知立师做纪念。另取夏布大红祖衣一件。嘱知立师带港送给宏贤师留念。又取夏布大红祖衣一件。白犀牛一头。交给宽航师。说。“这衣和白象都送给你。”其实那是犀牛。而老人却说是白象。岂另有用意欤。随又取出图片四张。分给我们四人。此片系老人庶母王氏太夫人出家后法名妙净。入灭时的留偈。老人建筑海会塔。刻碑摄影留念。亦将
照片分给我们。复取出七色九宝十八罗汉念珠一串。嘱宽航师带港。送给岑学吕居士。并谓“岑居士年来为云代劳笔墨。始终不懈。情殊足感。故将此珠送他作为纪念。”(此珠系某亲王所赠我者大内物也)以上各物分配完毕。跟著又为我们开示说。“明白时生也好。死也好。男也好。女也好。无有生死男女及一切诸相。不明白时则不然。须知世间法相。皆属幻化。如空中华。如水中月。无有真实。惟有一心念佛。为往生资粮。”
初四日下午。又叫宽航进去。说。“我现在样样手续都已清楚。惟有一件事未能放下。你去杭州时。代我去龙华庵找宗和。他的父亲法名心文。最紧要叫心文来云居山一次。如果心文能来。则一切手续清楚。可以放下了。”航师答应到杭时。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此人。并请老人放心。
初五日老人命宏清师来。叫我们进去。老人手执禅板。对我们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就要认认真真做去。做好之后。就要像这块竹板一样。空无所有。说著举起竹板连问数声。你们看看这块竹板有没有东西。”我说。“请你老人家保重法体。久住世间。化度有情。”老人谓。“和你们讲了许多。你们还是说凡夫话。” 于是再次举起禅板向我们说。“你们看看有没有东西。”随即又问我们几时下山。答以因户口仅报至初六日止。所以决定初六日下山。老人怅然。随叫侍者师拿茶叶出来。送给我们每人一份。斯时宽定师再请老和尚保重身体。久住在世。老人又说。“你们还是说的凡夫话。今天《诸佛选道场。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心空及第归。》”各人回房休息。不久。我和航师又进去。老人向航师说。“难为宽慧数十年的供养心。从没退过半点。我的弟子多了。祇有她一直发心到现在。真是难得。她现已年老。兼身体不好。你要继承她的志愿啊。”
初六日早。进去向老人告假。老人合掌相送。并命侍者师送到山门口。又令宏清师代送。老人慈悲。无微不至。又承知客师派人一直送到山下。至周田派出所。领回介绍书。午饭后。乘车南行。四时到南昌北站。即转车继续我们已定的行程。时一九五九年九月九日。(即己亥年八月初七日也。)
十月。师病势日危。命徒将甫竣工之海会塔内容。一一如法布置。先供佛像。中安经卷。次净僧房。派僧数人入住。早晚念佛。
七日(即己亥年农历九月初六日。)接北京电报李济深逝世。师曰。“任潮你怎么先走。我也要去了。”侍者闻之愕然。
十二日午师命撤退佛龛。供奉在别室中。侍者知师有异。急往报方丈及三寮职事。晚上齐集向师问安。请为法长住。师曰。“事到而今。还作俗态。请派人为我在大殿念佛。”众请师作最后开示。及遗嘱。师曰。“身后事数日前已向众说。不必赘言。今问我最后语。祇有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有顷复曰
“正念正心 养出大无畏精神 度人度世”诸位辛苦。宜早休息。众告退。已中夜矣。
云居山地势本高。时际深秋。寒风凄厉。万山木落。簌簌有声。古树参天。幢幢乱影。室内则一灯如豆。户外已滴露成珠。回顾牛棚内。只有一老人静卧其中。且去大殿颇远。第觉幽磬遥闻。经声断续。待送此老人去也。
十三日即农历九月十二日晨侍者二人。进入室中。见师趺坐如常。惟双颊微红于往日。不敢惊动。退出户外守候。十二时。在窗外窥见师竟自起床。自取水饮。旋起立作礼佛状。侍者以师久病之身。恐其倾跌。即推门入。师乃就坐。徐告侍者曰。“我顷在睡梦中。见一牛踏断佛印桥石。又见碧溪水断流。”遂闭目不语。至十二时半。师唤侍者一齐进来。师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祇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拚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祇有一字。曰《戒。》”说毕。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至室外檐下守候。
至一时四十五分。侍者二人入视。见师右胁作吉祥卧。示寂矣。急报住持及大众。齐集诵经送行。日夜轮流念佛。十八日封龛。十九日荼毗。香气四溢。举火后。白烟滚滚向上冲。开窑时。得五色舍利百余粒。小者无数。以白色为多。晶莹光洁。廿一日将骨灰奉安入云居山海会塔中。师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岁。
借曰玄奘游学印度。见金色人曰。戒日王去世后。印度佛法当灭。众生的心由如火烫。其非佛印桥断。碧溪甘露水断流。牛者愚痴之王。坏佛法者也。
仁王经云。恶王以公权力。坏我佛法者也。
就在此时大陆变色。佛教遭到的破坏。远超过三武灭法。
虚云和尚年谱竟
虚云大师117岁的照片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一百有一岁 一九四〇年
春戒后。以广州沦陷。军民两政机关。迁治曲江。各地僧人。来者日众。乃重修曲江大鉴寺。为南华下院。以便往来。又修月华寺。以广接众。
[是年大事]一月汪与日订立亡国密约。另设国民政府于南京。
民国三十年·辛巳·一百有二岁
春戒后。赶速完成各处殿宇工程。已竣工者十之八九矣。将两年来弟子及善信所赠予私人之果资二十余万元。交与粤省府以为赈济之用。不蓄丝毫。因曲江一带缺粮。饥民甚众也。
是年秋。曲江成立广东省佛教会。推予为理事长。张子廉居士副之。
[是年大事]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政陷香港星加坡菲律宾及仰光等处。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一百有三岁
是年春戒。有树神求戒之异。监院观本为文记之。
[附录]树神求戒记。释明一
曹溪南华寺头山门内引道西。新造放生池边。有古樟树。不知其几何年月也。高参天。围径丈。向为屠沽弛担之所。每年二月八月祖师诞辰。即盘据其四周。成酒肉肆。乡人之来参礼者。亦视作血食之神庙。不复知此为南宗开山道场也。
曩者。憨山清公。于明万历庚子。入住曹溪。当时不法僧招集四方亡命。盘据山中。屠沽淫赌。已不可收拾。民国甲戌。李将军汉魂。迎请鼓山虚云清公。重兴南华。师至。睹此狼藉荤秽。誓廓清之。准古规荤酒不许入山门之例。严申告诫。派方外人以纠绳。请地方官以厉禁。并于樟树下建土地祠以镇之。如是数年。群情始戢。恶风乃革。
岁壬午。春期放戒。忽有行者来。求授比丘戒。问其姓。张氏子。问其籍。曲江人。问其年。三十四。问其剃度所师。无有也。问其三衣钵具所备。亦无有也。鉴其诚。乃锡法名曰常辱。未进戒堂前。服役甚勤。每日打扫全寺院道廊庑不少懈。而性缄默。不与众言笑。既进戒堂。学戒亦事事如律。迨至三坛圆满。梵网戒毕。斯人忽失所在。而袈裟戒具留之戒堂。人则遍觅不获。久亦忘之矣。
癸未春戒将届。此僧忽来入梦。索领去年戒牒。责问何往。曰无所往。问何在。曰与土地同居。醒而志之。乃知为老樟树神来求戒也。遂于头山门樟树下土地坛设供一堂。将原戒牒焚而归之。噫。至诚感神。不可思议。有这般奇特。夫毗尼律制。大树称鬼神村。不许剪伐。众生杀业转业如破灶堕。会尽无生。感不绝于予心。乃为之颂。颂曰。
是鬼神村 是破灶堕 道无古今 祇是这个
胎卵湿化 地水风火 弱肉强食 因因果果
放下屠刀 无尔无我 各遂其生 有何不可
大道无朕 螟蛉蜾蠃 大同不同 一场摩罗(两皆为忄旁)!
夏秋间。修无尽庵。以居女尼。大鉴寺初成。南华工未竣。而鼓山又时以事相咨。出世间事与世间事。杂沓而至。更有敌人飞机日过南华。斯扰矣。
[附记]自穗城陷。省府迁曲江。军政人员。时来南华。敌侦以为假寺会议也。七月某日。果有显要多人来寺。飞机八架。绕寺不去。师知之。饬令各僧归寮。来客入祖殿内。师独上大殿 拈香趺坐。未久。一机俯冲而下。投一巨弹。中于寺外河边树林中。无伤也。机群又复旋绕。后 卒于寺西十里马坝地方。两机相撞。机毁人亡。从此敌机不敢来寺。即南北飞亦绕道而行也。
冬十一月。政府主席林公。暨中央各院部长。派屈映光张子廉两居士到寺。请往重庆。建息灾法会。于十一月六日启程。到衡岳进香。桂林行营李主任济深。
派许国柱居士来接。到桂住月牙山。四众归依。到贵州。寓黔明寺。广妙和尚请上堂开示。抵重庆。蒙府院及各寺到站迎接。与主席林公。法会长戴公等商定后。在慈云华岩两寺。分建法会。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书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注]惟因书记曾告编者曰。师由重庆回时。各钜公均赠以名贵古玩宝玉。及字画等。其数多至五大箱。师于沿途分赠与人。惟因问之。师曰。“徒费保存。徒乱人意。”遂不留一物。沿 途归依者有四千余人。所收果资。亦一一令惟因登记。拨修建海会塔云。
三月回南华。修七众海会塔。掘地为塔基。出古棺四。长一丈六尺。中空无骨殖。幽宫砖。每尺八寸余。多花纹。及鸟兽。间有干支字。然无年代可考也。六月设戒律学院。以教青年僧众。又于宝林门内办义务小学。收教乡村贫民子弟。冬月海会塔成。汤瑛为文记镌石。
[编者案]师自披缁至今。已九十余年。不住持现成寺院。不受人家丰腆供养。四众弟子。前后得戒渡者万余人。乞戒归依者百十万人。手兴大小梵刹数十。其宏丽者如云南云栖。其庄严者如粤北南华。均费百数十万银元。以现值计。几千万矣。师以一衲随身。一笠。一拂。一铲。 一背架。行脚遍海内外。其建筑云栖寺。来也如是。去也如是。其重兴南华时。上山也如是。下山也如是。师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莅粤。至三十二年十二月将南华职务付弟子复仁主持。一笠。 一拂。一铲。一背架。一衲随身。迳往乳源中兴云门寺。此为人人所共见者也。
[附记]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冬。南华建水陆道场。前一月。山蜂倾巢而来。巨如拇指。先在法堂左右廊各营一巢。状如大殿灯笼。其组织工致。如图案水波纹。万千重叠。无丝毫出入。且具四色。至为美观。后又于曹溪门外大树上。结一巢。尤巨。蜂不螯人。且严纪律。是时四众咸集。均谓神蜂来朝佛也。及师由云门来主持道场事。往巡视之。时首座观本。知客惟因。居士岑学吕林远凡李执中李缵铮等随行。师视良久曰。“此人头蜂也。平时栖止于深山石岩中。都市所未易见者。今来此。其将有事乎。”默然迳去。是夕语岑曰。“四方蜂动矣。此间将被兵。然无大碍。苟有事。吾当派人迎汝。”道场圆满。师回云门。至腊月十二日。日寇陷曲江。十八将入夜。 土匪觊觎避兵客富。遂劫南华。匪徒运财物出寺。不及半句钟。由云门派来接岑之僧已踵至矣。 公于格物前知者又如此。
[附记]黑龙怪乞求授幽冥戒
江西南昌徐氏女。深闺待字。清江谢双湖者。业医。年五十余。无子。闻女名。欲娶之。女闻双湖奉佛。亦许之。合卺之夕。不能同席。初女年及笄。忽有怪物附身。向女求爱。女坚拒。则紧缠其身。以鼻出水。嬲之。欲死。恣其所为。自是时来时去。谢初不知也。既归。女以告谢。亦无如之何。民国三十一年。乃投清江县清净庵。常开师为尼。法名演慧。号道勤。而怪物往来如故。常开师语之曰。“吾闻虚云老和尚主化岭南。当代一大德也。盍礼之。”遂于三十二年春期。由双湖伴来南华乞戒。一日过堂绕佛。女忽晕倒于地。久方苏。既得戒。怪乃告女曰。“汝今得戒。吾已无奈何汝。自今以后。惟日随汝以待隙耳。否则汝当为吾乞戒也。”女曰。“戒须姓名容像。汝来去无踪。又无姓氏。何从得戒为。”怪曰。“吾名黑龙江。容像请你为之。”女曰。“吾不识字。又不能画。奈何。”怪曰。“易耳。汝但执笔可耳。”女如其说。垂首如入睡然须臾画成。则龙头人身。鳞角皆具。由女抱之。跪请云公老和尚为说幽冥戒。患始绝。后供南华功德堂。日寇至。始被焚去。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一百有五岁
初民国二十九年。予以重建曹溪六祖道场竟。偕粤僧福果往曲江乳源各地。访寻灵树道场未获。比抵云门山。见荆棘丛中。残存古寺内肉身一尊。为云门开宗道场。尔时见祖庭沦落至此。不禁凄然泪下。幸有僧明空一人。于民国二十七年来此。清苦自持。独倚寒岩。事祖师香火。据其陈述。困苦万端。倘不重兴。行将湮没。及返南华。一日适李主任济深。李主席汉魂抵寺。谈及云门事。旋李主席先后出巡乳源。道经云门。见大觉禅寺之残破。有如昔日之南华。乃邀同地方名流缁素。请重兴祖庭。诺之。遂将南华职务。交弟子复仁住持。由李济深李汉魂邹洪诸公送至云门驻锡。重荷中兴艰巨。时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十二月也。(予知南华将有事。暗中将六祖及憨山真身运至云门。徐将法宝亦运至此。)初抵寺。残屋颓垣。 沦于榛莽。惟祖殿尚存。亦岌岌矣。乃居于观音堂之后一陋室中。计画重修事宜。冬十月南华建水陆道场。请予回主法事。
[编者案]师自述年谱至己丑冬止。是年一百一十岁。师于云门竟未竟之工程。守必守之戒 律。时僧众及千指。锄田博饭。皆依师不去。
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一百有六岁
春夏间。日寇粤北。各县沦陷。乳源县城亦陷。避兵者多来云门。饭不继。以粥及本薯粉代之。大众共同甘苦。最难得者。木匠泥水匠。烧砖瓦匠近百人。均愿暂不领工资。且加工操作。殿宇之成。有赖于是。夏。军队移防。流匪疑为寇至。袭击之。军糈损失甚重。大兵将临。拟剿四十余乡村。男女老少耕牛衣物移入猺山者千人。联乡耆老。来寺商救。予为诣军营解释。议及三日。还失物。赔偿若干。各立约而罢。从此乡民爱予如慈母。日寇虽陷县城。而不敢扰云门。亦乡民声势之助也。
[附记]民国三十四年春。师往南华传戒。云门寺住有二僧。一名古根。一名传真。同居一寮房。古根以小病。不赴夜堂念佛。传真亦懒去。俄而房门开。一巨掌伸入。几塞户。有一黑影 执传真掷地。责之曰。“菩萨开道场。成就汝等。汝今懒惰不出坡。不上课。不知惭愧。该打。” 击其臀十数。古根惊醒。见一黑影瞥然而去。众集。视传真被打处。黑瘀浮肿。医月余乃愈。皮 肉尽脱。当鬼打传真之翌晚。有一僧系军籍出身。善技击者。携一铁棒。卧传真床上。未几黑影
又至。僧欲起斗。全身如被缚不能动。闻声曰。“你存心不良。既出家为佛弟子。当去军人习气。 吾今不打汝。待汝悔。再则受惩矣。”黑影去后。僧飞遁。迨四月后。公自南华回。夜深趺坐间。 见一青袍白须老翁致敬曰。“弟子住后山。数百年矣。师往南华。弟子亦适外出。孙辈不肖。扰及清众。已责诫之。今向师谢罪。”师答以“既形异类。彼此相安。勿多现也。”翁谢去。后不复扰。乡中耆老。谓后山有老狐云。
[是年大事]六月七日美军以原子弹投广岛。九月八日。日本请求无十月。光复台湾。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一百有七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既停。各省市复原工作。南华于是年春仍传戒讲经。秋。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讽经。追荐亡者。穗垣官绅士庶。请予主法。于九月十七日在净慧寺设坛。(即六榕寺)寺内绯桃。忽然著花。重台璀璨。得未曾有。随喜者十余万人。曾璧山居士绣桃花古佛图。胡毅生居士绘绯桃瑞应图。遍徵题咏。(六榕住持。原派观本。观本寂后。宽鉴代理。后宽让。明观继之。)法事毕。师应潮汕官绅之请。到潮州开元寺大弘佛法。归依受戒者甚众。
[附录]绯桃瑞应记 胡毅生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七日。为抗战十周年纪念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讽经。追荐阵亡将士。及死难人民。礼也。粤省佛教会同人。推代表赴云门。迎虚云老和尚莅穗主法。省主席罗公卓英。亦派员赍函劝驾。云公慨然随顺。犯暑首途。爰于九月十七日。在净慧寺建水陆道场七昼夜。结坛时。绯桃一株。忽然著花。重台璀璨。得未曾有。曩闻云公阐法滇中。枯梅重花。驻锡南华。宋柏复活。今又睹此瑞应。诚天人交庆事也。花开浃旬未谢。观者塞途。而云公已悄然赴汕。将以南宗甘露。遍洒岭东。其渡生功德。宁有涯涘耶。云公有愿重兴光孝寺。诃林欣荣。当不在远。天南龙象。其善护之。余记毕。缀以诗曰。
法会俨未散 绯桃花满枝 如何黄落后 倏变艳阳时卉木尚灵感 幽冥从可知 诃林久芜秽 何日与加持 绯桃瑞应偈 汤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情与无情。事理无碍。尔看绯桃。这般奇特。是伊会也。无言默默。虽非人身。而生中国。复遇大德。讵云命薄。郁郁黄花。同具佛性。相对开敷。说法已竟。是年冬。观本法师圆寂。
[附记]是年冬月。粤汉线某次快车。自湖北开往广州。过英德。停车午餐。餐毕。众皆登车。独一湖南客。平生茹素。因近站不得素食。乃觅食街内。食毕归站。车已开动。疾呼无及。 方自懊恼。车行至英德大铁桥中间。桥忽断塌。火车坠入水中。车上二千余人。多罹难。唯此茹素者幸得活命。先是。有由广州北上列车。亦于英德停车午食。时临南华戒期。粤港方面。僧俗百余人。乘车来寺。与肇事之车。先后仅差半小时。事闻。粤港各寺庙居士等。或误为北行车。 纷纷来信讯问。亦虚惊也。
[是年大事]五月五日国府还都南京。(大事记至此止后不复记)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一百有八岁
春。仍赴南华传戒。讲经。夏。香港东华三院请作平安法会。赴港。住崇兰学校。由曾璧山(宽璧)招待。及助理法事。归依者数千人。旋应宽如宽荣李民欣居士请。赴澳门讲经打七。归依者数千人。马居士诗传。请赴中山县石岐。建大悲法会。归依者亦数千人。事毕。回云门寺。赶速完成各殿宇工程。
[编者按]南华传戒时。有朱镜宙居士系章太炎之婿。传章唯识学。好禅宗。远来谒师。朱 有与师论禅宗问答之辞。附录于后。
[附录]弟子宽镜问。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几人。师叹息曰。现在连找一个看门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南华至今丈席犹虚。即可概见。宽镜又问。知幻即离。能所双忘。正这么时。是否与六祖告明上座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相契合。师曰。这是六祖勘问之语。知幻即离尚有所在。不能谓为能所俱忘也。又问天台宗三观之义是否与三性之义相合。师言。台宗设三观以为用功次第。而禅宗无次第。语已。出观源居士撰质疑一书见示。最后论及金刚经。师笑曰。金刚经注释多至数百种。宽镜曰。然。但弟子读经。从未读注。师曰。不读注亦好。熟能生巧。祇要科判明白。久读而能了悟。读注反易受其左右。宽镜归读质疑竟而后知一切拟议皆是戏论。未证而说。开口便错。不禁汗下。深自忏悔。憨山大师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说法之难有如是者。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一百有九岁
春戒后。赴穗垣为佛教志德医院开幕。兼说法。旋赴香港沙田慈航净苑道场讲经。应智林监院请。结念佛七。为众说三归五戒。又至东莲觉苑拜忏。事毕。回云门。五月戒尘法师示寂于滇南。孙佛海为传记。
[附记]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冬。有美国女士詹宁士者。慕师禅德。万里飞航。来华依止。事前已由中美两外交当局。接洽通知。师许之。女士遂专机由美航华。时师适在穗垣。詹晋谒。述修道原因。父为天主教神父。夫亦信教者。自己亦研究神教二十年。以其教不了义。遍历各国。 访求佛义。后往印度闭关四年。有所得。惟疑而未决。今不远万里寻师云云。遂挈之南华参六祖。 归依毕。赐法名宽弘。为举禅七。四山来瞻礼者甚众。七始日。师上堂开示曰。“若论个事。本自圆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来轮回六道。道道皆闻。观音流转十类。类类如是。既然如是。 求个甚么。觅他何来。祖师有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未挂船弦。正好吃棒。可怜哪。自家宝藏不开。却来茅房担草。这都是一念无明。狂心不死。所以捧头觅头。对水称渴。大德们。何苦来。何苦来。既不爱惜草鞋钱。我自不怕弄恶口。(振威一喝)释迦老子来也”参。诸方长老亦各有开示法语。师门下弟子有名乞士者。(姓谭法名了义。贵州人。自称黔东密乘比丘。曾主编南华专刊。佛历二九七五年美国詹宁士来华参礼老和尚。举行禅七圆满留影纪念时。坐于老和尚之左者为乞士。右坐者即詹宁士也。)曾晤詹女士作如下问答。乞问。“大士远来重洋。多辛劳。 为的甚么。”詹答。“为学佛法。”乞问。“学佛必须了生脱死。大士生死分上。毕竟如何。”詹答。 “本无生死。何用了脱。”乞问。“既无生死。何必学佛。”詹答。“本来无佛。学者是佛。”乞问。“佛具三十二相。足指按地。海印发光。大士能否。”詹答。“能与不能。皆是戏论。”乞问。“大士妙解。言言谛当。虽然如是。说食不饱。毕竟一句。又作么生。”詹答。“毕竟无句。说亦本无。
如不拉杂啰吒。没得思量的觉性。他就是万物之母。”乞问。“个事言之已详。句句合祖意。惟知 之一字。众祸之门。大士既从解入。敢问离言绝句。如何是本来面目。”詹答。“金刚经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乞曰。“也似是。但命根不断。概属知见。希 望大士省发。”詹曰。“我看经机会少。前以闭关四年。出关后与人语。人皆谓我说佛法。我言非 从经得。似不尽属知见。”乞曰。“不从经论。静坐中得。阐发夙慧。夙慧亦是知见。”詹问。“佛 法重实证。不在知见。究竟如何。”乞曰。“不拘泥经论。不固执性相。头头是道。处处真理。勉 强说“这个”亦是权。”詹女士复随云公赴云门礼祖。住半月乃去。言回美国兴佛教云。初。詹女 士以西方美人。究求东方极深奥之佛法。彼虽有所修证。而言语不通。幸其道经香港时。群推禅 居士颜世亮(忍惭)居士伴之赴穗。又随云公赴南华。禅七中每次开示及问答等。皆赖颜居士翻 译。识者谓不滥一词。不缺一义。恰到好处。以云公说法之精深。颜译言诠之妙旨。使詹以西方 女士。而能领会圆宗。亦胜缘也。
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百一十岁
春戒后。即回云门。装修全堂圣像。大小八十余尊。铺金设座。年余始告竣。殿宇堂寮。至此已成十之九矣。因香港方养秋居士请为佛堂开光。又于般若精舍讲经。留港一月。即回山。嘱岑学吕居士编云门山志。
[附记]师到云门。仍以明空比丘为当家。然事无钜细。必亲自检点。悉心擘划。昼夜辛勤。 时值抗战军兴。倭寇深入。烽火漫于全国。财力限于一隅。物质缺乏。人事周章。建设艰难。固有十百倍于南华时代者。师惟持之以定。处之以恒。日就月将。终以蒇事。综其事迹如此。
一。更改山向 本寺山向。在偃祖时如何。已不可考。旧寺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向。大殿三门。正对雷公岭。于风水格局均属不利。左侧背受山沙溪流之冲煞。右前方遭白虎山之威胁。左前方不现青龙岭。于整个堂局。不相称合。近数百年来。日益式微。虽曰。人谋不臧。而建置山向有乖。罔利安众。乃察山川形势。精研风水利害。改正山向。仍坐西北向东南。取辛山乙向。置大殿三门。正对观音岭。如此有四利焉。一者。全寺靠正主山。不形偏倚。且避免左侧背山气之冲煞。二者。青龙岭高白虎山。免除右前方之威胁。三者。正对观音岭。案山佳胜。诸峰罗列。并有大小旗山。形成贵人拱卫之象。四者。全寺梵宇。称合整个天然局势。后座稳靠。前面开展。左右拥护。凶煞尽避。吉向全收。师中兴以来。大局虽然混乱。地方未尽安宁。而云门僧众安业行道。化险为夷。十方僧俗。云来四表。和合安居。唯法是宏。祖道宗风。遂以丕振。中兴气象。如日方升。此固由师道德所感。而新建梵刹。形格吉利。亦重有关系焉。
二。庄严法相 塑装佛祖菩萨。诸天伽蓝等大小相。共八十余尊。铺金饰彩。供奉各殿堂。内备极庄严。远近善男女。来寺瞻礼者。欢喜赞叹。同种善根。数年来先后请得经律论诸部。并由妙云比丘供养日本大正藏经一部。陈宽培何宽智。
供养碛砂藏。续藏经各一部。叶遐庵供养大藏遗珍一部。均安奉藏经阁。任学人请阅。其他各种法器。悉皆具备。整齐庄严。
三。救济农村 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师中兴云门。绍隆佛祖。宏法利生。阴翊国家治化。利益过现幽明。固不可以言说。即救济农村。亦事实俱在。师重建道场。大兴土木。历时八年。除少数技术匠人外。其余工人。为数常有一二百人。多系失业乡民。均能得工资。一家数口。赖以存活。昔日委弃深山之木材石料。今山民采售云门作建筑之用。且得价较优。于农村经济之事。亦不无少补。云门附近一带。村乡数度遭遇危难。一者。三十三年十二月。某高级司令部运输官兵。由一六圩至乳源途中。被流匪劫杀。军政当局震怒。下令剿办云门山区附近数十乡村。一时村民被拘捕者数十人。牲畜财物悉被抄没。村民多逃避本寺。赖师三赴县城。请准当局。悉予宽宥。释回囚民。发还畜物。男女老幼。咸令回家。安居无虞。二者。三十四年二月。倭寇侵及乳源。敌骑所到。虏夫役。掠畜粮。奸淫妇女。蹂躏不堪。然其军官崇佛。入寺见师。即行礼拜。公告以严饬所属。勿扰人民。并请给布告多张。分贴各村。因得保全。不受惊扰。此外凡遇天灾人祸。及若干人士一时遭遇危难。得师慈悯。解救而获安全者。难以尽述。至于施赠药品。疗治病人。更为常事。庚寅秋。师以时艰众苦。潜愿自身代消。因而重病两月。八月十六日云门附近各村耆宿士绅。及团体代表。保长等。恭诣寺中。叩首问安。代申全体村民关怀师病之忱。并云。“我们地方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听说老和尚病了。大家都很挂心。希望老和尚的病早好。因为自从老和尚来到云门以后。地方受惠很多。就是人畜都无瘟疫了。与早年已大不相同。”此足见师道隆化。感格人心。
四。生产建设 师上追百丈芳型。近察社会环境。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经济必须在“劳动生产”之条件下。自给自足。以谋解决。始克有济。盖以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在过去僧伽经济之来源:租息。募化。香火。经忏。皆不可复恃矣。惟“劳动生产。”固我佛祖曾率先躬行。以示方来者也。因此在云门开办“大觉农场。”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垦荒种植。农具种籽。由常住供给。收获时常住与各人均分之。又倡导于韶关大鉴寺开办纺织工厂。使佛徒四众。均于修行办道之外。向农工方面。从事生产。以开辟僧伽经济之新来源。适应今后政治社会之新环境。昔百丈祖师创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古德称。“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这里种地博饭吃。”师可谓能继述也。
[附录]感应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间。正平地基。同时开始建筑天王殿。适当今斋堂右边房地。有古樟树一株。盘根错节。据地甚广。正干围约两寻。高数丈。枝叶荫及半亩。树身重力。倾向原有祖殿。此树保留。则不便新建寺宇。砍倒则于多方面均有损害。盖树之西北为旧祖殿。东北为僧寮。西南为旧大殿及三门。只有东南一
方无碍。但树身重力倾向反此。砍伐此树。历时半月。愈砍愈倾西北。祖殿大殿等旧屋。愈觉危险。大众惶惧。纷献挽救之策。有云用铁练向东南拉者。有云从西北用木椿撑者。有云先拆旧屋者。师一笑置之。照原定计画。砍伐不已。毫无疑虑与踌躇。每日收坡前。师必亲砍若干斧。积日愈向西北倾。祖殿方面愈形危险。某日午斋后。正率僧俗照常在祖殿念观世音菩萨。方绕佛毕。趺坐东西前三面长凳。忽风声大作。响震屋瓦。众知大树正倒。虑将压焉。但见师巍然趺坐如恒。遂无有动者。且信师既如此。度亦无妨。俄而巨声震吼。地动屋摇。尘土漫空。咫尺莫辨。少焉。众知大树已倒。未压祖殿。神色稍定。出外视之。树正倒在东南方。与平日倾向相反。于各方都无碍。如是共相嗟讶。咸谓老和尚有不可思议之神力焉。当时编者。与黄日光居士等均在场。为眼见之事实。民国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午八时。全寺僧众方在祖殿念佛毕。正回寮次。俄而声如霹雳。祖殿之椽桷瓦梁。全部倾塌。炉案瓶棹悉遭粉碎。全殿遽成瓦砾场。惟偃祖真身赫然安坐如故。而念佛僧众。亦正出殿回寮。俱无所损。
[附记]师平生苦行。人皆见之。密行匪易知之。师之年龄。向不告人。杜生疑谤也。予于辛卯编云门山志序中。约计师为一百有六岁。志刊成。师再以手定年谱嘱编。计其年当为一百一 十二岁矣。附记于此。以正山志序年龄之误。
[是年大事]八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蒋中正就国府主席。
庚寅师一百一十一岁(一九五〇年)
是年春。师仍赴南华传戒。禅堂长期禅七。座下有开悟者。师回云门著手整理历年文稿。交付编辑。第以百数十年尘积。一时正未易易也。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宣统三年·辛亥·七十二岁
春。传戒期后。结禅七四十九日。提倡坐香。结夏安居。一切法式。至九月。武汉革命。传至滇中。地方大乱。宾川县城被围。几肇大祸。予调解之。又统兵官李根源因误会。派兵围鸡足山。予为解释。引兵去。且归依三宝。
[编者按]师口述年谱中。只此寥寥数语。编者曾阅滇南纪事。记载甚详。可见师之德量也。别记如左。
公于滇中弘法度生外。有数事弭巨患于无形者。略举如次。
(一)宣统末年。宾川县知县张某长沙人。精悍喜事。宾川多盗。张穷治之。杀戮甚众。而焰益张。且结党会。士绅为保家计。时挂名会籍求免。张亦穷治之。鸡山僧不法者。亦系捕数十人。独于公加以敬礼。辛亥革命事起。宾川先响应。群攻县署。张坚守。无外援。度必死。公下山诣县。围者见公来曰。“此张某恶极矣。公诱之出杀之。以平众忿。”公唯唯。及见群众中魁首语如前。公曰。“杀张某不难。但边地谣传。大事未安。汝等围城戕官。倘有一枝救兵来。汝等虀粉矣。”魁曰。“奈何。”公曰。“吾闻大理距此仅二日程。前四川布政使王公衔命至彼。汝等往诉其罪。则张死于法。而汝等亦无罪。”魁韪之。顿兵署外。公入署。见张佩枪将出应敌。见公握手曰。“吾赴义。将以遗骸累公。为我于鸡足山覆一坏土足矣。”公曰。“毋然。此间士绅以张静轩得人望。请来。”静轩至议竟。群众果退。静轩诣大理晤王公以兵至。围遂解。张去县。滇已独立。蔡锷任滇都督。张子某。为外交司长。锷同学也。事后。张以缄告公谢曰。“公非独救吾生。且造福宾川。不然。杀父之仇。吾子能不报哉。”此一事也。尤要者。
(二)民国成立。西藏王公活佛。恃险远。不肯易帜。中央命滇出兵二师讨之。以殷叔桓为总司令。前锋已达宾川。公以边衅一启。祸无宁日。乃偕前锋同至大理。晤殷公曰。“藏人素信佛法。盍遣一明佛理者往说之。不劳兵也。”殷以为然。乃请公为宣慰法师。公曰“某汉人也。往恐无功。此去丽川喇嘛东保者。腊高有德。藏人敬信。曾授四宝法王。彼往。事必有成。”殷乃备文派员陪公谒东保。保始以衰老辞。公曰。“赵尔丰用兵之祸。藏人至今寒心。公宁惜三寸舌。而残数千万人生命财产乎。”保起立谢曰。“我去我去。”保受命。以老僧法悟副之。入藏。要约而还。滇遂罢兵。民国成统一之局。频岁康藏间互相龃龉。苦战不休。经此沟通。三十年相安无事。
(三)公迎藏经回滇。恭敬布化。地方官吏士民。日益钦仰。贩夫妇孺莫不知有虚云老和尚者。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各省逐僧毁寺。风动一时。时滇省掌新军兵柄者为协统李根源。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将亲督队伍赴诸山逐僧拆寺。又忖公以一穷和尚。何以得民心如此其盛。必有怪事。指名捕之。祸将不测。诸寺僧皆逃窜。即公寺内僧百余人。亦皆惶惧。有劝公避者。公曰。“诸君欲去则
去耳。如属业报。避何益。以身殉佛耳。”众遂不去。数日后。李协统根源果率兵入山。驻军悉檀寺。毁金顶鸡足大王铜像。及佛殿。诸天殿。公以事急矣。乃独自下山。诣军门。出名刺请谒。守兵及阍者识公。告以速逃。祸将及。抵死不为通。公不顾。迳入。见李根源与前四川布政使赵藩同坐殿内。公前致礼。李不顾。赵与公有旧。劳之。问公从来。公陈述惟谨。时李怒形于色。厉声问曰。“佛教何用。有何益。”公曰。“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语其初基。则为善去恶。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李色稍霁。又问曰。“要这泥塑木雕作么。空费钱财。” 公曰。“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无敬畏。将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祸乱以成。即以世俗言。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令人心有所归。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李略现悦容。呼左右具茶点来。李又曰。“奚如和尚勿能作好事。反作许多怪事。成为国家废物。”公曰。“和尚是通称。有圣凡之别。不能见一二不肖僧。而弃全僧。岂因一二不肖秀才。而骂孔子。即今先生统领兵弁。虽军纪严明。其亦一一皆如先生之聪明正直乎。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僧秉佛化。护持三宝。潜移默化。其用弥彰。非全废物也。”李色喜。与公再谈。俄而笑逐频开。俄而府首致敬。于是留公晚斋。秉烛深谈。由因果分明。说到业网交织。由业果因缘。说到世界相续。众生相续。言愈畅而理愈深。李时以温语接公。时以容貌礼公。卒乃喟然太息曰。“佛法广大如此。吾已杀僧毁寺。业重矣。奈何。” 公曰。“此一时风气使然。非公之过。愿以后极力保护。则功德莫大矣。”李公大悦。翌日。即移住祝圣寺。随公杂众僧中。蔬食数日。是时山中忽大现金光。自山顶至山麓。草木皆作黄金色。相传山中有三种光。一佛光。二银光。三金光。佛光连年皆有。银光与金光则自开山以来。仅数现耳。李益感动。执弟子礼。请公为鸡山总住持。乃引兵去。是役也。非公至道苦行。岂易转其念于刹那间哉。无何。沪上佛教会以新定章制。略与诸方抵触。公北行至沪。与寄禅。冶开。诸公斡旋。于南京晤孙中山先生。商改订会章。事毕。复与寄禅同往北京晤袁世凯。寄禅坐脱于法源寺。公为料理。及护榇南归。回滇后晤蔡锷。组织滇黔佛教会支部。又办佛学院。施医布教。种种事业。皆李为之周旋赞助。后此四十年中。李根源为法门外护。用力至多。说教谈禅。时有妙谛。今居然一老居士矣。
岁冬。上海佛教大同会。与佛教会有所争辩。电至滇。促予往。至沪。晤普常。太虚。仁山。谛闲诸师。协商妥善。在静安寺设立佛教总会。予与寄禅和尚同到北京。住法源寺。寄公忽病。坐脱。予为料理丧事。扶柩至沪。在静安寺开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及寄公追悼会毕。予领滇黔两省分会公文。及滇藏支会公文。准备回滇。李公印泉 (根源)广书介绍函。与蔡松坡诸公。共为护法。
[是年大事]八月十九日。(十月十日)民军首义于武昌。十一月下南京。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七十三岁
予回滇后。即开办佛教分会事。在文昌宫(永历帝庙)开成立大会。请了尘在贵州设分会。西藏活佛喇嘛。远道来者甚众拟举办佛教学校。布道团。及医院等慈善事业。是年在滇藏佛教会中。有一小异事。有乡人送一“八哥鸟”来放生。已能言。初尚食肉。归依后。教他念佛。即不吃荤。甚驯善。自知出入。日常念佛及观音菩萨圣号不少间。一日。忽被鹰搏去。飞在空中。只闻佛声。虽以异类。尽此报身。生死之际。不舍念佛。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是年在昆明过冬。
[附记]一。余在云南昆明办佛教会时。锡峨全县。于正月初二夜十二时。发生剧烈地震。城舍房屋。一时倒塌。死人甚多。官方与佛教会协同救护。余亦随去。持工具至各处。掘土挖尸。 经五日。共出尸体大小八百余具。内有夫妇同宿之双尸八十四对。极奇者。有夫妇二人压瓦砾土中。历数日而毫未损伤。得以救活。亦异也。
二。侍者澄净。四川桐川人。清宣统二年。来祝圣寺求戒。根性慧利。参学兼进。民三年春戒期。请当引赞。时沙弥头真净。请上堂设斋。借常住银四十八元。受戒后回去。竟置之度外。索之亦弗应。忽一日来函云。“祝圣寺某师来取款。已偿付。”并附来收据。盖有常住之章。澄净见之。心疑。细察图章。果系伪造。诳骗常住。愤欲追究。予劝止之。越年。时疫大作。山下村人。死者过半。全寺染病者殆遍。并死数人。澄净亦病寂。遍身染污。予取新蓝布褂裤一套。命为其沐浴更衣。荼毗归塔。民五年。祝圣寺春戒期。真净忽来。予亦不究已往。且请当八引礼。是日净比丘坛毕。予回室未久。照客来报云。“八引礼师忽暴死。” 予趋视。见其卧地。口吐白沫。众为之念佛。俄顷。忽大呼曰。“快拿钱来还常住。”予曰。“真净何事。”曰。“澄净引赞师向我索钱。”问。“几人。”曰。“一老师傅著破衲。”(据详叙其状是上客堂某师)问。“何以为凭。”曰。“引赞师身著新蓝布衣裤。”予乃劝澄净曰。“你放下来。各人因果各人当。”真净旋稍清醒。至是疯癫失常。病莫能兴。一日。为其表堂曰。“某病因果不明。澄净好心讨帐。反累常住不安。今当众发露。了结一重公案。”当时真净忽病愈。起单而去。澄净殁后。犹耿耿为公。因果分明。亦可嘉叹矣。
[是年大事]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二月宣统宣告退位。清亡。参议院旋 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四川都督尹昌衡拟带兵入藏。
民国二年·癸丑·七十四岁
滇藏佛教分会。创始事繁。凡会中处理寺产。及新办事业。须与官厅接洽。而民政长罗容轩。动多阻碍。遂扦格难行。蔡督松坡。时为和解。然未能圆满也。活佛及会众公议。请予进京。值熊公希龄任内阁总理。多为助力。乃调罗容轩入京。以任可澄为巡按使。予回滇。任对佛教事务。尽力维持。
[是年大事]十月正式选举袁世凯黎元洪为正副总统。
民国三年·甲寅·七十五岁
滇督蔡松坡赴京。唐蓂赓(继尧)代。予拟回鸡山休养。乃将会务交代清楚。即回鸡山。料理重修兴云寺。及下洋萝荃寺。计画工程事毕。鹤庆诸山长老请赴龙华山讲经。正修和尚请往丽江金山寺讲经。朝雪山太子洞。到维西中甸阿敦子各地游览。又到藏边参观喇嘛十三大寺。回寺过年。
[附记]是年予正在龙华山讲经时。大理府所属四县发生地震。以大理为最剧。屋舍城垣悉倒塌无余。惟寺宇宝塔未倒。仍矗立如故。地动时震开巨隙。中喷火焰。蔓延燃烧。人争逃命。 每遇足下地裂。身即陷堕。甫欲出时。地又复合。有截断腰肢者。有仅露一头于地面者。俨如生陷火焰地狱。惨不忍睹。城中住民数千户。多及于难。存活寥寥。时有二家金箔铺。一赵姓曰万昌号。一杨姓曰湛然号。火至其居自息。其处亦未地震。二家人口各数十。竟安然无事。人咸知此二姓者。数代相承。皆持斋念佛。乐善好施者云。
[是年大事]七月欧州大战起。日本攻下胶州青岛。
民国四年·乙卯·七十六岁
春戒期毕。有邓川县绅士丁姓者。清孝廉也。只一女年十八岁。未出阁。一日忽然不省人事。全家仓惶。及醒。变作男子声。指其父大骂曰。“你丁某。恃势诬我为匪。至丧我命。我大理西川人。名董占彪。你还记得否。今在阎王前告准。报八年之仇。”说毕。持刀逐丁某。丁骇潜匿他处。不敢归家。鬼每日必来。来则女变形态。家中扰攘。乡里聚观。苦之。时鸡足山派素琴素值二僧往邓川办事。过丁家。群聚看鬼凶状。僧曰。“劝你不要这样。令地方不安。”鬼曰。“你出家人不要多事。”僧曰。“本不与我相干。但我师父常言。怨家宜解不宜结。愈结愈深。何时得了。”鬼思有顷曰。“你师是谁。”僧曰。“祝圣寺虚云和尚。”鬼曰。“我亦闻名。但未见过他。肯与我受戒吗。”僧曰。“大慈大悲。渡一切苦。如何不肯。”僧又劝他令丁姓出钱超度。鬼曰。“他伤天害命。我不要他钱。”僧曰。“令地方送你些钱。地方亦安。”鬼又作恨声曰。“此仇不报。我恨难平。怨怨相报。又何了止。待我去问过大王。你明日在此等我。”鬼去。女子起立。含羞而入。次早鬼先来。僧后至。责僧失信。告以因公。鬼曰。“我问过大王。说祝圣寺好个道场准我去。但要你亲自送去。于是地方绅士十余人。偕二僧至寺。晚上谈说是事。次日设坛为之念经说戒。从此安静。邓川人士结会时到寺礼忏。”
[是年大事]一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件。逼我国承认。十二月袁世凯备行帝制。令改明年为 洪宪元年。
民国五年·丙辰·七十七岁
高万邦居士所送玉佛。已阅数年。予拟迎回。乃再往南洋。闻夷方多信佛教者。乃亲到掌达蛮绵窝散腊散诸夷地观风。再到仰光拜大金塔。访高居士。在龙华寺讲经毕。附船往星加坡。船到新街。洋官示曰。“吾友中国大总统立帝制。捉拿匪类。诸凡侨民。过此验明。乃得放行。”将数百乘客。押到捕房讯后。只剩我等六僧。说是革命党。尽皆扣留。反缚拳打。晒太阳。不准动。动即打。不与饮食。不准大小解。从早六时至晚八时。乃有归依弟子洪盛祥董老板等。闻知到捕房保释。每人五千元。盖手印释出。后接往盛祥商号。留住过年。并助料理运玉佛事。
[是年大事]六月袁世凯逝世。黎元洪继任总统。
民国六年·丁巳·七十八岁
春。由观音亭起运玉佛。雇八人舁之。订明送到鸡山。酬费若干。所经山岭崎岖。凡数十日。有前人未经者。某日。行至野人山。舁者疑玉佛中有金珠钞票。乃置佛地上。言力不胜举。要加价数倍。慰勉之。更声势汹汹。似将不利者。予度不可理喻。瞥见道旁有一巨石。重约数百斤。怡然语舁夫曰。“此石与玉佛孰重。”众曰。“二三倍之。”予两手举石离地尺许。群咋舌。乃婉谢曰。“老和尚活佛也。”不敢言。舁佛至山。厚赏之。予自念力不及此。似有神助。后至腾冲保山各寺讲经。
[是年大事]六月张勋康有为拥废帝复辟失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九月孙中山在广东被举 为大元帅。南北对立。
民国七年·戊午·七十九岁
唐督继尧派员备书问。令宾川县知事同入山迎请再三。不得已允赴昆明。是时道途多艰。县以乘舆及派兵护送。却之。挈徒修圆同行。一笠一蒲一铲一藤架步行而往。至楚雄途中遇匪。搜出唐致予之函。威吓拷打。予曰。“不必打。请见你们总司令。”即拿见其首领杨天福。吴学显。喝曰。“你是甚么人。”曰。“鸡足山和尚。”问。“何名。”曰。“虚云”。问。“进省做什么。”曰。“做佛事。”曰。“做佛事为甚么。”曰。“为人民祈消灾难。”曰。“唐继尧是个匪。你为何去帮忙他。他是个坏人。你与他来往。亦是坏人。”予曰。“你说坏人。亦是难说。”曰。“何以难说。”予曰。“往好处说。人人都是好人。往坏处说。个个皆是坏人。”问曰。“怎么说。”曰。“假使你与唐两位。都是为国为民。为福国福民。乃至你们部下。个个都如此。岂不是个个都是好人。从坏处说。你说唐是坏。他说你是坏。各有成见。如同水火。兵连祸结。害尽人民。岂不是个个都坏人。老百姓从左是盗。从右是匪。何等可怜。”伊等听罢皆笑。吴曰。“依你说不错。但是怎么好。” 予曰。“依我说。你们不要打。请你们招安。”吴曰。“难道叫我投降吗。”曰。“不是这样说。我说招安者。因为你们都是贤才。是招国家之贤士。以安地方也。只
要你们莫存私见。安民救国。岂不是好。”吴曰。“向何处办理。”曰。“向唐办理。” 吴曰。“向唐就不干。他杀了我许多人。关禁我许多人。现正要向他报复。还要降他。岂有此理。”予曰。“先生勿误会。我说向唐办理者。因为他现在是中央委的官吏。事权在手。将来你也是中央官吏。他杀了你许多人。我这回去做佛事。就是超度兵士亡魂。至若关起来的人。我这回要请他大赦的。你的人不能在例外。况且你如不听我劝。古今战争。胜败难说。你与唐各有各的力量。究实你比他为难。他有人有财有补充。有中央力量。似比你强。我今日不是向你招安。路过此地。都算有缘。为国息争。为民安乐。方外人不惜饶舌也。”杨吴等大感动。反为托我做代表。予曰。“代表不敢当。请你们提出条件。我有机会。当向唐说。” 杨吴等审议再三。提出六条。
(一)在招安前先放回我们的人 (二)不得把我们兵解散(三)不得将我们职权取消 (四)我们队伍归我们管(五)过去两家战争事不得追究 (六)招安后彼此兵丁不得有两样待遇。
予曰。“似此条件。想不成问题。俟与唐商后。当有公事给你们。及派员接洽的。吴曰。“烦劳老师父。事若办好。我们感谢。”予曰。“不言谢。我是顺便经过的。”杨吴即予以优待。是夕亦谈些别事。甚欢。欲留住。予以事忙。翌早辞行。陪早餐毕。送路费食物及备舆马。派人护送。却之。只受路上食品。出营盘半里。忽见数人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视之。即昨日殴打予之兵弁也。连呼请菩萨恕我。予慰劳之。并劝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皆感涕而去。
予到昆明。唐派员招待。住圆通寺咒龙台。晚请见。唐曰。“与法师别几年。我祖母。家父。室人。舍弟。相继谢世。心已难安。更加土匪遍地。民不聊生。将士伤亡。孤魂犹馁。因此想做三件事。(一)作一场大佛事。求佛加被。消灾免难。超荐亡灵。(二)将圆通寺建一大丛林。弘扬佛法。(三)办一完善之大学。以教育青年。第三件。我自有人办。至第一二件。老法师外。无人能任也。”予曰。“公发弘愿。斯世希有。是菩萨发心。衲知识浅薄。无此能力。建丛林事。海内大德多人。但圆通寺非丛林地。住不过百众耳。请再考虑。至做佛事。日期不多。可代效劳。”唐曰。“师言圆通寺地方不合丛林。甚高见。往后再说。做佛事如何办法。”予曰。“心佛一体。感应道交。公办此事。为国为民。幽明普利。衲愚见。于佛事之先。请公定三事。(一)道场起经之日。全市禁屠。(二)大赦牢狱。(三)赈济难民。”唐曰。“一三事可照办。至第二件。系中央司法主权。某不能自主也。”予曰。“国家多事。中央已不能顾及。祇与司李商之。便能做到。以迓天休。”唐首肯。予又曰。“衲再有报告。(将路上遇杨天福吴学显经过事。详说。) 并谓藉此大赦。将他们的人放出。亦易于感化也。”唐听说。当下大喜。即斟酌办理大赦及招安事。已岁暮矣。适欧阳竟无与吕秋逸居士到滇。为支那法学苑筹经费。同住圆通寺。请伊讲《摄大乘论。》在昆明渡岁。
[是年大事]九月欧战结束(后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徐世昌就任大总统。
民国八年·己未·八十岁
春。在昆明忠烈祠启建水陆道场。法会开始。即大赦及禁屠。于会期中。唐派员与杨吴商招安事。委二人为大队长。从兹地方安靖。二人始终不变。最异者。法会开始。全堂各坛蜡烛尽开灯花。如莲花状。霞彩夺目。随缘善信。咸来聚观。四十九日。法会圆满。送圣时。空中现出幢幡宝盖。飘漾云中。全城目睹。罗拜于地。事毕。唐又请至其公馆念经荐亲。现瑞应。大生信心。合府归依。在昆明过冬。
[是年大事]孙中山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民国九年庚申八十一岁(一九二〇年)
春。唐督仍请建水陆道场。毕。继续讲经。昆明西山华亭寺。古刹也。其地风景至佳。寺僧不能住持。日益荒废。近且欲售与西人作俱乐部。地方政府批准矣。予惜之。言于唐。请其保存名胜。唐纳予言。暗与王九龄张拙仙诸公议定。设斋敬邀。袖出红帖。请住华亭寺而重兴之。三请受帖。唐于冬暮。离任赴港。
[编者按]师在滇先中兴鸡足山西竺寺迎祥寺。后奉敕住持护国祝圣禅寺。后建昆明胜因寺。碧鸡山靖园云栖禅寺。松隐寺等。
[附注]是年秋滇军将领顾品珍等谋倒唐继尧。夺滇政。唐尚有劲旅二十余团。拟备战。以敬信师故。夜深屏侍从。诣寺请师决大计。师曰。“公得滇民心。未尽得将士心。倘事兵戈。恐成两败。而他种势力。将及滇矣。不如因势利导。去虚名而存实力。以俟异日之缘。”唐以为然。 即称假。让位于顾品珍。以腊月三十日夜往安南。转香港。此事师于所述年谱。不载其详。编者于前十年侍坐时。师曾谈及。附记于此。
是年张拙仙居士以雌雄二鹅。送至昆明云栖寺放生。请说归依。于时二鹅均俯首静听。至说戒毕。举首似喜状。自此起常随人上殿。人念诵。鹅即视听。人绕佛。鹅随绕佛。久而不异。人皆喜之。经三年。一日。雌鹅于大殿门前旋行三转。举首望佛。蜕去。毛形不萎。盛以木盒。葬之。其雄鹅鸣声不止。意如恋慕。越数日不浴不食。亦于殿前站立观佛。张翅一扇化去。仍以小棺殓之。二鹅共造一冢。张为文记之。
云栖双鹅往生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只以迷背本性。起惑造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三界轮回。无有尽时。吾辈幸生人道。与一切异类众生。原属平等。固不可以形躯各异。而藐视者也。如鹅口不食荤。行有行列。又不二配。莲池大师称为道人。亦异常鸟焉。予素有右军癖。畜白鹅。而苦无地。乃送往云栖寺为长生鹅。寺有放生鸡。多为鼪鼯窃食。得鹅夜惊。鼠窃渐少。寺门外放生池成。予见双鹅日戏清水。暮守三门。以为得其所矣。今夏至寺不见鹅。乃问云公。老人言居士放生。功德不可思议也。上月每早晚课时。常见双鹅卓立殿门。引颈观佛。目不暂瞬。闻僧念佛。则振翅高鸣。似欢喜意。一日。其雌长鸣数声而瞑。寺众取而瘗之寺外。雄者数日不食。亦不入池戏水。鸣声哀怨。随处寻觅。状甚悲苦。仍日至殿。如前观佛。维那师赌其悴而不怿。乃鸣磬告曰。“尔失伴甚苦。既知观佛。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不要恋此苦恼之身。大众助尔念南无阿弥陀佛。尔其存想心听。”每一击磬。一声佛号。约数十声。曲颈作拜佛式。遂起旋绕三匝。振翅一拍。敛翼委足。奄然而逝。此鹅以何因缘。脱幻躯于刹那。了生死于一念。不愧道人之名。此岂可以凡禽视之耶。是则报得人身。得闻佛乘。并信知有净土法门。数年念佛。光阴虚度。到临命终。能保其心不颠倒。意不贪恋。一念功成。往生西方者。尚不易得。况此鹅无鹦鹉能言之舌。不知其平日心能念佛与否。雌鹅之逝。众不觉其异。雄鹅闻念佛数十声。遂旋绕三匝。拍翅安足而绝。可知其到寺三年。早暮闻经声佛号。必已启发甚灵觉。故一月余。引颈观佛。以一心切想观像成就。佛力加被。乃有此解脱。予愧不如此鸟。不敢默然。爰书于石。以劝来者。偈云。
众生悉有如来藏 云何异类各殊形 起惑造业迷本性 故有无边诸众生佛知心佛众生一 无二别故以普渡 法界众生预为盟 乘此愿轮成正觉直教凡圣一道行 阿弥陀佛大愿船 蜎飞蠕动俱来乘 予闻阿东鹦鹉鸟阐发信深愿弥精 予放双鹅无别意 不忍视鹅遭割烹 送之长养云栖寺朝夕得闻梵呗声 雄雌两两升佛殿 亦闻佛号也听经 引领瞻仰世尊相目不暂瞬输丹诚 一朝雌鹅倏然逝 雄者绝食常哀鸣 凄凉宛转寻不得别偶岂复浮青萍 冲雨望云徒延悼 强振弱羽入丹庭 更闻善师教念佛西方极乐是归程 曲颈礼佛绕三匝 拍翅委足目遂瞑 刹那解脱凡鸟躯一念顿超何其灵 想已化生安养土 具诸相好与通明 亲受弥陀及海众现在分证无量光寿 将来究竟圆证无量光寿之洪名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年岁在庚申冬至后三日宏西居士张璞撰书
[是年大事]七月直皖战争起。皖败。
民国十年辛酉八十二岁
春。顾品珍督滇。二月起天雨不息。城内可行舟。每日在城楼放大炮轰天。欲去阴霾。无效。至七月后。又旱数月。至冬月。河内扬尘。水旱情形。向为滇省所未见也。秋间热毒蒸腾。喉疫大作。死人数千。时予初住华亭寺。(后改云栖寺)与具行上人同住。遭此凶岁。诸事暂缓进行。一日早同进城。午后回山。中途树下憩凉。拾一包裹。开视。内有金玉钏金钗环表等物。及滇币八千元。法国币万余元。视毕。复裹之。俟人来。日将暮。以离寺尚远。将物带走。俟明日再来。登报寻失主。将到山下。渡海时忽见一女子跳下海。急趋救之。且浮沈矣。即跳下海救之。女不肯。力牵之上岸。女寻死。强伴之至寺。已入夜矣。令她换衣。与之食不食。慰劝久之。自言姓朱。长沙人。生长云南。年十八岁。父在城内福春街开药行。只生我一人。因孙师长到家求婚。自称未娶者。父母信之。过门后。知有元配。悉受骗。奈何而已。元室凶恶。屡遭毒打。翁姑屡调解不开。父母又畏孙师长势。至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此带了多少资财逃出。欲往鸡足山投虚云和尚出家。以不识道途。走了两天。在途惊有追人。又把包裹丢失。今则非死不可。予询其失物相符。乃慰藉之。且令法师说以归佛大意。翌日通知朱孙两家翁姑夫嫡。父母亲戚。两家来数十人。在寺议论解释。予又为之说法。其夫及大妇。跪在佛前。立誓忏悔前非。相抱而哭。来者皆动容。在寺住三日。男女老少数十人。发心归依。受戒而去。
民国十一年·壬戌·八十三岁
是年起重建华亭寺。(云栖)昆明湖西岸。有碧鸡山。因阿育王第二太子至此。见碧凤一群。乃居此修炼成道。号碧鸡神。以是名山。诸峰如屏。曰华亭寺。元时有玄峰禅师得法于西天目中峰本国师座下。来此开山。名圆觉。后人以山为名。遂改名华亭。前年几售与外人。予言于唐督。乃赎回。请予住持。动工重建。于土中掘出古碑。有“云栖”二字题识。年代已湮灭矣。后将此石嵌于海会塔上。
陈太史筱甫。将自己花园送与农林学校。取回胜因寺地址。改作云栖寺下院。建殿堂寮房。又修太华寺。松隐寺。在山下新建招提寺。改村名为招提村。在后山采木料于深林中。检一遗包袱。内有金银币等值二十余万元。送与政府为赈济用。众议谓常住困难。应留常住。予谓佛制。僧人不得拾遗财。今拾之。已属犯戒。归于常住。更为非义。诸公乐捐己财。以种福田则可。僧人无粮募化则可。拾遗归常住。衲不敢也。众称善。遂拨为赈款。
滇省连年灾旱。人民病苦。喉疫大作。死亡无数。自将领至士民。无不思唐公旧德。群议定。迎唐回任。唐遂回滇督任。诣寺。请予祷雨。设坛三日。雨大降。(时不雨巳五月)而喉疫不止。唐曰。“闻雪能止喉病。今暮春矣。何得雪。” 予曰。“我为设坛。公竭诚求之。”唐斋戒。予礼诵。越日。雪下盈尺。喉疫顿止。群颂佛法不可思议云。
[是年大事]四月奉直两军开战。奉军败。东三省独立。世称为奉直第一次战争。六月徐世 昌去职。黎元洪复任总统。
民国十二年·癸亥·八十四岁
是年修七众海会塔竣工。当启土建筑时。去土丈余深。发现一棺。上书嘉靖四年藩阳李太夫人。取出化身。面目如生。火中烧出莲花形。送入女居士塔。寺之右侧。有古坟多处。方向不佳。海会既成。普请入塔。中有一坟。有碑记。道光年间。比丘道明。自幼足废。因是父母送之出家。具足后。发心拜《大悲忏。》持观音圣号。一夕。梦观音菩萨。令其入浴。水已具。洗毕。不见菩萨。而两足舒适。早起即能下床。步行如常人。从此智慧日开。因此终身持圣号云云。视其棺上有蚁蚀。作八方小塔。七层。足见该僧之修持也。
又挖出罐骨。作黄金色。骨厚寸许。以秤衡其头骨。七斤半。年代不详。
[附记]云南昆明湖西。观音山寺。逢年之六月十九日。菩萨成道圣诞。香会兴盛。朝礼者踵相接也。民国十二年。有香客陈小甫者。偕眷属一行十三人赴会。经大观楼搭轮船。众皆登船。 陈之幼孙年甫六岁。独叫闹不肯登。若有所惧。陈夫人牵之。亦坚拒不从。陈以爱孙故。无奈全家下船登岸。于哭闹间。船已开出。行约半里。忽见船底向上。倒翻水中。全船人皆溺死。陈归家。问孙何故不登船。孙曰。“吾见船边有一巨人矗立。青面獠牙。手执钢叉。形貌凶恶。以此不敢登。”全家遂免于难。陈笃信佛法。昆明胜因寺基地。为其所舍。外护甚力云。
[是年大事]六月黎元洪被迫去职。曹锟被选为大总统。
民国十三年·甲子·八十五岁
是年在修理全山祖塔。及七佛塔。共十六座。修全寺佛像。五百罗汉。胜因寺大殿。铸大铜佛三尊。修西方殿。塑三圣像等事。春戒期毕。具行禅人自化。予为文记之。
具行禅人行业自化记
师名日辩。字具行。会理籍。幼失怙恃。依曾氏姓。继以女配。生二子。家贫苦。余至鸡山。伊全家八人在寺工作。宣统元年己酉岁。运藏经回山。传戒。
师年二十。领全家八人乞求出家。师是年二十一岁。不识字。耳极聋。貌丑。日种菜苦行。夜礼拜。念观世音菩萨。习坐。间则学课诵。不要人教。自极精勤。民国四年乙卯岁。告假出外参学。至民国九年。余住昆明云栖寺。师回助任种菜职。能上殿课诵。暇则缝剪及造竹器。不辞劳苦。日种菜园。余菜则送人结缘。不蓄余物。口无多语。及在下院胜因寺种菜。见其密行难得。是年戒期。请为尊证。比丘戒毕。即告假往下院。至三月二十九日。午参后。往胜因寺大殿后晒坪内。自取禾秆数把。披袈裟跏趺坐。左手执引磬。右手敲木鱼。面向西念佛。自放火。寺中数十人。无见闻知者。墙外人见内放大火光。进看。不见师。至殿后。见趺坐火灰上不动。衣物如故。惟木鱼磬柄成灰。下人来报。余因初八菩萨戒。不能下山。以书请财政厅长王竹村。水利局长张拙仙。暂代料理。张王见斯奇异。即向唐督说。唐率全家观看。巍然不动。近至身前。取引磬。忽尔全身倒下。成一堆骨灰。感众大生信心。唐提倡由政府为办追悼三日。瞻礼者数万人。唐将引磬作序。永存省图书馆保管。
追悼具行禅人自化身生西记诗二首
枯肠欲断只呼天 痛惜禅人殒少年 数载名山参谒遍 归来念佛荷锄边
助兴梵刹同艰苦 密行功圆上品莲 燃背药王真供养 孔悲频殁尚凄然
活到于今心更寒 惟师超逸不相干 人当末劫多缘累 君至临终一火完
世念难忘蔬菜熟 西归且向夕阳边 伤心老泪挥无尽 一磬留音示妙缘
附:题具行大师行业自化记。弘西居士
师名日辩。字具行。盐源人。幼赘曾氏。寄宾川。光绪三十三年到鸡足山祝圣寺做工。宣统三年受云公老和尚教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求生净土法门。师遂屏息诸缘。一心系念。旋出家受具足戒。其妻及弟嫂与其岳母子二侄一。全家八口。同日落发。甚胜因缘也。师旋参四大名山。各丛林执事见师诚笃。欲留住。皆不许。民国九年间。云公重兴华亭山云栖寺。复回滇。适寺残废。随云公精修苦行。公言。汝尚欲往视尔眷属否。师曰。吾不顾他矣。公又问。尔将何为。师云。极劳瘁事。人不能任者吾任之。公令住胜因寺下院。凡筑墙盖房种树植菜挑石挖土洒扫炊爨工无一刻之暇。念佛亦无一刻之闲也。夜开静。礼金刚药师净土诸经。一字一拜。黎明鸣大钟。上殿课诵以为常。未曾寝息。初出家不识字。耳患重听。受戒后求诸师口授。字句以心记。不二年。六时礼诵皆熟。诸经悉能背诵。朝山回。心更开朗。偶自缝衣。或代同参缝补。下一针皆是一句佛号随之。往岁修海会塔。师自担石砌墙。尝语公言。塔成当常守。不意竟符此谶。首先入塔。本年戒期。请师为尊证。上堂。戒徒请开示。师曰。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识。但知一句阿弥陀佛耳。于自化前。将所有衣被用物售出。持资赴观音堂设斋供众。众疑不存一物。恐有去意。问师何往。但笑不语。戒期圆满之次日。当夏历三月二十九日午参后。密往殿后自焚。下院诸师不知。日暮寻师不见。寮房关锁。寻至后园。见烟起。始得师焚身处。时师身趺坐于乾禾秆上。手执引磬木鱼。寺外人民见内放光。竞进寺内观看。谓是。何光。觅师不得。至后园见师端坐火灰上。巍然不动。异香远闻。王竹村居士往觐。形状如生。见此奇异。即白唐帅。率全家参观。木鱼经架僧鞋皆已成灰。惟一引磬坠地。叩之。其音清彻。较前尤响。始闻师有焚身之行。必早备柴龛等事。及趋视之。则就地趺坐。取禾秆数捆。遂毕其事。善哉。解脱安祥。独留一磬。其音铿然。其念佛往生净土之瑞相也。其得念佛三昧。必早见佛。预知时至者。故得大喜大舍。圆满檀波罗蜜。具三心而速超上品之行也。以十三年精进密行。一心不乱。临舍身时。从容不迫。一丝不挂。其已破我执。证人空之大阿罗汉欤。抑证无生法忍之法身大士欤。此不可思议之境。非凡眼之所能窥。惜下院当时无人得见得闻师临去时香光妙音诸瑞相也。时丁末法。示现难忍能忍之苦行。学诸佛舍身命头目脑髓。经尘沙劫一毫不吝。亦如药王菩萨燃臂供佛。师之本际难以世情测量也。化身之夕。云公如感风寒。周身发热。僧值静明晚课。著师所缝衣。忽大热。是夜闻师耗。咸感其异。次日。省长唐公及王竹村董雨苍张拙仙同来观看。莫不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拟以佛诞胜会日。即代具师作佛事纪念。十二日送入海会塔。从知末法圣贤。随时示现。皆和光混俗。不可以貌取人也。滇中佛法其将大兴乎。吾翘首以祝具师功德。云公兴法。皆不可思议也。师世寿四十九。僧腊十四年。颂曰。
观身不净谁堪恋 一火焚如意地清 趺坐向西归净土 莲池浴体证无生
心垢已除持佛佛 耳根重听自闻闻 可怜世上痴聋辈 空自循声陷苦轮
一字不知无碍道 至诚礼诵始通神 大师礼诵得深悟 可谓三藏大明人
锄头一下一声佛 衣上一针佛一声 念念念时无所念 西方净土自然成
大师本迹难推测 已证人空破我执 身外万缘舍无余 独留引磬音清彻
外舍衣衾结众缘 内舍身心供诸佛 是真精进法供养 圆满第一波罗蜜
艳称文辈焚身事 焰发虚空五色烟 惜不闻师乾草地 声声响处佛声连
师应怜我后归迟 送想西方落日垂 瞬到秋成蔬菜熟 有缘来食大师遗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五年冬至日 宏西居士撰书刻石
[附录]重建碧鸡山华亭峰靖国云栖禅寺碑记 。张璞
昆明城西三十里。有碧鸡山。华亭峰。古寺曰华亭。左枕太华之峰。右带碧鸡之岫。前俯昆池。航船往来如游大圆镜中。东望虹山。一峰独秀。蜿蜒入城。五华瑞云。排空若盖。万木萧森。双塔掩映。其秀拔殆难名状。灵宫梵宇之所寄也固宜。元延佑庚申。有元峰玄通和尚。缚茆栖止。至癸亥春。募缘檀越。遂成巨刹。继主者。有道圭。大义。奇峰相成。雪窗。月潭。普照诸师。为明高僧。清初如性空。普解。照环。乾嘉中惟实地。瑞光。妙相。觉贯。本初诸师。精修苦行。自以衣钵之资。垦置湖滨村落庄田数百亩。以维常住。湖光山色。一时龙象固常盛矣。咸同以降。滇中佛法渐衰。末运兵火之余。新学潮流甚激。清净禅林。咸化劫灰。十方香积。阐提侵盗。常住子孙。不闻三学。习染恶俗。殿宇倾颓。钟鱼绝响。刁佃流棍。盘据山庄林木寺田。尽变民业。呜呼。佛门如此。宁勿大恸。山名华亭。殆自鄯阐古国。俟高氏建楼台华顶。云鹤翔空。取华表鹤归之意。故名华亭。滇志名寺以此。盖沿习称。旧碑玄祖开山。首建大光明殿。中有毗卢佛像。左右列十二圆觉。题额为圆觉。明天顺中相成师主此寺。镇帅沐公都监黎为之城堑。代奏敕赐大圆觉寺。额今尚存。民国九年。虚云禅师。应联帅唐公之聘。由鸡足祝圣寺。飞锡来兹。易名靖国云栖禅寺。师修殿启土丈余。忽得残碑。只余首行。云栖寺住持。隆章。见性。仁山。重修常住碑记。十数字。细察末行年月。惟年上一字为贞字。余皆糢糊。或系元贞。为元成宗年号。或在蒙段即有寺。惜志无可考。今改兹名。无心合古。岂宿缘使之然欤。昔中峰国师结庐姑苏幻住厂。赵文敏公书其匾曰栖云。后毁。中峰之孙。作新室于故址。复取旧名。宋文宪公为作栖云寺记。以不忘国师之如幻三昧为报本也。莲池大师。重修杭之云栖禅院记云。是山常有五色瑞云。时人号为云栖坞。吴越钱王。为伏虎禅师建寺。后变为道观。改名栖真。莲池重兴。号古云栖寺。为复古也。师名此云栖。盖欲引导缁素。远绍中峰如幻之禅。而近以提莲池净土之教也。且暗与古合。事故有适然者。云南固以常现彩云。得名华亭。当元峰未来之前。常现云瑞。及元峰修寺迎佛时。又现祥云如宝盖。至正元中书省平章事卜颜随喜洪护。又感云瑞。兹之命名。亦可记之。报本也。复古也。师乘戒俱急。说法契机。遇请法者。皆以深信因果。念阿弥陀佛。谆谆告语。师固与中峰深妙禅心。莲池广大悲愿者同。安知此之云栖。当来不与杭之云栖。苏之栖云齐名乎。师初到寺。见山形甚佳。而殿门方向建设不当。祖脉靠山不正。三门外右方依洼空缺。北风所劫。护山则右高左卑。形家谓白虎旺青龙弱者。门前正支平岗。本开拓而以为诸祖塔墓。丰碑林立。颇不雅观。亦失大体。本寺倏兴倏废。法道所凋零之大因也。故培修山形以改向。认靠山为本。先迁祖塔于寺东。移天王殿向前。佛殿法堂僧寮陆续更动。门外凿放生池。池外安七佛宝塔。略仿天童之则。左右前后山脉回互。风气始完。此师入山初步办法也。师来此穷僻之区。当法道未盛之时。逐日亲督工作。惨澹经营。用度浩繁。初出借贷。艰苦备尝。劳怨不辞。三年以来。收赎已失山场林木。各村庄田百余亩。而魔风大作。谣诼繁兴。不过少数断善根者。以侵吞常住。盗僧祇物惯技。且假开办教育实业。诸挂名新政。而益肆攘夺。缠讼经年。迄无了结。憨山大师。中兴曹溪道场。一肩担荷。诸务就绪。而魔子偏与为难。经两年缠讼。及心迹大白。而师缘尽矣。遂复游南岳匡庐。师处此又似之。末法固有障难如此者。不一而足。佛法外护。必付之国王宰官长者。盖不假大势力人。行难忍佛事。欲佛化之普及不易也。须达布金。徒怀古迹。洛阳创寺。梦感圣君。东林莲宗远祖。集贤百廿三人。假剌史桓伊之营助。天台智者圣师。建寺三十六所。赖陈隋诸帝之布施。宗风洋溢。南北历代名山大刹。棋布星罗。无非大心檀越之所建立。明初天界觉原禅师主蒋山。太祖以已隶军籍之田而归之寺。为保护本山林。竟封剑授师曰。敢有盗伐者斩。此可见护法之大者。师初礼迦叶。发愿启鸡足山十方丛林。为滇省倡。不数年成护国祝圣禅寺。费卅余万金。光绪年间。入都请藏经。钦赐龙藏。奉旨还山。今重修靖国云栖禅寺。必须巨款。亦可不数年而满愿。联帅唐公。固护国靖国。屡建殊勋。福被苍生者。师适应唐公之聘。两丛林之名。又不约而合。师之功成与否。吾可以唐公之功成而卜之。师与唐公亦如智者圣师云。吾与晋王宿有深缘耳。工成而嘱璞为记。璞不敢辞。略记师行业以表般若之胜因。启众生之正信也。师舍世荣。弱冠出家。长途步礼。入清凉而礼文殊。燃指报恩。拜育王而感舍利。结茅阴岭。埋雪窖中者数年。参叩高旻。沈大江流者积日。日惟一食。岁止一衣。最初志愿。固已超然利养名闻之外矣。终南悟道之后。其余力以庄严塔庙。欲度众生为迁善远恶之归。收赎已失香火之供。以期不错因果。无极愚迷于泥犁耳。或者不知。而委为人天有漏之因。乌乎可哉。乌乎可哉。不避猥琐。摛词以记。
民国十三年甲子之岁 云栖寺两序大众立石
[是年大事]一月国民党宣言以党治国。五月黄埔军校开学。十月江浙战争及奉直第二次战 争起。十一月曹锟退职。段祺瑞任临时执政。孙中山入京。
民国十四年·乙丑·八十六岁
春。戒后。在寺讲经。经毕。于禅堂起长七。
寺地山场。范围甚广。丛林过密。计当须去若干。唤村中人来。指定区域种类。令与共采。各得其半。村人大喜。是年滇省政府改委员制。唐退隐。时留山中。
[是年大事]三月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七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民国十五年·丙寅·八十七岁
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军部商。得其允许。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兵不许阻。因是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始则同食乾饭。继则粥。粥尽则同食糠。饮水。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为之下泪。及军事略定。农民乃得返居。此后共同维护寺庙。皆出至诚。
予住持云栖后。逢年皆传戒讲经坐香。今岁戒期中殿前枯梅开白莲数十朵。于前后菜园。所有青菜尽放青莲花。每花中心如一立佛像。事属稀有。张拙仙撰云栖菜梅记瑞。镌于石。
云栖菜梅记瑞
云栖禅寺。丙寅暮春。时值戒期。十方缁素云集。大德阿阇黎正登千花台。代佛宣扬菩萨心地戒本。殿前老梅枯枝。忽生白莲花数十朵。大如盂。微妙香洁。须如张宝盖。众惊其异。更看园中。青菜甲涌青莲萼。现立佛。前后园菜数遍。一花一如来。疑亲赌庐舍那本身。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切大众。如亲到莲花藏海。供养承事。噫。此殊特瑞应。得未曾有。云栖法道。可卜重兴。当来一切圣凡。宏扬净业。径登九品莲台者。亦当如今日所现之佛耳。我闻高僧说法。天雨宝花。孝子讽经。枯兰复茂。其灵感瑞应。不一而足。然亦似优昙花。数千年一现尔。云公和尚。阐教滇中。重兴古刹。教令众生远恶迁善。教令众生受佛法斋。教令众生伐烦恼薪。教令众生种菩提芽。教令众生持妙莲经。教令众生行普贤愿。教令众生证涅槃果。以此广大菩提心。恒顺众生。故上感十方诸佛菩萨。时时护念。证明行愿。速即成就。并感释梵诸天。互相传报。赞叹希有。乃遣主林神示现瑞相。我见如是。乃为之记。已今当来。普愿法界众生。同证普现色身三昧。乃至心同佛心。悟佛知见。入水月道场。行空花佛事而已。净业学人宏西。欲重宣此义。敬礼十方三宝。而说偈言。
我闻妙莲华中王 一华复具一切华 大千世界微尘莲 重重主伴为眷属
又以一华摄一切 多华余花成伴义 故知青菜即莲花 枯梅何非莲眷属
随机出现净妙花 施戒为种安忍土 精进初生菩提芽 定枝慧蕊为繁荣
方便愿力勤培护 以大悲水润其根 如是乃为无漏花 无忧不成智慧果
云公诵戒霈法雨 增长众生道树芽 一切如来与菩萨 十方云集来证明
护法诸天叹希有 知主林神来现瑞 枯梅已老半心空 空心涌出妙莲花
花如宝台须如盖 似现西方宝莲座 园中青菜苦心中 遍心又涌青莲台
花中更有立化佛 宛尔接引阿弥陀 一花中有一如来 一一晶莹如青玉
我闻供养花为最 况以莲花供诸佛 供花来报感生圣 况复神栖净土莲
莲花出泥不染尘 表佛出世无染故 僧伽莲社常种莲 以修净行无垢故
愿诸见闻随喜者 同发无上菩提心 心如莲花不著水 亦如春生枯木枝
心花开敷如此莲 乃知心同诸佛心 普愿法界诸众生 同种自心九品莲
又诗一首
华亭千岁劫如灰 云瑞重逢五色开 苦菜遍呈青玉佛 枯梅欣涌白莲台
法筵优钵诸天雨 道树菩提自性栽 正听阇黎宣戒本 一花复现一如来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五年立冬日 宏西撰并书
[是年大事]七月蒋中正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统兵北伐。九月占武昌。十一月占九江。 十二月国民政府北迁武汉。
民国十六年·丁卯·八十八岁
是年仍在寺传戒。讲经。坐禅。及加建各殿宇房舍未竟之工。又建幽冥大钟楼。
[是年大事]四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六月张作霖在北京称大元帅。十二月国民政府与苏联 绝交。
民国十七年·戊辰·八十九岁
为募圣像款。与王九龄(宽禅)居士同行。至香港。时陈真如(铭枢)主粤政。派员接至广州。住颐养院。同游白云山能仁寺。陈拟请予住曹溪南华。却之。至厦门。转福州。回鼓山讲经。毕。赴阿育王寺。拜舍利。再朝普陀。文质和尚陪至沪。住香山庵龙光寺。秋末。鼓山达公和尚圆寂。派人到沪商事。以岁逼除。在沪过年。
[是年大事]六月张作霖返奉天。中途被炸死。十二月东三省易帜。国民政府统一中国。
民国十八年·己巳·九十岁
正月由沪回鼓山。海军部长兼闽主席杨幼京。(树庄)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留予住持鼓山。予以薙染初地。缅怀祖德。义不可辞也。遂就任。
[附记]一。予于就任后。忽忆得一事。同治年间。鼓山监院某。向住福州关帝庙。与僧妙来最相契。时在鼓山充饭头。某年六月间。将回关帝庙。以住房钥匙托妙来代管。数日后。妙来夜梦监院来告曰。“予亏累常住款物。请将予房中物变卖代为填还。”言讫。凄然而去。次日下午。 大众于寺前见监院归来。黄袍僧鞋。俨然如往日无异。其寮房原在佛殿东侧。今见其进寺后。迳向殿西而入。久不出。众异趋视。见牛栏中生一小牛。黄色可爱。小牛见妙来。忽跃奔其前。衔其衣襟。直引向监院寮。众咸疑异。遂差人往关帝庙探视。则监院果于是日亡矣。乃确知其变牛再来偿债者。人向之呼“当家。”则似解语。俯首作愧戚状。可不慎欤。
二。光绪年间。宝华山副寺某。死后。寺中牝马生子。甫出胎。即跑进副寺生前寮房。踊身上床。向墙壁撞啮不已。众异发壁。见洞内藏有银八两。乃知马是副寺后身。称其名则点首以应。迨长大。自知勤苦。为众马首领。常率众马赴句容南京等处各栈房驮运粮物。所经道路。自然熟习。不须人照管。人皆称为“马副寺”云。
民国十九年庚午九十一岁(一九三〇年)
在鼓山一年后。诸事整理。略为就绪。春戒期。请文质和尚为羯磨。正月为众讲《梵网经。》方丈丹墀旧有凤尾铁树二株。古德相传。一为闽王手植。一为圣箭祖师手植。皆唐代物。千年矣。此种植物最难长。最耐久。每年长一二叶耳。今二树各寻丈。向未开花。相传千年始花也。于戒期中二树忽满开。远近来观。络绎于道。文质和尚且为小文记之。图文如下
庚午春。值虚云兄主持石鼓。传授戒法。余以随喜之余。航海赴闽。参预盛典。既至。则铁树开花。繁盛无比。花大如盆。须瓣若凤尾。咸以优昙相庆。询诸耆旧。皆唐代物也。其一为闽王手植。一为圣国师手植。迄今千余载。敷此妙华。实为希有。爰邀虚兄摄影留徵。用志涌泉瑞应焉。 文质谨识
予亦赘以偈云
优昙钵罗非凡品 随佛示应现金花 世间彩凤称祥瑞 现则吉祥喜可嘉兹山丈室两铁树 人言此卉向无葩 定是主林神拥护 故将仁寿放流霞
秋。九月回滇。与文质和尚同行。将云栖寺交与定安和尚。请文质和尚在云栖传戒。各官绅及乡村人民坚留。婉谢至情。乃先别文老。回闽起程之日。数十里乡村。设桌饯行。香花夹道。惟有惭感耳。
[是年大事]十一月中国关税自主。
民国二十年·辛未·九十二岁
是年仍在鼓山重理山中事务。传戒讲经。办戒律学院。建平楚庵。西林庵。云卧庵等院宇。
[是年大事]九月十八日日军突占沈阳夺东三省。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九十三岁
是年春鼓山戒期。忽来一老者。须发皓雪。容貌清奇。直入方丈室。跪予前求戒。问其姓名。曰姓杨。闽南台桥人。有一新戒名妙宗。亦南台人。未曾见过此老者。至菩萨戒毕。给牒后不见踪迹。迨妙宗回南台。至龙王庵见坐像。俨然同戒老人也。且戒牒在神像手中。南台哄动。咸称龙王求戒云。又同期有广东老居士。张孝廉玉涛来寺受具戒。年已六十六矣。予请其整理鼓山经藏等事。戒期毕。重请慈舟老法师在法堂讲四分戒本。佛学院请心道印顺两法师为教授。
[是年大事]一月日军占锦州。上海方面日军攻闸北。国军抵抗。是为“一二八之役。”三月 溥仪在长春就满洲国执政职。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九十四岁
春戒。请应慈法师讲《梵网经。》一月日军占领山海关。人心思动。十九路军在闽举事。全省寺庙停止留单。独鼓山仍留海单。云水僧人涌集至千五六百众。斋粮事极困。幸尚维持一粥一饭。
六月。放生园落成。郑琴樵居士送鹅一群来。中有雄鹅特异。权之十六斤余。闻木鱼声则张翅引吭。抱入佛堂。则镇日视佛。经月立化于佛前。不仆。郑居士异之。请以僧例付荼毗。七日举火。无异味。因筑一万牲坑葬之。又于是年修筑放生园成。此地为异牛祠故址。陈太傅宝琛记其事曰。
虚云方丈。建放生园成。予曰。此异牛祠故址也。忆左文襄公(宗棠)督闽时。有奔牛入署。跪堂下不起。召寺僧奇量。令善畜之。越十八年。督师至闽。遣沈道应奎往视之。已毙矣。追述其归依后异迹。寺僧就其瘗处。立异牛祠焉。今又将五十年。此鼓山放生一故实也。予所亲见者。故及之。
癸酉夏闰五月听水居士陈宝琛记 时年八十有六复榜一联曰
诵莲池大师文与世同修净土忏感湘阴相国事鼓山曾见异牛祠
[附注]福州鼓山涌泉寺。海内名刹也。历史悠远。殿宇千重。为闽邦第一名胜。以其历史远。而僧习漓。以其风景优。而雅俗混。降及近代。益成为赖佛图生者所归。香客众多。又成为稗贩如来之利薮。受戒后为名字比丘。捐金若干。即尊为首座。坐享尊荣。次者为知客。亦可多润嚫钱。遂至列名首座者百余人。而知客僧亦八九十人矣。此中外丛林所无者。公悲悯之。莫如何也。会政府主席林森。海军总司令杨树庄。闽主席方声涛等回里。思整顿鼓山。非师莫属。前后函电往复多次。始应之。乃于民国十八年己巳某月重回鼓山。除重砌古石渠。营葺院宇诸事外。 所注意者。二事。一。鼓山经板最多。为海内外所无者。如苏东坡为金山寺所写《楞伽经。》无一懈笔。每字必带笔一二圈。为东坡一生杰作。北宋椠。藏之金山寺。鼓山得初拓本。募精工铸枣梨。与金山本不辨。其余明代所椠各经。亦至丰富。积于经坊败架若干岁矣。时粤东有老居士名张寿波者。从公薙染。公即以整理经板事属之。三年乃编补就绪。著有鼓山经藏目录记。及整理经过。千百部精妙经板。赖以保存。又刊星灯集。鼓山宗谱。历代祖像等。
(附观本法师事略)师俗姓张。名寿波。号玉涛。广东香山县人。家富有。中式光绪十七年辛卯乡试第七名举人。年才二十四耳。少年科第。籍甚声华。讲求维新。东渡日本。为横滨大同学校校长多年。壮岁知有出世事。深研佛典。即以其丰裕家产。改为功德林。民国九年。遣其独子依微军老和尚薙度。未几卒。师以母老。不欲远离。至民国十九年庚午。太夫人弃养。师遂出家。赴鼓山依云公受具。法名明一。号观本。年六十六矣。请曰。“弟子己事未明。不能放下。乞开示。”云公曰。“我平时教人放下。但是教你不要放下。且要挑起来。你本是富贵中人。已舍弃了。有一独子。早令出家。死了。家财尽舍作佛事了。你今日又舍身出家了。已经一切放下了。还有甚么放不下的。你要挑起来。乃能担荷如来大事啊。”师泣涕受教。云公遂以整编鼓山宗图。及经板事属之。鼓山晚代祖师传记。多为旧藏本所无。而新续藏所有。赴沪上。晤岑学吕。访新续藏。岑转语叶恭绰。叶曰。“续藏千卷。十余箱。才寄到两月。尚未启。如云公需此。举以赠之。”师得此。乃为鼓山增补各祖师传记。迨云公赴南华。师为首座。助力甚多。至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云公嘱师回粤。拟接住持六榕。师病不起。至腊月初六日西归。世寿七十八。僧腊十六。前后男女弟子归依者万人。执绋者道为之塞。荼毗得舍利无数。著述甚富。有香光阁集二十卷待刊。(详下三十五年附录师事略)
二。鼓山习气浓厚。经忏事繁。公住持后。除旧布新。首座百余人。悉取消之。仅用知客僧八人。前日禅堂只坐三枝香。公增为十四枝。一切规模。取法金山寺。故诸方老参云集。礼请金山霞后堂为首座兼主持禅堂。请苏州灵岩慈舟法师主律院。慈法师深究律宗。宏扬净土。皆巍然法门龙象也。又创办佛学社。以造就年青学子。旧日寺中经忏。每于佛殿中建台。以壮观瞻。俗乐与梵音杂奏。白衣偕缁衲同嬉。师以佛殿建台违制。俗乐非古乱声。悉禁革之。而世俗斋主好外观者。以为不闹热也。往往去之他。僧中多不乐。师独喜曰。“今而后乃得谓清净佛土矣。”住持数年。成就僧伽至众。门风重肃。海内知识。以鼓山与金山高旻鼎立而三。九十老翁。其毅力有如此者。
虚云大师在鼓山月耀
(编者按。此稿系老和尚一九五二年莅沪时作。因系鼓山事迹。故附编于此。)
福建福州的鼓山。在社会历史上。是以名胜风景著称的。而在佛教的地位上。尤其禅宗历史上。因累朝以来。都有大德高僧。是颇负盛名的。尤以唐朝的神晏国师为最盛。明清以来。亦不乏人。像永觉元贤为霖道霈禅师等。都算难得的宗匠。所谓名山多高僧。真实不错。
在一九二九年的时代。鼓山完全变了。从十方所有变成子孙。由盛旺变为衰败。适闽省秉政者。先后系杨树庄。方声涛二氏。(二氏俱虚老归依弟子)见此情况。大不满意。乃联合佛教界中较为开明的四众人士。从云南的鸡足山。请到虚公。主持鼓山。做整理和复兴的工作。
鼓山离福州省城。约有三十里。山下到山上。以涌泉寺为止。约有十里高。都是石级的宽敞大道。当虚老上山时。从山下排列到山上来欢迎的善男信女。莫不以香花迎接。有的还跪倒下拜。足见感化人的力量。是多么深厚啊。
虚老既主鼓山。第一步便是寺制的改革。首先。不许任何人在寺内私收徒众。次则取消小锅饭菜。改为一律平等的大锅食。最后。较为繁重的。就是把许许多多无所谓的首座当家。大都减掉了。只令存在一二个。七八十位知客也取消了。只许存在五个到八个。其他如书记等。无不量才用人。取消空名闲职。就这样的三件事。引起一部分寺僧的仇恨。他们联合起来以乱作胡为的行动。来反抗虚老。破坏寺内秩序。继而使不法恶僧。阴谋毒害虚老。并且在一个严寒的深夜。从堆柴的房子里。放起火来。烧了部分房屋。像这般事件。虚老并不向政府告状。但终被闽省当局知道了。派出许多员警上山镇压和保护。当即逮捕了嫌疑僧人十余名。并审问出恶行的原故。慈和的虚老。不仅不愿政府加罪他们。反而向政府请释。更显出他老人家的伟大。
第二步。是整理道风。鼓山禅的声望。是一向驰名海内的。但在此时的禅堂。已是有名无实了。堂内一二僧人除看管门户外。别无事做。也不上殿。更不坐香。虚公眼见及此。那不痛心。因此。对于修理禅堂。扩充人数。都是不遗余力的。由一二个僧众。住到六七十人。恢复旧有十二枝香的参禅制度。逢冬加香打七。而诸方的禅和子。像由天童。高旻等处航海去参座亲近的。非常众多。禅风之盛。冠及全国。寺中原有念佛堂。经虚老提倡。亦住有三四十众。以念佛为常课。并请慈舟老法师主持之。复鉴于青年僧人很多。为恐少年废学。乃有学戒堂之设。后来改为鼓山佛学院。宗镜。大醒。印顺。心道等法师。先后任教。慈老法师主讲时。改为法界学院。这样。一个鼓山。是具足了整个佛法的体系。它有禅。净。教。律。岂不是完满了吗。但虚老并不以此为足。还设有延寿堂。专供年老无力者。作修养之所。经常派人照应饮食。日以三枝香佛事为恒课。还有如意寮。房间清洁。请有专门医生。施给各种药材。像这样的事。在全国各名山大刹。都是少有的。常住僧众。约三百余人。共同的行持。便是早晚殿堂。虽在炎夏之中。亦未间断。虚老也不缺席。更难见其私造饮食。每年春初。全寺修忏摩法。共拜万佛忏。约时半月。春末。传戒一次。夏必讲经。讲者皆是法门有名的应慈。慈舟等法师。
第三。是房屋的修建。鼓山房屋原来是很整齐的。虚老锐志复兴。故对于整个涌泉寺。莫不加以粉刷。油漆。焕然一新。显得更庄严美丽了。被人放火烧去的房子。亦修复如故。念佛堂。延寿堂。佛学院。都是化了极大的工程改造的。如意寮。是现代化的两层洋楼。可见虚老重视病人的痛苦了。另外。还值得一提的。便是人所不注意的上客堂。原有的上客堂。在一个角落里。房子又小。空气又暗。人所不愿进去的。虚老是行脚僧的老前辈。知道此中情况。因此。把上客堂修建得名副其实。清净庄严如禅堂一般了。不过范围比禅堂小一点。回龙阁。因看管者不慎而毁于火。但不久便修复了。且修造得更坚固美观。
综上所述。皆系事实。以虚老道德的高深和人格的伟大。是用不著文字来粉饰和宣传的。不过。记者到鼓山。是在虚老之后。离鼓山。是在虚老之先。见闻有限。当然不能把虚老在鼓山的一切。完全记述下来。这祇可说是其中的一段。
我在鼓山亲近虚老。差不多有两年的时光。见其对四众弟子来请益的。不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无不以平等慈悲的态度。谆谆开导。喜禅者令参禅。念佛者令生净土。学教者令成法师。随机说法。从不自赞毁他。立门户见。他人凡来礼拜者。莫不以“还礼”相接见。除随众于殿堂外。便是专心于禅的修养。经常总是威仪严肃。衣履简朴。房内除一榻。一柜。一桌外。别无他物。
末后。还有一件事须要说明的。就是铁树开花。鼓山方丈室内。在圣箭堂前。有二株铁树。好多年来都像枯死的样子。自虚老主鼓山后。忽然长出绿叶。开了白花。形状如球。因而。震动了全山。都一致认为祥瑞。铁树开花是否祥瑞的问题。我不敢随便判断。今始记于此。以待考证。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廿七日草于上海
[是年大事]一月日军攻入山海关。三月占热河进攻华北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九十五岁
春。又将鼓山佛学院重新整顿。邀请慈舟老法师主持院务。二月某夕。于趺坐中。似梦非梦之际。见六祖大师至。语曰。“时至矣。汝当回去。”翌日。以告
弟子观本曰。“吾世缘其不久乎。昨梦六祖召回去。”观本聊以语相慰。至四月间。一夕三梦六祖催去。予觉甚异。未几而粤中礼请电至。予以六祖道场亦有继憨山重修之必要。遂有岭南之行。
先是李汉魂将军驻兵粤北。目睹南华寺残破。已略事修葺经始于民国二十二年九月。竣工于二十三年八月。
[附录]李汉魂将军重修南华寺记
释氏之入震旦。始于汉永平千八百余年矣。能师振锡。而南宗称盛。厥后衣钵不传。是南华实集佛教之大成。其声闻宏远。盖有由矣。夫因果之说。圣人不讳。释氏之广大深微。足以赅纳上智。显示诸象。足以警惕下愚。而中土存亡。亦能戒惧身心。旁辅政教。为智者辟禅悦之门。愚者导迁善之径。而其象教越世。开哲学之津涯。尤彰彰也。今大府倡存名胜。向之摧陷廓清者。咸命有司谋所以保存之。著为令。曹溪于南中国为名丛林。顾自唐龙翔而还。代远年湮。虽屡完缮。亦就荒圮。汉魂受命绥靖。典军韶关。治军之余。少得瞻仰。怃然兴重修之愿。爰徵贤达醵赀。逾二万金。且以广州筹备会之推责也不敢引辞。爰命秘书吴种石董其事。鸠工庀材。简员设计。因其地以结庐筑榭。辟曹溪林营。南华精舍。拓田园五百亩。艺花果千万株。草莱者芟之。剥食者新之。而斯寺以濯以显。经始于民国二十二年九月。越岁八月而工竣。更捐廉奉大藏经。复祖殿为藏经阁。造储宝橱庋法物。以永其传。且礼请虚云老和尚来主是寺。于戏。宏宗阐法。非汉魂钝根所敢闻。他日祇园永茂。华实增繁。嘉树成林。民生少补。寓胜残于去杀。期解甲以销兵。庶不负斯举欤。谨以略志于石。与事捐助。例得另书。
民国二十三年八月 吴川李汉魂记大埔邹鲁书
冬。诸护法坚请传戒。殿宇已倾。房屋破坏。只得盖搭葵蓬竹屋以住众。而诸方来客。达数百人。粤韶官绅眷属多来随喜。归依甚众。冬月十七日结坛正殿。入夜说菩萨戒时。虎来归依。众惧。予为其说戒。驯然而去。
[附记]民国二十三年冬。启建道场。四众云集。达官贵人有带兵弁者。某夜入坛时。江孔殷之子叔颖适立藏经楼上。首先发现曹溪门外有两道电光。近视之。虎也。哗然。兵弁正拟发鎗。 师骤至。止之。虎伏阶下。师为之说三归依。嘱其隐深山。毋伤人。虎三叩首去。回视犹恋恋。 以后每年必出巡一二次。山猪野兽绝迹。偶闻虎啸声。师即出。善慰遣之。此老虎归依之异。闻师当时说授三归后。为说偈曰。
“虎识归依佛。正性无两样。人心与畜心。同一光明藏。”
[是年大事]三月溥仪在长春称帝。僭号大同。旋改康德。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九十六岁
春。李公汉魂调任东区。兴建乏人相助。事益艰虞。戒期后。应香港东华三院请。赴港建水陆道场。坛设东莲觉苑。事毕。转鼓山。辞职。謮老当家盛慧和尚。继任住持。予即回南华。先培修祖殿。建观音堂。及寮房等工程。冬月。寺后伏虎亭之北。卓锡泉之南。有老柏三株。宋代植也。枯亦数百年矣。冬月忽发新枝。观本首座为长歌记之。岑学吕识碑阴。书丹泐石。植于碑林。
[附录]南华枯木吟并序释观本
南华祖庭后九龙泉畔。有参天老树三株。其一上段已枯折。其二枒杈摇落。不知几经年月也。鼓山云公老人入主祖席。乙亥冬期传戒。四方来者数百人。自明代憨山清公而后。冷落数百年之祖庭。忽欣欣有朝气。而物感亦于然起变化。冬月寒枝。忽发嫩叶。三株次第向荣。昔闻玄奘三藏。西域取经。灵岩寺之古松。枝枝西向。及归。枝忽东回。门弟子喜曰。教主归矣。乃西迎之。公果还。遂号曰摩顶松。今此瑞应。得无类是。因为长歌记之。
君不见宝林山下九龙泉。流泽涓涓遍大千。曹溪一滴成漪涟。又不见一花五叶无根树。普荫人天春煦妪。葛藤岂落有无句。何来豫章落叶吟。庾信却抱淮南心。不萌之草藏香象。旧处枯椿何所寻。谁知万象森罗中。枯椿向上还有事。从来感应成道交。几微历历不思议。昔闻大唐西域记。钵罗山上灰菩提。涅槃佛节叶凋落。一夕新抽还旧荑。无忧王妃曾剪伐。外道异见还灾梨。祠天火焰茁双树。香乳灌溉枝还齐。又闻三十三昼度树。叶黄萎落诸天喜。不久还生如钵花。果上色香更鲜美。阿含经说圣弟子。离欲归真亦如此。四禅得果成乐游。枝叶先零差可拟。吾人莫作系驴橛。珊瑚枝枝撑著月。谁知碓嘴已生华。腊月莲花岂不发。灵苗有在当谛观。祖庭杂作等闲看。枯荣两树灼然见。植材记取高安滩。南华老树半心空。寒枝尺百凌苍穹。中有三株生意尽。屹然椔杌将毋同。今冬忽作欣欣意。枝柯萌檗还青葱。如是新条占瑞应。勉哉兰桂当印证。万物一体原同根。集枯集苑何曾定。莫作时人见牡丹。惘然谱作如梦令。我今更与蛇添足。觉华遍映尘中镜。未明道眼出家儿。园树生耳还信施。老子堂前双柏枝。得时枯干还离披。岳神得戒尊所师。北岩松柏为东移。儒门孝弟多祥熙。庭槐紫荆犹有知。古云草木有道存。黄花翠竹皆灵源。会心痛领法界性。体用都归不二门。我佛尝说枯树经。著眼宗门绝后醒。两般杂糅成一什。解嘲聊作自心铭。憨公没世四百年。南华晻暧草芊芊。而今佛日蒙氾出。又见曹溪大愿船。夹溪桃李酿春风。把舵庆值河上公。西来细认摩顶松。叶叶枝枝今已东。谁欤谁欤枯木众。谁欤谁欤云中龙。谁欤谁欤起吾宗。梅开一铺真功德。冷香和月一声钟。
[附记]是年夏。广东韶州洪水为灾。夜间水涨。波涛汹涌。平地村舍皆淹没。马坝有乡户云姓者。一家十五人。其屋正当滔天洪水中。家有幼童年方四岁。忽脱口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家人闻之。亦随之疾声大呼观音菩萨救命。其屋舍不觉浮水面。如行船然。洪流中忽阻于一大树间。家人皆攀登树上。而屋立即沈没矣。水退后。全家诣南华寺敬香礼谢。向余亲述其事焉。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九十七岁
春。传戒。修理各殿宇事。陆续有成。国府主席林公子超。居院长正。蒋公中正等。前后来南华。林居二公助重建大殿。蒋公助重凿新河。然不烦人力。有助其成者。亦护法之力也。
[附录]白狐事记释观本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南华放春期戒坛。三坛毕。将解界。曹溪驻防军第十六团团长林国赓来见。携一槛。中有物。白质黑章。毛甚泽。喙突尾修。盖狐也。团长曰。“此物来历颇奇。初于广州白云山为猎者所获。或曰广州拆城。开马路。从城垣逸出。被获。吾友某甲以四十元得之。初拟作补品烹之。以快朵颐。以其目灼灼有光。且解人意。不忍宰。囚而置于广州动物公园中。甲旋以事系缧绁。非其罪也。顾案久不决。会有为扶鸾者。甲妇欲叩吉凶。及坛未言而乩动。所示恰中其隐。判是囚狐之报。并示南华寺现有高僧主化。宜速将狐送往放生。讼事可解。妇骇。设法赎狐。甲固与林团长善。林适返韶关团部。故托之带送到寺云。” 住持云公闻而纳之。乃为狐说三归五戒法。纵之后山林麓。每归就寺求食。僧饲之。自受戒法。即不食肉。喜果饵。修寺工匠。戏以肉块搀果与食。狐觉哇之。奋前爪践擦数四。怒目睨匠。若怼其相欺者。遂窜去。数日不返。一日为乡人所逐。猱升十丈许之树巅。抱枝长嗥。沙弥白方丈。云公出而展望。一见老和尚即趋而下。跃揽衣袂。若驯犬之见主。乃携之归。恐受猎者侦伺。为所获。乃设柙以畜之。间或纵之出。则盘桓寺中。不复栖林薄。一日蒋公忽莅寺。卫弁十余随行。先不关白。至曹溪门见白狐。弁拟举枪。蒋制止。狐摇首掉尾导蒋前行。至大殿中。即飞跑至方丈。衔公衣下楼。与蒋会晤。具说因缘。均大笑。狐每见云公坐。即伏禅榻上。见公闭目坐久。时捋公须以为戏。公开目视之。辄谓汝有灵性。勿野也。或出山门外与店家小儿女嬉。某年月日。不知如何竟被车辙轹至重伤。匍匐不能起。老和尚视之。犹勉强挣扎。以伤示老人。老人知其不治。愍其痛楚。乃开示之曰。“这个皮袋。无足留恋。汝须放下。忏悔过去宿业。一念之差。堕于异类。复遭恶报。撄此痛苦。此是宿业报满。愿汝一心念佛。速得解脱。” 狐似会意。点首者再。呃逆三声而逝。陈尸二日不变。老人忆百丈为野狐下一转语。脱野狐身公案。遂备棺依亡僧例。津送葬于南华山后。乃为铭曰。
不落不昧 因果抵对 不快漆桶 虚空粉碎 狗子佛性 有无何碍
古路枯椿 苍鹰气概 狐死兔泣 两皆褦襶 异类中行 当观自在
[附录]灵泉应祷释惟因
曹溪四天王岭界内土地。皆属南华寺。历朝王臣护法。近寺不许营坟。而大堪舆家亦认为地已结寺。灵气有主。强瘗骸骨。不利子孙。复坏名胜。势成两害。故寺后来龙。从无卜葬者。年前算溪村某甲。潜在寺后象山营葬。卓锡泉忽然枯竭。事为曲江县长叶震东查悉。勒令移阡。泉涸如故。师以事关全寺饮料。乃临泉默祷。泉水应念复流。按曹溪通志第四卷李尚书日宣。卓锡泉来复记。所记历朝以来。灵泉应祷。事迹甚详。
[附记]大雨筑堤
曹溪河流。本距寺前一百四十丈。年久失修。砂石冲积。水改向北。对寺门直射。此反弓格也。二十五年丙子夏。勘定水线。计挑筑新河。填补旧河。全程八百四十余丈。需用三千工人。所费甚钜。正拟动工。乃于七月二十夜。雷雨大作。终宵如万马奔腾。及晓。水涨堤平。冲开新河。一如所定界线。旧河已为砂石淤塞。且涌起数尺。反成寺前之一字案。此神改河流之异。
[是年大事]六月两广组独立军事委员会。七月陈济棠下野还政中央。十二月军事委员长蒋 中正被张学良劫持称为“西安事变。”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九十八岁
春戒后。应穗垣居士林请。赴讲经。时西藏荣增堪布活佛。与罗格更桑等十余人。来归依。佛山诸僧众护法等。请赴佛山为仁寿寺宝塔开光。回南华后。修造各院宇工程。
[是年大事]七月七日日军袭芦沟桥。我军退出北平。中日大战爆发十二月南京沦陷。国民 政府宣言迁都重庆。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九十九岁
春戒后。仍赴穗垣讲经。讲毕。赴香港东莲觉苑建大悲法会。秋后回南华。
[附记]是年夏。予至广州。陈培根居士有新宅一幢。渠任职香港德国洋行。举家住港。宅中仅留司阍一人。乃请余暂居其楼上佛堂。一日。日机数十架。猝来轰炸。左右楼房数十幢。顿成墟烬。死人无数。予住处门窗悉震碎。全宅幸无恙。而予与阍者亦安然无事。事后。报章轰传有许李二姓者。同事至相得。李某死。遗少妻幼子。许为营葬讫。抚其妻拏如家人。十余年矣。
一日。忽于路中遇李欢然邀入酒肆。许阴讶李鬼也。何得至此。李似觉。徐曰。“君勿怖。吾妻拏蒙君恩以活。德之久矣。吾顷奉命登记名册。此间将有巨故。君所居亦被灾。而君家人册中幸无名。特告君速避地而安。”且出资作东道。珍重而别。许见其行如疾风。俄顷即逝。疑且信之。 乃举家他徙。未几难作。住宅果炸毁。与余居且密迩也。观乎此。生死之事。固非偶然。而鬼知酬恩。报应之速。如响应声。灼然可信矣。
[是年大事]五月我军退出徐州武汉。十月日军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我军退出广州。十二月 汪精卫离渝叛国。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一百岁
春戒。以各省多有兵事。来寺求戒者益众。予提议当兹抗日战争。兵民损伤甚众。凡为佛子。应各发心。乃设坛每日礼忏二小时。荐亡息灾。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助国家赈款。均赞助实行。
[是年大事]九月一日欧洲大战爆发。世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十一月汪精卫与日本订立日支 调整纲要。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光绪十一年·乙酉·四十六岁
春。离香山。西出大庆关。入陕境。经耀州三原。至咸阳。观召伯甘棠树。至长安。城垣雄伟。古迹甚多。城外东北慈恩寺内大雁塔。浮屠七级。有唐代以下题名碑。大秦景教碑。府学宫前为碑林。有七百余种。城东为灞桥。环有七十二孔。桥亭折柳。有阳关三叠处。至华严寺礼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到终南山东五台。响鼓坡。宝藏寺。白水浪。此处有两圣僧隐此。到嘉五台银洞子五祖窑。
至南五台。晤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诸上人。在此结茅庵。留予同住。法忍住老虎窝。冶开居舍龙椿。法性住湘子洞。予与觉朗体安同住大茅蓬。
三月初一日早殿后。忽见群星乱飞。天帚星现。久之始没。不知何兆也。
[是年大事]去年中法战事起。本年和约割安南属法。
光绪十二年·丙戌·四十七岁
[是年大事]英并缅甸。设台湾省。
光绪十三年·丁亥·四十八岁
以上两年余。在南五台茅蓬。与诸师同参究。甚有饶益。
二月下山至翠微山。礼皇裕寺。青华山。后安山净业寺。礼宣祖塔。至草堂寺。礼鸠摩罗什法师道场。游太白山。高一百八里。六月不溶雪。至二板寺大板寺。上大龙池顶。水分四流。经子午镇。至汉中府(即南郑)汉高祖拜将台。包城诸葛庙。张飞万年灯诸名胜。经龙洞背。天雄关。小峨嵋。剑门关。钵盂寺。白马关。庞统坟。以达四川梓潼县文昌庙。途中经七曲山。九曲水。剑门关。削壁中截。两崖相嵌如剑。诚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上有姜维城。即伯约驻兵处。栈道难行。如上青天。古人不虚语也。至广汉之南新都县。在宝光寺过年。本年入川。踽踽独行。三衣一钵。都无系累。徜徉山水。境亦澄心。
光绪十四年·戊子·四十九岁
正月由宝光寺起程入成都省会。礼昭觉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经华阳双流南下眉山县。洪雅县。至峨嵋山下。由伏虎寺九老洞。(赵公明修行处)上至峨嵋金顶进香。毕。夜看佛光。万盏明灯。如天星繁聚。其中胜境。说之不尽。于宝光寺参应真上人。住十日。循万年寺。礼毗庐殿。下山。至雅州。经荣经县入泸定。过此即川边境矣。(从改西康省)五月渡泸。雅安中有大渡河。用铁索驾泸定桥。长达三十余丈。人经其上。摇曳动荡。有戒心焉。向西行经打箭炉里塘。
(即理化)巴塘。(即巴安)北至察木多。(即昌都)西至硕督经阿兰多。以及拉里。
(即加黎)其间地广人稀。汉藏蕃蒙夷及猺獞等等种族。语言复杂。能通汉语者百之一二耳。里塘有贡噶神山。为喇嘛圣地。巴塘多险峻高山。察木多多河流。各种族多奉喇嘛教。由拉里南行至江达。(即太昭)过此即为西藏境界矣。
入西藏境。过乌苏江。越拉萨河。即为西藏首都拉萨。全藏政教之中枢。西北达布拉山。有高十三层之达布拉宫。殿宇庄严。金碧耀目。为达赖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二万人。附近有葛尔丹。别蚌。色拉。三大寺。亦各数千人。予以言语难通。祇于各寺进香。及一礼活佛而已。又西行经贡噶。江孜。至日喀则。
(即扎什伦布)其西有扎什伦布寺。建筑宏丽。广及数里。为后藏政教领袖班禅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四五千人。
由川入藏。行及一年。日出而行。日入而息。登山涉水。每数日不遇一人。鸟兽异于中原。风俗堪称殊异。僧伽不守戒律。多食牛羊。道服划分红黄。各立门户。忆及祇园会时。不知涕之何从也。以岁暮回拉萨过年。
光绪十五年·己丑·五十岁
予不欲留藏。开春南行。经拉噶。亚东。(即茅屯)为由藏往印第一门户。经不丹国。越重山峻岭。不知其名。或称葱岭。或称雪山。(即喜马拉雅山)有诗云“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玲珑”之句。至杨甫城朝佛古迹。至孟加拉大埠。渡锡兰。朝圣地后。即附航至缅甸。朝大金塔。至摩罗缅吉帝利。此处有一巨石至奇。称是目连尊者安置。朝礼甚众。
七月起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即云南境。而免宁龙陵景东蒙化。赵州下关。至大理。观洱海银涛。声闻数里。叹为奇观。回国初愿。为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入定待弥勒下生)渡洱海。向东北行。经挖色。百担。平沙。山角。安邦大王庙。至灵山一会坊。即鸡足山麓也。半山有鸣歌坪。相传尊者入山。八国王送至此。不忍去。在山修行。成护法神云(即大王庙)直上至迦叶殿。殿中奉尊者像。传阿难尊者来朝。石门自开。至圣境悬岩。石壁生成一道石门。名华首门。迦叶在内入定。宛若城门。高数十丈。广十余丈。双门关闭。门缝显然。是日游客。及导引之土人颇多。予进香礼拜时。忽闻大钟三声。土人均欢呼礼拜。称有异人至。则闻钟鼓鱼磬声。我等曾闻一二次鼓磬声。未闻大钟声也。今师傅礼拜闻大钟声。其有道乎。予谢弗敢。时己丑年七月三十日也。
再上山顶。名天柱峰。此为全山最高处。从山下至此。约三十里。有铜殿一所。楞严塔一座。据山志载。全山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今则全山不足十寺。僧伽与俗人无殊。子孙相承。各据产业。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并不留单。予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叹息不已。思欲有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
下山由梁王山。九峰山。至云南县。经水目山。灵鹫山。紫溪山。至楚雄府。在西门外高鼎寺住。初到未几。闻兰香满室。执事僧向予致贺。上座至。仙兰放香。异数也。府志载。山有仙兰。不见其形。遇真人而放香焉。今日兰香满山。上座德感。招待殷勤。坚留久住。予以回湘急。却之。一宿即行。经昆明府。曲靖府。以达贵州省之平彝。循道东行。经贵阳镇远入湘西之麻阳芷江。经宝庆府。达衡阳。礼恒志和尚于岐山。留旬日北行。
至湖北武昌。礼志摩和尚于宝通寺。学《大悲忏》法毕。赴九江入卢山。礼志善和尚于海会寺。参加念佛会。过安徽境。游黄山后。朝九华山。礼地藏王菩萨塔。百岁宫。礼宝悟和尚。此老戒行精严。定力第一。渡江至宝华山。礼圣性和尚。留住过年。
此两年间。身行万里。除渡海须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霜风雪雨。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也。
光绪十六年庚寅五十一岁(一八九〇年)
到宜兴。礼仁智和尚。时修显亲寺。是密祖出家处。在此过夏。到句容礼法忍和尚。助其修赤山。住此过冬。
光绪十七年·辛卯·五十二岁
在金陵伴松严上人助修净成寺。时与杨仁山居士往来。参论因明论。般若灯论。住净成寺过冬。
光绪十八年·壬辰·五十三岁
约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同住。由普照师主讲
《华严经》弘五教仪。贤首一宗。歇坠已久。各处闻讲教仪。多来赴会。江下贤教。从斯再畅。
光绪十九年·癸巳·五十四岁
仍在翠峰研究经教。是夏谛闲法师。来此同度夏后。自往金山过冬。
[是年大事]英法成立协约。割暹罗南掌地。许暹罗独立。
光绪二十年·甲午·五十五岁仍在翠峰茅蓬研究经教。
[是年大事]中日战役起。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迳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迳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又偈
烫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是年大事]马关条约成。割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劝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十七岁
夏。至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大定老和尚留住过冬。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五十八岁
由金山往朝狼山。礼大势至菩萨回。被道明和尚请到扬州。助理重宁寺。四月通智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听众千人。命予讲偏座。讲经毕。别众下山。
予以生而无母。未见慈容。仅于在家时睹真仪耳。每思之。辄觉心痛。夙愿往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遂往宁波。时幻人法师。及寄禅和尚(八指头陀)等维护天童。海岸和尚修育王山志。俱邀予助。予以有愿而来也。悉婉谢之。
拜舍利。每日从三板起。至晚间开大静。除殿堂外。不用蒲团。展大具。每日定三千拜。忽一夜在禅坐中。似梦非梦。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舍利殿前天池内。长数丈。金光晃耀。予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见母在楼阁上瞻眺。予即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去。龙即下降。梦即惊醒。觉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平生梦母。祇此一次。
从此每有人睹舍利。皆参加。众说非一。予观多次。初见大如绿豆。紫黑色。至十月半两藏拜完。再看。大亦如前。己变为赤珠有光。再拜。急于求验。遍身酸痛。看舍利大逾黄豆。色黄白各半。至此确信舍利之因根境而示现也。急于求验。增加礼拜。至十一月初大病顿发。全不能拜。病近沈重。进如意寮。服药罔效。卧不能坐。此时承显亲首座。宗亮监院。与卢姑娘等。多方施救。费财费力。终不见效。众皆以为世缘尽矣。予亦听之。第以燃指不成。心生焦虑。
至十六日有八人入寮视予。皆为燃指来者。以为予病尚不重而求伴也。予闻之。知明日为燃指期。坚请参加。首座等皆不赞许。恐危险。予不觉泪如泉涌。曰。“生死谁能免者。我欲报母恩。发愿燃指。倘因病中止。生亦何益。愿以死为休矣。”宗亮监院。时年祇二十一岁闻之。亦流泪曰。“你不要烦恼。我助你成就。明日斋归我请。我先为你布置。”予合掌谢之。
十七早。宗亮请他师弟宗信帮燃。数人轮流扶上大殿礼佛。经种种仪节礼诵。及大众念忏悔文。予一心念佛。超度慈母。初尚觉痛苦。继而心渐清定。终而智觉朗然。念至《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予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竖起。指已燃毕。予自起立礼佛。不用人扶。此时不知自己之有病也。于是步行酬谢大众。回寮。咸叹希有。即日迁出如意寮。翌日入盐水泡一天。亦未流血。不数日肤肉完复。渐渐恢复礼拜。留住阿育王寺过年。
[附注]寺原名阿育王。后改为广利。在宁波鄞县南乡四十里鄮山。昔佛灭度百年后。中天竺阿育王治国。将佛舍利八万四千。藏之宝塔。役使鬼神。分置地中。东震旦国有十九处。次第出现。如五台育王是也。五台閟于大塔中不易见。育王于晋武帝太康三年。慧达礼拜请求。乃从地涌出。遂建寺藏于石塔中。塔门常锁。有欲观舍利者。先通知塔主。殿中礼佛。跪殿外阶沿。 凡欲睹者。依次而跪。塔主请塔出。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祇尺余。塔之中级内空。中悬一实心钟。有一针。舍利附于针端。观者大小多少动定不一。平常有见一粒或三四粒者。青黄赤白各异。 有见莲花及佛像者为胜缘。明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与亲友来参。初如小豆。次如大豆。次
如枣。次大如瓜。更大如车轮。光明朗耀。心目清凉。时舍利殿坏。陆重修之。庄严至今。如来 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使后世众生。生正信心也。
[是年大事]德租胶州湾。朝鲜王称大汉皇帝。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十九岁
春初在阿育王寺。因宁波七塔寺铸大钟。归依老和尚本来和尚。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来阿育王寺。请予附讲。遂往宁波七塔寺。经毕。往宜兴铜棺山。结茅蓬过年。
[是年大事]戊戌政变。俄租旅顺大连。英租威海卫。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十岁
结森。宝林。二上人。邀赴丹阳。重修仙台观。在此过夏。七月至句容。赤山法忍和尚付茅蓬。过冬。
[是年大事]法租广州湾。英租九龙半岛。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十一岁(一九〇〇年)
予在江浙已住十年。又思远游。其目的拟再朝五台。后入终南修隐。遂离赤山。先到镇江扬州。朝云台山。入山东朝东岳泰山。东趋牢山。访那罗延窟。(即憨山老人海印寺)旋到曲阜。礼孔庙。孔陵。
于西行道中夜宿一破庙。空无一物。祇有一朽棺。其盖仰。知无人。即于盖上宿。夜半。棺中大动数次。忽有声曰。“我要出来。”问之。“你是人是鬼。”曰。“是人。”问。“是甚么人。”曰。“是讨饭的。”予乃笑起。让其出。状丑如鬼。问予是何人。曰。“和尚。”其人怒。谓予压其头上。几用武。予谓我坐棺盖上。你动都不能动。还讲打。其人气馁。自往小解后。还卧棺内。天将曙。予亦行矣。
时义和团在山东各县。已有乱兆。一日于途中遇一洋兵。以枪相向。问“怕死否。”予曰。“倘该死汝手。任便。”洋兵见予神色不动。曰。“好的。你去。” 予遂赶赴五台。行香毕。欲赴终南。以乱事日甚。仍退回北京。游西域寺。礼石藏经。于潭拓山访异行僧。至戒台寺礼飞钵禅师塔。红螺山参加念佛道场。游大钟寺。观姚广孝所铸八万七千觔铜钟。高一丈五尺。纽高七尺。径一丈四尺。外铸《华严经》一部。内《法华经》一部。以《金刚经》锁边。其纽《楞严咒。》为永乐帝荐圣母铸也。回城南龙泉寺住。
五月。团乱日炽。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杀日本使馆书记。及德国公使。皇太后阴纵之。至本月十七日。竟下诏与各国宣战。京中大乱。六月天津失守。七月联军陷北京。时王公大臣。有住龙泉寺者。与予相熟。乃劝予偕伊等随扈跸西行。在兵荒马乱中。已无所谓“马随春仗识天骄”矣。日夜赶程。艰苦万状。行至阜平县。始闻甘藩岑春暖以勤王兵至。帝后大喜。乃护驾出长城。入山西雁门关。其地有云门寺。一老僧已一百二十四岁。帝赐黄绫。及建坊。又西行至平阳。遍地饥荒。人民以芋叶薯叶进。帝后食而甘之。至西安。帝住抚院。时饥民遍地。有食死尸者。谕禁之。四城设八施饭厂。大小村镇亦然。巡抚岑春暖请予至卧龙寺建息灾法会。佛事毕。东霞老和尚留住卧龙寺。予以驾驻西安。嚣烦日甚。潜去。十月止终南山结茅。觅得嘉五台后狮子岩。地幽僻。为杜外扰计。改号“虚云”自此始。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是时山中有本昌师住破石山。妙莲师住关帝庙。道明师住五华洞。妙圆师住老茅蓬。修圆师青山师住后山。青山湘人也。山众多尊之。与予住较近。多有来往。次年八月。复成。月霞。了尘三师至庵。一见诧曰。“几年不知你消息。谁知你睡在这里。”予笑曰。“这里且置。如何是那里。”众行礼。吃芋毕。送住破石山。月师曰。“赤山法老人厌烦。现在汉阳归元寺讲《法华。》欲来北地。特属先来寻地。”约予同行。予方习静。却之。及打七毕。化城。引月。复戒等到翠微山相地回。月师云甚当意。予谓“此地北向白虎太白。后无靠山。似非善地。”彼等不听。遂招后果。
冬至。青山老人嘱赴长安市物。事毕适大雪。上山至新茅蓬。下石壁悬崖间。堕雪窟中。大号。近棚一全上人来。救予出。衣内外皆湿。且将入夜。念明日雪当封山。没径。乘夜拨雪归。诣青师处。见予狼狈。嗤为不济事。笑颔之。乃返棚。度岁。
[是年大事]义和团起。联军攻陷津京。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六十二岁
春夏予仍居茅蓬。赤山法老人抵陕。结庵翠微山。来六十余人。半住皇裕寺。
(即唐太宗避暑处。)半住新庵。及兴善寺。时苏军门在北地开水田。将鸭伯滩地百顷。送翠微山作僧粮。土人谓世代居此。要将田易地。僧不肯。兴讼。败于理。法老人大受气。次年老人南返。尽将器物归之体安。月霞。余众四散。每念此事之艰。稍一恃强。终招祸害。此次南僧到北地。受影响不少。而山川形气。亦不无关系也。
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
[是年大事]辛丑和约成。赔款四万五千万两。十月联军退出京师。十一月太后挈帝回銮北
京。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六十三岁
去岁暮。入定不知时日。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 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复成讶曰。“你一定已半月矣。”相与烹雪煮芋饱餐而去。复师去后。不数日。远近僧俗。咸来视予。厌于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先至太白山居岩洞中。不数日。戒尘师踵迹至。相约远游。其目的地为峨嵋。乃出宝鸭口。至紫柏山。过妙台子。游张良庙。过招化县。观张飞柏。行至成都。住寺小憩。遂由嘉定抵峨嵋山。登金顶。观佛光。与鸡足山佛光无异。夜看万盏明灯。与五台拜智慧灯相同。至锡瓦殿。礼真应老和尚。年七十余矣。为全山领袖。宗门知识也。欢留数日。
下山循洗象池。大峨寺。长老坪。毗卢殿。峨嵋县。峡江县抵银村。过流沙河。适水涨。从早至午候船到。众皆上船。予让戒尘先登。以行李递上。余正欲过船。索忽断。流复急。余以右手攀船弦。船小人多。稍侧即覆。予不动。从流而下。浸在水中。至暮。船泊岸。众牵予上。衣裤及两足皆被小石割破矣。天寒下雨。行抵晒经关。旅店不宿僧人。街外有一庙。一僧住守。求宿再三。不许。令宿门外戏台底。地湿衣湿。以钱向僧买禾草。伊拖来两把湿秆。亦烧不著。只得忍受。与戒师坐至天明。买得几个苦荞粑食之。忍著痛仍前进。过火燃山。达建昌宁远府。至会理州。入云南省界。过永北县。朝观音菩萨圣迹。渡金沙江朝鸡足山。树下宿。复闻石门内鱼磬声。翌日。上金顶各处进香毕。又复起念。佛祖道场。衰败至此。全滇僧规。堕落至此。发愿在山结一庵。以接待朝山者。又为地方子孙寺庙所禁。思之雪涕。乃下山抵昆明府。得护法居士岑宽慈留住福兴寺。予闭关。戒尘为护。是年在关中度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十四岁
予在关中。迎祥寺一僧人至。称寺有放生雄鸡重数斤。极凶恶好斗。群鸡皆被伤冠羽。予即为说归戒。且教令念佛。未久。不复斗。独栖树上。不伤虫。不与不食。久之闻钟磬即随众上殿。课毕仍栖树上。教以念佛。即作佛佛佛声音。后二年。一日晚课毕。站立举首。张翅三扇作念佛状。立化。数日不变。龛以葬之。予为之铭曰。
好斗成性此鸡雄。伤冠拔羽血流红。知畏奉戒狂心歇。素食孤栖不害虫。两目瞻仰黄金相。念佛喔喔何从容。旋绕三扑奄然化。众生与佛将毋同。
光绪三十年·甲辰·六十五岁
春。诸护法暨归化寺和尚契敏。恳请出关。到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归依者三千余人。秋。梦佛上人请到筇竹寺讲《楞严经。》即在该寺刊《楞严经》及“寒山诗。”板存寺。请传戒。法事毕。大理提督张军门松林。李军门福兴。率众官绅。迎至大理府。住三塔崇圣寺。请讲《法华经。》归依者又数千人。李提督福兴欲留住崇圣寺。予曰。“吾不住城市。早有愿在鸡山挂单。而山上子孙不许。今诸位护法。能为图一片地。愿开单接众。以挽救滇中僧众。恢复迦叶道场。此衲所愿也。”众称善。乃令宾川县知县办理。于山中觅得一破院。名钵盂庵。居之。虽住无房屋。餐无宿粮。然十方四众来者。皆礼接之。
钵盂庵自嘉庆后。已无人住。因大门外右方有一巨石白虎不祥。拟在此地凿一放生池。雇工斫之不碎。即去土察之。无根。石高九尺四寸。宽七尺六寸。顶平可跏趺坐。招包工移左二十八丈。来工人百余。拼力三天。无法动。不顾而去。予祷之伽蓝。讽佛咒。率十余僧人。移之左。哄动众观。惊为神助。好事者题为“云移石。”士大夫题咏甚多。予亦有诗纪之。曰。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移山敢笑愚公拙。听法疑曾虎阜逢。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钵盂峰拥梵王宫。金色头陀旧有踪。访道敢辞来万里。入山今已度千重。年深岭石痕留藓。月朗池鱼影戏松。俯瞰九州尘外物。天风吹送数声钟。
重修寺宇。接待十方。事既展开。急于募化。乃留戒尘师料理内务。予独往腾冲。由下关至永昌。过和木树。此地数百里觕荦难行。官民从来未曾修理。闻土人言。有一外省僧人。自发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来往者助火食。数十年来。不曾退变。此路得该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他不愿。祇顾修路。予闻而异之。循道前进。将暮。遇于途。见其荷锄携畚将归也。上前问讯。彼瞠目不语。予亦不顾。随伊到寺。见其放下锄具。上蒲团坐。予参礼。他亦不视。不语。予亦向伊对坐。次早。伊作饭。予为烧火。饭熟。亦不招呼。予取钵盛食。食毕。伊荷锄。予负箕。共同搬石挖泥铺沙。共同起止。如是十余日。未造一语。彼此安之。
一夕明月如昼。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归。伊轻步至予后背。大喝曰。“在此做甚么。”予微启目缓声应曰。“看月。”伊曰。“月在何处。”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伊执予手大笑曰。“深夜请回休息。”次日。欢然叙话。自言是“湘潭人。名禅修。少出家。二十四岁在金山禅堂。得个休歇处。后朝山到藏。
由缅回国。见此路崎岖。人马可怜。因感持地菩萨往行。独修此路。在此数十年。现八十三岁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缘。始一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缘。次日早饭后。予告辞。彼此大笑而别。
往腾冲募化。住湖南会馆。行单未卸。有穿孝服者数人来叩礼云。“请和尚念经。”予曰。“我非应赴经僧。”孝子曰。“为你们和尚念。”予曰。“此地听说无和尚。”会馆首事人为之释曰。“大师要去念经。事甚巧合。今日来者。为吴太史之曾孙。太史生平。修持甚谨。数十年间。皆称吴老太爷为善人。今寿八十余矣。儿孙数十人。膺孝廉科者数人。秀士更多。日前去世时。自言是和尚。遗嘱以僧衣殓。不许哭泣。不许杀牲。不许请师巫诵经。并谓将有高僧来为之超度。盘膝坐脱。经日面目如生。今日师来。得非法缘。”予许之。到其家诵经。放施食七日。阖邑官绅士庶咸来随喜。愿归依者又千余人。官绅拟留予住腾冲。予曰。“我为修鸡足山。来此募化。不能住也。”众皆欢喜。踊跃乐捐钜款。于是回山备粮。建造房屋。立定规约。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受戒法。是年四众求戒者七百余人。至是山中诸寺。亦渐改革。著僧衣。吃素菜。且上殿挂单矣。
[附记]一。陈太守兰卿。原籍浙江绍兴。生长昆明。归依昆明西山岩栖和尚。志心念佛。常持《金刚经。》工画兰草螃蟹。人争宝之。其早年回籍应试时。初到杭州。宛如故里。忽忆前生系西湖玛瑙寺僧。尝对友预言寺中景况。及旧住寮房内之陈设。乃至庭院中花木等。历历如绘。 群疑其诞。嬲之到寺。果如所云。又言其妻前生为玛瑙寺旁木鱼铺掌柜妇。曾供养袈裟一领。致结今缘。人闻益信而异之。其生平福报甚厚。子孙数十人。虽信佛念佛而无再披缁之意。光绪三十年。余住昆明福兴寺。常相往来。屡警之弗省也。经云。《富贵学道难。》惜哉。
二。腾冲东门外万佛寺有老僧。一生念佛。诵《金刚经。》行至笃。吴太史祖父常供养之。其媳将娩。忽见老僧入室。太史即生。异而趋视。僧果寂矣。
三。昆明燃灯寺僧妙湛。志心念佛。能背诵《华严经。》一衲之外无余物。专弘净土。道风广播。时云贵总督岑毓英。王文韶。极敬信之。请至官衙供养。嗣王入京。官大学士。一日。书房宴坐间。忽见湛来。俄报妾生子矣。即电昆明探询。知僧同时入灭。
四。唐蓂赓尝语余。其前身为招通府关帝庙僧。念佛诵经。苦行自持。乃祖深信佛经。尝供养诸僧。当蓂赓生时。该寺住持适至。渠常欲出家。终不果云。
附语曰。自佛教东来。各宗踵兴。法法皆可了生死。永嘉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了与未了。行者一揆。殊途同归。何容措论。此数僧者。行持真实。著人耳目。皆为予所亲闻。要亦暂时岐路耳。附此以告一切行人。应自警策。
[是年大事]日俄开战。中国宣言局外中立。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六十六岁
春。石钟寺宝林老和尚。请在该寺传戒。求戒者八百余人。法事毕。戒尘在钵盂庵闭关。余往南洋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毕。归依者数百人。毕。循千崖蛮。越过野人山。到新街。瓦城。因在野人山染瘴毒。至此发作。重病。在路边棚厂。昼夜发烧。扶病到柳洞观音寺。有一中国僧人。名定如者。予向伊行礼。不顾。乃在殿下趺座。至晚伊鸣磬上殿。予帮敲钟鼓。忏悔文毕。唱杀杀杀三拜。翌早上殿。诵毕。三拜。亦一样唱。予异之。故不去。早午晚葱蒜牛奶杂食。予不食。亦不言。饮水而已。伊窥知之。令饭粥不下葱蒜。予乃得食。至第七日。伊请予吃茶。询其拜杀之故。曰。“杀鬼子。伊原籍宝庆。父在滇任武官死。遂出家。在普陀接法。从竹禅和尚学画。前十余年由港到星洲。船中备受洋人虐待。极难堪。终身恨之。现在此间鬻画。人多珍之。故斋粮弗缺。十年来。僧人过此。装模作样。脾气古怪。难得你圆融无碍。故敢对你实说。”予劝以怨亲平等。气仍未消也。予病渐好。告辞坚留。予告以募缘之故。乃由伊送路费粮食。买车票发电至仰光。嘱高万邦居士接车。殷勤而别。
到仰光。高居士全家及龙华寺监院性源等到接。寓高家。备极优待。曰。“妙老和尚常念师苦行。几十年。未知消息。今闻师来甚喜。近有讯来。欲回唐山。修宁德龟山云。”连日陪游大金塔。参观各圣境毕。告辞。恐老人急于回国也。高居士送上船。并电槟榔屿极乐寺接船。船到埠。因船中有病疫死者。悬旗“打限。”即要船上人。在远处山上受检验也。千余人上山。上无遮盖。一任日晒夜雨。每日发米一小碗。萝卜二。自煮食。医生来每日看二次。七日人去一半。十日人都去尽。独留予一人。心焦急。病日加重。益形凄苦。渐不能进食。至十八日。医来。令移一净屋。无人居。心喜之。有一老人巡视。问之。为泉州人。伊叹曰。“此房是病人将死者乃令住之。以为剖腹之备。”予说明往极乐寺。老人动念曰。“我取药与你吃。”煎来神浀茶一碗。吃了两天。略好。老人告予曰。“医生来。听我在外面咳声。你即起。振作精神。拿药与你。你不要吃。”医生来。果如言。但以药开水。迫令食。无奈强食之。医去。老人来问药事。予曰。“已吃矣。”老人惊曰。“难活了。明天即来生。我给点药你吃。望佛祖佑你。”次早老人来看。我坐地上。睁眼不见人。老人抱予起。满地是血。老人又拿药来吃下。急为予换衣洗净地。叹曰。“别人吃了昨天的药水。不等断气就开刀了。你不该死。佛有灵也。九点钟。医生来。我作咳声。你装神气些。”时至医来。见我指一指。笑笑而去。问老人。曰。“他笑你不该死耳。”予告以高居士送我些钱。请你帮忙送点钱给医生。放我出去。即取四十元给老人。二十元以谢照顾之意。老人曰。“我不要你的钱今天医生是红毛人。不可以说。明日是吉冷人。可以讲。” 是晚。老人来说。“已与番人讲好。送二十四元。明天可以放行。”听之心安。谢老人。次早医来。看毕。唤船过海。老人扶予上船。雇小车送到广福宫。客堂见形容怪状。坐二句钟。无人过问。不禁悲感交集。喜不死于异域人之手。而悲知客僧之不知职责也。最后一老者出。即觉空首座。予称弟子某甲顶礼。拜下已不
能起。老者扶起。坐。曰。“高居士已来电二十多日。不知消息。老和尚与大众都急。你怎么弄成这样。”此时老少聚满一堂。百般现成。一室生春矣。噫。未几。妙老和尚赶至。曰。“天天望你消息。怕你遭险。我欲回闽修龟山。听说你来。故在此候。”予曰。“弟子罪过。”叙述一番经历。老人及大众惊喜。合掌念佛。同回极乐寺。老人令服药。予曰。“既已到家。妄念顿歇。将息数日。便好了。”后老人见予每静坐数日。诫曰。“南洋天气炎热。与内地不同。久坐恐戕色身。”予不觉也。老人曰。“你在此讲一部《法华经》结结缘。我即回国。你俟经毕。勿先回滇。来鼓山一转。我有事与汝说也。”送老人上船后。开讲。归依者数百人。马六甲埠诸护法。请到青云亭讲《药师经。》旋到吉隆坡。叶佛佑黄云帆居士等。请至灵山寺讲《楞伽经。》在各埠讲经毕。前后归依者万余人。
冬。滇省全体僧众来电。谓政府提寺产。寄禅(即八指头陀)等有电来约。请速回。共图挽救云。以岁暮在即。留吉隆坡过年。
[是年大事]清廷明令废科举。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十七岁
春。回国。船经台湾。参观灵泉寺。至日本参观各地佛寺。是时中日两国正暗中磨擦。对中国僧人。每多注意。更禁日僧来华。予欲联合中日佛徒事。以此缓进。
三月回国。抵沪。与佛教会代表寄禅师等同进京请愿。抵京住贤良寺。僧录司法安。龙泉寺道兴。观音寺觉光诸师。亲自招待。肃亲王善耆。请予为其太福晋说戒法。以及庚子随銮时各王公大臣旧友。多来相视。策划上奏诸事。得各护法帮助甚多。诸事顺利。奏上。奉上谕。
光绪三十三年 月 日
上谕。前因筹办捐款。叠颁谕旨。不准巧立名目。苛扰贫民。近闻各省办理学堂工厂。诸多苛扰。甚至捐及方外。殊属不成事体。著各该督抚。饬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地方官保护。不准刁绅蠹役。藉端滋扰。至地方要政。亦不得勒捐庙产。以端政体钦此。
此谕颁后。各省提寺产之风。遂告平息。
予留京师。商诸护法。以自清朝开国以来。于云南地方未有颁发龙藏。似应奏请颁藏经全部。法惠遐陬。旋由肃亲王发起。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曰。
为请旨事。据僧录司掌印僧人法安禀明。云南省大理府宾川县鸡足山钵盂峰迎祥寺住持僧人虚云呈称。本寺系为名山古刹道场。缺少藏经。愿欲请颁龙藏一份。永远供奉。查此山寺。即迦叶尊者胜会。其寺实属古刹。请颁龙藏。为崇佛法。经民政部尚书肃。柏林寺住持澄海。龙兴寺住持道兴等。加结前来。谨据情奏请。如蒙谕允。应由臣衙门传知僧录司。转饬办理。为此谨奏。请旨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六日准奏。朱批奉旨依议钦此。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奉上谕。云南鸡足山钵盂峰迎祥寺加赠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銮驾全副。
钦命方丈。御赐紫衣钵具。钦赐玉印。锡杖如意。
封赐住持虚云。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奉旨回山传戒。护国佑民。 内务府大臣传知虚云。谨领各件回山。永镇山门。善为布教。地方官民。一体虔奉。加意保护。毋得轻亵。此谕。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日给
请藏诸事。业已办竣。二十日接鼓山妙老来书曰。“藏经起行。先到厦门。由南洋运滇。经暂留厦。汝速回鼓山一晤。”
此次奉经南回。在京中各护法出力甚多。然由京至沪。由沪至厦。得养真宫转道和尚。佛顶山文质和尚助力不少也。予以岁逼。在北京过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十八岁
春正月。运经出京。先至沪。及厦门。全仗文质转道两师布置。 方抵厦。忽接鼓山来电。谓妙莲老和尚于正月在龟山圆寂。是时厦门诸山长老僧众到鼓山参加老人荼毗礼。灵塔移鼓山下院。筹善后事。予即兼程赴鼓山。建塔传冥戒等事。日夜忙碌。至四月十日进塔。当塔工竣后。半月滂沱大雨。众忧之。初八菩萨戒毕。天启晴。初九大晴。是日官绅士庶来山者络绎于道。初十入塔时。天坪祭斋百桌。大众诵经。上供毕。念变食真言时。忽一阵旋风。将诸祭品。旋于空中。灵龛顶一道霞光。直贯塔顶。众皆赞叹。礼毕。回寺又大雨滂沱矣。其灵骨以一半入塔。一半运南洋极乐寺供养。
当奉迎藏经与妙老人骨灰南行至槟榔屿时。观音亭及大众迎者数千人。当诵经毕。念变食真言时。又忽起旋风。将万花吹散。灵龛顶涌白光。直透二里外之塔顶。此二事予亲手所作。耳所闻。目所见者也。佛云《密行难思议。》论老人平生修持事。予所未知。亦未主行于禅净。惟以修建寺院。接众结缘为务。末后
因缘。有斯奇特。予自从披剃后。流荡四方。久未侍奉。且数十年不通音讯。有负师恩。然最后因缘。为其料理龛塔。分光舍利。忆其屡嘱诸事。又似有前知者。难以愚测。略叙事实。俟证将来。
乘船到丹那。观音亭请讲《心经》后。转船赴暹罗。船中无素食。终日趺坐。有一英人。过予座前。屡目予多次。问曰“和尚去那里的。”知通华语。答曰。“往云南。”伊即邀予至客房坐。出糕饼牛奶。予不食。问。“你是云南何处。”答曰。“鸡足山迎祥寺。”曰。“此寺规矩甚好。”问。“先生曾至此何干。”曰。“做过腾冲昆明领事官。到处参观过寺院。”英领事问予“到外国何事。”告以“请藏经回滇。因路费缺乏。先到槟榔屿化缘。”问。“你有公文否。”出公文证据及缘簿示之。领事即于簿上写三千元。亦奇缘也。请余食素餐炒饭。同船到暹罗上岸分手。
予住龙泉寺。讲《地藏经。》期内。英领事到寺相看。付三千元现款而去。他去后。予以回滇建藏经殿。需款甚钜。非数万金不可。而此行所获无多。于讲
《地藏经》毕。数日后即续讲《普门品。》听者数百众。
一日趺坐。定去。忘记讲经。一定九日。哄动暹京。自国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来罗拜。出定后。讲经毕。国王请至宫中诵经。百般供养。肃诚归依。官绅士庶归依者数千人。此次定后。足生麻痹。始只行动有碍。后则全身如枯木。不能执箸。食要人喂。护法聘中西医诊治。针灸服药。俱无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见。群医束手。惟身心泠然。并无痛苦。一切事皆放下。独有一事放不下。因有汇票缝在衣领。无人知者。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万一化身时。一火烧去。则藏经不能到。鸡山殿阁不能修建。这笔因果。如何能负。思深泪下。默祈迦叶尊者加被。时有昔日终南同住之妙圆师。见予下泪。口微动。即近凑耳倾听。嘱其取茶。祷迦叶。服下。心内清凉。即入梦。见一老僧如迦叶状。坐予身边。以右手摩我头曰。“比丘。衣钵诫勿离身。汝不须忧。以衣钵作枕。就好了。”听毕。即取衣钵作枕。回头已不见尊者。通身汗下。当下悦乐不能说。予稍能言。令妙师到华陀前求方药。只木栉夜明砂二味。服后目能视。口能言。再求一方。只赤小豆一味。以豆煮粥充饮食。不准吃杂物。吃二天。头略能动。再求仍是赤小豆。从此以豆为食。大小便通。秽如黑漆。渐渐知痛痒。能起能行。先后二十余日矣。谢大众劳心费力。妙圆师日夜护持。尤可感也。礼谢华陀。愿以后建伽蓝殿。必设师位。屡卜筶杯。皆如意。
病愈续讲《起信论。》将毕。槟榔屿极寺派善钦宝月二师来接。蒙暹罗宫内及诸王大臣。护法居士男女善信。都来送行赠资。得款甚钜。以予诵经事。暹王送洞里地三百顷。予送与极乐寺交善庆和尚。在此设树胶厂。予与钦月二师。同在厂过年。
[是年大事]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为行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六十九岁
春。予在洞里胶厂。偕善庆和尚到雪兰峨观音阁。此道场系庆老自建者。旋至怡保大小霹雳各处参观。后转往极乐寺。讲《起信论。》《行愿品。》所经各埠。信心归依者甚众。都在忙闹酬应中过日。在极乐寺讲经毕。即闭方便关。暂停讲。及不会客。在寺过年。
[是年大事]十月二十一日帝崩。庙号德宗。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崩。
宣统元年·己酉·七十岁
予由槟榔屿运经起行。抵仰光。高万邦居士到接。留住高家月余。亲自送至瓦城。高居士在仰光请一尊玉卧佛。拟送祝圣寺供养。船到新街。住观音亭。雇驮马到鸡足山。以物件太多。分盛三百余驮。独有玉佛太重。马不能任。雇不出人。暂奉于观音亭。至后数年。乃请回山。高居士留此四十余天。亲自料理。施财施力。诚为难得。人马同行。几及千众。经腾冲。下关各镇。多承地方迎接。在路上数十日。人马平安。独由下关进大理时。忽雷电交作。洱海波腾。云气变幻。作奇景。而无雨。至寺门。行迎经大典。安妥。乃大雨滂沱。次日仍大放晴。咸谓洱海老龙。来迎藏经也。是时云贵总督李经羲。奉谕派员到大理。率官绅接旨。迎藏。目睹斯事。同赞佛法无边。在大理休息十天。由下关赵州抵宾川县。直到祝圣寺。一路平安。无滴雨湿经箱上。奉经入藏。正值腊月三十日香会。万众欢腾。得未曾有。请经事至此。告一段落。
[附记]当经腾冲寓万寿寺时。正与提督张松林坐谈。忽一黄牛奔至座前。跪下。双目流泪。 随后牛主杨胜昌及多人至。杨以杀牛为业者。予向牛曰。“汝欲逃生。须归依三宝。”牛点首。为其说三归依。令牛起立。驯如人。以金酬牛主。不受。感斯异事。且誓改业。请归依。并长斋。 张军门感之。召为商店佣。
宣统二年庚戌七十一岁(一九一〇年)
自从前年奉上谕禁止提取寺产后。及藏经到山。全省僧伽。暂得安居。滇督李帅派员来山慰问。并令其家眷来寺归依。及赠礼物。函谢之。请戒尘师出关。劝诫诸山同遵戒律。提倡教育青年。革除陋习。鸡山道风为之一振。与宾川县长商释被禁僧于狱。及赦轻罪囚徒。
夏间。由鼓山转来湘中家信。弹指五十年。成诗三首。有“祇此一生清白业。更无余事记心田。”“久矣浑忘尘世事。莫将余习到云边。”后陈中翰荣昌。为作妙净尼留偈记。刊之石。
[附录]尼妙净留偈记
比丘尼妙净者。俗姓王氏。云公之庶母也。云公法名古岩。字德清。号虚云。湘乡人。俗姓萧。梁武之后也。父玉堂。佐治福建泉州府幕。母颜夫人。年踰四十无子。祷观音大士得孕。父母梦一长须青袍人。头顶观音。身骑猛虎。跳入床上。母惊醒。异香薰室。既生云公。落地乃一肉球。母大失望。气壅而绝。越日有卖药翁来。剖肉球得男。即云公也。庶母抚育之。云公性不喜茹荤。稍长就傅。不嗜儒书。性好佛经。父滋不悦。严责之。年十七。以兼祧故。父为娶二媳。一田氏。一谭氏。云公不欲也。遁于闽海鼓山。礼妙莲长老为师。同治三年甲子岁父去世。庶母遂领二媳入佛门为尼。田氏旧患咯血。披剃四腊即病殁。谭氏尚存。为湘乡观音山尼。法名清节。尝寄书云公。称己酉腊八庶母西归。当弥留时。跏趺留偈而逝。其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祇。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想益悲令人啼。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又一偈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沈沦。
云公得书悲喜交集。悲者悲抚育之恩未报。喜者喜庶母出家四十余年。命终心不颠倒。留偈而逝。即生西之兆也。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夏 陈荣昌敬撰并书
[附录]清节尼来书
拜违 尊颜。时深系念。奈云山阻隔。音问难通。疏慢之愆。职是之故。遥维 德公大和尚。动定绥和。法体康健。曷胜远祝。忆君遁别家山。已五十余年。寤寐之间。刻难忘怀。未审道履何处。仙乡何所。未获卫侍左右。实深歉仄。今春正月。侧闻高隐闽海。优游自得。闻之不禁悲喜交集。然究未知的实下落。真令悬恋难测。因念上离父母养育之恩。下弃吾等结发之情。清夜思惟。其心安忍。况今兄薄弟寒。父母年迈。吾等命乖。未能兴宗继嗣。家中无倚靠之人。宗嗣无接续之丁。每忆念及。未尝不涔涔泪下也。儒以五常为道。昔湘仙尚度文公及妻。且我佛以亲怨平等。调达耶输。尽先度之。想吾等与君岂非缘乎。既不动乡关之念。还须思劬劳之恩。吾等无奈之何。今将家事。略述大概。自驾别后。慈父令
人四探无著。恸念于怀。常感有病。告老回家。养病一年余。至甲子年(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巳时逝世。丧事办妥后。姨母(即庶母王氏)领我并田氏小姐。同入佛门。姨母法名妙净。田氏鹅英法名真洁。我名清节。家事概交叔婶料理。多作善举公益。余不烦叙。鹅英吐红。披缁四腊。撒手西归。乙亥年。伯父在温州病故。我大哥现牧西宁府。荣国(从弟)偕鹅英三弟赴东洋。华国继续君嗣。至富国从君去后。未见信音。古谓大善无后。君虽僧伽再世。然顿绝二祠香烟。虽是菩萨度尽众生。未免使愚迷谤无孝义。吾本于孝义有亏。常慕君之灵根深厚。志昂誓坚。若莲花之不染污泥。又何必远离乡井。顿忘根本。吾之所以痛苦呈书者。特为此也。去冬(宣统元年)己酉岁。十二月初八辰时。姨母王氏(即比丘尼妙净)告辞西归。在弥留时。跏趺说偈。(偈见留偈记碑中)偈毕。敛视寂逝。异香数日。端坐巍巍。俨然如生。嗟乎。世虽梦幻。木人也感涕矣。今寄数语。使知家中事务。信到之日。速请束装就道。万勿迟延。并将富国一同回家。不枉清节倾渴翘冀。竭尽愚忱。是吾所深幸也。况兹圣教凋凌。楚夏风俗。 君岂不知。伏祈我师如迦叶尊者。放紫金光。同作法侣。满腔蓄泪。尽形一望也。鄙语千言难尽。意义在不言中。匪朝匪夕。盼祷无涯矣。肃此敬叩慈安。伏乞丙鉴不宣。
君亦鸿雁别故乡 冲霄独自向南翔 可怜同巢哀哀侣 万里秋风续恨长望断天边月 泪泉泻满睛 我栖湘江上 竹痕已成斑
君必成大道 慧业日当新 昔时火宅侣 原是法城亲观音山尼弟子清节顶礼百拜哽咽泣书
时(宣统二年)庚戌二月十九日优昙钵华记
妙法莲华经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此云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如来于三乘调熟之后。方说妙法。声闻弟子。皆蒙授记。此华表当来果位。故言灵瑞。今闻法者之先兆也。滇西鸡足山。为大迦叶守衣入定之所。山周数百里。诸大菩萨灵迹显化。所在多有。唐宋元明清初诸大德高僧。小澄。慈济。源空。见月。宗屿。大错。担当。一时龙象。固常胜矣。历世劫乱。寺毁于兵。咸同以后。滇之佛法衰极。至道场地半化灰烬。寺之存者亦无好住持。名虽出家。不闻三学。且全失僧伽仪表。丛林败坏。颇难尽述。清末。虚公德清禅师。来礼初祖。彼时全山无一留单之处。师叹初祖道场。宗风沦坠。律教无闻。乃发愿振兴十方丛林。为全山模范。爰就钵盂峰下。旧钵盂庵遗址。辟山启土。肇建护国祝圣禅寺。数年而成。僧规以整。是年入京请藏。蒙赐紫衣。敕题匾额。奉旨回山。是年师升座为大众讲《楞严经。》庭前古栗。忽涌优昙钵华数十朵。大如盆。形若芙蕖。色似黄金。含裹香蕊。中虚体洁。数月
不萎。见者称异。鸡山多不闻佛法。今忽得闻。亦如优昙一时现耳。其灵瑞不可思议。明憨山大师未出家时。有植庭蕉。抽金莲花一朵。三月不萎。后果为人天师表。及迁粤中。兴六祖道场。立法会于法性寺。庭除又涌金莲一朵。往往法道之兴。必有瑞应。为之先兆。古德高僧。光昭日月。道被寰中。不一而足。六祖未出。菩提早种于戒坛。罗什未至。连理遽生于殿阁。如斯瑞应。教典有徵。虚公讲经。古栗开优昙花。传戒云栖。枯梅又开莲萼。名同憨山。而两处瑞应。亦与相同。今之德清。安知非昔之德清耶。其本迹惟智者知之。而卜吾滇佛法之将盛于元明以前也。今祝圣住持圣空和尚。徵文于余。因作颂曰。
诸佛出世甚难值 闻听佛法尤难得 譬喻优昙胜妙华 过三千年乃一出
凤鸟不至河无图 圣人兴叹吾已夫 五浊众生业力强 无佛威德谁能除
承佛咐嘱诸圣贤 应化劫劫与尘尘 虚空有尽愿无尽 自觉觉他觉行圆
故有菩萨弘法者 必现瑞应照其先 憨山两见金莲花 光昭日月被寰宇
虚老来滇兴古寺 两见优昙生古树 乘愿再来菩萨行 功圆万行弘六度
鸡山初祖之道场 禅风寥落衰已极 末运世逢续祖灯 艰苦惟凭悲愿力
云栖正待至人来 鸡足更将千圣出
庚戌秋九月菩萨戒弟子张璞弘西谨述并书
[附记]余住鸡足山祝圣寺。有侍者崇法。人极诚实。民国元年。李协统根源。率兵入鸡足山。毁寺逐僧。全山僧众。命且不测。独见崇法聪明可喜。命导之各处巡看。絮絮询山上事。崇法力白众冤。李信其言。全山乃获安。众德之。崇法披剃于镇南州南山寺。有田数十亩。没于官。 李询知。饬县官还其田。且命其为南山寺住持。崇法弗愿。坚留侍予。时予为佛教会事。至省奔走。崇法负病随行。途中疾剧。竟不起。历三日。面容如生。余痛悼之。荼毗归其骨于筇竹寺普同塔。忽忽数年。几忘之矣。民六年。由缅甸运玉佛回鸡足山。途经金牛台时。有悍匪盘踞于此。 四出掳掠。匪首张结巴。杀人无厌。人皆不敢行。余此行。骡马数十。驮银票数十万。至此进退维谷。无已。冒险至镇。寓店中。行李骡马悉陈之门外。余乃静坐一榻。姑俟之。忽见崇法进门。 俨如生时。搭衣展大具礼拜。语余曰。“和尚勿虑。弟子一路随侍左右。今晚匪不回矣。”余知其鬼也。遽起掌之曰。“汝死鬼。还来骗我。”霍然而醒。鬼亦随逝。是夜。果安谧。免于劫难。独怜崇法。冥冥中犹依恋不舍。一掌之下。或顿醒乎。
[按]崇法澄净二侍者。年相若。并是英灵衲子。侍予之诚。死而不逾。崇法之力疾侍予。为教务奔走致死。尤足为后贤风范。因附录于此。
[是年大事]日本灭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