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解脱与三摩地

摘自南师《瑜伽师地论》讲座录音40-08B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十一卷)

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是修净土、密宗、显教、禅宗——无有此说皆为魔说,皆是魔言,有此道者是为佛说。我沉重地告诉你,这叫做法王法。这句话有业障的人都听不进去,马上就听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要。什么叫得定呢?“三摩地”?“谓于所缘,审正观察。”我讲累了,你们哪一位代我讲讲看?讲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的谁不错啊?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是少错。你们连有学地还谈不上呢。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啊,到了大阿罗汉得灭尽定者才是无学地啊。所以你们尽管讲这两句话,同时也是考你们呢。

不要讲下去,全错了。你们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告诉你们注意教理,修止观、参禅、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数那股气做会计师也好,学念佛机,密宗的观想也好,修定必须以所缘的境界来修,缘于境界。念佛一定,这一句佛号就是你修定的所缘;观想白骨观,比如从趾头开始这个白点,这一点就是所缘;修准提法,观准提菩萨的一只手或者一只眼,这就是所缘。所谓修定,意识境界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境而修,缘影而修。《楞严经》上说:六尘缘影都不是,那是讲本体,讲做功夫必须要意识起所缘。所以你们基本上是一路(都)错了,有些人,比如从智师(即首愚法师)、张尚德,有一部分对,有一部分不对,逻辑不清楚,因明不清楚,就是说要定在所缘上。你们讲不出来的就更要注意,本来就胡涂,修什么啊?

所以,念佛一心就是意识所缘在佛号上;观想的时候,意识就起在观想上;看光的时候是眼根,意识就起在光上。这个所缘境“审正观察”,这个时候我是作意修,修本来是不作意,你作意要使它成:我要观阿弥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观眉间白毫光相,或者观胸前万字轮相,就观这一点,正思维,“所缘”“审正”。观万字轮的时候:“我等一下,这个我不适合啊,我还是看这个好了。。。哎呀,这个头上恐怕血压高啊,我还是看佛的手指头好了。”这已经不是“审正”“所缘”了。

比如,你们有些没有受灌顶,有些受过灌顶的,修准提法,叫你观心月轮中的Ong字,就是所缘境,行住坐卧都是这个所缘上,不能断,要清明自在,要“审正观察”,此心专一在这个境界上。你们讲的“所缘”,佛学都对:“所缘者,耳朵眼睛反省自己观察。”那是行为,观空所缘,念念观空,那么,观空,空也是一缘,坐下时万念放下,就是观空,永远住在空上,就是所缘在空。我万念不起,这个所缘就是空。身体丢掉了,所缘在无相,也是所缘。八万四千法门,大小的修法,无一不是所缘之境。所缘缘到什么叫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乱,“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于所缘,心住一缘,专一了,“心一境性”,这就是得定。你们得定了吗?打起坐来在那里干什么?你们打起坐来是缘散乱,对不对?缘散乱心而修,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好一点的,他生来世人中再来,不然变猴子啊变那些爱跳的种种,因为是依散乱心而修,很精灵,而有业果,是恶果,所谓种善因而得恶果者的修行人。所以要正思维修,很严重地告诉你们,包括了显教密宗的正法修行之路,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即魔说,你们注意。(有问:。。。)那是缘空啊,什么叫(坦然)?缘空而已。你有所不懂,以为自己懂。“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一切佛经,教我们修行之路,释迦摩尼佛教我们出家在家的人先要修到无漏果,就是大阿罗汉。修无漏果的方法里头,必须先要修定,不修定不叫修行,不叫出家,也不叫学佛。

“后说解脱。”得了定以后,再谈解脱。定都不能得,你解脱个什么?身心粗重,烦恼重重,你解脱个什么?懂了吧?这一段你们要抄下来啊,不是贴在墙上,贴在额头上,这就是真学佛了。

“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佛教我们修行之路,没有那种大小乘不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后才能真解脱。定的境界,“三摩地”,就是至善,因为烦恼不起,妄心不起,既不行恶,也不做善,是名至“善”,无善无恶。就是六祖告诉我们的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善”成就了,圆“满”了,这个定的力量对于一切“烦恼”不起,此“心永”远得“解脱”。

“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所以佛说法,在这个欲界世间里,告诉我们世间人,我们都是有漏之(人),六根都在漏。“有漏”的当中,“先说解脱”,方便变了,有时候佛是先告诉我们“解脱”,这个解脱是方便,先看透,解脱了世间。但是,解脱了干什么?解脱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脱不修定,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外道。或者是哲学家、思想家,你看很多文人、艺术家、画家、诗人,文字好的,苏东坡的境界,“人生踪迹似如何,应是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迹,鸿飞哪复计东西。”非常解脱,没有真功夫,不得定。所以有那个有名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师两个的,他自己认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师看后提:放屁!给人送回去,他就来了:“我这个境界,你怎么说我放屁啊?”“既然你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解脱,不得定,有什么用?理解上解脱了,以为自己对了,不能心一境性。故佛有时候“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

“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为什么有时候先说解脱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脱以后要你开始修,悟到这个理后修。因为“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晓得我们起观,心缘一境的修法还是方便方法里头的过河的一只船,过了河这个方法要丢,但是你没有过去时不要丢,你根本没有过去。方便究竟,所以起心动念“作意”修,不是不作意修。比如净土法门的念佛,为什么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呢?“作意”修,转意识业力,转成那个境界,故唯识讲转识。慢慢作意成就,世间“烦恼断”,世间烦恼断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的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知道清净,理论上知道,有解脱知见,没有解脱功夫,没有得定——你不清净。所以一般学佛的,不管在家出家的:口口谈空,步步是有。都讲空,脾气一来:“格老子的!”你看有没有?你们空了个屁?屁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就不解脱了,为什么?没有定境。那有什么用?所以佛说法有几种方便,重点还是要你修止,定境。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有时候佛经教育我们的方法是同时说定的境界以及解脱的方法。

“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总而言之,佛是告诉我们: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怎么方便修呢?“究竟作意”修。当你没有听过净土时,你不晓得修净土,修了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过是作意在净土境界,是意识造作出来的,天堂、地狱、人间都是意之作意。

“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无间道”即没有间断性,行住坐卧,坐时醒时随时在定中,在解脱中,这叫“无间道”。入定的时候得到解脱,解脱了烦恼;不入定的时候,烦恼又来了,这不是“无间道”。要昼夜六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无间道”,没有间断性。在这个“无间道”的定境界里,由于这个三摩地定,一切烦恼当然解脱。“与彼解脱俱时有故”同时存在,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之路,懂了没有?这段要抄下来啊,说不定我哪天就考你们,至少你们背下来这一段,就答一百分。若做到了,明天就可以下楼了,就可以毕业了,就不要在这里再读了;做不到啊,你在这里修一万年也修不成功。这里的教育目的是这个,至少我要求的教育目的是这个。不是这个目的,老实讲,我迁就你们一个学期,做不到的,我不干了,不干就关门大吉,今天是世界上没有第二人干,我可以吹这个牛。千万注意啊,此生出家所谓何?为得。。。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已经讲过了,今天到这里为止吧?这一段那么重要的东西啊,回去好好地如牛吃草一样反刍,先吞下,再吐出来慢慢嚼,嚼烂。一切修行之路皆是这个。所以你们上座静坐,于所缘境“审正观察”,达到“心一境性”就是止观双运。“审正观察”是观;“所缘作意,无间不断”是止。一切佛法,禅宗也好,密宗也好,都不离止观,乃至成佛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观而已,千万注意啊。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L_1_7

本文转载自网络,作者不详。

 

三十年来,Gordon Hempton环绕了地球三次,为的是收集世界各地的自然声音。与其他环境议题一样,Gordon Hempton发现自然界的寂静正在不断被人类入侵,为了保存声音领域的纯洁,他发起「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计划,希望世人能把「寂静」重现,因为「寂静不是令东西消失,而是让所有东西呈现」,只要我们静下来,便会听到大自然的奏乐,那是影响我们身心灵的谐和音乐。

L_3_8

27岁才尝到真正聆听
Gordon Hempton原想成为植物病理学家,1980年在由西雅图开车前往麦迪逊的研究所途中,他选择停于一片玉米田上休息,想不到这小小的决定影响了他一生。他躺在玉米田上,正要休息之际,却忽然听到一阵蟋蟀的叫声,就像多重合奏般美妙,他感觉到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风雨即将来临。在雨落下之前,雷声率先响起,轰隆隆地自远方翻滚而来,回响不绝,磅礡、深沉,灵魂为之震撼。Gordon
Hempton不禁心想:我已经27岁,为甚么从来没有真正聆听过?其后他不惜退学,当信差打工,为的只是“become a better listener”。


L_2_7

后来Gordon Hempton成为了声音生态学家,从事生态声音录制30年,iTunes上也能找到他的「音乐」。在这过程中,他渐渐发觉地球上的寂静之境正在迅速消失。以美国为例,能够让人至少享受到15分钟大自然宁静的地点,现在只余下12个。原本是避世天堂的国家公园亦深受其害,日间平均不到5分钟便会出现一次人为声音骚扰。为此,Gordon Hempton于2005年开始了一项保护寂静计划,他在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放置了一块小红石,并命名它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噪音,记录时间、噪音入侵的程度以及噪音的来源等各项数据。然后,他会主动联络制造相关噪音的人,向对方解释保护仅存自然寂静的重要性,并附上一张纪录大自然被噪音入侵前后状况的CD,请求对方自我约束。

大阳能点唱机
寂静对我们来说有何重要?Gordon Hempton以大阳能点唱机比喻这个地球,吸收最多阳光的地方,声音愈是多元丰富。他在TED的一次讲座里,顺序播放在亚马逊、中美洲的Belize、邻近俄罗斯的Georgia,最后是华盛顿所录到的声音,大家能明显听出亚马逊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其后随着地方转变,声音的活力不断递减;而声音一转,在设有巨形厂库的城市里,我们听到的是低频率的持续机械声,它们不像打桩般吵耳,却一直存藏于耳膜之间,这声音影响附近超过1,000平方英里的环境,淹没大自然的歌声。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枯燥声音。

Gordon Hempton表示,单凭声音,我们能够判断一个地方的生命力,环境的健康状态,但今天我们却失去了这个「聆听」的权利。于城市里,要求「寂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最起码,我们还可以为保存国家公园里的「寂静」而努力。只有真正处于静谧状态,我们才会发现地球是如此热闹雀跃,内心才有被大自然抚顺平静的机会。

Page 87 of 95
1 85 86 87 88 89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