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萨根:暗淡蓝点

《暗淡蓝点》、《苍蓝小点》或是译为《淡蓝小点》(英语:Pale Blue Dot),是一张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显示了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中。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因而得到灵感,写成了《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在1990年2月14日,当时旅行者1号太空船刚完成其首要任务,即将飞出太阳系。卡尔·萨根说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让控制中心发出指令,指示太空船向后看,以拍摄它所探访过的行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终从这个动作中编译出60帧照片,辑成了一幅太阳系全家福。当中一张照片刚好把地球摄于镜内。地球在这张从40亿英里外(64亿公里外)拍摄的照片中,只是在粒状照片里的一个渺小“暗淡蓝点”。

卡尔萨根在其1994年所著的《暗淡蓝点》中记录了他得到的启示:

再来看一眼这个小点。就在这里。这就是家。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一个你爱的人,每一个你认识的人,每一个你听说过的人,每一个人,无论是谁,都在此度过一生。我们所有的快乐和挣扎,数以千万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体系观念意识,以及经济学原理教义,每一个猎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或摧毁者,每一位君王或农夫,每一对陷入爱河的年轻伴侣,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所有充满希望的小孩、发明家或探险者,每一位灵魂导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所谓的‘超级巨星’,每一个所谓的‘至高领袖’,每一位我们人类史上的圣人或罪人……我们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于这样一粒悬浮在一束阳光中的尘埃上。

地球,只是浩瀚宇宙竞技场上一个小小的舞台。想想那些帝王将相扬起的腥风血雨,只为在荣耀和胜利中,短暂享受主宰著一个小点上一小部分的滋味。想想有些永无止境的残暴,竟然就发生在这个小点上某个角落里的一群人、与几乎分不出任何区别的同样这一个小点上的另一个角落的另一群人之间。他们之间的误解能有多频繁,他们之间想灭掉对方的愿望能有多迫切,他们之间互相的仇恨能有多炽烈。

我们的装腔作势与妄自尊大,我们以为自己在宇宙中享有特权的幻想,都被这颗发着微弱蓝光的小点所挑战。我们的这颗星球,是一粒孤孤单单的微尘,被包裹在宇宙浩瀚的黑暗中。在我们有限的认知里,在这一片浩瀚之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救助会从别处而来帮助我们救赎自己。

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唯一所知有生命居住的世界。没有其他地方——至少是在不远的未来里,可供我们这一物种移民。我们能够造访,但尚不能常驻。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为止只有地球是我们的立足之地。

有人说,天文学是一门令人谦卑的、同时也是塑造性情的学问。也许没有什么能比从遥远太空拍摄到的我们微小世界的这张照片,更能展示人类的自负有多愚蠢。对我而言,这也是在提醒我们的责任所在:更和善地对待彼此,并维护和珍惜这颗暗蓝色的小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园。

多芒揚唐仁波切簡传

(图文均来自网络)

第一章 出生及轉世認證

多芒揚唐仁波切於藏歷第十六勝生週期的地蛇年之十一月十日特殊時日,時值公元1929年,出生於錫金境內一個名叫“揚唐”的地方。父親是從多康卓千過來的貝瑪卓度,母親名為丹增確準,她是揚唐阿聽的女兒,出自名為“臧沃白玉岩”這個族系。出生時有彩虹出現等等許多稀奇的瑞相。仁波切出生時,在牙上有“嗡”字、腳底有右旋白螺自然浮現出的形象,並且異於其他孩童,身體很快地發育。

仁波切的前世多芒大伏藏師(多芒德千)為拉尊南開吉美的化現,這在金剛伏藏文獻中有授記。

文獻中云:“奧明具樂蓮花網之洲,不變祥德之地哲莫雄,吉美巴渥袞桑南嘉尊,降下不壞金剛表法雨。為利藏地康區諸多眾,埋藏瑜伽名為多傑者,憶起過往意界自然生。”

拉尊南巴家瓦的二次伏藏——持明命修增補章裡面提到:“瞻洲中心聖地哲莫炯,天山心帳金剛岩洞中,一切持明上師精華意,南開吉美之幻化瑜伽。自生金剛密語自解釋,淨相上師持明命修之,增品遇者自然得解脫,吉美巴渥袞桑南嘉之,化現多傑德千林巴尊,決斷不變金剛密語善。”

此外,還有:“比瑪幻現哲炯卓千巴,黑如迦尊南開吉美力,再現名為吉美巴渥者,第三世為多傑德千林。”

諸如此等了義金剛文獻中所讚譽一般,嘉瓦拉尊千波,其化現為剎通吉美巴渥,他復化現為多芒德千或稱多傑德千林巴。這位無有爭議的大伏藏師取出了持明命修的增補章,以及十二余函新伏藏等地伏藏及意伏藏,全然維續了拉尊南巴嘉瓦伏藏終章,並且廣大利益眾生。

他的再化現,即是多芒揚唐仁波切,或稱全名為袞桑吉美德千韋色多傑。第五世卓千仁波切圖登卻紀多傑等大師認證他為多芒大伏藏師多傑德千林巴的轉世。

並且囑咐道:“前往秘境哲莫炯(錫金)的揚唐地區,肯定會毫無困難地找到(多芒德千的轉世)。”於是多芒梭珠等人前往錫金尋找,來到揚唐地區時,碰到幾個在玩耍的小孩,其中一個小孩來到他們面前,用錫金話對他們說:“你們實在是太慢了!”他們詢問了他地名和父親的名字,他回答:“這個地方叫揚唐,我爸爸名叫貝瑪卓度。”並且對他們說:“來我家吧!”

尋找轉世的眾人對這個小孩深感稀奇,對他的父親說:“這小孩蠻稀奇的。”父親也說:“就是啊!當初這孩子出生的時候,天空還響起了這樣的聲音,我把它紀錄成文字。”於是把文字紀錄拿來給眾人觀看。

文字記錄上寫著(當初天空響起的聲音):

“谷頂皓白雪山如佛塔,谷尾浩大川流如鐵銬,谷腰如同金剛之座上,乃吾多傑德千林巴也!”

眾人看到這些文字之時,小孩的父親完全不曉得這群人前來的目的是什麼。這份授記文和第五世卓千仁波切所說不謀而合,無有牴觸之誤。於是,多芒梭珠仁波切認證這名小孩為德千林巴的轉世。

第二章 從錫金迎請到康區,舉行坐床典禮

仁波切的轉世確定無誤找到後,多芒梭珠仁波切等人,供養金、銀等許多種珍寶。仁波切9歲時,主從眾人從秘境錫金,以騎馬的方式,經過拉薩等地,沿路在衛藏的一些大聖地朝聖之後,在14歲那一年(西藏第十六勝生的水馬年,值公元1941年)抵達了位於現在多康哲霍地區章郭宗境內的多芒寺聖教善增洲,或稱多芒賢緣寺。在前世多芒大伏藏師(多傑德千林巴)的法座上坐床。

仁波切的出生地是現今印度的錫金省境內,從這個地方將轉世的仁波切迎請到康區章郭的李闊瑪牧民區裡的多芒寺,在歷史上像這樣到這麼遠的地方尋找、迎請轉世高僧的例子十分罕見。

第三章 於諸多善知識尊前精勤聞思學習

仁波切從小時候起,便在他前世的弟子多芒梭珠仁波切為主的多位善知識尊前,除了勤於學習諸如文字讀寫、舞、繪、聲等等金剛阿闍黎所必備的科目之外,也在匝卡喇嘛粗洛、白玉祖寺特地派來的堪千貝瑪、堪布洛桑卻札、祖古耶謝多傑、拉霍卓珠、堪布圓嘎、剎通敦炯林巴的兒子加空祖古多傑展度、余括恰撤瓦、瑪尼喇嘛貝瑪悉地等許多具格的大師尊前,於包括一般科目在內的無量顯密經論,圓滿了聞、思、修,並且主動修持了義隱密大瑜伽秘行,一心專注在閉關修行。仁波切自己時常提到,自己不共的上師,主要是主千林珠仁波切、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以及色拉揚珠仁波切等大師。

第四章 時代變遷之中,牢禁二十餘載

仁波切和多康一帶的許多大上師們曾經計劃流亡,於是來到了多扣主千寺。仁波切向他的根本上師主千林珠仁波切(請參見註釋)詢問自己是否需要流亡。上師開示道:“無論有多少艱辛困難要承受,都要去承受,你不可以流亡。”

於是仁波切聽從上師囑咐,面對危險,來到他所庇護的克朋裡扣瑪的地區。爾後,他被關入監牢,仁波切在牢中度過了二十餘年的時光。

那時候,在他的監牢中,還有許多康區的上師、祖古,最重要的是色拉揚珠仁波切也跟他關在同一個牢獄,所以平時得以獲得許多深奧秘密修行的法宴。儘管當時必須承受各種身體上的煎熬逼迫,仁波切予樂、受苦,並將違緣視為行善的鼓動力量,在牢中主要是以修行來度過時日。仁波切在閒談時,對弟子及有緣眾提到,他得以在監牢之中行持他的主要修行。

政策稍加寬鬆之際,仁波切得以從獄中釋放。他不只成為大眾虔誠信慕的大上師,由於他出生於印度,中國政府已準備好請他在甘孜州政協中工作。於是仁波切藉此之便,盡其所能地進行復興聖教及文化等相關工作。

第五章 以灌頂、口傳、竅訣來成熟度化有緣眾

仁波切以深奧的灌頂、口傳、竅訣,接引有緣眾生成熟解脫。

1999年到美國加州及首都華盛頓,分別傳授“寧體雅錫”的灌頂和口傳。

2000年,貝諾仁波切在位於印度南部的寧瑪派大寺院——南卓講修廣弘寺(即南卓林寺)對廣大群眾傳授大寶伏藏之際,揚唐仁波切應貝諾仁波切之請求,對以貝諾仁波切為首的廣大信眾傳授了他的前一世多芒大伏藏師法藏的完整灌頂。

2010年1月29日起,在二十多天當中,仁波切應舊譯教傳維護學會之請,在菩提迦耶對僧俗大眾傳授了舊譯教傳(嘎瑪)的灌頂。同年在錫金貝瑪揚澤寺傳授了拉尊南開吉美的完整法藏,以及大伏藏師嘉村寧波“稀寶總集”(一般譯為“三寶總集”)完整法藏。

2011年,仁波切在尼泊爾虛空鵬集寺(南卡芎宗寺),向第三世德嘉祖古為首的大眾傳授了“寧體雅錫”灌頂和口傳。

2012年,應舊譯法脈維續學會之請,仁波切在菩提迦耶向1700位信眾傳授教傳嘎瑪的口傳以及八教如來總集的灌頂。同年,仁波切來到Rigpa佛法中心在法國的惹那林寺,傳授持明吉美林巴的法教。

2013年4月,仁波切在美國加州嘉初仁波切的寺院“烏金金剛座”(Ogyen Dorjee Den)傳授舊譯教傳(嘎瑪)灌頂等。仁波切以正法滋養具信弟子眾,將許多有緣弟子眾引向解脫成熟之道。

第六章 復興聖教之相關佛行事業

西藏雪域當中,從外在形相來看,佛教僅存其名,而事實上,執持聖教的諸多大師仍然住世。如同重燃聖教餘燼一般,仁波切扛起復興他所觀護的多芒寺之責,重建了大殿及殿中聖像,同時,也新建了佛學院及修行院。當前正是多芒寺講、修、羯摩三項事業正在蓬勃之時。

仁波切從監牢釋放之後,並沒有在西藏住很久,而是來到印度,駐錫在他的出生地:錫金。秘境錫金聖地初開之際,嘉瓦拉尊千波、阿大森巴千波以及噶陀袞度桑波(即噶陀仁增千波策汪諾布)一同會集。揚唐仁波切在三位大師當中阿大森巴千波往昔的駐錫地——紅宮,新建了阿大菩提法林寺(Ngadak Jangchub Choling),內奉主尊為千手千眼觀音。

同樣地,仁波切也在噶陀袞度桑波過往的駐錫地——曼達崗上新建了噶陀寺,內奉主尊為蓮花生大士。仁波切還在玉僧地區的中心,新建了世上罕見的轉經輪殿,內有十八個銅、金等材質做成的大轉經輪。

仁波切繼續從事復興聖教的事業,現今雖高齡85,仍然健朗地為了教法及眾生持續奉獻當中。

2016年10月15日,揚唐仁波切示現圓寂。

編譯註:

*這一系列相關文章乃轉譯自藏文期刊《舊譯持明》中的藏文文章,原文作者為色達慈誠。這篇文章收集了一些文獻,並且有和仁波切的近侍徵詢相關資料,所以豐富而寫實是本文的特色,不同於一般網路上或書中流傳的仁波切傳記。

**由於仁波切一向謙遜低調,基於種種考量,我們選擇性地沒有譯出原文當中刊載的幾項神奇的事蹟,敬請見諒。

註解:

1. “哲莫雄”、“哲莫炯”以及“哲炯”均指當今的錫金(Sikkim)。

2. 拉尊南開吉美、拉尊南巴嘉瓦、拉尊千波均指同一人,惟不同名號。他是揚唐仁波切轉世世系之基。

3. 拉尊南開吉美第17世紀時在錫金取出“持明命修”伏藏。多傑德千林巴(揚唐仁波切前世)取出了持明命修的增補章,這個部分稱為“二次伏藏”。

4. “比瑪”指比瑪拉密扎。

5. 多芒梭珠是多傑德千林巴(揚唐仁波切前世)的一位弟子。

6. 揚唐(Yangthang)位於錫金境內貝林(Pelling)和給辛(Gyazing)兩個地方的中間。

7. 谷頂雪山指的是錫金境內著名的雪山“康間炯卡”(Kangchenjonka)。

8. 谷尾指的是在錫金給辛地區(Gayzing)兩條匯流的大河,彙集之處兩川交結狀若鐵銬。

9. 谷腰指的是在康間炯卡雪山及給辛大河中間一帶,也就是當今的貝林地區(Pelling)。“如金剛之座”指的是拉尊南開吉美在貝林所建的貝瑪揚澤寺(Pemayangtse Monastery)。楊唐仁波切被認證後,直到前去康區之前的幾年間,是駐錫在這間寺院。這間寺院也是目前世上僅存少數專修拉尊南開吉美“持明命修”伏藏法脈的寺院。

10. 多竹千仁波切有兩個應化身,一位是主千林珠仁波切,是仁波切在西藏時期的根本上師之一,已經圓寂許多年。另一位多竹千仁波切目前駐錫在錫金首都甘多。兩位多竹千仁波切都是揚唐仁波切的上師。

崇迪·卓尊者 (Somdej Toh):旧业无法消除,但新的善业会帮助你。

崇迪·卓 (Somdej Toh) 尊者教导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

旧业无法消除,但新业会帮助你。

儿子,请记住,有意而为之的业,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梵天或天神都无法帮助你消除这种恶业,你必须自己去做。

Suad Mon,Pawana(念诵,修心),慈悲,施展慈心,这种善行的果报将会帮助你。

人类知道如何每天沐浴几次身体,以清除身上的污垢。

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冥想一分钟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结果,他们的心仍然被贪、嗔、痴的烦恼所污染。

若知其利,持戒修心,贪嗔痴自然消失。

当我们使心走中道,不喜不怒,则与阿罗汉无异。

南泉道者~死而复活,始知積德修福。

(圖文均來自網絡)

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旁,南泉禪師道:「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於是相偕一同去報告南泉禪師:「剛才有一位雲水參學的禪僧圓寂了。」

侍者和堂主話剛說完,卻見一知客僧匆匆地跑來,向南泉禪師道:「剛才圓寂的禪僧又復活了。」

南泉禪師問道:「那位逝世的禪僧既已活轉過來,現在怎麼樣啦?」

知客僧道:「他很想見見老師,但那是一個不知修福,不肯結緣的人。」

於是南泉禪師就到涅槃堂見生病的禪僧,並問道:「方才你到哪裡里去」

病僧回答道:「我到陰間去了!」

南泉禪師道:「陰間的情形如何?」

病僧道:「我大約走了一百里路的時候,就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是喉嚨乾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進大樓台閣中,因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才一上樓便見一位老僧,對我怒吼,不許我上去,嚇得我抽身就往後倒下,所以現在才能再見到老師。」

南泉禪師申斥說:「那是一所多麼富麗堂皇的大樓閣呀!但沒有積聚福德,怎能進去?假如你不是遇見老僧,恐怕早已鑽進地獄受苦了。」

從此以後,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積德修福,活到七十多歲才安然坐化,所以人們便稱他為「南泉道者」。

昆努仁波切

(图文均来自网络)

昆努喇嘛滇津蒋称,英文Khunu Lama Tenzin Gyaltsen,又称为Negi Lama ,1894年~1977年(生卒年)。他精通藏传佛教各派的教法,尤其在传授《入菩萨行论》方面颇有造诣,是当代最杰出的佛教学者之一。

1895年,昆努出生在印度金瑙尔县的松南村。他的父亲家族信奉宁玛派,母亲家族信奉竹巴噶举派。在他年幼时,他被送到母亲的娘家,并开始在舅舅的指导下学习。随后,他跟随夏迦师利的大弟子索南坚赞深造。

1913年,昆努前往甘托克(锡金),在那里结识了乌金·丹增仁波切,他是一位游历西藏并曾在楚布寺居住过的学者。昆努在隆德寺跟随乌金学了3年的梵文文法。随后,他前往扎什伦布寺(日喀则),继续深入研读文法和诗词,同时开始认真学习佛法哲理。在那里学习了3年后,昆努前往拉萨,在著名的藏医历算学院教授声明(五明之一),并成为多个贵族家庭的家教。在直贡梯寺,他跟随竹旺·安贡仁波切学习,还在竹巴噶举的康达中心修习大手印,同时进入格鲁派拉萨三大寺深造。随后,他在扎什伦布寺遇到了正要前往拉萨朝圣的噶陀·锡杜·确吉嘉措。

1924年,昆努前往康区,在那里度过了大约19年的时间。在这段期间,他跟随噶陀·锡杜·确吉嘉措、蒋扬确吉罗卓、堪布贤嘎、明雅昆桑索南、堪布衮巴、堪布蒋扬嘉参以及其他各派的上师学习。与此同时,他还为顶果钦哲仁波切、德松仁波切教授梵文。

(注:昆努仁波切与頂果欽哲仁波切是堪布贤嘎的两大弟子)。

昆努仁波切在噶陀寺跟随噶陀锡杜秋吉嘉措、堪布阿琼等上师学习大圆满法,同时也向佐钦寺的上师学习。随后,他又随萨迦堪布温度钦若学习,他们彼此互相教导。此外,他还与安宗竹巴学法,向萨迦阿旺雷巴学习萨迦法教。当时,昆努的学识声望逐渐升高,尤其在声明和文法方面,他在康区被认为是无人能及的梵文上师。当地人称他为札喇嘛,意为声喇嘛。康区的一位堪布向他学习文法,后来将所学整理成一本书,名为《净语炬》,目前在印度仍有翻印版本。在八邦寺的闭关中心有一位老僧人,他与第1世蒋贡康楚一起生活了50年。昆努向这位老僧人学习了很多法教,他还曾前往止贡寺求法,向策登仁波切、安贡仁波切等学习。昆努曾向安贡仁波切询问何为心性?安贡仁波切指着昆努的鼻子说:“阿!阿!阿!”。昆努表示当时心中颇有悟境。

蒋扬钦哲确吉罗卓曾对昆努说:“ 你和香巴噶举始祖琼波南交一样,有150位上师”。昆努回答道:“虽然没有150位,但有100多位”。

1945年,昆努决定专心修行,返回印度,开始了真正的瑜伽士生活。他选择在那烂陀寺遗址处与印度教徒一同生活。在那里,他目睹了印度教徒勤奋修行的场景。昆努与印度教徒共同度过了11年,期间不说话,专心修行。其他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只看到他在修行,渐渐地有人开始供养牛奶给他。

昆努遇到了很多高度觉悟且备受尊敬的上师,也跟随着他们学习教法。然而,他从不透露自己将哪一位视为根本上师,也从不讨论他的上师们。尽管如此,他的确鼓励他人谨慎选择根本上师,以确保所选的上师是一个真正培养了菩提心的人。

尽管昆努外表看起来像一个在家乞讨者,极其谦逊,但很多高阶僧人和觉悟高深的修行者都能察觉到,他并不仅限于这个形象。他们认出了他内在所具有的功德,并渴望追随他学习,因此纷纷邀请他给予开示。
昆努采用这种这表,旨在展现一个看似在家居士的形象,能够舍离世俗的物质,坚定修持佛法并获得觉悟。他的目的在于激发居家士,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地区,都能以这样的生活方式,领悟到自己同样有潜力以最有效、最有益的方式来修持证悟之道。当时的喜马拉雅地区及藏地很多人认为,只有僧人才有资格修持佛法。因此,居家士的修持往往较为简略,仅限于肤浅地读经和修法。

纵然昆努已成是当代杰出的学者,他仍感到有必要超越知识的层面,深入研习佛法。他认为这是因为以藏文学习存在一定的限制。他深刻了解到佛法的根本主要源自梵文,于是决定前往瓦拉纳西学习梵文,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法。在瓦拉纳西的印度教寺院中,他度过了多年的苦行僧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著作《菩提心赞宝灯论》(The Jewel Lamp–A Praise of Bodhichitta)。

1966年,昆努的著作在藏地出版后,他的声望逐渐在大学者和高僧传开。由于很多弟子前来访问,他在印度的名望逐渐扩大。这些弟子通过领受佛法和加持,从昆努不可思议的慈悲心和智慧中得到了实际的利益。

“最后他回到印度,过着真正苦行僧的生活。当我和上师离开西藏,前往印度朝圣时,我们在瓦拉纳西到处找他。最后终于发现,原来他待在一间印度寺庙里。没有人认识他,甚至不知道他是佛教徒,更不用说还晓得他是一位大师。他们只知道他是位温和、神圣的瑜伽士,并供养食物给他。每当我想起他时,我总是对自己说:圣方济·亚西西肯定也是像这样吧”。——索甲仁波切

昆努一直过着谦逊、教导和修习的生活,直到某次被高阶上师顶礼后,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于是,他的低调苦行僧的生活逐渐演变为家喻户晓的存在。除了他无量的慈悲心外,昆努还展现了不可思议的布施。他将自己拥有的东西都无私地送给有需要的人,却不接受任何金钱的供养。他甚至将得到的供养物品再次供养、转增给他眼中更需要的人。通过孜孜不倦的善行、开示和修持,昆努与无数人结缘。每当弟子前来拜访,他都会给予咒语、经典和祈愿文的口传,以确保每次会面都能带来实际的利益。

昆努的生活方式罕见而朴素,不仅表现在他的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他选择不拥有任何圣物或佛像上。他的修持焦点在于他最崇敬的文本——寂天的《入菩萨行论》。他常说,如果对佛陀的功德有真实的崇敬并内化其中,那就不需要持有佛像。一尊佛像怎能浓缩所有功德并汇集入心呢?如果能真正理解佛陀的功德,拥有佛像也是有益的,但必须先对佛陀的功德生起真实的崇敬,否则佛像就无法发挥任何提示作用。

昆努从未参与正式的闭关,相反,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内在的闭关。然而,如果有人请法,或者他认为某个开示对对方有益,他会暂时打破闭关的状态。

在其他时间,昆努专注于修持《入菩萨行论》,日以继夜地研读和观修这部经典。他只有在用餐时稍作停顿,或偶尔在书桌前小憩。昆努鼓励人们让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为一种闭关。这意味着在狂野的心灵中创造空间,使心灵减缓并体验更多的明性,以减少恶念并增长善念。

为了确保不浪费时间,昆努一天只进食1餐。他会用户外杯子煮水,然后加入少量牛奶、糖、酥油以及适量的糌粑粉,最后直接用杯子进食。有时,昆努在尝试寻找住所时会被拒之门外,或者在公开场所禅修时,经常会受到骚扰,有人向他投掷石头或踢他。
昆努对于攻击从不做任何回应,只是平静地祝福对方,展现了他不可思议的慈心和忍耐。他时刻居住在平等的境地,对待高阶上师或者行乞者都一视同仁,不作评价,、批判或区分,以敬重和慈悲之心对待每个人。

作为一个不追随活佛转世传承的上师,昆努形容自己既不属于宁玛、萨迦、噶举,也不属于格鲁,而是龙树的弟子。他不赞同将转世传承的领导者过分重视,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忽略佛陀的重要性。为了提醒僧众,他会给每一位来访者一份《释迦佛赞》。

昆努一生并没有大量的著作或公开的传法活动,因此他的名气不算很大。然而,很多当代的大成就者都是他的学生。他是一位学识渊博、修行精进的成就者,虽然并不显露出神通。在他圆寂前2个月,昆努离开菩提伽耶,前往金瑙尔和拉豪尔,进行传法活动。

1977年2月23日,昆努在途径拉豪尔的途中在竹巴噶举派寺院(Shashul monastery)圆寂,享年82岁。经过在荼毗大典后,他的舍利被安放在他出生地附近的一座舍利塔中。

1979年,昆努仁波切的转世——昆努·蒋秋尼玛出生在印度,他的父亲是竹巴噶举派的修行者。

昆努仁波切因一生完整体现了慈悲的精神修行而受到藏传佛教僧众的尊敬。他主要在藏地和印度等地区弘传法教。他最著名的著作是《Vast as The Heavens Deep as The Sea》。

太虛大師:我的三次定境

我初出家,雖然有很多復雜的因緣,而最主要的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讀經、參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這樣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過的。第一年已經讀熟了《法華經》,每日可背誦五六部。第二年夏天聽講《法華經》,始知佛與仙及天神不同。

曾住禅堂參禅,要得開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讀《楞嚴經》,一方面看語錄及《高僧傳》等。第三年又聽講了《楞嚴經》,對於天台教觀已有了大體的了解。並旁研及賢首五教儀、相宗八要等。而參究話頭的悶葫蘆,仍掛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經閣看藏經,那時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如此經過了幾個月,同看藏經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訴我說:“看藏經不可東翻西找,要從頭依次的看到尾”。當時我因找不到閱藏頭路,就依他的話,從大藏經最前的《大般若經》看起。

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剎那空覺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種境界,經過一兩點鐘,起座後仍覺到身心非常的輕快、恬適。在二三十天的中間,都是如此。

《大般若經》閱後改看《華嚴經》,覺到華藏剎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靈活潑;從前所參的禅話,所記的教理,都溶化無痕了。我從前的記憶力很強,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誦。但從此後變成理解力強而沒有記性了。

我原沒有好好的讀過書,但從那一回以後,我每天寫出的非詩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筆墨的辯才,均達到了非常的敏銳鋒利。同看經的有後作金山方丈的靜觀和尚等,他們疑我得了憨山大師所說一般的禅病,但我心中很安定。

我現在想起來,當時如從這種定慧心繼續下去,三乘的聖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當時就改了途徑,因為遇到了一位華山法師,他那時就在杭州辦僧學校,暫來藏經閣休息。大家說起我的神慧,他與我談到科學的天文、地理、與物理、化學等常識;並攜示天演論、康有為大同書、譚嗣同仁學、章太炎文集、梁啟超飲冰室等書要我看。

我起初不信,因為我讀過的書,只是中國古來的經史詩文與佛教經籍。當時與他辯論了十幾天,積數十萬言。後來覺他頗有道理,對於譚嗣同的仁學,尤極為欽佩。由此轉變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國救民的悲願心。

當時,以為就可憑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實些新知識,便能救世。

次年乃從八指頭陀辦僧教育會;冬天又同去參加鎮江所開的江蘇僧教育會;繼又參加楊仁山居士預備復興印度佛教的祗園精捨。

自此以後,就沒有依了以前的禅定去修,這樣從光緒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國三年。歐戰爆發,對於西洋的學說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發生懷疑,覺到如此的荒棄光陰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閉關。

閉關二三個月後,有一次晚上靜坐,在心漸靜時,聞到前寺的打鐘聲,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斷了,冥然罔覺,沒有知識,一直到第二天早鐘時,才生起覺心。最初,只覺到光明音聲遍滿虛空,虛空、光明、聲音渾然一片;沒有物我內外。嗣即生起分別心,而漸次恢復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對於起信,楞嚴的意義,像是自己所見到的,所以我當時就開始著成了《楞嚴攝論》。

經過這次後,繼續看經,著書,坐禅。這一年中專看法相唯識書。當時其他的經論雖亦參看,但很注意看唯識述記。述記中釋“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復看了好多次,有一又入了定心現觀。這與前兩次不同,見到因緣生法有很深的條理,秩然絲毫不亂。這一種心境,以後每一靜心觀察,就能再現。

從此於思想文字等都有改變,從前是空靈活潑的,以後則轉入條理深細緊密的一途;在此時所寫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經過定境三次,都因後來事緣紛集的時間太多,致不能有長時的深造成就。

自從經過第一次後,我的記憶力便沒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頭發已變白,眼已近視,但後來頭發轉青了,眼睛到現在未變。經過第二次後,起信、楞嚴的由覺而不覺的緣起相,得了證明。第三次現觀唯識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謂不昧因果,實在一一皆有條理、秩然而不紊亂的因果。

經過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變,並曾偶然有過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則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業果流轉相續亦決可信。因為悲願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繼續深進。所以沒有次第,可為別人修證的依止。

頂果欽哲法王:修行的步驟

證悟的步驟有三:了解、體驗、真實的證悟。

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丁,終究會脫落。

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伏。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困境。

禪定的經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密的地方專注禪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

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禪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人歧途。」

專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剎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一些成就的徵兆,但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話說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為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

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為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產,而不要對它產生一種慣性的執著。

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威脅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禪定;如果我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

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

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會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意念的一部分。

當我們開始執著於有利的狀況,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

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搧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準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搧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

這樣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貽盡。不管任何狀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路上有所進步。

鹿頭梵志得度的故事

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第二十八

佛陀在羅閱城的時候,有五百位大比丘跟隨用功學習。有一天,世尊從靈鷲山下來,在路上遇到了鹿頭梵志。佛陀和梵志一同走著,來到郊外棄置死人屍體的大畏塜間。世尊從地上拿起一顆髑髏,交給梵志,問道:「梵志啊!你通曉星宿天文,世間醫藥,能治療一般人種種的病苦雜症,也能知道一個人死亡的原因,現在你看看手上這顆髑髏,到底是男的髑髏,還是女的?當時他生了什麼病而去世的?」

梵志拿著髑髏反復觀察,用手輕輕敲擊聆聽後,稟白世尊:「這是男人的髑髏。」佛言:「沒錯!這是男人的髑髏。」佛陀繼續又問:「這個人是怎麼去世的?」梵志再用手叩擊,推敲一番後說:「這個人同時生了很多病,全身百節痠痛而死。」佛又問:「當時應該用什麼方法醫治,便能使他的病好起來呢?」梵志回答:「當時如果能用蜜配著呵梨勒果,一起服用就會痊癒。」世尊說:「沒錯,如你所說,此人如能服用此藥,就不會喪命。那麼,這人往生後投生何處呢?」梵志捉著髑髏擊叩推敲,回答世尊:「這人墮到三惡道了,沒有投生在善處!」佛點點頭:「是呀!就如你所說的,已墮三惡道!」

世尊拿起另一顆髑髏給梵志,問:「你再看看,這是男的,還是女的髑髏?」梵志同樣用手敲叩細聽,觀察後回答:「這髑髏是女人的。」「她生了什麼病,為什麼往生?」佛又問。梵志再輕叩後稟白世尊:「這女人是懷妊命終。」「哦!她生什麼病導致往生呢?」「世尊,這女人懷妊生產後,未滿一月又復受妊,身體贏弱,沒多久小產血崩,因此命終。」世尊點頭道:「沒錯!如你所說。那麼依你之見,這女人再度懷妊後,該用什麼方法來養身呢?」「只要當時服用上好的油酥醍醐,就可保全胎兒與自身性命。」「沒錯,梵志,你的判斷很正確。那這女人往生後到何處去了?」梵志回答:「世尊,她投生畜生道了。」佛陀輕輕地點頭:「很好,你說的沒錯。」

世尊又撿起另一顆髑髏,問道:「這髑髏是男,是女?」梵志用手叩擊敲打,回答道:「世尊,這是男人的遺骨。」「很好,這人患了什麼病而往生?」梵志敲擊骨頭後回答:「這人飲食過度,却又一直瀉肚子,因此往生。」「這病有無方法可醫?」「世尊,當時如果他能忌口,禁食三日,病就能痊癒!」「說得好,梵志,你的觀察很正確,那此人命終生到何處?」梵志回答:「他命終後投生餓鬼道中。」佛言:「沒錯,說得很對!」

佛陀又再撿起一顆髑髏,遞給梵志,問:「是男子,還是女子之骨呢?」梵志以手擊之,回答:「世尊,此是女人之骨。」「很好,那她生了什麼病去世的?」梵志再度敲了敲骨頭,說道:「這女人是生產時去世的。」世尊又問:「她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以致命喪黃泉?」梵志用手敲叩髑髏,答道:「這女子生產之時氣力虛竭,又飢餓困頓,所以命終。」世尊問:「那她死後往生何處?」梵志以手輕擊骨頭答道:「這女子投生人道。」佛問:「餓死的人如何能投生善道呢?」梵志又輕敲髑髏後回答:「這女人生前持戒清淨無缺直至命終!」佛陀說道:「正是!這女人持戒完具而命終。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生前持戒沒有缺犯,命終之後當生二趣:一是天上,二在人間。」

世尊又手捉一髑髏交給梵志,再問道:「是男?是女?」梵志依然用手敲叩觀察,回答:「這是男人的髑髏。」「很好,你說得沒錯,他生了什麼病去世的?」梵志擊骨傾聽,說:「這個人沒有生病,是被人所害而終!」佛點了點頭說道:「沒錯,他是被人所害而死,那麼他現在生到哪裡去了?」梵志叩骨而聽,答道:「這個人轉生到天上了。」佛問:「梵志啊!這樣說來豈不矛盾?一般遭人所害命終的,多墮於三惡道啊,為何此人會生到天上去呢?」梵志閉目靜心,叩敲此骨,回答世尊:「此人奉持五戒,又能兼行十善,所以死後生到天上。」佛微微一笑,說道:「善哉!如你所說,持戒之人因為生時對眾生無所觸害,所以命終投生善處。那你知道這個人生前持守了幾條戒律呢?」梵志專精一意,摒除妄想雜念,仔細擊骨傾聽:「這個人持守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五戒?嗯!這個人是持守八關齋戒最後命終。」世尊回答:「很好,如你所說,這個人的確是持守八關齋戒最後命終。」

就在此時,東方世界普香山南的優陀延比丘已證四果,灰身泯智入無餘涅槃。世尊以神通力,一瞬間即取滅度羅漢之骨而來,交與梵志問道:「是男?是女?」梵志以手敲擊推察,數度往返,最後不解地喃喃自語:「怪哉!怪哉!此事甚為稀奇!觀察此髑髏,既非男人骨,亦非女子身,周旋無往來,不見所生處,不見所滅處,八方上下渺無蹤跡,無從觀見此骨本來因緣,世尊,此事甚為奇特,不知此髑髏是何人之骨啊?」
佛陀道:「梵志,你竟不識此骨嗎?你要知道這髑髏,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這是東方世界普香山之南,已證道果入於無餘涅槃的優陀延尊者之髑髏。梵志!這是阿羅漢的髑髏啊!」

鹿頭梵志聽完佛陀的開示,歡喜讚歎,感到殊勝難得,對佛說:「世尊!我觀察世間萬物乃至蟲蟻之類,對其生所從來,死往何去,都能了知分別,至於鳥獸音聲,一聽即刻能判知雄雌;但是今日阿羅漢的髑髏,無論如何仔細推敲、觀察,始終無法得知本來因緣,也尋不到生死之跡,如來正法甚深奇妙!如來神口宣說正法,信受奉行成就道果,阿羅漢者,即依法修行,猶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世尊讚嘆梵志:「梵志,如你所言,出世正法解脫因緣,如來親口所宣,正使天人、世間、阿修羅或諸魔眷屬,都不能知道阿羅漢的去處啊!」

此時,梵志虔誠頂禮世尊說:「我能了知九十六種外道之趣向,然而於如來之法得證聖者,卻無法分辨其趣向,唯願世尊,聽我出家學道修法,也能入於聖流之道,永脫生死輪迴。」佛言:「善哉梵志!大丈夫應如是,至心專修梵行,得成聖道,沒有人能了知你的趣向!」

鹿頭梵志當下就出家學道,住在閑靜之處,恆常思惟道法,精進修習。如同其他隨佛出家的行者,剃除鬚髮,披三法衣,修行梵行,生死已盡,所作已辦,不再受胎,鹿頭梵志也是如此,以大信心用功不懈,即成阿羅漢道。

頂果欽哲法王:沒有比觀世音的六字大明咒更殊勝的了。

頂果欽哲法王:

觀世音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佛陀,他為了利益眾生而化現為菩薩。

一切佛都具有同一本質,他們大悲心的表現形式就是觀世音菩薩,作為諸佛大悲化現的觀世音同時是諸佛菩薩的根源,因為大悲是覺悟的根本。

作為菩薩,觀世音本身即慈悲的象徵,觀世音即是佛,觀世音即是法,觀世音即是僧,觀世音即是上師,觀世音即是本尊,觀世音即是空行;觀世音即是法身,觀世音即是報身,觀世音即是化身;觀世音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即是蓮花生大士,觀世音即是度母。更重要的是,觀世音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如同一座橋跨越眾多溪流一樣,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總合。

獲得了觀世音的加持即獲得了諸佛的加持,理解了觀世音的本質即理解了諸佛的本質。

在這黑暗的時代,觀世音菩薩曾以蓮花生大士的形象化現於人間。

蓮花生大士的智慧、慈悲與神力比其它任何佛都要迅猛有力。因為他是特別為了利益這個時代的眾生,為了那些熱切祈請者而化現的。

觀世音菩薩化現為各種形式:國王、精神導師、普通男女、野生動物,甚至山巒、樹木、橋樑,總之是應以何身而度即以何身而度。

甚至在炎熱天氣中一陣涼爽的微風、病痛者片刻的安寧都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顯現。

同樣,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叭.唛•吽(OM MANI PADME HUM)是諸佛的智悲在聲音上的顯現,它包含了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

在各種咒,如明咒(Awareness Mantras)、陀羅尼咒、密咒中,沒有比觀世音的六字大明咒更殊勝的了。

持誦此咒(通常稱為摩尼)的巨大益處如同如意寶珠般能滿一切心願,這在顯密經典中都多次反复詳述過,據說持誦一遍摩尼等於持誦了整個十二部正法。

持誦六字大明咒可圓滿六波羅蜜,並關閉一切轉生六道輪迴之門,這是一種簡便易懂並易接受的修行方法,同時它又涵蓋了佛法的本質。

对话“水哥”(王昱珩)

武志红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

第1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一) 引出“心流”的概念…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131610733878

第2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二) 水哥证实“心流”的概念以及证伪了“刻意练习”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241526615337

第3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三) “水哥”自身的特殊性是如何来的呢?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302260235574

第4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四) 水哥谈自己能力的开关过程,武志红老师听的太入迷了太震撼了…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66377015282956

第5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五) 水哥揭秘自身的能力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0172097941081385

第11集 | 深度对话“水哥”的能力(总结) #武志红 老师对话“水哥”能力做出总结概括…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21623730818469156

蔡康永對談水哥

頂果欽哲仁波切:赤裸的覺性

頂果欽哲仁波切:

念頭不斷生起是很自然的,重點在於不要試著阻止,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讓它們解脫。

做法就是住於離戲狀態中,讓念頭自生自滅,不與任何他念串連。

當你不再持續念頭的遷移時,它們就會不留痕跡地自行消融。

當你不再用造作來擾亂靜止之心時,你就能不費力地住於心的本然寂靜中。

有時,你讓念頭流動,注視著它們後面那不變的自性;

有時,突然切斷念頭之流,注視著赤裸的覺性。

冥吏論福報和懺悔

(圖文均來自網絡)

摘自《閱微草堂筆記》

冥吏論佛

我家鄉有個姓張的老婦人,自稱做過走無常,現在已經不再從事這個行當了。

她說自己曾在地府問冥吏,信佛拜佛到底有沒有好處。

冥吏說:佛只是勸人為善,善人自會有福報,而非佛降的福報。倘若用供品求佛降福,廉潔的官吏尚且不會接受賄賂,佛難道會嗎?

她又問犯下惡行後懺悔是否有用?

冥吏答道:懺悔必須要真心實意,用今後的行動彌補以前所犯下的過錯,現在的人懺悔,只是為求免除罪過,又能有甚麼用呢?

這話不像是她一個鄉下婦人所能講出來的,我懷疑真是冥吏教給她的。

長壽五姐妹

(图文均来自网络)

長壽五仙女原為西藏民間所奉神,又稱「吉祥長壽五神女」、「神勉長壽五姊姝」或「具祥空行母五姊妹」。她們是:祥壽仙女、翠顏仙女、貞慧仙女、施仁仙女、冠詠仙女。公元八世紀時印度蓮花生大師進藏,將她們降服,從此成為佛教的護法神。蓮花生大師降服五仙女的故事至今在西藏地區廣為流傳。

長壽五仙女進入西藏佛教後,後弘期相繼興起的各教派紛紛將她們拉入作本派的護法,並賦予她們各自不同的職司、各自不同的形貌特徵等新內容。但是,由於教派不同,各派所奉五仙女的職司和形象等也不盡相同,甚至連名稱也有所區別。

西藏在十七世紀以後主要由格魯派獨攬政教大權,所以現今所傳和所見的長壽五仙女主要是格魯派所奉之模式。格魯派所奉長壽五仙女職司,形貌特徵分別如下:

祥壽仙女,藏名為「扎西次仁瑪」,是長壽五仙女的首領,主要掌管人世間的福祿壽辰。她的形象特徵是:端莊美麗,面露微笑,頭戴花冠,頂束高髻,白色絲衣,身披孔雀毛織成的披風,左手持頭骨碗當胸,右手高舉金剛杵,以白獅為坐騎。

翠顏仙女,藏名為「婷吉希桑瑪」,主要掌管智慧。她的形象特徵是:裝束同上,騎一匹無鞍寶馬,左手持黃色寶珠,右手高舉五彩旗旛。

貞慧仙女,藏名稱「米玉洛桑瑪」,主管人間福祿和食物。她的形象特徵為:膚色桔黃,裝束同上,右手握谷穗,左手持盛滿五穀的寶盤,騎在猛虎背上。

施仁仙女,藏名為「達嘎卓桑瑪」,掌管牲畜繁衍。她的形象特徵為:身體綠色,裝束同上,右手持一隻占卜神箭,騎在一條玉龍背上。

冠詠仙女,藏名為「決班震桑瑪」,主管人世間的財物和寶庫。她的形貌特徵為:肌膚紅色,裝束同上,兩手持盛滿寶物的盤子,騎坐在一頭紅色的牡鹿上。

長壽五姊妹女神的居住地,文獻記載是在「北方雪域的山脈,尼泊爾藏地的交界地方」,「是吉祥福祿形成之地,是生成九種寶物的地方,是龍王螺聲居住的宮殿,是一片雪山。」更確切地說,女神居住在珠穆朗瑪雪峰之上或拉兒康雪山。

神話中說珠峰腳下有五個冰雪湖。每個湖各有不同的顏色,與五位女神的身色相一致。

吉祥長壽五佛母,曾經在蓮花生大士的座前發願,也接受了三昧耶戒,要護持一切的眾生。印度有八十大成就者,其中有位名為那玻巴大成就者,吉祥長壽五佛母在那玻巴大成就者座前也接受菩薩戒和三昧耶戒。還有在西藏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座前接受很多密乘的灌頂、口傳,並接受密乘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也發願要護持一切的眾生。今天的本尊最重要就是他們曾經發願要護持佛陀正法,還要利益眾生。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這五位長壽佛母可以算是我的護法,一切善男子和善女人你們如法修行這個護法的話,他們也會永遠保護你們。」密勒日巴尊者曾經教導他們說:「你們要護持一切的眾生,消除一切世間的障礙。」

1. 吉祥長壽佛母,其座騎為獅子。吉祥長壽佛母可以消除我們一切世間上的障礙,還能夠得到世間上一切財物的加持。

2. 第二尊(掌先知)名為霞姜瑪佛母,坐在馬的上面,全身是藍色的。我們修此尊天女的話,會得到一種神通力,就是用鏡子能夠卜卦,所要卜問的事物會顯現在鏡子上面。

3. 第三尊(掌衣田)名為米若札西佛母,坐在老虎的上面,全身是橘色的。可以消除我們一切財物的障礙,得到財物的加持。

4. 第四尊(掌財寶)名為覺貝狄瑪佛母,坐在鹿的上面,全身是紅色的。能消除我們一切財物的障礙,能夠得到珠寶、錢財的加持。

5. 第五尊(掌牲畜)名為德兒康卓章瑪佛母,坐在龍的上面,全身是綠色的。我們可以得到所飼養的羊、馬、牛等等安康興旺的加持。

佛陀:不見愚人,不與共事。

摘自《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

過去,佛陀曾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法。

一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入羅閱城中乞食托缽,正巧惡比丘提婆達多也到羅閱城中乞食。就在佛陀將進入某個巷子的時候,從遠遠的地方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個巷子,佛陀便自然地轉身,準備繞道而去。

這時,隨侍在一旁的阿難非常不解地請示佛陀:

「世尊啊!您為什麼要避開這個巷子呢?」

佛陀說:「阿難啊!提婆達多即將到達這個巷子,所以我要避開。」

阿難更疑惑了,問佛陀說:「世尊啊!您難道害怕提婆達多嗎?」

佛陀回答:「我不是害怕提婆達多,而是不應與作惡之人相見。」

阿難於是說:「好的,世尊!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將提婆達多驅逐到其他地方呢?」

佛陀回答:「阿難啊!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需要特別將提婆達多驅逐至他處。他所做的一切惡行,因果都要由他自己來承擔。我們的因地不同,所以果報自然不同,既然果報不同,就等於是他已經在其他地方了。」

阿難又說:「但是提婆達多在世尊的僧團當中造諸惡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呢?」

佛陀說:「他是愚癡之人啊!愚癡的人不應該和他見面,不要和他共事,也不需要和他談論,和愚癡的人往來只是在造惡業、生是非而已。」

阿難訝異地問:「世尊,愚癡之人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和過失,使得和他往來的人,也有這麼大的過患呢?」

佛陀告訴阿難:「愚癡人的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他們總是違背正見、常規,讓邪見日益增長。所以,阿難,你要記得不要和惡知識共事。如果和愚癡人共事,不僅沒有信用、沒有戒行,無法聽聞正法,又沒有智慧;而與善知識共事,則能增益諸功德,成就戒行。阿難,當如是學!」

阿難聽聞開示,歡喜奉行。

頂果欽哲法王:心如同一顆水晶,隨著周遭環境而變換顏色。

心如同一顆水晶,隨著周遭環境而變換顏色。你所交往的益友或損友的品德或缺點,一定會在你身上顯映。

如果你和惡毒、自私、心懷怨恨、偏執、傲慢的人做朋友,他們的缺點將影響你。你最好和他們保持距離。

親近心靈上師總是有所助益,這些大師如同藥草園圃,如同智慧聖殿。

在一個証悟的大師面前,你將迅速獲致証悟。

在一個博學多聞的學者面前,你將獲得巨大的知識。

在一個偉大的禪修者面前,心靈的覺受將在你的心中顯露曙光。

在一個菩薩面前,你的悲心將延伸擴展,如同一根被放置在檀香木旁邊的尋常木頭,將漸漸充滿檀香木的香氣。

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問心無愧,乃是誓願清淨的征兆。”你的良心,即是最佳的見証。
它比任何人都清楚你所擁有的善念和惡念,以及你所犯下的各種業行。

任何一個能夠充滿信心地說“我已全力以赴”的人,擁有一個滿足而寧靜的心。

做一個評斷自己過失的裁判,而不要做評斷他人過失的裁判。只有佛知道其他人內心深處的動機。

檢視自己,看看你是否真切地遵循佛法來過生活。

受情感所驅使的虔誠心,表面的尊敬,膚淺的慈悲,以及裝模作樣的出離,不是真正修行者的特質。

過著完全抵觸佛法的生活,又維持一個沒有任何過失表象,是相當可能的。

倓虛法師:苦讀《楞嚴》豁然開朗入奇境……

摘自《影尘回忆录》倓虛法師

(近代高僧倓虛法師,與虛雲法師、太虛法師合稱為中國近代佛教界的「三虛」。《影塵回憶錄》是倓虛法師口述自傳,由其弟子大光法師私下記錄而成,記錄倓虛法師從出生到1948年的傳奇經歷。倓虛法師在結束談話時,引《楞嚴經》:「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下面這則故事,講的是倓虛法師講述自己出家之前,遇到一位學佛之人,因為苦讀《楞嚴》,無意之間進入奇特境界,並且超度六位冤親亡魂的故事。)

精進誦經持咒,心靜體會自然。

我在藥鋪里,一方面行醫,一方面看善書,後來研究佛經。當時有劉文化、王鳳儀兩個人和我很要好,他們都是朝陽人。劉文化也是和我一樣信一些外道,好參方,他曾經參謁過海城牛頭山性亮老和尚。

宣統二年,劉文化到北京去請經,住嘉興寺,共一個多月。文成和尚對他很好,還有個老和尚對他說:「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這樣劉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堅固了,他像唐僧取經似的回來,大伙都很歡喜!自從在北京請了《楞嚴經》之後,我們大伙沒事就看,得工夫就研究;可是裡邊有些很生澀的句子,還有一些名詞,看幾遍也不懂。繼續再往下看,還是不懂。

那時候因為附近沒有知道佛法的,也無從去請問。營口西邊有一個西大廟,裡邊有一位老和尚,我們都到那裡去請問,他說:「經還能講嗎?我只聽說有念經的,沒聽說有講經的。」原來這位老和尚也是糊裡糊塗的,和我們程度差不多,聽他說這話真像一個笑話!從他那裡請問了之後,他不明白,我們依然還是不明白。沒辦法,還是繼續往下看,不懂,繼續又看了七八年工夫,對於內里的正文都熟悉了,對文里的條貫大義也漸漸明白了。然而所領會的意思都不甚徹底,前後文義雖熟,究竟也不明白他的宗旨在何處。

向來劉文化比我們都心誠,平素他就有個魔道勁,看不懂就在佛前磕頭,跪在佛前求智慧,晝夜這樣幹!佛法這件事情,看起來似很難,如果念頭正,心理專一,把一切執著看得開、放得下,也不很難,只要你有誠心,能長久的去行。劉文化看《楞嚴經》看的像入了魔一樣,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種靈驗!

有一天他在藥鋪里看《楞嚴經》,對面坐著一位給藥鋪里管帳的先生,姓黃叫黃聘之。他兩個人相距很近,黃正在低著頭寫帳,劉文化看經像入定一樣,心裡豁然開朗!眼看在亮光里現出一種境界來:有山河大地,樓閣宮殿,周匝欄楯,清瑩澄澈,儼如琉璃世界一般;還有一些天龍鬼神,護法八部,手裡各拿著寶杵在虛空佇候著;自己平素所住的這個污濁世界已完全看不見了!

劉文化覺得很納悶、很奇怪!正在看得出神的時候,忽然來了兩個鬼,而且這兩個鬼還與劉文化認識。原來這兩個鬼在世的時候和劉文化都不錯,後來因為打地畝官司,他兩個因為打輸氣死了。劉文化雖然官司打贏,可是為爭一點地氣死兩個人,自己想想沒意思,很後悔,於是把家庭交給他弟弟管理,自己出門訪道尋師,開始禁絕酒色財氣。因為忌色的緣故,夫妻之間失和,他女人氣死了,女人一死,還有一個小姑娘也隨著死了。自此以後,劉文化覺得更傷心。又沒什麼罣礙,就天天住在我那個藥鋪里,誠心敬意地看楞嚴經。現在既然遇到這麼一種境界,又看見來了兩個鬼,不但不像生氣那樣,而且來到劉文化跟前跪下了。

這時劉文化有點害怕的樣子,就問:「你來有什麼事?」

「請你慈悲!」兩個鬼說,「我們來求你超度我們。」

劉文化想:「既是要我超度他,必定不要我償命了。」可是他又猶豫似的對那兩個鬼說:「我自己還沒解脫,怎麼能超度你呢?」

「唉!」那兩個鬼又哀求似的說,「只要你能答應一句,我們踏著你的肩就可以升天了。」

劉文化想:「既然不要我償命,我答應一句,還能升天,這何樂而不為呢?」就順口答應了一句:「好吧!」

兩個鬼走過去,踏著他的肩膀,一齊都飄然升天去了。

不一會,他死的那個女人懷裡抱一個小閨女也來了。這一次來不像先前那兩個鬼一樣,她來到跟前很喜歡,把那個小姑娘往地下一扔,就磕頭求度。劉文化答應了一句,他女人和他那個小孩也踏著肩膀升天了。

劉文化這時候很詫異,自己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忽然他過去的父母也來了,見了他很歡喜的,並沒跪下,彼此說了幾句話,也踏著他的肩升天去了。

對於這些境界,劉文化看得明明白白,所說的話也記得很清楚,究竟也不知是如何一回事。正在這樣思量之間,忽然境界不現了。屋子里寂然無聲,肅靜得很,黃先生依然在對面的一張桌子上低著頭寫賬。不但眼裡沒看見什麼境界動作,就是在心裡也沒想到有什麼事。轉瞬之間境界不見了,他忽的站起來問:「黃大爺!(因為他歲數大,大家都是這樣稱呼他。)你剛才看見了沒有?」

「什麼事!」黃先生抬起頭來,像發呆似的反問了這麼一句,並且又繼續往下追問,「我沒看見,剛才怎麼的啦!」

屋子里經過兩個人這樣一問一答,把一種沈寂的氣氛衝破了。黃先生因為自己追問的話沒得到劉先生的解答,也不再理會,依然低下頭去寫帳。劉文化以為剛才的境界黃先生也同樣能看見,然而相反的他卻沒看見,劉知道是自己的密事,也就默不發表。

後來他把這些事情都清清楚楚的私自告訴了我,當時我對他說:「這是破識蘊的工夫!識蘊破了之後,往往就能看到這種境界。在《楞嚴經》上不是說嗎:‘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靈,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心經》上也說:‘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看經的工夫深,對五蘊上不起執著,遇到這種境界不算回事。不過,對研究經的工夫,固然要專,可是不要執著在這上邊,如果有執著的話就要入魔了。」

當時我恐怕他入魔,又恐怕他起執著,就隨便這樣告訴他。究竟他是否破識蘊。是不是與經文的意思相符。我因為那時還都在居士身份,也沒去深加考慮,不過姑妄說之而已。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蓮花生大士:這至關重要!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松嶺寶藏

措嘉佛母向蓮花生大士師問道:

「虛空與覺性之間的分界線是什麼?」

上師答道:

「虛空是心的自性,即深度揭露的法性之清淨本質。

覺性是了知此一虛空就在你的內在。

當你將這點應用到你的相續而體驗時,心的自性 (沒有任何物質組成的真實法性) 是清淨且難以測度的。

藉由自明覺性而看見此法身,即是深度揭露的法性。

安住在其延續之中,即稱作是了悟虛空與覺性無二無別的要訣。

措嘉,這至關重要的教言,我授予你。」

保持喜悦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图文均来自网络)

1. “我感觉到我的肺部膨胀,以及洪流的风景~空气、 山、树木、人。我想, 这就是幸福。”

2. “对那些害怕、孤独或不快乐的人来说, 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出去, 在那里他们可以单独与天堂, 自然和上帝在一起。只要这一切都在, 那么每一个悲伤, 无论情况如何, 都会有安慰。” 安妮·弗兰克

3. “决心保持快乐, 你的喜悦将形成无敌的力量, 以克服困难。” 海伦·凯勒

4. “现在的时刻充满了喜悦和快乐。如果你是细心的, 你会看到它。” Thich 禅师

5. “每一分钟你生气, 你就失去六十秒的幸福。” 爱默生

6. “幸福是把某人抱在怀里, 知道你拥有整个世界。” 奥尔罕·帕慕克

7. “乐观是幸福的磁铁。如果你保持积极, 好的事情和好的人将吸引到来。” 玛丽娄玛丽·卢·雷顿

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

九无学

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

(一)退法:谓得四果阿罗汉后,若遭疾病等缘,即起修惑,退失所得之果,而降为不还果(三果阿那含)、一来果(二果斯陀含)、或预流果(初果须陀洹)等。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二)思法:因害怕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希求早日结束生命,而入于无余涅槃,以保所得,名为思法阿罗汉。

(三)护法:于所得之阿罗汉果防护不退,但若怠于防护,仍有退失之忧。

(四)安住法: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但若无殊胜之加行,亦不会上进至较优之次第。

(五)堪达法:堪能于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六)不动法:谓一旦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再为烦恼所动,无论遭遇什么事情,也不会有所退转。

(七)不退法:不动法、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其中以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但于定力尚不足。

(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

其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依所离之障而分。

《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

《俱舍论》卷二十五: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种阿罗汉,再加上独觉、佛而成九无学。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种。(《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147

《大乘义章》卷七: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乃南传圣者分类之一种。

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罗汉当中,前五种性,因恒时爱护自己所证得的果法,所以名为时爱。因心解脱一切的烦恼系缚,所以名为解脱。或简单的说为时解脱,因为要等待时机,方能入定得解脱。

所谓待时,略有六:一、得好食时,二、得好衣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时,六、得好同学时。

“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就是从这里来的。指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法喜充满。

为什么要待这些胜时?

因前五种阿罗汉,属于钝根性,若没有这些殊胜的时缘,不能证得阿罗汉妙果。

不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中,最后不动种性阿罗汉,因为属利根的关系,无需等待以上所说的好时机,随时随地都有解脱见修二惑的可能,所以名为不时解脱。又因为不为烦恼之所退动,及心解脱于烦恼系缚,所以,亦名不动心解脱。

罗翔:不悲伤,不犹豫、彷徨,但求理解。

罗翔:

非常欣赏斯宾诺莎的一句话,

他说不悲伤,不犹豫、彷徨,但求理解。

同学们,今后会碰到许许多多让你悲伤的事情,

你会碰到许许多多黑暗的事情,

但是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但求理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只是非常遗憾的是写这句话的诗人,最后把他老婆给杀了。

黑暗,最终还是把它带向了毁灭。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頂果欽哲法王: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

頂果欽哲法王: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

當你見到高山,請記得內在的見地,

內在的見地就是上師的心,與你的心的本性無二無別。

當你見到美麗的森林,請記得體驗和證量,

無需期望也無需懷疑,它們都是上師的幻化。

當你見到滿園的花朵,請記得行為是自然的解脫,

所有行為與法相應,這就是上師圓滿的生命。

不論你的念頭多麼錯亂,它們不過是智力的產品。

一旦你令念頭被解脫,於不生、不住、不滅,念頭即消融於空性。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Page 11 of 77
1 9 10 11 12 13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