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灵性资料
黄财神心咒
绿度母心咒
观音六字大明咒
宗喀巴大师祈请文(米则玛)
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米咩则威德浅将rezi,mig mie tse wai ter chen chen re zig
无垢智慧总主妙吉祥,这咩千悲汪播将悲样,dri mie kyen pai wang po jam pal yang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读普马吕穷贼桑威达,du pung ma lu jom dza sang wai dag
雪域圣贤顶严宗喀巴,抗坚开悲租坚宗喀巴,gang chen ka pai tzug gyan tzong ka pa
善慧名称足前诚祈请!罗桑扎悲夏拉索瓦笛!lo zang drag pai zhab la sol wa deb
功德利益
祈竹仁波切:
如何修诵宗喀巴祖师赞
仪轨接着下来是持咒之部份。严格上说,诵持的是宗喀巴大师之礼赞文,但一般人也视它为大师之咒,所以这部份也可说是持咒。这礼赞文也称作‘咪则玛’(mig-tse-ma)咒,在西藏不论僧俗老幼,都一定懂得诵念此咒。
礼赞文之内容是:
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
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
雪国圣贤顶严宗喀巴
善慧名称足前诚祈请
这个礼赞文极为殊胜,所以宜念诵藏语原文。藏语之发音为:
咪昧则威爹千坚里息
持昧千悲汪播蒋悲样
读崩玛吕炯贼桑威达
扛坚企悲租坚宗喀巴
罗笙竹悲侠啦搜哇笛
持诵时要配合观想与心念文义内容。这五句之文义十分深广,现在略为开示:
第一句 ‘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是说观音乃无我之悲心宝藏。但此句主旨非在于赞观音之功德,而是说:‘宗喀巴!您就是观音—— 悲心宝藏/
第二句‘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是指文殊师利。‘妙吉祥’就是大智文殊的名字,这句是说:‘宗喀巴!您就是文殊—— 无垢智王/。
第三句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是指金刚手﹙注:即大势至﹚,‘秘密主’是金刚手大士的别号。这句是说:‘宗喀巴!您就是金刚手——能摧灭所有魔障者/。
这前三句分别赞宗喀巴大师为观音、文殊及金刚手三大士之化现。观音、文殊与金刚手分别为大悲、大智与大力之代表,称为‘三部主’,代表诸佛之悲、智与力三方面功德。
第四句‘雪国圣贤顶严宗喀巴’是赞大师为西藏地区所有的大德、大修行者、大学者及圣人中最高地位的一位。‘雪国’是指藏地、‘圣贤顶严’是喻大师如所有圣贤顶上的饰物,即大师为他们中之最高者之意;此点可以由大师之功德、行持及事业等各方面来解说。不论由哪一方面来观察,大师都是藏地一切大师中之最杰出者,没有哪一位可以与大师相提并论的了。
第五句‘善慧名称足前诚祈请’是说行者在大师之足前以头顶礼,恳切犹如世俗中于性命危险迫切时,慌张的人会紧抓着有能力帮他的大人物的脚,死命不放的模样。‘善慧名称’就是大师之出家名,这一点已说过多次了。
这五句有不同层面之释法。从外喻上来说,观音为众佛弟子中悲心之表表者,文殊为佛弟子中智慧最高的,金刚手为诸弟子中最有力量者;这三位菩萨是佛的众多弟子中以悲心、智慧及力量著称的;而宗喀巴大师在藏地对佛法的建树,全具这三种功德,所以赞大师为观音、文殊及金刚手,故我们祈请大师助令行者也成就这三种功德。
从内证上来说,观音具有诸佛之悲心,文殊证有诸佛所有的智慧,金刚手具足诸佛的力量;而宗喀巴大师一位就已具备诸佛的悲、智、力三者,所以赞他等同悲、智、力三部主;我们向他祈请令我们也能具足诸佛之悲心、智慧与力量。
从密义上来说,观音是十方诸佛之悲心所化现,诸佛之悲心以外别无观音之存在,观音就是所有三世十方佛之悲心总汇合一化现来利益众生之色相;文殊乃一切诸佛之智慧总汇合一化现来利生之色相,除诸佛智外别无文殊之存在;金刚手乃一切诸佛之力量总汇合一化现之色相,非诸佛力外别有金刚手存在;而宗喀巴大师实乃三大士为利众生而合一化现之身相,外表为比丘相,体性实乃三大士,亦即一切十方三世诸佛之悲心、智慧及力量合一化现者。这一点可由大师出生前其父母之梦兆可得知,亦可由大师之广大事业得以明白,或可由大师之行持、功德及善巧方面得以知道,此外又有经论的授记预言,这些我们在礼拜支及随喜支中都已说了,大家亦可参阅大师之传记;大师既为三大士之合一化现,我们故祈请大师加持令我们成就与三大士一样之境界。
此外,首句亦表义广行派教法,第二句表义深观派教法,第三句表密续教法,故全文表大师具足显密成就,我们祈请大师加持令我们亦得显密一切成就。
又者,观音属莲华部菩萨,部主阿弥陀乃三世一切诸佛之语化现;文殊属如来部菩萨,此部之部主为毗卢遮那,乃三世十方佛之身化现;金刚手为金刚部菩萨,部主为阿佛,乃三世十方诸佛之意化现;故全文表大师为三世一切佛之身、语、意化现,而我们祈请大师助令我等亦证得佛之身、语、意。
以上外、内、密及其它释义全都是正确的,分别只是阐释角度之不同。大家持咒时应想及以上所说之文义,心想大师与诸佛之身、语、意、悲、智、力等及观音、文殊、金刚手乃至自己师长实为同一无异。
我们最初观想大师由弥勒的心所出,亦指大师与弥勒无二。
事实上,大师与莲华生大士及阿底峡大士都是同一心识在不同年代之化现,这一点有很多根据,如〈噶当宝藉〉中阿底峡祖师作悬记:‘我曾伏魔往其地’及‘又一化身往多康’,即说他就是莲华生大士及多康出生之宗喀巴大师﹙注:多康为大师生地古名﹚。
所以另外有一个礼赞大师的赞文内容说:‘持明成就莲华生,五百师首燃灯智,金刚持王善慧称,顶礼大师各化身/,这是称莲华生、阿底峡﹙燃灯智﹚及宗喀巴﹙善慧称﹚是同一上师之不同化现。
修持宗喀巴大师的五句的礼赞文,就等于持诵莲华生、阿底峡、观音、文殊、金刚手、弥勒及所有诸佛之咒,还包括了文殊的各种化相,如怖畏金刚等,及观音与金刚手等所有的化相!
礼赞文之缘起
这礼赞文之缘起是甚为殊胜的。前面我们曾经提过宗喀巴的根本上师是仁达华。
有一次,宗喀巴前往迎接仁达华大师,在呈上了哈达后,又呈上了一个偈赞:“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雪国圣贤顶严仁达华,宣努罗追足前诚祈请”。
但仁达华大师把自己的名字“仁达华” 及 “宣努罗追” 换上了 “宗喀巴”、“善慧名称” 等名字与尊号,把修改了的偈文回奉给宗喀巴大师,成为了我们现在诵念之礼赞文。
礼赞文另外也有一个四句之版本和一个九句版本。四句版是把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此句抽出不念,这其中之密义,是指根本毋需多说大师与金刚手无二这一点的意思。
九句之版本是这样的:
悉地成就普生金刚持
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
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
雪国圣贤顶严善慧称
总摄三部怙主法王师
三门皆作虔敬诚祈请
加持众生成就得解脱
祈请赐予胜共二悉地
三种版本大家择一而修即可。它们虽各有传承典故,但在本质及作用上是完全一样的。
文殊语狮子心咒 仪轨
《张三丰内丹36诀》
《圆悟心要》
虚云和尚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学唯识
《灵源和尚笔语》
我与广钦老和尚的因缘
神异篇——广钦老和尚法身示现奇迹
印光大师:开悟后是什么样子?
僧伽吒法门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
吉祥天母咒
圣者马哈希简传
图文来自网络
圣者马哈希简传
1936年著名英国作家毛姆在印度时经人介绍,前往觐见拉马那·马哈希。此次见面让他印象深刻,事后他阅读了许多相关资料,为尊者写下了一篇传记,题为《圣者》,收录在随笔集《观点》(Points of View) 中。
1.少年
这位马哈希生于1879年,出生地是印度南方重镇马杜拉三十公里外一个五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幼时俗名为文卡塔拉曼。他的父亲山达拉姆•阿亚尔是当地治安法庭的辩护律师,未取得资格认证,有点类似英国的诉状律师,在村子里享有很高威望。他信奉宗教但并不表现得十分虔诚:“在他家里祭司会定期朝拜一些小神像,全家人吃饭前将家常便饭供奉在神像面前。”
文卡塔拉曼十二岁时父亲过世,他母亲只得带着三子一女投靠马杜拉城里的小叔子家,他的两位长兄开始入校念书。文卡塔拉曼那时候似乎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孩子:喜欢玩游戏,不爱念书,他那顽皮的天性让家人甚为担忧。他十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位年长的亲眷来到马杜拉,这孩子问起客人从哪里远道而来,得到的答案是“从阿鲁那佳拉来[Arunachala,其意为”慧焰“]。”少年闻听圣地之名,瞬时为巨大的敬畏与喜悦之情所震慑,心中充满莫名的感动,那座山可是上帝的八种化身之一啊![原文God,指印度教主神湿婆Siva]可是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似乎对他并没有进一步的影响。不过,没过多久,他叔叔借了本书回家,讲的就是泰米尔*众圣人生平。这本书让他深为感动,但仍然没有什么结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踢足球,跑跑步,摔摔跤,练拳击。彼时他健壮活跃,英俊潇洒。
数月之后在他十七岁那年,人生的转折开始了。他的弟子们记录下了他的自述:“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悄然而始,差不多六周以后我就永别了马杜拉。那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叔叔家底楼,我的身体状况素来良好……“对死亡的恐惧让我深深震撼,我立刻变得内省起来,或者说内向起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也就是默不作声地告诉自己,‘死亡要来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肉身死了。’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死亡的场景。我将四肢伸展开来,屏住呼吸,模拟死后僵硬的样子。我把自己当作是一具尸体,让我进一步的自省能够更加逼真。我抑制住呼吸,紧闭双唇,不使声音发出。‘不要让“我”这个词或者别的词给说出来!’‘然后,’我对自己说,‘这具肉身巳死,就这么僵硬着送进火葬场,烧成灰烬。可是肉身已灭,我也“死”了吗?这肉身就是“我”吗?这具尸体已无生气,无法言语。可是我还能感觉自我的强大力量,甚而能听到自我深处“我”的声音游离于肉身之外还存在。因此,“我”是灵魂,超越于肉身而在。有形的肉身死去了,可是超越其上的灵魂是死亡所无法触及的。因此,我即不死之灵魂。’”
尽管文卡塔拉曼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就是智者所说的“顿悟”。他那时没读过什么书,奇怪的是,他既没听说过“梵”这唯一的真实,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也不知道生生世世无尽轮回。他对于人生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生之哀痛。这个转折性事件的结果就是他对学业完全失去了兴趣,开始冷淡对待亲友,就喜欢以冥想的姿势独自端坐,专注于自己的灵魂而浑然忘我。几乎每天晚上他都会去寺庙,伫立于佛像面前,任凭心潮澎湃,潸然泪下,这泪水无关喜乐或痛苦,而是从他的灵魂之中满溢而出。有时他会向自在天祈祷,祈求这宇宙的主宰和人类造化之主的恩泽能降临于他并持久永在。那时候他还不明白万物之源是一种非人格的真实,自在天只是真实的一面,两者其实是一致的。他也时常不去祈祷,只是让内心深处的奥妙不断流淌,再归于内心之空无。
他的这种行为很自然地引起了叔叔的不满也激怒了兄长。学校校长也变得不耐烦了,因为他老是忽视功课,不听道理,斥责起来他也只是温和地漠然处之。有一天早上,具体日期是1896年8月29号,他没有复习备考英文考试,校长罚他将《贝氏语法》中某篇文章抄写三遍。他坐在叔叔家楼上奋笔疾书了两遍,开始写第三遍的时候,突然将语法书和抄写本扔到一边,端坐起来,闭上双眼,沉浸在冥想之中。一边看着他的兄长叫道:”如此修行之人怎能忍受这样的事情呢?”意思是:如他这般喜欢修行不爱学习也不喜欢家庭社会责任束缚的人,为什么还要留在家里勉强继续学业呢?据说这之前他经常听到人们这么对他说,只不过没有留心罢了。而这一次他听了进去,对自己说:“我兄长所言极是,我还留在此处干嘛呢?”阿鲁那佳拉圣山在数月前曾经深深震撼过他,又一次进入他的脑海,强烈吸引着他,让他欲罢不能。圣山在召唤他,这便是上帝的召唤。
他明白自己得悄然离去,否则家人会知道他的行踪,劝他回来,因此他的目的地万不可泄露。想到此处他便起身告诉兄长他要去学校上补习班。兄长回答:”也好,别忘了在楼下盒子里拿五个卢比帮我缴学费。”文卡塔拉曼觉得兄长的话无疑是冥冥之中的帮助,因为有了钱他才能买去阿鲁那佳拉神庙附近蒂鲁文纳默莱小镇的火车票。他查看了一张老地图,觉得火车票不可能超过三卢比。他找婶婶要了五个卢比,将两个卢比和一张便条留给兄长,上面写着:
我追寻父亲去了,遵从他的指示就此离家,它踏上正直美好的征程,大家无需为其伤悲。此路遥遥却无需钱财。
即日
——
后面又加上一句:你的学费尚未缴付,特此附上两个卢比。
他将自己称为“它”,最后不落自己的签名而是用破折号来代替,就是要告诉家人他已经不再只是具躯壳,而是沉浸在无限之中的一个灵魂。自那时起他就再也没有用过“我”这个词,提到他自己的时候总是用第三人称。我刚才所引的自述是他讲给弟子听的皈依之路,也是用第三人称。他的传记作家让他以第一人称自述完全是为了方便英语国家的读者。
2.前往圣山
文卡塔拉曼到了火车站,买好票还剩下两卢比十三安纳。黄昏时火车停在特里奇诺波利,他饥肠辘辘,便买了几只梨,可是刚吃了一口就饱了,再也吃不下。他很惊诧,因为他一直胃口很好,两顿正餐之外早上还要吃点冷饭,下午再吃点零食。凌晨三点他在维鲁普兰下车准备转车,在小镇街道上来回走了好久直到天色微明才等到一家小客找开门,他便进去要点吃的。店主告诉他得等到中午,这少年就地坐下随即进入“禅定”之中。晌午时分,店主上了一顿饭,他付了两个安纳。店主问他:“你有多少钱?”他回答:“只有两个半安纳,不用找零。”他回到火车站又买了张去麻姆巴拉帕图的车票,花光了所有的钱,所以到了那里以后,剩下的路只能靠走。
他走啊走啊,最后来到了一座庙宇跟前,等到门开他便进去坐下开始冥想。突然,他眼前出现一道炫目的白光,不断流淌,瞬间充满了这立柱大厅。光芒一消失,他又进人“禅定”之中,还是僧人要关闭庙门之时才将他唤起。他想化点斋饭,可是庙里却没有;又请求借宿,仍遭拒绝。这僧人还要去做一场法事,便同随从一道出发去不远处的另一座庙宇,其中一位僧人告诉文卡塔拉曼,法事结束之后也许能有点吃的给他。可是最终领头僧人还是不肯施舍饭食给这个少年。他的随从之一,负责敲鼓的僧人忍不住喊起来:“为什么这样啊,师父,把我的饭给他吃吧。”这样他才得到一碟米饭,有人带他到隔壁屋子接水喝。等候之时他就困倦难耐,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
天刚破晓,文卡塔拉曼就向着蒂鲁文纳默莱小镇进发,小镇郊外的山脚之处便是圣山中宏伟的阿鲁那佳拉神庙。可是还有二十英里远,他饥肠辘辘,疲惫至极,得弄点吃的还要买张火车票,可身上仅存一副镶红宝石的金耳环,价值二十卢比。于是他寻到一户人家,好心肠的女主人给他饭吃,男主人将耳环留下,预支了四个卢比给他,还开了张收条,万一他想要赎回也没问题。下午又做了顿饭给他,随后送他去火车站,还赠他一包甜点。去火车站的路上他就将耳环的收条给撕了,因为他无意赎回。他在火车站睡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便乘上了去蒂鲁文纳默莱的火车。一到目的地,他远远看见阿鲁那佳拉神庙的尖塔,便径直奔去。神庙的大门敞开,里面却一个人也没有,他一路摸到最里面的一座神龛,里面竖着一尊林伽,即湿婆的无形象征,便在极乐之中皈依了上主。返回小镇时经过一个池塘,他将好心肠的女主人昨天送给他的那包甜点扔了进去,自言自语道为何将甜点施与这东西?”“这东西”就是指他的肉身。
在他掷躅徘徊之际,有人问他需不需要剪头发。他回答需要,然后这人便引他去家理发店。他自幼便以一头乌黑的长发著称,从店里出来便剃了个干净,这是托钵僧的标志,也是禁欲苦修的标志,也表明他已斩断与这红尘浊世的瓜葛。他将衣服撕碎,只留下些许遮住胯间,余下的布料和剩下的零钱一起扔掉。然后他将身上的“神线”拿掉。“神线”就是三根棉线挽成一绺细绳,从左边肩膀斜挎下来垂至右胯。婆罗门家的男孩到了八岁会在隆重的仪式上授予这条“神线”,代表他重获新生。如今将“神线”拋弃,文卡塔拉曼也就抛弃了优越的种姓以及肉身即为自我的种种观念。他将头发剃光后并没有如往常一样沐浴——“为什么要让这东西享受沐浴这么舒服的事情?”他自问,可是就在他走进千柱大殿,开始坐下冥想之前,一场奇迹般适时而来的大雨将他浑身上下冲洗干净。
3.深入禅定
他就这么静坐着,缄默不语,长达数周,每次都能在“禅定”之乐中沉浸几个小时。有一位妇女为他的年少及虔诚所感动,每天给他带点吃的。可是小镇上的顽劣少年似乎对于这位与他们年纪相仿的陌生人居然禁欲修行十分厌恶,百般难为他,常向他扔石子或者碎陶片取乐。为了避开他们,文卡塔拉曼搬进大殿内保存神像的深坑之中。坑内潮湿、阴暗又肮脏,没有照明也无人打扫。这位年轻的“斯瓦米”端坐于此,深深地沉浸于冥想之中,任凭黄蜂、蚂蚁、蚊虫、蝎子这些毒虫爬上身来吸血。他的双腿很快便布满脓疮,恶臭难闻,可是他却浑然不觉。
有一天,有个人赶走了那些不停骚扰文卡塔拉曼的恶少,走进大坑,漆黑一片中模模糊糊地看到一张少年的脸,极为震惊,便跑去旁边的花园,告诉在那里劳作的僧人及其弟子,并带他们来到大坑之中。众人入得坑中,将少年抬了出来送进另外一座寺庙的神龛中暂时寄放。文卡塔拉曼那时正深入“禅定”之中,双眼紧闭,对于众人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晓。
他就这么在神龛里待了数周,由居住在那里的一位“斯瓦米”照料,给他喂饭,可是这少年在冥想中陶醉至深,每次要八九个小时才醒转,所以饭食都得强行塞入他嘴里。后来他又转移到邻近的一座花园,不久又挪到附近的一座花园里,随后他便安顿在一株铁色树下。那时候已经有朝圣者注意到他,很多还慕名来看他,其中有一位名叫纳依纳尔的信徒极其仰慕这位虔诚的少年,每天来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纳依纳尔是一位学者,每天都为他背诵阐述“不二论”教义的著作。那时候文卡塔拉曼对这些还一无所知,毕竟,他在马杜拉只上过小学。
不过,纳依纳尔不可能总是来陪伴他,他不在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斯瓦米”总是饱受好奇而又淘气的顽童之扰,这些孩子认为他是疯子,时常搞些过分的恶作剧来捉弄他。正好,那时有另外一位“斯瓦米”为文卡塔拉曼心灵之纯洁,信仰之虔诚所深深打动,遂邀请他去蒂鲁文纳默莱郊外的一座神龛中冥想修行,免受打搅。他欣然前往,在那里住了十八个月。其间,一位名叫帕拉米斯瓦密的托钵僧经人介绍来拜访文卡塔拉曼,一见之下,便觉得找到了心灵的救赎,决心从此跟随文卡塔拉曼侍奉修行。他将规模日益壮大的朝拜者挡在门外,也代表他接受信徒们奉送的食物。每日正午他都为“斯瓦米”奉上一小杯吃的,这便是文卡塔拉曼一天仅有的一餐,然后将剩余的食物还给送来的人。
文卡塔拉曼就这样继续他的苦修,整个人瘦得可怕,常年不洗澡,身上藏污纳垢,头发也任其生长,蓬成一团打起结来,手指甲长得太长,双手都无法施展。他坐在地板上深入“禅定”之中,一坐就是数周,成百上千的蚂蚁爬满了他的身体噬咬,他都浑然不觉。为了让冥想的姿势更加到位,他一直将后背紧贴在墙上,时间一长,人们都惊讶地发现他的背影居然印在了墙上。
4.成为马哈希
这位年轻的“斯瓦米”声望与日俱增,专程来朝拜他的信徒如潮水般涌来,无可抵挡,于是他便和忠心耿耿的帕拉米斯瓦密一起搬进了一座芒果园,没有主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入内。他在那里住了半年,帕拉米斯瓦密从镇上图书馆借来许多“吠檀多”的泰米尔文著作,文卡塔拉曼先将书籍细细读过,之后便解释给这位虔诚的侍奉弟子听。他的传记作家曾指出,研读书籍对于“斯瓦米”的“开悟”来说并非必要,因为这些他早已了然于心。他阅读书籍是为了回答前来拜访的人们追求真知而提出的问题。也许是出于这个目的,他破了缄默之规,此前他已经保持三年不语,此后他也曾断断续续地恢复过缄默修行。
后来“斯瓦米”还是离开了芒果园搬入了附近一座庙宇,他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否独自生存下去,于是对虔诚的帕拉米斯瓦密说:“你选一条路,一路乞食下去吧,我则走另外一条,也一路乞食下去,我们就此分开。”这可怜人便走了,可是第二天就回来了,还问文卡塔拉曼:“我能去哪儿呢?你这里才有生之真言啊!”文卡塔拉曼应允他留下来,他仍然潜心侍奉“斯瓦米”直至二十年后他撒手人寰。此后,这位“斯瓦米”不断更换住所,为了避开朝拜者的烦扰,如今才在阿鲁那佳拉山中的一座山坡上安顿下来,那里有清泉一注,岩洞一个,还有自在天的神庙一座。他惯常于庙中静坐冥想,帕拉米斯瓦密偶尔不在,他便带上乞食小碗去镇上讨点斋饭。
后来文卡塔拉曼又换了住地,换到阿鲁那佳拉圣山的更高处,一个山洞、一个山洞地换着住,就这样过了很多年。这些山洞的确就是普通的山洞,不过从照片上看你会发现还是经过了些改造,更加适合人类居住。他的名声在那时已是广为传颂,大批信徒来朝拜他的时候都奉上各种吃食——蛋糕、牛奶、水果等等。可是信徒们也要吃饭,于是帕拉米斯瓦密和其他四面八方而来的弟子们便带着乞食碗,吹着螺号,向慈悲为怀的人请求帮助。“斯瓦米”则如往常一样静坐冥想,正如梵文诗歌所颂:“心生欢喜自在,便无事无念。”有时候有人会献上钱财,他一概回绝。有时候拜访者带来读不懂的书,“斯瓦米”便朗读并解释给他们听。读着这些书,听着信徒们的诵读,他很快便精通了印度的哲思;而且据说他的记忆力惊人,能过目不忘。不过平时他总是谨守缄默之规。无人透露他是从何时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后来有些照片上可以看出他非常整洁,遮羞布已洗刷干净,头发剃得很短,胡子也修整过了。再后来他每月剪一次头发刮一次胡子。前面提到过,我看见他的时候,他清爽整洁,打理得一丝不苟。
来拜访他的人各式各样,有的来讨口饭吃,有的来寻求帮助,有的则是想从已经获得精神自由的大师身上寻得些许益处。有时候这些信徒会经历些怪事。有一次,一位名叫皮莱的税务官坐在“斯瓦米”旁边,竟然看见大师头上有一圈光环笼罩,整个身体如同初升之日一样发出光芒,这位税务官员想必是个有责任心的聪明人吧。还有一位二十出头名叫艾嘉玛的女子,不幸丧夫丧子,悲痛欲绝,后经父亲允许,到孟买管区某处侍奉住在那里的圣人以求减轻心中的悲苦。可是这些圣人也帮不了她。她回到村里就听说阿鲁那佳拉圣山上有位年轻的圣人,缄默修行,虔诚信仰的朝拜者都领受了不少恩惠。她便去了,爬上圣山见到了这位“斯瓦米”,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她便在他身边站了一小时,突然感到心头沉重的悲痛之情倏忽一下就消失了。从此她便每日为圣人及其弟子做饭,多年如一日。她在蒂鲁文纳默莱有一幢房产,欢迎虔诚信仰者及朝拜者歇脚。有一天,她做好饭食送上山,路过一个岩洞,看见两个人站在那里,一个是“斯瓦米”,一个是陌生人。她一边走着一边听到一个声音在说:“人在这里(意思是,我在这里)为何还往前走呢?”她转身去看“斯瓦米”,可是连人影都没见一个。等她走到“斯瓦米”平时所住的山洞,又发现他正如往常一样盘腿坐着,和一位陌生人说话。
许多人为这位“斯瓦米”的人格魅力所感召,纷至沓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加纳帕蒂•萨斯特里。他是一位梵文学者,学识渊博且擅长写诗。他曾经从一个圣地流浪到另一个圣地,长达十年,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也恪行苦修,周围也聚拢了一群弟子。可是最终他仍然无法满意,觉得自己始终没有获得孜孜以求的内心宁静。他爬上圣山,拜倒在“斯瓦米”脚下,寻求庇护,他所领教的教诲令他整个人充满了喜悦。此后他就频繁来拜访“斯瓦米”,一下子在蒂鲁文纳默莱住了七年,就是为了离大师近一点。这两人的密切友谊有力地证明了这位“斯瓦米”所拥有的神奇力量,因为萨斯特里并非是崇拜年长者的青年人,他和大师的年龄相仿,且以知识渊博,诗文优美而闻名。学者和诗人往往会自恃甚高,萨斯特里也颇为清高,不会轻易屈居别人之下。可他却让他的弟子都皈依“斯瓦米”门下,自己也成了“斯瓦米”最为热忱的崇拜者。正是因为这位弟子写了许多诗歌称赞大师,他的名字就由“文卡塔拉曼”改成了“拉马纳”,并且他还让自己以前的弟子尊称大师为薄伽梵•马哈希。接下来我应该改称这位圣人为“马哈希”了。
5.日益壮大的道场
日子就这么流逝,马哈希的母亲阿拉佳玛尔也时不时去圣山探望他。她的大儿子和小叔子也都撒手而去了,家里人也没剩几个。阿拉佳玛尔觉得如果能够和儿子住得近一点她会更开心,于是她来到蒂鲁文纳默莱。
后来“马哈希”搬去斯坎达修行所。尽管他从来不接受那些富裕信徒们硬塞给他的钱财,他们总会想方设法让他的弟子们收下,以备大师日后之需。这样他搬去斯坎达修行所时就有钱造一座带小花园的茅屋。阿拉佳玛尔就住了过来,为大师及弟子们做饭。她最小的儿子早已丧妻,她把他也召唤过来,这样她最后的岁月里能有儿子在身边。大师的这个弟弟也变成了哥哥的虔诚信徒,穿上了托钵僧的黄袍。
阿拉佳玛尔觉得她是“马哈希”的母亲,应该有母亲的权威,儿子也应该对她特别关照。可是马哈希就是不和她说话。她对此抱怨的时候,他告诉她,所有的女性都曾是他的母亲,不光她一人。他是想让她摒弃俗世幻觉,让她超脱其上。这些都不易领会,不过渐渐的,做母亲的也懂了。1922年她过世的时候,“马哈希”没有表现出任何悲痛之情,而是深为释然,因为他深信经过一系列修行,他母亲已经补偿了自己前世的许多错误,她的灵魂也能够升到更高的层次与众神一道暂歇一下,之后便再度投入另一个人的身体里涤荡自己剩下的原罪。一旦有人说起她“逝世”,“马哈希”便会纠正这人“不,不是逝世——是‘出世’。”在他看来,死亡乃小事一桩,只不过是种说法罢了,死去之人会换个新的名字过上新的生活。阿拉佳玛尔葬在离大路不远处的草原上,搭了座砖屋为墓碑遮风避雨,后来这里变成了一座庙宇供人朝拜。
母亲死后,“马哈希”几乎每天都去给她上坟,这样持续了半年之久,有一天他就待在那里不回来了。一开始为了给他挡风遮雨搭了一个草棚,就和供奉“林伽”的草棚一样简陋,不过很快旁边就搭起了几座茅草屋。等众人明白大师想要把这里当作定居之所,虔诚的信徒便纷纷解囊,建起了一座大殿,供他白天修行,夜晚歇息。自那时起,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来朝拜的信徒也与日俱增。平时一天就有五十多位访客,某些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马哈希”的生日,访客便成百上千。他们带来各种礼物,凡无法与在座各位一同分享的礼物他一概不收。如送上食物,他便从盘中取出一点,再将剩余的分发下去。
不过名声显赫也并非好事:谣传说他很富有,于是有一天晚上便有小偷来光顾。当时“马哈希”正和平时一样在大殿的讲台上歇息,四个弟子睡在窗口处。“马哈希”告诉这几个小偷,此地无甚可偷,不过他们喜欢什么尽可以拿走。弟子们很激动,想阻止这些小偷,可是大师没让他们动手。“让这些窃贼尽其职责吧,”他说,“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忍而再忍。我们别去干扰他们。”他提出要和弟子们一起离开大殿,这样贼人们便可为所欲为。这些恶棍同意了,不过让他们离开之前却对他们拳脚相加。“马哈希”的腿上吃了一下。他却说:”如果你对此还不满足的话,我还有另一条腿。”窃贼们肆无忌惮地翻箱倒柜,搜罗钱财,可是一个子儿也没找到,本来这里就没有分文钱财,最终只得空手而去。混乱之际有一位弟子设法逃脱,穿过田野,跑去镇上求助,然后带着警察赶到。却看见“马哈希”坐在先前待过的草棚里,冷静镇定地向弟子们阐释信仰事宜。
6.马哈希的日常
修行所的日常生活有多种记录。马哈希每天凌晨三四点间起床,斋戒沐浴后便坐在讲台之上。弟子们每天第一件事便是吟唱大师的赞歌或者背诵大师用泰米尔文所写的阿鲁那佳拉圣山之赞歌,然后众人便开始静坐冥想。清早五六点,朝圣者便来了,先对马哈希行匍匐跪拜之礼,之后便各行其是。待他们散去之后,马哈希会吃一顿米饭或者粗小麦粉做的简餐,然后就回到大厅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弟子们则各做各的事情:有的采花编成花环,有的去马哈希母亲的墓前跪拜,还有的则从事文字工作,将马哈希以及其他圣人的作品或编排,或修正或翻译,那时候,马哈希已经写了不少作品,另外还有的则为弟子和朝圣者准备饭食。马哈希经常去帮弟子的忙,比如切切菜,拌拌料。他不写作的时候,会打磨一下拐杖,补一下饮水碗,缝一下树叶做成的食盘,抄写一下自己的手稿,装订一下书籍,读读信件。
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间是早饭时间,他略事休息便接着工作。三点左右再吃顿饭,之后便接见访客。天色渐暗时又开始静坐冥想直到晚饭时分,晚上九点众人便都歇息。不过,有时候大家会整晚背诵诗文或者颂唱马哈希所写的赞美诗。
这时候,通常人们将大师称为“薄伽梵”,大师提到自己的时候也惯于这么称呼。这个词翻译过来就是“获佑之人”或者“神圣的人”,虔诚的信徒们用它来指称上帝。他们来面见马哈希的时候先是匍匍跪拜,然后便诵读各自写给马哈希的赞美诗,大师仔细聆听,面容和蔼可亲。旁人乍一看会误以为大师不够谦虚,不过,可要记住马哈希从不视己为人,而将自己看作是纯洁的灵魂,这肉身不过是具躯壳,能让他完成此生的因果报应罢了。而且,对他来说,这些虔诚的信徒们匍匐跪拜,唱颂赞歌都不是为他,而是为“梵”,多年前在顿悟之下,他的灵魂已经和“梵”融为一体了。
马哈希喜爱动物而且对它们有种奇怪的魔力。婆罗门认为狗不够神圣,污染环境,尽量避免与之接触。而马哈希则将他周围的狗看作是同道中人,只不过此生投胎为狗来偿还前世的罪孽。他叮嘱弟子们让狗干净舒适地生活,还满怀爱意的称它们为“修行所的孩子”。他对狗说话,给它们指令,狗儿听得明白还能照做。曾有一头小牛犊能够自由进入修行所,深得马哈希的喜爱。他认为这小牛就是那位绿衣老妪的化身,当年马哈希第一次爬上圣山,这位大妈便四处采集药草和果实,煮熟之后拿给年轻的“斯瓦米”吃。大师所住的岩洞中时常有大蛇出没,不过他从不让别人驱赶。“是我们占了它们的家”他说,“我们没有权利打扰它们。”松鼠和乌鸦也常来光顾岩洞,还带上幼崽,马哈希总是将食物摊在手掌上任它们取食。
圣山上聚居着许多猴子,马哈希慢慢也明白了猴子的心思和叫声的含义。凡两派猴子发生争执,它们便会跑到大师跟前,让他来调解争端。有一次,他听说有个猴群的首领奄奄一息,便让猴子们将它带到修行所来,它死后马哈希按照托钵僧的葬礼仪式将它埋葬。
每年马哈希都会在修行所众弟子的陪同下在阿鲁那佳拉圣山上四处走走。山上有条大路风景甚好,绿树成荫,两旁是贮水池、神龛和寺庙。有时候他们晚饭后出发,黄昏时分回来。有时候则是黄昏时出发,一两天后再返回。这条大路不过八英里长,几小时便可走到头;不过马哈希时常处于“禅定”之中,一小时不过走一英里,走完一英里还要休息一下。酷暑时分,众人走得疲惫至极,又渴又饿,一群猴子发现了,便爬上蒲桃树,摇下一堆树上成熟的果实,四散开去,不拿走一个。众人吃得分外高兴,这便是猴子在报答马哈希的恩情。不过,还有一次他就不这么幸运了,他无意中踢到了一只马蜂窝,一下子所有马蜂全部叮了上来,将毒针刺进了他踢中蜂窝的大腿。“是的,是的,这条腿有罪,”他说,“那就让它痛吧。”他并没有将马蜂赶走,也没有逃开,而是静待它们散去,他将这如酷刑般的痛苦看作是因果报应。
年复一年,到修行所来拜访的人越来越多,各个阶层的都有。有一天晚上,夜幕巳经降临,大师和一位虔诚的信徒正坐在大厅里,突然听到有人在外面喊叫。这位信徒便起身去看个究竟,发现门外站着一个男人,还拖家带口。这个男人问他自己和家人能否见见“薄伽梵”,领受他的恩泽。这信徒觉得奇怪,因为马哈希从来都是来者不拒。“那你还问个什么呢?”他说。那个男人回答,“我们是贱民。”这信徒明白乞求马哈希的许可便是对他不敬。因为他毫不理会种姓制度,于是他便告诉那个男人,大师欢迎他们来访。男人一家于是进入大厅,在马哈希面前匍匐跪拜。大师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持续了十分钟,便赐予他们恩泽。后来这位信徒说他曾看到许多富人名流跪拜在马哈希脚下,却没能得到过这样的礼遇。
马哈希极少说话,不过朝拜者只需看见大师端坐于此便能拋却烦恼寻获内心的宁静。有时候朝拜者看见大师浑身弥漫着奇异的光彩,可是他们告诉他时,他却丝毫不把这个当回事。他们提问的时候,若是轻率发问,大师就保持沉默;但若他看到提问之人情真意切,便会明示答案。很多人都觉得大师能看穿人心,因为他有时候会回答朝拜者尚未冒昧提出的问题。许多人为大师所打动,纷纷离家来到修行所,想要过这种朴素的生活,通过这种生活方式与“无限”融为一体,达到神圣之境,此乃“顿悟”是也。马哈希若是知道这些人仍有责任未尽,上有老下有小,便会劝他们回去。常有人来问大师,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会干扰宗教修行。大师这么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有可能,俗世之务要做,但要超脱其外,要始终坚持只有‘自我’(Self,应翻译成”自性“)才是真实的。要谨守自性,便无法恪尽尘世的责任,这么想却错了。你必得像个演员,穿上戏装,扮演角色,甚至能和所扮演之人情意相通;不过要始终明白自己并非戏中之人,而是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同样,一旦明白你不是那具躯壳,寻获了‘自性’,那么又何必为这具躯壳的意识,或是‘我就是躯壳’的感觉所困扰呢?这具躯壳的所作所为都无法撼动你对‘自性’的坚持。这种执著也绝对不会干扰你的躯壳去承担它应有的职责,正如一名演员明白真实生活中的自我,但这一事实绝不会干扰他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样。”
7.晚年及圆寂
大师逐渐老去,已近古稀之年,他常年遭受风湿病的折磨,大概是久居阴湿的山洞中所致,双目也渐盲。1948年末,他的左胳膊肘上长出了一个小瘤,后来便恶化,肿痛不堪,得立即实施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可是不久又复发,此前就诊断为癌肿,又得立即手术切除。外科医生认为挽救大师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截肢,可是大师拒绝了。他微笑着说:“无需惊慌,躯壳本身便是病痛,顺其自然吧,何必自残呢?”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下去,为了控制癌症蔓延,他接受了各种治疗方法,有那么一段时间他的情况有所好转。不过癌肿再次复发,第三次手术切除;可是胳肢窝下又发现第二个肿瘤,生长迅猛。医生一致认为接下去除了施加麻药,他们无计可施。
大师遭受着巨大的疼痛折磨,他却毫不在意。整个患病期间他始终淡定从容,就连接受治疗也是为了让弟子安心。他说:“如果征求我的意见,我自始至终都是那句话:没必要治疗,顺其自然就好。”有一次他对一位贴身弟子说:“我们吃完饭了,还需要盛饭的叶碗吗?”他还告诉过另一位弟子,有真知灼见的人会非常乐于摆脱躯壳的束缚,就像奴仆会乐于卸下自出生之时便背负在肩上的重担一样。
在大师身患绝症的这两年,他仍然竭尽所能每日修行:日出前一小时沐浴,定时接见前来拜访的虔诚信徒。他的身体状况很快传遍整个印度,成百上千的信徒纷至沓来。大师的七十一岁生日也如往年一样庆祝,他静坐聆听弟子们颂唱献给他的赞歌。阿鲁那佳拉神庙的神象也来了,向大师跪拜行礼,立定了一会儿,便用长鼻子点了点大师的双脚向他告别。显然,大师的日子不多了。
般若佛母心咒及导修开示
白度母心咒
除盖障菩萨陀罗尼
佛眼佛母心咒
启目观音法导修—祈竹仁波切
叶衣佛母心咒
财续佛母心咒及导修
《伤寒论讲稿》 刘希彦
美国人唱的阿弥陀佛
白文殊心咒及导修
文章来自网络
白文殊心咒
om Vakrida nama
om 瓦kri达 那马
白文殊菩萨是一切如来之智慧,又称智慧佛。佛经中讲:修持文殊法,可增一切福德、智慧、坚固记忆,令得聪辩,口演八方妙法,了知诸法真实意,消除愚痴、音哑及语业诸障,可令众生团结,遣除违缘障碍。
《文殊根本续》中云:“文殊童子之六字真言,能令脱离六道之主尊,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神通广大,能令脱离一切有海、三大痛苦,令诸魔难以忍受,不杂一切世法,诸魔不侵,令清净一切三有之业,令获得一切佛法,遣除一切恶事,诸佛随喜,圆满一切,文殊所说诸咒中何为最胜?即此嗡瓦杰当那玛。”
《消除业障百咒功德》:《金刚藏庄严续》中亦云:“此咒殊胜之密咒,大密之咒许圣妙,安住三解脱门中,六波罗蜜极清净。”又云:“一切佛陀胜智慧,共称之为文殊尊。”“仅仅修持此,智慧成无垢,尽说诸论典,现前诸自在,一切之咒王,自己同众王,趋至诸持明,菩提之彼岸。诸自在大乐,诸法胜功德,一切金刚持,或诸佛普行,等持亦获得,余成就何说?银水摄精术,神足无垢胜,丸药与隐行,一切均赐予。具德胜文殊,胜法语中生,诸佛之梵音,赞为文殊尊。仅依修持此,心愿皆圆满,佛果亦稳成,余尊何须言?”其他续部中也出现过这一心咒。
在藏传佛教中,也把白文殊称为“智慧轮”文殊,因为此本尊赐予智慧极其快速,特别对于增长记忆力、敏捷慧以及演讲、辩论的智慧有特殊的效果。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
大正藏第 20 册 No.1179
南无一切利益尊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咒曰。
闇 婆计陀 那(上)摩
om Vakrida nama
于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我今说。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遍。决定罪业得除灭。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遍。其人临命终时。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若有人受持此咒得成法者。先食菜或食乳糜。或食大麦子粥。或食大麦麨或乞食。每日平旦日午日没三时洗浴。别着一具净衣。即诵此咒六十万遍法即成就。于后不割断溇桢上。其画匠人受八戒。不用胶画文殊师利菩萨。于莲华上座说法之像。一切庄严具足。作童子形天衣褡左肩。于右应画作圣观自在菩萨。坐莲华座手执拂。左边应画圣普贤菩萨。像上两边虚空。于云中出咒仙手执花鬘作。画像下应画持咒人手执香炉。瞻仰文殊师利菩萨。其像四边皆应作山峰。于菩萨座下。应作花池充满莲华。已后于舍利塔前面向西。安桢广大供养已。用苏燃灯。取阇提花一千八枚。取一一花各咒一遍于像面散。即有声出闻微妙声或桢动。若闻妙声时得称心。若桢动时一切诤论中得胜。一切世间言教皆通达。一切众生皆爱乐。若不成此法。余一切事业皆不得成就。
又法沉香长八指任粗细。于苏合香油涂。于以却陀罗木炭无姻火中各咒一遍。从初夜至明相出时烧。即见文殊师利菩萨亲自来。于咒师前随所求皆与满足。唯除淫欲。
又法于桢前以檀香昼夜烧不断。诵此咒。文殊师利菩萨亲来。为说甚深法皆得胜解。永离一切病得自在。得入菩萨地。
又法以紫檀长六指克作莲华。更研紫檀末和水。涂之诵百千遍。至十五日夜满月时。于桢前取花叶两手叶花诵咒。至于顶上光出即取其花。令彼人成如二八十六岁人身相端严。金色光明过于千日。威光如天童子一切成就。咒仙皆恭敬寿命一劫。劫尽已后往生极乐世界。
又法于月蚀时。取白昌蒲根。以瞿妹耶粪乳酪苏。比五和洗昌蒲根。洗已。宾钵罗树叶果礼(下安四叶上着三叶)咒至或烟出或暖火焰出。若暖气时。得众生欢喜及一切论难皆胜。若烟出时。得安达底寿一万年。若火焰出得升阿迦舍。寿一大劫。
又法取黄牛有犊子者。攒乳酪取苏置熟铜器中。以宾钵罗七叶覆之咒之。如上烟等三事成就。即服此苏。或多闻或安达罗。或升阿迦舍。
又法取布央迦罗子于月蚀。置日中含诵此咒。至子动时。取三种铜作珠作孔。内子于珠孔中含住。即安陀利出口。即见之。
又法取钉香口含。诵此咒六十万遍已。随共人语所求皆得。
又法食乳大麦子或麨。诵咒一百二十万遍。得成咒仙。
又法乞食不得语。满十万遍得安达地多。若诵咒满一俱胝。即见圣者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说法。决定令得入一生补处大菩萨众。若每常诵此咒。一切蒙利皆得成就。
又法取安悉香捣末。以苏和为丸。如小枣作十万丸。一一皆咒一遍。火中烧之至尽。即金钱十万枚。
又法于流入海大河中。以一万莲华各咒一遍。掷置河中至尽。如彼莲华数量宝伏藏见。得其藏受用无尽。
又法油麻以酪苏和。一撮各各咒一遍。置火中至十万遍。其人得财富。能施与一切物。
又法取未堕地瞿妹耶泥地作坛。以种种花散其上坐。每日诵咒一千八遍。即读大乘经。至满一月即得聪慧。
又法取牛黄咒一千八遍涂额上。一切众生见者皆欢喜。于顶上发咒七遍结之。一切恶人不能损害。
又法取鸡知摩罗果一万颗。一一咒一遍。置火中烧至尽。一切诸病皆得除愈。
《六字神咒经》
唵婆髻驮那(上)莫
此文殊师利六字咒功能我今欲说。若有持此咒欲成就者。或食乳糜或食菜。或食果食乳。应食此食日别三时洗浴。谓入五更以后为初时。午时已后是第二时。黄昏已后至初夜为第三时。于此三时各一度洗浴。各别着一具净衣。是故亦须三具净衣。诵咒令满六十万遍。此为最初承事供养文殊。
又若欲受持成就者。先须画文殊师利像。其画像法。取好白毡勿令有毛发。亦不得割断纑缕。彩色不得用胶。应以香汁和画。其文殊师利像。莲华座上结跏趺坐。右手作说法手。左手于怀中仰着。其像身作童子形。黄金色。天衣作白色遮脐已下。余身皆露。首戴天冠身佩璎珞臂印钏等。众事庄严。左厢画观世音像。其身白银色。璎珞衣服庄严如常。坐莲华上结跏趺坐。右手执白拂。右厢画普贤菩萨像。其身金色。璎珞庄严如常。亦坐莲华座右手执白拂。于文殊上空中两边。各作一首陀会天。手执华鬘。在空云内唯现半身。手垂华鬘。于文殊像下右边。画受持咒者。右膝着地手执香炉。其文殊师利等所坐华下遍画作池水。其菩萨像两边。各画在山峰。其画师从起首欲画之时。即日日受八戒。洒浴着净衣而画。乃至画了。若有舍利塔即安文殊像。在塔西面像面向西。若无大塔应以小塔安。文殊像前以面向西。设种种华种种饮食果子等。三时供养。道场内然酥灯。其道场要须在寂静处。唯令一人供给。若正在道场诵咒时。所须华香等弹指而索不得出言。取沉水香截为长二指。都卢婆香油(苏合香稀者是)无烟佉陀罗木炭。若无。以紫橿木替。又以沉香内前油中。于像前佉罗木炭火中烧尽一夜。至明相出已。即见文殊师利。所有求愿皆悉满足。除淫欲事。自外悉皆不违所求。又法于像前。取旃檀截断长二指还。昼夜烧供养。是时文殊师利即现身当为说法。所有身患皆悉除愈。得菩萨地自在。
又法于像前。以瞿摩夷涂地。散众名华。行者于涂地场内一边坐。诵咒满一百八遍。经一月得聪明持一切经论。又法日日随心常诵莫忘。定受业报亦令消灭。又法若日别能诵满一百八遍。临命终时得见文殊师利。随心所愿皆得受生。文殊师利为利益众生故。于诸功能中略说少许。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八
妙吉祥六字心真言品第二十三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观察净光天。告妙吉祥童子言。
妙吉祥复有第七仪则不空成就法。彼有得成得大果报利益安乐。所有一切恶业恶趣苦恼皆得消除。当来决定获得无上菩提。妙吉祥我今说汝六字心真言。此真言微妙不可思议力无等等。解脱六道一切轮回。及免三苦大海久久沉溺。解脱一切缠缚。不染世间一切有情。一切部多无能得见。于轮回道而得清净。得佛法分诸佛随喜。于一切真言最尊最上。复于一切为大富贵。
即说六字心真言曰。
唵嚩(引)枳曳(二合引)那曩摩。
妙吉祥我今说此六字心成就法。若有求成就者。当以菜果为食或乞食。一日三时澡浴三时换衣。身心清净不得散乱。诵真言一洛叉为先行。不得中阙一遍。若是阙少法不成就。须是专注心不异缘。如是先行成已。用织成帛不截茸头。大小应量不剩不少。如是得已然觅画人。仍令清净持戒。如是洁净已。用上好彩色画此圣像。于[巾*(穴/登)]内先画妙吉祥菩萨。作童子相坐莲华座说法之相。偏袒右肩以种种微妙而为严饰。左边画圣观自在菩萨。
左手持莲华右手执白拂。右边画圣普贤菩萨。上面画云。云中画天人。持鬘雨花而作供养。于前下面画持诵行人。随自相状手执香罏。作瞻仰妙吉祥菩萨相。周匝画山。下面画莲池。于内随意种种严饰。画像毕已。于舍利塔所面西安置。就白月吉日献大供养。以酥燃灯。复以惹帝花八千。一诵一掷散妙吉祥面。直至散尽。
若得成就或闻吽字声。或得像振动。若得闻吽字声。即得最上尊贵。
若得像振动。即于一切论者中得为最上。又能了知世间一切义论。
若不得如上成就者。当于一切持诵法中得力。
若以湿沉香木为柴如中指长。复以佉祢啰木柴。于黑月夜揾都噜瑟迦(二合)油。作护摩直至日出。必定当得见于圣妙吉祥菩萨。
若得见已。持诵行人所有胜愿求者必得。唯于贪欲不得求乞。
或于黑月夜烧白檀。不间断直至日出。得菩萨来说甚深法而令信解。得信解已于一切病当得解脱。决定获得菩萨之地。
复有法用赤檀木刻作莲华。可六指量。并茎皆赤檀作涂以千叶加持千遍已。于月十五日就像前。着荷叶上安置手按。诵真言至焰出。执之须臾转身。如十五六男子色如真金。莹净光明过日天子。得一切天人奉重供养住寿一大劫。命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
复有法取太阳直日。以白菖蒲根五净水。洗得清净已。于菩提叶上安置。诵真言直至三相现。若得热相得一切人爱重。于一切论者中得胜。若得烟相获隐身成就。住寿三万岁。若焰出得虚空行。住寿一大劫。
复有法用有犊黄牛乳取酥。以铜器盛。于七菩提叶上安置。诵真言直至三相现。
若热得闻持。烟隐身。焰虚空行。如前无异。
复有法以莲子口含。于太阴直日诵真言。直至振动。
复以三金裹口中含。如前诵至振动得隐身。
若出口中莲子一切人得见。
若以丁香口含。诵六洛叉已。凡与人言一切爱重。若食酥诵十二洛叉。得为天人。
若乞食默诵一洛叉得隐身。
若诵百俱胝。得说法如妙吉祥菩萨。复如十地菩萨。
若恒诵持得一切义增长。
复有法以一切香药作人形像。断之作护摩。七夜内得爱重。
复有法以安息香作丸。如小莲子大。揾酥百千作护摩。得钱一洛叉。
又法持诵人或入河海。以莲华百千掷水中作护摩。得大伏藏不可穷尽。
若以白芥子供俱摩香和合。八千作护摩得啰惹爱重。
若以麻油和酥蜜酪。作团百千作护摩。得大长者一切施与。
复有法若以不堕地衢摩夷作曼拏罗。以阿提目讫多华献大供养。
诵八百遍。然读诵大乘经法。一月之内得大智慧。
复以牛黄诵八百已点于眉间。得一切人爱重。
若加持头顶诵七遍。一切人不轻慢。
若用枳里花一万作护摩。得一切病除。
若日日诵七遍。一切恶业决定灭尽。
若临命终时诵百八遍。得妙吉祥菩萨面前出现。
《白文殊师利略轨》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具足福乐与其因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脱
愿一切有情众生与无忧乐境无所分离
愿一切有情众生住于平等心中无有爱嗔偏执
波光银白大海中央涌生莲华之茎梗 花蕊开敷月座庄严其上坐有微妙音
童子之相金刚跏趺身色犹如雪山白 一面二臂胜施印执青莲妙音尊前礼
唵 哇基达 那玛
om Vakrida nama
祈求本尊具悲极智光 开我智慧除我愚痴暗 加令显通达三藏慧 加持令证无碍大辨才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白文殊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白文殊师利略轨导修白文殊师利是文殊大士五种主要化相之一,其法门利益为特别易令行者生起智慧、长寿及善心。
若欲依此法门作事业闭关的人,应先求得灌顶及自化本尊仪轨之详细讲解,再入关专修。作此闭关,由于法门属事密部,行者必须十分注重外在的干净、整洁。闭关之地必须符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述要求。打扫之方法亦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教授(注:亦可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在佛坛上应供白文殊大士之像或图片,以及一部佛经及一座小塔,以表佛陀之身、语、意。如果供的是白文殊像,应如法装脏及开光;若供白文殊图像或唐卡,则亦要如法恭请大师开光。关中应供食子(torma),以三甜(黄糖、白糖及蜜糖)、三白物(牛奶、酸奶及乳酪)所制。坛前并应供两套八供,一供自化的本尊,另一供观想中在虚空对面的本尊,这些食物及供品均应放于未放过肉、葱或蒜的新盘子中。供灯必须用很干净的灯油,香则用事密部专用配方或纯檀香或纯沉香。在关期中只可吃以三甜、三白为主的素食,同时必须戒作十恶业。一般来说,夫妻间之正常性行为不算邪淫,但在关期中则应彻底戒任何淫行。在关期中,应每天多次沐浴,穿上白衣来修法,或起码避免穿黑衣。座垫要采用后高前低或能久坐不累的好座,否则坐得腰酸背痛,根本无法安下心来修法。座垫以白色、红色、黄色为佳,忌用兽皮。座垫最好能面向东方,或如房间座向不方便,便观想自己面向东方。在座垫前,我们放一个修法的小几,上放一碗米以作仪轨中的撒米用途、铃及杵或一对小钹,不必准备手鼓。以上所谈,乃对闭关者之要求。日常修此法作为功课的人,可以不必这么严格,能作多少便作多少,总之努力保持干净与整洁即可。不茹素的人,最好在早上未吃肉前修此法门,这样会比较有修持力量。日常修此法门而不是闭关的人,食物可以用其他素供来代替,两排八供亦可以其他供品随力供奉来代替。
不论日修或闭关,坐姿以毗卢七支坐姿为宜(注: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法师著作《甘露法洋》等)。
在修诵前,首先应调整发心。我们在心中想“为了去除心中的愚味、黑暗,为了成佛,为了众生之利益,我现在修此白文殊法门!”
在发心后,我们应观广、中或略皈依境于面前虚空中。衲认为大家观略皈依境便足够了。我们观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面前,并想着他是一切上师、祖师、佛陀及三宝的总合体。在诵皈依文时,我们心想:“六道轮回本质是苦,我极欲离开,故我一心依止三宝!”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以上是皈依文,必须诵三次或更多次。然后,诵四无量心文: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具足福乐与其因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脱
愿一切有情众生与无忧乐境无所分离
愿一切有情众生住于平等心中无有爱嗔偏执
这四无量心文我们应诵三次。在诵念后,观皈依境化光而融入自己眉心。
在修皈依诵及发心后,我们诵以下四句赞文:
波光银白大海中央涌生莲华之茎梗 花蕊开敷月座庄严其上坐有微妙音
童子之相金刚跏趺身色犹如雪山白 一面二臂胜施印执青莲妙音尊前礼
这四句赞文已浓缩地道出了当观想的面前本尊。首先观面前虚空中有一广大之“崩”(bam),字变为大地,外围是草原及森林,中央有一湖,但这湖中的水是奶水。仪轨中的“波光银白大海”数字,正指这个乳湖。湖边的草原长满漂亮的花朵。此草地并非凡间的草,而是很有弹性的草。森林、草原及乳湖等等,实乃文殊大士之智慧所化现出来的外相。在湖边的草地上,有两、三头六牙白象悠闲地散步、吃草。六牙白象长有六只象牙。传统说,六牙白象并不常见于世上,只有值佛示现时,方会出现。为什么要观六牙白象呢?这是因为在野兽中以象之力量最大,故以象喻文殊之大智。这些白象并非凡间的畜生道之象,而是文殊之智慧所化出来的。在乳湖上,有金黄色的美丽禽鸟于水面上戏水。在乳湖中,有三种莲花。什么是“三种莲花”呢?莲花分三类,一为常见的莲,它们日夜都是打开的;另一为睡莲,夜晚开,白天闭;第三为另一种莲,日间开花而晚上闭合。这三种莲分别表义小乘、大乘显宗及密法。观想乳湖中有这三种莲花,对我们修持小乘、大乘显宗及密法有吉祥的缘起意义。在乳湖的最中央,有一朵很大的莲花,花有八瓣,其茎在乳水中。花茎、根及叶俱金黄色,其花在湖面上,花蕊为橙色,上有一白色藏文“阿”(Ah)字,此字变为本尊白文殊师利大士。
白文殊师利大师身相一面二臂,全身白色,现为十六岁少年之相。他有两种常见化相,一为双手各持一花,花中分别为智慧剑及经函;另一化相只持一花。今天所教的乃后者。我们观大士双足跏趺,右手放膝上作胜施印,左手作说法印于胸前,并持一花,大士的手拈着花的茎,此茎延伸至大士左耳边高度,花的中央有一《般若经》,经上有一竖立的智慧剑。大士身上佩戴宝冠、耳环、颈饰、臂镯、手镯及脚饰,穿美丽的天衣,长发结为三层之发髻,髻顶有一摩尼宝。
在文殊大士的心中,有一朵八瓣莲花,莲瓣是闭合的,但内里却十分宽敞广大。在莲花内有一个月座,月座上有一个六角型的轮,轮中央竖立着白色藏文“阿”
(Ah)字,其六角由“阿”字正前方顺时针方向数下去,依次有白色的藏文“唵” 、“哇” 、“基” 、“达” 、“那”和“玛”字站立着,字的正面朝向中央的“阿”字。这些咒字全部是竖立的,而非平躺在轮上。我们在心里要想着,这个六角轮的角十分锋利,轻轻一碰便能削断我们的业障,整个心莲又似太阳般,其光芒及热力能令我们之业障像牛油般马上溶掉。
现在已讲完本尊之观想。有时间的人,应于此用一、二小时的时间,努力地清楚观想每一个细节,包括草原、森林、乳湖、莲花、本尊、本尊身上的饰物……..等等,以此为修专注禅定的所缘境。没时间的人,也应用少许时间作这样的禅定修持。
在修禅定后,我们便诵咒。本尊咒是
唵 哇基达 那玛
om Vakrida nama
诵此咒之数字并无限定,总之越多越好。在持咒时,分为观六角轮旋转及不观其旋转两种方法。观六角轮旋转,能极迅速地增长智慧,但亦可能遇上极大的障碍,所以我们以不观它旋转为宜。在诵咒时,我们观静止的利轮及诸咒字流出甘露,净化了我们之罪障,并打开了我们的智慧,令我们对佛经中之疑难解开了,也令我们清楚明白三藏一切经论。在持此咒后,我们心想“现在我的智慧已经增长了”。
现在衲再教授成就不忘的修持方法。甚么是“不忘”的成就呢?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佛的众多弟子曾聚集一起,把佛陀的教法结集起来。当时,便有佛陀弟子阿难尊者(Ananda)靠记忆而把佛陀所有开示背诵出来。现在佛经里的首句全部都是“如是我闻”,此乃阿难尊者背诵时的开场白,意为:“我记得当时听到。。。。。。”阿难为何能把佛陀几十年的每一次开示都背诵下来呢?这正是因为他有“不忘”的成就。若有此成就,我们便能记忆佛经上的每一句话及师长的每一句开示,绝不忘失。修持方法是,我们观想自己舌上有一个“阿”字,同时口诵“阿 阿 阿 阿。。。”,以一口气诵一百次“阿”字,乃至二百、三百或更多次,同时观舌上之字放光请召诸佛圣众之智慧化为无数“阿”字降下而融入舌上之“阿”字,此字又复制化出多个“阿”字,由舌而降入自心。以此方法持之以恒观想,便能增长记忆力。
若欲修诵《文殊智德赞》或《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应于此时加插入略轨此部分。不欲加诵以上内容的人,此时便可回向。
祈求本尊具悲极智光 开我智慧除我愚痴暗
加持令显通达三藏慧 加持令证无碍大辨才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白文殊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以上为回向文。
现在已说完白文殊大士之简略修持方法。事业闭关之咒要求是在闭关完成六十万遍咒,但在末法年代,人的善心较小,烦恼却如江河水般连绵不断,恐怕应把咒数要求增至一百八十万,方会有成。日常修诵而闭关的人,每天随力诵即可。并无咒数要求。
传承极为重要,故此传法的师父必须说明自己的传承。衲的传承来自色拉寺昧院嘉绒僧堂堪珠仁宝哲(Sermey Gyalrong Khentrul Rinpoche)。堪珠仁宝哲是帕绷喀大师之弟子,卒于1957年。1957年是衲所属的色拉寺昧院嘉绒僧堂很不好的一年。在这年中,僧堂痛失两位大师,一为堪珠仁宝哲,另一为萨巴仁宝哲,他们两位都是衲的恩师,亦是僧堂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另外,衲亦曾作白文殊师利的专修闭关。以上说明了衲在本法门上的传承。
圣观自在菩萨千臂千眼心陀罗尼(房山石经·大悲心咒)
不空大奋怒王心真言
文章来自网络
不空大奋怒王心真言
Om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真言其手,便自摩顶。结灌顶印,便自印顶。面东结加趺坐。结数珠印诵母陀罗尼真言一百八遍。诵奋怒王真言一百八遍。诵秘密心真言一千八十遍者。即当单诵奋怒王真言百千倍数。若当如法作是法者。定得观世音菩萨画像身上放诸色光。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像罥索手亦放光明。于虚空中出众妙声种种赞咏。是真言者顶上亦出光明。证此相者。即得成就此大不空罥索心王母陀罗尼真言三昧耶门。一切诸法悉皆成办。是时十方殑伽沙俱胝那庾多百千微尘世界。一切如来。一时现身。舒手摩顶赞叹加祐。观世音菩萨当亦出现真妙色身。怜愍祐护爱之如子。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大奋怒王品第四十七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又有不空大奋怒王真言大不思议一切无碍悉地三昧耶。是法已诸大灌顶曼拏罗三昧耶中。得授灌顶力。能折伏诸恶药叉罗刹种种鬼神众恶人辈而皆敬信。摧诸恶龙归向信伏。能除世间种种怖畏。复能与于持真言者。不空罥索心王大三昧耶最胜成地。显现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族会通一切大曼陀罗印三昧耶。证是真实不空王秘密神通解脱心陀罗尼真言大曼陀罗印三昧耶
尔时如来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当随汝说。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佛随赞许。则于佛前谛观一切。变示不空王观世音菩萨相。现大奋怒王。姿伟可畏颦眉奋目。狗牙上出放大光焰。振吼大奋怒王真言曰
娜莫萨嚩(无可反下同)亸詑誐跢(都筒反下同音)[口*履]耶(余筒反下同一句)婆(无何反下同音)路(轻呼下同)枳谛湿嚩啰(二句)跋驲啰陀(上)[口*(隶-木+士)]瓢(毗药反三句)唵(喉中擡声引呼)者啰(上)者啰(四句)主噜主噜(五句)摩诃(去)迦(斤逻反下同)噜抳迦野(六句)旨[口*履]旨[口*履](七句)弭[口*履]弭[口*履](八句)摩诃(去)钵头(途邑反下同)么[可*欠](呼筒反下例同)塞(桑纥反下同音)亸(九句)迦攞迦攞(十句)矩噜矩噜(十一句)摩诃塞詑么跛(北没反下同)啰跛亸(十二句)者啰者啰(十三句)柘者啰(十四句)儞舍(尸可反)柘[口*(隶-木+士)]湿(二合)嚩啰(十五句)翳呬曳呬(十六句)勃[亭*夜](亭夜反)勃[亭*夜](十七句)陀(上)嚩陀(上)嚩(十八句)既抳既抳(十九句)播啰么戍(输律反)陀(上)萨埵(二十句)迦啰迦啰(二十一句)枳[口*履]枳[口*履](二十二句)摩诃(去)钵戍(去)钵底废(无计反)洒(疎贾反下同)陀啰(二十三句)[可*欠][可*欠]呬呬虎虎(二十四句)唵(同上呼)迦啰没啰[可*欠]么(二十五句)废洒陀(上)啰(二十六句)縒啰縒啰(二十七句)嚩啰嚩啰(二十八句)啰湿弭舍亸娑(去)[可*欠]塞(二合)啰(二十九句)跛(二合)啰底(丁以反)漫抳亸(三十句)舍[口*履]啰(三十一句)入嚩攞入嚩攞(三十二句)素噜素噜(三十三句)姥噜姥噜(三十四句)縒捺矩么啰(三十五句)噜捺(奴乙反)啰弭瑟努(三十六句)婆縒嚩陀(上)娜娜(三十七句)理使那(去)野迦(三十八句)婆虎弭弭陀废洒陀(上)啰(三十九句)陀啰陀啰(四十句)縒曼亸婆路枳亸(四十一句)弭路枳亸(四十二句)路计湿嚩啰(四十三句)摩醯湿嚩啰(四十四句)姥耶姥耶(四十五句)闷遮闷遮(四十六句) 嚩陀(上)畔陀(上)那(四十七句)啰惹亸塞迦啰(四十八句)[可*欠]近女(去)坞娜迦(四十九句)弭洒舍塞怛(二合)啰(五十句)播[口*履]暮者迦(五十一句)迦拏迦拏(五十二句)嚩啰曝杖(途样反)誐(五十三句)柘睹逻[口*履]野(扬可反)萨陀(丁也反五十四句)参跛(二合)啰迦舍迦(五十五句)亸么亸么(五十六句)縒么縒么(五十七句)么嗟么嗟(五十八句)么诃(去)亸闷陀(上)迦啰(五十九句)跛啰(二合)舍么那(六十句)弭理弭理(六十一句)翳制(居例反)野折摩(六十二句)播[口*履]迦啰(六十三句)翳呬曳呬(六十四句)么[糸*奓](知贾反下同音)么[糸*奓](六十五句)弭戍陀(上)弭洒野皤枲曩(轻呼六十六句)摩诃(去)迦噜抳迦(六十七句)湿废(无计反)亸(六十八句)拽(移结反)肾饶(去)播弭亸(六十九句)喇怛娜摩矩[糸*奓](七十句)摩罗陀啰(七十一句)萨嚩肾惹始啰枲(七十二句)讫[口*履]亸惹[糸*奓]摩矩[糸*奓](七十三句)摩诃(去)特(二合)步亸(七十四句)迦么攞讫[口*履]亸(七十五句)迦啰补[糸*奓]参(去)么地(七十六句)弭目讫洒跛(二合)啰剑[并*也](并也反七十七句)杀播啰弭亸(七十八句)播[口*履]布啰迦(七十九句)婆(二合)虎萨埵散怛底(八十句)钵[口*履]播者迦(八十一句)萨嚩摩啰儞讷瑟[糸*奓](八十二句)钵(二合)罗沫娜迦(八十三句)萨嚩悉[亭*夜]舍(八十四句) 钵理布啰迦(八十五句)[旖-大]鼻诜者睹[牟*含](牟含反八十六句)萨嚩亸陀誐跢鼻晒罽(八十七句)薄伽(上)畔(八十八句)[旖-大]暮伽(上)嚩惹[合*牛][怡-台+市](八十九句)南谟窣睹羝(九十句)莎(桑邑反)嚩诃(九十一句)
大奋怒王心真言
唵(同上呼)弭讫(二合)[口*履]亸(一)邓瑟吒(知礼反)啰(二)[旖-大]暮伽(上)縒么耶(三)[旖-大]鼻诜者(四)萨嚩那暮伽(上五)鼻晒迦(六)[合*牛][合*牛](七)弭[口*履]弭履(八)莎(同上)嚩诃(九)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说斯真言时其补陀洛山观世音宫殿六返震动。一切诸大龙王种族悉皆惶惧。一切诸天曼拏罗神皆大欢喜。一切众恶毗那夜迦药叉罗刹种种鬼神为火烧恼。一切魔众恶心俱息。一切地狱有情受苦皆得解脱。一切有情罪垢病苦尽皆消灭。于虚空中雨于诸天众妙宝华。缤纷乱坠供养诸佛。
尔时十方刹土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坛神。一时歌赞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大悲者。能善说此大奋怒王真言三昧耶。此三昧耶能会一切如来秘密种族真实大奋怒王三昧耶。当愿重说此大奋怒王真言曼拏罗印成就三昧耶。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大奋怒王真言曼拏罗三昧耶。纵广五肘如法图饰。标郭界院开廓四门。彩色笔盏皆净新好。画匠画时出入净浴着净衣服。内院当中画大金轮。当轮心上宝莲华座。上释迦牟尼如来作说法相面西而坐。右大奋怒王观世音菩萨。左执金刚秘密主菩萨。大奋怒王观世音座后。憍理菩萨手执莲华。次半拏罗婆徙儞白衣观世音菩萨手执莲华。次摩诃湿废多白身观世音菩萨。一手执如意宝杖一手执澡罐。是诸菩萨而坐莲座。次一髻罗刹女神面目可畏。蛇为璎珞身有六臂。右一手执金刚杵。一手持罥索一手持曲刀。左一手持钺斧一手持皿钵。一手以大指捻无名指根下文。其中指无名指小指。急握大指作拳。头指直竖作期克印。半加趺坐身披象皮。次院开敷莲华台上。一切诸印绕火光焰。东门可畏眼金刚。一手把杵一手扬掌半加趺坐。南门毗那夜迦头金刚。身有四臂。一手执杵一手持钺斧。一手执罥索一手持三叉戟半加趺坐。西门莲华种族度底使者。一手把白拂一手伸于膝上半加趺坐。北门金刚种族大顶金刚王。一手执罥索一手把杵半加趺坐。如是诸神身出光焰。次院一切天印绕火光焰。四门四角宝阏伽瓶。口出莲华蒲桃朵叶金刚杵头。于其院界金刚标郭幡华庄严。西门置七宝瓶。满盛白栴檀香郁金香龙脑香水。裹置七宝帛盖其上。依法加持香华香水饮食果子涂香烧香酥灯油灯。供养诸佛菩萨真言明神。净严身服食三白食结印护身。西门作法召请结所。依不空王观世音相。以一切法任持智印金刚身语心印。入真言字轮轮摄观世音相。观自在智平等轮光三昧耶。诵持神通解脱心陀罗尼真言。当请十方刹土三世一切如来。摄受加被此曼拏罗印三昧耶。诵大奋怒王真言。加持香水瓮。是真言者教诲请法者。三昧耶加持散华灌顶受三昧耶。入是坛者当入一切如来种族灌顶曼拏罗三昧耶。证见一切不空种族一切曼拏罗印成就三昧耶。一切厄障尽皆消灭。一切如来种种功德当得相应。一切真言明仙大转轮王恭敬祐护。一切天龙八部鬼神爱乐恭敬。一切真言明神常为恃怙。一切行恶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欲起障恼恶心自灭。
世尊是大奋怒王成就三昧耶者。银造大奋怒王观世音菩萨。身长横量十六指量。三面四臂。正中大面熙怡瞬目眉间一眼。左面颦眉怒目可畏眉间一眼。右面颦眉努目狗牙上出。极大可畏眉间一眼。三首宝冠冠有化佛。一手执莲华一手把罥索。一手持曲刀一手执三叉戟。结加趺坐莲华座上。身佩光焰。天妙衣服宝珠璎珞。耳珰环钏种种庄严。右银多罗菩萨执持莲华半加趺坐。左银不空明王菩萨。掌持七宝半加趺坐。华冠衣服璎珞环钏。种种庄严坐莲华座。观世音右银作真言者。长跪而坐。一手把香炉一手执数珠瞻仰菩萨。像造饰已。如法当以白栴檀香泥摩坛洁饰。白栴檀香泥郁金香泥沉水香泥画开莲华像置台上。依法承事恭敬供养。常依不空王观世音相。以一切法任持智印金刚身语心印。入真言字轮轮摄观世音相观自在智平等轮光三昧耶。诵持神通解脱心陀罗尼真言。大奋怒王真言。加持银像。身现神通躯目瞻动。放大光明伸手摩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为汝真实成就一切胜愿。持真言者于时身上亦出光明。得此相者则证神通三昧耶。当得不空无垢广大光明大真言仙称叹三昧耶。于六十八百千大真言仙三昧耶。而最为最。寿命七十二那庾多百千大劫。受此劫终于夜晓时。则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其所世界歘然变如安乐国土。复得增寿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阐扬不空神通解脱心陀罗尼真言大曼拏罗印三昧耶种种法门。又法精洁加持于身。每日六时诵持大奋怒王真言。中无间阙满三十六旬。得观世音现身。与证世间真言坛印之法。印捺啰罗惹法功巧法。戏弄人法絷缚法。调伏法幻化法。自护护他法安怛陀那法。取伏藏法作金银法。腾空法履水如地法。禁火禁刀法起活故人法。召日天月天法治。诸病法。呼召一切天龙药叉罗刹人非人法。止贼法除盖障法皆得成就。谓为有情生诸福聚。又法按像足上。诵大奋怒王真言者。所有过去积集善根。尽皆来集当得富饶。若每晨时瞻观像面。诵大奋怒王真言者。得诸贵人恭敬供养。若把像腰诵大奋怒王真言者。当便省忆过去生事。又把像腰诵大奋怒王真言者。世人敬爱念如所愿。若加持宝冠戴置顶上。[言*当]受一切如来大灌顶法。若把像膝诵大奋怒王真言者。一切金刚当自归伏力如金刚。若按像顶诵大奋怒王真言者。当得梦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摩顶祐护。不入三涂得不退地。得诸如来功德蕴门。若像右耳边诵大奋怒王真言者。便得世间富贵圆满。若像左耳边诵大奋怒王真言者。则得一切药叉罗刹恭敬给侍。若奋目瞤睛观毗沙门像面。诵大奋怒王真言者。则得毗沙门王乐为使护。若奋目瞤睛观功德天面。诵大奋怒王真言者。则得功德天供养祐护。若加持钵满盛饮食。置文殊师利菩萨前。以手洝覆钵上。诵奋怒王真言加持。当以饮食分为四分。一分供养文殊师利菩萨。一分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分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分分为二分。一分自吃一分溥施一切沙门婆罗门一切人民。食此食者皆得除灭十恶五逆一切盖障。世诸病恼尽皆消灭。当生之处证宿命智。若能日日作此法者。速得除灭一切障累。渐得聪悟解深法门。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福寿增圆无诸夭疾。当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