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手菩萨忿怒心陀罗尼

文章来自网络

金刚手菩萨忿怒心陀罗尼

om vajra-canda sarva-dustan taka hana daha paca hum phat
om  瓦吉ra 战达  萨尔瓦 度斯丹 达嘎 哈那  达哈  巴佳    吽     啪
om   金刚   忿怒    一切    嗔恚    疾走 破坏 焚烧   成熟

「金剛手菩薩忿怒心陁羅尼」亦称作「金刚手菩萨百八名陀罗尼」,汉文本暂时仅在《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中发现有收录,且只有一段单独的咒文,想必古来应该有过相关译文…

藏文本中有功德描述,《净除业障百咒功德》中有部分译文,如下——

“此陀罗尼咒殊胜秘密,一切明咒之最胜,遣除一切魔障,化解一切憎恨,赐予胜妙、财富,令憎恨者生欢喜,若听闻、念诵、恭敬承事,则具意义,生起威力、辩才,获得美貌、珠宝、自在、权势,摧毁憎恨,胜伏畏惧,击败对方,净除一切毒害、烦恼、无间罪业等,恶梦、不吉祥、犯罪,赐予吉祥、善缘、佛果、欢喜、殊胜喜、清净,令一切众生喜悦、自在一切所欲,诸功德皆圆满,消除暴雨、干旱等时节灾害。若出现大战争、人类疾病、大争论、非人等畏惧,以及憎恨、诅咒、起尸之大灾难,驱逐、毁命之大恐怖,则清晨起床后沐浴,寻觅白衣、面向东方,观金刚持尊颜诵七遍,仅仅念诵亦脱离一切恐怖,得大成就,胜伏一切,救护众生,无有比此大陀罗尼咒更殊胜者…

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

《巴利语汇解》:

问:请问尊者,北传佛教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两种分法,说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深定即可证阿罗汉果,有这样的修法吗? 这两种阿罗汉有什么不同呢?

玛欣德尊者答:阿罗汉有两种:慧解脱与俱解脱。在上座部佛教也有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分法:俱解脱有一种,慧解脱有八种。所谓的慧解脱和俱解脱是依定来分的。

什么是俱解脱(ubhatobhāgavimutto)呢?是指一位禅修者当他证得了阿拉汉果之后,他可以入灭尽定,这种人称为俱解脱,也就是定、慧的解脱;

而如果有一位禅修者证得了阿拉汉果但他不能入灭尽定,那这个叫作慧解脱阿罗汉。

也就是说慧解脱的定力可以分为八个:

第一种就是有一些禅修者还没有证得禅那,他定力只达到欲界近行定的程度,然后他观照欲界的心(欲界的名法)和欲界色法,这样证得(阿拉汉),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一个禅修者有初禅,然后依照初禅,例如:有些长老修三十二身分或修白骨,等他出来他再观照初禅的名法这样证得阿拉汉果,这种也是属于慧解脱;

第三种就是他的定力只达到第二禅;

第四种是他的定力达到第三禅;

第五种是他的定力达到第四禅;

第六种是他的定力达到空无边处;

第七种是他的力达到识无边处;

第八种是他的定力达到无所有处。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一个禅修者的定力已经能够证入无所有处,但当他证得阿拉汉果之后,他仍然不能入灭尽定。为什么呢?因为入灭尽定一定要先进入初禅,出定之后再观初禅的禅心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再进入第二禅,出定再观,然后再进入,这样依次进,最后进到无所有处,出定之后,他再观无所有处禅心的无常、苦、无我之后,他再作决意,决意他省察这七天他的寿命怎么;然后他再省察如果僧团有召唤,我将会自动出定;如果导师(佛陀)有叫我,我会自动出定;还有再决意他的袈裟、他的钵、他的生活用品不会给火、给任何东西毁掉,之后他再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一出来,他的名色流就断了,名流断了,他的心生色也断了,这个时候他就入灭尽定,如果拥有这样的能力的阿拉汉圣者称为俱解脱,其它的称为慧解脱。

因此如果说,一个慧解脱者不需要修深定,这只是属于第一种,但是其它七种就没有包括。

慧解脱者

(pa¤¤àvimutto):这是相对于“俱分解脱者”来说的,即未能证得四种无色定的阿拉汉称为“慧解脱者”。因此,有五种慧解脱者:没有禅那的纯观行者、只证得初禅者、证到第二禅者、证到第三禅者和证到第四禅者,当他们在证悟阿拉汉时,都属于慧解脱者。但在《人施设》中只将未能证得禅那的阿拉汉圣者称为慧解脱者。

《中部·积嗒山经》中说:“诸比库,哪种人是慧解脱者呢?在此,有一种人对那寂静、解脱、超越于色的无色[定],他们未能以[名]身触而住,及以慧见到后灭尽诸漏。诸比库,这种人称为慧解脱者。”(M.2.182)

该经义注解释说:“慧解脱者即通过慧而解脱者。他是干观者,以及从四种禅那出定后证得阿拉汉的四种人。以此共有五种。但有圣典(《人施设》)对此通过排除八定来[解释]。即如说:‘对八解脱乃未能以[名]身触而住,及以慧见到后灭尽诸漏。这种人称为慧解脱者。’”

《大智度論》:

答曰:有二種三昧:一種慧解脫分,二種共解脫分。

前者慧解脫分,不能入禪定,但說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說共解脫分,具有禪、定、解脫、三昧。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

問:此中數說慧解脫者起他心智,此起必依根本靜慮。若慧解脫亦能現起根本靜慮。豈不違害《蘇尸摩經》?彼經中說,慧解脫者不能現起根本靜慮。

答: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全分。

少分慧解脫,於四靜慮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脫,於四靜慮皆不能起。

此論中說少分慧解脫故能起他心智。

《蘇尸摩經》說全分慧解脫。彼於四靜慮皆不能起。如是二說俱為善通。

由此少分慧解脫者,乃至能起有頂等至,但,不得滅定。

若得滅定,名俱解脫。諸法法智相應。彼法類智相應耶。乃至廣說。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347):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时,诸比丘愿度须深。

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美赫巴巴:揭开七色面纱

[转载]揭开七色面纱

摘自《美赫主》第十一卷

作者:宝·喀丘瑞(印)

下午在客栈,穆鲁克塔拉·罗摩林伽姆·沙斯特里(巴巴昵称其巴巴·沙斯特里)用古典风格唱了几首卡比尔和弥拉的歌。卡比尔的歌《揭去面纱,得见罗摩》触发巴巴解释:

想象一下,你们自古就在,现在仍在,将永远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我想让你们都记住,你们必须诚实。必须对神,对你们自己,对他人诚实。你们若诚实爱神,就会忘记自己,在万处万物中看见我。神不喜欢伪装,仪式只是外表。将信爱拿来炫耀,是对神的侮辱。这就是卡比尔所说“切莫沉湎于欲望”的意思。

有许多瑜伽士能够达到三昧、在空中飞或在水上走,却不懂什么是爱。该神爱焚毁我们的所有限欲望;但这种爱中燃烧应当是无烟的。卡比尔一言蔽之:“揭开七色面纱!”他没说“拿掉”纱帘,而是用“揭开”一词。

实际上,这个面纱微妙得,连最精微和高级的念头都刺不穿或撕不开。该面纱有7层与7结。7层属不同颜色,属7类业相。这些印象属于幻相生活。更清楚地说:这个我们通过感官看、听、体验的世界,是一个幻相,基于7种虚幻欲望。浊生活的整个运作,都建立于这7种欲望之上,这就是为什么灵魂的“下降”和“上升”皆有7个阶段。

梵天的真正基地在头部,所以你们发现通向这些幻相的7道门——2只眼,2只耳,2个鼻孔和1张嘴。高级灵魂内眼打开,进入道路时,可以说“解开”第1结。第1结解开时,7层面纱的第1层脱落,相应于口。第1结解开时,可以说行者已粉碎1种欲望,进入第1层面。

第2结解开时,相应于右鼻孔,第2层面纱脱落,行者可以说已进入第2层面。在此看见奇妙事物。虽说这些事物皆虚幻,他若迷失其中,就完了!(注:此处“完了”意指迷失于天堂。唯有至师或阿瓦塔,能从这种“神圣麻木”中救出这类灵魂。例如穆罕默德玛司特,1936年在孟买找到他。巴巴将他拉出该迷醉。)第3结是左鼻孔。在此行者看见更迷人事物。并且能知晓众人的心。第3结之后,行者进入耶稣所说的灵魂之灵性暗夜。

第4和第5结同时解开,相应于右左耳。这些欲望被粉碎,行者进入第4层面。并且成为全能。他甚至能起死回生,在此他有可能堕落最底深渊。他若滥用能力,就会堕落。若抵制住使用能力之诱惑,便同时解开第6和第7结,相应于双眼,并粉碎第6和第7种欲望。他现在进入第5层面。但面纱仍在,他看不见神。惟有神的恩典或大师的帮助,才能扔掉或撕开该面纱。之后行者进入第6层面,由前额中央即第3眼代表。此刻他面对面看见神无处不在。

很少人能进入由头顶代表的第7层面。在此人成为神。但这唯有靠大师的帮助才能实现。只有极少人从头顶下降到心灵。大师能够在眨眼之间,甚至更快,同时拿去所有这些面纱和一切,因为一切皆虚幻。

这最终意味着:惟独神真实,别的皆幻相。我们都永居于此,我们的至爱上帝。故我们皆一。

《真我与我:拉玛那尊者的生平与教诲》摘录

 摘自:《真我与我》

问:前世今生的转世之说,是否为真?

尊者:若无明存在,则前世今生的概念必然存在,然而,不论现在、以前、未来,并无转世可言,这是真理。

问:有修行者,能知其前世,是真的吗?

尊者:你尚未知今生,便要知前世吗?先了解今生为要。今生所知有限,已令你折磨受难,何苦要平添无谓的知识,增加负荷呢?若能自真我的高阶以观,则在此虚幻世界的死亡与再生,不过是认同此身为我之无明而已。昧于真我的无明,使人身的生死不断流转,但了悟真我者,其心思已灭,并臻高阶之真理层次,则其人并无生死可言。只有昧于真我,认同身体者,才在人身的生死中,流转不尽。

问:人死亡后,其情形为何?

尊者:请着眼于今生现况,莫担忧未来,未来会自理。你始终存在着,你在清醒的存在状况,与睡眠时的存在,完全相同,为何要分别二者的不同呢?你在睡眠时,会提问出生后的事吗?为何在清醒时,要提问死亡后的事呢?让生者虑及出生后的事吧.

问:佛教的观点,不认同灵魂有延续性的个体,但印度教承认有转世的自我个体,灵魂是否为印度教所称,一再转世,抑或只是一团心智习性?

尊者:真我永续而不异,转世的自我个体,是属于低阶层次,亦即思维层次,但了悟真我超越此一层次。

转世是生命本然的“在”,被扭曲而虚幻流衍,故佛教否认之。吾人之无明,是认同无自主性的躯体,而与精神混淆。

问:我们不应寻求不再出生吗?

尊者:先找出是谁在出生?是谁在死亡?当你入睡时,曾思考再生或现在清醒的情况吗?先找出现在问题的起源,然后得到答案,你将发现,现况无出生,亦无苦难。真我统摄一切,全然吉祥,甚至现在吾人已免于再生,何必自困己身呢?

问:尊者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从未出生吗?

尊者:是。你认同你是这个身体,因此,以身体的生死,视为你的生死,但你并非这个身体,故你无生亦无死。

问:所以,你不支持再生的说法。

尊者:不,我要你摒除再生的困惑。是“你”在想你将再生。注意看,这个问题是谁提出的,除非找到那个提问者,否则,诸此问题,永无答案。

问:渴望生命或渴望再生的原因是什么?

尊者:渴望生命,乃生命内在的本质使然,但自我误认躯体为自己,意识杂糅其间,导致渴望再生,以期延续生命。虽然如此,这种错误,必须终结,消融于真我,而得永生。再生的真谛,是指精神上自我的死亡,这是耶稣钉在十字架的涵义。

问:通神论(theosphy)说:死亡后再生,其间相隔五十年至一万年,为何如此?

尊者:两个意识状态的估量准则,并无彼此牵连关系,所有此类的估量,均属假设。每个生命个体死后再生,所需的时间不一,然而必须确实了解的是,并没有灵魂往来,但有个体心思的萌起与运作。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心思起应,便认同身体,在物质界成为物质之身,在梦境中便成梦者之身。梦中有雨,身便淋湿,梦中罹疾,身成病体。躯体死亡后,心思暂停活动,但过些时不久,心思在另一灵体、另一世界,复起活动,直至找到新的躯壳,转成所谓“再生”,但这些现象对悟者而言,不具意义,因了悟真我的悟者,其心思已灭,不复萌起,身虽逝亡,不至再生。他的生死虚幻之链,已然断绝。在此,必须清楚明白的是,整个生死过程,乃是心思所萌起而运作的虚幻,实则,在了悟真我的全盘破除虚幻下,无生亦无死。

问:人死后,其个体性的魂魄已消逝,犹如河流入海,已无河流可言,不是这样吗?

尊者:你看芟除树枝,不久复萌,只要树之根本仍在,则枝叶茂长;同理,人死时,个体性魂魄之习性,暂时沉入本心,但未灭绝,适时于再出生时又复起,这便是个体性魂魄再生的道理。

问:我对人死与再生,仍感困惑,终究而言,人之出生与再生,皆属虚幻吗?

尊者:若有出生,则断无只有一世的出生,那是一系列累世的再生,为何你会在今世出生?你将以相同的理由及心态,持续下一世的出生。若你能问:到底是谁在出生?或问:是为你或别人而出生、死亡?则你将寻获真理,而燃尽业报,使你不再出生。经文记载:只要了悟,便消尽累世无数的业报,犹如点燃火苗,便炸光满山的火药。那是自我在肇造整个人间生与死的世界,无数的学问,不尽的探讨,堆砌成庞杂而困惑的论述,若经由探究真我而消融自我,则整个世界及一切学问将灰飞烟灭,独留真我,炳然长存。

作者简介

蔡神鑫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曾在大学执教。熟悉奥修、拉玛那、克里希那穆提等印度悟者的教导。着有《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美国法治论集》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作者后记摘

约十余年前,余短期旅居美国,偶在书店购得拉玛那书籍数册,阅之惊喜欲罢不能,乃寻绪追读其人。经年以来,朝夕研阅,精究详审,拳拳服膺之余,奉为上师,敬爱弥深。自忖台湾读者,知拉玛那者稀,而中文读物亦寡,乃不揣,多方取材,编撰此书,用宣斯人,以扬其教,尽棉薄尔。

Page 59 of 69
1 57 58 59 60 6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