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 羅素:
人的放縱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
短時間讓你快樂的東西,一定能夠讓你感到痛苦。
反之,那些讓你痛苦的東西,最終都能讓你功成名就。
記住,低級的慾望,放縱即可獲得,高級的慾望,只有克制才能達到。
哲學家 羅素:
人的放縱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
短時間讓你快樂的東西,一定能夠讓你感到痛苦。
反之,那些讓你痛苦的東西,最終都能讓你功成名就。
記住,低級的慾望,放縱即可獲得,高級的慾望,只有克制才能達到。
《宗教和科學》(Religion and Science)
(爱因斯坦 1930年11月,發表於《紐約時代雜誌》)
人類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關係到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如果人們想要瞭解精神活動和它的發展,就要經常記住這一點。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多麼高超。那麼,引導我們到最廣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感情和需要究竟又是什麼呢?只要稍微考查一下就足以使我們明白,支配著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生長的是各式各樣的情感。
在原始人心裡,引起宗教觀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懼——對飢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因為在這一階段的人類生活中,對因果關係的理解通常還沒有很好的發展,於是人類的心裡就造出一些多少可以同他們自己相類似的虛幻的東西來,以為那些使人恐懼的事情都取決以它們的意志和行為。所以人們就企圖求得他們的恩寵,按照代代相傳的傳統,通過一些動作和祭獻,以邀寵於他們,或者是它們對人有好感。在這個意義上,我把它叫做恐懼宗教。這種宗教雖然不是由一些什麼人創造出來的,但由於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僧侶階級,它就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僧侶階級把自己作為人民和他們所害怕的神鬼之間的中間人,並且在這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權。在很多情況下,那些有別的因素而獲得地位的首領,統治者或者特權階級,為了鞏固他們的世俗權力,就把這種權利同僧侶的職司結合起來;或者是政治上的統治者同僧侶階級為了他們各自的利益而合作起來去進行共同的事業。
社會衝動是形成宗教的另一個源泉。父親,母親和範圍更大的人類集體的領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錯誤。求得引導,慈愛和扶助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這個上帝,他保護人,支配人,獎勵人和懲罰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範圍來愛護和撫育部族的生命,或者是人類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願望不能滿足時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靈魂的保護者。這就是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
猶太民族的經典美妙地說明了從恐懼到道德宗教的發展,這種發展在《新約全書》裡還繼續著。一切文明人,特別是東方人的宗教,主要都是道德宗教。從恐懼宗教發展到道德宗教,實在是民族生活的一大進步。但是我們必須防止這樣一種偏見,以為原始宗教完全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文明人的宗教則純粹以道德為基礎。實際上,一切宗教都是這兩種類型不同程度的混合,其區別在於: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性的宗教也就愈佔優勢。
【所有這些類型的宗教所共有的,是它們的上帝概念的擬人化的特徵。一般地說,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個人和具有特別高尚品格的集體,才能大大超出這個水平。但是屬於所有這些人的還有第三個宗教經驗的階段,儘管它的純粹形式是難以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沒有這種感情的人闡明它是什麼,那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因為沒有什麼擬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對應。】
人們感覺到人的願望和目的都屬徒然,而感覺到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次序。個人的生活給他的感受好想監獄一樣,他要求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感情的開端早已出現在早期的歷史發展階段中,比如大衛的許多《詩篇》中,以及在某些猶太教的先知那裡。佛教所包含的這種成分還要強烈的多,這特別可以從叔本華的絕妙著作中讀到。
一切時代的宗教天才之所以超凡出眾,就在於他們具有這種宗教情感,這種宗教情感不知道什麼教條,也不知道照人的形象而想像成的上帝;因而也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拿它來作為中心教義的基礎。因此,恰恰在每個時代的異端者中間,我們倒可以找到那些洋溢著這種最高宗教感情的人,他們在很多場合被他們的同時代人看作是無神論者,有時也被看作是聖人。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像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阿普西的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和斯賓若沙(Spinoza)這些人彼此都極為近似。
如果宇宙宗教感情不能提出什麼關於上帝的明確觀念,也不能提出什麼神學來,那麼它又怎麼能夠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呢?照我的看法,在能夠接受這種感情的人中間,把這種感情激發起來,並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氣,這正是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
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同通常很不相同的關於科學同宗教關係的概念。當人們從歷史上來看著問題時,他們總是傾向於認為科學同宗教是勢不兩立的對立物,其理由是非常明顯的。凡是徹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對那種由神來干預事件進程的觀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當然要假定他是真正嚴肅的接受因果假說的。他用不著恐懼的宗教,也用不著社會的或者道德的宗教。一個有賞有罰的上帝,是他所不能想像的,理由很簡單:一個人的行為總是受外部的必然性決定的,因此在上帝眼裡,就不能要他負什麼責任,正像一個無生命的物體不能對它的行為負責一樣,有人因此責備科學損害道德,但是這種責備是很不公正的。一個人的倫理行為應當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會聯繫和社會需要上;而宗教基礎則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一個人因為害怕死後受罰,和希望死後得賞,才來約束自己,那實在是太糟糕了。】
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教會總是同科學鬥爭,並且迫害熱忱從事科學的人。另一方面,我認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出熱忱獻身(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的開闢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會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唯有這種力量,才能从事那種確實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科学工作。
為了整理出天體力學的原理,開普勒和牛頓花費了多年的寂寞勞動,他們對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過是那個顯示在這个世界上的理性的一點點微弱反映)的信念,該是多麼真摯,他們要瞭解它的願望,又該是多麼熱切!那些只從现实角度看科學研究的人,對於下面這樣一些人的精神狀態,容易得出完全錯誤的看法:這些人受著一個懷疑的世界包圍,但卻為分散在全世界,和各個世紀的志同道合的人指出了道路。只有獻身於同樣目的的人,才能體會到,究竟是什麼在鼓舞著這些人,並且給他們以力量,使他們不顧無盡的挫折,而堅定不移的忠誠於他們的志向。給人以這種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位當代的人說的不錯,他說,在我們這個唯物論的時代,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古往今来,世代顯貴人家,無不因積德而造就。天地之間,第一等的修养人品,皆是因讀書而培養出来的。
图文均来自网络
光由心造,命由己造。
心是身上的燈,心若光明,世界就光明。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心中有光,自予光芒。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並不完全依赖於外在因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的態度為轉移。
一切的和諧、平衡、健康,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向上的心态產生的。
佛陀说:「成为自己的光!」,「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人之境遇起始於心的状态。
《老子》中说:「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都有陰陽和正反两面。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是很重要的。
人腦是很神奇的,積極的心態,會讓你第一時間注意到好的一面,以平衡坏的一面带来的精神压力和负面影响力。你不会再陷入负面情绪而造成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而心態決定了你投入生活的精神狀態,以不同的精神狀態對待生活,會產生非常不同的生活現實。
秀才的故事:
一位秀才進京趕考,在考試前幾天他做了三個夢。
第一個夢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
第二個夢夢到自己下雨天戴了鬥笠還打傘。
第三個夢則是夢到自己跟心愛的姑娘背靠背躺在一起。
秀才找算命的解答,算命的一聽說「你還是回家吧。牆上種白菜那是白費勁,戴著鬥笠打雨傘是多此一舉,跟姑娘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收拾包袱準備回家。住店老闆聽說後,對秀才說「我也會解夢。
我覺得你這次一定能成功,你想,牆上種白菜,說明你要高中;戴鬥笠打傘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背靠背躺著不正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他精神百倍的參加考試,果然高中。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说:「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大抵是对其一生最準確的總結。一顆充盈而光明的心,足以照亮來路。
王陽明一日與友人同游,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
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雲水間。
做個內心光明的人
心裡的光,不是神偷偷賜下的禮物,而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
好心態是一種智慧,就像《菜根譚》中說的「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們無法控制和改變自己的遭遇时,一個聰明人卻可以通過轉變自己的心態,達到改變生活的目的。保持內心阳光是一种需要长久修炼的高等智能。
內心之光是柔和的,是對自己思想和情緒的控制。用微笑代替生氣,用行动代替抱怨,需要很深的理解。
木心在文革期间,曾被多次下狱,被关在地下室里,受过许多冤屈,但他却偷偷写下了65多万字的地下室笔记,里面全是哲学、美学、和乐谱,没有一句话的控诉,他甚至在纸上画钢琴琴键,在纸上弹,还写了不少简谱。他回忆说:“白天我是奴隶,晚上我是王子”,“美学就是我的流亡。”
生活就像一席毯子,不僅有蝨子,還有褶子。不要只看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波折,你正在經歷的,可能是別人已經或將要經歷的磨练。
王陽明的一生也並不順遂,25歲時,參加會試落選;34歲時,觸怒劉瑾,杖責入獄,被貶蛮荒之地的龍場;44歲時,又入賊寇四起之地。
任憑雨注,總有天晴。王阳明一生經歷過无数風浪,奔波流離,他没有抱怨生活,也没有苛責自己,反而练就了一盞心燈,此心从此光明异常。
成熟後的豁達
一個內心光明的人,是溫暖平静的。是對他人的寬容。寬容不是窩囊,而是成熟後的豁達。退讓一步不是愚昧,而是遇事後的远见達觀。
儒家有忠恕二字,原諒別人其实也是放过自己。事事斤斤計較,專挑別人的短處看,別人不痛快,自己也不痛快,两败俱伤。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擒獲寧王后,招致群奸嫉恨。張忠、許泰率領的京邊官軍進駐南昌後,對王陽明進行百般漫罵,故意尋釁鬧事,但王陽明毫不為所動。
他說:「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純真的人
一個內心光明的人,一定是個純真的人。內心的光是乾淨的,是對得失的坦然。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世事紛亂,本心不变。
王陽明對名利並不看重,他曾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等等。
不過,追求這些身外之物,要在「良知」的指導下進行,倘若為此失去了本心與良知,就如同大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容易釀成大患。
王阳明身在名利场中,却不为名利所困,收放自如。心里容得下萬物,却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纯真自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大鹏金翅鸟心咒
Om paksim svaha
om 帕克星m 梭哈
大鹏金翅鸟心咒
Oṃ Garuḍa svāhā
om 嘎如达 梭哈
大鹏金翅鸟又叫做“琼鸟”,汉语叫做“金翅膀鸟”。又叫迦楼罗,梵语Garuḍa,巴利语garula。又作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钵剌尼(梵suparni ),即金翅鸟、妙翅鸟。
大鹏金翅鸟即是佛教所谓的金翅鸟,是一种有五种神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耳通,天眼通)的飞禽。大鹏金翅鸟出生就具备飞翔的力量,伸展天生坚硬似铁的喙爪,翘着金刚钻石般的角,顶上有奕奕放光的宝珠,火眼如同日月般闪烁,钢铁一般坚固的嘴如铁钩,宛如宝剑般的翅膀在空中舞动,金色利刃的翎羽缝隙中降下热沙雨,居住在大铁树上。以龙为食。它们此类众生异常凶狠残暴,因此当它死亡时,身上燃起熊熊烈火,不仅将自身所有的血肉骨焚为灰迹,而且能够焚烧周围的一切林园。据说大鹏鸟的心脏是一颗宝珠,死后坠入海底。它每天要吃一个龙王及五百条小龙,因此,它体内积蓄了极重的毒气,到命终时,龙毒发作,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山顶上自焚而亡。
念诵大鹏金翅鸟咒,会有身体发热的现象,所以有消炎治病的功效,也对癌症有一定治療效果,因为癌細胞怕溫度高。体温升高,癌细胞就会死亡。
佛经记载
于佛教诸经典均载有此鸟之名,《长阿含经》卷十九即谓,金翅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四种,卵生之金翅鸟可食卵生之龙,胎生之金翅鸟可食胎生、卵生之龙;湿生之金翅鸟可食湿生、卵生、胎生之龙,化生之金翅鸟可食化生及其余诸种之龙。
《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载,此鸟以业报之故,得以诸龙为食,于阎浮提一日之间可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
《经律异相》卷四十八谓,此鸟所扇之风,若入人眼,其人则失明。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载,金翅鸟王身长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长四千由旬。
于大乘诸经典中,此鸟列属八大部众之一,与天人、龙、阿修罗、香神、乐神、夜叉、罗刹等共列位于佛说法之会座。
迦楼罗之形像有多种,印度山琦遗迹中之迦楼罗仅为单纯之鸟形,然传于后世之形像则大多为头翼爪嘴如鹫,身体及四肢如人类,面白翼赤,身体金色。
《大智度论》中说:“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
花色大鹏金翅鸟
大鹏金翅鸟在佛教中,一般分为三种:世间大鹏鸟、化身大鹏鸟和智慧大鹏鸟。
世间大鹏鸟是一种飞禽动物。它有着锋利的喙爪,头部挺立着金刚钻石般的角,顶上有奕奕放光的宝珠,金眼如同日月般闪烁,宛如宝剑般的翅膀在空中舞动,铜色利刃的翎羽缝隙中降下热沙雨,恒时居住在外海岸边的树上,以龙为食。
这类大鹏鸟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其中胎生大鹏只以胎生龙类为食;卵生大鹏可吃胎生与卵生龙类;湿生大鹏食用除化生龙类外的三种(即胎、卵、湿生的龙类);化生大鹏四种龙均可捕食。它们凶狠残暴,即使在它死亡的时候,身上也燃起熊熊烈火,不仅将自身所有的血肉骨骼焚为灰烬,而且能够焚烧周围的一切林园。
化身大鹏鸟是忿怒相本尊顶上的大鹏鸟,它是从忿怒主尊或者诸佛所化,比如金刚手、马头明王和大鹏鸟三尊合一本尊,这本尊最上面的大鹏鸟就是诸佛的身所化现的。
智慧大鹏鸟是诸佛以及证得空性的菩萨所化现,是智慧的化身,花色大鹏即属此类。它的双腿是黄色,代表四大元素中的土大;腹部是白色,代表水大元素;胸臂是红色,代表火大元素;头部是黑色,代表风大元素。头顶双角像征天,五彩缤纷的羽毛犹如利剑,嘴如金刚般坚实,头顶有一颗宝珠闪烁光芒。双手抓持莽蛇而食。左肩有月,右肩有日,锋利的双爪踩踏着毒龙。
花色大鹏是萨迦13金法之一,在开发智慧、驱除龙毒、医治疾病方面有特殊的加持和功用。不过由于降伏龙族的关系,对于自身的财运会有损害。
薩嘉派十三金法 — 花金翅鳥口訣仪轨
一切動靜之諸毒 猶如水火摧滅者 五種智慧之體性 頂禮於汝金翅鳥
摧滅五大種五毒 頂禮五部金翅鳥 普息動靜之諸毒 願五毒轉現智慧
Om paksim svaha (嗡 帕克星 梭哈)
以此善業我速成 金翅鳥王之成就 一切眾生悉無餘 咸願安置汝剎土
(此简轨是大藏寺法台祈竹活佛从传统长轨中节录的普及版仪轨,没有口传或随许也可以念。)
《薩嘉派十三金法 — 花金翅鳥口訣仪規导修开示》
祈竹活佛2008年7月 香港
现在略说花色大鹏金翅鸟的法门。这法门的本尊,是佛陀化身的花色大鹏金翅鸟,而并非畜牲道的大鹏金翅鸟。在无量劫前,佛陀有一世曾经化身为花色大鹏金翅鸟,为某地的苦难众生度苦。在金翅鸟后来要入灭时,当地的众生都很难过,求他不要离开。佛化身的大鹏金翅鸟说:“我的五脏当留下而利益大地!”现在我们藏医在制作一种叫‘琼阿’的药丸时,里面有用到五种主要成份,这五种成份就是典故里说的五脏化成的五种药材了。另外,佛教法门里的五大鹏金翅鸟,则是五方佛的化现。
花色大鹏金翅鸟法门,能很有效对治土地灵、龙族导致的病患,十分灵验,所以这是个治疗类的法门。在我们这末法年代,各种无名的新病毒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西藏医学的看法来说,这是因为人类过渡破坏环境和大自然,譬如污染、开矿等,伤害了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土地灵、龙族等。他们心生憎恨,便会发毒作害。这些毒气,我们看不到,但如果抵抗力不好,便会中毒。这类病毒,西藏医学里分为十八类。如果我们本身健康不佳,就很容易中毒,譬如说我们的肝很弱,病毒就会入侵而在肝脏发病;如果我们的心脏很弱,病毒就会入侵而在心脏发病。病毒又分为五种,即‘五毒’。地大的毒会导致肉体生病,水大的毒导致血液病,火大的毒会引发高烧等病,风大的毒会导致体内的气出问题。以上这四大元素的毒,都能医治,可是如果中了空大的毒,就会直接入心,患者马上会出现口不能言等症状,这种毒病是无药可治的。如果病毒进血,也是无法医治的,病症发展极快,基本上病者二十四小时内就会死亡,根本来不及治疗。我们不要以为病毒都必须经过肉体接触才能传播。很多病毒在虚空中传播,也有些龙族对你生念便会中毒,或者说一些非人看你一眼,也足以让你中毒。
这个法门,哪怕我们不专修它,单单每早洗脸后略为念诵一点,也足以保护我们当天不会中毒。当医生的人,可以每天先略为念诵一点,譬如说一万次咒,或者一千次等,随自己的能力、时间而定,然后才面对病人看诊,这样也能起码在当天令自己得到保护。这个咒语比较凶猛,可能会伤及一些众生,所以我们必须很谨慎,以皈依心、菩提心为基础而修,这样才会稳当。
认真专修的花色大鹏金翅鸟法门的行者,可以依此法制作药丸让病人内服,也可以直接以咒语加持患处,或以咒语加持水而用水给病人洗浴疗病。也有一种法门,以咒加持药丸,这加持丸可以给人佩戴脖子上,便能预防、避免中毒。有关这些法门,有整整的一卷书,大概可能有两百多页左右,全是和这本尊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旁支实用法门,譬如如果用此法停止冰雹灾等等的方法等。如果修的很好的人,甚至不必按照这书里记载的具体旁支方法进行,而可以单单以咒力加持任何东西而为人治病,譬如说念咒而吹气来加持一杯普通的茶,而让病人喝茶等等。大家不必求学这本书里的内容了。书里内容是给修成功了的成就者用的。我们既然没有这样的成就,学来没有用处。我们常常什么都想学,可是学了却不修,这是没有意义的,衲教了也没用。怎样才算成就了这法门呢?这法门成功征兆判断是,如果你烧红了一把铁铲,然后用舌头舔它而不会受伤,这就是成就了此咒的证明。这是很不容易的。现在的年代,很多奇怪的人都喜欢找西藏的法王、仁波切、喇嘛们讨什么‘认证书’。如果你有这个能力,衲愿意马上在你要求的认证书上签名。如果在座谁有这个能力,才来找衲也不晚。
祈竹仁波切开示
活佛常教中西医师、气功师、推拿师等人念这个咒。
活佛说:当医生的人,可以每天先略为念诵一点,譬如说一万次咒,或者一千次等,随自己的能力、时间而定,然后才面对病人看诊,这样也能起码在当天令自己得到保护。
活佛说:如果闭关修一百万(记忆中),为人医病挺有用的,只要吹气在患处,不要觉得恶心。
如果闭关有点成就征兆,会特别灵。如果没有,但完成了(连火供吧大概?),也可以用,也有一定效果。
成就征兆是什么?好像要烧红一个铁铲,用舌头去舔。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厉害的,好像就是烧红一个铁铲,用舌头去舔,马上把热气吹病人患处,大概这样,另外也有别的方法,譬如就这样吹气等。
自己念很多,也能回遮和治疗邪术,或者龙害、奇难杂症等。花金翅鸟法门和药丸对皮肤也有很好的疗效。
修这个法是不是对财运有损?
祈竹活佛2008年9月28号回答:
你不必担心这个。成就了的话,可能龙族会比较怕你,这是有点根据的说法。但到时候你是成就者了,就不担心财运有损这点了。在没成就前,不可能有损。
祈竹活佛的一个风水故事
有一次祈竹仁波切去马来西亚,有人有一座岛,做生意的,很迷信的,招待我们玩,顺便求师父看看风水,船环岛一次,然后到山上看,问师父:“如何”,师父指山后说:“这里是龙族经过的路线,从山进海,如果在山下,挖个水塘中间放个假山,假山顶供一个龙瓶,龙族经过就会流连,这样就生意会好,一切好”。说完了,岛主很敬佩,岛主说:“其实我从台湾叫了十个以上风水大师来,他们说这是龙脉,但进海太快太直了,必须中间堵一下,让它慢下来,所以,必须挖个塘,假山,里面放点珠宝,聚龙气,这样就可以了”。
一般认为龙脉的地方,风水好。龙脉的概念是非生物性的,像是一种能量那样,这是风水的概念。明显风水学和祈竹仁波切的说法很一致。风水说龙脉(能量、非生物性的),活佛说龙族(生物)。风水用水+宝珠,活佛用水+龙瓶(龙瓶里面会装藏各种宝物)。
华藏活佛的故事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华藏寺,是格鲁派一个寺院,寺主活佛被称为华藏活佛。上世的华藏活佛就是修习花色大鹏的成就者,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被他坐过的草地,会马上干枯;他去过的泉眼,会马上干涸。因为大鹏是对治龙族的,而按照佛教的说法,有水的地方都是龙的原因。他成就大鹏法,所以龙都躲着他,出现上述各种现象。而且一生都非常贫穷,龙也是主财富的,既然龙躲着他,所以比较穷困潦倒。
这个说法在古代也许是成立的,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社会和个人的主要财富来源是来自庄稼、畜牲、风调雨顺、大地等等,而龙族和这些都息息相关。而现代,由于财产和这些很多时候毫无关系,这说法就必须精确化描述了,如果你修大鹏很大成就,可能会影响你的庄稼、畜牲等等。在其他情况,也可能涉及一点,比如,可能影响风水上龙脉聚财的地方,影响泉水、水源地等等。
此外,哪怕说影响庄稼、畜牲、风调雨顺、大地、龙脉、水源等等,也是说修大鹏到真正成就的情况。祈竹活佛说过,这个可以作为研究,但不必作为顾虑,因为“你们不必担心,你们根本不可能修到那个境界”。
图文均来自网络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歷史記載中,玄奘法師對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這樣說:「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在玄奘法師的一生中,他第一次發出了擔憂之辭。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的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法師的弟子懇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
玄奘法師在勉強翻譯了幾行後,突然停了下來神色黯然地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說完這句話以後,玄奘法師從此絕筆。他表示,要把此後有限的歲月去為離開這個世界做準備。
正月初八,玄奘法師的弟子玄覺法師夢見一尊莊嚴高大的佛塔突然倒塌,他趕緊就去找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明確告訴他:「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征。」僅僅一天以後,正月初九,曾經翻越過無數崇山峻嶺、滔滔江河的玄奘法師居然在屋子後面跨越一道小溝時摔了一跤。雖然只不過是稍微擦破了一點點皮,但玄奘法師卻從此倒下,病情急轉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口裡喃喃自語:「吾眼前有白蓮花,大於盤,鮮淨可愛。」第二天,玄奘又夢見禪房裡突然出現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錦繡服裝,來回穿行,院子後面的山陵之間突然佈滿了鮮豔的金幡、旗幟,林間奏響了各種各樣的音樂,門外停滿了裝飾華麗的車子,車子上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食物,來供養玄奘法師。玄奘法師一面說:「玄奘未階此位,何敢輒受?」一面卻還在進食。弟子趕緊把玄奘法師叫醒,玄奘法師睜開眼睛,把自己剛才看見的事情告訴了身邊的玉華寺寺主慧德法師,這個寺主非常恭敬地玄奘法師的這些描述記下來,留給了後人。
玄奘法師同時還對慧德法師說:「玄奘一生已來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意思是說:我在夢境當中看到的這些現象,好像表明我這一輩子所修的福慧沒有白費。我確信,佛教因果不是虛妄。
在生命彌留之際,玄奘下令弟子把已經翻譯完成的佛經編一個目錄,看看翻譯了多少。玄奘法師又吩咐眾僧為他造像寫經,廣為施捨,同時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東西全部施捨給寺裡的僧眾。
那麼玄奘法師在人世間的最後時刻留下的遺言是什麼?玄奘法師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圓寂的呢?
從文獻記載上來看,之後玄奘的病情穩定了一段時間,或者是所謂的「迴光返照」。在正月二十四日那天,玄奘法師讓一個叫宋法智的塑像工人在玉華寺的嘉壽殿豎起一個菩提像,把骨架搭好。他召集了所有身邊的翻譯佛經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間最後的話:「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做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玄奘法師意思是說自己的俗身是不淨的,已經厭惡了,在這個世間所要做的事情已經做完了,不必要再待著。我不是為個人修福慧,我修的這一切願意把它回報給人世間仍然活著的人。
我祈願,我能跟大家一起上生到彌勒菩薩身邊,去奉侍彌勒菩薩。
我發願,當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我願意跟著他下來「廣作佛事」,去追求無上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睹史多天,佛學術語,界名,即兜率陀天,此翻知足。涅槃經曰:「此天,欲界最勝。」
在接下來的日子,玄奘法師幾乎不說話,只是不停地念誦佛經,皈敬彌勒、如來,願往生彌勒淨土。
二月初四夜開始,玄奘法師右手支撐著頭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緩地,右脅而臥,不動半分。這是玄奘圓寂前肉身的最後姿態,我們看見臥佛就能想到這個姿勢。
二月初五夜半時分,他的弟子問玄奘法師:「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即弟子問玄奘,和尚,您是不是已經決定可以生到彌勒佛淨土呢?玄奘法師回答:「得生」。
這是玄奘法師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最後兩個字。
玄奘法師圓寂的消息傳到長安,舉國悲悼,唐高宗哀歎:「朕失國寶矣!」甚至為了玄奘法師而罷朝數日。二月二十六日,唐高宗下旨,玄奘法師所有喪事費用由朝廷負責。三月初六,又下令暫停翻譯工作,已經完成的部分由政府出資傳抄,尚未完成的交慈恩寺保管,不得遺失。
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法師臨終前的心願,將他葬於滻水之濱的白鹿原,當時趕來送葬的人不計其數。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樊川北原,並在當地營造塔宇寺廟。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又下令在兩京,也就是長安和洛陽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諡玄奘為「大遍覺法師」。
在玄奘法師圓寂後一百八十年後的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發生了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場法難——會昌法難,統治者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摧毀一切寺廟,淘汰僧尼。而就在這樣大規模的會昌法難中,長安的慈恩寺也被明令保留了下來。這足以說明玄奘法師的功德和聲望。
「定」能給禪修者帶來許多的害處或益處,你不能說它只會帶來其中的一種。對於一位沒有智慧的人,它是有害的,但是,對一位有智慧的人,它能帶來真正的利益,它可以引導他到內觀。
對禪修者最大的傷害是禪那,也就是深而持續寧靜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的安詳。有安詳的地方,就會有快樂。一有快樂,對快樂的執著和執取就會生起。禪修者會不想審察任何其它的東西,他只想耽溺在那快樂的感覺中。
當我們已修行了一段長時間,也許就會熟練於很快進入這種定。只要我們開始注意我們的禪修對象,心就進入寧靜,並且我們不想出來觀察任何東西。我們只陷於那快樂之中。對一位練習禪修的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危險。
我們要利用「近行定」。於此,我們進入寧靜,而後,當心足夠寧靜時,我們出來觀察較外層的心理活動。以一顆寧靜的心來觀看外層會生起智慧。這點難以理解,因為它幾乎像一般的思考和想象。
當思考存在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心並不寧靜,但是,那個思考實際是在寧靜中生起的。有審察存在著,但它不會干擾寧靜。我們提起思考,以便審察。這兒,我們提起思考來檢查,不是毫無目標的思考或想象;它是從一顆安詳之心生起的東西。這叫做「在寧靜中覺知」和「在覺知中寧靜」。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思考和想象的話,心就不會安詳,它會受到干擾。可是,我不是在談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種從安詳的心所生起的感覺,它叫做「審察」。智慧是在這兒生起的。
因此,有正定和邪定。
邪定是指心進入寧靜,而完全沒有覺知。一個人可以坐二小時甚至整天,但是心卻不知道它在哪裡或發生了什麼,它什麼都不知道。只有寧靜,如此而已。就好像一把磨利了的刀,我們卻不使用一般。這是一種無知的寧靜,因為這裡沒有多少自我的覺知存在。禪修者也許會認為他已經到達了究竟,因而不再去尋求其它的東西。在這層次,「定」成為一個敵人,因為沒有對與錯的覺知,智慧就無法生起。
有了正定,不論達到什麼層次的寧靜,都會有覺知,會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這就是能夠引生智慧的定,他不會迷失在其中。禪修者對這點要好好瞭解。沒有覺知,你不能前進;從頭到尾都必須要有它。這種定是沒有危險的。
你也許會想利益是從何處生起的,智慧是如何從定生起的?當正定已培養了,智慧在一切時候都有機會生起。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碰到所觸或意經驗到法,在所有的姿勢中,心住於那些根塵實相的全然覺知中,而不去揀擇。在任何姿勢中,我們全然地覺知快樂與不快樂的生起。
我們將這兩者都放下而不去執著。這就叫做「正確的修行」,這存在於所有的姿勢中。「所有的姿勢」這幾個字並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它們也指「心」,也就是它在一切時中都擁有對實相的正念和正知。當「定」已正確地培養,智慧就這樣生起。這叫作「內觀」,也就是對實相的認知。
安詳有兩種:粗的和細的。從「定」產生的安詳是粗的一種。這心安詳時,就有快樂。於是心就把這個快樂當作安詳。但是,快樂與不快樂都是「有」和「生」,在這兒是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因為我們仍執著於它們。因此,快樂不是安詳,安詳也不是快樂。
另一種的安詳是從「慧」而來的。在這兒我們不會將安詳與快樂混淆,我們知道能夠審察並了知快樂與不快樂的心才是安詳。從智慧中所生起的安詳並不是快樂,而是那看見快樂與不快樂實相的東西才是安詳,對這些狀態不起執著,心超越於它們之上,這才是所有佛法修行的真正目標。
图文均来自网络
妙色身如来名咒
Namo surūpāya tathāgatāyā
那摩 苏如巴亚 达塔嘎达亚
归命 妙色身 如来
甘露水真言
Namah surupaya tathagataya
那马哈 苏如巴亚 达塔嘎达亚
归命 妙色身 如来
tadyatha
达地亚塔
即说咒曰
Om suru suru pra-suru pra-suru svaha
om 苏如 苏如 bra 苏如 bra 苏如 梭哈
om 美妙 美妙 极美妙 极美妙 圆满
梵文surū有美好、美妙的意思,这里的”Surū”意指珍馐美味的食物,可以引申为甘露(甘露的梵文是amrita)。pra-surū是指更加美妙的意思。
妙色身陀罗尼
Namo bhagavate surūpāya tathāgatāyā arhate samyak sambuddhāya
南莫 巴嘎哇爹 苏如巴呀 打他嘎他呀 阿尔哈爹 三m秒克 三m布达呀
皈依 世尊 妙色身 如来 应供 无上 正等正觉
tadyathā
达地亚他
即说咒曰
Oṃ surū surū prasurū prasurū samara samara bhara bhara sambhara sambhara sarva preta piśācānām āhāram dadāmi svāhā.
om 苏如 苏如 pra苏如 pra苏如 三m麻ra 三m麻ra 巴ra 巴ra 三m巴ra 三m巴ra 萨尔瓦 比rei达 必夏佳那m 阿哈ram 打打米 梭哈
om 美妙 美妙 极美妙 极美妙 记得 记得 带来 带来 授予 授予 一切 毕隶多与毕舍遮 餐点 供应 圆满
妙色身如来
梵名 surūpāya tathāgatāyā(苏如巴呀 打他嘎大呀)。妙色身,梵名 Surūpa,音译:苏如巴。Surūpa的意思是美丽的身体、美妙的身体。
妙色身如来,又称妙色甘露王如来、忍辱身甘露水王如来;是“施饿鬼七佛”之一。在密教则为施饿鬼法时,所供奉五如来之一,系与东方阿閦佛同体。盖此尊系东方金刚部大曼荼罗身,故能破饿鬼之丑陋形,而以诸根具足、相好圆满为其本誓。
禅门相传金刚不动佛忍辱第一,并得忍辱波罗蜜“无诤三昧”,化为妙色身如来,故修持此佛,可得妙色身如来之佛力加被,断除瞋恨之心;妙极色身。这意味着,若能修持忍辱波罗蜜,就能色身常妙,受人喜爱。
《佛说罪福报应经》:“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
功德利益
1.若闻妙色身如来名号,能令众生不受丑陋业报,诸根具足,相好圆满,妙極色身,殊胜端严,天上人间,最为第一。
2.得妙色身如来之佛力加被,断除瞋恨之心;妙极色身。
3.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
4.由称念妙色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诸鬼丑陋恶形,即得诸根具足、相好圆满。
5.施食餓鬼,令其飲食清涼,皆化甘露,不复饥饿。
(图文均来自网络)
自古以來,摩利支天菩薩的諸多修持與感應錄,散見於各種文獻和史傳中。
明末清初福州開元寺的開悟禪師雪溪上座,四十七歲時患上眼疾,夜夢摩利支天菩薩“手持日月,放大光明”而愈。
摩利支天,《三藏法數》中說:梵語摩利支,華言陽焰,以其形相不可見、不可執,如彼陽焰也。此天常行日月之前,護國護民,救兵戈等難。
《大摩利支天經》中,有最上心真言,曰:“唵,摩利支,娑縛賀。”若人持此真言,無不感應,其不思議神力,誠可依憑也。
據《明末清初福州開元寺雪溪上座傳略》所載:雪溪法師眼疾痊愈後,深感不可思議,由此發心,日日虔誠禮敬諸天。並勤於施金作佛,扶危濟困,一切福事,不甘人後。據說雪溪法師生平屢感異夢,每有所夢皆有應驗,故常常以夢訓諭弟子,開示迷蒙,名聞當世。
在《佛祖統記》中記載有扶宗法師自述,常在夢中見到,摩利支天菩薩和韋馱菩薩來請求護法。
元好問的《續夷堅志》記載有一則摩利支天感應:“忻州劉軍判,貞祐初,聞朔方人馬動,家誦摩利支天咒。及州陷,二十五口俱免兵禍。獨一奴不信,迫圍城始誦之,被虜四五日亦逃歸。南渡後,居永寧,即施此咒。文士薛曼卿記其事。”
全家人念誦摩利支天咒,兵荒馬亂之時,25口人全部免難。唯獨一個奴仆不信,被迫圍城時才開始念誦,被抓去四五天後也成功逃脫。可見平時的念誦積累是很重要的,雖然臨時抱佛腳也有用,但論相應的程度和功德力,必然不如久修者。
明朝的《蘋野纂聞》中所寫的徐武功,修持摩利支天法,更是達到出神入化的神變境界:“武功伯徐珵,雅奉摩利諸天法。當英廟初,或中以飛語,英廟特加嚴刑以核之,珵不能堪。遂借水以試其術,俄而雷電交作,震殿一角。上以其冤,而天監之也,遂赦之,不知墮其術中矣。”
徐武功向來虔誠供養修持摩利支天菩薩。有次因為流言蜚語,被人惡意中傷,故被抓起來嚴刑拷打。徐武功不堪忍受,他借水以修摩利支天法,剎那間令天上雷電大作,震去了大殿之一角。皇上認為他是冤枉的,遂放了他。
图文均来自网络
實際上,《騎龍觀音像(日語:騎龍観音)》的真身是由日本近代畫家「原田直次郎」於1890年(明治23年)所繪製的麻布油畫作品。原田實際上是將西方藝術技法帶入日本的先驅畫家之一,他曾在德國慕尼黑留學以學習油畫,因此在畫中具有著具有強烈敘事性的寫實風格。
當他回國後則密切參與洋畫作品的教程,甚至還培養後輩學生,以湊成明治美術會的創立。《騎龍觀音像》則是他在回國後知名的代表作品。
在作品中,原田採用了「觀世音菩薩」站在一頭三爪龍身上作為畫作主題,觀世音在波濤洶湧、矇矓的黑暗大海上顯得格外醒目,以寧靜的身影面對著前方。其左手拿著淨瓶,右手執著柳枝,絲毫不受周圍事物的影響。
儘管《騎龍觀音像》是原田匯集了借鑒的歐洲現實主義和傳統繪畫研究的成果,然而當展覽後,該作畫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並因其引入「西方題材」和「傳統佛教繪畫」題材運用的理念,令概念具有想像性空間的觀音像騎在龍背上的不協調感,也從而讓該畫陷入了一定的爭議,在當時甚至還曾被批評過:「就像在馬戲團裡走鋼絲」一樣的負面評價。
不過在作品完成後,原田在1891年將《騎龍觀音像》交由位於東京都的真言宗豐山派寺院「護國寺」所收藏。
至於台灣開始流行《騎龍觀音像》這點就很迷惑了,但主要的背景故事還是要牽扯到在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期間,臺灣中南部因颱風艾倫的藤原效應影響,造成空前的「八七水災」。
當時該災難嚴重的程度甚至於美國空軍派出直升機前往受災,恰好也與「騎龍觀音」傳說的誕生緣故重疊:
根據畫作旁的附制式說明,《騎龍觀音像》的誕生緣故包括:
「在彰化大肚溪上空,觀世音菩薩在空中顯相,適有人發現雲彩奇異而拍攝下來。」
同時也包括:
「1973年6月19日美國飛行員駕駛戰機(或「U2偵察機」)於臺灣基隆上空看見奇異的黑雲,經相片沖洗後,發現觀音菩薩的蹤影」
或是「1944、1945年臺北大空襲美軍所攝的照片」
無論眾說紛紜的結果如何,至少確定是在1959年後開始,原本以黑白攝影技術拍攝《騎龍觀音像》原畫的照片,就這樣另以「觀世音顯像」的名義,開始在臺灣民間傳統的信仰廣為流傳,時常引用於佛、道、儒、齋等民間信仰膜拜的對象使用。
甚至到後期還被大量製成佛道教書籍及平安符等各種印刷品供人祈福及平安,而且看了一下迴響,似乎是每家家戶戶都差不多有一份的狀態。
1984年,曾有人委託臺灣畫家蔡仲勳臨摹該畫作,因而讓《騎龍觀音像》的彩色版本更加廣為流傳,但也是因為在當時著作權法在尚未推行的因素,因此蔡仲勳版本《騎龍觀音像》也自然被各地區的寺廟和團體翻印,印製成佛書發行。
更因這點導致蔡仲勳對此氣憤進行控告,但也因為最初原創的作品均來自原田,外加該圖像的來源是未署名者,以黑白攝影技術所翻製的素材,因此最後就被最高法院駁回判決了。
至於原件的《騎龍觀音像》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實際上在1979年,收藏畫作的寺廟已將該畫作已經轉交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收藏。並在2007年6月8日由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當前也被視為原田重要作品的一部分,不定時在館內展覽。
護國寺那邊仍保存了這張油畫的原寸照片,並放置在廟宇正殿,只是因為沖洗的時間太長,照片現在已經變紅了。
無論如何,《騎龍觀音像》在日本雖是作為東西方宗教及藝術技法索融合的一大名作。
但卻在臺灣掀起一陣傳奇般的宗教色彩,這對於近代東亞的藝術史而言,某方面也算是一件很獨特且迷幻的事情吧。
玛雅·安吉罗:
人最好的状态,
就是一个人前行,
却仿佛带着一万雄兵!
孟德斯鸠:
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
使人们感觉到他们身怀美德,
因为他们恪尽天职,毫不勉强,
一切表现,如出本能。
他们决不至于长篇大论,指出自己稀世的优点,
因为他们自己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图文均来自网络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似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你們翻開《景德傳燈錄》,書里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安徽琅琊山琅琊永起禪師有個徒弟,是在家人,住在南京邁皋橋。她家裡做小生意——炸油糍賣。
她在五十多歲的時候開始信佛,跑到琅琊禪師那裡去,看到師父們在打七、精進,七期就能夠開悟見性成佛了。
她問師父:「我能不能這樣子?」
師父說:「怎麼不能呢?」
她說:「那你教我一個辦法。」
師父說:「好啊!」
琅琊禪師是臨濟宗門人,臨濟宗有這麼一個典故:六根門頭有一個無為真人,晝夜六時放光動地,就是行人不知道不覺察。他叫這個徒弟,你把這個無為真人找到就行了。
他這個徒弟姓俞,舊社會女人沒有名字,除非大家閨秀起個名字,一般只稱姓氏:俞氏、張氏、李氏。她就跟她師父學看一個「六根門頭有一個無為真人」。
找這個無為真人,也就等於我們現在看這一句話頭。她雖然做生意,但一天到晚把這一句話總是印在心裡面,行住坐臥不打失,一找找了三年。
有一天,一個要飯的到她家門前來了。過去要飯的有多種多樣,有一種拿一個竹竿兩頭穿空了,穿著銅錢在身上邊打邊唱,叫唱蓮花落。那天就是一個唱蓮花落的到她家門口,邊打邊唱:「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
這個俞居士一聽到這句話,觸動了她的因緣馬上就悟了。
悟了以後,她把放油糍的匾子一下掀到地下去了。她的丈夫在屋裡看到說:「你瘋了,把這些東西掀到地下去不賣了,我們不吃飯了啊?」
她哈哈大笑:「不是你的境界,我找師父印證去。」
她就跑到琅琊寺去見師父,師父一見她就發現她神色不對了,問她:「你那個無為真人找到沒有?」
她說:「師父,找到了。」
師父說:「你說給我聽聽。」
她說:「有一個無為真人,六臂三頭怒目瞋,一掌華山劈兩半,萬年流水不知春。」
她師父站起來向她合掌:「恭喜你已證聖果。」
因為她在家修行,人家喊她俞道婆。人們為了感恩她,還給她立了一個石牌坊,叫俞道婆坊。1951年我到南京,去看望住在邁皋橋附近的一個親戚,還看到過這個俞道婆坊。我們那時十四歲,已經念了幾年書了,看到石牌坊上記載著她親近琅琊禪師,看「六根門頭有一個無為真人,晝夜六時放光動地」的事跡。
图文均来自网络
愛染明王一字心明
hhūṃ ṭaki hūṃ jaḥ
吽 达ki 吽 佳~
hhūṃ:愛染明王种子字。hūṃ:引入、融合。 jaḥ:来、迎请。
愛染明王成就一字心明
om hum siddhi svaha
om 吽 悉地 梭哈
om 吽 成就 圆满
愛染明王心真言
oṃ mahā raga Vajroṣṇīṣa vajra sattva jāḥ hūṃ baṃ hoḥ
om 马哈 ra嘎 瓦吉ro师尼沙 瓦吉ra 萨埵瓦 佳~ 吽 帮m ho~
om 大 愛染 金刚顶 金刚 有情 钩召 引入 缚住 欢喜
jah:迎请、钩召。hūm:引入。bam:缚住。hoḥ:住于欢喜。
愛染明王
愛染明王(梵語:रागराज,Rāgarāja)音譯「羅誐羅闍」或「有羅羅闍」,是密宗五大明王之一,其中「Rāga」為「彩色」、「情欲」或「紅色」、「愛染」之意,「rāja」為「王」之意。漢譯為「愛染明王」或「愛染王」,在其出處《瑜祇經》中意為「愛敬與降伏」(降伏使其敬愛)。密教諸尊中,住於大愛欲與大貪染三昧之明王,為『愛欲貪染即淨菩提心』的象徵,這也就是為什麼祂被稱為『愛染明王』的原因,也經常做為增長人際關係、得人敬愛及鉤召的修法本尊。
愛染明王是密教中「大敬愛法」的主尊,愛染明王是「金剛薩埵」的化現,而「金剛薩埵」又是「大日如來」的化現。愛染明王可转化愛欲貪染为淨菩提心,修習此明王法,其主要功能是調伏、敬愛、消災與祈福,尤以敬愛法甚为感應。所以,行者求姻緣、求家庭和合、求一切人際關係的敬愛圓滿,感應非常迅速,颇为灵验。
愛染明王在《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中為佛陀說法的聽眾,其形象與功德詳載於《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之「愛染王品第五」與「一切如來大勝金剛心瑜伽成就品第七」。該經之「一切如來金剛最勝王義利堅固染愛王心品第二」中所述真言功德亦為愛染明王。
根據《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愛染王品第五》,愛染明王身色如日暉(紅光),表示敬愛、慈悲之意思;住於熾盛輪火,象徵勇健菩提心。具三目,表法身般若解脫三種妙德;忿怒眼、威怒視,降伏諸罪惡。頭戴獅子忿怒冠,表降伏一切障礙無畏自在;冠上有五鈷金剛鈎,五鈷,象徵眾生本具的五智;鈎表示鈎召懷法。五色華髻垂覆於耳,表五種悉地成就,亦表五部如來之妙德;具六臂,乃是救渡六道眾生。雙手執鈴、杵,表息災法;執弓、箭,乃懷法(攝持一切眾生本來所具足之如來體性);右手持蓮如打勢,為誅法(降伏一切惡心癡迷的眾生)。結跏趺坐於赤色蓮華上,蓮下有寶瓶,兩畔吐諸寶,表增益法。
示現因緣
依《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所載:有一次,在金剛界大日如來的法會上,忽然有一障礙者出現。在場的諸位菩薩雖具備了智慧、慈悲與定力的功德,但是見了這位障礙者,卻都像喝醉的人一樣迷醉不能自己。但是,沒有人知道這個人是誰,從何而來。正當大家都束手無策時,這個障礙者忽然變化成金剛薩埵,遍身大放光明,照耀法會上的諸大菩薩,大眾也從中覺醒。
而這位障礙者,就是愛染明王,这时如来微笑告诉各菩萨,此障实从一切众生无始无觉中来,是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这时,障者忽然现身,作金刚萨埵形,遍身放光,照耀会中诸大菩萨。众生本具的染爱,立刻成为净菩提心。这代表了眾生本俱的愛染煩惱。當下可以轉化為清淨的菩提心,也就是「煩惱即菩提」的意思。
種子字
愛染明王的種子字有兩個:
手印
愛染明王之印為「愛染明王根本印」,分別載於《瑜伽瑜祇經》的第二品:「二手金剛拳,相叉內為縛,直竪忍願針,相交即成染,是名根本印。」與第五品:「復說根本印,二手金剛縛,忍願竪相合,進力如鉤形」。
信仰源流
愛染明王為密教諸尊中,住於大愛欲與大貪染三昧之明王。漢傳始於唐朝天竺三藏金剛智所譯之《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供奉者修持之《愛染王法》主要出於《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與《瑜祇經愛染明王品》。東傳日本後東密(日本密教)衍伸出「戀愛、良緣、家庭美滿」之意,近代台密亦當成愛神,認為「愛染為貪欲之煩惱,今以之為神明之體者,煩惱即菩提之意」。藏密較少人修持。
日本東密
日本一般相信愛染明王可消災解厄,使人敬愛,衍伸為許多行業的守護神。
愛情之神:日本佛教徒相信愛染明王可以保佑男女的婚姻戀愛和合,故在古代13世紀到16世紀廣受妓女供奉,如今也有一些女性工作者供奉。
染布之神:日本從「愛染」延伸出「藍染」之意,故古代染布及紡織業亦供奉愛染明王。
良緣與合格:西日本有西國愛染十七靈場的巡禮,可以祈求締結良緣和考試順利。
武將守護:日本戰國武將直江兼續的頭盔上的「愛」字,據說是取自愛染明王。
消弭戰爭:在日本真言宗之《愛染王法》據說可消弭戰爭。
增益财富:在財寶本尊法之中,因為愛染明王蓮花座下有寶瓶,並由瓶中流出無量無邊的財寶,可以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故修持此法,可增益福報,成就事業,所以也被視為靈驗的財寶本尊,在日本東密尤其受到廣大的尊崇。
回遮诅咒:愛染明王可以回遮別人對你的下蠱、降頭或是符咒,在東南亞的传统中,對降頭、符咒、下蠱的解法,除了下的人可以解開外,就是愛染明王和狮吼观音可以處理。狮吼观音则主要降伏来自龙族的诅咒,比如:龙、蛇、虫之类的障碍。
性障速除
念诵愛染明王能降低欲望,正如经文所说爱染明王有转化爱染心的功能。所以,念诵愛染明王有降低性欲的效果,对性欲高涨的情况有很好的能量疏导和转化的作用,欲望的能量会被转化为活力和动力,比如对生活的活力和对事业的奋斗动力。
性欲降低而充满活力的人,是比较受异性欢迎的。没人会喜欢一个阴暗猥琐的色鬼,有活力和阳光的人反而更受异性青睐,故而,有利于婚姻和恋爱。
功德利益
1. 能转爱染心为清净菩提心。
2. 能调伏一切天众,得一切天人爱敬。
3. 能得人敬愛,见者欢喜。
4. 能令家庭和睦,众皆欢喜。
5. 能增长人際,敬愛圓滿。
6. 能成就良緣,姻缘合和。
7. 能速成百千事,悉滿眾願。
8. 能增益福報,成就事業,赐予財富。
9. 能消除病苦。
10. 能滅無量罪,併卻萬惡。
11. 能速獲一切悉地。
12. 能回遮诅咒。
愛染明王引導眾生入於無上菩提,其手印呈箭形,以其二度刺心,表示以大悲箭,射除厭離之心,入於極喜三昧耶,驚覺本具圓滿菩提的誓願。愛染明王常為增長人際關係、得人敬愛以及鉤召法的修法主尊,此尊多以全身赤色來彰顯其懷愛的特德。
此尊住於大愛欲大貪染三昧,梵云:”羅誐” 譯為愛染, 或云羅誐羅闍,即為”愛染王”之意,或云摩訶羅誐亦譯為大愛。在日本真言密教小野流奉此尊為最極無之秘尊,其本軌亦被視為極秘之經-瑜祇經。愛染明王是煩惱即菩提之表徵。
大愛欲即大薩埵之三昧示現。此尊於一切法中,獨稱最勝為五部諸尊之上首。能滅無量罪,併卻萬惡,速成百千事,悉滿眾願,凡所求疾速靈驗。其威德殊勝,雖眾星亦不能奪其光芒。更加寶瓶能吐珍寶俱足能滿一切願。梵天帝釋亦受此尊教敕而分禍福,七曜九執向來司掌人間禍福榮衰,亦順本尊之威勢,不敢有所違逆。是故信仰者,獲福無量,速獲一切悉地。
愛染明王法,以愛染明王為本尊之密教修法。略稱愛染王法或愛染法。此一修法,有「三十七尊立」與「十七尊立」二種,後者係依金剛王菩薩念誦儀軌而修,前者則依瑜祇經而修。此法以敬愛為本,故為求息災、祈福時之修法。
修此法時,於赤色壇上安置赤色本尊,行者之衣服、爐、壇等亦宜以赤色為主,一本敬愛,與之相應。
若持爱染王 根本一字心
性障速除灭 不得少亲近
常于自心中 观一吽字声
出入随命息 不见身与心
但观字因起 等同于大空
坚住金刚性 全成金刚体
速转自身分 便同坚固身
如秋八月雾 微细清净光
常住此等待 是名微细定
自性所生阵 无得此方便
决定同金刚 三界无能越
图文均来自网络
26.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 :奈何奈何?
27.伍尔芙说,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都是双性人,比常人不知丰富多少。
28.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29.人依赖你,你稍一欠动,他就恼了,怨怒你不通情理,辜负你对他的信任; 生命是极滑稽的,因为它那样地贴近死; 谈到他的缺点时,他便紧紧搂住那缺点,一脸憨厚的笑——缺点是他的宠物;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你看不起他,他就看的起你,你看的起他,他就看不起你; 不能不与伪善者周旋时,便伪恶,淋淋漓漓地伪恶,使伪善者却步敛笑掉头而去; 社交场中善于辞令,是一种本领。默然、蔼然、萧然,却显得很融洽,这是一种本领。
30.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人,也不可长期与蠢货厮混,否则又多了一票蠢货。
31.凡是应该的,都会消失似的。凡能存在的,都是不应该似的。
32.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
33.如欲相见 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34.“死”,不是退路,“死”是不归路,不归,就不是路,人的退路是“回到内心”。
35.快乐是吞咽的,悲伤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乐,会嚼出悲伤来的。
36.一天比一天柔肠百转地冷酷起来。
37.如果天性纯良,噩运损伤不了内心,如果天性十分纯良,会反弹出一种自卫力,所谓“显出骨子来。”
38.那些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多半是以生命力浑充才华。
39.天堂无趣,有趣的是人间,惟有平常的事物才有深意,除此,那是奥妙、神秘。奥妙神秘,是我们自己的无知,惟有奥妙神秘因我们的知识而转为平常时,又从而有望得到它们的深意。
40.弱而愚者,不知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弱而智者,最在乎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强而愚者,以为无论是谁,都看得起他。强而智者,看得起他、看不起他,一样,他对别人也没有看得起看不起可言。
41.爱情显得好时,不是爱情,是智慧和道德。
42.走在正道上,眼睛看着邪道,此之谓博大精深。
43.《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44.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
45.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46.论事毋涉私心意气谓之谦,命世不计个人得失谓之狂。
47.诚觉事事皆可原谅。
48.陈丹青问木心怎么成为艺术家?木心说:吃了再多苦,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不急不徐,做自己想做的事,缓缓的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图文均来自网络
13.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14.智者,乃是对一切都发生讶异而不大惊小怪的人。
15.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16.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17.讲规律,就是乐观主义。讲命运,就是悲观主义。
18.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
19.为什么我们遇见一个畸形怪状的身体是不激动的,而遇见一个思路不清的头脑就难以忍受,不能不愤慨起来了呢?—-因为,一个跛脚的人,承认我们走得正常,而一个跛脚的精神,却说我们是跛脚的。
20.到后来,总还是看在愚蠢的份上,再让一步。(泰戈尔说:“那些尖锐而不广博的心性,执泥而一无所成。”而19岁时的木心已经远离单一的尖锐和执泥,逐步拥有了广博的心性。他在床头认真地贴上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
21.走在老街上,我不来,街上是没有这些往事的。
22.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从前的那个我 ,如果来找现在的我, 会得到很好的款待。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23.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24.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用在历史人物上,试试看,很灵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
25.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 愈近现代愈受尊敬。我对他一见钟情。少年时能看到的,不过是别人节引他的话,一看就狂喜:“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
图文均来自网络
1.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2.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
3.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4.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5.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6.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7.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8.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9.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10.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11.命运无公理,无正义,无目的,故对之不可思,遇之不能避。
12.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木心:
如果天性纯良,
厄运损伤不了内心。
如果天性十分纯良,
会反弹出一种自卫力。
所谓:“显出骨子来”。
图文均来自网络
佛曾在菩提樹下打坐修道七天七夜,觀十二因緣。
守護菩提樹的女神,菩提樹神尊天,以樹葉為佛擋風遮雨,守護佛安心修道。即將成道時,障礙佛法的天魔波旬,帶領八十億魔軍、魔女到菩提樹下干擾佛成道,輪番進攻誘惑,均遭敗績。天魔波旬惱羞成怒,對佛說:「瞿曇(釋尊本姓),你孤身一人,怎能坐在這裡?趕緊起來!要是不離開,我就抓住你的腳,把你扔到海外(邊遠之地)!」
佛說:「我觀察世界上,沒有能夠把我扔到海外的人。
你前世雖然曾做一寺之主,受過一次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和供養辟支佛(求自然慧樂獨善寂的獨覺,或深知諸法因緣的緣覺)一缽飯,因此上生到欲界最高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成為大魔王。
我卻在三大阿僧祇劫(菩薩有五十階位,以之區別為三期之無數長時。菩薩修行經此劫數成佛)廣修功德,第一阿僧祇劫(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我曾供養過無量諸佛;第二阿僧祇劫(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第三阿僧祇劫(含自八地至十地)也是這樣。
供養聲聞與緣覺之人更是不可計數。一切大地沒有一根針那麼丁點大的地方不是我捨身之處!」
天魔波旬狂吼:「瞿曇,你說我前世受持一次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供養辟支佛一缽飯,確實如此,我自己也知道,你也知道我。可是,你說你所做過的那些事,有誰能為你證明?」
佛用無畏手指著大地說:「此地可以為我作證!」
此時,大地轟然六種震動,又稱「地天」、「大地神女」,保護土地及地上植物,與主管上天大梵尊天相呼應的堅牢地尊天,從地中金輪邊上湧出半身向佛頂禮致敬,並合掌說:「我給佛作證。有這個大地以來,我一直在地中為神,佛所說的話真切實在,毫不虛妄。」
佛對天魔波旬說:「你先要有本事拿動這個澡瓶,才有可能把我扔到海外。」那時,波旬及其八十億魔眾,使盡力氣,卻不能讓瓶子移動分毫,紛紛跌倒落地,四散而逃。
後來,許多比丘都對佛說:
「波旬魔王在生死長夜中,破壞佛成道,卻不能勝利。」
佛說:「不止這次,從前,在迦屍國的仙人山中,有一位五通仙人,以教育感化波羅奈城中眾多年輕人,全都捨俗修道,守護城市的神對此極為不滿,心懷怨恨地對仙人說:『你進來此城,要再度人,我抓住你的腳,把你扔到海外!』當時,仙人拿起一個澡瓶對城神說::『先挪動這個澡瓶,再來扔我!』城神用盡神力,卻不能挪動澡瓶,深感慚愧並歸順五通仙人。這位五通仙人就是現在的我,城神就是現在的天魔波旬。」
图文视频均来自网络
安土地真言
namah samanda buddhānām om duru duru thivi svaha
那马 萨曼达 布达南 om 度如 度如 踢vi 梭哈
归命 一切 佛陀 om 运送 运送 地母 圆满
安土地真言
Nama samanta buddhanam om duru duru Pṛthivīye svaha
那马 萨曼达 布达南 om 度如 度如 bri踢vi也 梭哈
归命 一切 佛陀 om 运送 运送 地母 圆满
安土地真言
om duru duru Pṛthivīye svaha
om 度如 度如 bri踢vi也 梭哈
om 运送 运送 地母 圆满
安土地真言
om duru duru thivi svaha
om 度如 度如 踢vi 梭哈
om 运送 运送 地母 圆满
地母真言
Namah
那摩 萨曼达
皈依
地母心咒
om Pṛthivīye
om bri踢vī耶 梭哈
om 地母 圆满
安土地真言来源于地神咒,或叫坚牢地天咒(prthivi)。地神又称地母,属天,所以又称作地天,是久远以来就存在的福德正神,非常古老,在佛陀之前就已存在。
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称为大地女神。
安土地真言,或地神咒的這個地神是属大神,不是家中的土地神或土地公。若依梵文,家中或該區域的土地神,叫做『地主』Bhumipati。所以,一些藏傳的法本中,也會用上 bhumipati一词來召供地主。
所以,Prthivi 和 Bhumipati 的分別是很大的。不要以為地神 Prthivi是低等级的神,她(prthivi是個女神)也是釋迦牟尼佛成道降魔時,一按大地,她從地中湧出,證明佛陀該當成佛的女神。她一出現就把所有的魔障清除。可见地母力量之强大!所以,地神比我們的佛陀更古老。是一位地位非常崇高的古老大神。
地母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神祗,我们脚下的大地就是地母。我们看到的所有山川、河流、植被、树木都是地母所生,受地母滋养。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大地女神的怀抱里。她一刻都未曾离开过我们。易经《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母厚德载物,心怀深爱。所以,念诵地母咒很容易感应,非常灵验。
念诵地母咒,可得地下地上众护法神的庇护,修行者就不会受到其他鬼神的干扰。若有病痛缠身,虔诚读诵地母咒,即可消除病苦,尤其是属地的疾病,或由地气不调,属地的食物不调,以及山脉、房舍、风水等引起的疾病。
地神更主财富、宝藏、五谷丰盈和日用富饶。这就是为什么,坚牢地神也是地藏菩萨眷属的原因。因为,地藏菩萨和地母都主财富和地之精气、精华,以及属地之伏藏、宝藏等。比如由地之精华凝结而成的石油、矿产、宝石、金银等等。另外,地上的地产、房产,土壤、山脉、植物、农作物等,也属地母滋养的范围。(注:在藏传,地藏菩萨主要是主财富和伏藏,甚至有说是财神之主。但是,并没有救重业众生和破地狱的说法,在藏传经典里也没有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地藏经》,现在的藏传地藏经是后期从中文地藏经转译为藏文的,不是来自印度。)
地神在所有文化中,都跟一個人的居住地、房舍和生活穩定有關,就算在西方的神秘學裡面,地神也是跟財有關。
地神的梵文名稱是Prthivi,在大藏經和印度教中的地神咒都是 Om prthiviye svaha,而安土地真言前面的『那摩 沙曼达 布打南』是《大藏經》金胎二部裡面的一種唸咒模式,即加多了一句『歸命諸佛』而已。
安土地真言中的『thivi』是源自『Prthivi』,即地神的梵文名字。
真言中的“duru duru”,在十八印契的修法中,其中一咒印是把車子送到淨土中請本尊的,那咒是『嗡 都魯 都魯 吽』。
另外,在道教的做法中,請神是用土地神來請的。
可參考這道教的土地神咒:
『此間土地,神之最靈,升天入地,出幽入冥,為君關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書上清。』
咒中的『為君傳奏』就是做行者訊息的傳達者的意思,換句話說,若是要請神降壇,土地神是你第一個要請的,由他再把消息傳達上天。而且在其他文化裡面的鬼神信仰,不少的都有這種先召土地神的做法。
所以,地神也是一位重要的沟通诸神、上达天听的传达媒介。
图文均来自网络
陈伯,原名陈朗,笃信道教,擅长观人气色,能把眼前人的命运,过去和未来一一细诉,预测命中率精确得令人震惊。
李嘉诚三十岁的时候,在香港开始经商做些小生意。有一天他们碰在一起,陈朗给他算命,算了之后跟他开玩笑说:你希望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你就满足了?李嘉诚先生告诉他,我能有三千万,就很满足了。陈朗告诉他,你命里的财库不是平的,是漫出来的,你将来必定成为香港首富!
很多年前,有一次陈伯吃饭时碰到一个年轻人,他告诉英皇老板杨受成,这小伙子他日会很红,你要用他。后来这年轻人确实加入了英皇娱乐,这个年轻人叫谢霆锋。
曾找陈伯算命的还有:李兆基、李嘉诚、郑裕彤、刘嘉玲、章小蕙、杨受成、容祖儿、谢霆锋、黎姿、吕良伟等。另外,还有泰国国王、印度尼西亚以前的总统苏哈托,都尊陈伯为坐上宾。
陈伯遗训
陈伯于2003年11月29日在养和医院病逝,享年78岁。他临终前,许多富豪都私下到医院探访,陈伯也对这些富可敌国的富豪们坦诚了帮助他们“致富的因缘”和“致富的秘诀”。
陈伯临终前说:“我为什么要帮助你们,是因为你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陈朗:“其实你们这些有钱人,不是一生修来的福,都是多生累世行善积德,孝亲尊师,普济众生,才能有现在这些福(财富地位)。”
陈朗:“现在很多人走错路,想用些手段、权势或现代知识技术来赚钱,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都只是缘,真正的还是自己要有因(行善积德、孝亲尊师、普济众生)才行,如果没有因,我也帮忙不上。”
陈朗:“我现在为什要来受苦(指到香港做了三次手术受尽痛苦),虽然我是好意,帮助你们改变了缘,让你们早点成功,可以多帮助些人,但这终究是违背了天道,还是要受上天惩罚,天自有祂的道理。”
陈朗:“要成功,除了自己要有种因(福德),还要有好缘,中国人讲‘和气生财’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智慧,待人要诚心正意、和颜悦色,才能结‘好人缘’,以后就是这些人帮你成功的,千万不要财大气粗,心高气傲,这是会损福的,《易经》中有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在说这事。”
陈朗:“做生意要走正路,自己有种因(福德),成功是早晚的问题,福种的厚,缘自然就来的快,急不得。走正路(做生意正正当当、规规矩矩)也是在造福,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人学习,这种福也不是几个亿可以计算的,千万不要想走歪路,否则福损的很快,命中本来有万亿的福,走歪路,减损成几十亿,自己还以为成功了,没想到将来要受造恶的果报,实在得不偿失。”
陈朗:“现在世道很坏,大家为了求名、求利不择手段,问题还是出在没有圣教(圣贤教育),廉耻没有了,更不要说仁义道德,你们这些人,如果想要世世代代保有富贵,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圣教(圣贤教育)给提倡起来,人人有廉耻,人祸就少了,人祸少,天灾自然就减了。”
陈朗:“你们这些人的影响力大,建些好学校,培养好老师,把这事(圣贤教育)做起来,中国安定了,世界各地自然就来学习,做这事,是种现在世上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谁来做谁就得利,世世代代得大富贵。”
陈伯这些遗言在网上热传。他认为人今生的富贵是前世(多世)积德行善得来的;而要富贵延续下去,就要“走正路”否则“福损的很快”;兴办教学,教授圣贤教育,可以积大德。
《心經》裡講「觀自在菩薩」,
「自在」是什麼呢?
就是觀這個心讓它「自在」。
不管什麼境界來,
或是妄念紛飛時,
同樣保持「寂靜」,
佛號抓緊,沒有好、沒有壞,
沒高興、沒生氣。
讓這個心時時都自在、清淨,
不可被境轉走,
這就是「觀自在」了。
摘自 《凯西解读之灵性成长》
作者:Kevin J. Todeschi
翻译:云思腾、Ryougi、项勇铭等
灵魂的发展应该优先于一切事务。(凯西解读3357-2)
不管表相如何,很少有个体会相信,事实上他们已经选择了,像一位受害者那样地去回应生命,这种行为反应在当代社会已经变得极其普遍。受害者意识的主要态度是个体认为,他的生活状况主要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所为,或个人所遭遇的经历。受害者意识,会出现在个体想用某种方式,逃避生活里正在出现的事物的时候。
也就是这种受害者意识,是造成我们往往去谴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邻居、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甚至是我们存在的境况的业力的主要原因。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受害者的态度,被表达在一个个体心里存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如:“我不应该对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负责”和“我的生活状况都是因为别人对我所做的事而造成的。”
受害者意识是我们推卸个人责任的态度的那一部分。
根据凯西解读的观点,事实的真相是,我们中的每一位都很大程度地参与了我们生命经验的创造,以及我们选择了去面对它们时所采取的态度。我们的选择自由,不是我们是否想去参与或甚至是否要对过程负责;相反,它是说,我们有机会去选择,是有意识地参与还是无意识地参与。
一份给予到一位44岁女士的解读,幽默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当她问:“在三月份我有不健康的可能性吗,”凯西回答:“如果你正寻找它,你会在二月就得到它!如果你想跳过三月,就跳过它——你也许在六月得到它!如果你想跳过六月,整年你都不会得到它!”(解读3564-1)
看一个像受害者一样思考,但却选择不做受害者的例子。Paula Jenkins在她一生里,她唯一最强烈的渴望是有一个孩子。她承认她最艰难的课程,是接受并忍受她单身地渐渐年老,而没有机会拥有自己小孩的事实。一系列乳房肿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使她确信,母亲这个身份不是她的生命道路。但是,Paula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境遇的受害者,她通过服务工作,通过训练成为一名服务于听力受损者的口语译员,她通过参与临终关怀组织和病危儿童的渴望找到了愿望的实现感。
在生活里,让自己像受害者一样去回应,甚至可以发生在与其他人的最简单的互动中。解读告诉一位53岁的男士,他最大的缺点是对批评过于敏感,每当有人只是和他开玩笑,他就会认为是针对他个人的。这种倾向造成他经常把自己看成是玩笑的笑柄和找岔子的对象的心态,而他像一个受害者一样地回应他人和事件。结果,他使自己承受了“现世体验中的许多艰难情况。”(解读1876-1)
凯西建议他停止认为每一件事都是针对他这一想法:“这些并不总是有意针对你的”,并且,把他的敏锐觉知能力去运用在帮助他人中去。
在另一个案例里,凯西告诉一位34岁的男士,他治疗多重硬化症的过程中的第一步,是需要使他的态度发生改变。男士被提议作如下思考:“我遇到的身体状况,恰是我自己的灵魂成长所最需要的。”(解读716-2)
还有一个凯西个案,一位36岁的化学工程教授被给予忠告,不论他当前的境况如何或怎样困难,以积极的方式回应生命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着:
.…..你可以有所作为!因为要知道你在现在的体验中,在现在的环境中,你现在的活动具有更有效、更深远的影响,你有机会使地球成为让那些来临的人居住的更好场所。
而且请记住,你将再度回来!你想让它看起来如何?……你最好起来面对和做些什么…… (解读4047-2)
不管事情可能会如何地显现在生命中,凯西解读的观点是,我们不是受害者。如果我们选择去如此行,生命是有目的的体验。由于我们与创造者的关系,希望和改变的可能性永远都存在。
生命的第二条途径,就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地回应生命事件。这比受害者意识好不了多少。这个方案是指面对一个境况或者身边的问题,我们非常苦恼或沮丧,自己却没有针对其采取任何措施。这也是指人们虽然对世界的积极变化而感到激动,却未必会看到任何使自己的生命发生积极改变的必要性。同时也是指当我们想象未来岁月中某一天——“当我有更多钱的时候”,或“当我有更多时间的时候”,或“当我感觉更好的时候”——“我再认真地去做那些我知道我应该做的事情”。
在1934年有一个吸引人的凯西个案,示范了一个灵魂在特定的逗留期间,如何真正地选择对自己的生命什么都不作为的案例。
一位26岁名为Gary的男士收到了一份生命解读,并被告之他的灵魂史提供了关于人类意志的力量的极好例证。Gary了解到,他以前的一个转世,当时他是所罗门王的一个弟兄,所罗门王是希伯来国王和神殿的建造者。不管他们实际上的关系如何,显然这两个兄弟以十分不同的方向,使用了他们个人意志的力量。所罗门抓住了机会,而他的兄弟没有。在解读里,凯西说:
由于,该个体在一世体验中是所罗门的亲戚或兄弟,在那次体验和灵魂在其它层面逗留的体验里,其中一位使用他的知识和领悟,与另一位的领悟有相当的不同。(解读476-1)
Gary的一个前世包括他迫害对超视、梦占和各种超自然体验敏感的个体们的一世。由于那一世的影响,他被这类事件所吸引,却困惑于这类体验的意义。
之前的一世,是在法国逗留期间,Gary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军队领导者。不幸的是,他把他的才能用在了破坏上,以此来发泄个人的怨恨,而不是动员他的人民走向更伟大的事业。
他在巴勒斯坦的一生中,所罗门当政期间,拥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是它们没有被他运用,尤其是事件的灵性本质。尽管Gary毫无疑问得到许多与所罗门相应的机会,但他的选择和他意志的运用,使他失去了许多灵性成长的机会。显然,他没有选择对交由他处理的灵性事务做任何事。解读建议他不要再做出同样的选择:
由于,对于每一个灵魂,灵性生命将应成为指引,而社会的、道德的、物质的事物会是自然呈现的结果……要乐于被当作祝福的通道,把一个祝福,许多祝福,传递给其他人……
在当代社会中,旁观者是指这些个体们,他们急切地期盼着一个新的和平、和谐和爱的世界,但在每天生活中,却没有做任何努力去为世界带来这些特质。根据凯西的观点,在全世界的个体们开始去努力,并把新世界的特质带入他们今生体验之中,我们才能实现。
看待这个观点的另一个方法是,去认识到我们正行进的这条道路,一开始就含括了我们希望朝之行进的那些要素和特质,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与目标相遇。但是那些急切不安地期盼着一个有秩序的平安、和谐、爱、理解的社区,及整个新世界,而没有把那些品质带进他们现今体验里的一切事情的个体们,只是在愚弄他们自己而已。
根据凯西解读的观点,无所事事、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毫无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题的真相是,无论是在和谐协调中,还是在与整体的分裂中,我们始终在共同创造。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始终进行着对未来的建构,个体们通过他们对动乱的迷恋、对购买枪支的迷恋、对偏执和怨恨的迷恋、以及对个人争论和敌意的迷恋,我们在创造些什么?
凯西告诉一位个体,“要知道思想是实实在在的,而按着它们当前的运行,可能会创造出罪恶或奇迹。”(解读2419-1)
在心里铭记它,我们需要觉知,我们的思想是否正在为未来创造奇迹,或是在促成灾难的可能性。出于这个原因,解读提出,生命的最好途径是:把人类意志当作一个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
由于我们和上帝的关系,我们始终处在共同创造我们的生活的过程中。但是,共同创造的能力可以是无意识和消极的,也可以是有意识和积极的。
解读中有一个例子,一位42岁的男歌剧演员正经历着健康问题,并被告诫需要以积极的方向使用他的意志,否则他会给自己吸引来十分消极的后果。他最突出的前世之一是一位大祭司,就他的灵魂发展而言,他“获得又失去,获得又失去”。在给那些迷失的人带来希望方面,他为人称道。但因为他的声望引发了许多自命不凡和自我放纵的机会,从而又失去了成长。从那个体验开始,他滋生了继续放纵寻求个人满足和快乐的天生欲望。他被劝告他的生命方向和他的健康,与他所做出的选择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凯西这样忠告他:
要谨防今生一个更糟的命运不要降临到你头上,那么,要经由在其中使用自我意志,使那些依赖实体的人们的生活,变成一场充满希望的体验,不仅在物质事物上,也在那些实体的心智内创造希望……(解读1437-1)
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是指那些认识到他们在塑造自己生命旅程中责任的个体们。一位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都会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对曾经是我们集体未来的现在,负有责任。一位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不会像受害者那样面对生活,而是把生命的体验视为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去回应生命的机会。一位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把生命的课程视为灵魂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必需成分。
诚然,大多数个体们用各种方式来回应生命,有时候选择成为受害者,偶而像一位旁观者,而在一些境况中选择有意识地去创造。但是,只有当我们决定对我们的生活负起责任,并成为一名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的时候,我们才拥有创造个体性的、持久的改变的希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到我们自己和其他人。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选择成为一名有意识的共同创造者,那意味着我们不再认为上帝(或什么人)会为我们带来一个和平与开悟的时代,认为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它发生。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要觉知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方面的责任的,关于我们的生命真正本质何在,要在集体意识中达成了这样的思维转变。事实上,除非我们开始以这种方式来回应生命,否则我们其实是在制造更多的全球问题和更为糟糕的个人问题。
凯西提醒一位34岁的女士:“要知道你是上帝体内的一个细胞;由此让你所想的、你所行的,成为祂的共同创造者。你要改变每一个与你所接触到的灵魂……让所有与在此实体接触的灵魂,要么是在身体上,要么是在心智上或是在意图中,都被改变。”(解读2794-3)
在凯西哲学里,你的个人未来或人类的共同未来都不是确定的。相反,两者都与我们中每一位使用意志以及生命呈现给我们所作出的选择,不可分割地连接在一起。尽管真相是我们的命运是去认知且不断地去显化我们与创造者的深层连结,不过,那领悟发生的时间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个体。
只有去到我们能把人格自我放置在一边,并且表达出我们的个体自性的意志的程度,我们才能最后认识到我们真正想要的,正是上帝自始至终需要我们去做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将会达至必然的结论,自由意志根本上与做我们想做什么无关,而是如何成为我们真正所是。
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选择,其实是在创造我们所体验的生活,将会怎样?
如果我们了解,不管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只要我们想,它都能变成一个积极的经验,将会怎样?
如果我们决定去意识到,我们正在为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行着创造,将会怎样?
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事实上我们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所知,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我们的所知,又将会怎样?
自古多少大德祖師,他們都能即生了生脫死,他們的嘉言懿行就是給後人作模範、榜樣的。現今的人就是不肯痛下決心,所以不能有所成就。
又有人說,因為年紀尚輕,所以功夫未能成就,事實上用功辦道是不論年輕或年老的,我就說一個真實的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來果老和尚於一九一九年,當揚州高旻寺的主持。一九二七年,有位小師父名叫淨參,他是江蘇人,年紀雖然只有十八歲,但已在禪堂住過。來果老和尚見他的道心很好,就把他留在身邊當侍者。到了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他突然向來果老和尚告假。
來果老和尚問他:「你到哪裡去呢?」
他說:「我要往生去了。」
來果老和尚問:「你出家幾年呢?」
他說:「我已出家三年多了。」
老和尚說:「你只有三年就有這個本事?」
他說:「我可以啊!」
老和尚問:「你哪個時候要走呢?」
他說:「是在今年九月二十四日晚上戍時。」
他繼續哭泣著說:「我今天有三件事情,請求和尚滿願:一、和尚今生為我道師,來世為我慈父,二、擇日死後,要坐瓦缸,三年期滿,開缸裝金。三、死後靈性,還親近和尚。」
老和尚問他:「來世為我兒子,你有何把握?」
他說:「願為前道。」
老和尚說:「三年後開缸時,如是一堆散骨,將如何?」
他說:「身形無缺, 請為裝金;若骨散脫,即請荼毗。」
來果老和尚笑笑就點頭答應了他,但心中以為淨參師年輕,學歷復淺,諒無此等現狀。
不料到了九月二十四日,淨參師又來向老和尚告假,沐浴更衣坐在那裡,又要老和尚坐在一旁同聲念四十八願,果然準時於戌時去世了,死時還面貌如生。老和尚感到很驚訝,這位小師父才不過十九歲,出家只有三年就有這麼好的工夫,老和尚也很欽佩。於是便依其生前所囑託,將肉身裝在缸內。由於高旻寺位於三叉河畔,老和尚就將缸埋在河埂上。
三年後,老和尚把這件事忘了。再過了六年,至一九三七年七月的某個晚上,老和尚夢見淨參師對他說:「我不願住那裡,我要出來。」
老和尚在夢中問:「你現在住在哪裡?」
淨參師說:「你怎麼忘了我托你的事呢?」
老和尚一覺醒來知道是夢,但由於工作繁忙,無暇顧及了。次夜,他又再來報夢說:「我是淨參,我不願住那裡啊。」並且帶引老和尚到缸前,用手指缸說:「我要出來。」然後向老和尚一拜而隱。
老和尚醒時汗流浹背,回憶起淨參師死前囑託他三年開缸事,時光飛逝,屈指計算,距今已九年了,如今夢見淨參師來催出缸,諒其肉身尚存。於是再不敢怠慢。
第二天老和尚便依著指示,將缸挖掘出來,缸蓋掀開時,頓聞清香撲鼻,肉身果然沒有腐化,全身鐵硬。於是將之畀至法堂,發覺頭部稍微偏向右面,老和尚對他說:「你的頭偏向一邊,裝金後人家都稱呼你偏頭菩薩呢!」便用繩子將頭部糾正過來。
當晚,又夢見淨參師哭著說:「老和尚呀,你用繩子把我的頭部捆綁著,好難看啊!」老和尚即說:「明天便替你將繩子解除吧!」
第二天將繩解下,將頭一板便正,果然不再歪向一邊了,以後便把肉身裝了金,安坐在佛龕內,威儀端正。
直至解放以後,有一個時期,高旻寺也駐進瞭解放軍部隊。一到晚上淨參師就向他們搗蛋,弄得部隊很不安寧,過了兩天部隊便找老和尚來問話,那時老和尚已被划成大地主了,他們批評老和尚為什麼不管教小和尚,容許他在廟里搗亂,老和尚說沒有這回事啊!當時部隊在高旻寺八十多個住僧中,就是找不到當晚鬧事的小和尚。其後有一個軍人偶然在寺內見到這尊肉身像,才認出晚上搗亂部隊的就是這位小菩薩,以後他就在寺里顯靈。
附近的老百姓聽說淨參師裝金像顯靈,都跑來燒香求庇佑,有的病人來求方,也有的來問簽,那麼越求越靈驗了;有的人所求心願靈驗了便來還願,又放爆竹又燒香,一天到晚來人絡繹於途,於是就令高旻寺不得安寧了。
來果老和尚就發火了,囑咐淨參師說:「你這個小淨參,要安心修道啊!不要在叢林裡面這樣搞,你要是還繼續這樣搞,招致那麼多人來寺打鑼鼓、放爆竹,妨礙大眾禪修的話,我就把你的肉身拋到江裡面去。」
從此他就不敢再顯靈了,漸漸也無俗人到寺來拜肉身菩薩了。
這個肉身於一九五四年被洪水不知道衝到什麼地方去了。現在仍在高旻寺住的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都曾見過這位侍者,所以修行不在年紀老少。這位小侍者不過十九歲嘛,十六歲才出家,他就能夠這樣的來去自由,所以用功辦道只要你下真工夫,你就會得到真實的受用。
徐志摩: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
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
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
更不是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而是历尽沧桑后,能由衷倾诉说: 认识你真好!
《单独中的洞见》:
很少人会真正地去爱别人,
人们只是想借着给出一点爱,而获得爱。
那是一种垂钓。
宗門下這一法,只要你確實真行,到熟練境界,受陰一破,我們人在這個色殼子裡面,如鳥出籠,得意生身,隨願所往。
地水火風這四大,構成我們的身體和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能量。我們本有內性在裡面是看不到的。但是功夫到純熟程度,我們的本有內性就能離開這個籠子出來了,出來得意生身。
所謂意生身,就是你想到哪裡他馬上就到哪裡,這種事情《高僧傳》上記載的很多,我講一個當代的公案。
1957年冬天在雲居山,有個博雅老和尚,六十多歲了,是武漢寶通寺的方丈。他到雲居山來親近虛老,虛老一見他,就知道他不是一般人,請他當首座、掛牌。
掛牌以後,雲居山開始打七了,虛老跟他講:我身體不好,你給我們主七,我身體好呢,我再上堂講講開示。他說:好啊!
打了三個七,下雪了。那時候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山下郵電局送了一份電報來。電報是寶通寺知客發來的說:雲居山客堂裡面的人不通人性,這麼大年紀的老和尚回來,你們山上那麼多人,不能派一個小和尚護送他,讓他一個人跑回來啊。
知客是傳士師,天津人,三十年代的大學生。他把電報拿到虛老那裡,說:「老和尚啊,寶通寺的客堂罵我不通人性,這個事我又不知道,他沒和我講,我怎麼派人護送他。」
老和尚講:「你別煩惱、別煩惱,等一會到他房間,扒他窗子望望,且在那裡不要驚動他,不要喊他。」
老和尚一講,把氣消了。一會跑到他住的房間窗子外一望,他在床上裹著個大棉袍坐在那裡、篤篤定定坐在那 里。自己小聲說: 是出定走了?這也不喊他了。過了八天,他才回來。回來時,寶通寺派了個小和尚護送他,哪個時候不像現在汽車這麼多,坐大輪船從武漢到九江下船,到了九江他跟小和尚說:你回去吧,我上岸後有皈依徒弟送我到雲居山去。
小和尚說:那我就回去了。小和尚一回去,他那個意生身一眨眼就到雲居山了。到雲居山時是下午,把門一開。
聽說博雅和尚回來了!乖乖,我們這些小和尚、學生們不乾活,都跑去了。首先,知客師向他頂禮:「你老人家走不打個招呼,我被你們家知客罵死了。」他把手捧著:「對不起、對不起,我忘記打招呼了。」
我們個個都向他頂禮:這個老和尚不簡單,他記掛寶通寺有事,出定跑回去,到家裡處理事情。
講了以後,他和知客師講:「 知客師,你叫小察幫我下點面,我餓了。」他在定中的時候不知道餓啊。他一出定就知道餓了,八天沒吃沒喝。
今年8月27日,我和衍化兩個人從廣州坐動車到武漢換車。離回來的火車開車還有幾個小時,我說到寶通寺看看,到寶通寺問博雅老和尚,青年人都不知道。
問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他講:博雅老和尚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走了,被紅衛兵鬥,打的實在受罪,他自己打坐走了。那個老人家講的和當年住在雲居山的來修師講的完全一樣。
2009年老和尚圓寂五十週年時碰到來修師,我問他:博雅和尚現在怎麼樣?他說:走了,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鬥他,用棍子打他。他說: 「我不走,這些小孩子讓我遭罪呀。」自己洗洗澡、換好衣服、把袈裟搭起來、打個坐,走了。你想,他這樣何等的自在。
博雅老和尚在雲居山打七出定回來後,一個小和尚跑去求開示。他說:什麼開示不開示,你把外三件、內三件做好就行了。
外三件——
第一是一副腿子,坐一支香要不動。半支香坐下來就疼的要翻,那有什麼用吶,不論雙盤還是單盤,一支香要能坐下來。
第二是閉住一張嘴,不要亂說話。一天到晚哇哇的講,你心裡還有什麼念頭辦道。
第三是收住一雙眼睛,不要亂望。講得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不是那麼簡單。就像我們這些人,真要他閉上嘴比殺他還難,收住眼睛不亂望做不做得到?
內三件——
第一識得什麼是妄想,不被妄想轉。就像我剛才講的,坐在那裡有感受了就要用文字、用詩表達出來,這叫妄想上加妄想。
第二知道什麼是話頭,如何看法。
第三你把外三件,內二件做好,在雲居山住十年不要動。如果得不到好處, 只要我不死,你看到我一回罵我一回、打我一回,我馬上向你磕頭、懺悔。他講的堅定、有力、簡單。
所以,不要談天說地,不要看這個註解、看那個如何如何。你把當下這一念、這一句話頭管好,就是真正的下手處。外三件你要能做好,心裡就不得不定,一天到晚不說話、眼睛也不望,這是什麼人?除非是呆子。不是呆子,要他這樣做能做到嗎。
我們現在有的人講起來神得很、眉飛色舞,要與修道人比,這個人是大壞人。他就那樣老老實實、半天眼睛望一下,一天講不了幾句話,這是真修道人,只要不呆就行了。
虛雲老和尚在世的時候,熱天,我們晚上在外面乘涼,他有時高興起來,他也衝殼子(方言,意思是聊天)講:
「你們這些小娃,現在講用功看話頭,你在打妄想,你能把話頭看好啊?你知道什麼叫話頭麼?真正看話頭看好了,時間一長,就有真疑現前,真疑現前,如果你的功夫一個月不散的話,走路就是遇到水面你都能在上面走,身體是飄的;石頭再硬,你往石頭上面一坐,石頭軟綿綿的,就像棉花一樣。你們相信嗎?」
「我三十一歲在天台山,融鏡老和尚教我一個‘拖死屍是誰’的話頭。到了四十多歲,有時候一支香能看住大半支香,有時候看不住半支香,有時候碰到一支香能看到頭的話,那一天的精神就大的不得了,兩支香很難接著看住,我想我這一生恐怕很難成就了。所以四十三歲在普陀山法華庵,我想我這要是死了,要是此生不了道,當年我母親為生我是一口氣氣死的,我生下來是個肉團,親恩如何報啊?我來拜山,我不看話頭了,我來苦行。從普陀山法華庵開始拜,十七個人一起拜,上山以後,一天少個把兩個人,一個月下來,就剩兩三個人,最後就剩我一個人。」
虛老講,「四十三歲拜了三年多下來了,習氣拜掉了不少。」
有人問「您老人家還有習氣?」
虛老說:「以前我無明火可大了,我住茅棚,和那幾個人先吵再打,我和他們打過以後一把火把我茅棚燒掉,我就跑了,不吃了,我也不睡了,你看我無明火可大?那幾個人打不過我。」
老和尚那時候個子大,力大。
「習氣啊,就在三年山一拜才曉得,這個習氣少一分,煩惱就輕一分,就見到一分光明瞭。」
老和尚朝山路上凍得要死,文殊菩薩化身文吉,煮小米粥給他吃,不然他在路上就凍死了。
文吉煮粥,取雪代水,放入鍋中,問和尚:「你住茅棚吃什麼?」
老和尚答說:「水。」待雪溶化後,指鍋中水問老和尚:「這是什麼?」
老和尚對不出來。他不知道文吉是菩薩化身,以為文吉是個乞丐,還會現機鋒麼?
所以講一個人想了生死,想把功夫用上,第一,先培福,先做苦行,那福報培起來。第二,要用惡劣的境界來磨練自己。
虛老講:「實際上那三年,我就是有意識地磨練自己。」
他老人家有那個大決心,他幾次都準備死了,到五十六歲,臨開悟了,在安徽狄港,六月二十八,水正在漲,渡河乘船要六塊銅板,老和尚沒有錢,沒錢誰幫你渡啊?沒錢下去,船家就叫他下去,他下來了,在江邊沿江行走,不小心失足墮江,背挾還背在身上,從頭天下午,到第二天傍晚,漂到了採石磯。
一個打漁的撒網,以為這下魚不小,拖不動,打上來一看是個和尚,背上背挾,摸摸心還熱乎。那是他老人家,要是一般人,早就死了。
他把眼睛閉著不動,我問他:「那時候怎麼辦呢?」
虛老講:「我那時候就準備死了,準備到江底餵魚了。但是要把這一念抱住,看住話頭,不起二念,不打妄想。」
就那一念抱住不打妄想,水就進不去他肚子。人家往下沈,他就在水上翻,翻過來,鼻子朝上還能透氣。
所以講,沒有哪個祖師到了成道的時候,不經過死幾番的。來果老和尚也是死幾番。
廣欽和尚四十三歲時,在清源山的石洞打坐,坐了幾天後,有一天突然聽到老虎吼叫的聲音。這個老虎不是直接進來,他站在洞口,看到洞裡面有人,就先把尾巴伸進來掃一掃,然後大叫一聲,意思是說:這是我的地方,你為什麼坐在這裡?就是叫廣欽和尚離開的意思。
廣欽和尚非常瘦小,但是當老虎叫了一聲之後,他不但沒有畏懼,還把老虎叫住說:「阿彌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這個地方讓與我修行,以後我成就,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講完以後,老虎大叫一聲,然後就離開了。
這個老虎走了以後,不但沒有到別處去,還把他的「虎太太」和「虎小孩」集合起來,蹲在廣欽和尚修行山洞的門口,在那裡替他看守門口,每天在那裡遊戲。所以廣欽和尚在泉州,人家稱他「伏虎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