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仁波切:
當念頭和煩惱出現時,我們應該不要阻止它們。
認為這些念頭不應該出現,
或认为我們在禪修時,應該要沒有貪、嗔。
善念和惡念顯現為好和壞,
但其本性是相同的——都是法性的顯發。
假如,這個本俱覺性的顯發(之念),被全然放置於本然之流中,
念頭就不再有力量,且沒有顯發力顯現的“基”,
此时,覺性就會非常強大。
頂果欽哲仁波切:
當念頭和煩惱出現時,我們應該不要阻止它們。
認為這些念頭不應該出現,
或认为我們在禪修時,應該要沒有貪、嗔。
善念和惡念顯現為好和壞,
但其本性是相同的——都是法性的顯發。
假如,這個本俱覺性的顯發(之念),被全然放置於本然之流中,
念頭就不再有力量,且沒有顯發力顯現的“基”,
此时,覺性就會非常強大。
我們開始禪修於心性,開始最好先短點時間修行,但每天多作幾次;堅持下去,我們漸漸的會認識到自己的心性,證悟越來越堅固,到此,念頭會喪失制宰我們的能力。
“空”是法身的實性,是絕對身,但不是簡單的虛無。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這就是“明”,或是俱生法身之“覺”。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認識到本然自性,正如無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諸暗頓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樣盈虧,而如同太陽中心散發的不變之光。
無論烏雲聚合,自性之天空卻無污染,無論烏雲消散,自性之天空卻無改善。這天空無虧損和增益,它無改變。這正如心性:念自來而無損害,念消融而無改善。
心性乃空,顯現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體之二相。
將自己系縛於空、明的概念–就好像它們是實體一樣,那是沒有益處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義,分割的。
“我能在雲端行走”,孩子說,但是假如他到達雲端,他會發現無立足之地,假如一個人沒有審查心念,那時便有堅固的心念顯現;但是假如他檢查心念,結果會一無所有。這就叫做現空不二。
心之空性不是“無物”,不是在無記的愚鈍裡,它本來自發擁有本然知覺之明性力用,這就是所謂的“明覺”。
空明二者,無可分離,本質一如,猶如鏡面與其內的映像。
心念自顯於空,又收攝於空,猶如面孔在鏡子中出現又消失,面孔並非存於鏡內,當它不再於鏡中顯現時,它也沒有真正消失,鏡子本身也無任何改變。
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們待在所謂輪迴的濁相之中,在那裡,表面上為無明所統治。當我們趨入修道,此處無明與智慧混雜參半。
然後最終,我們證得正覺之剎那,惟有純智存在。
《大宝积经》: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众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心爱万分。
大家喜欢妙慧童女,虽然她年幼聪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说法的法会中,她竟然以菩萨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问长道短,使在会的大众,个个都惊奇不已!
妙慧童女,有一次当佛陀升座说法时,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就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
「伟大的佛陀!您是世间的明灯,可以照破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作所行,现在尚未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来历,想到今天菩萨和罗汉们有妙法可听了,因此就很欢喜地对妙慧童女说:「太好啦 !今天你发大愿心,前来问我,现在你就随意地问吧!」
妙慧童女见佛陀应允随她发问,心中的欢喜感激,她就一口气向佛陀提出了十个大问题:「佛陀 ! 我有十个问题,敬恳解答。
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受父母所生的这无常不净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够见到自己受用变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可以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
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没有怨仇对头?
请问佛陀,我们说的话,如何才能叫人家一听就信仰呢?
请问佛陀,我们宣扬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
请问佛陀,心里的烦恼魔障,如何降伏呢?
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怎样才能得见诸佛,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
佛陀开示 四十方法
佛陀听后,很嘉许妙慧童女的问题。佛陀对妙慧童女的每一个问题,都提示了四个方法: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
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着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
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三.护持正法;四.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
一.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
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
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
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覆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
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
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
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佛陀对妙慧童女的十大问题,提出了四十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妙慧童女欢喜踊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那就是欺诳如来了。
妙慧童女的愿心很大,座中的目犍连尊者就以怀疑的口吻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今发此殊胜大愿,真的都能做到吗?」
妙慧童女从容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
妙慧童女说后,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并且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
文殊菩萨见此神异,觉得不可思议,他对妙慧童女问了很多法性的问题,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的时候,对文殊菩萨说:「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才发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法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像是恍然大悟,即刻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 ! 我于往昔无量劫前,已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亲近!」
頂果欽哲仁波切:
從一個人執著於自我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受苦的程度。
摘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七》
过去,有一个村落的长者们,听说佛陀要到村落来,立刻征召年轻力士整顿道路,村内的壮士竞相参与,人数共计五百名。
整治中发现道路中央横着一块大石头,任凭五百力士如何使力,都无法搬动。这时,正巧佛陀路过,询问原因之后便说道:「我来帮你们把石头移开。」只见佛陀轻轻一提,便举起石头抛向空中,「休!」地一声,瞬间就不见石头踪影。
在场大众个个目瞪口呆,惊讶不已,不一会儿,天空落下像微尘般的粉末。五百力士好奇地请问佛陀,为何会有微尘从天而降?佛陀说道:「这是如来神力,令大石碎为微尘。」五百力士惋惜这么大的石头碎成微尘,所以,佛陀又用解脱力将碎石微尘组合成以前的大石头。
石头恢复原貌后,佛陀便坐在大石上,五百力士也一同就坐。
请问佛陀:您是用什么力量举起大石、粉碎大石,又将它恢复原状呢?
佛陀说:我是用父母所生力举起大石,用禅定力击碎大石。
而解脱力胜过禅定力,所以能将这些微尘恢复成石头的原状。
这些力士又问:「世尊!除了父母所生力、解脱力,还有没有更大的力量呢?」佛陀回答:「还有福德力。佛陀因为修行圆满的福德力,才能于菩提树下,降伏魔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五百力士又问:「世尊!除了福德力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力量?」佛陀说:「还有智慧力。智慧圆满,才能断尽无始劫来积习的烦恼。」
五百位力士又问:「除了智慧力之外,还有更大的力量吗?」佛陀就讲:「还有神通力。有神通力可以降伏耆旧无智、贡高的六师外道。」
五百力士接着又问:「除了神通力,还有其它更大的力量吗?」佛陀回答:「虽然有父母力、禅定力、解脱力、福德力、智慧力和神通力,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力量,谁也逃不过,就是无常力。」接着佛陀为大众说了这么一个偈子:「禅定与解脱,福德智慧力,如斯诸力等,无常力最大。」
佛陀告诉五百力士:「当知如来之身虽如金山般地坚固,最后还是归于无常。有智慧的人,应当追求无常不能逼迫的境界。」
佛陀又说:「你们应当知道,今日世人的寿命渐渐减短,色力薄劣。其实这颗大石,只是过去的人平常抛掷戏弄的石头而已,你们可以看看石头的两旁,还留下手指拿取的痕迹。」一旁专注谛听的五百力士,个个惊讶不已,生起稀有之心,摧伏了内心的骄慢。
佛陀知道他们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继续为他们开示四谛法门,五百力士无始以来积习的错误知见,就此摧破,证得了初果罗汉。
摘自《松嶺寶藏》
禮敬鄔金蓮花生。
此乃大手印訣示。
烏迪亞那的上師(蓮花生大師)說:諦聽,措嘉(益西措嘉佛母)。於教導大手印的直指竅訣時,有四個要點:見大手印、修大手印、果大手印、行大手印。
首先是見地的大手印。續典中說道:見大手印是心的自性,無須證明之或驅逐之。
如此,大手印無所緣,無指涉,本性為無生,不因環境狀況而毀壞。大手印的戲耍無所拘束,是本然的狀態,是一切可知事物地基本自性。
此外,大手印沒有需要產生的善德,也沒有需要滅除的過失。就有如誤將繩當為蛇的比喻一般,錯的是把繩當成蛇的想法,而不是繩子本身。雖然乍看之下像蛇,但後來就了悟它只是一條繩子而已。既無需證明那是條繩子,也無須將蛇趕走,一點也不必。同樣的,一切可知事物的基本自性,本身即是大手印的自性。因此,既不需要產生無念的覺性,也不需要消除意念。思及之際,無念的覺性是直接現前的。因此它也稱為原本圓滿的清淨,不屬於恒常或空無等兩種性相的任何一種,也不屬於能知或所知。
其次是禪修的大手印,續典中說道:任由基本自性無攀執而安住,即是禪修狀態的大手印。
如此,禪修的大手印是心中了無執取,隨由心的原本自性保任如是。因此,它並非思考的結果,非經由指示,非「是」或「不是」某個東西。它沒有衝突與意念的造作,且什麼也不排除。
此外,任隨的住於本然之中,無須以對治作修正,正如海與浪一般。當大海起浪時,浪由海中而起,又回歸於海中。浪與海無二,海與浪無二。保持寧靜有如一味,有如海中之浪。如同這個比喻,於你心性的大手印中,在離于念頭的原本自性中,全然地任其安住於本然之中。心中無所執持。不論生起什麼念頭,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刻,該念頭都不離於無念與無誤的覺性。念頭由你而生,向你顯現,又消融於你。在那一刻,本然狀態並非你所能思維的,也無法以文字指出。
由於沒有能感知者與所感知事物此二元性,它並非「是」某個東西。由於此無二的覺性能以任何方式去體驗,它也非「不是」某個東西。且由於這兩種層次的實相是無可分別的,它們便互不衝突。
由於一切被誤解的現象皆以它作為封印,它並不排除任何事物。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自由而無拘束的,因此被稱為自解脫的原本狀態。
第三,果大手印,續典中說道:根基本自成熟為果實,那就是果的大手印。
如此,果大手印是當基本自性——所有可知事物的本然狀態——已經成熟證悟。換言之,它的本質,即法身,與空性並存;它的自性,即報身,具有清明覺醒的善巧方便;而其力用,即化身,則是無拘束的自然表現。
用一個比喻來說,當一粒種子成熟變成稻穗時,發展為稻穗的就只是那粒種子。除了種子以外,別無稻穗;而除了稻穗之外,種子無法成熟成為任何其他東西。正如這個比喻,果是你本來的心,本然清淨的基本狀態——在無數種短暫的變化都平息回歸自心之後,它就僅為如是的本然狀態。
它是你自心的空性本質,是無拘束的覺醒狀態,也就是法身。它是你自心的清明自性,是難以言詮的覺受,也就是報身。它是你自心的表現力用,是每一刻覺受的自行解脫,也就是化身。
第四,行大手印,續典中說道:為了帶來源源不絕的加持,便有行持的大手印。
你必須向具有傳承、證量與悲心的上師求取口訣教言。從那一天開始,你必須向他祈請,視他為法身,而非色相之身。由於無法忍受與上師分離,你以深切的渴望融入上師,如此,透過上師的加持,大手印的了悟將自然生起。這是單一便已足夠的捷徑,無須依靠兩種次第的任何其他方法,此稱為行大手印。
舉一個比喻為例,在豔陽高照的時候,拿一個未受損壞或無有髒汗的透鏡,只要將陽光、透鏡和乾苔放在妥當的位置上,乾苔就可以瞬即燃燒起來。同樣的,當上師的加持、你的虔敬,以及你相續的清淨誠心,這三者同時發生時,只要以懇切的渴望祈請,本來的覺性,也就是大手印,將自然生起。
接著是確保你的相續獲得淨化的方法。於接受口訣教言之後,一開始要前往僻靜之處獨自隱居。其後,要捨下所有其他的目標——完全的放棄,不斷重複培養這個心態:「若把這個只能獲得一次的暇滿之身揮霍掉,是多麼可怕的浪費啊!由於沒有任何事情是確定的,如果我今晚或現在就死了,該怎麼辦!我的心還沒有獲得任何的穩定。我死了之後,沒有任何人、任何東西會陪伴我!」
之後,皈依並多次生起堅決的菩提心。運用各種方法清淨你的障蔽,並積聚資糧。不過,特別要在心的中央,觀想自己的根本上師,思維:「他就是大手印,法身佛!」懇切誠意地向他祈請,直到你精疲力竭為止。屆時,你的意識將變成無念與空的狀態,那是一種無以言喻的清明覺受,或說是離於貪執的大樂狀態。認知到:「僅僅這個,就是上師的心,我自己的心,是法身的大手印!」然後安住于本然根本狀態的任運自在之中。
一開始,以短時而多次的禪坐重複修持,如此,你的念頭將如薄霧般蒸發。之後,延長禪坐的時間,借此保持完全無念。最後,超越禪修(座上)與休息(座下)的界線,你將擴及而進入萬事萬物皆是法性的一性狀態。
在座下休息時,以持續與遍滿的清明覺性進行所有的日常活動,离於任何意念的造作。然而,即使這種本然狀態現在已經成為你的實際狀態,你仍需不斷培養對有情眾生的廣大悲心,並祝願能夠以無為的方式自然成為他人的安樂。
這不過是「自解脫覺性:大手印直指教言」當中的片段。
三昧耶。封印,封印,封印。
這卷美妙且究竟的教法,是止美貢噶(DrimeyKunga)的再伏藏,由貝瑪韋瑟朵昂林巴于「直徑紅岩」作為悉地(成就)之一而取出。其後則將此交予烏金奇美滇尼雍仲林巴。願此能使真實的密意傳承廣弘遍及等虛空一切處所。
1. 人是可以貌相的。
2. 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伪装不了的。
3. 爱情显得好时,不是爱情,是智慧和道德。
4. 莎士比亚对他的时代,毫不关心,他最杰出的几部作品,都不写他的当代。
5. 托尔斯泰的《复活》,笔力很重,转弯抹角的大结构,非常讲究,有点像魏碑。
6. 中国近代文学:琳琅满目,一篇荒凉。
7.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主要和重要的文人都未受累。明朝文字狱才叫厉害,让文人不敢写,故晚明尽出小品。
8. 大艺术家都有深厚的自我背景。
9.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天才第一特征乃是信心,信心就是快乐。
10. 说到底,还是贵族出身有骨气。小市民一得势,如狼似虎,一倒霉,猫狗不如。
11. 哈代行文迟缓、悠长、温和,沉得住气,伟大在平淡,不用大动作。(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
12. 一个艺术家,人生看透了,人生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
13. 生活要保持最低程度的潇洒,不要像王尔德那样弄到老脸丢尽,客死旅馆。
14. 福楼拜教导莫泊桑:“你所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一定要找到它,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我理解是,这个词要,既准确,又美妙。
15. 说尼采是哲学家,太简单了。我以为他是:一个艺术家在竭力思想。
宗薩欽哲仁波切憶念頂果法王:
他也是一位偉大的領袖,就像一位威嚴的美國印第安人酋長或一位優越的日本武士將軍,欽哲仁波切從不會被任何混亂或困難的情景所干擾,不管那情況有多麼糟糕。
反而,他總是一派恬適,猶如一座山,毫不費力地散發出一種遍布的自信,自然讓周遭的人也產生了信心,與一種絕對、不動搖的平靜。
宗薩欽哲仁波切:
(說到過去佛為正法捨命的故事)在我有生之年,非常幸運能從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體驗到這點。但不幸的是,當我談到他的偉大功德,人們並不相信我所言。他們認為我誇大其詞,或以為我帶有偏私或是心存善意,說這些只是因為我喜歡他。這真讓人洩氣!我只是出於自身微小有限的領受力與觀點而說。當我讀到岡波巴、密勒日巴、蔣貢康楚與蔣揚欽哲等往昔祖師的佛行事業時,不明白他們是如何設法做到他們聲稱完成的每一件事。然而看見如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這樣的人存在時,便能說服自己,是的,那些必定曾發生過。但如果告訴其他人,他們會認為那只是傳說。不幸的是,我認為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的佛行事業將成為傳說。我稱它「不幸」,因為人們不相信傳說。
總之,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滿溢著教法,滿溢佛法與智慧。任何時候,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給予教授,即使在最後時日亦然。當然,我們知道他一直教導到最後,那也許並不讓人驚訝,但直到最後,他也仍在聽聞並領受教法。從任何方面來說,那都讓人難以想像。儘管他肯定是知道一切,但他對教法的渴望與欣賞是如此強烈,以致於他總設法找到那些擁有他自己所沒有的某些教法的持有者,他會從茫茫人海中找到許多這樣的人。我記得,1990年代我們在中國成都,當時情勢還相當緊繃,沒有多少佛教徒。怙主總是在做一些像是法會或授予灌頂的事。但我們在成都,誰會來領受教法呢?沒什麼人!有一天,他要求我們來到旅館,一位模樣讓人很倒胃口的僧人正要翻開一本書,怙主要求我們全都坐下聆聽。他說那是一個即將滅絕的特定口傳,我們都應該領受。我們就這樣度過接下來的兩天!
聽聞教法,僅僅聆聽傳法聲音,怙主對此的重視讓人覺得難以置信。當他在尼泊爾傳授大法時,會有非常多的年輕祖古和仁波切,有時候七、八十位,他們很多都跟我一樣很野。我們不重視這些教法。我們當中很多人會去鎮上,然後因遲到而錯過某些口傳,但怙主就是會知道誰錯過哪些頁數。我很清楚這點,因為怙主常問我,「你能唸那段給他聽嗎?我想他錯過了這兩頁。」我曾經很氣惱那些年輕喇嘛,因為我總是必須額外多讀一些內容!怙主非常關切誰錯過了什麼。怙主一般都很溫和,絕不會提高嗓門,基本上他對我們煞費苦心。他如此重視聞法。傳法當中,幾乎有各種的事情在發生。我們可能寫些東西,並派人去買饃饃與書本,或同時縫補法袍;怙主也知道這一切,但只要我們並未因睡著而沒能聆聽,就沒問題。
我想,正如彌勒所言,做為好的開始,僅僅聆聽就是最重要的。即使現在,即使這些傢伙(祖古貝瑪旺嘉仁波切與祖古吉美欽哲仁波切)已經聽聞這部論很多次,他們仍在這裡。他們可能對這些內容瞭若指掌,但並沒有在上午放鬆,去觀賞一場精采的足球賽電視轉播,他們反倒在這裡。我想我們從這可以學到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保持重視聞法的傳統。你們很多人為了來此而犧牲了許多其他東西。雖然是出自我口,但我想,至少它跟彌勒的言教有幾分連繫,就像我們昨天談到的狗牙(曾有老婦把狗牙當佛舍利祈禱的故事,自謙詞)。我猜想,這必定至少有一些利益。
我們平常稱為“心”的其實是迷惑的心,是執著、憤怒和無明攪起的念頭所形成的混亂渦旋。這個心不同於證悟的覺知,這個心永遠不斷的被一個接一個的妄念帶走。仇恨或執著的念頭隨時可能因為偶然遇見仇敵或朋友而毫無預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確的對治立即征服這種念頭,會快速生根繁殖,加強心中仇恨或執著的慣性主導位置,增添更多業力的烙印。
但不論這些念頭有多麼強烈,它們畢竟只是念頭,終究會消逝於空性中。當你認識到心的本性,這些似乎隨時在出現與消失的念頭再也無法欺騙你。就如同雲會形成、停留片刻,然後又消失於天空中,同樣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後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事實上什麼都沒有發生。
當陽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會出現,但這些光並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實質。同樣的,所有的念頭呈現出無限的樣貌——虔誠、慈悲、害人之心、欲望——但它們完全沒有實質的存在。這就是佛陀的心。沒有任何念頭不是空性。當念頭生起的那一刹那,如果我們能瞭解念頭的空性,它們會消逝。執著與仇恨永遠無法打擾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緒自動瓦解,不會累積負面行為的業,也不會有苦。
文章来自网络
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
当时,国内还在打仗,南怀瑾正在重庆。那天黑夜,虚云老和尚和南怀瑾一块走在岸边。那是江边,在黑夜里面非常危险。
那个时候,虚云老和尚已经90多岁了,南怀瑾年轻才刚刚20多岁。
南怀瑾就说:“师父啊,你年纪大。我来扶你!”边说,南师边把手靠近虚云老和尚,想扶着他。
虚云老和尚看着南怀瑾,微笑说:“不要了。”随即将手臂脱了出来。
南怀瑾接着说“路太危险了。”
虚老接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我也是应劫而来还账的。”
南怀瑾听后,心里便有数了。虽然把手放下了,只是暗中留意,默默的护着虚老。一直到了慈云山门,才各自回屋休息。
2010年的时候,南怀瑾在太湖又回忆起这件往事的时候说,“我几十年后回想起他(指虚云老和尚)。我也是来应节的,发愿而来的。”
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这正是禅者的风格,独行于天地间。大丈夫各自前行,斩荆棘风雨,惠世度众,诚乃大哉!
之后的事,也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言,老和尚住持云居禅寺,南师去往台湾开坛讲道,各自开创一片天地。
~~~~~~
南怀瑾老师在《虚云和尚全集》书中亲笔追忆自己与虚云老和尚的交往经历:
洎及抗日战事军兴,全民奋起御敌,国无宁日,遍地无安。德、日、意联盟,而引发世界第二次之大战。致使全球鼎沸,弥满战云。日军夜郎自大,竟至爆发“珍珠港”事变,意在打击英、美而无暇东顾,迫使中国再也无力抗衡,即可囊括华夏而霸权东亚矣。
际此时期,有人传称日人乃启动“高野山”之密宗高僧而修“降伏法”,故敢有此举动。因之而使国民政府之党国元老,如戴传贤(字季陶),国府主席林森(字子超)等人,佥向领导抗日之最高统帅蒋中正(字介石)晋商,以易辞之“神道设教”而施之以佛道治平。故有以国府主席林森名义,邀请虚老到重庆而举办“护国息灾法会”之举。
时在岁次壬午年腊月,至癸未年正月之间,即公元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未而接三十二年正月之交。正当虚老一百零四岁之时也。此时亦即我随袁师焕仙先生,代表成都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莅蓉城而未果,但得亲与虚老对话而参学皈依,同时又与密教上师贡噶活佛,亲聆大手印法语之时。
而当时所谓之“护国息灾法会”,举办地点是在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法会共有显教与密教两坛。上午显坛,乃虚老所主持。下午密坛,乃贡噶呼图克图所主持。两坛盛况,正如俗言,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者。如欲皈依显密两大师而得觌面亲授,犹比面见如来而亲得教诲者尤难。
我因随焕师,并有林子超主席及戴季陶先生之特殊因缘,每可在两上师稍暇之时,随时入室而亲聆参诲,且及兼闻诸多外间所不知之事。同时,因此而识当时参与法会而任虚老首座之显明法师。法师乃天台宗传人,后又代表中国佛协而参加青年军,为有识者之所敬佩。
三十年后,与其在台湾再见,我为其办赴美国弘法之事,继而就任美国纽约大觉、庄严两寺方丈。人生际遇因缘,真非思议所料。同时得遇献身战地而收养敌我两方孤儿之弘伞法师,及修黄教密宗之能海法师之师弟能是法师,与蒙古之安喇嘛等人。弘伞法师者,乃弘一法师之师弟,安徽人,闻系北洋时代之将官而出家。其人其行,卓荦不群,故与之交情颇笃。总之,当此战时陪都,有此佛教大法会之盛事,凡僧俗参方知名之士,云卷雾散,不期而遇,随缘来去者,大有其人。
此时,我虽随焕师与虚老聚首三四日,但须随时过江到重庆,处置俗事。山路崎岖,轮渡拥挤,昼夜身心均介于佛法与俗务之间,颇有劳倦之感。一日傍晚,赶上轮渡过江,恰于船旁得一座位,即欲闭目养神,不意江岸华灯,闪烁于开眼闭眼之际,忽尔进入醒梦一如之境,大地平沉,豁然夜空一体。
唯天色虽黑,船已靠岸,即举足前行。忽见虚老亦孤身一人,走在我前。沿途坎坷不平,乱石烂泥犹多,我即趋步上前,手扶虚老右臂曰:“师父,太黑了,危险,我来扶你。”虚老顾我微笑,即脱臂而出,曰:“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只好依命同行,但加留意而已。及抵慈云山门,方各自回寮。此情此景,我在台湾以后,传闻虚老遭遇,方忆当时此话,岂亦偶中乎!
护国息灾法会后之两年余,在我国全民长期浴血抗战八年之结果,竟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之事实。虽曰国际人事之变化,抑亦天庥中华而不致沦堕于魔手乎!然而外祸既息,同室阋墙之难方萌。“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诚为万古至理名言。
在此期间,我曾于成都、重庆,经云南而返乡探亲,且亲至南京观风。即于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夏秋之际,转赴庐山天池寺之圆佛殿专修静虑,并思如何自处而得暂可栖身之域。秋后下庐山,再到杭州中印庵与通远师弟晤面,经其介绍而认识巨赞法师,并在灵峰寺借住。此处乃法师所主持之武陵佛学院,放鹤亭即在默林之中。同时,再由巨赞法师得识住在黄龙洞之印顺法师。彼二人者,皆为显教学者之义理法师,乃当今教下之僧才,实亦难能可贵者也。
巨赞法师且邀我为佛学院僧众讲授禅修之课,即便应命结缘。但其时国事紊乱如麻,人心已甚惶恐而极不安定。故我已决志拔足东流,将赴海外。一日,巨赞法师邀我丈室与言曰:“阁下乃不世之士,禅门健者,况相交知心,今有事不得不直言相告。不出三五日,我即将为有关当局杭州站拘捕,或即此断送性命。君住此间,恐有牵连,故不能不坦言也。”
时我闻之诧然,即问之曰:“法师固为彼中人乎?我是无任何偏倚之身,但与其中当道者,颇有方外道义之情,如法师直言相告内情,或可助君一臂之力而脱困也。”法师即曰:“我非彼中人,但已决心为维护佛教而已与对方联络输诚,并得虚老同意,虚老自称为应劫之人,决不退避。”
我闻即曰:“此事想必是陈铭枢鼓动虚老且为牵线。”法师笑答:“所料不差。”我再问曰:“法师等说为维护佛教而不得不如此,固为真言而不妄语者乎!”师即合掌作答曰:“决非别有异念也。”我即起而言曰:“既如此,我于今夜动身到南京,后日即返,望君多福。如我友许衡生在京,必可使我面见当局而为法师乞留一命以完心愿也。”
此事,果如我所预期,虽费两昼夜奔走于京、杭之间,但得保存巨赞法师而度此危机,且亦因闻虚老亦已心许故也。后闻巨赞法师出任全国佛协副会长,不知为保全虚老是否有所作为,此亦我为虚老有关之另一公案,故又随笔及之。
旋于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廿九日,我到台湾,初则蛰居基隆陋巷,四壁无依。一日,忽梦一老人向我挥手,身旁有一牢笼,有流血之病狮向我猛吼,醒而异之,不数日,传闻虚老有云门事变之事。
虚老乃一代高僧,行化因缘,犹如多面观音,非凡夫之所知。民国以来,不但禅宗,即如整体之中国佛教,皆遭新文明撞击而没落。虚老眼见佛教与禅宗之劫运,故不辞疑谤,并承五宗而书写付法帖以传人,实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所谓拟“继先圣之绝学”,义所不辞也。其坚修苦行如头陀,实有合于达摩祖师之四行门,且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菩萨道,足为后学楷模,当之无愧也。虚老一生于禅门规矩,大多是注重护持,恪守传统遗风,是为最要。
我曾闻虚老有言曰:“将来事,将来自有人做。我等都做好了,后人还做什么?”此语足可留为师法。
狮子山慈云寺之护国息灾法会,主持显、密两坛之虚老与贡噶呼图克图,皆为吾师。而今二老皆以应化善逝,且当时与会之相知诸公,亦皆随缘物化。唯显明法师尚在美国,今已一百零二岁矣。但群生之劫浊、见浊、烦恼浊等,亘古依然,尚祈此会之慈悲愿力,仍当永护中华。
<二○○七年(岁次丁亥秋)八月二十五日南怀瑾>
~~~~~~
在《维摩精舍丛书》中,南怀瑾老师亲笔记述得到虚云老和尚指点的经过:
法会毕,虚老邀焕师夜谈,怀瑾侍,且曰:法会已终,彼此无事,可以冲冲壳子,甚不必拘拘律仪也。……
虚老曰:比来一般魔子酷嗜种通,并以之而课道行高下,成都朋友有如是等过患否乎?焕师曰:有、有,还是天下老乌一般黑。语已,指怀瑾而谓虚老曰:此生在灵岩七会中亦小小有个入处,曾一度发通,隔重垣见一切物,举似馀。馀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
虚老曰:好、好,幸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险矣危哉。所以者何,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素丝岐路,达者惑焉,故仰山曰,神通乃圣末边事,但得本愁末也。
彼时纵谈,声震瓦屋,极尽其趣。……
<乐清南怀瑾敬辑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吉日>
~~~~~~
在《习禅录影》一书中,南怀瑾老师讲述与虚云老和尚交往的两件往事:
虚云老和尚,这位禅宗的大德。我也是他的弟子,我常常讲:师父啊!你不要变成讼棍。怎么讼棍?一辈子跟人家打官司,到处打官司。为什么打官司?庙子被坏人占了,不肯搬出去,他没有办法,只好去告他,又把庙子盖起来。他发愿要重新修成一百二十个庙子,每个旧庙子,他都要把它修过,大陆上的旧庙子被军阀和坏人占去了,他要把这一批人赶出去,所以到处跟人家打官司。
那个时候,我说:“师父啊!你发心到处盖庙子,要盖就盖好一点嘛!马马虎虎的不行。”他说:“你这个孩子,我们都做完了,后来的人做什么事?”嘿!这有道理,我们做得那么好,后来的人光享福,还做什么事啊!
以前在重庆的时候,人家请他去做护国法会。那个时候,政府里很多人都是他的皈依弟子。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码头,我搀着他,怕他跌到。他把手一推说:“不要扶了,以后,我们各走各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两个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头,我留我的头发,各走各的路。
虚云老和尚给南师的偈语
2013年1月,南师百日忌辰上,太湖大学堂公布了虚云老和尚留给南老师的偈语: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群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子应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此偈经考证《虚云和尚全集》里虚老弟子绍云法师当时记下的原稿,发现有两处关键字改动。
护法仗我公, 改成 护法仗群公
羡子觉迷津, 改成 子应觉迷津
改动之后,赠送给个人的意思有所减弱。原诗应为: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我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羡子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1959年8月初(农历六月),虚云和尚的病情加重。一天,真如禅寺住持性福率众职事前去探望虚云和尚。虚云和尚在感谢大家的好意之后,语重心长地将自己的后事做了交待:“我们有缘,相聚一处。承诸位发大心,数年间复兴云居道场,辛劳可感。但苦于世缘将尽,不能为祖师作扫除隶,有累诸位。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黄色衣袍。一日后入龛,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化身窑。火化之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果,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谢不尽!”大家听了都劝虚云和尚好好养病,长住弘法。虚云和尚对大家的安慰再次表示感谢,并告诉说:“我的世缘已尽,随缘去吧!”
接着说了《辞世偈》,云:
虾恤蚁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掷江。
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
又
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
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
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又
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
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
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
诵子喫饰句,深愧对世尊。
灵山会未散,护法仗群公。
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
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
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
我负虚名累,子应觉迷津。
佛国时欣慕,香光似近趋。
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
—–摘自虚云老和尚年谱
虚老这第三首偈语,在年谱中并没有说明是给谁的,但很明显是给一个人的,而且这个人是个居士。
南老师在南禅七日中,有一句话:“虚老,抗战时候在重庆做法会,我们都常在一起的,老师父,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过世,在江西云居山,我在台湾。他还给我留下话来,这是讲笑话。”(见南禅七日 第八集 57分钟处—21集版本)
“这是讲笑话”。貌似戏言,实则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他在台湾时,虚老给他留过话,不过可惜南老师没有讲是什么话。因为偈语中有“咸仰金粟尊”之词,南师当然就不会透露了。故而在南师百日忌辰上才公布。
虚老的弟子 净慧老和尚 在编辑《虚云和尚全集》时,曾经亲自拜访南老师,并请南老师为虚老年谱作序,能请南师为虚老年谱作序言,是很不一般的。 更为奇怪的是,净慧老和尚在此次拜访后,作诗数首,诗中也同样把南老师比喻成金粟如来。与虚云老和尚的话如出一辙。
净慧老和尚作诗如下:
拜谒南公怀瑾老维摩于太湖大学堂感怀,并呈审政。
(一)
怀疚来参金粟身,湖光波影四时春。
重重楼阁从头看,一派清风迥出尘。
(二)
维摩丈室雨花天,指点乾坤处处禅。
生活菩提原不二,何妨一念入三千。
(三)
三千一念事圆融,火里莲花老更红。
聃也犹龙游大泽,五洲翘首沐春风。
(四)
三教经纶别有天,和光同俗祖师禅。
我来问道将何似?多谢先生为卷帘。
(五)
满怀忧教老婆心,面壁求贤想古音。
天下禅林重抖擞,清修何惧毒龙吟。
净慧初稿 2007年6月1日于北京法华精舍
其中言语寓意(“怀疚来参金粟身”,)与上述虚云老和尚《辞世偈》暗暗相合。(“自他一体现,咸仰金粟尊。”)
虚老去世前,净慧老和尚正是他的弟子。根据净老的诗推测,净老可能知道虚老此偈是留给南老师的。
所以,很可能是虚老在临终前作此偈后,有托人带给南老师。
诚然,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二人似乎各走各路,但殊途同归、真如一体。两位老人皆呕心沥血,教化一方,终为一代宗师,众人敬仰。
宗薩欽哲仁波切2014.07.25
密續是一條大膽無畏的道途,它與一般人的思維框架並不相符。由於密續的整個重點是在於跳脫常規的框架性思考,也就是要超越那些規範一般人思維的參數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非常勇敢,才能夠依循這條道途。密續之道也必須不斷證明其自身的純正性——迄今,聲聞乘和大乘的追隨者依然否認密續是由佛陀所教導的。而這些對續部的普遍疑慮,若與人們對偉大伏藏教法的懷疑和不信任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令我們產生懷疑的原因,往往也成為我們之所以受到伏藏教法啓發與激勵的原因。例如,貝瑪林巴有數篇關於十八部大圓滿教文的論釋,是非常直接且切中要點的教法,在很多其他大師的著作中有所引述,亦可佐證我們何以最好不要輕忽伏藏教法。
關於伏藏教法以及取出伏藏教法的伏藏師們,你要謹記在心的是: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中,從未有任何一位伏藏師所取出的伏藏不是源自於佛陀;也從未有任何一位伏藏師聲稱,自己取出了一部佛陀未曾親授的教法。事實上,伏藏師總是大費周章地表明,自己不過是依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並對這些教法提出補充和做出貢獻。
貝瑪林巴的誕生可見於蓮師的一則授記。故事始於一位母親和孩子們共同建造位於加德滿都、今日仍受人朝拜的博達納佛塔(Boudhnath Stupa,俗稱「大白塔」)。完工之際,每一位成員都獻上了不可思議的發願——這些是我們所應努力效仿的發願——其中一位兒子發願要在未來的某世成為偉大的上師,另一位兒子則發願要提供那位上師所需要的一切護持。就在發願之時,一隻小蚊子叮了發願要提供護持的男孩一口,數百年後,蚊子轉世成為赤松德贊王的女兒——貝瑪薩公主(蓮花明)。由於她仍然擔負著重大的業債,因此壽命短暫,有些人說她在八歲時就死了,有些人則說是十歲。但是,在往生時,蓮師和父親都在場,且她的父王請求蓮師幫助自己心愛的女兒,於是蓮師將她的神識召回身體,並授予她《空行心髓》(Khandro Nyingtik,康卓寧體)的教法。蓮師表示,當時尚不需要這些教法,但在適當時刻來臨時,貝瑪薩公主就會轉世,而這位轉世不是別人,正是貝瑪林巴。
蓮師對貝瑪林巴的授記非常簡潔,卻是個美妙的描述。蓮師說,貝瑪薩公主轉世的身形很矮,矮到幾乎像侏儒一般,並會有暗紅色的肌膚、馬鳴般的聲音,而且說話極為粗俗、無禮。這些敘述全都應驗了。他還授記貝瑪薩轉世時會成為諸多流言蜚語的對象,這也與事實相符,貝瑪林巴的確一輩子都不時遭受非議。這倒不令人驚訝,因為他並非是個容易相處的人。別的不說,他說話大半若非粗鄙、就是不夠圓融,單是這一點,就讓人受不了。
貝瑪林巴的出身種姓極為卑賤,是以打鐡為生。他非常忙碌,總是身處各種忙亂之中。當他進行鍛造工作時,注意力甚至會渙散到事後才發現自己竟然赤手拿著炙熱燒紅的金屬!然而,他卻完全沒被燙傷,毫無疤痕,甚至也不覺得疼痛。在不丹,今日仍然留有很多他所製作的刀、劍,有些上面還烙著他的指印。不幸的是,神妙的故事並不一定會感動那些因襲傳統、好作批判的心。他在世的時候,不只遭受批評,還被指控是騙子、偽伏藏師,完全不被當成是一位大伏藏師。這一切必然都令他感到惱怒,因為他最後決定要證明自己是位真正的伏藏師。
在貝瑪林巴位於不丹的居處,附近有一座峽谷,其中有一極深的水潭,今日被稱作「美巴措」(Mebar Tsho,火焰湖或燃燒湖)。某日,貝瑪林巴站在水邊宣布:「如果我不是真正的伏藏師,那麼我跳進這潭裡就會死去。如果我是伏藏師,我就會帶著伏藏教法回來。」於是他手持一盞火光閃爍的酥油燈,縱身跳進了水裡;幾個小時之後,又重新冒出水面,手上還拿著仍在燃燒的酥油燈,右腋下則挾著一些石頭和文卷。就是從這些石頭和文卷中,取出了很多的貝瑪林巴伏藏教法。
貝瑪林巴是公認的五位伏藏王之一。不僅他本人受到極高的尊崇,就連他的很多轉世也是如此。在蔣揚欽哲旺波所書錄的自身淨相中說到,有一次,他造訪蓮師的銅色山淨土時,在那裡遇見一位素未謀面的男子,身上穿的是不丹喇嘛常見的紅色生絲衣著。欽哲旺波對這男子頗感好奇,他寫道:「我不曉得他在吃些什麽,但他的嘴頰裡塞著某種鮮紅色的東西,而且片刻不停地咀嚼著。」直到那次淨相結束之後,欽哲旺波才想起,數天前,貝瑪林巴的第三任轉世在不丹圓寂了。於是欽哲旺波思忖:「當然了,他圓寂之後必然直接回家,到銅色山去了。」那位轉世所咀嚼的「鮮紅色東西」就是檳榔,不丹喇嘛們總是嚼著檳榔,但在東藏沒有檳榔,所以蔣揚欽哲旺波先前從未見過檳榔。
你或許會覺得,從水潭中撈出伏藏教法的這個想法實在可笑,很多大乘的追隨者就是這麼認為;但若你閱讀《華嚴經》等佛經就會發現,往昔的菩薩眾皆曾熱切地祈願,希望有朝一日,樹叢中的風聲和流動的水聲,都能在聽聞者的耳裡成為佛法。如果大乘的追隨者能接受這種觀念,那麽為何不能接受這些伏藏教法呢?
我們必須牢牢記得,伏藏教法並非由某個被鬼靈附身的人所任意揭示,伏藏原本就是由佛陀所授予的教法。因此,如果你將貝瑪林巴的任何一部伏藏和《華嚴經》或任何一部大乘佛經作比較,並且保持開放的心胸,就會發現兩者毫不相違,事實上還能圓滿地相輔相成。
關於大伏藏師貝瑪林巴生平和教法的這本書,現已譯成中文,我祈願並希望藉由讓中文世界的讀者得以閱覽這位大師的故事,從而為現在和未來都帶來利益。
图文均来自网络
這尊銀質的白六臂瑪哈嘎拉供奉於拉薩布達拉宮。是歷代仁波切们所修持的重要護法。
白六臂瑪哈噶拉正式名稱為「白如意珍寶怙主」,他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可攝受三界一切成就,鈎召財富、壽元,增上聞思修三慧,並追隨嚴持密戒之行者,幫助行者圓滿息增懷誅四事業,密護善德修持覺道者,福德高廣等同須彌山,名聲普聞遍虛空界,長壽無恙,任運成就。
江贡上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以财富聞名的財寶天王想看看白滿願如意怙主的不共資糧寶庫,多次祈求,才得以如愿,一進法生宮殿,他吓了一跳,財寶天王惊嘆道:“滿願如意怙主,我完全不能與您相比啊!您的資糧寶庫內擁有的財富,如恆河沙數般无量无边,不可思議啊!哎呀,跟您相比,我是真正的穷人呀!贊嘆隨喜啊!”所以,白滿願如意怙主之富有,天上天下無能相比。
《佛说放钵经》:
佛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他大威神力所加被。譬如世间小儿之有父母,文殊师利者,佛道之父母也。”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无量诸佛之师。
有一天,一位和尚问石头希迁禅师:
“文殊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
禅师回答:”文殊遇缘则有师。”
”遇缘则有师“比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更彻底。不必三人行,独行也有师。因为,智慧的开启有时非从人得,也可以由缘而得。万事万物都是机缘,万事万物都可以启发一个人的智慧。
壹|生起念頭
一般而言,心有動、靜兩面,有時候,心是寧靜無念的,像一潭靜水,就是靜相。最後,念頭必從中生起,就是動相。
然而在實相上,雖然靜中多少有些念頭的活動,但實際上,兩者之間並無分別,靜的本性是空,動的本性也是空,動、靜只是心的兩個名相罷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曾留意心的狀態,也不會注意心是靜的還是動的;當你禪修時,一個念頭可能從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頭,如果你覺察到這個念頭,
讓它自行消融,就是念頭的結束。
但如果你還停留在不知念頭生起的狀態中,任由它發展下去,就會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頭,霎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起來並準備去市場了。
很快地,許多念頭和想法隨之而起,要買這個、要買那個等,這時你已和持誦嘛呢咒相隔遙遠了。
貳|讓念頭自生自滅
念頭不斷生起是很自然的,重點在於不要試著阻止,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要讓它們解脫。
做法就是住於離戲狀態中,讓念頭自生自滅,不與任何他念串聯。
當你不再持續念頭的變遷時,它們就會不留痕跡地自行消融。
當你不再用造作來擾亂靜止之心時,你就能不費力地住於心的本然寂靜中。
有時,你讓念頭流動,注視著它們後面那不變的自性;有時,突然切斷念頭之流,注視著赤裸的覺性。
無數的念頭和記憶在心中生起,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氣所攪動。
一個接著一個,每個念頭似乎已經消失,但只是被下一個念頭取代。
輪到下個念頭,在它讓路給未來的念頭之前,也僅是短暫的現前一念。
每個念頭都會重拾前一念的動量,所以隨著時間流逝,一串念頭的影響力也增長了,這就是“迷妄之鏈”。
三|心是短暫念頭的相續
如同我們所說的念珠,實際上是成串的珠子。
因此我們也常稱心是短暫念頭的相續,這樣連綿的念頭構成了意識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
我們相信心是一個實體,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討上。
我相信今日所見之河和昨日所見一樣,但事實上,河水連一秒鐘都未曾停歇,
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現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同樣的事實也發生在,從早到晚流過心河的無數念頭上。
我們的心河只是許多短暫念頭的相續,沒有一個你可以指出為心的單獨個體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依照中觀的邏輯,來探查念頭的過程,很明顯地,過去的念頭已經死了,就像屍體一樣,未來的念頭尚未出生。
至於現在的念頭,也不能說它們有任何屬性,如位置、顏色或形狀等;它們不留痕跡無處可覓,事實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念頭之間,並無任何可能的接點。
肆|檢視惡念
如果過去念和現在念之間,有任何真實的連續性存在於其間的話,就表示過去念是現在,或現在念是過去;如果過去真的能以這種方式伸延到現在,那未來也必定已經是現在了。
但無論如何,由於對念頭真實本性的無知,我們保持這種習性,將念頭視為不斷的連結、一個接一個,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這個習性,使我們愈來愈被念頭和情緒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亂為止。
覺知念頭的生起,並平息那些攻擊你的念頭波浪是極為重要的。
例如,瞋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習氣,能毀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擁有的一切美好功德。
沒有人喜歡和發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並沒有天生駭人之處,但因為蛇通常具有攻擊性,只要一看到它們,就今人心生恐懼、厭惡。
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強烈的瞋恨,只是未曾檢視惡念日積月累的結果。
如果在瞋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瞋念是什麼。
並明白它有多麼負面,你的忿怒就會自動平靜下來,可以與任何人好好相處。
伍|從煩惱中解脫
相反地,如果你讓第一瞋念,引生第二瞋念,馬上就無法控制怒氣,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也不惜要毀掉你的敵人。
但請千萬牢記,念頭只是諸多因素與短暫機緣和合的歷程,無論念頭好壞,都沒有具體的存在。
只要一個念頭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無力產生第二念,迷妄之鏈將在當下停住。
如前所述,這並不表示,你要試著壓抑心的原創力,或應嘗試用特殊的對治法去止住每個念頭。
單單只要了知念頭的空性,讓它們安住在寬坦的心境中,心的純淨本性,質樸不變,就會住于明明不動中。
至於禪定的兩種方式:“止”和“觀”,“止”提供“觀”的基礎,使“觀”能夠打開心的本性,讓你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如果“止”的基礎不穩固,“觀”也不會穩固,你將很難控制妄念。因此修行專一瑜伽,住於不動的明覺中是很重要的。
16. 一个思想过度的人,行动非常软弱。
17. “那个才气超过你十倍的人,你要知道,他的功力超过你一百倍。”刚才来讲课路上,我想到这么一句。自己耕耘,自己收获,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18. 文字推广不能靠立法。文字只有靠天才特高的文学家,他们为自己而使用文字,一经使用,文字生机勃勃,传诵四方。
19. 意识流不是正路。明白、清新,这才是大路。
20. 普希金关心时事,但一到艺术,就十分纯粹。
21. 写长篇,要靠强大的人格力量,需要极深厚的功底。鲁迅的诗和哲学底子不够,写不成长篇。
22. 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世纪。
23. 许多人说话不诚恳,尼采诚恳。
24. 可当众朗诵的诗,是粗胚。
25. 文字不是读给人听的,是给人看的。诗人的加冕之夜是寂静的。
26.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没有记忆。
27. 什么是你的局限性:神,智,器,识。
28. 弥尔顿说:“每一行都要表现自己的性格。”
29. 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宜浅读的书如果深读,那就已给它陷住了,控制了。尼采的书宜深读,你浅读,骄傲,自大狂,深读,读出一个自己来。罗兰的书宜浅读,你若深读,既迷失在伟大的空想中。《道德经》,宜深读;《离骚》,宜浅读。《道德经》若浅读,就会讲谋略,老奸巨猾,深读,会炼成思想上的内家功夫;《离骚》若深读,就爱国、殉情、殉国,浅读,则唯美,好得很。
30. 佛教吸引中国最有学问的人去研究,说明佛经的文学性、哲理性之丰富。近者如章太炎、鲁迅,都涉入。章的学说,就是以佛经与老庄哲学的融合。研究佛经,是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底。今天的中国学者就缺这个“底”。
31. 嵇康的诗,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中国的文学,是月亮的文学,李白、东坡、辛弃疾、陆游的所谓豪放,都是做出来的,是外露的架子,嵇康的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汉赋,华丽的体裁,现在没用了。豪放如唐诗,现在也用不上了。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小家气的,现在也不必了。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个方面: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
32. 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为老师写过赋。杜甫年幼时,不敢自比屈原、宋玉,只是个景仰者,到了他写这首诗时,无疑是大诗人了,决不在宋玉之下,但杜甫还是称宋玉为师。
33. 李商隐是唐代唯一直通现代的诗人。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偶尔硬起来,评古人,非常刻毒凶恶。
34. 有人评“李后主乱头粗服皆好”,似乎中肯,我以为不对:几时乱了头、粗了服?自然界从来没有“乱头粗服”的花,李后主是“天生丽质”,和别人一比,别人或平民气,或贵族气,他是帝王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名句,很正经。但写起词来,和女人一样善感——词人一写词,都像女人一样。
35. 抱着原谅的心情去看这些诗(日本古典文学),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平静,恬淡。我是日本文艺的知音,知音,但不知心——他们没有多大的心。日本对中国文化是一种误解。但这一误解,误解出自己的风格,误解得好。
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佛陀成佛前夕,他坐在金剛座菩提樹下,
魔王大批魔軍黑雲壓境地環伺,怨恨嫉妒地叫囂,對佛陀吼叫辱駡並投擲武器。
但佛陀依然保持安詳,洋溢著慈愛。
因此他們的辱駡轉為悅耳旋律,投射的毒器變成花雨。
以慈愛為武器,你將能消滅任何暴戾。
面對敵意和嗔恨時,也只會增長你的菩提心。
摘自《空行法教》蓮花生大士
蓮師說:不管你做什麼,都不要不如法而無法累積功德與智慧。
除了渴望成佛與利益眾生外,不要渴求任何事物。
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執著本身即是系縛之根。
不要批評其他教法,也不要臧否任何人。所有的教法在究竟上都是不可分的,一如鹹味不同般。
不要批評任何較高或較低的乘,就修道而言,它們都是同樣的,就像每步台階一樣。
你無法瞭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
一般而言,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
不要檢驗別人的可能限度,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
不要檢驗別人的缺點,而是檢視自身的缺點。
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瞭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舍棄偏見,仿佛它是毒藥般。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除障珍寶寶庫
在無念的境界中,明性即是明覺或覺性不受阻礙、赤裸無遮的光輝。
明性又分為三種:
「自然明性」就是處於遠離對境的狀態。
「本初明性」不會只是短暫時間出現而已。
「本然明性」則非由任何人所能製造。
楊唐仁波切在格薩爾王護法的修持法門傳承時曾開示:
供養護法,要把護法當成是自性的一部分,自己心性的顯現。如果只把護法當成外在的對象,是可以得到護法的幫助,自己卻無法得到護法的成就。
要依止出世間的神祇,如果依止的是世間的神祇,比如山神、地神、河神或者土地公這類的神,他們有時會幫助我們,但有時會傷害我們,甚至我們死的時候把我們引領到黑暗的地方去。
大家都很忙,要工作賺錢,財富是基於因果的。
如果有福報,不需要怎麼努力就會有錢。
沒有福報,再努力也不會多有錢,不然就要花很多精力才能得到。
吃的、穿的夠用就好。 接下來不妨想想,如何多花一點時間修法。
大家工作很忙沒時間,修法的時候,咒語也不用念很多,念一些就好。
快快樂樂過日子,沒什麼煩惱,這樣過一生就可以了。
我聽說國外有一些人在研究伏藏,但是從未聽說漢地有人在研究和挖掘伏藏,這方面的漢文書籍我也沒有看到過。也許大家都忙著搞經濟,跟錢沒有多大關係的事越來越沒有人做了。不過,這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吧!說不定也有人在鑽研這方面的課題。
寧瑪派最神奇、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伏藏品。雖然其他教派也有伏藏品,而且在那些教派的上師當中,也有很多人可以取伏藏品,但伏藏的源頭卻是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所處的時期是前弘期,那個時候只有寧瑪派,所以絕大多數伏藏經文是寧瑪派的。
伏藏是非常重要的藏經方式。譬如說,如果某一天發生核戰爭,整個地球被摧毀了,但伏藏密法也是毀不掉的,這一點我們大可放心。因為伏藏是藏在伏藏大師心裏面的。從外表上看,伏藏大師每次取伏藏的時候,或者是在湖泊當中,或者是在岩石、神山當中取出的,但實際上這只是伏藏的一個資訊而已,真正的伏藏不需要外界的條件。
當年蓮花生大師給弟子們灌頂、傳法之後,就把各種灌頂、修法、儀軌的傳承,交付給不同的人,並特別囑咐不同的護法神保護這些伏藏。蓮花生大師也同時授記:未來什麼時候需要這些伏藏法,什麼時候就能取出來。正是依靠這種殊勝因緣,才使藏密不會斷絕。只要有一位標準的伏藏大師,就可以從他的心田裏取出伏藏。在取出的伏藏中,灌頂、修法、儀軌的傳承應有盡有,而且傳承非常清淨。這是蓮花生大師特有的、非常偉大的弘揚密法、續佛慧命的竅訣!依靠這種竅訣,藏密永遠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毀滅!除非眾生的福報窮盡了,那只有另當別論。
伏藏品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等,真可謂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佛經。佛經裏面的一部分是灌頂內容,一部分是與灌頂有關的修法,還有一部分是修法儀軌,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從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體修法。
伏藏品的傳承非常清淨,是由蓮花生大師直接傳給伏藏大師的。如果我們去聽這個法,修這個法,則蓮花生大師跟我們之間就只有一個人的傳承間隔。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有真就有假,當然伏藏品也不例外。蓮花生大師也曾親口說過,伏藏品也有真假之分。那些被魔或者鬼神加持了的人,也可以在岩石、湖泊甚至空中取出佛像等等,但是不是真正的伏藏就很難說了。
那麼,我們怎麼確認伏藏的真假呢?雖然伏藏品的真偽很難確認,不過也有一些方法。
什麼方法呢?比如說,伏藏品一方面藏在人的心裏面;另一方面,它的資訊會藏在一個類似珠寶盒的寶篋之中。我曾經見過法王如意寶上一世取出來的,由蓮花生大師傳下來的伏藏,還有法王如意寶今生自己取的伏藏。都是很小的一張紙,上面只有兩、三個字,或者五、六個字。從我們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那只是簡單的一張紙而已,但事實上這張紙的尺寸、規格是非常有講究的。上面寫的內容也不是我們現在用的藏文,其中有些是字,有些是一種符號。這些字和符號都有嚴格的要求,通過這些字和符號,一個真正的伏藏大師就可以辨別出另外一個人的伏藏是真是假。
還有,如果經過某個伏藏法的灌頂,並修持該伏藏法之人感覺內心很有收穫,修行有長足的進步,或者當地出現十分吉利的瑞相,就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伏藏是一個真實的伏藏。否則,倘若所有修習此法的人都不吉祥、不順利,修行沒有進步,或者自從取了這個伏藏以後,當地發生了很多災難,出現了許多不吉祥的事情,就證明這個伏藏不是真正的伏藏,而是被魔加持了的伏藏,是很危險的伏藏,所以,了知這些區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念修伏藏法,應選擇像法王的上一世列繞郎巴大師那般的,全西藏高僧大德公認的伏藏大師所取出的伏藏品。他們所傳的灌頂、修法是最可靠、最踏實的。而在一些小寺廟裏面,也有人自稱是伏藏大師,但其中有些號稱是蓮花生大師傳下來的伏藏品,其實卻是他們自己隨便寫的一、兩張紙,這種情況以前有,現在就更不用說了。這是不是真正的伏藏品,大家心知肚明。
我的意思不是說小寺廟或偏僻地方肯定沒有伏藏大師,我要強調的是:假如不是從真正的、公認的伏藏大師手裏傳出來的伏藏品,我們就不能盲目接受。當然,也不能隨意譭謗,因為我們既沒有這樣的責任,也沒有這樣的智慧。
說到這裏,也許會有人問:“既然伏藏是藏在人的心裏的,為什麼還要到外面去取呢?”這是一個外緣、外因。我剛剛講過,伏藏大師取出來的紙上寫的字很奇怪,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就算看得懂,似乎也顯得很無聊,沒有太大內容。
比如,一片伏藏的紙片上面說:開春的時候,蓮花生大師和眾弟子們搭起絲綢帳篷,住在某某地方。那時,每天清晨在我們的眼前,有一群群的鴛鴦和布穀鳥唱著歌飛來飛去,當時的氣氛非常好。就這樣一段話,不知道什麼意思,也根本不是什麼經文。但是,伏藏大師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立即就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蓮花生大師時期,我們眾師徒在一起,蓮師給我們灌頂、傳法,並說了如是這些話……然後依靠這句話,伏藏大師就會在心裏顯現出完整的伏藏內容。
在有些伏藏的紙片上,只有幾個我們看不懂的字——有空行刹土的文字,也有當時一些內部小規模流傳,而並不公開的文字。伏藏大師在看到這些文字以後,立即會從心裏顯現出當時的所有灌頂和傳承內容,然後輕車熟路地寫下來。有時僅僅依靠一、兩個字的資訊,就可以寫出兩、三本甚至七、八本書。然而,這些書的內容絕不是隨便寫的,平時我們讓他寫,他也寫不出來,但在因緣和合的時候,伏藏師就會一五一十地想起當時的情景,並一一記錄下來。
外面的伏藏就可以起到這樣一些作用。
當然,伏藏品並不是真正需要什麼外緣,在外境發生轉變的時候,如果因緣具足,伏藏品一樣可以保留下來。
比如,假如出現湖泊乾涸或消失等情況,原本放在湖泊裏面的伏藏,會自然而然地自行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事實上,伏藏並不需要湖泊和森林等載體,即使是空中,都可以藏伏藏品。
法王如意寶的傳記中有記載:在我們還沒有去學院的時候,就在十幾個人做會供的當下,法王從空中取出一個寶篋。這不是神化故事,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
現在有一種觀點叫科學主義,“科學”後面加了“主義”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也即萬事萬物都要用科學來解釋,目前科學不能證實的,即便是事實也一律否定。如果一個在精神方面有特殊經驗的人,與一個持科學主義觀點的人進行交流,科學主義者會認為他的談話物件精神出了毛病——有幻聽、幻覺,或者得了這個症、那個症,根本不承認客觀存在的事實。實際上,連真正的科學家都反感這種科學主義的態度。
科學家們意識到,科學研究是要用資料來分析、來說話的,這個資料的範圍不能只局限於實驗室當中,凡是日常生活中真實發生的部分都屬於資料,都應該承認。這才是科學、客觀、公正的態度。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科學主義的態度實際上是不科學的。
以目前的物理學常識來解釋空中出現一個寶篋的現象,恐怕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從量子物理最深的高度來探討這一現象,就是有可能的。量子力學認為,世上所有的物質,都是從純能量當中產生的。既然如此,那麼,寶篋完全有可能在空中產生。不過,想完全用科學來解釋伏藏,還有一定的距離,至少目前的科學還達不到這樣的水準。
話說回來,不僅法王如意寶,包括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都從空中取過伏藏。一個真正的伏藏取出來之後,都會度化一定數量的有緣眾生,特別是在剛剛取出來的時候。
就像在釋迦牟尼佛剛剛轉法輪不久的五百年當中,修行成就的人特別多,後來修行成就的幾率會慢慢減少一樣,一個伏藏法剛剛取出來的時候,如果能如理修持,它的加持力會非常大,很容易獲得成就。
法王的著作裏也有很多取出不久的伏藏法,比如金剛薩垛伏藏品的修法等等,希望大家能珍惜這些因緣。
順便講一下,我們不能認為,金剛薩垛的修法,只是一個懺悔法門。需要懺悔才念修金剛薩垛,不需要懺悔就不用念修。
其實,金剛薩垛是一切壇城的主尊,依靠金剛薩垛既可以懺悔業障,也可以修持共同與不共同的悉地。作為密乘弟子,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見解。
接下來介紹,伏藏是如何藏在人的心裏面的呢?
近期出現的催眠術,被國際上公認為是合法的學術項目。我想,催眠術這種自然現象,與蓮花生大師當時藏伏藏的方法有一點點相似的地方。譬如說,當我們醒著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有很多雜念,這就很難回憶起小時候或者更久遠的事情,但通過催眠,就可以把人的意識降到一定的水準,粗大的雜念自然消失,雖然未到阿賴耶識的地步,但在半醒半睡的狀態下,就比較容易回憶從前。
同樣的道理,伏藏不會隱藏在第六意識裏面,更不會隱藏在阿賴耶識當中。蓮花生大師認為,雖然伏藏大師們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即使不是成就者,也至少是開悟的人,但他們也會受生死輪回的影響,要經過很多生生死死。在這些生死輪回的過程中,意識是不斷變化的——不斷毀滅又重新喚醒,其間很多東西都會被忘掉,所以伏藏不能藏在第六意識之中。
那麼,蓮花生大師把伏藏埋在什麼地方呢?藏在如來藏,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當中,因為這個智慧永遠不會改變。
比如說,大海的海面是波濤洶湧、起伏波動的,而海底卻基本上如如不動。同樣,我們的第六意識就象大海表面的海浪一樣不斷生滅變化,但如來藏卻像海底深處一樣恒定不動,即使歷盡生死輪回,也不會動搖如來藏,所以,蓮花生大師才會把伏藏藏在如來藏的智慧中。
當開發伏藏的因緣聚集的時候,伏藏師只需進入證悟智慧的境界,伏藏的內容立即會全部顯現出來。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伏藏大師在寫完了整個伏藏內容以後,也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
以前法王如意寶跟我們講過,很多伏藏大師有過這樣的感覺:如果一個伏藏出世的機緣成熟的時候,伏藏師必須要寫出來,如果不寫出來,伏藏師就會不斷受到干擾,感覺非常不舒服——腦海中反復出現這個伏藏,晚上睡都睡不著。一旦寫成文字以後,所有的干擾當即消失。
伏藏是非常奇妙的佛法傳承方式,蓮花生大師也說過,藏密的最後一個希望就寄託在伏藏身上,因為伏藏永遠都不可能被徹底毀滅!
然而,目前,藏地有些人寫書,既不是寫論典,也不是寫見解、行為、修法,而是寫一些儀軌。所謂的儀軌,在藏區滿地都是,如果我想編撰幾個儀軌,也不成問題——找幾本書這裏抄一個點,那裏抄一點,拼湊一個給你們,說是我的伏藏,我想沒有人知道是假的,所以這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
在此我要提醒大家,就算你們覺得伏藏有多麼奇妙、多麼殊勝,也不能認為,一旦遇到伏藏修法,就可以馬上成佛,所以一聽見伏藏,便不加揀擇、趨之若鶩。假如缺乏應有的知見,以後在遇到一個自稱是伏藏大師的人,拿著一、兩張經文給你們宣稱是伏藏的時候,你們也許就會在無有任何理性觀察的情況下,單憑感覺隨順而轉了。
要知道,假的伏藏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結果,對我們的修行無利無害,但是會浪費保貴的時間;另一種結果,就是修行不但沒有成就,甚至連世俗的一切都越來越不吉利,這是最噁心的結果,也是對我們傷害最大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慎重對待伏藏!
雖然藏地其他教派真正的高僧大德中,也有蓮花生大師的化身,亦或蓮花生大師弟子的化身,其中有很多是取過伏藏的,象宗喀巴大師、噶瑪巴大師等等,但伏藏的主要來源卻是寧瑪派。
寧瑪派教法傳播的第三個途徑,就是淨相。淨就是清淨的淨,相就是指形象,換言之,也可以稱為淨境或淨觀。
它是什麼意思呢?修證非常好的那些上師,在夢境或入定當中,可以輕而易舉地漫遊蓮花生大師的刹土,或者極樂世界等清淨佛刹。在漫遊的過程中,會在佛菩薩坐前聽聞到很多教法,當他出定或從夢中蘇醒過來之後,將這些修法完整無誤地記錄下來,便形成了一種修法或者儀軌。
在法王如意寶的著作裏面,有一部分就是這樣來的。以後你們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可以漫遊佛刹的時候,也同樣可以寫出淨觀的修法。
不過,如果只是做了一個吉祥的夢,夢中佛、菩薩、上師給自己說了幾句話,自己醒來後也能清清楚楚地把它記錄下來,這是不是淨相法呢?不是!淨相法不會那麼簡單,它有一定的特徵,具有包括灌頂、修法、儀軌及解說在內的完整體系。
當然,有些淨相法也只有三、四句,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否認所有文字短小的淨相法。但現在要鑒定真假淨相法,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很多可以鑒別淨相法的,像以前那樣被公認的高僧大德已經越來越少了,藏地有些上師雖然可以鑒定,但總的來說還是十分稀有。
正是因為真假難辯——無論是經典、伏藏亦或淨相法,都有真有假,所以密宗要求一定要觀察上師這一點也顯得尤為重要了!就像因明所說的一樣,要證明佛教的觀點成立,首先要證明佛是真實語者,然後就可以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法。同樣,通過長期周密細緻的觀察以後,我們就會對所觀察的上師建立起穩固的信心與正知正見,這樣就能如法地依止真正的善知識,對他的所言所行,即使當時不太理解,不好接受,也不會對上師生邪見,始終相信上師是正確的。否則,如果當初沒有如法觀察,必然會引發嚴重的後果!這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藏傳佛教才會對觀察上師有著嚴格的要求。
對於沒有條件觀察的人來說,依止法王如意寶和他的上一世,以及很多藏地公認的高僧大德,應該沒有問題。綜上所述,只要如理如法地觀察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即使遇到各種問題,也會圓滿解決好的。
蒋扬钦哲旺波和麦彭仁波切的弟子
认证顶果钦哲仁波切为蒋扬钦哲旺波智慧心的化身
任命顶果钦哲仁波切为雪谦教法和伏藏怙主
顶果钦哲仁波切和第二世蒋扬钦哲旺波的上师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第一位根本上师也是最殊胜珍贵的上师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自传中写到自己对雪谦嘉察仁波切的信心:他根本就是莲师
顶果钦哲仁波切称呼他为“噶仁千”,意为:极为仁慈者
顶果钦哲仁波切顶戴他的教法说:这比地球上所有的黄金更加贵重
他是顶果钦哲仁波切最珍视的上师
对顶果•钦哲仁波切而言,在灵修传承之中,没有人比他的第一位根本上师雪谦·嘉察·贝玛·南贾(Shechen Gyaltsap Pema Namgyal,1871-1926)更为殊胜珍贵。仁波切不用“雪谦·嘉察·贝玛·南贾”这个名字来称呼他的根本上师,而是用“噶仁千”(kadrinchen),意思是“极为仁慈者”。
在顶果•钦哲仁波切离开西藏在外三十年之后,有人带给他一函雪谦·嘉察的甚深教法;这是一函关于佛教基础修行前行法的教法,原以为已经佚失了。当钦哲仁波切收到它的时候,他把它置于头上,眼睛含泪地说:“这比地球上所有的黄金更加贵重。”
在之后的年岁中,更多雪谦•嘉察的著作被人们寻获,并且带到西藏境外。在这些著作之中,有一本关于修行忠告的合集,其中包括《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The Great Medicine that Conquers Clinging to Reality),其针对究竟菩提心做了精简、甚深而优雅的阐释。
《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作者:雪谦·冉江仁波切
他是19世纪最伟大上师的弟子
雪谦•嘉察•局美•贝玛•南贾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住世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撰写了《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这本书。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上师的弟子。这些伟大的人物包括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和喇嘛•米滂仁波切(Lama Mipham Rinpoche)。在他身处的时代,雪谦•嘉察无疑是最博学多闻、最有成就的上师之一。他的十三函巨作包含许多明晰而甚深的论释。这些论释阐述了佛教哲理和修行的各种面向。
雪谦•嘉察也是一位具有成就的修行者。在他的一生当中,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位于西藏东部雪谦寺上方的关房闭关,证得许多成就的征兆。有一次,他展开一个为期三年、以普巴金刚(Vajrakilaya,或金刚橛)的修行法门为基础的闭关,但是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仅仅三个月之后,雪谦•嘉察就出关了。他说他已经圆满了这次想做的闭关。隔天早晨,他的侍者注意到,在关房的石质门槛上有他的足印。今日在西藏的雪谦寺,人们仍可见到这个有雪谦•嘉察足印的石块。这个足印是雪谦•嘉察修持普巴金刚的内在证量之外显征相。
雪谦•嘉察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第一位根本上师,也是宗萨•钦哲•却吉•罗卓(Dzongzar Khyentse Chokyi Lodro)的第一位根本上师。雪谦•嘉察在他的关房教导了顶果•钦哲仁波切和宗萨•钦哲•却吉•罗卓。他认证顶果•钦哲仁波切为蒋扬•钦哲•旺波的化身。顶果•钦哲仁波切在自传中如此描写雪谦•嘉察:
“当他给予灌顶的时候,我常常被他庄严的表情和双眼所震慑。他以手指向我,对我引介心的自性。我觉得,尽管由于我的虔敬心微弱不定,因此我才把他视为凡人;但事实上,他根本就是那给予二十五位弟子灌顶的伟大莲师。我的信心愈来愈强烈。当他再度注视我,指着我问:“心的自性是什么?”我怀着强烈的虔敬心想着:”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瑜伽士,可以看清实相的究竟自性!”我也开始了解如何从事禅修。”
图文均来自网络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唐 不空 譯
namo ratna trayāya namo āryā avalokite śvarāya
禮敬 寶 三 禮敬 聖 觀 自在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 kāruṇikāya (tadyathā)
菩提 薩埵 大 菩薩 大 悲心者 (即說咒曰)
oṃ sarva rabhaye (trāṇakarāya tasmai) śudhanadasya
om 一切 聖尊 (作救護是故) 上乘言教
namoskṛtvā imoṃ āryā avalokiteśvara rāṃdhava
敬禮已竟 此 聖 觀自在 喜樂者
namo narakindhi heri mahā vadhaśame sarva athādu śubhuṃ
敬禮 青頸觀音 无染 大 光明之主 一切 富足 无忧
ajeyaṃ sarva sata. namo vaga mavadudhu tadyathā
最胜 一切 善人 禮敬 童貞 世尊天親 即說咒曰
oṃ avaloki locate karate ehre mahā bodhisattva
om 觀照 世間者 大悲 蓮花心 大 菩薩
sarva sarva mala mala mahe mahredayaṃ(samara samara hṛdayaṃ)
一切 一切 離垢 離垢 大自在的心 (誓願 誓願 心 )
kuru kuru karmaṃ (sādhaya sādhaya) dhuru dhuru vajayate
作 作 成办事业 ( 成就 成就 ) 度成 度成 聖尊
mahāvajayate dhara dhara dhiriṇi śvarāya cala cala
大 聖尊 能持 能持 總持 自在者 行動 行動
mama vamara muktele ehe ehe cinda cinda
我 純淨 解脫 召請 弘誓 弘誓
(lokeśvara rāga-visaṃ vināśaya)
(世間自在 愛染 摧壞 )
arsaṃ pracali. vaṣa vaṣaṃ praśaya huru huru mara (padma-nābha)
法王 覺身 治理 充滿宇宙 和平 作法 作法 無垢 ( 蓮花 臍 )
huru huru hri sara sara siri siri suru suru (muru muru)
作法 作法 隨心 坚固 坚固 勇猛 勇猛 甘露 甘露 (姆嚕 姆嚕)
bodhiya bodhiya bodhaya bodhaya, maitriya narakindi (kāmasya)
所覺 所覺 能覺 能覺 大慈 青頸觀音(事業成就)
dhiṛṣiṇina payamana svāhā siddhāya svāhā
堅利 敬畏 圆满 成就者 圆满
mahā-siddhāya svāhā siddhā-yoge śvaraya svāhā
大 成就者 圆满 成就 瑜珈 自在 圆满
narakindi svāhā maranara svāhā
青頸觀音 圆满 無垢上妙 圆满
sirasaṃ amukhāya svāhā sarva mahā siddhāya svāhā
愛護 第一義 圆满 一切 大 成就者 圆满
cakrā asiddhāya svāhā padma-khastāya svāhā
轮 战斗成就者 圆满 手持蓮花者 圆满
narakindi vagaraya svāhā mavari śaṇkharāya svāhā
青頸觀音 聖尊 圆满 大勇 法螺响彻 圆满
namaḥ ratna trayāya
禮敬 寶 三
namo āryā avalokite śvarāya svāhā
禮敬 聖 觀 自在 圆满
oṃ siddhyantu mantra padāya svāhā
om 令我成就 真言 文句 圓滿
大悲咒心
oṃ vajra dharma hrīḥ
om 金剛 法 种子字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
壹、觀世音菩薩大悲咒的因緣
1、為諸眾生得安樂故。 2、除一切病故。
3、得壽命故。 4、得富饒故。
5、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 6、離障難故。
7、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8、成就一切諸善根故。
9、遠雜一切諸怖畏故。 10、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貳、誦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1、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
2、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3、不墮三惡道。
4、能生諸佛國。
5、得無量三昧辯才。
6、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7、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8、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
(1)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
(2)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衹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
(3)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9、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
(1)不令其飢餓困苦死。 (2)不為枷禁杖楚死。
(3)不為怨家讎對死。 (4)不為軍陣相殺死。
(5)不為豺狼惡獸殘害死。 (6)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
(7)不為水火焚漂死。 (8)不為毒藥所中死。
(9)不為蠱毒害死。 (10)不為狂亂失念死。
(11)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12)不為惡人厭魅死。
(13)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14)不為惡病纏身死。
(15)不為非分自害死。
10、誦持大悲神咒者,得十五種善生者:
(1)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2)常生善國。
(3)常值好時。 (4)常逢善友。
(5)身根常得具足。 (6)道心純熟。
(7)不犯禁戒。 (8)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9)資具財食常得豐足。 (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
(11)所有財寶無他劫奪。(12)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13)龍天善神恒常擁衛。(14)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15)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參、大悲神咒的修法
1、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
2、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
3、懸旛、燃燈,備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
4、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肆、誦持大悲咒的神奇感應
1、誦持大悲咒者,從是以往所有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術、韋陀典籍亦能通達。
2、誦持此神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諸天魔,制諸外道。
3、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橫相惱亂心不安定者,誦此咒一遍,是諸鬼神悉皆被縛也。
4、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觀世音菩薩)當敕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是諸善神及龍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屬,大力夜叉常隨擁護。
5、誦持大悲神咒者,其人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衛,辟除災障。
6、若在深山迷失道路,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
7、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出水火。
8、觀世音菩薩言:「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咒二十一遍,結作二十一結,繫項(頸部)。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彼等諸佛為諸行人,修行六度未滿足者,速令滿足故;未發菩提心者,速令發心故;若聲聞人未證果者,速令證故;若三千世界內諸神仙人,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故;若諸眾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羅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種子法芽增長,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須皆得成辦。」
9、三千大千世界,幽隱闇處三塗眾生,聞大悲神咒皆得離苦。
10、若諸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到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11、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門果,不求自得。若三千大千世界內,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涌沸,須彌山及鐵圍山,能令搖動,又令碎如微塵,其中眾生,悉令發無上菩提之心。
12、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論此陀羅尼,必果所願,從生死際至生死際,一切惡業並皆滅盡,三千大千世界內,一切諸佛、菩薩、梵、釋、四天王、神仙、龍王悉皆證知。
13、若諸人天誦持此陀羅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浴身之水,霑著其身,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淨士,蓮花化生,更不受胎身、濕、卵之身,何況受持讀誦者。此人若行道路,大風時來,吹此人身毛髮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身者,一切重罪惡業並皆消滅,更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當知誦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14、誦持此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魔、外道、天龍、鬼神聞者,皆是清淨法音,皆於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15、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愛惜故;
當知其人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
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恆以陀羅尼救眾生故;
當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攝一切陀羅尼門故;
當知其人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
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
當知其人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
當知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
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羈留故;
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
當知其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伍、誦持大悲咒如法結界
1、若復有人,厭世間苦,求長生樂者,在閑靜處,清淨結界,咒衣著,若水、若食、若香、若藥皆咒一百八遍,服必得長命,若能如法結界,依法受持,一切成就。
2、結界法:
(1)取刀,咒二十一遍,劃地為界;
(2)或取淨水,咒二十一遍,散著四方為界;
(3)或取白芥子,咒二十一遍,擲著四方為界,或以想到處為界;
(4)或取淨灰,咒二十一遍為界;
(5)或咒五色線二十一遍,圍繞四邊為界,皆得。若能如法受持,自然剋果。
陸、誦持大悲咒功德盡未來際
1、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何況誦持者。若得此神咒誦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廣種善根。
2、若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當知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久,所見眾生,皆悉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讚不可盡。
3、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
柒、大悲神咒消災解厄、治病癒疾之法
1、若有國土災難起時,是土國王若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不枉眾生,赦諸有過,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大悲心陀羅尼神咒,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五穀豐登,萬姓安樂。
2、若家內,遇大惡病,百怪競起,鬼神邪魔耗亂其家,惡人橫造口舌以相謀害。室家大小內外不和者,當向千眼大悲像前,設其壇場,至心稱念觀世吾菩薩,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如上惡事悉皆消滅,永得安穩。
3、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若欲請此菩薩來,咒拙具羅香(安息香)三七遍燒,菩薩即來。
4、若有貓兒所著者,取弭哩吒那(死貓兒頭骨)燒作灰,和淨土泥,捻作貓兒形,於千眼像前,咒鑌鐵刀子一百八遍,段段割之亦一百八段,遍遍一咒,一稱彼名,即永差不著。
5、若為蠱毒所害者,取藥劫布羅(龍腦香)和拙具羅香,各等分,以井華水一升,和煎取一升,於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服即差。
6、若為惡蛇蠍所螫者,取乾薑末咒一七遍,著瘡中,立即除差。
7、若為惡怨橫相謀書者,取淨土或麵或蠟捻作本形,於千眼像前,咒鑌鐵刀一百八遍,一咒一截,一稱彼名,燒盡一百八段,彼即薵喜終身厚重相愛敬。
8、若有患眼睛壞者,若青盲眼暗者,若白暈赤膜無光明者,取※訶梨勒果、※菴摩勒果、※鞞醯勒果,三種各一顆,擣破細研,當研時,唯須護淨,莫使新產婦人及豬狗見;口中念佛,以白蜜若人乳汁,和封眼中,著其人乳要須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其藥和竟,還須千眼像前咒一千八遍,著眼中滿七日,在深重慎風,眼睛還生,青盲白暈者光奇盛也。
※訶梨勒果:一種可供藥用的植物,此云天主將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
※菴摩勒果:或稱阿摩洛迦(Amalaka),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即餘甘子,似銀合歡子。
※鞞醯勒果:古印度鞞醯勒果林所生之果實。
9、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著身上即差,師子皮最上。
10、若被蛇螫,取被螫人結(月寧)(千手觀音和藥經:耳屎也),咒三七遍,著瘡中即差。
11、若患惡病人心悶絕欲死者,取桃膠一顆,大小亦如桃顆,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咒七遍頓服盡即差;其藥莫使婦人煎。
12、若患傳屍鬼氣伏屍連病者,取拙具羅香(安息香),咒三七遍,燒熏鼻孔中,又取七丸如兔糞,咒三七遍吞即差;慎酒肉五辛及惡罵。
13、若取摩那屎羅(雄黃)和白芥子、印成鹽,咒三七遍,於病兒床下燒,其作病兒即魔掣迸走不敢住也。
14、若患耳聾者,咒胡麻油著耳中即差。
15、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方取純牛酥,咒三七遍摩亦差。
※青木香:馬兜鈴科的中藥藥材,是疏經活血湯及防已黃歧湯的成份,用以去水腫與傷科止痛。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因含有馬兜鈴酸,故列為禁藥。
16、若患難產者,取胡麻油咒三七遍,摩產婦臍中及玉門中,即易生。
17、若婦人懷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一大兩,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一無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藥即差。
18、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屍疰,取君柱魯香(薰陸香),乳頭成者一顆,咒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變吐即差;慎五辛酒肉。
19、若被火燒瘡,取熱瞿摩夷(烏牛屎),咒三七遍,塗瘡上即差。
20、若患蛔蟲咬心,取骨嚕木遮(白馬尿)半升,咒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蟲如綟索出來。
21、若患丁瘡者,取凌鎖葉擣取汁,咒三七遍,瀝著瘡上,即拔根出,立差。
22、若患蠅螫眼中,骨魯怛佉(新驢尿糞),濾取汁,咒三七遍,夜臥著眼中即差。
23、若患腹中痛,和※井華水和印成鹽三七顆,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
※井華水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井泉水《集解》:「汪穎曰:『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
24、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彌葉(枸杞葉),擣濾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錢一宿,更咒七遍,著眼中即差。
25、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驚怕者,取白線作索,咒三七遍,作二十一結,繫項(頸部),恐怖即除,非但除怖,亦得滅罪。
26、若家內橫起災難者,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兩頭塗酥酪蜜,一咒一燒,盡千八遍,一切災難悉皆除滅,要在佛前作之。
27、若取白菖蒲,咒三七遍,繫著右臂上,一切鬥處、論義處,皆得勝他。
28、若取奢奢彌葉(枸杞葉)枝柯寸截,兩頭塗真牛酥、白蜜、牛酥,一咒一燒,盡一千八段,日別三時,時別一千八遍,滿七日,咒師自悟通智也。
29、若欲降服大力鬼神者,取阿唎瑟迦柴(木患子),咒七七遍,火中燒,還須塗酥酪蜜,要須於大悲心像前作之。
30、若取胡嚕遮那(牛黃)一大兩,著琉璃瓶中,置大悲心像前,咒一百八遍,塗身點額,一切天龍鬼神、人及非人皆悉歡喜。
31、若有身被枷鎖者,取白鴿糞,咒一百八遍,塗於手上用摩枷鎖,枷鎖自脫也。
32、若有夫婦不和,狀如水火者,取鴛鴦尾,於大悲心像前,咒一千八遍,帶彼,即終身歡喜相愛敬。
33、若有被蟲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取淨灰、淨沙或淨水,咒三七遍,散田苗四邊,蟲即退散也;果樹兼咒水灑著樹上,蟲不敢食果也。
捌、大悲心陀羅尼經四十手印用途
1、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當修如意珠法)
2、若為種種不安,求安隱者,當於絹索手;(當修絹索法)
3、若為腹中諸病,當於寶缽手;(當修寶缽法)
4、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當於寶劍手;(當修寶劍法)
5、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當於跋折羅手;(當修跋折羅法)
6、若為摧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杵手;(當修金剛杵法)
7、若為一切處怖畏不安者,當於施無畏手;(當修施無畏法)
8、若為眼闇無光明者,當於日精摩尼手;(當修日精摩尼法)
9、若為熱毒病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當月精摩尼法)
10、若為榮官益職者,當於寶弓手;(當修寶弓法)
11、若為諸善朋友早相逢者,當於寶箭手;(當修寶箭法)
12、若為身上種種病者,當於楊枝手;(當修楊枝法)
13、若為除身上惡障難者,當於白拂手;(當修白拂法)
14、若為一切善和眷屬者,當於胡瓶手;(當修胡瓶法)
15、若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諸惡獸者,當於旁牌手;(當修旁牌法)
16、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當於鉞斧手;(當修鉞斧法)
17、若為男女僕使者,當於玉環手;(當修玉環法)
18、若為種種功德者,當於白蓮華手;(當修白蓮華法)
19、若為欲得往生十方淨土者,當於青蓮華手;(當修青蓮華法)
20、若為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當修寶鏡法)
21、若為面見十方一切諸佛者,當於紫蓮華手;(當修紫蓮華法)
22、若為地中伏藏者,當於實篋手;(當修寶篋法)
23、若為仙道者,當於五色雲手;(當修五色雲法)
24、若為生梵天者,當於軍持手;(當修軍持法)
25、若為往生諸天宮者,當於紅蓮華手;(當修紅蓮華法)
26、若為辟除他方逆賊者,當於寶戟手;(當修寶戟法)
27、若為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當於寶螺;(當修寶螺法)
28、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當於髑髏杖手;(當修髑髏杖法)
29、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當修數珠法)
30、若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聲者,當於寶鐸手;(當修寶鐸法)
31、若為口業辭辯巧妙者,當於寶印手;(當修寶印法)
32、若為善神、龍王常來擁護者,當於俱尸鐵鉤手;(當修俱尸鐵鉤法)
33、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者,當於錫杖手(當修錫杖手法)
34、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當於合掌手;(當修合掌法)
35、若為生生之眾,不離諸佛邊者,當於化彿手;(當修化佛法)
36、若為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不處胎藏中受身者,當於化宮殿手;(當修宮殿法)
37、若為多聞廣學者,當於寶經手;(當修寶經法)
38、若為從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轉者,當於不退金輪手;(當修不退金輪法)
39、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當於頂上化佛手;(當修頂上化佛法)
40、若為果蓏諸殼稼者,當於蒲萄手。(當修蒲萄法)
玖、日光月光二菩薩為擁護持誦大悲神咒者
1、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
「南無勃陀瞿那迷。南無達摩莫訶低。南無僧伽多夜泥。底哩部畢咄檐納摩。」
功德:誦此咒滅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災,若誦一遍,禮佛一拜,如是日別三時誦咒禮佛,未來之世所受身處,當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報。
2、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咒而擁護之:
「深低帝屠蘇吒。阿若蜜帝烏都吒。深耆吒。波賴帝。耶彌若吒烏都吒。拘羅帝耆摩吒。沙婆訶。」
功德: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作咒索,痛處繫,此咒乃是過去四十恆河沙諸佛所說,我今亦說,為諸行人作擁護故、除一切障難故、除一切病痛故、成就一切諸善法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3、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一切患苦縈身者,以此陀羅尼治之,無有不差者。
4、此大神咒,咒乾枯樹,尚得生枝柯華果,何況有情有識眾生,身有病患治之不差者,必無是處。
拾、大悲咒發願文
稽首觀音大悲主 願力洪深相好身
千臂莊嚴普護持 千眼光明遍觀照
真實語中宣密語 無為心內起悲心
速令滿足諸希求 永使滅除諸罪業
龍天聖眾同慈護 百千三昧頓薰修
受持身是光明幢 受持心是神通藏
洗濯塵勞願濟海 超證菩提方便門
我今稱誦誓歸依 所願從心悉圓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称)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第四章 甘露金鬘
蓮師:在轉煩惱為道用之前,無論如何,只要你的見地與修行尚未達到穩定,你就應該像只受傷的鹿一般逃到隱居靜僻處。要像碰到毒蛇一樣,逃離煩惱。
措嘉又再問道:密咒行者不是應該將一切煩惱都以為道用嗎?
蓮師答復說:當然要將煩惱以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夠以毒為食。能夠將煩惱以為道用而無須捨棄煩惱的人,比優曇鉢羅花還要稀罕。對於最高根器的行者來說,煩惱會展現為幫手;然而,對於較低根器的人來說,煩惱卻會變成毒藥。對於較低根器的人而言,斷捨煩惱是比較好的!
要斷捨多少或多久之後,行者才會變成熟練的能手呢?明妃措嘉問道。
當你不執著煩惱與感官歡愉,並且能將之視為幻相,如此,即使煩惱真的生起時,你也不需要厭抑煩惱,因為他們不會再有所危害了。而當煩惱未生起的時候,你也不會有造作煩惱或歡愉的慾望,因為你已遠離了期待。當你可以這麼做時,煩惱便是被以為道用了。試圖以煩惱為道用,然而卻仍執著於實有,就像蒼蠅困陷蜂蜜中一樣。
玛哈嘎拉-大藏寺大黑天心宝唐卡(大黑天塑像的心脏)
大藏寺护法殿
摘自:《六臂瑪哈嘎拉護法祈請文導修》祈竹仁波切
大藏寺瑪哈嘎拉的故事
瑪哈嘎拉是格魯派所有寺院都供奉的護法,但其六臂相與大藏寺有特別殊勝之因緣,可以說:這尊各派互通的護法與大藏寺有不共的密切關係。
現在隨便說幾個有關這護法與大藏寺的因緣:在大藏寺創建前,雅弘竹巴祖師看中了兩塊好地作建寺地點,難於抉擇。這時候,有一隻巨大烏鴉飛來,銜去了祖師手中之哈達,畢直地飛到其中一塊地上的一棵柏樹,把哈達掛了在樹枝上。 西藏人都認為烏鴉是護法的化相之一,所以祖師就依護法之建議,把樹枝砍去了,然後繞著這棵大柏樹乾而建成大殿,創立了大藏寺。故此,大藏寺之建寺選地可說是由瑪哈嘎拉親自決定的!
在建寺期間,祖師遇上了很多障礙,於是他寫了一封信予宗喀巴大師求示。這時烏鴉又出現了,祖師把信系在烏鴉身上,它就飛到當時正在拉薩的宗喀巴大師處,後來又帶回了回信。 祖師依著宗喀巴大師指示之除障法,最後建成了大藏寺。 這隻烏鴉後來飛入了一塊鳥形的石頭中,大家就把這石頭供於護法殿頂上了。
在寺院建成以後,祖師因找不到造佛像之工匠而苦惱。這時候有三個黑人來到寺院,自稱是由印度來的。 祖師問他們有何專長,他們說自己精於造佛像,故此祖師就延請他們留下來為寺院造像,其中二人不願意而繼續上路去了,另一人同意留下。到寺院開光的時候,所有大小佛像都造好了,只餘一尊六臂瑪哈嘎拉像未造完,祖師也照原計劃舉行了竣工典禮。 在聚會中,印度人帶上了一個護法面具,表演一場法王舞。 在跳舞時,他的身體越變越小,最後只剩下這個面具。眾人馬上去看那尊本來還未完成之護法像,發現護法像已經不知在什麼時候完成了! 大家都認為印度人其實是六臂瑪哈嘎拉化現來幫助寺院的,他本人就融入了護法像中(注:此事亦記載於《安多政教史》一書中)。
在這以後,大藏寺有一個其它同派寺院中沒有的習俗。 在有人作布施時,施主一般把供品一份一份地分派予每一位僧人,這是西藏寺院的傳統。 但在大藏寺,領誦師還會站起來宣讀:“請分派‘黑人’的那一份!”,然後施主把額外的一份布施放予護法殿中。假設施主供施十塊錢予每一位僧人,則也要供予護法一份同量的供養。 “黑人”的意思是指那個印度工匠,也即護法之化身。 在各寺院中,瑪哈嘎拉是被普遍地敬仰的。 但在大藏寺,他卻更被視為寺院內活生生的成員之一!這是其它寺院中幷沒有的獨特傳統。 總之在大藏寺僧人應供時,寺院與施主也會供派同樣的一份予護法。 在去年,衲的一些洋弟子往大藏寺朝聖,帶了澳大利亞出產之羊毛襪子,供養僧眾每人一雙,所以護法也依傳統被供養了一雙襪子,這恐怕是佛教歷史上之第一遭!一般來說,我們是供養食品、香、花等等供品的,所以這對襪子成為了當地的一個佳話,大概護法也會感到這份供品有點莫名其妙!
在其它寺院中也有瑪哈嘎拉像,但大家對大藏寺的這一尊像之尊崇程度很不同。前面說到那位印度人建造了一半,後來印度人不見了,護法像卻突然完成了,於是大家都認為印度人就是六臂瑪哈嘎拉的化現。 他把護法像建了一半,在他融入泥像之中時,就自然變化出造好了的護法像,所以大家都視這泥像為護法自己親手塑造和開光的,把他尊稱為“大藏怙主”,不同於由凡夫建造及開光的其它護法像。剛才說過本來是有三個印度人的,其中兩個不願留下,他們結果去了安多等地區之吉諦寺與初奇寺,分別塑造了四臂相瑪哈嘎拉及四面相之瑪哈嘎拉像,事後也是人不見了,大家認為這三位印度人分別是護法之六臂、四臂與四面相的化身。由他們塑成的這三尊護法被視為由護法親自手造,特別受人敬仰,被合稱為“怙主三兄弟”,成為了所有西藏寺院中極有名的三尊瑪哈嘎拉護法像。
在各種大藏寺法會中,衲對護法殿的護法供養法會印像特別深刻。護法殿中十分陰沉,誦這種儀軌又有特別的聲律規矩,每個音會拉至一、兩分鐘長度而誦念,在黑暗中便只有鈸、鼓及誦經聲。 在護法供養法會中,在黑暗中常會聽到一些不知來源的腳步聲,這些便是護法在殿中走動的聲音。在一年一度的瑪哈嘎拉護法修持閉關中,全體僧人聚集殿中,由長老把殿門鎖上,往後的一周內僧人就在殿中誦經,食及睡也都在大殿中,絕不可離殿中斷(大殿中有廚房及廁所)。
在大藏寺之五百多年歷史中,凡在寺院有障礙時,都會有老虎、黑熊等猛獸在寺院附近出沒,很多人認為這是護法示現之跡象。在有僧人破戒的時候,他們會很快還俗離寺,否則護法會對他們作很猛厲之懲罰,以維持寺院之清淨。
大藏寺的護法殿製造一種很香的柏香粉,以前每年都有人由遠至五台山及蒙古等地來求取。這種柏香粉是由僧人祈請護法作加持的,由於寺僧的修持嚴謹及護法對大藏寺的不共密切加持,大藏寺的護法熏香粉極為靈驗,有很多靈應。 以前曾經有人偷去了寺院之牲畜,寺僧也不刻意尋找,只在護法像前祈請一下。在此同時,被偷走之牲畜的頭角噴出火焰,把盜賊都嚇傻了,馬上交回牲畜,幷求寺僧代為向護法祈請原宥。 從此以後,就不再有什麼人敢偷大藏寺的東西了。 一般來說,藏民是很誠實的人,但其中少不免也有少數的壞份子,但他們不論如何壞,總不敢碰大藏寺的產業與物品!大藏寺附近以前有很多猛獸,常常擊殺牲畜,但凡頸上繫著大藏寺護法殿之柏香的牛、馬等,從未有被野獸攻擊的先例。
衲的香港弟子,曾經往內地朝見貢唐仁波切大師。大師是西藏首席之高僧。 他老人家一聽到大藏寺的名字時,馬上說:“大藏寺的護法像是很有威望的!這不是一般的護法像!”。 在過去的政治變動中,大藏寺被完全破壞了,唯獨護法殿至今仍保存下來,絲毫未被破壞。
另者,六臂瑪哈嘎拉護法乃觀音之忿怒相化身,西藏人和漢人與觀音大士之因緣很深,所以也特別適宜依止這位護法。
摘自《雪域聖光》
當時,有許多的祖古因為剛逃出西藏,無處安身,所以都會來到法王那兒暫時居住,眾人在晚上茶餘飯後的消遣就是看“圓鏡”。
簡單介紹一下“圓鏡”,那是一種占卜法,占卜者的條件大多是必須具備能見鬼神的陰陽眼,然後藉著祈求護法神在銅鏡或大拇指的指甲來預知未來,“圓鏡”分為三種等級,上品“心中現”,中品“文字閱“,下品“看影像“。第一種已經如同神通了,無需憑藉物,第二、三種都是看鏡子或指甲。
當時,有這項特長的是後來去了美國的創巴仁波切,雖然沒有陰陽眼,怹卻因自己上師對其眼的吹氣加持而有二級的功力,所祈求的護法神是金剛翡翠燈女(也有人譯成“金剛玉燈女”),以預測神準而聞名。
每當大夥兒聚在一起要占卜時,只要 康祖法王在場,在鏡子上所顯現出的第一行文字一定是「我的兄弟大上師尊。」當創巴仁波切這樣唸出來時, 法王總是會笑著說:「翡翠燈女又在拍馬屁了!」
翡翠燈女曾經在第一次圓鏡占卜的時候說:「康祖法王能夠平安來到印度,真的讓我太歡喜了,一路上我都隨行保護著,現在總算能夠來到印度,我完全放心了!」
當時也在場的安諦長老,聽了之後覺得這尊護法神太貼心了,當下稟告 法王說:「我想供讚翡翠燈女,想要有一篇祈請文,可是卻不知內容該怎麼說!」
「沒關係,你只管在心中祈請著就可以了!」法王說。
結果在創巴仁波切的銅鏡中,開始出現了文字,仁波切看著鏡子一字一句地唸出,法王也在紙上一字一句地抄寫。
看了銅鏡所顯現出的供讚內容,安諦長老驚嘆不已地說:「完完全全就是我心中所想的!」自此之後,安諦長老每天必定唸誦《翡翠燈女祈請文》。
裡面有一段內容,可以證明護法神不但可以在中陰的階段救護,甚至能引領我們獲證佛果:「臨終斷氣四大隱相現,諸根衰敗諸行成空時,顯現唯母普賢女聖身,莫受劇烈斷氣折磨苦,第一中陰波羅蜜母界,祈賜證諸勝母之成就。
由安諦長老祈請,翡翠燈女親自以文字顯現於圓鏡上的祈請文,怎麼可以就這樣斷了傳承?還好在聽了故事當下,感動之餘,知道要請求口傳,不然口傳就沒了⋯
話說,阿曲長老逃來印度之後,心中一直悶悶不樂,人雖然是平安抵達印度了,也見到了自己的上師,但因為一路上的顛沛流離,加上寺院被毀、僧眾或是被殺或是音訊杳然,心情自然十分沈重,也因為生活條件的貧困,供讚天尊、護法神也都只是不怎麼樣的供品,所以乾脆就把每日必修的課誦都捨棄了,怹認為觀誦、供讚與否根本無關痛養,三寶如果會保佑就會保佑了!
有一天,長老請求創巴仁波切幫怹占卜,怹想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好啊!」仁波切指著旁邊一片森林說:「那我們是不是走去那兒比較幽靜,好方便問事呢?」
「遵命。」長老說。
兩個人走到了森林裏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只見仁波切閉著眼睛,口中唸唸有詞地祈請著,不一會兒對著小銅鏡撒米,然後睜大眼睛邊看邊說著:「喔~影像出來了,有三個人,裡面那位身形高大的人應該就是您,哇!」仁波切驚呼著說:「您們這一路上也太驚險了!晝伏夜出的,還有軍隊在後追殺⋯⋯」原來翡翠燈女將整個逃亡過程,如同拍片一樣的讓仁波切快速看過一遍。
正在邊看邊說時,仁波切突然說:「咦?怎麼飄來一朵雲遮住畫面了?!」正在想說奇怪時,原來是仁波切自己的總管走了過來,有事要跟怹說。仁波切站了起來,跟總管走到旁邊說了一下話,總管就離開了。
「來,我們繼續吧!」說也奇怪,畫面又恢復了!接著,仁波切說:「現在出現文字了!」
原來,“圓鏡”一開始都是顯現影像,功力高的才會再晉級到文字,一般都認為文字的準確性遠高於僅有影像的占卜。
其實,因為時隔許久,長老已不復記得所有內容,怹只依稀記得片段幾句:「汝於世世所修天,本智怙主四臂尊,當得不離恆祈請⋯⋯」這是指示長老,怹的宿世護法神是四臂瑪哈噶拉。而最讓長老驚訝的是,翡翠燈女不但說出怹已中斷課誦,並且還勸慰怹應該持續:「觀誦供讚於天尊,若不中斷方為善,一切三寶悉鑒知⋯」這是不可能被他人所知道的秘密,任何人到了這個地步,應該都不會再質疑了吧!此後阿曲長老對“圓鏡占卜“佩服不已。
長老生性樂觀,處事圓融,永遠都是帶著笑容,隨和又帶著威嚴,怹有著極為冷靜的頭腦,因此才能代表這一世的法王處理許多寺院內外的事務,廣受僧俗敬重。
長老現在是潛修中心的指導老師,雖然沒上過佛學院,但是其佛學造詣卻是不凡,實修的經驗加上佛學的涵養,讓人無論是聽受儀軌引導或只是閒話家常,總是感到如沐春風,長老也是第九世的康祖仁波切最倚重的親教師。
阿曲長老在台灣有極高的人氣,近年來多次應邀代表法王來台主持各項法會,深得信眾的敬愛與歡喜,怹是康巴噶寺在文革以前十三位瑜珈士裡面的最後一位了,擁有實修傳承的加持力,散發著智者的光采與威嚴,如同措尼仁波切所說:「什麼都不必做,即使僅是共處一室,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都有很大的加持。」
附录: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利益眾生的人,最好能有神通。
雖然大乘佛法不會專門追求神通,不過也強調神通,因為利益眾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對一件事的結果和過程瞭若指掌。通過神通觀察,認為某件事情對眾生有利益,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做,否則就可以放棄。要有這樣的抉擇能力,必須具足神通。
阿底峽尊者又接著說:如果沒有神通,就應該精通比較靈驗的圓光術。
什麼叫圓光術呢?圓光術屬於占卜打卦的一類,西藏到現在還有,非常靈驗,比普通的打卦還要靈。通過它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事情,不是算出來的,也不是通過打卦而得來的,而是利用一個鏡子,由修法成功的圓光師或瑜伽師修持念咒以後,就可以從鏡子裏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一些預兆。
圓光術並不是有些人解釋的所謂“封建迷信”,“用來欺騙錢財、麻痹民眾的一種手段”。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用我們的常識無法解釋清楚,然而卻真實存在。當然,除了佛陀的智慧以外,任何一個神通,或者類似於圓光術之類的占卜打卦,都會有漏洞,不會百分之百地準確。不過,由修成了的人去觀察,絕大多數能達到很高的準確率,結果多半不會有錯。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心理越健康。
心理越是健康的人,越通透阔达,柔和从容。
越不屑于勾心斗角,蝇营狗苟。故而没有心机。
—尼采
摘錄自二世敦珠傳記《無畏金剛智光》:
偉大的康巴伏藏師司能南開多吉授予怙主(即第二世敦珠仁波切)自己的長壽伏藏《無死命力壽修》,以及他所有的其他伏藏。他為怙主指出心性。怙主21歲,一直住在中藏的鄔金敏珠林寺。他親口說(這段往事):
…我出於一時的衝動前去見司能南開多吉,他面容愉悅的接見我。一段時間後,他說:“我已老了,不知道自己還要活多久。但是一見到你,我就知道我能把所持的法藏傳給適合的繼承人。”
他對未來之事做了預言,並且給我詳盡的建議。他說:“我的伏藏教法有關於你的預示,也預示到你將大大利益寧瑪教派。”
然後我請示說:“可否請您從所發掘的黃紙捲中繕寫下金剛橛教法的事業部分?”
他回答說:“我們再看看。不過,請明白,現在我已經將我的伏藏教法轉移給你,請你來決定要如何使用它們。”
然後他授予我蔣貢康楚的多傑卓洛忿怒蓮師的秘密灌頂。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大喊“帕德”的那一瞬間,我的身體、覺知、心意都變得無有障礙,一切對於堅實的概念盡皆消失。
“那是究竟的智慧灌頂。娑婆惹諦噓嗒耶娑哈(此處為梵語,漢意為:願此了悟與你穩固同在)!”
說完後,他朝天拋擲青稞穀粒(代表灑花、吉祥祝願)。從那時起,我的心就一直保持在鬆坦開闊的境界。我覺得無需以經年累月的長期閉關來自誇,或是在禪修中強行維持專注,也不必執著於修行的進度表。我知道傳承對究竟實相的了悟已被轉移給我。這位具緣的偉大上師與蓮師無有差別。
二世敦珠仁波切傳記《無畏金剛智光》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2221
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個廣闊無邊的見解和一個小心謹慎的行為態度之間,從不會相互抵觸。
你對你的所作作為愈是小心謹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
你的見解愈深奧,你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就愈清晰。
頂果欽哲仁波切:
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等於碰上一個珍貴稀有的寶藏。
尊敬那個人,善用這個機會來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進展。
如果無法對那些惡劣對待你的人生起慈悲,
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轉化的徵兆,
需要更加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以下摘自《明月》頂果欽哲仁波切自述:
當我母親懷我時,我的家人去見麥彭[Mipham]仁波切。 他劈頭就問我母親是否懷孕了,我父親回說是的。 父母接著問是男是女。 麥彭仁波切說:“是個男孩。重要的是,在他出生那一刻,要讓我知道”。 他給了我母親一條金剛繩和一些文殊甘露丸。
1910年金狗年三月,我誕生在山腳下的頂果祖屋。 那是個非常吉祥的星期一,當月的初三,麥彭仁波切捎來一個訊息,告訴我父母要將我命名為扎西帕久[Tashi Paljor],並要將一顆文殊甘露丸化在液體 裡,只要我一出生,甚至還未喝母奶前,就得馬上沾在我的舌頭上。 在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麥彭仁波切的甘露丸,在我舌頭上寫下文殊種子字帝[DHI]。
我出生後不久,雙親帶我去見麥彭仁波切。 因為我出生時頭髮很長,父親說長發或許會影響我的眼睛,問可否剪去。 麥彭仁波切說:不要剪他的頭髮,要綁成像文殊菩薩一樣的五絡。 他給我一個文殊灌頂,並說:你的所有來世,我都會照顧你。 就在他圓寂前,特地用他修持所依物的佛像,給了我智慧本尊文殊的身、語、意加持。 每當我傳法或修學時,總覺得之所以能獲得些許了解,全歸功於麥彭仁波切的仁慈,他是文殊的化身,我絕對肯定這點。
“至心頂禮文殊尊,仁慈引生吾善念;亦向善知識頂禮,仁慈使吾漸增上”。 就像寂天菩薩的這些話,我一出生,就馬上見到人身的文殊菩薩,他未經請求即仁慈地攝受我,這應當就是我生平故事的核心所在。
以下摘自《明月》宗薩欽哲仁波切所作前言:
我必須坦誠,直到如今,我還不太清楚對頂果欽哲仁波切的情感,是真正的虔誠心還是某種執著心,因為真正的虔誠心,如密續上所說,是超越世俗概念 的。 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祈願能具有真正的虔誠心,即便是我祈願的這種能力,也是完全受到仁波切的影響所致,他對他上師的崇敬與虔誠心,是 如斯令人感懷。
有一回更是特別,是頂果欽哲仁波切和我們一群人在東藏旅行時。 歷經一段艱辛旅程後,我們抵達了德格更慶寺,有數千人聚集,只為一睹仁波切。 某一刻,有位看似無賴的年輕人靠近他,手裡拿著一堆看似臟破布的東西。 當時有太多事情了,讓我沒留意到這位年輕人笨拙地揭開破布、露出一尊文殊菩薩像來,還邊咕嚕著一些我沒聽清楚的話。 但祖古貝瑪旺賈聽到了,彎下腰來對仁波切耳語了幾句。
幾乎在當下我盯著仁波切看,他大出我意料地像個嬰孩般失控地啜泣起來,彷彿心碎了一般。 我們全都嚇了一跳,之前我們甚少見到他哭泣,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時光彷彿停止了般。
後來,我才知道是什麼事讓仁波切如此感動:那位年輕人所獻上的佛像倖存物,曾屬於他最敬愛的上師之一麥彭仁波切個人的修法所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