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真正的人生,从认识自己开始

木心 / 文

没有人,也没有神,有资格听我忏悔。人只能写写回忆录。谁有资格写忏悔录?写什么忏悔录?!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等,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就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人要想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继续。

文学是不许人拿来做忏悔用的。忏悔是无形无声的,从此改过了,才是忏悔,否则就是,至少是,装腔作势。要忏悔,不要忏悔录。一个文学家,艺术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什么主义,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读者、评家误解的,标榜的,作者不过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者自己标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

王尔德不错的,但一标榜唯美主义,露馅了。你那个“唯”是最美的吗?人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现实主义,他光火,但有教养,说:“从最高的意义上,是。”凡概括进去的,一定是二流三流。不要去构想,更不要去参加任何主义。大艺术家一定不是什么主义的——莎士比亚什么主义?

要说笑话是,也不要说:“我来讲个笑话。”

人生和艺术,要捏得拢,要分得开。能捏拢、分开,人生、艺术,两者就成熟了。捏不拢,分不开——大家过去不外乎人生、艺术关系没摆好,造成你们的困境。怎么办?捏拢,分开,学会了,学精了,就成熟了。生活大节,交朋友,认老师,与人发生性关系,生孩子,出国,都要拿艺术来要求,要才气横溢。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文学的巨人。对巴尔扎克,不能用什么主义去解释了吧。

面对他,思想的深度,文体,都免谈。谈这些,太小家气——哈代,你要纯性地读,狄更斯,充满友情去读,托尔斯泰,可以苛求地读。可是我读巴尔扎克,完全放弃自己。用北方话说,豁出去了。由他支配,我没意见。他的小说,忽然展开法国十九世纪生活。艺术家不反映现实。现实并不“现实”,在艺术中才能成为现实。现实是不可知的,在艺术中的现实,才可知。他的手稿,据说是全世界最潦草的。

他写作时穿着浴衣,蓬头垢面,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声说话,是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吵架。十九世纪的墨水干得慢,要用吸墨纸,吸墨纸也是二十世纪初才流行,所以巴尔扎克用粉吸墨,像爽身粉、胡椒面。写个通宵,他就把粉洒在稿纸上,叫道:“好一场大战!”他是整体性的渊博。社会结构,时尚风格,人间百态,什么都懂。法国小说家中要论到伟大,首推巴尔扎克。他的整个人为文学占有,被作品吸干。人类再也不会有巴尔扎克了。所幸我们已经有他。

艺术充满艺术家的性格,比肉体的繁殖还离奇。维特、哈姆雷特、贾宝玉、于连,都流着作者的血。我喜爱于连,其实是在寻找司汤达——上帝造亚当,大而化之,毛病很多;艺术家造人,精雕细琢,体贴入微。

福楼拜读了莫泊桑的习作,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你这些东西表示有某种聪明,但年青人,记住布丰的话。‘天才,就是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心用力去写吧。”福楼拜首先要莫泊桑敏锐地观察事物,“一目了然,这是才情卓越的特权”。福楼拜的“一字说”,当然很有名:“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这是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结果全世界的文学家都记在心里。我也记在心里。

以我的经验,“唯一恰当的词”,有两重心意:一,要准确的。二,要最美妙的,准确而不美妙,不取,美妙而不准确,亦不取。浪漫主义者往往只顾美妙而忽视准确,现实主义者往往只顾准确而忽视美妙,所以我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

经验:越是辛苦不倦找唯一的词,就越熟练。左顾右盼——来了,甚至这个词会自动跳出来,争先恐后,一个比一个准确,一个比一个美妙。写作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静静的狂欢,连连的丰收。

怎样达到此种程度、境界呢?

没有捷径,只能长期的磨练,多写,多改。很多人一上来写不好,自认没有天才,就不写了,这是太聪明,太谦逊,太识相了。天才是什么呢?至少每天得写,写上十年,才能知道你是不是文学的天才。

凡是得到世界声誉的苏联作品,都是写“人性”,尤其是帕斯捷尔纳克。所谓继承本国传统,吸收外国经验,都是空话。什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还是不如“人性”为何物,只会向怪癖的人性角落钻。回头再看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不是什么“自然主义”,什么“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秉西方人文的总的传统,写“人”写“人性”。追根溯源,就是希腊神殿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动物不要求认识自己。动物对镜子毫无兴趣。孔雀、骏马、猛虎,对着镜子,视若无睹。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

一,改善完美自己;二,靠自己映见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要找伴侣,找不到,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

艺术的功能,远远大于镜子。艺术映见灵魂,无数的灵魂。

论小说,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还分得清。诗、诗人,本来是糊涂的,若要把某诗人归于某派,其实难。这也是诗的好处,诗人占了便宜。上次讲过画小孩最难,小孩通体不定型,不易着笔,诗人便是小孩,没法归类于派别。

纪德在《地粮》中说:“有个好公式: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这是基本的。这就是风格。

夏尔·波德莱尔,不属于什么派,不属于什么主义。这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向来称波德莱尔是“恶魔的诗人”,诗人是纯洁善良的,怎会是恶魔?我觉得对——事物有各个面。过去的艺术只有一面景观,波德莱尔显示另一面景观。

有神性的一面,还有魔性的一面。波德莱尔对魔性有特殊的敏感。神性是正面的诗的素材,已用得太多。魔性,别人还看不清时,波德莱尔已先看、先觉、先用,先成功。但回头看,波德莱尔还是位天使。他是站在现代诗门口的铜额的天使。其实他的手法还是老式的。

现代诗,波德莱尔开了一扇门,兰波开了一扇门。此后,门里涌出妖魔鬼怪。但波德莱尔和兰波可以不负责任。

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木心: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

文章来自网络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第一次和木心见面,人比较多,也比较拘谨,两个人客套一下,很遗憾没有建立主题。后来我回去再看他的书,非常激动。第二次见面就坐在他旁边。我说木心先生,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想跟你聊聊家常话。他一看我说“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我说有尼采、托斯陀耶夫斯基、福楼拜。大概从那一刻开始,到他去世,我们这个话题就没停过。——童明

2.有一次和木心去逛旧货店,他买了几个小玩意儿,一个袖珍银质烟灰缸,一枚铜书签,别的则忘了。记得当我们在众多旧物摊位之间来回走的时候,木心说:“哎,买旧东西多不景气,应该像古希腊人那样,买虎,买豹,才有意思呢,你看豹子多好看,多神气!”——曹立伟

3.一九八九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陈丹青

4.木心先生是一个儒雅、整洁、完美主义的老先生,他讲普通话,也会讲上海话,常有英文单词蹦出来,声音轻软妥帖。没聊多久,就发现他老人家很幽默。我说,我们见你很紧张。他说:“你们紧张,我也紧张呀。”——孔明珠

5.我们曾经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彻夜谈天,在我家,从下午到早上7点,我粗鄙得很,完全不是他的交谈对手。但他居然可以面对我这样一个愚笨的人,把话题层层递进深入,让你不断地产生好奇心,不断被他的话题吸引,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催眠。我至今还记得,他的眼睛居然是不疲倦的,闪闪发光。有一个人说他的眼光没有年代感,没有年纪感,我太喜欢这个说法了。看一个人的眼睛,你不知道他是30岁了还是60岁了,这很不可思议,但这是真实的。——曹立伟

6.初见木心先生,晚餐后,先生给黄帆和我看他的画册。到“榕荫午雷”一幅,先生手指浓云密布的空中一方乍现的天光:“画到这里,我得救了。”“我得救了”四个字,先生说起来是带着笑容的,一副跌宕自喜,打心眼里开心的样子。我后来知道,那边是他日常的神情,却当即令我想起另外一层意思。——仲青

7.木心不愿意写自己的传记(但不反对别人写),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美学原则:艺术家的传记,最好是艺术家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故事里完成。读木心的作品,不妨留意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是一种文学化了的传记。——童明

8.“你看里面的蜜蜂,多好看!”地上一只破碎的瓶子,里面一只蜜蜂在舔食什么残存物,阳光穿瓶而过,“肢解”着那蜜蜂,显得光怪陆离了,木心说:“以后写我,就要这么写,不要写什么身世啊、经历啊什么的,就这么写,才好!”——曹立伟

9.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像样工作,便是与木心的单位合作,布置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馆)内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木心任总体设计,我担任展墙插图。一次谈到广告,对于五颜六色的广告,木心鄙夷地表示“反而一副穷相!西班牙的广告一律黑色,贵族气派”。我不明白的是,那年代何来广告?更不用说西班牙广告。继而木心暗示他通晓音律,精于键盘,曾经在兰心大戏院独奏钢琴。我问他最喜欢的钢琴作品是哪首?木心略有思考:“弗朗克的《交响变奏曲》。”我默然。这位冷僻的法国外省教堂管风琴手的作品,即便今天也鲜为国人所知。木心继而评论起达利来。萨尔瓦多·达利为80年代初始介绍到我国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1975年木心双手托着尖下巴,倚在简易工作台上评论道:达利好是好,有点装腔作势……更令我钦佩不已的是每周政治讨论,木心带领大家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他竟能如数家珍随口道出某一页第几段的内容。——夏葆元

10.一九七六年的一天,木心约请了我们几位至友,到吴大姐家,在她两个儿子的工作室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套极为特殊的艺术作品。说特殊,是因为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形式,这种技法。他可以极娴熟地控制这种特殊的肌理,完成大气磅礴的山川日月,江河大地,森林云海,是天地间的高大全。这是木心五十岁之际,特意向我们展示的五十幅精心之作,以期博得一片赞扬之声,却不料众人对他这种全新的艺术太过陌生,不知如何评说,都保持了沉默。——陈巨源

11.木心在防空洞里向我描绘,他上大学期间在南海旅游时,望着湛蓝的大海心潮激荡,竟脱下金戒指扔进海里,以表达一名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怀。记忆中,无论木心经受多少打击、劳作多么辛苦,下班后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冬天,他戴一顶黑色的鸭舌帽、系好围巾、披一件整洁的旧黑大衣,从容走向晚霞燃烧的前方;他还在极其有限的生活费中省出小钱,慰劳自己,如他喜欢吃“凯歌”5分钱一只的葡萄干面包、西海电影院对面小吃摊上的生煎包子,在夏季买一根8分钱的雪糕,立马像顽童般兴高采烈……这时,木心凸显了他单纯、幼稚、可爱的一面。——秦维宪

12.我们聊天,他很少谈及自己,特别是过往在大陆的生活。聊天多了,我隐隐感到他必然出身世家,或许享受过优渥的青少年,但是后来必然遭遇过肉体与心灵的折磨。他不谈的,我从不问,或许因为如此,他有时会主动透露一些。有次,我们一起去看了一场关于“文革”的影片,看完我一直说可怕。他跟我说,最可怕的并没表现出来,那是把人带进丑恶,所谓“改造”,是把人变成不是人。于是,他说到要抵制那种折磨,太难了。他曾经受不了,决定自杀。我听得屏气不敢出声。他继续说下去,他其实也不敢面对死亡,想来想去选择了投河。他走进河里,走到河水快淹没整个人的地方,勇气消失了,急急忙忙涉水回到岸上。他的讲述非常平淡,我听了后却一直忘不掉。——王渝

13.木心聊天充满灵感,妙语如珠,说到即兴起来,几乎像个孩子。他讲笑话后,众人大笑后,他本人也笑的不行,本能的顺势做出奇怪的动作,就是身子往后一退,抬出胳膊盖住自己的脸,防范被人打的样子。——曹立伟

14.木心有一个特点,这个是再未遇见第二个人有的那种能耐——能把谈话永远聊下去的能耐。彻夜的聊,都不会觉得话题灯枯油尽,他有这个本事。阿城也很健谈,但阿城的渊博,是他的见识丰富,在自己熟知的范围里兜圈子,听的人很难插嘴。木心不是这种风格,他不会让你觉得你什么都不是。他会是模模糊糊、慢慢吞吞,非常家常得就把事情谈得非常远、非常丰富、非常深刻。他有本事去启迪另外一个人的灵感,让你在瞬间,至少在跟他谈话当中,你觉得自己比平常的自己要聪明多了。——曹立伟

15.木心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寂寞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了,他又烦。——陈丹青

16.他一发表作品,误解就来了——他以为这样清通明白的作品,大家会懂的,可是当时台湾大部分读者的回馈,失之千里。他很苦恼。我知道这是刚发表作品的人都会有的感觉,就跟他讲,出名一定是被误解的,还早呢!他听了一机灵,若有所思地笑,回去后给我电话,说,这倒是个说法。他从此好像释然了。后来他就把这意思写成一句话:知名度来自误解。你们没见他刚发表作品的兴奋。快六十岁的人,喜滋滋看自己印成铅字的版面,所有《华侨日报》、《中国时报》的副刊,只要有他一个角落的文章,他就剪下来,用手艺粘贴成很好看的版式,然后我陪他去唐人街复印,分送给大家。我们一老一少坐在书店地上数那些复印件,他就说,古人成语真好:“坐地分赃”,一定要有“坐地”两个字!——陈丹青

17.我曾半开玩笑的跟木心先生说:“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他笑了笑,回答说:“群众没有观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对木心先生反感的地方,就是他说:“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我这样出身的人,对这种讲法非常“反感”。 我是坚持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我的圣经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对于文章不是写给人看,写给上帝看,对这样的文学家我是对立的,所以那时我很反感。——章学林

18.讲课中,木心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陈丹青

19.《瓷国回忆录》他还是动手过。那天他很严重地给我打电话,声音在发抖。他从来情绪稳定,很沧桑的声音,这次不然,他说丹青啊,回忆录开始写了。我说好啊,他说你有时间吗,我读给你听,然后就很端正地念。真有点像托尔斯泰长篇那样,字句不玩精炼,实打实写细节,好多长句子、形容词……写的是什么呢?一上来就是监狱里放风的时刻。——陈丹青

20.我想,假如我掉到水里去了,岸上站着我父亲和木心,如果我又浮到水面,看到他们两个人,我会从我父亲的眼光,看到对我的安全的关怀,觉得你有没有呛到水还有危险吗。但木心,他会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你,并且祝贺你,你终于浮上来了,你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经理,这个经历是宝贵的。——曹立伟

21.他常常谈起《世说新语》里面的嵇康和孙绰,对嵇康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非常赞美,一方面觉得有点可惜,他说《世说新语》里的身份对嵇康的评价是对的,死容易,而活下去难,所谓牺牲就是想做的事终没有做成。他说他研究过自杀,年轻时几次差点自杀掉,实在忍不住还是拼命忍,反正人终归要死,何必着急。——曹立伟

文学回忆录(上.下册) 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蒋方舟/文

版画家章学林60年代从浙江美院毕业。1980年来到美国,认识一个叫做木心的漂亮老头。木心写作,写得好,章学林很佩服。后来,章学林却对木心有了不满:“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

木心立即回应:“群众没有观点。”

章学林很气愤,他是延安文艺影响的一代,接受“文艺是为了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七十年代还做过《华主席和我们心连心》的版画,听到这样的观念当然愤怒。二十年后,在木心的遗作《文学回忆录》的首发式上,章学林承认,木心说的是对的。

准确地说,《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讲义。

80年代末,一群大陆、台湾的艺术家、作家来到纽约,便把他乡做故乡,聚在一起。画家张郎郎对于这批人有个描述,很精到,他说:“没有现代嬉皮那么疯狂。属于古典雅皮。文化张扬,作风浪漫,生活清苦。”

艺术家们到了美国,一下子从“未来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的共和国语境,掉入了“边缘人”的地位,不适应之余,对于艺术与智识也有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时的陈丹青看到木心的作品,觉得非常惊艳,介绍给阿城,阿城看了他的画作,觉得好极妙极,又复印了一叠寄给何立伟……大隐隐于纽约的木心,就这样被这群华人艺术家们知道且仰慕,他们时常去木心家中串门聊天至晨曦,最后索性央求他开授正式文艺课。

文学课就这样开起来了,像是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自言“若丧家之犬”。木心带着学生,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做时空的徜徉,行过之处,有情有义。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木心说自己不如乔伊斯阔气,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若以孔子弟子类比,那么陈丹青一定是颜回了:聪明过人,身体力行,任劳任怨。每堂课都写下翔实的笔记,五年的课程一共记录下厚厚的五大本,也就成了《文学回忆录》。

陈丹青写道,木心刚刚教他们的时候,惊讶道:“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是啊,原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木心是乌镇人。出生于1927年。

那一年,国共分裂,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内忧外患,注定是个大时代。乌镇很快就沦陷,由汪伪政府来统治。

但大时代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得轰轰烈烈,木心的童年似乎没有受太多的影响。他自己描述,“我们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他的童年就是读书,读孔孟、读诗词,也读外国翻译小说。看画,看山水,看水墨,也看西洋油画。

旧时的富裕人家都有这样的习惯。棋圣吴清源的自传中,写他们兄弟几个在家中聘了家庭教师来背诵四书五经,不去上小学堂。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在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里,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可童年的吴清源似乎并未收到任何影响,宅门一关,生活中仍然是只有下棋。

大时代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电影里的革命中永远一呼百应,可在现实中,也不过是百人而已。除去那些弄潮儿们,大部分人只是时代的承受者,敌人来了,便谨慎苟且度日;敌人走了,继续谨慎苟且度日。

少年木心,真像是西洋小说里写的贵族少年——“万事皆足,只欠烦恼。”他描述自己的少年生活:“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十几岁之后,他结束了这样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到了省会杭州读艺专,后来又去了上海读美专。

1947年,内战如火如荼。一向只有羡慕别人生活跌宕丰富的富家少爷木心,成了热血青年,发传单,号召人民反抗政权。他俊俏如姑娘,却有一身极硬的反骨。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木心领导学生运动的结果,就是被当时的上海市长亲自下令开除,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章学林在80年代抱怨木心没有革命意识,其实,革命不过木心生命中一小段行程而已。他后来写道:“我年轻时,常常听说有人妻出走——中国只有一个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国许多娜拉走过一条路:去延安。”

木心并非没有革过命,只是发现革来革去,成功与否,都是革了自己的命。若不成功只成仁,那是圆满,是死;若成功而没成仁,那革命者成了当权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东西消失,那亦是死。

木心自言:“从十四岁写到二十二岁,近十年。假如我明哲,就该‘绝笔’,可我痴心一片,仍是埋头苦写。结集呢?结了,到六十年代‘浩劫’前夕正好二十本。读者呢,与施耐庵生前差不多,约十人。出版吗,二十集手抄精装本全被没收了。”

他二十二岁那年,刚好是1949年。那时,张爱玲对苏青预言道:“来日时势变了,人人都要劳动,一切公平合理,我们这种人是用不著了。”

木心也意识到“我们这种人是用不着了”,却仍是坚持写着。直到文革,他的所有文章全部被缴毁。可以想象,木心这样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人,生活在太平年景尚难如鱼得水,生活在火热的文革时代,会有多么痛苦。他写道:“文革期间,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我实在气愤:他也配对海涅乱叫。结果我被批斗。”

他文革被囚禁18个月,在白纸黑色的钢琴键盘上无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在理应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诗。对于文革,木心在文章里从未控诉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以及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临终前,陷入了谵妄,时常认不出人,也说不出有条理的话,他对陈丹青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可见并非文革不恐怖,也并非他已用强大的艺术修养打败,他只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克服这梦魇。

文革过后,木心先在大陆住了一阵。后又去了纽约,晚年回到故乡乌镇。

木心少年时受了文学的启发,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于是背起行囊,把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跌宕入戏,所有的跌宕又成了篇章,成了写作题材。一生由文学出发,最后又回到了文学。

木心说:“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这话听起来悲凉,但或许是对的。木心死在乌镇,乌镇是个小镇子,殡仪馆也是小小的,挂着俗怆的绸布和标语,看起来十分可笑。是陈丹青赶来,花了两天两夜,才布置成体面得体的样子——连死都是如此。

陈丹青果然像颜回。孔子差点被杀,而颜回又和大家走散了。等到颜回终于赶上大家,孔子说:“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回道:“子在,回何敢死。”颜回的存在,不仅是完全顺从,也是为了延续老师的鲜润光辉。

任何时候的传道授业都是危险的,传道的“道”越是至诚至善,这种危险性甚至越大,如木心所说:“山下坐着密密麻麻的平民。谁顿悟耶稣在讲什么?两千年来,也极少有人明白耶稣说这话出于什么心态。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恶意的误解转为饱含恶意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至诚至善的道,总是教人牺牲。《十诫》里讲不可跪拜侍奉其他的神,是讲牺牲。《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讲牺牲。

木心的老师福楼拜说:“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这是讲对于生活的牺牲。

木心说:“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现代人的失败,就在于不肯牺牲:“来美国十一年半,我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高雅、低俗两不误,艺术、人生双丰收。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

他没有子嗣,晚年避世又避人,身边只有两个年轻人在照顾。避于莫干山写作,提笔如轻叹:“是我在寂寞。”

寂寞不只是生活上,也在文化史上。我们的文学史是一片封建王朝的沉疴,一片火热革命后的废墟,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打通中西文化,重新理解方块字,展开一幅完全不同的壮阔组图。直至今日,我们对木心仍是保持着警惕的崇拜,大陆文化界对他几乎噤声,这是源于他的陌生,还是我们的无知?大陆评论家们不熟悉他的腔调,把他的曲高和寡误以为是“木心的尴尬”,认为高不成低不就,既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那又何妨,如他自己所说,他本来就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反正都是误解。

李白有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木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大雅。能用一派衰败的文明气脉托举出他的雅致,亦是我们的幸运。

木心: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文章来自网络

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他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在中国大陆,因为那首《从前慢》,他开始被众人所熟知;

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不屈从于威权,不妥协于功利;

他凭着一身才华和倔强,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他,就是木心。

人生,从认识自己开始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

孙家乃望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

木心小时候,家里佣人清洁厅堂,换下案上宋瓷,摆上明代官窑。木心母亲见了,赶紧阻止:“明代东西都拿出来了,快收回去。”家境之殷实富裕,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时代,富家子弟通常的道路是学法律、当医生、或者继承祖业,偏偏木心对于这些“正道”不感兴趣,他想做一个画家。

就在八岁那年,早慧的木心在家中读到了一本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书——《米开朗琪罗传》,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木心在《海峡传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初读《米开朗琪罗传》,周身战栗,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了。”

童年的木心,对于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似乎已经不再犹疑:做米开朗琪罗这样的艺术家。

1946年,木心考上了上海美专,跟刘海粟先生学习油画,从此跨进了艺术之门。

此去经年,纵使贫困落魄,纵使九死一生,他的艺术之梦从未丢失。他历经劫难,初心不改,终成一代大师。

木心先生说过,“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从职业选择来说,木心在八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自己。更难得的是,他终生没有背叛自己。

后来,木心告诫年轻人:“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文革时,木心因言获罪,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多年来用心血浇筑而成的文学、绘画作品被焚毁殆尽。

他被囚禁了18个月,其中煎熬无人能懂,但他从未说过半句怨言,只留下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白天,他清洗下水道、打扫厕所,从事着最为肮脏卑下的劳作;夜间,他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字的狱中笔记。

他还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他的65万字手稿里,没有悲愤和诅咒,没有抱怨和控诉,满满的都是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

他并不欣赏老舍那样以死殉道的做法,他欣赏司马迁,以生殉道。他说:“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艺术是他灵魂的庇护所,帮他在遭受欺凌与屈辱的时候,保持了高贵的样子。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正是心中不灭的“诗和远方”,帮木心挺过了“眼前的苟且”。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979年,木心平反出狱。拂去浮尘,珍珠的光芒立马显现。

他先是受邀做了《美化生活》的杂志主编;然后,又担任了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后来,又做了上海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木心的事业,一下子辉煌灿烂起来。

但就在这时,他作出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去美国。”

因为这四年里,他看见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变得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

“他们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诩为精明,觉得从前太幼稚,现在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但就此变成了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木心不愿成为这样流俗的人,他说:“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我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982年,木心来到纽约,为解决生计,他替犹太画商绘制波斯细密画。

经济上捉襟见肘,但他还是要把日子过得尊贵雅致。

他为自己剪裁制作衬衫、大衣,他把灯芯绒直筒裤缝成马裤,钉上5颗扣子,用来配马靴。无论上班劳作多么辛苦,下班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说:“吃了再多苦头,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我们在世界上,无非要保持这样一点态度。”

终于,他的画逐渐得到业界认可。1984年,他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他的33幅水墨画。木心的生计从此“安定”下来。

后来,他的非凡成就已为世人所共知: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20世纪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他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这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即使经历再多劫难,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妥协退让。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也一辈子清醒纯粹。

他最终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化上,更可贵的,是在做人和修养上。

一次在餐馆,陈丹青问邻座是不是意大利人,一问,果然是,丹青有点得意。于是木心提醒道:“你刚去过意大利,你想证明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

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

木心说:“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先生回到乌镇后,没过多久就病倒在床,负责照料他的,是两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年轻人,小杨和小代。

木心过世后,陈丹青问:“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你俩对先生这么好?”

小杨看看小代。停了片刻,小代缓缓地说:“你知道的,丹青老师,我们在外打工,就是两条狗……到这里来,先生把我们当人看。比方说,我做对了事情,先生会夸奖我,我做错了,他从来不骂……”

“那他怎样呢?”

“他就教我下次怎么做,下次怎么说。”

木心先生是一个“看清世界荒谬”的智者。磨难中,他未曾屈服;盛名处,他觉得无趣。他眼里没有世俗的高下尊卑,他有的,是饱读诗书后的教养和历尽世事后的豁达。

木心语录

01.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02. 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我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03.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04.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05.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06.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07. 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

08. 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09. 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

10. 无审美力者必无趣。

11. 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12.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13.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14. 你要我毁灭,我不!

15. 他们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诩为精明,觉得从前太幼稚,现在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但就此变成了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16. 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艺术家不写自传的

木心:“不是说快乐的时候就画快乐,欢喜人就画人,没有这个的。欣赏古典画、浪漫派等等历史上所有的画,都不要基于艺术家是在写自传,他不写自传的!”

哲学家也是如此。

泰戈尔、罗素、木心、杨绛,都有在揭露人性的丑陋,人间的百态,爱情婚姻里的种种问题,以及命运的冲击,人世的沧桑等等。他们娓娓道来,观察人性的同时,揭示真理。这些是一个哲人每天都在观察和思考的事。

哲人对人性的思考,对整体的思考,是每时每刻的,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这些。

他思考这些不是在写自传,不是因为他过得不好,他不写自传的。

事实上,他们都过得很好,泰戈尔是金克拉科塔的地主,拥有很多地产和家业,一生都很富有。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更是令人羡慕。但她照样写了很多揭露人性和揭露所谓情爱的格言。

木心几乎从未直接描述自己在“文革”中被关进牢房,以及住在到处污水的防空洞中受的罪,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往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有比这强烈的多的事要做。

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期间,乌镇被日军占领,茅盾离家,委托他的老友代管老家的房子。木心就是在这期间发现茅盾图书馆的:

“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老宅很普通,一层楼,砖地、木棂长窗,各处暗沉沉的,再进去,豁然开朗,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淡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的“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至自命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争,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琅嬛福地了。”

木心读遍了这里的书,从西方哲学和文学,读到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剧本。

后来木心听说乌镇要重修茅盾图书馆,还感叹道:“可惜那许多为我所读过、修正装订过的书,历经战火,不知所终了……”

木心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个由防空洞改成的、单独监禁的地牢里,写下了65万字的手稿。

难以想象的是,在那种严酷和受监视的环境下,他居然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正反两面写下了65万字的笔记,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难以辨认。

在木心看来,这是在“完成一个天赋的任务:“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犹如《圣经》所说:“吾为真葡萄藤,吾父乃葡萄栽培人,吾不结果之枝皆被吾父截去,结果之枝吾父则精心修之,以期结出更多果子。”(《约翰福音》第15章)

木心并不考虑是否会有读者读到他所写的东西,木心在笔记里继续他对绘画、音乐、文学以及哲学的探讨。这些讨论的源泉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他从茅盾图书馆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他并没有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的还是文学和哲学的探讨,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好葡萄藤”,这是他的天赋使命。他多次强调“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

木心:醒悟的人都有一个特征

醒悟的人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心怀悲悯。

能够透过人间苦难去思考什么是伪善、罪恶、公正与道德。

冷漠和麻木的人是不屑于做这些事的。

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

——木心《文学回忆录》

莲花生大士: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

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

覺醒心既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

最初,它並沒有起源而是空性的;
中間,它沒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
最終,它沒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

這空性並不是由任何事物所製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覺知。當你看見了這點並認出空性的時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於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會對實相的根本狀態生起定見,也會徹斷對智慧的困惑。

有著明覺的這個覺醒心,並非由任何物質所造;覺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這是很容易了悟的萬物本性,因為這本性不必在他處尋得。這即是自心本性,而這本性並非由某種可攀執的實質感知者和所感知對境所組成。

自心本性使常見與斷見的界限邊見消失了,在這樣的本性中,沒有什麼需要覺醒;證悟的覺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覺。

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會下墮到地獄,明覺本來便是清淨的。
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需要實踐的修持,其本質即是自然覺知的。

這個本然境界的殊勝見地就在你自身內,這是無法從他處尋得的,你必須如此生起確信。

仁珍千寶仁波切:噶陀派不拘一格的傳人認定

仁珍千寶仁波切開示:

噶陀派轉世、傳人的認定,有史以來與眾不同,由開山起到20年以前,未有任何爭議、大家尊重,如:

(1)開山祖師噶當巴德夏認定三位乞丐。其時講經說法時人群聚集,三位乞丐(來自現今馬爾康)趴在遠處的樹上聽法,法會圓滿後,上師說:「今天傳法是為了佛堂外的三位乞丐。」召過來這三位陌生的乞丐,後來成為三聞即解脫者,弘揚噶陀派教法、建立百多座噶陀派寺院。

(2)大官也成為傳人。羌秋崩(1284出生)為仲塔萬戶的王子,有權有勢,在家人、40歲學習佛法,44歲成為傳人,興建108座寺院,弟子眾萬人現虹光身。

(3)異族內也有轉世活佛。喀瓦卡博南卡確吉將參(約1404?)來自雲南的漢人乞丐,剛成為傳人時連句藏文都不會說,很多人批評噶陀派瘋了,但噶陀弟子們堅信上師的決定,傳人閉關三年後出關,不僅藏文無礙、熟悉經續,成為一代宗師,於雲南地區蓋了不少寺院。

其它漢族的傳人有: 嘉喇札西仁欽、嘉敦更噶札西。

同樣的蒙古族等,也有過噶陀派的傳人。

般若佛母心咒(般若波罗蜜多心咒)、般若吉祥真言、般若无尽藏真言

文章来自网络

般若佛母心咒(般若波罗蜜多心咒)

Namo  sarva  jñāya
那摩    萨尔瓦  nia亚
归命     一切     智者

Namo  ārya  avalokitesvaraya
那摩    阿ri亚  阿瓦罗ki帝索ra亚
归命       圣         观自在菩萨

Namo Prajñā-pāramitāya
那摩   pra吉nia 巴ra米达亚
归命       般若佛母

tadyathā, 
达帝牙他,
即说咒曰,

(om)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om)嘎dei 嘎dei  巴ra 嘎dei 巴ra  桑m 嘎dei  布帝    梭哈
(om)去        去     超越   去   超越  一起   去    觉悟    成就

功德利益

依般若之力即可超越无明、恐惧、贪爱,超越贪、嗔、痴,不受一切系缚,证悟空性,圆满菩提圣果。

经载:般若波罗蜜多咒即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般若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同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存不名为失利。“

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何以故?

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因是咒,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十方现在诸佛亦因是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因是明咒,十善道出现于世,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因菩萨故,十善道出现于世,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若诸佛不出于世,但因菩萨故,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出现于世。譬如月不出时,星宿光明照于世间。如是,憍尸迦,世无佛时,所有善行、正行皆从菩萨出生,菩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咒,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何以故?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恶不善法,能摄生长诸善法故。”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何以故?过去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已证无上正等菩提;未来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诸佛,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今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十善业道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惠施、受斋、持戒等法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等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五眼、六神通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独觉及独觉菩提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菩萨摩诃萨及菩萨摩诃萨十地等行出现世间。

“憍尸迦,依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咒王故,如来、应、正等觉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世间。

般若佛母名咒

Mahā Prajñā-pāramitā
马哈 pra吉nia 巴ra米达
大        般若   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曾于吉州,以此真言,击退围城群盗。

般若吉祥真言

om   Dhih   śrī  sruta  Vijaye svaha
om     帝     师ri 苏如达 vi加也  梭哈
om 种子字 吉祥  听闻    最胜    成就

般若无尽藏真言

Namo Bhagavati  Prajñā pāramitāye 
那摩     巴哥瓦帝   pra吉nia 巴ra米达也
归命      博伽梵           般若佛母           

tadyathā,
达帝牙他,
即说咒曰,

Om Hrīh Dhīh Śrī  Śruti    smrti  Vijaye Svāhā!
om  赫ri    帝   师ri 苏如帝 斯mri帝 vi加也    梭哈
om   种子字    吉祥  听闻     记忆    最胜      成就

Hrīh 观音种子字,Dhīh 文殊种子字。

果滨居士 教念:

此真言出自《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此外,《房山石经》亦收录此陀罗尼,载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此经亦备受明代云栖莲池推崇,莲池大师将此咒收入《诸经日诵》,作为该派门徒必修功课之一。

此真言常附录于《金刚经》文末,象征《金刚经》诸法皆空之德。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

佛陀对般若无尽藏真言的赞叹: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世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馀。

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馀人叹之能尽。若欲修行般若法者。一食斋戒香汤洗浴。著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馀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

般若佛母心咒功德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Prajñā-pāramitā)亦名般若观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第一波罗蜜菩萨,是佛教中的女性本尊,般若佛母代表般若波罗蜜,由于般若波罗蜜能孕育诸佛,为一切如来之母。汉传佛教中属十波罗蜜菩萨之一;藏密事密中为女性的般若波罗蜜佛母,又称“般若佛母”,密号大慧金刚,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中央,或虚空藏院之内列南侧。是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信奉的《金刚经》与《般若波罗蜜心经》的人格化,同时也是《金刚经》与《心经》的护法神。

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所载之大明咒,亦为般若佛母之真言,表其能自度度他,同到彼岸,断烦恼无明诸障,而证涅盘之一切智,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令成就正觉,圆成佛道也。

般若佛母是观世音菩萨观修般若波罗蜜时所化现,代表观世音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与多罗观音本体相同,多罗为慈悲,般若为智慧。

般若佛母乃千手观音眷属,杂密记载中,此菩萨发愿拥护文殊菩萨,所以诵念文殊菩萨各种真言时,只要想要感召般若佛母,也可以感召到般若佛母。这是因为般若本为一体。

文殊(智慧)、虚空藏(记忆)、般若(般若波罗蜜)三尊菩萨,号称“智慧三尊”。

般若佛母在一般造像上,为一面、四臂或六臂,面貌姣好,丰胸纤腰,体态婀娜,披甲戴盔。较常见的四臂造像,中央两手合掌,或结无畏印与禅定印,另一手持《般若佛母经》(又称《圣般若波罗蜜佛母经》、《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阿利耶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一手持念珠,或者金刚杵上有一念珠,或坐或立,或坐于火中莲花(火,烦恼也;莲花,菩提也)。身着华丽的彩衣,佩饰众多宝饰,具足报身五种庄严。跏趺坐于莲花及日、月座垫上,日座和月座分别代表了胜义及世俗菩提心。六臂者,中央两手结印,其余四手分持念珠、《般若佛母经》、金刚杵、青莲等。由于宝剑是般若的象征,也有一手持念珠,一手持宝剑,两手在胸前合掌,另两手在腰际持《般若佛母经》。

般若佛母有护法神“四姊妹天女”,名为“惹耶天女”、“微惹耶天女”、“阿尔多天女”、“阿波罗尔多天女”,代表常乐我净,有时是“一兄四姊妹”,加上兄长“都牟卢天”。“一兄四姊妹”同时也是《楞严经》、大白伞盖菩萨、文殊菩萨的护法神。

禅门常以金刚藏王菩萨(力量,本体为普贤)、金刚般若佛母(智慧,本体为观音)作为金刚不动佛的胁侍。

民间相传,般若佛母以八月初八为生日(本体为绿度母,八月初八即绿度母生日),十二月十二日巡游人世,故应在此日多诵念《般若佛母经》(即是《心经》)与《般若佛母无上真言》(即《心经》后段的无上咒、无等等咒)或《金刚经》与般若佛母的各种真言。

藏传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的藏名是Sharpyinma,属于事密部本尊,有白色、黄色、二臂及四臂等几种化相。般若母既是空性的本尊,也是极为有力的除障本尊。

西藏相传,般若佛母化身为狮头人身的狮面空行母,帮助外道斗法的莲华生大士与巴日译师。

般若佛母有一个四句赞颂非常著名,在西藏寺院中传统中,每在诵《般若心经》前,先诵此四句礼赞文。这四句礼赞文是释迦牟尼佛在未示现成佛前,为自己的生母所撰著的礼赞文,所以其缘起十分殊胜。

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 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
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般若佛母是所有般若经典的主尊,也是空性之本尊。在佛教中,般若智慧被称为三乘之母,无论是解脱或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智慧。如果跟出离心结合,则得解脱之果;如果跟菩提心结合,则得佛果,所以叫“佛母”。是人格化的代表空性智慧的佛母。

般若空性智被喻为“佛母”,由于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皆必定由般若空性智所生出,所以般若空性在仪轨中被称为“三世诸佛之母”。

上一世的赤江仁波切,是帕绷喀大师的心子,在圆寂前让侍者陪同绕拜甘丹寺一周,然后坐在椅上面对拉萨市,诵了一遍般若佛母心咒,然后喝了一声“呸”,便坐化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就是罵了廣欽老和尚

摘自《 如何化解仇恨 》

廣欽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曾有位法師寫了很多文章批評他。

當別人拿文章給他看時,他沒有罵說:「那個法師是個魔鬼,我不是這樣的人,怎麼罵我罵成這個樣子,那還是個法師嗎?」

老和尚反而向大家道歉說:「你們不要難過,他罵的是我,我是應該挨罵的,因為我業障重,拜佛不夠,修行不夠,我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也對不起那一位法師,讓他起煩惱,我要向他求懺悔。」

因為他的胸襟如此寬大,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敬,當他圓寂火化時,沒有發通知告訴大家,卻有幾十萬人前去感念他,連那個寫文章罵他的法師也去了。

那位法師寫文章時,覺得自己罵得很對,但是聽到廣欽老和尚的反應後,他覺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就是罵了廣欽老和尚,而這已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了。

莫扎法王:即身成就肯定是有的

寧瑪巴 噶陀寺 莫扎法王:

任何一個修行者都可以成就的,即身成就肯定是有的,在家人一樣可以即身成就,這個是有案例的:

我小時候經常為了噶陀寺去化緣,在德格那邊有一個老頭,他是念了六字真言,虹光身成就的。

他的上半輩子可說是無惡不作的,經常以打獵為生,後來覺得自己罪惡深重,然後斷惡行善,改變了自己一切的錯誤,開始行善積德,一直念誦六字真言,最後虹光身成就,只留下了頭髮和指甲,當時還有一個人把他的頭髮和指甲戴在自己脖子上當作護身符。

當時我十七歲,蔣揚欽哲確吉羅卓仁波切跟我說,現在還算是很好的時代,因為德格那個地方還有虹身成就者,這個老人只會念誦六字真言,而且上半輩子都是打獵為生的,但是只要努力,只要有信心,也是可以成就的,並且可以是虹身成就!

杨绛: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杨绛先生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不去抱怨,不怕孤单,努力沉淀,世间皆苦,唯有自渡。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幸福,一半争取,一半随缘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愿你内心山河壮阔,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大乐莲师心咒

文章来自网络

大乐莲师心咒

Om  Guru Maha Sukha Siddi Hum
om    古如  马哈    苏卡    悉地    吽
om   上师    大        乐      成就 

缘起

大乐莲师是莲师寂静身的示现,也是莲师十三个化身的根本本尊,缘起是莲师即将离开藏地,前往罗刹国调伏有缘众生,以藏王为首的臣民们都不舍而嚎啕大哭,莲师以大悲心宣说了祈祷文,名为「桑巴伦祝」(愿望成就),令未来具信的弟子,透过祈祷莲师而满足现实与究竟的一切求愿。包含莲师药师佛、莲师财神、莲师无量光佛等修法,而大乐莲师则是其根本主尊。

大乐莲师顶戴班智达帽,着红色僧衣,呈现禅定坐姿,表征「戒定慧三学」。班智达帽代表通晓一切之智慧、僧衣代表持守清净戒律,禅定姿代表安住于不着一切的无边定境。能使见者,起欢喜心,消除自己瞋怒及无明。

修持大乐莲师,可永不离开莲花生大师之护佑,能除去违缘,消除内、外、密之痛苦,聚集入世、出世之安乐,并能获得人天福报得一切智,不受非人侵扰,消除一切灾障、罪业,得甚深智慧,处于恒常存在的大乐之境速,而得究竟解脱。

大乐莲师的「大乐」,一是指慈悲,二是指空性,大乐就是慈悲与空性无二无别之乐。圆满证悟空性以后的乐才是大乐,也是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乐,获得佛果时的乐。因此,大乐莲师,即证悟了慈悲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莲师,是获得了佛果的莲师。

德达林巴所掘伏藏大乐莲师

大岩藏师德达林巴(1646–1714)在1680年于沙鸟塔果取出一个被尊称为“估叉东透玛”(意为:见解脱之代表物)的“估叉”,这尊神圣无上的“莲师见解脱像”是和黄色经轴上的观音菩萨一个名为“德谢昆杜”(汉译:大悲善逝总集)的仪轨同时被岩取的,莲花生大师在进入甚深禅定之后,透过禅观力及降伏手印以驱使空行母们。因此空行母便供养莲师天上与龙界的珠宝,阎浮河金和取自玛沙罗瓦湖的细沙。由八大尸陀林及二十四圣地,取来之沉香檀香木,药材精华,以及圆满修法之甘露水和天厨神馔,以这些献供而来的材料和炼制过的仙液,莲师将这些东西以其神通自在力混合而亲手制成此“见解脱像”。

此像如同莲师拇指般大小。在像里面,莲师装藏了七佛、“巴拉喜金刚(嘎啦多杰)”、文殊菩萨、熙日森哈、比玛木扎等大成就者之舍利子、很多大修行者之头发、法衣碎片、身体遗物及圆满成就之要素,此外,还有莲师的红菩提、头发和精华等极具加持力的法物精髓;同时莲师又将甘露及精华、种子字及心咒等法宝装入。然后,莲师以天然的朱砂上色,并涂上保护漆,且修法加持。这时,十方勇父与空行母们涌现出来加持此像。最后,莲师将身体化虹光并融入此像中,安住一段时间,然后,他从像中化现出来,再加持此像。于是此像成为不共加持圣物,为末法众生之依怙,凡能见到、并持大士心咒、恭敬礼拜者,均能得大士慧光加持,将诸灾障消除,增长福慧,行者必能灭障解脱,毕竟成佛。此像原为朱砂色,后来涂上金漆,以作为供奉及尊敬之意。见下图:

莲师乃阿弥陀佛之身、观音菩萨之口、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之心所化生,无论修习何宗均可向莲师祈请。

功德

大乐莲师是稀世法宝,具有极其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从其如海功德中略择八要、简述如下: 

第一、加持最胜。莲师离开藏地时曾授记:末法时代五浊深重之时,大乐莲师加持之力最为超胜,无与伦比。以清净心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者,可获无比巨大之加持,超胜其余佛像经典等加持圣物。

第二、德同法身。大乐莲师就是法身普贤王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以清净心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就等同于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普贤王如来,能得法身佛的殊胜加持,使佩戴者速能降伏四魔、现见本来面目、证悟诸法本源。

第三、本尊总集。大乐莲师是大圆满三大传承所有本尊的总集,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就等于佩戴、供养、祈祷大圆满三大传承所有本尊并修持其心咒,加持之力无与伦比。

第四、药师佛总集。大乐莲师是八大药师佛的总集,以清净心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就等于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八大药师佛,可遣除病魔、消灾延寿。

第五、财神总集。大乐莲师是五方财神的总集,以清净心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就等于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五方财神,可获五方财神的共同加持,能令贫困遣除、财富增盛、福报增上、顺缘通达和运道兴旺。

第六、避诸灾祸。以清净心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可以消除盗贼及虎豹豺狼、毒蛇猛兽等诸侵害,遮止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损害,还可避免各种横祸的发生以及非时横死。

第七、临终超度。以清净心佩戴、供养、祈祷及修持大乐莲师,即等于获得到了中阴窍诀,修持了颇瓦法。凡对大乐莲师有清净信心者,临终前只要将此佛像放在头顶,大乐莲师就会放射三种佛光,亲自超度此人往生净土,可以不做颇瓦法超度。惟超度成功与否,需视此人信心大小及积资净障之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曾经有位喇嘛快圆寂时叫侍者将大乐莲师像放在自己头顶上,此时他看到佛像放光照射他前往净土,还下了很多莲花雨。

第八、见即解脱。大乐莲师是莲师的真身代表,是真正的见解脱,所有见闻觉知此佛像者,毕竟皆能解脱成佛。

大乐莲师祈愿文

后五百岁末法时,
有情烦恼及五毒
遭遇烦恼乱自心,
如尊生起大悲心
救拔具信至善趣,
祈请乌金莲花生
如愿加持意成就。

麥彭仁波切:歡喜心和无差别的爱

麥彭仁波切在講解《入行論·智慧品》的時候有過這樣的開示。

他說 :“歡喜心對人類來講非常重要。

當別人在世間和出世間方面有任何福報的時候,

我們如果能夠生起歡喜心,就能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幸福。”

有了欢喜心之後,我們再去看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親人和仇人看上去都是平等的,我们有无差别的爱、理解,以及宽容,不再會有厌恶和嫌弃心。可見,欢喜心和无差别的爱是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

龍自在王如來

梭巴仁波切

龍自在王如來——淨化一千劫惡業;淨化龍族加諸的傷害。

此尊佛使許多龍族從痛苦中解脫、治癒龍族的病、利益龍族甚大。由於龍族受到龍自在王如來的恩惠甚大,所以如果你念誦「龍自在王如來」名號,任何由龍族引起的疾病,例如癌症、潰瘍、痲瘋病、疾病、內外傳染病、所有的皮膚病、皮膚白斑症都得以淨化。所有皮膚病的肇因都是來自龍族,還有骨頭痛也是,例如坐著時骨頭痛,這些都是來自龍族。

借由念誦此尊佛名號,淨化了龍族加諸的傷害。還有,你可以觀想有這些疾病的人,當你念誦此尊佛名號,觀想從佛身流出甘露,淨化他們的疾病,這麼做非常非常有幫助。如果你的病是因為龍族造成的,借由觀想及念誦佛名號,也可以淨化自己。

這被視為極有力量的淨障法門。念誦此尊佛名十萬遍,能完全治癒痲瘋病,那些由非常重的惡業所導致今生得皮膚病。

经文: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火光世界。度十八佛刹。有世界名曰正觉。其国有佛。号龙自在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

有得闻龙自在王如来名者。尽心信乐持讽诵者。若使郡县村落之中雨雹霜时。以右膝着地叉手作礼。而作是言。龙自在王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无数诸龙于厄难中悉度脱之。由此功德自致成佛。作是誓言。若我刹中及诸佛土。若我在世般泥洹后。若有诸龙雷电雹霜恐怖众生。以龙自在王如来威神功德智力。至诚誓愿口作是言。头面作礼疾得度脱。

当知舍利弗。如是厄难疾得解脱。唯除宿罪不能得免。一切诸龙若在厄难闻此佛名。于众厄中疾得解脱。其有执持斯佛名者。复劝他人令使诵持增益功德。必当得往生此佛国。求最正觉。立不退转。疾成不久。。。。。。

龙自在王如来

龙自在王如来又名龙尊王佛,面颈白色,身臂蓝色,双手结说法印,持诵佛号的功德,能消过去生中,一千劫的罪业,并免于龙族加害。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全称“龙种上尊王佛”,三十五佛之一。此像头饰螺绿,肉髻高隆,面容庄严肃穆。身披袈裟,袒露右肩,衣纹自然写实。结跏跌端坐于束腰莲台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身后有七条神龙相互盘绕,龙头于佛像头顶伸向前方。

文殊三世果位

文殊雖為助釋迦之化,一時現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為龍種上尊王佛,又名大身佛,升仙佛,現在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為普見佛。

首楞嚴三昧經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

心地觀經三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為淨戒阿闍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為清淨教授師。」

菩薩瓔珞經四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過去之佛名)。

央崛摩羅經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

寶積經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佛告诸菩萨言。福多于彼是时。何况称于普见佛名(注: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尔时众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同声唱言。南无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南无普见如来应正等觉。说此语已。八万四千亿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转。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

叔本华: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文章来自网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浊(zhuó):不清澈。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古今:古代和现今。
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作者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他参与编修了《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他的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廣欽老和尚: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

廣欽老和尚: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業障到、起無明煩惱,如果沒正念則邪念起,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就想離開另找道場,或覺得沒意思,還俗去。

其實只要是一起了煩惱,就是自己不對,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

苦行盡心去做,佛號念緊一點,心有寄託,業障就不會來找我們,否則業障來絞,社會上花花世界的境界就浮現出來,打妄想,心越不安。

廣欽老和尚:如果心一直罣礙,放不下就是執著

廣欽老和尚:

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而是要盡心做,但做過就沒事了。如果心一直罣礙,放不下就是執著,不執著才能辦好,如執著反而辦不好,執著就沒有智慧,辦事情也要有定力。

事情如何才能辦好?大家要互相合作,不是用話來耍使人,這一種要避免。要好好講、講清楚,以種花為例,不知道的做一次給他看,否則事情做不好,又起煩惱。

做事情要用頭腦去思考,不要人家說這樣做,就一成不變地去做,要有判斷能力,否則豈不就像一隻傻狗,人家丟了一顆石頭,牠不知丟的是什麼,就跟著去撿。

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怎麼好,又要別人聽他的。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結果他就在那裡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做事情,不是在分會做不會做,而是要起歡喜心願意去做,如果分我會做、你不會做,就會競爭、起煩惱,說我掃那麼乾淨,給你亂掃一通,又弄髒了,於是我臉朝這邊、你臉朝向那邊,兩個人不說話,都起了煩惱,心裡就想:在俗家時還可以去旅行,出家這麼辛苦又不自由,真歹命!

做事情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若無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要被外境所轉。做事情,也不是一直要追求做得很完美,例如:打掃乾淨了就很高興,如果弄不乾淨就起煩惱,這樣,即使讓你打掃得再乾淨,這個心還是不會乾淨。

做事要有耐心,把環境擦洗乾淨,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邊做事邊念佛,不要放逸,不要讓意識跑走了,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

每天做事,把事情做好,心都在佛道上,如掃地也會悟道,掃地掃塵埃,要會掃我們自己的塵埃。

廣欽老和尚:念佛三昧不簡單

能於念佛中一心不亂,確實能得所謂之念佛三昧,能達念佛三昧,則西方淨土即在心中顯現。念佛於念念無念中,其陰識(神識)或雲“阿賴耶識”即於頓時直趨虛空,可見西方淨土,實則此西方淨土又何嘗離自性心中?在靜中或在念佛時,能不住於相,不生愛恨取捨,不念成敗利益,不生善不生惡,一切歸於寧靜空寂中,則可顯身光。

不論大眾多少人一起念佛,自己都有個主,念到一心不亂,心定時,頓一下,大眾念佛聲會頓到地下,雖然我們沒有在地下念,但地下仍是一片佛聲。念到聲音都整齊時,再頓一下,則聲音飄蕩在半空中,好像大家都在虛空中念佛似的。所謂遍虛空都是念佛的聲音,這就是念佛三昧的情形。

老和尚說,那時他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哪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有三個月之久。

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

頂果欽哲法王:慈悲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在西藏拉薩,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純金製成的美麗器皿,供養水食子給惡鬼。

有一天,他行供養的時間晚了,一些惡鬼出現在他的面前,催促他趕緊供養。喇嘛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著急。那些惡鬼回答,他們想要去領受卡拉.貢秋的水食子供養。

因為他的供養更令他們感到滿足。他們擔心,如果錯過了卡拉.貢秋的供養,他們將會挨餓。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卡拉.貢秋而加以查問。他發現卡拉.貢秋是居住在蒼卡拉(位於西藏中部)一處洞穴的謙卑隱士。

當卡拉.貢秋供養水食子的時候,他使用半個核桃殼做為容器,放幾粒穀子在其中。而供的水則來自他的慈悲之淚。因為他悲心無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餓鬼都前來領受他的供養。

「一切取決於自己的發心」。

因此,要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態度”和“發心”。

正如巴楚仁波切(華智仁波切) 所說 :「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快樂,但是為他人帶來快樂,乃是獲得“圓滿安樂”的真實之道。」

王阳明: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文章来自网络

大雨过后,抬头看天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王阳明属于前一种人。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然而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人生的一场大雨,一场生死攸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

他因为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驿丞是驿站的小官,不入品级。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上岸后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门,要求借宿,被一个和尚拒之门外。他只好找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小庙,靠着香案睡觉。

半夜里,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绕着走廊大声吼叫,却没有进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却发现王阳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惊地说:“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则怎么会没事儿呢?”就请他进寺。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个曾经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道士。

道士为王阳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诉他“君子利艰贞,晦可明”,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坐站桩,意思是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黑暗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

王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并且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在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不忘时常静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呢?”

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这一切,为他日后得以迅速复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王阳明在“大雨过后”,选择了“抬头看天”。

这种朴实的智慧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无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努力,以顺应不断变化的局势,等待机会的到来。

“居易”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俟命”绝对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心态,而是一种达观坦然的智慧。

“抬头看天”的王阳明终于得以悟道,“独善其身”之后,当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龙岗书院赋诗云:“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他能感觉到,在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龙场这个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可见,“大雨过后,抬头看天”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

是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过反求自身,以心去参悟生命,从而使内心无比强大,又慈悲善良。

人到绝境是转机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

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来后弥漫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无常的生活将绝境横亘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于人生转机的悬崖。

是粉身碎骨还是奇迹生还?是飞珠溅玉还是化险为安?绝境之中的你处于什么样的心态,都将决定最后的结局。

所以,请珍惜“置身绝境”的转机,只有直面困难,锤炼自己,才会涌现新的智慧,绝境也就转为佳境。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大雨过后,不要低头看地,而是抬头看天,就会发现全新的天空。

广钦老和尚:你不要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

你不要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
慧律法師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未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

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這位同學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頂禮,請求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你的我慢、自大、貢高,是你所有煩惱的開始。」

這位同學就問老和尚:「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呢?」

老和尚慈悲地說:「這個很簡單。你要發願,把自己當作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任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沒關係,因為它是在最底層,都沒有優點。別人毀謗我,就當作消業障,只要這麼想,就沒有什麼煩惱了。」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優越感太過於強烈,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有才幹,別人勸諫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我剛出家的時候,由於深度近視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視力不佳沒有看到,就走過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語上的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像廣欽老和尚說,要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念頭這麼一轉,整個心舒暢無比,就不再罣礙了。

叔本华: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就会十分不合群。

实际上,一个人,最高级、最长久和最精彩的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当你不再依赖于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你就越是自由。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即使处于荒芜的世界之中,也会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活出精彩。

Page 26 of 101
1 24 25 26 27 28 101